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6 16:46: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学培训存在的问题

篇1

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成为了高校教师主要运用的方法之一,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运用此种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就应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教学技能,包括语言谈话技巧、教学交流技巧、网络信息应用技巧、反省实践技巧等。基于此,如何有效地形成符合高校实际的教师技能培训模式,就成为了各大高校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将教师认知结构的深化与教学技能的提高联系在一起

教学技能不同于某些动作技巧的习得,主要依赖训练达到熟悉而运用自如,从某些层面来讲它属于认知架构优化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同化抑或顺从来达成认知架构的均衡,促使行为模式产生变化。由此可见教学技能和个人认知的关系,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和他对于教学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开发可在此处落点,教师教学技能的获得不仅仅要多练,还需要一个认识的构建过程。然而,在以往的培训中,高校过多地强调了练习,而未能将教师认知结构的深化与教学技能的提高联系在一起,从而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弱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征

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认知架构、个性特征、生活习俗、美学体验,在教学中都会存在自身的个性特色,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之一就是挖掘每一位培训者的独特性,而不是弱化这种个性。然而,以往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往往采用单一的模板,不但未能突出受训者的个性,反而弱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征。

(三)未重视教师优化、重组教学技能的能力

现代教学中,没有一种教学技能是以单独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如演示技巧,它不仅是实际示范和真实演绎,还包含讲解、发问、列结构图等技能的组合。然而在以往的教师技能培训模式中,我们往往将教学技能肢解为彼此孤立的最基础单位,而未训练教师优化、重组教学技能的能力,这显然不适合现代教学。

(四)重知识学习,忽视教学技能

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一直在持续,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授课中逻辑结构严谨、教学方法得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理想;而教学技能匮乏的教师往往把“大课堂”变成了“一言堂”,甚至不和学生交流、沟通,授课时的逻辑结构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接受效果差。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高校把教师集中起来采取课堂授课、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理论知识,而对教学技能有帮助的培训较少。即“重教育教学的理论培训,轻教学实践的演练,从学院到个人都忽视了对教学法的研讨”,这种片面的培训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改进培训模式,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

(一)进行微格教学研究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培训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机动灵活。

微格教学可以将复杂的教学行为分解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呈现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强化巩固技能、纠错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等。受培训教师通过单一、系统的学习,能更好地掌握各项受训的教学技能,最终提高综合课堂教学能力。

微格教学可以通过充分地使用各类先进的视听设备,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整个教学过程。受培训教师可以直接从录像中观察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的运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从而获得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最直接反馈,以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二)重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教师参加培训,主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并未系统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此,如何改变这种技能训练模式,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成为了高校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加拿大高校教师的进修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加拿大高校一般不会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而是采取项目实际操作的方式来锻炼教师,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理论知识的应用,提升教学水平。我国高校教师技能培训模式亦可以参考此法,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培训素材,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教学技能。

三、结束语

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开发备受各高校的关注,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出来,本文在汇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了经验教训,就今后高校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策略谈了几点看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继续探索与研究,寻求更多有效方法,以完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段青青.提高年轻教师教学技能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2012(14) .

2.黄碧云,陈雪丽,许明丽.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网络互动培训平台设计思路[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2) .

篇2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国家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篇3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认识、掌握并创新的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滞后,培训目的不明确

观念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调研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着质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过于分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见得就好,而且认为目前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也不错,由于这些观念上误区,致使仍习惯与传统授课的模式,一些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热情不高。

由于观念的陈旧导致了培训目的的不明确。开展技术培训,目的在于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掌握教育新技术,并辅助与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而一些地方对过分的强调培训人数,培训效果的好坏仅以教师是否考试及格、是否拿到证书或是会做课件为评价标准。为此,教育有关负责人强调,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掌握技术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技术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如果只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范畴,停靠在技术的亮点,教师只学会把教案生搬到电脑上,那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培训也就无法促进受训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只仅仅为了考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

2、培训方式单一?存在着“一刀切”

据调查,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欢迎信息技术培训的,然而,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比如,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简单的理解成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教师不论学段、学科,全部集中在一起学习,讲到基本操作还行,但讲到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和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教师培训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时,兴趣就大大的降低了;另外,虽然要求上机时间应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有些地方因开办规模过大,设备过少等原因,仍以从上到下“满堂灌”的培训方式为主,教师想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太少了,培训方式的“一刀切”,使教师对不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培训产生了不满与懈怠,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与形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即不能保证促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和,也不能培养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的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3、师资力量的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工作的培训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专业或是电教专业毕业的教师寥寥无几,专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或从其它行业招聘而来,这些教师绝大多数都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一桶水”。有些教师反映,一些培训班的授课教师有的只懂技术,不懂教学;有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不注重教材的研究,照本宣科;不注重教法的探讨,并因材施教。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淡化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如何引导参培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所教学科中。

