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8: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课堂教学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指引下,在新时代新信息化环境下,当今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教育价值观、新的学生观以及学校教育活动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生命性”有重新认识。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要更加尊重,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主人权”还给学生。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生活走进课堂,尊重生命,建构生命性课堂教学。这些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更多要求。
在生命性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才能建构生命性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常常看见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还未等学生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提问也需要技巧,教师自问自答式的提问又有何价值?教师的智慧不在于比学生的知识多多少,而更多体现在“大问题设计”与“思维引领”上。引导学生不断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来思考,启发学生提出来自学生自己认知世界的未知问题,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和生命正是通过此种方式得以活灵活现的展现,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表现吗?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都是生活化与生命性的,我们的教学更要是生命性的教学。
二.教师要有更多的知识与智慧
在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还必须具备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智慧和意识,即:教师捕捉课堂资源、信息的智慧和意识。在传课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一切都课前预设好,然后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此种教学模式更多的体现了教师对课堂和知识的权威和垄断,体现了传统课堂的预设性和对课堂生命性的漠视。在充满生命的课堂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更是课堂资源的捕捉者、判断者、组织者和障碍的排除者。在生命课堂教学中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可以预设和垄断的课堂,任何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都有可能出现。信息时代下的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思维活跃,知识不再仅限于课本或依靠老师课堂传授。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更像一个战壕里出生入死的战友,师生在人格和地位平等地基础上,在生命课堂里共同探求新知,共谋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一起努力。在生命课堂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养成资源意识,教师要善于敏锐扑捉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讨论时产生的教师在课前没有想到的新信息资源,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存的资源,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当然,教师的资源意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教育学书本里可以学到的,而更多要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去实践,去摸索,去养成,去感受。久而久之,资源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生命课堂也会越来越精彩。
三.教师要有处置课堂教学的智慧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语文课本身就是需要领悟到学科。授课时,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不妨让学生多读,多谈,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
2 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1 优美生动的导语。
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神思飞越,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死海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丽,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2 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了。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把握了人物性格。
2.3 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3 树立“和而不同”的创新学风
长久以来,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禁锢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控制着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只关注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为了讲堂,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不好,也不爱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向“非权威”转变,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的,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处于是课堂的主宰地位,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服从,没有积极性。而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中,教师要弱化自身的权威形象,以学生为中心,把更多的目光从学科知识投向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一个学生也都是有自身的独特性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同时,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不同,所以,在这一模式下,教师要充分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获取多少。
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为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精神需要,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在教学关系上,教师要向“促进者”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发现新问题,自主学习新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做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活动变为一种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由“牵着学生走”转为“推着学生走”。
1.引言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师生间缺乏理解互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形成师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鼓励的课堂环境。[1]这种模式的转变必然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2.新时期大学英语课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并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反对机械地传授知识。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指正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的方式方法,如RodEllis教授所指出的几点需特别注意[2]。首先要根据学习者的水平差异调整课堂用语。其次教师要把握好何时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及纠正学习者错误的程度。再次教师要把握何时发问及发问的频率。最后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参与的质和量。
在课堂互动环节当中,教师可说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因素决定了互动机制设计的合理性及其能否正确而有效地实施,能否适时掌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情绪、注意力等的变化。教师要向学生输入可理解的语言信息,并且在输入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学习者处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适当地调整语言输出。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习者提供熟悉、有趣的话题,引导他们利用语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理解输入。教学材料和课程设置是有效的语言输入的源泉,但教师捕捉语言输入时机的能力更为重要,教师要及时、大量地提供能被学生理解的输入。
3.美国外语教师质量标准及启示
在教育发达的美国,政府把外语作为核心学科对教师制定了相关的严格标准以保证和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3]
