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9: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设计优秀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建筑方案设计三个关键要素
建筑方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因此,必须明确建筑方案设计的关键要素。建筑方案设计有三个关键性的要素———开发商,建筑师,土地和项目约束。
第一是开发商。开发商是资金的运作者,是项目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也是整个项目的执行者;开始于他,也结束于他;是风险的承担者,也是利益实现的承担着。开发商掌控土地,资金运作,确定经营理念和建筑项目目标,是项目实践关键中的关键。一个城市的经营与城市管理有关,也与城市项目的经营有关,其中项目开发者的水准和能力,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城市有众多高素质的建筑项目开发商,那么这个城市是幸运的。建筑学书籍常常提及建筑师的名字,但是建筑项目实现的背后却是开发商在支撑着——没有优秀的开发商为优秀建筑师搭建平台,哪有建筑师的用武之地?说开发商是第一要素,其实并不过分。
第二是建筑师团队。优秀建筑师可以设计出优秀建筑,不错。但是,说优秀的建筑师必然会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也并非如此。即使优秀的建筑师,做的项目也不都是优秀的项目,任何人都会有设计能力的顶峰和低谷,也有自身能力的边界;同样,也有是否更擅长、是否更理解该项目本质等问题,这些都将制约项目的实际水准——我们想说明的事情是,一个优秀的项目仅是优秀工作的结果,它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设计。一个很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会有一个优秀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流程,这些都大大提高优秀建筑作品产生的概率。
第三是土地和项目的约束。任何一个建筑项目都不可能没有约束,无论是资金、土地。成本、时间和法规等,都需要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统筹考虑、创新和整合。不理会边界条件约束的设计,作出的项目是镜中月、水中花——可望不可及。
2、建筑方案的背后是什么
建筑背后的两类因素:物理性的因素——资金和土地,能动性的因素——人的劳动。
没有资金和土地不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地加上金钱,不会天然变成建筑,更变不了优秀的建筑。只有赋予人的劳动,才会有优秀的建筑成果,人类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创造了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文明。每一个优秀的作品背后,都依托着那个时代优秀人才的智慧和创造力——诗歌如此,音乐如此,建筑依然如此。
建筑项目背后,有自然的物理因素约束,也有人的因素——能动的智力资源。其中,只有靠人的优秀创造,才能使得每个向量变得更有效率、更具有价值;每个智慧的决策才会变成切实的执行,建筑项目才能最终成为优秀的产品、商品和作品。
3、建筑方案的竞争战略
建筑方案竞争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实现建筑产品、商品和作品的竞争优势。在市场商业角度,建筑设计就是要实现建筑产品所附带的资源和资本,能取得商业上的最佳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和贡献性——无法赢得市场认可的商业建筑是寂寞的,其中所有的建筑艺术和能力,都是沉没的。如何在建筑项目的竞争中,赢得商业上的成功是大家一直努力追求的。从艺术发展角度看,每个时代都是历史长河的一段,作为当代建筑的从业者,如何继承历史,并开创未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照搬历史是不可取的,完全的复古不具备生命能力和发展能力;同样,把表现和书写当代建筑文化的责任,推给后人也是不能被认同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在建筑设计体制上创新,培育出优秀的、富有竞争力的建筑设计人才;在建筑设计方法和理论上创新,探索建筑设计的研究方法,和切实的建筑研究理论。假如,有良好的建筑创作竞争机制,有一流的建筑艺术和技术人才,有良好的建筑文化氛围,一个建筑的繁荣局面,何愁不会到来。相反,没有一个开放的建筑创作和运行机制,没有一个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建筑设计队伍的职业前景,没有自己的建筑方法和理论的探索,想实现建筑文化的复兴,也并非乐观。从建筑资源使用角度,世界赋予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土地,还是资金。所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是一种贡献,也是人类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一个重要目的。
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能实现建筑的商品化,实现建筑的艺术贡献,实现资源的节约化,在全球范围类的建筑设计领域,仍是一场竞赛。在这场智力竞赛中,盼望中国的建筑界既是胜利者,也是贡献者。如何实现建筑方案的竞争力?如何寻找到建筑方案的竞争策略?可以在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可以借鉴的学科中,寻找答案。
结语
如果把以往建筑项目的实践作一个归纳的话,可以把建筑方法和步骤总结如下,希望对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有所帮助和贡献。
(1)确定建筑项目设计目标。
(2)坚持建筑设计策略和原则。
(3)明晰建筑项目约束条件。
(4)了解相关权重因素的逻辑关系、排序。
(5)对比研究各种建筑方案的发展方向。
(6)实证案例分析——建筑案例比较研究。
(7)创新自己的建筑方案。
通过后续阐述的实证建筑案例,期望能达到下列目的。
(1)了解精品建筑竞争要素。
(2)掌握建筑项目设计的竞争力策略研究。
(3)认知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
(4)体会建筑设计的实证方法。
参考文献:
[1]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
[2]张倩肖.外商直接投资,市场竞争及对我国建筑方案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7,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G211001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2-02
1.前言
在高校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但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广泛,从组合上来说就有“园林、建筑、设计”三个组成部分,从园林建筑的时间演变和建筑形式来分,有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无论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还是设计手法、设计理念都大不相同。
在课程的设置上,如果过多的强调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园林建筑设计只是单纯地复制古典园林中的各种亭台楼阁,也不适应现代时展的需求;如果着重讲授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既不能让学生们领悟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之美,也会造成园林专业培养体系的重要缺失。因此,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当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这两大体系进行优化改造,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下面以一个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40个学时,共80个学时的农林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通过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两种教学模式,分别对传统与现代两种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比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课程优化设置的方案。
2.课堂教学的优化设置
课堂教学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授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大,主要讲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类型等知识、建筑设计基础、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分类与理念等等,共28个学时;第二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小,主要讲授专题园林建筑设计要求、设计手法和案例等等,并讲解课程设计的基地场地分析、设计注意事项和作业成果要求等,共12个学时。具体课堂教学优化设置如下:
