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5 17:08: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呼吸道疾病护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呼吸道疾病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30-01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早产儿40例。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孕周28-36(30.2±1.2)w。患儿出生时体重1569-1946(1756±246)g。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孕周29-36(30.8±1.4)w。患儿出生时体重在1573-1904(1704±270)g。两组在性别、年龄、怀孕周期以及体重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都采用静脉滴注、吸氧以及保暖等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措施[2]。具体方法如下:(1)保持患儿气道的畅通无阻。医护人员需要估计好患儿的呼吸和循环,再根据各项指证来对患儿进行吸氧和机械通气,从而保证患儿有充足的氧气供给。(2)对患儿进行皮肤护理。在护理患儿时需要注意减少光线的直射和噪音,需要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同时需要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人性化护理,在操作时动作一定要做到轻柔缓慢,在唤醒患儿时需要用最轻柔的动作和温柔的口吻,适当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对患儿进行轻柔缓慢的抚摸,对患儿进行适当的体操锻炼,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患儿生长发育。(3)增强循环系统的稳定。将患儿的血压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尽量减少操作,避免过度刺激。(4)维持中性温度。患儿温箱内的温度调节使得患儿的皮肤温度在36.5~37℃,患儿的肛温在37~37.5℃,同时用毛巾制作患儿的巢,给患儿舒适温暖的感觉[3]。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数据用 ±s表示,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在观察组中新生儿的感染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疗有效率为100%;在对照组中有5例出现继发性感染的情况,其治疗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各项指标的对比情况

观察组中的患儿出院后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新生儿的监护措施也越来越完善;采用护理干预的手段能够给早产儿呼吸道疾病以有效的护理,这样不仅保持了患儿呼吸道的通畅而且增强了患儿的循环系统;在护理时需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注意观察患儿意愿的表达来作出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要尽量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来使得患者舒适的成长,避免光照和噪音等不良因素;本研究采用护理支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患儿为中心,对其进行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家庭式护理,让患儿感受到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全方位护理和呵护;医护人员需要鼓励患儿的母亲进行亲自护理,这样就会大大减少患儿母亲在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给患儿母亲逐渐树立起信心来照顾护理好患儿[4]。

通过维持中性温度和增强循环系统能够使得在治疗早产儿在呼吸系统疾病时增强治疗效果,另外还能够增加鸟氨酸羧酶的活性,使生长激素释放增多,这样早产儿的生长速度就会变快;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其有效率达100%,对照组仅87.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早产儿的肺腑、消化以及循环系统等器官组织发育并不成熟,各项功能也发育不完善,在免疫力上也不如足月儿强,所以较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呼吸道感染就是其中一种。积极做好呼吸道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建平,鲁萍.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09,16(16A):59.

篇2

哮喘是常见的老年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亦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吸入治疗是其首选给药方式,有研究显示[1]支气管哮喘患病率和复发率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而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又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本文对比分析了我社区25例老年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哮喘患者均符合2008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中的哮喘诊断标准[1],并用糖皮质进行吸入治疗,且认知能力正常,可完成量表调查,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重症者;慢性代谢性疾病及肺部疾病者;吸入治疗过敏或不能耐受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男26例,女24例;年龄62~75岁,平均(65.1±5.6)岁;病程19~48年,平均(26.8±7.6)年;病情程度:轻中度41例,重度9例;临床表现:咳嗽、反复发作性气喘及呼吸困难。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5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参考组,每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但参考组不干预,观察组则加强健康宣教,方法如下:①向患者介绍哮喘的相关医学知识,如胸闷、气憋、鼻痒、流涕等。讲解哮喘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副作用等,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哮喘治疗、保健、康复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冒,避免重复感染。强调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干粉吸入剂和气雾剂的使用方法。②鼓励患者提问,并对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再次讲解,保证患者对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熟练掌握,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管理能力。③在做好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时,为患者建立健康教育护理档案,定期统计并考察患者对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病情的重视程度,以及治疗效果。此过程中除了要求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还可采取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的方式进行,以便让患者体会人性化服务的魅力,体会社区健康教育的温暖,促使疗效。

