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09: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石化经营管理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精细化管理是通过常规管理演化而来,该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为系统化、标准化、数据化、电子化,能有效协调医院各个部门,促进其精准、高效、合理及持续运作[1-2]。现阶段,有许多大中型公司已开展精细化管理的试运行,效果显著。近年来,精细化管理也逐渐渗透至医院的日常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医院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流程及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本研究通过分析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更具有优势的管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精细操作与精细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特征表现,该类管理模式充分体现精益求精的科学理念。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落实分工、规范执行是关键内容,同时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促进医院管理工作实现合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有助于加强不同科室间的关联性,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近年来,精细化管理是医学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体现,目前有不少医院应用该类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充分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能有效保障群众权益。精细化管理与规范化、人性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管理要求相符,可有效细化、分解和落实各项管理环节,促进医院实现可持续性长远发展。
2精细化管理的优势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医疗人员的工作内容较泛化,同时缺乏条理和规范,从而导致医院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且易引发多起医疗纠纷。精细管控、精细操作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表现,体现追求细节的管理理念。
2.1改变常规的粗放式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医院管理方式更合理化、可行化,有助于加强不同科室间的关联,能帮助患者获得真正所需的服务。精细化管理涉及多种层面,包括制度精细化、培训精细化、环境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等。推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可有效提升医院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节省医院的各项开支和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3]。
2.2提升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
精细化管理对院内各部门的工作进度起到直接作用,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建立起医院的良好形象,有效传达医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并将核心理念落实到工作的不同环节中,能有效加强医务人员的工作效果,从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4]。
2.3确保医院工作顺利开展
医院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长期过程,若医院管理人员未充分掌握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仅根据规章制度完成分内工作,则会造成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停止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精细化管理的效用和优势[5-6]。而精细化管理能为医院的发展打造坚实基础,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细节是其中的重点内容,精细化管理需对各个部门进行确切分工,并贯彻权责分明,保证精细化管理的有序进行。
3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3.1借助信息化系统管理进行精细化设备维修
电话联系是传统医疗设备报修的主要手段,此类方式的效率有待提高,不利于增强设备报修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系统准确记录设备工作状态,同时可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故障;此外,信息化系统有助于提升维修效率与效果。因每台医疗设备均设置编码,转化为二维码作为设备的身份标识,若发生故障,则扫描二维码即可掌握设备相关信息和维修记录等,进一步提升设备维修效率。
3.2优化院内物品及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中物品及药品管理的重视程度,严密观测院内设备和药品是否充分贮存,且是否实施科学的药品储存方式,定时供给和整理院内设备和药品。注重医院内部的细节管理,包括院内设备是否需更换和维修,手术设备是否出现遗漏和丢失等,若出现细节处理不正确的情况则需进一步强化管理[7-8]。
3.3提升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的精细化管理
潘婷[9]的研究提出,对医院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还应做好以下几点:①确保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充分落实和渗透精细化管理理念。由于以往管理理念在医院工作中有较深的影响,限制各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和实施,较难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完成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为此,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精细化管理理念,同时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引下制定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案。②细化与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应针对医院的现实情况确定管理流程,并进一步简化与改善较繁杂的环节,减少时间耗损[10]。③保障精细化服务的落地,如在设备配送回收过程中,需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密封性。④王平等[11]认为加强档案设备资料的范围分类,防止资料混乱,明确档案资料管理的权责和分工,以避免发生档案管理问题后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此外,还需详细划分科室设备类别,提高归档工作效率,合理区分管理范畴,细化设备功能类别,帮助制定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以实现管理制度的可靠性、针对性、有效性、导向性,处理好管理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
3.4报修环节与设备故障记录的需融入精细化管理
安培[12]提出,科室出现设备故障后,及时联系设备维修的相关人员,维修部门安排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根据资料判断故障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对严重故障则注意做好现场分析、资料统计,或成立相关的维修小组及时帮助设备恢复正常;对设备维修信息查询流程中,维修人员需根据故障现象查找设备信息,同时与设备厂商及技术人员保持联系,提升设备维修速度。还可通过信息数字化技术和电子自动化技术明确故障原因,配合技术方完善管理与维修方案。
4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郭丹[13]研究发现,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出现17起医疗设备管理差错事件,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则出现3起医疗设备管理差错事件,与之前的医疗设备管理差错事件比较,精细化管理后的差错事件率减少82.35%,且患者投诉率更低,满意度更高,则说明精细化管理能降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差错风险。张欣[14]研究中,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投诉率、患儿感染发生率、管理差错率发生情况、家属对管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精细化管理,其投诉率、感染率、管理差错率分别为1%、0%、1%,均低于对照组,且家属满意度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说明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采取精细化管理,可更好地降低投诉率和感染率,提高满意度。施安笑[15]研究中,通过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比较不同管理模式中手术室微创手术器械及出现设备管理不良事件的状况,结果表明,除镜头损坏、导线破损外,精细化管理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管理(P<0.05),说明在手术室微创手术器械以及设备管理中,精细化管理可加强管理质量,合理规避设备不良事件的风险。
Abstract: fine management is a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applies it to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to strengthen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fine manage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fin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高速公路施工监理中能起到加强控制和提高质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施工单位规范化施工管理,严肃了合同管理,提高了工程建设水平,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在此,本文就高速公路施工监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展开阐述,以供参考。
二、完善监理组织内部管理
首先,应建立一个精明能干、高素质、高水平的监理机构,包括各级监理机构的监理人员、总监、专业监理工程师等。其次,为确保监理的执行力,各级监理机构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加强自身建设,重塑监理形象,努力提高监理工作质量。第三,在施工前应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岗前培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新规范、新工艺、新标准等,学习各工序环节监理要点,使每个监理工作人员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三、做好施工监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1.严格复审图纸与报价单,发现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提出
此项工作是施工监理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在各项工程开工前予以审查,检查图纸中各部是否有差错,标高是否对应,各部角度是否合适,施工可行性、工程量清单情况等是否符合等。如在审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
2.加强对施工承包合同的监理
检查施工单位的人员、设备的履约情况,施工单位在合同中承诺的人员、设备必须到位;检查施工单位的保证体系,重点检查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工地试验室负责人的资格及质量、检测、安全人员的履约情况;审核施工单位的工地试验室,其人员、设备和试验检测能力是否满足合同的要求并取得交通主管部门的资质认证;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存在非法分包、转包现象。对检查出的违约情况应及时指令施工单位纠正并报告建设单位。
3.对原材料的监理,严格把好各环节材料质量关
依照合同、技术规范要求,对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即应做到:(1)在材料或商品构件订货前,由承包人提供生产厂家的产品合格证书及试验报告,必要时监理人员还应对生产厂家的生产设备、工艺及产品的合格率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或由承包人提供样品进行实验,以确定是否购买。(2)监督施工单位建立原材料台帐、原材料试验检测台帐并相互对应。(3)材料或商品构件进入施工现场后,监理人员应监督施工单位按照要求、频率对原材料进行检验检测;且监理单位也要按照有关要求、频率对原材料进行检验检测。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无权降低检测频率或降低材料标准,材料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得用于工程。在这一个环节中,可制定一个这项工作与责任的方案与流程图,保证试验检验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关键是要明确合格与否都应该明确的结果告知程序。
4.对施工设备的监理
监理人员应监督施工单位落实在合同中对机械设备的承诺并满足生产的需要,对不满足施工要求时,监理人员有权责令承包人增加施工机械,暂停使用不合格的机械,直令指令承包人工程暂时停工。同时,应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和落实机械设备使用计划、维修制度、操作手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性能。
5.对施工技术、工艺的监理,特别是对隐蔽工程和关键工艺做到全过程旁站
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认真审查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坚决杜绝施工现场不按照已经审批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施工行为。在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应向施工单位做好监理工作的技术交底工作,阐明监理对施工的要求,以及施工单位如果保证施工质量,使施工单位正确领会监理意图,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对施工部位进行逐一的细致认真的检查,尤其是工程的隐蔽工程和关键工艺,要做到旁站监理,一旦发现问题应进行分析并处理,以避免在别的施工部位出现类似的施工质量问题。
6.安全监理精细化
(1)监理工程师应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编写安全监理细则,对施工单位的安全保证体系、施工安全方案、应急方案进行严格审查,落实到现场。
(2)对业务培训和上岗资格认定的监理。监理工程师监督施工单位建立和落实职工学习和培训制度,实行全员培训,未经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的职工,不准上岗作业。对关键管理、技术岗位用工如施工员(工长)、试验员、特殊(或关键)工种进行考核和资格认定并建立台帐登记备案。
(3)检查施工单位的安全资质和特种人员的操作证,审查操作证的时效性和认证相符性。