2.1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总体阐述园林建筑的概念与发展、园林建筑设计的概况与原则,共2个学时;
(2)举例讲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堂廊、殿斋馆轩等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并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共10个学时;
(3)概括介绍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空间和建筑构造等,共4个学时;
(4)详细讲授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包括场地分析、概念生成、方案推敲和设计表达等等,共12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为主,其主体教学重点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发展,第二部分为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在针对传统与现代的园林建筑类型而言,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传统园林建筑,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教学重点。
2.2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通过案例来介绍现代园林建筑的分类与特点,共2个学时;
(2)针对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详细分析该类型园林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共6个学时;
(3)对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讲解,并采取讨论的形式进行场地分析,最后明确各类型图纸成果表达的要求,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为课程实践作理论指导,其主体围绕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开展,重点针对该类型园林建筑给予学生相关的讲解分析与技术指导。
3.课程实践的优化设置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属于设计类课程,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因而课程实践对于学生是否对全面理解与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尤为重要。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一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资料收集、调查汇报、实地调研、模型制作和方案设计等。课程实践同样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课程实践比例较小,主要是以传统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12个学时;第二学期课程实践比较大,主要是以现代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28个学时。
3.1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不同类型传统园林建筑案例与资料,分组进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典型传统园林建筑优秀案例,分组进行按比例缩放的模型制作,共8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配合同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组汇报、模型制作等实践方式,使其更好的掌握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设计,对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建筑实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增加对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感的培养,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等。
3.2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分组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个人完成优秀典型案例的临摹,共2个学时;
(3)指导学生对专题园林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解读,包括场地分析与概念生成,完成场地总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4)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各层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6个学时;
(5)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立面图与剖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6)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图纸成果表达,共4个学时;
(7)指导学生进行小型园林建筑的快题设计,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都围绕着专题园林建筑类型来进行,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总结汇报和案例临摹,还有完成一套园林建筑设计图纸,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大设计作业”,如茶室、餐厅、展览馆设计等;第二部分就是属于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小型园林建筑快题设计,如公共厕所、公园大门、小卖部快题设计等。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赏析能力的提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部分缺一不可,两者应该互相辉映、相辅相成。因而,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优化设置上两者都要兼顾,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一学期的理论教学重点,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重点,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参考文献:
[1]张令梅.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1(05)
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作为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基本原理课程,是专业课中与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原理课程之一。同时,该课程与建筑学专业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课程联系紧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属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反思
1.学生对于居住建筑缺乏生活体验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共32个学时,原理部分知识枯燥,信息量较大,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建筑设计的制度有关。课程未安排设计实践环节,在学习过程中,未参与过项目实践的学生对有些知识无法很好地理解。学生还没有独立生活,未曾亲身体验“人性化”的套型设计,缺少相应的空间感,对于住宅套型的功能、家具的布置以及室内空间常用的尺寸等缺少认识,不能将生活体验引入到学习中来。
此外,学生的建筑基础知识薄弱,低年级学生所做的设计比较简单,往往会忽略建筑技术方面的问题。作品设计中有关设备的布置、节能概念的应用也不够准确科学。
2.课程内容存在地域性,未能与时俱进
课程中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存在地域性,对北方平原的居住建筑内容及实例部分有所侧重,对寒冷地区和炎热地区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及案例讲解较少,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不同地区特殊条件下的居住建筑设计,如对山地居住建筑等的设计特点的把握。课程中的案例选取有相对的滞后性,与现代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更新,不利于学生与实际相联系。
二、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性教学方案
目前,全国建筑类院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1.强化学生的实践感悟
