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基础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3 16:19: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区经济基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区经济基础

篇1

1.中部地区地理划分

我国中部地区是指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6省,土地面积为102.78万平方公里,面积广大,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84%。人口众多,截至2010年11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部六省人口总数3.6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21%;中部地区地形复杂,分别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部丘陵地区等各种形态,具有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历史上,许多年中部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六省经济基础雄厚区域优势明显,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下面列表大致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

河南省的人口数量第一,经济总量居中部之首,近年来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原材料、能源、食品、轻纺工业体系。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在粮食、能源、交通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当前正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湖北工业历史悠久,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一直在努力打造“1+8 武汉城市圈”,正在通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形成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湖南省也是工业基地,有农业优势,在保持并发挥其优势的同时,近年来积极开放,竞争能力逐步提高;安徽省的地理是紧邻长三角,在能源、材料、机械制造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同时努力大力培育自己的产业,已形成以汽车工程、机械、农产品深加工、家电等为主导的完整产业体系,整个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江西省地理位置独特,靠近珠三角和长三角,近年来努力利用其地理优势寻求经济的错位、补位发展方向,提出具有特色的战略定位;山西省具有全国领先、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的煤炭储量占我国储量的三分之一,通过对传统产业新兴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行业发展战略,取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根据历年的全国GDP汇总数据计算,中部地区省份2004年的GOP总量约为3.1万亿元,在全国的比重为18.58%;2010年的GDP总量约为8.6万亿元,居全国四大板块第二,全国的比重为19.7%;2011年中部六省区生产总值达9.65万亿元,6省地区生产总值全部突破一万亿元,中部地区GDP在全国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速度总体保持在1l%以上,高于全国水平,在2004年比长三角低l.5个百分点,和珠三角比落后3.8个百分点,在2010年高于其余两个区域的增长率。

中部地区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是中部地其所拥有的庞大人口与其经济总量相比还是很不相符的。虽然中部地区GDP总值在全国GDP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但巨大的人口总量,使得中部地区的人均GDP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资金投入与经济产出比较低,地区金融未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据2009年上半年统计,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平均增幅为20.2%,而同期的GDP增长率则要低得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但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表现为低层次水平,很大一部分投向了能源原材料产出低的产业,表现为低层次的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很不明显,从而不利于健全区域内的金融市场。

3.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综合分析

3.1 地区金融发展的程度相对低

在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上,国外的研究中有Goldsmith提出了五个量化指标,其中被广泛认可和采用,最重要的是金融相关率(FIR),该指标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金融相关率的数值越高,反映该地区的金融发展规模就越大,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公式FIR=(Ds+Ls)/GDP,其中Ds指标代表国有银行存款,Ls指标代表国有银行贷款。

通过表4比较,我们看到中部地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金融相关率,三个地区2010年金融相关率高低依次为2.22、3.14、3.21,长三角金融相关率最高,珠三角次之,而中部地区的金融相关率2.22最低,这反映中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还是比较小、发展水平较低。

中部地区因为位于我国的内陆腹地,又是国家的非重点发展区域,政策上没有中央的优先支持,自身基础又不足。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运作和金融资产的交易不够活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业务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数量占比最大、最传统的交易活动。一般来说,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存款量就会增长,地区金融机构就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而对应贷款的投放规模则反映了该地区资金的利用程度;通过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渠道更好地支持产业发展和投资增长。通过比较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数据,我们发现全国四大区域的人均存款量和人均贷款量,中部地区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区人均存贷款量反映的是该地区金融资产的人均持有量,金融资产规模雄厚,才能更好地支持地区的经济建设。相比全国其它区域,中部地区的存款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很好地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同时运用资金的力度也不够。

3.2 地区金融体系的结构不合理

中部地区金融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2)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结构。

中部地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占主体地位的银行金融机构相比,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资金实力不足、起步晚、发展慢、社会信用低、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发展水平过低、业务发展普遍滞后等,这些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些特征使它们无法与银行金融机构相抗衡,银行类金融机构成为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中,市场参与主体表现为过于集中、交易品种单一,这些因素作用使得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明显不足。

通过表5,我们看到在地区银行业的内部结构中,国有商业银行比例相当大,在整体上处于垄断地位,相比之下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足,市场份额过小、比重过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金融市场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反差突出。分析这一状况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结构和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的双结构,导致了地区金融发展的质量不高,地区经济效率与金融发展速度相比未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因为市场的不充分竞争,使各个经济实体的金融需求也处于高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也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集聚大量的金融风险,从而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不利于地区资源配置优化和提高效率。

3.3 地区金融发展的效率低下

通过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分析,发现效率较低,原因在于它的金融体系不是完全根据市场效率原则来决定资源的配置,金融配给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区的金融配给方式存在较严重的行政干预,对于市场需求,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要求,同时国有银行产权主体的缺位,加剧了政府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效率低和浪费。(2)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发展快,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在我国往往需要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发行股票、债券其程序复杂费用比较高,发行债券和上市要经过层层审批,造成中小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普遍困难,因此许多发展前途好、资产优良的中小企业因难以获得及时融资,而只能维持原状,导致金融市场的信息生产功能被大大的削弱了,帮助优良企业的功能也被降低了。(3)银行对于不同的贷款对象存在歧视,由于地区大部分金融资产集聚在国有金融机构手中,使得大部分银行贷款资金都流向了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的国有企业,而那些最需要的民营中小企业原本应该获得资金却难以获得贷款,而非常重要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受到了阻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中部地区在金融结构、效率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花大力气加强软硬件的建设,赶上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正清,王燕,王千六.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理论关系与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2).

