时间:2023-06-13 16:19: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两年高校的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课堂讨论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捕捉和确定。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捕捉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遇到了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当学生读到“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时,对文题产生了疑惑:明明不高的贝多芬怎么被称为巨人呢?显然,这个问题是有交流价值的,讨论交流效果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
2.遇到了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时没有必要急于讲解,而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最后统一答案。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3.遇到难度大、较复杂、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内容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限制,单个学生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多具有开放性和跨学科性,它在拓宽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分工合作,充分讨论,才能完成。
二、精心设置讨论问题
在把握好讨论时机的前提下,讨论问题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讨论题应该能扣住整堂课的教学重点,纲举目张地贯穿起整节课甚至某个阶段的教学,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识和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
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善于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进行讨论,扩大互动的空间。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决不是不假思索一蹴而就的。而且它又应该紧扣文本细节,便于学生展开思考。问题解决的起点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终点应该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整个讨论过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斯科特一行人遭遇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什么地方可以体现他们的伟大?一般来讲,学生弄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基本弄清了文章内容和主旨。
三、讨论的组织与调控
讨论是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间,给予学生必要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让学生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合作对象,合理选择小组长。合作学习中,组建合作小组,选择合适的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课堂上,我有时让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这个小组长一定要由班里的优等生和极负责任的同学担任,他在合作小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务、监督合作进程、总结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学采用“优、中、差”的方式搭配,让优等生帮助学困生,与其他小组比高低,优等生之间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进。在分工时,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有具体的任务,以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馈。传统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竞争,经常采用的是常模评价,优等生总是得高分,学困生一直抬不起头来。为此合作教学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形成性测验中、在竞争中把原来的小组打乱,重新组成“测验组”“竞赛组”,根据以往学业表现和测验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学困生与学困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等生组与学困生组的测验难度也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都与原属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等生组的第一名与学困生的第一名均可为自己的合作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个人在原有起点上进行合理的竞争、公平的评价,最终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取得更大进步。
3.明确讨论程序,合理使用讨论方法。根据讨论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讨论法在操作程序上也应有所不同。语文课堂上适用的方法有切块拼接法和思考讨论交流法。
(1)切块拼接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效用,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切块分割,将不同学习内容分配给不同的同学,各自讨论探究清楚之后,再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2)思考讨论交流法。这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讨论程序,是促使学生就某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而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合作学习策略。其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学生理解问题、形成过滤信息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阅读及讨论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简单明了,极易操作,主要分四个部分。
提出问题:教师面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评估及综合式的思索。
个人思考: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如一分钟)独立地、静静地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两人组讨论:学生以两人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结果,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反思、修改后,两人应尽量形成统一的观点。
《辞海》解释为“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式”教学是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即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体现差异性。各种形式的讨论既能尊重具有差异的个体,又能满足面向全体,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讨论能拓展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传统的“授――受”模式无法完成。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操作策略如下。
一、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⑴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⑵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
二、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结合“学生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
三、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既通常指讨论的问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准确地确定讨论点是讨论式教学的难点,因为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讨论点确立的依据的共性主要是:⑴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是依据之一,其难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⑵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的,任何一节课起码有重点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是也就迎刃而解了;⑶问题的关键处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⑷讨论点还可以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⑸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讨论点确立的方式;首先,教师课前确立;其次,课上根据学生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
四、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
许多教师意识到了讨论教学法的优势,却因为不了解讨论教学法的使用策略而陷入困境。因此,有必要对讨论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指出如何合理运用讨论教学法,接下来,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一、讨论教学法概述
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挥和组织下,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们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下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果。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一些教育工作者引用,而且通过他们的实践,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教学法,不单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法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足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话如下,“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吧”,“大家怎么看”,“XX起来回答下这个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下这个问题”。可以发现这种讨论是低效的,因为这种讨论要么参与范围过窄,比如第一种说法“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吧”,如果教师这么要求,可以发现大多学生是没有参与到讨论当中的,因为他的讨论对象是不确定的,学生不知道该跟谁讨论。而最后一种说法,“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下这个问题”,虽然确定了讨论对象,但由于学生间可能存在水平差距过大,甚至是性格原因,都难以形成有效讨论。
