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8: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风险识别机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企业整体规模大、员工人数众多、营业收入巨大;大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往往也比较复杂,拥有大量母子公司以及分公司;税收征收事项比较复杂,大企业每年带来税收贡献的同时,对大企业进行征税也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于跨国家、跨区域、多产业链条、宽领域的大型企业,适用的税率、税收征管的对象等方面都是一个难题;企业本身有一定的税收风险管理意识,因为大企业的税收数量庞大,大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会关注税务问题,对国家颁布的一些税收政策也比较敏感。首先,因大企业的税收在国家税收安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其税务风险问题已越来越引起我国税务机关的重视,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大企业的检查管理力度;其次,税务风险管理是大企业进行整体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瞬息万变但又错综复杂的市场条件下,大企业要想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必须进行正确有效的的风险管理,而税务问题作为直接影响到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一环,在考虑企业风险管理时不能被遗漏;再次,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大公司的盈利能力,对税务风险进行管理,本质就是更好地研究国家对于大企业的税收政策,在保障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前提下,确保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企业利润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够
很多企业都有非常完善的财务控制系统,但是却很少有相应的税务控制系统,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企业一般就是被动接受税务机关的要求,完成相应的税务缴纳工作。我国的大企业很少能够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上升到提升企业的战略定位、增加企业价值的高度。总体而言,大企业缺乏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主要体现在:管理层缺乏对税务风险的战略性定位,公司的管理层对于税收只是被动接受,而没有将其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工具;公司执行层在具体经营活动中缺乏对税务风险的考虑。税务问题涉及到大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包含投资、销售、采购、生产,这些具体的经营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由公司的执行层员工负责落实,如果员工税务风险不够,最终也会带来很多问题。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够还体现在缺乏全面的税务风险意识上。全面的税务风险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如果没有按时足额地缴纳所有的税款,则会给企业带来需要补缴税款、影响声誉等一系列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包含企业没有充分了解与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多缴纳了税款,导致企业不必要的现金流支出。
(二)存在组织机构设置问题
企业的税务风险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税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在经营的过程中展开完备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因此需要同财务风险管理一样,设置相应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但是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很少有企业设置了税务管理部门,甚至连税务管理岗位也没有。在少数设置了税务岗位的公司,对其职能定位也和税务风险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税务岗位的基本职能是进行税收的申报、发票的收集和缴纳。在具体的人员配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的税务岗位一般是由财务岗位兼任,虽然在工作内容上涉及的点有所类似,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人员兼任税务管理人员,容易导致工作内容自己负责、自己监督的局面,从而加大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大企业没有设置专业的税务机构,使企业缺乏对税务风险信息的实时把握,这些都会最终导致大企业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加大。
(三)各部门与税务机关缺乏针对税务风险的有效沟通
内资占主导的一般大型企业少有或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部门,这样就缺少了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与税务机关之间针对税务风险进行沟通的组织机构保证。由于对税务风险的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不够,企业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的时候没有将税务风险考虑进去,缺乏对税务风险的事前控制。同时在公司级战略转变成部门级战略的执行过程中,业务部门由于缺乏对税务制度的敏感性,也没有及时将有关的税务信息沟通给税务部门,容易导致税务部门不能很好地进行事中控制。另外,大企业针对税务风险的沟通不畅还表现在企业和政府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畅。目前,我国的整个税收制度还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税务机关会在必要的情况下对税种以及税率做出一定的调整,但是由于目前在国内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还不存在很好的沟通机制,纳税资质认定、税务信息登记、关联关系及组织架构等涉税信息没法进行良好登记以致连企业连上述基本信息都不掌握,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就难以获得实现。这些变化不能及时传达到企业之中,就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
(一)经营复杂性带来的税务复杂性
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对的税务风险通常是与一些重要的战略性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大企业经营范围的变更、企业的兼并重组、注销和破产等等。由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或者企业的财务人员在进行战略性决策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研究国家相关的税务政策,没有将行动的税务风险作为战略部署的考虑因素,采取行动后,可能面临严重的税务问题。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税务风险
一般而言,大企业需有较好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保证对于企业的经营过程的税务风险掌控度,但目前对于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主要受如下制约:
(1)大企业税务内控机制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且缺乏强制性设立要求。截至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法律来指导大企业的税收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其他相应的规范性文件都只是指导性规定,并没有足够的强制执行度。
(2)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某些问题。一般而言,在我国大型企业有比较完备的财务机构的设置,却往往缺乏税务部门的相关设置,内部控制系统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进行设置,同时又由该部门负责日常的监管,然而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是有区别的,税务风险管理需要进行事前统筹,而这是财务风险管理所不需要的,因而许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尚不具备税务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此外,在一些内资控股的大企业中(含原铁道部企业),大量存在即使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内控部门,也只是从属于风险控制部门,缺乏独立性,并且组织混乱,有的归属内审部门,有的则是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联动,统筹不足,导致企业整体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低下。
(三)国家税务相关政策地区差异带来的税务风险
国家税务机关的很多条例都是指导性的规定,在不同的地区适用的时候,不同的地区往往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对条例做出具有地区特色的规定。这种规定就使给大企业面临一定的税务风险的可能,大企业在机构设置上往往跨国家和跨区域,对于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因为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的不同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企业的财务或者税务部门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做出行动之后可能就会面临巨大的税务问题。特别是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增值税条例,不同的地区对于可以纳入成本扣除的项目都有不同的规定,大企业应该重视到这一问题。
(四)制度建设不足
大企业由于行业复杂,决定了其对于税收政策的调整、改变比较敏感。企业从意识到问题到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还需要税务机关的服务,但是当前我国的税务机关还没有针对大企业税务问题的专门和特色性的服务,而大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迫使大企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决策,这一决策是否符合国家的税务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就会给大企业埋下税务风险的隐患。同时,税务机关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服务监管能力有待提升。大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具体生产经营项目多,信息化应用程度高。而基层税务人员常常疲于应付税款的核查、催报、征缴等日常事务工作,难有余力建立纳税模型、风险指标模型,无法准确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更无法及时准确反馈至企业,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纳税风险控制能力,规避风险。
四、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与应对机制设计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对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其中一个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我国税收政策的优惠性,尽可能降低企业所缴纳的税款,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但是必须意识到,利用税收优惠性的前提是企业必须符合合法性的原则。合法性的原则包括:在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应将税收因素考虑其中,尊重并符合税法的规定;在具体的税务条目的处理、税务的登记、申报、账簿凭证管理、税务相关档案管理等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应的规定。
(2)成本收益的原则。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完备的系统,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也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要是不考虑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个体系的构建,可能会给企业的收益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对税务风险体系构建的成本和收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及时沟通的原则。前面提到大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企业税务部门与政府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由于我国的大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在具体的规模、组织结构、涉税事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为了尽可能实现对税务风险全过程的监控,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在涉及到税务问题上的及时沟通,以及企业税务部门和政府税务机关之间的及时沟通,以了解国家最新、最准确的税务政策信息,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提前进行综合考虑。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机制
(1)在企业上下强化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从以往的实践情况来看,企业税务风险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具体的税务执行部门缺乏对税务风险管理的应有重视,或者没有及时了解国家税务相关政策的变化造成的。所以进行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必须强化全公司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必须从战略意义的高度来认识税务风险管理,关注国家在税务政策上的变化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决定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税务风险管理的策略。企业的管理者还必须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促使全公司形成重视税务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环境;另外一方面,必须强化公司每一个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因为税务风险往往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尤其是税务经办人员要有比较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尤其是税务经办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企业内部的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企业不发生税务风险的最直接保障,必须对员工开展定期培训,特别是在国家的税务政策发生改变时,以提高其识别、管控、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
(2)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随着税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我国的大企业应依据自己的不同发展状况和税务风险管理对其影响程度,设置不同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可以设置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也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在财务部门内部下设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人员的配备也应予以保证。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7)02005106doi:10.11847/fj.36.2.51
Study on the High Cost Booms Identification in Real Estate Marketand Its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Data