(4)检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5)检查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是否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这是施工监理工作管理中的一项最大、最难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要求监理工程师在进行监理时应做好旁站日志、检查记录、方案审查记录等,以期在后期能根据这些资料审查其施工安全是否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施工。
7.把好施工中现场签证关
施工中可能会发生设计变更,增加工程量,会使工程决算出现项目增加或合同外项目,致使成本增加。有时不及时签证,时间久了计量支付时,业主方不认定,造成成本增加和经济损失,因此要把好施工中现场签证关。现场签证必须由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三方签字方可有效。项目监理部监理人员积极配合业主做好这项工作,对施工单位提出的签证要严格审查,凡在协议或合同内已包括的内容一律不予以签证;真正需要签证的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签发,而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在施工现场认真做好现场原始记录,并在原始记录上签字,作为签证凭证。
8.严格执行质量验收标准,不满足要求的工程决不验收
在验收时,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相关专业验收规范,工程勘察、设计文件及建设工程合同等进行验收。验收时,监理工程师应重点检查不合格点,对标准中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对报验项目资料要检查认可。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进行,按规定对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验;对涉及结构安全的地基与基础等,应在交通质监站的监督下,由具有公路检测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进行相关试验检验工作。
9.监理资料应真实完整
做好监理资料整理管理工作是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施工监理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保存好监理管理工作中的有关文件资料,尤其是自己在现场独立采集的监理资料,并保证它的真实可靠性。一般,监理工程师应收集的资料有:有关合同、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各类报告报表、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监理工程师联系单、会议纪要、来往函件、监理日志、监理月报、监理工作总结、验收资料、变更资料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阐述的以上内容只是监理工作的一部分,要真正做好精细化管理,则要做到监理单位内部的精细化管理,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所在,以期通过内部精细化管理来达到施工监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最大成效。
参考文献
2008年11月26日-27日,我受领导委托代表***钻井公司参加了在珠海由中国石化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和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举办的中国石化钻井设备标准宣贯暨设备管理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中石化总部业务部门分管领导和有关负责人、各油田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和设备管理人员、各油田企业所属钻井公司和井下作业公司及其二级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设备管理人员、主体钻机生产厂家有关技术人员等。其中中原油田参会人员有局装备处苏安平副处长、童明金科长,钻井一公司牛跃进老总,二公司路明老总,三公司王秉胜副经理、装备部周部长和钻采设备厂秦厂长等,四公司张志涛助理和刘主贵科长,国际公司吴总及井下、特修厂等一共15人。现将会议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会议分为六项内容:
一、 标准宣贯实施动员。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刘汝山副主任及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沈琛副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其中刘主任重点提到的以下部分内容对我们明后两年的设备更新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近三年,集团公司投资200亿用于油田企业装备的更新改造逐步淘汰32、45、60系列钻机,规划钻井队480支,目前,国内外共有钻井队约600支(中石化),其中7000以上170支、5000米120支、4000米200支、3000米80支、2000米30支。7000米钻机原则上不再增加,但是F320钻机改造可适当批准,明后两年每年更新改造60-70台。
二、标准宣贯讲解。
1、中原钻井三公司钻采设备厂宣贯7000米及9000米钻井队设备配套标准;
2、江汉油田宣贯4000米钻井队和4000米及以下车装钻机配套标准;
3、江南油田宣贯2000米及3000米钻井队设备配套标准;
4、江汉油田宣贯作业队设备配套标准;
三、各油田企业汇报目前钻机修井机状况和明后两年更新改造方向建议。
1、胜利油田亓和平老总汇报;
2、中原油田装备处苏安平副处长汇报。苏处重点提到了***钻井公司原有11台钻机严重老化亟待更新的问题。对于明后两年的更新改造思路,苏处汇报了2009年9000米更新改造和2台F400更新改造的思路。更新改造着重于国际市场和西部主场;
3、河南油田汇报;
4、江汉油田;
5、江苏油田;
6、华北局;
7、西南工程;
8、华东局。
四、讨论设备管理工作。
1、苏处代表中原油田作了发言,主要讲了两个方面:(1)、装备管理工作要做在钻井工作前面,要为整个生产创造效益。在装备管理工作中,要从整体、从长远来考虑,只有为整个生产创造了比较好的效益才能得到认可,装备管理工作才更容易开展;(2)、针对近几年来装备管理人员和主要设备操作人员严重流失的情况,苏处呼吁在集团公司的层面上为基层装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提升待遇(包括经济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
2、胜利油田亓总也提出了两个方面。(1)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要分层次分专业进行交流和培训。(2)选用设备应以高效、长寿为原则。
五、钻机主体生产厂家汇报实施上述设备配套标准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经营管理思想认识不足
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石油化工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商品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担当着卖方市场明显的主导者角色,享尽了国家方方面面的扶持和保护政策[2],因此在思想观念上,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普遍存在着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现象。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多年以来按照统一计划进行销售,旧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较重视销售量或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把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归结为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市场、诚信、利润低、效益差等。但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石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全面接轨,昔日那种“有女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返。企业管理者如不能积极主动地把握市场动向,没有因市而变制定相应的企业经营目标,或者安于现状,改革思想和忧患意识都比较薄弱,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导致经营目标与实际市场发展不适应,就会增大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下,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只有不断更新其管理思想,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其经营管理策略,制定合适的经营目标,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销售渠道得不到有效的拓展
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稳步加深,全社会的经济获得空前的解放与发展,社会对石油化工产品在内的全部资源的需求量呈现出几何倍数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能源市场发展的快速发展,出现新能源逐步替代石油等传统能源的趋势,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由于管理者没有转变经营观念,仍有部分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持有“以产定销”的观念,表现为重产品生产轻产品销售、重产品质量轻顾客需求,导致销售渠道得不到有效的拓展,这种模式无法保证企业在多边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造成部分企业逐渐丢失其交易主体的地位,而其对立面消费者由于选择增加销售渠道逐渐地在交易中把握主动权。
(三)销售成本管理控制难度大
销售成本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目前部分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对个别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过于简单化和粗放,没有对成本指标进行逐级分解和考核等,成本核算仍有较大的控制空间,企业效益得不到最优化的保证。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输成本大,由于油库位置选址一般临近工业区或是沿海、油田地区,生产地以及销售地之间产生运输成本,同时危险品运输属于高风险的运输,受到多种外界条件的制约,以及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保障运输安全,选择资质齐全的运输车队,必将抬升运营成本。二是通常情况下,油品采购由省公司掌控,通常“以产定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销售成本的高低,制约了经营提升,而采购品种的数量也牵制着销量,间接影响着成本回收的效率。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
以2002年10月中石化股份在伦敦、纽约、香港三地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为标志,中石化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公司变成了由国家控股、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参股及国内外策略投资持股的投资多元化国际公众公司。伴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中石化的管理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多级法人、分级决策,变成了一级法人,集中决策、分级管理。就销售系统而言,总部成为投资决策中心,省级公司成为利润中心,地市级公司成为成本控制中心和资源配送中心,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资本结构变了、机制变了、面对的市场变了,这就要求地市级石油销售公司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这种转变,做到与时俱进,尽快向建立大型连锁配送企业的目标迈进[3],但是改革尚不够彻底,目前大部分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内容过于单一,地市级油品销售公司笼统地接受上级监管,没有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当地的管理体制,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金管理等均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进而影响了企业效益最大化。
(五)销售服务的不完善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客户对产品及企业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客户不再仅仅需要一套销售方案,而是全面的集成解决方案,从售前、售中、售后给出全面的合理化意见与建议。因此客户对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企业没有转变自身的市场理念,缺乏与客户之间的密切沟通和交流,没有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体验,进而导致经营的机制与管理措施同客户需求区别比较大,客户与企业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企业的销售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升的措施
(一)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思想,发挥经营管理的核心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管理活动。[4]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经营管理是企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活动。人本观念要求每个管理者明确,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人,要做到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充分重视经营管理这一基本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中,起带头作用,与时俱进改善经营管理思想,要有忧患意识,将市场动态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其次,管理人员还要认识到企业管理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息息相关,要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挥集体主观能动性,助力经营管理提升。再次,企业中所有员工都要参与到经营管理上,要让员工认识到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每一个员工都是息息相关的,公司所作的每一项经营管理决定都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若是发现公司经营管理存在问题,要及时向公司领导进行反映,提出合理化建议。某地市级销售企业深知以管理促经营的要义,自2011年起,通过转变观念,严细内部管理,不断凝聚全员力量。如建立大监管格局,紧紧围绕“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强化监督、突出创效”的工作思路,不断充实督查巡查力量,完善视频监管平台,搭建监管大数据库,以严细实的管理模式促进了经营管理及各事项按进度、按规范扎实有效开展。同时,优化薪酬和激励制度,引导广大员工发扬钉钉子、拧螺丝精神,发挥岗位优势,参与企业的管理,达到了调动全司力量,刻苦攻关各项难题,获得显著成效。2011-2017年来,成品油销售屡创历史新高,2011年总量63万吨,同比增量6.8万吨;2014年总量跨越74万吨,2017年总量更是冲破80万吨大关,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同比增幅9.2%,在全省地市公司里排名第三。体现了转变经营理念的重要性,是兴旺企业、凝聚人心、提高效率、引领方向、把控节奏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自身的销售渠道