1.3观察指标 对不两组健康知识、治疗依从性、哮喘症状积分及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采用自制健康调查问卷进行,如对哮喘知识的了解,对吸入激素治疗的重要性认识程度,对雾化吸入器、常用吸入装置的使用等,均为选择题,100分满分。治疗依从性:完全按照医师、药师用药指导,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为完全依从;有超过或不足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的为部分依从;自行停药、增减药量或间断用药的为不依从。依从率不纳入不依从患者。症状积分均昼夜两种,均为0~3分,评分越高,则症状越重。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100分满分。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知识掌握程度、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参考组,昼夜的哮喘积分明显少于参考组(P

3 讨论

目前,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直接导致哮喘病的高发病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基于哮喘疾病长期性、周期性及反复性的特点,临床上所呈现出病情往往较为复杂,而若有效控制,关键在于长期吸入。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规范而系统的教育活动及评价体系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进行全程解析,对患者建立并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2]。本研究对25例社区哮喘患者加强健康教育的结果显示,患者在哮喘健康知识得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调查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的参考组,哮喘积分亦显著低于参考组(P

总之,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社区老年哮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

篇3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内脏器官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在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中,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患者表现为:体质虚弱、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等特点。在老年呼吸疾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结合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理特点、病程长短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本文对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规范化护理进行分析,并作出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男性73例,女性47例;年龄61-86岁,平均(69.5±1.7)岁。本组病例中,慢性支气管炎67例,阻塞性肺气肿39例,两者兼而有之14例。病程:慢性支气管炎15-34年,平均(20.6±1.2)年;阻塞性肺气肿6-15年,平均(8.3±1.6)年。同时,本组病例中合并冠心病25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8例。

1.2 实验室检测结果

经过本院实验室检测,本组病例中,末梢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高29例。在进行动脉血气检测的37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在进行血红蛋白检测的22例患者中,血红蛋白数量均用不同程度下降。上述几个病例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祛痰、平喘、抗感染、解痉、镇咳、消炎等治疗与护理措施,患者均在11-23d内好转出院,平均住院天数为18d。

2 规范化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细心,这是对一个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甚至多年面对疾病缠绕,可能会出现脾气无常、容易发火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给予患者最大的宽容,始终以微笑来对待患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并做好交流和沟通。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有健忘和唠叨的心理特征,护理人员应予以谅解,并且以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职业素养赢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态和情绪。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长期经受病痛折磨后,会产生消极、易怒、孤独等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家属多陪伴老人,使患者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因此,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问题,以调动老年患者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1]。

2.2 呼吸道护理

当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呼吸道护理措施。本组病例16例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护理人员迅速使用吸痰器,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在使用吸痰器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吸痰管的及时更换,吸痰动作应尽量轻柔。

2.3 饮食护理

在老年患者的规范化护理中,饮食护理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提醒老人饮水每天应在一千五百毫升以上,供给充足的营养,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应保持足够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2]。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还应保持每日的饮水量在1500ml以上,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以及病变黏膜的自行修复。

2.4 用药安全护理

在本组病例中,患者普遍存在药物少服、漏服、用药过量等现象,为了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护理人员采取定时送药的护理服务措施,并监督患者在规定时间将药物全部服下,以免患者出现漏服的问题。另外,对于病情危重或吞咽困难的17例患者,护理人员将药物研碎后溶入水中,以便患者顺利服药。在患者用药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药物的实际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

2.5 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规范化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进行体力训练、缩唇呼吸法与耐寒锻炼等康复训练方式,以利于患者增强肺泡的换气功能,改善缺氧症状。护理人员在老年患者出院前应嘱咐他们或家属注意冬季保暖外套,严格预防感冒的发生,同时控制和减少空气中的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应用动物皮毛制品和接触温血宠物,包括啮齿动物和鸟类,因其产生的皮屑、唾液、尿液和粪便均能引起过敏反应。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一旦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症状,以防止病情的恶化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 总结

据国内相关医学研究部门统计:老年人出现单一或多个内脏器官功能不全的几率约为85%以上,由此引发的呼吸系统退行性变,必然会导致患者出现肺活量减弱,残气量明显增加等症状[3]。由此可见,在老年呼吸疾病的规范化护理中,必须注重对于各种感染源的消除,以保障患者的呼吸畅通和生活质量。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各类常见疾病的特点、症状等,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方案。同时,护理人员应从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文化与环境需求等方面出发,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的完善,从而提高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资料与方法

8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85岁,其中肺心病并呼吸衰竭9例;COPD 79例。所有进行S/T模式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均符合以上两项诊断的住院患者,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

