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1: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实践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传授技能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开个与创新,科技、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需要大量的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新一代青年后备力量。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其一,要重视在校大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其二,更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实现学习技能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其技能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地创新社会实践环节的新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是让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与展示,既便于高校组织以拓展受益面,又不失活动的严谨;既便于活动的有序开展,又便于活动的严格监控;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有普遍性,又有层次性。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学生技能的展示,提高了在校大学生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从而促使青年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符合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党的后,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一个由量变的不断迭加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前,“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高等艺术院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成为在校大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怎样来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和矛盾,一直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毕业就业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这种择业方式,导致大学生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实现了由“服从国家需要”到“尊重个人自愿”与“服从国家需要”并重的转变,而备受学生的推崇和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等因素,又使得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从而在一些学校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偏激看法,对这些过激的认识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矛盾的解决,单靠在校园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然而,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社会和实践,使青年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这种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有助于问题、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其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方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力度和实效。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
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组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层面的系统规范性
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活动安排,以及组织协调、培训、考核等各个环节和诸多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精细、缜密、系统的安排。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行之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和辅助教学。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高等艺术院校开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
(一)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四个结合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2.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3.在实际中,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4.要彻底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观点,培养树立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博学多才,活灵活用。
四、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适应社会所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技能,高等艺术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不断探索创新思路,为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随着高校对教师特别是新进年轻教师的学历要求的提高,目前学校新进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历,都有一定的学术能力[1]。但是很多时候其都是与导师共同完成的。都是以导师为主,所研究的学术方向也大多都是导师所选择的,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方向,也没有实现学术独立[2]。青年教师在刚工作的几年内,如果说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话,大多成果都集中在,申请国家和省部的纵向项目上面。对于横向项目或者具有实际经济价值的应用型成果的取得就比较少了。通过这个博士服务团的活动,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进入工厂企业,为公司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者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做开发一些符合企业发展的新产品或产品线等,通过在实际解决问题以及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研究之前没有碰到过的科研问题,在进行研究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实现学术独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完成从纵向项目到横向的转变,将我们之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企业的实际问题结合使自己的研究产生实际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完成博士服务团的活动之后回到学校,还可以持续的与企业合作,实现基础理论研究和企业应用需要的结合。
二、“博士服务团”实践活动中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在进行理论教学,但是目前不管是应用型的还是研究型的高校,很多都是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应用型的大学生,以便大学生毕业之后能迅速的融入社会工作当中。因此,高校教师应当理论和实践都过硬,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青年教师虽然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理论水平都比较强,但是职业阅历单一,从校门到校门的简单经历缺少了企业社会的实践[3]。而参加“博士服务团”正好弥补了这一点。例如我在孝棉集团的实践经历,我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换,然后迅速而顺利的开展工作,工作环境的不熟悉,工作方式的完全不同,工作内容的巨大差异,使得我之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都需要得到转变,在公司进行各分厂,各生产车间,各条工艺线路调研,进行研发部门的改革,制定研发部门的规则制度,提高研发部门的效率,然后针对孝棉集团面对的市场和研发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产品—离子液体中再生中药保健型的竹纤维的研发。这些问题的处理都对我的社会实践能力有一个提高,使我在以后指导学生的见习、实习操作和社会实践时都能够胸有成竹[4]。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多重手段,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途径之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的总称,是高校拓展第一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载体,作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暑期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暑期社会实践是将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领学生主动接触、了解社会,进而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暑期“三下乡”为代表,自1997年首届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以来,各个高等院校陆续开展近二十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全国各地农村建设送来了前沿的、有活力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所学所为所用的实践能力,拓展了书本知识,提高了人文素养,塑造了人文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发展和提高。
