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6: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档案管理体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档案管理是在文章储存、材料保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有效率有意义的管理手段,在我国档案储存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从此,集中式档案管理应运而生。“集中式”是集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方式,为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概述
集中式档案管理是指档案集中储存收藏的管理方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制定的合理有效的档案保管体制,即将国家档案统一收归国家管理,任何其他单位不得拥有,所有国家档案都是对我国历史的见证,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它们一直都在默默地为我国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如果说国家集中式档案管理是一栋房子,那么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则是建造房子的砖瓦,换言之,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基层档案管理中,各式各样的档案想要按照合理有序的方法进行管理,就必须将各种档案整合起来统一管理,然后逐级分层,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档案的集中式管理。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意义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国家的意义。集中式档案管理在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支撑。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诞生,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复杂而没有效率的档案管理方式,并且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档案法》指出,统一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对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社会的意义。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不乏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档案材料,然而合理有效地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才能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分析,从反思分析中汲取精华血液,使之渗透融合到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中,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且有效的新鲜力量。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企业的意义。随着我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企业依靠着健康的国家政策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对集中式档案管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档案储存管理方法,就不能在众多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就会迅速失去企业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破产重组。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健全档案法规。近年来,我国对于档案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制迫在眉睫。我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档案管理办法,在制定行业和部门档案管理办法上没有对其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只是从根本的利益出发,从而导致了各项档案杂乱无章,如若长期执行可能会出现档案丢失、遗漏等问题。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管理部门应优化合作。档案管理部门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分层、分专业管理的主要行政机关,然而,分散式管理并不能有效地针对档案类型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所以,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团结协作,对档案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实现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在各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制定等政策,使部门和部门之间能够进行统一的沟通,优化各档案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合作提供便利畅通的桥梁。
(三)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繁琐而又重要的,因此,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是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是规范档案工作的有效途径。了解学习并且严格依据我国《档案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进而通过对《档案法》的深入学习,更好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促进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向数字多元化发展,档案管理的重心也由传统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移。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事业进行“集中式”管理,利用数字资源的完整、迅速的传输速度,对档案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不仅传输方便,而且还能有效的增加档案的搜索速度,减少整理、分析档案的时间,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应采取多元的现代化技术,利用数字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提升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该体制有利用国家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企业的深化和改革。合理利用数字信息,对档案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和安全稳定的分析,还可以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团结协作和紧密配合,使我国档案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国档案事业贡献出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漳先.对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8.
在当代,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档案管理的期望,这要求我们对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探索出进行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效率的对策。
一、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混乱。档案管理作为一项行政管理活动需要有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但是,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标准、档案机构的日常工作内容以及各档案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等,这样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各个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设置自主性较大,缺乏统一的设置规范,每个档案部门的档案管理内容不明确,责权不明确等,造成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整体管理较为混乱,难以科学长远地发展。
2、档案管理机构性质设定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档案管理机构进行了档案局和档案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设置本来是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便于集中精力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却缺乏对合体之后的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性质判定,这造成了档案管理机构的性质区分困难和具体管理困难,违背了改革的本意。档案局作为一个行政单位,其基本职能是制定和监督执行档案规章制度,对下级档案局机构进行管理,保障档案的真实,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等,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档案信息以及档案事物的行政管理。而在进行“局馆合一”之后,新的档案管理机构无法确立其性质,当然其职能和权责也就无法划定,造成了档案工作难以正常进行。[1]
