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9: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土地价值不断显现,农民土地意识不断增强,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土地收储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
(三)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全县国土资源干部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但距新形势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能动作用发挥不够,争先赶超思想意识不够,亮点不够突出。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基本建设滞后,县局分两地临时办公,乡镇国土资源所均租房办公。目前,局机关及乡镇所的建设用地已落实,建设资金没有着落。我县是完成基础数据库建设最早的县区之一,由于一直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致使信息化建设滞后,已完成的基础数据库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严重制约了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全年工作目标
(一)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树立国土新形象。继续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强化对局内部办事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树立国土新形象。
(二)加大对土地收储力度,努力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面对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自觉把国土资源工作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的合理需求。同时,协调资金,组织力量,加大对县城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和城西路南侧、水泥制品厂对面土地的收储力度,增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全县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三)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做好**河老河滩、**寨占补平衡项目的查缺补漏工作,迎接省级验收;抓好省级重点项目**、**镇土地整理项目的扫尾和检查验收工作;依程序启动**镇**村回勒土地开发整理(占补平衡)项目,争取按规划要求按期按质完成项目工程。同时,转变观念,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我县较丰富的土地资源条件优势,以二次调查为契机,选准一些土地开发整理条件较好、新增耕地率高的区域,组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努力形成耕地保护“控得严、保得住、补得实”的新局面。
(四)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建立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继续来源于/做好对乡镇、村组基层干部的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工作,使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在全县干部中得到较好的普及。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矿产执法监察力度,有效打击各类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建立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争取组建执法监察大队,配齐执法监察人员。
(五)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全县所有灾害隐患点分片包干负责制,重点地段严密监测。落实人员,加强值班制,做好灾情监测,与县气象部门联合灾情预报,确保信息畅通,随时注视灾情变化,作好应急措施。
(六)加强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正文】
自然资源局“六稳”“六保”工作总结
一、助力脱贫攻坚
(一)坚持脱贫工作重心下移
坚持工作重心前移,服务重心下移。局领导、帮扶责任人和有关股室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脱贫工作联系点,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和具体措施,驻村工作队员坚持在村同吃同住同劳动,摸清民意,写好脱贫工作日志,及时向局报告脱贫工作进度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二)建立督查机制
建立脱贫工作督查和定期总结制度,局办公室、人教股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帮扶联系村检查工作人员任务完成情况、驻村工作队员在岗情况、工作情况、局各项脱贫措施的落实和完成情况等,检查结果列入局相关股室和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进一步增强脱贫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形成“扑下身子、深入一线、真抓实干、克难攻坚”的良好风气,全面推进脱贫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争取项目扶持
在加大对脱贫联系村的脱贫项目建设的同时,利用部门优势,积极向上级或相关部门进行汇报衔接,为帮扶联系村争取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脱贫工作做实功、用实劲、求实效,抓紧研究和对接政策脱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发挥基层国土所和驻村干部作用带头作用,盯住目标、狠抓实干,确保我区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四)优化项目用地保障
坚持靠前谋划,精准服务,抓好脱贫项目用地选址和审批服务,为帮扶联系村基础设施和学校、医疗点、乡村舞台文化场所等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完成帮扶联系村农村土地及房屋的确权、登记、颁证,明晰农村土地权属,支持农户在不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五)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
抓住关键时间节点,举办一些重点突出、影响力较 大的主题宣传活动。帮助贫困村做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帮扶村送栽景观树苗,清理道路杂物,美化村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户贫困户(监测户、边缘户、重点户)等进行户容户貌提升。推动扶贫办公场所、人员和经费有效落实。继续强化扶贫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扶贫工作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与执行力。
(五)积极做好疫情防控
驻村工作队全力主动配合所驻村做好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到村到户、到家到人,不留死角。局班子成员深入到帮扶村,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值守人员,送去了方便面、火腿肠、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优先保障畜禽养殖等设施农用地需求,确保疫情期间市场供应。
2020年,我局扎实做好大东乡大东村委会以及金安镇光乐村委会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共有建档立卡户21户78人,已脱贫21户78人。
二、保障被征地合法权益
(一)征地拆迁开展情况
完成征收土地1086.72亩,一是完成金安加油站项目5.17亩、文化变电站项目61.63亩、文化工业园区4号路49.7亩、中节能文化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17.19亩、良华屠宰场86.85亩、文化金马建材搅拌站34.79亩、七河搅拌站项目115.13亩,漾弓江流域生态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项目(护城河)116.26亩,新团片区600亩的征地工作。二是积极配合涉及征地拆迁的束河、金山、祥和、开南等街道开展了西山片区、尚义片区,八河片区、祥和片区,金山工业园区、新团片区、文化片区等地上附着物的赔偿工作。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根据区政府的安排和具体建设项目实施的需要,为进一步及时保障古城区重点项目用地,2020年以来己审批了两个批次共6.1507公顷,组织了上报三个批次用地件共计10.7916公顷(161.874亩),下一步根据项目需要还须及时组织相关用地报件,进一步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三)土地供应情况
通过网上拍卖供应四宗11.5494公顷(173.241亩),成交总价26362.44万元。目前组织的两宗77.33亩土地的供地方案,经区政府同意方案已经上报市局进行审批。同时组织了网上公开拍卖出让四宗0.6737公顷(10.11亩)国有建设用地。
