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4 16:31: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

篇1

“反映”是指按照反映论的原理,对经济活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对于将“反映”作为会计职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反映”包括观察、计量、记录、归纳、综合、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在内,是深刻地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过程。即“反映”是对过去、现在的反映和对未来的预测,是对表象和实质的反映,是对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深刻认识。还有人认为“反映的过程就 是把大量会计数据转换为财务信息的过程。”

“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资金运动真实、准确、完整地进行记录、计算和报告。会计核算往往贯穿于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规定,而没有过多涉及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

从上述“反映”和“核算”的概念中可看出,两者反映的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采用专门的方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参与决策。两者的区别在于:!“反映”比较抽象、概括,“核算”比较直接、具体;"“反映”的范围大于“核算”,并且“核算”侧重于过程,而“反映”侧重于结果。

在讨论会计职能的过程中,究竟用“反映”还是“核算”的争议最初来自于对“观念总结”的不同理解,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还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或核算”。笔者认为,“观念总结”是指运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包括三层含义:!利用观念上的计量标准和尺度(货币),客观、正确地计量和反映经济活动;"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记账、算账、报账,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经济活动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将“观念总结”表述为“反映”源于马克思关于会计性质、作用的论述,因此用“反映”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既符合“观念总结”的原意,又能体现会计的本质,还能弥补采用“核算”的不足。|

三、会计本科与会计职能

从会计角度看,“控制”是指会计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应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驾驭或支配,即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手段完成预期的目标。“监督”,一般理解为监察督促。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来进行监察督促,使资金运动符合财经法纪和规章制度。监督一般应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冲突的基础上,没有双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产生监督问题。由此看出,“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也有联系:“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笔者认为应将“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其理由主要有:!从词义上讲,“控制”所包含的内容比“监督”要全面,控制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监督、分析、考核等内容,而监督只是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控制”符合马克思关于“过程的控制”的本意;#“控制”比“监督”的要求更高。如果在《会计法》中将会计职能规定为“控制”(代替监督),在贯彻实施中就很难操作。同时,应看到《会计法》中的“会计监督”包括“会计的监督”和“对会计的监督”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而单位的内部监督是靠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实现的。

三、会计本质与会计职能

篇2

从会计的受托责任观来研究会计理论,在理论界虽已有了一席之地,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财产经管责任或资源托付责任论之上的,亦即都是建立在单面的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方面的。而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委托一受托关系成因研究的推进,理论界又出现了“利益相关”、“社会经济职能分解”和“管理分权”诸论,因而除却财产或资源的保管与使用外,政府、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在社会就业、社会公德、社区公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亦都成为了受托责任的内容,甚至在受托主体内部亦存在着分层级的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者(人)要完成和解除的不仅仅只是出资人的财产或资源的托付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托付责任。

由此可见,受托责任的范围与内容是不断拓展的,既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而会计作为监控、协调委托一受托关系的管理机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责任(义务)亦不能仅仅局限于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方面,体现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已愈来愈成为其受托责任的重要构成内容故而现代会计在委托一受托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即包括:(1)对托付的财产或资源的安全完整和充分运用、实现经营目标具有经管与监控的经济责任;(2)对职工的福利待遇、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和社会公众的就业与公益事业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测算与监督的社会责任。两者皆可通过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的职能来履行和报告。这一双重受托责任起始于委托一受托关系成立之时,解除于会计报告陈报之日,委托与受托双方正是以这种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为纽带,不断循环运行,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

因此,从财产经管或资源托付的会计受托责任发展到现代的会计双重受托责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不仅改变和拓展了会计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亦引起了会计技术方法的变革(对社会效益的计量),尤其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由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必将推动会计理论的革新与发展。因此,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可定义为:以委t受托关系为存在前提,以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为基本特征,以维护和协调委托与受托双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为目的,定期向各相关方面进行报告的一种会计所应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

二、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本质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会计本质问题的论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种观点:

(1)以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以杨纪琬、阎达五教授为代表的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3)以杨时展教授为代表的会计控制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的对会计计量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貌似针锋相对,各据一端,但实际上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从而各自抓住了会计本质的某一表现方面。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收集、加工、提供、反馈会计信息和整个运行过程”,亦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的活动过程;会计管理活动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管理及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的活动过程;会计控制论的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实际上都离不开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信息(事项)的收集、加工、输出、反馈和控制,本质上乃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活动过程因此,三种观点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本质观此其一。

会计的本质虽然比较抽象,但其外部表现即功能却是比较具体的,表现在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后者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利甩如从会计的功能反推会计的本质,则三种观点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基本上是可以统一的。因三者都认为会计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无非是对会计信息的反映和管理(包括了控制),即一方面要提供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会计信息,实质上都是一种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此其二。

可见,三种观点的分歧原因主要是研究和认识会计本质的视角不同。如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的全新视角来重新认识会计的本质,那末它既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控制系统,亦不是一种单纯的会计管理活动,而是在双重受托责任限定下的三者的综合。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为完成和解除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

三、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职能

关于会计的职能:刘文只提到我国理论界也出现了两大代表性的流派,一是以反映职能为主,另一是以监督职能为主,且在对会计的定义上前者是经济信息系统论者,后者是管理活动论者;庄文认为从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出发,会计职能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达到会计目标前的一个阶段目标,也可以是达到后引发的后果,也可以是从会计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目标;黄文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它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除了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派生职能,如预测、评价经营业绩、参与经济决策等。笔者认为研究会计的职能必先明确它的含义与性质,以上三文之所以各言其是,就在于未从会计职能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去加以把握。

