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0: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风险应对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预期与未来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并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当企业违反了法律,或者行为不符合法律规范,或者缺乏预防与应对意识,都会产生法律风险。
2、分类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来源,可以分为外部环境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企业外部环境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包括立法不完备,执法不公正,合同相对人失信、违约、欺诈等。由于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掌控的,因而企业尚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管控、经营行为、经营决策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表现为企业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未设置较为完备的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机制;对法律环境认知不足,经营决策考虑法律因素欠周全,甚至违法经营等。
目前,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中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法律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差距,由于引发因素是企业能够掌控的,所以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预防与应对的重点。
3、表现
一是合同法律风险 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法律风险的重点。因为市场经济也是契约经济,合作双方中的任意一方无论主观或客观因素最终导致合同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使一方当事人利益受到威胁时,风险已经降临。
二是企业并购法律风险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总称。从法律风险角度看,企业收购并没有改变原企业资产状态,对被收购方而言法律风险并没有变化。因此,企业并购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兼并中。企业兼并涉及企业法、竞争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复杂,对社会影响较大,隐蔽性法律风险较高。
三是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成果,其客体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特殊财产,要求相关法律给予特别规定。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深入保护,从法律风险解决成本看,避免他人制造侵权产品比亡羊补牢的事后索赔更为经济。
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等一系列流程,都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任何不遵守法律行为都有可能给带来劳资纠纷,造成不良影响,且处置不慎将会引发社会矛盾,并将随着社会问题不断叠加更加尖锐和复杂。
五是企业税收法律风险 指企业涉税行为因为没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可能损失或不利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交税或少交税,或者因为涉税行为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企业对法律风险估计不足或处理不当,法律后果将是相当严重,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灾难。
4、企业法律风险成因
根据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大职能,在实际运行当中法律风险成因主要有四种。
一是决策违规 企业发展战略、经营决策和重要经济活动违反决策程序,不经过法律论证,被迫承担法律后果。例如有的企业违规出借资金、对外担保,形成法律风险。
二是经营违法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有的违反强制性规定。例如违规建设项目,未经环保、城市规划等部门批准,招致执法部门查处和法律制裁。
三是民事违约 企业订立与履行合同不规范,违反约定导致经济纠纷,被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有的因未能偿还到期债务,被银行,造成企业资产被法院强制执行。
四是遭受不法侵害 企业维权意识不强,经营行为存在漏洞,预防与应对机制不健全,遭受商标侵权、或假冒等不法侵害、恶意诉讼或突发危机时,被动应付。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为了能够有效预防与应对企业法律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
1、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
是指企业根据法律风险特性,建立由企业决策层、各职能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在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各环节中,通过识别、评估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应对策略,对法律风险进行预防与应对、控制和化解的一整套制度和流程。
2、如何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
企业应当树立以事先预防与应对和过程控制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的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理念。
一是事先预防与应对是基础 事先预防与应对与事后救济相比,事后救济成本高、效果差。一个企业在事先预防与应对的投入与事后救济的投入是成反比的。事先预防与应对投入成本大,事后救济投入的成本就小;事先投入成本小,事后救济投入的成本就大,并且,取得的效果还比较差。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先预防与应对。事先预防与应对就是企业自身免疫系统,能够使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于未然。
二是过程控制是关键 过程控制关系到法律风险在企业运作中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过程控制贯彻并渗透于企业运作每个过程,关系到企业每个部门,甚至每一个岗位。因此,法律风险过程控制是风险预防与应对的关键因素,过程控制做好了,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就做好了,事后纠纷也就少了。
三是事后救济很重要 尽管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的目标是将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患于未然,但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杜绝法律纠纷的产生。而纠纷一旦产生,事后救济一定要跟上,因为这是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后救济要及时、有效。企业一旦出现法律风险,内部的法律人员应积极并及时应对,立即采取可行措施,并分析提出最终解决方案。如果企业认为需要聘请外部律师协助处理时,应及时聘外部请律师协助公司处理。
3、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特点
一是相融性 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与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并且渗透于企业管理各环节,成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商业管理体系一样,以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构建要根据成本与效益相一致原则,在预防与应对企业法律风险同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是系统性 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涉及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注重各环节、各项内容及企业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只有建立系统的企业法律预防与应对体系,才能有效实现事先预防与应对和过程控制目标。
三是操作性 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要注重与企业发展目标、管理模式及人员素质相结合,以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注意根据企业内外部法律环境变化,企业经营范围变化,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也要相应调整。
4、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构建程序
一是健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 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人员基础上设立专职部门,负责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一应事务。一般企业可由法人挂帅,法律顾问制定具体方案,相关人员具体实施办理,企业各职能部门配合。
二是尽职调查 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一般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合同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企业人力资源法律保障体系;企业重大并购、重组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法律风险救济机制;企业法律培训;企业法律风险年度评估报告。
为确保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的子项目与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各子项目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充分的尽职调查是必要的。
三是构建体系 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各子项目。包括构建各子项目模板,各子项目操作指引及风险提示,流程管理等。
四是体系培训 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各子项目,必须渗透于企业管理体系、企业管理层,甚至每名员工都必须在企业运作中贯彻执行该体系内容。
五是体系实施 在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应对体系构建及培训完成后,进入实施阶段。要使企业每名员工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自然地贯彻执行体系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活动已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调节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保证金融高效、安全、稳健地运行,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完善金融立法,规范金融活动
