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6: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合同管理需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与发展的时代,面计算机系统则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 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 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 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 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转贴于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参考文献
[1] E Winemiller, J.Roff, 著. Visual Basic6.0数据库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041-03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深入,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自2011年3月份以来,全国电力资源供求形势越来越紧张,各大电网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缺口,把我国推向了又一个“电慌”阶段。在当前如此紧张的电力供求形势下,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现有的电力资源合理调配使用,以免因电力缺口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我们广大电力行业从业者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电力负荷系统在需求侧的管理中的应用越发广泛,该项技术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用户负荷的变化情况及其电力消费规律。因此,可以提前对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更加有效地控制电力负荷,从而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维护正常的用电秩序。
1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指利用无线、有线、载波等通信方式,由安装在用户侧的采集控制装置和供电公司的监控系统实现对用户或某个区域电力、电能等用电状况进行监测、控制并对采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加以应用的综合系统。包括终端装置、收发设备及信道、主台软硬件设备及其形成的数据库、文档等。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入负荷管理系统,90年代中期得到大力发展,系统从最初的控制功能转变为集遥控、遥信、遥测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负荷管理系统,经过十几年的运行与使用,已经得到了供、用电双方的认可,成为沟通供用电企业的最便捷的桥梁,目前负荷管理系统在需求侧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2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功能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可以实现遥感、遥测、遥控等多项功能,它可以遥测各种电气参数,进行终端抄表、数据采样、数据分析、负荷控制等。同时可以对计量柜、电表用电情况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可以进行声光电报警,甚至发出短信报警。后台主站支持终端主动上传,具备人工召测及定时召测功能,可以采用功率自动控制、电信号控制,具有多条负荷曲线对比功能,可以全过程记录、分析负控前后的用电数据。
电力负荷系统的这些功能可以完成远程抄表、电量控制、遥控操作、催缴电费警报等工作,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需求侧,可以按照变电站、变电站、大客户制定用电错峰计划,终端更是可以随时实现负荷遥控管理。
3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在需求侧管理的应用
3.1 意义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在需求侧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缓和电力供需矛盾,可以有效地引导用户优化用电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用电效率,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从而达到节能环保、优化电力配置的目的,确保电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 需求侧管理的内容及实施手段
需求侧管理主要包括提高能效、负荷管理、能源替代、余能回收、新能发电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负荷管理是其重点,通过采取技术手段、经济措施以及适当的行政措施引导用户合理调整其负荷曲线,降低电力高峰的需求或者增大电力低谷的需求,尽量将负荷曲线调得平缓些,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负荷率,从而保证供电的可靠性。负荷管理通常可以采取削峰、填谷、移峰填谷这三种手段。削峰是指在电网负荷高峰期减小用户的需求量,从而降低整个电网的高峰负荷。填谷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启用空闲的发电容量,增加用户的需求。移峰填谷是指把在电网负荷高峰期的电力需求转移到低谷时段。
电力需求侧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下列几种: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提高用电效率,电力负荷系统在需求侧的应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实施梯度电价、分时段电价等措施对电力需求进行调节;行政措施,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以法律、政策、制度等形式规范电力市场,规范用户的电力消费行为,推动节能环保,防止浪费。
3.3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
3.3.1 大大增加了负荷预测的准确性。供电企业对自身的供电能力是了如指掌的,但是对于用户的电力负荷却难以掌握,只能对其进行预测,因此,负荷预测是需求侧管理的必要条件。电力负荷系统可以对用户的用电情况实时进行监控,采集电力负荷的相关参数,为负荷预测提供了参考数据,从而提高电力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对用户电力负荷参数的统计、分析,充分了解各种负荷的特点,为优化用户的用电方案提供依据。准确的电力负荷预测为在不同条件下拟定需求侧管理的有序用电指标提供可靠依据。
3.3.2 准确掌控负荷曲线,优化运行方式。通过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监控、记录用电企业的负荷曲线、用电特性,掌握其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潜力,并可按定企业、定设备编制可强制错峰、可主动避峰、可安排轮休、可直接限负荷的企业及对应的各级负荷管理目标,进行负荷分析后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协调分配电力资源、确保电力供应。
3.3.3 对电力负荷进行实时动态控制,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一个电力负荷控制设备安装于用户端,当需要进行紧急限电时,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用户的用电负荷进行控制,以保证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3.3.4 提高错峰效果。通常是采取人工现场督察的方式来落实错峰方案,而很多用户对错峰工作有抵制情绪,不愿意配合错峰工作,因此,错峰效果较差。而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可以对负荷进行分级控制,强行实施错峰,只需要将负控终端接入跳闸回路即可。负荷控制系统的应用不但确保了用电方案的果断实施,实现了有序用电的科学调配,还避免了现场错峰督察的矛盾,大大提高了错峰工作的效率。
3.4 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3.4.1 GPRS通讯盲区问题。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通常采用GPRS通信,因此通信的成功率对系统的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通信受天气、地理位置、用户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甚至会出现信号盲区或者错误。造成信号数据错误与盲区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电力负荷控制设备安装的位置移动通信信号十分微弱;电力负荷控制设备安装于地下室或者建筑结构十分密集的地方;电力负荷控制设备串接的电流互感器采用双绕组形式,由于双绕组电流互感器两绕组所产生的电磁场互相干扰,从而造成负荷控制系统采集到的数据与实际存在差异。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安装天线增加通信信号接收能力;采取通讯模块外移的方法,也就是将通讯模块与采集器分开,将其放置于通讯信号较好的地方;安装信号放大器或抗干扰器。