HU Wenxiu, WU Tingting, FU 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ffect of house price’s irrationally rising on macroeconomic,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the house price booms. According to 27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14 real estate price data, by constraining the smooth Bspline model(COBS), this paper identifies each country’s real estate price inflation interval. Subsequently, it distinguishes the high cost booms and the low cost booms by the macroeconomic reactions after different inflation intervals. Then, using the determinants through nonparametric tests, it establishes the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high cost booms in real estate market, based on discrete choice model. Finally, this paper uses China’s real estate data to make insample test and outofsample test of that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Key words:high cost asset price boom; COBS model; discrete choice model;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1引言
资产价格膨胀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急速暴涨是近年来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重要经济现象[1]。2000年以来,我国平均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了3倍左右,一线城市部分区域的房地产价格甚至上涨了5倍以上。同样,国外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价格过热的情况,如日本房地产价格从1985年以来,经历了数次房地产价格暴涨[2]。然而,在经济发展中,有些资产价格膨胀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消退,而有些资产价格膨胀却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如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最终以泡沫经济为后果,直接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十年萧条[3]。2007年美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引起的次贷危机甚至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房价大幅上涨却并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太大影响[4]。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于房地产价格膨胀与宏观经济之间关系,但是忽视了不同阶段资产价格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同,在研究时不可一概而论。我国的现有研究尚未对资产价格膨胀进行区分,但是近年来,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资产价格膨胀都会引起较大的产出损失,如Dieter和Hans[5]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的资产价格膨胀会对膨胀期后的宏观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他们根据膨胀期后经济增长率的不同将资产价格膨胀分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和低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后的学者根据这一结论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析,Detken和Smets[6]将资产价格膨胀定义为是一个连续的至少4个季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际总价格指数超过其趋势至少10%以上。Adalid和Detken[7]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将资产价格膨胀根据膨胀期后的GDP增长率分为低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和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如果GDP平均实际增长率在膨胀期中高于膨胀期后,则这个膨胀期就可以称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
在识别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区间之后,如何对其进行预警进而通过宏观政策控制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现有对于危机预警的研究主要分为非模型预警和模型预警。非模型预警由于其操作简便,在前期的危机预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8,9]。然而,Berg和Pattillo[10]通过实证分析对模型预警和非模型预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模型预警的准确性要远高于非模型预警,因此现有的危机预警研究以模型预警为主要方法。由于研究内容和视角不同,不同学者对于模型的选择也往往具有较大差别。首先,KLR信号分析法[11]和STV截面回归模型[12],以其指标选择的广泛性被广为运用。史建平和高宇[13]通过KLR信号分析法对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进行预警。张元萍和孙刚[14]通过STV模型得到中国金融环境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干扰。但是以上预警模型在运用时不能区别不同的指标对危机的影响,显然不适合具有复杂影响因素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研究。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15]则主要针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周期、经济冲击及国家间经济影响的研究。朱钧钧等[16]改进了马尔科夫区制转化模型,并重新研究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但是马尔科夫区制转化模型在价格波动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明显优势。二元离散选择模型[17],其本质是测度危机发生概率的方法。马德功等[18]通过对比分析现有各种危机预警模型,得出Logit模型更适合构建中国的货币危机预警。Cipollini和Kapetanios[19]得到预测经济危机的指标后,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动态危机预警。该模型可以直接计算危机发生的概率,适合多指标研究,可以反映每一指标和危机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较为适合的资产价格膨胀的预警模型。
扈文秀,等: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识别及其预警机制研究――基于国际经验数据
Vol.36, No.2预测2017年第2期
根据历史经验,中国资产价格膨胀区间有限,在此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有影响的资产价格膨胀更少,研究中缺乏足够数据,因此,国际经验数据就更为重要。现有研究忽视了不同阶段房地产价格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识别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房地产价格膨胀区间,对于价格膨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综述,本文主要分析以下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如何识别房地产价格膨胀区间以及高风险价格膨胀区间?哪些因素会对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具有显著影响?如何对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进行预警?
3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预警体系的构建
3.1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预警指标
识别出房地产市场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区间之后,其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房地产价格发生急速上涨时,区分每次膨胀是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还是低风险资产价格膨胀。首先本文通过非参数检验确定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的预警指标,作为构建预警模型的基础。
3.1.1原始指标的选择与预处理
结合多国经济环境,本文首先列出了可能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的18种因素,作为实证分析的备选指标。具体分为宏观经济因素和金融指标,其中Xi为第i个原始指标(以下数据均为季度数据,取自万德数据库):
(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是否平衡是衡量一国金融w系是否稳健的根本条件。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一国宏观经济出现不平衡的表现之一。因此,宏观经济因素的异常是对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进行预警的基础指标。本文选择GDP(X1)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核算变量。
CPI(X2),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作为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先行指标,其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程度。
社会融资规模(X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4)、财政收支余额(X5)分别从金融角度,投资市场和国家财政说明实体经济的活跃程度,及对资产市场的潜在影响。
税收收入(X6)、工业增加值(X7)、公共财政收入支出(X8)从国家资金储备量的角度说明国家经济的繁荣或者衰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资产市场的活跃程度。
(2)金融指标。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是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后产生的严重后果之一,因此,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利率(X9)和汇率(X10)变化是国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所采取的最直接的行为。低利率使得对于未来股票红利和租金水平的预期提高,同时又会降低贴现率从而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在资产价格膨胀期中,利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强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高负债的房地产企业的违约率,进而导致资产价格下跌。汇率的波动对于本国货币的升值和贬值有直接的影响。本文的数据均为剔除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
国家外汇储备(X11)衡量了中央银行外汇贮备的充足程度,是一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如干预汇率的波动,稳定资产价格。M0(X12),M1(X13),M3(X14)这三种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以及基础货币余额(X15),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动态变化,且通过影响产出引起资产价格膨胀。实际信贷变量(X16)与进口价格(X17),出口价格(X18)在经济研究中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影响资产价格波动,这些变量均常用于资产价格波动的早期预警指标。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统计结果,本文对以上指标进行HP滤波法,线性趋势偏离和计算增长率等变形处理,以得到统一的度量标准。本文中,宏观经济变量统一使用偏离趋势的偏差进行变形处理,其公式为DevXi=Xi-TrendXiXi。其中DevXi为偏离趋势的偏差,Xi为第i变量,TrendXi为通过HP滤波法得到的趋势值。金融指标除实际利率、实际汇率使用水平值,其他指标统一通过计算得出同比增长率。
3.1.2实证检验
该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为,如果我们认为某变量是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就会预期该变量在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期中与膨胀期前的表现特征是不一样的。因此,本文运用KruskallWallis检验目标变量是否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决定因素。假设任一变量Xit为i国在t时期的各解释变量的值,其变形形式为Tit,滞后期为Kit,则:将目标变量分为两组,一组为处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期内,设置为A组,一组没有处在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期内,设置为B组。根据AB两组计算KW的值KWXT,K。如果某目标变量的置信度在95%以上,则说明这一变量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呈相关关系,否则说明该变量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通过SPSS软件,将房地产市场价格高膨胀区间与非高膨胀区间之间的指标值进行面板数据的KW检验,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宏观经济因素,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经济指标与房地产市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指标如实际利率,实际汇率,货币供应量,国内信贷增长率以及基础货币余额等与房地产价格高风险膨胀之间也有着正相关关系。
3.2预警模型的构建
3.2.1解释变量的建立
根据以上KruskallWallis检验,我们得到了总共10种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的影响因素,将其作为预警模型的解释变量。但是由于处于同一经济体的各个经济指标之间会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作为预警模型的自变量,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预警模型的构建之前,首先应对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消除相关性的处理,KMO检验与Barlett检验,应用SPSS软件,得到原始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前三个主要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我们提取3个公因子代表原始指标数据的主要信息。对三个主要因子命名为F1,F2,F3,其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因子F1在X1(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X2(居民价格消费指数)、 X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三个解释变量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这三个解释变量分别为宏观经济因素中代表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将F1命名为宏观经济因子;因子F2在X9(实际利率)、X10(实际汇率)和X16(国内信贷增长率)这三个解释变量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而这三个指标可以说明银行系统的国内外信贷水平,将 F2命名为信贷变量因子;因子F3在X12、X13、X14(三个货币供应量的指标)、X15(基础货币余额)这四个解释变量上有较大的载荷,而这四个指标均与货币变量有关,将F3命名为货币变量因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结果,我们最终得到三个主要因子表达式
F1=0.8975X1+0.6423X2+0.4372X4+
0.1841X9-…-0.1832X16
F2=0.3215X1+0.1093X2+0.0322X4+
0.2473X9+…-0.0478X16
F3=0.1047X1+0.0421X2-0.0216X4+
0.8424X9-…+0.8430X16
3.2.2动态Logit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三个主要因子为解释变量,以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发生的概率为被解释变量,将其定义为二元定性变量。本文定义yit为i国在t时期发生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概率:当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发生,yit为1;当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不发生,yit为0。
设yit的值通过另一虚拟变量V确定,且V=f(X),f(X)=Xβ+ε 。因此,危机预警信号Yit出现的概率为
P(Yit=1)=P(V>0)=P(εt>-Xβ)。