3、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之间的矛盾。受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影响,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整体集中化程度较高,分级管理中各局馆的自主性和协调性较差,难以配合完成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在目前的档案管理中,我们设置了统一的档案管理机构,对各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各地方也都存在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他们主要受到地方政府的管理的领导,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进行集中化的专业管理,同时档案管理效率又较低,难以完成档案管理的任务。
二、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1、打破旧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建立新的,集中管理的档案管理体制。我们旧有的档案管理体制采取的是各职能部门分别设立档案资料室进行本部门档案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虽然能够促进档案搜集和本部门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但是不利于档案的统一管理,我们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就是要建立新的,集中管理的档案管理体制。在新的档案管理体制中,我们可以以县区为单位,在县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新的档案馆,这个新档案馆收集各部门档案馆的所有档案资料,对档案资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利用。在新的档案馆建立之后,部门档案馆负责收集档案资料,收集到的档案资料一方面可以为本部门所利用,另一方面要交总档案馆保存和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这种档案管理方式融合了分散与集中管理档案的优点,有助于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的科学化。[2]
2、进行档案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档案管理的局馆设置问题以及自身性质上,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不同情况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中各个单位的隶属关系,明确档案管理中各个部门的权责和服务对象,促进档案管理的科学高效进行。首先,档案管理工作由地方档案局统一安排进行。这即有利于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也能够保障档案管理的内容能够及时为国家和政府所用。其次,各档案馆在档案局的统一主持下自由完成档案管理工作。档案馆按照档案局的要求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各档案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促使档案信息的全面发展,能够为社会所用,实现档案馆存在的意义。最后,明确档案局和档案馆的性质。档案局在档案管理体制中依然保持其自身的行政性不变,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来对档案馆进行管理。档案馆依然保持自己的事业单位的性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要服从档案局的管理,完成档案局交代的各项任务。[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给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阻碍,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倚重,这种阻碍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对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借鉴了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状况,提出了在我国进行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科学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l]魏文志,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探讨[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10,(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57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100- 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事工作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鉴于此,笔者对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结合当前的一些改革措施,对我国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探索总结。
1 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集中统一就是由专门的组织人事部门对人事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其他部门没有权利擅自管理人事档案,这就保证了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分级负责就是指全国的人事档案工作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各级的管理权限来管理每一级人员的档案工作,并对相关的人事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如市委组织部负责管理市县处级干部的人事档案材料。
2 存在的弊端
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虽然集中统一,但是明显具有分散性,特别是县级以下的人事档案材料由多方参与管理,除组织人事部门正管之外,劳动、教育、卫生等部门还兼管人事档案,甚至每一个单位还管理一部分档案材料。再就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把人事档案管理列入业务指导的范围,管理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很少参与档案部门的业务活动,使人事档案工作变成了远离于国家档案工作之外的孤独个体。
这种家家都管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让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单位自行保管人事档案,几十人的人事档案材料随便存放在办公室的文件橱柜中,根本谈不上“六防”等保管条件。在这种状态下,人事档案材料真实性很难维护,一些虚假材料趁机混入档案中。另外档案的实体安全也存在危险,档案丢失、损毁现象经常发生。这种效率低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
3 改革方向及措施
3.1 建立区域性的人事档案中心
构建区域性的人事档案中心是适应新的管理体制的需要。把本身应归国家和社会所有的人事档案,从单位解放出来,重归社会所有,从而实现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区域性的人事档案中心对人事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既扩大了人事档案管理的规模,又充分利用了人力、财力,实现了人事档案管理集约化,这样大幅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管理费用,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建立区域性的人事档案中心应采取试点基础、稳步过渡和全面推进的分层实施的原则。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3.2 实施人事
人事是今后区域人事档案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事的优势表现在有利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单位可以减少内部人事管理事务,可以集中精力抓人才开发和人才培训。人事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改革的初期,事业单位全员人事显然不切实际,但是可以采取逐步推行的方法,也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3.3 改革人事档案的整理方法
改革人事档案的整理方法是实行档案实体整理不装订。不装订不等于不整理,不装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这是符合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人事档案实行不装订保存,是为了保持档案材料的原貌,是体现档案原始性特点的根本做法。现在的档案整理方法要把档案材料装订成册,必须要对原件进行适当的修剪取齐,这已经是对原始材料的人为破坏了。而人事档案不同于文书档案,一般每隔一两年就要充实材料,重新装订材料,如此反复几次,档案材料已经破烂不堪。这已经使材料的原始性难以实现。改革现行的人事档案整理方法还要注意平时归档,只需在每份档案材料加盖“类号页”档号章,整理材料时对号入座,排列好顺序即可。档案材料不装订,既省时、省工,又不损坏材料,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3.4 深入开发人事档案信息
①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信息库的内容要准确、详细,并且要随时维护和更新。人们利用数据库可以查询、统一人员信息,形成各种表格,极大地提高了人事档案利用工作的效率。② 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同时关键是加强网络的安全性。③ 人事档案工作要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人才建设中的作用,把区域性人事档案中心建设成为人才开发的权威机构。