(四)认真开展好征地过程中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严格执行征地法定程序、征地补偿安置区和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等相关政策,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20年3月,我局委托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结合汛前排查对我区范围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并于2020年4月、5月及时向各责任单位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相关通知,协同古城区应急管理局编制了古城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通过汛前排查,我区确定在2019年的基础上核销8个隐患点,同时新增5个隐患点,故我区2020年隐患点有98个。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江一线,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在汛中,我局在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排查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监测的隐患点,重大建设项目,学校、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域进行了专门排查,新增了1个隐患点。在排查明确了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及隐患点、危险点后。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建立了区、乡、村、村小组四级监测网,积极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监测信息网络,通过电话、短信、微信、传真等方式,确保每一位监测员能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为保证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各个乡镇村都设有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员,古城区2020年设置监测人员102名。同时加强应急值守,保证24小时通讯、信息畅通,保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能及时发送给到责任单位和有关人员,以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能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今年我区未发生大中地质灾害等严重事故。
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为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我局采取挂图督战、局领导亲自抓、亲自管的工作模式。按照目标上图、任务上图、进度上图、责任上图的督战方式,严格落实工作阶段任务,做到各项工作可量化、可考核、可督查。
一是加紧实施金沙江流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国家下发古城区符合条件纳入生态修复任务的是53个矿山97个图斑,治理总面积186.57公顷。范围为古城区文化街道、大东乡、金安镇、开南街道、七河镇。本次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从2019年底开始,至2020年9月底结束,分为摸底排查、综合治理和检查验收三个阶段。古城区生态修复工程分为六个施工标段,目前已全面进场施工,已完成28个矿山近120公顷的修复任务。
二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正在实施的项目有:文化等两个社区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规模为170.8033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4.6738公顷,项目预算总投资833.15万元,工期六个月,已如期完成全部施工建设,正进行设计变更。七河前山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254.0373公顷,新增耕地12.4178公顷,项目预算总投资869.48万元,工期六个月,已如期完成全部建设,现正进行设计变更。古城区开南街道办事处良美等2个社区国土综合整治(体质改造)项目,本项目建设规模为294.7260公顷,计划新增耕地1.0360公顷(全部为水田)该项目预算投资为3000.00万元,工期六个月,现已完成监理招投标及施工招标。
五、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一)百村行动计划
丽江市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乡村振兴“百村行动计划”第一批示范点名录中古城区有4个示范点,分别为大东乡建新村委会江边村民小组、金江乡金江村第三村民小组(邑马珍村)、金安镇增明村、七河镇金龙村。再增加综合条件较好的七河镇北排村打造为古城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先行村。本批乡村振兴规划“百村行动计划”共5个村。我局全体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各职能股室的配合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提升服务,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履行规划管理职能,加强和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工作。
(二)丽江市古城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先行”机制,被认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亮点。中央也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
(三)全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用地保障
全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2个,一是文化街道鲁准罗集中安置点,安置48户179人(其中15户47人为建档立卡户,33户132人为随迁安置户),安置点总面积为89.29亩,拆旧区面积为37.72亩。二是金江乡普勤北山集中安置点,安置29户104人(其中6户23人为建档立卡户,12户38人为随迁安置户,11户43人为插花安置户),安置点的总面积为43.85亩,拆旧区面积为17.12亩。为全力支持古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用活城乡建设用地项目政策,我局前后组织编制并上报了两批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及拆旧复垦方案,两批方案共涉及448.971亩的拆旧复垦工作,用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新区用地133.14亩。目前,第一批增减挂钩项目已完成外业复垦及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并已通过区级自查自验及市局初验,正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整改。同时于2020年6月,实施了第二批增减挂钩项目的外业工作,现已完成70%,拟于年底申请市级验收。
(四)全面完成建档立卡分散安置户拆旧复垦复绿工作其余分散建档立卡安置户为32户,涉及大东乡、七河镇、金江乡、金安镇、文化街道,拆旧面积为9.3189亩,目前已完成复垦复绿工作,旧房拆除及复垦复绿率达到100%
六、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4月22日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要围绕主题向公众进行资源环境的基本知识、基本国情,节约利用、集约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政策和科普知识宣传。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充分利用好地质公园等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方面要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各项活动,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努力增强全社会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爱我家园的意识和自觉性。
要与共青团、环保部门加强合作,在全省广大少年儿童中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地球小主人”活动,使他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李四光的事迹,了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和省情,树立珍惜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今年6月是全省第18个土地宣传月,6月25日是第16个全国“土地日”。要围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各具特色、富有实效的宣传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个宣传。
