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4 16:31: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1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23-01

国学是华夏儿女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和灵魂的纽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国学经典美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题材。

一、国学经典美文诵读策略

关于“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众说纷纭。朱熹曾说国学经典美文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因此,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这个高声读,自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反复作双唇劳动,它的确需要一定的策略。所以我认为在国学经典美文诵读之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读感知诗文,初解国学经典美文的文字魅力

感知诗文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具体说来,一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是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阶段、起伏高低的步骤和脉络。

2.凝聚心力,认真投入,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果说上述“感知诗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诗歌朗读的关键既要注重技巧,更要重视情感。情感是诗的基石,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3.渗透朗读技巧,把握抑扬顿挫,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

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产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产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没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二、国学经典美文诵读具体方法举隅

1.多次诵读法

国学经典美文诵读是对美的感知过程,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国学经典美文诵读方法分自读、对读、齐读,又可分为默读、出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2.入情入境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中假如老师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

3.现场表演法

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儿童身上具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天生倾向和能力,少儿表演班通过以角色扮演、声、台、形、小品练习等的综合训练,让孩子了解表演是什么。培养孩子的表演天赋,充分调动孩子学习表演的积极性,让儿童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健康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完美的人格,构建孩子的多元潜能。

篇2

近几年来,国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得到了国家的推广,而且还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道德标准,丰富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其语文水平和成绩。下面对如何把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探索。

一、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初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对国学经典进行了吸收,包含了从韵文、诗歌到散文的各个方面。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坚持从韵文到散文和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的方式。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的古代诗歌,而其都具有音韵美感。加强初中生对这些诗歌的课堂阅读和课下诵读的训练,有助于使其培养良好的音韵感和汉语语感。此外,通过阅读大量诗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潜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加入《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的文章片段。这些文章经典是古作的典范和模本,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意境,还包含有大量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加强对这些文章经典的学习,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二、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有很多好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有着借鉴的意义。加强对古代教育学习方法的借鉴和改进,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第一,培养初中生把握意境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强调诗画同源。古代文人通过所书写的文字来展现出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思想产生共鸣。初中生要加强对诗文及其表达的意境的了解,就必须学会把诗文联想成画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性的解说,或者通过多媒体视频与音乐的使用,启发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画面中,提高文学修养,逐渐学会如何使用文字来勾勒画面和表现意境。第二,加强对诗文的诵读。古代教育方法是不追求精深的讲解,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语文着重培养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古代的文章和诗歌都有极强的韵味,十分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加强对诵读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和把握好轻重快慢、高低长短的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第三,加强文字的抄写。在我国古代,抄写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抄写文字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作品,还能够让学生体会诗文的意蕴。此外,抄写文章还能促进习字教学的进展。

三、建设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环境

环境对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昔日孟母三迁,目的是为孟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打造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美好环境,搭建结合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经典因素,使用学校的有声语言传播国学经典,开展国学经典诗文的朗诵比赛等形式来塑造书香校园,为初中生学习国学经典打造良好环境。通过对家长传统文化知识和观念的培养,来使家长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国学经典培养。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选择优秀的、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学生在充满古代优秀文化的环境中,必定能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喜爱和学习,从而促进其加强对语文的学习。语文教学工作方式也会得到改变和发展。

国学经典记载着我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加强对其学习,能补充我们所需的精神营养和文化食粮。初中生是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中学语文通过对初中生开展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教育,可以美化青少年的心灵,增强其建设中华的思想意识。因此,要大大地加强国学经典和初中生语文教学的结合,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所需的复合型爱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25.

篇3

通过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

随着经典诵读工程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意义,但却没有真正理清经典诵读教学和普通阅读教学之间的区别。就目前的情况看,的确很难界定普通阅读和经典诵读的分界线,还应加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此外,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有些教师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应由学生自己完成,而有些教师则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教学方法,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

2.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大多认为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章,因此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讲解经典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诵读。由此可见,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学校很少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本不重视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的方式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评价方式不够灵活,难以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

评价。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对策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效果,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对策。

1.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理解经典诵读实施的目的

一方面,必须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真对待经典诵读教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其掌握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方法。

2.应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人文环境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视。例如,学校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里粘贴和经典诵读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但在布置走廊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为,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同一层次,那么在这一层的走廊里就应粘贴该年级需要诵读的经典古文、诗词。如果所在楼层的学生是四年级学生,则应在走廊中粘贴《别董大》《四时田园杂兴》《前出塞》等古诗,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看到这些古诗词。

3.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

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应先让学生理解经典古文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但加强学生对经典古文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峨眉山和三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历其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篇4