(二)讨论时间仓促,流于形式
在课堂讨论模式下,由于时间较仓促,在学生讨论到一半的时候,教师不得不叫停,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不多,无法显示出合作讨论学习的优势,未免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得不出讨论结果。
二、课堂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为了能使课堂讨论的效果更好,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分组的依据具有多样性,所以分组结果也不固定,但教师一定要保证分组后学生能体现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能有积极、活跃的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座位进行分组,方便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时候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保证小组之间的平衡,使每个小组都能有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小组成员的探讨热情,完成讨论任务。
(二)整合教学目标,确定讨论的方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讨论式方式并不一定要贯穿课堂情境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正确的时机和内容,进行讨论教学。这些课堂讨论教学法可以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引领下进行不同的讨论方式选择,主要有:
1.整体式课堂讨论教学法。这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中存在争议、疑难知识点的讨论方式,这样可以集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的处理和分析讨论,从而增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如在初中物理知识内容“物理机械效率”一课中,由于影响不同机械效率的因素不同,其计算公式也不同,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把握就可以采用综合性的课堂讨论方式,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分步式课堂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且使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下逐渐形成对物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3.随意提问课堂讨论法。这种课堂讨论方法没有局限性,可以在小组内部、组间提问,也可以点名提问,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竞争的形式,从而增强课堂讨论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初中物理“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一课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这种课堂讨论方法,预留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互问、互答,使学生在开放性的、随意化的课堂讨论情境中意识到不同能源的优劣之处,并全面地对能源进行分类,经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课堂讨论交流方式,不仅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极大的锻炼。
(三))适当时间适当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
由于初中物理学科的特性,物理知识比较难以理解,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并非所有的内容与知识点都能展开讨论式教学,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讨论教学的时机把握得当。首先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内容与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展开讨论式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使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最大化。现在教师使用较为普遍的便是整体式讨论方式,教师在完成一章或者一节知识内容的讲解之后,教材中可能会有一些重点内容不是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争议或者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便可以采用整体式讨论方式,教师选中那些有争议或大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加深学生对这些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讨论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予以帮助和指导。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状态进行合理的分工搭配,分成不同的就、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质疑,勇于探索和实践,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在交流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励志于为学生创造民主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不怕犯错,勇于实践和质疑,并运用一些手段活跃课堂,满足各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3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教学质量优良的保证,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学方法的优劣。课堂讨论,作为教学的一般方法,为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传达自己的思想,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便于教师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灵活施教。
今天我们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其中“讨论”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他们开展,基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的问题,课堂讨论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化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
一、课堂讨论在化学教学中的组织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讨论的形式分为自学式讨论、提问式讨论、实验讨论和习题讨论。
1. 自学式讨论
很多教师都能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从课间过渡到课堂学习的一段时间里,往往许多学生都难以很快地调整到学习的状态,包括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中不乏一些学生沉迷于上节课留下的疑惑,一些仍留恋于课间的嬉戏。如何去解决这么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式讨论为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比如在正式上课前花短短的3-5分钟时间,通过自学和讨论,让学生通读一遍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一来把学生散乱的心拉拢到课堂学习中,二来起到再次预习的目的,对书中提到的旧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为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埋下伏笔[2]。
例如在学习《溴、碘的提取》一课时,由于书上已经很详细地描述了溴单质、碘单质的性质,它们的提取均是从海水中获得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刺激了他们的想象力,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最初的学习印象。其次,溴、碘的提取与上一课《氯气的性质》中的氯气的制备在一定程度上有极大的相似度,在学生阅读全文的同时,与周边的同学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是对氯气性质知识点的强化和巩固。
2. 提问式讨论
提问式讨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提问题,二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其中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要考虑到问题的价值性,所提的问题有无意义,还有在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一个让学生都能接受而且愿意去回答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促进思考、深化理解有很重要作用。比如讲到《硫酸的制备和性质》这一节时,如果教师一上课就提问“请同学们在阅读完本课内容后总结出硫酸的工业制备方法”,这个问题便显得毫无意义,因为这完全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之外,学生无从下手,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明显,甚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就比较随便,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其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转化,通过学生自问,自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效果,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3. 实验讨论