开展法制宣传日、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要配合有关部门围绕主题,结合“五五”普法,组织多种形式的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活动。5月份的第三周是科技活动周,要利用这一契机,配合有关部门宣传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普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知识。
二、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工作重点开展宣传
要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工作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新亮点。要深入宣传“十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全社会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国土资源问题和国土资源工作,为我省国土资源各类“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深入宣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继续严把土地“闸门”,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为土地管理特别是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上新台阶打下扎实的社会舆论基础。要着力做好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实施严而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实行定额控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激励机制,加强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宣传。
三是大力宣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持和积极贡献。宣传重点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工作;以建设促保护,加大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和围垦造地,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导农民节约集约用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妥善处理土地纠纷、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山区地质灾害防治,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农民的避险搬迁等方面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
四是加大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及时报道各个阶段的进展和成果,促进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宣传严格规范矿业权审批、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强化矿业权市场监管、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工作。既要大力宣传整顿和规范取得的成果,又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重大典型案例。
五是着力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和我省加强地质工作的重大部署。要深入宣传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工作新进展、新成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环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继续搞好以汛期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以推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测群防”,避免和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六是继续深入宣传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及《浙江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实施意见》为核心内容,宣传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宣传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参与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要加强以机关效能建设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以建设“廉洁国土”为目标的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宣传。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宣传。
三、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水平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做到人员、经费、职责“三落实”,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水平。
卷首语
(3)技术创新的思路从何而来? 无
科技风云
(7)最低温度:“无限逼近”开辟科学新领域 杨书卷
特别栏目
(8)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无
封面图片说明
(8)地质灾害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的意义 无
科技事件
(9)陡山沱组球形化石新解难获认同 李娜
特别栏目
(10)科技界声音 无
科技工作大家谈
(11)中国风电产业不可忽视的专利问题 耿洁 刘旭彤
特别栏目
(12)科学共同体要闻 无
(13)科技期刊亮点 无
(14)科技要闻 无
本刊专稿
(15)钱学森与《科技导报》 苏青
研究论文
(17)中国地质灾害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研究 赵洲 侯恩科
(23)基于演化涌现的复杂信息网络设计优化 赵东杰 何宇 杨海涛 王华 李智 赵洪利
无
(27)“第8届全国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学术会议(ccscw2012)学术会议、第23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2012)学术会议”征文
无
研究论文
(28)硫化矿石低温氧化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李孜军 王晓磊 石东平
(33)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对肝包虫图像分割 田翔华 木拉提·哈米提 朱从旭 孔德伟
无
(37)“第七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2012)”征文 无
研究论文
(38)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军事通信网络中心化方法比较 熊金石 李建华 杨迎辉 郭威武
(42)小型四轴飞行器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设计 王冬来 吕强 刘峰
无
(45)“第十七届全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征文 无
研究论文
(46)顺倾软岩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 曹兰柱 霍丽红
(50)高速公路路侧容错环境的rst-gce法评价 陈沅江 陈熠
(58)冲击噪声背景下一种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杨磊 马杰
综述文章
(61)爆炸箔起爆系统的发展 吕军军 李明愉 曾庆轩 郑
猛 冯长根
科技评论
(65)“第十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征文 无
无
(66)机械史成就鼓舞机械行业创新发展 罗圣国
科技评论
(67)科研:业绩多多,成果是零 文双春
(68)这次长三角植物学研讨会 高建国
无
(68)讲座后的一点思考 黄锦芳
主编心语
(69)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8)——让优秀博士生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 冯长根
特别栏目
(69)中国生态学学会 无
走向职场
(70)求职的经历和经验——刘广福博士访谈 王华锋
(71)科技人才招聘 无
(75)全球招聘新闻 无
无
(80)《科技导报》征稿 无
特别栏目
(81)完词填空 无
(81)推理小游戏——水有一半吗? 无
(81)好玩的数学——24整除 无
