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8: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集团公司职能定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充州矿区开发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1976年7月成立充州矿务局,1996年3月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9年5月成立充矿集团。经过40多年开发建设,已发展为员工近10万,以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为主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国际化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职业教育也从70年代末成立充州煤炭建设指挥部技校开始起步,由原来的单一技工教育,发展到后来的职大、电大、函大等高等职业学历教育、高级技工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教育,至今已经形成由职工大学、党校、高级技工学校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培训也从以集团公司为主,深人到基层各单位。30多年来,充矿职业教育体系为充矿培养和培训了近10万名优秀员工,其中不少已成为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为充矿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结这30多年来集团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可以用四句话、20个字来概括,即“形式多样,层次完备,体系庞大,功能齐全、成绩斐然。”
1目前集团职业教育体系现状
(1)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完备的职教学校2所:党校、山东工贸学院筹备处(包括职工大学、技工学校、环保安全培训中心)。其中,党校以干部培训为主,学历教育为辅;职工大学以学历教育为主,培训为辅;技工学校以职业技术和技工教育为主;环保安全培训中心全部为培训业务。教职工1200人左右,办学规模8410人,设备总价值1570.57万元。
(2)独立设置的矿处培训单位17所:南屯矿教培中心、兴隆庄矿教培中心、鲍店矿教培中心、东滩矿教培中心、济二矿教培中心、济三矿教培中心、北宿矿教培中心、杨村矿教培中心、铁运处职教中心、唐村公司教培中心、三十七处教培中心、新陆公司教培中心、机电厂教培中心、水泥厂教培中心、焦化厂教培中心、济东新村教培中心、铁东社区教培中心。这17所矿处培训单位有独立的机构、场所、设备。教职工287人,办学规模4530人,设备总价值534.82万元。
其中有一所国家一级煤矿安全培训基地一“中国煤炭工业环保安全培训中心”;一所国家二级地面安全培训基地;四所国家三级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即:南屯矿教培中心、兴隆庄矿教培中心、鲍店矿教培中心、东滩矿教培中心,四所国家四级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即:济二矿教培中心、济三矿教培中心、北宿矿教培中心、杨村矿教培中心。
(3)未独立设置的矿处职业教育部门6个:物资部劳动人事科、开发公司人力资源部(教培中心)、地质公司教培中心、大陆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鲁南化肥厂人力资源处、华聚能源公司人力资源部(职教办)。这6个未独立设置的职业教育部门有专职教育人员20人,办学规模880人,设备总价值24.3万元。其培训计划列人集团公司总计划。
2集团公司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集团公司教育培训工作实行“一级决策”、“两级管理”的体制。一级决策:教育委员会是公司教育的一级决策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大问题进行统一研究部署。两级管理:一级是公司教委和教育培训部,二级是公司所属各教育部门。
3目前集团公司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3.1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
集团公司从2002年进行了专业化改革,将集团教育体系划为物业公司管理,使得原先建立的“一级决策”、“两级管理”的体制难以实施,教育委员会名存实亡,职能缺失。集团公司教育培训部也挂靠在物业公司,难于在全集团公司实行统一管理。
3.2集团公司职业教育定位不准,过分市场化导致职业教育失去应有的方向
集团公司职业教育定位应该是为集团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为此,应该承担起员工职业培训、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为集团公司输送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水平的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的任务,这是企业自身发展所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也是企业对员工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从这几年的运行体制来看,集团公司职业教育没有把握好这个责任定位,过分强调教育要面向市场,而把集团公司职业教育全面向市场化推进,导致职业教育失去应有的方向。学校不去想如何设置专业、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集团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而是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想着创收,用创收来维持职业教育的运行,千方百计的寻找生源、财源和安排学生的去向,以维持学校的生存,事实上已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职业教育工作,迷失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3.3职业教育经费不足,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极大困境
由于职业教育定位不准,教育市场化理念的引导,导致集团投人的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得不到改善,教师工资待遇相对其他学校差距很大,甚至难以保障,这严重的影响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教学质量下滑严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3.4职业教育发展与集团人才发展规划要求脱节
由于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因,分管人力资源部门与分管卑 业教育部门不归同一领导管理,也不归属于同一管理部门,招 此之间没有沟通机制,使得职业教育发展与集团人才需求}r 划相脱离,技工学校和职工大学招生专业、招生规模、课程is 置以及培养方向难以与集团发展要求相统一,与社会需求性 难以适应,许多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矿区大量的毕业生在易 待业,严重影响了矿区的稳定和发展。
3.5人才资源配里体制住化,导致从事职业教育人员数庞大、结构失衡
全集团公司人才资源管理条块限制严重,人才资源配置体制僵化,流动不畅,职业教育领域大量行政人员及富余教归 闲置不能发挥作用,而一些紧缺的专业教师引进不进来,导彩从事职业教育人员数量庞大,结构失衡。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地制约着充矿的发展,不利于伍进集团人才的成长和矿区子女就业,影响矿区的安全和稳定不利于科学发展。
4新时期充矿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力「快,一方面带来了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我国长期存在着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倾题,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未来“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高效低耗减排的低碳经济,并建设资源节约型私环境友好社会,对我国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要求我国煤炭等能源产业,一要加快发展,保障能源供给;二要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施低碳经济,三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新型战略性产业。在煤炭行业特别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大基地、大集团建设,淘汰落后的中小煤矿,提高产业集中度。伴随着“十二五”煤炭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资源和市场争夺将进一步加剧,竞争激烈。面对这快速变化的形势和要求,充矿集团职业教育必须做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尽快建立适合集团快速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充矿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新时期充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作为探讨,以期得到决策者的关注。
4.1职业教育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思想,树立“教育兴企,教育立企”的理念,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员工发展提供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储备。
4.2职业教育的定位
突出充矿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以现代采煤技术、现代机电加工制造、现代煤化工、电力、电铝、建筑、物流等专业为主,围绕着充矿集团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内为主,以外为辅,为充矿和社会培养大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初中级以上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工人,同时为在职员工提供各种继续教育服务,为集团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4.3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坚持职业教育为促进集团公司产业发展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体系,认真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全面提高矿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推动充矿集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4集团公司职业教育体系管理运行模式
鉴于目前充矿职业教育存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不适应集团发展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应结合集团公司管控体系建设与调整的契机,抓住当前充矿大发展的机会,调整和理顺好充矿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功能完备、体系完整、管理运行顺畅、教学效果有保障的良好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运行模式。为此,本文作者提出以下模式供决策者参考。
充矿现代职业教育管理运行模式见图1:
几点需要说明的问题:①充矿职业教育应以满足集团发展为根本目的;②办学方式:以集团统筹为主、市场化为辅;③管理方式:集团统一管理,矿处分级负责;④教育资源分享方式:职业教育资源全集团共享,培养对象面向全集团公司所有员工及其子女,集团内各单位员工均享有职业再教育培训的权利,各单位用人均可跟集团职业教育机构签订委托培养协议,获得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⑤招生及培养方式:高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生,自主就业;高等技工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以内为主,以外为辅,优先满足充矿集团发展对各类各级技工人才的需求。⑥教学质量评估:以人力资源、技能鉴定单位和用人单位评价考核为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8-3198(2009)10-0042-01
1 集团公司母公司的管理定位
世界各国控股公司的功能定位有三种选择模式:
