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1: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的形势离不开科研的推动,在科研的指导下,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的情况下,畜牧业的发展由传统的方式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方式。结合这一形势的发展,作为在校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参与到其中来。现在,从国家政策到高校制度,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大学生参加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创新课题项目;二是,以在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学生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目的的参与科研[2];以往在校学生中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主要群体是研究生,但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增加了大学本科生的加入,这些人群的加入,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使相对“枯燥”的试验变的有活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动手能力和一些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实验及实习培养后,对畜牧行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就以家畜饲养为例,目前我国养殖由传统的家庭散养逐渐转变为规模化的饲养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是养殖规模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饲养管理下,养殖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就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包括动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等研究。如果作为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不具备专业素养,认识不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很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自己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有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在专业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大部分畜牧专业的在校学生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具备科研创新思想和掌握基本科研技术对自己在畜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
教师申报科学研究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选题,同样,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创新课题还是毕业论文设计都需要做好选题。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其选题是在该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工作志向自主选题,然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完成等工作。
虽然学生的选题是在教师课题的基础上选题,文学艺术论文但依然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课题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操作),让学生自己经历每一个过程,才能有成熟的科研思想。一项课题包含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明白三个问题:课题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这些,明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完成了课题的设计,达到了立项的目的。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科学依据,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立项的完成,就进入试验操作,这也是一项“繁琐”的 工作。学生要从原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各方面独立、主动、按步骤地实施方案,做好试验结果记录,再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试验结果,得出试验结论,并对该结论加以讨论。有时候在试验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败,这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使其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承受能力更强。
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高校发展、教师发展及大学生培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和阐述。
1.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与开展的地方,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科研素养,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学生,这个任务的实现得益于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大学学习,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相应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毕业步入社会后很快适应其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国内重点高校,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
2.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上好课、教好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课题、科学研究论文也已成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3]。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在个人事业上取得发展,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项目在高等学校的开展,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只有在自身科学研究上取得一定的进展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活动加以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从另一角度看,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些前沿动态融入自身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科学研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将大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按组成要素分成四个要素: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4],这其中每个要素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大学生通过参加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兴趣,特别是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单纯的书本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能够让大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提高兴趣,从而端正对该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对其能力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5]。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动手做实验,而且要从文献查阅开始。大学生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初步学到凝练科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对英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随后在课题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小组合作的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大学生与人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最后在课题的总结阶段,通过科学论文写作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这整个过程的进行无疑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参与,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逐渐成为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教师的科研素养及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包含科研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得到改善,高等学校也因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因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动力,是高校教师进步的动力,也是大学生培养的有力手段,科学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在本科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0-61.
[2]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3]陈长喜,卢秉福.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59-6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204-02