3.4.2 负荷控制与客户服务的关系。如何处理电力紧张期与客户的关系,是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也必须解决的问题。系统通过远程控制实施强制错峰,势必会影响到电力企业与用户的关系。错峰是电力负荷系统在需求侧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错峰后对客户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建议国家结合电价改革,出台有关需求侧管理在电价体系中地位的政策法规,提供资金保障,合理补偿有关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有关用户开支的成本,不能不顾客户承受能力和经济利益而强行限电来减少客户端用电需求。
4 结语
在电力资源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在需求侧采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势在必行。这不但可以加强需求侧的管理,还可以提高客户端的用电效益,可以促使人们优化用电方法,改变用电观念,促进节能环保。但是,负荷控制系统也应该不断完善功能,以便更好服务于需求侧的管理工作,为整个电网的有序、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魏杰.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J].黑龙江电力,2007,(2).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5-0109-03
2011年,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从年初3月开始由于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电煤供应不足等原因,全国电力供需形式日趋紧张,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电网均出现了较大的电力缺口,保守估计全国供电缺口在3000万千瓦左右。8月份以来,南方电网电力缺口达到15%。广西、贵州两省区己进入电力供应红色预警状态,电力缺口分别接近40%和35%。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次“电荒”。面对当前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必须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即将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应用到需求侧管理中去,充分应用负荷控制系统这一技术手段实时掌握电力客户负荷变化、用电规律,更准确地进行负荷预测,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不断研究挖掘技术潜力,扩展完善功能,更有效地控制电力负荷,建立正常的有序用电秩序,确保安全经济用电。
一、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组成和T作原理
从上世纪中后期,我国开始了对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先后经历了音频、电力线载波及无线电控制3个阶段,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现有移动网络GPRS/CDMA数据传输技术的负荷控制技术的出现,无线负荷控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有较大提高。作为一种集中控制系统,通常电力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图1)主要包括:一个主站、通信信道、几百个甚至上万的现场终端。因而,数量庞大、分部广泛的现场终端是系统的主要特点,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现场终端设备主要由主控单元、电参数采样单元、监控单元、通信单元、RS485接口、遥信输入、遥控输出单元组成,系统通过RS485线与客户多功能电子表或主进线电流、电压互感器连接,直接采集客户各相功率、电流、电压等实时数据资料。再通过GPRS/CDMA/局域网等数据传输通道,与后台主站进行通讯。客户数据资料可集中后台主站进行维护,系统使用者采用WEB进行数据提取和实现各管理功能。
二、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功能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终端集遥感,遥测,遥调,遥控功能为一体,能够遥测各类电气参数,实现终端抄表、交流采样、负荷控制、数据统计分析、主站通信、远程升级功能。同时监控计量柜、电表用电异常情况,具有声光电、短信等实时报警功能。后台主站支持终端主动上传,具有定时召测和人工召测功能,支持按功率自动控制、电信号控制等各种控制方式,设置多套负荷曲线对比功能,并对负控前后电量数据进行全程记录,自动进行用电分析。
这一系列的功能,使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完成远程抄表、遥控操作、功率控制、电量控制、催费告警等工作,大大缩减了人工监控的时问及人力资源。在执行需求侧管理功能时,可按变电站、线路、大客户制定错峰计划,按周期或某一时段进行错峰效果分析,终端更可随时进行负荷远程控制。
三、应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进行需求侧管理分析
(一)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够有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地目的,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需求侧管理的内容和实施手段
需求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提高能效;(2)负荷管理;(3)能源替代、余能回收及新能源发电。其中负荷管理又称负荷整形,通过技术、经济措施及必要的行政引导激励用户调整其负荷曲线形状,有效地降低电力高峰需求或增加电力低谷需求,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负荷率,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益和供电可靠率。
负荷管理有三种基本类型。(1)削峰:在电网高峰负荷期减少用户的电力需求;通过削峰,降低电网的高峰负荷;(2)填谷,在电网低谷时段启用系统空闲的发电容量,增加用户的电力电量需求;(3)移峰填谷,将电网高峰负荷的用电需求推移到低谷负荷时段,同时起到削峰和填谷的双从作用。
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手段方面,主要包括:(1)技术手段,通过采用先进的节电技术和高效设备来提高用电效率;本文正是详述的应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这一有效技术手段进行需求侧管理达到负荷整形从而提高客户终端用电效益。(2)经济手段,指各种电价、直接经济激励和需求侧竞价等措施对电力负荷进行调节和引导用电需求。(3)引导手段,对用户进行消费引导的一种有效的、不可缺少的市场手段。(4)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通过法律、标准、政策、制度等规范电力消费和市场行为,推动节能增效、避免浪费、保护环境的管理活动。
(三)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应用在需求侧管理中的成效分析
近期云南电网公司已经全面整合各个供电局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低压抄表系统,关口电能量信息采集系统,配变监测系统的应用,在省公司建立统一平台将各公司信息接入,形成1点连接多点的形式,实现对全省负荷的实时监测。
目前红河供电局己投运电力负荷控制终端有1350台,终端上线率为95%,上线终端在1140台左右,系统现在日监控负荷平均负荷在120~130万千瓦,已经达到红河州全州负荷的90%以上。变压器容量100kVA以上用户已经基本覆盖,2011年6月监测用电量月累计101980.97万千瓦时,数据完整率91.01%,低压集抄模块正在试用阶段,运行正常后开始正式收费使用。通过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使用,客户负荷能够做到实时监控和掌握,红河供电局的有序用电工作成效显著。
一、需求分析
如今社会和科技正在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获取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因此学校的管理方式也要迎合这种变化,在收集学生信息时就需要采用更高效,快捷的途径,这既能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所以学校设计网络化、人性化、实用化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必定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1.管理员的功能需求。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对用户、学生、班级、课程、宿舍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主要功能如下:
1)学生信息的初始化、添加、修改、删除、浏览、导入、导出,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入学时间、所在班级、宿舍、籍贯及备注等信息。
2)学籍信息的管理,包括班级设置、年级、专业等信息的添加,导入、导出、修改,删除、浏览等。
3)教师信息的初始化,教师权限的修改、删除、浏览等。
4)基本课程的管理、数据导入、导出、修改,删除、浏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时、学分和课程具体描述等。
5)学生选修课信息的管理,包括导入、导出、修改、删除选课信息及学生选课名称、人数的分析统计、打印等。
2.学生的功能需求。学生主要进行与自身有关的信息查询、输入、输出、交流、信息反馈等,主要需求如下:
1)基本信息管理。查询、修改学生本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号、民族、出生日期、籍贯、所在班级、备注、宿舍信息等。
2)选课信息管理。可查询、选择待选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课程类型、学时、学分和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情况、教材信息;浏览个人的选课结果以及个人成绩信息等。
3)交流信息管理。学生利用此系统对学校管理、教学、后勤服务等进行评价、打分,收集、反馈学生的意见、建议,设置生活、学习、校园活动交流平台,建立良好的学生与校方交流互动途径。
3.系统的性能需求。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运行,系统应该满足以下的性能需求:
(1)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安全性是系统的基本要求。本系统要充分考虑当前和将来可能承受的访问量,在硬件条件达到要求的前提下,科学的设计数据结构,减少数据冗余,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响应时间,满足学校对信息处理的需求。另外,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对于整个系统举足轻重,也影响系统功能和性能,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运用数据加密技术确保信息安全。
(2)系统的开放性和系统的可扩充性
友好的交互界面和科学的数据接口,是系统人性化和扩展能力的表现,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数据的良好对接,也能为今后业务的发展预留空间和资源。
(3)系统的易用性和易维护性
本系统是直接面向业务操作员的,而使用人员往往对计算机并不一定熟悉。这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接口,简单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系统应该尽量使用用户熟悉的术语和简洁的中文界面,针对用户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供足够的在线帮助,以缩短用户对系统熟悉的过程。
(4)系统的标准化
系统在设计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计算机硬件、软件规范要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例如在开发中使用的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开发工具都必须符合通用标准。
二、功能模块图
三、各功能模块说明
1.宿舍管理模块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宿舍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模块类似酒店管理系统,加入了客户自主服务的功能,体现学校后勤管理的人性化。具体应包含下几点内容:
(1)数据结构:
包含楼号、楼层、房间号、床位号、收费标准、学号、姓名、班级、性别、专业、学院、校区等基本字段信息;
(2)教师端基本功能:
包含学生住宿信息初始化,能批量(按学院、专业、班级)生成学生住宿信息及住宿标准、学生住宿调整、更换、入住、退宿,报表生成(按学院、专业、班级、楼号、校区等多种条件生成报表)、查询、打印、数据导出、导入等;
(3)学生端基本功能:
查询、浏览住宿信息(楼号、楼层、房间、床位、价格等信息)、住宿申请、预定床位、提交定单信息,后台按价格信息生成住宿应收款提交财务缓冲库经审核生成住宿应收费;住宿调整申请、走读申请、宿舍财产管理、毕业离校退宿办理等。
2.教务管理模块
本模块包括学生服务端和教师服务端。主要提供选课、教材、学分、专业、排课等功能,具体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数据结构:
包含学号、姓名、班级、班级代码、专业、专业代码、学院、学院代码、学期代码、入学年度、毕业年度、选课名称、选课代码、应修学分、实修学分等与教学有关的基本字段信息;
(2)教师端基本功能:
学生学籍管理包含学院、专业、班级等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查询、调整、变更、应修学分初始化、调整、选课调整、补修信息管理、排课管理、教材管理、数据打印、导出、导入等;依据学生选课学分、学分单价及学期生成学分制应收学费,提交主机收费;
(3)学生端基本功能:
选课管理,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学分、成绩、课表、补修课程、查询、提交、专业调整、学籍变更申请、网上注册等;
3.学工管理模块
本模块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功能,该模块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数据结构:
包含学号、姓名、政治面貌、身份证号码、民族、班级、性别、年龄、校区、家庭地址、联系电话、QQ号、银行账号、辅导员电话等基本字段信息;
(2)教师端基本功能:
系统管理,学生日常管理,基本信息管理(不含学籍信息),学生资助管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设置、数据审核、查询等,奖(助)学金评定、审核、勤工助学注册、工资发放、就业管理、派遣、问卷调查;绿色通道(绿色通道管理、绿色通道统计)信息等。
(3)学生端基本功能:
银行卡号、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不含学籍信息)管理、输入、变更、学生奖助学金申请、查询,勤工助学工资查询、学生缴费查询、网上注册、消息查询,个人档案资料管理,综合素质测评查询等。
4.财务收费模块
本模块主要收集宿舍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学工管理模块的价格信息,如住宿费、选修费以及预先设置的收费项目,按一定的优先级实时生成应收费,提供给缴费终端完成收费,实现收费项目信息从收集到缴费全过程的智能化处理。具体应包含以下内容:
(1)数据结构:
包含学号、姓名、班级、班级代码、专业、专业代码、学院、学院代码、学期代码、应收专业学费、应收学分制学费、应收住宿费、应收教材费等字段信息;
(2)教师端基本功能:
能够实现教务、宿管、学工、财务基本信息数据实时传递、共享;能分类查询、检索学生信息;能提取学生住宿信息,经审核自动生成学生应收住宿费;按教务模块学生专业、选课信息等生成应收专业学费、学分制学费、教材费,补修学分应收费;按学生学籍变动、宿舍调整、奖助贷金额、银行卡号等信息变更自动更新收费系统学生基本信息保持学生信息的同步变动;能自动提取、审核、打印、汇总学生奖、助、贷、工资发放表,能按银行要求的格式导出上卡文件;能够设定学生应收费项目优先级,能实现新生报道绿色通道服务、贷款批量扣款等;
(3)学生端(网上缴费)基本功能:
1 面向职业技术学院班级综合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
面向职业技术学院的班级综合管理系统是职业院校中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之一,学生信息管理越来越趋于繁琐、复杂,如何有效的减少工作量,所以开发一个高效稳定、技术先进、完善统一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利用信息技术来对繁重工作量的管理不仅节约人力资源,而且避免出现错误难于修改,避免繁琐出现查询难等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必要麻烦。
1.1 从技术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该项目是否易于开发和修改
采用易学的数据库和可视化界面的语言来完成对系统的开发,这样出现问题易于查找和修改。
1.2 从实用角度来分析,该项目是否能够给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带来便利
班级管理系统是需要大量的学生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完成的,主要是采用输入、修改、保存三种模式来操作,分成学生基本信息、成绩管理、班级管理、学籍管理几个主要模块。系统完成后,基本的信息和数据可以直接生成各种分析报表。班主任以及各位老师也只需要对电脑操作有所了解,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对该系统运用自如。
经过上述分析表明,班级管理系统的开发,简单易学的实用性是很可行的。
2 技术需求、功能需求和使用需求
2.1 技术需求
(1)先进性要求。要求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开发工具及软件,保证系统的功能、性能两大指标都达到较高的标准。
(2)安全性要求。面向教师、教务工作者提供各种方式的信息服务,需要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性,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功能,从数据库存储、检索、提取、入库、、管理等各个层面和角度都有相应的安全机制信息的标题和内容不能同时为空,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不容易被侵入和破坏。