为了使读者了解《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规划》出台的意义、落实重点和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刊将对《规划》亮点进行梳理,全面深入地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四大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这四项任务是针对几个水利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而制定的。一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二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三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期,江南、华南强降水造成4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凸显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较为薄弱。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县级及以下基层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难度比较大。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我国将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2058个县级及以下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保护对象比较重要的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进行集中治理,这些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第二,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第三,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时期,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尽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大,但我国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仍是有充分保障的。
农田水利建设将提速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的现状,《规划》提出,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
《规划》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重点工程。据统计,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达到379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用水大户。今年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重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等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治淮骨干等重要防洪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全局的重要水利工程,并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等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为此,《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认为,《规划》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 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是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鉴于我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规划》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场、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连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二、水利改革和管理
《规划》指出,水利改革管理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机制
近年来,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的社会管理水平显着提高。目前,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流域管理取得新成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权责进一步界定和规范;黄河流域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太湖流域建立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流域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着成效;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到2010年年底,全国72%的县级以上城市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采取承包、拍卖、租赁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增长,引导设立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
体制机制改革对水利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水利不只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家的工作,涉及农业、城建、环境、国土等诸多部门,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到县乡等各级政府,涉及管理部门、建设施工单位、农民合作组织等多个主体。只有理顺体制机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责明确、机构职能明晰,才能实现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
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
在依法治水管水方面,需要继续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民生水利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修订《河道管理条例》,推动出台《节约用水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保障水法规的贯彻落实。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说,实现依法治水管水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水利社会管理的部门规章体系。修订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处理和质量监督管理等规定,加强地方水法规体系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专职水政监察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完善和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三是建立健全水事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完善边界地区水事活动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四是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水行政审批程序,开展水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规范水行政许可行为。
实践水利高科技,水利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水利科技创新对水利发展的意义有四个:第一,大力加强科技兴水,是实现“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完成水利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第二,加大水利科技推广力度,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第三,科技创新是保障防洪安全、实现防汛抗旱目标的必然要求。第四,科技创新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条件。
三、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规划》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并研究采取扩大水利建设贷款贴息规模等措施。
《规划》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 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对水利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国家有能力加大投入,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立政府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