篇2

羁縻一词首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1](p2322)羁縻的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可引申为怀柔、抚绥之意。自西汉以来,羁縻制度经历了边郡制、羁縻府州与册封制和土司制三个阶段。[2](p24)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这样说:“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3](p1119)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此大力发挥,把它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方针。[4](p35)

可见,羁縻制度是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它以“羁縻”政策为指导,以土官统治为基础,由少数民族的酋领世领其地,世长其民,对朝廷表示臣服,而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不进行直接的管理,日常事务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政权来实现的一种宽松的民族政策。

历朝历代都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唐朝初期,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生产,面对周边实力在不断增强的少数民族政权,唐朝在处理东北、西南、西域等少数民族问题,通过通使、和亲、册封和互市等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积极推行羁縻制度,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形态。唐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经济凋敝,百姓疲敝,众多的地方割据政权也随时威胁唐朝脆弱的统治。首先,唐初的经济实力,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面对这些问题,统治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新生政权,这反应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要是采取较为缓和的羁縻制度。其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物产状况以及人口等众多因素使得统治者注重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因此唐初在这一地区积极推行羁縻制度。

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温润,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西南地区物产丰富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

在农业上:四川地区的开发较早,社会经济相对发达,部分地区处于成都平原,水利灌溉系统较为发达,使得成都地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5](p3134)农田水利发展迅速,许多的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也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筒车在西南地区运用较为广泛,“川中水车如纱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6](p81)这样有效的保证在旱时农业能够保收增收。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人陈子昂曾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7](p673)

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使得社会产品丰富起来,商业交换的产品数量和种类相应的增加。“隋唐时期,由于全国统一和交通运输的通畅,地区间的商品交流活跃,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非常多,主要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6](p298)手工业也出现了地域的分工,四川的井盐也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销产品。在社会文化用品上:“四川提供的纸张品种很多,有麻面纸、屑末纸、滑石纸、金花纸等十余品。”[6](p299)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进一步促进城市大的发展,在农村,草市的兴起也是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商业经济已经从城市发展到农村。“唐代的草市都是因商业的需要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就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如四川彭州唐昌县的建德草市,起初只是照顾来往而无处投宿的商人而建立的,后来则有旗亭、旅舍、房屋相连,货物中也有珍贵商品。”[6](p299)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依赖于交通条件的巨大变化,唐时期,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通往全国的新陆路交通网,其中主要的干道其中就有西南道。水路通过长江水系可以顺利到达下游地区。同时“身毒古道”也经过西南地区,通过这可以到达印度。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文。富庶的天府之国孕育出了人们闲淡的生活态度。西南地区处于丘陵地带,气候湿润,多云雾天气,在横断山区、丘陵地带,大多适合茶树的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也都先后发现了高度在10米以上生长数百年的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还发现了成片成林生长的野生茶树。”[6](p201)西南地区盛行饮茶之风,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茶颇有研究。陆羽的《茶经》内容广泛,涉及到茶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源、具、造、煮、饮、事、出、略、图等内容。唐宋期间,卖茶、贩茶的发展,出现以茶换马,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发达。明清时期,茶马古道盛极一时。

成都也成为了巴蜀地区的经济中心。在隋朝,它是水陆所凑,货殖荟萃的地方,所产绫锦,民闻天下。到唐代,其繁荣仅次于扬州,有“扬一益二”之美誉,成都也两次接纳出逃的皇帝,成为唐南京。可见,西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这也成为唐初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南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社会物产丰富。战国时期,李冰太守修建都江堰,灌溉便利,使得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因此,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三国时期刘备据蜀地,开发四西南地区,加强对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特点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西南地区可以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有关于四川各地向唐朝政府每年的贡、赋有这样的记载:

蜀州的“贡、赋:开元贡:罗十八匹,木兰皮,沙塘。”[8](p775)

嘉州的“贡、赋:开元贡:麸金。赋:小布,麻。”[8](p787)

戎州的“贡、赋:开元贡:葛五匹,宁布。”[8](p790)

松州的“贡、赋:开元贡:狐尾,当归,犀,牛酥。”[8](p810)

茂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升麻。赋:麻布。”

悉州的“贡、赋:开元贡:麝香,当归,羌活,聱牛酥并尾。”[8](p817)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

“厥赋:绢、绵、葛、宁。厥贡:金、布、线、葛、、绫、绵、羚羊、尾。”[3](p1079)

可见这些地区,地势复杂多变,植被较好,每年向朝廷上贡的货物当中有大量珍惜的名贵药材,另外,这些地区地理优越,朝廷每年可以获得大量的珍奇异宝。同时,这些地区的丝织业也相对发达,在上贡的物品中,葛、布、绢也较多,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地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此外,西南地区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在这里生活着众多的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载: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在蜀之西。自冉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9](p2281)

《新唐书・南蛮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字号“六诏”曰蒙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施浪诏,蒙舍诏。[3](p6267)

还有名蔑,单单,骠,西原蛮,南平獠等众多民族。他们在这些地方生息繁衍,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少数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由此可见,西南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必然更加关注西南地区的发展。西南地区每年向中央的贡、赋,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充实国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唐初经济的发展。同时,从反面证明,政府疏于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条件、众多的人口因素,这些可以成为割据势力的有利经济条件,当地方的实力过于强大,必然会对中央政府构成强大的威胁,这是任何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些成为统治者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制度最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圣敏,丁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宋]欧阳修,宋祈撰.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

[4]罗康隆.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羁縻制度述评.[J].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18卷.

[5][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转引自.中国全史・农业史・简读本.杜少陵集详注.卷十.春水.诗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篇3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第27/2号决定执行情况的报告:各区域部长级环境论坛的贡献[EB/OL].[2015-07-06]..

[6]Asia-Pacific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Work of the RCM Thematic Working Groups in 2014 and plans for 2015[EB/OL].[2015-07-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东亚峰会[EB/OL].[2015-07-06]http:///mfa_chn/gjhdq_603914/gjhdqzz_60

9676/dyfheas_610206/.

[8]吕耀东.试析日本的环境外交理念及取向――以亚太环境会议机制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8(2).