(3)可扩充性要求。随着教育机制和学校管理的不断升级完善,需要增加和运行节点的扩展,系统对硬件软件的要求会不断提高,系统采用的所有硬件,软件的选择必须考虑可达到扩展性的需求。
(4)可维护性的要求。纠正软件系统出现的错误和缺陷, 以满足新的要求,能够被理解、被校正、被修改或改善的难易程度。可维护性不但与采用的分析设计方法和开发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软件项目的管理技术关系密切。软件的可维护性成为软件开发阶段各个时期的关键目标。
除了与开发方法有关的因素之外,以下因素也会对可维护性有着重要影响:
(1)软件设计人员是否受到严格的规范化工作培训;(2)是否采用主流的编程语言;(3)是否采用主流的操作系统;(4)是否采用标准化的文档资料结构和文档形成机制;(5)是否保存规范化的测试信息;(6)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用表格方式录入数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必须以录入数据取值范围和类型双重保护作为基础。
2.2 功能需求
通过了解,要求系统应具备6项功能:
(1)由于系统操作员对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需要设置简单易懂的界面。(2)该系统的操作对象是班主任,对信息保密工作需要有较好的权限管理。(3)对系统的原始数据修改操作方面要利用多条件修改。(4)支持多条件查询,方便的数据查询。(5)数据删除添加方便,安全性高。(6)数据自动生成。
・数据库系统。要求能够对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删除、增加、减少的工作。
・软件支持。可视化界面,操作简单明了易于差错和修改。
・学生基本信息。要求根据学校需要输入的学生的所有信息内容进行设置,其中包括家长信息,以便于和家长沟通联系。
・成绩管理。要求对每个学期学生的科目以及相关科目的成绩进行查询。
・学籍管理。要求能够对学生注册信息等进行查询。
2.3 使用需求
面向职业技术学院的班级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七个主要模块:系统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注册管理、成绩管理、学籍变动班级管理和退出。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信息进行随机的掌握,同时方便操作者随时添加、查询、修改、删除工作,让工作信息化:⑴能够存储一定的成绩信息,方便有效的进行相应成绩数据操作和管理,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1)学生成绩信息的录入、删除及修改;2)学生成绩信息的查询。⑵能够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相应的信息存储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信息的登记、删除及修改;2)学生资料的统计与查询。3)学生的特长和履历,以便因材施教,更好的发挥学生特长。⑶权限设置时一定要区分班主任和学生的权限,甚至于对教师也需要另外设置权限,例如学生只能具备访问查询打印权限,任课老师只能设置登记成绩权限,而班主任具备所有除管理员权限之外的权限。⑷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提供数据信息授权访问权限,随时更新用户密码,保护系统安全,防止随意删除修改,对电脑主板和开机都设置不同的密码以确保安全性、准确性、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210-03
0引言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系统管理。
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信息系统实施的基础,其网络环境的搭建,硬件设施的配置选型即要满足公司业务应用,同时又要有前瞻性和可扩展性,以满足日益扩展的企业应用功能的要求。
在技术基础设施之上需要有系统软件支持,以便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方便,安全的运行。
应用软件构建了企业系统应用的核心内容,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应用软件,解决企业的不同程度的管理问题,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市场相应的速度,以及对竞争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对系统管理问题的解决。面对不同应用的软件以及系统建设,如何规划企业IT战略,优化现有业务流程,贯彻先进的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加之适应新型竞争环境的组织结构建设是信息系统成功应用的必然保障。
1系统需求分析
1.1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物流企业规模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外延迅速扩大,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已难以支撑当前和未来的管理需求。随着企业管理外延的扩大,运输专线不断增加,带来管理监控的难度,冲突和矛盾也随之增多,这不仅对企业的凝聚力产生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更直接降低了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客户满意度下降,业务在膨胀扩展之后又迅速萎缩。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技术落后,缺乏扩展性
系统架构和业务需求不匹配。物流业务的特点是分散和集中,其近乎无限可能的物流渠道产生分散的信息,对这些分散信息快速、集中的反映和处理,体现着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之前的大部分C/S架构模式的系统维护成本大、适应性弱,对物流企业这种快速发展,业务变化快的企业很难适应。
2)数据安全性导致数据风险,产生使用顾虑,导致信息混乱
数据库服务器部署缺乏安全保障,而且是多家企业共用服务器等情况,在使用上给用户带来安全的忧患。在当前信息时代,信息关乎着企业的命运,对于企业的关键数据和信息,如果被竞争对手掌握,将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物流企业在系统的使用上存在顾虑,不敢将关键数据和敏感数据输入系统,这就造成信息和数据的不完整,无法发挥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支撑作用,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信息混乱,不但无法正向支撑业务管理,还对正常的管理活动造成破坏和消弱。技术实现和企业的经营思想不相符合,无法推动企业发展。
3)简单的功能,松散的业务逻辑,产生致命的硬伤
4)技术缺陷,导致服务的丧失
先天性的技术不足,无法满足用户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没有技术的支撑,良好的服务必然成为空谈。
目前,国内外对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的研究侧重在这些方面:一是物流配送车辆调度问题的研究,以期获得优化的配送运输线路规划方法;二是研究GP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和具体信息平台的建设;三是智能分拣系统的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配送企业选择应用GPS技术.以期达到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目的。但很多企业仅仅是为达到监控配送车辆的行进轨迹而应用GPS,很少把GPS和物流配送的其他环节,如绩效管理、配送运输线路的规划等结合起来。而将3G技术和GPS技术融合起来进行路径优化的更是没有。
1.2 Multi-Agent 技术
Multi-Agent系统(MAS)是多个Agent组成的集合,其多个Agent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服务,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它的目标是将大而复杂的系统建设成小的、彼此互相通信和协调的,易于管理的系统。
MAS的关键问题是该系统中每个Agent功能的确定以及各Agent之间的协作,协商,交流。单个Agent的功能即该Agent的自主性,即该Agent所能完成的功能;Agent之间的协作即某个Agent将要完成的任务分配给其他Agent然后综合各Agent的结果将最后的结果输出给用户的过程;协商即Agent之间解决冲突并最后达到一致的过程
1.3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的意义
本系统的研究基于多智体技术设计,各独立的子系统(Agent),通过某种特定的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系统的方案,其中各Agent通过相互协商与合作来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通过智能体之间的通讯,开发新的规划或求解方法,用以处理不完全、不确定的信息;通过智能体之问的协作,改善每个智能体的基本能力,并从智能体的交互中进一步理解环境影响与社会行为;用模块化风格来组织系统,发挥多智体系统自主性、分布性、协调性的优势,使系统性能与管理目标得到进一步优化。