金融法治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加强金融立法,健全、完善法律体系。首先应加紧制定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等金融法律的实施细则,尽快出台信托法、证券法、融资租赁法、期货交易法,并针对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新问题,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金融监管的重要规章,使金融活动有法可依。其次是在完善立法的过程中,要注意行政规章、地方法规与金融法律、法规的一致和协调,充分重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再次,最高人民法院对金融纠纷案件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做出司法解释,指导和规范金融审判活动,弥补金融立法滞后之不足。通过立法保护金融创新者的利益,降低金融创新本身活动的风险,对金融创新产品,要有一定时间的收益保护期或应用专利保护期,另外,规范创新规则,金融创新不是无序创新,而应在一定的规则内运行,在法律和规章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创造出新颖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服务项目和金融管理方式,不能把违法违规行为与金融创新混为一谈,要通过立法或管理条例等形式,使创新有规可循,这是金融创新业务顺利运作的外部法制框架,从而降低和减少金融创新产品本身隐含的风险。
二、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监管的协调
银行监管者负有保证整个银行体系健全的责任,为了使监管切实有效,监管当局必须拥有充分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能力。当然,监管的独立性需要和法律责任相结合,不受政治影响,并有足够的财力来实现其监管的目标。独立性问题通常与执行监管职能的部门有关。在许多国家,监管职能由中央银行来执行,有时候由中央银行里单独的一个委员会来执行。对于是否应由中央银行来执行监管职能存在争论。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由中央银行来执行监管职能是最合适的,因为这可以使监管职能与其它职能相联系,比如与最后贷款者的职能、支付系统监督者的职能以及宏观金融资料收集者的职能相联系。而且,监管者能够由此获得权威、金融独立和经验。金融体系的不同部分容易在一些方面与银行体系相互作用,任一个部门的动荡都容易影响到银行。在许多国家,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其他部分通常由不同的机构来监管,这就要求监管措施相互协调,尽量降低相互抵消的程序和规则套利的发生。对金融百货公司进行联合监管的需要使得一些国家指定一定监管机构作为主要的机构来协调所有监管机构的工作。监管规则和监管措施还应该进行国际协调,这样不仅方便了联合监管以及各国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共享,而且提高了监管效率,并可能给国内的监管规则和监管措施带来不断改进的压力,在银行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这种国际化容易在许多方面破坏各国谨慎监管的有效性,包括使用复杂的公司结构和离岸衍生工具来逃避国内的金融限制,这就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规范政府行为,减少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自的干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逐步实行以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彻底打破按行政区划的做法,建立以大城市、大经济中心为依托的区域性分行模式,从而避免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业务,并利于节约成本,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城市合作银行,将竞争机制真正引入金融领域,使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能真正按效率、安全、盈利的原则运行。
四、实行高效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用于当个别银行倒闭时对某些类型的存款人进行补偿。绝大多数有效的保险都仅限于保护小存款人,而不对大存款和其他债权人,包括其它银行提供保险,以便使市场约束对银行施加压力,保险的涵盖范围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但都必须要有利于抑制风险。存款保险系统应该有充足的资金,以便及时对存款人进行赔偿,并能使丧失清偿力的银行得以迅速关闭,虽然按照保险基金承担的可能风险来确定保费是理想的做法,但实际上由于很难对风险进行客观的测量,因此,通常还是不得不收取统一的保费。
五、金融监管要有效的加强,实现局部金融安全
Abstract: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there is a lot of risk factors, such as industry policy adjustment, the housing market fluctuations, building materials price change, labor, the change of policy, foreign exchange rates and interest rates rise or fall risk, etc, they are direct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f can't fully consider these risks, and tak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whole project will produce immeasurable heavy losses.
Keyword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Risk; Deal with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房地产开发风险,是指在房地产开发活动过程中存在影响开发利润的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作用是难以避免或无法预料、控制,使得企业实际开发利润可能与预计利润发生较大背离,因而使企业有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一、房地产开发存在风险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着开发最终结果,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强调风险管理有的放矢,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1.1 政策风险
毋庸置疑,国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行业政策的变化可以给房地产项目开发带来有利影响,也可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更加显著,其影响最为直接的是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
由于房地产市场状况关乎民生,其发展的波动不可避免吸引舆论的关注推动政策按照中央和谐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宏观调控。其手段必然遵过金融财政和土地政策的变动来落实。
1.2 经营风险
众所周知房地产项目基本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开发,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使依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面临着经营风险。银根紧缩使开发企业融资困难经营压力增大,房价波动导致市场观望程度增加。银行利率的波动也影响着房地产市场变化。当利率上升时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成本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需求降低开发利润风险增加。
1.3 技术风险
项目建设施工阶段设计理念落后导致的商品房实用性差、承包商技术和施工管理落后、偷工减料以及项目监管责任心不强、监督不够、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等导致建筑物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也是伴随房地产开发过程的风险。管理不完善造成工期拖延,不仅房地产市场状况与项目策划时相比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错过最佳租售时机,如已预售会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损失信誉损失,还会加大资金成本增加管理费。在建设期间随着建筑科学的进步,消防标准提高和节能环保要求的深化,国家和项目当地政府调整产业政策,会要求未竣工项目采用新的或更高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如禁止施工现场揽拌砂浆、强制推行商品预拌砂浆、提高节能环保要求、强制实行外墙外保温系统和采用太阳能供热水,提升消防设计和材料防火等级等都会使项目开发成本增加。除此之外建设过程中人工费上涨建材价格上涨和施工中意外事故等都是速一阶段将要面临的风险。
当然,影响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因素还有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就不一一具体介绍。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应该首先分析其产生风险的原因,从而制定恰当的策略。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竞争对手抢先进入市场,推出产品,市场竞争加剧;银行贷款利率升高,投资风险增大等。
主观的原因有:企业信息不灵,开发出来的产品不够好,或只是本地区先进,这样就失去了设计上的优势。有的企业在开发上由于设计障碍产品迟迟研制不出,造成开发时机过迟,市场已被竞争者占领;过分重设计轻市场。既过分重视设计的先进性而忽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结果开发出来的项目产品尽管设计水平和性能均比较高,但因不符合当地居民的需求或超过消费者承受能力而缺乏市场需求。集中表现在售价太高。产品投放市场后,企业没能熟练运用促销手段进行宣传,价格过高或过低。缺少配件,售后服务跟不上,没能掌握好产品推出的时机等。
另外,房地产销售阶段也容易产生法律风险。第一,与销售中介公司相关的风险,因销售合同签订及履行产生的法律风险或因销售公司及其员工虚假承诺及不当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第二,与广告策划相关的法律风险,因广告策划合同签订及履行产生的法律风险;因广告策划文字或图片侵犯第三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因虚假广告带来的法律风险;因广告内容不当的法律风险。第三,与销售行为相关的法律风险,违规销售产生的法律风险;取得商品房预售证书的相关法律风险;预售房款的收取和使用的相关法律风险;促销方案的相关法律风险;销售现场布置和样版房相关的法律风险;销售人员违规操作、擅自修改认购书、购房合同产生的法律风险;认购书、购房合同书相关的法律风险。第四,与购房者相关的法律风险,因房屋质量问题产生的法律风险;因延期交房、延期办理房地产证产生的法律风险;因设计方案变更产生的法律风险;因公共设施使用等相关问题的法律风险;因按揭贷款合同产生的风险。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经济衰退的时候,这类风险特别突出。