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能促进人事档案工作的发展。只有实行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人事档案工作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人事档案工作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探讨,分析了在社会转型和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特征,提出了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管理体制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总体来说分析,管理体制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工作的效果,阻碍了基层城建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那么,新形势下,基层城建档案如何才能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呢?本文对基层城建档案管理体制的问题,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讨。
2.基层城建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基层城建档案工作主要指的是县(市、区)级的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诸方面相关的工作,因为其城市较小,功能单一,建设工程量较少等诸多原因,使基层的城建档案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对基础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形成了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管理机构残缺
目前,我国基层城建档案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城建档案馆、综合档案室、内设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等均不完善,有很多是交付市城建管理,有的只是列为相关科室的一项工作,有的则没有纳入正规管理,可以说,当前基层档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机构残缺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着城建档案能够健康发展,在当前精简机构,裁员增效的大环境下,解决基层档案管理机构不全的问题,存在很大的障碍。
2.2管理人员的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相关调查资料的分析,目前很多县级城建档案馆(室)的工作人员总体看来,属于年龄大、技术能力差的占多数,城建档案需要的规划、建设、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对对自身人才匮乏的基层单位来说很难完成合格人员的配备的。
2.3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功能
由于受基层服务范围的限制,基层的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或者认为城建档案只是将档案保存起来就万事大吉了,而对于城建档案参与城建与管理的重要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致使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档案管理者缺乏主动性等,也影响了档案功能的发挥。
2.4领导的支持力度
从一些基层城建档案工作做得好的单位中可以看出,当地领导的支持力度大,城建档案的管理水平就会不断提升,因为领导重视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与执行就得力,对于基建的经费投入也能到位,城建档案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另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仅靠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不够,还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在遵法守法的良性的法制环境中,实现依法治档的理想目标。
2.5宣传
利用媒介宣传是当前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应该是,利用城建档案信息为城市和群众服务,这是用事实说话的有效方式。
3.基层城建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城建档案已形成了网络化管理,由部、省对城建档案进行宏观管理外,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地(市)、县级对负责本区域内的城建档案管理,最终由当地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因为城市规模的大小不同,城建档案的管理规模也随之分为不同等级的规模,规模较大的城市往往城建档案管理的规模也比较合理,管理工作开展较为顺利,但就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说,这样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导致城建档案管理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3.1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
管理机构的残缺无疑会阻碍城建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很对规模较小的县级城市来说,盲目的设置城建档案管理机构,也是不科学的,在目前经济上不发达的情况下,也是不切实际的,机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就给一些建筑行政主管部门的城建档案工作滞后问题,提供了寻找借口的理由,由此导致在城建档案工作中,很多基层单位将重点转移到机构设置的工作上。
3.2认识不到位
目前,还有很多基层单位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城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使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3利用城建档案牟利
在城建档案工作中,有的领导不去抓工作而是想从该项工作中牟利,如果无力可图,他们就对之表现的漠不关心。
4.如何建立新型的基层城建档案管理体制
结合目前基层城市的发展水平分析,要建立一支设备齐全、人才结构合理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然后,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又迫在眉睫。结合城建档案管理的要求,要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联合与城建档案相关的单位组建城市档案联席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则要选择各单位的主要的业务骨干人才,以分工负责、联合管理的模式构建城建档案管理的新体制。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要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城建档案要实施集中登记,各自进行保管,实现信息共享,各城建档案的联合单位要根据统一的规章制度,结合相应的整理规范,根据联席会议的规定的分类目录,统一格式,在存放、保管等环节上执行统一的标准。集中登记要求,每个专业部门在进行档案的分类编目工作时,要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一份,由专人进行集中登记(负责登记人员可为兼职),各自进行保管指的是各联合单位自己负责城建档案的整理及保管使用。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促进了建设者对自身的建设档案保护;同时;方便了专业人员对自己城建档案的查找;所有与城建档案相关的建设者、管理者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实现信息的共享。
城建联合档案的管理模式优势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在基层范围内,由于这些相关部门比较集中,基本都属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城建档案联席工作领导小组比较容易组建。同时,也有利于对各成员单位的城建档案工作考核;(2)
实行分散管理后,解决了过去专业部门存在的基层城建档案收集障碍多,困难大的问题;(3)有效缓解了基层城建档案机构设置困难的问题,在当前没有充足的条件创建独立的城建档案机构的情况下,构建城建联合管理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解决了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人才结构等问题;(4)在城建档案自己保管后,给需要利用档案的单位打开了方便之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在城建联合管理模式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比如,城建档案的分散式管理,很容易导致档案丢失、损坏等,档案的分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专业部门的负担,更多地分散了专人人员工作的精力,总之,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5.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建档案管理原则,灵活性、创新性地开展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才能探索出科学化、实用化、高效化的基层城建档案管理的先进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雪.城建档案人的职业道德[J] .活力.2010(04):98-98
[2]鞠伟芳.浅谈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城建档案的依法治档工作[J].科技信息.2009(05):359-379
[3]聂敏环.浅谈县级城建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档案.2005(06):14-15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347-01
当前是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人们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们只有充分利用档案信息,才能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尽快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档案信息化浪潮不断深化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工作的重点。
1. 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形成原因