教学中采用学生熟悉的或者国外著名的建筑设计作为案例,进行知识点的剖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得到一种理性认识,并受到启发。课程设计中由学生分组进行优秀建筑设计作品赏析,之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选题方式灵活,这样可以更加开阔学生的眼界。
2.重视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1)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该课程不单单着眼于课堂,着眼于理论讲述,网络空间交流平台的建设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互动的交流平台。有关于实践性的案例,教师通过网络随时传递给大家。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如建筑设计资料集、室内设计资料集、各种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实例以及教师课件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选取比较优秀的居住建筑设计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空间体验和认知。在交流平台中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疑答惑,颠覆了传统的一对一、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平台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后网上讨论”的教学模式。
(2)建筑作品调查。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教学中,针对套型设计部分,引导学生在调研基础上做案例分析。学生在进行外出调研中思维异常活跃,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会记忆深刻。通过调研最新楼盘的经典户型设计,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户型布置、居住建筑的空间设计、家具的摆放,教师及时讲解课程中的有关规范,总结知识点,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弊端。在调研中,教师也是受益匪浅的,有一些精彩的实例内容可以补充到以后的教学中去,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3)重视学生科研训练。创新训练项目为大学生科研训练提供基金,以立项方式资助本校本科在读学生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任务,这样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并加深对建筑设计的认知和了解。结项后,将学生的设计方案、建筑模型陈列展览,对于开展模型教学来讲是一举两得。
在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生查阅设计资料,掌握设计规范。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设计能力,强化了规范意识,使居住建筑设计的成果更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3.严格考核制度
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希望人才能直接顶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一般都是采用“理论课+实践课”的形式进行,理论课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对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进行演示教学,然后布置设计任务与教学目标,安排学生集中几周完成。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学生不容易掌握设计进度,在时间安排上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态,往往临近交图前夕加班赶工,这不仅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误导,而且交上来的成果也不尽如意。甚至有些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脱节较久,更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既是当前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本文就《建筑施工图设计》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一解析,以期对高职建筑设计类课程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过程、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若干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工作后能直接顶岗。“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现场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实训场所里面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得到激发。
二、建筑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解析――以《建筑施工图设计》为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宜采用单元课的教学安排,将设计所需理论与设计实践过程融为一体,将实践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教学模块,设计理论融到各教学模块中进行讲解,讲练结合。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一)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
通过调研和交流我们发现:国内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其实就是“小建筑学”的培养模式,即本科院校五年制的建筑学到高职院校就压缩为三年制的“小建筑学”,教学计划安排中对各门课程课时数进行压缩,这种模式势必淡化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立足之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特色不突出,竞争力不强。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建筑师的助手,学生通过三年的培养应该具备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能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具备后续学习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要求专业内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该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课程教学才不会因为不同的教师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偏离较大。
基于以上专业培养目标,《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①建筑方案的完善与深化;②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要点与构造设计;③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软件应用;④建筑制图的规范性教学。
(二)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组织教学实施
在工作岗位中,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工作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设计任务――施工图设计――图纸绘制――图纸校对――布版成图。在安排课程内容时,与之对应的是:建筑识图、方案完善――建筑施工图设计要点――计算机绘图――设计要点的落实――校对、文本制作。因此,该课程应以设计任务(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的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分为六阶段进行(表1),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穿行,充分体现能力本位,边学边做,是典型的三明治教学过程,能力培养呈螺旋上升状态。
(三)以教学需要为目标,选取教材资料