首先是个人发展,它要求外语教师从扎实的通识教育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其中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自然科学、数学和艺术,着重培养批判思维与学习能力。其次是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从通识教育及教育实践经验中获取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是专家发展,指获得成为语言与文化方面专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从以上标准可看出在美国对外语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这些要求对于提高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良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首先是促使我们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根本看法及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它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并自发、稳定地发生作用。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是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是育人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并合乎客观规律,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对教学过程反思的习惯。最后是对教学原则和教学效率的反思。对于教学原则的反思应贯彻以语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前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目的,在教学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上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适用性原则,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加大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力度。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是在正确理解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4.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要求
20世纪中期,AbrahamH.Maslow首先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引入“自我价值实现”和“人的潜能”,并强调人的主观活动和“自我价值实现”就是对人的潜能、天赋等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人们最终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就是其内心世界发展的过程。[4]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自我充分发挥和实现是其基本需求,学生自我潜能不断发挥的过程,就是其自我实现的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活动安排都应给学生提供成长条件和氛围,促使其达到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最终成为自我实现者。
新时期的大学英语课堂事实上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它对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充足,并不断更新。如实施英语教师交流计划,为教师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的机会,鼓励教师潜心学术研究,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对教学工作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实现团队的整体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5]人本主义教育观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的积极的课堂气氛,这种有意义学习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拥有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感情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在自由融洽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5.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的过程,这种转变是时代的要求,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大学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转变顺利进行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可能性。现代的大学英语课堂特别强调培养教师的操控和监控能力,因此必须以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管理,并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效率等方面完善教师的素质。最终要以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目标,从多方面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宇.课堂互动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J].现代教育管理,2011,(6).
[2]Ellis 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 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563-610.
一、 翻转课堂的简介及特点。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将课堂学习,课后练习,颠倒为课堂练习,课前学习。最早由美国的两名化学老师于2007年提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迅速风靡欧美,在我国一些中小学校,近些年也大胆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其实,翻转课堂,也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早些年我们提出的发现式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在本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传统课堂,一般是老师教,课后布置作业学生练习巩固,这样的学习有很多的弊端:1.教师一般是根据经验或者平时掌握的学情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认知程度,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针对性较弱。2.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针对的是中等成绩的学生,对优等生和差等生存在无法顾及的情况,因此,个性化的教学也无从谈起。3.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限制和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翻转课堂在课前利用微课视频让学习自学,再辅以一些在线交流平台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教师在课前就对学生的学情有了准确把握,对于课堂的讨论、研究、练习就更有针对性;因为学习成为了个人行为,成绩好的的学生可以选择快进或者更多的学习内容,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选择重复,回退等功能对不解的地方重新观看学习,这就解决了课堂“一刀切”的现象;学生自行进行基础方面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课堂练习、交流、答疑等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巩固。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新要求。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指导者、学伴。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定的环境,提出一定的指导方案,并给予反馈意见以及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内化更新和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样看来,教师似乎从繁重的课堂讲授中解脱了,但是,这种还处于探索过程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并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化。
1.观念的转变。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观念更新了,才会有行动的变化。但是,现在有很多教师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应试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而翻转课堂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要顺利实施,前提是教师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勇于革新的精神。必须要教师能打破原有的教学范式,完成“观望-尝试-接纳”的转变。教师需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要坚信,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坚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接纳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做到与时俱进。