Logit原始模型为logPit1-Pit=α+βXit+μit。其中Pt为第t时期发生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概率,Xit为各解释变量的值,α是常数项,μit为随机干扰项。
由于静态Logit模型没有考虑到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在时间维度里的持久性,因此,本文将因变量的滞后值引入到模型中去,构建包含滞后二元变量的动态Logit预警模型。即
logPit1-Pit=α+βXit+δyit-j+πit。yit-j为i国在t-j期发生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概率。由此,得到最终的动态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动态Logit模型为
Pit=Fyit=11+e-yit=
11+e-(α+βXit+δyit-j)
其临界值为0.5,即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运用Logit模型得出的结果大于0.5,则认为高风险资产价格泡沫会发生;反之,则不会发生高风险资产价膨胀。将分析得到的主要因子F1、F2、F3直接带入模型中即可得到动态的Logit模型。运用Eviews软件,通过t显著性检验,最终确定其滞后项阶数为1。接下来,将这些公因子作为新的变量建立态Logit模型,得出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基于动态Logit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预警模型如下所示
logPit1-Pit=-0.099-0.891Fit+
0.246Fit+0.689Fit+1.092Yit-1
4预警模型的检验
为了对本文中构建的预警模型的拟合程度及是否适合我国经济环境进行检验,我们分别对预警模型进行基于中国数据的样本内检验和样本外检验。样本内检验主要对比分析前述研究,验证模型的准确度,样本外检验则是对本文的模型进行实际运用。其具体检验方法为利用动态Logit模型对样本内199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中国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模拟,验证模型的准确度;对样本外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状况进行预警判断。本文将对应的预警指标数据统一进行变形处理,求出增长率,带入预警模型中,通过Eviews软件得出预警模拟信号曲线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样本内预警模拟信号
图2样本外预警模拟信号
从图1的样本内检验可以看出,预警信号值在2007年8月到2009年1月出现了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这与本文之前的研究相契合,说明模型可以准确地识别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区间。图2的样本外检验则说明2015年并没有发生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这也与2015年的经济状况相吻合。从2015年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状况来看,个别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暂时性急速上涨并没有带动整个行业的价格膨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这次局部的房地产价格膨胀不会引起宏观经济的显著反应,不属于高风险房地产价格膨胀,不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运用COBS模型分别识别出27个国家,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膨胀区间。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房地产价格膨胀期后宏观经济的反应,区分出不同国家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周期。第二,通过KruskallWallis检验对27个国家18个潜在影响因素,共486个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经济变量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10种对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具有显著影响的预警指标,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际利率,实际汇率,三个货币供应量指标,国内信贷增长率以及基础货币余额等因素。第三,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得出的房地产市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预警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三个主要影响因子,将这三个影响因子作为变量,运用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构建出房地产市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预警模型。最后,通过我国的实际经济数据对构建的预警模型进行样本内检验和样本外检验,样本内检验说明了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样本外检验说明2015年以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发生高风险的资产价格膨胀。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我国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根据本文的研究,并不是每一次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膨胀都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金融体系的过度风险偏好和系统性风险,并不能像中央银行调节市场利率一样频繁。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制度不应该对每次房地产市场价格膨胀都予以干预,应该在区分资产价格膨胀性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发生的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进行干预。一方面控制政府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经济体自身的市场调节机制而并不只是宏观调控控制经济。其次,并不是价格越高就会导致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发生,是否为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不仅与价格高低有P,更与整体经济环境有关。其中,货币政策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货币政策不应该在低通胀的情况下盲目提高资产价格,这样很可能导致股票、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最终出现高资产价格和低通胀的现象同时存在,进而诱发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的产生。根据本文实证部分对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决定因素的研究,房地产市场高风险价格膨胀与信贷、货币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分扩张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关于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宏观调控中应着重关注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整,而非仅调整房地产价格。最后,对于2015年后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局部资产价格膨胀,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不属于高风险资产价格膨胀。因此,应该采取调节利率等金融政策工具以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政策,旨在通过房地产市场的自身调节机制稳定价格,从而避免采用过多宏观调控政策人为干预房地产市场价格。
⒖嘉南祝
[1]杨俊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J].经济研究,2012,47(S1):117127.
[2]郭荣欣,李金凤.日本房地产泡沫与中国房地产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39140.
[3]李方.应对金融泡沫经济拓展东亚金融合作[J].世界经济研究,2009,(1):1923,87.
[4]Semlali M A S, Collyns M C. Lending booms, real estate bubbles and the Asian crisis[M].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2.
[5]Dieter G, Hans E R. Asset price misalignments and the role of money and credit[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0, 13(3): 377407.
[6]Detken C, Smets F. Asset price booms and monetary policy[R]. Frankfurt am Main:ECBWorking Paper Series,
2004. 164.
[7]Adalid R, Detken C. Liquidity shocks and asset price boom/bust cycles[R]. Frankfurt am Main:European Central Bank, 2007. 151.
[8]蓝湛恒.通胀预测、不确定性与先行指标体系的构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6872.
[9]师应来,王平.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及综合预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11,28(11):1621.
[10]Berg A, Pattillo C. Assessing early warning systems: how have they worked in practice[J]. IMF Staff Papers, 2005, 52(3): 462502.
[11]Kaminsky G, Lizondo S, Reinhart C M.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J]. Staff Pap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8, 45(1): 148.
[12]Sachs J, Tornell A, Velasco A.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lessons from 1995[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6, 57(1): 147215.
[13]史建平,高宇. KLR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研究对现阶段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3):106117.
[14]张元萍,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3(10):3238.
[15]Hamilton J 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6]朱钧钧,谢识予,许祥云.基于空间Probit面板模型的债务危机预警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10):100114.
[17]Frankel J A,Rose A K. 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trea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41(3): 351366.
一、企业会计风险的涵义及特点
(一)会计风险的涵义
从广义上看,风险即指事物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导致结果出现不可预测性,因而就会出现相应的收益或者损失,人们通常关注损失胜过于关注收益,所以对于风险的研究主要涉及对风险损失的研究。企业会计风险是风险在会计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指在会计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做出不当的判断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损失。
会计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便于更好地识别会计风险,现就会计风险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依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划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依据风险的可控性能可以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依据不同的利益主体可把会计风险划分为会计人员责任风险、会计信息使用者财产风险以及企业管理者责任风险。
(二)会计风险的特点
1 会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观人为因素,都使得会计信息的风险不可避免。此外,会计工作人员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现象,会计人员为了谋取私利等原因可能会出现提供虚假或错误信息的情况,使得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风险,这些都导致会计风险的客观存在。
2 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
由于风险的可控性不确定致使会计风险具有可变性,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之间的相互转换使得会计风险也随之变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可控会计风险就能够有效地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目前,会计准则正在不断进行修订,以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会计风险具有滞后性
风险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风险产生的后果只能在相关决策制定和实施以后才能出现,会计风险的滞后性与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是密切相关的。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并不能很快得到纠正,许多差错是在进行审计和税务检查时才得以显现,这充分表明了会计风险具有滞后性。
二、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
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主要是指企业要对自身面临的现实或潜在的会计风险的性质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究其原因,企业会计风险可以分为主观会计风险和客观会计风险两大类。
(一)主观会计风险
由于不同的会计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不同,对同一会计业务的处理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当这些差异足够大时,就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决策失误,产生主观会计风险。主观会计风险主要包括道德风险和技术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根据会计主体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1.1管理者会计风险
由于企业管理者控制着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部分管理者为谋求企业或者个人的私利,置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于不顾,篡改财务报表、调整会计信息等行为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形成了所谓的管理者会计风险。
1.2 业务人员会计风险
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业务人员,由于自身职业道德或者业务能力的缺陷,为牟取个人私利或者迫于工作环境的压力,利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操作权,在会计业务具体工作中,采用了对企业管理者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甚至国家的利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形成的会计风险。
1.3 审计者会计风险
是指拥有会计审计权的注册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由于不正当竞争或者个人私利,在对企业会计信息审计过程中,忽视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第三方的公允性,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而形成的会计风险。
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会计人员由于受到业务水平的影响,在计量、确认或报告过程中,因为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风险,该类风险主要包括:会计职业判断风险、决策支持不力风险和业务操作不当风险。
(二)客观会计风险
会计自身局限性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为客观会计风险,它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能通过完善会计制度尽可能避免但不能消除。通常所说的客观会计风险有会计理论风险和会计规范风险:
1 会计理论风险
受经济发展环境限制会计理论通常具有局限性,致使会计信息由于失真导致风险的发生。例如,货币计量理论是以币值固定不变假说为前提条件,但是现实生活中货币却是波动变化的,由于假设条件不成立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对决策者产生误导,给企业带来损失。
2 会计规范风险。
客观经济环境影响着会计行为规范的制定,在会计准则制定中,会计政策的多样性使的企业在进行相关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致使会计信息在不同时段出现不可比性,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
三、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
会计风险的控制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减少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同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控制风险。
(一)建立和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风险的控制能力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程度密切相关,制定和执行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企业的会计风险。为此,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形成决策和监督互相独立和制约的内部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为企业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企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会计监督从静态的简单控制模式转变为动态的科学的预警机制,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加大对会计的监控力度,有效防止风险发生。
(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要为会计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同时,会计机构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不要受控于其它部门,以免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受其它因素干扰,使得会计信息出现偏差。通 过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觉悟,规范他们的行为。此外,要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四)树立正确的风险责任意识
加强管理阶级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视力度,树立各部门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岗位责任制,增加会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并且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我约束能力,使会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风险意识。
结语: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会计风险的识别能力,完善对风险的控制策略,才能保证企业良好地运转。完善企业会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不仅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能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我国企业会计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85-03
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势头,随着2016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持续攀升,与上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上涨城市共有58个城市,引起了国内房地产业界对未来房地产业的走势有着众多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最为关心的还是未来的投资风险会有多大,如何识别房地产主要风险因素,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理性的判断来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损失。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及识别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定义
房地产投资是指以取得房地产收益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资金,用以开发经营房地产的行为。房地产投资是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基础,它的结果是形成新的可用房地产或改造原有的房地产。由于具有抗通货膨胀、风险可预估等特点,房地产投资逐渐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方式之一。在这个投资活动过程中,收益与风险是同时存在的,特别是处在目前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重点调控阶段的形势下,房地产投资风险更是在所难免。
从房地产投资的角度来说,房地产投资风险可以定义为未获得预期收益可能性的大小,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期望收益的可靠性、投资项目的流动性和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四个方面。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类型及识别
房地产投资风险主要有两大类,即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
1.系统风险,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均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
(1)通货膨胀风险:又称购买力风险,是指投资完成后所收回的资金与初始投入的资金相比,购买力降低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2)周期风险: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波动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可分为复苏与发展、繁荣、危机与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当房地产市场从繁荣阶段进入危机与衰退阶段,进而进入萧条阶段时,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和市场成交量的萎缩,常使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因金融债务问题而破产。
(3)市场供求风险:投资者所在地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4)利率风险:利率调升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一是导致房地产实际价值的折损;二是会增加投资者的债务负担,三是会加大融资成本,从而抑制需求。
(5)变现风险:急于将商品兑换为现金时由于折价而导致资金损失的风险。
(6)政策风险:政府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土地供给、地价、税费、住房、价格、金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给投资者带来风险。避免这种风险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政府鼓励、有收益保证或有税收优惠政策的项目进行投资。
(7)或然损失风险:火灾、风灾、洪水、地震、核辐射、盗窃或其他偶然发生的灾害事件引起的置业投资损失。预防办法是对物业投保,加强物业管理工作。
(8)政治风险:主要由、战争、经济制裁、外来侵略、罢工、骚乱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使房地产投资者可能承担相当程度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房地产投资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2.个别风险,仅对市场内个别项目产生影响、可以由投资者控制的风险。包括六类:
(1)收益现金流风险: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现金流未达到预期目标要求的风险。
(2)资本价值风险:预期资本价值与现实资本价值的差异风险。资本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收益现金流和未来经营费用水平。同时,资本价值也会随着收益率的变化而变化。
(3)未来经营费用风险:物业实际经营管理费用支出超过预期经营费用而带来的风险。
(4)持有期风险:与房地产投资持有时间相关的风险。持有期越长,遇到的影响收益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可能性越大,风险越大。
(5)比较风险:又称机会成本风险,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后,失去了其他投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相应可能收益的风险。
(6)时间风险:房地产投资中与时间和时机选择因素相关的风险。
二、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与处理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不同规模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避免房地产投资风险,使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减到最低程度。
(一)房地产企业要重视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房地产企业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建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这是房地产及其他任何投资建设项目前期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由于房地产投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且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大量不确定风险因素,随着市场的成熟和饱和,增加了房地产投资的风险,通过可行性研究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可行性研究阶段是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拥有最大的不确定性与机动性的阶段。由于房地产投资一旦展开进行,所面临的将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消费市场,这就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评价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房地产投资者要在城市规划条例指导下,根据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投资项目的用途、规模、类型,对开发成本需求量、售价等做出预测,这些预测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
(二)充分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
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较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缺乏,没有完善的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房产信息拥有量的多少和掌握度对房地产开发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应尽量多收集信息并做出准确把握和预测,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做出科学的项目决策,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后续开发中的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产业震荡调整期,未来的两年将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迷失期,房价增幅将会降低。日益上涨的房价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已从利率、税收和市场等诸多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控,因此,开发企业要及时调整开发思路,对市场变动要有充分的预测。
(三)准确把握房地产周期波动,合理选择入市时机
房地产周期性波动是市场供求关系运动的结果和方式,也是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组成部分。受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影响,房地产周期分为复苏与发展、繁荣、危机与衰退、萧条四个阶段,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的波动方向一致,但在波动时间和波动强度上却存在着差异。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过热时,房地产价格上涨存在泡沫,因此,投资时机选择尤为重要。这个选择包含两重含义,一是选择合适的投资时间,二是确定合理的投资周期。投资时间要选择市场环境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如果房地产的市场价格非理性地飙升,投资者可考虑缩短投资周期,关键要看出入市的时机。当房地产先导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时,类似储蓄额从周期谷底开始回升,贷款利率从高峰开始下降,而国家出让土地使用权从周期波谷开始回升,预示着房地产业周期将进入扩张阶段,此时应为投资最佳时机,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投资。
(四)房地产企业要考虑选择投资组合
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要考虑房地产的组合投资,即在对房地产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和不同的投资时机进行组合投资。可以考虑投资期限的长短结合、高中低档房地产的有机搭配、投资区域分散、组合不同用途的房地产等等。
房地产的组合投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房地产企业都需要顺应形势,及时做出判断、分析,调整房地产组合的结构。
(五)房地产企业确立保险策略,努力转移和规避房地产投资风险
1.对于房地产投资者来说购买保险是十分必要的,它是转移或减少房地产投资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保险对于减轻或弥补房地产投资者的损失,实现资金循环流动,保证房地产投资者的利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房地产投资者的信誉,促进房地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般来说房地产保险业务主要有房屋保险、产权保险、房屋抵押保险和房地产委托保险。房地产投资者在购买保险时应当充分考虑,房地产投资者所需要的保险险种,确定适当的保险金额,合理划分风险单位,选择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等几方面的因素。
2.房地产投资组合策略是投资者依据房地产投资的风险程度和年获利能力,按照一定的原t进行恰当地搭配投资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以降低投资风险的投资策略。例如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投入一部分资金在普通住宅,投资一部分在高档写字楼等等。因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地产的投资风险大小不一,收益高低不同。风险大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回报率低的投资相对风险就低些,如果资金分别投入不同的房地产开发基础上整体投资风险就会降低,其实质就是用个别房地产投资的高收益弥补低收益的房地产的损失,最终得到一个较为平均的收益。房地产投资组合的关键是如何科学确定投入不同类型房地产合理的资金比例。
总之,虽然目前国家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出台已经导致楼市的基本面转好,但是好转局面不会持续,当前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楼市面临的问题越多,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只有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理性的判断来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维孝.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5)
[2] 冯耀新.谈房地产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广东科技,2007(2)
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物流的通畅离不开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为商业模式主流的今天,供应链的安全与便捷是时代对物流的基本要求。在整个供应链条上,每一个供应链企业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可控性,供应链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是每个供应链企业所要面对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动态的情况下,这类对相关风险预防及控制的难度系数有增加了很多。本文从供应链存在的主要潜在风险入手,探究其在动态环境下的识别与控制。
