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数字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4 16:31: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监管数字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市场监管数字化

篇1

根据学校改革示范校任务目标的发展规划,结合本学校实际的情况,就一体化工作站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工厂。通过积极探索,不断的创新与实践,充分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把企业设计制造过程的现代化无纸化引入学校,真实模拟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使学校成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的理想实践场所。我校现在已经建立起PLM体验中心、理实一体化教室、数字化实训工作站、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平台。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实习训练的全数字化。为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及交流创造良好的数字平台。

一、“数字化工厂”具体的内涵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企业走向竞争市场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我们认为从五个方面着手实现“数字化工厂”的目标。对各项目标的具体实施,即为“数字化工厂”具体的内涵。

(1)搭建一体化工作站数字化

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是一体化工作站信息化的前提。计算机已成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工具。我校一体化工作站的系统平台由计算机主机、网络、数据库等组成。通过软件来相连各个系统的平台,将实训车间的数控设备与数据管理平台相连,进而实现对数控设备网络化管理。当然,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网络操作能力,只有软硬件和操作人员都具备了数字化的能力才能实现数字化工厂。

(2)打造无纸生产场景数字化

随着管理集成系统的搭建,通过数据查询系统,即可看到学生现阶段一体化工作站的任务零件及相关信息如:毛坯尺寸、产品材料、加工图样、工艺流程、注意事项等,实现与现代化的生产制造流程接轨。对学生生产用到的数控程序,通过数据终端直接传输到机床上进行应用加工,实现无纸化的设计与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规范了操作规程。

(3)一体化讨论区数字化

在一体化讨论区,通过大屏幕投影,可将学生在PLM体验中心中的工作过程现场调出来,包括产品的三维或二维图,工艺流程卡、加工模型及刀路轨迹、仿真结果、加工程序等。同时,也可看到车间机床操作面板及产品加工过程。通过模型结果及机床加工过程现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4)一体化工作站管理数字化

通过搭建一体化工作站的管理系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师生教学在工作台上的操作场景,包括工件装夹情况、找正对刀、机床加工等情况。有信息化的支撑,一体化工作站的管理效率大幅度的提高。管理逐步向规范化转变。

二、建设数字化工厂的体会

几年来的信息化建设,使我们在探索建立数字化工厂的道路上感受颇多,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规划管理要统一

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在指导部门的安排下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手段。

① 强调资源共享时,也耍推进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取长补短。我厂的信息化工作交流活动,将各部门在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效果和方法进行交流,特别是具有探索性的、难度大的工作,通过交流的方式互相学习进步。

② 建成管理网络。分三个层次:一层是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厂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及协调工作;二层由专业科室组成,负责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结合专业具体开展工作;三层是车间部门层,是各项工作具体落实和实现的地方。

③ 全厂的信息化工作统一规划。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目标,长期目标包括五年计划,短期目标包括年度和季皮工作计划等,规划将包容全厂的信息化工作内容,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分解目标,既紧扣总体规划,又体现自身的个性内容。

(2)现代化技术要合理运用

在建设一体化数字化工厂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是其重要支撑。但是,片面的依赖高、新、全为目标的话,是一个错误的误区,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技术。其功能以够用为主。

(3)推行管理要逐步化

一体化数字工厂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初期投入的时间很长。在建设完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恒心。在建设过程中从人员配合及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等等都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能让大家看到希望,感觉到好处,管理人员觉得不难了,思路清晰了,再将目标提高一个台阶。最终提出了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一体化数字化工厂。

(4)操作系统要扁平化

在一体化数字工厂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有些系统在过程中不再适合新条件下生产管理需求。例如,在初期一些小系统的开发,可能到目前为止这些小系统还在用,甚至用得很不错,但为了完整的大系统,就需要抛弃这些小的孤立的系统,这其实是操作系统需要本身扁平。

(5)建设过程要应用化

篇2

关键词: 国际化;数字;场馆;工程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digital;venues;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06-02