本方案还将条码系统和短信系统结合起来可以自动向客户发送送货信息,大幅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实现零损耗和零投诉的管理目标。并建立一种长效的绩效管理系统.使系统业务能力向企业智能转变,依据庞大而严谨的基础数据,从经营分析,提升到市场计划、企业规划、绩效评估和盈利预测的智能系统。并全面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服务,同时充分挖掘潜在客户.这样可以帮助企业节约资源、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并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帮助企业实现商品全程监控、可视化管理,降低牛鞭效应,增强企业的反映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本方案利用3G技术将线路规划和GPS结合起来,对货运线路进行优化,使得公司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客户也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自己货物的人和信息,送货员只需要一个手机即可完成货物配送,而电子签名机制的实现,又进一步保障了货物签收的安全性。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部署
系统采用B/S模式智能体的系统架构,以服务器为核心,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存储基本上都在服务器端完成,用户使用浏览器进行事务处理。具有易于升级,便于维护,客户端使用难度低、可移植性强等特点。系统使用ASP.ENT技术、MMS技术、Web Service技术和Ajax技术实现,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合在一起,提供最优的性价比。
2.2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分三阶段实施,从基本业务平台,到高级业务平台,最终实现智能业务平台的建设。基本业务平台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关注于物流业务的流程优化;高级业务平台将通过系统的内涵深入和外延扩展,加强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功能;智能业务平台为物流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基本业务平台实现目标
依据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理论,建立完整、完善和顺畅的信息流;通过对企业信息流的全面管理和监控,达到对物流、资金流的掌控和管理。
系统包括客户管理、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配送、专线管理、信用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员工管理、客户自助平台、运营监控,以及经营分析等主要业务模块。涵盖物流企业当前所有业务。
系统满足物流企业不断拓展,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
完善的权限管理和系统级的数据安全保障。
2)高级业务平台实现目标
进一步挖掘系统内涵和扩展外延,通过系统的完善,充分体现“经营企业、经营市场、经营客户”的物流企业三位一体的经营思想。
条码系统和GPS定位追踪系统的建立,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实现零损耗和零投诉的管理目标。
自动分拣系统使企业迈入国际现代化超大型物流企业的行列。
3)智能业务管理平台实现目标
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使系统业务能力向企业智能转变,依据庞大而严谨的基础数据,从经营分析,提升到市场计划、企业规划、绩效评估和盈利预测的智能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的全面实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服务,同时充分挖掘潜在客户。
门户网站建立,企业形象、客户服务、业务管理融为一体,为物流企业品牌的建立、宣传和巩固奠定坚实的核心支撑。
3 结论
本研究方案对当前的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透彻的剖析,突出了基于3G和Multi-Agent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的需求及开发的必要性。
另外,在系统规划中,还将尝试运用很多新的物流管理方案:
采用智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使系统不仅仅是企业业务的支撑,同时在智能化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计划、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把GPS和物流配送的其他环节,如绩效管理、配送运输线路的规划等结合起来。将模糊核聚类(KFCM)技术应用于基于3G和GPS的车辆行驶路线进行规划中。
条码系统和基于条码的手机短信自动发送信息。
3G手机电子签名的使用。
无线系统和有线系统的融合。
基于3G和手机摄像的条码识别货物配送业务。
参考文献
建筑市场环境内,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占有重要的比重,招投标是成本管理中的首要阶段,能够在整体上调控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利用自身的真实性,控制招投标与建筑造价分配,体现出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建筑工程要规范好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满足建筑工程的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把控好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预防经济与施工风险。
1关联性分析
(1)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指在建筑市场的竞争状态下,规划好工程工程承包与发包的形式。招投标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起到监督的作用,其可要求发包方,提供与建筑工程相关的招标因素,包括价格、期限等,邀请施工单位进行投标操作,各项招投标的内容,均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经过秘密报价后,实行公开、公正的竞争,发包方会自主选择比较优质的合作单位。招投标的过程中,涉及到多项实践项目,要规划好招投标的过程,完善招投标的操作。(2)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是指承包与发包双方,在建筑项目建设之前,通过合同的形式,规划好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协调并商议好相关的事宜[1]。建筑工程合同具备法律效应,而合同管理能够确保合同条款的有效实施,建筑合同管理的内容有:①评估承包与发包双方的主体资格,审核文件中的各项条款;②监督好合同文本,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求承包与发包双方均要履行合同的内容;③定期检查建筑工程是否履行合同条款,及时解决建筑工程现场出现的合同纠纷问题,利用合同指导参建单位的各项行为。(3)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机构,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监督招投标的过程中,规范合同管理的过程。首先建筑招投标的过程,也是施工合同谈判与签订的过程,承包与发包双方,按照商议当事人的提议,在协商的过程中,确定出合同的内容;然后在建筑市场的交易角度上分析,招投标属于交易的范畴,交易双方并没有构建合法的交易关系,所以招投标的过程对合同管理有很大的需求,利用合同管理的法律形式,规范双方的关系,促使招投标的过程能够处于法律保护的状态下;最后是合同管理能够检查招投标的内容,提高招投标的成功率,而且招投标文件内,包含了合同管理中的基本条款,合同内容需依照招投标拟定条款项目,表明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不可分割的联系。
2合同管理在招投标中的实践运用
(1)审查招标文件。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方法,可以审查交易活动中的招标文件,配合招投标中的各项审查工作[2]。招标文件审查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与行业的相关规定,利用合同管理的途径,发挥招标文件审查的基本职责,避免影响招标文件的真实性。合同管理在招标文件审查工作上,起到规范与约束的作用,能在监督的状态下,确保招标文件的公平、公正,杜绝潜在经济风险,表明合同管理对招标文件的控制作用。(2)监督招标过程。合同管理参与了招标的全部过程,在招标全过程中起到监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要求合同管理配合招标活动,尤其是大型的开标、勘察工作内。投标企业要掌握投标书的内容,由发包方宣布标价信息,这些内容中,大多反馈了后期合同的内容,也是招投标参与方信息的真实表达[3]。合同管理人员监督招标过程时,会积极参与到现场监督内,由此才能掌握招投标的真实资料,便于审查合同的内容,保证合同管理行为合法、真实。例如:招标活动的现场勘察行为,需要了解活动现场的情况,要求合同中的很多条款,都要符合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要在招标活动现场总结条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合同管理人员需在第一时间掌握招标全过程的所有信息,积极了解招标过程内,参与方的意见,协调后制定合同管理的内容。(3)参与后期管理。合同管理部门,会参与到招投标的后期管理过程内,积极配合招投标的运用,还要在后期安排回访工作,专门了解承包与发包方对合同管理及政府职能的意见,以便要求参建双方能够遵守合同管理的内容,履行合同义务,确保招投标后期工作的稳定性。回访是合同管理后期的工作,按照招标、投标等资料,也要检查合同中的内容,构建出考核制度,调节并处理合同管理期间出现的纠纷问题。合同管理在参与招投标后期管理时,主动树立合同管理的意识,加强内部管理与约束,提升合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4]。例如:建筑招投标后期管理中,实行合同检查,专门利用合同管理中的考核制度,保障参建方能够履行合同中的内容,提高履约率,合同管理部门跟踪招投标的实际管理,促使招投标后期管理与合同管理均能顺利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评估招投标的活动,要求参建方遵循合同管理中的条例。
