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利工程环保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型施工是建筑业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工程节能环保施工的重视,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非常有必要。在进行水利工程环保型施工时,需要采取一些环保节能方法进行排洪防涝控制,引进一些新型节能技术进行多方面的节能控制,从而有效控制污染[1]。
2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是对水资源的集中开发,因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首先,水利工程需要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改造,建立各类基础设施,一些工程甚至还会改变河流的流向,导致河流内生物的生存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化,如河流流量减小、流速变缓、营养物质沉淀、泥沙大量沉积、水位提高等,而各类物种的正常生存也会面临巨大的危机。一旦有物种在河流流域内消失,当地的生态平衡会被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其次,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虽然以钢筋混凝土材料为主,但其他施工材料的应用也非常多,加之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活垃圾以及废水排放等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河流中的水资源造成污染,从而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2.2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水利工程可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巷道港口工程、城镇供排水工程、环境水利工程、渔业水利工程、海涂围垦工程等。对于大多数类型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会对山体结构以及植被造成破坏,并不同程度地改变当地的地形,因而削弱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保持水土、调节温度等功能,当地的温度、降雨量、地表蒸发量等气候条件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2.3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当地土壤条件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影响下,土壤条件产生的变化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南方地区,土壤多为红土,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含量较高,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会随之升高,从而使当地土壤的酸碱度遭到破坏、氮元素含量大大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北方地区,土壤大多为黄土,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因而碱性物质的含量会比较高,而在水利工程的影响下,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大下降,降水量会随之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会变得更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样会失衡,最终使土壤肥力下降。
3水利工程环保型施工措施
3.1加强水泵的效能
为了达到水利工程的节能目的,可以从用电设备的使用出发,如提高水泵的整体性能。为了提高水泵的使用性能,需要对水泵的进水效率进行调整。为了实现水泵的节能使用,需要不断加强水泵的改造升级工作,从而减少用电负荷,实现绿色施工。
3.2节约资源
进行绿色施工时,节约资源非常关键。施工前,需要对材料的使用量进行精确地计算,对于数量不够的施工材料,可以进行二次采购,从而避免材料过量造成浪费现象,也可以避免因长时间的储存,导致材料变质,不能用于施工造成的材料浪费。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污水,要对污水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并将可进行二次利用的水资源进行储存,并将其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2]。
3.3进行绿色施工
为了实现绿色施工,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将施工场地和非施工场地进行隔离,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动植物产生的影响;(2)需要对施工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并派专职人员进行施工废弃物检查与处理,对可回收利用部分进行再利用,确保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减少施工垃圾,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3]。
3.4控制对施工区域的污染
环保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减少空气污染。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减少施工现场的烟尘,减少废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行材料运输时,需要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运输车,同时使用洒水车进行辅助,从而减少粉尘污染。使用工程机械时,需要安装除烟尘装置。对于废水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控制,可对废水和废弃物进行处理后回收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材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如重金属材料。
3.5建立环保清洁责任,做好制环境监理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将环境保护纳入监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中,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现场生活用水、水源污染、空气气质量检测、植被恢复、水土流失的治理等内容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并且环保部门要进行阶段性检查,从而落实环保型施工的各项措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建设。
3.6相关环保措施的制定
为了更好地落实水利工程的环保施工,需要建立一些环保机构,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进行工程施工时,需要加强整个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管理机构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合同中有关环保的内容,进一步加强施工期间对环境的保护;(2)制定环保规划方案;(3)加强环保工作的监督工作;(4)不断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工作;(6)加强环保项目的验收工作。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们日常用水用电需求的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兴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性质决定了必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能够降低施工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我们应通过科学 的管理手段,对施工中各项要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努力将污染要素降至最低。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造成水污染