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我们仍然坚信,生命科学这个专业终究会发展起来;但目前可能由于我们国家的发展程度还不够,生物学的就业前景还不是很乐观。要想成为生物学领域中占据一席之位,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另外,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已渐渐转移到了考研或继续深造。因此,了解该院学生的科研兴趣现状,可以为本科生的基础教学及提高考研竞争力等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三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27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45份,回收123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7.6%。其中男生72人,女生48人。
1.2.2 文献资料调研
为了对该研究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了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1.2.3 统计方法
将回收的调查问卷利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期间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分析
面对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要求高标准,许多高校已经把本科生科研练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1-2]。学院通过对学生的前期理论学习及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的强调,目前三年级的学生已普遍认识到本科期间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如表1);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且对打算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2.2 大学生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
由表2看出,男生与女生在参加各项科研活动方面比例差不多,无明显的区别;但是大部分的(64.7%)学生热衷于理论方面的学习,而真正能够动手去参加基础实验的学生占少数,尤其是完整的将一个小项目完整的做下来的学生可能更少。
大学生的学业相对来说较为轻松,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寻找一些途径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而在表2中,每周花在科研活动的时间小于4 h的学生占59.7%;比例次之的是,每周花在科研活动上的时间8~12 h;男生与女生在科研活动上投入的时间无明显的区别。
该院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可能是:(1)理论课程成绩占据主体地位,各项科研活动的成绩对自己的综合评价影响不大,导致学生在科研训练中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2)开展的各项科研活动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在参加科研活动的动机一项中,48.1%的学生表示迫于学院要求,只有24.5%的学生出于科研兴趣(数据未展示);(3)在课程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对本科生科研能力体系的培养不够。
2.3 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收获情况
由表3可看出,对男生来说,参加科研活动的收获分别是:增强团队意识(29.5%)、了解做科学研究的方法(23.2%)、结识很多朋友(20.1%);对女生来说,参加科研活动的收获分别是:提高专业能力(32.8%)、增强团队意识(25.0%)、了解做科学研究的方法(20.3%)。该院女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强,认真的参加科研活动,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
3 结语
该院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也能够投入一定的时间参加院里或校里组织的各类科研活动,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但学生参加实战性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及实现科研训练的真正意义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需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措施。如逐渐的增加科研训练成绩在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比例,使得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项科研活动;设立荣誉证书和奖金等方式对在各科研活动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尝试设立真正的大学生科研基金,如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都已经实现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选题,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开结题答辩、科研经费管理等。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61-02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学科和人才双优势,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是未来科技战场上的主力军,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亟须解决的一项任务。被企业界广泛运用的“团队”运作模式适应了科学研究和变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生高效率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更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大学生科研团队的特征
大学生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组成的群体。大学生科研团队除了具有团队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是按“课题制”组建的课外研究团队,该科研团队是为了解决一个相对独立、内容较单一、周期一般较短、规模不大的研究项目而组建的。第二,大学生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应是带有创新性的应用性研究,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观察问题敏锐和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是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一大优势。第三,大学生科研团队成员彼此之间比较熟悉,或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良好合作的基础和经历,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由在校大学生组成,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能使团队较快地对研究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缩短了成员之间的磨合期。第四,大学生科研团队一般要求有2~3名的核心成员;同时,科研团队成员拥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级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结构上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
2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主要影响因素
以影响大学生科研成果的主要因素为切入点,通过访谈法(高校科技实践部负责人)、个例分析法(我们对获得“挑战杯”国赛银奖的一支团队进行详细的访谈),对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和细分,得出影响大学生科研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研究课题、自身素质、老师指导等,另外,大学生科研的组成形式是团队形式,那么团队就是我们的研究重心和核心,团队组成,团队领导能力、凝聚力、执行力,能力互补,以及对团队的认知就成了我们的研究方向。这些因素的变动影响了大学生科研的效率,用一个简单的函数表达式研究,概括为:
F=k(X1,X2,X3,X4…)
其中F为效率,k是系数关系(不一定是线性关系),X是变量,我们基于这些变量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及数据的搜集,以问卷对比分析法(问卷的发放对象为“××”211高校中近一年进行过科研活动的团队,将问卷数据中获奖与未获奖团队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最明显的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原始数据的处理,最终得到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
3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资源分配比率(模型一)
对于团队来说每个关键方面都应该投入100%的精力去建设,但资源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去分配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得到结果如下:
②资源是指从团队组成来看,有限的时间、精力的分配情况。
4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成长理论模型(模型二)
大学生科研团队生命周期大致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团队组建阶段、团队发展稳定阶段和团队科研结束阶段。
大学生科研团队生命周期图
根据以上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A、团队建设初期的凝聚力。团队在初期之所以有凝聚力,而不是从0开始,是因为通过统计发现,团队在选择成员时会倾向于熟悉的人,所选择核心成员之间的友谊便是初期凝聚力的基础。影响该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为目标的明确性(激励团队成员方面)以及对团队的认同感。B、该阶段主要是团队成员磨合期,是科研的准备阶段,彼此了解对方的能力及对方,加强之间的友谊。同时团队队长尽可能地完善团队目标,具体详细又有激励性,在该阶段还要为科研争取资源,使团队在资源方面充裕。其中影响关键因素为目标明确性和能力互补。C、科研准备完毕,在科研进行时效率应该维持在一个恒定的高度,该高度主要是由能力互补因素决定的,而维持主要是领导力因素,为团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靠合理的分工来提高效率,靠沟通来完成彼此的合作,尽可能减少内耗。D、科研完毕阶段。在该阶段,科研完成,团队生命结束,但是我们以团队的凝聚力来衡量,那么凝聚力是仍然存在的,存在的基础就是成员之间的友谊。E、领导能力的作用。领导能力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只有团队队长进行目标控制,使每个人都向着目标前进,团队才会产出强大的战斗力!