《规划》描绘了水利发展的蓝图,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了使读者了解《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规划》出台的意义、落实重点和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刊将对《规划》亮点进行梳理,全面深入地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四大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这四项任务是针对几个水利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而制定的。一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二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三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期,江南、华南强降水造成4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凸显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较为薄弱。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县级及以下基层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难度比较大。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我国将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2058个县级及以下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保护对象比较重要的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进行集中治理,这些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第二,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第三,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时期,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尽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大,但我国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仍是有充分保障的。
农田水利建设将提速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的现状,《规划》提出,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
《规划》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重点工程。据统计,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达到379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用水大户。今年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重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等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治淮骨干等重要防洪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全局的重要水利工程,并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等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为此,《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认为,《规划》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是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转贴于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鉴于我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规划》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场、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连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二、水利改革和管理
《规划》指出,水利改革管理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机制
近年来,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流域管理取得新成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权责进一步界定和规范;黄河流域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太湖流域建立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流域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到2010年年底,全国72%的县级以上城市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采取承包、拍卖、租赁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增长,引导设立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
体制机制改革对水利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水利不只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家的工作,涉及农业、城建、环境、国土等诸多部门,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到县乡等各级政府,涉及管理部门、建设施工单位、农民合作组织等多个主体。只有理顺体制机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责明确、机构职能明晰,才能实现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
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
在依法治水管水方面,需要继续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民生水利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修订《河道管理条例》,推动出台《节约用水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保障水法规的贯彻落实。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说,实现依法治水管水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水利社会管理的部门规章体系。修订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处理和质量监督管理等规定,加强地方水法规体系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专职水政监察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完善和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三是建立健全水事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完善边界地区水事活动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四是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水行政审批程序,开展水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规范水行政许可行为。
实践水利高科技,水利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水利科技创新对水利发展的意义有四个:第一,大力加强科技兴水,是实现“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完成水利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第二,加大水利科技推广力度,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第三,科技创新是保障防洪安全、实现防汛抗旱目标的必然要求。第四,科技创新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条件。
三、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规划》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并研究采取扩大水利建设贷款贴息规模等措施。