水利水电工程中,会对施工工地和周围环境的水质产生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类的施工材料,在这些材料配置和使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成分,进入水环境中,从而造成水污染。并且,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一般都是在水域附近进行施工的,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化工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到附近的水域中的,对周围的水质造成大量的污染。
2、产生空气污染
除了对水质产生污染之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还会对周围空气产生影响。当前,雾霾、沙尘暴等恶劣气候频繁发生,建设工程施工就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和车辆,这些机械设备和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为其,还会扬起尘土,给周围的空气带来恶劣影响。
3、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包含围堰、挖掘基坑等环境,如果水库建设过程中发生坍塌现象,就会引发地震,施工中的泥沙冲淤对于航运的正常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施工中泥土堆积产生的地下水位升高将会引起土地盐碱化或者沼泽化,污水顺着水流向下游流淌,也将影响到下游的生态环境。
4、引发噪音污染和光污染
在车辆和机械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将会产生震动,发出大量的噪音,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有的水利水电工程为了赶工期,在晚上也进行施工,需要大量的照明,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光污染。
5、影响土地利用
水利水电工程由于耗资巨大、施工期长、规模较大,因此在开工之前要将当地的居民进行转移,如果移民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或者将森林开垦用作居住地,就会引发水土流失的问题。
6、涉及到文物保护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危害到部分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工程将原有的河流阻断,使得当地的生物种类受到影响,一些稀有保护动植物有可能会减少或绝种;施工中的大肆挖掘工程将会造成泥沙的迁移,有可能掩盖文物古迹。因此,在施工开展之前,应做好文物古迹和自然生态景观的记录、迁移和保护工作。
二、如何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采用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障周围居民生活的稳定,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应对当地有关施工噪音标准和污染标准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解,使其控制在当地规定的范围内,不得在施工工地排放有污染物的水和杂物等,并注意对周围管线的保管和看护,防止出现重大的管线事故。在施工区域内要做好对危险品的控制和管理,预先做好防汛、防风和消防措施,并将施工现场的粉尘等固体废物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为了确保施工中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彻底落实,施工项目经理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对施工中的各种危害周围环境问题的行为和要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并且将环境保护工作量化,使其分布到各个部门、各个施工人员身上,使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得到强有力的落实。
2、做好安全文明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护好施工周围的绿色植物和生态环境,未得到批准不能够在施工现场滥砍滥伐,不得破坏原有的植被,如果在施工中出现逼不得已的情况,要在施工完成后的第一时间使植被恢复原来的面貌。施工现场的垃圾要进行分类管理,设置垃圾点,所有的垃圾要及时清理、及时投放,其中,废旧电池对于环境的威胁最大,因此应重点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处理。对于施工期间出现的生活垃圾应该在统一的地点堆放、在施工现场就餐时,不得将剩饭、剩菜随意乱放乱到,保持现场的清洁卫生,一次性饭盒应及时回收。工业废水也要排放到固定排放点,不能直接流入居民生活用水的下水道。
3、做好扬尘管理
施工中的扬尘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也是管理起来难度最大的部分。对施工现场应另外制定扬尘管理制度,并将施工场地硬化,关键部位设置绿化盒,使其发挥抑制扬尘的作用。。对于一些粉状、容易散落、飞扬的施工材料,要着重注意对其的运输和保管,在施工作业之前必须由项目经理进行对其包装和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并增加保护措施。在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应进行初步的清洗,防止车上的灰尘进入施工现场。对于一些特殊工艺引起的粉尘,水利水电专业工程师应在施工前对防止扬尘技术进行交底,并编制预防和治理指导材料,对施工中可能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隔离或封闭的措施。
4、加强水质监控和管理
为了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队周围水质的危害,在施工之前,应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透彻了解,在施工方案中增加水污染防治方案。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要经过沉淀和充分的处理之后,再进行回收应用,剩余的泥浆定期清理到垃圾场。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一律不准排入水域内,要将其收集起来进行统一处理,再进行综合利用。施工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化粪池发酵杀菌之后,再进行集中处理,或者用专用管道运送到无危害水域。为了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地水环境的保护,还应定期对排放的污水进行检监测,一旦发现超标要马上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污水的数值维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5、建立生态保护机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三、结语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采取了科学的方法,尽可能降低施工中的污水、废气排放,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能够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我们应探寻创新施工方法,在施工工地实现安全文明生产,进一步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君. 关于水利水电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的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2:51-52.
[2]和仕云. 浅谈水利水电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J]. 经营管理者,2010,10:146.