所谓的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事物的职能都是各该事物本质的体现”而会计职能的内涵,即体现在会计职能中的会计这一事物的本质或特性,就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与利用的一种管理活动,即对会计对象一一价值运动进行反映与管理的功能,这是会计所固有的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古今中外的会计在会计职能的外延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作为会计本质特征外在表现形式的会计反映与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则是比较一致和稳定的。而所谓的会计职能的外延,就是指会计职能所涉及和适用的范围,亦即会计职能内涵所反映的具有其基本特征的每一个具体对象,是会计基本职能(内在功能)的外在具体存在形式,其数量则根据时空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和拓展。由此可见,会计职能的含义包含了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两个层次,基本职能在人们的会计活动形成时就已具备(由于古挥会计管理职能的条件尚未成熟,只能寓管理于计算、记事之中,算管结合,到了近现代才曰益显露出来),其既不能创造,亦不会发展。而会计的具体职能则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扩展,但其扩展决不会突破会计职能内涵的质的规定性,仅仅只是外延量上的一些变化,并不影响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

由此再回看三文的有关会计职能的观点,则刘文对两大流派的分析虽然无可非议,但未能将其综合或提出本人的会计职能观,终是一大缺陷;庄文的视角虽然相当明晰,但却混淆了会计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的界限,且将会计职能等同于会计目标(也可以从会计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目标),不仅自相矛盾,亦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黄文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计有两个并重的基本职能,是颇有见地的(虽然笔者因视角不同,所提出的两个基本能与黄文有别),但其所提到的派生职能,概念较为模糊,是具体职能?还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其性质及其与基本职能的关系如何?文中未见论述,故有不足之感。

笔者遵循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的视角去看会计的本质,再从会计的本质去看会计的职能的思路,认为由于会计是委托一受托关系的构成要素和联结双方的责任纽带,会计的受托责任和报告责任都是双重的,为完成和解除这一双重的受托责任,必须履行双重的报告责任即履行外部会计报告的责任和内部管理报告的责任。因此,会计也就对同一委^受托的客体即会计对象相应地表现出对外进行会计反映(提供会计信息)和对内进行会计管理(利用会计信息)的两大基本功能,这亦就是马克思当年所言的那种“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

至于会计的具体职能究竟由哪些具有会计本质特征的具体对象所组成,则亦可根据现代会计在委^受托关系中为完成和解除双重受托责任必须进行内外报告,而要履行这一双重报告责任,又必须依赖于对日常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分析、汇总、报告以及利用这些会计资料进行会计的事前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定等诸多具体的会计功能的发挥而加以归纳概括,从而得出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和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八个具体职能。因此,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和构成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八个具体职能,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会计职能体系,充分体现了为完成和解除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所具有的会计功能。

四、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目标

由于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一种目的或结果,因而相对于会计职能的客观存在性来说,会计目标却是一种主观性的要求,因而其受人们视角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如在西方,研究会计目标存在着两大流派:一为经管责任学派,从受托责任论的角度认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受托资源经管责任的信息;另一为决策有用学派,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认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刘、庄、黄三文实质上仍未摆脱这两大流派的桎梏:刘文虽未直截了当地提出作者本人的会计目标观,但在对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比较中已表明了会计信息系统论(人造系统)的立场,且还认为我国会计的以反映为主的职能和西方的普遍流行的决策有用学派的会计目标就是向信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主要方面都是共同的,差别只在措辞、表述、侧重点等方面;黄文则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主目标就是提供决策有用的可靠信息;庄文则从受托责任论的角度,提出会计目标就是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

笔者认为,既然会计目标是一种主观要求,就必然要受制于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即客观存在的功能,而会计职能又是由会计的本质决定的,因而推本溯源,会计目标的界定仍离不开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刘、庄、黄三文对会计目标的看法之所以根源于西方的两大流派就是明证。笔者认为,要充分把握会计目标的含义、性质与构成内容,还必须从分析构成和制约会计目标的三要素即会计目标的主体、客体与实现方式入手:

1. 会计目标的主体。包含使用会计信息主体和提供会计信息主体两个子要素。前者即为“谁需要会计信息”的问题,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上看,既然会计的本质是为完成和解除这一双重受托责任而必须进行内外双重报告,即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那么使用会计信息的主体除了企业外部的出资者、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社会公众等诸多委托者外,还有企业内部的各层级的经营管理者(各级受托人);后者即为“谁能提供会计信息”的问题,一般为构成委t受托关系的中介,即联结委托、受托双方责任纽带的会计组织机构或会计人员。

2. 会计目标的客体。即“需要什么会计信息”的问题,亦包含会计信息的种类和质量两个子要素前者根据双重受托责任的需要,可分为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两个种类的会计信息;后者为保证会计信息对各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有用性,应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合法性三个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 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即“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有什么样的结构”问题,亦包含提供的信息有何用途和提供方式两个子要素。由于体现现代双重受托责任会计本质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那么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用途无非就是解除受托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责任(向企业外部委托人提供)和有助于完成受托人的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参与经营管理(向企业内部各层级管理者提供);而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相应的就有对外的正式会计报告方式和对内的内部会计报告及部分非簿记方式

综上所述,会计目标就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主体作用会计客体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要求,是会计运行的导向和归宿。其性质就是对以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会计管理活动的一种定向机制,既具有目标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的性体系。其构成内容一般可分为基本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前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其他会计目标的总体性目标层次,包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与现代会计所具有的双重受托责任保持一致;中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并体现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活动直接要求的一般性目标层次,包括提供会计信息和利用会计信息两个方面,与现代会计所具有的两大基本职能保持一致;后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并体现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活动最具体要求的基础性目标层次,其可根据经济主体的不同情况而具体确定如企业的经营机制已从传统的产品生产型转轨为商品经营型(某些特殊性企业还未转轨或只部分转轨),则其具体会计目标层次除财务会计目标外,还可包括决策会计目标和责任会计目标等方面,与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保持一致

五、结语

1. 我国理论界步入九十年代以来,对会计基本概念的研究探讨,因过份强调应用理论的研究和“长期的概念之争无甚实际价值”的偏见,已趋式徽加之从西方导入了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必须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目标起点论,突出了会计目标的地位与作用后,对其他的会计本质、属性、对象、假设、职能诸概念的研讨就更为冷落。而我国理论界的现实状况是:迄今为止对以上诸会计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亦未形成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会计理论体系,实际上既滞碍了会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亦影响了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刘、庄、黄三文在《会计研究》上的连续刊载,正是对我国理论界的一种提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既不能原此薄彼,更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齐头并进,百花齐放。