一、动态环境及供应链的相关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环境有动静之别,这也是客观的规律。当然,动态环境与静态环境都是相对而言的。针对目前的市场来说,这就是一种动态的环境,因为市场的的形式,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明显或者微妙的变化。大到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是环境的一种。小到市场中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公司企业自身经历的内部调整与发展变革。总之,对于动态环境来说,它的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一直处在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只有随时关注这种市场形势的变化,才会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处于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
供应链是新鲜名词,但它的发源却有着比价悠久的历史。在贸易文明发生之初,它就已伴随着贸易的成长而不断成长。我国古代早期的“丝绸之路”就属于这种供应链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只不过当时的供应链条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供应链的功能也不是十分的完善。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与交往层次变得更加频繁与复杂。当前的供应链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运行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目前常见的供应链主要包含物品的畅通与信息的畅通两个层面。但是流通的宗旨或者说宗旨和以前是大致相近的。也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以最低的商业成本,把需要运送的物品如数的送达指定的运送地点,这就是现在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二、供应链的风险来源及主要类型
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国外物流研究的高度与水平还是领先于我国当下的理论研究的。我们首先来大致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初步的认知。从原因的来源上来看,供应链的风险主要存在着内部与外部两个方向的来源。所谓的外部原因,就是由于在动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可控制的环境要素。例如在上文提到的,市场政策的调整,国家与政局的变动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在这种环境中所出现的供应链风险就属于不可把控的风险。另外一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供应链条中某一具体的环节出现了问题。例如供应公司自身制度的缺陷造成供应时间的延期,或者由于供应企业的具体员工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或者较高的职业责任感而造成的供应货品的损毁等等。后者的风险由于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在具体的日常供应链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预防,因此,这样的风险可以归类为可控制的风险。
也有国内的学者和研究专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供应链中的风险归类为关系的风险与绩效的风险,这种归类主要的依据是合作关系。简单来说,由于在供应链条中有无数的企业间存在着彼此的信息的互通有无。因为相互信赖干系的不稳固很轻易造成信息交换不顺畅而造成的供应链的潜伏危害。另一种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除信任关系之外的其它的所有的风险,其中就包括上文所提到的供应链企业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员工的业务素质。当然也有学者从风险的产生来源将供应链风险归类为内有的与外在的两种风险类别。内在的风险主要归因于供应链中的企业与员工本身,包括员工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以及法律观念等方面。外在风险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动态环境中的变数,包括相关政策与法律的调整以及政治与政局的具体变化等。
无论是外在风险,还是内生风险,可控的风险还是不可控的风险其本质都是基本一样的。那就是,这种风险严重地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完整与健康发展。这种风险的存在不仅会波及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还会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很大的冲击与损失。所以有效地识别与控制这种供应链中的种种潜在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能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之中,进行供应链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呢?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数据链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
三、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1.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识别
对供应链风险的准确识别是有效控制其潜在风险的关键环节。在相对动态环境下,风险的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供应环节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物体本身的因素,所以供应链风险有效识别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和判断风险的具体来源。
首先,按照上文关于供应链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上下游各个环节的风险。具体来说,在整个物流环节中,由于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当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原材料的采集上,由于商品质量的把关不严等原因,会导致以次充好的产品原料混入产品的生产线,从根源上导致整个批次的产品的质量问题,为今后的物流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此风险识别的一个关键步骤是从源头上严格把关产品原材料的质量。
其次,对于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对一个完全的供应链系统来讲,一方面要包罗供应链中上下流的物品的畅通。另一方面,也应该包括上下游之间的供应信息的有效沟通。这种风险的识别需要在不断扩大的供应链规模上,不断地提升信息传递渠道与平台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无论是产品上游的生产企业还是产品下游的消费者个体,包括整个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都会规避因为这种信息的不畅通而造成的潜在的供应链风险。
再次,提高对于供应链企业员工中的道德风险的有效识别度。制度和章程虽然在供应链的体系中起着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作用。但是由于具体的实施个体职业道德素质的不同,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我们的供应链的很多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官僚行政主义作风。因此,在具体的供应链的道德风险的识别过程中,要把握员工的职业道德表现,并且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道德风险的数值评估。这一点虽然在详细的操纵阶段还存在必然的实际难度。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针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的评估已经当作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与工具在供应链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使用。通过对这种道德风险的识别,可以避免一系列的因为违反相关的操作章程而引起的商业合作伙伴中存在的造假与欺诈等恶性的风险行为。
最后,物流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产品从工厂出厂到最后送达目的地,中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物流过程。当然随着现在物流企业中普遍应用的全球定位技术,以及以激光射频扫描为代表的物联网的技术上文不断进步与成熟。这种在物流企业中出现的风险更加容易被供应链系统所监管与识别,在这过程中的包括选择分销商与可跟踪的商业行为。例如,在分销商的日常操作行为当中,由于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市场把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产品的行销渠道出现变窄甚至塞滞的局面产生。物流的具体操作风险包括对库房的管理与产品的存储与调动,还包括交通工具的选择与安排,由于缺乏全盘的规划与管理,极易造成某一具体批次的货物运输的不畅,最后影响着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声誉与发展。
上述这些风险的识别是在一定的客观数据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计算模型而制定的风险识别机制。当然由于在动态的环境中,还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如果从原材料的采集,到产品的生产以及分销商的选择和物流的配送等诸多环节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将会为未来的供应链的风险的控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降低供应链的风险控制难度。
2.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控制
由于市场的动态开放性,风险会伴随着整个市场供应链的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也激励着供应链企业不断地通过科学地分析与判断来为今后的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随着供应链体系的日趋完善,我们发现虽然在动态环境下,市场中存在着更多的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只要建立一整套的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体系于预警机制,那么由于市场的波动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风险所带了的潜在的损失将会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
首先,要注重提高供应链参与企业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主动性。从上文的风险识别我们可以看到,对供应链的整个供应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每个参与供应链的相关企业,应该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虑对供应链存在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重要性。从目前来看,由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很对供应链企业的发展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而且一旦被短期的商业利益所吸引就会背离商业的从业守则,最终影响和破坏了整个供应链企业的长线运营与发展。所以,从供应链参与企业的自身角度出发,提高企业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意识,才会有助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健康与稳定的发展。
其次,在供应链体系中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预警机制。预警是在危机与危险还未发生以前,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举措与应对方案来将潜在的风险降低在萌芽状态。从目前的供应链的体系来看,这种预警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这种协同合作的预警机制,一旦当市场发生大的变动,可以发挥整个行业的力量来实现对危机与风险的有效抵制。另一方面,这种风险预警机制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产生规模效应。随着行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这样的以行业为竞争单位的趋势将会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特别是,竞争的局面将会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中更加激烈。在这套预警机制中,最为关键的是为行业的风险设立一个最低警戒线,或者最低的承受阈值。一旦这样的风险阈值设定,那么一旦市场中的变动触及这一最低的警戒线,那么一系列的报警机制与各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就会展开,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险。
再次,加快信息平台的设置速度。在动态环境下,市场中的波动信息可以说是每一秒钟都不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供应链中风险具体内容的改变。只有设立信息的平台,做到供应链信息的及时公开与共享,才会避免由于市场的滞后性而带来的企业间彼此的猜测甚至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的存在。这种公开的信息应该包括从产品的出厂到物流的中间环节以及产品的最后的反馈等一系列环节的重要信息。只要疏通这一供应链过程中的上下游的信息沟通渠道,就会避免因信息交流不畅而造成的物流过程中的错误等不好的后果。这种不良的后果会带给企业与市场带来一系列的反应,就像市场推开了一套多米诺骨牌一样,在这中无序竞争的背后是供应链的信息不通畅以及企业间合作的不通畅所导致的。因此,公开行业信息具有非常关键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严格提高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准入门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铺开,很多企业也看到了物流供应这一未来发展的蓝海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导致了供应链中的很多企业的资质与服务水平并没有达到行业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所以,从市场经济的长远的发展角度,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从具体的国情出发,抬高我国供应企业的门槛,并设定相应的考察标准,从企业自身来为供应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种门槛的调高应该从当前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在供应链只表现比较积极的中小企业参与进来。通过这种企业本身到行业约束的机制的确立的方面,为供应链中的风险控制做到保驾护航。在这种行业门槛的设置时,要注意一定的灵活度与柔韧性,因为动态环境的特性已经决定,没有可以适用于一切的行业准则。所以把这种企业的门槛的抬升与行业的灵活性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最终实现行业秩序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动态环境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表现,这种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供应链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方式与渠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从风险的有效识别入手,通过从商品流通的源头做好供应链的监管以及预警机制的设立,最后达到行业的整体优势。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与对策下,供应链中的风险就会得到最大水平的抑制。当然,这种基于动态环境下的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未来的市场中不断地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维政.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3(09).
[2](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DonaldJ.Bowersox)等著.供应链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伯超.供应链风险特征与防范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2).
[4]李书芳,张雪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9).
[5]张存禄,黄培清.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1).
