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9: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处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混淆不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属于生产安全事故,对于这一认定一般没有异议。但将学校安全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工程质量事故、民房修建和拆除施工事故,认定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就比较多;对生产经营包括建设施工、装卸搬运、运输经营等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特种设备事故,是否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认定就迥然不同;对非法违法开采导致的矿山事故、非法存储或者加工导致的烟花爆竹与危化品等事故,认定为刑事案件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二是事故查处工作的时间过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事故中,有70%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查处工作、80%以上的重大事故查处工作没有如期完成;在不少地方,一般事故、较大事故调查处理的如期结案率也非常低,甚至有些地方没有一起事故查处工作能按期完成,事故处理周期最长的长达1年甚至2年时间。
三是事故查处的着重点不明确。事故查处工作中,各有关方面过多关注了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有关行业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履责情况,却往往漠视了事故发生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过多考虑了对事故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却往往忽视了对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的研究制订和督促落实。
四是事故查处协调机制不健全。在事故查处过程中,有关成员单位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有的以办案保密为借口,单独进行先期调查;有的以政府不能干预司法为由,进行独立办案,致使事故调查工作缺乏沟通和协作,难以实现协调、高效的运转,影响着事故查处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
五是事故查处责任追究不够科学合理。事故问责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中,牵涉被问责和追究责任的人数过多,涉及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偏重,涉及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偏轻,甚至在政府及其有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受到严格追究的情况下,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往往没有受到依法依纪追究。尤其是对民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缺少有针对性的政策法律依据。
六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故谎报瞒报现象严重,较大和一般事故的谎报瞒报现象更为突出。有关保险机构一直在为事故统计伤亡人数与实际赔偿补偿人数的数倍相差而焦虑不安,世界卫生组织也在不断指责我国的事故统计数字过于虚假,各类安全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数字严重失实。
深层次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一是事故统计和指标考核不科学。《安全生产法》和《条例》先后提出了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但对什么是生产经营单位、什么是生产经营活动和什么是生产安全事故,没有以法律条款给出明确注解,致使事故性质认定缺少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如将生产经营单位扩展到自然人,将存在交易、有劳动报酬的劳务活动均作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将事故起数和绝对死亡人数作为考核指标,造成考核压力过大,由于担心影响政绩,有的地方政府及其行业监管部门,不愿上报或者虚报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由于惧怕事故问责和严格处罚,事故单位不依法如实报告,宁愿用成倍高出标准的赔偿私下来“花钱买平安”,甚至为逃避责任追究,将生产安全事故认定病亡事件、刑事案件或其他事故。有关工伤保险机构已发现,过去工伤赔付中因突发急病死亡而视同工伤的人数不足10%,而今已超过工伤赔付总数的75%。因病工亡,已成为一些地方特别是企业逃避责任追究、降低违法成本的重要渠道。
二是调查处理工作中存在着相关不确定因素。《条例》明确规定了事故调查报告形成时限、报请政府批复结案时限和处理意见及防范整改措施落实时限,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着事故查处的如期进展。一方面,由于事故现场抢险救援条件复杂、次生灾害较多,或因技术原因调查需要委托有关单位和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检测检验、鉴定论证等延长了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纪检监察机关等待上会研究的时间较长,由于上一级政府安委办挂牌督办从听取汇报到上会研究的时间过长;由于报请负责事故查处的人民政府研究批复,需要提交不定期召开的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等待时间也较长,这些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数个月。同时,还因为有些机关文件材料运转较慢等。
三是对主体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员的处理不到位。事故查处过程中,本是由于直接责任人员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和冒险蛮干导致的事故,却株连了层层很多“有点”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甚至牵涉了不少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本是由于生产经营单位内部管理、单位负责人决策错误、工程设计存在缺陷、非法违法生产、未按规定解决好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而致的事故,却对岗位职工、基层和现场管理人员重罚重处。由于追逃力度不够,对因为较大、重大甚至特别重大事故发生负有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往往逍遥法外。
四是事故查处工作体制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事故查处工作规定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安监部门牵头组织,实际上安监部门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协调服务。尤其是在省辖市、县(市、区)工作量相对较大;一般事故查处中,协调难度之大、工作推进之艰难,常让人望而却步。甚至是这边事故调查工作刚开始,那边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的工作人员就被参加事故调查的检察机关请走了。这项工作在很多层级或者地方也缺少独立性。
五是事故查处的法律法规不衔接和不统一。由于我国部门立法的缺陷,《条例》颁布实施后,铁路交通、电力等事故的调查处理也先后颁布了行业法规,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订中作了相应规定;道路交通、火灾事故、军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也先后了本部门规章,甚至有的部门还出台了文件。但对铁路交通、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火灾、电力等事故中的生产安全事故如何规范、统一地实施调查处理,已成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在事故性质、类型、等级和调查处理程序的不相衔接、不相统一,致使实际工作中,应当依法实施调查处理的生产安全事故却没有做到依法调查处理,甚至导致很多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不了了之。同时,《条例》颁布实施后,由于与其配套的行政处罚执法文书尚未制订,加上有的司法机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同理解,致使安监部门依照《条例》规定实施的行政处罚普遍遭遇不妥当的裁决。