建筑设计课程的知识点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本教材之上,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需求,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专业及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对教材进行必要处理,选取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工程经验对教材进行提炼,进行通俗化教学,教会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建筑施工图设计》课程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教材,这和该课程的教材编写存在一定难度有关。工程案例应该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能基本反映设计要点;作为教材,图纸绘制必须规范,不能有较明显的差错,而由于设计图纸的著作权关系使得教师编写教材选用案例比较局限。由中国建筑西北院主编的《建筑施工图示例图集》由于其案例经典,成图规范,设计要点表达通俗易懂,与图纸结合紧密,体现了当前设计界的较高水平,可以作为青年建筑师与学生的设计参考。在教学中,我们还精选了深圳著名建筑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作品、任课教师设计作品、专业往届毕业生工作后的设计作品作为图纸参考。这些既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增强其自信,又能拉近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需要不断补充《中南地区建筑配件标准图集》、建筑设计规范、房屋建筑制图规范、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规定等设计文件作为设计指引,模拟设计公司工作情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用资料,这一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教法一:项目教学法。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详细的设计任务为指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让学生参与整个设计过程,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即教学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分解为四个参与的过程:①提供设计条件,唤醒参与;②设置绘图任务,调动参与;③绘图训练,强化参与;④互评总结作品,拓展参与。
教法二:案例分析法。建筑设计教学很强的特点之一在于案例的丰富性,通过遴选案例进行教学讲解,可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既包括往届学生在校优秀设计成果及工作后的设计作品,也包括任课教师的设计作品,还包括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作品。学生通过多个案例的比较学习后,就可针对设计任务进行创作。
教法三: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设计类课程的成绩评价更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总评成绩由平时表现(10%)、方案完善阶段成果(10%)、平立剖面设计阶段成果(10%)、详图设计阶段成果(10%)、成图阶段成果(10%)、最终设计成果(50%)几部分组成,细化设计要点考核目标。在评价作品时,采用的是动态评价体系,让学生先独立自评作品,再分组合作互评作品,教师总结作品分析要点,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要点进行深化作品,以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
2.学法
学法一:学习档案跟踪法。由于采用单元课的授课模式,学习周期拉长,学生课后思考时间增多,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疑问或是创新思维都应随时记录在记事本上,这样有利于将问题集中研讨,鼓励同学之间互助学习,老师给予指导。
学法二:学习情境模拟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实训情境,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拟设计公司氛围,不仅能从考勤上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能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要求。譬如,讲解设计出现的错误会出现的后果、强调成图规范的必要性、各专业工种配合在设计中的体现、按时按量交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工作中应做到既能肯钻又能吃苦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工作后会碰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理解到,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以完备的实训场所为保障,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我院经过多方借鉴学习,大胆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建筑设计实训场所,其中包含两个模拟设计公司氛围的专业机房、建筑构造模型室、建筑模型制作室以及建筑设计师选材库实训室,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
校内实训场所毕竟是模拟的实习环境,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要做到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还得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灵活安排现场实习与顶岗实习,让学生多与企业接触,同时成立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创业工作室,承接真实设计项目,也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形式。这种做法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授专业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情况,还便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三、结论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围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将设计工作过程引入课堂,能够有力地指导专业实训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几年实践,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应加强建筑制图规范性教学
高职类学生普遍表现为制图的随意性较强,建筑制图不够规范。很多用人单位都反馈应加强制图规范性教学,这就要求专业任课教师要在相关设计课程中多次重复、强调。
(二)应重构课程体系,关联学生专业知识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知识链脱节,这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熟悉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容与能力目标,并达成共识。
(三)要杜绝学生课后拷贝
建筑设计课程成果由于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容易出现复制拷贝现象,为消除这一不良现象,要强行学生使用反拷贝程序,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做到每个学生都不同,这样做虽然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却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以模块化体系完善专业教材体系编写
目前高职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很多课程都没有合适的教材,国内有些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教材,但是教材编写特色不够明显,内容不简练或是插图说服力不够,这都是当前一些教材存在的通病。今后教材编写应能反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点。可以采用模块-课题-(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的编写思路,结合就业岗位群,简化理论、突出结论,强化实训、实验、实习的作用。
自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为了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传统出版行业竞争加剧
行业内竞争者在出版行业,出版建筑图书的出版单位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清华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这些传统的建筑专业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平台开发上出现了不同质竞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专注于建筑施工大数据平台和建筑相关培训,英大传媒投资集团开发了电力百科网,清华大学出版社主攻教育,开发了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关注建筑室内装修平台的研发,唯独建筑邦是以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为开发对象,借助建筑邦社区、建筑邦微信、建筑邦APP、建筑邦知识图书和电子书开展全媒体出版服务,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平台开发上彼此竞争性较小。