篇3

一、问题的研究意义

2008年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对中国奶制品行业影响严重,主要原因在于三聚氰胺含氮量很高,生产成本低(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但三鹿集团却未进行相关检测。2011年用“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双汇集团,“瘦肉精”对于猪肉加工企业是最显而易见的风险,而双汇也没有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三聚氰胺和“瘦肉精”并非检测不了,只是检测费用较高。问题在于,没有检测,检测成本在账上和会计报表上就没有反映。如果把这个事在会计上反映出来,人们立刻会知道检测环节没有成本,相关检测没有进行。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悦氏等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中添加了塑化剂;浙江江山数十家灭火器厂为节约成本而降低粉剂含量;锦湖轮胎在轮胎制造过程中添加了大量返炼胶等。这些信息都没有在会计上反映,导致会计信息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息息相关。人们总把会计职能理解为对外是反映,对内是监控,这是错误的。割裂了反映和控制的结果是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控制的信息没有披露,披露的信息又缺乏控制。

二、会计职能的定义

(一)职能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职能解释为:“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能力。”可见,一事物以其本质的不同而与他事物区别开来,而这种本质的不同是以其具有不同功能表现出来的。正是因为该事物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功能,这一事物才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职能是应该具有的功能,而功能是通过一定的工作程序来实现的。职能本身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是应该达到的特定功能。为了实现职能,需要一些具体的工作,具体的工作是手段,而职能是工作要达到的功能。

(二)会计职能的定义

会计正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具有了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功能后,才独立成为一种专门的工作和一个独立的职业。会计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客观上所能发生的功用。也就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会计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而引致的一系列结果。这种结果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及行动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即抽象为会计的职能。会计职能必然是指会计所具有的、由其本质所决定的独特功能。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必须申明“会计能干什么事”,而这些事又必须是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所不能做或不做的。也就是说,会计职能是由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变化,但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又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目前关于会计职能主次之分的主要争论

我国关于会计职能的研究有一职能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五职能论、六职能论、八职能论、十职能论、十二职能论等多种提法。如果按照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分类,那么反映和控制是基本职能,其他都是具体职能。李孝林指出,“基本职能体现在具体职能中,具体职能是基本职能的具体化和拓展。”葛家澍认为会计职能讨论的特点是:议论很多,分歧较大,不像会计本质讨论的观点那样集中。但对于什么是会计基本职能的问题,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因为反映和控制毕竟体现会计的本质。至于对反映和控制两个职能的看法,可能各有侧重,则又与会计本质的不同观点有关。

可见,人们对会计应具有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或说监督、管理)没有太大的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反映和控制之间的关系。李定清认为,“反映和控制之间并不是平行的,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杨宗昌认为,“人们常说会计的第一职能是反映,第二职能才是控制,就是因为考虑到了如下的事实,即反映的职能是在会计系统内部通过数据处理来实现的,而控制职能的发挥,则必须通过一个外在的反馈机制——企业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才能实现。”韦沛文指出,“在工业经济时代,将会计的基本职能界定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与当时会计的实际作用相符的。”孔庆林、李孝林、戈建明认为,“核算是基础职能,控制是主导职能。”郭永清指出,“监督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郭道扬指出,“反映是实行控制的基础,控制则是现代会计之目的或落脚点,故在两者之间会计控制职能处于主导地位。”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是会计的第一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认为控制第一,反映第二。对于反映和控制职能谁是主导问题,众多学者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以上这些争论都是将原有会计职能中的不同环节、不同步骤进行分解,形成一种又一种的新争论、新观点。无形中,我们已经把职能分开,认为这些分开的职能是通过不同的会计工作实现的。会计有很多职能,每一个职能都对应着一定的工作,把职能细化,进而说不同的工作分别实现不同的职能,这是不正确的。这里并没有反对把职能细分,而是说分细后就一定会形成不同工作对应不同职能,这样太绝对了。

四、反映职能和控制职能没有主次之分

对于反映和控制谁是起主导作用的问题,争论双方都使用着一个隐含的假设,即会计所要做的反映与控制是两项工作,反映是通过提供信息实现的,而控制是通过使用信息进行决策、指挥、命令、奖惩等实现的。问题在于,反映和控制对于会计来说确实是应该并能够区分的两项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与此类似的例子是新闻报道。记者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报道,反映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相关工作和人员的监督管理,谁能够说媒体的公开报道只是反映,而没有监督管理作用呢?也不能说新闻报道的反映和监督管理是两项工作吧!新闻线索的收集、新闻事件的深层追踪和思考,最后形成新闻稿件并予以刊发,这是一项连续的工作,同时实现了对相关工作和人员的行为反映和监督管理。

从会计理论角度来看,会计是通过获取原始信息,感知经济活动,通过考察原始信息所表明的经济活动实质的分析,判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信息的记录,明确经济活动行为主体的责任;通过报告,将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公示并起到引导行为的作用。这一系列工作是一个整体,同时实现了对经济活动及其行为主体的反映和控制管理。反映经济活动是指会计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客观、公正的计算、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该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变化情况的信息的工作。而这里所指的客观、公正,同时不就是在进行控制吗?从最开始的凭证取得、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制作报表,财务分析,报表分析,数据运用,整个流程都不可能脱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在这套工作完成的过程中,会计控制也同时实现了。把会计的各项职能分开,认为某项职能起主导作用,这不符合实际的会计工作。从会计制度、控制、检查、调节的角度来看,控制职能是通过反映职能进行的,控制职能贯穿于核算过程中,所以两种基本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没有主次之分。