[3]庄伟,鄢旭燕.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探析[J]. 科技风,2014,10:142.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可能对环境与生态产生诸多影响,我们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还应采取行政、科技、经济、法律等措施,建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各自职责,制订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计划,尽量减轻施工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利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一、工程业主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工程业主在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及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并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制定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具体管理办法;编制招标文件和承包项目合同中的环保条款;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环保工程措施的落实;负责协调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关系,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编写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报告及月、季、年报表;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环保项目未按要求实施完成的,不能通过验收。
二、施工监理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环境监理是工程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监理工程师不仅要抓好合同、进度、质量和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还要加强环保管理,建立以总监负责制为核心的环境监理组织体系,完善各项监理制度和监理程序,落实监理具体措施,实行分工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环保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1、工准备阶段。应审查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是否满足环保要求,如有问题,应协助做好设计优化工作。
2、体施工阶段。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确定监理的主要内容,检查环保工程设计是否得以实施、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环保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落到实处、配合环保职能部门做好施工期间的环保检测和监督工作。此外,对于施工单位存在的造成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的施工活动,监理工程师必须依据相关环保法规、政策规定加以严格控制,并责成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3、工验收阶段。提交环境监理报告,参与业主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和环保主管部门组织的环保监测验收。环境监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地下水资源保护;施工区生活供水灭菌消毒的监测与检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处理,排污口及水质监测;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控制和大气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和监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水土流失的防治与植被恢复;人群健康保护;文物保护;环保设施的建设。
三、施工单位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1、强施工人员管理。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中环保条款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环保工作,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与工程同步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保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碴、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改善和恢复施工区的良好环境。
2、立环境保护体系。施工单位应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下,生产副经理具体管理、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体系。
①防治水源污染。根据国家水资源保护有关标准,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施工企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与农田,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②防治大气污染。根据有关排放标准,采取措施消烟除尘,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量;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扬尘和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取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并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③防治噪声污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采取减噪降振措施或选用低噪弱振设备和工艺,实行施工区与居住区分离,设置隔音设施,所有进场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外排噪声指标参数必须符合相关环保标准,尤其在靠近生活营地和居民区施工的单位,必须合理选择和调整施工时间和机械配置,尽可能在白天进行施工,严禁晚上进行大规模施工活动,减少和避免噪声扰民,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④防治废物乱排。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 ,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结合造田、修路等利用弃 ,减少占用耕地、河道等;防止废弃物中有毒有害成分污染水体;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防止运输车辆将砂石、混凝土、石碴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区场地上,安排专人及时进行清扫;工程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至施工区周围较近的城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并做好人群健康保护工作。
⑤防治疾病流行。防治疾病流行,保护人群健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做好疾病调查和防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免流行性传染病、地方病、自然性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千方百计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⑥防治水土流失。按工程设计和合同要求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多余的土方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当不得不外运时,应该运至无自然保护价值的规定场所,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当堆砌高度较高时不应进行护面设计并应设挡土构造物以免将来发生坍塌;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工程施工期间不乱砍、滥伐林木,尽量不破坏草灌等植被,并选择适宜本地区栽植的植物,进行生态护岸、草皮护坡,保持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免工程施工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⑦防治文物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破坏,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业主和文物主管部门,保护好文物。
总之,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有关法规,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好工程施工期间的生态环境,使工程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2)动物与植被遭受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地需要对建设周围进行适当清理,这就造成了乱砍乱伐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的环境。水利工利对动物的影响还体现在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上。