5 大学生高效率科研团队建设发展模型的应用及建议
第一阶段――组建阶段:
在该阶段,大多数人参加科研活动的动机是锻炼实践能力,而以取得科研成果为目标的人只有少数;作为大学生科研团队,在科研方面的重要性偏低,学院和学校如果是想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可以适当的在科研加分方面予以激励。在目标明确性方面,只有三分之一的团队目标明确,超过半数没有意识到科研团队目标的重要性,或根本没有目标。因此在团队目标上一定要引起所有团队的注意,目标不仅明确,还要细分,以使团队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能力互补,一定要联系选择成员来看,因为团队成员对于团队来说是最宝贵的资源。通过调查发现,团队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多是一次完成的,并且多是选择熟悉的人和服从力强的人,即为感性的组合而非理性自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力求打造完美团队,所有的团队成员在能力互补上一定要是完整的。
第二阶段――发展稳定阶段:
在该阶段,团队进入高速发展,效率维持稳定且应该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那么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团队领导力的控制,而拥有比较出色领导力的团队占少数,大多数团队的领导力都是一般。对此我们给出的建议是学校在科研立项前给团队队长一个适当的培训,可能会使大学生科研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该阶段,团队的沟通能力也是关键,但是只有少数团队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而大多数团队只是进行较好的沟通,也就是说我们大学生团队在该方面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同时任务分工和团队执行也是团队效率的重要体现因素,人尽其能,只有良好的执行才能把团队的科研构想转变成现实。而我们通过数据发现,只有少数的团队分工是十分明确有效的,多数的团队分工只能说较好。在执行力方面,完全执行和能够执行的占大多数,两者进行关联,我们发现团队成员的素质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进步的,这个数据并不能使我们满意而就此止步。
一、前言
1997年扩招以后,大学生持续增长,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增长到2013年的7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仅广东省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达到44.2万。1女大学生已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她们就业好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总体情况。本文从女大学生角度出发,采用数据统计和访谈法来分析广州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方法
调查样本涉及广东三所高等院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生,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正式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17份,回收率为93%。运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
就业影响因素量表:本量表是自编量表,主要测试就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共包括17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价每项因素的重要性。
能力因素量表:本量表来自邓婵娟的硕士论文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查问卷》中的能力因素量表。主要测试能力因素的重要性。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价每项因素的重要性。
三、结果
1.课程重要性
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能是教学,而教学则离不开课程,在课程准备重要性排序中,前两位是应用技能课程(3.68±0.94)与社会实践课程(3.68±1.00),最后一位是实验课程(2.91±1.05),而英语则排在了第三位(3.65±1.05),计算机排在第四位(3.47±0.97)。专业理论课程(3.18±1.04)排在第五位。
2.就业影响因素
就业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中位于首位的是个人能力因素(4.10),其次是人际关系(3.78)、学历层次(3.37)、学校知名度(3.35)、工作经历因素(3.31)。而性别(2.05)、户籍(2.18)、年龄(2.20)相貌身高(2.73)这些不可控因素排到了较后的位置。
由上述可知:个人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在个人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着重分析个人能力准备中的具体因素。
3.能力因素
能力的重要性排序,第一位是沟通能力(4.09),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4.07),团队合作能力(4.05),解决问题的能力(4.04),社交能力(4.00)最后五位的是自我规划能力(3.58),计算机能力(3.44);写作能力(3.20);发明、创新能力(3.19);科研能力(2.91)。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1.实践性课程重要程度大于理论课程
女大学生认为应用技能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是最重要的课程。因为用人单位更需要有一技之长,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女大学生往往会以工作单位的雇佣标准来要求自己,认为实践性课程更重要。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公共课程被排在了第三、第四位,毕竟在就业过程中英语和计算机是一种基本技能。吴妙同学在访谈中谈到:“我个人觉得实践性课程更重要,我不太喜欢哪个纯理论的东西,就算学会了也未必能用上,如果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参考那些理论课程,我觉得会有更大的用处。至于英语,几乎所有的单位都要求有四六级成绩单,所以英语是必须的,计算机也是。”
2.个人能力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和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有的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下,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日益高涨,立项数量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也飞速增长。但是通过与在研项目的主持人深入访谈发现,在大学生日益高涨的科技创新热情与现有的创新能力之间,在日益迫切的能力提升需求与现有的能力提升机制之间,均存在着一些矛盾。据发放400份的问卷调查统计得知:61%学生感觉团队协作不够,在“孤军奋战”;34%的学生认为因为缺乏有关群体协作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无法有效协调团队成员。“1+1>2”,团队因素从团队领导,团队文化,团队目标三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团队因素方面,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团队提高科研质量,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协同创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的共享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与信息共享方式为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体系的不完全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又让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递,协同创新的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协同创新不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让创新实体进行有效的交流,获取有效信息,得到各方面资源的的协助。在大学生科研团队之间,适宜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符合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影响因素来看,分为个人因素和团队因素,对于个人因素,我们从大学生科研能力结构组成要素入手,将个人因素主要分解为科研兴趣、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团队因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目标、团队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影响程度较深的为:“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友好、融洽的团队氛围,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领导,明确、统一的团队目标,善于发现事物的未知部分并执着探索的精神”等因素。可以看出其中团队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科研特点基本上是2-5人的团队合作,这就不难理解大家对团队因素的看重,所以基于团队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团的从竞争性协同向合作性协同演化。
二、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柏梯・弗瑞德霍姆曾发现,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一位科学家单独获奖的情况是很罕见的。诺贝尔奖通常不是授予一位科学家,而是授予两位或三位科学家,或者一个团队。”可见,科研项目的完成越来越需要合作,团队内部的合作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一个切实可行的团队目标与优秀的团队文化是优秀的大学生科研团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在着三个因素中,团队领导是指向标,一个好的团队能否做出好的成绩不仅取决于团队间的协作也取决于领导者的决策和方向。团队领导怎样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怎样通过团队间个人绩效的完成来实现团队的价值,怎样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大学生科研团队间通过合作性协同来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提升自己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高效的完成团队目标。
通过对在研项目主持人的访谈与课题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些科研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有所交叉的。如果大学生科研团之间是合作性的协同则会让每个团队之间的效率得到提升,科研能力有针对性的得到锻炼,在科研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考验的则是团队领导的能力。团队领导者在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可以通过错位策略避免其他团队的侧重点,从不同的方面解决问题。例如:有个团队的研究课题是以全中国为背景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而其他团队可以以皖北为背景来针对性的研究城乡一体化。其中两个课题在城乡一体化中有内容的交叉,如果这两个团队之间可以信息共享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还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创意的激荡让两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协同提升。
