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8: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方法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电工基础 课程特点 教学方
《电工基础》是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必须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1.理论性强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首先体现在概念多、基本知识点多、单位制较复杂上。如“磁场与磁路”这部分内容,基本概念有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路等,概念多而且较抽象;基本知识点有磁场的性质、安培定则等;单位制有特、韦、高斯等,不常用,易遗忘。其次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电工基础”中公式繁多、复杂,解题的方法较为灵活,电路逻辑性较强,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好此课程必要条件。另外其内容有较强的整体性,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是层次二的前导和基础,层次二是层次一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它们是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的,且脉络清晰,共同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2.与实际联系紧密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实践环节,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技能的基本训练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通过电路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试方法和调试方法及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与设备等。
二、《电工基础》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教学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内容时,运用演示实验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板画等方法把难以描绘的内容展示出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帮助学生理解和牢记知识。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规律,从而达到识别、理解、运用的教学方法。电阻、电感、电容是电子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好三个元件的基础知识,可为学习交流电和电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电阻元件比较容易理解,而对电容和电感的性质很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对比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类比性。电阻的定义公式为R=U/I,电感为L=ψ/I,电容为C=Q/U,U、L、C都是外部的因素,通过实验得到了R、L、C的定义公式,这三个公式具有很好的类比性。而R、L、C都是反映其本身的特性,而不随外界的电流或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由此推出三个与其本身性质有关的公式,学生通过对比,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3.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而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故我个人认为,职业高中的教学也应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是笔者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办法。
(1)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等。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很快弄清了诸如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4.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得到广泛运用,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教师在演示时能灵活机动,迅速方便,轻松省时,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81-04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国高等教育类型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不同教育类型开始并存,并出现不同分工。“985”“211”等重点院校继续承担着培育学术人才和社会精英的理论型教育任务,一批高职院校主要进行的是技术、技能型教育,而大部分地方高校则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2000年以后,一批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其教育任务也从单一的某种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主要指的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大胆的探索,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识选修课”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辉煌成就。这些探索是适应社会变革、转型和多样化社会的出现而进行的,诸如扩招、通才教育、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等等。探索的过程充满曲折,许多重大举措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甚至受到广泛的诟病。但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增加通识课程的呼声是一致的。
通识课是指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和健全人格、提高基础素养与人文素质所开设的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可能不直接纳入学生的学科专业体系,但可以丰富其专业学习基础知识与人文内涵,拓展其文化视野,为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基本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板块格局。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有“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军训(理工科类一些专业还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这些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被一些人认为就是“通识课”。这样的看法并没错,但问题是这些课程并不足以满足学生夯实基础、提高素养的需要。因此,伴随着公共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增加通识课程,特别是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呼声一直不断。借鉴20世纪30年代全国大学开设“大一国文”课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于七八十年代以来成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有益经验,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大学几乎全部开设了或必修或选修的“大学语文”课。这是真正意义上为提高人文精神内涵而率先开设的人文类通识课程。
社会呼唤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加人文类通识课程是有其直接现实原因的。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中国教育正式步入应试教育轨道。高考指挥棒成了一根撬动中国庞大基础教育的杠杆。高考考什么、不考什么便成了中学教育的取舍标准。对应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中学教育阶段过早地开始文理分科,使得基础教育根基不牢,基本的人文教育缺失。特别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审美情感、语言能力的语文教育,为应付高考也变成了枯燥干瘪的一个个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考录取率的大幅提高,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不高就成了普遍现象。
面对这种现实,为弥补基础教育的缺失,开设通识课,特别是人文类通识课便是不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类通识课可以弥补知识的薄弱,“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拓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当然,通识课程的作用不止于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所说的通识教育不同于“985”“211”等重点院校培育社会精英的“通才教育”,它强调的是“贯通”,即“不同的学科知识能够相互融通,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以开阔的思维进行思考,不拘于一隅。能够广泛收集资料,交流合作,达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它可以提供通行于不同受教育人群之间的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方法。直接的作用是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提供方法论方面的保障,同时为其未来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识选修课”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范围广泛,类型不同,但生源质量比较接近,存在的问题差异不大。因此,各校开设的通识课程虽然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开设了人文类通识选修课。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的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从开设的目的上讲,在有识之士的眼里正如上面所述,无疑它的意义是重大的。但另一方面,在一些专业教师和受教育者的眼中,它既非“学术”,也无“技术”,因而对它的重视程度既无法与专业必修课相提并论,也不可与专业选修课同日而语,因为后者是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提高。
如何改变人们对通识选修课的看法,让学生从为了混学分转变为真正地喜爱,这是摆在通识选修课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通识选修课不受重视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根本原因还在于通识选修课本身,与其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极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手。因而,在通识选修课的开设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一)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盘思考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
高水平大学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都有顶层设计,如复旦大学有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中山大学有中国文明、人文基础、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等四大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借鉴这些经验,特别是在进行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时,应系统思考通识课,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的设置。在这方面,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做法,即:
1.学校制定政策扶持与引导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并施以奖励。
2.每年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或修订之前,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下发通知,由各学科专业广泛动员,遴选、审核本学科专业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上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
3.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分类汇总后下发各教学单位,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识选修课板块的指引。
4.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学科专业按照学校对通识选修课的设置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并与有关学科专业和开课教师联系,反馈本学科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
5.开课教师综合各学科专业要求,准备授课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是管理部门在起作用,但实际上还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通识选修课程的提供者,是开课的主体,也是最终的落实者。
(二)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因为学生的专业背景基本一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经过长时期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其内容已基本定型。即使是不同院校,其相同专业的同一课程也大致相同。通识选修课情况却完全不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基本上是跨大类全校性通选,因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相同,但教学内容绝不能照搬,甚至不能简单缩略,而应根据每一期选课对象,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人文类通识选修课为例,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都开设了“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通识选修课无法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学史,也无法全面地介绍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只能精选精讲。比较成功的做法是,选择能够代表一个时代主流文学形态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引导阅读,以点带面地让学生了解―个时代。至于最后精选哪些内容,主导权完全在开课教师。
(三)教师决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不少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涉猎,如汤显祖与《牡丹亭》,曹雪芹与《红楼梦》等。而这些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是不能搁置不讲的。如何避免重复,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实现让学生掌握文学史知识、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成功的例子是可以采取延伸拓展教学法。如对汤显祖与《牡丹亭》的介绍,可以拓展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对比东西方同一时间出现的两位戏剧大师的社会、文化与生活环境,对比分析他们戏剧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对比《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的故事、戏剧人物与结局,让学生冲破藩篱,获得全新的阅读视野和艺术感知力。对《红楼梦》的分析则采取纵深挖掘法。这其实也是延伸拓展式教学的另一种方法。具体的方法是,从故事人手,分析《红楼梦》故事的三个层面,即神界的故事、人界的故事和鬼界的故事,讲清“鬼界”“人界”和“神界”独立成篇又紧密相连的立体、回环结构。透过三个层面故事发掘曹雪芹的文化内核,即他所秉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观念与儒、佛、道的思想。这样浅进深入,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便于其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丰富的艺术魅力。
三、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一)讨论式教学法
这是改变教师满堂灌,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历来受到提倡。在学生人数不多的班级,讨论式教学法的效果确实明显。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往往是大班教学,少则数十人,动辄~二百人,甚至更多,组织课堂讨论显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变课堂讨论为课下讨论。任课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组织一次兴趣课堂,让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课下讨论。根据讨论的情况,再选择几个学生在下次课堂上作重点发言。这样,将课堂延伸到课下,教和学紧密结合,既改变了教师单一的讲授方式,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这样的讨论,要同时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学生参与讨论的次数、态度与表现可以直接与课程考核成绩挂钩。
(二)问题式教学法
任课教师根据每一讲的内容,预先设计出几个问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如介绍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鲁迅,一般都按照鲁迅生平与思想历程、鲁迅小说创作、鲁迅杂文、《野草》等散文这样的脉络进行讲授,这几乎已成范式。但学生在中学时期对鲁迅和他的作品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再做重复性的介绍显然得不偿失。不如把鲁迅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1.鲁迅是因为成绩差才弃医从文吗?2.鲁迅怎样看国人(以阿Q、狂人、闰土、单四嫂子、祥林嫂、孔乙己、吕纬甫、魏连殳、子君等为例)?3.鲁迅为什么不宽容?4.鲁迅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写杂文、打笔仗上,没写长篇小说是损失吗?5.《野草》等散文为什么晦涩难懂?等等。
这样以问题为导引,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进行多方面分析,以开放性的话题和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他们对鲁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影视欣赏教学法
这一代学生是在“读图”中长大的,大量接触的是“快餐文化”,文学作品阅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更是薄弱。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欣赏”课上适当地播放一些影视作品,可以为其提供一条快速通道,让学生迅速地了解经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阅读的不足。
通识选修课课时有限,要在课堂上大量进行影视欣赏几乎不可能。同时,影视欣赏也不能代替对经典的阅读,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品产生兴趣,从而能够主动阅读原著。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精彩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如《牡丹亭》可选取“春香闹学”,或昆曲“游园惊梦”唱段,只需几分钟时间。完整的影视欣赏应安排在课下,可利用晚上的多媒体课室进行。现在网络的发展与移动终端都为影视欣赏提供了便利。教师可提供教学资源的IP地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线观赏或下载。一些网上不能提供的资源,教师可利用自己的QQ空间上传。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完成影视欣赏任务,应该采取适当的监控措施,并将影视欣赏纳入考核范围。
(四)对比教学法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广泛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打破常规,将不同章节的内容纳入同一个话题,进行对比分析。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都成功地塑造了小姐与丫头的形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桃花扇》等作品中的主角都有相同的身份,可以将这些不同作品中的同身份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五)网络平台互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比较常见的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学习网站,由网络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授课教师预先或现场录制教学内容,开展远程教学。这种课程一般被称为“网络课程”。对于选课人数较多的通识选修课,非常适合使用网络课程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只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参与相关教学环节,完成观看视频、阅读原著、提交作业、参与讨论、期末考试等课程学习任务就行了。学习网站会为每门网络课程设立“讨论”区,学生如有疑问,可以在“讨论区”提问,授课教师予以解答。
网络平台互动教学法不只是网络课程这一种形式,非网络课程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这些现代媒体技术与通讯手段。通识选修课可以按课程组建班级学习QQ群、微信群,授课教师在这个平台上传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和答疑,学生在这个平成指定的任务,提出问题,等等。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生力量日益壮大,独立学院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定位是: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普通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只有认清其学生群体的特征并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因此,对独立学院学生,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育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实行课堂教育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多注重应用,这样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部分学生常以此为借口和理由逃课、旷课,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有少数学生在中途就干脆放弃学业。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因而,这部分学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中,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并有一技之长,喜欢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中,并在比赛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这些情况表明,只要学校有好的教育管理者教育有方,引导得当,独立学院学生同样能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不喜欢动脑筋,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独立学院生源为本科三批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入学成绩低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本科三批与二批的分数落差大约为30~80分。分数的差距背后隐藏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这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最大劣势,这些差距在大学的学习中也逐步显现出来。