4、“学”不致用

要使培训活动坚持下去,就应为教师提供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很困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目的是服务教学。而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后,要么是学校硬、软件资源的短缺,无法运用计算机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致使参培教师有劲使不上;要么是学校领导观念跟不上,无法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教学的积极性;要么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出现严重的断层,久而久之,教师所学的就会逐渐淡忘,难怪有些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感到困惑。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上的“空中楼阁”,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现代化的设施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学面对现代教育的落后面貌,仅仅依靠财政投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是不够的,应想法设法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不足。比如争取学生家长的赞助,挖掘学校自身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软件输入资源库,使之完善和不断的丰富,以此优化设备,为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搭建舞台。(2)改革评价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为使中学普及信息教育技术,使应有的设备发挥其作用,学校应该有意识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使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内心的需求,并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其实,当前中学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远非以上诸种。高水平基地的欠缺、培训中的功利主义色彩等都是影响着中学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要解决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务必从中学教师教学实际出发,面向中学教师,研究中学课程;从本地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科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篇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07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Non-academic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Tak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as an example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som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depth analysis of a number of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bases, training bases and development path made tenta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training base may try to combine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of Liaoning Province strategic planning to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personnel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depth of the research industry chain layout, wide fight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key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between cooperation,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discipline,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the steady play to the training base of practical and exemplary role.

Key words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0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然而,纵观现行高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的立交桥格局。在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建设上较为突出的表现为:高端培训项目不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市场资源拓展不够,整合社会资源不足,服务对象覆盖面不宽等诸多发展困境。因此,本文从我院培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入手,深入剖析制约其发展的若干因素,并对未来培训基地发展路径进行了试探性探讨,以期能对我院未来基地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1 培训基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培训基地建设始终作为我院发展的一项长效工作。多年来,培训基地一直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依托东北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办学资源,现已形成了多模式、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的办学体系。但是,近几年非学历教育市场化属性愈加突出,传统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市场化对培训市场的潜在需求。为此,学院先后启动了项目管理模式与成本核算机制,逐渐优化了组织结构,规范了运营流程,采用了标准化服务等多项举措全面适应培训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学院全方位配置优质资源,主管科室积极履行协调职能,现已初步形成了职责分明、协调有效的运行机制。历经多年办学积累与不断探索,现已形成了“以中国黄金集团定向人才培养为抓手,以钢铁冶金类企业生产技术培训为特色,以工商管理类高级经理人培训为品牌,以党政机关类干部知识能力提升培训为拓展,以高职高专类双师型教师培训为主导”的多元并举的培训基地战略发展格局。但是,培训基地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院现有各培训基地所对应的培训市场属性不同,运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笔者就我院各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入手,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培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与资源配置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

目前,挂靠在三个科室的培训基地采用独立运营的模式,在基地体系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资源配置、效果评估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整体规划与系统方案。例如,在培训场地的协调与维护、培训师资的引进、培训人员的管理等方面,由于客观上的不利因素和困难,导致缺乏统一规划与统筹协调。另外,基地目前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当某一科室任务繁重时,难免需要从其他科室调派人手增援,这就需要在整体上对基地进行系统资源配置,各部门之间协同互助,完成培训任务。

1.2 缺乏关于培训需求的系统调研

对培训需求的科学调研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以往的培训中,我们主要是通过电话沟通与上门走访的方式就培训需求订制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培训需求的各项因素考量还略显单一,就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缺乏系统调研。另外,培训基地虽然对外拓展了一些项目,但是很多时候还是“等项目上门”,缺乏主动推广意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在客户关系维护、项目跟踪成本投入上缺乏市场化导向,给基地开拓市场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是基地自身的市场化推广方法与经验不足,缺少主动推广意识,但其中也存在钢铁冶金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因素,制约了基地项目的推广。

2 对策

对制约基地发展的各类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是开展今后工作的重要抓手,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为尝试性的探索。

(1)我院未来基地建设的着眼点应坚持以学校特色学科为导向,以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规划为契机,以地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特征为基点,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思路与目标导向,抓住发展机遇。从省情和校情的实际出发,在稳固现有基地规模的基础上,特别聚焦于提升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人才培养潜能为方向的基地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我校在传统冶金、地矿、材料、机械工程、信息与自动化等学科上的优势,在基础设施、专业配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建设培训基地;不断加大适合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和人才需求特征的培训体系建设力度;紧抓形势,深入融入当地产业链布局,推动实现相关院校的有效衔接,培养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需求特征的合适人才。