《规划》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对水利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国家有能力加大投入,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立政府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水利的总投资大概要达到1.8万亿元左右。这1.8万亿元主要用于四个方面的水利建设: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0%左右;二是防洪工程建设,占38%左右;三是水资源保障和城乡供水能力提高的工程建设,占35%左右;另外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2006年12月11日上午,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书记杜青林强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是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杜青林指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倡导科学求实的精神,牢牢把握“又好又快”与“社会和谐”这个基本立足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进四川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坚持务实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创造发展的新亮点,以更奋发有为的状态,改革勇于率先、开放勇于攻坚、发展勇于创新,充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要坚持真抓实干,把工作规划落实在具体项目上,把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头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问题上,把工作成效体现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四川、增进人民福祉上,全身心地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和谐、创一流业绩,以实干兴省,以实干富民。
杜青林强调,要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力争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要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大力发展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突出抓好工业的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优势、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快建设“开放四川”的步伐,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四川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要重点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农村交通、人畜饮水、农民工培训、农村安居、扶贫解困及污染治理等十个方面,办好群众急需、受益的实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为了让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享受到“宾至如归”的一流服务,市国土房产局直属分局业务受理窗口提出了“把最好的条件和环境、最好的效率和服务留给群众”的口号,并以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导向,设置了接访、咨询、休息、展示、填表、收发文、土地使用费征收、收费等八个功能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置了自助式办文查询电脑触摸屏、大屏幕自动显示屏等智能化服务设施,这些人性化的形象设计和生态化的环境布置,集“办事、休闲、学习、办公”四位于一体,使办事群众在温馨、舒适、和谐的服务环境中享受酒店式的“贵宾服务”,体现了独特的人文关怀。今年以来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服务年”的有关工作部署,他们增设了便民值班窗口,窗口工作人员牺牲中午休息时间,为那些在工作时间不能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为方便经营性停车场登记、缴纳土地使用费,他们打破传统按地块区位缴交的方式,实行就近申报,由申报单位自行选择到设置的四个征收点进行登记、缴纳土地使用费,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
弘扬职业文明,彰显服务真情
市国土房产局直属分局业务受理窗口始终坚持小窗口、大服务、办实事、求实效,以“让群众满意”为宗旨,以“服务优良、办事高效、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环境整治”为标准,立足于敬业爱岗、服务创优,扎扎实实地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5月,市局将地政业务下放分局后,导致前来咨询地政业务的群众不断增多,为更好地宣传国土房产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及时总结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专门制作了《地政业务常见问题问答》,发放给前来办事的企业群众,并在办文服务大厅公示当年的基准地价标准,从而让更多群众了解地政业务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地政审批业务工作透明度。
针对一些对确有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到窗口办文办事的群众,业务受理窗口推出了预约上门服务。6月25日,游女士到窗口咨询办理自用房上市的办理程序,当窗口工作人员得知她所要办理的自用房房产是70多岁的老父亲的,因老人家行动不方便无法前来时,他们主动到老人家家中为其办理了相关手续。针对一些老人不会书写申请的情况,他们耐心了解基本情况,代为书写。今年3月,一位张老太前来咨询,反映其已经住了20年的老房子还不能办证。工作人员认真审查资料后,初步认定属于产权登记遗留问题,应由产权登记中心受理,便立即与产权登记中心联系并确定办理程序和收文要求,然后耐心地向老人做出解释并提醒其应如何准备材料。面对如此周到细致的服务,老人激动无比,紧紧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再三表示感谢。在业务受理部门工作人员眼中,收发文工作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细微中彰显服务真情。正是他们的热情,如春风细雨般滋润了前来办事群众的心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积极走出窗口,热情服务社会
业务受理窗口始终坚持“我们的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宗旨,积极开展“走出窗口、服务社会、现场办公”的活动。每年的土地日,在繁华的街头闹市,必定能见到窗口工作人员的身影,那是他们在为宣传土地政策派发宣传资料,在为关注土地问题的群众解疑答惑;为提高市民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9月,他们与地质灾害防治部门一道,(来源:文秘站 )深入特区内8个社区开展了“朝阳行动”社区宣传活动,以做游戏、有奖问答、播放影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行普及宣传;为进一步推进优质直通车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他们还经常会同地政科对特区内需进行前期审批的国家、省、市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创新型民营经济的龙头企业等,开展了预约上门走访和接访服务,先后走访了盐田区旧改办、南油集团、华侨城集团等单位,通过预约接访了福田区政府、盐田港集团、普洛斯公司等单位。通过开展上门走访和预约接访服务,有针对性地主动提前介入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国土部门的行政审批效率,切实增强了国土部门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拉近了与辖区政府和企业的距离,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拓展服务阵地,征收窗口亮点频现
作为业务窗口的另一块重要阵地——土地使用费征收窗口,始终把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形式,深入开展“文明窗口”建设工作。征收窗口从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入手,建立了“登记、缴费、稽查”分工制衡机制,同时加强监督,将服务承诺及岗位人员照片、工作证号公布在监督栏上,并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收费用途,还向社会公布咨询电话、投诉电话,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为做到工作积极主动、服务热情周到,针对许多企业对土地使用费了解不多,很容易将征缴一事“抛在脑后”的情况,征收窗口除了采取每季度在报纸和媒体上刊登催缴公告外,还主动上门走访基层企业,开展上门宣传政策和催缴等服务。9月,征收窗口更创新开展了既人性化、又降低行政成本的手机短信“温馨提示”服务,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务获得了服务对象的广泛欢迎。
开展团员活动,增强社会责任
