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1: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少儿古典文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下,课外阅读的推进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笔者留心观察,课外阅读课近年来呈现出“儿童文学化”和“绘本化”的趋势,而鲜见经典类读本,尤其是古典文学类书籍,这使得小学生阅读的结构发生了偏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高年段学生读古典文学,合情合理,为什么课外阅读课上教师避而不选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古典文学作品小学生读起来有难度;二是课堂中如何教学有难度;三是非潮流所在。宋代大儒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文章是要表达道理、阐释思想的。课堂也同样如此,课外阅读课的课堂应该兼容并蓄,不论古典还是现代,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在课堂上教学。语文课堂之道就在通过短短的40分钟,迅速有效地给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窗。
一、为什么是《西游记》
1.母语情结。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版“大纲”提出的一个概念。有学者认为语文素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应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1]“母语情结”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情感支撑。四大名著,源远流长,其可读性不必赘述,仅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母语特质就应该选来为学生所读。
2.有趣易读。
《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趣味性最强,情节相对易懂,古白话文的表达也较好理解。北大教授白化文说《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2]其中的感悟,唯有读之,方可得!
3.初小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相较前三学段的要求,明显有一个较大的跃升。即将升入中学的高年级学生将面对文言文的学习,此时阅读《西游记》原著,易使他们对古典文学产生好感。
二、如何爱上《西游记》
1.读不懂就读不懂——自由读:放手去读,博客反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程标准上写得明明白白。杜威曾提出:“教学起点应直接从儿童经验出发,并通过扩展、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人类文化知识。”[3]原著“厚”的篇幅、“文言”的表述、“繁复”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都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经笔者在博客上调查,初次阅读原著的某小学六年级的35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的初读感受是“读不下去”,而原因大多是语言障碍。
笔者又在博客里与学生进行了交流,主要关注如下:(1)《西游记》写作不是用文言,而是古白话文;(2)引导学生关注原著人物形象和少儿版及影视作品的差异。一段时间以后,35人中有22人觉得《西游记》原著是“有趣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些解决阅读困难的方法,阅读得以继续进行。
用博客将课堂交流延伸至课前,打通了部分学生的阅读障碍,可贵的是他们通过交流习得了阅读古典小说的一些方法,这个“琢磨”的过程很有价值。还有部分学生带着困惑进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有效。对于学生的“读不懂”,教者不必绕开,应直面教学中的障碍,选择最有效的办法。只要能将学生的课前状态真实反馈,便是教学的宝贵财富。
2.为什么是唐僧——抓典型:“揪”出唐僧,窥一见百。
《西游记》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天上地下、芸芸众生,选择什么情节和人物作切入点呢?唐僧!
选择唐僧作为切入点有两点设想:
(1)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兴趣。《西游记》原著交流非同一般,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很有必要,所以以唐僧这个人物为交流的话题,意图是降低与学生交流原著的起点。
(2)引发学生对原文情节的关注。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在原著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西游记》衍生作品中的反差较大,学生稍稍接触原著中的唐僧,就会发现他在原著中的“特别之处”,从而会对原著产生很大的探究欲望。
用唐僧做引子,导入课堂教学:
师出示:阿弥陀佛,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师:你们想到了谁?
生:唐僧。
这样的开场白,自然而又有所指向,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停留在唐僧身上,从而很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情境。
3.原著更精彩——作比较:截取对比,凸显原著。
课前交流的博客中,一个学生问道:“我们已经读过青少版《西游记》了,为什么还要读原著呢?”这个问题问得太有价值了!怎样让学生发现原著的阅读价值呢?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西游记》开篇几回中有不少写唐僧的高僧形象: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文武人人喝彩。……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
师:青少版也有关于唐僧出发前的描写。
出示青少版相关片段:太宗召见玄奘,让他穿上锦襕袈裟……文武官员齐声喝彩,太宗皇帝喜不自胜。
师:为什么读了青少版,老师还推荐你们读原著?
这一直观的比较,点到为止,让学生见识到了原著描写的细致、生动。读完以后,经过教师激励,学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更有学生感受到了古白话文中的骈句的特色,自然地对原著产生了好感。不由地,笔者想到了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这堂课太好玩了——增趣味:经典影视,增色课堂。
视频的引入是如今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手段,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选择合适的视频,为课堂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才是要旨所在。
在一次课外阅读赛课中,笔者使用了《大话西游》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改编自《西游记》的电影,情节与原著已经基本没有关联,但是对于唐僧人物形象的解读却十分精彩。于是有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西游记》还被改编成另外一部作品,咱们来看一看。播放《大话西游》视频。
师:唐僧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在原著中发现唐僧很啰唆吗?
师生交流。
《大话西游》中的唐僧责怪孙悟空乱丢垃圾的片段可谓经典,它的出现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1)对课堂教学第二板块——领会唐僧俗人形象的教学起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教学板块清楚自然。
(2)让唐僧走下了佛坛,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他啰唆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原文。
(3)很好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课堂上被幽默的表演逗得兴致盎然。
课后,一个小姑娘走到我旁边,笑着说:“老师,这堂课太好玩了!”这是不是也有这段视频的功劳呢?