Mechanism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GU Ning

篇4

一、共享经济理念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的提出

现代共享经济学早期萌芽于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其首次提出是在1978年Marcus Felson和Joel.Spaeth[1]将其作为一种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分享个人的闲置资源和知识技能及筹资。Botsman Rogers[2]称之为“协同消费”,由于消费者逐渐更偏好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私有价值,共享性的优势日益凸显,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共享经济指能够让商品、服务、数据以及才能等拥有共享渠道的、以“共同享有但不占有”为理念的经济社会体系,主要包括所有权的转换与使用权的转换两种形式(二手交易;租借)。具体来说即将闲置的资源通过网络分享或出租给其他人,包括资产、资源、时间、技能在内的各种私人物品[3],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获得了回报。

(二)共享经济的本质和特征

1、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协作分享,具体如下

在规模经济角度,利用规模效应,当生产率在竞争及创新的驱动下大幅提升时边际成本递减甚至趋近于零。正如Jeremy Rifkin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所强调,交易成本几乎为零的经济活动将使财富得到更平均的分配。

在科斯定理角度,共享的概念下使得使用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产权界定更为深入,在不失去所有权的条件下让渡商品的使用权,提升了商品价值,满足了更多效用,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在信息经济学角度,共享经济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网络为大众建立一种特别的联系,并且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弥补了部分市场失灵现象。

在组织结构角度,共享经济采取了一种能够让每个人都平等参与其中的扁平化结构,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结构,集权管理模式下的垂直整合型机构也有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

在资源环境角度,利用个人闲置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节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为实现“绿色地球”、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2、共享经济有以下特征

(1)成本低。大多数闲置资源的盘活使得与大规模的专业供应者相比具有价格优势,从而边际成本逐渐降低,经济效率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以及新型的组织方式会节约运行和管理成本,使得整个共享经济呈现出低成本特征。

(2)高效便捷。供求双方通过第三方平台需求信息,增加可选择的交易对象,这种方式快而直观,并且双方信息更为公开透明,提高了交易质量的同时扩大了主体的可选择空间。

(3)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产业运行模式,通过调整存量资产实现了从“闲置型”到“再利用型”的转变,物尽其用,一切可再利用的闲置资源都可开发出无限可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利用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合作信任。这种建立在分享与合作意识基础上的方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作为单一个体的生活角色和思维方式,拥有了新的就业模式,扩大了交际圈,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使得社会重新注入了信任值。

二、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领域

(一)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

共享经济是消费者通过公平的互利合作,共同分享资源的一种协作经济,其核心模式为“合作――竞争”。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同时也可以作为生产者,在特定条件下扮演不同角色,产消者可以利用一切自有资源,通过让渡其使用权的方式获取收益。具体来说,共享经济主要通过O2O(Online To Offline)方式,以在线支付为核心,将线上与线下商务的机会相结合,兼具两者优势。其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

1、资源的供求个体间的共享模式

P2P(Peer-to-Peer):指个人间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其中通过第三方平台(P2P公司)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C2C(Consumer to Consumer):指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消费个体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交易类型。

2、资源的供求个体与组织间的共享模式

P2C(Production to Consumer):通过生活服务平台把商品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从生产企业直接将商品送达消费者。借助平台聚集生活中的各类服务信息,如房产、家政、餐饮、票务、健康等。

B2C(Business to Consumer):即商家建成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店购物并在线支付的模式,一般以零售业为主,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线上销售活动。

3、组织间的共享模式

B2B(Business to Business):指商家之间通过技术平台进行业务交易的模式。

(二)共享经济的领域及发展现状

共享经济属于新兴市场,然而发展速度迅猛,短期迅速渗透到很多行业及其细分市场,范围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消费对象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话,共享经济的行业领域主要分为交通领域共享、住宿旅行共享、服务共享、物流共享和其他闲置物品共享。共享经济的交易对象可以从个体之间、组织之间延伸到所有的经济体,扩展到日常生活、办公用品等更细致的领域。租车行业的Uber以及短租住宿行业的Airbnb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目前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欣欣向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列举如下:(租车业)滴滴快的;(短租)木鸟短租;(家政)阿姨帮;(二手市场)闲鱼;(创意服务)猪八戒网;(课外辅导)疯狂老师;(厨艺)阿姨厨房;(美容)河狸家。

三、民族地区共享经济发展困境

我国新生经济体如暴风骤雨般的发展,产品和服务更新的速度令人瞠目,短短两年多时间共享经济市场已呈现出蓬勃的趋势,民族地区赶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但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困境。

(一)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虽然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也逐一显现出来,例如内部控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风险控制指标严重缺乏,风险量化能力不足,不能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另一方面内部监督制度缺失,对交易的执行缺乏进一步监督,对风险的再次确认不够明确。共享经济重要的是要看长久的收益和信誉,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

(二)虚拟网络下的不信任

共享经济把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深度融合,充分结合了两者的优势,体现出开放、分享、平等、协作的共享精神。但基于网络的虚拟特性,存在很大的信用违约风险,在识别交易当事人的资信状况、真实资料、道德品质等信息真伪上存在很多问题,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缺陷大肆伪装,让我们更加难以识别与区分,导致一些“跑路事件”、诈骗事件时有发生,揭示出了社会中存在的诚信与道德问题。

(三)平台技术不成熟

“互联网+”是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保证平台技术安全尤为重要。但我国网络技术还不够成熟,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交易的扩展速度,大数据、云计算的需求难以被满足。技术上的落后,不但难以满足共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难以确保第三方运行平台的系统安全,一旦发生技术风险,客户的信息和资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对经济业务的正常有序运行产生恶劣影响。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传统经济活动,不完全适用于新兴的共享经济形式,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独立完整的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规范,权责不够明晰,尤其在市场准入、合同的履行、交易主体身份认证、维护顾客信息、收费标准、市场监管、市场退出、权责关系等方面极其欠缺。导致许多人打着法律法规的“球”,投资者信心不足,也制约了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加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刻不容缓。

四、民族地区共享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一)促进共享经济的市场发展

共享经济主要包含三方面:闲置的可利用资源,资源供应方和需求方。因此,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发现可利用资源和汇集供求双方入手。

1、发现可利用的闲置资源。闲置的资源有很多种,共享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很多,但并非所有行业都可并入共享经济范畴。共享经济中的共享资源有明确的条件:资源本身可持续利用,具有共享价值并且其产权相对清晰。一般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其中大多以有形资产为主的闲置资源基本上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类似于时间、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由于其形式的特殊性,比较难于量化评估,在共享经济市场中占比也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只要是具有可利用价值的闲置资源,就有可能加入到共享经济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2、吸引供应方。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来讲,最初的吸引主要以利润为主,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在利益驱动下使得供应方从共享自己的闲置资源中获得一定的收益,这种方式较为直接。通过共享的过程,如拓展交际范围、分享经验等,供应方从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效用,促进人文情感交流,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从而形成更具有吸引力的良性循环。

3、吸引需求方。需求者方面则应该从满足其需求入手,在选择多样化、价格优惠以及质量有保障的条件下,更容易吸引更多的需求者加入到其中。因此,市场中应该具备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此外还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优惠,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信任关系。