三、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价,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措施,保证以较低的耗费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获得安全保障的过程。加强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意义重大:风险管理为全面、合理地处置风险提供了可能性,风险管理既能够为风险损失的出现与衡量提供科学、准确的计算基础,又能够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各种风险对策的成本及效益加以比较,从而得到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风险管理能够促进房地产投资主体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风险管理有利于房地产开发商增强风险意识,从被动成为主动管理型,为项目开发提供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
四、加强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对策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强风险的防范,强化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4.1正确对待开发风险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房地产开发商开展业务,就必然伴随着风险。对待风险,不能过于保守,要合理承担,不能为了回避风险,而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失去竞争力;但也不能盲目乐观,有的风险虽然较少发生,但它一旦发生,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损失巨大,甚至有可能“拖垮”一个企业,所以要正确衡量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使“风险与收益对等”。
4.2主动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内容和基础工作,任何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如被忽略都可能导致风险管理的失误和失败。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周密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剖析企业在房地产开发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和弱点,以及对企业利益可能造成的威胁。
4.3科学进行风险评估
对房地产开发风险进行量化和测定,确定开发活动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确定风险可能给开发活动带来的损失程度。
4.4强化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市场经济下,房地产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风险无处不在,制订一系统的防范风险措施有利于开发商管理业务、优化资源。重视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是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是防范开发风险的保证,因此必须重视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加大可行性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科学、全面而不失重点地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尤其要注重对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情况分析;同时要保证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独立性。研究小组按科学的路子,独立、客观地去调查、分析和研究,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化。
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根据可能的建设进度和将会发生的实际付款时间和金额,同时考虑各种投资款项的付款特点,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这是实现项目投资管理目标和企业投资效益的有力保证,要重视多方案
的设计和选择,寻求一次性投入少而全寿命经济好的设计方案,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费用;协调好投资控制与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关系,做到三者的有机配合和相互平衡。加强投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未完工程投资增加的现实问题和潜在因素,尽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法规;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合同管理人才;设立合同管理机构,配备合同管理人员;建立合同管理目标制度;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制度;重视合同分析;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完善合同变更管理和合同资料的文档管理。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在内部关系的协调中,要按照职能分工和需求设置部门和人员,明确每个部门的目标,职责和权限,事先约定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建立信息沟通制度,使局部了解全局,服从并适应全局需要。在外部关系协调中,开发商需要整合自身资源,建立一个由主管工程领导牵头并整合工程管理、开发、销售、物业管理等内部人员组成的工程项目临时机构,与工程项目现场人员分工。
4.5灵活进行风险分散与转移
房地产开发企业可通过调整开发结构,实行开发类型多元化、开发区域多元化、开发时间差异化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投资建造不同档次的住宅;或者是把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如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等。用个别房地产开发的高收益去弥补个别低收益的房地产损失,以减少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整体开发风险,最终获取平均的投资收益。
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形式进行风险转移:①通过契约或合同将损失的财务负担和法律责任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达到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缩小其损失程度的目的;②用外部资金来支付可能发生的损失,将损失的财务负担转移给其他人;⑦通过购买保险,业主作为投保人将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审计员核实财务报表,最后认证之前对其的判定,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结论使得审计员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的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员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输入数据后计算机做出了错误判断,而审计人员未能察觉,这一错误判断得到了审计员认可,导致其得出错误论断的风险。有效预防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需要探寻到风险产生的原因,仔细分析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的内容,做出针对性的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应对策略,以此有效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会计电算化革新了传统审计工作模式与方案,需要审计人员操作计算机完成。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工作缺乏对非数据资料的审核,这也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在信息时代下,软件企业还是更加重视工作软件的研发,一些企业或个人以追求利益为导向,忽略了自身的职业操守,进行软件编译时,加入可以使得数据被盗取的程序,如此以获得商业信息来获得巨额利润。这也是现在的企业,会愿意出高额费用聘用审计人员,但是不愿意花费高价购买审计软件的其中一个原因。与传统审计工具——纸进行比较,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磁盘存储数据的模式更容易被潮湿、带电等环境破坏,另外,操作员的操作不当也会导致磁盘被损坏。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的分类
(一)财务数据风险
磁盘上存储的数据由于各类不同的原因,使得这些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存在差异,这就是财务数据风险。传统模式下,财务工作者逐个收集与整理财务数据,制作财务报表,在变更时也做好了记录,之后审查时可以探寻到更改记录。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由计算机存储相关数据,审计工作的变更线索被抹去,提升了跟踪与探寻问题的难度,以此难以找到恶意篡改数据的路径所在。
(二)职务监督风险
职务监督风险也可以叫做内部控制风险,存在这一风险的原因是由于职务间的相对独立性。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模式被完全转变,原本清晰可查的监管链条,变成了计算机内传输的文件与数据程序,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职务之间相对独立,单个环节的数据由特定环节的人员管理,提升了数据失真率,也导致审计错误率提升。
(三)软件系统错误
现阶段,计算机软件也层出不穷,软件产业发展迅速,种类丰富的软件产品中有很多是不尽完善,漏洞百出的产品,软件自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再加上操作者自身硬件设施保养意识有待提升,使得硬件设备一直处于恶劣的高温、多灰尘、高湿度的环境中,再加上人员的非法操作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软件产品,影响了其使用。(四)操作风险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实施需要有审计人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由此,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技术环境下,拓展了审计对象范围,使得信息错综复杂,提升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审计工作者,若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或方法掌握欠缺完善与熟练,也会因为难以适应审计工作模式,而提升审计工作难度,导致更高风险的审计问题产生。
三、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更完善的审计标准
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后产生的新事物,在新事物产生以后,与之相关的事物都需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此才能降低风险和错误率。应对会计电算化风险,需要首先更新审计理念与方法,将传统模式中不符合新事物的部分摒弃,提升审计工作的精确度。重点涵盖审计证书的审批标准更新,计算机系统的内控监管、审计发展方向的规范等,使得审计理念、工作方式与监管策略等与国际先进水平靠近,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使得风险趋于零。