(二)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一是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缺乏规模优势,基地建设不平衡。虽然初步形成了粮食、脐橙、茶叶等农业产业,但发展不快、规模小,农业龙头企业小而少,省级仅3家,国家级为空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业市场信息不畅通,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等。养殖业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式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中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发展重点不突出,优势产业不明显,亮点不多,总体上规模偏小,档次较低。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能力不强。一是水利设施差。全县总蓄水量仅1.75亿立方米,亩平193立方米,为全省的三分之一。水毁工程多,需维修的水利工程达1.05万处。二是人畜饮水不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重,全县有16万余人饮水困难。三是乡村公路建设滞后。有700多公里需要建设。
二、国家罗霄山脉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机遇下,宜章“山区大变化”的思路和措施探析
(一)找准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扶贫攻坚规划。2012年,宜章县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县扶贫攻坚规划进行了顶层设计、顶层指导。目前,已出台规划初稿。根据县情,并结合国家、省级扶贫攻坚政策,将扶贫攻坚工作目标战略定位于:罗霄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罗霄山片区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湘赣粤旅游文化区域中心、湘赣粤边际物流集散中心和“两江”(湘江、珠江)源头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二)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新阶段的扶贫,更多的是开发式扶贫,以增强发展后劲。
1.着力抓好莽山水库立项审批及其建设。莽山水库建设是宜章61.5万人的共同心愿,是宜章人民60年的长久盼望。兴建莽山水库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既可以调蓄、滞洪、错峰,提高长乐水中下游河段的防护标准,使全县境内长乐水两岸15.6万人和10.2万亩农田免受洪涝灾害,又可以提高宜章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产能保障的需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上,宜章县承担向国家提供粮食、农产品和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兴建莽山水库还有利于解决宜章县南部14个乡镇32万人的饮水安全和31.28万亩耕地农业灌溉的迫切问题。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莽山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促成莽山水库工程尽快立项、动工,要进一步加大争取与协调力度,尽快争取省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协调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准立项。
2.大力实施自然生态环境整治项目。一是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据统计,全县岩溶地区土地面积92.6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石漠化面积60万亩,每年造成3000多亩土地流失。要抢抓我县被列入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的机遇,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攻坚”活动,学习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先进经验,认真谋划石漠化地区的造林,做到石漠化生态造林和果木林建设有机结合,力争打造成为全省石漠化造林的示范样板。二是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三)以扶贫产业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脱贫致富产业基础。这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1.着力抓好生态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扶贫产业建设。今后几年,把烟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示范产业、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农业产业地理保护品牌试点行业来认识,来定位,来落实。大力推进烟叶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模式,按照“稳定老区、发展新区、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重点建设环莽山灌区生态浓香型优质烟示范基地,全力打造“莽山生态浓香型优质烟叶”品牌。实现2013年收购10万担,2014年收购13万担,2015年种植5万亩、收购15万担,到2020年种植13万亩、收购40万担的目标。
2.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建设。重点支持“公司+农户(扶贫户)”生产经营模式的福鹅公司建设年加工120万羽的深加工基地,支持该公司发展成为一体化的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加法果业、三农公司、永吉农业、年年有、木森林、源莽食品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到2020年力争培育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确立“核心景区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核心景区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我县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古镇村落和莽山旅游景区等资源,推进旅游文化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大力支持莽山刘家瑶寨、展翔生态农庄、华山红林、范家园生态园、大市民生态农庄、升农农庄等建成高品位的现代农庄、现代乡村旅游示范园,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
一、关于上半年工作
今年以来,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市、县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年初签订的各项目标责任要求,经各分管领导认真负责、狠抓落实,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积极工作,上半年绝大部分工作已按期完成,部分工作成效显著,为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25”宣传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眉户剧《三战万能嘴》、音乐快板《土地颂》、配乐诗朗诵《我爱我的国土》将保护耕地与当前新农村建设有机相结合,主题突出,创作新颖,时代感召力强,《中国国土资源报---综合新闻》发表了图文报道,在全市“6·25”宣传中树立了亮点。
——机关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定了机关接待及陪餐、小车保养及维修、固定资产管理、职工灶管理等日常管理制度,完善了《基层国土资源所财务管理制度》,并更新了党风廉政、精神文明、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及政务公开栏,建立了地籍股、耕保股、测绘办、国土资源勘测规划室岗位职责。
——国土资源所建设规范有序,工作成效显著。岗位配置健全,人员分工明确,硬件建设到位,制度建设规范,山河、宫河、湫头、永和4所已建成使用,榆林子所已动工建设。各所办公设施配置齐全,制度、职责建立上墙,基本实现了“机构设置规范化、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度化、人员素质优良化”的目标。
——违法案件查处及工作力度加大。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县局、各所土地动态巡查分片包干负责制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所宣传形式灵活多样,收效良好。工作力度加大,措施到位,土地纠纷调处率、案件办结率有所提高,土地违法问题较上年同期明显减少。
——项目建设、土地储备工作成绩显著。国家投资土地复垦示范项目永正南住、榆林子马家、宫河东山头3个项目片土地平整基本完成,道路、林网、水利等配套建设已开始,周家项目片拆迁工作正在进行;省级投资耕地补充项目土地平整、宫河雷村道路绿化任务已全面完成;国家投资正宁县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被国土资源部正式列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入国家项目库。同时,配合市局积极筹备了全市国土资源项目资金管理暨招投标现场会。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有新突破,统征包干政策落实到位,保障了用地需求。