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主要决定于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实践的特殊性。主要包括:
一、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安全的保护者
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学校如果不能安全的把学生送回家,那是辅导员最大的失职。而成人大学生中有部分是自制力相对较差的群体,并且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项校外活动,学生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安全事故极易发生。这就决定了辅导员更需要绷紧一个弦: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安全第一。
二、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促进者
学生在学校遇到的是同学和老师;在家里,遇到的是父母和朋友,这些人际关系都比较简单,但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因此他们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就要复杂得多,由于社会上各种利益无处不在,很容易阻碍学生和别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这就需要辅导员抓住典型的实例,和学生分析,使学生懂得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业余活动的组织者
长时间的做同一件事情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厌倦,工作之余总会去做些事情,如果不去组织,他们会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成人大学生,男生大多喜欢喝酒、打牌;女生喜欢逛商场、买衣服,然而这些爱好对学生的发展是没什么好处的。因此组织好学生的业余活动就很有必要,辅导员在组织活动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安全,第二要有益,第三要有趣味性。
四、辅导员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还具有点化、转化与强化的作用
所谓点化作用,就是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理论的、知识的、技术的、生活的以及行为取舍等方面的一些难题,他们似懂非懂,能解又不完全会解,可以处理又不会妥善处理。这就需要辅导员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阅历经验给予力所能及的指点,帮助学生恰到好处地解除难题。
中西点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中西面点工艺及相关食品工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性食品厂的常规性管理工作,特别是对烘焙食品专业化,工艺性的生产流水线作业有一个基本认识。了解现代专业食品工厂的生产环境,食品生产概况,获得食品生产实际和产品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食品质量的认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认识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勤奋好学的品格。
一、社会实践基地基本概况
本次实训基地与以往任何一次的社会实践不同,它并没有让学生走出校园,而只是将社会实践的实训基地由社会搬入到了校区内。这主要便于我院学生能早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学院作为参股方之一,联合武汉地区具有一定实力的两家食品工业加工单位,组成三方联合体,兴建了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实训基地-武汉煌食品有限公司。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合作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无需走出校园门,就能在校区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因为武汉煌食品有限公司其本身就是一个实体,它的一切生产操作流程方式都是以当前社会企业的运行模式为参照,作为学院它只是一个参股方,这对于我们烹饪与食品工程系而言,乃至对于全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训基地。作为首批参与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也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
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来源及基本情况
为了便于学生们今后快速的融入社会生活,在校园内建设一个社会实践基地,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学院本身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承办方是烹饪与食品工程系,该系也是为了便于本系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的融入社会,所以,是本次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来源之一,所占比例在50%以上。
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当中,它们中有的刚入校时是400-500分进来的,而有的学生入校时只够高职高专录取线,这里首先就已经有一个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同时,这些学生也来自于不同的系别;外语系、机电工程系、商贸学院等,学生人数所占比例为近50%左右。
通过上述这些情况分析,就足以看出,本次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来源情况参差不齐,从入学分数的高低,到不同的专业,个人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等等无疑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差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将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也会贯串于社会实践全过程。
三、生产实习的基本任务
武汉煌食品有限公司是一个由多方联合组建而成的一家新公司。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校企联合?如何实现“双赢”?这对于各方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如何?这些都是未知的。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该公司以生产中秋月饼作为一个突破口,来开展公司的新运作方式。所以说,此次学生到这个企业去参加社会实践就是按不同的生产、管理岗位进行不同的分工定岗。作为商贸学院的学生,由于涉及到它们的学科知识,有些同学就分配到了管理、生产统计与计划岗位,部分烹饪与食品工程系的学生分配到生产与食品包装。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分配岗们是产品销售与运输,作为这一部分的学生相对于其它工种而言,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岗位。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分配还是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的原则。
四、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社会企业,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这是无可置疑的。由于煌公司是一个新企业,而对学生这样性质的“员工”,往往在下达任务时,带有“随意性”。学生“员工”具有一定的青春活力,做起事来,生龙活虎,工作任务一旦明确了,干完了就想休息。而企业却不是这样。先给你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务,接着再进行“二次分配”。这种不确定因素,倒致学生“员工”怨声载道,好像受了骗似的,为什么事先已说好的事情,说变就变了呢?作为一个企业它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充分挖掘你的“价值”,从而为该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多的利润。
(二)工作时间的伸缩性
在参加此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真实体会到工作时间的深层次含义。企业的工作时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一般“员工”都需要提前15-30分钟打考勤,应该说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一天的开始需要提前作一些准备工作,这也是有必要的。但是,问题出现在下班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工作时间中“挤压出来”。过去这些学生很少经历过一天长达12小时以上的劳动,而此次的社会实践,对全体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他们一直是很不满意这种作法。
(三)生活待遇的固定性
由于此次学生社会实践的劳动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是很大的,因此,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即肯定了他们的劳动态度,同时,也确立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在此次执行生活补贴的过程中,起初几天,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固定,守时。但好景不长,在接着下来的日子里直到整个月饼任务完成,几乎天天超过10小时以上,面对这样的长时间满负荷的运转。学生的确是有些吃不消,与此相对应的生活待遇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是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迂回策略,这样的做法也无疑伤害了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生产方还有一种说法。刚开始你们进厂的时候每天的工作量并没有达到8小时,当时,我们也并没有去克扣你们的生活补贴。那么言外之意,如今即使是工作时间长了一点,你们也不要斤斤计较。作为一个企业它完全有理由去“互补”,作为学生经不起这样忽悠,所以,事态出现的初期,断断续续走了一些人。