(二)开发性能完善的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指的是帮助完成审计工作的归类不同的软件,能够同时审核多个数据报表,但是现阶段,由于软件种类的层出不穷,很多审计软件还未能尽善尽美,很多软件技术不够成熟,表现为审计程序衔接不紧密、审计程序不完善、审计安全性不高等特点。审计软件的不完善提升了审计风险,而数据采集靠审计软件来完成,若审计软件出现很多漏洞,必然会导致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程序干扰等问题,由此,需要在开发审计软件时,实施独立开发数据采集软件的方案,以此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运用多种电算化审计方法
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电算化模式下的审计方法:一是制度审计。在会计电算化实施后,内部控制制度依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基于计算机的使用,而创新审计制度与方法,从职权制审查、硬软件及环境的审查与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情况、人员综合素质、程序修改方式及保密措施等多个方面予以审查。 二是技术审计。若在制度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对计算机系统和程序进行实际测试,那么就需要实施技术审计。采取抽查的方式,选用计算机专业人才与审计人员共同展开审计。分析原系统设计用途范围,检查数据共享过程中的传输路线与分配形式,之后分析程序、变更情况以及程序流程图等相关内容。三是数据审计。对会计报表和经济业务的数据进行审计,审计其合法性与真实性。可以实施人工审查,对利润分配、费用分摊等问题进行抽查,分析其是否一致。抽查也可能出现错误,利用计算机的工具性,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其存储、计算与判断的一些功能,缩小审计范围与对象,及时有效的发现与分析问题。另外,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还可以实施重点审计的方法。
(四)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时代的进步与审计工作措施的更新换代,对于审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需要重视对审计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为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奠定基础。审计人员需要重视自身操作素养的培养,包括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以及应用审计软件的技术等。解决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产生的风险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审计人员或应用人员的操作技术,使得他们掌握纯熟的技术与知识,控制和降低风险。积极培育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综合了解计算机知识、审计知识,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成为审计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渐更新了人们的工作模式。会计电算化是技术发展下的新事物,减少了审计工作量与难度,能够快速、准确、及时的掌握数据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带来了各类不同种类的审计风险,为避免风险的产生,需要做好应对措施。审计工作中,要保障其独立性,加深管理者对其的认知,加强内部审核作用的实施,提升企业内部监管力度,有效降低和减少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另外,还需要重视审计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人才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民.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2(19).
【关键词】风险与收益;财务分析方法;风险预警与监控;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风险预警财务分析
财务部门应对每项预警指标都设置指标的上限和下限,根据实际指标值与指标上限或下限的比较,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进一步研究预警信号主要出现的原因,从而对管理层的决策起到指导作用。
二、财务分析方法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根据财务报表,分析现行的财务状况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经济决策提供预见性参考信息。
1.重要会计科目的分析:
(1)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要关注回收情况,相关销售政策的变动情况,应收账款增加与销售收入增加、若应收账款的增加大于销售收入的增加幅度,将虚增流动比率。同时,分析其他应收款项目增减变化的原因,避免因关联方关系增加其他应收款,可以有效防范风险。
(2)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以及后续支出都有着不同的核算方法,对利润影响较大,所以,还需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真实性的分析,实现对固定资产真实性、产权真实性、计价真实性的核查;其次,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审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出现增减变化,并且要保证固定资产所占据的比例要与收入增长的速度相匹配。当然,还需要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加以审查,要从根本上保证期限的合理性与全面性。
(3)营业收入: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营业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存在不同的方法,因此要核查收入计量方法是否一致,有无通过应收账款、销售退回等情况来虚增销售收入。
2.现金流量相对量分析
现金流量与当期债务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当期债务偿还满足程度,该指标越高,资产流动性较好;
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对全部债务偿还的满足程度,该指标越高,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强。
现金净流量对销售收入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反映经营活动过程中单位营业收入能够获得的净现金流量。该指标越高,偿还银行的债务保证率也会越高。
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该指标越高,运营效率较高。
3.偿债能力的分析
根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财务指标等变化情况和原因,短期偿债能力和偿还长期利息与本金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短期偿债能力不足,可能被迫出售长期资产以偿还债务,将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4.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近3年的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率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综合评价盈利能力。
5.经营能力分析
通过在近几年对相关指标的分析调查得知,无论是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还是其它,均是对综合经营能力加以评价的主要内容。在资产管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效率,以其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表明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经营效率就越高。
6.发展能力分析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要关注经营情况,更要关注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运用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财务指标分析发展前景。
三、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的完善方案
1.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完善
财务分析的基础是财务报表,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进行必要的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债权债务核实。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做到记录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财务报告列示的各种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构成,应当按照规定划清各类交易和事项的现金流量的界限。
2.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完善
(1)增加财务指标净利润/流动负债,能够反映收益对负债的偿还能力,为企业利润分配中是否给予股东分配或利润留存提供依据。
(2)完善速动比率,速动资产参照国际标准,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可上市证券+应收账款净值,能够将应收账款中与营业活动关联较浅,但数额较大的发生额对速动资产指标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U473 文献标识码: A
在天然气长输管道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结合工程施工的特点,制定风险评价的指标,为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风险问题
为了了解天然气长输管道施工中的各种风险问题,应先进行风险辨识。所谓风险辨识,即对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中的中危险因素、危险源进行分析和确定。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对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分析。
1.1 技术风险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在采用新技术时,对新技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导致与工程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增加了施工风险;二是关键施工部位的工艺比较落后,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三是在施工中采用了不成熟的技术,施工技术自身存在着缺陷与不合理之处,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四是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内容不科学、不具体,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1.2 管理风险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由于分包工程评审和定标存在失误,导致分包单位施工环节存在漏洞;二是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计划方案不合理,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三是施工作业现场的进度报告不具体,导致施工混乱。四是施工前期准备不充分,影响了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五是施工安全管理环节存在漏洞,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六是施工作业现场的管理文件不完善,施工现场管理比较混乱。七是没有定期召开施工调度会和施工计划执行检查会,导致停工、窝工频繁发生,影响了工程的如期完工,也增加了工程造价。此外,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社会风险、设备材料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人员风险、经济风险等,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