5.唐僧怎么会这样——探本性:高僧俗人,还原唐僧。
大多数人对于《西游记》人物的了解是从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包括这次授课的对象。他们对唐僧的初始印象是:一位善良的得道高僧。这节课上,就是要让学生见识不一样的唐僧,以至于他们在课堂上就直言:没想到,唐僧怎么会这样!
当唐僧得知比丘国王要用他的心肝做药引时,三藏战兢兢地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
……
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
学生分角色读完这段师徒对话后,大跌眼镜。唐僧虽然有时懦弱胆小,但毕竟是三藏法师,德高望重,没想到为了保命,竟然愿做悟空的徒子徒孙!学生被这样的片段所吸引。写唐僧,既有洋洋洒洒的高僧形象描写,又有幽默风趣的俗人形象叙述,这便是《西游记》原著!充满人性魅力!
6.博客中再见——接着读:博客呼应,课外延伸。
说实话,在课外阅读课中上《西游记》,是有很大压力的,这样一部厚重的古典名著,一堂课40分钟能做些什么?只能取其精华,点到为止,在短短的时间里,给学生留下最深的印象。就像给学生尝了一口绝世佳肴,并透露了一点烹饪方法,想吃?自己去做吧!博客让这堂课外阅读课没有随着铃声的敲响而终结,我们相约,接着读下去,把自己阅读《西游记》的感受记录下来,博客中再见!
三、爱上《西游记》
这堂课获得了南京市课外阅读赛课的一等奖,并受邀上了省、市两次展示课,得到了省市区教研员的肯定和鼓励。作为教者来说,很兴奋。更兴奋的是,笔者通过对授课班级的跟踪了解及博客的延续交流,了解了这样几条信息:(1)35名学生全部读完了《西游记》原著;(2)班级里出现了聊“西游”的热潮;(3)学生作文里出现了“文言片段”。
曾经和赛课评委组的老师交流过自己的上课感想,我说:“只要有一个学生能在这堂课后把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完,我就觉得自己的课是成功的!”当然,这句话只是代表了教者的一种心态,极期待学生能在教师充分施展教学机智的情况下,自由地从课堂中获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还有什么比学生喜欢读《西游记》原著更大的课堂收获呢?
【参考文献】
[1]何惠,李东航.浅谈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养成途径[J].琼州大学学报,2005.1.
[2]白化文.古代小说与宗教[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我当时想,这些器皿置办的时候,铁制的肯定比陶制的昂贵,铁器也远比陶器经得起敲打。但这些东西被埋葬若干年后,情况却大不一样了,铁制的锈蚀了,而陶制的却非常完好,只要不把它打破,它就能保持原貌。我由此想到,世间万物,各有特点,谁强谁弱,不能看得那么绝对,它们是可以变化的。再进一步想到我们人,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样不能看得那么绝对;只看自己的长处,因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是没有道理的。
到了我的大学时代,可读的书籍更多了,专业的、非专业的,文学的、科普的、历史的……我如鱼得水!当然,那时候谈不上博览群书,因为时间和精力,因为专业和喜爱,我更多的是阅读文学类的作品,更多的是一本多读,细细品味语言的魅力,用心感受文字的精彩。不可多得的文字和书籍,成为我大学时代奢侈的营养品,成为滋养我人生成长的阳光雨露。慢慢的,我通过读书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了语言欣赏和表达能力。我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在学校频频获奖,我也成为学校文学社的一员,成为校刊的主要编辑。
“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文字和书籍的滋养,人生很可能就会营养不良,就会造成精神残疾。我参加工作后,依然不敢放松对书籍的喜爱。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类的专业书籍,我读得更多,读得更细。最近,我在读《中外教育名家思想》一书,书中选取了孔子、朱熹、陶行知、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20位在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理论的创生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名家,对他们的教育思想作出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全面的阐释。他们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对我的教研工作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事实上,我在教学和教研上取得的些许成绩,除了在实践中反思提升,更多的就是获益于一直以来对阅读的喜爱。
童话故事能借助幻想,将许多常见的人、事、物或者现象编织成一幅幅奇异的图像,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适合于年龄层较低或初次接触儿童剧的幼儿观众。它的题材奇特、新颖、亲切;内容幽默、滑稽;人物夸张、变形、拟人;它的情节神奇、荒诞;主题直接、鲜明。一旦把这些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搬上舞台,那种打破幻想来到现实的刺激感便不言而喻。如童话《长袜子皮皮》被改编成了音乐剧《皮皮・长袜子》,当中典型的音乐剧元素,好听的朗朗上口的音乐歌词、充满色彩感的演员造型和舞台结构,趣味性极强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深深着迷。《白雪公主》是经久不衰的经典童话故事。台湾如果儿童剧团将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结局改编成《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该剧用希腊歌剧队的形式A Cappella纯人声伴奏模式,熟悉的公主、王子、七矮人和坏后母,再加上一个偷偷加入的平凡人物,让老故事发出新光芒,变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并告诉你:人不因平凡而渺小,人因为有爱而伟大!
