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6: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法专题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本专题内容根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发言人审校。限于篇幅,部分内容进行了精简。
关键词: 金融创新;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经济国;资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7)03-0026-11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30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是广东经济再创发展新优势的核心战略。作为金融大省的广东要加快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在创新发展中大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归位实体扶持实体是金融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HT]
(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同时金融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基础,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2016年,广东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突破10万亿元,直接融资额突破1万亿元,保险资金累计运用余额突破50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突破6500亿元,增长115%,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当年广东实现GDP795万亿元,同比增长75%,金融为全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金融本身就属实体经济范畴,是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业和企业发展共荣共生。目前,我省全口径直接融资总额突破9000亿元;贷款利率和民间融资利率分别下降077和179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四新”产业发展、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协调解决企业改制确权遗留问题,推动省内优秀企业上市、挂牌,全省境内上市公司44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70家;OTC挂牌企业数192万家;自贸区入驻金融企业超过6万家。金融继续保持安全平稳运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162%,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守住了不l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金融脱实向虚的结果,导致金融风险和危机,影响股市、房市,加剧融资难、融资贵,打击实体经济。1997、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是金融脱实向虚的后果。目前,金融高杠杆化突出,银行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一些银行资金、理财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脱实向虚地流向了股市、房市,也推高了房价、扩大了股市的波动。2016年我省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贷款增量超过50%;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非法集资案件持续高发,P2P累计问题平台368(家)占全国177%;2016年上半年全省共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35宗,涉案金额153亿元。网贷平台总数占全国的176%,问题平台也占全国的176%。金融脱媒大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加剧了经济增速下行,企业产能过剩,效益盈利下降。
有鉴于此,我们在金融创新发展中务必把握好两点:第一,要把握好金融杠杆的平衡点。加杠杆是金融的主要特征,但金融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杠杆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产业革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都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另方面,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教训表明,高负债、高杠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形成了金融泡沫,最后引发金融危机。而经济复苏的成功经验也在于成功降低了杠杆率。第二,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能过“度’。 实际上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就是一体两面,创新适度会推动经济发展,创新一旦过度就会导致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也是创新成果,但其脱实向虚的属性往往容易产生风险隐患,甚至导致风险。互联网金融如此,供应链金融也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坚守金融归位实体、扶持实体的发展本质。
二、广东金融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2016年是我省“金融创新工作年”各地积极“去杠杆、防风险、保稳定、促发展”,广东金融总资产23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5%,已形成金融大省优势,建设金融强省进程加快。已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创建全国第一个金融高新区和“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打造全国第一条(广州)民间金融街;全国第一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前海微众)开业;开展国内第一个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试点;自主开发全国第一个省级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全国首部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则;省部共建全国第一个青年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中国青创板),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设立国内首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行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自贸区集聚各类创新型金融企业,总量居全国各自贸区首位;创新国内首个跨境金融指数。
与此同时,2016年末广东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直接融资额、上市公司数量、保险保费收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全国第一;银行间市场发行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规模全国第一。全省共有法人金融机构309家;小额贷款公司512家、融资担保机构360家。
(一)构建起良好的金融发展政策体系。“十二五”时期,我省出台一系列促进金融改革发展政策措施,2012年7月,国家印发《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将珠三角地区金融改革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相继出台《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细则》《全面推进金融强省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意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大举措。
(二)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全省获批设立法人金融机构14家,包括保险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各1家、财务公司2家、村镇银行4家、公募基金公司2家。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创新试点。推动出台实施南沙、横琴新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南沙“金改15条”加快落地,广东金融高新区入驻金融机构及服务外包企业287家,总投资额584亿元;汕头华侨试验区“华侨板”炫破笠434家,意向融资额5852亿元。广州股权中心“中国青创板”,累计上板项目超过900项,覆盖20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省市。成功组建广东民营企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实缴资本金160亿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方民营投资公司。