(1)金融型控股公司。以追求资本增值为唯一目标,无明确的产业选择。投资对象多为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高。将注意力放在财务指标数据的控制上,通过控制股权,支配被控股公司的重大决策,以达到资本控制的目的。金融型控股公司的总部人员精简,主要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通过资本营运手段对被控股子公司进行指导、监控,并且不断捕捉资本市场的信息。进行符合投资回报目标的兼并、收购和出卖转让。因此金融型控股公司的母子公司关系不稳定。由于母公司不从事生产经营。金融型控股公司也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企业,也不对子公司进行战略方向上的规定,一般适用于没有明显主导产业的无关多元化企业。金融型控股公司的目标是不区分业务领域的企业收益最大化,资产管理是其核心功能。如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和欧美国家的摩根、杜邦、洛克非勒等财团。
(2)战略型控股公司。以追求资本增值与多元产业发展双重目标,有明确的产业选择,有核心企业,母子公司关系稳定,集团母公司通过控股方式形成战略型企业集团。控股的母公司与战略业务单位的关系是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建立起来的。母公司不从事具体日常经营,只是通过掌握子公司股份,利用控股权,影响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支配被控制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采用这种组织体制的优势是决策和执行分开,产品经营和产权经营分开。战略型控股公司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如日本的日立、丰田、松下、东芝等。
(3)操作型控股公司。以追求主导产业市场占有率与资本增值双重目标,有明确的主导产业。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具体某个业务的实际经营的控股公司。由于母公司从事较多的具体业务的操作指导,母子公司关系密切,所以人员配备较多,管理费用较高。企业在多元化的初期通常采取这种组织体制,此时主业由母公司经营,多元化的业务由子公司经营。这种组织体制的优势是主业发展会受到整个公司的充分重视,劣势是母公司高层管理者有大量的时间要耗费在主业日常经营事务的处理上,没有太多时间考虑母公司整体发展以及其他多元化业务发展。简单说母公司高层管理者更多扮演一个业务负责人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多业务公司老总的角色。如IBM就属这类。
2 控股子公司的管理定位
在企业集团理论中,控股子公司通常被分为核心层公司、紧密层公司、半紧密层公司、松散层公司。我们认为这种划分不是很清晰,而且没有什么管理意义。我们建议采取如下划分方法:
(1)在母公司战略中的位置。
每一个企业都有三个层面的业务企业,必须拓展并确保核心业务的运作,积极发展新的业务并随时关注未来业务的机会。对于核心业务,业绩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与资本回报,关键成功因素是集中于业绩,员工主要为业务维持者,激励理念主要以财务方面为主。对于发展中的新业务,业绩评价标准主要是销售收入与净现值,关键成功因素是营造创业环境。员工主要为建立业务者。主要通过购买或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激励理念以里程碑为主。对于未来业务机会,评价标准是选择方案的价值,关键成功因素是探索特许地位,员工主要为赢家和幻想家,激励理念以具体工作为主。
(2)业务类型。
子公司分为业务公司、功能性公司、专业服务公司。业务公司从事一个具体业务,在母公司统一指挥下进行生产、开发、销售等具体经营活动,是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不同业务公司之间可能是前向后向关系,也可能是有产品客户市场战略协同关系,还可能是完全无关。功能性公司如进出口公司、财务公司等。主要是集团为了统一使用某种资源而设立,通常为集团内部其他企业服务同时也对外进行服务。这类公司可以作为成本中心,也可以作为利润中心,管理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转移价格问题。专业服务公司。如机械维修公司主要是集团各业务公司之间能共享的价值链整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和人员。通常来说设立这种专业服务公司的原因是这种服务对业务来说很重要,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合外购,这类公司应作为成本中心进行管理。
3 集团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综合治理
中国广核集团在上世纪80年代末大亚湾核电站建设阶段,与香港合作伙伴中华电力公司成立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之初就引入了西方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广核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广核特色的公司治理和管控体系,同志曾予以高度评价“大亚湾核电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尝试”。2010年6月中国广核集团纳入国务院国资委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范围,在此之前中国广核集团就积极响应国务院国资委的号召,于2008年初启动在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建设规范董事会的工作,试行专职董事制度,集团给成员公司董事会较充分的授权,逐步做实董事会,完善成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度创新,优化母子管控
2008年2月,中国广核集团制定了《改进和完善集团成员公司治理总体方案》,通过理顺集团母子公司治理关系,创新管理机制,改进成员公司治理,以适应集团多基地、多项目、多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
首先,根据集团对各成员公司的战略定位、股权结构、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治理。根据分类情况对成员公司董事会进行调整,对于已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实际运作的成员公司,或者是具有可操作性将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成员公司,其董事会原则上由五名董事组成,主要由专职董事长、专职董事担任。
其次,建立专职董事制度。从集团内外公开选聘具有优秀职业操守、很强专业能力、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作为专职董事担任成员公司的董事,每位专职董事担任三至四家成员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长)。专职董事不在集团公司和成员公司中担任其他任何职务;并且,其薪酬由集团公司承担,不得在任职公司获取任何报酬。
其三,对于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成员公司,要建立股东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层的分级授权制度,将原由股东代行的职权归还给董事会,在授权范围内的事项,由成员公司董事会自行决策,不再报集团公司进行议案审议。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做实董事会、扩大董事会授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导和促进成员公司积极开拓集团外部市场,不断增强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公司发展。
其四,在改进和完善集团成员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坚持效率与制衡相结合、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在实施分级授权的情况下,建立并实行公司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合理分权、有效制衡的机制,并明确与授权相对应的责任。
集团公司根据《改进和完善集团成员公司治理总体方案》的精神,制定了《集团成员公司董事会管理制度》和《集团成员公司外派董事管理制度》,为改进和完善集团成员公司治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自2008年7月起,中国广核集团在集团内部多次公开招聘成员公司专职董事,逐步建立起一支包括专职董事长在内的专职董事队伍,任职公司涵盖了核电主业公司、可再生能源公司、新产业公司和金融公司等集团的主要成员公司,在完善成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集团战略发展目标,促进任职公司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和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风电公司、太阳能公司、核技术应用公司,五名董事会成员中有三名专职董事(含专职董事长)。专职董事在董事会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这三家公司的公司治理规范,业务发展迅速,效益优良。风电公司2007年2月成立,经过七八年的发展运装机容量已突破850万千瓦,公司项目开发、工程建设、生产运维、成本控制等能力,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奠定了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太阳能公司2009年8月成立,2015年底在运装机容量已达147万千瓦。核技术应用公司2011年6月成立,短短的三四年间通过并购整合行业内优秀的民营企业,业务扩张迅猛,目前已形成了以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加速器研发生产、辐照加工服务为核心的主要业务架构,通过资产重组结合资本市场平台,打造中国核技术应用第一股,将成为集团新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央企探索混合所有制道路提供了成功经验。
2015年中国广核集团从治理顶层设计角度进一步优化了治理管控架构,建立集团总部、产业板块和业务单元三级组织架构,并明确对各板块以治理管控为主,行政管控为辅。板块内部以保障安全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实现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为重点,实行超越法人治理结构的管控模式。目前集团已将主要业务划分为核电主业、核燃料、非核清洁能源、金融控股板块及核技术应用、综合服务板块等的“4+X”模式。集团公司将打造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管理重心将调整为加强对各板块战略管控及资源配置,实现各板块资源整合,提升协同效应。
董事专职,增效公司治理
专职董事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与专职董事的独特性密不可分。
较强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专职董事不在集团公司和成员公司中担任其他任何职务,仅在任职公司担任董事,从而更有利于从客观、独立视角掌握任职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环境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加之专职董事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往往能够和善于从公司战略的高度,充分、妥善考虑任职公司的发展。
充分的履职时间和精力保证。专职董事可以有较充分的时间深入任职公司开展专题调研、参与项目论证、研阅相关资料文件和分析报表,甚至参加任职公司的重要会议,从而掌握任职公司的经营动态,而这些是集团公司职能部门的兼职董事难以做到的。专职董事在参加董事会会议前,有较充分的时间研阅董事会议案文件和相关资料,对董事会议案研究得更加透彻,无论是赞同或否决的意见往往都更具有说服力。而集团公司职能部门的兼职董事,因工作繁杂经常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董事会议案文件,甚至是在参加董事会时匆忙翻阅议案文件,参会的效果大打折扣。在董事会上专职董事对董事会议案的意见往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重视。
专职化制度设计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专职董事能够高效履职,除了专职董事自身因素外,还得益于集团公司为专职董事履职创造的良好条件。集团公司要求成员公司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使专职董事能够及时掌握任职公司的重要信息,专职董事要求任职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料一般都能得到及时反馈,这对专职董事的工作很有帮助。为让专职董事了解掌握集团发展战略和管控要求,集团公司更创造条件安排专职董事参加集团年度工作会议、列席集团战略研讨会、经济活动分析会等重要会议,以利于专职董事在任职公司贯彻集团战略发展要求和管控目标。
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组织是公司实行预算管理的基础,它既是公司组织框架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公司经营运行体系的重要基础,要构建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组织体系需要优化组织结构,科学定位职能。
(一)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能 具体如图1所示:
(1)预算管理决策机构――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预算决策结构,《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拥有财务预算的制定权,股东大会行使预算的批准权,但实际工作中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一般由预算管理部门制定,董事会行使审批权。