二、神话与传说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在高中基础上,一步提高文章的阅读、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众多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约占三分之二的篇目。而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重视甚至厌倦,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成效。因此,怎样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行的分析论证。
1 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久远,而且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多是重“言”而轻“文”,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名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读起来艰涩难懂,因而产生厌倦情绪,学习非常被动。针对这种心理,我引导学生参与搜集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资料并展开讨论。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是十分丰富的,像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经常挤时间来学习汉语,并且已经具备了阅读中文原版名著的能力;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喜欢中国的唐诗和宋词,甚至还计划写一个关于李白的电影剧本。一个日理万机的总统,都要抽空学习、研究中国的文化,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经过自己的思考、争论达成共识:中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吸引了世界的眼球,所以产生了世界学习汉语热,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学生从思想上转变了对文言文的看法时,我又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了“一字千金”、“千金市骨”等成语故事的由来;从“段于鄢”、“燕昭王求士”等一波三折的文言经典人手,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大师们语言的精炼,构思的巧妙,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渊博的学识,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学习。
2 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美术专业、音乐专业、教育专业使用同一本《大学语文》,同样的教材面对的却是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需求,教学时就要有不同的侧重。
美术专业的不少学生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要求《大学语文》帮助他们提高“诗”与“画”的构思能力。所以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时,教师可以可为他们搭建一条连接诗与画的桥梁。如,学习了诗经《采薇》之后,借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联古今有名的对句,让学生体验一下写对联的感觉以及鼓励他们画画时用上对联,会锦上添花,妙趣横生。
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求《大学语文》帮助他们创作诗一般的歌词和旋律。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等等,既是可以吟唱的歌,又是流传千古的诗篇。古代少儿读物《幼学故事琼琳》早有孟浩然“踏雪寻梅”的记载,并有歌曲流传至今:“岭南初放一枝梅,片片晶莹入酒杯;却遇骑驴人早至,儿童背负占春魁”。这首诗在40年代被音乐家刘雪庵重新谱曲,唱响大江南北。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熏陶,会让音乐系的学生用诗化的心灵和专业技能表现美、创造美。如,一次音乐系二班的同学举行歌咏比赛,一位同学唱的是毛宁的《涛声依旧》,在这位同学声情并茂地唱完后,我问大家,这首歌的歌词是依据一首唐诗的意境创作的,同学们知道是哪首唐诗吗?这首唐诗的作者又是谁呢?见同学们面有难色,我微笑着告诉大家:“这首诗叫《枫桥夜泊》: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可以看出文学素养对词作者、曲作者、歌手来说有多重要。
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大学语文》帮助他们打开祖国教育资源的宝库。中国古典文学可以堪称是一部丰厚的语文教育史。像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司马迁、张衡等等,不胜枚举。在给教育系的同学讲《先秦诸子语录》的时候,我把孔子列为讲授的重点。让同学们思考:孔子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为什么热度不减?同学们认可孔子热的原因是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非常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一部论语,有一百多处提问,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问耻等等,问题的覆盖面相当广,包括社会、人生的各个侧面。因此,孔子才会培养出不计其数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我鼓励教育系的学生问卷调查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焦点问题:为什么我们对问题的发现能力、提问能力,还比不上两千多年以前的学生呢?同学们干劲十足地接受了挑战。
电视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一个动画片就能教坏孩子?而一个电视讲坛就能误导了学术?
我们从来不高估好的影视作品对孩子的影响力。但如果有人跟你说让孩子看一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画片,他就会变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你肯定会觉得是说大话,吹大牛。但为什么孩子看一部家长认为“脏话连篇、有暴力情节”的片子就会看成坏孩子呢?这只能让人觉得是家长在找理由推卸责任。电视台播了一部有问题的动画片就联手要求电视台停播,如果你正好碰上了一个天天吵架、脏话连篇而且还动手打架的邻居,那你是不是要学孟母三迁?