(四)学生举止言行过激性
生活待遇的固定性和劳动时间的伸缩性必然会带来学生的举止言行过激性。起初,我也是对学生的这些行为,为何“离岗”不理解。难道是我们的学生“员工”怕艰苦吗?是九0后确实是太“骄气”了吗?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离岗”必然是有它的理由的。作为指导老师,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指责学生,经多方了解,细仔观察,倒致学生“离岗”的理由,有一部分来自企业,正是由于劳动时间的伸缩性太明显,有一些看似很规范的制度并没有公正的执行,学生对这些是有主见的。
针这些问题,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与“员工”进行过沟通,并真诚的希望他们引以为戒。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作为一个社会人,遇事要冷静。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事情更深入地展。否则,对于事情的解决将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五)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煌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新组建的公司,它自身的工作人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自身人员的磨合期在没有完全渡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动作,这无疑中就充满着不少矛盾。在正式生产的日子里,我们的学生“员工”,作为最基层单位的一个成员,每天都处在“员工”领导的指挥棒下生存确实不易。主要是付出了一些“多余”的劳动。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起初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生产走向正常,这种矛盾日益恶化,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组织建全?这些课题就十分明显摆在每个“员工”面前,你该如何去面对?即不能得罪“张总”,又不能得罪“王总”,这里就有一个人际交流学问,社会学,在平静的校园里我们是不易看到或遇到的,作为学生它经历了这些,深信它们也是有一定感触的,有些学生说;这在无形中也为我们补上了一课。这就是一种收获。
五、社会实践中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收获
1.社会生活的一种体验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而社会实践就是一种使学生在没有走入社会生活前的学习锻炼。在这里将学到许多不为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看到的社会生活知识。因此,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所经历的,也是我们走出校园后所要面对的。这就是一种社会的体验。分工要明确,一个人的工作,不要让两个人去承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学的工作环境还算可以,又有空调,只要工作有头绪,找出了规律还是很轻松的。但有些学生将许多事情看得“无所谓”,从根本上没当回事,这是非常可怕的。
能够在不走出学校大门的前提下,体会到社会生活的缩影,又何乐而不为呢?有位学生曾经这样说过;“我到煌公司来,首先专业不是很对口,但我要学的只是一种社会磨练的经历,通过这次社会体验,使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劳累?什么是艰苦的切身体会”。应该说这就是社会实践之后所期待的结果,别无所求。实践证明;不单纯是这么想的,也是在默默无闻这样做的。经历了这种体验的人,一旦走出校门后,也一样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融入社会。
2.劳动时间长的锻炼
广大学生“员工”,在过去的课堂学习生活中,从来都没有经历过超过8小时的,而这次在煌公司的社会实践的学习中,许多同学都经历了这种长时间的劳动磨练,有人坚持下来了,更可怕的是有人没到24小时,就暗自离开了,相比之下,前者是难能可贵的,而后者则只能说是生活的“懦夫”。是的,作为一个企业,每天的工作时间超出了8小时这个常规,长时间的劳动生产从表面上看是有些不妥,但由于此次只是一个季节性的特例。错过了这个季节,这就等于错过了一年,然而,我们的学生“员工”并不领情。什么是“时令”?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又不吃这些节令时品?正是由于这些想法,所以,他们无法忍受这种长时间的劳动,很不理解,为何要这样做?看来这些学生还认为还是课堂,45分钟下课了,该休息就要休息,从根本上就没有把煌食品公司当作一个“企业”。这就是学生与“员工”的区别。但有的学生还是不错,在不同的场合受到企业的赞扬。由此得出。我们的学生位置的转换仍需一定的时间。需要不断的引导,否则,它们即使毕业了,走出了校门,还是一幅学生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是十分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的。再说,我们希望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并很快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劳动强度大的经历
许多学生通过在煌公司的社会实践,经历了一次大强度的身体磨练。工作很辛苦,在炎热的盛夏,在自然环境下就是一个大火炉,热浪,热风扑面,工作时间长且不说,作息时间无规律,随时就要搬货上下。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还有一个岗位就是烤炉出口处刷油工序,那里的炉温始终在220℃以上,而此时学生顶着高温,趁热刷油,汗水淋漓,而这个岗位的操作工作人员却是非食品系的学生,有人说,由于他们不懂技术,只能做这些事。我认为能站在“烤炉”这个地方的学生,他们真正是在有意锻炼自已,这将为他们的后续的踏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学会了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学生由课堂走向企业生产车间,这本身就是一个环境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必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应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去适应它,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在这种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而随着发生转变,这是十分可喜的。怪不得有学生说,我来到这里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对我个人而言,其本身各方面就是一个考验,在这样的条件下,首先要学会自我生存,遵守纪律。烘烤炉间温度过高,有许多学生受不了,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如何去尽快适应新环境,事实证明;我们有些学生并不能适应它,甚至有人对它有些恐怕,这无疑就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加以引导的一个重点,否则的话,有些学生离开了“舒适”的环境,就会自然与社会格格不入,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只是过多的强调“高技能”,而对其它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没有从实质上去解决问题。面对上述所言,我看到了学生的适应与不适应环境变化,其感触很深,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素质”教育培养也要贯穿高职高专教育的始终。
(二)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的潜在问题
1.上层组织不协调,工作不明确
由于煌食品公司是一个新型企业,其自身人员与人员之间的配合性,还有待于不断磨合,在此期间,在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对日常工作造成一些不协调。而“员工”又是由在校学生组成的。那么,在工作上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作为学生“员工”,该如何去面对,是一个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难题,真可谓进退两难,而此时,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动了,谁也不听,你们老板搞清楚了,拿出了主义,我们再干也不迟。
2.上下级关系出现不协调时
学生就是学生,遇事直截了当,这是学生自身的风格。问题就在于;当我们个人对某些事有看法时,如何选择一个较为适当的场合表述出来,学生很显然是社会经验不足的。一对一当着众人的面去直接顶撞“管理人员”,甚至以“罢工”的形式,作为对一些具体事由的反映。粒装车间部分学生因不满煌公司延时下班,人到而拒绝复工。问其原因是老加班,学生休息无保障,住宅部值班人员超时不开门。由此得出,学生遇事不够冷静,处理方法明显欠妥。事后,我多次对学生说,好在你是学生,老板一般是会原谅你们,但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如果这个企业不是在校园内,可能会让你立马走人。通过这件事,对全体同学触动较大,也看到一些问题,感到要引以为戒。平时要学一点社会学,学会人际交流。
3.怎样做到灵活性与主动性
这里所说的主动性,是泛指劳动与工作而言。灵活性泛指综合素质而言。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遇事该如何处理?是主动还是被动?所暴露出的问题确实是太明显,而且这里是一个群体,这也许就是90后的特点吧。部分学生完全就犹如一个“算盘珠”,你拨一下,他就动一下。正是如此,通过一次社会实践结束之后,真正能够被企业认可,并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并不多。
相比之下,有些学生比较灵活,能看事做事,遇事不乱,工作不分份内份外,产品质量也让能让企业满意,由学到管理这也是一种进步。
