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5 17:08: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生数字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

篇1

数学是一门比较偏重理性思维的学科,对思维发展、注意力、自控力各方面都比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再加上小学生身心各方面都还未发展成熟,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都导致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数学学习效果自然也不能令人满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充分的探究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和完善,竭尽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经有几年时间了,愿意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点粗鄙的认识。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小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

理解

研究调查发现,当人们对某件事物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解时,

往往就会迅速降低对其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程度。同理,相对于语文、英语等科目,数学更加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扩散,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其理性思维和理解能力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和不完善,这就加大了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时的难度和障碍。因此,小学生对数学总是缺乏明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个人认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在课堂上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校数学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统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班级里所有学生的生日都进行有效记录和汇总,看看哪个月份过生日的学生最多?哪个月份过生日的学生最少?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因此,当我布置完任务之后,他们就马上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一来,既可以促使学生利用我刚才所讲的统计理论知识完成生日的整理和汇总工作;同时,还能使得学生在进行生日月份统计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有利于高效数学课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让学生多多动手参与实践,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因素的制约,抽象思维能力要远远低于成年人,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充满理性思维的数学知识时总是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困难,理解起来也是费心又费力。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和特征,以动手实践为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更好理解。

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就指导学生自己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比一比,主动去发现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秘密。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就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是完全相等的,这就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具体含义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用线条围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然后鼓励学生动手拖动这些线条,看看是否能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其他的图形。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同长方形、正方向以及三角形等各个图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学生不但能充分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促使自己的感性思维逐渐上升、发展到理性思维,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入手,以动手实践为学习突破点,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激发内心学习数学的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二十多年,在教学中发现,由于部分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写字教育重视不够,使得有些学生文字书写潦草、不规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小学生的作业涉及的学科比较多而且量也比较大。教学中,老师习惯于在课堂教学快结束的时候仅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做作业。看到有些学生笔动得慢了,教师就不断地催促,学生也变得浮躁。有些学生为了不挤占自己玩耍的时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字迹的工整程度可想而知。

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张文质老师的著作――《慢教育》。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写字教育总是达不到理想程度,原来症结所在是我们平时贪急求快。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错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慢教育,在我们的写字教育教学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的祖先在毛笔书写时往往会配上古琴曲,那种悠远绵长,轻如晨风拂过水面,急如骤雨敲打铁盆,有效地配合笔者手腕的灵活运动,才诞生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汉字。

于是我放慢了步子,延长学生在课堂内书写的时间。每天的练字时间,我都是对学生说:“慢点,我们不比谁写得快,要比谁写得对写得好。”本来写字认真的那些学生一笔一划地书写,做到了;可那些平时听课认真,不认真的孩子,想写慢还不是容易的事,慢不下来呢。我盯着他,嘱咐他再慢点、再慢点……慢着写才有时间看清笔画的样子,慢着写你的心思才放到了练习书写上,慢着写才不慌忙,平心静气。结果证明“慢工出细活”说得有道理。看那慢着写的笔画一笔笔多像样,这下,绝大多数慢着写出来的字还真进了一大步。这就是“慢教育”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随着每次凝神静气的书写练习,我体会到了慢教育的真谛,它其实就是一个在耐心地等待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为了使写字教育更上一个层次,我校申报了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写字能力的对策研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课题组同仁体会到写字教育中的“慢”可以蕴含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字前,纠正双姿不粗放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规定的,要求学生做到:“书写姿势正确。”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握笔姿势不对,正确坐姿不能持久,影响了学生书写。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在每天的写字练习之前,用口诀的形式通过广播系统对学生统一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脚平。”语文老师在教室随着广播提示进行书写前双姿检查,一个学生不达要求不能动笔,一个姿势不对不能动笔。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定势,才能内化为行为模式,具有正确的书写姿势。