除了看电视,其实孩子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读书,画画,弹琴,和小朋友玩游戏。更何况,如果嫌这部动画片不好,你挑一张健康百分百的优秀动画碟让孩子看就行了。我觉得当你的孩子已经把电视上的动画片当成成长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时,往往意味着这个家长的教育彻底失败了。生活中有无数比电视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家长因为偷懒或者别的原因选了最省劲儿的电视,这首先是家长的责任缺失。
于丹也是通过电视上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走红的。我不知道博士们的思维是怎么运作的,但是我知道一位朋友上初中的孩子是这样选择的。他听了于丹的讲座后对《论语》感了兴趣,他妈妈趁热打铁给他买了一堆讲《论语》的书,他翻了翻后,觉得于丹的书有点浅,不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意思。瞧,于丹在一个中学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引子,她引发的是对孔子和《论语》的兴趣。这就像抛出一个线头,大家可以攀缘而上,各取所需。
可是博士们呢?他们大费周章跨地区跨学校联袂起来抵抗于丹,也许真的是因为感觉到学术已经被于丹误读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大家了解、学习孔子和庄子的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电视上《百家讲坛》里的于丹。
师徒奇遇记
《西游记》第一部是从孙悟空诞生开始,到唐僧收齐四个徒弟携手西行结尾。
东海之滨花果山上,天地精华孕育出一块猴子状的巨岩怪石。晴空霹雳电闪雷鸣间,孙悟空破石而出,自号“齐天大圣”。悟空为得到海底龙宫镇海神针,闯龙宫,戏龙王,夺得“如意金箍棒”;也因此惹恼了龙王,被告上天庭。玉帝欲收服孙悟空,派太白金星说服他,封他为弼马温。悟空不为官诱,大闹天宫。玉帝遂命哪吒率天兵天将征讨花果山,二人斗法,孙悟空施展72变最终打败哪吒和天兵天将。玉帝无奈,请如来佛收服他。如来佛施计,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唐僧西行至五行山,救出被压在此的孙悟空,同时也给他戴上紧箍,欲收他为徒。悟空先假意答应后又反悔,欲回花果山做山大王自在快活。唐僧念动紧箍咒制服悟空,并向他阐明取经大义。孙悟空终于答应做他徒弟,护卫他去西天取经。
师徒二人来到高老庄,高太爷向唐僧哭诉求救道,有猪妖精要强娶小女高翠兰。悟空变身高翠兰,设计狠狠戏耍了猪八戒,擒伏他并强逼他拜唐僧为师。狭隘记仇的猪八戒却暗怪悟空坏了其美事,欲寻机报复。
师徒三位经过流沙河,铺天盖地的黄沙暴阻断了去路,唐僧为不能实现信仰而失声痛哭。孙悟空使出火眼金睛,识破藏身流沙河里的卷帘大将沙僧。沙悟竟自愿拜唐僧为师,施法平息了沙暴。欢歌笑语中,师徒四人牵着白龙马踏上了危机四伏妖魔挡道的漫漫西行之旅……
踏平坎坷路
《西游记》第二部说的是师徒一行来到白虎岭,白骨精为了永葆青春,三番变化,想吃唐僧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责怪其滥杀无辜。孙悟空据理力争,却惹恼了唐僧。对孙悟空际恨在心的猪八戒,趁机挑唆,于是唐僧将孙悟空驱逐出取经队伍。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却发现老窝被假悟空所占,猪八戒以大师兄自居,却几乎断送唐僧生命。无奈去请孙悟空回归,不想又遇上真假美猴王的争斗。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后,真金不怕火炼的孙悟空击败妖魔,救出了师傅唐僧,四人重上西行路……
冰与火的考验
小学阶段的诗歌,教材典型生动,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具有诗歌文字省略、跳跃的特征,极富想象的空间;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意象优美,图文并茂,儿童喜闻乐见;诗歌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想象世界,用儿童的笔触描绘世界,用儿童的生活装点世界,所选内容都是古诗中的少儿经典。教师在教学时,便可以依着小学生喜爱画画的天性,让其动手描一描、绘一绘诗中所描写到的景物,这样犹如让学生步入优美的诗境中去亲身体会诗歌意蕴,进而起到激感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时,首先,我让学生们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然后让他们在自己的想象中把这类景物画出来,同时在画画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点,使其胸有成竹,挥笔自如,并对画的出色的学生及时给予展示、表扬,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黄鹂的可爱,白鹭的圣洁,翠柳婀娜,青天碧空,雪山巍峨等。这样便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欢快之心、赞叹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从而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诗境,初步感知诗意。