0 引言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当今的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将会在周边兴建和改扩建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以便服务于社会,同时宣传健康的理念。数字化的场馆设施的建设应当是首选,因为数字化建设在体育场馆的新、改建及日常经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数字化设施的体育场馆,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各种比赛的要求,创造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还能拓展健身服务市场,有效地提升体育产业的形象,保障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数字场馆概念

目前对被处理的对象、事物或问题的信息进行数字量化的过程,称为数字化。数字化的目的是使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和数字网络,快速进行信息的处理,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级表现形式。“数字场馆”就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变革场馆传统管理方式,实现场馆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场馆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的全新体育场馆设施。数字场馆的基础在场馆内部各种业务均实现数字化,其核心就是要重视信息技术和体育场馆产业的结合,通过场馆数字化建设,促进场馆向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转变,改善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全民健身的洪流中来。数字场馆是今后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必将影响今后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2 数字场馆建设的必要性

2.1 “国际化大都市”对数字场馆建设提出要求 随着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陕西省政府制定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计划2009-2020》的进一步实施,在通讯、电子商务系统、全民健身信息平台、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形象及对承接国际性比赛的重要场所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建设“数字场馆”等一批高水平的体育场馆设施是大西安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2 “全民健身”呼唤数字场馆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生活方式导致的健康问题的挑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西安大批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设施的兴建,西安市民全民健身的硬件基础和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改观。当群众的健身热情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完善的信息服务必须跟上。这不但可以促进人们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场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大显身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丰富多彩的健身资讯和场所信息随时传递到人们面前,而且可以各取所需。这样,人们的意识增强了,才会把健身付诸行动。

2.3 新时代的体育场馆要求实现数字化 西安体育场馆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设施,近500余家,为迎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将会兴建大批高水平的国际级体育场馆。体育场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最大可能地吸引健身人群进入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成为了场馆管理者关心的问题。通过应用了各种数字系统的数字场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赛、管理、健身方面的信息自动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场馆的形象。

篇3

推行人事管理激励措施,创建日常量化考核机制,实现平时考核数字化,建立机关公务员量化考核体系,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推行基层一般公务员季考、内设机构负责人半年考,并与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紧密结合起来,与日常履职表现紧密结合起来,与年度综合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量化考核的制度化、日常化、数字化,并制定考核时间表、路线图,促使量化考核结果定期以具体数值形式表现出来,公务员个体日常工作绩效一目了然,便于及时兑现奖惩,责任惩处威慑。量化考核的过程也是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的过程,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凸显,公务员的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务员对自身的职责进一步明确,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日常考核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促进了公务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树立标杆,激励后进。

二、以分类考核促进平时考核的科学化

分类考核以公务员权责、职位说明书、各岗位标准为主要依据,制定考核计分条款,考核内容分为具体量化和评价量化两个部分。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进行分类。(一)对领导职务考核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总揽。对内设机构负责人主要考核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和日常工作绩效,目标责任制考核分值占日常量化考核百分制的1/2,即具体量化分值设为50分,以半年岗位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折算具体得分;评价量化部分占日常量化考核百分制的1/2,即分值也设为50分。在考核周期内,单位领导对全体内设机构负责人进行测评打分,综合核算测评得分。对内设机构副职的考核,目标责任制中本人分管工作分值为具体量化部分,占50分;评价量化分值为50分,即本单位公务员对分管领导进行测评打分。(二)对非领导职务考核以落实目标责任制为主线,实行评价测评和事例扣分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核理论学习、履行职责、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考核分值设置为100分。各部门制定若干考核条款和考核加、扣分标准,设置公务员表现情况记事簿,对表现情况进行日常记载,月底,对表现情况进行汇总,主要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每个等次对应相应分值,所有有效测评表的分值累加后减去事例扣分排出名次,确定考核等次,