一、贫乏的社会实践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普遍呈现出一种困难趋势,从而动摇了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目前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的问题有着特殊的根源和背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然而主要的产业被固定在国际分工底层,技术含量低。因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是新增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加上我国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产业缓慢,使高端就业岗位与毕业大学生人数相比显得不足。[1]上述原因强调的是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属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外因。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今天则将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都倾向于建设世界知名大学,建设国内知名大学,[2]从1999年开始各大专院校强调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和学科综合度,使本身就紧张的教育资源运用于扩大规模和抓项目上,招生数量超过了自身的培养能力,在教学环节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则少下功夫。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完全遵循市场经济模式,企业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用人时多希望招聘到马上能上岗的工作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而学生和老师则经常关在校园内,只注重理论而脱离了瞬息万变的社会,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3]因此,在我国教育重视理论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采划形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才呈现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社会多元化的劳动力需求也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而在校园内一些学生忙碌经商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称之为“实践”,但是此类实践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完全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实践(做小生意)起来将牺牲的上课时间不计入成本之内,并且到处宣扬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学风的形成,自己也失去了文化优势。这类人在专业要求的岗位上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更不喜欢到农村、小城镇等地方就业。因此笔者认为这类人无法就业是因为在学习期间缺乏正确的实践观,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将实践活动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劳动行为,最终导致自己失去了特长而无法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实践应严格遵循实践观,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首先,要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与论证,形成更高层次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进行。最终要在实践中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总结新的认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素质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大学生成为岗位的佼佼者,使高校教育继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有每年一次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暑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到农村将先进的科技文化送到基层的同时,也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却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比重过大,并且方法单一;其次,教师与学生呈单项传授关系,缺乏双向交流;再次;实践教学少,学生动手能力差。[4]并且将仅有的大规模的有组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阵地局限到农村,限制了学生对社会的接触面,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并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每年能参加集中实践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而作为集中实践补充的分散实践活动则由于缺乏监督落实机制,使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仍受着传统因素的制约,传统教育观把理性因素理解成是人的本质特征。也有观点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改善人的理解能力。但其共同特征是预设了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分界以及强调理性是人的本质立场,因此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传授理论知识使人得到完善。关注教育活动改善人的主观因素,并不关注学校教育、知识传授与社会结构的协调统一。这样使学生在当前全球互动、价值多元的时代,心里装满了他人的思想与词语,成了理论的“传真机”和“复印机”,但是他们缺少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使“郁闷”、“晕”之类的词在校园内成了流行,成了学生的口头禅。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育模式下,理论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其固有的权威性,成了枯燥的空谈。于是一大部分学生也便开始违背校纪校规,走出课堂去与鲜活的事实接触,与多彩的世界接触,开始了独立的实践。至少他们在实践中觉得自己是探索者,一点点的发现便能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信心。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投入实践的同学在享受发现的成就感的同时,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其实践最终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变得盲目起来。
三、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企业正将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放在人力的吸引以及人才的开发管理上。然而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总数的万分之三,企业对技术依赖度仅为5%左右,世界上创新型国家一般在70%以下。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看,我国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5]这一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应用人才和相对较少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当前大学生应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然而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转化就需要实践。现象教育学的专家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是一门经验科学、一门人文科学、一门具有规范性的人文科学。具有实践的目的。”[6]哲学更是深刻地揭示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到,理论本身制造不出面包,也制造不出人们衣食住行所需,更制造不出先进的机器。但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制造出更多更好的面包、机器等。这就要求当前大学生只有认真学习好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取得成果。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结,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新的认识,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跟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结合。培养一大批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具有“宽厚、复合、创新”特征的人才。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改变填鸭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陈旧做法,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激发其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7]