在升学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只关心这篇文章是否有用,考试考不考,正是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下,经典诵读才被忽视。但是经典诵读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是马上就能够体现出效果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累积,才会发现学过的东西对人生有帮助。因此,教师应该目光长远,正确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业在当代,功在千秋”,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教法不当

经典诵读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指导不仅仅是诵读技巧,更是对学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的引导。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诵读经典大多处于随意状态,大多学生把诵读当成背诵课文的手段,老师也很少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只要求学生朗读流利即可,很少注重诵读的情感、节奏、韵律。长久下来,学生的诵读水平会越来越低,诵读的热情和兴趣也将慢慢消失。

二、经典诵读的策略

1.加强学生认识,培养诵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诵读兴趣直接关系到经典诵读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诵读效果。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于调动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使他们从被动读到主动读,读出兴趣、读出感悟。具体来说,第一,要培养学生诵读兴趣就必须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重要性的认识,要明白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意义;第二,在经典诵读中,养成勤学钻研的好习惯,汲取书本中的精神营养,有利于个人气质的形成;第三,给学生提供优秀的传统经典材料。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济南的冬天》、《世说新语》,都是我国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流露出自然美、社会美、思想美,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艺术美。通过对这些精美的语言材料的诵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美的魅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此外,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同通常具有连带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由对某个作家感兴趣发展成为喜欢其作品。久而久之,诵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积累也越来越丰厚。

2.保障诵读时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课程只是穿插在语文课堂中,诵读时间往往得不到保障。虽然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但是在繁重的课业下,学生的诵读时间往往没有保障,导致学生的诵读兴趣慢慢消失。朱自清说:“诵读教学并不太难,第一得知道诵读就是读,不是吟,也不是唱。这是最简单的标准。第二得多练习,曲不离口,诵读也要如此,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所以,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经典诵读就需要巧妙的安排时间,化零为整,努力协助学生寻找诵读的时间,或者将课文作为诵读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诵读时间,又能够达到教学效果。

3.营造诗文情境,实现情感体验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做到少讲精讲,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实现情感体现。例如,《木兰诗》一文主要表现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感人事迹,在课前教师可以用言语描绘出一个大概的故事背景,着重宣扬花木兰替父出征的高尚情操。

篇5

少数民族语言对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的影响较大,少数民族语言有着自身的一套语法系统,学生说的藏语言与普通话的语法有较大的差距。藏族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在表情达意时会出现语法混乱现象,表述不清,甚至发生歧义和语病百出现象,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用普通话交际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感。

方言的影响较大,学生在多数情况下都用方言交流,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说起方言来自然是“张口就来”。另外,部分家长忙于做生意,孩子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爷爷奶奶都用方言交流,方言为主的语言环境对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设计经典校本课程

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经典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聘请专家组成课程评价委员,教导处负责课程实施,语文教师、班主任是主要的实验教师。经典诵读课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接触到我国古文化的精华,体会抑扬顿挫的诗韵,在经典美的意境中,通过潜移默化,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审美高度,增加他们的远见卓识,提升学生的个人人文素养。构建七年级至九年级的经典诵读课程,诵读内容由简单到经典逐步递进形成阅读体系。根据初中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语文素养发展水平,设计每个年级的诵读目标。

经典阅读的内容设计要根据年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指导学生习得多种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七年级要以原有的阅读内容为主,重点选择读词句简短、音韵和谐的《弟子规》《三字经》和清新柔美的儿童诗,欣赏温情四溢的绘本;八年级主要选取古诗对韵;九年级侧重读民间故事、散文小说等。在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形式上,本校的经典诵读的教学形式主要就是利用碎片时间开展教学、设置专门经典诵读课程,同时通过在语文、综合活动、班团队活动中渗透经典诵读,重视课内外阅读相互结合,形成一个以经典诵读课程为主要形式,以其他综合课程渗透为辅助形式,以各类诵读活动为主要手段的诵读课程体系。经典诵读课程的学习方式,诵读是该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说、读、演、唱、画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追寻、历史的探究、诗文的鉴赏、艺术的崇尚,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

(二)开设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

1.语文组教师根据校本课程方案,设计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和教学计划,并将每周经典诵读的内容下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阅诵读。

2.利用晨读时间,10至15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通过校园广播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师利用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熟读成诵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语文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诵读活动比赛,采用说、读、演、唱、画等方式来展示诵读成果。

3.利用团队会时间,学校定期开展经典诵读征文、书法创作等大型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校园文化节等活动,激发初中生的诵读的兴趣,拓展经典诵读的活动形式。