二、写字时,认真指导不潦草

(一)观察字形、结构,细心到位

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二学段的的生字都是摆在田字格中,清楚地展示了字形及间架。当田字格中的生字展现在学生面前,每次都靠老师分析字形和结构肯定不行,而不教给方法就让孩子自己观察肯定也不现实,这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我们在一年级时就要利用多媒体、儿歌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空间图。写字前,学生齐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各个方位记心间。不顶格,不贴边,字儿工整住中央。”还要教给学生以横中线和竖中线为参照观察字形的方法:横中线,上下结构,看上下长短;竖中线,左右结构,看左右宽窄。我们应该由扶到放,最终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二)看好基本笔画,细描慢写

练字时我们往往是从基本笔画的揣摩开始,从描红到临摹、仿写,从单一的笔画练习到字的整体书写,循序渐进。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在提高学生写字兴趣上下工夫。尤其是比较难写的字,不能一味说“跟我写”、“应该……”、“不应该……”,这只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如写“马”字,我们先展示“马”的图片,出示甲骨文“马”,感受汉字最初的形体美,再出示其他形式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汉字的简化让书写变得容易了,但同时还保留着部分神似的笔画,激发学生书写的欲望。此时我们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马”字的Flash 动画,把写字的全过程――起笔、行笔、收笔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可以让难写的笔画变得容易。

(三)教师板演示范,规范美观

在书写有难度的字时,我会反复观察书上的范字后才一丝不苟地落笔。对于学生在书写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我会在黑板上照他们的样子写一个,然后说: “这个字老师没写好,谁教我再写一遍?”在学生“拉长一点”、“向左一点”等点评中我认真修改。老师严谨的态度成了学生的表率,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写。不厌其烦的演示不仅仅教会了他们写字,还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四)对照例字书写,找出差距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学生在书写完毕后,花时间引导学生与课本中田字格里的字进行比对,找出自己的差距,能有效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

三、写字后,中肯评价不带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每次写作业,我都将那些字写得漂亮的作业一一展示出来,看到那些作业时,孩子们总是由衷地发出赞叹声,作业本的主人则是成就感油然而生。只要有进步,学生的作业本上会出现同桌勾画的“”,还有我个别的表扬。这样的评价比老师在作业本上打上等级更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写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等待,宽容,细节”,应成为“慢教育”的主旋律。只有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从细微处入手,不断地坚持,不断总结和思考,才能使写字教育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39-01 收稿日期:2016-07-15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遇到新知和旧知有紧密联系时,老师应该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通过复习旧知,找出新知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了这么一个情境:“牧场买来山羊125只,绵羊375只……”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山羊是绵羊的几分之几?山羊比绵羊少几分之几?绵羊比山羊多几分之几?山羊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绵羊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我再要求学生一一解答,并说出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然后我又要求学生把刚才有关的分数应用题改编成百分数应用题,学生很快就提出:“山羊是绵羊的百分之几?绵羊是山羊的百分之几?山羊比绵羊少百分之几?绵羊比山羊多百分之几?山羊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绵羊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学生自主学习得出了以上几个问题。我再要求学习小组之间讨论,得出“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的结论。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复习了分数应用题的特征,而且找到了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也找出了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直接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大胆的猜想。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十几减8”的题时,我让大家任选一题讨论,看谁的想法最好。有的小组一边摆学具一边讨论,有的小组在练习本上边写边讨论,课堂气氛很浓。有的小组选的是14-8这道题,把14分成10和4,先从10里面减掉8,就剩下2,然后把剩下的2和4加起来就是6,所以14-8=6。有的小组选的是15-8,把8分成3和5,先用15减5得10 ,再用10减3得7,所以15-8=7……我再引导学生找出最简便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自主找出解题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有部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步,分析问题时往往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另一方面,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比多少”时,老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指出图中有什么。学生很快就争着回答:“有5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打乒乓球,有5个同学在打篮球,还有6个同学在打羽毛球。”老师都给予肯定,再提出问题:“跳绳的和打乒乓球的谁多?”学生马上说跳绳的多。老师又问跳绳的和打羽毛球的谁多,学生又说打羽毛球的多。这时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自主讨论,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来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面积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20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哪些图形?围成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进行预测:可以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能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围成的圆的面积最大。