中石化销售渠道重组的总体思路为:依据区域化、专业化、扁平化的原则,以优化物流配送与强化成品油市场为营销的重点,充分地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对物流、零售直销实行专业化的管理,构建管理层次扁平化、业务垂直、岗位权责明确、市场反应灵活的新型经营管理体制。[5]为了顺应时代与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近年来,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致力于拓展非油品业务、天然气业务以及在网络盲点发展“他有我营”油站,进一步抢滩布点,优化销售渠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某地市级公司,多措并举,深度融合油品和非油品的业务优势,实现油非互动量效双增,2017年,通过油非互动带动非油品销售7064万元,带动的非油品销售毛利2303万元。线上营业额452万元,其中保险业务1165单,销售374万元,有效提升客户黏度和品牌忠诚度。
(三)提升成本控制的质量
一是最大化本地销售量,减少资源跨区域流动。加大本地终端客户的维护力度,最大限度节约运输费用,降低销售成本;二是优化物流,在保持经营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降低成本是关键。通过优化车辆调配,节约运杂费支出;通过严格监控运输全过程,降低途耗;三是控资金、提效率。精析现状,深掘潜力,严把流失,层层实措施,在严控和压缩资金占用上多管齐下。某地市公司细化管理,促降本减费。一是合理分解下达2017年经营部、加油站定额费用指标,强化费用预算管理,全年吨费全省最低(289元),对比预算节约15元。二是梳理过去一年千元以上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清单,逐项确认,争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降费,创效567万元;四是积极沟通,拓展采购渠道,一方面,对于销售产品含有的原始材料、销售成本以及结构成本、石油产品的市场基础价格开展综合的分析以及集中的管理,进而保证自身掌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科学化程度。另一方面加强与上游企业的联系,为自己的销售过程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有采购条件的公司努力拓宽采购渠道,通过采购物美价廉的产品,降低销售成本。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制度作保证,任何工作都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有了管理制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尺,才能使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要加强经营管理工作,要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企业的所有部分,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体制,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益为核心.加大环节和过程控制,改造企业落后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鉴于制度的重要性,2018年石化销售公司改革管理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围绕效率提升加强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公司改革管理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体系架构,强化制度闭环管理,加强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加大制度问责力度,着力培育尊崇制度的从严管理文化。
(五)优化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在实际管理机制应用时,需要针对企业销售的优势开展集中的管理与整合,促使优势资源得到整合;需构建完善的客户需求调查小组,针对客户的实际意见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依据客户现有的真实需求,在根本上提升其销售的质量,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的项目,保证服务的质量得到优化与升级,保障销售质量管理的意义得到切实的发挥。
三、结语
目前我国部分地市级的油品销售企业由于缺乏经营管理观念,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另外,新能源的出现对于油品销售企业来说挑战巨大,企业需要认清现实,通过多种的手段提升经营管理,进而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牛犁,王柏苍,闫敏,靳烨:替代能源发展对我国石油需求影响分析[J].石油科技论坛,2017(3).
[2]王成:国有石化企业营销人员的管理模式[J].市场研究,2010(8).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我国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让企业受益颇多,但是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管理风险也不断加大,因此伴随企业制度建立的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完善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与之匹配的内部审计制度,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重点。因此,针对当前我国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明朗化,以及企业组织多样化、企业经济自主化,以及企业范围扩大等企业现状,有必要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并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
一、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方向
内部审计因为公司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其是建立在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因此鉴于我国目前公司投资的形式以及产权关系等因素,应以大集团、股份制的上市公司作为代表来进行分析,因为其不但在社会经济体组成上占有足够的重量,而且其各种形式的兼顾性也为内部审计的全面性和完善性提供了基础。
1.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在内部审计上并没有达到上市公司要求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审计定位偏差
股份制公司是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国有企业即以实现国有资源增值为目的,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忽略了这个根本性目的,将内部审计工作当成公司的内部行为,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以其公司领导层的个人意愿而设置的,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要么照搬西方企业模式,要么复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有的甚至将审计机构和财务部门合并,纷杂混乱现象严重,鉴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这些对公司的健康、长远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
以国有特大型企业中石化而言,其在内部审计上确实值得参考。中石化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根据集团内部的不同需要,相应设置了不同的内部审计机构。比如,集团总部设审计局,同时在各子公司或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了若干审计分局,具体如下:①对经营规模大,管理跨度大的企业,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并根据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同时设立审计派出机构;②对经营规模较大,管理相对集中的企业,设置独立审计机构;③对经营规模小,管理层次少的企业,不设审计机构,但设置专业的审计人员。
各公司可以参考中石化内部审计的设置进行本公司的内部审计设置,当然在设置的同时切忌照搬照抄,应以公司实际出发,分层次地进行相应审计部门的设置。
(2)审计业务不规范、方法落后
①目前,我国设计审计业务上的法律规范和行业准则还不够明确,这就导致了各公司审计业务五花八门,随意性较强的混乱现状,较严重的公司甚至在业务上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也没有与被审计对象的有效沟通,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制度的完整性,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为公司埋下了各种隐患。
同样以中石化为例,其在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中,各子公司或部门都会以本单位的年度生产经营和投资计划,以及管理监督重点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而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然后经主要负责人审定后进行具体实施,同时上报上级内部审计部门或集团审计局。
这种环环相扣的内部审计不但具有各单位经济目标的针对性,同时也达到了集团整体审计的整体性,便于管理,较为科学。当然,在具体是审计过程中,还应做好相应的审计监督工作,严肃审计工作纪律,以便审计数据的真实可信。
②传统审计依然在我国大公司存在,审计方法守旧,效率低,即主要停留在“亡羊补牢”的事后诸葛亮上,缺乏审计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同时,在审计人员设置和审计工具使用上也较为保守和老化,一些先进的信息统计系统并没有发挥到应用价值,有的公司购入了该系统,但却并不使用,形同虚设,因此导致了审计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对于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还没有从传统审计的“阴影”中走出来,尽管形式上有“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但基本上 都是财务审计的翻版,主要职能仍然是“监督”,还停 留在“查错防弊”的阶段上。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没有将计算机审计技术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去,缺乏对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吸收和利用,致使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丧失其应有的效率,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准确率差,进一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3)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狭隘
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狭隘认识,是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综合力量薄弱,价值体现不明显的直接原因。我国很多中小型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这一问题,很多企业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因此处于信任的考虑,多将这些部门安排一些亲属或者亲信监管,甚至亲自管理,这就导致了审计人员专业性差、时间有限等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对此,企业管理者应放高姿态,以公司的未来发展为前提,广纳贤良,知人善用,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4)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励,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多的风险,这也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无形的风险,比如内部信息的可靠性,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等情况,这往往是企业交易忽视的问题,因此对审计的监督、检查和管理还须不断完善,并将其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的范畴之中。
2.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1)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大化
随着企业电算化的普及,会计账务差错的逐渐降低,内部审计的重心,势必会从原本的内部审核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化,进而延伸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领域。
(2)内部审计的方向性变化
企业审计目标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中心,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为目的的。因此,传统的只限于企业经营合法性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审计必然会以企业制度完善,取得更多经济效益的方向转变。因此,这就要求审计职能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然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笔者就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风险投资评估类公司得到启示,公司可将这种审计工作请人来做,承包出去,因为这类型的公司,在这些方面的经验足专业性强,因此从公司长远发展考虑,其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
二、内部审计的创新做法
鉴于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大多数公司的可实践性,笔者结合中石化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提出以下几种内部审计的创新做法,进而达到内部审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高效性。
1.中石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中石化内部审计实行“两个层次、双重管理、分层负责”,“上审下”与“同级审计相结合”,审计业务与审计管理适当分离的管理体制。具体地讲,即:①两个层次:集团公司在总部和企业设立上下两层内部审计机构;②双重管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行政上受本单位管理,业务上受上级内部审计机构监管;③分层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只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介入;④“上审下”与“同级审计相结合”:集团审计局监督下属企业的审计机构,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互相监督;⑤审计业务与审计管理适当分离:集团审计局要将审计业务的执行与审计工作的管理之间的关系适当调节,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设计机构的设置。