2 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
2. 1 技术风险的应对措施
对于技术风险问题,应重点做好规避风险和控制损失两项工作。首先,由于天然气长输管道的施工作业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在工程施工中,应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在施工中,如果需要采用新技术,应根据新施工环境来合理选择,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其次,应特别注意关键施工部位的施工作业,在施工工艺的选择上应力求创新和突破,抛弃不合时宜的施工工艺和作业方法。再次,不宜采用不成熟的技术,减少因技术缺陷而引起的施工质量问题。最后,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同时还应该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方便施工作业。
2. 2 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首先,在分包单位的选择上,应对分包单位的资质情况进行审查,对工程分包问题进行严格控制。其次,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机械设备、技术、人员等。再次,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和施工计划时,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如自然条件、资金状况、人员情况等。在施工作业中,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定期召开施工调度会和施工计划执行检查会,在保证工程如期完工的情况下,保证工程质量合格。最后,应加强施工作业现场的文件管理,防止施工现场混乱的情况。
2.3 风险监控措施
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影响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建成一个风险管理监控系统,收集整理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各种风险信息,根据收集的风险信息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使风险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 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风险管控的重点环节
3.1 清扫作业带是要点
作业带清扫范围是根据施工条件计算出施工场地宽度为准的。征地协调是由施工单位负责的,若拨地时未能按照施工场地需要的宽度划定红线,将直接影响作业机械的工作。若土石方堆放场地与管道安装设置在同一侧的话,不仅极易造成滑坡、崩塌、破坏管道开挖沟槽的情况,还会造成机械进场困难,压塌沟槽的问题。
3.2布管是二次放线与事故事前预防的最后关口
布管工序的质量是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保证,主要应保证管路铺设方向、坡度,防止造成路由改变,同时,注意管材防腐层和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的损坏。因此,生产物资管理是这个工序管材保护的关键,财务管理是掌握生产进度的关键。若发现布管时出现直管或弯头管材与设计不符,可以提示判断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如果立即查清原因,不仅可以避免事故,也能控制成本和质量。组焊是控制质量的重点,但不是关键点,关键点在于管材对接质量。焊接都采用自动焊接或者半自动焊接,所以焊接质量容易保证。只有通过管口对接质量,保证管路的方向和坡度,才能确保管线的路由和埋深。
3.3 管沟开挖需要监管
管沟开挖是管道工程的利润点,沟槽的深度、坡度、坡面以及土石方的开挖决定着后续施工安全、对管方向和埋深的保证及防腐层和管道的保护。因为土石方开挖一般是委托机械承包商进行的,开挖过程尤其需要重点监理,否则容易产生很多后续问题。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段,沟槽的开挖必须采取打桩,抽排和破碎工艺。若沟槽开挖质量不高,对下管以及管道保护都有影响。
3.4 测量放线是重点
测量放线工序容易发生擅自更改路由,变复杂施工为简易施工的问题,对后续的施工工序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为线路放线结果与图纸设计偏移太多,特别是对没有进行地形勘察的情况下发生事故的概率将大为增加。测量放线工序的关键点是线路转点的测设。放线结果直接与管材的弯头及管线的设计相关。如果弯头采购失控,使弯头转角与设计转角产生差异,铺设管线的方向一定偏移,或者放线结果发生偏移,即使弯头转角准确,也会导致施工线路与原设计线路完全偏离的问题。因此,在测量放线工序中事先就要检查管材弯头转角是否合格,保证放线结果达到精度要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若实际施工中弯头的使用数量超过设计数量时,一定存在某些路段路由更改的问题。
3.5 沟下焊接控制
沟下焊接质量控制在于管沟开挖,要创造良好的作业面,质量控制在于前一道工序。沟下焊接的质量关键点还是管道埋设,其中,管口对接和连头连接是关键。
3.6 无损探伤
焊口检测是焊接工序的最后检验关卡。焊口检测主要利用 X 光和超声波检测。焊口易出现质量问题是由于焊接要完成打底、填充、盖面 3 道工序,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管口对接。坡口打磨的不好会直接导致对管质量问题。所以,施工准备是焊口质量的关键。因此,在焊接开始前就先应检查对管、坡口的准备质量,然后才能允许焊接。
3.7 防腐是重点
防腐补伤是个大问题,因为防腐补伤在前一工序无法控制,且防腐效果又在现场无法检测,出问题也在 1 年以后,所以事前预防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由于现在管道的防腐以 3 层 PE 为主,所以防腐补伤的重点在现有条件下很难解决,唯一的办法是及时获取防腐过程全程的影像资料,给每个防腐队配发监理,且严格控制整个过程的处理时间。补伤工序还应要求热熔胶和补伤棒的使用量大于补伤片的使用量。这样作虽不属于精细化管理,但是,可以保障补伤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这样的质量控制是花费小钱而保大安全,是整个施工管理流程中唯一需要粗放式管理的关键节点。
4. 结语
我国对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产生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本文结合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的施工特点,分析了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在风险控制方案的具体应用、风险评价技术的合理选择上下功夫,才能解决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中的中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信托 发展 模式 风险 对策
一、房地产信托的简述
当前,中国房地产不但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而且也正在成为一个投资热点或投资工具,特别面临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一般性的管理和经营已不能满足房地产经济资源合理利用和增值保值的要求,“专家型”或“智能型”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便显得日益必要。
房地产信托,就是信托投资公司发挥专业理财优势,通过实施信托计划筹集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委托人获取一定的收益。它包括不动产信托和房地产资金信托两个方面。其含义如下:一是不动产信托,即不动产所有权人(委托人)为了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将所有权转移给受托人,使其依照信托合同来管理运用的一种法律关系;二是房地产资金信托,即委托人基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将自己合法拥有的资金委托给信托投资公司,由信托投资公司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将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这也是我国目前大量采用的房地产融资方式。
二、我国房地产信托业的主要产品比较
我国房地产信托业有以下几种运作模式,抵押贷款型,股权投资型,组合投资型和权益投资型等四种。这几种房地产信托产品相互比较如表1:
三、我国房地产信托风险的主要表现
1.财务杠杆使用过度的风险
财务杠杆的使用一方面能够使房地产公司用较少的自有资本金运营拥有大量借贷资本的项目,产生很好的税盾效应,提高项目的收益率。另一方面,过高的财务杠杆意味着高度的流动风险, 稍有不慎公司将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使信托计划的兑付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2.资金平衡不确定的风险
影响房地产公司资金平衡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减少资金流入的风险因素和增加资金流出的风险因素,要分析影响项目资金平衡的各种因素变动对项目净现金流量的影响程度,并找到敏感性因素。
3.缺乏管理经验的风险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资源整合过程,包括土地选择、产品设定、业态规划、房产销售、商业招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等,都需要开发商来整合资源,而且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一般以房地产项目本身的价值和经营收益作为收回投资的第一还款来源。开发商的管理能力( 包括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资金流管理和公共关系协调等) 不到位可能导致项目经营失败,同时给信托计划带来风险。
4.房地产信托的变现风险
房地产信托的信托财产多以土地、房屋、股权等形态表现,担保措施主要为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抵押。如果融资方未能按期偿还本息,受托人又无法及时变现信托财产或行使抵押权,则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信托产品的公共认知度比国债、债券等金融产品差,一旦需要转让时,成本会很高,时间会较长,如股权投资信托计划到期时股权的变现或转让、信托贷款到期抵押物的处置及担保等,都会带来投资者的资金到期不能及时兑现的风险。
5.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是决定项目资金流入的决定性因素,工程投资和偿债资金主要依赖销售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入,因此市场风险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房地产市场风险可以分为企业个体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房地产市场的企业个体风险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使房地产企业对房产的价格操纵成为可能,并最终导致资产的价格泡沫。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周期、信贷、国际资本流动等宏观经济因素造成的,若具有理性预期的购房者、开发商和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局部的均衡被打破,则房地产市场则会出现价格泡沫,泡沫的严重程度将会决定泡沫破裂的时间。