行业外竞争者外部竞争者主要是指出版行业外,从事建筑相关的服务的平台,以及潜在的竞争者,建筑邦主要的外部竞争者主要是建筑领域信息的门户网站,如ArchDaily、ABBS、筑龙网、谷德设计网等,这些建筑门户网站上的内容都有以建筑设计来设计作品板块,但是建筑邦不像ABBS建筑论坛与筑龙网几乎涉及建筑相关的大部分领域,也不像谷德设计网、ArchDaily那样只专注于建筑设计师和建筑设计作品,建筑邦充分发挥了其垂直媒体的特性,在提供建筑设计专业知识服务的同时,链接上下游产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在提高知识搜索准度和即时上下功夫。
创新运营模式是数字出版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
策略一: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
专业出版单位在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部竞争市场中虽然有筑龙网、建筑中国、ArchDaily、ABBS、谷德设计网等平台,专业出版单位依靠自身的优势资源,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相继产生,如“建筑邦――建筑设计专业领域全媒体出版平台”、“中国建筑设计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在传统专业出版单位建设的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
“建筑邦”是基于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设计传统内容资源优势,建O的包含建筑邦社区、建筑邦智库、建筑邦APP、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建筑邦微博、建筑邦电子书、建筑邦纸质图书出版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筑邦社区为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专业设计师、设计机构提供建筑设计专业化设计作品展示、阅读、分享、互动服务。建筑邦智库是集成建筑设计作品的特色资源库,采用垂直化的建筑设计分类标引方式将建筑设计作品细分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专题图库五大垂直频道,尽可能满足设计师对建筑设计专业化的知识元、图书、期刊、文档、音视频和案例图片等多方位需求。
2013年2月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至今已经拥有超过15万人的粉丝群体,日均阅读超过万人的阅读量,成为建筑设计师必不可少的知识获取平台,一位建筑师如此评价建筑邦微信:“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建筑邦微信,看一下建筑邦又发了什么。”
建筑邦APP、建筑邦电子书定位于建筑设计作品的收藏,建筑邦微博关注设计师线上互动,建筑邦纸质图书则是建筑设计专业知识服务的入口,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物互为补充,同生共存。
“建筑邦”正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所有媒体形态聚合到一个平台上、一个阅读工具上,为专业领域内的专业人群提供全方位的立体化服务的例证。
策略二:优中选优,有所为有所不为
建筑邦为了避免与外部竞争者全面竞争,在建筑领域相关产品中采取了聚焦战略,瞄准建筑设计这一单一领域进行集中化运作。
建筑邦(包含建筑邦社区、建筑邦智库、建筑邦APP、建筑邦微信公众平台、建筑邦微博、建筑邦电子书、建筑邦纸质图书)只建筑设计案例及与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的文章,虽然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图书出版种类繁多,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多个门类,但是建筑邦必须做出割合,在“大而全”与“小而专”面前,我们选择了做“小而精”,在风格上展示出建筑设计领域全面、专业的形象,内容选取上以建筑设计案例为主,为建筑设计专业人群提供高效的知识送达和解决方案。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筑邦集中天津大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舍弃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岩土、水利等众多领域,只选择了做建筑设计,是人、财、物之间最佳的搭配方式,以最少的人力成本、版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编人员通过约稿形式与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联系原创设计作品,并按照不同的栏目及时、快捷的,一些知名设计师的作品通过“邦首发”“邦设计”等栏目出去,让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第一时间看到最新、最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建筑设计作品实时中,建筑邦微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建筑邦的品牌和天津大学出版社建筑设计传统出版的知名度。
策略三:注重领域内上下游产业协同,加强垂直行业对接合作
专业出版单位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我们熟知的专业出版社有地质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拥有高层次的专业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的出版社,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相继出现后,形成垂直类的行业媒体,吸纳了本专业上下游相关领域的优秀作者、读者资源,这些作者和读者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内容消费者,特别是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使传播更加便捷,可以为某一特定领域的特定需求提供全部深度信息和服务,从而开创行业精英媒体的全新方式。
建筑邦依靠建筑设计专业领域的设计企业、设计师为纽带,架起连接上游地产开发商、下游建筑材料供应商、建筑建材展览商的桥梁,建筑邦社区通过设计灵感栏目项目信息,产品板块建筑设计作品中需要的建材信息、专题栏目最近的建筑专题展会活动,在建筑邦平台上地产商可以相关的地产项目进行设计招标,设计企业、建材商应标,以上游产业拉动下游产业发展,通过上下游企业进行相互评价实现下游产业与上游产业良性互动。
策略四:转变出版思路,提升服务质量
专业领域知识服务平台的出现使传统出版社由出版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变,专业出版单位读者群体相对固定,建筑邦是以建筑设计师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建筑邦社区建立属于建筑设计师的朋友圈,建筑师之间相互交流设计经验,分享设计心得,在建筑邦平台上实现其建筑设计思想的碰撞。
首先明确群体定位,建筑邦的读者分为建筑设计院校老师和学生、建筑设计师,建筑师群体属于小众,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全建筑设计师从业人数只有141万人,建筑师群体虽小,但是在建筑设计细分市场上,他们拥有很高的阅读需求。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建筑设计中的结构问题,是构成空间与体形的骨架和基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经常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结构构思不重要,只重视建筑的空间构思、色彩和功能,往往忽视了结构的重要性。如果在做设计时把建筑和结构分离开来,只从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建筑方案的创作,最后再把结构作为一种附属品硬塞进建筑空间里,这种思维方式极不利于建筑创作。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提出:“建筑师必须是他所设计的建筑的承载要素、结构方案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建筑和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本文从“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结构构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教学质量。
1 明确责任,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P?L?奈维在《结构在建筑中的地位》一书中写到:“现在建筑设计所要求的新的、宏伟的结构方案,使得建筑师必须要理解结构构思,而且应达到这样一个深度和广度:使其能把这种基于物理学、数学和经验资料之上而产生的观念,转化为一种非同一般的综合能力,转化为一种直觉和与之同时产生的敏感能力。”大师指出了建筑师应该具有结构构思能力的重要性。获取这些能力的途径就是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