二、通过配乐导入的情境创设,抒感,陶冶情操
优美和谐的乐曲人人爱听,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一首新诗之前,教师不妨事先根据诗歌大意选用涵义相仿的乐曲作为教学导入,而且尽量选用学生熟悉的乐曲,在课前播放,学生们自然跟着哼了起来,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和谐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母爱的颂歌《游子吟》时,可以事先根据大意选用学生喜爱的优美乐曲《我的好妈妈》来作为课前导入。经过这一乐曲的导入,学生们会触景生情而浮想联翩,孝敬父母之心油然而生。接着我便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同学们,听了歌曲后,我们都明白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孝敬妈妈的吧,那我们又该怎样报答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颂扬母亲的诗歌《游子吟》,学会了,把它送给亲爱的妈妈,好吗?”这句话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情感热潮,从而为学习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
三、通过多媒体手段情境创设,激趣促学,渲染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于是我把这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运用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这样,既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周: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大众销售的华文出版品中繁体字出版品所占比重为四分之三,简体出版品则占四分之一;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阅读简体字出版品的人越来越多,出版品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如今已和繁体字出版品平分秋色。
具体来说,八十年代华文书的销售,以香港出版品所占比重最多,达 75%,中国为 20%,本地出版品也有 5%的份额。当时香港书在市场所占比例之所以那么高,主要是大众总公司就在香港,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香港书的主要销售出版社为香港三联、商务、天地、中华、明窗、万里、博益、皇冠、世界出版社及海滨图书公司等等;中国图书则通过香港出口。那时,新、马的华文书店不多,主要有上海、商务、远东、友联、学林、世界书局及大众书局这几家。
到了九十年代,情况有一些变化,台湾书的销售比例猛增,达 60%;本地书的销售情况也不错,达20%;香港和中国书的销售下滑,尤其是香港书,市场缩水比较多,仅剩15%的份额,中国书也只占5%。
这主要是因为1999年,大众书局在台湾设立采购办事处,从那开始台湾书成为新、马华文出版市场的生力军。随着业务迅速发展,大众在台湾的分公司于2003年注册成为大众国际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大众主要行销台湾特价书;九十年代中后期,正统的台湾书逐渐扩大市场的占有率,高达60%,究其原因主要是台湾的出版品种类较多,素质较佳,内容也比较适合新、马市场,加之很多新、马国民都到台湾留学,台湾阅读口味也逐渐渲染了新、马。今天,大众已成为台湾书的最大出口商,为大众集团在新、马、港120家大众书局及分销网络提供台湾书。
现如今各地出版品在东南亚的市场额份情况是这样的,台湾书占40%;中国书30%;本地书和香港书各占20%和10%。中国书的占有率上升到30%,是因为中国出版品素质日渐精美,适合海外华文市场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在2004年,大众集团与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 ――现代大众图书有限公司,专为集团在海外的零售及分销网络采购国内的中文书籍。
记者:在东南亚地区,哪些种类的书比较受读者欢迎?