——基础业务工作稳步拓展。积极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配合省厅测绘局地图院完成了县城区独立坐标系统改造扩建前期基础工作,申报了项目文本和图件;按期完成并上报了全县统一年产值测算工作,加强了建设用地申报及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地下水监测工作,完成了砖瓦企业采矿权登记年检工作,正南煤田详查和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上半年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年各项工作全面保质保量完成。一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工作还不到位,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受教育的范围只局限于部分干部群众,这要求全局上下特别是各所要切实负起工作责任,进一步扩大宣传,坚定不移地把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及市政府“两令”精神贯彻落实好;二是在执法监察方面,我县土地市场还不够规范,乡镇企业、公益事业、各类工业园区违法用地较多,案件查处难度大,市上把我县作为督点县之一要求限期整改落实,执法队和监察股要切实拿到手上,加大工作力度,彻底扭转我县土地市场混乱的局面;三是在农宅清理方面,各所重视不够,工作进展慢,大部分所仅清理2个村,突出反映在清查、处理、发证率低,时间过半,任务欠帐大,希望所里会后要高度重视,深思细纠,研究对策,务必完成年初确定的任务;四是在基础业务方面,个别工作只停留在安排上,调查研究不够,工作方法不活,没有实质性进展,影响了整体工作完成;五是在作风建设方面,个别同志工作作风欠扎实,创新不够,缺乏勤政敬业精神,工作效率低,纪律观念不强,自律能力较差;六是在协作配合方面,有些同志组织观念淡薄,上下配合不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致使政令不畅。这些问题,希望有关责任部门、同志们认真克服,下决心解决,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入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二、关于下半年工作
1、宣传教育工作。在上半年工作基础上,下半年宣传教育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1)认真搞好区域网建设,尽快与市局互联互通,实现网上办公;(2)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办好国土资源简报,力争年内在省、市级报刊上刊登宣传报道2篇;(3)根据国家、省、市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年内举办地质业务知识培训班一期,1/3干部职工外出学习,接受教育;12月底,以业务知识和办案程序为重点,组织基层所开展集中培训一次。
2、耕地保护工作。(1)积极衔接,认真报批城镇、乡村及农民建宅用地手续,力争城镇、乡镇企业用地报批手续8月底完成,农民建宅用地报批手续年底完成。摸清全县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根据市政府2号令精神,搞好用地报批工作;(2)继续清理已审批的建设用地,重点清理邮电、通讯和金融用地情况;(3)配合能源企业搞好用地工作,特别是搞好正南煤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工作;(4)与中心配合继续搞好国家建设用地统征包干工作,并严格执行用地跟踪管理;(5)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按市局要求科学开展修编。
3、执法监察工作。(1)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及省、市要求,继续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加大乡镇企业、公共设施违法用地处理力度,特别是对市上挂牌督办的用地案件务必于8月中旬全部处理完毕;(2)积极开展省级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创建工作,力争一次创建达标,年内通过省级验收;(3)进一步加大砖瓦企业、预制厂用地处理工作力度,年内全面完成,处理率达到90%以上;(4)配合县上“清税”工作组完成土地市场交易中土地出让金征收工作。
4、地籍管理工作。(1)配合省测绘局搞好县城独立坐标系改造扩建工作;(2)做好县域地图编制及出版工作;(3)按市局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日常地籍变更调查工作;(4)完成省级地籍管理规范化达标工作;(5)与房管局协调,做好拓宽城镇住房用地分割登记工作,登记发证不低于200本;(6)积极与省规划院联系,搞好地籍数据库交接及培训工作,(7)向省测绘局申报由省级颁发的国土资源勘测规划室丙级测绘资质。
5、地质矿产工作。(1)搞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配合搞好正南煤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3)配合能源勘探企业搞好协调服务工作;(4)开展砂石企业采矿权清理工作,全力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相关费用。
6、项目工作。(1)全面搞好2003年省级补充耕地项目建设扫尾补救工作,力争年底通过省市验收;(2)积极协调力争国家投资土地复垦示范项目第二批资金7月底到位,及时开展周家项目片土地平整工程招投标工作。搞好永正南住、榆林子马家、宫河东山头项目片水、路、林、电配套建设,并做好平整土地水毁、塌陷等完善工作;(3)做好2006年基本农田整理项目860公顷、2983万元呈报工作,力争年底立项;(4)积极衔接争取山河后庄子地质灾害项目立项批复。
7、土地收购储备工作。(1)加强储备土地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土地储备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2)搞好征地统征包干工作,完成国有土地改变用途征收土地出让金30万元任务。
8、标准化建设。(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榆林子所建设,搞好职工家属楼工程建设和机关文化活动室建设;(2)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市局要求,规范建立学习、会议、业务等“”登记簿,进一步完善基层所标准化建设;(3)加强财务管理及后勤管理,严格财经纪律,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资金和票据管理,强化收入、严控支出,搞好接待工作。
9、基层所工作。(1)继续搞好农宅清理登记发证工作,要注意做好五点:一要做到全面处理,提高登记率。二要与乡镇搞好协作配合。三要对典型违法案件要立案查处。四要想方设法提高规费收入额度。五要搞好档案资料整理;(2)坚持土地动态巡查工作,重点转入乡村企业、公共设施违法用地跟踪管理;(3)加大国土宣传力度,要保证年初确定的固定性标语刷写数量,并且要规范;(4)强化制度建设,力争年内基层所标准化建设达标;(5)加强机关事务管理,特别是要严控水、电、煤开支,严格请销假制度;(6)配合县局搞好其他各项工作。
三、关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民主推荐后备干部,是选贤任能、重在识人,选准用好干部的重要环节。关于建立后备干部队伍的问题,我再强调两方面::
一是对被推荐人选的条件要求。要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全面准确、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地衡量推荐后备干部人选,具体是:
在德的方面,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原则和政治觉悟(即党性要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团结同志,品行端正,公道正派;
在能的方面,要具有胜任工作应当具备的组织领导能力。包括政策理论水平,综合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心理素质等;
在勤的方面,要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绩的方面,要工作实绩突出,独立工作能力强,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廉的方面,要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自爱、自省、自重,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总之,按照省市选拔后备干部的要求,要选用那些“能干事、会干事、不出事”的人。同时,根据我局干部队伍现状,要适当放宽对工作阅历长、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老同志的选拔任用,充实到基层工作领导岗位。本次推荐后备干部人选,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在干部中推荐产生。对于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品学兼优的工人,县局将积极与市局衔接争取名额,不断优化用人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是对参加推荐人员要求。在座的参加民主推荐的同志,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在推荐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看人要全面地看,不要片面的看。要看主流,看本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就突出。要看他的缺点是否足以影响他的任职,不能说凡有缺点的人都不能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