方法:治疗前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神志、发绀程度、肺部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等。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鼻罩通气,通气模式为S/T模式,呼吸频率16~18次/分,氧流量5~6L/分,吸气末正压与呼气末正压,两者相差4~8cmH2O。每天通气1次,每次4~8小时,7~14天1个疗程。

结果

88例患者治疗期间,其中80例治疗有效,经2~4周治疗后康复出院;5例无效,其中有3例因病情突发加重转ICU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有创通气治疗,另2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护理

⑴通气前准备工作:①心理疏导:通气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该项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其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配合,并告知患者护士会在其床旁给予有效监测,消除其恐惧心理;应用呼吸机后患者不便交谈,可用简单的手势或用文字来交流,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②保持呼吸道通畅:上机前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咽喉部痰液和分泌物,是防止窒息的关键。③呼吸机的准备:检查呼吸机各参数,管道连接和通畅情况,氧气管连接和氧流量,湿化槽内的水温、水量。选择合适的鼻罩,将呼吸机鼻罩与头带连接,让患者试戴,松紧以鼻罩不漏气为准。暂不连接呼吸机,让其适应一下。

⑵通气时护理要点:①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是否出现人机对抗,若患者突然出现烦躁、发绀加重、呼吸浅快、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骤降等,提示无效通气,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采取抢救措施。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口鼻腔、咽喉部痰液和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以助排痰,对痰液黏稠者,嘱患者多饮水,或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对分泌物明显增多,密切观察通气效果。③饮食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对营养的需求较高,故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对饮食的喜好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糖分的过多摄入。每天补充2500~3000ml的水分。如出现腹胀,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

⑶撤机后的护理:①指导正确的呼吸:做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初次锻炼时做到循序渐进,以不觉疲劳为度,并可在卧位、坐位、站立位,随时随地地进行锻炼,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呼吸方式。②卫生宣教: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和排痰,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抬举运动增加肺顺应性;吸烟应劝其立即戒烟,避免或减少有害粉尘、烟雾或气体吸入,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营养,改善生活习惯,耐寒锻练等,对COPD的防治都有重要的意义。

⑷并发症预防:①面部皮肤压疮:患者由于持续使用呼吸机或系带牵拉过紧时间较长,且大多数患者年老体弱,皮肤免疫力相对较低,故容易造成鼻粱部、鼻翼两侧的面颊部、下颌部皮肤压伤。对持续使用无创呼吸机>4小时的患者在使用前认真检查鼻罩边缘的完好性、柔软度,在易摩擦部位涂擦凡士林薄保护皮肤,避免压伤和擦伤皮肤;在治疗间歇时协助患者轻轻按摩局部皮肤,有效地预防了局部皮肤压疮的发生;出现破溃时,用金霉素眼膏或百多邦软膏外涂,防止继发感染。②胃肠道胀气:在使用呼吸机前,对患者提前进行正确呼吸方法指导,嘱其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间尽可能长,慢慢调节自己的呼吸,可以减少气体进入胃肠道。对于出现胃肠道胀气的患者,则协助顺时针按摩腹部,指导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必要时留置胃管,行胃肠道减压。

⑸呼吸机消毒:呼吸机在使用中需维持一定的温湿度,这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故应定期消毒呼吸机的细菌过滤器、过滤膜、管道及鼻面罩。每天用75%酒精擦拭机器表面;鼻面罩每天用75%酒精擦拭后再用生理盐水纱布擦拭1次。螺纹管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后用流水冲洗干净,晾干。撤机后,除上述步骤外,呼吸机内部还应给予清洁、洗尘、调试和保养。

讨论

机械通气能迅速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同时也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是提高COPD患者临床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使用过程中护士应熟练掌握呼吸机性能,操作流程,各种参数的意义,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对患者给予恰当的宣教,有效的指导,能提高患者对呼吸机的适应性和依从性,减少或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保证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舸,陶敏,沈小清.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4(21):39—40.

2施毅,陈正堂.现代呼吸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45—754.