2.角色转变:教学主体变为导学者、协作者。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教学进度的把握、知识的传授、全部依靠教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毫无主动权和创造性而言。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规划,甚至知识获取的途径也不仅仅限于本班教师,也可以是资源平台上的其他教师的微课或者学习资源。教师要做的,不再是仅仅做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重复相同知识点的讲授,而是如何帮助学生制订好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规划;如何帮助学生选择课程辅助资源;如何做好学生的课前学习方案建议书;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师生、生生间的高效沟通交流;如何及时根据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学习指导。这些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学生学习由群体学习向个性化学习的转变;知识传授向协助学生知识内化、建构转变;由关注低层次认知到关注高层次认知。
3.素质能力的提升:打破原有的教学结构、教学顺序,让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或者评价,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1)信息技术能力。要实现课堂的翻转,必须要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这里主要包含对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使用和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虽然学生课前的微课学习不一定非得是本班授课教师,但是教师必须掌握微课制作的技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掌握ppt等一些课件制作软件、视频录制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操能力。此外,还应具备对信息的比较、筛选、整理和加工的能力。面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巨大信息量和庞大的教学资源库,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挑选出合适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二次修改或者直接整合成自己的课件、微课,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素质。
(2)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先学后教,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组织交流、实训或者是巩固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都是预先学习了的,是有备而来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更广,课堂上面对的可能会是一些天马行空、甚至是“奇怪”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停留于“吃老本”是根本无法开展和适应翻转课堂教学的。此外,作为协作者、导师或者学伴,指导学生自主化学习,前提自己也应该是一名学习能力较强的人,除了要不断增长自身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这样才会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角度、与学生一起融入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去探讨和发现。身体力行,以示范和榜样的力量带动和感染学生。
什么是有效性教学呢?顾名思义,它要求教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成果。设置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一节课下来使人人各有所获。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的成果,对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活动,虽然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不少的文学素材,但却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这些都是新课改所突出强调的问题。以下,笔者就具体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实践方法。
一、转变观念,探索创新
1.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它在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指导思想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为:(1)多次反复阅读课文,通过熟读逐渐感知文章韵味和作者写作意图。(2)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通过课外阅读搜集资料,从认识文字美的层次上升到领略作品意境美的境界。(3)通过独立阅读、教师解析等多元的解读方式之后,明白作者思想矛盾的原因,赞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让学生慢慢地关注到社会,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可以使课堂更有序地进行,学生也可以听得更清晰、更透彻。
2.教学模式不论怎样创新都无法脱离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
教师一定要将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目标贯穿于创新课堂的始终,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教学方案还需符合学生年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特征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实施有层次的因材施教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语文学习,建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有效性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自主、小组协作或者班级探究等方式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课堂讨论可以根据教材课文后研讨练习题设置讨论中心问题:(1)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变化如何?(2)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然摆脱不了“煎熬”,你怎样评价?这些问题较深入,适合讨论,旨在培养学生以事观人的能力,即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会得到提升。
2.合作学习法
近年来,大家为什么都在倡导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呢?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心情愉悦之际提高语文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该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讨论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在不同的意见中反思自己的思索结论,激发求知欲,渴望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诗歌所蕴藏的情感,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体会并分析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再设置问题:“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是从诗中哪部分感受出来的?”,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最后商定结果。之后我要求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文朗读,我来做最后的点评,通过指出学生朗读中的优缺点,提出建议,让他们从中得到提高。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给教师最大的赠礼,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在狭小的教室里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教材再好,它都无法将文字演活,插图再真,它都是静止且无声的。比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我先准备话剧结尾部分的视频。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话剧的表演构成中熟悉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变化,体会那雷雨夜中的三个爱恨交织,本来未来美好的年轻人一起走向了生命的不归途,启发学生将情感波动原因转化到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周朴园身上。接着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与周朴园有关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看完话剧后对周朴园的印象,与学生共同探讨周朴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另外,我还用多媒体向学生阐明了在序幕中所明确的人物关系表:(1)周朴园――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2)周繁漪――周朴园妻,35岁。(3)周萍――周朴园前妻鲁侍萍生子,28岁。(4)鲁四凤――鲁贵和鲁侍萍之女,18岁。(5)鲁侍萍――周朴园前妻,某校女佣,47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物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脉络,理解课文。
总之,新课改表达了社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训,重视其思维能力的提升。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摆脱长期以来应试心理的束缚,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道具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彤彤.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3(09).
[2]郭仕凤.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J].学周刊,2013(01).