(2)预算管理组织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目前普遍采用的三种预算管理组织模式有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经理办公会议、公司CEO、CFO等组成临时预算管理小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公司预算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编制、协调、监督子公司、分公司及公司职能部门预算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对预算管理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领导机构更能符合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对预算权威性、系统性的要求。
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模式。公司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来系统负责公司预算管理工作,在组织形式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另一种是由公司财务总监直接领导。由董事会领导预算管理部门,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更高的权威性,但是董事会并不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于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并不完全了解,相比之下,财务总监作为公司整个财务运行体系的负责人,熟知公司财务运行状况,以及公司预算管理运行情况,能够实行“动态”、“全面”的预算管理,使预算管理成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工具。
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能。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管理的核心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能:制定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制度,围绕公司经营目标和年度发展计划制定预算目标,组织集团公司各部门,以及各子公司、分公司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审议调整和协调公司年度预算方案,审议集团公司及下属公司的预算执行分析和评估报告等。
(3)预算管理日常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从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来看,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针对预算管理的重大问题、关键环节进行决策和审议,例如年度预算的调整和协调的具体方案并不是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而是由负责日常事务的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部门对方案进行审议以决定是否通过调整方案,预算管理办公室目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行使相关职能,将预算管理办公室作为预算科来运作,另一种是设立独立的预算管理办公室,由财务经理负责,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选派人员参与,第二种方式下能够避免预算管理限于财务部门,而在集团公司内部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因此,更加符合现代预算管理的发展要求。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包括拟定集团公司年度预算编制方案,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会议提供必要材料,汇总预算及预算调整草案并进行初步调整协调,组织预算分析小组开展预算考评。
预算管理委员会属于非常设的议事机构,一般下设一个日常工作部门,目前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由财务部门履行职责,二是依托财务部,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由财务部门经理担任办公室主任,相关部门参加。笔者比较认同后一种模式,因此,前者容易在企业内产生“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的现象,并形成预算与业务脱节;后者一方面便于与预算工作协调和对预算管理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有利于预算与业务相协调,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预算改进意见。预算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组织工作。
(4)预算管理执行机构――各预算责任中心。预算管理执行机构是指负责执行预算的各级预算责任中心,包括集团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下属子公司、分公司的相关部门。
(5)预算监控机构――财务部和审计部。预算管理委员会具有监督预算实施的权限,但由于预算管理委员会并非常设机构,其日常职能的形式一般由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来完成,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信息的实时反馈,以让决策部门了解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而审计部门则负责预算执行过程的监察和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
(6)预算分析机构――预算分析小组。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与公司业务紧密结合,预算范围扩大到整个集团公司,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下,预算分析必须具有动态性、实时性,预算分析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设定预算指标及预警线来发现偏差,二是通过分析评估偏差程度,三是提出方案协助解决偏差。
(7)预算考评机构――人力资源部。预算管理以企业战略规划为指导,以企业绩效考评为支撑,前者形成预算管理的引力,后者形成预算管理的推力,预算考评的任务就是分析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成预期目标从而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而将预算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则是保证预算得以执行的必然要求,因此,预算考评应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一部分,由人力资源部门根据设定的指标进行考评以保证公司考评体系的完整性。
(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结构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委员会参与公司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制定,在全面分析公司战略的基础上制定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目标,并分解到部门、业务层面,组织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的编制,做好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挥监督管理职能,适时进行调整,组织预算管理考评等工作。子公司、分公司预算管理部门负责完成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分配的预算管理任务,全程参与本公司、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考评工作。由此形成一个以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子(分)公司预算管理部门、公司职能业务部门组成的三级预算管理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财务集中管理下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结构
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基本流程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并没有改变公司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只是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在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下文将按照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分析。
(一)预算编制 具体如图3所示:
(1)预算编制原则。预算编制要与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相适应,就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预算编制:
一是全员参与全程管理。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工作更多地需要依靠子公司、分公司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支持,依靠财务部门或者预算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无法实现预算管理的各项职能,必须让集团公司员工从思想上、行动上参与到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来。只要全体员工都参与进来,使预算管理贯穿集团公司整个业务流程,实现全程预算管理也就顺理成章。
二是一致性原则。保持预算管理制度、流程、考核指标等在集团公司一致,是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样便于协调集团公司预算目标与子公司、分公司的目标,保持预算口径的一致,使得预算更加具有合理性、权威性。财务集中管理为实现预算管理的一致性原则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是弹性原则。集团公司预算管理涉及的预算项目多,由于经济、市场等因素变化导致预算编制基础发生改变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必须考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保持预算留有适度的弹性,既要避免预算管理僵化,也要避免预算管理失控。
(2)预算编制流程。预算编制要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先由预算管理部门制定各部门的预算,然后下达至子公司、分公司讨论,需要调整的由各部门提出申请,由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申请通过的予以调整,未通过的按照原预算执行。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收入预算、费用预算、采购预算和项目预算等。
一是收入预算。收入预算主要由销售部门根据以往的销售数据,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分析集团公司确定预算年度的目标利润、市场销售额是否能够实现,具体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企业业务预算、营业外收入预算、投入收入预算等。
二是费用预算。费用预算包括企业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期间费用、研发费用,其中,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差旅费是费用预算的重点,应详细编列。具体由预算责任部门根据集团公司的年度费用计划,根据以往年度的数据来编写,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三是采购预算。采购预算包括材料采购、商品采购、大宗设备采购等,采购预算应由使用部门提供采购标准,由预算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审核,以确定预算范围及预算价格。
四是项目预算。专项建设支出应该立项建设,并在财务部门按照项目建立专门的预算,预算编制过程应由预算责任部门提供项目分析报告、项目资金计划书等内容。
(二)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过程包括预算申请与支付、预算分析、预算调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整个预算执行的核心。