六是事故查处的防范重点没有突出出来。通过依法、严肃、认真调查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并加以落实,有效遏制和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是事故调查处理的根本出发点。但事故调查过程中,这一中心任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有些领导总觉得事故调查报告批复了,事故相关责任人员受到处理了,事故查处的工作任务就完成了,基本不考虑也不安排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的制订和落实问题。
七是依法彻查严处谎报瞒报事故的机制尚未形成。接到谎报瞒报事故举报后,安监部门想核查出来却没有手段,仅靠劝说、走访、询问核查不出真实结果;公安机关知道有工作职责,但没有相关审批手续和本单位领导的指示,难以实施各种手段和措施开展立案侦查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具有强硬手段和措施,却没有工作职责。加上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有关执法监察机构为了政绩,持放任态度;事故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为逃避责任追究、行政处罚,故妄为之。
对策与建议
抓紧修订《安全生产法》和《条例》。目前,《安全生产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建议在其修订中,首先要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为安全生产依法监察体制,将不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属于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职能与业务,调整到行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中;其次要用附则或者专门条款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和范畴,切实解决其可操作性。明确规定对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铁路交通、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火灾、电力等事故,严格依照《条例》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对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依照各自行业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加快改革事故查处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议在各级人民政府安监部门设立相对独立的事故调查工作机构,并在修订《条例》时,将现行事故查处工作机制,调整为在负有事故调查处理的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事故调查处理分阶段分工负责工作机制。事故调查阶段,由安监部门具体组织,行业监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织参加并支持,组成事故调查组,着重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情况及相关情况,事故发生经过、直接和间接原因,认定导致事故发生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处理阶段,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工会组织参加并支持,组成事故处理组,着重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实施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党纪、政纪和刑事责任处理,形成事故处理报告。然后,由安监部门负责,将事故调查报告与事故处理报告综合为事故调查处理报告,提请负责事故查处的人民政府批复落实。
1.复杂性。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3.可变性。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像“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末加固处理好地基。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4.设计计算问题。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5.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 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钢筋漏放、错位,板面开裂等,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
6.施工和管理问题。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
7.自然条件影响。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2.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5.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无须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无须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第一条 为加强工程现场质量管理,规范建设各方的行为,明确各方职责,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工程管理的实际,制定本办法。当此办法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时,以法律法律法规为准。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孟庄热电厂电力建设工程项目。
第三条 工程项目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规定,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
第四条 工程建设必须坚决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当质量与工期、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
第二章 质量目标
第五条 工程质量管理的总目标是:
(一)不发生重大及以上质量事故;
(二)有效控制质量通病,观感质量及施工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机组达标投产;
(四)整体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第三章 建设各方的职责
第六条 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代表业主对工程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监理,并对所监理工程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监理单位应认真履行以下质量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理质量管理体系;
(二)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
(三)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
(四)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五)签发经业主批准的设计变更;
(六)组织检查进场的材料和设备;
(七)签发质量签证;
(八)负责按规定监督与控制施工质量,定期编写质量报告;
(九)协助业主进行施工单位资格审查;
(十)按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组织或参加工程质量检查、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工程验收工作,支持和配合工程安全鉴定和质量巡视工作;