其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方协作,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拓展学生的实践领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加强教师在学生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要加强指导。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总结,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所在,大学生的价值正体现在其是知识和文明的代表,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珍惜当前大好时光,充分利用丰厚的师资条件和优越宽松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运用理论武装自己。其次,要深刻认识实践的重要性,要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之余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向人民群众学习。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运用理论提出解决方案,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2][3]殷玉法,顾东明.大学生就业困难深层原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4]杨俊英.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析,2007(9)。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联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团委号召下遵照预先制定的活动策划,在业余时间深入社会、走进群众中,是通过各种活动的一切实践过程的总称[1]。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直观、更立体、内容更加丰富等特点。我国目前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城市及农村的生活垃圾和废水任意排放,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流失等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修复生态环境问题和提高大学生生态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提升幅度较大,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许多大学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拓展训练等。我国预计在未来的5年内将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但是在一些教育措施的实施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素质教育的方式不合适,或内容过于乏味,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国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内容还不完善。不过我国在教育方面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使得全民都能依法接受教育。教育具有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体现在能够确保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城乡建立起完善的服务教育体系,减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办好每一所学府,使得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让城乡差距和家庭贫困不再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阻碍[2]。所以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坚持能力为先是我国实施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高校针对大学生素养的相关举措
现如今,在我国高校中针对大学生素养提升的方式主要是采取学分制、知识竞赛、课外活动等的方式。采取这样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积极的响应以及自主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切实的感受到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应用中的差别,并通过自身的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得学以致用。在我校,学校通过暑期时间来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热点问题,并进行调查形成报告,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还能够使学生对家乡的热点问题有所重视,为大学生以后服务家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当代生态学发展对学生能力的需要
由于人类的活动以及自然因素等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下降,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简单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3]。21世纪生态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如何培养与现代生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就要坚持能力为重,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然而我国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缺乏重视和支持,因此,坚持能力为先成为了国家对高校的新的要求。当代生态学的发展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基本的创业素质,高校应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只是从传统的教学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都是重要的能力培养的形式,全方位、多样化地汲取相关知识与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群体较为庞大,作为未来社会群体的中流砥柱,其生态素养状况及生态环境意识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需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与几年前相比,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有所增强,但从整体来看,还达不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条件,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道德、生态知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生态责任,提倡低碳出行。
四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生态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暑期社会实践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生态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升了学生对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兴趣,并且可以使其主动关注热点问题,主动思考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受教育、长才干、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清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更多的了解生态学的时事热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通过将自己实际地投身于事件中,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能够更全面、更现实,这对于学生未来投入社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但是某些高校社会实践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空泛,没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2、社会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深度。3、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暗访、实习等形式,而我校生态学方面的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有实地调查、野外取样、标本采集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科研团队的环境研究项目中。在实地调查时带队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环境状况调查,了解当地的优势物种和一些常见的物种,并做好记录,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学习到生态学领域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今社会热点问题很多,有关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也很多,在内容上,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调查内容,并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思考,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能够有效的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暑期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生态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五小结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使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结合于一体,目的是让学生从实践中更加直观的了解环境现状与社会现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有效的调动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塑造了学生间的合作关系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多的了解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了解当地生态环境情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更好的治理生态环境污染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6.