(1)预算申请与支付。集团公司预算编制完成之后应将最终的年度预算下达到各个预算执行部门,但是,预算下达并不是单向的命令下达,而是双向的沟通交流,集团公司各部门的预算申请有专门的申报流程,应由执行部门申请,预算管理办公室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然后再由预算办公室将批准的预算下达至申请部门执行、下达至财务部门备案,并作为日后核算预算执行是否符合规定的依据。这一过程主要涉及三个主体的活动:一是预算申请部门,二是预算管理办公室,三是财务核算部门,预算申请部门的采购、市场开拓、项目研发等活动需要在预算批准的范围内进行,并且项目支出金额需符合预算规定。例如,研发部门拟采购一套研发设备,需要研发部门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采购申请,并向财务部门提供相关材料,说明采购的型号、用途、价格等,预算管理办公室主要审核采购是否符合预算已经审批的范围,财务部门主要审核预算支出是否超额,经预算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审批通过后交由采购部门办理,设备购回后由申请部门查验是否符合申请标准,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对于事先没有采购申请、用途、型号、价格未经预算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批准的预算支付申请不予办理。
(2)预算分析。预算分析是预算执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保证预算管理体系的动态性、实时性。预算分析由预算办公室下的预算分析小组在财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预算执行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预算偏差,只有及时纠正偏差才能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分析就是通过预算指标的观测及时发现新问题、新状况,会同财务部门、预算责任部门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例如研发部门的一项未经预算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批准、未经采购部门询价的紧急采购,如果紧急情况属实,确实属于关系公司发展的重大项目,在经预算管理委员会批准后,预算分析小组可向采购部门征询采购价格的合理性,如果价格合理,则要求研发部门向预算管理办公室补交申请,并将采购的相关资料提交财务部门,如果符合预算规定的从预算中划拨,不符合预算规定的列入预算外支出。
(3)预算调整。预算的作用是保证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计划来执行,但是,由于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诸多变化,在企业据以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发生变化时,再按照原有的预算可能不利于公司预算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预算责任部门可以提出预算调整的申请。预算调整申请应详细阐述预算执行的情况、客观因素的变化以及对预算造成的影响、预算调整的初步方案等(见图4)。例如研发部门按照预算管理流程申请采购的一套研发设备在实际采购时,该设备价格上涨,此时,就需要研发部门向预算管理办公室提出预算调整,说明设备价格的上涨情况,预算管理办公室委托采购部门进行核实后,如果情况属实再报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最后,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将审批后的预算调整方案下达至研发部门执行。
关键词:集团会司;控股公司;经营;管理
1集团公司母公司的管理定位
世界各国控股公司的功能定位有三种选择模式:
(1)金融型控股公司。以追求资本增值为唯一目标,无明确的产业选择。投资对象多为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高。将注意力放在财务指标数据的控制上,通过控制股权,支配被控股公司的重大决策,以达到资本控制的目的。金融型控股公司的总部人员精简,主要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通过资本营运手段对被控股子公司进行指导、监控,并且不断捕捉资本市场的信息。进行符合投资回报目标的兼并、收购和出卖转让。因此金融型控股公司的母子公司关系不稳定。由于母公司不从事生产经营。金融型控股公司也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企业,也不对子公司进行战略方向上的规定,一般适用于没有明显主导产业的无关多元化企业。金融型控股公司的目标是不区分业务领域的企业收益最大化,资产管理是其核心功能。如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和欧美国家的摩根、杜邦、洛克非勒等财团。
(2)战略型控股公司。以追求资本增值与多元产业发展双重目标,有明确的产业选择,有核心企业,母子公司关系稳定,集团母公司通过控股方式形成战略型企业集团。控股的母公司与战略业务单位的关系是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建立起来的。母公司不从事具体日常经营,只是通过掌握子公司股份,利用控股权,影响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支配被控制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采用这种组织体制的优势是决策和执行分开,产品经营和产权经营分开。战略型控股公司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如日本的日立、丰田、松下、东芝等。
(3)操作型控股公司。以追求主导产业市场占有率与资本增值双重目标,有明确的主导产业。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具体某个业务的实际经营的控股公司。由于母公司从事较多的具体业务的操作指导,母子公司关系密切,所以人员配备较多,管理费用较高。企业在多元化的初期通常采取这种组织体制,此时主业由母公司经营,多元化的业务由子公司经营。这种组织体制的优势是主业发展会受到整个公司的充分重视,劣势是母公司高层管理者有大量的时间要耗费在主业日常经营事务的处理上,没有太多时间考虑母公司整体发展以及其他多元化业务发展。简单说母公司高层管理者更多扮演一个业务负责人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多业务公司老总的角色。如IBM就属这类。
2控股子公司的管理定位
在企业集团理论中,控股子公司通常被分为核心层公司、紧密层公司、半紧密层公司、松散层公司。我们认为这种划分不是很清晰,而且没有什么管理意义。我们建议采取如下划分方法:
(1)在母公司战略中的位置。
每一个企业都有三个层面的业务企业,必须拓展并确保核心业务的运作,积极发展新的业务并随时关注未来业务的机会。对于核心业务,业绩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与资本回报,关键成功因素是集中于业绩,员工主要为业务维持者,激励理念主要以财务方面为主。对于发展中的新业务,业绩评价标准主要是销售收入与净现值,关键成功因素是营造创业环境。员工主要为建立业务者。主要通过购买或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激励理念以里程碑为主。对于未来业务机会,评价标准是选择方案的价值,关键成功因素是探索特许地位,员工主要为赢家和幻想家,激励理念以具体工作为主。
(2)业务类型。
子公司分为业务公司、功能性公司、专业服务公司。业务公司从事一个具体业务,在母公司统一指挥下进行生产、开发、销售等具体经营活动,是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不同业务公司之间可能是前向后向关系,也可能是有产品客户市场战略协同关系,还可能是完全无关。功能性公司如进出口公司、财务公司等。主要是集团为了统一使用某种资源而设立,通常为集团内部其他企业服务同时也对外进行服务。这类公司可以作为成本中心,也可以作为利润中心,管理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转移价格问题。专业服务公司。如机械维修公司主要是集团各业务公司之间能共享的价值链整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和人员。通常来说设立这种专业服务公司的原因是这种服务对业务来说很重要,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合外购,这类公司应作为成本中心进行管理。
3集团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综合治理
一、企业集团的本质
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全资持股、控股、参股、生产经营合作等方式,形成的核心层企业、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和松散层企业等多层级企业组织结构,具有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判断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具有企业集团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看其在形式上是否由多个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而在于这种联合是否能够“实现资源一体化的整合效应与管理协同效应”,并确立集团整体的市场竞争优势。为此,作为集团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为集团整体及其各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规范与准则。
集团成立各子公司的目的,就是通过给各子公司配置资源,让各子公司实现各自的子战略,从而实现集团的总体战略。如凌云集团为了实现建造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这一战略目标,通过在全国主要汽车厂附近设厂生产以达到贴近市场,降低成本之目的,通过各子公司满足相应市场需求从而达到总体战略目标。(见图1)
二、企业集团的管理目的
企业集团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有高水平的管理。什么是企业集团管理?就是通过对各子公司实现集团总体战略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如何确保各子公司实现子战略,在确保子公司实现各自子战略得以实现集团总战略以及如何保持子公司目标与集团总体目标一致等所做的一切工作。简而言之,企业集团管理应围绕以下目的进行工作:
(一)集中资源优势,获得规模效应
统一资源整合可以提高集团的整体实力,统一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统一结算可以节省财务费用和解决融资的难题等。
(二)优势互补,获得协同效益
企业集团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公司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各要素间的互动和协同,可以使系统产生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此即协同效应,也就是1+1>2。如:集团化运作可以直接复制成功的经验,可以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从而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运作和管理的效率。
(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可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四)扩大企业边界
企业与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交易,要产生交易费用和税收;而企业内部的交易则费用最低,因为它避免了部分税收和交易成本,集团化运作的实质是扩大了企业的边界。
三、企业集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有着单一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管控程度难把握
对于不同的子公司,究竟采取哪种管控模式,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一方面,不同的子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背景、发展状况与外部竞争环境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在集团集权与分权上难以把握,往往会出现一发现问题就把权收上来,但一收上来就降低了子公司责任和积极性的现象。
(二)集团化战略的贯彻执行难度较大
集团存在的价值就是有一个统一的战略目标。但是在集团化管理中,集团化战略目标的贯彻执行,往往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一方面下属企业在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难以做到与集团同步,导致战略实施上与集团的要求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集团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有时并没有下属企业的敏感。对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如果集团不能及时作出快速调整,集团的战略目标就很难按照预定的路线得以实施。
(三)管理链条过长
管理链条过长既影响决策效率,又丧失战机;机构的庞大会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决策效率低,从而容易怡误战机。
四、企业集团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企业集团集权的利弊