3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完善措施
例举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完善措施,如:①完善合同管理的组织,依照招投标的需求,组织合同管理的内容,积极培训与合同管理相关的内容,落实责任制度,以免影响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业务项目;②完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促使建筑工程的交易活动中,参建方均能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运营,降低外部环境条件对建筑工程招投标或合同管理的影响,维护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关联性。
4结束语
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均具体较高的实践价值,规范了建筑施工的市场状态,加强管理与监督的控制力度,保障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工程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方面,落实完善的措施,确保建筑成本管理及造价控制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和效益水平。
作者:张勋 李鸿材 刘辉 于洪广 单位:中油管道物资装备有限公司招标中心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科研生产部
参考文献:
[1]李海晓.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关系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224-225.
摘要:传统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要重点关注功能模块建设,并坚持正确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73-02
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本质就是一个“契约束”。企业由大量内部与外部的“契约”凝结而成。当然,科斯眼中的“契约”并不等同于“合同”,但不可否认,“契约”的主体构成部分属于企业中林林总总的“有形合同”,对外有各种交易合同,对内有劳动合同、保密合同等。因此,企业合同的管理水平,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体现或代表了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建立一套管理规范化、工作自动化、流程标准化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实现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管控合同风险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一、传统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合同管理往往停留在日常事务性工作,尚未形成体系化、模块化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合同管理人员大多埋头于日常事务性、走流程的工作,使其难以摆脱现有事务性工作而向体系化、模块化管理层面升华,缺乏完整工作管理闭环,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
2、合同定期评估失位,未形成合同管理全方位、全过程评估,尤其是对审批、履行等关键环节的评估相对薄弱,不利于合同管理工作的持续提升和闭环管理。
3、合同管理的价值未充分挖掘,对公司的运营支撑作用有待提升。在公司运营中,合同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大量反映公司内部运营管理的数据信息,但其中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导致法律部门参与业务部门经营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对公司运营管理起到有力支撑。
二、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满足日益加强的外部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包括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等在内的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的合同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明确要求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合同管理体系。最近广东省国资委最新出台的《关于推动省属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设》以及《广东省属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也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体系的明确要求。因此,建设合同管理平台,不仅是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是更好地遵从外部监管要求的需要。
2、优化企业管理手段、提升管控水平的需要
合同是企业业务开展的一个关键载体,合同管理是支持企业集团进行管理和管控的重要手段和渠道。通过建设合同管理平台,可为企业的集团化管控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平台,并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应用价值:①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要求、与内控制度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合同管理的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②统一合同起草、修改、审批、签订、履行的业务流程,强化合同全过程管理,有效控制合同风险;③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合同信息及执行情况,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提升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和企业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业务管理更加透明、便捷和及时,企业领导对借助信息化提升管理理念落实、战略执行和监督能力的需求也日趋强烈,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合同管理水平也成了多数大型企业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水平提高同时也为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硬件支持,使企业对合同管理的诸多需求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以落实,这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提升的过程。
三、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应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管理需求来设置,但对大多数合同管理系统来说,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
合同准备:该模块重点解决合同起草效率不高、质量待提高等问题,重点就合同范本、批量合同、合同管理人员、起草过程指导等方面进行重点提升优化。模块功能主要包含合同相对方管理、合同模版管理、合同审批流程管理等;
合同审批:根据公司经营发展所涉及不同类型业务的特点和合同风险管理的需要,确定不同金额、不同类型的合同的审批流程,制定相应审批规则。完善合同签章及倒签管理规范等,提升合同审批效率,防范因合同审订疏漏引发的法律风险。模块功能主要包含合同审批流程、合同倒签、合同签章管理等。