[2]张明霞,崔曼宁.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J].现代教育,2014,Z2.
[3]李文华.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M].2013,7.
[4]张成翠,张杰.暑期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3(13):107-109.
(一)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社区管理缺乏具有科学性和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从坞西社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中,女性占73%,其中65%的女性为高中学历,因此,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社区建设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虽然社区中现存的社区工作者在经验、阅历等方面占有优势,但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较低。同时,当前的社区工作者仅仅从事简单的助人活动和行政性工作,在社区教育、社区组织和开展专业的助人自助活动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和能力,不能真正为居民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社区建设的资金缺乏灵活性,来源渠道单一。从坞西社区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缺少多元化的资金渠道。这部分资金会按国家相关规定发放,但局限性大,社区内部的资金流通少,灵活性差,很大程度限制了社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利民、便民的服务和活动,社区建设受到局限。再次,与社区合作的社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较少,导致可利用的资源缺乏,专业社会工作难以开展。
(二)社区服务项目单一,覆盖范围狭窄
首先,社区建设的服务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居民和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社区中存在多种社会群体,所面临的需求与问题各不相同,诸如儿童教育与安全问题、妇女生育与权利问题、老人养老与医疗问题、残障人士和贫困户的补贴问题等。在坞西社区的调查中发现,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中人口普查、计划生育、治安、环境、卫生、补贴发放占较大的比重,与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而这也是居委会提供的最低层次服务,对于调解、法律援助等高层次服务,居民一般选择向社区外的专业人员求助,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其次,社区建设中服务主体单一,缺少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的有效介入。社区建设的主导是政府,很多服务项目都由政府传达命令到各个街道办事处,然后由社区居委会开展,提供服务的主体过于单一,一些福利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主组织介入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从而使得社区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社区居民的认可度、满意度较低,居民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首先,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城市社区中常看到,一些住户家门紧闭,居民之间的互动较少,社区参与度不高。在坞西社区居民中比较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和不太愿意参与的比率相差不大,分别占23.3%和19.4%,持一般愿意态度的居民仍然占较大的比重。由此可知,居民还是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他们大部分都在观望,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的组织与协调,宣传好社区活动,推动居民参与。其次,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不高,缺乏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前社区建设“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使得居民对于社区的服务、工作质量并不满意,居民的多样化需要得不到满足,自身诉求缺乏表达的渠道等,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在坞西社区中关于居民对社区工作者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54.4%的居民一般满意,19.4%则不太满意。而在居民对社区满意度的调查中,有将近60%的居民对社区公共设施持一般满意的态度,23%的居民则对社区的公共设施不太满意。
二、社会工作应用于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成功的社区建设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居民的分工合作和共同努力。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运用于社区管理,对于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社会工作介入到社区建设中,有利于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的作用,提高社区管理的民主性和自主性。一直以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得不到应有的发育与发展。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的介入,将有利于政府转变社区建设的理念,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是靠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或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政府购买其服务,由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可以减轻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负担,提高社区工作质量,促进社区建设有效开展。在坞西社区中,社区的建设、管理、服务几乎都是政府统一安排,居委会主要是例行公事,缺少自主性,因此需要引入社会工作机构及非政府组织,并将其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社区建设中,进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第二,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引入到社区建设中,有助于丰富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多样化,满足居民生活的多种需求。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中仅限于提供一些政策性的福利与服务,居委会的工作基本是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如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失业人员的社会支持、儿童和妇女的保护和治疗以及问题居民的社会矫正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了居民的多方位需求,提高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和依赖感。坞西社区中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基于政府安排的社会统计、社会保障等内容,而对于特殊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失业人群等并没有具体的服务,因此有必要将社会工作提供的配套服务引入社区,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第三,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介入,为社区建设优秀而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专业和高质量的服务创造了可能。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并致力于建设一支优秀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14年2月,民政部《将进一步加快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倡社会互助,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号召全民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民解愁,为国分忧。可见,国家已经将社会工作引入到社区建设的理念提上日程,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因此,打造一支专业的社区建设队伍对社区的发展极为必要。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我国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需要在引入西方发展模式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稳步推进。社区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靠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更重要的是植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才能使社区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第一,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助人自助,营造组织良好、互动和谐的社区氛围。社会工作理念是国际和国内共同认可的一套工作理念,主要包括接纳、助人自助、人在情境中、个别化和服务案主等。在坞西社区的走访中发现,一些失业青年,由于求职不顺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就需要社工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这些青年提升求职技能,增强自信心;对于思想偏激者,要以接纳的理念,帮助其矫正思想观念,建立新的认知。第二,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社区建设,提供专业服务,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社会工作方法除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主要方法之外,还包括社会行政和社会研究,这些对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社区调查研究,了解居民的现实问题和真实需求。开展社区建设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社区,特别是了解社区居民的问题和需求,只有听民声,知民意,才能有效开展社区工作。因此,认识社区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进行社区服务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坞西社区的居委会认识到社区调查与研究的重要性,在2012年4月,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合作,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社区调查,深入居民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非结构式访谈法等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经济状况、住房情况以及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访问住户1287户,收集资料23000多份,初步建立了社区居民档案信息。