篇4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新旧知识点的连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置一定的悬念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他们的自主参与教学。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你们所熟悉的车轮的外形是什么形状的?车轴应安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要这样安装?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随意猜测,然后为他们设置悬念:对于设计师而言,他们都会将车轮设计成圆形的,并且会将车轴设计在车轮的轴心,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既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问题:谁要是能用一笔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就奖励给谁一个小笔记本。为此,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用小绳绑住一个小石块在空中旋转一周;有的说用细线系住铅笔,将铅笔另一端固定,用铅笔围绕一周划线。不同的观点使学生们产生了意识上的冲突,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他们的求知空间。当我宣布他们都能获得奖励的时候,更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

二、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供他们自主地多角度、全方位进行交流和合作,让他们自主解决在参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丰富他们的情感经历。”在此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自主表达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思维,以在提升他们理解程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供给他们新鲜、有意义的事例来供他们自主合作与探究,从而引导他们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与探究成果,并充分审视自己的想法与操作方式。

在教学“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相关内容时,有的学生说:“如果将一个圆形的纸剪去周围的弧形能得到一个正方形。”随即又有学生说:“用一个正方形力也能剪出一个圆来,用三角形都可以!”这时,教师在化解学生间思维冲突的同时,应鼓励他们进行团结合作,如引导这两个学生进行探究性合作,让他们感觉到别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能有效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三、学生思维开放,发挥自主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以使他们的自主参与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自主探究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为他们内化所学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氛围:为他们提供了多种三角形模具、三角板、量角器等材料,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究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我扮演了学生的“助手”角色,当他们存在一些迷惑时,我给予他们合理的引导,但主要的参与活动还是靠他们自己。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学生们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学习氛围能引导学生处于不断发现问题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兴趣的同时,使自己的学习自主参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深入挖掘教材功能,提升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5

小学数学教育新课改中,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事实上,创新能力通常需要的是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自我突破和驾驭,以自己所学知识的水平和深度为基础,寻求一种自我超越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一旦学生意识到这种思维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原有的思维惯性就会被打破,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就能不断提高独立创新的能力,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产生。这种在自我创新中不断得以提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能力的产生一方面得力于教学环境的许可和鼓励,教学材料的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激励[1]。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成果起推动作用的“催化剂”,教师自身的行动力和感染力是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最主要的风向标[2]。教师一方面要以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来教授数学基本课程理论,确保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更新和改进,对学生教学重点由单纯的知识灌输转移到创新思维的培养上。

例,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不是因为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而是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自信。教师从这一点出发,对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进行正面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肯定,增强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自我突破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一个参与者,还应该扮演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学实践中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鼓励和引导,有助于鼓励学生产生自我思考意识,增加思考深度和空间,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锻炼学生自我突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前提是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和改进。例如,1.鼓励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对新题型、新知识进行自我剖析,用自己认为最简单具象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数学理论,用最容易理解的情景小品来表现一道证明题(例如四则混合运算公式),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有创新能力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并且成立创新思维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其中质疑的可以是教师的授课模式的陈旧、传授的知识不贴合实际、解题的技巧过于繁琐,甚至可以质疑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辩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质疑的勇气,在不断质疑和肯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进步和自我成长。

三、让数学走进生活

调查目前国内的数学教学概况可以发现,大多数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脱离了其他的科目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已经完全没有交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体会不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然而学习是为生活和思想服务的,特别是学习数学中所体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中证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项内容本身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形式传达给学生的,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证明,例如在两点之间设计出多种行走方案,然后小组实施各个行走方案,行走过程中记录时间,然后对比,就可得知两点之间行走时间最短的是直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更加熟练地掌握了知识。还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然后自我突破。