实验讨论是就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随之展开的讨论。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具有一定数量,充分挖掘实验中的问题,给学生创造参与和讨论的机会对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不一定要教师一个人做,可以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让学生讨论怎么做,然后让学生亲手实践。流程可以设计为:教师进行实验的部分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先就自己的疑问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归纳结论,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再讨论,促进知识的扩展应用[3]。在进行分组实验时,实验讨论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实验中发现奇怪的现象,先在小组内部讨论总结,查阅书本,初步得到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如还有疑问,可寻求教师的帮助,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4. 习题讨论
习题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在习题教学中发现问题的一种讨论方法,这种讨论的方法能很好地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也可以让学习暴露知识的缺陷[4]。
习题的练习情况是对课堂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每讲完一类题目时,可适当地给学生留一部分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均衡,可让成绩好的带会成绩较差的,就是在这种交流讨论中,学生一方面获得自信,另一方面学得知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赢。如若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可以先由教师分析题意,给出基本思路、解法,然后让学生集体讨论,集体实践,在合作中攻克难关,培养创新创造能力,这为以后他们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很好的铺垫效果。
二、应用课堂讨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适时把握讨论的时机,调控讨论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知识水平程度不同,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速度也不同,所以在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起好领导作用,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堂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优生与差生的距离,在讨论中,他们能互相学习,尤其是差生学习优生的思考模式,这对其学习的进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课堂讨论不是随时随刻都能进行的,教师需要找准时机,调动课堂气氛。
在讲到《生活中的化学》一课时,学生们由于心中的激动引起了共鸣,便在底下大声地吵闹起来,此时教师不必要打断他们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在此时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提问“同学们,谁能例举我们生活中都存在什么化学呢?”这样直接把学生的积极性转移到思考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更加活跃,想出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答案。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冷场”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问,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开发大脑,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交流中调动课堂气氛。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需要多巡回走动,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善于及时发现他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5]。
2.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调动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一般是以小组形式进行,而小组与小组之间也有活跃之分,所以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和指导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大胆发言,对于一些平时很少说话的同学更是要关注,要尝试在他们的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表扬,这样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相反,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发现这么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活跃了,他们的表现基本上垄断了课堂。教师应想办法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例如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或者私下里交流等途径以达到解决。在讨论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充分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见解。
3. 注重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教师适时作简短小结
讨论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较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但仍存在一些弊端:一些学生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各自为政,实质上并没有什么提高[6]。在设计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抓住讨论的重点,降低自己的身价,接近学生,换位思考,把讨论重心设置在学习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讨论后都有所收获。一节课的讨论活动的次数不宜太多,太多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厌烦,起反作用。此外,学生对自己的讨论结果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可能怀疑自己所做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指正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赞扬其中的闪光点。
三、总结
课堂讨论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只有把课堂讨论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提问、讨论、总结、汇报,最终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的掌握。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懂得变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晓庆. 浅谈课堂讨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形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163-164
[2] 所晓波. 组织课堂讨论的3 个环节[J]. 化学教育,2002,(4):22-25
[3] 孙跃.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讨论式教学[J]. 中国电力教育,2010,(27):54-57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语文学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实现新课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广大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及家长的脑海中,对当前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在这些积极、正面影响背后存在的某些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理解偏差造成的流于形式的严重不足。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及早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两个度必须严格区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单纯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其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2.小学课堂活动参差不齐,盲目跟风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盲目将课堂教学活动理解及施行简单化、单一化,认为课堂活动越多越好,追求标新立异、热闹化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不利于良好课堂规范的形成。
3.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的统一。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不会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运用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探讨
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不仅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及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利于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效率。鉴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真聆听讨论过程,发挥好主导作用,切勿喧宾夺主
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前面已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详细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在这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选取时机将小学生的观点引向深入。
如在讲授五年级课文《假如没有灰尘》时,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就“如果没有灰尘,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讨论,有一定的目的针对性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较为深奥且涉及知识背景较多的知识鉴于理解偏差问题就不适合予以讨论,这也不利于讨论的展开。再如过于简单的话题,由于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大众都熟知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2.1讨论内容要有价值性