3.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偏重社会活动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不会迎难而上;独立学院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观点,必须对独立学院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的需要。1)教学计划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要大胆突破母体学校教学计划的框框,要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首先,独立学院教学计划要符合本科教育的框架,确保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本科水准;其次,要充分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基础课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比重,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使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大学生。2)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独立学院必须科学定位。“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基础教育分层次,专业教育分模块,总体加强实务性课程、实践环节和能力训练环节”的原则,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形成“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2.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等,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事实证明它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如今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独立学院应定位在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所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出“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三、实施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具体探索
1.调整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独立学院学生群体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计划既不能照搬传统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又不能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相类似。及时更新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剔除陈旧内容,避免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兼顾知识的连续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知识含量。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做到结合学生特点和人才需求来设置,构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具有本院特色教学计划。
2.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特点,独立院校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学科内容应该作调整,按“少而精”的原则,删除大学数学中繁、杂、难的内容。比如删除实数的连续性定理及R2的连续性、小和与大和、可积准则、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等,克服学生因数学难而害怕学习数学的心理,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把讲课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着重传授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增强直觉能力,学会逻辑思维,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通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引入探究性教学法。所谓探究性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以及对某一定理正确性的证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再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则可以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2)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以及研讨式教学为具体形式,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集思广益、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可以克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将知识强加于人的弊端,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3)引入实践教学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把一些实际问题引入大学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数学课堂的吸引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起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两者都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实现教育主体观的转变,使教师和学生均作为教育主体,并使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活动中,真正获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教学,加强引导性和启发性,以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地分2个部分完成:理论知识部分和应用部分。具体可以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1)背景部分
在讲每一部分知识之前先介绍本次知识的来源及典故吸引学生兴趣,同时介绍该部分知识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会有一个很清楚的脉络,知识的理解会很深入,也很容易记得牢固。但记住这部分少花时间。
2)概念或定理部分
对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最忌讳的是铺垫太多,他们的思维比较直接,你要明确的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需要你理解什么。所以,在介绍完知识背景后,及时引入本节主干概念或定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
教师精讲内容时,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典型例题进行示范讲解。
3)例题及拓展部分
讲完概念之后,就要配以适当的例题来说明概念。例题的选择不宜太难,应具有典型性。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很直接,很多概念的理解通过例子来说明效果会更好点。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随堂练习
例题的讲解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概念,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应用,必须要让学生动手练习效果才好。在练习后,教师可以总结该题的思路和方法。
5)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在回顾知识要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学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汇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
最后,在考试方式上,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考试”主要具有两种功能。其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考试检查、评判、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适当评判教学效果。其二,对学生而言,考试可以起到督促、引导学生主动复习的作用,使学生分阶段、分科目总结和归纳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巩固学习成果,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独立学院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关系独立学院教学效果,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是独立学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以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给出了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相互配合。同时,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我们教师不仅要加强责任感,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主导教学活动,数学观念的更新要比数学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师仍沿用落后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那么前面所述合理的改革措施是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的。因此,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自己的数学教育思想进行自觉地反省,对思想中的不足甚至是错误的成分进行澄清和否定,自觉地对照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去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2.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教育今天在谈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发展,数学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数学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自身数学修养。“修养高”应包含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所谓理解就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而内化则是知识的一种升华,不仅理解,而且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有“知识满足”的思想,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学多思,努力提高专业修养、教学水平和数学修养。只有这样,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精深渊博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娴熟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保证上述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创新,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本科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2]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4]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
[5]罗箭华.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其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2,10.