(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对土地进行开挖时,裸露在外的土层经过水的冲击容易产生饱和现象,使水土严重流失,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的河流造成污染,水流的污染对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4)废弃物的处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用大量的物材、施工人员吃住也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这些建筑废料与生活垃圾的存在会对水利工程附近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体系的建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体系的建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制度分配,做到一岗一责,且这些岗位在管理中互相制约,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流程清晰明确,岗位体系与责任的流程主要分多个层次,一一落实;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态保护小组,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各部门相互监督与管理。在水程工程建设上,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的使用是极有必要的,且管理体系应做好对水利环境的反馈与监测机制,对其环境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跟踪。
(2)建立生态影响的评价制度。当考虑到某地区的建设会产生影响环境的结果时,在对工程进行规划前,要对形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得评价、预测和调查,并由此作出相关的预防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措施,再对相应的方案进行最后的确立与制订,这一做法称为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水利建设、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影响与经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的两大评价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此外,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水程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最佳区域选址,以防地理布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难以消除的各种破坏。
(3)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平衡与该区域经济的破坏,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刻不容缓。水利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表现在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依靠环境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是无法完全将生态平衡修护到工程未开发与建设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应贯彻实行生态性质的补偿机制,建立责任单方制,此外,在工程建立时,理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偿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该地区环境的生态资金,促进与保证生态的后期平衡。生态补偿体系的确立,不仅还原了环境的生态价值,还缓解了水利工作的建设破坏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题精神。
(4)减少环境污染客观因素。由于客观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污染的因素很多,且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但可以针对这些污染的来源,统筹兼顾,尽可能改善造成污染的外在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在进行工程材料的运输时,可以提前对其经过的路段进行洒水,且对运输的沙石和泥土进行适当的包装,此外,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枭可以采取改进汽车装置或减少输送量等方式对污染进行改善;机械操作的噪音污染也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的策施,在工地周围修建临时围墙,以降低噪音污染。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过程中,当地的生态环境会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目前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逐渐认识到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对环境进行保护,创建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对水利水电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行。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首先是有利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可以利用水能进行发电,这样的发电方式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但能够缓解目前我国资源紧缺的现状,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带来的有害物质,减少了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水利水电工程除了利用水能进行发电之外,还能够起到防减灾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二)不利影响。从整体上来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要远远大于有利影响,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当中,能够增加水汽的蒸发量,当地的降水量也会相应的增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天气条件。另外,对于一些大型水库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对河道造成阻拦,使水库的水文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会阻挡某些生物的回游路线,使其不能得到顺利的繁殖,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对当地的物种造成较大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虽然能够防止由于水势过大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但是相应的会对当地土壤的肥力和酸碱性造成影响,另外,也会对当地地质结构造成影响,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滑坡或者崩塌等自然灾害的产生。随着目前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对其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植被面积,这样就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而在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的同时,当地物种的生存情况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生态问题的保护措施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知道,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虽然能够在一定范围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不利影响要远远大于有利影响,加上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并不容乐观,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具体的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加强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角度提高其中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施工的工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对比较环保的施工方法,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人员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物种环境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环保设计,其中所采用的施工材料需要符合环保工程的实际要求,在具体的施工当中不能产生大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垃圾。最后,施工人员需要根据施工设计图来进行工程的建设,以此来减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影响。
(二)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前,这样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大型项目的建设当中,主要指的是在对一些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的工程建设之前,结合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并且对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防止措施,最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方案,来对项目工程进行施工设计。这样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样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当中,在这样的评价制度下,能够全面准确的对当地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并且根据具体数据来对影响的程度进行预测,在对生产要素和环境变化进行综合评价之后,选择出合理的建设方案,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理念相互融合。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其中的每个环节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考虑,以此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中这样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需要结合当地物种的生存环境特点和习惯,来为植物和动物创建有利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对于部分鱼类的回游产卵,需要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建立专用通道,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其中需要采用较为环保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以此来保证当地植物和动物的正常生长,维持生态的平衡。最后,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需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系统,对生态环境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跟踪调查,在l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时候,需要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