三、以按岗考核推进平时考核的标准化

分岗位考核就是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出不同的考核计分标准,并充分考虑计分标准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不同的“尺子”在公平和公正上做到一致性,考核标准不针对特定的人,而是针对特定的岗位。单位为各部门提供一个公用的考核计分标准,主要体现各岗位共性的要求。然后,各内设机构根据每个人的分工和承担的工作,结合职位说明书和岗位职责制定出每一岗位的量化考核计分标准,使考核计分标准细化到具体岗位。量化考核使各个工作岗位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责任,使每位公务员对自己岗位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任务有了更为合理的落实,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充分挖掘了个体的潜在能力,进一步提升了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保证按岗考核工作的有效实施,对考核权限进行划分下放,各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日常量化考核工作由单位党委负责,人事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一般公务员的日常量化考核工作由机关党委负责组织实施,确保考核范围全覆盖。

四、以对接奖惩体现平时考核的实用化

篇4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篇5

党委书记、局长同志带队先后到省市县、市和市等地学习先进经验,积极与县委编办、县司法局对接,将城管执法与综合执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同志亲自组织草拟“三定”方案,先后修改数次。一是优化内设股室,将原来的办公室、政策法规股、城乡环境综合管理股、市政设施管理股、政工人事股、计财股、数字城管指挥中心、高新区管理股8个内设股室调整为办公室、政策法规股、城乡管理项目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城市管理监管股、财务审计股、政工人事股6个股室,进一步明确了股室职责分工,保障了政令畅通。二是调整了局属事业单位,设立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园林绿化服务中心、数字城市指挥中心整合了城市管理机构。三是强化执法机构,设立县综合行政执法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为局内设机构,规范执法机构的名称,实行“局队合一”,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20年9月,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县委编制委员会印发了《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

二、认真梳理,积极谋划,确保权责有效实施

篇6

二、工作目标

笔者认为,创建数字化工商所必须结合本单位实际,从实效出发,按照浙江省工商局数字化验收标准,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创新运作机制,更新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式,走科技加管理的监管模式,实现对内对外的双重管理效能的提升。笔者所在单位主要通过实现“四化”即登记监管网络化、日常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绩效考核数字化来稳步推进工商监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工商监管事业的发展。

1、登记监管网络化。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网上采集、流转,信息资源电脑存储、处理、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评价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

2、日常办公自动化。依托计算机技术管理手段,实现办公电子化管理,规范工作行为,提高工作质量。通过电子政务、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传递实时化、无纸化,考勤、学习、会议等日常管理电脑记载;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工作总结网上流转、,内部监管在线化;工作进度、工作日记、工作去向电脑记载,如通过指标进度、业务抽查,及时掌握全所的工作进度,有利于抓住工作重点,体现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绩效管理公开化;最终将办公信息载体从传统的纸介质方式转变为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收发文稿、文件阅办等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3、信息资源共享化。通过网络系统,基本实现了对各业务线工作成效和市局各科室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奖惩记录、信用等级等数据信息均可网上访问和查询;各类规定、文件资料可在网上浏览;对每位干部的工作情况如巡查结果,案件处理等等可在网上了解。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网上存储、采集、浏览,实现资源共享。

4、绩效考核数字化。通过制定科学的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流程,依托与之配套的科学绩效考核制度,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绩效考核的数字化。

三、创建前提

(一)加快硬件和网络建设,为数字化工商所提供物质基础。

1、加强电脑配置。电脑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条件,电脑配置至少要达到100%,最好是120%,因为其中在会议室和电子阅览室还需另外配置。这样才能把数字化工商的概念、运作具体到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