一、中小学教师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做科研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把科研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更是让他们措手不及。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做科研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很多教师不知道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做科研就是像一些理论型专家一样研究一些教育理论问题,所以就把做科研和自己的教学割裂开来了。
第二,很多教师不会运用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尤其是不知怎样运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质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方法介绍比较多,所以许多中小学教师也开始运用一些这样的方法,如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但他们对到底什么是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还不能真正理解,只是一味追求形式。相反,对量的研究(quanfitafiveresearch)方法的介绍却不如20世纪80、90年代那样多了,而且出现了反对量化的趋势。这也促成了许多中小学教师不知该怎样做,“到底要不要量化?”“哪些需要量化?”等问题都给广大教师带来不少烦恼。
第三,很多教师不会写论文,往往把学术论文写成普通的作文,很难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大家,等等。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小学教师怎样运用研究方法的问题。因为这一过程是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步,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对教育科研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从如何运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谈中小学教师怎样做科研。
当然,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恰当选择和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来做科研。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中小学教育科研指的是在中小学校里进行的,以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索学校里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同外部相关现象的关系的认识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的。
第二,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微观研究为主,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通常都是校长和教师围绕某个具体实际问题展开的,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校本课程、教育方法、研究性学习课程等研究,多是范围比较小而且具体灵活的研究。
第三,中小学教育科研以行动研究为主。因为行动研究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合作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寻找答案。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根据实际教育教学I.口]题展开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应是同一个人或一个共同体,这正是行动研究所要求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体,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而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师。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和运用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来进行教育科研。
三、中小学教师怎样做科研——如何运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师做科研是离不开选择和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的,而现在最普遍的教育研究方法就是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只从二者适用的范围及结合的角度,谈谈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怎样选择和运用它们。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做科研时,要恰当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首先就要根据两者的适用范围来选择和运用。
(一)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
本文所采用的“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定义主要是参考了陈向明教授的观点,即“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Ⅵu“量的研究(又称定量研究、量化研究)是对一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不同著作和期刊关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论述的学习,笔者认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正因为二者的研究目的、研究过程是不同的,所以二者的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首先,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内在含义来看,它们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
量的研究主要是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所以它比较适合对一些数量关系比较明显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如对“教育结构与教育投资、学生的身体状况”等的研究。
质的研究则是对事物全面整体的理解,不限于量化的部分,所以它比较适合运用到一些很难量化或者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中,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不同学科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信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焦虑心理”等的研究。
其次,从这两种研究方法操作过程的具体要求来看,它们也适用于不同的范围。
量的研究不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只重视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所以它比较适合对研究者不太熟悉的或较大样本的对象进行研免在教育科研中的典型例子就是对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对“学生成绩及其影响因素、学生性别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师资学历与职称的关系”等的研究。
质的研究则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归纳分析各方面的资料,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意义建构,探讨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它比较适合对研究者比较熟悉或者比较小样本的、具体的对象进行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典型例子有对“学生个案分析、学生档案袋评价、教学案例分析”等的研究。
以上是根据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含义和操作过程的要求,来分析它们的适用范围的,教师在做科研时应据此选择和运用质的或量的研究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将这两种研究方法完全对立、相互分离,教师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因为在具体的教育科研中,教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描述,只用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是不能对这个问题获得全面细致的了解和认识的,所以中小学教师做科研时,要恰当地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此外,还可将二者结合使用。
(二)教师如何结合使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教师应如何结合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而且困难的问题。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比较少的。笔者认为,司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教师要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的特点来决定怎样选择研究方法。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看待所研究的问题,从而根据问题不同侧面的性质来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例如,“教师评价的研究”,就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进行量的研究,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则进行质的研究。
教师也可以对同一问题的同一侧面混合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设计上把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完整地结合在一起,采用马克斯威尔(MaXwell,J.1995)提出的结合方式:
(1)顺序设计,指的是两种研究方法的使用存在先后顺序,先用量的研究或质的研究,再用质的研究或量的研究。例如,“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就可以先对较大样本的学生做一个统计调查,然后根据研究问题的重点选择一部分学生、家长、教师进行座谈、访谈,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分析他们在问卷中的回答。
(2)平行设计,指在同一项研究中同时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并进行相互验证与补充。例如,“小学生辍学的研究”,就可以一边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抽样调查,一边对学校、家庭的环境和学生的活动进行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然后对从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关检验和相互补充。
(3)交叉设计,指在研究开始的时候使用一种研究方法,然后随着研究的进行,在继续使用这种方法的同时结合使用另一种方法。这种结合方式实际上就是前两种方式的混合,可以使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例如,“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可以先对学生做一下观察,然后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的深度访谈,最后对将各种研究结果加以综合。