[6]时晓,张毕西.基于模糊评价的供应链风险评估[J].科技咨询导报,2006(09).
[7]张立君,范丽君,赵雪峰.RFID技术在供应链风险可控环节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04).
[8]丁玲.对供应链突发事件防御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5).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3-0113-04
一、引言
面向客户需求,以“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该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核心技术的构件/模块化、合作共生的必然性、合作关系的锁定性、集群的高度虚拟性、合作创新的跨国性等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虚拟企业、企业动态联盟、集群式供应链、地域性工业园区等研究对象。
早在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索尼、汤姆森等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出了高清晰视频技术,但由于影像制作技术、信号压缩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等关键性配套技术未被及时开发,致使这些公司迄今未能获得R&D投资回报。因缺乏配套的汽车电路操控技术开发,世界轮胎大王米其林公司1997年开发出PAX防爆轮胎至今未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为避免国际上3C/6C DVD联盟收取高昂专利费,我国开发出了EVD、HVD、HDV,但终因缺乏好莱坞等影视制作商产品技术开发配合而失败。近年来,跨国技术创新网络迅速扩张,席卷了各国高科技行业,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他人,依赖于众多与之兼容的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从而引发了传统R&D项目管理以外的风险。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模块整合引导企业竞争不再囿于产品与市场的竞争,技术标准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控制权。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强力效应,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榨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从而达到“赢家通吃”。国际上DVD3C/6C、MPEG-x、3G等技术标准联盟盈利模式清楚表明,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制定市场游戏规则的重要手段,这要求企业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时,必须从传统视角下的生产和市场向R&D和技术标准领域转移,表现出从R&D到技术标准的全方位合作。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因其独特竞争力内涵,成为大企业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的首选战略模式。
二、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近五年来,随着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重组的提速,跨国公司正在改变在本土从事R&D活动的方式,加速向海外转移R&D基地的进程。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寻求的是最适合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技术合作伙伴。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密度和质量。企业海外R&D基地间的密集互动不仅为各基地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知识和资源池”的价值。基于构件与开放源代码(OSS)的合作开发推动了中国软件业迅速融入国际主流软件开发分工,其产值于2003年首次赶超印度;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专利数已经从2004年的2400多件增长到了3000多件,3G专利总数已达到数万项,任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技术开发分工合作进一步细化,形成企业之间超越国界的R&D网络;高科技产业技术特性及创新要求使企业集聚呈现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趋势,企业参与跨国创新网络可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科技资源。技术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态过程。创新过程根植于生产群落的制度环境中。软件与通信行业、高精密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电气与智能控制等高科技行业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极大地推动了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用生态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协作创新体系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是当今国际上学术研究的崭新领域之一。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将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引入到经济学中增加资源和环境约束,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机理,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交叉学科。也有少数学者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互惠共生、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结网群居等特征,研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关系生态系统、金融生态圈、知识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与竞争战略等。
在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模块/构件分工、技术标准合作等手段形成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依赖关系,如何将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及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方法引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专门研究各个创新合作伙伴之间复杂的协作关系及风险管理问题的文献资料却极其少见。相对来说,较为相关的观点是,技术的进化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整个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的、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要素。刘友金等(2004)引入行为生态学理论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傅羿芳等(2004)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黄鲁成(2003)提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等等。这些成果目前还未更多地深入探讨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过程中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生态关系及合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问题。
三、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一)区域/产业集群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Tichy(1997)在佛农“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区域产品周期理论,并论述了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由此产生的结构性风险。Dalum et a1.(2005)研究了技术生命周期如何使区域集群发展面临崩溃危险。Fritz&Mahringer(1998)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蔡宁等(2003)从企业集群网络变量关系视角,率先提出了企业集群网络性风险。朱瑞博(2004)根据企业集群内外部不同风险诱发因素,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包含结构
性风险与周期性风险,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内生性风险是产业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吴晓波等(2003)借鉴植物学术语将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定义为“自稔性”风险,包括:资产专用性风险、战略趋同风险、封闭自守风险与创新惰性风险。朱方伟等(2004)依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不同成长阶段,将风险划分为同构化风险、本地化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锁定风险、退出与转型风险。创新生态系统除传统的项目本身风险之外还存在依赖性风险和整合性风险。技术标准化不但增加研发环节风险,而且导致产品缺乏多样性,从而诱发产业体系的内生性风险。
(二)联盟、网络与虚拟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Das&Teng(1998)将战略联盟风险划分为关系风险与运行风险。战略联盟中的核心风险是关系风险,而并购中的核心风险是整合风险。张青山等(2005)将虚拟企业风险分为协作风险、人员不匹配风险、价值观差异风险、系统性风险等。反应不灵、财务风险、道德风险、融合风险是造成联盟共享核心能力失败的主要原因。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匹配、联盟决策、资源和知识交换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发集群式供应链风险。协作R&D不可避免会造成企业技术流失、壮大竞争对手力量、加速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向现实竞争者转变、合作方可能将本企业排挤出局、带来关键技术人才流失。技术资产专用性、利益目标差异、成员道德风险是企业技术联盟关系风险的主要来源。汪忠等(2005)专门深入研究了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的知识产权风险;骆品亮等(2005)研究了虚拟研发组织的道德风险。
通过更多的文献综述发现,如何从企业这一微观视角,紧密围绕企业之间共存共生的合作创新依赖关系,探讨跨地域国界的、具有高度虚拟特征的、以技术标准化战略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是当今学术界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
(1)创新生态系统风险产生机理:通过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市场进入与网络生态结构分析、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生命周期演进过程的价值创造与价值网络分析、不同阶段技术专利差异化与许可关系模型分析,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相互依存的生态风险来源、类型、结构、互为衍生的机理关系。
(2)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从企业这一微观视角,着重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内生性自稔风险诱发的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的不确定性,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用于识别和量化由共存共生、共同进化所产生的依赖性风险、整合风险、关系风险、结构风险等。
(3)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模型:引入模式识别、函数逼近、遗传算法构建动态的风险识别模型体系,探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方法、指标体系、识别频率与识别目的、权变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变量之间一致性匹配的指导方法。
四、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机制
技术标准联盟是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自主知识产权是参与技术标准联盟最重要的谈判力量,也是降低技术标准采用风险的有效手段。将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结合,运用专利交叉许可或联盟制,实施隐性知识产权战略,是入主联盟的有效途径。技术标准联盟通过“正式的或隐含契约”把各种知识产权组合起来,以缓解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冲突。“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成为联盟租金的核心源泉,中国企业须向3C/6CDVD标准联盟缴纳专利费近2亿美元、向MPEG-LA缴纳专利费近10亿美元、向3G标准联盟缴纳专利费近100亿美金等等。技术标准是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最高体现,知识产权政策成为私有协议和标准化竞争成功的关键工具。
从联盟、网络与虚拟企业视角,模块化集群具有信息异化、共同进化的系统结构及“背对背”竞争特征,通过集群模块化设计,可从制度安排上内生地化解吴晓波等(2003)提出的“自稔性”风险与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内生性风险。汪忠等(2005)针对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从伙伴选择、契约设计角度构建了内生防范系统;从信任评审体系设计及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角度构建了外生防范系统。蔡宁等(2003)从集群生命周期视角提出了集群网络性风险控制策略。合作创新双方在关系探索阶段,应采用契约控制风险,随着关系建立应逐步采用关系规范来减低风险。在R&D购并中,购并企业应在目标筛选和组织整合两个阶段控制和化解R&D购并存在的巨大风险。联盟要长期合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声誉激励机制、理性的盟友选择机制,利用合同及增加敏捷信任以规避风险。颜士梅(2005)针对联盟关系风险与并购整合风险提出了控制策略,建立信任机制、实施自治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可有效降低联盟中的关系风险。王凤彬等(2005)引入了组织资源变量提出了六象限风险分析控制模型。动态联盟可通过目标机制、信任机制与群体协商机制降低风险。
通过更多的文献综述发现,如何围绕技术标准“专利池”这一新产权契约关系构筑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结构与机制,进而从产权配置高度降低我国高科技企业融入跨国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是当今学术界崭新的研究领域之一,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
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金融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外部经营环境瞬息万变,而各类潜在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造成严峻考验。作为行业发展不确定性,企业在应对行业发展前景及自身经营中的问题时,对于如何从内因与外因的协调统一中来处变不惊,则更需要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上来增强财务管理的抗风险能力。对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焦点课题之一,主要常见的模型有Z模型、单变量模型、Logit模型及神经网络模型。总的来看,不同预警模型在展示和分析企业财务经营风险中的“因”与“果”中,优缺点各异,如冯娟(2005)从行风风险变量视角来提出企业风险度量模型;于晓红、张立(2009)从战略管理和财务理论视角来研究企业财务分析评估范式,并探讨行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陆正华、钟艳华(2009)从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出发,结合行业环境变化指标来进行风险特征分类,以提出环境变化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从以上传统分析方法来看,对行业环境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关系的研究中,未能有效提出相关因素对财务控制的传导机制,也难以从控制手段上来快速识别行业环境风险。为此,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从行业环境风险的识别方法上,来探讨企业在行业环境风险管理中的有效思路,并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途径。
一、对行业环境风险下的财务预警机理的分析
(一) 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