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4-02

医院重症感染的主要感染类型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这主要与ICU患者病况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有关。此感染病症不仅延长了患者治疗及住院的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者感染死亡率升高,这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严重威胁了病人的生命,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各种侵入性医疗设备(如各种插管、导管、内镜、透析装置和呼吸机等)的反复应用,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1 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1.1 与病人自身有关。影响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年龄问题,由调查资料显示,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发生感染40例,占73.59%,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差,加之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一般医院ICU收治的患者以呼吸道疾病及高龄患者居多,这些患者通常伴有病况重、肺功能减弱,织器官退行性变化,机体的防御功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等,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作为条件致敬病菌导致感染的发生。

1.2 与ICU入住时间有关。入住ICU时间长短与感染有明显的关系,一般,住院时间超过3天的患者,感染机率较大;超过8天的患者,感染率达79.25%以上。由于ICU中集合了因各种病因不同程度感染的重症患者,而ICU患者又来自院内外各科室,常合并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病,其他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使机体天然屏障遭到破坏,抵抗力明显低下,导致交叉感染。加之病况重,长时间使用各种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使这些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住在ICU患者因病情需要实施抢救性、侵入性操作,如各种插管、导管、机械通气等应用,易引起常居菌定植改变、微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导致下呼吸道的肺部感染。

1.3 与有创操作有关。有创操作的次数与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有创操作的次数越多,感染的机率也就越大。没有或只有1次有创性操作的患者感染率为36.8%,2次以上有创性操作的感染率为93.5%。对ICU患者实施的各种有创性监测技术如:气囊漂浮导管、动静脉留置管、气管插管、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均可诱发医院感染,这种侵入性有创伤口是导致感染发生的直接途径。

1.4 与医院感染病原菌有关。G-杆菌占主要地位,铜绿假单孢菌感染59例(18.2%、硝酸盐阴性杆菌感染14例(5%);条件致病菌已成为重要病原菌,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不动杆菌属感染41例(12.6%)、黄杆菌属2例(0.4%);G球菌感染出现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MRSA)感染32例(9.8%);真菌感染比例不断增高,真菌感染42例(12.9%);另外,大肠埃希菌感染37例(11.3%)。大于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95例(29.4%)。不恰当地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引起条件致病感染。

1.5 与空气、环境污染有关。由于ICU内患者与医护人员相对集中,从而增加了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造成空气污染,若ICU设置不合理,即变成了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6 与医护人员有关。医护人员的双手是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载体,由于护士、护工与患者的频繁接触,可导致双手污染,手污染是引起患者感染的重要环节。

2 护理措施

2.1 做好基础护理。

2.1.1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痰量。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的患者,应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

2.1.2 口腔护理。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护理时应注意清洁咽喉处分泌物,可降低口腔内细菌的寄生和繁殖,预防细菌下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2.2 做好气管护理。

2.2.1 鼓励患者多咳和多做深呼吸,对昏迷不醒的患者要定时吸痰,特别要设法促使患者排痰,翻身轻轻扣击背部可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使痰液快速而充分排出,从而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机率。

2.2.2 定时雾化可促进痰液及时排出。

2.3 做好心理护理。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往往伴有体温升高、情绪焦燥等现象,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每个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及时排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之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以利早日康复。

2.4 强化规范性操作。医护人员应强化无菌观念,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强调各项检查操作、护理前后双手均要清洗、消毒。规范操作检查避免重复,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动作应轻柔,预防感染的发生。

2.5 营养及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避免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采用静脉高营养的患者,一定要动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鼓励患者自行进食、饮水,保证机体营养,预防返流和误吸。病人进食后应抬高床头防止因咳嗽而引起食物返流入肺。掌握好进食与吸痰的时机,进食后30分钟不宜吸痰。必须吸时,采用半卧位,时间要短,动作要轻以免发生误吸。一般来说,肠道内营养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通过肠黏膜向肝脏和血液移行,并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2.6 增强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防范院内感染在医务人员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入院后医院感染率,更重要的是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科室负责人对院内感染控制要纳入议事日程,组织科内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控制院内感染的有关知识,了解其重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强检查落实。对监控人员要进行不间断技术指导和定期业务培训,加强对探陪人员的管理,促进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6

资料与方法

统计2004年3月~2007年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肺炎)患儿12167例,年龄43天~14岁。

方法:对所有儿科门诊就诊病人和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就诊病人按季节分布情况统计分析,见表。

结果

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冬季为高。

护理

加强环境管理和预防消毒。医院是人口密集的场所,尤其是儿科门诊,人员流动性大,诊室空间有限,病种混杂,易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冬、春季节,室内空气不流通,诊室应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工作结束后用环境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桌面、椅子、诊查床、门把手等,每天用0.05%的84消毒液擦拭,地面用消毒液湿拖,保持诊室清洁。