从实际的会计工作来看,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审查,进而决定是否作为企业活动进行核算来实现的。会计人员在获得一个证明企业内部单位或个人从事了某项经济活动的证据之后,要对该证据所标明的经济业务是否属于本企业的正常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本企业的经营计划和预算要求,是否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过后要进行会计确认,确认哪些事项应该进入会计系统、何时进入、应该记入哪个会计要素之中、确认的金额,然后才能进入会计系统。具体表现为通过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会计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填写记账凭证之前要对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再填写记账凭证,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由此可见,会计在反映的同时也起着控制的作用,从而确保会计系统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合法、合理、有效,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在进行反映的同时,同时也在进行着控制。在后期的再确认过程中,登记在凭证以及账簿上的信息是否记入到财务报表中以及怎样在报表中揭示,具体表现为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为了保证报表的真实可靠,需要进行财产清查和对账。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发现企业某一时间段内的经济活动是否完成了预定的生产经营计划,是否实现了企业这段时期的目标。这也是在实现着控制职能。

所以,反映和控制职能本是分不开的,就是一套工作,不是几套工作,从而就谈不上哪个职能是基本职能,哪个是主导职能,哪个职能低,哪个职能高。两个不同的职能是通过一套工作体现出来的,是一套工作所带来的结果,不存在只有反映没有控制,也不存在只有控制没有反映,反映和控制就是一回事,是一个工作同时实现的,无需讨论谁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会计的反映和控制根本就是一个整体。

五、结束语

如果清楚地认识到会计的各项职能没有主次之分,会计的各种职能是通过同一套工作完成的,而不是几套工作,那么像检测成本、采购成本得以真实的披露,披露的信息得以有效控制的话,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医药安全质量问题、生活用品安全质量问题等必然会有所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善,使会计信息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样企业就不会为经济利益偷工减料,消费者也买得安心,吃得放心。而我们要做的是不断优化会计程序,用更有效的方法使这些职能同时得到实现,对内反映的同时也伴随着控制,使会计信息起到真正的作用。我们必须用一套完整的程序实现会计职能,而每一项具体的会计工作只是一个环节,单独讨论一个环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会计程序不能拆开,各项职能没有主次之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16.

[2] 乌杰.系统辩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

[3] 李定清.会计基本职能探析[J].财会月刊,2003(B2):19.

[4] 杨宗昌.会计控制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18.

[5] 韦沛文.信息化与会计模式革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9.

[6] 孔庆林,李孝林,戈建明.试论会计职能理论史[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44.

[7] 郭永清.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J].广西会计,1995(3):15-17.

篇4

(一)“两论”结合,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动因、对象、本质(结构)、职能、目标等范畴。

1.会计与会计学。

2.社会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是为适应环境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其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并不都与会计相关,即使与会计相关,其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会计、统计、审计的社会环境相同,其本质和职能大不相同。应当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深入研究会计系统的内部矛盾。

3.会计职能与动因。会计职能是会计系统的外在行为,联系会计系统与环境,体现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对会计的根本要求以及会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要与可能的统一。

会计为什么会形成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呢?归根结底,在于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求(或称客观必然性)。这里,首推节约劳动时间规律,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根据动因要求,既要核算劳动时间的消耗量和劳动成果,又要强化管理,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会计的结构、本质、基本职能和基本目标。动因反映社会环境对会计的需求,是环境需求与会计本质、职能结合的统一与概括。基本动因是制约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基本动因为逻辑起点,以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4.会计对象与会计对象要素。会计对象是价值运动,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科目的分类概括。会计反映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确认、记录、报告与分析。会计控制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划、调节、监督与考评。

5.会计结构与本质。我国会计学界对什么决定本质、什么表现本质缺乏研究,从而影响对会计本质取得共识。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外部表现是功能(职能)。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通过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理论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所证明:通过反映职能,发现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和经济信息系统本质;通过控制职能,发现会计的经济管理结构和管理活动本质。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都反映了会计本质,不应各执一词,而应将“两论”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全面地反映会计本质。职能内显结构和本质,外联环境和对象。结构和本质决定职能,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本质和职能受环境影响,适应环境需要,但其决定因素不是环境而是结构——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会计目标与作用。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职能是固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目标随环境的变化按有关方面的需求而变化。没有该项职能就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因而直接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力求实现总目标。根据《会计法》第一条,会计的总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目标是应当达到的,作用是已经达到的,从整体而言,会计目标达到了,会计作用也就发挥了。两者只是角度不同。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简略图示如下: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下,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相互联系,前后一贯。按照质量要求,作用于会计对象,实现会计总目标。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结合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实现前后一贯的关键。

(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或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一个部分,是用以指导和评价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包括会计目标、基本前提、会计原则、质量特征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并举,包括对会计规范、会计方法和会计工作的丰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下导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和会计工作,是两者的中介,构成前后一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三)以会计对象为基础,建立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体系

篇5

(一)会计职能的理论认识 所谓职能就是职责和功能的组合,是指某事物或系统在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能力,是事物或系统客观性的外在表现,是对事物或系统长期实践、运行的理论概括,它不是人们随意就可以赋予的。会计职能一直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理论界对其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多种见解。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拓展的,认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对过程的观念总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控制和反映两项基本职能的观点。在我国,绝大多数论著都主张这两种基本职能论,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其中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是把“核算与监督”称为是会计工作的两个基本职能,但也有研究者,如李孝林教授在他的《会计基本理论》这本书中就把会计职能概括为“反映”和“控制”。所谓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达出来,进而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在经过授权以后,在授权范围内,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依照授权主体制定的各项合法规章、制度、流程等,进行综合、全面、连续、系统、及时的监察、督促、调节、指导,最终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进行,保障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相关性、可比性,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从开始研究会计职能到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控制和反映(观念总结)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但关于这两种基本职能的重要性,我国会计界存在着几种对立的看法。如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职能占第一位,其重要性大于控制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的观点却相反,他们认为控制职能要重于反映职能。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两种基本职能进行排序。因为如果没有反映就不可能进行控制,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反映,换句话说反映是为控制而服务的;而控制是反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基本职能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会计在实现其反映职能的同时,也进行着监督职能,如果只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则会计的真实作用将受到限制而很难得到全面发挥。正如郭道扬教授所说“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基础,控制职能则起主导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某种基本职能占第一位,势必会形成对会计本质的片面认识。