“目前,协同创新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所占分量较小,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封闭,过分注重科研结果,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实践训练与综合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普遍缺乏科技意识和人才培养意识,加之市场竞争逐日激烈,导致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忽视了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与高校合作的意愿不强烈,缺乏联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动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考验着大学生科研团,高校,企业。但是作为大学生科研团的领导者们怎样做才能与各个团队共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领导者们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自己与团队,然后与更多的优秀团队交流、协作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协同合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
三、发挥团队领导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
“协同创新的本质含义是指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同和作用,以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创新目标和结果。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较强,要求各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在系统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实现最终目的。”想要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从团队领导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握好研究方向,与其他团队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团队容易在某一方面遇到瓶颈,怎样突破瓶颈,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头脑风暴法,但是团队间的成员有时候思维固式,不太容易有新的想法出现,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突破瓶颈,团队间的交流也可以及时的发现团队的问题,改进目标与方向。如果团队领导者可以带领团队进行定期的交流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中,在团队协作中,要创造出1+1>2的效果,就要团队的领导者调动每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平衡点,领导者要找到团队成员的平衡第点,从大局出发,了解每个成员,让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到科研的项目中来,让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点, 短板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团队领导者要懂得让团队间有适当的竞争,更要发现自己团队的短板, 让团队的科研创新协同提升。
在调查问卷中,根据题目“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因素,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从1―10,其影响程度逐渐增强。1代表影响最小,10代表影响最大)”的数据分析发现,“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这一选项的平均分为7.56分,是所有选项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科研与交流,更有益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所以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有重要影响。
四、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影响因素中团队领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性,能够与定期进行团队内部交流和团队之间的交流都是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方法,大学生科研团在运用中更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祖国。
参考文献:
[1]鄢晓.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 从课程体系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2):69―7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9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任务[1]。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科研能力的含义
科研能力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2]。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实践动手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组织决策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2]。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可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抽象、枯燥和乏味,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则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4.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由唯文凭要求转变为能力要求,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吴碧红等人的调查[3]表明: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都青睐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中36%的国有企业和57%的科研单位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在民营企业中,也有47%的企业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因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科研能力训练。
5.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师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聚后备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4]。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4]。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科研经费不足。科学研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目前,国家对国家重点院校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不能给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文献资料查询平台,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2.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当前很多高校依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5]。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无法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价值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偏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然而有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素质偏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思维的培养;在科研实践中,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1)科研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观念,导致了学生科研意识薄弱,主动要求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2)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很快放弃。(3)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碰到问题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直接求助于指导教师。(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互相协作能力较差。(5)功利思想严重。有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了得到一张科研证书,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就业砝码。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而是敷衍了事,导致科研质量低下。(6)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科研的基础。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入学前基础差,很多学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缺乏激情[6],从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很难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举措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资助,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大学生科研基金除了学校出资外,也可以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例如,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种科学研究机构的资金资助;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寻求赞助费用。有了科研基金后,学校就可以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7]。