(2)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树立科学审计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与时俱进”的内部审计工作方针,力图实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3)下层审计部门应配合集团的审计工作,同时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坚持在国家审计署、国资委等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工作。
2.内部审计的创新做法
(1)推行效益内部审计
将内部审计定性为管理与效益的综合性工作,进而让管理完善内部审计,让审计促进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审计创新的实践性:
①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即要求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并在具体的活动中行使监督和相应的管理职能,进而让审计理念得到升华,与此同时,应对审计人员实行定期的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比如信息技术、理财、经营等,以增强其审计的综合素质;②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即增加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对审计人员进行工作职能重要性的讲解和评价,提倡人性化的审计方法和工作态度;③切实掌握效益审计的实质,即首先是被审计单位是否进行有效地管理,以及其资源是否被合理利用,其次项目资金是否达到预期。与此同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措施,对于可以取得更好效果的情况,提出建议方案,如此才能帮助企业减少损失,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2)内部审计外部化
“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解释为两种情况,即企业内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外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其中,企业内的即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会计师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外的即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或其他相应机构,以承包的形式由专业型的审计服务公司或机构为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
笔者建议公司应以企业外的“内部审计外部化”为企业审计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这种考虑是多方面的:①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能力有限,专人人才有限,相较这方面来讲,专门的审计公司或机构在审计方面经验丰富,审计系统、方法和流程都较先进;②除了从审计能力考虑之外,外部的审计工作能有效地避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这在企业运营机制中是潜在的巨大风险,因此将内部审计承包出去有效地规避了这种风险,而企业只需要花钱即可保证一定的安全,可谓一劳永逸;③外部的审计较客观和真实,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完善了企业机制,保障并提高了企业效益,而企业内的内部审计则难免混杂人情的成分以及“”的行为;④外部的审计更方便企业管理,企业只需向其提供相应的数据以及负责相应的监督即可,相较内部审计而言,尤其对企业领导层而言,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将审计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文化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企业成长发展的见证,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精神支撑,因此将审计理念植入企业文化,不仅完善了企业文化的内容,推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同时对内部审计而言也是其重要性的体现,这能极大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这对于将内部审计“承包”出去的企业来讲,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为此企业可针对审计报告的内容对其进行相应的融入。
(4)实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机制
①明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目标即相互关系,进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主要是评价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而通过风险评估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外部审计则是对企业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的评估,来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同时决定实质性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相应的程序。
因此,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契合点,企业应当以其为纽带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审计效率。比如,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即内部审计进行的风险评估适当且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予以一定的保证时,外部审计方可决定审计的程序和相应的审计范围。
另外,外部审计是调查、指出问题,而内部审计则是跟踪核实被审计部门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因此两者及时沟通,信息共享对提升审计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当检查出问题时,内部审计需要对如何治理形成相应的治理报告,并对治理的内容给予保证,以及对过程进行相应的检查;而外部审计则需针对内部审计治理报告中与内部财务相关的内容进行检查。
因此,两者在处理问题时具有同一性。所以,在检查的过程中,外部审计应针对问题及内部治理报告的其他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检查财务问题,而内部审计则应考虑到外部审计中的财务方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如此,两者有益结合,才能发挥最大能动性,提高审计效果。
市场经济让大多数企业实现高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收益不断增加。然而,纷杂庞大的公司系统也为企业管理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难题,各企业在制定公司制度的同时,如何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推陈出新已是企业规避风险、创造高效益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蒋苏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2(05).
[2]宋微,于锦萍.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与合作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01).
[3]王平.关于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2(02).
[4]陈永强,张会娇.内部审计外部化——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力[J].中国科技博览,2012(12).
[5]石强.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05).
[6]陈静.试论如何加强与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增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和危机管理,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又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确认者,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持续有效运行,既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定职责,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机遇。因此,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进行研究是我们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内容
(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程序。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企业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个要素。其中监督(通常就是内部审计)位于顶端的重要位置,是内控系统的特殊构成要素,它独立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一种再控制。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能够保证业务活动按照恰当的授权进行;能够使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进行记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有利于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有利于通过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内部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部门,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它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所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并实施内部监督,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它既是企业内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评价和监督企业是否做到资产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及经济活动收支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会计记录和报表分析提供资料真实性和公允性证明。
2、经济责任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机构、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以确定其经营业绩、明确经济责任,这里包括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经济责任审计。
3、经济效益审计。审计重点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序和途径为内容,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做出判断和评价。
4、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适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
5、开展明晰产权的审计。审计明晰其产权归属,避免造成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或其他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
6、其他审计。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开展对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工作。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两者在产生渊源、作用和目的、理论基础与假设、发展历程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离不开内部审计。
2、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企业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
4、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财务信息会出现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会不明确,管理会出现混乱现象等,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与现实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5、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讲过,要把内部审计定位为 “管理+效益”,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 内部审计通过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实践运用
1、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美国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五个要素。其中“监督”因素也包括内部审计。
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了内部审计。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评价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中石化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2000年境外上市,为适应境外上市监管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于2005年正式颁布《内部控制手册》,在公司各部门和下属分(子)公司全面正式实施。公司审计部门提出了“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的服务内向型审计理念,审计工作立足公司经营战略和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抓住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内部控制评审成为审计部门一项主要工作。
2、内部审计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审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重要环节较为了解,容易发现缺陷和舞弊行为,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中石化自2005年正式实施《内部控制手册》以来,审计部门积极参与内部控制设计、修改、补充和完善。2007年中石化审计体制改革以来,审计部门每年对股份公司下属分(子)公司独立进行内部控制评审。审计部门依据《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对股份公司下属分(子)公司进行评审、考核,独立评审单位占被评审单位数量的47%。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成为公司修改、补充和完善《内部控制手册》的重要依据,截至2009年初公司已对《内部控制手册》进行了4次修订。通过独立评审,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四、加强内部审计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内部审计机构要合理设置和准确定位。内审机构应适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根据企业管理实际,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内部审计要改变单一的财务收支和舞弊审计模式,向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主的现代审计转变。立足服务,做好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和预防性作用,紧紧围绕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为增加企业价值服务。