企业集团集权是指将整个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财务控制权、融资权、人事分配权和工资制定权等都集中在总部,而将子公司定位于一个执行和操作的机构。资金由总部统一管理,一线子公司的主要款项支付都是通过集团结算网络统一支付,各一线公司的主要销售回款也集中存放在集团资金中心。子公司职能部门受子公司总经理领导,同时受总公司职能部门直线管理。总部财务部、资金管理部、规划设计部的集权程度最高;而对营销企划部门、工程管理中心等部门,总部更多的是通过制定政策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和监督项目执行,以指导、服务于子公司。如:太原重型工业集团公司对其下属二级子分公司实行干部由总部统一任免、物资集中采购、利润每年集中收到总部、统一向外融资等管理方法。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集团总部能集中全部资源的优势,通过在各个子公司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达到规模效益;二是集团总部能全方位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有效实施总部战略;三是集团总部及各子公司的高级人才有放大效用;四是能降低整个企业集团的管理成本和成本。这样做的弊端主要有:第一,不利于调动各子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第二,因集团总部决策信息不灵导致工作效率较低;第三,易形成自上而下的。
(二)企业集团分权的利弊
企业集团分权是指集团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决策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的财务决策权与管理权完全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相对独立,企业集团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财务决策周期短,针对性强,效率较高,应付市场变化能力较强。但这样做的弊端有:一是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不协调;二是子公司之间资源调度受到限制,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三是不利于集团总部战略的有效协同实施。
(三)企业集团集权、分权管理模式的选择
集权、分权管理模式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一要考虑企业集团战略发展的需要;二要考虑企业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三要考虑各子公司对企业集团战略的影响程度;四要受企业集团领导经营理念、人格特征的影响。
1.根据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选择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采取的具体战略差异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来支撑。在稳定型战略下对投资融资权必须从严把握,对资金运营方面的权力可适当下放;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在发展战略中如果需要集中大量资金以扩大规模经营,就要集中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权限;反之,公司在实施扩张战略、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建立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应适当分权。
2.根据企业集团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管理模式
在集团发展的初始阶段,规模不大,业务较单一,从企业集团的自身能力、市场地位等角度来看,集团总部应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建章立制、有效监控,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公司有能力也有必要采取集权的管理体制;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多元化经营、总部管理层能力的限制而无力集权等因素,就需要实施分权制;而当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分权制的弊端会使集团协同性降低,战略无法得到有效统一实施,而且由于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使集权成本降低,此时集权又成为了一种必要和可能。
3.根据各子公司对企业集团战略的影响程度选择管理模式
对于那些对集团发展战略、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总部一般采用高度集权制。反之,对集团战略影响不大的子公司,在集团公司整体政策框架下,可采用分权制,以便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积极性及增加市场应变能力。
4.不同企业集团领导的经营理念、人格特征下的管理模式
不同的集团领导在经营理念、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领导风格差异。具有支配性人格、诚信危机感强的领导会更倾向于集权管理;反之,则更倾向于分权管理。
总之,对于不同的集团发展战略、企业集团发展的不同时期、各子公司具体情况的差异,以及企业集团不同领导的不同经营理念等应采取不同的集权、分权管理模式,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成不变。
【参考文献】
[1] 张万斌,赵明镇.对集团公司财务职能定位的思考[J].辽宁财税,2006.7.
[2] 刘应红.关于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7.5.
[3] 李华.对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2006.10.
郑煤集团公司以其下属的超化矿、米村矿、东风电厂的优良资产发起设立“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开发行A种股票8000万股,郑州煤电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简称:郑州煤电;股票代码:600121)。郑州煤电成为国有煤炭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煤炭企业。郑州煤电公司总股本30000万股,其中郑煤集团公司持国有法人股22000万股,占总股本73.33%;社会公众股8000万股,占26.67%。上市发行的股票面值1元,发行价5.50元,上市后成功募集资金44000万元。组建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实现产权多元化,由国有经济改变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郑州煤电公司通过募集资金建设了告成煤矿和东风电厂二期工程,新增煤炭产量90万t,发电量4亿kWh[1]。郑州煤电股份公司上市发行的社会公众股中,经批准,其中10%可由公司高管和职工购买。股份制企业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确认了对企业资产拥有了与其份额相应的部分所有权,使职工依此分享企业的经营利润,加深了企业职工与企业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对企业经营行为约束的意识。股票上市从证券市场融资,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佳选择。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使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企业增强活力。郑州煤电上市时,由于受证券市场发行规模限制,当时只将两个煤矿和一个电厂的资产投入上市公司,另外还有5个煤矿没有上市。2011年,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郑煤集团公司实施重大重组和增发新股同时进行。一是向社会投资者增发1亿股,每股10.19元,可募集资金10.19亿元;二是将赵家寨、白坪煤矿等价值44亿元的煤炭资产装入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中的房地产资产,经评估价值11亿元置换给集团公司,使上市公司煤炭主业更加精干,实现集团公司煤炭类资产整体上市。整体上市后通过增发新股再次募集资金,扩大了社会公众股的股份,郑煤集团公司持有股份由73.33%降为63.83%。国有股份逐步降低,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份更趋合理化,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2]。
1.2新建煤炭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新建矿井项目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社会股东参与煤矿建设。由集团公司与外部法人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内部职工持股,吸收法人投资向社会募集资金,引进资本,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又一种形式。郑煤集团白坪煤矿是首个采用股份制形式建设的新井,注册资本2亿元。郑煤集团公司控股55%,出资11000万元,其余45%由社会股东和公司职工共同投资。白坪公司按投资比例,组建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以确保各方股东利益。企业重大事项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作出决议。各方股东都派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白坪矿井概算94647万元,各方注册资金2亿元,矿井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新公司向银行借款,各股东按比例对贷款进行担保。白坪矿井建设由于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仅用45个月建成年产180万t的矿井,且当年投产、当年达产,3年实现利润4.5亿元,股东都得了丰厚的回报,创造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新井的典型范例。此后,郑煤集团所有新建矿井都采取股权多元化形式建设[3]。1.3辅业改制单位国有股份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入市场中,还面临经营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煤炭企业以煤为主业,也可以发展煤、电、煤化工等为主业。主业确定后,其他如水泥厂、修造厂、建筑公司等多种经营单位为辅业。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为了使主业尽快做大做强,企业产品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对辅业进行改制。通过改制,辅业单位国有资本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企业改制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促使辅业单位走向市场,自负盈亏。自2005年起,郑煤集团公司对确认的25家辅业单位先后进行了改制。在改制过程中,确定改制形式及股权设置方案是关键环节。1)国有股权退出方案。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但与集团公司主业关联度不大,可直接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国有股份全部退出。集团公司不再参股和入股,由改制企业员工持股,经营者管理层持大股,改制后的企业为独立法人、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3],如商业公司、燃气公司、印刷厂等。2)国有股份部分退出方案。部分企业与集团公司主体企业有关联,其产品还要依赖主体企业的内部市场,如机械加工、矿山配件、水泥制品等。改制时要考虑企业的生产状况和发展前景,可以保留部分国有股份,一般在20%左右,给企业较大的经营权。股权设置要以调动持股者的最大积极性为原则,一方面股权不能过于集中,管理层不能超过50%,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或可能损害小股东利益。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分散,股东人数太多影响企业重大决策,也可能导致在监督、控制方面缺乏动力和激励[4]。经过5年的时间,25家辅业单位与改制前相比,销售收入大幅提高,增长9.7倍;企业实现利润大幅提高,由亏损全部扭亏为盈;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增长2.7倍;企业从业人数下降2%。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成功的,而股权结构、持股比例及法人治理结构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2煤炭企业深化国企改革是解危脱困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的探索,郑煤集团公司在集团层面或者在上市公司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走向了良性发展道路。但还要看到,由于煤炭企业自身特点和历史形成因素,集团公司内企业间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很多问题在此次产能过剩危机中暴露出来。郑煤集团公司与大多数煤炭企业一样,产品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当煤炭市场出现波动,对集团公司的生产和经营造成很大影响。非煤产业规模小且未形成规模生产,没有完全和真正走向市场。另外,部分“僵尸企业”和因去产能而关闭的资源整合企业,涉及大量负债,这些债务都是集团公司统借统贷,矿井关闭退出后,留下大量负债,集团公司背起了大量债务,导致集团公司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当前,尽管煤炭市场呈阶段性企稳向好的态势,但煤炭企业生存发展严峻复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面临着改革脱困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继续深化改革,也成为郑煤集团公司的必然选择。