四、房地产信托的风险控制措施
在我国信托市场建设尚不完善、有效控制机制相对缺乏的前提下,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防范尤显重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仅能够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更为关键的是有利于房地产信托业务的规范、良性运转,逐步建立有效甚至高效的信托市场,进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1.做好项目事先评估
投资者在对项目进行事先评估过程中,除了对行业景气及项目推出时机进行审慎考察之外,还应详细了解信托资金运作方式、资金投向、有无超值抵押、质押或强信用担保等。要完善相关抵押手续,认真落实第二还款来源,根据风险状况审慎确定抵押率。抵押品应选择市场前景看好的房地产,将周围环境良好、交通方便、易于销售变现的商品房设定为抵押物。做好全面、科学的事先评估。
2.信托公司应加强信托资金管理
对项目贷款型信托,信托公司应对项目开发过程的资金运用进行全程监控,专款专用,同时将项目销售收入划入信托专户,首先保证信托计划的还本付息:对投资运营型信托,信托公司应按时将租金等收益划入专管账号,委托托管机构监督管理现金流。同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严禁以流动资金贷款名义发放开发贷款。禁止开发企业利用拆分项目、滚动开发等手段套取房地产贷款。
3.设置收益权层级,建立增信机制
为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要,信托公司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多个顺位收益权划分为第一顺位收益权、第二顺位收益权(次级顺位收益权)、第三顺位收益权、末尾顺位收益权等多个层次。在投资报酬分配方面,第一顺位和第二顺位收益权均可以采用固定收益、浮动收益、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相结合的混合式收益等多种形式。末尾顺位收益权建议采用权益分配方式。末尾顺位收益权由于采用了权益分配方式,其收益风险最大,但因为拥有剩余利润分配权,所以也可能获得最高的投资报酬。
4.完善风险披露制度
信托公司应对房地产业务进行风险监测分析,加强对信托融资资金的监督,进一步提高对房地产业务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双方形成长期有效合作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规范运作,共同提高抗风险能力。财务信息完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五、我国房地产信托业发展的对策
1.完善房地产信托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政府可以借鉴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对房地产信托的严格管理,在资产负债结构、业务种类、资金投向、信息披露、利润分配等方面加强规制。一方面要防止它与银行等房地产金融机构过渡竞争,政策上给予房地产信托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鼓励其资金运用,实行专业化投资组合,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加强对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创新
对于信托投资公司本身而言,房地产信托资金的募集是关键,这要求信托投资公司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选择好的房地产项目,推出令投资者满意的信托产品,在产品的收益、期限、流动性、风险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富有竞争力,在投资者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3.借鉴国外成熟REITS模式的经验
国外的REITS模式与国内的房地产信托有较大的差异,但其很多经验仍然值得国内的信托公司借鉴,按照某些专业人士的说法,它可能就是国内房地产信托的发展趋势。首先,国外的REITS模式资金的大部分并不是运用于房地产开发阶段,主要把基金用来购买房产、地产、物业并进行经营管理,取得稳定的收益,其投资标的更多倾向于那些可以带来稳定收益的商业地产。
4.制定房地产信托专业化人才培养战略
房地产信托业务的真正优势是专业的管理人才。人才固然可以引进,但远远不够,只有制定房地产信托专业化人才培养战略,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机制,才能发挥这些人才的专业管理技能,真正展现房地产信托的优势,促使房地产信托的更快发展。
六、结 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为房地产信托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发展房地产信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房地产信托不论如何创新,其本身就是一个纯粹而复杂的风险管理性业务,这要求房地产信托的主体应当正确而客观地认识到房地产信托的风险问题。大多数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但是要不断的在风险和项目的变化中学会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房地产信托这个重要的社会公众金融投资工具更加规范、稳健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历史经验,研究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使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pecific data show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ing market risk, management risk and financial risk a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words: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rends, risk, deal with i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城乡面貌、吸纳农民工就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笔者调查发现,建筑业虽有国家产业政策、资金的支持,但仍存在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其发展趋势,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稳步增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决定了我国建筑业正处于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等仍会保持旺盛需求,成为市场热点。
1.宏观环境拉动建筑业的高速增长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发挥着拉动GDP 的主力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持续在20%以上高位运行,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 亿元, 同比增长23.8%,2010 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3%。2011 年国家采取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3826 亿元,主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重大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这些都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空间。
2.投资企业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转移,为建筑业带来商机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和济南等一线城市除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外,地价也在上涨,因此投资企业更愿意转移到中国二线城市,原因在于:一是地价低,二是人工成本低,三是税收优惠。因此我国建筑企业也要采取“一手抓一线,一手开辟二线”的策略,一线市场的机遇不能放过,同时密切关注二线城市建筑市场动向,外企将其工厂、加工基地向二线城市转移,必须建造厂房、办公楼和宿舍,对建筑企业而言都是商机。
3.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建筑业迅速发展
估计到2020 年底,全国房屋面积将为686 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 亿平方米。未来5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 也为建筑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二、我国建筑业发展中的风险及应对
1.市场风险
(1)宏观经济发展周期与政策影响的风险建筑业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等宏观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深远且重大。若受经济周期影响,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或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而企业未能对其合理预期并调整其经营行为, 将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可能出现收入下降。
为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 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积极申报建筑业一级或特级资质,资质取得后,企业可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拓宽业务领域、优化业务结构。
(2)市场内部竞争与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风险
建筑业的显著特点是进入壁垒低,建筑企业数量多,建筑施工价格竞标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业当前最低价中标、中标工程压级压价严重、各类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 各类保证金及垫资数额加大等各类要素成本推动的压力集中显现, 造成建筑业资金运作困难和经营利润微薄。另外由于存在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等问题,对于区域市场依赖度较大的企业,存在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
建筑企业可通过不断提升分公司、办事处的业务能力,积极寻找项目资源,拓宽公司市场,整合区域资源,扩大区域发展。同时加强公司自身竞争力,从施工管理到技术创新,从工程质量到安全文明生产,从履约承诺到维修服务, 并快速由劳务型企业跃上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发展平台,拓展业务领域,实现经营结构不断优化。
2.经营风险
(1)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周期较长, 建设期内施工成本与原材料价格密切相关,原材料在建筑工程承包价格中所占比例约60%。因此,若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增加,将导致工程总成本上升,影响公司效益。