“合同履行”:合同履行主要对合同签订后的履行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对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建立合同履行全过程动态管控机制,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管控;通过梳理合同变更、解除、作废及争议、违约等处理,提升合同履行异常处理的规范性,并可以实现合同履行计划管理、履行过程的跟踪监控、履行结果的反馈、付款审批关联等。模块功能主要包含:合同履行计划管理、合同更新管理、合同付款关联、合同相对方评价等。
“合同评估”:通过构建一套合同管理水平的指标体系,实现对合同管理水平的有效评价;并通过定期评估通报机制,推进合同管理评估显性化。模块功能主要包含合同评估及报送体系。
“合同统计与查询”:合同信息是重要的经营管理信息,通过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合同的汇总及分类查询统计,可以根据固定的或定制化的要求,汇总生成各类涉及合同的信息图表,为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帮助。模块功能主要包含合同查询、合同统计。
四、建设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工作步骤
企业的合同管理不是孤立的管理体系,而应当作为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在企业原有合同事务的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的、高效的合同管理体系。
1、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前的梳理和准备
为更好的完成合同管理系统的建设,作为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础和依托,需要先行或同步进行企业合同管理体系优化与构建,即:从管理的角度对合同管理过程中的要点进行梳理、对合同管理风险进行排查,按照流程的逻辑节点对合同管理的内容进行归类,形成新的处理流程规范、法务活动各岗位规范、标准法律文件范本等,构建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全过程的合同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方案,将合同管理体系成果有效的融入法务管理平台系统,促进合同管理有效落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合同管理能力。
2、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开发过程主要是把前期梳理准备的成果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形式表现出来。系统开发的工作主要包括需求调研、产品开发、内部测试及调整、初步验收、产品上线试运行、产品最终验收等环节。系统开发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把需求也就是企业用户的想法尽可能的还原成系统的功能模块。如果出差较大偏差,导致系统最终成果不能提供设想的功能,不能给用户较好的体验,则意味系统开发的失败,这是我们需要在系统开发中尽量避免的。
3、系统落地实施
系统开发完毕,并不意味着系统建设的结束,将已完成的系统经过宣贯、培训,落实到日常的合同管理工作中,才是系统开发的最终目的。系统的落地实施,一般需要经过用户试用、培训、发文要求等环节,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将系统强制推广应用,是系统落地实施最重要,也是必须的一个环节。系统落地实施后,还要根据运用情况,及时修补、适时升级。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47-02
1 合同管理系统需求与功能分析
1.1 系统需求
面向大型制造企业,该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①用户众多,应尽量满足各方需要,用户界面应尽量直观、美观,操作应尽量简单;②应方便扩展,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因时而异,应需求而变,为节省企业开发成本,降低实施难度,应考虑异构系统的集成;③面对大量数据,其响应速度应该比较快,执行效率应该高;④由于企业产品性质,系统安全性必须保证。
1.2 功能需求
合同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对审批、签订后的合同,收集其基本信息并长期保存,提高查询效率,便于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预警催交项目。因而合同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合同基本信息录入、合同执行、合同查询与统计、合同预警和催交等四个部分。
在合同到货之后还需对货物进行待验,经过检验的货物才能执行退货、入库操作,因而也是合同执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同时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需要提供系统维护和数据接入以及系统扩展的接口,这样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使该系统可以很好的扩展或被扩展,会降低开发成本。
1.3 功能模块
根据以上分析,该合同管理系统由合同基本信息管理、合同执行管理、合同查询统计管理、合同预警催交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等六个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实现录入合同头信息、录入合同明细信息、合同发票付款处理、合同预付款处理、合同退货处理、合同基本与综合信息查询和统计、合同到期预警、供应商信息与系统权限设置等功能,实现供应保障部门信息录入的信息化、科学化。
各模块功能说明:
①合同基本信息管理。该模块数据是合同管理系统中的静态信息之一,自合同签订审批开始,合同基本信息就固定不变,是合同其他管理模块的根本。合同基本信息细化成合同头与合同明细信息,是为了便于管理,节省数据空间。一旦合同基本信息确定,基本信息管理也就被冻结,只能进行查询不能进行修改。
②合同执行管理。该模块是合同管理中的核心,是合同管理系统中动态信息的集合。合同执行是对资金的掌控,供应商供货之后就要进行付款,视情况进行发票付款与预付款操作。
③合同查询统计管理。主要针对各种查询统计,用来评估供应部门的绩效,为计划部门提供反馈信息,方便计划部门对后续任务进行更合理的安排。
④合同预警催交管理。针对到期合同未完成交货任务的进行提前预警,一来通知供应商尽快交货,二来提醒生产部门以及计划部门针对不可预知的问题做出对策,以免影响企业的生产。
⑤供应商信息管理。该模块数据也是合同管理系统中的静态信息之一,主要是保存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并且根据供应商的历史交货记录进行定级评估,方便后续定货时对供应商的选择,更好的完成企业生产计划中的物资保障。
⑥系统管理。其中系统权限管理负责对不同的操作人员身份进行验证并规定其操作权限,系统基本信息维护用来对系统整体安全性已经稳定性进行的一系列管理。
2 合同管理系统数据流程
业务流程见图2。
3 合同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3.1 体系结构
根据系统需求,我们采用基于CORBA的三层C/S体系结构。
人机交互层就是客户端,是用户与系统的接口,用户通过此接口与系统进行交互。在身份验证机制下,用户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登陆,或者扫描自己的编码直接登陆此系统,在权限的严格控制下,进行查询、录入、管理、系统维护等等工作,最大程度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应用程序服务器层实则由多层组成:执行层、业务逻辑层和层,它们共同构成了应用服务器层,是该系统的核心。一层是提供了与客户端的接口,二层是整个系统中的业务逻辑中枢,三层是数据库的连接接口,三者的统一构成了该系统的通信中枢。执行层主要是利用连接池技术来管理数据库的连接与断开,用连接池来监视数据库连接的数量和使用情况等,减少了数据库的负担,同时提高了查询等操作效率。业务逻辑层主要用来承载系统功能的业务逻辑,该层有各种操作函数,作为客户端的操作基础,方便对数据库的存取。最后一层为层,考虑系统异构与扩展、减少代码的重复编写、降低软件的维护升级成本,在该层提供了各种接口,使用CORBA的组件VisiBroker Agent来提高对数据的存取速度,达到在本地存取的效果。
数据服务层为Oracle数据库,是存储数据的永久场所,根据功能需求,在该服务器上主要包含了合同基本信息库、合同执行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等多个数据库。
3.2 应用实例
按照上述所言,该合同管理系统的程序采用Delphi7.0进行开发编写,数据库是Oracle9.0i。该系统纳入了现代管理统计方法,将合同的各个阶段都包含了进去。如图4、图5分别是该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层的可视化界面和其中的发票付款界面。应用服务器层界面把在用的和空闲的连接池数清晰展示,给我们的管理带来很大方便。发票付款界面主要用来录入有发票的付款记录,同时根据合同规定和实际操作需要进行冲减预付款,这里不仅刷新了发票付款明细表,同时更新了预付款明细表,而这一操作是通过放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来完成的,实现了数据的统一和财务的清晰,方便查询管理。
此外,为了实现统计功能的标准化、科学化,在对合同信息进行统计处理时,一些合同标准应用如下:
同样是考核供应商的重要标准,是对供应商品质进行评估的依据。
以上三项标准的量化,在很大程度上对系统进行了补充,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增色不少。
4 总结