4.利用微信平台,将经典诵读向课外延伸。语文教师将经典诵读的内容制作为微课,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和家长通过智能手机和电脑等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5.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将《弟子规》《大学》《论语》诵读篇目张贴在校园。充分发挥学校广播室作用,利用中午的碎片时间段,播放配有古典音乐的诗文诵读给学生听,或者由学校的诵读小组成员进行诵读。

6.教师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课题研究,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经典诵读课程的目标,为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指明方向;开发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经典诵读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智力潜能、审美情趣、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各方面能力的多元发展与提升;探索经典诵读课程实施的有效形式,S富经典诵读活动的组织形式,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提高教师熏陶、感染、引领、解读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结语

教学实践发现,少数民族的经典诵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明显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改变了班级的阅读氛围,扩展了阅读量。

积累了经典诵读的一些方法,在教学中发现,利用心、眼、口、耳并用,通过读、背、吟、唱、画、说、写、改编和书写等多种方式,能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利用碎片时间,发挥校园广播开展经典诵读课程是营造经典诵读氛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利用微信平台,将经典诵读从校内学习向校外学习延伸。

参考文献:

[1]顾磊萍.在经典诵读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3,(5).

篇6

为了有效的实现国学经典诗词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需要坚持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纵向贯穿角度,旨在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两者的侧重点和结合点,实现纵向推进,由韵文转变为散文,由阅读教学转变为作文教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

1.实现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在国学教育中,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等内容的古代诗歌。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具有音节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可以和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词的音韵格律进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汉语语感,而且在对这类诗歌体裁进行分类后,加强学生对某种意境、情境的感悟,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情感。例如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然后教师对陶渊明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朴质温厚风格进行体会;通过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教师对李白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对李白天马行空的诗歌风格进行体会。

2.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经、子、史”类的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

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要以唐宋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说为主;“经”主要指的是《四书》、《五经》;“子”主要指的是《老子》、《庄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记》。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散体文,从写作方面属于经典文章,是古作教学的经典范例,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写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记叙文形式之外,还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吸收丰富的养分。例如学生阅读《论语十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言简意赅的风格;阅读《世说新语》,学生能够体会其中运用的简约传神的写作技巧。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1.抄录法

所谓抄录法,指的是运用手抄的方式,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对作品进行抄写,这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具有“零距离”接触作品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诗文中的细微意蕴进行体会,而且还具有静心清神的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古典诗文阅读环境中。另外,还可以实现抄录法与语文课堂习字教学相结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古今交通法

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影响古诗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受到古今时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带来的陌生感的影响。由于距离古诗文的年代较为久远,现代的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融入到古人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古诗文已经没有了生命。因此,教师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灵方面架起古今交汇的桥梁。例如,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将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天涯沦落感情和现代人具备的孤独心态相比,并说明这种心态是人类永恒具有的心理感受。

篇7

在牧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孩子读书、阅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孩子就读于牧区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功能一定程度的弱化甚至缺失也影响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在牧区寄宿制学校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必要性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以儒家伦理文化为基础,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这一社会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道德的力量。

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效仿古人高尚的品质,从诵读经典中找到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脑海中刻下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很大作用。

2.形成多种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大量的背诵和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语言学习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同时,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课内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可以按以下做法具体操作:

1.反复诵读,自我感知

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学生对古诗文的含义理解。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和意境的理解难免有不到位的情况。作为教师,应把握“不求甚解”的原则,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锻炼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

学生在反复诵读,初步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将自己诵读的感悟与学生分享,在此过程中还可对高年级学生讲解诗文的写作手法、诗文特点、谋篇技巧。通过教师的适度讲解,学生原本对诗文的理解也会逐渐由模糊变清晰,由零乱变条理,由感性变理性,语文学习才能融会贯通。

3.入情入境,合理想象

经典诗文年代久远,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音乐、背景、动画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进入古诗的画卷中,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

三、课外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途径

1.排演中华经典诵读小节目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诵读内容鲜活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展现了学生表演、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

2.举行“经典诗文背诵大擂台”活动

班级可采用周赛、月赛等形式,利用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推选出班级内的背诵冠军。学校可在期中、期末组织两次大型“经典诗文背诵大擂台”活动。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投入到经典诵读活

动中。

3.开展“中华经典”手抄报比赛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加上丰富合理的想象画面,精心设计,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文字组织及美术设计等综合能力。