其次,教师要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点来选择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研究时,要对研究对象的特点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研究方法。例如,“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教师就不能只用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而应根据其年龄、身体、心理发展等特点,通过访谈等方式加深对小学生的理解,然后采用上面的任何一种结合方式来进行研究都可以。
第三,教师还要根据研究的环境特点来决定怎样运用研究方法。
(一) 演绎法的主要形式 (二) 演绎的条件
(三) 演绎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三.类比法 P32 (一) 类比的模式 (二) 类比的特点 (三) 类比的类型 (四) 类比的程序 (五) 类比的作用 (六) 类比的局限 四.其他逻辑方法 P36 (一) 分析与综合 (二) 抽象与具体
第二节 经验方法一.观察P39 二.实验P42 三.测量P48 四.统计P49
第三节 数理方法 一.数学方法 P52 二.模拟实验 P56三.理想化方法 P58 四.科学假说 P62
三 现代科研方法
第一节 系统论
一.系统论的出现及其意义 P68 二.系统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P69 (一) 系统的概念 (二) 系统的特征 1. 集合性 2. 相关性 3. 层次性
4. 整体性和系统功能 5. 环境制约性 6. 动态性 7. 目的性
(三) 系统的分类 三.系统方法 P71
(一) 系统方法的特点 P71 (二) 系统方法的原则 P73 (三) 系统方法的程序 P74 (四) 系统方法的作用 P75 四.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第二节 控制论 P76
一.控制论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二.控制系统
三.控制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第三节 信息论 P80 一.信息的概念 二.信息的特点 三.信息技术革命 四.信息反馈方式 五.信息方法及其作用
第四节 “新三论”简介 P83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协同学理论 三.突变理论
四 科研选题
第一节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P87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结论及分类 二.科研选题的概念、分类及意义 三.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科研选题的来源 P90
第三节 科研选题的原则 P95
一.需求性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五.优势性原则 六.发展性原则 七.经济性原则 八.效益原则 九.学术价值原则
十.远近发展相结合原则 第四节 科研选题策略及方法 P100 一.科研选题策略
(一) 选题的价值取向 (二) 课题调研要充分 (三) 选题要量力而行 二.科研选题的方法 (一) 现状调查法 (二) 历史比较法 (三) 未来预测法 (四) 系统综合法 (五) 优选决策法
第五节 科研选题的程序P103 一. 定方向 二. 定任务 三. 定课题
四. 课题名称的确定 五. 选择计划的制定
第六节 科研选题的注意事项 P108
五 科研文献搜集和整理
第一节 科研文献概述 P111 一.科研资料及其类型 二.科研文献的概念 三.科研文献的级别 四.科研文献的种类 (一) 专业书籍 (二) 期刊论文 (三) 学位论文 (四) 会议论文 (五) 标准文献 (六) 专利文献 (七) 科技报告 (八) 政府出版物
五.查阅文献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搜集文献基本知识与技巧 P119 一.根据查阅目的明确查阅方向 二.利用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料 三.利用文献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四.利用互联网搜集文献资料 五.利用其它渠道搜集文献资料 六.搜集文献资料主要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文献检索途径 P127 一.按外部特征的途径 1. 提名途径 2. 著者途径 3. 机构途径 4. 代码途径 5. 引文途径
6. 信息源类型途径 二.按内容特征的途径 1. 分类途径 2. 主题词途径 3. 关键词途径
三.检索途径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文献检索步骤 P134 一.课题主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33-01
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研究生,身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念与视角交相碰撞的学术环境,学校在文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能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文理科的优势互补,则必将大幅度提升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最终转化为创新成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特点
创新是指探究事物运动客观规律以获取知识,传播和运用知识以提取新的经济、社会收益和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水平的过程 。[1]在创新一词的基础涵义上,文科研究生具有和理工科研究生相近之处,二者都是个体在自身的知识基础之上去创造新的理论和方法。然而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上和自然科学有所区别,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也就不同于理工科研究生通过试验得出具体的新成果,而是在阅读、调查或社会实践中,在已有知识和理论基础上,形成新观点、新思维或新视角。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经典理论是文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对象,也是文科研究生“批判地继承”的对象,抓住某一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把握最具开创的学科前沿,追本溯源、深入思考,探寻其背后的一般规律和其他内涵,并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新的思索、提出新的创见。
第二,文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还应包括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创新。方法创新主要集中在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两方面。研究视角即学术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定视域,[2]研究视角影响研究进程,选择新的视角,经常可以探寻到新事物,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表征,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结果;思维方式的创新则是指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用新理论来阐释旧问题,得出新结论。文科研究生应充分发挥自身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强的特点,摆脱思维定势。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第一,有助于文科研究生良好学风的形成。理工科独有的学科特点使理工科院校普遍学风严谨,理工科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使文科研究生能够受到良好风气的感染,从而促进其科研创新意识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拓宽文科研究生的视野、广泛获取知识。理工科院校自然科学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底蕴深厚,在当代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为文科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可以增加文科研究生的知识储备。
第三,便于借鉴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方法。理工科研究生具有较为严密和规范的研究模式,如果文科研究生能够结合科研实际进行借鉴,必将在文理互动中产生新的思维灵感。[3]
三、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提高措施
第一,借助理工科院校的求实精神,引导文科研究生形成踏实学风。由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性和理工科专业内容的高难度,使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此理工科院校普遍学风严谨、作风踏实;而文科研究生却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导致学风浮躁,华而不实。因此,理工科院校可以用严谨求实的学风感染文科研究生,[4]为其科研创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条件。学校应该用理工科研究认真求证、反复试验的科学精神教育文科研究生,让文科研究生观摩理工科项目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引导文科研究生重视科学实践。
第二,在探索文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异同的基础上,针对文科研究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法。一方面要总结文理科研究生科研上通用的方法、理念、模式等,合理应用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手段,引导文科研究生重视科研创新;另一方面,从培养方式上来讲,理工科研究生是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科学试验和课题进行研究,而文科研究生则是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对既有理论加以学术思考,因此应加强研究方式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依托于理工科专业资源,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实现文理互动互进。随着社会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相互渗透、彼此结合的趋势。理工科院校在推进学科交叉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在文科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中,适当增加一些自然科学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学校应当组织本校自然科学的专家和硕博士生导师进行科普专题讲座,以强化文科研究生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学校还可以通过举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学术研讨会,促进文理科研究生的科研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29-02
近年来,我国科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在积极探寻绩效评估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随着我国政府对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科学研究的竞争加剧,要求引入绩效管理这一已被国外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手段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强。合理的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对提高地方高校的科研质量意义重大,这已成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共识。限于地方科研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当前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空间。