(三)金融服务创新驱动亮点纷呈,在全国率先推出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揽子政策。出台《关于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15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广州商品清算中心、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自贸区金融仲裁中心等金融创新平台相续落地;广东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7家交易场所获批设立。积极探索开展投贷结合试点。推出投贷联动产品“投融通”。与10家中央金融机构签署“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授信额度约6万亿元。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开展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试点,11家试点平台累计成功募集项目数626个,募集金额8亿元。
(四)直接融资获国务院高度肯定。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直接融资比例攀升至34%。积极推动“中国青创板”、“科技板”、“华侨板”等交易平台创新发展,3家OTC注册挂牌企业占全国20%。广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前三季度各类金融资产交易3150亿元,居全国第一。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总规模各为100亿元的广东南方媒体发展投资基金和广东省新媒体产业基金。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工作有效落实。在全国率先印发《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行动计划(2016―2018年)》,制定7个方面29项措施。开展排查整改,确保杠杆率达标。推动不良贷款处置,不良占比保持低于全国水平。参与制定我省出清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方案,压降钢铁行业企业贷款近30亿元,减幅超过11%。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有序推进。促进小贷、担保机构健康发展。新设小额贷款公司16家、融资担保公司25家。
三、以“三个支持”做强做优广东实体经济
[HT]
省委书记强调:广东金融要做好“三个支持”,支持创新;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对外开放交流。“十三五”时期,我省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围绕建设经济强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做好金融“三个支持”:
[BT4] (一)大力支持创新发展
1.建设4个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的重点区域。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广东自贸区粤港澳金融合作试验区、“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打造5类金融服务集群。打造由若干家“千亿级”金融龙头企业组成的综合金融服务集群;由科技特色类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以及科技支行、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等组成的科技金融服务集群;由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等组成的小微金融服务集群;由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等组成的创投金融服务集群;由互联网支付、网络信贷、众筹等组成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集群。
3.建设15个重大金融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创新型期货交易所、青年大学生创业板、华侨股权交易板、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中心、商品清算交易中心、新三板华南服务基地、华南票据交易中心、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县级综合征信中心、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华南金融智库、互联网金融征信中心、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
4.建立6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机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社会信用征信机制、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保险保障机制、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坚持去金融杠杆与促改革创新两手抓,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去杠杆,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置金融风险,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5.加快推动设立一批创新型地方金融机构。如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等。
6.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鼓励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绿色产业基金,推动发展碳租赁、碳基金、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
[BT4](二)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振兴。
1.支持产业并购重组。建立为服务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动设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金。发起设立产业并购重组基金,主要投向高科技、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并购重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业等重点产业融资支持。
2.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鼓励优质中小企业、科技企业等改制上市、到“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注册挂牌。推动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
3.支持各类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加快发展,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有意向改制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
4.探索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由银行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合作筛选科技创新企业,开展“股权+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融资创新。通过设立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等形式,向园区内科技企业开展直投业务,参与企业每年的盈利分红。
[BT4] (三)大力支持对外开放合作交流。
1.扩大金融服务业对港澳等地区开放。推动粤港澳在金融市场、业务创新、人才流通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支持自贸区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开展人民币银团融资、推进跨境人民币双向融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业务。
2.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已有的融资平台,用好海丝基金,为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与沿线国家搭建起新的投融资合作重要平台和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广东“一带一路”优先推进项目,支持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大通道、粤满俄陆上丝绸之路大通道建设。
[作者简介]康成杰(1945-),男,山东淄博人,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第十后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目前,金融法规研究已成为法学研究中的热点。在这种背景下,由王利军、郝平、李彦军、席逢遥等中青年学者撰写的《金融法专题研究》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由河北省教育厅学术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作为研究中国金融法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性著作,该书多有创新,值得―读。