组织课堂讨论是为了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鉴于此,教师要选取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对“坐井观天”个人理解。在学生分组自由表达完自己观点后,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对“坐井观天”的认识。
2.2讨论内容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讲解课文《刻舟求剑》时,可向学生提问问题“主人公最后能找到他的剑吗?”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3讨论内容要有一定的话题性
课堂讨论是否能开展得开、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却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因素外,还得力于讨论话题是否具有争议性、话题性。一个具有话题性的议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激发课堂活力,在有组织的课堂讨论下,使得小学生们各抒己见。例如在讲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圆明园应不应该再重建?”“为什么至今还保留着圆明园的废墟,意义何在?”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寓教于乐的目的。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讲解专业知识和背景
一、数学课堂讨论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 启发、引导到测试,一讲了之。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这一点,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作为数学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它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毋庸置疑的关键作用。
组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问题,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且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当堂测试效果,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课堂讨论。因为,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把课堂讨论当作学习活动的主阵地,真正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求知热情及展现自己的愿望才会不断加强,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就必然大大提高。组织课堂讨论是适应考试改革和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课堂讨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明确问题的目的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问题太大、太空、太简单。
例如,一轮船在港口A 测得小岛S 在北偏东75°方向,向正东航行至灯塔B,在B 处发现小岛S 在东北方向,若港口A 距离小岛S 为200 海里,求港口A 与灯塔B 的距离。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根据方为角画图,画完图,却不知该如何解问题,此题的解决方法由于有悖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学生感到有难度,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出了下面4 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再全班学生进一步交流: (1)图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2)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是什么?(3)在这个斜三角形中总共可作几条高?(4)作哪条高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顺利准确地求出AB的长? 一出现上面四个问题,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画的画,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最后学生终于惊喜地发现:过点B 向AS 作垂线和过点S 向A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都因为无法准确地求解而宣告失败,只有过点A 向S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才能顺利求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形结合容易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的根本,且能使问题得以简化,比如行程问题画图就能很好的解决相遇问题,学生看到图形就能很快地列出方程。
2.问题难易适当 要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三、有效地科学组织课堂讨论
1、科学地分组讨论讨论 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最佳,因为四人小组可变成两人一对,能最大范围实现学生的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完后可以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流结果;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四个学生们就难以应付,而且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但在实际教学中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设备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分组情况,所以一般以6人为一小组。此外,小组形成后最好保持一段时间,有很多教师曾很成功地让小组持续了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这使学生有时间去学习怎样与他人共同工作,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默契,经过探索建立更积极的相互依赖,进而研究更深入的项目,并让他们在学习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若在合作期间出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协调,为每次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小组讨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师要有有高度的责任心,无责任心就会出现:仅让学生讨论,对讨论时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不讨论的学生不积极予以引导;对捣乱学生不加以及时制止,课堂讨论效果就会低下。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对讨论的问题都似懂非懂,难以自圆其说,遇到伶牙俐齿的学生便乱了阵脚,应付两句便匆匆收场。教师要在讨论中做引导者评判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教师评判学生讨论时要多鼓励 学生只要张口讲出一个观点,无论对错,老师都要首先赞许。讨论不同于考试,讨论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学生能讲出一个自己的观点,说明他独立思考了,这是我们要组织讨论的首要目的,当然要赞许。当然,这也是组织好讨论的难点,明明答错了还要赞许,很难为老师,要提炼出学生思路中的可嘉之处也不容易,更需要使劲儿动脑。语言上也要委婉,如:“你的思路很独特”,“你的回答让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些问题”,等等。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都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理想和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我将针对课堂讨论进行一些阐述。
一、理想中的“你”——互动生成,层层递进
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讨论教学的广泛展开,不仅是因为它是课标理念的体现,也是因为如果将它运用得当,课堂就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成为了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课堂也将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由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而课堂讨论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课堂讨论,增添趣味
数学往往是枯燥的,那么为了防止这样的特点被课堂的严肃氛围所掩盖,教师除了利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兴趣外,教师围绕目标达成,精心设计讨论活动的主题,围绕主题布置互动交流与探究任务,将引领学生带着思考与好奇心开展聚焦问题的讨论与对话,不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产生新的不同认识。一位教师在执教《年、月、日》为了引导学生认识2月的特殊性时,营造了这样的情境:“我有一个好朋友生日快到了,去年我送了她一个洋娃娃,今年我打算送她一个音乐盒,我想翻看日历查阅一下那天是否是周末,但是我发现今年的日历没有那天,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去年的日历有这一天,今年她的生日却消失了呢?”接下来引导孩子进行一小段课堂讨论初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此一来,激发了孩子求知欲,让他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提起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而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这样的课堂讨论既减轻了学习的紧张感,又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2.课堂讨论,提高效率
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而课堂讨论往往是学生学与思、学与论的有机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恰当地运用课堂讨论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三课时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共同讨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反从前直接对孩子进行周长公式的灌输,而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重在让学生自主选择、优化算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发展思维