4.开展“我与中华经典”为主题的读后感交流活动

篇8

学校成立了经典诵读小组,由专门的老师负责。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诵读内容,评价措施。经典诵读的内容分为校级经典和班级经典两大块。校级经典每学期20首,每周一首,保证全校学生琅琅上口。班级经典以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为主,全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每学期都能通过一卷或两卷。每卷的背诵量:古诗的有20首;儿歌的有36首;古文则有10篇。每位语文老师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让学生自主积累,自主发展。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背诵量多的可达八九十首,最少的也有20多首。六年下来,学生就积累了一笔丰厚的人文底蕴财富。

二、营造诵读环境

设置经典引领区。教学楼一楼长廊是我校的经典引领区,《三字经》、《论语》、《古诗》、《弟子规》……以精美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悬挂在长廊内的墙壁、柱子上,让孩子们目之所及,见到的都是经典名句,让中华的传统文化精髓“润物无声”。

设立经典诵读内容专用展示板。在校园的楼梯口,班级的门口,都安装了可以插入经典诗词纸张的塑料展示牌。一周一首必备的古诗文定时下发到班级,红纸黑字,非常醒目地插入展示牌内,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背诵,每周定期轮换。

三、把经典诵读纳入课程

编撰《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语文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要达到此目的,仅仅学习书本的那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精神,编排了我们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这套教材的内容均为我国历代经典诗文,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了三个学段,三个学段的内容各成一册,方便学生诵读。对于书中所选的诗文,我们只要求同学们了解大意,不求甚解,读熟会背。按照教材的要求,每周背诵两篇经典诗文。这样,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和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在他们的血脉中激荡我们的民族精神。

让经典诵读进入课堂。每周一的第二节课,是全校的经典诵读课。老师们精心准备,同学们热情高涨。自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以来,我们的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课更是形式丰富,精彩纷呈。

另外我们还每月开设一节大阅读课,在大阅读课中,鼓励学生引经据典,将自己积累背诵的经典名句在答问中、交流中脱口而出,升华了对古诗文内涵的理解,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以致用。

开展“585”经典诵读工程。为了确保每天经典诵读的时间,我们开展了“585”工程。早操前以班为单位在操场集体诵读校本经典8分钟;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集体背诵校本经典或班级经典5分钟。

篇9

一、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时代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的呼唤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在混乱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这股思想意识的混乱也波及到学生的意识形态,面对纷繁变幻社会现象和巨变的社会结构,许多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方向,仅仅将学习和升学、生存联结起来,造成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人格存在缺陷、道德底线不断溃退、人生境界仅停留在求生的高度,削弱了学生的民族、社会责任意识,也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通过展开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从青少年开始重新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2.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民族基因的最高智慧,凝结了古人对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社会责任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观察和思考,流传至今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指导高中生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但能够拯救现阶段的民族文化衰落、弥补中华文化断层,还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从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朴实而永恒的人生元素,实现心灵的回归,重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意识形态和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从语文学习方面而言,诵读经典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敏锐性,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途径

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沐浴文学之光、启迪人生智慧、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诵读经典活动,力求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外校内相结合。让诵读经典活动,不但成为语文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抓手,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伴随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学生人生的“伴侣”。

1.每天定时进行文学欣赏

经典诵读和语文教学方向不完全等同,它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又高于语文学习,更注重利用文学元素浸润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培训,相对比较枯燥;而经典诵读则注重对古诗文赏析,学生从文学性、艺术性、情感的表达,或从古诗文描绘的意境、语言的气势或精美等角度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对文字的领会、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责任等,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教师每天利用课前或课后十分钟,或教师、学生讲解,或观看赏析古诗文的视频,以此为学生指明诵读经典的方向、示范诵读经典的方法。这些文学经典可以是来自高中《语文读本》的作品,也可以是电视热播的讲坛对象。比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诗歌中“香草美人”形象,理解作为委婉设喻、曲折表达对明君的呼唤,以及暗喻自己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也可以选择于丹讲论语的视频播放,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经典,理解古人的行为准则对当下的进步意义,从而带动学生的课下阅读。

2.课外阅读实行“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

目前的高中生学习、升学压力极大,很少有人能主动去阅读经典、汲取其中的营养,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就成为展开诵读经典活动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不是每个学生对每部经典著作都感兴趣,部分学生制度某部经典中某一份内容感兴趣,如果教师强迫学生阅读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但不能达到阅读经典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敌对性。因此,教师在推进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坚持布置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的原则,教师为学生划定阅读范围,给学生留下自己选择的余地。比如,教师可以安排某个阶段学生课下阅读《论语》。至于学生是阅读原著还是阅读翻译的文本,还是观看于丹讲论语的视频,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只要能达到了解其思想精髓的目的即可。