2、通过多种渠道向社区居民传播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使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提高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在中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和行业,缺少有效的推广与传播,导致社会大众对专业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者不了解,需要开拓多种宣传渠道,让居民认识社工,了解社工,认可社工。在坞西社区关于居民社区信息获取途径的调查中显示,55%的居民是通过社区成员传播了解社区活动和事务,31%的居民则是通过社区活动获取社区相关消息,20%的居民则有通过社区宣传栏、横幅海报了解,其他的则有通过社区活动、相关文件得知。由此看来,坞西社区的宣传渠道狭窄,需要加强宣传设施建设,如成立宣传小分队、增设宣传栏、及时更换横幅海报,并建立社区官方网站,以此宣传社区信息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
3、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深入居民当中,以专业服务帮助有困难的居民走出困境,走向社会。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对于解决社区居民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加以推广,以惠及社区居民。而坞西社区中关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应用基本为零,由于居民对社会工作的陌生,使得他们对一些服务持排斥态度,而且“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导致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寻求社区的帮助。但是在关于居民对于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中,大部分居民希望社区能提供上门护理、上门看病、聊天解闷、陪同看病、帮助日常购物、康复治疗等服务,只要价格合理,便乐意接受。因此,这些服务的提供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义工来完成,其中社工扮演整合资源的角色。
4、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挖掘和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作为居民聚居场所的社区,拥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社区工作的目的就是使社区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挖掘社区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效配置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坞西社区的管辖范围中包括超市、餐馆、医院、药店、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等,社工介入时可以整合这些资源,帮助社区居民。如与超市和餐馆协议,为老人提供送货送餐上门服务;将附近医院作为定点单位,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场所等。
[作者简介]申红星(1978- ),男,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4(2014)20-0161-02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文科学生中纷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文科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社会实践一般意义上的功效,而且对高校文科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价值。本文拟围绕社会调查对高校文科学生的功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能力水平,强化当代高校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调查实践对新时期高校文科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其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潮流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很多人文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其研究视野不再拘泥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是提倡跨越学科的界限。而开展这些人文学科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倡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取本学科的研究资料。例如,历史学研究主张改变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帝王将相以及少数的精英人物身上的状况,提倡研究“来自下层的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而开展这些内容的研究,仅仅依靠传统的官方史书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资料来源,将历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满足史学研究视角转换的需要。同样,社会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运用到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需要与历史学、文化学等密切结合。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区之中,到村落田野之中,收集一些地方性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政府档案、统计资料、族谱、碑刻、民间文书等文献资料,而且包括通过访谈获取的口碑资料。这种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如顾颉刚、梁方仲、等,已经广泛使用。当前在文科学生教育中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必为高校文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现学术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
现今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兼具一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科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实践机会相对不多。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让他们走出校园更好地感知社会,特别是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在高校文科学生学习中涉及很多资料理解问题,对于来自社会的资料的理解除了有一定的文献功底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例如,历史学专业涉及对基层民间社会资料的理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民国时期的各种慈善组织、公共组织等资料;社会学专业涉及对档案资料等的理解。尤其是一些从乡土社会中收集到的地方性社会资料,只有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寻找地方性材料是第二位的,更好地理解、感知、解读这些来自社会的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
在对高校文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位论文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当前高校文科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方面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位论文如何选题。很多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不得不选择一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造成“炒冷饭”的选题现象。论文选题面临种种困难,必然会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导致很多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例如,当前历史研究的趋势已不再是开展整个国家层面上的宏大叙事研究,而是强调日益精细、日益细致的区域个案研究,提倡“以小见大”,关注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社会实践之中有取之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料,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必将在很大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民风民俗问题,这些素材经过分析、提炼,都可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现实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一般都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开展问卷调查,或集中收集政府档案、统计材料、族谱、碑刻、往来书信、契约等地方性资料,并进行访谈。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可提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家乡所在地的了解,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同时,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与社会接触,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识社会现实,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非常必要,其作用也十分重要。然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在社会调查之前,应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不是盲目地开展,而是应有一整套的计划和实施方针。首先,要求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对社会调查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准备。其次,在明确社会实践地点之后、实践活动真正开展之前,认真阅读与此地点相关的社会文献资料,比如地方志、相关档案资料等。再次,开展社会调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如前所述,进行社会调查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收集地方性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这就需要准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现代器材,诸如数码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电子器材,应将其充好电源、调试完毕、妥善准备。最后,开展社会学方面的社会实践,需要尽早开展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以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用。总之,社会调查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异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社会调查的正常开展以及调查的效果与质量。