周:华文出版品在新、马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华人,以人口数区分:新加坡有359万华人,马来西亚有600万华人。
关于哪些种类的书,我以三地的情况分别来介绍:
以中国书籍畅销的情况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别:
生活类――卖得好的主要是瑜伽、手艺、妊娠、亲子教育等;5元小食谱也有不错的市场,例如广州出版社的《吃遍天下系列》卖出超过5万本,《我家迷你小食谱系列》也卖出近2万本。
文学类――由于本地卫星电视台ASTRO可以收看到央视第4台,所以百家讲坛的作家们也受到本地读者的认识,如易中天、于丹、阎崇年。另外,韩国浪漫小说由于包装精美及附送小礼物所以也非常受年轻读者的喜爱,例如作家可爱淘的作品,《狼的诱惑》、《局外人》等。中国民国时期的作家如徐志摩、鲁迅、张爱玲、冰心等都为本地读者熟悉;时下非常畅销的《鬼吹灯系列》(8本;天下霸唱著)也间接带红了作家南派三叔写的盗墓笔记,还有其它以盗墓为内容的系列,也深受读者喜爱。此外,新派奇幻武侠小说也渐渐地被本地读者接受,例如龙人所写的《灭秦》。古典文学如四大名著,由于念中文系的学生需要阅读,所以中国的简体版更适合本地市场。
医疗保健类――大陆出版的医药保健丛书最为专业与权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健康312经络锻炼法》,至今已经卖出超过8,000本。时下出名的中里巴人、曲黎敏、洪昭光、萧元忠都是中医疗法作品的畅销作家。
翻译文学――大陆出版品的翻译速度比台湾快,例如作家丹・布朗的作品,在两年前大陆已经把他所有的作品都翻译出版了,卖得非常好,他的所有4本著作都入围新加坡文学书10大畅销排行榜。例如《达芬奇密码》,去年新、马就卖超出7,000本,荣登新加坡排行榜的冠军;另3本《天使与魔鬼》、《骗局》和《数字城堡》也卖近8,000本以上。哈利・波特系列也已售出近2万本。
励志书――出版最多的,卖得好的有卡内基、犹太人、李嘉诚、陈安之等。其中,《人性的弱点全集》已经卖出超过上万本。
商管类――以外国翻译的著名企业家的书最为畅销,例如:巴菲特,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著名的外国版翻译也非常受欢迎,如《蓝海策略》、《世界是平的》、《货币战争》。这些作品也在大众书局售出超过6,500本。
少儿类――由于是简体字所以非常适合本地市场。主要受欢迎的是童话故事;少儿版的古典名著也非常受欢迎,尤其是《三字经》与《弟子规》,由于学校老师会鼓励学生买来当课外读物,所以书店都卖得不错。
工具丛书的话《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 也非常畅销,每年我们卖出的数量超过2,500本。
近年,中国出版许多图文并茂的历史丛书,例如《话说中国》,由于内容简单易懂,再配以大量的彩图,所以非常受到读者的欢迎。另外大陆出版的精装套装书(也称为大部头书),由于定价高,供货价低,所以非常适合当促销品。最畅销为百科类,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动物百科》等。
台湾书籍畅销的情况
台湾作家比较为本地读者热衷的有柏杨、杏林子、刘墉、张曼娟、吴若权、吴淡如;青年作家如九把刀、橘子、弯弯都有一定的市场。就类别来说:
生活类,如美容、瘦身、瑜伽、保健、食谱类丛书都非常受年轻一代的欢迎。欧阳英医师来马来西亚巡回演讲,他的作品在大众书局已经卖出超过1.6万册;林光常博士的《无毒一身轻》系列也卖出了超过3.2万本;作家杨绿茵以醋作主题的作品在新、马也非常受欢迎。
励志作家如戴晨志、吴娟喻、赖淑惠常受邀来马来西亚演讲,他们的作品在大众书局时常都会上畅销排行榜。何权峰及林庆昭的作品在新、马一带也有卖出佳绩。曾经获得台湾十大青年奖的“乞丐家庭”出身的成功人士赖东进,他的作品《乞丐囝仔》不单成为本地小学推荐的课外读物,到今天还是属于长销书,至今大众书局已经售出超过1.3万本。《秘密》在新、马也卖得满堂红,有畅销超过1.8万本的佳绩。
商管类别的书,台湾企业家如王永庆、严长寿等人的著作也有不错的卖况。外国著名企业家如巴菲特的作品深受本地股票投资者的深爱。罗伯特・T・清崎的作品《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也是长销书,大众书局已经售卖将近3.2万本。天下文化出版《长尾理论》已售出将近3,000本。《投资大师给女儿的十二封信》和《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近期都是新、马一带畅销书。
香港书籍畅销类别
风水命理丛书还是以香港的风水大师的作品最专业及权威,大师如李丞责、李居明、白鹤鸣、杨天命、麦玲玲等的著作都属于长销作品,近年崛起的苏民峰大师也随着他的电视节目在本地播出而红透半边天,所以他的作品都非常畅销,目前在大众书局累计的销售数字已经超过3.9万册。
通胜与运程书也是以香港的版本最受本地读者喜爱。每年大众书局都售卖超过1.3万本。
文学类――香港资深作家如倪匡、蔡澜、亦舒的作品都非常受欢迎,而畅销作家张小娴的作品更是畅销排行榜的长客;深雪的作品也吸引了一群“粉丝”的支持。
食谱类――因为港式菜肴非常适合本地的口味,香港的“汤”文化已深入本地家庭,所以这方面的食谱非常畅销。随着香港无线连续剧近20多年的深入民间,无线艺人所写的食谱也有一定的市场,如苏玉华、薛家燕、黄淑仪等。香港的海滨食谱种类最多,已经出版超过400种,在新、马也卖超过65万册以上。
武侠小说也以香港的武侠大师最受欢迎,如金庸、梁羽生、黄易等。他们的作品也多部被拍成电影与连续剧。
此外,香港出版的旅游书在新、马也非常受落,主要的出版社是郭良蕙新事业有限公司、Wow Media、知出版有限公司及经要文化。
本地书籍畅销类别
本地的华文出版品不及海外般蓬勃,出版的分类主要有:食谱、文学、时事、工具书、运程书、青少年读物及儿童读物。
最畅销的类别是食谱。主要的出版社包括:海滨出版(马)私人有限公司、名食谱出版社、Y3K美厨天下、壹间出版社One Publisher、Chang & Lam。本地出版的食谱销售率非常高,原因是口味和材料都非常地道,适合本地读者,价格也适合本地顾客的消费能力。
本地出版的儿童读物,例如: 《哥妹俩》、《小班长》、《KK小超人》也是非常畅销热卖的,其中原因是这类书籍都是以漫画的方式灌输道德教育概念给小朋友。
记者:在东南亚地区做中文书的销售,遇到的困难都有哪些?
周:困难来自四个方面:第一.盗版猖獗――在马来西亚,盗版的速度比书局的海运书籍快,价钱也便宜,这影响了图书的销售状况;第二.全民阅读风气欠佳。新生代频频上网阅读,因而影响图书销路;第三.书籍的价格日渐高昂,使读者无法负荷,买书成了一种昂贵的消费;第四.海外书籍会面对文化差异的问题,尤其是书名、用词、口语方面,例如:“奥客”、“白目”等等,新、马读者常反映不知什么意思。
记者:能否谈谈对华文阅读的总体看法?