2、内部审计要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定。内部审计应站在企业内部控制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大限度地克服内部控制建立时可能就有的天然缺陷。改变内部控制在制定阶段主要交由相关业务部门完成的传统做法,使内部控制在建立之时就交由内部审计进行评价。
3、内部审计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单独立项,专门评价。当前我国企业中对内部控制单独立项,专门评价的还是少数,多数企业内部审计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只是在查账过程中去发现一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应将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单独立项,衡量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寻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强化内控建设的措施,以防范和化解企业各种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内部审计要向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内审人员改变过去那种以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历史运营情况而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传统评价模式,把审计的起点和重点放在关注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为降低风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上,结合企业目标,评价企业现有控制措施能否将其存在的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风险评估的结果来主导内部控制评价重点,根据风险的性质、影响程度、可接受水平,评价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决定所需要的控制,寻找所有可能降低风险的途径,提出管理、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将审计结果直接与企业经营目标和风险控制联系在一起,为企业增加更多的价值。
5、内部审计要配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企业要与国际化大公司同台竞争,将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因此,内审人员结构应是多元化的,人员构成既要有财会人员,还要有工程技术人员、律师、IT专家、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专家等,知识结构也要多元化,除具备财会知识外,还要掌握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形成复合型人才结构。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运行有效,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有效促进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关萍.健全内控制度 强化内部审计[J].冶金财会,2007,(7):40-4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向国际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企业都在寻求高效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受到众多企业的亲睐,特别受到集团化企业的欢迎。中石化属于一个大型国际化、集团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管理的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以及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
所谓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就是指一种适合用于大型跨国集团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企业的管理工作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规模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1]。
(二)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中石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具有其必要性,可以发挥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2.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中石化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促进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2]。
二、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财务共享服务的管理理念是外国提出的,如果要使用在我国的企业当中,则需要对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中石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可行的,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ERP系统的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系统支持。二是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得到实施,为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3]。
三、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学习,提高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认识
要想更好的利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受到更好的管理效果,首选就需要企业认真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行认真的学习,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内涵,提高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认知程度,从而将其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另外,在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自己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涉及到多种风险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多种核心工作,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且财务管理工作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性非常强,想用的对工作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为更好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首先,企业要加强岗位管理。根据岗位的要求将选择合适的员工,主要方式包括选聘、竞聘、人员划转以及大学生补充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企业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管理的技能,保证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顺利实施,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目的[4]。
(三)加强对企业工作流程的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集中的管理,而是先对容易集中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再对原有的管理流程进行再造,从而实现标准化的管理,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工作流程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石化企业应该提高流程管理的意识,树立全面流程管理的观念,认识到加强流程管理对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对流程管理的重视程度。其次,提高对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流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流程管理团队,提高流程管理的质量。最后,由于流程管理并不是某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因此,石化企业应该加强对全部员工的文化教育,使全体员工都可以树立起流程管理的意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保证流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客观真实的对企业的绩效进行管理,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和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因此,中石化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指标,即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首先,中石化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绩效考核的情况来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引入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平衡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其次,制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平衡积分卡以及战略图,保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可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企业总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相衔接的目的,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为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5]。
(五)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并进行不断地优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中石化企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并不断进行优化,以实现对多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首先,企业需要对原有信息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构建以ERP为基础的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其次,加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并可以使企业的员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交流,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为实施财务管理提供方便。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石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思想和理念,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顺利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修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总会计师职能转变的思考[J].经济视野,2014,(7):247-248.
[2]张瑞君,陈虎,张永冀等.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7):57-64.
一、引言
目前,我国成品油销售市场主要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控制。中石油和中石化瓜分成品油销售市场的直接结果是,两大石油集团在成品油销售市场的寡头竞争。据统计,国内现有加油站近10万多座,其中约一半左右属于中石化和中石油。无论从成品油的质量和数量,还是从其品牌和服务来说,两大集团无疑是国内石油零售市场的巨无霸。在成品油的销售市场上,两大集团几乎平分秋色,共同演绎着成品油销售的辉煌和精彩。两大集团对成品油销售市场的长期垄断在阻止国外石油入关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两大集团之间关系微妙,在合作中竞争,在对立中发展,二者在成品油销售市场上相互博弈。基于此,本文根据寡头竞争原理,运用不同形式的古诺模型分别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从理论上找到二者博弈的经济规律,并提出合理化策略和建议,改进两大集团的管理模式和营销理念,以应对石油行业的国际化挑战。
二、古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双寡头古诺模型的原型
设企业1和企业2同时从可行集Qi=[0,∞]中选择它们各自的产出水平qi。它们在市场出清价格p(q)下出售它们的产出,其中q=q1+q2。企业i的生产成本为ci(qi),而企业i的总利润为:
u1(q1,q2)=qip(q)-ci(qi)(1)
其古诺反应函数为:
fi(ci,q1,q2)=q1[p(q1+q2)-ci](2)
若把中石油看作企业1,中石化看作企业2,假定成品油在市场上能够全部销售完,市场总产量的函数为P=P(Q)=a-bQ。再假设两个企业无固定成本,且边际成本相等,c1=c2=c,则双方获得的利润为:
从上述结果来看,引入古诺模型分析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博弈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囚徒困境,无法实现博弈双方和各个博弈方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由于低效率的存在,放任自流不是最好的政策。因此,国家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合理的措施,实行宏观调控,使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合作博弈中取得各自利益最大化。
若从双方整体利益最大化考虑,则两企业的最大总产量为Q?鄢=(a-c)/2b(垄断产量),最大总得益为u?鄢=。双方各生产一半、利润各得一半比只考虑自身利益的独立决策行为得到的利益要高。故根据双方总体利益最大化确定产量,效率更高。