3.定期展开诵读经典集体活动

诵读经典活动不但需要渗透到每一天,还需要定期举办学校、年级或班级的集体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就某一经典著作展开讨论,可以是阅读经典的心得感受,可以是和阅读经典相关的演讲活动,也可以是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旨在出发学生的兴奋点、掀起诵读经典的浪潮,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

4.鼓励诵读经典活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诵读经典活动不是课外作业,更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而是阅读习惯和爱好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大块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为促使诵读经典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假期作业进行。比如,布置和经典阅读有关的日记和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讲解经典的节目,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名胜古迹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促使阅读经典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发展。

三、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已明确了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而经典诵读活动正是从古诗文的“文学”角度入手,注重以文化的浸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从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文化元素的浸润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经典诵读活动是超越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的回归,是实现语文学科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有效尝试。

总之,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既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生的延伸和提高,是实现语文育人功能的良好途径之一。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11-02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时展对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责。借助于对蕴含丰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的古典文化的弘扬,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诸多经典作品需要师生反复体验、回味和吟诵。清代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诗文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诵中去充分玩味每个字的含义,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经典诵读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校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使高效校园成为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主战场。

因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积累了一些关于实践诵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能存在选文较难把握、诵读方法相对单调等问题,对此,笔者对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选文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应涵括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廓,人生观念与人文素养,生命情感与人文理想三个层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选文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所选作品需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蕴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选篇目还需要适宜诵读,篇幅不宜太长或太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可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其涵盖的古今中华经典诗歌比较全面,且多适宜诵读。当然,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书目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更多的经典范本进行对比学习、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里的经典诗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没有收入前者中的经典文本篇目。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而篇》、《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这些典籍中有很多谈及人性、社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对人们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取这些选文时应尽量选取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的篇目。另外,汉魏、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亦有不少适宜诵读的优秀篇章。诸如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诗,苏轼、李清照的词等大多适宜诵读,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诗作《蜀道难》,诗人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读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以上这些文言经典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语言深入浅出,相对易于理解,适宜诵读。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好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更需要师生以一种植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精神,由表及里对经典诗文作进一步发掘,作出新的选择和阐释,且主旨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思想观念。

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引导途径,让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成为一种立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沿阵地,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学校上大学语文课时才会开口读书,经典诵读的成效本身相对缓慢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普遍忽视语文诵读的重要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学语文教师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贯穿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们坚持诵读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

探索开辟大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路径,除课堂诵读教学外,更要丰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和高校团委老师合作,在院校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给经典诵读比赛中优秀选手计算学分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还可以指导院校学生干部在晨读活动时进行经典诵读、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校园广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经典诵读”广播等,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三、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诵读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课堂诵读教学效果。对于经典文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1)今音朗诵。即以普通话朗诵经典古诗文及近现代经典诗文,用有声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朗诵者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人注目的动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采用今音朗诵时尤其要注意朗诵的轻重音及停顿。如为表达坚定、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等句式需要重读;对于比较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林花谢了春红”、“寻寻觅觅”等就要轻读。停顿依据主要是标点符号,较长的语句可以依据定、状语作停顿。例如:“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柔美的秀发”。(2)配乐吟诵。借助音乐的旋律,以富有韵味的调式“吟诵”经典文本。“吟诵”本身指大声诵读诗词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今的吟诵发展到可以和音乐相结合,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配乐吟诵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吟诵尤其要注重语调的合理运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语句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需要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诵《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时,整体节奏要慢,特别要注意平声字和句尾韵脚要拖长声韵,要吟诵出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3)古诗新唱。是在经典诵读中介入当代歌曲的“咏唱”。用现代曲调把经典篇章有感情有节奏地、优雅地唱出来。这里重点需要注意做好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注意经典文本的押韵、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声音的强度,唱出铿锵和谐感,使音调优美和谐。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执”里的主题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温庭筠之手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用咏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动听悦人。

四、大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在学习、诵读经典文本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初学的经典文本。可以让学生采用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搭档诵读、朗诵表演、吟咏表演等不同方式诵读,尽可能扩大学生课堂诵读的参与面。(2)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针对部分艺体类专业学生,文本内容不宜讲解过于深入,古诗词、文言作品选取较为简单的篇章进行教学,宜扩大现代诗歌、散文篇章的教学,讲透诵读技巧,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针对功底相对较好的文理类专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讲解,在把握总体解读不过于深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先秦诸子散文、古诗词等较难教学篇章。(3教师自身加强诵读学习与培训。语文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教师自身应尽可能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不断体验、感悟经典的文化内涵。高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诵读培训,从而推动提高教师群体的经典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文正公家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