(二)加强共享经济的风险控制

1、实行业务许可证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对共享经济的市场准入资格进行详细审查的规定,为一些条件充足、信誉好的组织机构颁发许可证,比如第三方支付许可证、交易业务许可等。同时要保证相关信息的及时披露,比如注册资本、技术协议、网络设备标准、业务范围与计划、交易记录保存方式与期限、责任界定等,为参与者提供参考。

2、完善征信体系。对参与者形成完善的征信体系,尤其是对涉及范围较广的组织机构,可以把电商、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并入到征信体系中,扩大共享经济征信体系的范围,但征信体系只能用于监管之用,不得谋取商业利益。加强诚信教育机制,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逐渐形成以信用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氛围,从而减少不道德事件的发生。

3、实行数据数据实时监测制度。对实时数据、信息以及资金走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和分析,部分风险较大的交易可以实行资产第三方托管制度。在确认交易如约完成前,这些资产可以由独立于交易双方的其他组织机构代为保管,每一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会详细记录,并且按时对资金进行账实核对,能够有效保障资金安全,保护投资人合法利益。

4、建立适用于共享经济的主要法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在法律层面规定互联网金融的范围、性质、地位、市场准入标准、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建立一部完全用于规范共享经济的法律,明确其在法律上的合法经济地位,对于共享经济的规范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本文为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CX1629,项目名称:民族地区共享经济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篇5

1基本概念及内涵

农村经济管理可以直接理解为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为根本依据来进行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自觉、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其根本依据就是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其基本前提是确定生产发展目标;其管理过程就是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管理人才层次落后、信息网络不发达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状况。深刻理解农村经济管理的实质,把握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要素,是推动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前提。

2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机构设置没有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管理部门尽管看上去分工明细,但并不能做到职能上的有机配合。各自为政、职责分割、协作壁垒的现象使这种机构设置状态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机构运行缓慢使其办事效率无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及时的协调反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联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得以实现。

2.2经济活动中市场、流通领域体制有待完善

由于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状态,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市场机制得不到有效激活,市场基础设施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比如,一些地区农产品的价格标准体系由于没有参与市场竞争而得不到健全。农产品的流通由于供求信息规模的限制而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市场经济特征不足使得商品流通不能真正步入市场化的轨道,这种落后体制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化、现代化的脚步。在生产模式方面,分散的、单个家庭农户式的生产模式,使得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集体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这样的经营模式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贸综合企业竞争,也就不能融入现代农业经济的市场领域。这也是欠发达农村地区长期没有形成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原因所在。

2.3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工薪待遇受经济水平影响较大,这些地方往往不具备吸引人才的优势。没有先进的知识结构、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水平,得不到及时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的机会,上述原因使得当前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管理队伍的文化层次和管理意识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需要,是当今欠发达农村地区普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经济运行市场化的阻碍因素。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前提。要以增加农业收入为关键目的,因此需要合理、完善的体制作为保障。因此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任务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大局,努力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要着力在机构改革和制度创新上做文章,不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的新路径。各级基层干部要最先转变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的思路,比如在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上采取新举措;合理配置落后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在农业各项功能的拓展方面加大力度,尽一切可能完善农业经济的产供销链条,是农业经济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3.2建立以维护农民利益为目标的有效机制

我国政府历来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以切身农民的利益为前提。欠发达农村地区各级政府要努力倡导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满足农民的基本诉求表达,统筹协调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还应当加强经济管理机构自身的责任意识,明确管理职能,深刻理解管理机构的职责就是要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利益、服务于农民正当的经济活动,而不再是计划经济环境下强权控制。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农民参与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基本群众管理经济事务、自行调解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自治能力。

3.3提升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

稳定队伍角度,要积极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条件,从人事政策和工薪待遇方面解决面临的困难。在农村各级乡镇实行人员定岗定编制度,确保农村基层经济管理的专人负责制度得到确立。从提升管理水平角度出发,要大力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把握好国家关于农村经济的政策法规,切实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提高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新路子。

作者:满海力 周国华 单位:吉林省前郭县海勃日戈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篇6

摘要:新疆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调研查阅新疆地区环境资源现状,及对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现状进行

>>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补偿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新疆地区耕地资源变化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 新疆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调控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资源环境的保护 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刍议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研究 资源型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及治理的研究 江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机制研究 新疆地区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重点教学资源建设机制刍议 刍议新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新疆地区物流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新疆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综合评价 新疆地区金矿资源分布及找矿前景分析 新疆吐哈地区盐类矿产资源浅析 河北省资源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法律实施机制研究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4] 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5+92.

[5]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01:54―59.

[6] 王静爱,毛佳等.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A].研究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74―384.

篇7

引言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发展,城市内可供开发的平坦用地日益稀缺,而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的开发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山地居住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也提到专业研究的日程上来。

1.社会背景

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提速,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地型居住区正以其天然独特的环境魅力吸引人们的视线。山地居住区如何更好的发挥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创造真正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环境设计的一个新命题。

2.设计现状分析

在多年的项目管理和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的通病:

2.1在项目规划阶段,环境景观专业未有效参与

在当今项目设计阶段,一般是按照“规划-建筑-景观”的流程进行设计,也就是说一般在规划方案和建筑单体方案确认后才开始环境景观设计,到这个阶段,整个居住区的布局往往已成定局,环境设计只能是在已有的框架下进行,木已成舟,无法充分发挥环境景观专业对现存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从而不能实现现状与未来景观的合理架构。

2.2缺少前期设计调研,漠视场地特征

山地型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基地内原有的特殊地形地貌如坡地、小丘、溪流等,以及丰富的植被,因此,在山地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尤其重要,然而在现今的设计语境和营造环节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现状调研和信息统计整合,对现状可利用资源未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加以利用,各种“愚公移山”行为助长了对场地特征的漠视,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环境被毁坏,不仅导致生态和人工环境的双重破坏,而且使“场地文脉”荡然无存。

2.3因袭模仿,缺乏文化底蕴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环境景观设计也成为一种时尚符号,从中到洋,从欧陆风到水景风,一种风格在多个楼盘中复制,无视基地的自身资源条件,或迎合开发商对项目商业定位的设计趋向,或追求设计形式的新潮。殊不知,无视居住者的价值趋向和基地本身的文脉,物质表象背后的环境体验只能是无根之水。