三、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理念,建立环境评价制度,并且在施工的各个环节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以此来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徐建红.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35).
一、导言
随着人们社会认识的逐步提高,由于修建水利工程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被重视,但是目前水利工程的不良影响还有能制定出一份国际公认的评判标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评价问题的存并且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不但有利于我国防洪、灌溉、发电等事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完善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与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含义,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环境所造成的损伤有时十分严重。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指的是在管理权限上的划分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由于水利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征,使得管理体制不容易保持固定的模式。企业内部的各级组织机构、管理权限必须与企业所承担施工任务的规模、性质、地区条件等相适应,并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规章制度是指企业职工在例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应遵守的有关方法、程序、要求及标准所做的规定。由于这种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关系,根本就不涉及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多年来造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应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
二、建设水利工程对陆地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以及运行的过程中。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树木、农田、草丛等植被造成破坏。伴随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施工单位必须实施工程占地等,必然会对植被造成大量的破坏,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许多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入河道,直接对河道两旁的环境恶化了,于此同时还导致地区饮用水污染。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对动物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让动物们都被迫迁移至其他地区,最终造成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在运行水利工程时,也会造成许多植被遭受水利工程的破坏。在河流的附近,有各种各样的植被生长,然而环境的破坏使得植被的生存环境被改变甚至丧失,直接减少物种的群居,导致该区域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结构产生转变,让该地区的生物结构链发生改变。
三、建设水利工程对天然河流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一般都是在天然的河道上建设水利工程,这样直接导致河流长久演化而生成的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让河流原本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发生了变化。在天然的河流上建设水利工程会造成部分河段水流的含少量、水深等发生变化,从而对河流的上下游水文泥沙也产生影响。还会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水温、地质环境甚至该地区气候。建设水利工程会让天然河道的水温和水质发生,特别是建设水库的情况下。由于水库具有水面较宽、水体较大等特点,并且水面容易受到太阳的辐射等,让水库的水温具有特殊的结构。当水库进行蓄水后,因为水面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要比陆面发射率小,使得水面的热量辐射值直线增大,导致水库蓄水之后坝前水温要比天然河道的水温要高,水温变高会对鱼虾类的水产品生存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从而对鱼虾类产量造成影响。建设水利工程还有可能造成该地区气候发生变化,特别是建设了水库情况下,水库拥有较为广阔水域,其水汽蒸发量远远大于水库建成之前,大气层中的水汽明显增多,造成此区域的湿度上升,降水量增长,雾天越来越多,改变了原本的气候环境。
随着人们环境的保护意识持续增强,人们逐渐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持平衡对人们的生存越来越重要。当我们积极兴建水利工程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工程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和谐发展为原则,正确的处理建设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让二者之间能够和谐的发展。因为当前社会对环境问题尤为的重视,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也逐渐的提高,运用专项学科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改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将能够让环境保护的工作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生态环境的质量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上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做到双赢。
一、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调水、渔业、旅游、航运、生态与环境等综合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对于缓解世界的能源危机,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河航运发达,非常有利于水电资源的开发。目前我国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26%,那就意味着还有70%以上的水电资源待开发,[1]所以我国水电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主要有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和生物物种的影响等,所以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局部气候受局部上部气流控制,修建水利设施,会使工程上部空气湿度增加,因而会对局部气候产生一定影响。第一、对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肯定会相比原来有所增加,由于水利设施的修建,会聚积大量的水,在光合作用下,水增发的量远远高于原来的量,形成大量的降水。同时还会改变降水地区分布。积水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相关资料表明,“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区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而降雨增加,而背风而降雨则减少。”[2]第二、对水文的影响。水利设施的修建对下游河水流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对下游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利设施蓄积了汛期和非汛期的河水,从而导致下游水流量大幅减少,水位下降,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生态问题。例如,下游的湖泊会因此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也会下降;下游水量减少,对下游的航运,养殖业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河水自净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水质恶化。第三、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利设施建成后,局部水域会出现相对静止的流动状态,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泥沙大量沉积后,水质的光合作用明显增强,水量上涨后会淹没一些地方,导致盐类和植物分解物溶于水,使得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生长。水库蓄水后,也就切断了泅游性鱼类的泅游通道,这势必会导致该种鱼类的死亡,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退化。第四、对土壤的影响。在浸没的地方,空气流通差,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繁殖能力差,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动植物生长。水位上升后,地下水位也随之上升,因此,土壤出现沼泽化,过于涝的土壤使动植物难以存活。第五、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疾病直径或间接来源于水体污染。其次,水位上涨后,可能会对某些景观古迹带来一定影响。最后,水利工程的修建肯定要产生人口迁移,对迁移人民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土地的使用造成了巨大压力。