2、重视网络建设。数字工商必须有高速连通的局域网来实现信息共享、政务流转、资源整合,每台电脑都是网络用户,每个干部都是网络成员,从而形成数字工商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3、外通互联网。对互联网进行监管,借互联网延伸服务理念和拓宽监管领域,是数字工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数字化的工商所,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躲进“内网”成一统。在现实中,出于安全考虑,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内的电脑至少有一台电脑连接互联网,用于向外提供工商各种信息、开展职能服务、进行网上巡查等;我所分别利用互联网开通了安阳工商红盾(aygs315@)信箱,开展广告网上审批、法律法规网上解答、网上投诉等服务职能,并且组织人员定期开展网上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

4、数字影象设备和手提电脑的应用。这是切合基层工作实际的监管工具。其中手提电脑和投影机很有必要,他在实际应用中能发挥纽带的作用,而数字影象设备可在调查取证中使工商巡查更具效率和威力。要有条件还可配备更先进的数字移动设备。

(二)注重人员培训,为数字化工商所提供人力资源。

数字化工商所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实施监管、服务。因此,建设数字化工商所必须确立“以人为本”,加大培训力度,

1、要加强电脑基础培训,要保证干部职工人人至少通过电脑*作技能培训考核。

2、加强业务应用培训,主要指业务软件的*作应用。业务软件是建设数字工商的“承重墙”,是。必须积极利用市局信息办的技术优势,通过定期、分层次开展业务应用培训,及开展所内定期应用软件培训和“一帮一”、兴趣小组等举措,做到培训及时、细致,保证业务处理通过电脑完成。

(三)建立岗位职责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为数字化工商所提供组织保证。

工商所数字化,使原来较单一的工作转变成系统工程,必须要大家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执行。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体系,极容易造成工作环节混乱、目标任务不清、出了事情找不着事主的情况。因此,必须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制订相应的岗责体系,即以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要求,将工商所的各项监管与执法任务进行梳理并业务重组,从而确定监管主体,明确监管责任,规范监管程序,考核监管质量,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建立“以工作定岗位,以岗位定职责,以责任制管人”为核心的岗位责任一体化管理体系。它包括岗位职责、工作规程、责任考核、过错追究、相关制度五部分内容。确保环环相扣、事事有人管有人做。

1、岗位职责。将基层工商所每个岗位的管理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职权责任和具体标准进行确定,即“做什么”。

2、工作规程。每个工作岗位履行职责必须遵守的规定和*作程序,即“怎么做”。

3、责任考核。以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为标准,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然后同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数量及质量定期进行核对,即“做得怎么样”。

4、过错追究。对因过失或故意造成工商执法过错行为的责任人给予经济惩戒或行政处分,即“做错了怎么办”。

5、相关制度。根据数字化创建需要,我们必须对原有的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制定与数字化工商所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机运行制度,计算机安全保障制度,分类分级(信用)监管制度等制度。

四、创建内容

(一)、搭建“一个平台”--信息网络工作平台。

数字化工商所的外在表现就是网络系统。在工商信息化建设中,要以网络系统为载体,建立基层工商所网络系统。该系统的网络由工商外网和工商内网构成。外网连接互联网,主要依托市局工商红盾网系统,实现政务公开、工商动态、办事指南、政策法规、信用公示、网上审批、网上投诉举报、网上申请注册、网上年检验照、网上表格下载栏目,达到工商与服务对象从面对面的交流为主向网络交流为主发展,最终建立一个跨越时间、地点的虚拟化的工商办公门户,通过12315投诉举报系统实现网上举报投诉促进“12315”举报投诉网络的延伸;而基层工商所主要通过网上搜索开展网上巡查,介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管理,拓宽监管领域,通过开通基层工商所信箱实现广告审批、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职能,从而推进监管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内网主要包括省局下发软件、FTP、省局以下的各地区网站等内容组成,实现基层工商所内部网络化管理和流转。

(二)、应用省局下发“六大系统”--经济户口综合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市场准入系统、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办案系统、12315投诉举报系统。

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工作,是数字化工商所根本要求。在工商信息化建设中,要以统一的业务处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软件为载体,构建信息共享、协同作业、互为监控的综合管理应用平台。