2.4工程技术上的因循守旧

长期以来,景观设计领域中强调的是外部形式,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更新,这在实践领域中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尤其在山地型居住环境中,地形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在设计中采用“一刀切”的硬质手段处理地形高差和水系,造成了很大的生态破坏,而且破坏了景观的多样性。

2.5设计环节粗放,缺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市场经济下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设计公司片面追求产值、效益的倾向,一方面是设计周期缩短,另一方面是各环节粗制滥造,有量无质。

另外,园林工程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工艺,艺术性很强,尤其是山地型居住区,地形复杂,有很多设计不是仅仅靠图纸就能表达的。加之很多施工单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美地领会设计意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最终即使是好的设计也很难落到实处,做出好的效果。

3.设计对策

笔者有幸参加了青岛市“香溪庭院”项目、“青山绿水”项目、“米罗湾”项目等多个山地居住区项目的规划管理和环境设计工作,从中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在此,将自己对山地型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思考与读者共研之。

3.1在项目规划阶段引入景观设计

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要对景观做最基本的定位,在项目规划阶段,景观设计就参与进来,与规划专业相配合,在整体布局时,把基地内可利用的特色景观条件予以保留和保护,充分分析地块的景观优势并加以利用,给将来的景观营造留足空间。

3.2对基地现状自然资源进行统计分析论证,并加以科学有效利用

景观设计是一门从土地分析开始,涉及对土地的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对于山地型居住去环境设计而言,前期的基地调研尤其重要。在对地块进行景观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地块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土地上自然的过程,有没有水在流动,有没有植物在生长。通过调研可以掌握地块哪里是必要的泄洪渠道应该加以规避或者顺势做水系,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掌握可保留的景观树木,可保留的岩石,可保留的地形,通过有效的分类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块地块的特色及优势,适合做什么,也就是明确该地块的适宜性和特点。每一块土地都有它的内在价值、潜在价值,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设计就是要挖掘这种潜在价值, 使开发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土地的性质来设计这块土地适宜的应用,土地原有什么是需要保持的,历史上有什么珍贵的东西还可以去恢复,通过各种规划、设计、保护、恢复的运用,打造山地型居住区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

3.3设计中应该把握地形特点,科学设置景观及功能性场地,精在体宜

山地型居住区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科学合理设置“硬质”景观,强化“软质”景观尤为重要。在设计铺装场地、休闲广场及景观空间时,应该化整为零,分置于局部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小的组团空间,从而避免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和不必要的挡土墙。

居住区场地的功能主要是满足社区的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要求,因此设计应该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即可。不应只追求平面图形效果,场地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体量应结合人流量和行为规律的分析科学确定,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避免缺乏绿荫的广场。

3.4营造微地形,打造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

山地型居住区原有的肌理比较丰富,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冲沟、坡地等,加以整合改造,形成过渡自然、变化丰富、起伏有序的微地形,配置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一方面增加空间的景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地总量,从而实现景观和生态的双赢,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创造自然舒适的生活空间。

生态群落到营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4.1与功能场地及建筑、交通规划结合,通过不同树种营造适宜的氛围,如:在道路两侧栽植冠大荫浓的行道树,在儿童活动区栽植花灌木及多彩地被,在老人活动区栽植优雅亲切的花乔木,在建筑附近栽植不挡光的小乔木和灌木等。

3.4.2 运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选择生态位重叠较少的植物,减少物种间的竞争,保持群落稳定。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达到低维护的目的,从而利用最少的人工投入来健全绿地生态系统。

3.4.3运用多种植物造景手法,创造富有诗意的四季景观。可采用纯林片植,混交林群植、几何形树阵、疏林草地等多种方式,营造居住区的四维空间。不主张片面增加常绿树的比例,提倡自然之美:春有群芳争妍,夏有浓荫滴翠,秋有层林尽染,冬有明媚疏朗。

3.4.5加强施工阶段的设计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前应由设计人员对整个设计从设计构想到施工图设计内容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设计交底,让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应有专门的设计控制专家在现场进行施工效果审核和施工调整,其责任是完美体现并丰富完善设计创作,设计公司应向甲方提供施工指导专家,甲方应尊重其设计控制建议和现场调整决策,从而保证建设项目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居住区环境建设,跟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设计师应高度关注自然和人文因素,尊重基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应该具有时代精神,要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尊重人文,努力营造一种生态自然的、清新优美的、节能环保的、邻里关系密切的健康住宅、生态住宅。

作者简介:

赵彬,女,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流亭机场扩建工程--室外环境设计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青岛市李山东路道路绿化设计

获得 “二OO四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天泰阳光海岸环境工程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丁南,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中宇颐城北姜社区改造工程设计

获得“首届青岛市优秀规划、建筑方案规划类二等奖 ”

2、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广场设计

获得“二OO六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篇8

一、研究意义

清代,随着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开发活动的逐步深入,蒙古与周边地区和其他民族的商业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蒙古民族内外贸易活动频繁,二是蒙古地区大量“旅蒙商”出现,三是带动了蒙俄贸易互市。

清政府根据塞外的自然条件和牧区形势环境,封疆划界,确定边地官牧业的范围,严格规定各类牧场的界限,不得逾越,违者重罚,这对维持畜牧业生产、稳定畜牧业秩序非常有利。另外,为适应官牧业生产的需要,尽快繁殖或孳生牲畜,请政府还指令统一配备各牧群的公畜和母畜的数目比例,不论中央牧场还是地方牧场都按公母1:5的比例执行,对今天的经济法鏖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清代蒙古地区的经济立法

(一)清朝对蒙古立法的进程

清朝对蒙古立法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成熟四个阶段。关外时期因军事联盟需要而对归附清朝的蒙古各部陆续颁布了称为《盛京定例》的法规,可以认为这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萌芽阶段。崇德八年(1643年),理藩院对皇太极时期颁布的“蒙古例”进行整理和汇编,颁布了《蒙古律书》,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创立阶段。清朝入关后,理藩院修订《蒙古律书》,并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律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整理,进行大规模的纂修,于乾隆六年(1741年)制定适用于整个蒙古法规1102卷的《蒙古律例》,这标志着清朝对蒙古立法进入了发展阶段。18世纪,清朝完成对全国统一后,开始考虑制定一部适用于治理北部、西部边疆民族的综合性法规。嘉庆二十年(1815年)着手制定《外藩蒙古理藩院则例》,后经嘉庆、道光、光绪三朝屡次增删、修改、增纂,《理藩院则例》正式颁布,在蒙古、回疆、青海、等边疆地区颁布实施,这可以看成是清朝对蒙古立法的成熟阶段。