四、思维形式的培养

思维形式相对于创新能力,就如养料相对于植物。在思维上有了突破,必然会决定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所以思维至关重要。典型性思维主要由以下几种:1.逆向思维,相当于初中数学中的证明题,给出理论或者结果,进行反推论证,要求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任何事物都进行适当质疑,然后进行自我证明,对于创造性学有裨益。2.归纳性思维,对于阶段性的学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进而培养发散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较广阔的思维空间,举一反三,从而形成创新、创造的能力。

五、结语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开展发散性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勇于发散自我思维,表达自我想法,从而在各方面进行提高。同时也要注意思维是依赖于教材内容的,具象事物表达抽象理论,在课堂中引进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在课题被提出初始阶段、理论的渐成过程、结果的论证方法、思维的形成过程等中逐渐得到自我提升。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者而不是决定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不再依赖老师传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不再依赖课本上给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给予学生创造性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创造性思维形成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困难和质疑,教师应当给予细致的解答,及时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以达到引导学生创新的目的。

篇6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39-0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深化程度角度来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是当前改革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授之予渔而不是授之予鱼”作为教学目标并要求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强调小学数学的学习要成功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将小学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让生活资源在数学实际教学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能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情境,并在课堂上积极热情的进行生活化数学知识的引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知识、感受知识、触摸知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策略,对于将“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捕捉社会生活教学资源,巧妙地与数学知识结合

捕捉社会生活教学资源对于新课能够顺利开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为了落实新课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社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该在遵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将自己已有的社会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满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胃口”,促进学生思维的高度运转。教师要全面发挥自我的教学资源,将生活资源带到数学课堂上,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渠道多元化。同时有效的社会生活资源的捕捉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内敛,使其在贴切的生活现象中极大程度地丰富自我的数学知识层面。例如:在教学“数量关系计算”的学习时,如“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单产量乘以数量等于总产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储备或者社会调查去寻找与之切合的数学关心,如商店销售商品和玩具厂生产玩具等生活例子,教师可以问学生:一支笔的价钱是两元钱,你买六支需要多少钱。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引导到自己在商店购物的情景,通过实际生活情境,能够透彻的对“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的概念。

2 利用家庭生活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点,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家庭生活教学资源巧妙的融合,对于解决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电脑的广泛运用对人们日常生活信息的捕捉具有极大的方便。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沉迷于一些小游戏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结合。例如,在学习“数的计算”等方面的数学学习时,有一个游戏叫做‘超级玛丽”,就是通过游戏过关的方式获取金币从而进入下一关,教师可以在进行数的加法运算的时候,将教学情境与此生活电脑游戏相结合,玛丽第一关获得了枚金币,在第二关获枚金币,那么玛丽在两关游戏共获得了几枚金币?然后学生就将思维的触角放到了自己的游戏过程中,这时学生利用游戏的场景的熟悉度可以较为容易的讲数算出,顺利的将其加法的运算过程掌握。当然,教师也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电脑搜索比一百更大的数,一方面,学生通过电脑的搜索可以对数字大的程度具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将学生利用电脑沉迷游戏的时间放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广度。因此,汲取家庭生活教学资源,将其与海量的家庭教学资源相联系是促进学生个主动获取知识、探索数学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极大促进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3 整合社会娱乐教学资源,深化学生数学知识

贴近的社会娱乐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宽广面。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入的娱乐场所去捕捉相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于娱乐场所较为喜爱,且在娱乐场所中学生的观察较为细致,思维活跃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教师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娱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全面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与发展。例如:在学习“路程等于时间乘以速度”这一公式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坐碰碰车的例子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坐过碰碰车吗,此时学生一听见碰碰车其注意力被迅速集中起来,接着教师问:大家感觉自己开碰碰车走过的路程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的联想起自己加油门车跑的速度较快,玩的时间较长走过的路程当然多。因此对于这一公式的学习很容易的让学生在生活的娱乐中获取,并且通过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在丰富的娱乐生活中获取知识,更为容易对数学学习保持热情高涨,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时间将数学知识娱乐生活化,有效节约课上时间,全面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4 结语