数学是理科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学好数学课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本人多年讲授数学的实际总结如下:
一、课前准备,具备目标意识
课前准备是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合理。例如:教学“组合图形”时,可让学生自制七巧板等学具,课上用来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抓住求“面积和”、“面积差”展开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事前有个宏观的认识,在学习时能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用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
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常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有观察规律的发现式,有实验操作的演算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由同学竞猜:有10个不同的颜色的小球,随意放进6个不同的箱子里,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正确的结果是610种,比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大胆猜想还多得多。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为主;讲利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中,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对于常规题型,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为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加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一、明确课时目标,突出重点目标
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想把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等,在一节课中全部解决和体现,这样,一节课诸要点的教学不是蜻蜓点水,就是顾此失彼.其实,这些目标不必在一节课中全部体现.
我们在每节课教学前,对教材的体系与教材内容要深入钻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要仔细摸清,明确教学中哪些是重点目标,哪些是次要目标,必须有所侧重,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明确本章、节主要目标,体现其突出地位,这样,我们才能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八年级“镶嵌问题”的教学,我们教师既要体现情感目标,又要体现“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目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耳目一新,好象各方面都体现了,然而,事后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这一节教学的真正价值.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是目标定位不清,本节的教学应定位在“让学生体验度量法、尺规法作图的必要性和学会用度量法、尺规法作一些基本的图形,初步建立图形美的情感”.笔者认为教学可以如下设计,更能体现数学的根本.
1.要求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把一个圆二等分、四等分、六等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度量法探究AOB的各个角的度数和各边的数量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度量、归纳、比较等,得到正AOB及OA=OB=AB、∠AOB=∠BAO=∠ABO=60..经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把圆等分的本质是把圆心角360°等分,为如何把圆六等分建立感性认识.
2.请学生尝试:直接用直尺和圆规把圆六等分.这样在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基础上更深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尺规作图的简洁性、方便性、必要性,情感的体验自然从中得到体会,而不需要教师去费口舌.学生在探究中去摸索作图过程,自然内化和调整自己的数学结构,体验图形美.
3.请学生把圆三等分,八等分,十二等分等,并画出三叶图和花瓣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掌握尺规作图和图量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图形美,激发他们去探索图形的生成,感受直尺、圆规、量角器等数学工具的巨大功能.本节中有关图形对称及对称图形的面积,并非主要目标,也不是本节所能全面解决的.
综上举例说明,在教学中,目标定位直接指导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突出主要目标的重点地位,并围绕主要目标开展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不脱离数学的根本,不脱离学生实际.
二、把握数学基本原理,明确其与方法、技能的辩证关系
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中,虽然各章、节的生活化问题很多,知识点也很多,好似零散的珍珠,但这些零散珍珠有一条线串起来,形成了新课程下的数学体系或原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理出这一条线——数学基本原理.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脱离本质,才不会海阔天空,同时做到收放自如.
七年级第一章“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其基本原理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空间感受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通过一定的实物模型,让学生去观察、想象,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空间,脱离这一原理,而让学生去记忆其中的规律,如面、线的关系,三视图画法规律等,那就扼杀了学生感受空间现实的思维能力,违背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七年级第四章“解方程”,其基本原理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它贯穿在解方程的始终,是解方程的“魂”,而“移项法”、“去分母法”、 “系数化为1”只是由此推导出的“技巧”,而教师往往认为学生会解方程就可以了,因而,加大“技巧”的训练,反复强调注意事项,而忽视基本原理理解、感悟,这样基本原理会在学生的思想中被谈化,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最终导致学生认为解方程就是“去分母,移项”,留下的纯粹是一种技巧.我们要注意,基本原理是学生把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技能的基石,忽视它们的教学,从长远来看,必将扼制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适时适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把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但是,传统的教学优势手段在现行教学中仍存在很大的教学价值,甚至在某些地方是无可替代的,多媒体教学在现阶段还是一种辅助功能.