3煤炭企业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从顶层设计迈向施工阶段,处于关键时期。2017年在产权制度改革、组织结构改革、僵尸企业处置、过剩产能化解、企业兼并重组、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重点改革工作,必须加大力度,有序推进。深化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为关键,在重组盘活资产上有新招数,在管理创新上有新突破。基本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煤为主”,煤炭主业通过优化生产,去杂归核,扩大利润,做好加法;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分离企业办社会,处置不良资产,清理欠款债务,做好减法;构建创新驱动机制,提高质量效益,提升运营水平,做好乘法;树立人均功效概念,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倒逼减人提效做好除法。
3.1全面深化改革与解危脱困、转型发展相结合
1)继续发挥郑州煤电在证券市场的融资优势。郑州煤电作为郑煤集团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实现煤炭板块整体上市,要充分发挥郑州煤电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平台,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郑州煤电总股本10.15亿元,其中集团公司持有6.48亿股,占总股本的63.83%。目前郑州煤电国有股份在绝对控股的情况下,仍有13%的减持空间,待股票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再减持股票,在证券市场出售,预计可再融资10亿元,使国有股权战略性减持。同时上市公司规范经营,业绩良好,创造条件,可以再次配股和增发新股,再次募集建设资金。推进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拟将郑州煤电应收账款7.3亿元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2)坚持新建项目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机构。推进煤电一体化战略,已与华润电力签订登封电厂和告成煤矿煤电一体化合作项目,与大唐集团签订合作建设三门峡1×100万KW机组项目。积极推进内蒙古锡盟煤电基地2×100万KW超超临界空冷低排放坑口电厂建设。这些新建项目,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产权。全面深化与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建立完善“供煤、供水、供热+煤炭供需长期协议”合作模式,积极发展“煤炭+优势产业”,推进与其他电力企业、燃煤电厂、地方供暖企业资产重组。大平矿铝资源开采项目已完成资产评估工作。本项目拟出售49%的产权,引进主业匹配、管理规范、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战略投资者,组建股份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外部董事派出制度和外派监事制度,培养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通、勇于担当的董事和监事队伍;打造一批政治坚定、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职业经理人。
3.2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郑煤集团公司已关闭矿井29对,去产能516万t,完成国家下达计划。在保证生产经营秩序、职工利益、企业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内部分流、外部就业、内部退养、分离移交、离岗长休等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分流安置职工,努力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已经分流安置8475人。其中,内部退养3865人,转岗安置1276人,解除劳动合同1651人,其他(退休、再就业中心托管、伤病致残)1683人。
3.3以改革促管理,以创新促管理
郑煤集团公司转变管理职能迈出关键步伐。进一步明确集团功能定位,集团层面管战略、管方向、管指标、管考核、管监督,职能定位是服务基层,支持基层。集团公司将构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资金中心”组织体系。总部职能部门实行大部制,机关实行4大部管理,即生产部、经营部、政工部、后勤部,部处室减少90%,机关管理人员由598人减至100人,压减83%。处级领导干部由71人减至10人,压减86%。每年可减少管理费用近4000万元。从一般职员到部门领导,全部公开招聘,打破行政级别,实行任期制,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全面清理和规范集团公司管理职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分批下放安全生产、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物资采购、销售管理等11个方面管理权限。激发二级单位自我改革、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3.4处置“僵尸企业”
郑煤集团公司下属企业户数123家,其中二级单位84家,三级以下的非煤产业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过摸底排查,决定重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转让一批,剥离移交一批,依法清理一批,坚持有进有退,加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企业战略性改组力度。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深化企业改革、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集团公司成立了处置“僵尸企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僵尸企业”相关对策,指导和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力争用2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对关停企业逐一进行排查梳理,研究论证,初步确定15家企业为“僵尸企业”,分别按照4种类型处置。1)兼并重组类。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设施兼并重组,尽快盘活有效资产,如龙力水泥公司等。2)转让退出类。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经过评估公开转让,职工安置要到位;对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河南省资产经营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处置,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如商丘中亚化工公司、颖青化工公司、连云港疗养院3家。3)清算注销类。对严重资不抵债、没有前景的企业,按照“养人不养单位”的原则,对有效资产进行盘活处理,对职工进行分流安置,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对公司进行清算后依法进行注销。如水泥厂、特种水泥厂、锦都饭店、轻化公司、郑银矿业公司等。4)破产清算类。对已关闭退出的兼并重组矿井,依法加快破产清算工作进度,通过人民法院实施关闭破产程序,完成破产程序后依法注销。
3.5剥离和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
1)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人员移交街道(乡镇)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提供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退休人员重症慢性病申报、走访慰问、社会公益、困难救助等服务。原则上按企业退休人员的户口所在地或常年居住地进行移交。通过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使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得到组织管理和服务上的保障。郑煤集团公司现有退休职工25508人,分布在全国17个省(直辖市)和104个县,仅河南省内就分布在79个县(市)区。所有退休人员都要按照《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花名册》《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地情况调查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三表规定逐一进行信息填写核对,且要与本人见面、签字确认。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2017年深化国企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重点任务。此项工作计划2017年8月底前完成。2)“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是指国有企业将家属区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有企业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分离移交,是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也有利于改善职工居住环境。郑煤集团公司的“三供一业”移交工作,供水涉及25613户,供电涉及38489户,供热涉及12139户,物业25662户。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三供一业”维修改造管理办法》《“三供一业”维修改造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维修改造资金实行专户、专账、专人、专管、专审、专用,明确管理责任,加速推进。目前,“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工作正在有序进行,21个家属区11404户居民已完成物业改造设计及方案会审。“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7.03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要求2017年年底前完成改造,尽快移交。3)企业的医疗机构改革。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对煤炭企业特有的职工医院也要加快进行,作为深化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多方调研,最终选定天津民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公司总医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作伙伴,双方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通过引进天津民生医院管理集团的专业管理、学科建设、品牌植入、资金支持,使郑煤集团总医院的产权多元化,同时获得长期发展所需的优质医疗品牌、专业的医院管理、充沛的资金和医师队伍等,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快速提升郑煤集团总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形成“大综合”“强专科”的现代综合医院,把郑煤集团总医院建成郑州西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还约定了两个保持:保持现有总医院管理团队及职工队伍稳定,职工待遇在现有基础上只增不减,逐步提高;保持医院服务于郑煤集团的职责不变,继续全力以赴为郑煤集团安全生产、应急抢险救援、离退休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总医院作为改革的试点,另有7家职工医院的改革都在抓紧推进中。4)幼儿教育剥离改制。幼儿教育剥离改制工作方案制定,7家幼教机构将全部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让股权。
作者:张玉东 单位: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张玉东.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11):36-40.