(十一)建立、健全工程监理档案。
第七条 施工单位对所承包项目的施工质量负责。施工单位应认真履行以下质量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二)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
(三)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含临时工)的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特殊技术工种应按有关规定持证上岗,并报监理单位备案;
(四)对分包单位及使用的临时工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对其承担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五)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文件或设计图纸有差错的,应及时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报设计单位,经确认后施工;
(六)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七)按规定组织内部的质量检查验收工作;
(八)定期向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报告质量管理情况和工程质量状况;
(九)按本办法及有关规定参加工程质量检查、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工程验收工作,支持和配合工程安全鉴定和质量巡视工作;
(十)对建设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负责返工或返修,并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合同的有关规定,在建设工程竣工后承担相应的保修责任;
(十一)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档案,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八条 调试单位对所承包项目的调试质量负责,调试单位应认真履行以下质量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调试质量管理体系;
(二)编制调试大纲,并在其中明确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
(三)必须按照调试规程、调试工作技术标准、调试大纲进行调试,对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机组分部、分系统和整套启动调试质量;
(四)参加工程验收工作,及时提出调试报告(总结);
(五)建立、健全调试工作档案,保证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九条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现场的行政负责人是本单位质量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的质量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总工)对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各单位的现场行政负责人,应保证其质量的检测、控制和管理部门能独立行使职能。
第四章 项目质量管理
第十条 设计优化及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型结构等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充分考虑当前施工技术水平对工程安全的影响。
第十一条 设计单位应派出现场设计代表机构。现场设计代表机构应做到专业配套,人员相对稳定,至少应有一名负责人常驻工地。设计代表机构负责人一般应由设计项目经理或设计总工程师(含副职)担任。
第十二条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文件施工,并按有关制度、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充分发挥质量保证体系和三级质检机构的作用,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控制好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的工程质量,通过过程质量控制来保证整体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 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机构及其配备的人员应与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人员应责权统一,专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人员应具有相应资质并相对稳定;各级专、兼职质量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报监理单位备案。监理单位应对有关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及检验程序,弄虚作假的人员,监理单位有权要求撤换,施工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第十四条 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实行工期、质量、安全和造价四控制时,应始终坚持"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的方针,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坚持事前检查和过程控制,防范质量事故于未然;坚持施工全过程监理,对施工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对重要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加强对特殊过程的工艺控制;对达不到施工质量控制目的的作业指导文件,监理单位有权拒绝。
第十五条 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工程质量有问题或有违规施工行为,有权命令停工或返工,对不遵守有关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或施工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有权要求撤换。
第十六条 在采购材料和设备时,要依法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证和违约处罚条款。
第十七条 设计单位应对工程设备和主要材料的技术选型负责。选型时应明确材料、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除有特殊要求的材料、专用设备、特殊工艺生产线等外,设计单位不得指定生产厂、供应商和产品。对重要设备制造应建立设计联络会制度,以便协调设备制造和设计出图工作,设计联络会应由业主单位组织并邀请设计、监理、设备供应(或物资)、生产厂家、施工等单位参加。
第十八条 供货单位应对所提供的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负直接责任。
第十九条 业主单位应建立、健全进货监督检验制度,并严格执行。业主单位应委托物资管理单位或监理单位对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监督检验。严禁不合格或不符合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的材料和设备用于工程中。
第二十条 材料、设备的运输单位应作好运输组织,优化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防止运输途中损坏。对重要的工程材料、设备应安排专人押运。
第二十一条 材料、设备的保管单位应根据材料、设备的品种、数量、检验状态和保管要求,修建必要的仓储设施并配备有经验的仓储业务管理人员,建立健全材料、设备的管理制度。
在材料、设备发放给使用单位过程中,应严格履行交接手续。
第二十二条 业主单位及施工单位应建立完整的材料、设备质量管理档案。档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合同文件资料;
(二)工厂试验、检验、监造记录和报告;
(三)进场检验、试验记录和报告;
(四)运输和验收交接记录;
(五)保管、保养记录;
(六)出厂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
(七)材料、设备使用和安装调试记录。
第二十三条 工程项目建设各方应重视工程的施工工艺及观感质量,努力提高建筑安装工程的整体工艺水平以及设备制造工艺水平。在质量等级评定中,观感质量不满足合同要求的工程,质量等级不能评为"优良工程".