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和防止发生院内感染的意识。在诊疗过程中提倡戴口罩,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手是细菌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医护人员最容易忽视的[2]。有资料显示洗手至少可使手的细菌数减少60%~90%,勤洗手可达到清除细菌的要求,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情况下医务人员依从性较低。因此将标准洗手法(六步洗手法)张贴在诊室内,提醒医务人员重视洗手。

做好医疗用品的消毒管理。小儿咽喉检查均使用一次性压舌板,一人一用,用后放入黄色的医疗垃圾袋中,集中进行焚烧处理。听诊器每次使用后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体温计每次使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清水冲净,干燥存放。

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卫生宣教和管理。分诊护士应向患儿及家长介绍预防呼吸道疾病感染的知识和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上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最好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嘱患儿不要随意触摸诊室的桌面墙面等,如有触摸立即洗手。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聚变时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受凉,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讨论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免疫能力低下和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易造成病原体侵入,当遇环境变化、气候寒冷、空气污染等因素刺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季节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认真落实个人防护和消毒隔离措施,保持诊室空气流通,防止院内感染,做好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家长对儿童呼吸道疾病早期表现的认识,及早就诊,增加营养,增强患儿免疫力,减少发病。

篇7

关键词:  肝硬化  合并消化道出血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在36~63岁,平均年龄为50岁。其中有14例表现为柏油样便,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有12例除黑便外,还有呕血、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伴有脉搏增快;有4例呕血、便血,呈大量鲜红色血液,伴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四肢发冷、循环末梢供血不足等低血容量性休克症状。应用常规保肝药,采用奥曲肽、氨甲环酸、凝血酶等止血药,采用输血(浆)等支持治疗,维持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2 护理

        2.1 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的防护

        2.1.1 正确指导病人合理的膳食  指导病人食用低盐,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或流食为主,忌食生,冷,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及粗纤维的食物,少食多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

        2.1.2 注意用药  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及损伤的药物。

        2.1.3 预防呼吸道疾病,防止微生物或物理因素引起的打喷嚏,咳嗽而使腹压骤然升高所致出血。

        2.1.4 指导患者树立乐观情绪,避免激动。

        2.1.5 教会病人及家属了解一些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知识。如:出现黑便而且次数增多而稀薄,有呃逆现象并次数增多,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应立即卧床休息及时就医为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2.2 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

        2.2.1密切观察呕血与便血的量,性状,次数。若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烦躁不安、上腹饱胀、灼烧感、频繁呃逆、肠蠕动增加、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时,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密切观察病情,争取抢救时机,降低出血死亡率。

        2.2.2 做好紧急处理  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胃内或反流人胃的血液经口呕出引起窒息。

        2.2.3 建立静脉通路,尽快用大号针进行静脉输液,迅速备血,开始速度宜快,待休克纠正后,立即减慢速度,以免血压升高导致再次出血。

  2.2.4止血护理  冰盐水加肾上腺素胃内灌注;应用全身止血药物;置双囊三腔管前应检查气囊有无漏气,充盈是否均匀,以保证压迫效果;留置气囊管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胸闷、气急等呼吸道阻塞和窒息等症状,防止因气囊充气不足或破裂致食管囊向上移位时,造成呼吸道阻塞和窒息。对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尽快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并通过胃管将胃内容物及血液抽出。

        2.2.5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有无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心律不齐,呼吸急促等症状发生。

        2.2.6 出血期间应禁食水,依靠静脉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电解质。在出血停止2~3天后进流质,避免暴饮食,避免食用过冷、过热、粗糙和一些产气多的食物和饮料,食温一般在40℃左右(过热饮食易使血扩张诱发出血),进食后应严密观察患者腹部症状,有腹胀、恶心、呕吐时应及时调整饮食并报告医师进行相应处理。

        2.2.7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因长期肝硬化的病人对于突然呕血,便血产生忧郁,恐惧绝望甚至濒死感的心理反应,此时要尽可能解释。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密切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同时做好家属心理工作,使家属积极地协助配合抢救工作。

        2.3 病情稳定期的健康教育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58-02

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呼吸功能训练,改善肺功能,预防和减少肺部并发症十分重要。2010年以来,我科对脊髓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加强呼吸道护理及呼吸功能及肺功能训练,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我科共收治34例脊髓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其中,21例因车祸、高空坠落导致的截瘫,7例是C2-3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14例C4-5骨折、C5-6骨折脱位、C6-7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8例T2-3骨折脱位,其于5例是颈胸复合伤导致脊髓损伤。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的69岁,年龄最小的17岁。除2例患者住院第3天因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其余患者均出院,平均住院21天。