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的任务,是对各种建筑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结构组成、力学特征、适用范围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正是建筑师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并应该解决好的问题。作为一位未来的既有建筑理论和艺术修养又懂得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优秀建筑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并在建筑设计中熟练的运用,才可能胜任建筑设计工作。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必须明确的这一点就是:建筑的结构选型是建筑师的职责而不只是结构师的任务。
2 夯实力学基础,促成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建筑学专业设置的力学课程是“建筑力学”,建筑学学生的力学基础需要夯实。力学与建筑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的建筑结构都是要符合力学规律的,符合力学规律的建筑结构才是合理的。运用一些力学规律来解释建筑的结构形式,比长篇的论述更易理解,并且记忆深刻。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巴黎博览会建造的标志性建筑,高324m,用钢7000t,它不仅满足了展览功能,并且以其造型优美、结构合理、建筑与结构的完美统一而被世人称颂,一直保留至今。因为主持建造的是?Y构工程师,他首先注意的是结构受力合理,按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建造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就建不起这么高的建筑。从力学方面分析,铁塔可看成是嵌固在地基上的竖向悬臂柱,风荷载是主要荷载。铁塔的外形与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十分相似,因此充分利用了塔身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受力非常合理。塔身底部设置大拱,跨越了较大跨度,车流、人流在铁塔下畅通无阻。其实,铁塔和高层建筑都像大树一样,树干下部粗上部细。埃菲尔铁塔正是建筑与结构完美统一的典范,如今它已成为巴黎和法国的象征。
3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有效的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能力。
讲解砌体结构部分时,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是很重要的。利用工程实例形象地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砌体结构比喻成弱框架结构,弱框架结构和框架结构的对比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讲解高层建筑结构部分时,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布置是关键,先给学生观看不恰当的布置案例,再列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规定: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通过不恰当的工程实例讲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讲解挑梁时,一根挑梁像树枝一样,根部粗梢部细,那么鼓励学生想象整个房屋可不可以做成悬挑的或悬挂的,此时,举例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慕尼黑BMW办公大楼是德国慕尼黑宝马总部建筑群的标志性建筑,与宝马博物馆、宝马世界等建筑相邻。宝马办公大楼由奥地利建筑师卡尔?施旺哲(Karl Schwanzer)于1973设计,整个建筑共22层(其中办公空间为18层),高101m,由四个圆柱形塔楼组成,象征发动机的四个汽缸。四个汽缸没有立于地面,每个汽缸每一层的圆形楼板都是在地面安装完成后由液压设备拉升到高空,一端支承于平面中部的核心筒上,圆心处则悬挂于支承柱上。大胆的悬挂结构设计使得宝马办公大楼极具创新精神和超前理念,堪称世界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
4 多种灵活的考查方式评定平时成绩
目前使用的建筑设计中天然采光的主要方法就是纯粹的建筑设计方法,也就是说并没有参加任何高新技术只是依赖于建筑自身的结构设计形式,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更好的天然采光方案以及相应的技术,以此希望建筑采光设计技术水平更高,而之所以会选择天然采光的方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有很多的优势,比如能够使居住其中人们生活更加健康,而且也能够促进建筑技术的发展。
1 天然采光的特点
1.1 天然采光的综合性
现在的天然采光,应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一个优秀的天然采光方案的实现,会涉及到很多学科和领域,需要多方面的技术配合才能完成。除了建筑学的内容,还会涉及到材料学、光学、热学、机械学、自动控制等等其他学科的参与。
1.2 天然采光的兼容性
在很多先进的天然采光方案的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会把整个建筑的节能看作是一个整体来全面考虑,而不是孤立地去处理采光、通风、隔热等问题。因此,就出现了用来采光的构件(如窗玻璃,百叶等)同时也可以解决遮阳、眩光问题,通过灵活多样的细节的处理,采光构件既能参与到天然通风的运转中,也能兼顾太阳能的利用来解决房间的热舒适问题。采光、通风、隔热保温等技术都是为创造舒适室内环境的一部分,他们既是彼此开放的,又是能够相互结合,彼此促进的,不是互相孤立,互相矛盾,格格不入的。正是因为这样,才出现了享有建筑可呼吸的皮肤之美誉的多层玻璃外皮系统。
1.3 天然采光的智能化
以往单纯靠窗户来采光的天然采光方案,面对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只能无奈地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很难在各个时段都充分利用天然光。随着其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追踪技术、控制技术、光感技术等,使得这些技术能够为天然采光系统服务,使之可以随着天气、太阳位置的改变而自动进行自我调整,始终都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利用天然光;也使得天然采光系统和其他系统(如人工照明)连动,能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室内有比较稳定和充足的光线。天然采光系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灵活,能适时而变,更高效地利用天然资源来节能,体现出了智能化的趋势。
2 建筑设计中天然采光的生态方法
天然采光是建筑设计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最大程度的实现采光要求,从而降低人为制造光源的使用。这种方法既生态环保,从长远角度看,还能够降低建筑设计成本,其主要生态方法如下:
传统的建筑设计中玻璃受到了建筑设计人员的青睐,因此其发展非常迅速,现阶段我国的玻璃窗装置以及相关的技术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低辐射的玻璃,带有空气间层的玻璃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加入使得简单的玻璃建筑材料有了更大的使用价值,使其不仅仅具有传统的功能,更具有一种技术观赏性。正是这些高新技术研发与使用,为天然采光技术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天然采光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很多的建筑都已经实现了天然采光,设计人员也在不断地研究,以此希望扩大其使用范围。虽然天然采光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经常被设计人员采用的却是不依赖任何技术的方法,也可以将其称作是纯粹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天然采光的问题看作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与建筑设计中各个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其主要就是通过窗户、建筑构造等方式来实现天然采光,但是这种方式对实现天然采光的作用并不大,因此往往采光的效果并不好。设计人员会预先制定采光设计方案,将其与建筑主体设计方案有机集合,在这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运用到高新技术。国外某些建筑设计人员采用这种方式,其天然采光的位置主要是中庭,设计人员在中庭,设计了很多的进深空间,这样阳关就会从其中穿透进来,进而实现天然采光,这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一直被设计人员所推崇,通常这个案例我国也可以总结出如果建筑主体中庭设计,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采光问题,有着适合用在建筑层数比较多,而且体积比较大的建筑中。
3 建筑设计中天然采光的设计生态原则