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反应函数确定了其在对手每种固定销售水平下的最优销售量。两个反应函数的交点是古诺博弈的纳什均衡:在给定对手销售水平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企业能通过改变销售量而获益。实际上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市场的博弈竞争条件已不可能局限于一次性的博弈,而更趋向于无限次博弈。
2、两企业无限次重复古诺模型博弈分析
(1)无限次重复古诺模型的概念。重复博弈指基本博弈重复进行构成的博弈过程。基本博弈也称为“原博弈”。基本博弈一直重复下去的重复博弈称为“无限次重复博弈”。根据无限次重复博弈民间定理,设G是一个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用(e1,…,en)表示G的纳什均衡的得益,用(x1,…,xn)表示G的任意可实现得益。如果xi>ei对任意博弈方都成立,而δ(δ是贴现率)足够接近1,那么无限次重复博弈G(∞,δ)中一定存在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各博弈方平均得益就是(x1,…,xn)。
(2)采用无限次古诺模型对中石油和中石化博弈的分析。中石油和中石化作为成品油销售市场的寡头,显然,二者任何一方的行为和动作都会造成另一方的利益发生变化,对成品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双方的信息都相对公开。作为理性的博弈方,两寡头行为方式的选择空间越大,重复博弈的路径就越多,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实现更大利润的机会也就越多。在现实经济中,寡头市场往往是相当稳定的,只要各寡头以同样的格局维持下去,都不对变化做明确的预期,寡头之间年复一年的销售竞争就可以看成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即中石化与中石油的成品油销售完全可看成无限次重复古诺模型。
因此,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作为理性的博弈方,两企业只要采用如下策略:在第一阶段生产垄断产量的一半(a-c)/4b;在第t阶段,如果前t-1阶段的结果都是((a-c)/4b,(a-c)/4b),则继续生产t-1,否则生产古诺量(a-c)/3b,就可以提高效率。双方都采用上述触发策略的博弈路径,每阶段生产产量为(qm/2,qm/2),双方每阶段的得益都是πm/2。
若中石油已采用该触发策略,则中石化有两种情况:
第一,中石化也采用该相应的触发策略,则每期得益为πm/2,无限次重复博弈总得益的现值为:πm/2(1-δ);
第二,中石化偏离该触发策略,设偏离量为qd,则qd必须满足:
解(4)得,qd=a/2b-qm/4-c/2b,此时他的得益为πd,高于不偏离触发策略时该阶段的得益。但是,从下一阶段开始,中石油将报复性地永远采用古诺产量qc,中石化也被迫永远采用qc,以后各阶段得益πd。此阶段中石化得益的现值为:πd+πcδ/(1-δ)。
当πm/2(1-δ)≥πd+πcδ/(1-δ)时,上述触发策略是中石化对中石油的同样触发策略的最佳反应,否则偏离是他的最佳反应。因此,触发策略是有一定条件的,但在现实中,如果通货膨胀率不是太高,贴现率就可以满足上述条件,合作可以实现。综上所述,在基本理论分析中,我们知道市场内部的竞争会带来价格波动,但最终会趋于稳定状态,而且两企业可以寻求合作,共同稳定成品油的销售市场。
尽管如此,二者的合作也只是低水平的合作。实际上,也可构造高效率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即采用加大惩罚力度和提高合作水平的策略。
(3)采用加大惩罚力度和提高合作水平的策略对博弈双方的分析。构造较小的δ能实现高效率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触发策略,在第一阶段生产垄断产量的一半qm/2;在第t阶段,如果第t-1阶段的结果为(qm/2,qm/2),则继续生产qm/2,如果第t阶段的结果为(x,x),也生产qm/2,否则生产x。其中x为比古诺产量qc更高的待定惩罚性高产量。双方都采用上述触发策略的博弈路径为每阶段生产产量qm/2,双方每阶段的得益都是πm/2。设中石油已采用该触发策略。第一,如果中石化也采用该触发策略,则每期得益qm/2,无限次重复博弈总得益的现在值为πm/2(1-δ)。第二,如果中石化偏离该触发策略,则应采用偏离产量qd=a/2b-qm/4-c/2b。此时中石化的得益为πd,高于不偏离触发策略时该阶段的得益。但是,从下一阶段开始,中石油将采用x加以惩罚,中石化的得益为πx=x(a-b×2x)-cx=-2bx2+(a-c)x。假设此后合作重新开始并继续下去,双方都不再偏离合作直到永远,则后面所有阶段的得益与双方从一开始就合作(qm,qm)的得益完全相同。由此可看到,加大惩罚力度可提高合作水平和合作效率。
3、两企业不完全信息的古诺模型博弈分析
三、策略和建议
从博弈的理论角度分析,保持合作、、维护双方的寡头垄断地位是最大的战略选择。博弈的结果表明,国家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或者制度,改变垄断竞争博弈的均衡结果,加强两者的寡头合作关系,建立诚信机制,保持寡头垄断地位,使寡头垄断利润得以长期存在。另外,双方应加强沟通,互利协作,签署有利于巩固双方寡头垄断地位的合作共赢条款,真正实现双方合作共赢的目的。
本文运用不同形式的古诺模型方法对中石油和中石化市场博弈进行理论分析,给出一定的量化分析指标,为两大寡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学解释和经营策略建议,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相信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两大企业能够加强合作,携起手来,共同担负维护国内石油零售市场秩序的重任,以应对石油行业的国际化挑战。
【参考文献】
[1]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因此,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审计工作的重点。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企业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效益的优劣,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财务收支审计侧重经营收入的合法性,成本费用的真实性,损益的准确性;经济效益审计则侧重检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执行目标的效果性,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益审计通过其评价功能,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符合当前建设节约型的基本要求。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的销、经营决策、目标计划、内部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开发等活动;对外投资、兼并、重组及资本运作等活动。目的是评价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合理有效,资源利用是否经济,是否实现既定的目标计划,达到预期的效果等。我们认为,中石化系统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目标、计划执行情况审计
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计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其成绩并揭示存在的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的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二)企业管理职能的效益审计
一是经营决策的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效益优劣,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决策前、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执行以后,审计人员都应当参与评价。如投资效果的决策、产品开发的决策、市场开拓的决策、资源利用的决策、产品盈利结构的决策等都可以作为经营决策审计的内容。目前,由于中石化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所以经营决策的审计主要集中在最高一级审计机关。
二是组织效能的审计。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是否满足有效经营的要求、对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是否适当、是否存在资源的闲置现象、专业化原则是否得到贯彻、管理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是否符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等与组织职能有关的都是组织效能审计的范围。
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措施的设置是否健全、既定的控制措施是否在经营过程中被切实执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严格按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目前石化上市和存续已全面实施内控制度,通过对上市公司内控制度评审情况看,各单位执行力度不够均衡,存在许多问题。内控制度作为公司的“家典”和“法规”,现在和将来都是开展经济效益评审的重要内容。
四是经济合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应坚持对购销合同、贷款合同、联营合同、招投标合同、物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承包合同等进行评审,从签订合同的程序是否合法、内容条款是否合理、履行是否到位等方面把守关口,避免合同失误造成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主要经营活动效益审计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的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物资采购的审计。企业的经营过程一般都是从采购开始,炼化企业原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较大,目前物资供应市场普遍反映为买方市场,这就为降低采购成本提供了操作空间。物资采购审计要充分抓住这个关键,从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环节入手,检查采购过程中购进原材料的价格是否低廉、数量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占用的资金及采购费用是否节约、存放是否安全等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的内容。近年来齐鲁公司组织了以煤炭、原盐、化工三剂、备品备件等为重点的物资供应专项审计,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的促进了物资采购成本的降低和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
2、生产过程资源利用效益的审计。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源耗费的过程,生产效率的高低、资源耗费是否节约、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废品率的高低、产品产量是否满足销售需要等都与企业效益相关。此类审计内容较多,具体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物料能源投入产出审计。根据物料、能源平衡原理和成本分析原理,对企业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企业物料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物料能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审计和评价,从而对企业的物料能源利用情况实行有效的监督、服务,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目的。2004年、2005年齐鲁公司在这一审计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相继对7个生产厂进行了物料能源等投入产出审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生产技术审计。生产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开发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有条件的企业应将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深入到生产技术领域。针对企业生产技术组织、工艺流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以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利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内部潜力,与技术、生产、科研、计划及财会等部门联合开展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促使企业采取措施,大力推动技术改造、科技成果应用与开发,并尽力开发能耗小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大幅度地实现增产增收、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公司结合科研开发费等审计项目,对生产技术某些环节进行了审计,促进了科研开发费使用效果的提高。
(3)资金利用审计。资金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利用得当可使企业获得生机与活力,利用不当会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企业内审部门应重点评审资金筹集是否合理、有效,注意评审其负债经营的可行性、风险性;同时应评审企业资金分配、管理与占用是否合理、有效,从中找出资金闲置浪费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促使企业挖掘浮财,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4)成本费用审计。企业能否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能否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有些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产品无规模效益,单耗高,非生产开支过大,致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这是造成企业亏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内审部门应着重审查原材料、能源、人工、管理费、修理费等各项成本要素的实耗水平,对照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以及本企业最好水平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查明各项成本超支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以督促企业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扭亏增盈,大力提高经济效益。我公司开展的修理费专项审计项目,对于加强修理费使用与管理,提高使用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产品销售的审计。企业产品销售以后,经济效益才能体现出来。产品销售过程中价格确定是否适当、销售费用是否节约、产品发运是否及时、包装是否安全、销售收入是否及时收回、售后服务是否周到等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中石化销售管理体制改革后,分、子公司对产品销售价格等的控制能力相对弱化,总部有必要加大产品销售专项审计的力度。
4、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