(二)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调查记录尽量全面、完整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值得高校文科学生注意。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比如,对一个村落开展调查,需要我们收集一些访谈资料,那么究竟应选择哪些人进行采访呢?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上了年纪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当地消息灵通的人进行采访。因为这些人在当地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当地的了解相对较多。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让陌生人愿意敞开心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采访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认真记录,对于采访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应认真加以记录,最好能对谈话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应尽可能全面、详细、完整。如对调查的确切时间,调查的事件、人物、结果等的记录,都应非常完整。因为这些调查都是不可回续的,不可能等到调查结束之后,发现有缺漏的地方再回去补救。所以,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在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应迅速做好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需要对此次社会实践及时做出总结,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是在对社会某一专题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应在此基础上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实践报告兼具实践性和告知性,结构应完整、严谨,论述的语言也应严密、精练。一般来说,在社会调查完成之后,应立即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刚结束之时,自己的直观感受最为真实,很多社会实践中的认识也最为深刻,此时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时效性最强,记录也最为完整,不会有太大的疏漏。否则,若是在实践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再去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那么很多实践过程中的感悟、认识等都会或多或少地遗忘或缺失,留下很多的缺憾。
在当前高校教育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应注意一定的策略与方式。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过程之中以及之后,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而言,需要与时俱进,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紧跟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教师最好能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活动的结果,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殊性
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等学校中的弱势群体,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特殊的关爱。虽然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及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资助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但经济困难的解决,并不意味着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经济、文化及教育上与其它同学产生的落差,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与精神贫困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贫困生更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另一方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在校及岗位上人际交往以及能力的发挥,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笔者认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应关注贫困生,要着重于精神和心理层面,培养其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共青团发动和组织的一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活动。自1991年以来,每年暑假约有100万青年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各种实践团队,深入农村等特别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服务。
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鼓励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其服务社会、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其自尊、自重、自励、自省的观念,对引导贫困学生健康的学习动机、练就适应社会竞争与职业选择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很大部分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为完成学业接受到了学校、社会各界力量在物资上、精神上的支持。这些资助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为接受资助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他们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回报社会,恰恰是感恩教育的体现。大学生心怀感恩,不忘回报社会。感恩教育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2.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贴近现实社会,增强自信心。个体心理障碍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大学生自信心不足造成的。而经济困难大学生较其他人更易自信心不足,产生心理障碍。笔者认为,让大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经历现实社会的历练。而社会实践能够为大学生尤其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另一方面,大部分暑期社会实践是在农村进行,这些经济困难大学生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更感亲切,能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恢复和增强自信心。具体来说,其一是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有充足的认识与了解.减少对社会的陌生感;其二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了解自身的优势,树立自信心;其三是在社会实践中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与提高
3.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意识。
尽管大学校园被称为“社会的缩影”、“小社会”等,但是与实际社会相比,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其复杂性与现实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环境,他们甚至可以不与周围人打交道而独立地生活下去.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社会实践贴近实际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人士面对面交往、沟通的机会,还给具有自闭心理的学生留下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的印象,促其主动发展人际关系,打破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相互交流、团队合作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人际关系不佳、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加强与周围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团队意识与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
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以及毕业走入社会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而经济困难大学生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经济困难大学生则对前途悲观失望,成才意志不坚,浅尝辄止,自暴自弃;个别经济困难大学生甚至认为社会不公,或遭受到歧视,不敢勇敢面对社会中遇到的一些挫折,这些都不利于走人职场、面对社会。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贫困学生一方面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三、促进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
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尤其在实践中有良好表现的大学生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支持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目前仅有部分高校暑假寒暑假社会实践评优涉及到个人,覆盖范围并不广。笔者认为,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奖励,既是对其经济上的帮助,又是对其表现在精神上的肯定。
2.建立实践课程体系,高校重视和参与社会实践。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学校在教学上的支持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机制的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环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团队意识,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有利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谐与发展。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与支持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自身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开晃.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