当下数学课堂中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课堂讨论也是学生学与思、学与论的有机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年级进行《9加几》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那么方法会有很多,虽然这也符合算法多样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帮助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因此我就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觉得简单的方法,并在小组中说一说原因以及具体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课堂讨论,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演示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在经历有趣的操作之后,还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他们刚刚讨论中的思维过程,这样才会使学生课堂讨论中维持学习兴趣,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现实中的“你”——重形轻质,流于形式
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采用,它的种种好处,似乎在教师们的心中已形成共识,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1.敷衍敷衍:不会说
讨论主题学生在讨论中几乎不提及而是在敷衍老师,说说笑笑,哄哄闹闹,看起来热热烈烈,实际上毫无收获,这样的课堂讨论过程欠妥,收效也不高。另一方面课堂讨论一般又分为四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两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相对减弱。而同桌讨论一方面冷场的多,充分讨论的少,另一方面也很难就重要问题迸行讨论,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
2.无聊无趣:不想说
学生参与度不高,常常处于被动参与课堂讨论状态,常出现老师提出讨论话题无人回应或只有个别学生做出回应的情况,学生不愿参与或“被迫参与”,对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到讨论中去,致使课堂讨论不能顺利进,有的虽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但对于讨论问题不假思索,草率应对,人云亦云。
3.唠唠叨叨:说不完
学生表现失控,教师无力回天。课堂讨论,往往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体,教师主要对讨论加以引导、控制。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表现失控,教师掌控不了大局的情形。教师的“掌控不了”主要表现在:对课堂纪律控制不住,课堂混乱,学生异常兴奋,对讨论主题控制不住,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话题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脱离教师讨论初衷。
其实之所以这样的课堂讨论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设置问题时考虑不周全,主要原因归纳为:
其一,分组不合理,小组讨论的组织率低。小组讨论时,因为教师的暂时“不参与”导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千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参与率低,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只顾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使得讨论的效果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二,问题难易程度设置不合理。有的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不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讨论问题拘泥于课本,脱离学生生活,不切实际。一些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直接选择课本上的内容作为讨论主题,远离学生生活。
其三,教师缺少引导,学生不会正确使用课堂讨论方法。课堂讨论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离开任何一方,讨论都不能高效顺利完成。然而,在目前的数学课堂讨论中,“讨论”常常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目前课堂讨论形式单一,忽略其他的分组形式而习惯性地采用同桌2人讨论或邻桌4人讨论的方式。
三、平衡理想与现实,生成有效课堂讨论
基于以上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想使课堂讨论真正具有教学价值,必须对课堂讨论进行改革和创新。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讨论话题要有选择——针对性
从教师层面上来说,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讨论中心,从而开展恰当的讨论,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以《认识周长》情境为例:“一只瓢虫在树叶的A点,想喝到树叶B点处一点露水,它要爬多远?”从动物生活中引出求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设置,便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认真学习当天内容。反之比较简单的、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不必讨论,通过看书就能够懂的也不需要安排讨论,如果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毫无价值,则会出现学生讨论时漫不经心、无聊闲扯甚至嬉戏的情况,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教师的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质量的好坏,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才可能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达到期望的讨论效果。
2.讨论组织精心预设——层次性
小组讨论时,易出现讨论脱离主心骨的局面。有优等生的小组中,这部分孩子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意识,导致讨论参与率低,造成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在组织讨论之前就要明确分组,科学对孩子进行分组,把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常由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中下等生组成一组,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也体现了公平性。在数学课堂中展开讨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有使各类学生都积极这参与讨论,这样的教与学才是其乐无穷的。
3.小组讨论注重指导——方法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讨论经常会出现一些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讨论,不知道讨论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讨论方法的指导,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髙讨论的有效性。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最后是教孩子学会倾听,倾听是会学习的体现,在别人说话时,不自高自大,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发言,而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发言,并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才能进步得越来越快。
4.讨论反馈提升实效——实效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制定规则,特别是多人参与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之前,必须协同学生制定讨论规则或须知,这样才能做到课堂讨论能放得下去,也能收的回来的效果,而讨论后,我们还需要进行反馈和反思,反馈是通过各种形式把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但在判断 “正方体是长方体”时却发生错误,这时候教师便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他们的特征,明确:正方体不仅具备长方体的特征,还有自己的特征,而长方体不具备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是由于讨论效果的及时反馈,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反思就是信息的反馈和内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例如:在教《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探索、比较、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时。引导学生反思,问他们:“今天我们在学习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些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呢?在其他情况之下,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吗?”学生听完提问之后,就陷人了反思。很快有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通过这些认识到这些方法还能够迁移到认识别的图形特征的过程,体会这种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而且讨论也能落到实处。
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学生互相学习主动探索的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讨论的内涵,不能只顾讨论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在讨论前、中、后期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才能发挥课堂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平衡理想与现实。
【参考文献】
[1] 朱延东. 对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思考[A].新课程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还要给学生充分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方法。课堂讨论不但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使其投入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而且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课堂讨论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数学唯一的重要方法是“再创造”,但是单凭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要靠集体智慧才可以创造奇迹,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最能体现出来。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商中间有零的情况学生最难掌握。于是我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自己试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时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1)714÷7=12(2)714÷7=102(3)714÷7=120……接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开始了。通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当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时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如果不够除,要用“0”来占位。