2.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我国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等级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对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定等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这将激发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8]。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制度,如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支持;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也可在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在教师方面,对于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教师,可将指导工作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人才选拔、外出培训的依据;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指导教师,给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和现金奖励。通过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再次,学校可以从外校或企业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到本校任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9]。
4.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1)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经常举办校、系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科研动态;创办院校自己的学术刊物,为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竞赛、学术论文征文与展览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10]。(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时,指导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磨难中坚强起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学生,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项目的团队成员通常由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组成。这就必须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5)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保送研究生创造条件。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通过科研活动真正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6)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开疑问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凯,丛军,崔永滨,黄丽丽,张迎红.《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兼谈哈尔滨学院优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24-127.
[2]井乐刚,王爱荣.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55-157.
[3]尹蓉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02-105.
[4]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5]王亚.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新举措[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647-648.
[6]秦宏伟,陈显捷.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和对策[J].岱宗学刊,2012,16(1):78-79.
[7]吴琦.刍议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3):79-80.
[8]王辉,付有龙,王汉成.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56-5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7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参与立项的选题、查阅资料、论证思考、团队合作交流的过程,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一、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环节,它检验了创新教育的成果,又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1]。
2.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在活动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各种试验、进行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及分析,这些都从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3.科技创新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组成团队、立项选题、评审答辩、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等各个环节,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
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涵的协调发展,做到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效应。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专人负责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强度较大,工作内容相对比较专业。因此,应成立一支多层次,范围广的专业工作队伍。由校领导、校团委、各院系团总支专人成立教师工作队伍。由各团总支、院系学生会相关组织、相关学生社团组成学生协调工作队伍。由此组成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队伍体系。
2.建立、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规划决策方面。学校出台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意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为学校决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项目申请、经费管理、实践调研、教师指导、成果鉴定等多方面,涉及教务处、团委、财务处、科研处等诸多部门。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出台指导性意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具体开展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依据,进而确保工作的顺畅执行和可持续发展。
(2)实施执行方面。学校主要负责部门及各院系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实施细则》、《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鉴定、转化实施办法》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制度。
(3)建立激励机制。为激发学校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发展,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可以制定《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工作量管理办法》、《关于鼓励学校教师学生进入科技园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本科生科研班主任的指导意见》等[2],并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班集体(团支部)评优相挂钩。这些从制度上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
通过开设网上专题、下达书面通知、团支部负责人培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普遍动员。宣传内容除了学校相关通知文件外,同时应把学校关于科技创新学分制度及保研等相关激励政策规定向同学们介绍,以此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4.调动多方资源,丰富活动载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
(1)搭建基础学术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社会调研”等丰富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优良的学术科研创新氛围,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浸染中逐渐养成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基础学术活动平台是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根基。基础学术活动平台是学生思维激烈碰撞的过程,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的温床,为学生开阔视野、汲取知识,提供了高效率的学习途径。
(2)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在基础学术活动平台之上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正式的科研和创新训练的平台。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助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为广大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和创新训练以及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3)充分利用学术科技竞赛平台。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科技竞赛。通过比赛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的增加、意志的磨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高,竞争意识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等。
(4)积极引导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探索大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社团的专业性、优越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都是在课外进行,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科技社团起到了弥补作用,学校对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要予以积极的鼓励,在工作指导、资金划拨、活动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其成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形舞台。
5.优化资源,科学引导
将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相联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们参加适合其自身职业发展的活动。一年级学生主要参与基础学术活动,感受学术氛围的熏陶,培养创新意识。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强化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6.加强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