1、经济户口综合管理系统。经济户口是监管的基础。经济户口的内容包括市场主体登记信息、信用信息、动态监管信息、年检信息等静、动态资料。数字化工商所建设要在经济户口综合管理系统支撑下,全面整合登记和监管数据,完善经济户口数据库建设。通过经济户口电子化、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提供监管基础依据。按照工商监管人员和监管对象数量,推行片区责任化管理制度,划分责任区,确定责任人,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按照市场主体不同的风险类别和信用级别,对监管对象确定不同的监管措施,明确监管重点,实行分距离监管,落实分类分级(即现在的信用监管)监管制度。按照市场主体确定的监管频率,推行区域巡查制,制订巡查计划,明确巡查任务,落实动态管理制度,通过整合市场主体登记和监管记录,实施信用评价,建立以信用监管为主导的市场主体综合监管机制,推进监管方式的创新。版权所有

2、电子政务系统。承载日常办公中文件传输、信息传递、资料搜索、存储等需要。以工商文书为中心,通过网络电子通道,促进行政命令、工作部署快速落实,减小上下级之间的时间差,为提供准确、高效信息传送服务。

3、市场准入系统。是市场主体登记工作的基础,是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地。通过新登记录、年检、定费、核费等内容,实现了登记管理信息的录入、查询、审批、统计、定费核费等网上流转,形成系统的原生性静态信息。

4、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工商所综合管理系统是集工商所内部管理资源与日常工作信息于一体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是经济户口管理软件、政务软件的必要补充。它由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日常管理、业务管理、绩效管理子系统组成。基本功能是:

组织管理子系统:介绍内部组织机构、岗位设置,职能,工作人员信息及职位配置。

制度管理子系统:反映队伍、业务制度建设、业务*作流程。

日常管理子系统:通知,对日常工作进行计划指令,下达工作任务,请示、报告,总结工作。

业务管理子系统:传送日常管理信息,反映工作动态,记录管理资料,监控工作执行到位情况。

绩效管理子系统:反映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记录执行纪律、岗位业绩督查、抽查管理信息,干部工作汇报,公示考核结果。

篇7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新媒体、新平台、新终端在不断地更新,标志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正是这样,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年轻人更习惯于在线进行文化消费。传统的以DVD为主要载体的音像电子出版的盈利过程己经面临困难。音像电子出版的生存空间、利润空间己经变得越来越小。音像电子介质已经由物理的转化为虚拟的,例如网络平台、云计算等。由于技术的发展进步,音像出版业面临的改变将是必然的趋势,无论出版业自身愿意与否,都将使音像出版产业发生数字化改变。因此,电子音像出版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如何更好地摆脱困境、变革重生是每个音像出版企业都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音像出版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音像出版业由于产业规模小、制作质量不高,加之盗版和网络非法下载的存在,导致电子音像业产业遇到了困难。音像出版业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体制机制问题。虽然各出版社进行了企业化转制,但在管理模式、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方面,离现代企业的要求尚存差距;第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电子音像产品的开发投入大,前期开发成本高,面临风险较大;第三,是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音像产品的生产过程发生着变化,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己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数字音像出版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数字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尽管表现出强劲的势头,仍存在很大不足之处。

(一)企业对数字音像出版的认识不足

一些音像出版企业对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对传统音像出版方式怀有依恋,观念未变。对新兴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不学习、不研究,对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不敏感、不探求。

(二)出版社内部缺乏创新意识

面对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和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潮,多数出版企业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部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版权保护和对外合作模式等依然陈旧,缺乏创新活力,使得数字音像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国家不够重视

一些地区,政府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和应用重视程度不够、研究不足。有关数字出版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相对滞后,产业引导、项目支持力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

(四)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

多数出版企业缺乏新媒体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缺乏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难以引进高层次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数字音像出版采取的对策探讨