本文针对某大型制造企业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合同管理系统的系统与功能需求,提出了合同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根据该系统架构及实现技术开发了某大型制造企业合同管理系统,建立了生产部门与供应保障部门的有机联系。该系统在某军品研制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应用表明,该系统提高了供应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资金投入加了道保险,明显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并为企业整体信息化做出重大贡献。
本文创新点在于将合同整个流程纳入到了管理系统之中,细化了各部门职责,跟踪合同执行,掌握合同入库数据及时反馈到计划生产部门,采用三层C/S体系,结合CORBA技术,便于扩展企业信息化系统。
合同生效后,履约行为通常由经办部门来执行。银货两讫型的合同,履约行为较简单;而分段执行的合同甚或是跨年执行的合同,履约行为就相对复杂一些。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一般由经办部门掌握,如果部门规模大、专业分类细、经办合同多、涉及人员多,经办部门的领导也未必能掌握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必须找到具体经办人才能真正了解相关信息。如此,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对于合同实际履约状况的监督也是比较繁琐的,往往要到经办部门实地了解,还要到财务部门去核实资金记录,费时费力。
1.2合同信息查询分析不便
合同管理工作中还经常需要追溯相关信息或进行统计和分析,例如:在接受外审的过程中,外审人员经常会根据财务付款记录调阅关联的合同,核查付款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若合同管理的基础工作较扎实,合同编号有明确规定、具有唯一性,财务付款凭证上标有合同编号,合同管理部门也设有标注合同编号的管理台账。当外审人员报出某个合同编号时,合同管理人员能够利用合同编号的唯一性,追溯查询到相关信息。再如:企业需统计年度合同的总体发生情,若要快速统计,必须在平时建立数据较翔实的基础台账。企业若是合同管理基础薄弱的,上述两例几乎无实现的可能,即使合同管理基础较好,实现上述两例也属不易。
2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目前,很多企业的基础管理都在大量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并运用企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RP)。通过ERP的推行和运用,企业很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已实现信息化,一些与合同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在ERP内也留有记录并积累。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近年来,在企业ERP构建较为成熟的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合同管理作为ERP中的一个子模块,纳入了整个ERP的运行,利用ERP中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数据的联通和共享,对进一步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做了一些尝试。
2.1做好合同管理ERP模块开发的前期调研
在前期调研中,首先对企业发生的合同进行梳理,如以资金流向来分类,可分为资金流入型和资金流出型;以业务方式来分类,可分为物资采购类、工程采购类、服务采购类和销售类等;其次,确定以资金流向和数量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来开发合同管理ERP模块。由合同管理部门牵头,会同信息化开发人员分别到采购、销售和设备等合同发生频次较高的部门进行调研,针对现行流程实现信息化所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合同管理部门主要关注合法合规性,业务部门主要关注实际可操作性,信息化开发人员主要关注术上的可实现性。调研发现,合同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前提是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合同管理基础工作,大致包括:合同管理工作中有串联所有相关信息的有效索引,即合同编号,合同编号有明确规则,具有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合同编号由合同管理部门统一确定;合同生效前,需经流转审核,由财务和法务等部门参与;合同履约由经办部门负责,实际收付款时在财务凭证上标注合同编号;内部监督部门着重从资金角度监督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合同管理部门建立合同管理基础台账,以满足企业对于查询、统计和分析方面的需求。
2.2做好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后的调试
ERP模块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将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的目标定为:将现有合同管理流程全部推上信息化,实现无纸化办公。首期上线后,以企业合同信息化审核流程举例,大致流程为:由合同具体经办人在合同管理ERP模块中发起审核——流转至部门领导审核——流转至财务部门审核——流转至法务部门审核——经办部门在完成审核后办理签字盖章手续。在各审核环节均可以打回至原始经办人。
2.3满足相关部门的个性化差异管理
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之后,在实际运行中,还根据销售部门的工作特性,实行差异化管理。通过差异化管理,既加强了对销售合同的管控力度,又满足销售部门对合同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2.4做好系统首期上线之后的持续优化
系统首期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业务部门对于操作界面和一些细节提出不少优化建议,将这些建议汇总,进行甄别和梳理,既考虑业务部门需求,又兼顾合法合规性,持续开展优化工作。
2.4.1 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大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实现海量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将是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合同管理ERP模块作为企业ERP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与企业ERP中已有的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共享,是持续优化的关键。
2.4.2 合理减少重复劳动的工作量
为实现合同管理的某些要求,合同管理ERP模块在开发初期可能会要求操作人就某一内容在企业ERP的多个模块中进行录入,有重复操作之嫌。信息化本应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实质上增加了重复劳动的工作量,这就有违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因此,如何利用好企业ERP中现有模块的数据和信息,提高效率,也是持续优化的目标之一。
2.4.3 加强对合同的实际管控力度
在合同管理ERP模块首期上线之后,逐步将过程监督的要求融入其中,加强对合同的实际管控力度。前文已述及,该模块首期目标主要是原合同管理流程的无纸化,在这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之后,需要逐步过渡到合同管理的理想目标。因此,以加强合同管控力度为目标,结合该模块的实际运行状况,适时地增加一些补丁。举两个这方面持续优化工作的实例。第一,通过优化,将销售合同与生产定单建立关联,要求业务员在开具生产定单时必须输入合同编号,以合同编号为索引,可以调取企业ERP其他模块中的数据和信息,如生产管理模块中关于生产定单运行的相关数据。这样做既没有太多地增加业务员的工作量,也为加强过程监管提供了便利。第二,通过优化,增加了合同履约信息的录入功能。主要是针对资采购合同,在合同正式生效后,由合同经办人根据合同履约的实际情况,在该模块中录入资金支付的信息,以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且与财务部门的实际资金结算节奏保持一致,在通过财务部门的审核之后生效。如果该合同的资金支付记录在企业ERP其他模块中已存在,则直接调取。这样做能够使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通过资金支付这一关键信息在该模块中予以体现,便于过程监管。通过上述四方面工作,合同管理ERP模块基本实现了三个目标:合同审核无纸化、合同履约信息化、数据使用快捷化。
3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在合同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3.1提高流转审核效率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减轻经办人的工作强度,缩短相关材料流转以及相关人员的审核和签字的等待时间,经办人还能够随时查询合同审核进度,缩减审核周期、提高审核效率。
3.2加强过程管控能力
合同管理信息化可以将资金流向、数量和时间为具体内容反映合同的实际履约状况,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开展过程监管、同步监管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