周:因为新、马皆是多元种族的国家,所以都不是全民阅读中文。华文书只能销售给华人,而新、马的现况是华人社群中有一半国民的阅读习惯是非中文的。
但是,大众长期致力于推广华文阅读,为推广华文阅读做着自己的努力。诺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即大众集团子公司,目前发行新、马地区台近百家出版社出版品,发行遍及新、马两国主要城市。大众希望成为出版社与书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新、马广大读者们提供更多的好书,开创更优质的阅读文化空间。
初冬的暖阳可人,街旁的迟桂花依然散发着淡雅的馨香。
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先生迈着轻盈的步履,走在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不朽名著《牡丹亭》原创地的街上,这一切恍如梦中……
梦里寻她千百度
白先生一生与昆曲《牡丹亭》有着不解之缘。当他九岁时,平生第一次踏进上海美琪大戏院。当时,梅兰芳大师正在剧院表演昆曲《游园惊梦》一折。虽然那还是一个懵懂的年纪,但梅大师《游园》中《皂罗袍》中所演绎的那种柔雅、婉约的美已悄然打开了他的心扉,以致多年以后,白先生只要一听到这段曲谱的笙箫管笛悠然扬起就不禁怦然心动。
他长大后,考入了台大,读的是外文系,因为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就常常去中文系听课。在研读中国古代戏剧时,他对汤显祖的人生经历有了些许了解,同时,他第一次开始关注起遂昌来,因为翻开任何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或戏剧史,提到汤显祖,就必定会提及遂昌。
上世纪60年代初,白先生与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它是台湾那个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童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像楔子楔入他心灵深处的昆曲的那种至情至美,有一天突然被唤醒了,他用行云流水般细腻、含蓄、优雅的诗意语言,进行小说创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
唱词音韵飘缈。那种戏里戏外的穿越,幻境与现境的穿插,至今,让人读来仍意境幽远,令人心驰神往。而白先生却常常掩卷长思,情不自禁地去揣摩和感悟当年汤显祖仄居山乡创作《牡丹亭》时那种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而《牡丹亭》是昆曲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品,自问世起已历演400余年。2004年4月,白先生主持制作,艺术家携手打造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白先生和编剧小组认认真真琢磨了五个月,透彻地研究了汤显祖创作的心路历程,认为《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于是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七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第一本为“梦中情”、第二本为 “人鬼情”,第三本为 “人间情”。从“美丽的古典”到“青春的现代”,青春版《牡
EXCLUSIVES名人行踪
白先勇参观遂昌汤显祖纪念馆。(雷鸣摄)
Bai Xianyong visits Tang Xianzu Museum in Suichang.
丹亭》在上海、南京、北京、杭州等地演出后,还远赴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巡演,受到国内外观众热烈追捧。同时,让国外观众领略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昆曲的巨大魅力。
无论是白先生在策划创作、痛苦破茧时刻,还是在国内受到媒体、观众高度认可后的欣喜时分,白先生心中有时总会涌动着一个梦想,那就是一定要去汤显祖当年创作构思《牡丹亭》的浙江遂昌去走一走看一看。
梦回晚明须臾间
2011年11月28日,白先生一踏进遂昌,就被一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吸引。境内山峦起伏,田间阡陌纵横,村外小溪潺,宁静的山村农舍里升腾着一缕缕的炊烟,一如东晋陶渊明笔下的宁静和美的世外桃源。
他信步走进县城北隅一条悠长的小巷,踩着方块青砖,步入古色古香的遂昌县汤显祖纪念馆。该馆建于1995年4月,由明清时代留下的古建筑改建而成,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纪念馆由前院、馆舍、后花园三部分组成,馆内陈列内容丰富,
遂昌县委副书记、代县长何卫宁拜访白先勇。(作者供稿)
Vice Secretary of CPC Suichang County Committee and Acting Magistrate of Suichang County He Weining pays homage to Bai Xi-anyong.
格调高雅。第一陈列厅介绍汤显祖生平,第二陈列厅展示了汤显祖的艺术成就。馆内花架下紫藤垂蔓,厅堂间回廊曲折,窗外翠竹绿意盎然,堂前玉茗花树生意葱茏。馆内陈列和环境相得益彰。白先生驻足流连,仿佛一下子走进了那个包容兼收、个性张扬的晚明时代。
记者们一路追随,他们问白先生寻访的感受,白先生如是说:“刚才沿着汤显祖纪念馆的长廊,头顶紫藤花,脚踏青砖石,缓缓走进来,仿佛穿越了时空,这种明清风格建筑和布局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从文学的感性角度我和汤显祖是蛮近的,我喜欢他的《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中所描绘的一往情深最让我感动。遂昌,我已神交久矣,今天一见果不其然,踏访遂昌,可以说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
白先生此次遂昌之行,是他“昆曲浙江之旅”中最为重要的一站,作为寻访《牡丹亭》原创地,是他整个行程的点睛之笔。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问世至今已演190余场,作为封箱之作,200场它将在国家话剧院倾情上演;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青春版《牡丹亭》三本第199场在杭州大剧院连续三天上演,在杭城引起剧烈反响,而后白先生慕名寻访《牡丹亭》原创地意义不同寻常。
白先生踏访了当年汤公的遗迹,县城眠牛山麓汤公以俸银捐建的相圃书院与射后潭、汤公纵囚观灯的北溪小桥、县衙里的汤公寓所与“自踏新词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的小院……这一切都让白先生徘徊忘返。
眼前的这些场景,曾千百次地在白先生的脑海的想像中浮现过,他觉得似曾相识。当慕名追随白先生进行文化访谈的央视《首席夜话》著名主持人撒贝宁问道:“有人说汤显祖《牡丹亭》就在这里写成,你信吗? ”白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遂昌山清水秀,和江南婉约柔美的文化相契合,我相信这里的山水和厚重的文化,一定给予了汤显祖创作的灵感和启示,如果汤显祖当年不在这样的地方当县令,很可能写出来的就不是《牡丹亭》了。”
遂昌之行永相忆
2011年11月29日下午,遂昌县汤显祖纪念馆后花园内依然绿意盎然,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身着黑色上衣,脸上露着和善微笑白先生儒雅坐在绿草坪中,与著名学者共同接受央视一套《首席夜话》访谈。
央视一套《首席夜话》自2011年8月开播以来,这是首次在现场实地录制节目。白先生与学者、领导,还有一群昆曲爱好者、大学生,围绕汤显祖、《牡丹亭》及昆曲等内容展开了一场真情对话。
白先生与嘉宾们侃侃而谈,他们一同回顾策划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幕后的许多感人故事,从策划青春版《牡丹亭》的背景,演出取得的成功和意义,到昆曲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与大家一起分享创作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大声呼吁人们要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场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访谈中,来自遂昌县石练镇的农民表演了“遂昌昆曲十番”。相传它是由当年汤显祖任遂昌县令得以传播的民间艺术,表演者都是七八十岁的地道老农,白先生甚为感动和欣慰。他还了解到,当年汤显祖下乡劝农的场景并由他写进《牡丹亭》第八出的“劝农”仪式,遂昌县现已经恢复举行,目前“班春劝家”“遂昌昆曲十番”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
遂昌汤显祖纪念馆馆班表演少儿版《牡丹亭》。(雷鸣摄)
The children’s troupe under Tang Xianzu Museum stages a scene of Peony Pavilion.