为降低原材料价格及劳务成本波动的风险, 建筑企业可据不同情况灵活应对。对由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的项目, 实行按预算定额价供应;对总价承包的项目,企业可在工程项目投标前向供应商询价,中标后组织供应商竞争报价,工程实施过程中按进度加强计划采购,做好采购储备等。稳固与工程分包单位、劳务输出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强化大宗材料的集中采购管理和议价能力,锁定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降低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中的浪费;争取采用签订开口合同或半开口合同的方式,消化和转移成本上涨的压力。
(2)安全生产风险
建筑施工行业因其作业难度大、劳动强度高、临时性强,现场环境复杂,许多作业活动在危险性高、条件特殊的区域进行,极易发生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塔装设备运行事故,成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行业之一。
针对安全生产的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安全文明示范工地要求,控制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全面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建立事故预防、预警、处理机制。同时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培训,开展普遍性岗位练兵活动,实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配备完善的安全保护设备,强化安全生产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实现安全作业。
(3)施工质量风险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程质量事关重大,施工承包商一旦运用技术失当或技术措施不力,将造成工程质量隐患,导致工程无法正常验收,甚至发生事故,给公司信誉和财产带来损失。
企业应始终把“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 将开工前质量审查内容与开工后过程巡查监管直至竣工验收备案形成闭合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区政府颁布的各类建筑产品质量标准,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控制制度,强化技术监控和工程监管,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工程质量缺陷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3.财务风险
(1)坏账风险
建筑工程项目存在工程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和结算期限较长的特点。若工程业主资信度差,工程款不能按照合同及时支付,将会增加公司经营成本,影响收益,并可能形成呆账。
对于坏账风险,一是采取严格的合同、担保、抵押、索赔、诉讼等措施,加强信用控制,避免坏账发生;二是通过强化对业主资信调查,在合同中约定严密的保障性条款,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做好变更签证和索赔,强化工程部位核算,加速竣工结算;三是可通过对项目负责人的资金回笼考核以及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等措施,减少出现坏账损失。
(2)担保风险
某些建筑企业可能对外提供担保, 由于企业无法直接控制被保证人的经营状况, 无法保证被保证人的还款能力,上述担保存在一定风险。对此企业应加大对保证担保的管理力度,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密切关注被担保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和资产变动情况,以降低担保风险。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风险 对策
一、会计电算化和内部控制的概述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应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内部控制是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安全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程序等控制措施的总称。
二、电算化会计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风险
1.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这种数据安全的风险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会计人员可能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例如会计人员被人收买,非法取得他人口令,利用他人权限,虚构、修改、删除业务数据,通过在经济业务录入前或加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来达到个人目的。二是网络黑客。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给网络黑客以可乘之机,会计信息被置于强大而又普遍的网络中,通过开放的网络实现传递,使得以往那种针对计算机机房而设计的保险箱式安全措施不再适用,企业财务信息有可能被截取、篡改、泄露甚至删除。
2.数据错误的连续性风险
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会计人员无法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审查复核等控制措施被削弱,甚至消失。财务分工主要是通过设置口令或密码来赋权,确定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口令或密码存放在计算机系统中而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被人窃取或破解,便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3.授权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控制风险
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的依赖性和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未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差错或违规行为的风险加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就大受影响。这样会使企业对外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导致信息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应对内部控制新风险的对策
从目前国内开展电算化会计的应用现状来看,大多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积极主动的去应对从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而出现的新风险,就是要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具体措施有以下种:
1.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具体人员素质控制措施有:①制定员工工作规范,用以引导考核员工行为;②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的完成规定的任务;③加强考核及严惩力度,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奖惩分明;④工作岗位轮换,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舞弊,甚至可以抑制不法分子的不良动机。
2.加强岗位责任制,建立与之配套的内部控制机制
制定相应的操作权限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建立科学严密的电算化系统的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控制体制,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有计划地进行岗位轮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3.完善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
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完善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控制制度应具有以下四方面:一是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应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二是明确上机人员操作会计软件的内容与权限;三是完善上机日志并派专人保管;四是操作人员离开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非授权人员不得随意操作会计软件。系统维护包括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进行软件维护应做好系统初始化维护、正常运行维护、故障性维护和管理性维护等几个方面。硬件维护主要包括:①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
4.加强计算机环境的安全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措施有:①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防震规定;②对进入机房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③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能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的规定;⑤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与监督制度。
5.强化内部审计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①审计人员: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加大对审计人员的高层次培训②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③监督数据保存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非法删除,修改历史数据等现象的发生。④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检查,防止存在漏洞。
6.加强网络安全控制
可采用的安全技术有:访问控制技术(如防火墙技术)、数据签名技术、认证技术、虚拟专用网、数据加密技术(如数据签证、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据的加解密)。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算化会计的普及将越来越广,内部控制的风险也会相应的变化,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风险,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在传统控制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内部控制的创新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新时期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新思路、新机制,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薄兆阳.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河北煤炭.2009(3):63.