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处在历史转折点的平煤集团与神马集团实施了战略重组,组建了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把装备产业列为集团公司“5+4”战略发展格局的重要部分,确定了“积极推进内部产业、产品和市场的整合,加快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群”的发展方向,为装备产业实施战略整合重组、打造企业文化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历史状况
(一)历史分割性
装备企业历史上多为矿办多经企业,共有112家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主办单位,布局分散,缺乏统一的经营管理,造成各企业之间不同的经营理念、不同的企业认识、不同的企业归属、不同的竞争氛围,无法形成统一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发展滞后性
由于多经企业定位于为主办单位解决后顾之忧,资产少、规模小,经营管理落后,严重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以下两点重要误区,无法形成企业发展的“并轨”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滞后因素。
二、保证措施
(一)外部保证
国家出台了促进装备产业发展的积极政策,其中《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
(二)内部保证
针对原平煤集团装备企业布局分散的特点,集团公司采取针对措施,组建了装备事业部,统一整合各单位多经企业、统一配置装备企业资源,按照先进性原则、专业化原则、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对装备产业进行调整,实施职能转变,实现装备企业模式从安置型向效益型的转变。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人事、统一财务、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文化”的原则,统一配置资源和管理,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三、实施战略
(一)高度重视 全力以赴
企业文化建设是装备产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和动力之源。装备产业作为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新的推动项目,必须立足于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形成统一的具有装备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理念引导 岗位练兵
1、以企业理念引导人
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而学习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的必备技能,是个人素质及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打造以人本为核心的现代企业体制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企业理念,让企业理念根植于心,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实现职工对企业理念由认知到认同,由认同到自觉执行的转变。
2、以岗位练兵创新人
企业文化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因素。在建设新型装备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围绕人本核心,建议装备事业部所属企业从以下几点做起:
(1)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以此发掘、培养了一批技术明星、岗位能手和安全标兵。
(2)对科队级人员进行考核,实行竞聘上岗,把懂技术、会管理、讲实干的优秀人员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优化员工队伍,促进各级管理人员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充分体现“有为才有位”,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日对公司职工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集团公司和本公司的发展愿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全公司员工自觉地瞄准目标扎实工作,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奉献度。
(三)夯实基础 安全生产
企业安全生产贯穿企业生产运营的始终,是企业的命脉维系所在。各单位务必要从安全文化建设入手,坚持“以人为本、文化领先”的思想,因势利导,精心设计载体,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强化人性化管理,吸引广大职工群众普遍参与,不断把企业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1、坚持“正向引导教育”
在对传统安全管理进行剖析、反思的基础上,从尊重人、珍惜人、爱护人的角度入手,突出“以我为中心”的安全管理理念,注重引导、培植广大职工对安全的自愿、自需、自求意识。及时把这一安全理念运用到安全教育工作中去,教育职工时刻关心“自我”,围绕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极具“人情味”的教育命题,开启员工固有的安全需求思维,改善职工安全心智模式,引导职工将其本能性的安全要求固化在生产实际操作之中,使“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
2、坚持“标准化管理”
全面推行以“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为主要内容的“6S”管理,建立标准分析、标准制度、标准学习、标准执行工作流程,实现标准闭环、定位到人,创造全新的安全、生产、人文、生活环境。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在装备产业范围内推行“精细化”作业、创建“精品工程”,大力倡导做标准人、上标准岗、做标准事、干标准活,考核从严从细,工程精益求精,做到“时时、处处、人人、事事”有标准、有考核,使标准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延伸。
(四)凝心聚力 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同生产经营工作有机地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与生产经营协调发展。
1、全员参与聚合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形成有各自企业特色的、操作性强的工作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的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考核挂起钩来,激励职工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民主管理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42-02
自从1987年我国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以来,财务公司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资金实力和经营水平已经今非昔比。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财务公司89家,总资产规模达12487亿元。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中油财务公司,其资产已近1000亿元,超过中小股份制银行和证券金融机构。随着规模的扩大,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从诞生时简单的存贷款业务发展到目前的信贷、结算、资金集中管理、投资理财、咨询顾问等多种类综合性的业务体系。尽管财务公司在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加大,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务公司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金融危机余韵未消的今天,如何加强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避免重蹈雷曼兄弟、AIG和通用汽车等公司的覆辙・已成为财务学界关注的重点。
1 财务公司的职能定位
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的目就是要凭借财务公司在财务管理、咨询和服务上的优势不断降低集团资金成本,提高集团理财收益。因此,财务公司在设立之初就应当以集团利益为日标定位自身职能。根据国外的经验,财务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大企业集团投资设立的,申领了银行业执照,面向全社会开展金融业务的财务公司,主要有大众、宝马福特、丰田、IBM、GE等I另一类是业务严格限制在集团内的财务公司,承担着为集团内所有子公司提供全方位咨询和财务金融方面的支持,并进行资金管理、项目和贸易融资、租赁、财务公司控制等工作。办理集团公司全球范围内的结算:信贷、票据清算、外汇买卖、融资等业务。两种类型的财务公司虽然与母公司联系程度不同,具体的运作目标不同,但都为集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银监会2004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大企业集团下属财务公司从服务功能上定位应当归属于第二类,其具体职能体现在三大方面:
(1)资金结算职能。财务公司的基本职能,一方面通过集团内部财务网络开展统一的内部结算,另一方面通过和外部商业银行网络的无缝对接提高对外结算效率,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防止资金管理失控;此外,通过在集团内部进行资源配置,统一调剂资金余缺,可以使集团调整融资规模,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运用效率I而且集团可以通过财务公司的资金调度,从更高层次上参与集团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强化资本运营。
(2)金融服务职能。财务公司的主要职能。我国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职能立足于集团内部的金融需求。主要开展投资和融资业务。一方面,财务公司通过汇集集团内部暂时的冗余资金来培育集团内部资金市场,降低资金成本,同时还利用发行金融债券、办理融资租赁、进行资金拆借等形式扩大集团外都融资渠道以满足集团多种层次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财务公司将内部闲置资金对外投资,在现行法规的宽松业务范围下,财务公司已涉足多个金融领域,通过证券投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集团效益,甚至配合集团战略性扩张,收购或持有其他公司的股权,从而在战略上为集团创造出优势。
(3)财务咨询职能。财务公司的派生职能。作为集团资金集散池及资源配置中心,财务公司熟悉集团所属行业的信息,了解集团各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可以有效地为集团提供决策信息和专业咨询意见。同时,财务公司又是集团的风险顾问,凭借专业能力和信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监控、预警和化解。此外,财务公司同其所属产业有紧密的联系,对产业特性的理解更为深刻,具备其他金融机构不具备的专业水平。
表1通过和传统结算中心的比较反应了财务公司三大职能对集团企业财务和经营行为的贡献。
2 财务公司的职能风险
财务公司三大职能是企业集团利润提升的利器,但风险也就隐藏在职能效用之后。因此,有必要从职能角度分析财务公司的运营风险,以便于通过调整和管理财务公司的职能达到风险控制目的。
从职能角度看财务公司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作为结算方的成员单位不能按预期或合同规定的时间和数额金额支付应对财务公司承担的义务而导致财务公司资产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由财务公司资金结算职能引发的,原因在于成员单位将内外部结算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转嫁给财务公司,如果这些不确定性转变成具体的违约行为汇集于财务公司,将可能超出财务公司的资本承受能力而引发危机。
2.2 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是财务公司在内外结算过程中因不正确的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由于财务公司参与结算的业务覆盖范围广泛、往来金额巨大,因此成险概率很高。结算风险即源于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职能,也和金融服务职能密切相关。不论普通业务还是金融业务,只要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管理技能下降还是结算系统失效,都可能导致结算风险发生。
2.3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财务公司在进行集团资金融通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价值变动导致其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公司本来就是集团内“经营风险的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营利的根本手段,因此,金融风险是和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职能伴生的。从财务公司的业务划分,金融风险又具体表现为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前者例如财务公司的过度投资倾向,后者则典型体现为财务公司的超额担保行为。金融风险由于其隐蔽性强、隔离难度大,极易引发整个集团的财务危机。
2.4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财务公司在流动资金管理中由于资产负债的不匹配导致的偿付不足的可能性。显然流动性风险和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职能有关。财务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集团成员单位存款,具有明显的短期性;而资金运用却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资产和负债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显现出营运资金管理的激进倾向,一旦出现资金紧张时,极易引发支付危机,届时将导致整个集团财务状况恶化。