小学数学知识较为琐碎复杂,容易颓败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促进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对有关知识吸收内化,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彬彬.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篇8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确立无疑,教师是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只要能达到培养好学生的目的,教师几乎可以说是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自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被提出以后,很多老师就爱上了这两种办法。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我在教学中也运用上这两种方法。但我始终觉得,无论什么方法,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用:针对教材、针对学生、针对教师风格。

一、教为基础,引导自主学习

虽然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再怎样的“自主”,都要从教师的“教”开始。我从不盲目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初一开始就让所有学生“自主”,那是拔苗助长。真正扎实的自主学习,是靠一步步培养出来的。上了初一,学生到了一个新环境,需要与同学、与老师进行磨合,引导是否得法,会成为学生进步是否快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会在以实例或旧知识引入课文之后,尽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果不能,则老师给予帮助,解释清楚过程,再按照教材安排的思路,教给学生概念,解释典型例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每个让学生思考的环节,都要给予他们尽可能大的空间。

例如,在上七年级上《有理数的减法》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创设了两个情景:找了2010年1月8日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表,其中新郑这天的气温,最高温度是2度,最低温度零下7度,那么这天新郑的温差是多少?如何计算?学生顺利列出算式:2-(-7)=?,计算时费了一点周折,展示在温度计上之后解决了。再问: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而最深的海沟,叫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点深度为11034米,请问两者之间的高度相差是多少?学生也能迅速列出算式:8848-(-11034)=?计算速度比上次要好一点。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思考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结果来的。事实上,结果是增加了第三个算式之后,才比较艰难地归纳出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在计算上,另一方面是在文字表达上,意思想出来了,却说不成通顺的话。在这里,如果没有老师的鼎力相助,学生是很难仅通过自主学习,正确表达出结论来的。

二、鼓励质疑,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是一定会遇到困难的,他们的想法首先就是问老师。我不允许这么做,学生能提出问题,我是大力表扬的,但是我觉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多,不能让学生觉得只有一条路。所以我给他们提出了质疑的要求:当我们学习每一个新内容时,请大家尝试通过“温故”的方法来“知新”,如果有问题,除了问老师以外,还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比如:与同学交流、查参考书……大家还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来?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想出了不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增强了合作意识,知道了合作不仅是一种请教,更是一种争论,还是一种探讨,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生之间,更可以发生在人与教材之间。其实,广义的合作,是发生在任何两种可以互相提供帮助的实体之间的。

我们班的同学现已形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经常能看到教室里同学在争论一道练习,还可以在交上来的练习册上,看到学生更正题目的痕迹。甚至还因为在一本练习册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班上展开讨论,一致得出练习册错误的结论后,写过一封信给其编者。所以我常常鼓励同学们:“等我们学好了,能看出练习册里题目的所有对错,能独立做出练习册中所有的题目时,我们也能出一本练习册了,说不定我们出的还更好。”这是一件令大家想想都很兴奋的事。

在复习到“幂的运算”时,同学们遇到了一道运算题:(a-b)(b-a)3(|a-b|)5,大家做出了三个答案:-(a-b)8、(b-a)9,以及(a-b)9,因为我要求同学们做完练习以后,互相交换检查,这样能大大提高正确率,结果大家经过一番争论之后,不用老师出马,就自己确认了正确的答案。

篇9

在教学书法中“点”画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永”与“良”,“安”与“宫”,“心”与“为”,“公”与“亚”,“不”与“食”,“其”与“欲”,“於”与“”等几组字,引导学生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描述特点的时候,我相机点拨,巧妙地渗透书法德育教育。

片段一:

师:仔细观察“永”和“良”,点画有什么特征啊?

生1:“点”画处于字的中间,像人的“头”!

生2:“点”在上面时,比在其他的位置时写得要小,歪着的像个小三角形!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非常形象。是的,这样的点给人的感觉是很正气,我们做人也要正正气气的。再看这样的点,是不是给人的感觉是丰厚、有力、饱满啊?