一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及绩效管理的特点
地方高校的科研不但具有科研队伍的多层次性、科研任务的多重性、科研方向的多元性等高校科研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科研目标的实用性和科研内容的地域性等特点。基于此,本文研究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科研内容的地域性
与重点高校比较而言,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的竞争上处于劣势,这样地方高校很难形成长期的、专一的研究方向。因此,地方高校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以此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地方级科研经费定位于解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这样地方高校科学在研究上无形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科研目标的实用性
科研水平不高和缺乏竞争力是一直困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也导致了立项、经费争取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将有限的科研力量集中地投入到匹配的科研方向上,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定位于实用性。具体而言,科学研究需要注重提高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使其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明确的人才培养功能;此外,科学研究还需要注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依靠科学成果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科研业绩来提高社会知名度。
二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及其难点
1.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
考核科技绩效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非关键性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了效率以及效益。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样既避免了同行评议法缺乏定量化分析的弱点,同时又受专家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以及官僚意识残留等因素干扰;也避免了模糊评价法过分侧重于定量分析,而缺乏对一些无法定量化的、指标的定性分析。综合上述方法的优劣,关键指标考核方法较其他方法而言,更加符合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
2.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难点
第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障碍。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原因在于一方面科研过于偏重理论化研究,缺乏与地方特点的结合,这样造成科研成果在理论上成立,但不符合当地实情;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式过于形式化,为按期完成目标,人为地拔高或降低科研成果。此外,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科研项目成果约束机制,以至于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追究相关的违约责任。
第二,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不容易被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投入是通过脑力劳动来实现的,有时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实验的延续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这样导致其工作时间无法估算。而对科研产出的衡量由于对科学研究绩效评估的产出概念还存在分歧,导致科研成果的每一种社会价值也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评估体系。
第三,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学科,在无法统筹兼顾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优势学科在项目申报上会比普通学科更具有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所以这也会压制普通学科科研。这两者的均衡是目前合理绩效评估的一个难点。因此,怎么区分与学校职能管理机关的权限划分,协调与科技处、人事处等单位的关系,探讨项目管理、人才流动以及机构组建等具体问题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优化的难题。
三 改善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的思路
1.运行评价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
要正确评价科研水平,也要正确评价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促进协同合作。如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奖项包括科技成果奖、科研项目奖、校企合作贡献奖、成果转化贡献奖、科研创新团队津贴奖、科技工作贡献奖等。
2.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评审、职称评聘等工作应当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挂钩,如将从事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推广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或在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并得到学校和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定,并以此作为科研考评管理的基本原则。科研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科研成果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科研的投入才有价值。因而,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准确满足科技发展目标和需求;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脱离科研目标的大范畴,需要契合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要着力考察各项科研产出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因而,在执行绩效评价时根据具体学科进行定量分析,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所以,在对科研项目评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估,而且需要结合定性分析。
4.利益群体间的协调与合作
地方科技处和科研院是各科研人员之间、项目与科研人员之间、各学院之间的匹配、协调与管理的机构。地方科技处或科研院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加强人才之间的合理竞争、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合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考核指标的权重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同行专家进行定性、定量评议的重要基础数据和规范。因此,评估指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可操作,会直接影响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难度,由于受项目学科、研究阶段、研究领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国内外开展此项管理工作时间并不太长,评估指标的制定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权重新予以调整。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科研效益的意义重大。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地方高校学术风气的发展,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事关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地方高校科研方向不集中,各个学科的科研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学科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差异很大。地方高校需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定位,一要从学校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分析科学研究的优势和所拥有的科研实力,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社会反响;二要依据现有科学研究基础,从学科的前沿地带和跨学科角度确定科研方向,经过努力能够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并能在某一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三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出发,确定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往的实践中,我国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要构建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的绩效评估方法尚需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吴述尧.国家目标为基础研究导向愈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1999(5):317
[2]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
[3]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答科技创新的对立面是守旧,但学术腐败的危害性比守旧更大。学术腐败对一个民族的科技创新构成了严重威胁。科技创新学术反腐应该寻找突破口,加快构建学术反腐的长效机制。 首先政府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环境
政府和社会要通过宣传、教育、立法、制订政策和宏观调控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社会文化。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教育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要确立前瞻性的法律依据
全社会共同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学术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学术侵权成本。可以不断探索改进学术科技审稿制度,试行文责共负追究制度。
第三加强对学术的有效保护。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学术研究,必须保证学术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学术保护和学术反腐培训工作,引导学术研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网络检索科技开发,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学术腐败侵权者的成本。完善保护学术研究服务体系,加大对学术研究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学术带头人的指导和服务。
自由发挥 你是否撰写过科研论文?