第五章 施工质量检查与工程验收
第二十四条 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检查一般包括施工准备检查、施工过程检查、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的检查、质量监督检查和验收签证检查。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应制定质量检验及验收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工程项目(或单项工程)开工前,监理单位组织有关施工单位,按照国家或行业有关质量检验评定验标的规定编制工程项目的"验评范围表",对质量检验项目、检验等级、检查评定标准进行规定,经业主单位批准。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提前办理开工手续,报审所需的各项资料(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企业资质报审、大型施工机械报审、测量检测仪器报审、特种人员报审、验评范围划分表报审、管理人员资质报审、进场原材料/构配件报审、施工机具报审、施工进度计划报审、管理制度报审等),对于办理开工手续不及时或提供资料不完整的施工单位,业主、监理单位将对其进行1000元/项?次的经济考核。
第二十五条 施工准备情况的检查由监理单位负责组织进行。开工前,监理单位应对有关作业指导文件进行审批,对图纸、材料、设备、机具、场地、劳动力等施工组织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复检,检查合格后方可下达开工令。
第二十六条 施工单位要强化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工序的质量检验,对各个工序实施班组、作业队(工地)、项目部三级检查制度,规范检验、记录、签字程序,上一工序质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对于不执行、不贯彻、不落实 "三级检验制度"的施工单位或个人,业主、监理单位将对其进行500-2000元/次的经济考核。
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交监理单位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七条 监理单位接到施工单位的自检报告后,应及时组织验收,并签署验收意见。对施工及检验记录不齐全、整理填写不规范的,监理单位有权拒绝验收,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施工单位应及时提供报验、报审的工程资料,确保现场施工与工程资料报审同步进行,对于工程资料报审不及时的施工单位,业主、监理单位将对其进行200-1000元/次的经济考核。
第二十八条 对于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施工单位一般应提前24小时通知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接到通知后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邀请有关单位共同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工作。对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进行验收时,勘测设计等单位应参加并签署意见。监理单位签署验收结论时,应认真考虑勘测设计等单位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 分部工程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进行一次系统的整体检查验收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进行联合检查验收。设计、施工、运行等单位均应在分部工程验收签证上签字或签署意见,监理单位签署验收结论。在分部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由质量监督机构(业主单位协调)组织进行单位工程验收,并签署质量验收结论。
第三十条 火电项目的阶段性验收按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规定执行;机组的启动试运和竣工验收按原电力部《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执行。
第三十一条 业主单位应在工程建设各阶段中,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达标投产的具体要求,确保实现机组达标投产。
第六章 工程质量事故
第三十二条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管理、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程、规范和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影响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运行,需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的,统称为工程质量事故。
工程质量事故按对工程的耐久性、可靠性和正常使用的影响程度,检查、处理事故对工期的影响时间长短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一般质量事故、较大质量事故、重大质量事故、特大质量事故四类。分类标准按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工程质量事故的报告
(一)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当事方应立即报告业主单位、监理单位;
(二)业主单位负责向质量监督机构进行事故报告,重大以上质量事故还需报集团公司。
较大及以上事故,在事故发生后l天内报告事故概况,15天内报告事故详细情况(包括发生的时间、部位、经过、损失估计和事故原因初步判断等);事故调查处理完成后1个月内,报告事故发生、调查、处理情况及处理结果;事故处理时间超过2个月的,应逐月报告事故处理的进展情况。
一般质量事故可在定期的工程质量报告或在年终工程质量总结中说明。
第三十四条 当质量事故危及施工安全,或不立即采取措施会使事故进一步扩大甚至危及工程安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立即上报。业主单位应立即组织监理、设计、施工、运行等单位和有关专家进行研究,提出临时处理措施,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第三十五条 事故调查应查清事故原因、主要责任单位、责任人,并遵循"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主要事故责任者和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补救和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
业主单位、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对事故经过作好记录,并根据需要对事故现场进行录像,进行必要的检查、检测,为事故调查、处理提供依据。
第三十六条 事故调查权限
(一)一般事故由业主单位或监理单位负责调查;
(二)较大事故由业主单位负责组织专家组(成员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准)进行调查;
(三)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由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集团公司有关部门派人参加。
第三十七条 事故处理方案
(一)一般事故的处理方案,由造成事故的单位提出,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
(二)较大事故的处理方案,由造成事故的单位提出(必要时可委托设计单位提出),报监理单位审查,业主单位批准后实施;
(三)重大及特大事故的处理方案,由业主单位委托设计单位提出,业主单位组织专家组审查批准后实施,必要时由上级部门组织审批后实施。
第三十八条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完成后,业主单位应组织有关单位(必要时聘请专家参加)对处理情况进行检测、检查,并做出结论。
第三十九条 事故责任
(一)质量事故责任的认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发生重大以上质量事故的责任单位将进行通报;
(二)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应按合同规定赔偿损失;
(三)工程质量事故责任人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并有下列行为,应视情节轻重,对责任者加重行政、经济处罚:
(一)施工中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伪造记录的;
(二)在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中,提供虚假资料的;
(三)发现工程质量事故隐瞒不报或谎报的;
(四)对按规定进行质量检查、事故调查设置障碍的;
(五)在履行职责中玩忽职守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质量管理规定的。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1983一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次房屋倒塌事故。某地有一栋六层的住宅楼,在主体施工过程中,现浇圈梁,轴线偏移了9.5cm,圈梁上面的楼板搭接长度不足3cm,造成6层楼板一直砸到底,当场砸死了11人。这血的教训,值得深思,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3.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4.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5.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钢筋漏放、错位,板面开裂等,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
6.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