(生点头说是)

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意思是说,点要写得厚重、峻拔、有飞动的气势。我们学习也要稳重,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得扎实!

二、感受汉字与书法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观察“点”画不同的形态,我相机介绍“点”画在书法中的不同笔法,使学生体会点画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并感受书法的精妙之处与魅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

片段二: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点的不同笔法,说说看呢?

生1:“永”和“良”中的点像个小三角!

生2:“心”和“为”里的那两点真奇怪,朝向上仰着!

生3:“不”字里的那点画像捺的写法!

……

师:我们的点可只有一种写法,有好多笔法呢!书法的点法有专门的名称叫“侧”(板书:侧),“侧”说的是“侧下其笔”,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惟笔软则奇怪生”的“造妙”功能。细究其意,对于我们写好“点”,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

在这一过程中,“点”画的魅力无疑已经植于学生的心田,另外再通过讲述“点”画的多种笔法以及古人书法的点滴推敲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书写的过程也是先人不懈努力与艰难探索创造的过程,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油然而生出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

三、赏析经典书法作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写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的过程。在学完了“点”画及带有“点”画的字的写法之后,我出示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几位名家书法作品中带有“点”画的字,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其笔法之美、结构之美。欧阳询的字用笔精到,法度森严,意态精密,独具风格。欧楷中的“侧法”即是点法。称之为“侧”,实际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笔画形态上呈斜伏状,点以斜势居多,斜则多姿;二是作点时皆顺势落笔,尖锋入纸,以侧取势,十分便捷。颜真卿的字丰腴劲健,端庄雄伟,表现出了书法艺术的“力量”美。柳公权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他的书法结构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一幅幅名家的书法作品欣赏中学生受到熏陶,从而激发他们传承书法文化的历史责任感,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篇10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课堂教学中,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错误有的老师故意忽略,或者学生讳疾忌医不敢提问,导致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无法做到“过而能改”,这样的含糊支应只会导致基础不牢,无法提升技能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我们践行新课改精神,站在知识动态生成的高度看问题。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记诵,更需要让学生在经历中去生成,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整理并有效利用错误资源,争取变废为宝,矫正他们错误的理解和学习方法,以期获得更加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正视错误,端正态度

正视错误,端正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一线师生需要迈出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还原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从实际学情出发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笔者一向拒绝伪装,严斥学生畏错如鼠的讳疾忌医行为,因此,笔者在讲解完知识点,就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来解析概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从细节上开始抓错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真正想法,我们才能抓住蛛丝马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调整,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因势利导,让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到知识的升华和迁移。

二、充分备课,错误预演

三、诱导犯错,牵引反思

反思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深化,对知识迁移成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常常忘记一帆风顺,而对挫折却刻骨铭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也不要觉得课堂顺水顺风就是高效的课堂。必要的时候,我们要故意设置陷阱问题,让他们摔一次,然后刻骨铭心地记住,这样才能掌握得深刻,运用得自如。

比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很可能大家都能记住了这个规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不代表大家在实际中能信手拈来为自己服务。于是,笔者就通过以下问题让大家来反思,生成能力: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其中有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请问大家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吗?

看看上当了吧,大家想一想,假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长分别是3厘米,底边是7厘米的话,那两腰加起来才6厘米小于边长7厘米,那是围不成三角形的!所以,虽然分情况讨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注意到细节概念导致了错误,这是不可取的。

四、理清概念,辨别混淆

数学知识中也存在一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小学生辨别认知的能力亟待提高,所以经常在概念上踟蹰不前,错误百出。如果我们单纯地进行归纳对比,孩子们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听不下去,或者记忆不到脑袋中,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将相近的概念放到适当的情景中来对比,这样才生动形象、一针见血。比如,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对分数和比例的概念混淆不清,于是就设计了两个试题,让大家通过对比来认识分数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概念: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如何巧用错误资源进行知识生成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回避错误,错误不是阻碍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如果利用好了恰恰是其攀登知识高峰的垫脚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将它们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学到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使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