二、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及研究现状

篇6

关键词:纳税会计 纳税筹划 操作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纳税会计和纳税筹划以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很少有人注意二者的内在关联性研究,以致企业不清楚到底是否应设立纳税会计以及如何分配其职责任务,也不知道纳税筹划究竟应由哪个机构或岗位来设计与实施。着力研究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性,并构筑一个适合我国企业实际需要的关联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和十分迫切。

一、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性

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性体现在纳税会计具备并应该履行纳税筹划的职能和任务,纳税筹划应以独立纳税会计为主体依托这样两个层面。

(一)纳税会计具有纳税筹划的基本职能

纳税会计是由纳税企业设立的专门机构及人员,依照税收法规政策和会计学原理及会计制度规定,对内部发生的涉税经济活动或事项分税种进行筹划、计量、记录、核算、反映,以维护企业纳税利益和及时、准确地传达纳税信息的一门专业会计。从定义可以看出,纳税会计的职能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纳税人应对经营活动预先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

2 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依照税收法律规定对纳税义务进行确认、核算和反映。

该定义不仅全面界定了纳税会计主体、客体、依据、要求、职能等内在的本质属性,还专门指明了纳税会计的职能是“纳税筹划”,而且作为第一职能或基本职能。纳税筹划是在会计行为发生之前预先开展的,即在实施纳税筹划职能之后,纳税会计才继续履行对依照筹划轨迹运行的涉税经济活动或事项的计量、记录、核算、反映。

(二)纳税会计是纳税筹划的主体依托

既然纳税会计具有纳税筹划职能,就意味着纳税筹划将依托纳税会计而存在,或者说纳税会计就是企业开展纳税筹划的主体。这样,也就解决了长期以来企业纳税筹划主体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问题:同时,也否认了一些人片面强调纳税会计只是因为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繁重才迫使企业将涉税业务核算单独划分出来形成纳税会计的“量化分离”的错误说法,从实践的层面和理论本质的角度验证了纳税会计是企业出于纳税筹划和涉税业务核算双重需要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没有纳税会计,企业纳税筹划就是纸上谈兵,只有纳税会计才是纳税筹划的设计者和具体执行者。

(三)纳税筹划可以丰富纳税会计工作内容和促进纳税会计发展

通常情况下,在这里存在一个误区,把纳税会计第一方面的内容理解为整个纳税会计的内容,缩小了纳税会计的内涵,将纳税会计视为只是关于纳税活动核算的会计,使纳税会计难以形成一门能够独立发展的学科。纳税会计既有会计的一般属性,又有其特殊的属性。相应地其职能也应包括基本职能和特殊职能两个层面。纳税会计的基本职能实质上就是它作为会计属性所具有的一般功能,包括对涉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核算、反映和预测决策的功能:纳税会计的特殊职能就是纳税筹划,通过纳税筹划活动,可以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尽量沿着节约纳税成本甚至少纳税、晚纳税的方向运行,从而不仅使纳税会计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还必将提升其决策地位。

二、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一)国外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根据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税制结构模式等宏观环境的差异,纳税会计模式主要可划分为三类: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相分离模式、纳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统一模式、财务会计与纳税会计混合模式。由于纳税筹划是纳税会计的职能,纳税会计是纳税筹划的主体依托,所以不同模式下,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其具体关系如表1所示。

在纳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的国家,也不是所有企业的纳税筹划都完全由纳税会计完成。有些国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纳税筹划工作置于有税收研究专长的企业策划机构或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设计和主持落实,纳税会计则协作其具体执行筹划方案。这一点,也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借鉴的经验。

(二)我国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1 从“质”的层面深刻认识纳税会计设立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需求。中国的财政收入有95%以上是工商税收,表明企业的税收经济负担和税金支出负担都着实不轻,“税金流量”信息已经成为投资商和经营管理者日常关注的头等大事。同时,商品和非商品流转环节重叠交叉的税种分布,复杂的税制结构要素和“日新月异”的税收政策变化,对一些工商企业在税金核算的量与质方面都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设立纳税会计,不是单纯为财务会计的工作量“减压”,而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增效”。

2 正确规划和选择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模式。我国对纳税会计及纳税筹划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纳税会计的职能、任务、地位以及纳税筹划的主体等问题在理论界仍争论不休,企业实践也只能依靠自我摸索着开展。从近些年的研究情况看,比较多的观点是“片面”而又“保守型”的,强调纳税会计只是对纳税活动或事项的确认、计量、核算与反映,相对企业的全面经济核算来说,涉税业务毕竟是少数,从会计核算的“量”上看根本没必要单独设立纳税会计。

篇7

在当前社会中,经济竞争带动的行业摩擦和比较越来越激烈,许多的企业都想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经济效益是这个时展所必需的,会计的产生也是为了完善和满足这种发展需要。会计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运转并且在数据上为经济活动提供可靠的记录。它再根据企业实行经济运转的好坏情况来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会计实际上利用一些基本方法例如:计算、记录、分类、分析、总结等各种方法来保证企业能够预期的运行下去,并且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我们如果能够发挥这两项基本职能便可以保证企业资金收益的最大化。会计是一种参与经济活动的一种工作,它通过一些经济手段多企业的经济进行全程的跟踪,它也记录着企业资金的运行方向,在不正确的经济投资方向它会很快的显示这项活动的不利之处,因为会计掌握着企业的收支情况,他能很直观的看出企业现在的经济状况,如果发现问题便可以很快的进行解决,能够保护企业经济的安全。在会计核算的相关方面会计主要是有两种基本核算特点:一是用货币计量,二是对企业的经济情况完整记录。这两种基本特点是在经济活动中为了更好的体现经济发展效益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防止出现铺张浪费,避免财物的不必要的损失,在当前的这种激烈的竞争情况下,会计需要更加及时的做好资金的核算和监督任务,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企业经济正常发展。