(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砖砌体包心砌筑,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6)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7.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8.建筑结构使用问题
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间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一般可按图4-1所示进行。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2.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5.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此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此事故时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作出明确的结论。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3)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
(4)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复核验算,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可不作处理。例如,结构断面被削弱后,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挖设计的潜力,因此需要特别慎重。
(四)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
(2)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
(3)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4)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
(5)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
(6)对建筑外观影响的结论;
在开展质量安全管理以及现场管理过程中,相关单位都会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管理体系,构建一定规模的管理机构,通过落实奖惩办法、加强监管等方式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深入、细致是优秀管理模式的特点,也是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1质量管理方案
1.1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完善的质量安全体系为市政工程施工明确工作方向,同时在体系制定方面,企业及施工单位也会从质量管理办法、奖惩办法、组织机构等方面入手,对体系进行细化和调整,保证体系符合企业运行特点以及工程项目需求。1.1.1质量管理办法首先,需要管理人员能够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做好目标的梳理划分,并建立相关体系。其次,保证质量责任制在项目部得到落实,让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做好考评工作质量管理制度需要由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优化与完善,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1.2质量管理奖惩办法
通过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根据项目中反映出来的工程信息对相关人员进行通报表扬或者惩处。
1.3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组织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以及技术负责人形成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其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
1.4质量管理制度
企业从员工培训、原始记录保存、质量信息数据分析整理、质量检查、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制度进行了完善。某项目在质量检查、考核制度方面对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优化。制度中应该明确检查的时间节点,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或者每周、每月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也可以进行抽查。在明确检查结果的同时,也需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另外,还需要开展工程质量现状分析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相关情况的次数与位置,同时需要重点掌握具体整治方法、工程质量变化等情况,对关键工序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特殊过程等内容。通过定期开展质量现状分析会的方式,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会议也可以以专题组织的形式召开。对于质量事故分析处理,该项目同样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事故发生后,需要现场负责人第一时间向企业负责人完成事故的上报,并在事故发生1h内向当地政府部门上报事故情况,同时通知设计、咨询、监理等单位,对事故现场进行分析并采取不就措施。在事故发生之后,事故单位需要结合事故前后相关信息以及具体的处理措施,对事故所造成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在报告中,应该对工程项目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发生的过程进行介绍,并统计好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应急措施的控制效果,在报告的最后,还需要对后续工作的优化进行说明。在调查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对于质量事故分析处理,该项目同样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在发生事故之后,相关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向相关负责人报告,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需要以最快的上报方式向上级领导通报相关情况,并立即组织项目管理机构、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监理单位,对事故情况进行分析。并向当地主管安全生产的相关部门进行报告。事故分析书面报告应该在事故发生后由事故发生单位尽快标志,其内容需要包含项目基本情况,事故发生时间,发生经过,人员伤亡情况等内容,另外还需要对经济损失情况、事故原因、应急措施及控制情况等内容进行阐述。在事故调查处理阶段,企业需要不放过任何一个事故原因,并且对每一个事故责任者都进行处罚,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真正吸取相关事故所带来的经验教训。
2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2.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项目部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梳理明确安全目标,对现有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其次,需要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将其纳入员工考评工作中。第三,需要定期对相关制度以及具体工作进行检查考核,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可控性。另外,企业需要搭建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保证相关制度能够得到充分落实。
2.2安全教育制度及技术人员培训
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班长需要在工前对安全操作规程、注意事项以及防护用品佩戴等方面进行教育。在工作中做好施工安全检查工作,对没有按照相关要求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在工作完成后需要展开安全总结,明确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将其通报给相关人员。另外,某项目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制度,开展了班前会话工作,部分项目部在工前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会与技术人员、安全人员进行谈话,或者与其他班组进行谈话,了解技术交底情况以及相关技术要求,并对工人技术水平、施工经验进行摸底。在采用“四新”技术时,必须对直接接触和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进行具体的方法、性能、规程的技术培训,使员工清楚安全要点、施工注意事项、操作规程等,然后再上岗。
2.3应急管理制度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1 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等原因所造成。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调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 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3 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要特别重视其可变性。