企业的生存是与内外环境相携共生的,任何一个企业既要从内部经营上来营造环境,又要与外部环境的应变上来适应环境。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与行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关系紧密。为此,深入探讨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根源是首要之举。从行业环境风险的变化来看,企业的生存主要面临三个层次的环境,一是宏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通过对行业环境的影响,进而波及行业内具体的企业;二是行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经营环境;三是企业的内部环境,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中来顺应行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由此可见,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根源,离不开对宏观环境、企业内部环境、行业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分析。对于行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由于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如行业政策因素、市场风险,以及其他来自供、产、销等环节的经营活动风险,都会给企业利润带来影响,进而危及财务风险。对于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分析,从自适应成长理论下来看,企业内部系统与企业外部环境之间以某种有序的方式进行物质、信息等交换,而这中有序的方式很容易因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遭到破坏,进而从企业的内部变革中来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由此带来的企业成长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非均衡性”状态,会对企业的资源、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运作效率等造成影响,从而波及企业财务状况。
(二)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控制机理分析。
从行业外部环境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对行业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进行判定,而如何有效识别行业环境风险,则取决于企业财务预警控制机制的稳定性。从预警控制机制来看,对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对外在环境关键因素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应对措施上来规避潜在风险,而对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目标来说,不仅要预知风险,还要从具体的控制措施上来有效阻止财务状况的恶化,从而控制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同时在企业财务预警方法和预警指标的选择上,传统企业预警模型多以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无法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路径上来预测造成风险的原因。为此,本文试图从系统动力学模型入手,以探究企业财务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明确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路径,借助于模拟仿真分析,来观察各变量变化对企业财务系统的影响,进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来提升企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再者,借助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控制机制,还能够促进企业主动适应行业环境的变迁。因此,以行业环境风险识别为基础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改进:一是对行业环境不确定性的测度与识别;二是判定行业环境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程度;三是寻找导致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二、对行业环境风险的识别及测度方法
(一)行业环境的风险构成因素。
(一)内涵
具体来讲,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即为财务管理风险,指的是财务管理活动可能会偏离预期结果,带来不利影响。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日趋迅速,企业财务各个方面都容易出现风险,需要科学识别与管理。
(二)主要类型
首先为资金回收风险,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销售之后,方可以收回对内投资成本;在对外投资中,则需要将更加复杂的因素给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对外投资回收风险就比较的复杂。其次为分配风险,现代企业在企业保留盈余与分配盈余之间具有互相制约的联系,如果企业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高额回报给投资者,影响到企业的保留盈余。而企业为了促使外部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对投资者的分配进行减少,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然后为筹资风险,企业的偿债能力风险会直接受到负债资金比例的影响,同时,外部金融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动,进而改变银行利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筹资风险。最后为投资风险,现代企业向某一领域投资之后,因为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降低资金实际使用效果,导致与预期结果发生偏离,进而造成投资风险的产生。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识别
因为在企业财务各个方面广泛分布着财务风险,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就需要对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科学掌握。其中,经常运用到的财务管理风险识别方法有这些:
(一)财务报表识别法
本种方法是依据财务报表,将企业变现能力比率、负债比率等指标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准确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要紧密依据企业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来对企业财务指标科学评定,以便合理评估风险评估企业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等,将潜在风险给及时发现和解决掉。现阶段,企业在财务风险识别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财务报表识别法,除了开展比率分析、比例分析等工作之外,还需要开展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等动态分析工作。此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财务风险分析中还需要加入客户财务报表的内容。总之,企业需要将财务报表分析法给综合利用起来,对企业经营风险科学评估,对存在的风险及潜在的风险及时了解,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受影响。
(二)经验总结识别法
通常情况下,在对企业每一项财务风险进行评定时,需要对比企业以往财务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风险。企业需要与员工定期经常的沟通,对其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积极征求,集中整理征集到的各种意见,依据不同的类别,如影响、特征等,将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等经验给总结起来,帮助企业对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更加科学的识别。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研究发现,现代企业客观存在着财务管理风险,不能够将财务风险完全消除掉,但是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企业财务风险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力健全和完善
财务会计制度、人事行政制度、内审制度等都属于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企业的性质与规模等会影响到这些制度的制定。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大力完善与健全,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针对性的防范,对资本结构科学确定,合理管理企业内部资金,促使企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此外,还需要对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合理制定,优化资本结构;将相对保守的财务战略实施下去,促使企业将长短期负债比例给维持下去;借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强化,还能够对企业各项费用使用状况及时获取,进而向个人及部门头上落实责任。
(二)科学管理投资活动
1 引言
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自粗放型管理往精细化管理转换,己经具有一定的共识,另外,促成管理转换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利润空间的持续减小,建筑行业已陆续成为微利行业。假如一个行业的利润不高,这个行业里的企业无法依靠规模获得发展的机会,增强内部管理, 加强盈利能力往往是该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里的重要核心竞争能力之一。
建筑工程项目因投资大、工期长、组织关系复杂、参与主体多,在实施过程里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1]。 因此其再生产经营活动的进程中始终处于多变的自 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内, 并且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为工程实施目标 (质量、成本、工期)的实现增添许多的困难,有的还导致了重大的损失。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进程的每个阶段都要面对多种多样的风险[2]。
2 风险管理的概述
(1)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人们对将来行为的决策和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构成的后果以及预定目标出现多种负偏离的整合[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风险拥有下列特征:1、风险具有普遍性以及客观性。风险是不根据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其是客观存在的。2.某个具体风险具有的偶然性以及大量风险具有的必然性。每个风险的出现,均为不同风险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的结果,其为随机现象的一种。3.风险的可变性。即在项目的全部过程中、不同风险在质以及量上出现变化,伴随项目的进展,有些风险将有所控制,而部分风险将得到处理, 另外在项目的每个阶段,均可能出现新的风险。特别是大型项目中,因风险因素比较多,风险的可变性越发明显。4。风险的多样性以及多层次性。大型项目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因素数量多、涉及范围广,加上种类繁杂,导致大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中,有多种多复杂、各风险因素,和外界因素型项目里的风险的重要特征之一。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指的是经济单位对也许会碰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识别、分析,并有效的处置风险,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护性的科学管理方法[4]。
想正确理解风险管理的定义,须注意:1.风险管理的是以经济单位,也就是个人、企业、家庭或政府单位为主体的;2.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的预测、评估、识别、处置、分析等环节构成;3.风险管理通过选取最佳的管理技术为核心,想突出成本效益的关系;4.风险管理的目标为实现最大的安全保护;5.人们一般所讲的风险管理为狭义的风险管理,也就是企业风险管理[5]。
(3)建筑施工实行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和另外行业相比,具有多重特征。一是流动性大,一项工程施工完成后,常常马上迁至另外的工地;二是临时性强,工地的设备、建筑物以及设施、材料、机具、人员等均有非常强的临时性;三是变动性大,不同工程的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平面布置、设计特点均不一样;每项工程的施工准备、开工至竣工,施工阶段的作业条件、作业内容、作业人员变动非常大;四是交叉作业多,一项工程常常是多专业、多家施工单位、多工种交叉施工;五是人员组成复杂,不但有企业自身的,还有分包单位,人员还有岗位、户籍、工种与文化程度的区别。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风险管理,要通过这些特点,以增加其实效性。
近些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很多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敦促了有关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施整体过程的安全管理里,有某个环节常常不受重视,即风险管理。通常,项目风险管理目前仍然倾向于项目后期,在项目前期并无做出风险管理,这时因为国家项目管理程序并没有风险分析,还有就是业主常常忽视,并未意识到风险分析可以使可行性深入研究,能够克服片面性,对项目的科学决策是有利的。工程项目自立项至运营均具有风险,对项目全过程具有风险管理,能为项目带来稳定、平静的工作环境。
3 建筑施工安全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指的是在不同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利用许多方法对风险做出的辨认以及鉴别,是系统的发现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的过程。风险识别的关键目的有:
1.为了方便估计以及评价风险的大小;2.为了选取最合适的管理对策。想要管理风险,就需要先识别风险,而风险的严重程度或造成的损失,需要认真估量,风险并不是显而易见,它很难辩识预测,还不容易准确的预测。风险一般拥有隐蔽特点,而人们常常容易被诸多表面现象所误导,以及被一些微笑利益所驱使,而无法看出内在的危险。所以,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里就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识别结论是否正确,对风险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关系。如若在风险识别的进程里, 关键的风险因素并未被识别出来,而只是非关键的风险去识别、 分析以及处理。很有可能会对全体项目做出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让企业面临无意识到的风险。
风险识别的通常程序如下:(1)工程项目包含的活动有哪些;(2)不同活动中各具有什么风险;(3)什么是风险产生的原因;(4)哪些是风险中最重要的因素。
4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处理方法和风险管理的处理方法一样, 包含了风险控制、风险回避、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来说,除了选择用建筑工程所有险和职工(或雇员)人身伤害事故险等的工程保险方式的风险转移以外,风险控制为最关键的因素。
采用风险评价,核定风险等级,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选用不一样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采用,通常遵循的原则为:
①降低风险、消除风险、个人防护;
②保护措施、预防措施、应急措施;
③对明显不能承受风险需禁止作业,对轻度风险需加强监测和保护,对中度风险需限期整改,对重大风险需立即整改,对可以忽略的风险,时刻注意,不用采取措施。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通常方法有:
①制定管理方案,包含管理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等;
②确定安全指标、目标,组织机构,落实职责;
③制定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书、作业规范、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必须的文件;
④组织员工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工作能力;
⑤加强检查、监督、测量和测试;
⑥对危险作业、危险场所、危险设备,增强运行控制;
⑦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查找原因并选用纠正以及预防的措施。
总的来说,想要成功的管理项目,就需要成功的管理项目的不同风险。施工安全风险,其是项目的最重要风险之一,需要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分清轻重缓急,对所启动的建筑施工中安全风险分析透彻,探究出防范风险的方式,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从而让施工项目得到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卢岚,杨静,秦嵩.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明土木工程学报[J],2 0 0 3 , 3 6 ( 9 ) : 4 6 -51.