(二)清代蒙古地区的经济立法

为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关系,清政府制定了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法律,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苗律》等。而针对蒙古地区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蒙古律例》有关经济立法。《蒙古律例》共12卷,209条,制定最早,内容比较详细。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散见户口(卷二)、差役(卷三)、朝贡(卷六)、盗贼(卷十一)、喇嘛例等方面。《蒙古律例》在清初主要以蒙古文刊刻和颁行,乾隆、嘉庆年间在蒙古地方设了很多将军、大臣、都统等兼理蒙古事务,各地官府也需要有汉文本《蒙古律例》,从而不得不将其译为满文、汉文。史籍记载,乾隆五十四年校订本就是满、蒙、汉3种文字的版本。

2,《理藩院则例》有关经济立法。嘉庆年间在《蒙古律例》的基础上扩展内容编制成《理藩院则例》,是清朝治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法规,增加了地亩、仓储、俸缎俸银、宴赉等新规定,体例划分更加详细,内容更加完备。它是清朝制定的民族法规中体系最为庞大、内容最为丰富、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部。它把行政法规、军事法规、民事法规等部门法规的内容囊括一体,成为蒙古地区一部容量巨大的混合法规,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三)清代蒙古地方经济立法

清朝对蒙古地区一方面实行封禁政策,以巩固其统治;另一方面对蒙古王公贵族给予一定的特权和优厚待遇即一定的自,允许他们根据民族地区特点自行制定地方法规条例。清朝蒙古地区的地方立法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喀尔喀法典》,是清代蒙古地方法的一个代表作,在蒙古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木龙年春三月初七法典》(1724年)是关于追索债务的规定;(1726年夏四月十八日法典》是关于贸易买卖的规定;(1745年春三月十七日法典》是关于债务的规定。《1770年夏七月十七日关于策旺疫畜传染疾病案》是一则案例,有关传染疾病的法律条文,凡把有疫病之畜赶至别人的牲畜附近,使之得疾病,损失多少赔偿多少。此法体现了经济赔偿。

2,《阿拉善蒙古律例》。阿拉善和硕特额鲁特蒙古第四任札萨克玛哈巴拉亲王,于道光元年(1821)作为定例立档留存在蒙文档案中的律例,今称为《阿拉善蒙古律例》,是蒙古地区盟旗自行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其中第4、5件是关于经商交易方面的规定;第8件是关于买卖牲畜定价之规定。

3,《查干乌拉庙庙规》。蒙古贵族皈依黄教以后,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目前保存较完备的有察哈尔正镶白旗的馇干乌拉庙庙规》。这是一部独具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寺庙法规,含有庙仓畜银账目除大家共同看外,不许拿到自己家里;禁忌达喇嘛等首领拿庙仓之银自己使用不归还,或虽归还本金不给利息,或以不足价的财物、牲畜顶账目等财政制度。

三、清代蒙古地区经济制度及政策

清朝政府仅通过立法,还以各种制度和政策加以控制。对蒙古地区的控制起初是封禁政策――不许蒙汉之间直接经济往来,禁止蒙古人随意进人长城内贸易互市,禁止汉民到蒙古地区开垦、贸易,不许蒙古各旗越界放牧等等。后来在经济上采取了比较重视和扶持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扩大边疆贸易和允许内地商人到蒙古牧区经商的政策,这十分有利于蒙古牧区市场的形成。

(一)旅蒙商推动了蒙古地区的商品贸易

旅蒙商是泛指清代到蒙古地区进行贸易的内地商人。它是适应蒙古地区与中原内地互通有无、发展经济交流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推动蒙古草原丝路贸易再度繁荣的一度最为活跃的力量。旅蒙商原为清朝政府服务的一种随军贸易,即为清朝远征军队贩运粮食、军需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从中牟利的一种交易活动。在此过程中,商人们也与沿途的蒙古人进行交易,用日常生活用品换取牲畜及畜产品。由于与蒙古人的易物贸易利润很大,旅蒙商贸易很快发展起来。这种方式也改变了塞外延续近千年的茶马贸易。

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同时,在经济方面以是否有利于稳定边疆的秩序为着眼点,在支持旅蒙商业的同时,也对旅蒙商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条规,对内地旅蒙商出塞贸易人数、时问、携带物品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凡赴蒙贸易的旅蒙商人向主管蒙古事务的理藩院或设在归化、察哈尔、多伦诺尔、库伦等地的将军、都统、参赞领取“部票”,上面写有商人的名字、经营商品名称、数量、经商地点、起讫时间;不准携带家眷、娶妻立户、建筑房屋;严禁输入除铁锅、小铁器以外的金属物品;严禁放贷白银等;须在指定的蒙旗境内经商贸易,由当

地盟旗札萨克衙门监督下进行。此外,还课征各种税赋,对违反规定的要处以罚金、没收财物、驱逐出蒙古、取消经商权,甚至依法治罪。清政府还派重兵驻守在长城沿边各关隘道口,限制蒙汉商民互市贸易往来联系。旅蒙商贸易成为农牧两种生产方式互相补充的桥梁。在清末西方资本冲击之前,旅蒙商一直是蒙古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角,并带动了当地手工业、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二)北部边疆的互市、集镇贸易

自清代以后,往来于内地与蒙古草原地区的内地商人逐渐增多,形成了典型的交易方式即互市贸易。互市主要有京师互市和边口互市。

京师互市是指来京朝觐的蒙古王公携带一定规模的商队经由指定的关口入京贸易。清朝规定,蒙古台吉每年进贡一次。由地方查明人数贡物,一般商队人数为二三百人。清政府在北京御河西岸的南部设立里馆,在安定门内外设立外馆,专供来京贸易的蒙古王公及商队居住。限定进京的人数,限额以外的商队人员留在指定的关口互市。例如:186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严格限定各部贡使人数,只准200人,其余在张家口、归化城贸易。张家口和归化城是清初指定的新疆厄鲁特和漠北蒙古各部商队边口互市贸易的地方。