2 呼吸道护理[1]

2.1 人工气道的建立 脊髓休克期内立即建立人工气道,通过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种方式给氧。口鼻、气管插管用于紧急处理。以下三种情况用呼吸机辅助呼吸:①C3及以上脊髓损伤导致呼吸肌麻痹,最低有效通气不能维持;②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不成功,患者处于昏迷状态;③C4-5以下脊髓损伤后合并肺水肿、肺部感染使呼吸功能进一步恶化,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增加肺通气量,从而改善换气功能,提高血氧饱和度。

2.2 气管切开的护理

2.2.1 随时备好呼吸机,一旦需要马上可以使用。

2.2.2 随时吸痰,气管切开后咳嗽排痰困难,应随时清除气管中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 充分湿化,气管切开的患者,因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常采用的湿化方法:①间歇湿化;②持续湿化。

2.2.4 预防局部感染 气管套管每日清洁2-3次,气管周围纱布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

2.3 氧疗护理 持续给氧,氧流量视情况调整,湿化瓶内湿化液常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每日更换1次[2]。

2.4 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 用脉搏血氧定量法测血氧饱和度SPO2,如发现SPO2下降,首先检查传感器是否松动,低于90%,开大氧流量,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监测,通过SPO2监测避免根据患者症状来调整氧流量的盲目性,做到有效给氧。

2.5 有效排痰

2.5.1 引流 定时翻身,不仅让病人感到舒服,而且能防止气道内分泌物潴留。在脊柱稳定和患者能承受的情况下,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将头部抬高或降低,通过重力作用将肺中、下段的分泌物引流出来。

2.5.2 胸部物理治疗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3h翻身扣背一次,翻身前吸净口鼻腔分泌物,防止误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

2.5.3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地咳嗽排痰 嘱患者咳嗽、深呼吸,呼吸约2/3,重复多次。患者无力咳出痰液时,用双手压近患者的下胸部与上腹部,嘱患者用力咳嗽,膈肌反弹的力量增强,有助排痰。

2.5.4 把握正确吸痰时机和方法 患者无力咳嗽或咳嗽反射减弱、消失,采取以上方法仍不能有效排痰,立即给予吸痰。方法:慢慢将吸痰管插入口腔或鼻腔,待吸痰管到达一定深度,向上提取,慢慢转动吸引,遇有分泌物处稍停留,避免将痰液下推。

2.6 充分湿化气道

2.6.1 超声雾化吸入 生理盐水20ml加糜蛋白酶4000u加庆大霉素8万u加地塞米松5㎎,2-3次∕d吸入,使药液缓慢地沉降于支气管和肺泡,达到局部治疗作用。

2.6.2 氧气湿化与温化 常规湿化的氧气,患者长时间吸入,易出现气道干燥、痰液粘稠、气道阻塞。氧气加温至50℃湿化,患者吸入后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作用。

3 呼吸功能训练[3]

3.1 心理护理 患者严重伤残,产生悲观情绪,对疾病缺乏治疗信心,多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2 协助咳嗽 协助患者咳嗽促进胸廓运动,清洁气道。嘱其咳嗽时将自己的手放在剑突下,快速向内向上加压,借助此力量促使腹肌收缩,增加咳嗽的力量。

3.3 锻练膈肌 教会患者一些特殊的呼吸方法,让各部分肺都能得到适当通气。从缓慢放松的膈式呼吸开始,逐渐过度到用手法将一定阻力施加于患者膈肌之上的呼吸方式。

3.4 腹式呼吸的训练 视患者情况可取卧位或半卧位,护士协助患者将一手放在上腹部剑突下,感觉横膈和腹部的活动,另一手放在胸部感觉上胸及辅助呼吸肌的活动。

4 总结

本组病例中,对21例患者监测训练前、后的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比较显示,呼吸功能训练后肺功能的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指标与呼吸功能训练前相比有一定程度提高。科学的呼吸道护理及呼吸功能训练,可预防和减少呼吸系统的感染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篇9

结果:经过全面、规范的护理,62位病人均未出现感染。

结论:对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进行全面、规范的护理,有利于减轻病人痛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人工气道病人呼吸机气道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3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01-01