二、会计能提高经济效益

从上述的会计职能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会计这个行业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的,在分析企业的经济轴向,来提出新的经济运行决策。

三、正确的反映数据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工作是对客服的经济活动通过计数计量来表示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的经济,却利用少量的劳动力。寻找更加节省的材料,去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在不耽误基本工作前提下进行企业的经济盈利,我们会计便是提供当前原材料的使用经济情况,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是及时的完整的核算经济活动状况,对于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在当前,一切可以用经济形式来确定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可见,经济运行产生的决策离不开会计的运作。只有会计参与了决策,决策才不会脱离经济效益,这就是会计在经济决策中的主要作用。会计的职能是为给经济效益,多年来,一些人,包括会计学界所谓泰斗的人,对会计的职能有深厚的认识但也局面化了,其实是因为没有将会计的职能和经济效益的获得有机结合。会计稳定企业的基本活动,企业有序的管理工作是一种必要手段来提高经济效益。我们管理人员根据数据来进行决策那便需要会计提供的真实有效的数据。数据产生的影响也在这里得到体现,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你的数据存在的差错,企业的经济状况无法表现,不能判断企业的投入,也就无法正确的反映。通过数字的反映,找出最优和最差指标及其影响差距的原因进行加工、整理、分析比较,以判断经济活动决策提供的数据是否合理。所以由这些来说会计一定要提供正确的数据,这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数据无差错是根本保证经济运行的举措之一。

四、会计做到三要则来提高经济效益

在会计活动当中合理分析、评价经济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考察指标体系。我们需要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来进行分析,我们分析的首要点便是成本。OK,让我们来确定第一个要则:建立成本的中心指标。我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成本的高低,成本所以的钱财的多少一直都被企业所重视,会计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控制着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非常容易的在企业成本问题中进行预测和控制,他的数据能够提供管理者决策的依据,由此来起到发展方向降低成本的作用,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个要则:经济分配。搞好经济分配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而会计的工作直接和企业的经济挂钩,因此怎么分配,怎样分配才算是合理的分配?对于会计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会计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量、工作积极性来进行分配,不断激励员工工作的热情,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经济进行合理的分配更能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加员工在工作上的凝聚力。最后一个要则:监督职能的加强。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合理分析,并进行监督会计人员督促他们,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实力决定着企业的存亡。许多情况都让会计的监督会计的工作不能够很好的进行,企业里会计做假账的现象也存在,这些都让会计的职责无法体现,在现在出现的许多状况都告诉我们加强经济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五、总结

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特殊性质都决定着他在企业当中的地位,会计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加强会计管理时要坚持监督和数据真实性得原则,让会计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更好的去完成会计的职能。基本的会计技能也需要会计自己去不断的完善,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又主要是来源于会计信息,会计记录数据的准确性,经济效益的讲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经济工作离不开会计这个大家都知道,解决提高经济效益这个核心问题,更需要会计。

篇8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与财务会计基本职能的冲突与调和

(一)公允价值与现值公允价值概念是对现值概念的体现,是价值概念的会计表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现值最能反映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是会计计量的最高目标;其只是为运用现值计量属性而需动用的众多替代性计量属性的总称而已(谢诗芬,2004)。由此可见,现值计量是公允价的本质,或者说公允价值计量不断追求现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上的不断完善可以看作是向现值计量的不断逼近。然而现值计量与财务会计基本职能是有冲突的,认识和解决这一冲突是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解决的问题。FASB第七辑概念公告指出,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五个方面: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在计算现值时上述五个要素通过两个数据来反映:即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和合理的折现率。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以现值作为追求的目标,那肯定要面对估计的不确定性和折现率的选择,而这两点与财务会计基本职能是冲突的。

(二)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是可靠地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葛家澍,2003)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财务报告可能是投资人和债权人等外部主体获取财务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首先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保证外部主体利用财务做出正确的决策。即可靠性是所有会计信息特征的保证,相关性也必须是可靠基础上的相关。财务会计的这一基本职能已经被财务会计的目标所决定,也被美国会计学会、会计原则委员会等许多专业机构所支持。美国会计学会(AAA)《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ASOBAT)特别强调:会计报告本身不具有预测的能力,而是靠使用者自己在决策模型中利用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来进行预测。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4号报告中论述: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在下述范围内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的持续性历史,也提供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的历史。特布莱德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目标》中为财务会计定义了12个目标,其中数个目标都在强调为预测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不是“预测信息”。并且该报告在第六个目标特别强调“事实性”和“解释性”两个关键词,从而肯定了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的性质。除此之外,主导美国会计准则决定权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鼓励――但不是要求公众会计公司做出预测(SEC1979年颁布175规则)。由此可见,财务会计在其产生时就具有下列特性: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引起的企业资源及其义务的变化为具体的记录和报告的对象,即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是财务报表要素的基础;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应当是最可靠、最真实,而且可以稽核;只有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才能辨明确认的时间,从而有根据地正式记录并计人财务报表。这三个固有特性在当前及其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足以证明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当然这里强调财务会计应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和真实历史只是在强调真实性应当是财务会计及其报表质量的主流。在保持相对可靠的基础上,对一些特殊项目采取可行的方法作某些估计和判断是必要的,使其达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相对统一。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四号公告也认识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冲突问题,但也认识到“有限统一性需求”的存在。

(三)公允价值计量本质(现值计量)和财务会计基本职能的冲突首先,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和财务会计基本职能是冲突的。未来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因为未来现金流和企业未来经营能力、市场、政治、法律等密切相关,即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现金流量可实现。有人认为不确定性在传统法下可以通过折现率来调整,在期望现金流量法下可以通过确定系数来调整,并且认为调整后的现金流量是可信的。可关键问题是,折现率和确定系数本身就是估计值,这种调整根本没有把不确定性降低。其次,不恰当的折现率歪曲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不论在何种现值计算方法下,如果货币的时间因素用企业资本成本率来代替,该现值将是企业的现时价值,即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和预测。这样的后果是拥有相同资产的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不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上述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把预测和评估的职能强加给了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是非常有用,非常必要的,但它不是会计特别是财务会计的任务”,为何一定要把对企业未来的财务预测强加给财务会计(葛家澍,2003)。