边口互市也是清廷颁令设立的,“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外,照常贸易,勿得阻抑。其喀尔喀部落来马者令驻于口外,申报户部。”蒙古各部把边口作为与内地贸易的主要场所。主要边口除了张家口、归化城,还有古北口、定边、花马池、西宁外、杀虎口、八沟、塔子沟、三座塔、乌兰哈达、东科尔、肃州等。当时蒙古商人多以马、牛、羊、骆驼、皮张、药材等进行交易,以换取日常生活必需品。

内蒙古地区还有另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集镇和集市贸易,即以寺庙和兵营为中心进行的定期交易活动。初期的集镇贸易点有归化城、多伦诺尔、库伦、乌里雅苏台,后来这些集镇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比较有名的集市、庙会有:甘珠尔庙、大阪、贝子庙、准噶尔庙、百灵庙、南寺等。

这种经营贸易方式从清初起步到遍布漠南漠北,甚至涉足国际市场,垄断了蒙古民族贸易,足足经历了300多年的旅蒙商兴衰史。

(三)畜牧业经济的管理

清朝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实行盟旗制度。以旗为单位固定牧场,规定不得随意“越自己所分地界,肆意游牧”。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蒙古各部封建主之间为争夺牧地发生战争,减少了蒙古各部移牧迁徙的不安定状况,使蒙古获得了一定的和平安定环境和生计养息的时间,蒙古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024-01

按照中国气候区划,国土面积广阔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的东北部地区都属于寒冷地区。本项目地处霍林郭勒市,属于寒地地区。该地区因漫长冬季、严酷气候带给居民日常生活以不利影响。因严寒、黑暗、降雪和寒风等因素对户外空间的使用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应对寒地居住区景观规划进行系统的设计,从而满足寒冷地居住区漫长冬季定公共生活需求成为设计的重点。该文以《棚户区改造工程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应对寒冷地区景观设计相关问题。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地处霍林郭勒市,于霍林郭勒市珠斯花街道,哲里木大街西端,属于铁西老城区棚户区项目,项目切实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小区占地面积约31 hm2。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大风日数多,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经常出现低温冷害、干旱、大风、暴雪、沙尘等恶劣天气,区域性小气候变化明显,主导风向西北,极端最高气温39.3 ℃,极端最低气温-39.4 ℃,年平均降水量358.0 mm,最大风速达28.0 m/s。

2 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

2.1 设计原则

遵循“实用、生态、节约、协调、人文”的设计原则,既能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突出寒地景观的塑造,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空间,强调自然景观的引入和人性化空间设计,创造多情景的景观环境。

2.2 设计理念

“霍林”蒙语中有休养生息之意;“郭勒”蒙语中为河之意。本景观设计以“美好时光”为主题,以代表河流的流畅的波浪型道路为主线,串联多样功能及景观节点(各节点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感受不同的欢乐时光),强调宁静、休闲、舒适的景观环境及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及本土文化的体现),营造“家”的氛围,让岁月之河引领居民度过每个“美好时光”。另外,由于该项目为棚户区改造工程,每平米景观造价费用较低,在较低的造价下营造高品质景观,设计的突破点是――重视景观的可亲性,采用宜人,使人亲近,感到放松舒适的景观方案,让小区居民感到舒适,安静,易亲近,在树种选择上,尽量选取乡土树种,保证其存活率。另外,在场地铺装的材质上选取夏季防雨与冬季防滑等,场地铺装的色彩上可采用以暖色系为主色调。

2.3 景观节点诠释

(1)繁华时代(商业入口广场)。位于小区会所、活动中心及配套商业公建中心,为商业入口广场,是居住区首个景观节点。广场为对称形式加以弧线设计,设置中心景石,以绿地及景观灯柱围合,呈现现代而不失活泼的构图形式。(2)乐舞笙歌(乐舞广场)。小区中心广场,满足居民跳舞(扭秧歌)、健身等大型聚会活动。打造小区中心景观节点,广场以杏花为造型(三月开花,草原报春花),广场中心为马头琴(体现地域文化)造型雕塑,花瓣形绿地配以杏花等多样植物,形成春季杏花浪漫的特色主题广场。(3)枫林染秋(半私密场所)。秋景、结合长廊种植秋季彩叶树种,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秋色图。(4)稚童谐趣(儿童活动区)。儿童活动区,规划一处专为儿童游乐的区域,广场上设置多样儿童活动器械,打造欢乐的童年时光。(5)红瑞映雪(半私密场所)。规划带状树阵,形成一处相对私密的休憩场所。树阵下培育灌木红端木,红端木秋叶鲜红,小果洁白,落叶后枝干红艳如珊瑚,与常绿乔木相间种植,得红绿相映之效果。在冬季,特别是下雪过后,红色枝条与白雪相映,呈现出“别样红”的景色。(6)艺舞康乐(老年人健身区)。老年健身广场设置健身器械,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打太极等健身活动场地,成为老年人健身锻炼、展示活力的载体。广场上规则式布置围树座椅,便于休憩停留。(7)青春飞扬(最南边活动广场)。南部主要广场,以花坛围绕广场,打造一处形式轻快,可供居民休闲运动(如打羽毛球)的广场,营造青春飞扬环境氛围。

2.4 植物配置

植物造景配置原则为组团式配置,层次丰富,季相变化多样,四季皆有景可观。(1)广场绿化。配合硬质景观风格及居住区主题,广场景观绿化植物配置以规则式种植方式为主。树阵、剪型模纹及盆栽类剪型乔、灌木相互搭配,意在开敞的广场既保留大面积的活动空间的同时,提供功能性绿化及优美环境。(2)主路绿化。主路乔木采取规则列植方式,主要选取干型端正,树冠丰满,姿态优美的高大乔木。为柔化道路感觉设计主题,灌木部分采用点式灌木、片植灌木及地被花卉组成的三个层次为主要配置方式密集种植。突出植物高矮搭配,注重层次的起伏,在林荫路下形成优美的亚空间植物景观。(3)景观轴线绿化。配合硬质景观风格,以大量植物打造精品绿化景观。配置形式以自然式为主,孤植、列植、丛植等多种种植形式配合出现,形成接近自然群落的植物生态组团,充分体现各个种类植物的造景特点。(4)宅间绿化。多层宅间距较短,同时需要兼顾车库顶棚承重以及排水、防水等问题,选用比较低矮、根系较浅、耐旱、耐寒、耐瘠薄的植物,以少量点缀亚乔木、点植灌木、片植灌木、地被花卉四个种植层次组合配置形式所谓配置方式。