第一,该书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作者打破了金融法律体系由银行法、证券法、期货法、信托法、保险法、票据法、担保法等组成的划分和论述的方式,认为这种法律体系已经不再符合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重构金融法的结构,结合中国金融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分成四个专题:金融法总论、金融监管法、金融主体法、金融业务法来加以论述。作者认为仅对金融法的个别部分如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进行改革已不能解决问题,要通过金融法的重构解决金融体制的结构性问题,采用综合性法典式金融立法新模式,构建适应并推动金融服务现代化的法律新框架。金融监管要效益与安全兼顾,强调市场约束和政府监管的结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点是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发展和规范金融控股公司,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走向是发展再投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应逐步推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国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完善金融担保法律制度,扩大金融担保的方式、种类;快速发展信用消费。
第二,该书结合法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观点,对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充分考虑了成本与效率,并运用法律的不完备理论来研究金融监管,既指出其必要性,又指出其适度性,金融监管必须和市场约束相结合。
第三,该书紧贴实践,实用性强。作者对中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金融问题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或改进的办法。如:中国金融监管法如何与WTO要求进行协调,银行、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证券交易所的股份制发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走向、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以及混业经营、资产证券化、金融担保、信用消费等实际问题都进行了充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改进建议。《金融法专题研究》一书的出版,对中国的金融法制建设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李英(1965-),女,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戴萍萍(1987-),女,山东烟台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66-02
一、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各院校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与本科基本一样,总学分为30多学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程组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的专业课几乎各占其一半以上的学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各占总学分的大约六分之一,而公共课所占比例都高于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学分的比例。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例,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大体与上述统计一致,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国际法专题研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专题研究”、“国际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专题研究”、“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原著研读”、“国际货物运输法律与实务”、“国际投资与技术贸易法律规则与实务”、“公司财务与法律”和“ 国际商事仲裁法”等相关课程;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则将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包含在国际法当中,没做细小的划分。华北电力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的课程设置表由学位课、必修环节和选修课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从课程分布来看,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了“国际贸易法专题”、“国际投资与金融法专题”、“国际法专题”和“国际经济争端解决研究”,下学期开设了“法律实务专题”、“专题课程”和“法学经典文献选读”等相关课程。二年级几乎不设任何的专业课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撰写个人的毕业论文。
从以上各院校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来看,大体存在以下特点:各院校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对国际经济法细小专业的划分涉及不深;某些院校在学生研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密集,实践课设置稀疏等。
二、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国际经济法也不例外。但目前我国的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这一点从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就可以看出。本专业学生就业时为何屡遭闭门羹,经过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学到的知识为何到了社会上却惨遇死穴·以下从多方面探讨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国际经济法课程体系不合理
国际经济法法学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总学分为30多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课课时较多,都超过了专业课所占学时,这样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与本专业无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公共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失调是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明显缺陷,公共课上学生哈欠连连,甚至逃课也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长此以往这种潜在的厌学情绪会影响到学生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培养单位为了按时完成培养计划,普遍采用减少专业课程门数和内容等方式,导致专业课程数量不足,学分要求相对偏低,不利于研究生宽广深厚专业基础的形成。[1]
以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课程设置为例,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所有的法学课程都必须在研一阶段全部修完,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在研一阶段法学研究生的课程压力,学生就会为了修满学分而上课,日甚一日的学习疲惫状态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其他很多两年制院校的研究生一年级的教学大纲上排满了学生的课程,二年级几乎不设任何课程;三年制的很多院校也是如此,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很多,任务很重,二年级大量递减,三年级的课程几乎为零。这样的课程设置安排似乎是留出充足的时间为国际经济法研究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但从整体看来这样的课程安排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2.国际经济法课程内容沿袭本科阶段
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生阶段的某些课程沿袭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课程的难易程度没有做明显的区分。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研究生在研一上学期选过一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但这门课程几乎所有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都已学过,此课程也并没有对本科阶段学到的知识做深层次的挖掘,知识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正如谢安邦教授所说,“研究生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而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2]