质文化遗产。当他得知近年来遂昌县通过制定出台汤显祖文化发展规划、成立汤显祖研究会、建立汤显祖纪念馆、开通中国汤显祖文化网、修建启明楼和金缕茗楼、举办大型汤显祖文化节、影印出版《牡丹亭》万历刻本、拍摄《班春》电影,以及进一步加强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的交流合作、如明年4月遂昌县还将赴英国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夫德市上演《牡丹亭》全本等举措、大力传承和弘扬昆曲和汤显祖文化时,非常欣喜,说,没有想到小小的县城,在打造汤显祖文化方面做出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听说当地政府积极鼓励昆曲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和弘扬,已在社区、学校创办了昆曲传承学校,非常高兴。当汤显祖纪念馆馆班的少年在台上演绎少儿版《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片断时,作为四十年如一日推广昆曲“义工”的白先生,他双眼润湿,深感昆曲后继有人,白先生感动地说:“遂昌在传承和弘扬昆曲和汤显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遂昌是继江苏昆山之外又一昆曲重镇之一。 ”他还欣然题词:“仙乡仙县,牡丹还魂。 ”
“遂昌之行永留回忆。 ”这是白先生临行时再给遂昌的一幅题词,这或许代表了他的心声。
By Zhu Xuming
On November 8, 2011, Bai Xianyong visited Suichang, a county in central Zhejiang Province. Suichang claims that Tang Xianzu (1550-1616) created Peony Pavilion while he served as the county magistrate. Bai has been promoting Kunqu Opera on the mainland since 2004 and his visit to Suichang showed his confirmation of the county’s endeavor.
Bai Xianyong’s influence on the mainland as a devoted promoter
of Kunqu Opera became manifest in 2004 when he produced a youth-version “Peony Pavilion”, arguably the most famous high-light of the Kunqu Opera repertoire.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the youth version has been a colossal success.
The success can be ascribed to two major reasons. Bai and his
team studied the original script for five months before they sorted
the original story out and condensed the original 55 acts to 27. Bai divided the show into a three-night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make the youth-version true to its name, Bai decided to star young artists
白先勇题写“遂昌之行永留回忆”。(雷鸣摄)
Bai Xianyong writes an inscription in commemoration of his visit to Suichang.
of the right age. Traditionally, masters get big roles and play characters that are much younger in romances and tragedies. The only problem is that stories stay young but masters often become too old. Bai chose the young and the beautiful for his youth version. The young art-ists add glamour and poetry to the ancient romance and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mance.
One hundred and ninety-nine performances have been staged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199th performance was staged in Hangzhou from November 25 to 27, 2011 in Hangzhou. It brought down the house. The 200th will be staged at
Grand National Theater in Beijing.
The day after the curtain fell on the three-night show in Hangzhou saw Bai arrive at Suichang, paying a visit to the cradle where Peony Pavilion was presumably conceived and penned.
Bai Xianyong wowed at the scenic beauty of the mountainous county, which maintains its charm and looks like a Shangri-La. Bai visited Tang Xianzu Museum in the town capital. Erected in April 1995, the museum sits in a refurbished ancient house in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Ming (1368-1644) and Qing (1644-1911) dynasties. When asked about his impression of the visit to the mu-seum, Bai replied that the museum’s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layout reflected a well-preserved cultural tradition. He observed that he re-lated closely to the playwright. Bai said he had dreamed of paying a visit to Suichang for a long while. This visit to the county made his dream come true.
Bai’s visit to Suichang was a key part of his Zhejiang Tour of Kunqu Opera. While adapting Tang’s original script, he went through again and again what he knew about the playwright and im-agined what Tang saw in his time during the last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Now he toured the capital of Suichang County and visited site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egends of Tang in Suichang.
Another big part of Bai’s visit to Suichang was an interview for a program of CCTV, China’s largest television network. Since its in-ception in August 2011, the CCTV program made an interview out-
side its Beijing studio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nterview took plac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