针对目前企业中存在的项目可研论证不充分,投资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内审部门应大力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效益审计。通过对可研资料、概算执行情况、施工管理过程、竣工决算、工程物资采购等全过程审计,评价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有无效益流失问题。通过跟踪项目投产后产品产量及收入情况,评价获利能力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投资项目是否达到经济性和效益性。中石化每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大,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审计也是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仅仅局限在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工程结算等方面,而对于投资效果、效益审计几乎没有涉及。
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环节
(一)效益审计的立项
1、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的原则
选择效益审计项目应当围绕企业中心、贴近经营、突出重点、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确保效果。具体讲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要对立项的依据进行。通过收集企业的基础资料,了解企业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产品品种、产量、质量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经营决策和方针,有关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的风险领域、薄弱环节和潜在的问题,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情况和现状,资料反映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主要效益问题以及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通过收集与了解这些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为立项提出依据。
二是要分析各个备选项目的重要性。衡量一个项目重要性的标准是预期取得的审计成效有多大,也就是通过审计提高效益的潜力有多大,在企业中可以发挥多大作用,对预期审计成效大的项目应确定立项进行审计。
三是要分析项目的必要性。内审部门通过重要性研究选出一批对企业提高效益有较大作用的项目之后,应当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和企业自我的需要,进一步分类排队,选择其中在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立项进行效益审计。
四是应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应当考虑现有审计力量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个项目,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是否可能从其他部门选派人员加以配合,目前实施审计是否存在其他的客观困难,通过审计预期取得的效益可能性有多大即审计失败的风险有多大。对既有重要性又属于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当时条件下缺乏可行性,仍不应立项,而要待以后条件成熟后再考虑立项审计。
2、选择效益审计项目的来源和渠道
效益审计的范围广泛,影响效益的因素复杂,而审计资源有限,为了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审计人员必须注意从经营管理活动中选择那些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改进的环节立项进行审计:
一是效益滑坡严重或亏损较严重企业。造成企业效益滑坡或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这些企业可以进行全面的效益审计,在证实企业效益下滑或亏损数额的基础上,核实发生效益滑坡或亏损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制止效益滑坡或亏损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例如某公司下属建设公司,其业务经营范围主要是化工行业工程建设,几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可以对该建设公司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
二是企业中可能存在的重大损失浪费。资金使用、费用开支、成本支出、物资消耗、技术改造等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浪费现象。损失浪费就意味着存在进一步提高效益的潜力。选择比较典型的、重要的事项进行剖析,不仅可以制止或纠正可能的损失浪费,也使有关的管理工作得到改进。齐鲁公司对社区水电汽暖收费及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单位水电汽暖收费管理存在跑冒滴漏、收费不到位等问题,可以针对这种现象立项进行专项审计。
三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环节。每一个企业都有生产经营的重点,影响成本和收入的重点就是企业效益的关键,对这些关键环节进行详细的审计,对提高企业效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对炼油企业,原油成本是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对热电厂,煤炭成本是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原油、煤炭采购成本,就是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环节,对利润有较大影响,可以对其立项进行审计。
四是重要的投资项目。石化企业项目投入资金较多,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风险也较大。选择一项或几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从项目初期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并对项目投产后的获利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控制工程支出,完善工程管理,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五是职工合理化建议中提到的效益问题。职工提出的增产节约的各种合理化建议,常常暴露出管理中的不足,反映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潜力。
六是财务审计中发现的效益问题。审计人员在财务审计中经常会发现效益低下的现象,限于审计资源和时间限制无法解决,可以在财务审计结束后立项进行效益审计。
七是通过指标对比发现的效益差距。通过对生产、技术、经营、财务的主要经济指标与本单位历史水平或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二)效益审计的
1、精心制定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全程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安排,是指导、组织、控制效益审计活动的纲领。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实施活动,都必须根据审计方案来进行。审计方案的制定必须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作业指导,因此方案中审计重点的确定是重中之重。审计重点如果不在方案中加以确定,将使审计活动无从入手,或是缺乏重点或是任意进行,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确定审计重点首先要围绕审计目标,逐步进行调查和分析,列举出每一个审计应当检查的事项。然后再从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大小确定必须进行的审计事项。审计重点的确定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被审计的经营特点、核算体制、各级子公司的隶属关系以及围绕企业效益的有关指标体系来确定。制定审计方案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资料,必要时可以采取走出去的调查方式,向同行业取经,获取可比性的第一手资料。齐鲁公司在开展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到某热电厂进行了调查,对其煤炭采购价格、采购渠道、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充分了解,为制定审计方案和有效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
从每个项目实施审计活动的过程来看,主要是检查、取证、分析三个环节。效益审计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很多,可以借鉴财务审计方法如审阅、盘点、观察、核对、查询法等,也可以借鉴管理审计的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净现值法、价值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abc分析法等。
审计方法的选择要有可操作性,审计方法能否符合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适应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特点至关重要。比如在审查书面材料方面,可采用审阅法和纵横核对法来了解企业内控措施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材料表述不清和有疑问之处,要采取多方查询法来获取审计线索;对材料中的有关数据缺少可信度,要用比较分析法来判断其用意和真伪;对各方都有意回避的事项,要采取重点关注法;在审核企业的财务数额和实物数量时,可采用盘点法和鉴定法验证其数据的真实性。下面结合齐鲁公司开展效益审计的实践重点说明常用审计方法的具体运用:
(1)“审阅”是检查过程中基本的方法。审阅的内容根据具体实施的审计项目来确定。一般来说,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以及统计、合同、会议纪要等资料都应当进行审阅。审阅过程中,审计人员按照各自分工的审计内容对取得的资料有目的的进行检查,查找疑点。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审计人员对包括煤炭采购合同以及签订经济合同过程中形成的招投标文件、出入库单据、有关统计台账、会计原始凭证中的发票等资料进行了认真审阅,通过审阅这些资料既掌握了煤炭采购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发现了一些审计线索。
(2)“盘点”方法对于确定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流失很有帮助。通过核对存货、固定资产等账表与仓库、生产现场等实物在数量、质量上是否相符,能够发现是否存在效益流失问题,发现管理控制环节存在的漏洞。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审计人员深入煤场实地盘点,确认煤炭库存的真实性。审计组和公司计量测试专业人员一起对两大煤场存煤进行了测量,确认煤炭实存26.17万吨,比账存多出5.81万吨。煤炭盘盈没有及时被发现和处理的主要原因是:双方长期未对物资装备中心总库代存煤炭进行实物盘点,热电厂长期多转成本且未定期进行财务稽核。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在进行调账的同时,及时完善了定期盘点和财务稽核制度。通过整改,避免了煤炭超定额储备,减少了存放周期,降低了热值损失。
(3)“观察”于效益审计主要是了解管理和生产过程。通过对企业生产全流程的观察,能够发现影响效益的因素。比如在进行水电汽专项审计时发现水电损耗非常大,审计人员深入到各厂泵房、管道、水表计量点进行实地观察,对部分外供管线进行排查,寻找漏点;对多家用水单位进行了查访;对供、学校、地方政府等部分单位的控制阀门、计量器具进行运转查验。经过综合分析,找出了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通过采取管线维修、堵塞漏点、加大计量管理和收费力度等措施,进一步减少了效益流失。
(4)“核对”主要是指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对照,检查其是否相符,逻辑或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对发现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效益的因素。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通过对热电厂和物资装备中心有关会计账簿和统计资料核对,发现双方记录的煤炭结算量存在较大差异。经查,原因为2004年结算时双方因对验收标准产生分歧,热电厂拒付,推迟到2005年结算,而物资装备中心依旧在2004年进行了账务处理。另外,由于结算手续繁琐,票据传递不畅,影响了原煤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导致热电厂期末巨量暂估,影响了热电厂生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煤炭结算效率低下,引起了主要供应商的不满,也影响了公司信誉。针对存在的问题,物资装备中心经过分析研究,改善了结算手续,提高了结算效率。
(5)“询问法”是指与有关人员进行谈话,询问一些与审计内容有关的问题,或者了解内部控制管理的方法、制度,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等等。通过询问,既可以找到审计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和审计线索,也能达到加强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积极沟通的目的,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6)“对比分析”是审计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进行对比的数据资料很多,对生产经营的有关数据可以与以前年度进行纵向对比,也可以与同行业水平进行横向对比,还可以对相关项目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存在的差距,找出解决办法,达到提高效益的目标。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我们分别按运输方式、采购渠道对量价构成情况进行了深入解剖。按运输方式分为铁运和汽运两种方式,其中铁运140.92万吨,占采购总量的77.29%,平均每吨采购成本343.18元;汽运41.41万吨,占采购总量的22.71%,平均每吨采购成本409.51元。汽运煤比铁运煤平均每吨成本高66.33元,按采购总量总成本高2746.86万元。
按供货渠道分为总部集中采购、矿方直供、煤运公司采购、经营公司采购四种方式,对比分析采购量及采购价后发现,从经营公司采购的煤炭价格高于煤运公司和矿方直供采购价格,且从经营公司采购量占采购总量的58.12%,而兄弟企业不超过20%。因此,汽运煤的比重高和经营公司采购量大、矿方直供量小是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根据审计建议,供应部门加大了大矿直供量,并加大了与铁路部门的协调力度,增加铁运煤比例,大大降低了煤炭采购成本。
(7)“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查找分析影响某一事项的因素,从中找出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效益审计的检查分析过程。影响效益的因素很多,不可能对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检查,只能抓住重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煤炭采购专项审计时,为了客观分析评价煤炭质量,查找影响入炉煤热值损失的原因,审计人员对煤炭取样过程进行了穿行测试,详细了解煤炭采购、入库、入锅炉的过程并对每月煤炭热值进行了统计和加权平均计算,找到了影响入炉煤热值的主要因素:一是雨季导致热值损失较大;二是煤炭入厂后到送入锅炉时间差的影响,如果入厂煤直接送往锅炉的比例大,则入炉煤与入厂煤的热值差差值较小,反之则差值较大;三是煤炭质量不均衡造成的影响。锅炉设计热值为4500大卡,由于煤炭采购质量不均衡,入炉优质原煤热值远大于设计值,造成浪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建议,即一是优化煤炭采购和库存方案,在保证煤炭合理库存的前提下,加大入厂煤直接送往锅炉的比例,减少中间仓储环节;二是对优质煤和热值较低的劣质煤合理混合燃烧,在保证锅炉设计燃烧值的情况下,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通过整改措施的实施,提高了煤炭燃烧值,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也不是独立进行,要几种方法交叉运用,并且要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不断探索创新审计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建议才能有针对性,评价才能恰当。