天然采光是为了能够是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协调,但是节约能源的同时,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到舒适,因此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天然采光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不能任意为之。其主要遵循的生态原则如下:
第一,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这种重中之重,因为天然采光主要利用的是太阳光,而当地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太阳的光照时间以及照度等,只有在充分了解气候的条件下,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出具体的天然采光的方案,以使建筑获得最佳的采光时间以及强度;第二,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地理条件,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地区的地理条件比较特殊,比如高山或者峡谷等,在这些地区的建筑设计天然采光方案时,要考虑到其周围的建筑物,周围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形状等都会影响到设计方案的选择;第三,满足视觉舒适度的要求。采用的天然光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及工作要求的同时,要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避免同一工作区内的强度变化过大、避免眩光、避免光帷反射等,确保人的视觉舒适,防止视觉疲劳,预防眼疾,保证工作的安全性;第四,降低能耗,天然采光降低了本身的照明能耗,但玻璃的热阻小于其它围护结构,夏季的阳光透过玻璃产生了温室效应,增加了采或制冷的能耗,因此,须采用热工性能较好的采光材料,选用热工能耗较小的方法和措施。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前提下,整体考虑采光系统的能耗,从采光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维护到废弃,选择能耗最小的天然采光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建筑一定会全部都实现天然采光,在对建筑进行天然采光设计的同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态原则,比如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条件,因为天然采光利用的主要是太阳光,而太阳关与的当地气候以及地理条件等息息相关,因此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目前,国内的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国内医院建设新一轮高峰,作为服务性行业的设计院,浙江现代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发展,并且积累了3方面的优势――
一是品牌优势。依托多年来医院设计积累的经验并不断中和大量业主使用后的反馈信息,在建设周期各个环节上独创了标准化的共性设计模块,这对项目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是团队优势。浙江现代有一支勤奋努力、刻苦攻坚、不断进取、充满活力的设计队伍。专业设计团队依托研究院平台,在不同项目上做到量身定做和量体裁衣,打造个性化服务。
三是区域优势。杭州地处东部,与周围地区联系密切,浙江现代在很多省份均有建设项目,对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把握得非常准确。
这些优势的存在,使得浙江现代顺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医院项目,其中较为典型的当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案例。从1996年至2006年建设期间,整个院区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该案例相对成功的原因有3点,一是始终坚持既定的规划思路;二是新设计理念不断地得到实践和更新;三是对运营过程中各方面评价进行了分析和采纳。
积极探索,打造以人为本的设计精品
鉴于中西方国情不同和文化上的差异,国内外医院建设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国内医院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发展,无论是建设方还是设计方,在结合国情的同时,引入和完善了西方的整体设计理念。在基本同国际接轨的同时,最大的差异在于国内医院建设更侧重于建筑外观形象,甚至有些迁建医院还承担着该区域标志性建筑的要求。而国外医院建设比较重视细节的处理,对于室内空间的塑造、人性化尺度的把握都比较到位,因此国内建筑内涵略显粗糙。
回顾以往的作品,浙江现代作为设计方,希望在今后医院建筑设计总包的前提下,更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打造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精品。
这就要求建设方在设计前期阶段能与设计方充分沟通;在设计周期上,尤其在设计关键节点上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双方慎重思考,反复比对。
在这些方面,浙江现代正在积极探索中。
未来发展,描绘宏伟蓝图
做精品工程,出优秀人才,建规模实体,这是浙江现代的一贯目标。
在医院建筑标准上,浙江现代首先强调的是基本性,即满足建筑的共性要求,经济、适用、美观是一个好的医院建筑的基本定义;其次是时间性,建筑要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有弹性变化的空间;最后是唯一性,建筑设计要因地制宜,将地形地势、区域人文、医院文脉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人文色彩浓郁厚重的作品。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优秀人才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浙江现代始终坚持通过思想意识的不断革新来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态度,最终实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对人才进行持续性、贯穿性、全方位的培养,尽量立足制高点,培养一批长久为医疗建筑事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89-03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也是我院园林技术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建筑构造的基础知识、常见园林建筑的设计要点和讲解园林建筑的设计实例,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营造园林景观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识读各类园林建筑图纸,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结合市场经济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现结合《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尝试进行探讨。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教学体系套用本科模式 因多数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专业开设初期,基本参照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大纲的编写等。然而,本科和专科院校教学目标不同,且教学时长有差异,该课程在本科一般教学时长为一年,专科最多为一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课时比例过重、项目内容繁多、教学重点无法突出等问题。
课外实践课程缺乏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置基本都有为期一周的实训环节,传统项目是安排2~3天进行户外园林建筑调研,剩余时间结合课内实践进行课程设计及图纸文本制作。集中的户外园林建筑设计固然重要,主要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结合具体的园林建筑讲解课内理论,诸如结构、设计材料、形式风格及选址比例尺度等,现场教学的效果也较好。但2~3天的课外实践对于整个课程来说较少。例如,建筑尺度感的把握需要学生对实际园林建筑进行长期尺寸的对比和积累,还有若要掌握设计材料等,也需要跟课内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对园林建筑案例进行相对频繁的调研。