课堂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和拥有数学经验有帮助;要对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提升学习质量有帮助;要能给学生一个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多媒体”介入的“度”是什么?在何时介入?我们上课的教师应把握好.教师应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知识形成的地方使用多媒体,如图形对称、平移、旋转等问题上用多媒体介入更直观、形象,更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整体理解等.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求真务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达成每阶段的教学目标,结果达成每学年的教学目标,以致最后达成培养合格人才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科版7、8.
新课程融入了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如果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透彻的理解,就难以把握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就无从谈起。为此,教师要定位好教与学的关系,定位于“学研式课堂”,即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放下“至高无上”的尊严,承认自己也有知识盲区;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凸显自己的个性。
一、对于教师,要求必须做到低、多、重、勤
“低”就是低起点。考虑到“学与研”式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学研式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将怎样学。
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步骤。
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在实施新课程的起步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步子先小一点,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淡化对老师的依赖性,最后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
“多”即是多活动,就是突出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活动方式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范围可以是小组之间,也可以是全班参与。在引领活动过程中,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重”即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研式课堂的目标之一,只有在教育教学上有了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具体做法是:(1)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使教材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抛出探索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变换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达到横向求新,纵向求深,逆向求异,完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3)设计课堂“创新10分钟”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首先交流课下或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在合作中尝试解决,最后再把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放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解决。
“勤”即勤反思,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二、面对学生,教师要明确“三条线”
知识线(知识和技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课堂和主线,在“导学设计”和“学研测”设计上体现出低起点、小梯度、快节奏的原则。这个起点就是“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的交叉点为起点。课堂活动在这条主线上推进的过程, 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方法线(过程与方法)。体现在“五环节”上,即自主学习-重点研讨-巩固训练-迁移延伸-达标检测。在这五个环节中,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和重点研讨两个环节,我们提出“自学是研讨的基础,研讨是课堂的灵魂”。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其教学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把教师给的正确的认识忘掉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来的。例如,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和农民朋友种地一样,你不深耕细作,施肥浇水,就是不打粮食。所以,有人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也就在所难免。还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在乎目的地,而是在乎到达目的地过程中欣赏到的风景。
情感线(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研式课堂中,我们把培养学习情感,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瞄准真理解、培兴趣、面全体三个层次。有一个实验,科研人员把一个电极安装在小老鼠的大脑中,电极的连接点可刺激鼠脑产生“愉快”的情绪。电极由一个小老鼠够得着的踏板所启动。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体会到了一次“愉快”情绪。只一次,小老鼠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小老鼠不停地去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几千次。
寻找愉快情感是一种强劲的推动力,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例如,一个同学学习上有了进步,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学生心中非常高兴。有这样的好老师,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信心,会更努力地把学习做得更好,并感到很愉快,下次再有进步他还愿意让你给他肯定和鼓励。
教师在如何“教”与学生在如何“学”的上都存在误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吴也显指出:“教学是一个复合体,教和学不可分割,教为学而存在,学又靠教来引导。”[2]可是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其教授外语时依然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在外语课堂中,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虽然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外语教学理论书籍,但对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并没多大作用。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英语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不注重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比如,为了使学生通过考试,课堂上基本就是学生做题、教师讲题,激发不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和兴趣。学习与应用脱节,导致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教学难以获得满意成效[3]。此外,忽略了语言技能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大量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产生,未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理论研究薄弱。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缺乏专业的研究队伍;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对重大宏观问题的研究;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脱节;教师理论意识淡薄。”[4]高校英语教学“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普遍存在。此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不能有效地指导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还有就是教师每天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后就已经筋疲力尽,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搞科研,无疑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活动。
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有效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学生获取课程资源的机会都是相同的。此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此外,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组织模式也能有效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专长及发展倾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比如,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协调分工,使每个学习小组都能实现课上课下的自我管理,组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集体合作能力。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过去当老师谈及外语教学法时,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语言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运用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是遵循这个语言学习规律而创建的。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练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5]。比如,遇到具体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讨论、查资料,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答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不是否定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为中心观念的确立,必须依靠教师这个主体来保障。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增加教与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