4 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一些质量问题,就象 "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等。另有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开裂、渗水、漏水、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 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 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 未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4 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5 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 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性能,导致混凝土质量问题。
6 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
(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
(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
(6)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
7.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8.建筑结构使用问题 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问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上任意加层。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施工项目质量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根据调查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撰写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
1.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
2.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
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
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5.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对于有些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只要经过分析论证,不影响使用安全。可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掩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不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3)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
(4)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复核验算,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可不作处理。例如,结构断面被削弱后,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但要慎重这种实际上在挖设计潜力的做法。
(四)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
(2)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
(3)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4)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由于水利工程种类繁多,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要求无一雷同,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水利工程单靠行政管理规章无法规定具体监理行为,而监理培训教材、监理手册或指导书尽管比较详尽,但不具备约束力。因此,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行为,以适应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是极为必要的。
1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基本情况
虽然目前我国实现了建设工程的项目法人制,但大多水利工程项目业主人员组成依然不完善,多为政府机构人员或退休返聘人员。他们大多对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缺乏实际经验,对监理规范及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到位,对监理定位认识上存在误区,在工作中大多以一个政府官员的角色出现,行事大多按自己意愿进行,削弱了监理指令在工程建设中的效应,很大程度影响了监理规范的执行力度。一位优秀的监理工程师应该是懂法律、经济、合同管理、技术且具有相当协调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而国内目前监理人员的总体情况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2监理组织及监理人员行为的规范研究
2.1 监理组织规范
监理组织包括监理单位和监理机构。监理机构是监理组织单位依据监理合同派驻工程现场,全面履行监理合同的现场临时组织机构,随着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结束而撤销。规范应明确监理单位和监理机构的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监理单位应通过投标竞争获取监理业务, 并依照《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与发包人签订监理合同。监理合同应明确监理范围和任务、服务期限、监理报酬等;监理单位依据监理合同建立监理机构,派出监理人员。
2.2监理工作人员规范
监理工作人员规范应强调发包人、承包人及监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的规范,承包人的规范上岗(如“五大员”的到位、特殊工种的持证山岗等)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水平,监理人员的规范影响工程建设的控制力度,发包人的专职、规范有利于工程的有序实施。各方参建人员职责分明、规范上岗是监理规范实施的重要基础。
2.3监理日常工作规范化
(1)水利工程监理应主要划分为设计、施工两大阶段。施工阶段的监理其主要内容为: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施工阶段的监理和完工验收阶段的监理。这一阶段的监理工作重点应放在事前监理上,即尽量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监理业务规范,就是在进行监理活动时一切事有依据,每项监理活动都有程序,每项监理活动都有标准。无论是监理人员行为的规范和监理业务的规范都要通过程序和标准这两个要素来实现,也就是要通过程序化控制来实现。
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的原则
3.1合法性原则
规范必须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以及安全施工、质量事故处理等的规定, 并与其他相关标准和合同示范文本相衔接, 包括水利工程验收、 工程质量评定等.
3.2科学性原则当前建设项目管理已逐渐形成一门融合工程施工、管理、法律、经济等多门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建设监理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等多方面内容。制定监理规范,应首先科学界定建设项目管理学科在规范中应反映的内容和深度,其次应充分反映各相关内容当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保证规范的科学性.
3.3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监理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监理的实施和监理行为的监督提供依据和准则,相对于法律、 法规和规章,在监理工作程序、方法、准则等方面,应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实践总结制定的大量表格列入规范,应是一种增加可操作性的有效措。
4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的内容
4.11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从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监理机构的准备工作、发包人的准备工作和承包人的准备工。监理规范应明确相关各方的施工准备,以及因施工准备不足造成工程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工程不能顺利进展的责。
4.2施工实施阶段的监理工作
施工实施阶段的监理工作主要包括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投资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合同管理的其他工作、信息管理、工程验收与移交等方面内容, 是监理的主要阶段,在突出质量、安全的同时,规范应全面规定上述各方面的监理工作内容、职责。