对在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优秀团队及优秀科研成果,注意及时关注、重点挖掘,通过网络、电视、杂志、广播等宣传平台,通过优秀个人访谈、优秀成果展、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加大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增强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力。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因此,应该从关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应该明确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因为,对每一位学生个体而言,其个人纵向的进步就是其个人的创新,每一个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有所突破。
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既要重点指导,引导学生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对学生个体素质培养而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应重视过程,凡是参加过“挑战杯”等全国大型赛事的同学,往往让他们感触最深、收获最多的不是踏上领奖台那一瞬间,而是与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奋斗,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在相应评价机制中应该体现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3.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相联系
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最受用人单位欣赏的大学生,是能够将其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不必投入较大的培训成本,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就可在较短时间内为其产生工作效益。同样,这样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前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这样的学生在毕业时才能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
4.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象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应以跟、学、参与为主,可以努力在数量上达到全员参与。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应要求其能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助手,自己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5.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学的延伸,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要处理好与教学的关系。在教学计划、学分认定等制度上达成共识,在活动策划、专业指导、成果鉴定等具体操作环节上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专业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同学们处理好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既要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又要引导同学们做好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不能影响自身的专业学习。
6.注意探索形成自主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模式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模式的动力划分,可分为学校推动型和学生自愿结合型;按模式的功能划分,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和研究开发型;从主导模式的主体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学生主导型、教师主导型、学校主导型、社会环境主导型(企业主导型)[3]。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适合本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俊,等.论创新教育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需要人才,人才要靠教育,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公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这一重任。在公安大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这种潜能的有效途径,所以,就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公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创新”是公安院校实现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公安院校积极探索并不断优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1.2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公安大学生的素质。
科学研究是一种严谨的探索真理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要实事求是, 切忌弄虚作假, 因而科学研究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来进行的, 在课题组内, 大学生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 因此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体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劳动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 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所以科学研究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进取精神。总之, 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1.3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交流, 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营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达到 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持续和深入。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可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情况,接收到最边缘最新的高精尖科研信息,极大地丰富课外知识,开阔眼界;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达到 教学相长的目的。
2.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培养培养公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须从教学改革人手
公安院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倾向转向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传授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即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启发式”,“双向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加强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交流,打破“一言堂”,形成“群言堂”。培养公安大学生“发散性”、“求异性”思维习惯,促使公安大学生逐步形成自学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2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必须注重科研实践
2.2.1 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进一步确立学生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建立学生科研奖励机制。如公安大学设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奖”,对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奖励等级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对获奖成果颁发奖金和证书。学校成立学生奖励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有关评审事宜。 学生所获奖励记入个人档案,并在综合素质测评中予以相应加分奖励。
2.2.2组织科研立项、评审
为确保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公安院校科研工作主管部门应认真做好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和评审工作。如公安大学制定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科研创新成果评奖办法》,制定了严格的项目申报程序每年12月由各专业系部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实际情况和教学进程提供申报指南,由学生工作处向学生公布并征集意见。学生工作处根据学生所提意见对指南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指南报科研处公布施行。次年三月初由科研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的立项指南,学生工作处按照项目申报通知要求具体组织完成学生申报工作。学生根据立项指南在三月底月前完成申报事项。每个项目应成立课题组,由学生担任课题组负责人,每个项目一般吸收3-6名学生参加结题验收原则上在每年4月份进行。
2.3营造科研氛围,激励科技创新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学校应经常向学生介绍科研信息, 传播先进的科研理论, 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 定期不定期请公安领域专家、学校教师开设讲座, 介绍公安业务和公安研究的最新动态, 指导学生科研, 拓宽学生视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展览、举办优秀学生科研成果报告会, 也可以在各大队学生中成立学生科研小组, 定期在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公安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