2.5 住宅庭院设计

住宅庭院内部采用六种以上不同形式景观设计空间,充分营造个性化的生活空间,让居民享受高质量生活空间;在铺地的选择上通过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场地景观;庭院内坡地处景观处理采用不同形式的模纹以及灌木的种植赋予变化。

2.6 停车位

小区约有3500户居民,现在有半地下停车库约2000个,路面停车位约700,共计2700个停车位,能满足居民停车要求。

综上所述,为改善寒地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不利因素,使寒地场地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居民的冬季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在植物、建筑、道路、场地、环境小品、铺装、人文上进行创新与本土化设计。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校园园林设计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而校园园林景观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其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北方行业园林景观设计的经验,详细分析了园林景观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要求

1.1大气简约

校园景观首先应考虑实用性,要与简约硬朗的校园建筑及整体风格相适应,在净化校园空气的同时,为学校师生及大众营造绿意盎然、大气清新的特色校园景观。通达性、均好性、视觉的通畅性、与校园教学及生活的紧密结合应是景观设计考虑的首要前提,然后可以在标识性景观方面做出每个学校的不同特色。简约的线条、明快的动静分区、硬朗的风格、合理布局的校园设施及景观小品是园林景观体现校园特色的优势所在。

1.2自然生态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景观园林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生态校园是当代校园景观的一个发展趋势,不仅仅体现在表现手法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的营造、绿化的配置达到优化学校环境、沉淀师生心灵的目的,为当下倡导的绿色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3人心趋静

校园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进入一种优雅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中。植物色彩搭配不宜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重复的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

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需要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大学生活动中心、教职工俱乐部、运动场等。

1.4文化性

校园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园林景观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文化性。如何将历史文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人格培养、兴趣爱好等文化要素结合到园林景观中,是校园景观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性既是抽象的无形的,同时也可以是可见的具体的,我们需要通过园林的手法将每个不同类型学校的文脉巧妙地结合于园林之中,寓教于乐,将室外景观做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性格培养的一块基石,比如学校的历史、名人、各专业的特点及简介、校友留言等等,对在校的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2.地域性园林景观元素在现代校园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在不断的设计中,只有充分运用各设计元素的要点,才能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精品。在校园景观中,对于设计元素我们经常用到的有植物、庭院理水、石头等等,最常用的为以下两个元素:

2.1 植物

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其植物的品种多样性、色彩丰富性和景观季相性能将园林中的乔木、灌木、草花以及其它造景因素调和成色彩纷呈、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植物景观。同时,地被植物亦能充分满足生态城市的需要,其强大的覆盖功能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削减噪音污染起到了其它类型植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显著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绿量和绿化覆盖率。

首先,作为校园绿化,需要将绿化效果放在首位。与居住区绿化、道路绿化、公园绿化所不同的是,校园绿化在植被的选择上更为考究,既要呈现绿树如茵的整体景观效果,又要区分通透性与私密性,既需要大冠幅的乔木(如法桐、合欢等)作为主体,有需要垂直型主干植被(如银杏等)作为有益的补充。

其次,作为北方校园绿化,需要注重季节变化对校园景观的有利及不利影响,特别是冬季景观。与江南及岭南的绿化种类相比,北方可用的苗木种类明显偏少,比如棕榈类植物在北方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像水杉、玉兰等树种需要谨慎使用。当然,北方松柏类植物若运用得当,是可以营造出北方特有的冬季效果的,尤其是在雪天的效果十分明显。

然后,作为北方沿海地区的校园绿化,需要更加注重海风、海潮对于植物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注意靠海区域地表盐碱化对植物的严重破坏,需要在排水设施等方面考虑防盐碱措施。

2.2 庭园理水

如果说植物是园林景观的灵魂,那水就是景观的魂魄,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现在的社会发展也把水体景观的营造作为提高项目品味的重要手段,比如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人工开挖的琥珀,以及借助江景、湖景等自然景观,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校园景观中的水景既可以起到优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校园的灵气,给人以灵感,让师生在畅游校园的过程中畅快、愉悦。另外,北方校园水景设计需注重季节性,特别注意的是要使冬季枯水期的水池效果同样充满情趣,运用石溪、拼花、跌落水景等措施确保无水期效果的灵动。

3.校园园林景观与相邻系统的关系

3.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比如与前期的校园规划框架、建筑风格等都需要充分理解并深入分析,园林景观需要与之相协调并对上述各种系统起到有意的补充。

3.2校园景观与其他类型景观的介质关系

当前,园林景观主要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公园、广场等)、交通系统、特种景观(机关、医院、学校等)各种介质类型。而校园景观与其他各类型的景观有着相似及区别之处,相似之处在于都具备硬质景观、绿化景观等景观元素,并具有地域性及季节性,区别之处在于其服务对象及人群的特殊性。校园景观的特点在于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职工及部分其他受众,从年龄段可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及老年大学景观,从类型可分为综合类学校、专科学校等,从管理模式可分为封闭式学校及开放式学校等等。校园景观可以从相邻类型的景观中吸取营养,来营造特色校园景观,比如公园的优美环境、居住区景观的舒适宜人、商业区景观的严谨硬朗、广场景观的豁达开敞等各种类型景观的优点与特色可以借鉴到校园景观中。

4.结束语

今天,通过园林景观在社会发展项目中的推广和应用,大部分有见地的社会公民都对园林景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共识,也把园林景观作为提高品质和品位的主要选择,这也就确定了园林景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怎样才能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景观规划与建筑规划同步;第二,景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策划同步;第三,景观规划与自然植物生长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更好的做好与社会接轨的景观设计,将更好的景观呈现给人们。作为校园景观,同样要与其所依托的学校作为载体,将校园景观与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及学校教学融为一体,才能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