答我是小学教师,没有写过专业的科研论文。而教学论文虽然也有,但是水平有待提高。关于论质量我提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要看高质量论文的必备因素——创新即理论、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如何判断是否有创新:检索阅读文献,跟踪学科发展,如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常用英文数据库。
第二看论文各个部分的要求
标题:简明扼要,体现创新点
文献综述部分:全面、准确而客观地评价相关方法(可能涉及到审稿人)
主体部分:突出创新点
实验部分:充分(特别注意参数的选取,增加说服力,)
分析部分:要有对比
结论部分:阐明对同类工作的扩展 初稿要反复修改,重视中英文摘要的撰写
简答 简述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和要点。
答学术报告提纲撰写的形式有文摘式 条列式 图标式 复合式
一份高质量的写作提纲,从内容的角度看应该符合四条基本要求:
①突出报告主题,即围绕着报告主题科学安排层次结构,合理使用调查材料,深入论证基本观点,努力充分表达调查报告的主题。
②阐明基本观点,即根据主题阐明观点,用材料论证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努力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③精选调查材料,即精心选择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调查材料,努力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并与观点一起共同突出报告主题。
④符合内在逻辑,即写作提纲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写作提纲的文字表达方式,常用的有两种:
一是标题法,即按总标题、大标题、小标题、子标题的形式,将内容分层排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提纲形式,其特点是主题突出,层次清楚,结构严密。
二是句子法,即用句子的形式,把所要论述的内容概括表达出来。这种提纲形式的特点是内容明确,表述完整。
简答 课题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
专业技术论文的选题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集中、鲜明。
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创新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优势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
简答 简述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答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一)发散思维1、概念:又名辐射型思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
维。包含(1)逆向思维(2)侧向思维(3)想象(4)联想(5)灵感(6)直觉(7)假设 (8)系统思维
(二)收敛思维1、概念:又称集中思维或辐辏型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特点 必须以发散思维为前提;是纯理性思维的形式。3、基本形式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敏感性2独特性3流畅性4灵活性5精确性6变通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方向的求异性即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出问题。
2.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
3.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
4.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即思维成果迅速扩大和展开,在整体上带来价值的更新。
5.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简答 什么是科研方法?与一般科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科研方法不能等同于科学方法。(1)科研方法: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科研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科学方法:一般指从哲学的视角,将具体科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炼,力图使其系统化并具有普遍性,强调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简答 如何进行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
答科研课题信息的收集一般性包括1收集标准 即针对性、代表性、可靠性、完整性
2收集的方式:一般包括科学文献、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网络查询等。
收集时注意1、先按标题搜;2、然后按内容搜;3、整合时要标题就不要内容,要内容就不要标题;
4、搜集的原则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呈现规律。6、还要注意最新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61-04
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有358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方法、模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科研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改进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教育科研管理的概念界定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中给教育科研管理下的定义是: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杜亚丽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指教育科研管理者对教育科研人员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2]。程斯辉是这样描述教育科研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者与作为教育科研管理对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互助、互相合作的活动。”[3]李倡平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管理者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有效地发挥人、财、物等诸多要素的效应,实现教育科研全部目标的过程[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调动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管理者的协调和服务,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它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如国家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如中小学、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还包括中观的,如省、市、区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
(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
教育科研管理应该管什么?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作了归纳和梳理。张学军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分为教育科研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队伍管理、课题管理、制度管理和档案管理;[5]徐桐等认为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科研目标的管理、对科研工作制度的管理、对科研队伍的管理、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对实验资料及科研成果的管理、和对科研档案的管理;[6]李倡平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理解为管理的基本对象和任务,他认为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涵盖:编制科学学科发展规划与指南、对立项课题实施全过程管理、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为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培训教育科研队伍,以及推广表彰科研成果[7]。
上述学者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论述大致相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规划(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从立项到结题的管理)。
(三)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
教育科研管理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活动也有着特殊性。综合而言,教育科研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层次性。
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复杂性,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必须通过层次性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教育科研管理的层次性最终是要形成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的教育科研网络[8]。
2.服务性。
管理就是服务。教育科研工作涉及面广,教育科研管理需要对研究项目和研究者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更需要为广大的中小学、幼儿园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帮助他们克服研究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9]。
3.激励性。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并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教育科研的管理必须依靠激励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10]。
4.时代性。
教育科研的管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跟上教育科研发展的时代步伐,为教育科研工作服务[11]。
5.灵活性。
教育科研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12]。教育科研的管理既需要一定的刚性的要求,例如一定的科研规范和标准,也需要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机械和僵化。管理的灵活性要求通过目标导向、宏观调控、激励诱导等方式协调教育科研的目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要求,实行弹性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除上述几个特点外,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还具有教育性、创新性、渐进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点。
(四)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和繁荣的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相比,教育科研的管理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关键问题,如重复低效、资源浪费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漏洞,更没有消弭。
程斯辉认为,当前的教育科研管理从方法和措施上看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育科研项目评审的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不够;二是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指导不够,导致一些研究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育科研管理措施弹性、模糊性不够,存在着将教育科研活动及其成果评鉴简单化的倾向;四是教育科研管理重利益沟通和短期效益的倾向严重[13]。何光辉和黎杰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急待提高,分工需进一步明确”,“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需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科研管理效益不高”,“科研发展步子缓慢,科研效用不大”[14]。