(四)公允价值和财务会计基本职能冲突的协调要协调上述冲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财务会计反映经济现实的“客观性”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和现值又有什么关系;现值如何靠近这个基础。下面来尝试回答这三个问题。首先,“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可靠性”涵义基本一致。Ijiri和JaediCke(1966)把客观性定义为某一组给定的计量者使用相似的工具在相似的约束下,对某一给定事物的同一属性进行计量时的一致程度。显然,市场价格(确切的讲应该是活跃市场价格)将获得最高的一致性。在活跃市场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博弈的结果,考虑了所有可能因素,是最公平、公正的。更为重要的是,相同的资产在市场上表现出基本一致的价格,不会因为会计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增强了其可验证性,因为市场是公开的、透明的。在会计计量中,市场价格是最基本的计量属性(计量概念),其他货币的计量属性戒衍生于市场价格。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市场输出变量是基本的参照物。这是市场经济作用于财务会计的结果(葛家澍等,2006)。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之所以取得计量的主体地位是因为其严格遵守了市场价格,而且是会计主体“真实发生”的市场价格。其次,市场价格和现值的关系。某项资产的市场价格应该是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利用该资产获取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平均值,这里的现金流量包含利用该资产创造的增值额。假设甲、乙二人同时出卖相同机器设备,甲报价12万,乙报价13万。有A、B、C三家企业想购买(假设这三家企业资产结构、资本结构都相同,只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同)。这三家企业肯定会各自估计自己利用该资产获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然后才能决策。假设A企业利用该资产获得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9万,B企业为12万,C企业为15万。A肯定不会买该资产,因为得不偿失。B、C肯定选择甲购买,因为其报价低,乙因为销售不出去肯定要把

价格降至12万。如果B企业折现值为15万,C企业为18万,那么甲肯定要把报价抬高,B和C也仍然会购买。市场价格就是这样形成的,随着行业内所有生产者创造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应该明白:企业利用资产生产是创造增值额的活动;市场价格中包含了利用该资产能获得的增值额现值的平均额。最后,如何协调现值计量和财务会计基本职能矛盾的方法问题。思路很清晰,就是让公允价值尽量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可行的做法是找到综合计量属性,因时因地采用最接近现值的计量属性替代。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都是现值的良好替代,仅当不存在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上的市价时才用现值。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替代计量属性都是以现时市场价格为基础,而不是未来市场价格。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未来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影响。这些可替代现值的计量属性及现值本身就统称为“公允价值”(谢诗芬,2004)。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使冲突减小到最小。在必须使用现值的情况下,不得不估计未来现金流量,但折现率应该尽量保证现值反映价格的本质――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利用该资产获取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平均值。这里笔者以预期现金流量法为例来说明如何以选择贴现率计算现值。第一步,以企业(假设为从事单一行业企业)利润率作为折现率,把未来现金流量折现,这样能够把现金流量还原成不含增值额的价值。第二步,把得到的现值乘以(1+该行业平均利润率)的N(未来现金流量的年数)次方得到一个终值,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行业平均的增值代入。进而得到包含行业平均增值额的值,而且不同的企业利用相似或相同资产折现得到的值应该是相似的,这个值符合市场价格的内涵,是市场价格的理想替代。

二、公允价值属性在我国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的特征和西方国家不吻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人们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理论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而推动这种理论转变的并不是理论本身,是客观环境的需要,即股权结构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股份公司股票集中掌握在一些显赫的家族手中,股权集中度高。如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和梅隆家族分别在埃克森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中拥有20%和90%的股权。在这种情况下,一两家大股东就能绝对控制公司,并且决定公司的实际经营者,这时可以把企业看成是某几个大股东。因此,经营者编制的会计报告主要是向少数几个大股东报告业绩,为了防止经营者随意操纵业绩,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的,因此也就决定了在“受托责任观”下应以历史成本为的计量属性。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股份公司股票逐步分散,公司股东的控制权高度分散(表1)。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控制股份公司不是少数股东所能轻易做到的,加之小股东不可能有判断公司资产的运营情况的能力和查阅账簿的特权,只有靠财务报告信息来决定出卖或持有公司股票。这时公司的经营者编制的会计报告应满足多数股东的要求,主要反映现时信息,即通过增加对计量的关注(不仅是增加披露),或把更多的计量导向方法引入财务报告,以此来提高其决策有用性,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这就是“决策有用观”。顺应美国股权结构的变化,会计学者们为了提高决策相关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相对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是为绝大部分股东提供的价值相关。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因为其经营者不被大股东控制,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中立的,不偏向任何股东。但如果股权相对集中,大股东能控制经营者对财务报告产生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疑给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便捷。而我国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于少数大股东,且多为企业法人。目前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但是股权的集中度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很高,非流通股占有率仍然已过半,见(表2)。这样的结果是大股东容易操作经营者为自己的利益编制报表,如果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幅度降低,相关性也很难得到保证。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模式尚不清晰公司编制的会计报表是外部报表,主要面对的是那些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税务机关、供应商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股东和债权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资产价值,要求后续对资产的原始交易数据进行调整并报告,可是这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如何使用会计信息尚不清晰。值得关注的是,债权人偏向使用原始会计信息(历史成本下的会计信息)还是加工过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股东有大股东和小股东,在股权份额相差很大的情况下使用会计报表数据方式是否一致,大股东在公司往往有很大的发言权,即使在股权高度分散的美国也是如此。这样在选择董事时就有直接的影响力,董事对企业的经营、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是十分清晰的,所以大股东很有可能直接获得企业资产的状况。同时,中小投资者不可能拥有像大股东那样多的信息,只能依靠财务报告。但中小投资者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也很难利用会计报表,只能借助专业机构和人员。在我国上述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一方面大股东占据绝大部份股份,一般都能获得详细可靠的财务信息,并且有能力对其进行处理,只占据小部份的中小股东却得不到财务信息;另一方面国外专业理财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众多,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多,小投资者能充分利用这些机构解读财务报告,获得咨询。而我国理财机构和人员匮乏,机构投资者也还不成规模,小投资者几乎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从股东的角度讲,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到底为股东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大股东不需要,小股东不会运用,而且运用公允价值还增加一系列成本。从债权人角度看,在给企业发放贷款的同时,有足够的谈判力量迫使企业允许自己查阅公司账簿、原始信息,允许债权人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样财务报表对债权人的作用就值得怀疑。即使债权人的权限没有足够大,也有能力处理原始的会计数据,按照市场情况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现时公允价格,比公司呈报的数据更为可靠。这样,债权人希望获得的将是原始会计数据,而不是经过公司加工过的公允价值。