4.3工程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对承包人的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实施全面控制,并贯穿于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对上述质量因素的审核、检验以及施工图纸的核查,工程质量检验,工程质量评定,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4.4工程进度控制
主要包括开工条件的控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批、实际施工进度的检查与协调、施工进度计划的调整、停工与复。对于进度计划的重大调整、停工等,均应取得发包人的同。
4.5工程投资控制
是指监理机构依据施工合同约定,进行的工程施工费用的控制和管理,而不涉及工程本身概算投资的控制和管。主要包括审核工程量,审核工程付款申请,签发付款证书。根据支付内容, 规范应对预付款支付、工程价款月支付、工程变更支付、计日工支付、保留金支付、完工支付、最终支付、施工合同解除后的支付、价格调整等分别予以规定;根据授权处理工程变更所引起的工程费用变化和索赔中的费用问题;审核完工付款申请,签发完工付款证书;审核最终付款申请, 签发最终付款证书。
5对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范化工作的建议
5.1加强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严把工程质量验收关是工程质量事后控制的重要工作,虽说对工程质量只有“亡羊补牢”的作用,却能避免质量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和再发生,同时也能对施工方的违规作业起到警示作用,有利于后续质量控制工作的进行。监理人员应通过检查和检测手段,规范进行工程质量评定,并对出现的质量事故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质量事故调查、分析,参与处理意见工作,指示、监督施工方按照批准的质量事故处理意见对事故进行处理,通过严把最后的验收关口,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5.2对监理单位体系进一步的改革
尽管部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随着市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体制改革,但从总体而言,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普遍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法人结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科学的现象,缺乏高素质人才和资金积累,缺乏持续发展、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制约了监理事业的进一步发。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作为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的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自试点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工程质量、投资、工期方面的控制效果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所发挥效益日益显著。如果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再进一步规范,将会给水利工程施工带来很多便利之处,继续深化我国水利事业。
参考文献:
小型水利工程鉴于自身条件无法像大中型工程那样有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机构,但是确保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全面实行质量管理是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把讲质量、抓质量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同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量,是保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安全和长久发挥效益的关键所在。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小型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不乏工程质量优良的精品,但也有部分工程的修建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包括:
小型水利工程大多数由乡镇水利站进行组织实施, 而乡镇水利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有限,更缺乏一定的施工经验,致使在工程建设的施工程序和工程质量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
水利建设项目所投入的资金为多部门管理,且职能不清,如工赈、农业发展等项目中的水利工程建设并不是由水利部门进行技术把关、参与组织建设的。所以在工程建设中缺乏整体的建设规划,零敲碎打“撒胡椒面”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工程也不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的,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小型水利工程由于自身投资小、规模小,且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所以很多工程在修建过程中能省则省、因陋就简,使得有些工程出现布局不合理,施工质量普遍不高,而且工程的使用效益低。
工程建设及施工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自我保证体系,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缺乏旁站式的检测施工监督管理,更没有一套完整的监测设备机构和人员。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
2.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2.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3.对策及建议
水利的质量管理是集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环节为一体的管理,各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实施各阶段的质量。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特点,按照水利部有关规定,通过资质审查招标选择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电力建设目标最终要靠业主、监理、施工三个项目部具体落实,现场管理是公司基建管理的重要基础,标准化建设是夯实基建管理基础的重要手段。业主项目部是建设管理单位内部具体负责基建项目建设管理业务的机构。业主项目部代表建设管理单位开展项目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确保项目安全、质量、造价、进度等目标的全面完成。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最终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业主项目部就必须抓好施工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以人为本、精益化管理,因地制宜改进原有的施工方式,强化现场质量管理,积极介入施工全过程。
业主项目部项目质量管理是对具体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按项目建设阶段可分为项目前期策划阶段质量管理、项目建设施工阶段质量管理、项目验收阶段质量管理、项目总结评价阶段等管理工作。另外加强培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也是业主项目部项目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一、项目策划阶段质量管理
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国家电网公司和网省公司施工及验收、质量、创优等规范及标准化建设要求,强化现场质量管理,通过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对基建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和改进意见。
2、编制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纲要》等前期策划文件,质量管理文件方面,明确质量目标,突出工程质量控制的难点、重点,按照质量目标要求,明确工程建设各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责任等。
3、对创优工程项目,编写《工程建设创优规划》作为工程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明确创优目标,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创优目标的实现。审批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编制的《工程创优实施细则》,重点检查其所编制的创优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要求对施工、监理、设计单位下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组织对施工单位编制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中的质量保证措施进行审查,确保质量措施符合工程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项目建设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1、按照策划文件,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对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组织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网省公司各项基建质量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强对强制性条文和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