同样,赵传江对35所中小学的调研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端正;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不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的效益不高。他同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偏低,对教科研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评价标准导向不明;三是缺乏科研的环境和条件;四是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推广性差[15]。蔡荣在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科研目的不正确;研究课题选择的非科学性;研究过程的随意性;研究成果的表面性。其原因主要是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科研管理水平低下;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偏低[16]。
一些学者对教育科研流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行了探讨,鄢琦和鄢佳程认为在课题中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中期管理重视不够、关注不高;二是缺乏课题中期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和要求;三是由于人员变动、时间因素,以及设备、手段和经费等原因造成的中期管理难度加大;四是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适应[17]。
可见,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问题,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导致的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正确、常规管理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失当造成的问题,如管理内容、管理流程的漏洞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导致的立项审批等缺少民主公开、过程指导不力、教育科研效益不高等问题。
(五)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
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效益性原则,决定了教育科研管理必须注重教育科研的实效性,而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正是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教育科研管理改进的研究主要针对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如对评价、考核方法的改进,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等等。
1.对科研课题或项目评价和考核的改进
张廷亮、谢守祥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和评价缺乏自主管理的现状提出积分制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根据教育科研的特点,建立一套教育科研实施的指导性流程,用积分的办法对流程进行监控。“积分制管理的评价方法体现了教育科研的指导性和自我监控性。它为每位课题主持人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思路。积分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双向管理上,对管理者而言,它是过程管理的依据与标准;对课题主持人而言,它是课题主持人开展课题研究的向导,进行自我评价的准则。”[18]
陈英德针对教育科研“量化评价”的弊端,提出建立以“质”为主,兼顾数量的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现有的评价方法[19]。
2.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
鉴于目前教育科研实践中,很多学校和单位重视项目立项,对项目的实施及完成情况重视不够的问题,陈英德认为应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前期抓立项开题,中期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后期抓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题[20]。许海银、郝霞提出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按照“三、三、五”等级标准进行成果评价,同时注意“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成熟度的问题”、“对评价、鉴定人员的选择、推荐要严格要求”以及“在鉴定、评价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排除不相关因素”[21]。
3.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
安永锋、任智强认为,在科研管理中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转变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观念;注重在科研人员中培养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管理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应用项目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2]。
教育科研的档案管理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叶文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建立一个课题档案袋。“档案袋内必须有如下六方面材料:(1)课题研究方案和制度;(2)课题研究学习材料;(3)课题实践课教案(含评课稿);(4)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及案例(要求原创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凭证(含、获奖证书、数据报表等);(5)课题研究活动凭证(含课题研讨、展示活动的音像资料、活动报道等);(6)课题研究记载册。”[23]
林荣凑则从具体工作的层面,对教育科研档案建设提出“实体分类法”的建议,他认为“为了增强教科研档案的适用性,中小学的教科研档案可采用“实体分类法”,即以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为标准分类。”[24]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多,研究中观管理的少
从现有文献的分布来看,已有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宏观的教育科研管理以及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等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地方教育科研管理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这类中观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少。究其原因,一是从事地方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的人员较少,这一层级的管理机构独立存在的时间较短,其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尚无明确的规定;二是相对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微观层面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而言,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因此形成了“短板”。加强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研究管理理论的多,研究管理实践的少
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尤其是在教育科研管理的宏观研究方面,大都是从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一些理论围绕教育科研管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或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特点加以补充和完善,基本上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即使是微观的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多也是从逻辑和学理的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深入研究管理中具体实践的较少。尽管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但是教育科研管理,尤其是中观和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完美地结合,促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管理问题的多,研究如何改进管理的少
现有的文献中,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较多,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加以改进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造成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学校(单位)往往原因各不相同,因而所提出的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较为笼统和含糊,或者缺少普遍的适用性,也限制了管理改进研究的深化。要提高教育科研的管理效能必须重视管理的改进,这种改进既包括对原有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善(摒弃、调整、补充),也包括对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目的是解决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所以,加强管理改进的研究也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研究单项业务改进的多,研究系统业务改进的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具体的管理业务的改进,如仅仅局限在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或成果管理等,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具体实践的系统的全面的改进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教育科研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和教育发展大环境相互适应,教育科研管理内部各组成部分也需要相互协调。单一的管理业务改进往往因为其他因素的牵制使得这种改进处处碰壁。所以对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还应注重从整体和系统出发,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要彻底解决目前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从制度、经费等根本性的要素入手,但是管理体制、机制、经费等改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诸多限制的条件下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整体或系统的管理业务入手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改进,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11]杜亚丽.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06(03).
[3][13]程斯辉.关于教育科研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
[4][7]李倡平.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徐桐,张晓军,刘若智.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提高学校科研效益[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8][10][12]苏忱.试论普教科研管理的特点及一般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05).
[9]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何光辉,黎杰.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
[15]赵传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3).
[16]蔡荣.浅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17]鄢琦,鄢佳程.高校科研课题中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6).
[18]张廷亮,谢守祥.教育科研课题积分制评价方法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19][20]陈英德.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1]许海银,郝霞.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
[22]安永锋,任智强.项目管理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06).
[23]叶文生.以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引领教师做好课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
[24]林荣凑.怎样搞好中小学教科研档案建设[J].教学与管理,1999(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ZHU Xia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