1.1 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向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网络信息化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档案信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档案资源的网络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益,是当前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
企业档案信息化同其它信息化工程一样,由众多子系统构成,并且环环相扣。包括档案部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其中企业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是实现企业档案资源信息化的核心[1]。
具体体现在,第一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都将影响着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是企业档案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和保障。其次,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及客观要求。因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和开发利用,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具有更强劲的实力生存于市场经济之中。
1.2 企业档案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由于企业经费有限,资源建设明显不足,计算机普及率不高,操作技术落后,许多地方在技术处理上仍以手工为主,服务质量不高,对文献信息资源只能作较简单的加工处理,整体服务水平是浅层次的,落后的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开发企业档案信息的一大突出障碍。所以存在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设施现代化水平落后的问题。
第二因为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能开展信息咨询、网络检索、信息分析、市场调研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员,所以,造成档案工作的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加强[2]。
第三由于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的观念和手段不正确,传统的信息开发观念(如事后再分析开发、实体开发);企业对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所放松,使建立起的业务基础处于守摊状态,各项档案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具体实施下去,因而成为了阻碍新形势下开发企业档案信息的障碍。
2.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
2.1 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首先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做好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然后建立必要的检索工具,既要采取各种传统的有效的编目,著录、撰述形式,还要创造新形式。要注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与开发图书、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的配合与协调。其次要做好档案二次开发,就是对档案信息浓缩加工,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2 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3]。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只有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遵循全程管理原则、前端控制原则、集成管理原则三点原则;才能保证管理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的实现,从而达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的管理目标。
2.3 加强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目前因为档案资源建设整体投资不高,有的部门缺乏资金来源,有的部门对档案重视不够。同时,在网络化管理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格式,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而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前提,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步伐。所以要做好档案工作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工作,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很重要。
2.4 选好人才,搞好创新工作
信息化强调以人为本,企业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因此要重视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而对在岗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工作,普及现代档案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档案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信息专家,以满足档案事业高水平持续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求档案部门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联系,走出“孤独”,了解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和档案工作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开拓思路,创新观念,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利用上。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寻找新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用创新的思维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力度,信息资源的管理会更上一层楼。
3.结语
在现在的网络化社会,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发挥档案的重要信息资源作用,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为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档案信息的方式与高质童的档案信息产品,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会计委派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在这种形式下,委派对象大多是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直接管理,即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会计人员独立,并实行在单位之间定期轮岗制度。
2. “财务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不配备会计人员,只设报账员,将招考来的会计的行政关系等转到核算中心,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其服务单位的人事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将会计核算权从单位行政管理权分离出来,取消各单位银行账户,统一进行会计核算、报送财务报告,保管会计档案等财务活动,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委托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不变,委托单位有权向会计核算中心查询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结余等情况。核算中心是在双方签订的委托书所授权的范围内对单位资金享有财务核算权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权,无支配和使用权。
目前,会计委派制下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大致是:一、委派会计受财政部门委派,直接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所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委派会计整理立卷,会计档案实体仍在原单位保存,即保持了原单位全宗的完整性。但这种模式到了基层,特别是乡村一级,会计档案管理方式却发生了变化。各村的财务全部由乡镇的委派会计统一核算、报账,各村形成的会计档案也集中在乡镇统一管理,不再向各村返回会计档案。二、会计集中核算地区或部门,在会计核算中心形成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进行整理、归档、保管、提供利用。这其中,有的核算中心将委派单位的会计档案暂保管一年后向委托单位返回;有的则不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及时向委托单位返回,而是自行保管。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是新成立的机构,大多是租用或腾出几间房当做办公的地方,办公用房十分紧张,报销、办公挤在一起,没有专门的会计档案库房和专门的档案员,加之各单位的报账人员频繁往来,环境嘈杂,十分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其形成的会计档案也基本没有规范整理,混乱堆放在柜子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 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不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这不符合《档案法》特别是《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是委托单位委托被委托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形成的,尽管会计档案的实体由于保管单位的变更而变更,但他的所有权仍是委托单位,属于委托单位全宗的一个门类,应当保持一个单位全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 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七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五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大量的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转贴于