2.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要求人人都能掌握。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处设置讨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是必要的。
二、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
课堂讨论的原则应是因材而“论”。目前,许多教师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表演式讨论产生。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学生参与程度低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往往也不超过15%。在小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于冷场的情况。
2.讨论的有效度低
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如果教师的控制力低,就会导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3.问题本身不值得讨论
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问题太难,学生甚至经过讨论都解答不出来,这两种情况都容易使学生“溜号”。
三、课堂讨论的改进策略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提高课堂讨论的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参与讨论的程度,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把握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
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能讨论些什么呢?鉴于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过程,让学生先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经过酝酿,有了想法,才有话说才会有理讲,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涌现,才会有创新。
2.营造有效讨论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产生思维兴奋点的问题。例如“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名数的改写就是移动小数点。教学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学会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写名数的情况下,插入这样一题:1.5小时= 小时 分。由于思维的惯性,大部分学生马上得出如下结论:1.5小时=1时50分。我反问:1.5小时真的等于1小时50分吗?学生一愣,紧接着发现,1.5小时就是一个半小时,应该等于1小时30分。移动小数点的方法刚才还很有效,现在为什么不灵了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的方法是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乘以进率10,100,1000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可行的方法。
(2)精心设计情境
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指的是教师在教授物理这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的调整教学方法,并且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然后对物理教学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最后应用到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中。在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关于物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也日益增多,或许是目前初中的物理学习存在着一些重理论概念轻动手实验等弊端。因此,导致了学生的物理学习难度增加,下面就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点
1.课堂讨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经常存在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浓厚的现象。再加上学生本就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如果他们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不高,那么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低下了。兴趣是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但是相关资料显示,初中生对物理感兴趣的比例相当之少,甚至有些学生还害怕学习物理,课堂讨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从粒子到宇宙》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分组进行上网收集材料,举办小型报告会,讨论分子动理论、原子结构和宇宙的一些科普知识。在讨论学习中,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讨论法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初中物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记忆,而不是背诵记忆。因此,在物理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埋头记笔记,还要时刻关注老师的话题转变方向,多利用机会和同学讨论,遇到不懂的要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提问和讨论是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加强学生智力方面的锻炼,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大致的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然而物理问题的设计和回答也是要讲究技巧的,例如提问要把握好时间和时机,而教师的点拨经常有着有让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后恍然大悟的作用。学生在讨论中会慢慢提升自信,同时在物理的学习上也会更加自信。相信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讨论法在教学中应用也也会提高学生的信心。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在课堂讨论法的前提下需要坚实基础,创新教学模式
初中时期的物理课是夯实基础的关键阶段,既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也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虽然说有新课程改革的框架定在那里,但是考试命题大多是原有的考试模式,我们所要创新的是物理运用的灵活性,学会信息的迁移,那便是题在课内,而解题方法却是在课本之外。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是物理教学的重大变化之一,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更容易让人接受,这样在讨论物理问题时就有据可依。坚实基础指的一般是学好初中物理课本的理论知识,题海战术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培养物理思维,从而更进一步的把握其内在规律。
2.课堂讨论法下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师以讲授 为主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听课,学生对物理问题意识较弱。教师要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观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进行物理课的教学,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物理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物理问题中讨论学到物理知识。例如:在《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中,提出物体受到力时,它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在此问题下进行讨论,得出物体会静止、做匀速直线运动。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物体二力平衡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再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实验,从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物理教学中,一旦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使学生的讨论有方向,课堂的讨论才会有实效。
3.课堂讨论法下的初中物理需要重视互动环节
课堂讨论中学习初中物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讨论而得到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的,这样的他们能够较好的将已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加工理解。讨论和研究可以最充分的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像物理这种需要多邮质导的学科,只有在探究应用中才能不断地印证那些被推导出来的知识。初中物理的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配合,教学应用措施的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初中物理是一个物理学习的基础点,如果能在课堂讨论的时候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让学生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话,就能大大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了。希望各位师者在通读完本文之后,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措施和学习方法,最后让应用的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