三、环境保护的措施
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原来的状态,使原本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只要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我想大部分不利影响都可以得到控制。水利设施能否带来高质量的环境效益,能否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是一个水利设施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增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把环境问题放在第一位。深刻考虑到工程对环境的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工程的要求,不仅要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对水利工作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标准评价体系。修改评价体水利水电工程的指标体系,在施工前要全方位、科学合理的对工程地点的地质、环境进行考察、评估;进一步完善审批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力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我们收获的效益最大。最后,建立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由于我国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技术薄弱,加上资金的缺乏,导致我国无法建立庞大的环境监测系统,但是,建设局部区域环境监测系统还是可行的。建议在已有的水文和水质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水利工程区域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水文情势、局部气候、河道泥沙、鱼类渔业、水质、水生物、岸边植被、鸟类、水力发电、当地文化等开展全面的分析”。[3]必须对工程附近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全面地了解,对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危害采取措施能提前预警,使各方面的损失达到最小。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必须迈出的一步。
综上所述,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求减轻不良影响的措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作者:赵欢 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中水土保持工作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开工后,针对本标段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规划 ,因地制宜。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及《水土保持法》要求,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清洁适宜的生活、劳动环境,尽可能保持原有绿化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为此制定如下措施。
2 水环境保护措施
2.1桥涵施工,为防止水土流失和对水源的污染,在基础开挖中,沙石、泥土要及时运至指定地点,不得随便排放废油、废水,乱扔垃圾。
2.2靠近生活水源的施工,用沟壕或堤坝同生活水源隔开,避免污染生活水源,施工废水、生活废水按有关要求进行处理,避免直接排入农田、河流和渠道。
2.3施工机械的废油废水,采用隔油池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避免超标排放。
2.4生活污水采取二级生化或化粪池等进行净化处理,经检查符合标准后排放。
2.5在农田区施工时,对既有的排灌系统加以保护,必要时修建临时水渠、水管等,保证排灌系统的完整性。
2.6在河道中施工的临时设施待工程完工后进行彻底清理,恢复原状原貌。
3 大气环境及粉尘的防治措施
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污染设备,并安装空气污染控制系统。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并装量适中,不得超限运输。
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汽油等易挥发品的存放要密闭,并尽量缩短开启时间。
4 固体废弃物管理措施
4.1施工营地和施工现场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
4.2施工和生活中的废弃物经当地环保部门同意后,运至指定地点。工地设置封闭式厕所,派专人清理打扫,并定期对周围喷药消毒,以防蚊蝇滋生,病毒传播。
4.3报废材料或施工中返工挖出的材料立即运出现场,并及时进行处理。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水泥袋、包装箱等,及时收集清理并搞好现场卫生,以保护自然环境与景观不受破坏。
5 噪音管理措施
对使用的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安装消声器并加强维修保养,降低噪音。机械车辆途经县城、村镇和营区时减速慢行,尽量不鸣喇叭。在村镇附近固定的机械设备,修建临时隔音屏障,减少噪音传播。在村、镇附近施工时,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施工避免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条件允许时拉开一定距离,避免机械过于集中形成噪音叠加。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合、构件预制等场地,尽量远离居民区。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在高噪音区和低噪音区的作业时间。
6 水土保持措施
6.1水土保持设施要坚持“三同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保护原有植被,对合同规定的施工界限内、外的植被、树木等等尽量维持原状。砍除树木和其它经济植物时,应事先征得环保部门、所有者和业主的批示同意,严禁超范围砍伐。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加以覆盖,临时用地范围内的耕地采取措施进行复耕,其它地表植草或种树进行绿化。
6.2营造良好环境。在施工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经常进行卫生清理,同时在生活区周围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施工人员猎杀野生动物。
6.3及早施作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和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工程完工后,及时彻底进行现场清理,并按设计要求采用植被覆盖或其它处理措施。
6.4对有害物质(如燃料、废料、垃圾等),按规定措施处理后,运至监理工程师指定地点进行掩埋,防止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7 文明施工、职业健康安全、廉政建设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7.1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7.1.1队伍进场后,立即进行教育动员工作,要求所有人员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维护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搞好工民关系,以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7.2.2合理规划施工工序,尽量减少临时占地面积,缩短使用时间,及时恢复土地原有功能,对珍稀动物、植物加以保护。
7.2.3在确有必要的地点与时间,提供足够的照明、护栏、围栏、警告牌及看守措施,以保障公众的安全与方便。
7.2.4在施工队伍内部,搞好生产劳动保护,对职工配足防护用品,在人员集中地,设置较全面的生活、卫生等设施,以保证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环境卫生。
7.2.5在施工期间,要经常对主要施工机械、车辆通行的道路进行维修并洒水,以保证沿线居民生活方便,防止对居民及作物造成污染。对于建筑材料,料场设在常风向下侧,采取防尘措施,拌和站远离居民区。对容易飞扬、渗漏并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采用密封或覆盖的方式专门运输。
7.2.6各种材料、机械设备存放都要按管理规定,做好防火、防水、防晒等工作。对各种施工机具设备及时保养,做到经常清洗、检修,凡未经检修与清洗的机械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7.2.7施工时的临时占地,将原有表层熟土推至一边,施工完毕后,将熟土推至恢复原有表面。
7.2.8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设置污水处理站和生活垃圾堆放站,定期处理。
8 职业健康安全保证措施
8.1项目部机械材料部负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运行过程的控制,设置职业安全健康控制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各部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执行情况。
8.2为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指标的实现,项目经理部在施工作业过程中时刻对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控制,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噪声排放、固体废弃物废弃,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8.3项目经理部施工人员和各分部维修人员,在施工和机械维修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施工技术规范和维修规程的规定进行作业。