在工程施工建设的各阶段,对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投入本工程的技术力量、人力和设备等资源情况进行检查。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龙头,首先要抓好设计施工图的交付进度,督促设计院保质保量按时交付施工图纸,努力减少设计图纸的修改,使施工单位避免发生因图纸交付的滞后而窝工、因图纸而返工等情况。
• 2、督促监理组织好导线、绝缘子、铁塔、光缆(线路工程)和主变压器、GIS设备、电流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继电保护及监控屏(变电工程)等主要设备材料的到场验收,以及设备材料的进场检验、试验、见证取样工作,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抽检、复核。监督监理项目部做好旁站监理、工程中间验收、竣工预验收等工作。
3、加强工程重点环节、工序的质量控制:坚持样板开路,以点带面;加强工序控制,认真执行《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工艺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和《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工艺典型施工方法》。并在每道工序前,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工艺施工工艺示范手册》和《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工艺典型施工方法》进行事前方案的策划,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并对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时严格控制原材料,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进入下道工序。开工前及时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及时申办各阶段质量监督手续,并具体组织相关参建单位迎接阶段性现场工程质量监督活动,组织落实质监站的整改意见。
变电工程土建部分:工艺基本做到边缘清晰(不同质地的材料、不同颜色的涂料、油漆的接缝处不咬色、不污染) ;经纬分明(棱角顺直、线条均匀、横平竖直、接茬平顺);细部作细。土建部分: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 100%,观感得分率≥90%;
变电工程安装部分:设备安装牢固、工艺一致;设备连线、架空导线弧垂一致、工艺美观;电缆敷设、二次接线美观。分项、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 100%。
• 线路工程:铁塔基面平整,铁塔倾斜、主材弯曲、螺栓规格、数量、穿向、紧固、导地线压接及驰度、引流线制作安装、金具规格数量及安装等要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注意如螺栓错孔,锌溜、锌渣、毛刺等问题,110千伏工程普遍还存在保护帽工艺一般、回填土下沉、接地引下线工艺有待改进等问题。线路工程按创优标准要求,分项工程合格率100%,分部工程优良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100%。另外,三级检查验收是质量检查验收的根本制度,是质量控制的核心;不合格工程不予验收。
4、组织参建单位参加质量管理竞赛活动,对于有条件的项目,组织不同标段、不同参建单位之间的质量竞赛活动。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检查。督促监理项目部做好对工程质量的检查、控制工作。配合网省公司做好工程项目质量巡检。督促责任单位对质量缺陷进行闭环整改,并确认整改结果。检查标准工艺的落实情况,并采用数码照片存档等手段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作为质量管理评价依据。
5、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不发生人身死亡事故,以及“一般”及以上质量事故。但对于质量事故,发生后要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情况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保护好事故现场,按照质量事故调查处理流程及时上报网省公司基建部,配合做好质量事故调查工作。
6、按照基建管控模块中的质量工作要求做好项目质量信息管理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及时将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文件、资料整理归档,严格执行国网公司基建安全〔2007〕25号文和国网公司基建质量〔2010〕322 号关于利用数码照片资料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项目验收阶段质量管理
要督促施工单位完成竣工阶段三级自检、监理项目部完成初检工作。督促监理项目部填报《工程验评记录统计报审表》,签署质量验评审批意见。按照工程建设施工质量验评工作的要求和验评标准,监督、检查单位工程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情况和施工单位三级自检验收、监理项目部初检,组织工程质量中间验收和单位工程质量验收。督促监理项目部做好工程质量评估工作。督促施工项目部、监理项目部做好质量通病防治的总结工作。业主项目部组织工程竣工预验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预验收提出的整改项目。参与工程竣工启动验收工作,完成整改项目的闭环管理。
四、项目总结评价阶段质量管理
负责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总结中的质量管理内容的编写。参加工程达标投产自检、复检工作,做好迎检资料准备。组织省公司优质工程的资料准备及自检整改工作,配合优质工程现场复查。组织责任单位处理项目投产后质量保修问题。
五、注重两项工作在项目质量管控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加强业主项目部团队建设。针对电建项目工程,关键做好两个方面工作:1、重视业主项目部管理人员培训,既要加强对基建标准化管理要求的宣贯培训,也要加强对变电、线路、土建专业技术总体要求的培训。在配备各项目部管理人员时,要兼顾管理人员的专业特长和专业背景,全面满足业主项目部管控需要。2、要重视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重视人才培养。业主项目部直接面对工程建设现场,是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一线班组,应成为电力公司工程建设战线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对新人应尽快安排到项目部进行培养锻炼,通过技术与管理培训,通过老同志的绑带活动,逐步成为业主项目部层面的骨干力量。
二是积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质量水平。要认识到质量管控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充分说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对于加强工程质量的巨大作用。因此,作为业主项目部需要制定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方案,调动各参建项目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参建工程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也在迅猛发展,建设进度势必紧迫,在加紧工程建设进度的过程中,难免会和工程质量管理发生冲突,这就要求我们业主项目部发挥重要作用,不但保证工程建设进度,还要交付一个优质工程,因此作为业主项目部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有把控好工期目标,把控好费用目标。
参考文献
一、施工项目质量特点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复杂性
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3.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3.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4.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
(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
(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
(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6)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7.建筑结构使用问题;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间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3)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
(四)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
(2)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
(3)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4)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
(5)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