3. 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制订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4. 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管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5.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2. 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一是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未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不符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6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是委托单位委托被委托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形成的,尽管会计档案的实体由于保管单位的变更而变更,但其所有权仍是委托单位,属于委托单位全宗的一个门类,应当保持一个单位全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7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5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的大量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
三是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之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了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四是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强调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五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转型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档案管理体制改革,须从国家关于各项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厘清我国现阶段档案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明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构筑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档案管理体制,其直接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借鉴与苏联,同时照顾到我国特殊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以“集中统一”为指导建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国家档案局统一领导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对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进行统一领导、管理和宏观指导,同时负责国家级的档案管理工作;地方档案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档案管理事务,接受本地方行政区域党和政府的领导并接受上级档案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可以说,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使得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同时负责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项职能,容易导致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认同模糊,也易于形成档案管理局和档案管理管法律责任不清,档案管理机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影响了档案管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非国有单位档案及私人档案的管理是否仍旧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仍存在争议,需要从体制上予以确定和解决;文件管理及档案管理被人为割裂,给档案管理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档案质量的参差不齐、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等,这些都是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是有效应对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档案管理体制,因此,今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档案管理资源,建立综合性的档案馆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对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彻底否定和推倒重建,而是在现有档案体制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改进使之更加顺应和符合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继续坚持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其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当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统一整合当前地方档案馆档案资源,建立省(市)一级的统一的综合性的档案馆,打破以往档案管理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真正实现地方档案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用,提升规模效益,提高地方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变革“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实行“局馆分离”
实行档案管理“局馆分离”是按照当前我国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同时也是基于当前我国档案管理现存问题而做出的,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和档案馆要进行分离,明确各自职能,各归其位。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馆要在机构、人事、管理等方面实行彻底分离,分离后,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将集中负责档案管理的统一领导、规划协调、监督指导等,而档案馆将承担其作为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将承担相关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事宜,实行“局馆分离”后档案馆将逐步摆脱原有的行政化运作模式,真正发挥其专职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文化单位职能,真正走向民众,走向社会。
(三)实现档案管理体制的多元发展,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活力
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依照计划经济时代特点而形成,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档案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各种非国有单位及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的出现使得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积极回应,因此对于这些非国有单位的档案管理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鼓励这些企业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情况下,赋予企业一定的档案管理自,地方档案行政部门及档案馆则负责对企业的档案管理进行直接或间接监督、指导,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理管理、使用档案。
三、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大力加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对进一步规范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释放档案管理工作活力,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健康发展都各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0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