8.4项目经理部机料科组织对施工、维修和职业安全健康监测、监控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施工现场按标准配置各种安全警示标识,并保证警示标识齐全完好。
8.5项目经理部在进行技术交底时,同时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交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和作业交底按过程或工序进行交底到相关人员、班组长。
参考文献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取得了突出进展,有关认识也得以不断深化。最近,中央提出了“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方针,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建立环境友好的水利水电技术体系,推进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受经济、技术、体制、观念的制约,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我国在大坝建设方面,有些大坝建设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大坝的环境友好方面长期重视不够,相关的共性技术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监测信息和定量认知。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减免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调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有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急需加强。
1.1 加强流域综合规划和环评工作,真正统筹建设和保护目标
我国大型工程的建设和河流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通过流域综合规划和规划环评进行统筹,协调建设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但长期以来,我国江河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基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由于不同工程开发目标、建设时间、所处地域和江段位置的不同,具体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目标也有相当差异。然而江河生态系统在上下游、干支流之间是一个整体,相互交叉影响,因此科学制定水电工程规划和江河开发的生态保护目标,必须基于流域尺度综合考虑,先行统筹安排,然后在水电梯级开发工程中协调落实。
1.2 加强过鱼设施、分层取水等技术研究,使生态保护工作有所突破
国外大量实践已经证明,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对河流的阻隔和温度等影响,可以通过过鱼设施、分层取水口设置等加以减缓或补偿。发达国家的过鱼设施技术已比较成熟,以保护经济价值较高的鲑鱼、鳟鱼和鳗鲡等洄游性鱼种为主。美国的哥伦比亚河流域中下游河段及其支流蛇河下游河段的鱼类保护和恢复计划,在科学研究了鲑鱼、鳟鱼等鱼类洄游习性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反复设计与改进,在多个梯级电站上采用了包括水轮机流道、岸边式鱼道、溢洪道和机动运输等多种适应性的过鱼设施和诱鱼系统,有效补偿了鱼类下行和洄游生境。
在分层取水方面,日本对水电工程的分层取水设施开展了较多的研究,重点是对已建工程进行改建,形式也有多种。高坝分层取水设施的案例不多,美国科罗拉多河上格兰峡分层取水口问题是一个代表,该工程改建两台机组的进水口,需投资8000万美元,目前正在探讨新的体制,以期能减少投资。我国在分层取水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而且多是针对单项工程,今后要加强对共性和基础问题的研究。
1.3 加强生态调度,补偿河流生态,缓解环境影响
调整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方式,把生态调度纳入工程的统一调度管理,是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重要和必要手段。生态调度以补偿河流生态系统对水量、水质、水温等需求为目标,通过科学调度减缓下游流量人工化、下泄低温水、过饱和气体等不利环境影响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发达国家以修复河流自然径流过程为基础,经过20多年的生态调度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合理补偿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在我国也开始得到重视。水利水电设计部门及业主在工程的设计规划阶段开始考虑生态保护问题,如通过设计分层取水设施调整下泄水温,通过泄流调度保持一定的洪水脉冲等。长江流域在规划龙盘水电工程时,确定发电的下泄流量不得低于生态基流300m?/s,以满足下游基本生态需水和景观要求;黄河流域已连续7年实施统一调度,保证入海水量,消除了枯水季节河道断流的情况。但仍应认识到,我国距真正实施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中的有效生态调度尚有很大差距。我国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水库数量并不多,缺水现象比较严重,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的3~4个月,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难度相当大。因此,建立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运行和长效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1.4 改进规程规范,建立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多途径恢复和保护生态与环境
减缓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影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并且要特别注意因地制宜。采用人工增殖技术,采用胶凝砂砾石坝减少当地材料用量,采用气垫式调压井减少植被破坏,建立野外多自然河流试验研究基地,利用生态大型灌区替代常规的混凝土渠系,以及修建生物廊道,恢复岸坡植被,建立人工湿地等,都是保护生态的有效措施,国外都有大量的实践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没有一套完整的各大流域及其重点河段的保护鱼种及水生物规划,也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工程经验,因此没有形成相应的保护规程规范。同时,建立环境友好的水利水电技术体系涉及的部门多、专业多,所需资金量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国家格外重视,才有可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2.组织跨行业、跨部门科学调查研究,尽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面对21世纪我国繁重的水利水理论前沿电建设和环境保护双重任务,科学调查和确定生态与环境的保护目标,是科学协调开发与保护两者关系的重要基础。明确河流保护目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2.1 加强江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研究,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
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必须充分重视并切实落实对水流、生态、相关工程运行等基础信息的长期监测,规范监测技术,共享监测信息。
由于我国在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整体技术薄弱,建设监测系统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议在已有的水文和水质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选择中小流域、典型河段进行试点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对于近期投入运行的、具有良好的水文和环境监测系统的大型工程,可以依托业主单位适当补充或增加环评工作所需主要参数的观测内容。对早期建设完工的工程,应通过调查分析,根据需求的紧迫程度制定建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的策略和配套技术。
2.2选择试点,借鉴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战略
减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目前可行的做法有二:一是采取环境友好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方式,对河道生态进行修复,减少或减免工程建设的影响,另一种是对造成的难以减免的影响采取补偿,包括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鱼类的人工繁殖、濒危物种或特殊物种的恢复等,在大尺度范围内达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及其结构功能。发达国家已进入工程的全面管理与河道生态修复阶段,经过多年的生态调度实践,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的概念,即由“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监测”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
2.3 加强财政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我国水电开发面广量大、总体基础薄弱,同时面临着建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应该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我国有8万多座水库,水电装机已超过1亿kW,30米以上的大坝4000多座,建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有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基金主要用于生态补偿和中长期的、重大的环境保护共性问题研究。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师们,需要进一步树立和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而潜在的影响,在流域的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147-02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搞好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但是随着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在流域的开发,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在生态保护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和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时并重,才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措施,狠抓管理,才能实现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 正面效益