(一)积极推进民文数字出版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利于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完成宣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的重要政治任务。数字出版是未来少数民族出版业的总体方向。民文数字音像出版在初始发展阶段有着比汉文更大的困难与阻力,政府要积极推进民文数字音像制品的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项目及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出版单位以大力支持,使其积极探索民文数字音像出版的有效方法和发展模式。

(二)加强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

建立并不断完善推进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优化数字音像出版产业发展环境。

(三)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数字出版的认知度

虽然大多数出版社已经开展了一些新媒体出版业务,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积极性不高。有些出版社的编辑对传统出版怀有依赖,观念未变,他们主要是害怕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影响其他介质音像出版物的发行。就目前来说,出版社的主要收益还是来自于传统介质的出版,数字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同时,他们也对数字出版技术存有陌生感,造成他们不愿意去发展数字出版业务。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无容置疑。传统出版业一定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正确认识数字技术给传统出版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尽快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和流程的变化,加强领导,成立核心领导小织,积极开展有关数字出版业务。

(四)对出版核心的掌握

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承担着信息传播的使命,音像出版形态只是形式,音像出版的内容才是核心。音像产品最终吸引消费者的还是它的内容,而引起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焦点,最终将集中在产品的内容上。只要有了好的产品,才会有大的市场。面对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形势,各出版社应当通过加强设备采购、人员培训而使技术上的差异逐渐变小。其实,技术上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策划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具有吸引消费者内容的音像电子产品,因为消费者是为电子音像产品的内容而付费的。正由于这样,策划、编辑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子音像内容是实现电子音像企业盈利的根本,是出版之核心。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各音像出版社己经在选题上找到了各自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传播时代,内容是核心也是优势、资源整合是现实选择和途径、数字出版与全媒体出版是趋势。音像出版社只有把握好重点、选择好方向、适应好市场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逐渐形成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出版特色,才能为我国电子出版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篇8

民生档案的范畴

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新华社记者专访中提到,民生档案,是党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是维护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原始凭证,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权益。十二五期间国家档案局先后公布两批100种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明确婚姻登记档案、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病例档案、拆迁档案等14种为民生类档案。从全国范围来看,基层民生档案工作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国家档案局公布的14种,在基层档案馆中,还有知青档案、房产档案、公证档案、土地承包档案、林权档案等也被划入了民生档案的范畴。

民生档案利用背景

民生档案资源分布分散。

****档案局(馆)曾于2014年做过一次全区民生档案情况调查,调查范围依据省档案局公布的17家涉民单位展开,范围涵盖35类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档案,对全区民生档案情况 基本掌握。根据信息更新,我区实际情况是:

档案馆目前馆库现实状况局限,民生档案实体分布分散,主要以各综合档案室保管为主。区档案馆目前馆藏档案170个全宗11.3万卷8.2万件,涉及民生档案的占馆藏全宗的85%,主要内容为房地产、户籍、婚姻、土地承包合同、移民及学生档案等。民众利用率高的公证档案、医疗档案、住房档案、工商档案等仍保存在公证处、医院、国土局、市场监管局等各档案形成单位综合档案室,各涉民单位每年档案增量非常大,统计看出,2015年,国土局形成土管档案1.3万卷,公积金形成公积金存提贷业务档案0.2万卷,市立医院形成医疗档案5.6万卷,市场监管局形成涉民业务档案0.13万卷、0.8万件;至2015年底,国土局涉民业务档案总量达28万卷,公积金达1.1万卷,市立医院达62万卷,市场监管局达10万卷、100万件。由此可见,民生档案信息分散,信息资源部门分割,实体整合难度大。

民生档案利用需求日益增加。

区档案馆2015年利用4449人次,6466卷(件),2016年利用5638人次,6174卷(件),传真362张,复印9641张;其中民生档案利用人次4928,占全年利用人次的87.6%;民生档案利用卷(件)次4737,占全年利用卷次的76.7%;民生档案利用传真362张、复印6241张, 分别占全年总量的100%和64.73%。