重知识输入轻输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教师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量多传输专业理论知识、表现技巧和实践经验,精心备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应适当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适量增加补充新的内容,二是教师灌输知识要点,甚至动手修改学生的方案,容易造成学生的过度依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以致学生在学校习惯了课堂上教师所教的技法和经验、图纸数量和图纸内容的安排等,实习或毕业后,再去面对实际项目时,缺乏自主判断力与独立的专业设计能力,不知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完善方案和图纸。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课程改革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和补充材料 对于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应选择最具代表性、最有实用价值的专业知识提供给学生。例如,将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和茶室做为重点,弱化大门设计、游船码头设计及其他类型的服务性园林建筑。教学内容应符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从“学”到“用”,逐步深化,通过实际案例图纸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熟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项目中不同教学阶段,运用相对应的实例图纸,巩固基础知识,拓宽设计理念。除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地教授外,还应针对课程需求,进行学习资料的补充。无论选用或编写的教材是否为最新版本,从编写到出版都要经过一段时间,而如今园林建筑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的设计思路出现,使得教材有一定的时滞性。如果教师能够自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杂志等相关资料广泛收集最新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及补充材料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充分结合图片和文字,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记忆。例如,在讲授园林建筑类型时,笔者把自己全国各地拍到的园林建筑图片在幻灯上展示,结合讲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类型。这样,学生可直观地了解到各具特色的各类园林建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创作源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结合校园园林建筑增加现场教学课时 传统教学多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对于建筑的立意、形式风格等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图片加深学生了解。但对于建筑的选址、细部构造和尺度比例等,学生只有在现实建筑面前才会有直观感受和真切的认知,才能以一个真正使用者的角度去理解和评判园林建筑的功能和景观效果。尤其是建筑的尺度,一个亭子大小合适与否,坐凳高度舒服与否,只有自己站在亭子外、坐在亭子里感受才会有答案,那么相应合适的尺度才会真正被掌握,烂熟于心,以便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例如,在讲解“亭子的单项设计”时增加了现场教学部分,结合校园的木亭和双亭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评判,并对木亭进行实地测量并绘制图纸,锻炼学生的尺度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与教学实习结合具体案例 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化职业技能很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作为初学者,借鉴优秀经典的案例是必经之路,当然做到举一反三、不断创新是目的。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可以精选各类典型实例,加强学生对建筑的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设计实训环节中,将学生带到园林景观场所进行参观调研,收集资料,并对所提供的真题进行改造设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战演练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并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获得对设计工作的理解,更能结合实践理解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逐步摸索出设计特点和学习技巧。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专业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结合每次单体设计布置的具体任务,要求学生从基地分析到方案设计,再到内部空间划分,做出园林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迫使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细心观察周围园林建筑的布置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的方案设计思路和过程草图,先由学生互评再由教师点评,总结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并向全体学生展示最优设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彼此取长补短,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能力,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利用学校科技节文化节的机会,举办设计比赛并在校园和图书馆展览优秀学生作品,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以此完善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利用计算机和实物进行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是学习园林建筑设计的一种手段,它通过模型来探讨方案,相当于完成园林建筑的立体空间,更直观有效。制作模型有两种方式,一种利用图纸AutoCAD文件通过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软件制作电子模型,另外一种是常规利用实物进行模型制作,如模型卡纸、KT板、木条、有机玻璃等。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是制作模型和建筑效果非常实用的软件,制作电子三维立体模型更方便快捷,易于保存,还可结合软件命令做成动画,效果较好,是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常用的软件,学生通过作业熟练应用这个软件,在直观感受建筑立体空间的同时也为工作积累作品素材和计算机功力。相对而言,实物模型耗时较长,需要团队协作,但实物模型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触手可及,比较起来更为直接和感性,建筑空间感受会更强烈。通过模型的制作, 可以提高学生对比例的目测与缩放能力,训练学生空间理解与想象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有耐心、细致、团结互助的工作态度。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两种模型制作方式穿插使用在不同单体设计中。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的需要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作出的几点改革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得到了同类应用学科相关专业的认可。专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教学改革还会继续推进,以求更加全面细致,达到毕业生直接服务于城市园林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盛彬.《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2):181-182.
[2]王晓俊,陈蓉.园林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0
[3]周初梅,刘学军.关于《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90-91.
[4]燕亚飞,李东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0,30(2):123-124.
[5]杨梅花,韩卫民,冶建明.高校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0,36(30):220-221.
[6]卫红,刘保国.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J],2009,18(5):94-96.
[7]唐红,孙洁,程建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2):82-84.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盝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3.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