(三)经济效益审计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
四、当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和对策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难点
1、创新不足。近年来,石化各级审计机构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局限于单个项目的审计,综合性的效益审计项目难以取得较大成效。
2、效益审计范围相对狭窄。的经济效益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内容为主,与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距离。对到底开展什么项目的效益审计,效益审计范围延伸到什么程度,仍然存在疑问。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局限性,还有审计人员思维方式和技术知识水平的限制。
3、审计队伍专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进行。目前审计人员大都是财务专业,对石油化工行业高度化的生产过程,复杂的工艺流程缺乏了解,尤其是对于生产技术指标相关的统计资料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原材料价格、生产消耗指标等可以横向对比的资料很难通过有效途径获得,造成经济效益审计难以深入。
4、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系统运用不熟练,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目前审计人员往往只熟悉办公软件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的核心系统不了解,难以发现利用计算机舞弊的现象。尤其是中石化erp系统全面实施后,企业的业务处理模式、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模式均发生了根本变化。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对应关系逐渐变得模糊,原先从财务数据入手的审计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审计人员面临更大的挑战。
5、审计效果难以实现。尽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建议,但从实际整改情况看,并没有改变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效果利用程度不高。
(二)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负责人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的角色,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定位于企业经营运行的“医生”,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良好的经营运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深入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大在审计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的理论研讨模式,工作中可以邀请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尽量达到务实、高效。要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比如在尚未开展过的审计领域(如车间生产领域等)进行试验,经过总结提高,力争在审计理论上有所创新,能够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拓宽审计领域。近年来,中国石化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革,供应、销售、投资、资金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审计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改革的要求,所以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让审计人员感到欣慰的是,中国石化审计体制改革方案即将出台。改革后的审计体系如何定位,各级审计部门的职责如何明确划分,是影响审计工作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关键。我们认为,审计体制改革后,总部审计机关的职责应该主要是总体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分局重点对所分管单位的供应、销售、投资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各单位审计部门重点在内控、管理和生产领域的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科学完善的审计管理体制和明确的职责分工不但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拓宽审计领域。
3、调整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加强职业资格,加大培训力度,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审计、财会、企业管理、工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考察、聘请生产厂人员讲解等方式充分了解生产工艺流程;适当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审计过程。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4、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erp相关模块的操作。内部审计人员应主动地参与erp实施过程,要对erp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验证输入与输出数据可信程度。要对系统内部控制的设置和遵守情况、系统内定义的信息转换规则等进行审计验证。同时,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开发针对erp环境的审计软件,将erp系统下的数据转化为便于查询、审计的数据。
5、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程度。经济效益评价结果是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企业应充分利用。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加强宏观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和调整经营战略服务。要运用经济效益评价堵塞企业经营管理的漏洞,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审计部门要加强后续审计的力度,确保审计成果。同时,审计部门要与公司领导充分沟通,会同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考核细则,实施奖惩。另外,对于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践项目,要及时加以总结,建立案例库或模型库,以便为以后或其他单位进行类似的审计工作提供范本。
主要参考:
一、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意义
1.防控企业管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一定风险性,在项目投资、融资、政策制定、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风险,这些风险给企业的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以及长远发展造成了威胁,应当予以科学规避。我国现在仍有很多企业,只关注眼前收益,而不重视风险防范,这无疑给企业经营带来隐患。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把风险防范意识根植于企业员工的头脑之中,让大家正确认识风险的危害与起因,进而严格执行风险管理流程,不忽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由此,在企业内部培育起风险管理文化,帮助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将风险转化为契机,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以保障企业的长久发展。2.保障生产经营的安全与质量。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中,虽然制定有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员工对之视而不见,违规操作频频发生,产品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影响了企业信誉度。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缺乏坚实的安全质量文化建设。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生产实践表明,主动构建、内在温和的企业安全质量文化,相对于强制要求、被动接受的规章制度而言,更能够有效地保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质量文化,应当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与发展目标,这样不仅能够促进规范管理,还能促使企业员工自我约束违规的行为。3.提高国际性经营管理的水平。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大趋势之下,我国很多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范围不断拓展,这一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企业跨国经营的一大障碍。文化差异的范畴包括了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相应的言行举止等,这些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可见,企业内部先进文化的建设十分必要。企业发展应当秉持着开放的文化理念,建立起全球性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沟通,构建互敬互信、相互合作的经营氛围,由此促进企业国际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4.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企业大踏步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帮助全体员工树立起节约意识、成本理念,充分体现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角色,这种整体合力就会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时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建议
1.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生产经验管理的直接对象,要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并规范其行为,这一过程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让员工都参与到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中来,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工作中,多关心员工,帮助解决他们实际困难,通过教育培训以挖掘员工的潜能,促使他们认同企业文化,并据此履行职责。与此同时,形式多样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促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多方采纳建议和意见,从而增进理解与信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此外,还要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的功效,比如它帮助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营造了企业良好形象、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等,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在企业员工中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2.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科学原则。第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要以文化管理推进安全管理,深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视岗位的工作职责,出现问题及时追责。同时,提高全员职工的安全意识,体现安全生产文化的引导作用,营造安全生产氛围,进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第二,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企业要保证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强化全面质量管理,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做好质量监控,层层把关。与此同时,加强员工的质量教育,严格管理,相关岗位的质量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由此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第三,企业风险文化建设。一方面,促使企业员工树立起风险意识,强化风险文化的导向力度,促进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操作标准,并使其内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收集风险信息、分析风险点、研究风险规避策略等,做好企业的风险防控工作,从整体上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3.构建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的绩效管理存在问题,比如,有些企业在做绩效考核时不依据客观情况,而是依据个人情感,导致考核结果无法反映员工的真实工作状态,更不能以此来督促员工上进。还有的企业,在做绩效评价时偏向于资历老的员工,而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企业内部构建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现阶段,企业绩效考评文化应当把员工的能力与业绩作为依据,在人才的选拔、任免、奖惩方面,要规范标准,排除主观因素影响,促使员工在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与此同时,企业在管理中,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信任,增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交流,由此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发扬先进的企业文化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并且渗透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有效实现文化强企。
参考文献:
[1]蔡静,在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中彰显人性[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