3.国际经济法专业课程划分不够细致
由于现代会计只注重如何用特有的专业术语来表达复杂的经济行为,而现代审计又只注重财务报表是否按公认会计准则编制,并也用相同的专业名词来解释他们的审计工作,这就使普通公众难以理解这些用复杂会计、审计语言表达的经济行为,从而为进一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益增加了障碍。因此,如何在复杂的会计、审计语言与法律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便成为当务之急。法务会计的应运而生,解决了复杂的会计语言与法律之间的沟通问题,为妥善处理与会计有关的法律问题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工具。法务会计主要存在于三大领域:
(一)企业、事业单位。该领域中的法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符合国家现行法律,在遵守或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寻求本单位的最大财务利益,并能运用法律的武器进行交涉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二)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是法务会计应用的重要部门。在这些机构中,活跃着一批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试、考核并具有资产评估、税务、证券评估等资格的法务会计人员,他们依据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规范,通过检查、分析、认定之后所出具的报告自然具有法律效应。
(三)司法机关及国家审计部门。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也是法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会计在侦查、审理
交易纠纷、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时,都要涉及被审查单位的会计资料及会计人员。这就要求司法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有会计、审计知识,才能胜任。国家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也应该是既熟知国家、企业内部有关审计法律,又懂会计、审计的法务会(审计)人才。
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必须具有一系列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调查。这不仅包括会计知识,而且包括经营知识和法律意识。具有这些技术,法务会计人员才能够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并对舞弊以及白领犯罪调查的财务方面进行作证。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对刑事案件中的舞弊或者民事案件中的财务损失进行量化。因此,法务会计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至少应包含以下七类:会计、审计、知识;辨别舞弊的技能;相关的法律知识;对人的心理和动机的理解力;调查的精神状态和职业批判的怀疑精神;沟通技术;对计算机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等。
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独立敬业精神。法务会计人员必须在行使其职能时保持客观、公允、真实、合理、合法。这就要求其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洞察力。除此以外,自律、保密、定期接受后续教育、合理收费、公平竞争等方面也是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独立与保密是密切相关的,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又熟悉相关法律,既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有独立敬业精神的法务会计人才。
(一)设置法务会计专业
目前,在国家教委会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经济法、会计学、审计学等相关专业,但尚未有法务会计专业。国家教委应尽快组织法务会计本科专业的申报,鼓励那
些已开设了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专业的高校积极申报法务会计专业。
1.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法务会计专业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如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财务审计、法理学、法律伦理、司法会计、经济法、税务会计或税法、国际税收(法)、民法、刑法、犯罪学、逻辑学、心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据调查学等。
法务会计专业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的选修课,如: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税务会计、审计实务、保险法、劳动法、仲裁法、金融法、破产法、刑事诉讼实务、民事诉讼法实务、经济法案件侦查等;另一类是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提高其文化修养而设立的校内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这类课程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
2.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安排。实践性环节是培养高质量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性环节可分为不定期实践性环节和定期实践性环节两个部分。不定期实践性环节,主要是配合理论课程进行的案例调查 、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辩论、专题研究报告等;定期实践性环节,是在学生学完了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在本科第三学年安排专业实习、第四学年安排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过程中,将学生分别安排到法院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其间,学生应在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参与一到两个经济案件的调查、取证、审理和撰写报告工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毕业论文阶段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法务会计的某个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最后撰写一份1.2万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学改革与创新。本专业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应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合作与研究精神的培养。课程侧重财务法律管理技能、财务决策、金融调查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内容。授课方式采用理论讲解、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式的教学创新立足于财务金融与法律会计交叉领域,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以及与业界专家的研讨和案例模拟分析,达到理论扎实、业务熟练的实战目的。
在课程之外,本专业还应设计大量应用性课题的讲座,内容紧扣法律和会计领域的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投融资犯罪领域和会计审查领域内的发展状况。如刑事诉讼实务、仲裁法、金融法和金融犯罪调查、税
法和税法犯罪调查、破产法和破产管理人制度、电子商务欺诈和计算机犯罪、刑事诉讼实务、民事诉讼法实务、公司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法律与公证实务、经济法案件侦查等。
法务会计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同时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法务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二层的大蛋糕;最大的底层是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中层部分是包括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小的上层部分是对法律环境的基本了解;蛋糕最上面的糖果则代表较强的沟通技巧,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向21世纪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较多相关知识的应用型、通用型专业人才。
(二)加快研究型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