篇9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任何专业的职能讨论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会计的职能也是值得深究的,如果不能先了解职能的话,就不了解会计的目的,对于会计的发展有着极大制约。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指导会计发展的重要前提,下面将予以简要讨论。

会计的基本职能主流观点之一指的是核算和监督这两点,此观点出处大概是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第五条第一句话:“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另一个主流观点是葛家澍教授和唐予华教授在《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的反映和控制两个基本职能。虽然观点看似不同,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的观点显得有点狭隘,而后者观点更加宏观和概括,如果说会计的基本职能仅仅只是核算和监督的话,很多现在新兴的理论比如会计信息系统化便得不到理论支持,发展受到遏制。因此,笔者认为核算和监督只是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一部分,核算是反映的必要过程,监督是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的专业方向

现在会计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高校将其纳入教育范围,由于各个学校出发点不一样,划分出了很多各不相同的专业方向,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基础性划分

宏观上来说,主要是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项也是现在学校普遍常用的会计专业方向。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最大的两个分支,基本上任何其他的会计专业方向都是由这两项转变而成的,属于基础方向,但是这两项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从实用性划分

当今会计的专业方向渐渐的向实用性扩展,比如审计、会计电算化和CPA方向,对于会计都非常有实用性,很符合现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要,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很多企业开始面向国际化,在这样的趋势下,对于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越来越迫切,特别是CPA的培养。

(三)从就业来划分

还有一些学校划分的专业方向是按照就业趋势来划分的,比如税务会计、房地产会计、物流会计等等,其中新兴的一个专业方向是法务会计,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是将会计分成了无数细小的分支,每个分支解决一个小问题,这样将会计这个大学科细化,从而更加细致地体现了会计专业方向的广博。

(四)其他

当然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比如从产品生产流程划分为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等,但是这些划分方式界线不是很清晰,所以在这里就不予讨论了。

三、会计职能和会计专业方向的关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会计专业方向的发展和会计职能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上会计职能的深入探讨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一)反映职能和财务会计专业

这里说的财务会计专业不是指大会计,而是单纯指主要担任做账等工作的小会计。很明显,财务会计是反映职能的具体化,反映职能就是从财务会计的工作体现出来的,财务会计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做日常的核算工作,像记账、报表等工作的处理都依靠财务会计来完成。在《杨时展论文集》第166页,杨教授认为:“在民主社会和股份制企业中,会计最本质的职能归根到底即在于对会计实体由于承担了保管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受托责任而发生的收、支的经过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请求委托人解除责任。”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公司内部的信息无法明朗化,高层做决策没有了依据,财务会计就像公司的眼睛,可以看到每一个有关企业财产的使用方向等,而对外来说,也给投资人提供了极其可靠的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来源。

(二)控制职能和财务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的一个大分支,其实就笔者个人观点来说,一直觉得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之间分歧很大,因为财务会计更加偏向经济学一些,而财务管理显然和管理学更近。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于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不过财务管理在会计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高层人员对公司的决策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从而达到利用会计来控制公司的资本的目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一个公司里面,董事长是王冠,是一种象征,那么财务管理人员是大脑,用来思考公司运作的方向和每一个决策的必要性。

(三)反映职能的延伸: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电算化专业

从1950年4至6月英国会计管理考察团对美国的五十多家大型公司进行考察开始,会计信息系统论慢慢趋于完善,80年代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配合现行信息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而加强了我们对信息化的理解,会计电算化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裘宗舜教授的《会计也是第一生产力》中指出:“现代会计是一个财务、成本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却又是“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它与宏观经济决策密切相关。说明会计正在从公司向国家和世界接轨,会计电算化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使得会计和现代化的连接更加紧凑了。

四、会计专业方向以及人才培育的展望

会计方向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从最初的几个到现在的几十个,这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会计人才,我们需要适应国家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专精的人才。

第一,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两个大的分支在高校分开教导。很多高校把两个专业合在一起教导,这样造成分工不明确,笔者认为两者具有很大的差别,着重点完全不一样,如果一锅煮会让人觉得很迷茫。

第二,对会计职能进行更加规范的法律法规的界定。这里说的法律法规的界定只是为了会计实践工作更好的分工,但是并不是要限制新思维,一旦在理论上有了关于会计职能的新的发展,完全可以进行修订。

第三,培养更加精专于某一个会计专业方向的会计人才。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慢慢走向国际化,和别国的人才比较起来,如果我国着重培养涉猎多种学科的人才,在短期来说很难和国际人才竞争,只能先专精后广博,这样才能有一席之地。

第四,培育法务会计等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会计人才,将会计学科的知识在各个企业里融会贯通的使用,为企业从多方面获取利益,成为新时代的高等人才,在会计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

第五,对于会计控制职能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完全可以从会计管理活动论延伸出符合现代化理念的会计专业方向,加深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甚至起到国家管理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总之,希望能够从会计职能的演变中加深对会计专业方向延伸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让会计作为一个工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时展.关于建立我国政府受托责任制的意见[M].浙江: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281.

[2] 葛家澍,唐予华.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J].会计研究,1983(4):4-5.

篇10

一、会计的本质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1)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