桥梁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施工过程复杂。施工过程完满进行必须妥善处理好种种或确定或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诸如方案的设计、数据的计算、建设材料的性能等人为活动,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条件,其中都隐含着风险产生的根源。那么,构建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桥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及其今后的正常运营就显得非常重要,是每个施工方所不容忽视的。
1 桥梁施工中的风险识别
1.1 风险识别的原则
从工程项目目标完成的程度的角度进行观察,桥梁工程的项目施工风险包括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费用风险,风险的识别一般以该分类作为根本的指导。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如何保证风险辨识准确有效历来是理论研究和实务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实现该基本目标,识别活动首要的是要遵循系统性和全面性两项原则。
1.2 风险识别的WBS-RBS方法
WBS是工作分解结构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是一种面向可交付成果的项目元素分组,这个分组组织并定义了全部的项目工作范围。在构建WBS时应该将工作逐层分解到便于进行风险识别的工作包层。WBS-RBS实施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环节,第一是要构建WBS,第二是创建出RBS第三步是要通过对WBS与RBS进行交叉构建,从而得出RBM,最后是对风险的存在性和风险转换的条件进行综合的考量,最后一步的工作原理是以RBM元素为前提,由此对作业包中的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存在则为1,在不存在或者发生概率极小且损失轻微的情况下则为0,然后对矩阵中的风险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就可对工程建设期内各特点项目阶段的特殊风险进行明确。
2 桥梁施工风险估计与评价
桥梁施工风险估计与评价是为后续的风险应对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的前置性工作,风险概率估计、风险损失估计、风险评价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施工风险概率估计是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后,根据科学的方法对桥梁施工过程中风险的发生的概率进行的预测和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评价方法包括概率分布与数理统计法、模拟仿真法和主观概率法。桥梁施工风险估计也是桥梁施工风险损失估计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的任务是针对桥梁工程建设期间风险事件发生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进行系统的评价,构建损失估计模型是其主要的手段,,对风险损失的大小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地估计和分析,通常采用定性估计的方法和定量估计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指用定性的指标或方法来估计和描述风险后果的大小或损失的严重程度。定量的后果估计方法是用定量的计算方法或量化的指标度量和描述风险损失的大小或严重程度。
3 桥梁施工风险的应对方案的制定
桥梁施工风险的应对方案的制定制定是针对不同的桥梁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论证后的结果,即使对于桥型一致、建设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具有统一性的情况下,不同强梁之间的风险影响因素也必然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从而风险应对的措施也必然具有多样性,整体的风险应对方案也必然是建立在对不同实际情况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的,且一般是多种措施的系统结合。
3.1 风险应对流程
风险应对的基本流程方案是其整体构造的集中表现。在施工实践过程中,风险应对的基本流程的设计关乎风险应对正确和有效执行,在整个风险应对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风险应对的首要一步是确定风险应对目标,风险应对目标是在项目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应对能力和风险偏好等指标进行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进行确定的。流程的第二步是选择和拟定风险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施工方的技术团队则要着手制定项目风险的应对计划书,该计划书对实施风险应对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其一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要明确列出项目风险的应对目标;其二是制定出应对项目风险的具体措施;其三是要制定出项目风险应对的责任体系,并对应对计划的资源与经济预算给出妥当的计划和安排;其四是要有合理的项目风险应对的变更管理办法和程序。流程的最后是组织实施风险应对,将既定方案付诸实施。
3.2 风险应对的措施体系之构建
对于桥梁施工建设中出现的某种具体风险的解决,在很多的情形下,风险和解决的方法并不仅仅是一一相对的,风险的成功应对需要系统运用多种风险应对的方法和措施,能够充分应对风险的实施计划是多种措施协调作用的的组合。业界对于桥梁施工风险的应对,在长期实践和理论锤炼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如下的风险应对策略,分述如下:
3.2.1 风险规避
当施工方在桥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有着极高的发生概率,并且如应对不善则会造成毁灭性的的损失,然而又面临降低该风险的其他有效对策付诸阙如,在如此情势下,施工团队需要采取风险规避的应对措施,也即是通过对在建项目的工程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完全对原有的施工计划采取放弃的措施,以此等方式来达到将风险予以消除,或者将风险产生的条件彻底排除的效果。作为一种经常在实践过程中加以运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的方式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该种方式的实施可以在所规避之对象方面加以权衡变通,既可以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规避,也可对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的损失进行有效规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风险规避措施的实施还有着系统的方法,简要言之,包括终止法、工程法、程序法和教育法等。
3.2.2 风险转移
在桥梁建设中,有些风险往往无法回避,而仅能采取直接面对的策略,而施工方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承受能力又有所欠缺,此种情形下,施工方往往需要考虑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来应对风险,也就是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特定风险的损失及后果转移给他人,当然损失的转移必须附着于风险应对的权力和责任的转移。在实践过程中,转移风险的方法层出不穷,难以穷尽其列举,主要有两大类风险转移方式,一类是非保险转移,另一类则是保险转移。
3.2.3 风险缓解
相对于风险转移和风险规避两种方式来说,风险缓解并不能彻底将风险彻底的消除和转移,其本质上是通过运用特定的技术和手段,在施工方的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将桥梁施工风险予以降低,包括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后果的降低。风险缓解的主要途径有: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损失、分散风险和采取一定的后备应急措施。
3.2.4 风险自留
该风险应对策略亦称为风险接受,该策略的内涵是由项目主体自行承担风险后果,其并不讲求对风险的消除和转移。故而,不可避免的风险发生后,该策略一般消极地依靠项目主体的财力去补偿损失。该策略的核心要求是对风险损失进行预先的科学估计,避免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发生。
3.2.5 风险利用
风险的应对并不仅仅是风险的防范与消除,在有的情况下风险还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风险利用的题中之义就是如何正确地转化风险,实现通过风险的利用来创造机会和利益的目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当然,并不是任何风险都可以加以利用,其仅适合于投机风险。风险管理者对风险的利用必须建立在对所处环境、把握时机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