2.4加强与公安实践的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61-02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知识的竞争成为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而“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富有独立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这无疑对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创新型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兼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但在科研创新能力和方式培养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较低。综上可见,科研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有着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及实验室的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有机结合,将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与方式。笔者结合本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高校工作者的经验,在课堂理论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认识,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不仅是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很多科学家、发明家大都是先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随之深入思考与探索,最终有了创新性的发现与成果。教有法而无定法,以化学化工类等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科学理论定律时,可以给他们介绍发现者在相关探索过程中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体会到知识和想法产生的历程和美妙之处,进而他们将会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产生创新意识。其次,尤其是专业课和前沿课,教师通过回顾自己从事科研的点滴故事与感悟,可有效地唤起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向往与追逐,使其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可以谈谈在从事教师工作后进一步寻找新的课题、新的研究方向继续做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投身科研的决心。另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可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其中,将理论指导生产的原理及效果展现给广大学生,尤其是理论进步对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以此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高校鼓励和资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其中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有效载体和模块之一。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的研究方案设计的探索和实施过程,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加工整理为科研论文。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领域前沿或进入实验室,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步骤地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在创新实践中,大学生要经历一个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数据流的处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及判断选择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但是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学生自身在创新性实验项目上往往“找不到问题”,因此,指导老师应及时地检查了解项目进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进行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科研前沿,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度和关注度比较高的学术期刊杂志,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根据已报导实验方案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导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态度及做事方法对学生将产生直接的引导效应,甚至将长期影响学生的科研活动及其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本身的研究习惯及能力将对所指导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和示范效应。因此,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前沿动态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特征,有效灵活地将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养深入其内心,将科研创新与动手实践变为一种自发自觉的习惯。这将会对其今后的科研之路与创新历程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些动手研究的能力,此时通过安排他们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并组建研究小组,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授他们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与先进的技术,深入了解科学前沿与动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基础知识,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与原动力。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都是创新的温床和舞台,催化产生创新成果,可以说实验室是沟通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的一座桥梁。相应的,学校应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并开放实验室,营造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鼓励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学科专业的认识。有效借助开放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全面理解掌握,并提高其动手实践和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对问题的剖析和分解能力,以及制定策略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创新成果。曾有一位本科生在大二时进入笔者所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课题介绍、查阅文献、形成思路、设计方案、实验测试、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这一系统训练,该学生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其动手能力、科研自信心及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三时其主动招募三名本科生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设计新型水处理分离装置,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申请了专利。考研面试时该生以其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打动了专家,顺利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目前其在新的课题领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见,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养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对本科生能力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开放实验室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管理模式。在实验中,指导教师应及时跟进实验,了解实验现象及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然后采用启发模式,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既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形成发现问题―查找知识―解决问题的渐进模式,此外他们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并自发地学习,充实知识并完善知识结构与深度。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一种自发学习的动力。在创新实践中,指导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突破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走出传统思维模式,以发散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此外,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与显在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抽提方案的创新性和特色,把握好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完成实验部分后,应指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作图与讨论,得出结论并撰写结题报告;最后通过参加专业课题汇报,讲解项目实施与完成情况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组每一位成员都将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创新有系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并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最终为其进入社会或者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分析和完善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一些高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广大专业人士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并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珠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x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2]殷成阳,管恩祥,陈永红.利用课堂及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5):87-88.
[3]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莫刚,蒋莲秀.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管理,2012,14,(9):692-694.
[4]龙激波,阮芳,王平,钟珊.以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人才培养改革,2012,(236):29-30.
[5]唐俊,黄林生.开放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2,(8):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