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有着巨大的环境效益,有效减轻和防止了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水利工程能有效的控制河流洪水的主要要来源,减少因防洪、分洪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某些水利工程能改善局部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改变当地环境和景观。通过库区综合的开发计划,能够改善水生环境和促进渔业、栽培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成功例子可在葛洲坝、丹江口、东江库区发现。
1.2 负面影响
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而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修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就会增多等等,容易发生水污染。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造成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降低,进而使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降低。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影响是不同的,要对具体的河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的,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则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减免。流域和区域原来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制订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计划是水利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2 水利工程环境监测中应重视的问题
为了掌握水库建库后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对水利工程兴建前后库区及
大坝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实行全过程系统的跟踪监测,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警报,发现问题并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及时为水库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等,建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因子、多层次监测功能的统一管理系统,应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并分期实施,以保障监测系统高效率正常开展监测工作。水利工程涉及因素众多,相关关系复杂。监测规划应以库区为重点,兼顾下游及河口地区,实现以较少的监测站点获取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生态与环境监测资料。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系统工程,根据监测需要,应将现有机构优化组合,以获得最大效益。此外,设置的监测系统、监测站点应具有代表性,监测系统运作形式灵活,系统分级合理,具有较现实的可操作性等。环境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对水质、水文、局部气候、山地灾害、水生物、陆生动植物、人群健康、大坝区域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等内容。监测的具体项目、位置、频率,应根据影响预测结果实际确定,按影响范围、程度、性质确定重点监测项目和一般监测项目。
3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对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水质、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噪声、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文物保护等方面,同时,它们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对象。
3.1 空气污染
开挖产生的粉尘采用湿法作业减少降尘,爆破粉尘一般采用湿法作业、爆破前后洒水减少降尘。洒水设备可以购买也可以租用,但要进行经济比较。施工区设置锅炉的,烟气排放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要求。施工现场及溶洞群内以改进施工方法为主,采用湿钻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粉尘污染,同时,对现场施工人员加强劳动保护。粉体物料要尽量采用管道输送,并对输送管道采取防泄漏措施。
3.2 水质污染
砂石料加工废水需进行沉淀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并将废水回用至生产加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基坑废水在沉降处理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监测,延长静置时间。混凝土拌合废水可在废水排放量相对集中的施工点,设置沉淀净化池,将pH值值调至中性,出水通过水质监测,达标后才能排放。含油废水应集中修配保养场,经沉淀、除油处理,含量小于5 mg/L时,排入附近荒地。营地必须设置生活污水收集池,污水经过化粪池发酵杀菌后由地下管网输送到无危害水域,有条件的可输送到当地污水处理厂。
3.3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由于其来源和种类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处理方法应根据各自的特性和组成进行优化选择。对于有毒有害废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后再处。对一般废物的填埋处置必须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废物顶部必须覆盖植被、保持长期稳定,能防止风化侵蚀、洪水和扬尘。
3.4 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土流失的预防,应从设计、施工过程甚至工程竣工后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设计时应尽量使挖填方平衡,提高土、砂、石料的利用率,减少废渣量等。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地貌及植被的破坏,工程竣工后应搞好护坡造林和种草。根据工程情况采取必要的开挖面防护措施,取土场、弃渣场防护措施,以及临时工程防护措施等。
3.5 生态保护
水利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而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重点之一。同时,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除此之外,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要采用有利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开展生态监测和管理,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复土、还林。加强库区生物群落调查,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与安全防疫的关系。
3.6 噪声防护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在同一集中地点集中使用大量机动设备,施工单位应首选符合噪声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对敏感目标,可采取可采取限制施工时段、设置隔声屏障等工程措施。对高噪声作业场施工人员,应加强劳动保护,可配发耳塞、耳罩或头盔等防噪工具。
3.7 文物保护
建立文物保护评价制度,健全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力争民生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达到“双赢”。构建前期工作协调机制,搜索建立“基本建设文物保护经费基金”,使“文物保护先行”制度化、具体化。建立实施与验收协调机制,优化、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投资计划的关系。还要注重后期管理,强化文物适度利用和展示。以三峡工程为例,国家建立了三峡博物馆,延伸了水电文化内涵,丰富了物质载体,挖掘了文化资源的经济潜力。
3.8 环境监测
根据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建立一个以人类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库区为重点,延及库区下游与河口相关地区所组成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完整的监测管理体系,保证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的正常运行。对所有大规模项目都需要在运行阶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对象包括大气、水、噪声、土壤及自然生态的其他要素,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要全面规划、合理安排。
4 结 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周围环境必然产生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区域生态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研究提出生态保护要求及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等,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配置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