民生档案利用矛盾凸显。

随着民生档案利用率的攀升,民众在需要利用民生档案时,往往会由于实体资源的分散性及服务方式单一性等问题,需要奔波于办事部门和档案馆之间。而且,时常面临档案资料不全、窗口办理手续烦琐、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因此,公众对民生档案的利用需求剧增与民生档案服务资源分散性及手段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民生档案服务急需解决的问题。

民生档案利用改革做法

以“最多跑一次”为抓手,全面推进民生档案利用服务高效化。结合群众需求,不断优化民生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1.确立档案利用办法,规范档案利用制度。今年,区档案局印发《*****档案馆档案资料利用办法》,并在区法制办登记备案,规范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程序。对于未开放、涉密档案查询利用、档案资料外借服务等,确立申请审查制度,承诺两个工作日办结,避免敏感信息泄露。档案利用办法的确立进一步促进档案利用服务规范化、高效化、透明化。自今年4月份施行以来,共办理14件申请。

2.实行“异地查档、跨馆服务”。破除地域限制,全省档案数据联动查阅,在提供齐全证件的情况下,利用需求者在区档案馆内即可查阅异地档案信息,获得档案利用需求。如,**籍方先生到我馆提出查阅本人婚姻信息申请,而方先生的婚姻登记原始档案保管在温州乐清档案馆,我馆向温州乐清档案馆发起跨馆服务的申请,10分钟后,方先生即可获取乐清档案馆有关档案信息。开展省内“异地查档、跨馆服务”以来,查档效率进一步提升,民生档案利用增速显著。今年1-6月,我馆共受理200多人次跨馆查阅服务,其中邮寄送达5例,查阅区域除市内,还辐射至温州、杭州、富阳。同时,区档案馆从两方面着手,进一步树立高效、优质利用服务。对外,开通微信公众号实行查档预约,对年老或者行动不便的群众上门提供查档利用服务;对内,与区民政部门婚姻登记处联动,利用电话、微信等渠道互通有无,为利用者提供一次性到位的服务,减少查阅者两头跑的概率。

3.编制《**区第一批重要民生档案指南》。为进一步缓解实体分布分散与民生档案利用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今年3月份以来,区档案局在省、市档案局的统一部署下,根据列入《浙江省重要民生档案参考目录(第一批)》档案种类,摸排全区各部门,初步完成《**区第一批重要民生档案指南》,该《指南》涉及人力社保、民政、国土、公局、教育局及中小学校、经信、就业、房管、卫计及卫生机构等32家单位,详细载明47种105项重要民生档案的名称、主管部门、形成部门、保管部门、档案内容、查阅方法、查阅地点、咨询电话。民生档案指南的出台,明确档案归属,规范查档手续,档案利用指向性一目了然,真正意义上实现查档只跑一次。

4.优化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如何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尽快实现信息共享,是实现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的必经之路。区档案局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突破暂时的条件约束,率先开展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通过省级规范化认定。作为全省民生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工程建设示范单位,扎实推进藏馆档案信息数据基础库建设,目前已建有文书、婚姻、民国等13类馆藏档案专题库。馆藏条目数据库已全覆盖,馆藏档案完全实现条目式计算机检索,机读目录达114万条,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累计完成460万页,局域网上全文可浏览数达88%以上。2012年,对馆内数字档案管理软、硬件进行全面升级,数据查询速度大幅度提升,为查阅者带去切实便利。

数字档案利用是目前档案馆档案利用的最重要手段,除保障馆内自身数字化水平外,同时在全区开展数字档案室及规范化档案室创建。目前我区已建成数字档案室59家,计划于2020年前机关单位数字档案室全覆盖。

5.加强指导,提升全区档案管理水平。

通过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方式建立监管,加强对各级部

门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以提高基层档案管理能力构建全区档案工作格局,为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奠定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TU24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98-0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变革。数字出版以其大容量存储,在传输上的快速性,查询速度上的便捷性,在保护环境上的低污染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整个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出版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如何对数字出版业进行调整,如何将数字出版产业更好的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成为出版界、学术界以及大众读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政府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对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控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思路