[2 ] 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Jack Gido, James P . Clements.-Cincinnati: South Western College Pub. , c1999.
[3] Projectriskmanagement: processes , techniques , and insights/Chris Chapman and Stephen Ward . -2nded, -Hoboken , NJ :Wiley , c2003 .
引言
感应电机也被称为异步电机主要的用于电动机,其原理是靠输入的交流电产生磁场的作用让感应电动机的转子进行转动,实现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我国每年至少一半以上的电能就是消耗在电动机的能量转化上,广泛的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三相感应电动机使用的最多。掌握感应电动机的基本特性,熟悉其常见风险,对保障感应电动机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感应电动机的安全选用
我国大部分感应电动机工作运行时的负荷远远低于其设计负荷,感应电动机不能处于满负荷状态运行,这就造成大量的电能的浪费。感应电动机的选取要从电动机的额定电压、额定转速、结构形式和额定容量来考虑。
1.1 额定电压
根据感应电动机的启动转矩、过载系数、和启动转矩之间的相互关系,过载系数和电动机的电源电压的二次方呈正比关系,启动转矩同电动机的电源电压同样呈正比关系。因此,电动机启动电压的大小严重的影响感应电动机的性能。当电源电压过大时,虽然会使得电动机启动转矩提高,电动机的转动强度更大,但是对能量的利用率却降低了,而且会造成感应电动机产生大量的热量。当电源电压过低时,电动机的启动转矩和过载能力都下降,严重影响电动机的使用,而且也会使得温度过高,影响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1.2 额定转速
为了满足生产机械的需求,电动机的额定转速必须符合生产机械的具体要求,否则就无法保证生产机械的正常运转,还可能会对生产机械造成损害、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财产损失。
1.3 结构形式
感应电动机的结构形式需要根据生产场所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感应电动机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防爆式、防护式、封闭式和开启式。如在油库、油田、加气站、矿井等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使用的感应电动机就必须采用防爆式结构。而在一般的干净、干燥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场所就可以采用开启式或者防护式的感应电动机。
1.4 额定容量
同样的生产机械对负荷的要求和工作的性质决定着所选感应电动机的额定容量的大小。如果额定容量过小,感应电动机既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又会使其自身的一些部件出现过载或者过热的情况,如果长时间处于这些超限制的情况会严重影响感应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如果电动机的额定容量过大,会增加设备的采购成本,同时电动机的功率因素和使用效率都大大的降低。
2 感应电动机常见的故障分析
2.1 机械故障
感应电动机的机械故障主要包括轴承受热损坏、振动、扫膛等形式。
2.1.1 轴承受热损坏
感应电动机的轴承损坏是非常常见的机械故障之一,导致轴承受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在电动机生产中轴承盖和端盖没有安装平整;油的不正确使用,导致轴承产生不良的效果;电动机端盖配合和轴承之间的连接不当;轴配合与轴承之间连接不当;滑动轴承油环轧煞或转动缓慢;在电动机生产中联轴器和皮带的安装不当。
2.1.2 振动
感应电动机产生振动的主要原因包括电动机自身因素的、生产机械负荷引起、传动装置不良因素。感应电动机的振动不但会产生额外的负荷,影响电动机的运行和生产效率,还会产生强烈的噪音,严重的影响生产场所中人员的职业健康。按成因可分为两种:
(1)常伴随着明显的电磁噪声,同电磁噪声的成因相同。主要表现为低频的2倍或3倍频的振动。
(2)、频率跟电机的转速有一定的关系,主要是由于电机转子的不平衡引起。
2.1.3 扫膛
感应电机产生扫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感应电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距离很接近,使电动机在运行的时候会产生摩擦的情况,这会导致感应电机端盖和机座的止口以及端盖轴室内孔由于长时间运行会发生磨损产生形变,因此导致转子、端盖和机座之间的轴线产生了偏离而不在一条直线上。
2.2 电气故障
感应电机的电气故障主要有定子绕组错接、定子绕组缺相运行、三相电流不平衡、转子导体断条或断路、绕组过热等现象,这些故障都严重的影响了感应电动机的正常运行。
当三相感应电机的定子错接或线圈匝数错误时会使感应电机的各相电流分布极度不平衡、温度骤增、转子转速下降、出现振动,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烧坏电机的线圈。绕组的错接或者短路以及电源电压的波动会导致感应电机的三相电流不平衡。
定子绕组缺相运行是感应电机常见的电气故障,主要是由于三相电源中某一项电源因为各种故障而出现故障,导致感应电机的异常运行。电源的短路可能由开关故障、熔断器故障、接触不良等因素导致。如果在感应电机静止的情况下运行会造成堵转,而堵转电流却远大于电机正常运行时的电流,在缺相的情况多次的开启电机会烧坏电机。
转子导体断条或短路会导致感应电机的电流极度不平衡,电流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还可能产生周期性随负载的变化变化振动、噪音等不正常情况。绕组过热主要是因为电动机的负荷过重和外部电压超过额定值,严重时可能导致电动机被烧坏。
3 感应电机安全运行的措施
为了保障感应电动机的安全运行,电气作业人员必须做好设备启动前的检查工作,确保电动机各个部件的完整,检查感应电机各相接线和绕组接线的正确、有效。定期的检测感应电机的绝缘部件的电阻,以确保绝缘体的安全可靠。必要时还需要对感应电机转动部件进行活动,确保其无阻碍的运行。
(1)运行参数。保证感应电机处于正常运行参数中运行是电机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一般要求外部电源的电压不能在电机的额定电压10%范围内波动,各相电源的电压的相互差值不得高于额定电压的5%,三相电流不平衡幅度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10%。
(2)电机的保护。可以通过将电动机的金属接地或接零来使表面不带电,保证员工的安全,还有接漏电保护器和保护开关来进一步的保证电动机的运行安全。低压断路器、热继电器等可以防止短路对感应电机伤害。
(3)保养和维护。对感应电机定期的运行和保养对保证电机可靠的使用和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电机保养包括对电机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除尘、定期更换油、保证零件的齐全。对感应电机的检查时的重点是电机运行时有无振动、噪音,温度是否正常等。
参考文献:
[1]鲍晓华,吕强.感应电机气隙偏心故障研究综述及展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06).
[2]马名中,马伟明,张育兴,郭灯华,王公宝,崔小鹏. 多定子直线感应电机故障模式下的电流过载特性[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