人工气道是把导管从上呼吸道或者直接置入气管,为了保证气道通畅的气体通道,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是最常见的人工气道。人工气道有助于引流、机械通气和治疗肺部疾病,也是抢救病危患者时维持其肺部功能的重要方法[1]。但是人工气道会损伤气道,诱发气道感染,因此提高人工气道病人气道护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6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病人的年龄在24-73岁,平均年龄为44.3岁;使用呼吸机时间最长的为15天,最短为2天,平均时间为5.5天;气管插管40例,气管切开22例。其中重症肺部感染5例,肺挫伤11例,呼吸衰竭4例,酒精中毒13例,脑出血和颅内血肿29例。

1.2护理方法。

1.2.1气管插管的护理方法。

第一,在进行插管前必须要检查气囊,以免出现气囊漏气的现象,在给病人插管时,注意防止病人牙齿对气囊产生损伤导致漏气。

第二,成功插管后,将插管调整至合适的位置,放置牙垫后对气囊进行缓慢的充气,充气至6mL左右,气囊压力控制在25mmHg,把气管插管连接在呼吸机上,用寸带对气管导管和牙垫进行固定,也可使用绷带绑定后在头部绕一圈进行固定[2]。牙垫和气管导管一定要固定好,避免其产生上下位移。在固定牙垫时一定要注意老年病人和烦躁病人的牙垫位置,防止老年病人出现固定不牢使牙垫移位至咽喉,导致口腔黏膜的压伤;烦躁病人易出现牙垫移位促使病人咬合导管,不利于通气。

第三,固定好牙垫和气管插管后需测量插管的刻度,做好标记。经口气管需测量气管插管外口至病人门齿之间的距离,深度在22厘米左右。护士在交接时一定要注意插管刻度的记录,以免插管滑入气管,导致单侧肺气肿的出现。在给病人翻身和护理时,切忌过度牵拉气管插管,以防止其移位和脱出。

第四,对气囊进行非常规性的调整和放气,因为在气囊放气后一小时内,气囊会压迫黏膜的毛细血管,并且很难恢复;在气囊放气后5分钟,病人无法恢复局部血流;气囊放气会使危重病人出现肺泡通气不足的现象[3]。定时放气和充气会使医护人员忽视调整气囊充气容积和压力,易产生气囊压力和充气过高的现象。

1.2.2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

第一,使用寸带系在病人的颈部,以能伸入1-2根手指的松紧为宜,以固定好气管切开套管,防止其发生脱落。

第二,气管切开套管需保持清洁的状态,不允许有痰痂,保持切口周围纱布垫的干燥和清洁,对气管切开套管纱布垫进行更换,每天1-2次为宜,防止切口出现感染。

1.2.3人工气管病人吸痰的护理。

第一,在给呼吸机通气病人进行吸痰时,要注意规范方法,以提高吸痰的效果,抑制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气道分泌物的吸引时,需鼓励病人适当咳嗽,以利于深处分泌物的吸出;吸痰时间在10秒左右,在吸痰时要注意对病人缺氧耐受性的评估,在吸痰时,病人如出现心律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现象,则应立即停止,并接上呼吸机;吸痰前后可进行翻身和扣背,使痰液更易吸出。

第二,保持气管湿化,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湿度在55%左右,湿化气管的水温在33℃左右,每天的耗水量不能低于250mL,可运用雾化吸入和间断注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5]。

第三,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一定要保持无菌的环境,吸痰器的连接管应每天更换,以免发生呼吸道清洁不够出现感染,病人需每天做一次呼吸机管路的细菌培养,如有细菌,则需更换呼吸机管道。

1.2.4对呼吸机进行密切的监视,并对病人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

2结果

经过全面、规范的护理,62位病人均未出现感染,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病人的满意度较高,临床效果显著。

3讨论

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病人一般体质较差,病情较严重且复杂多变,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肺部聚集了大量的分泌物,长期使用呼吸机通气容易使痰液结痂,从而阻塞气管,进一步发展成肺部感染,因此对病人气管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其气管的护理需对人工气道管道加强固定、湿化工作和无菌、消毒的意识;掌握正确的吸痰操作方法,并对呼吸机管道进行规范的护理,密切监视呼吸机的运转,对呼吸机的报警处理需及时、迅速;与此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对具体的护理操作手法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各步骤的目的并努力获得病人的配合,以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在操作过程中与病人进行交流,减轻病人的恐惧感,安抚意识清醒、烦躁的病人,使其情绪稳定,以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全面规范的护理从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效果明显,病人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锡娴,黄晓琼.使用呼吸机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0(15):153-154