明确战略目标,引导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我国十分重视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引导。如《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以数字化带动出版产业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数字出版传播技术升级为战略目标,引导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规范经营活动,加强数字出版产业监管。市场监管是保证产业市场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顺利发展,我国在政策上要求数字出版产业要严格产业登记,加强对经营活动的规范等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数字出版产业行为。社会主义市场是法制市场,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才能约束市场中经济主体的行为,保障数字出版产业各种机制的正常运行。《意见》指出,要完善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等各部门规章,加快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创新。专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产业技术的革新,产业内部的管理起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健全人才引进、使用和考核机制。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调控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引导不到位,产业创新能力较低。数字出版产业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产业创新能力依旧较低,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得到完全转变。观念陈旧、政策对创新意识的引导缺乏,各产业之间的科技合作意识淡薄。厂商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发展模式。

产业监管不深入,经营活动不够规范。产业监管是保证产业活动正常进行重要的部分,但是就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产业监管力度还不足,经营活动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登记入口不严,产业市场缺乏严格的整顿活动,各种违法违规现象,阻碍了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对破坏产业经营活动的行为,打击力度不足。

市场调整不全面,缺乏完善的产业机制。数字出版技术垄断现象严重,技术商作为“卖场”的提供者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数字出版产业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例如,方正的CEB、超星的PDG、Adobe的PDF等各有自己的一套格式。这就给数字出版产业的统一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

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是规范产业主体行为,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正常产业秩序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阶段,多数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这就使正常的产业管理无法得到实行,不规范的产业行为无法得到约束和制止,合法的产业利益得不到保障。最后,影响到整个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三、加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调控的建议

加强引导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期刊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技术相互融合,调整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在信息生产方式方面,应突出传统期刊的内容优势,在统一的信息操作平台上联合创意、资源共享;在信息传播方式方面,开展复合出版、个性定制业务,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在营销服务方式方面,推行整合发行,建设品牌社区,使传统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向新媒体延伸,开创全新业态和发展模式。

加强产业监管,规范产业经营活动。把整顿市场作为调控的重点,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通过加强产业登记,严把产业入口,开展各项数字出版产业专项整治活动,对问题突出的领域进行专项治理。以消除市场中影响和阻碍产业发展的不良因素。同时,还要严厉惩罚违法违规的市场经营活动,防止同样的行为再出现在市场活动中。

加强市场调整,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把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放在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强对产业资源的均衡分配,有计划的消除技术的垄断现象。制定产业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各技术商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进行产业生产。制定严格合理的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加强企业的合作,推进共赢目标的快速实现。

加强法规建设,健全产业法律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不适合现阶段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和构建与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出版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数字出版在快速发展当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数字出版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政策调控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就要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调控政策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找出更为完善的国家调控政策,以保障和促进社会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海峰.数字出版迎来新趋势、新机遇 华为助力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通信世界.2010年40期

篇10

《意见》中明确指出:“第一阶段,2014年1月1日起,境内市场销售的40英寸及40英寸以上电视机应具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第二阶段,2015年1月1日起,境内市场销售的所有尺寸电视机应具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2015年成为地面数字电视终端普及的关键节点。据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整机室主任,工信部电子基金项目“地面数字电视普及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吴蔚华介绍,根据《意见》要求,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检中心将在2015年1月1日以后,对全国线上、线下卖场内的全尺寸电视机进行抽查。所有尺寸电视机都应具备地面电视接收功能,如为存量产品或老品牌的新产品,终端厂商应在销售时配送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为了更好地落实《意见》,2014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实施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标识的通告,凡经审核具备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功能的电视及终端都将被贴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标识。目前,标识申请的受理、审核等相关工作,已由工信部委托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