2.5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是由于集团经济运行状况和经营行为的变化对财务公司安全运行所连带引发的风险。这一风险因财务公司在行政上隶属集团的管理并与集团存在体制依存关系形成的。从表面上看这一风险似乎是财务公司的外部风险,其实不然。财务公司是集团产业和金融运营的总顾问,市场的进退、产业的选择、项目的评估,无一不以财务公司的咨询系统为决策支持。因此,财务公司咨询职能发挥的程度不仅关系到集团的经营状况,也和财务公司自身的安
危密切相关。
3 基于财务公司职能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财务公司的职能为集团带来了产融结合优势发挥的前提条件,也是集团风险发生的根源。风险应当从源头遏制,因此,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应该是通过对自身业务职能的管控,防范、规避和控制风险。
3.1 建立风险管理机构
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应当由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执行。作为风险汇集点,财务公司务必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完整的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稽核部门等,并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董事会应以战略的高度和要求,重视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制定与公司整体战略相一致并符合公司实际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并承担监控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风险管理战略及总体政策,在风险的日常管理中,对董事会负最终责任,并应为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人员、经费等资源;风险管理部门负直接责任,专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拟定公司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因此风险管理部门应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稽核部门不直接参与风险管理,负责对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和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保证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
3.2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金融行业风险防范的根本解决方案在于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应结合自身经营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完善系统缜密、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机制,制定内控制度实施细则,使内控制度形成体系,并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其次,加强对各项业务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全程监控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应遵循全面、有效、审慎、制衡原则。针对不同岗位分别制定罗列式的、简明的业务操作手册,涵盖相应岗位全部现行的业务流程,风险点等。再者,根据∞BIT内控框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贯穿公司各个层次、部门、覆盖各个业务领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经营信息快速准确的采集、传递和分析,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上三项内控建议中,内控制度是基础,业务监督是核心,信息系统是辅助,三者构成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规范财务公司的正常职能发挥。
3.3 强化风险识别机制
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财务公司对内担负所有成员单位的资金集中管理的重任,对外要同客户、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建立长期往来业务关系。业务的多样化和风险因素的复杂性,使得有效识别风险的难度很大。当前财务公司可以从两方面强化风险识别:第一,充分关注结算系统安全。结算资金安全关系到财务公司乃至整个集团的经营。风险管理部门应时常对结算系统进行测试和防范检查,密切关注所有现金流信息,洞察一切可疑现象,排查列举现有的、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以防范资金结算过程中的风险l第二。学习和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风险管理部门应尽快通过建立有关的数据、曲线、图表等模拟公司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后果,及时提供给集团决策者,建议和提供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以避免投融资服务以及咨询工作中的风险。
3.4 运用新型管理技术
现代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学性和客观性,已总结出适合不同风险的工具类型。这些工具在金融机构中得到广泛运用。但财务公司要借鉴并熟练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还需完善和改进以下工作:一是以业务导向管理风险,根据不同业务以及同一业务不同流程的要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符合财务公司业务特征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二是提高对现有数据信息的分析、运用能力,并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数据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大数据储备,为先进技术和工具的有效使用提供数据保证;三是应该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完善现有的资产分类管理,建立客户评级体系,大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降低风险。
3.5 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1.确认职能是一种为了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或治理过程进行独立评价而客观的审查证据的行为。例如,对财务、绩效、合规性、系统安全和应尽责任的审查等,确认不同于会计的计量及其他业务具体职责的履行,内部审计可对这些活动进行再次测试或评价,判断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2.咨询职能即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这种服务的性质与范围是与客户协商确定的,目的是在内部审计师不承担管理层职责的前提下,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以及控制过程,例如顾问、建议、协调、培训等。随着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风险难以捉摸,集团下属企业自身判断能力的不足,以及企业各部门业务知识的狭窄,集团或企业内部咨询变得较频繁,内部审计作为独立的一方比较适合担任这一角色。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一)单一领导模式
内部审计机构只对一个上级主管负责,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1.内部审计设在决策层。也就是在董事会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总经理的任免等。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和地位。但是,由于董事会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制,将会影响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和内部审计师组成。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2.内部审计设在监督层。即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的职权主要是对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经营管理职务,没有经营管理权,因此,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监事会是制约董事会、管理层的有效机制,但对于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目前监事会的权利和地位并不能保证其职责的有效履行,更多的时候,监事会是一种政府公共治理的形式而已。内部审计师设在监事会不仅不能强化内审的监督职能,反而会极大削弱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如咨询服务职能,也就不能实现通过内部审计达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3.内部审计设在执行层。(1)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审计机构是独立于财务部门的管理部门。这种组织模式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也有利于通过内部审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这种模式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2)由财务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受同一人领导,独立性不是很强。(3)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一般受党委书记领导,这种模式只是简单地把内部审计看作是企业经济监督部门,并没有真正认识现代内部审计的实质。
(二)双重领导模式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性质的广泛性,单一领导模式下,领导职权的有限性限制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而与单一模式相对应的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企业行政统一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在此基础上,理顺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职能性审计报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行政审计报告向管理层报告。这样的双向报告关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这样的组织模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人事管理、资源计划决策权属于审计委员会。从目前现实情况考虑,此种模式是最为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它也是IIA所倡导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设置和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构建层次分明的公司内部审计体系和对下属成员公司各有侧重的审计框架,可有效防范集团企业的内部失控,增强集团控制力,形成更有利的集团竞争力。
三、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内部审计为达到为组织增值的目的,将自身的业务扩展到公司的各个不同领域,因此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由精通组织各个领域知识的专门人才组成,内部审计人员不再单以财务或会计专业人员为主,而是知识面更加广泛,知识结构更加复合化。新西兰卫生部的内部审计长SteveBrazier认为,内部审计师需要学习专门能力,以应对行业中发生的变化,这些能力包括:(1)深刻理解客户的需要;(2)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3)在关键问题出现时提出建议的能力和预见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4)强调审计师作为创造价值的企业内部顾问的作用,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多元化背景。
四、工作环境
要吸引企业中其他部门的精英到内部审计来,或者在短期内留住那些年轻有为的经理,就要使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审计人员能够获得公司其他部门的重视和尊重,并拥有气氛融洽的工作环境。为了保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不断的创造性,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他们需要感觉到自己是公司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环境的创造需要整个公司的努力。
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的资源配备,并不是意味着要将所有资源专属于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只是对资源的一种合理运用,将其变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特殊部门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成本。总之,内部审计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实体,而是作为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为整个企业目标服务的,因此,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性,而应该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以增加组织价值为最终目标,完善内部审计部门,合理整合内部审计资源,提高组织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