[2]沈晓玲,冷伟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12(25):112-113

篇10

医院感染中,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感染是其中一种,发病率长期居于首位。分析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感染产生原因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者100例,将其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30~80岁,平均(52.32±2.56)岁;B组5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31~81岁,平均(53.46±2.12)岁。AB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过对比,其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医护人员认真观察A组患者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完成临床医院交待的工作等。B组以A组为基础,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对重症监护病房环境进行管理:构建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家属探视时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润与清新[1]。坚持无菌原则,护士操作前后洗手消毒,实施气管切开护理常规,对重要环节进行消毒,按时重症监护病房开展细菌学监测,发现病原菌后马上进行处理。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均需要开展细菌学监测,可疑患者应该隔天不间断开展3次检验,详细分析检查结果,及时开展诊断、隔离与治疗。②呼吸道护理:气囊有无破坏气道黏膜主要由患者气囊压力来决定。取最小漏气技术进行充气,待呼吸时听诊没有发现气囊附近漏气即可停止,接着从气囊中慢速度抽出0.12~0.13气体,确保机械通气达到最高吸气时,气囊四周均溢出少量气体,但不会形成低压报警现象。③吸痰护理:护士需要戴上无菌手套给患者吸痰,并且选择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时为了预防黏膜被破坏,力度应保持轻微,及时吸痰不仅可以维持呼吸通畅,同时还能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效果。④翻身拍背护理:患者气管插管后,为了使其呼吸通畅,避免呼吸道感染,护士需要适当拍背[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护士可轻轻将患者翻身取侧卧位,然后手指并拢保持杯状,腕部适当放松,快速且有规律地轻扣患者背部,保持由上往下、从四周往中间的方向。⑤呼吸机管路护理:通常细菌主要寄居在呼吸机管路内,因此护士需要及时倒掉管道内冷凝液,为了避免形成倒流误吸现象,冷凝液收集瓶需要安放在管路底部。按时更换消毒呼吸机,消除寄植感染环节,提高呼吸管路消毒效果,减少机械通气时间。⑥口腔护理:为了预防病菌繁殖,降低误吸发生率,护士需要及时对患者口腔内分泌物与异物进行处理,特别是重度昏迷的患者,更加需要开展口腔护理,机械通气患者需要尽量开展鼻饲饮食,提高其营养,影响机体抵抗力。患者身体允许,可合适取头高位,避免胃内容物反流[3]。口腔护理在人工气道患者中应用作用很大,因此早晚需要进行1次,以口腔pH值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洗液,pH值很大时,可应用2%~3%硼酸进行拭擦,pH值不高时,拭擦选择2%碳酸氢钠,pH值为中性时,拭擦使用1%~3%过氧化氢溶液,可避免因为口腔原菌逆流诱发呼吸道感染。

1.3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组间差别运用t检验,以P

2 结果

A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现象患者有20例,发生率为40%;B组患者中,发生呼吸到感染现象患者有2例,发生率为4%;对比AB两组呼吸道感染情况可以发现,A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感染发生率很大。专家指出,诱发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有3个:①手术:患者开展全麻术或将气管插管以及切开,可使其咽喉部失去生理屏障,呼吸道生理预防功能被影响。此外,通气管不仅粘附大量细菌,同时还属于自胃往咽喉移行的通道。气管插管破坏吞咽功能,口咽部分泌物会顺着插管抵达声门,并且淤 积和下漏在气管导管气囊附近,造成隐匿性吸入现象的产生,提高呼吸道感染机率。②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患者管道中会存在大量的冷凝液,容易被细菌污染。因为机械通气可以产生封闭式环路,此时若呼吸机管路消毒与清洁不到位,容易导致呼吸管路被污染,因此形成呼吸道感染。③环境: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感染高发区,分布着大量细菌。加上抗生素普遍使用,细菌耐药性越来越高,不利于临床治疗,同时诱发呼吸道感染。但是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进行护理干预,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贯彻执行重症监护病房消毒隔离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呼吸到感染出现机率,预防可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的感染。

综述,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感染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很高,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避免危及患者生命的感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