(2)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培训基地的资源挖掘与开发力度。培训资源的开发是我院培训基地长远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获取培训市场资源的主战场。培训资源的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具体项目的开发,也可以是对潜在客户的培育、培训师资的引进、合作单位的调研,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再开发等。基地在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的同时,应逐步完善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课程内容体系与企业、行业的贴合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还要注意不断吸纳校外培训师资精英,充实教学团队,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广泛的研讨与交流不断提升培训体系质量。例如,基地可以尝试与“鞍山职教城”合作,从而充分利用我校在师资方面的优势和对方在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校企合作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培训服务。另外,还可以引进社会办学中较为成熟的培训项目或办学机构与之开展合作。通过这样的合作办学,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增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新型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指由企业出资,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专业培训师为师资,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教育手段满足员工终身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其优势已经得到广泛肯定。尽管我国企业大学发展迅速,但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部分企业大学只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传统企业大学是由企业独立建设,往往缺乏软件环境建设的有力抓手,导致企业大学的业务不稳定、管理不规范、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企业大学的实质性发展,企业大学也就成为了一个“空架子”。培训基地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其进行有力补充,在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数字化学习平台、师资等多个方面与企业合作,优势互补,联合建设业务稳定、管理规范、体系完善的“新型企业大学”,使其真正能对企业战略转型起到应有的作用。

(4)紧密围绕政府与行业协会开展培训合作项目。不断完善、巩固与发展与我院培训基地有多年合作经历的政府部门。例如沈阳市发改委招投标专家培训、辽宁省水利厅安全生产员培训、辽宁省人力资源与保障厅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职高专双师型培训项目以及辽宁省审计厅计算机中级培训,以此为切入点,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规划为抓手,侧重与行业协会与社会优质办学机构的合作,着力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推进优质合作培训项目建设,使其更加切近人才需求特征。另外,基地可以对已有的项目进行改进,并不断挖掘新项目(例如辽宁省教育厅高职高专双师型培训项目),在此基础上争取申请更高级别项目,将项目做大做强。

(5)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大力推进信息化培训项目发展。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我校“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及“基于超算云计算的面向信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正式启用,将进一步加快辽沈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院可依托这一有利契机,不断挖掘潜在培训项目,建设新型培训基地。

(6)紧密依托传统冶金、地矿行业发展需求,将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根据冶金与地矿行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可面向行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开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材料为主的专业课程培训班,同时对于有学历需求且符合学历教育条件的学员创造条件进入我院学历教育体系。通过学习,学员在获得非学历结业证书的同时,也可以获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从而实现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7)开拓海外留学市场。目前,海外留学市场逐年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出国深造,但是各种留学机构、留学中介层出不穷真伪难辨,使得学生们难以选择。基地可以抓住此契机,在英语培训、留学预科培训、申请海外高校与留学签证申请等方面进行市场探索,以开发或引进项目的方式,大力开拓海外留学市场,利用东北大学的品牌优势,逐步建设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本科、硕士海外留学项目。

(8)建设数字化远程培训平台,开展网络培训也是基地下一步需要着重发展的方向。网络培训突破了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为求知者提供了时间分散、自由安排学习、资源共享、地域广阔、交互式的创新学习方式。因为时间、经费等方面限制,各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网络培训服务。培训基地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建设远程培训平台,推出包括网络培训的多元化培训方案,更好解决客户需求。此外,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发展,都是非学历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如何以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为培养目标开展继续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与探索。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尤其是继续教育的重点转向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服务之后,基地建设无论从教育理念到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到课程体系,都亟需以市场化为导向进行改革。目前,学历教育发展已接近饱和,发展非学历教育已提升为我院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完善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学院每一名员工凝心聚力、步调一致。笔者认为,学院可以广泛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发展非学历教育“人人参与”的共识,从而促进培训基地的发展。

3 建议

3.1 不断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目前,培训基地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体制,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逐渐分权而使各科室拥有充分的经营自,并通过成本独立核算的方式将权、责、利界定清晰,实现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在顶层设计上为市场化运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运营模式上可进一步细化项目开发、运营、拓展与服务等部门,主力建设一支专业化培训团队,使“自主运营项目、分类运营项目与团队合作项目”三种模式之间有机协调,相得益彰。同时,着力完善基地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的培训规章制度,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从而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公效率。

3.2 建立多层、多元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

基地需要逐步建立如教学效果评估与服务效果评估等相关评价机制。在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突出职业特性,突出教学设计与实际岗位的一致性与互动性,突出岗位技能的培训与岗位胜任度的量化考核,以切合企业发展对岗位的实际需求。例如,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对学员进行评估,参考结果设计培训课程体系;在培训结束之后,就教师授课效果和员工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估,广泛听取学员的意见,提高教学、服务效果,从而改善培训项目。

3.3 加强系统调研力度

培训项目的开发要以新技术、新知识点以及当前的热点难点为切入点,从而符合企事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力度,变“被动承接项目”为“主动开发项目”,基地负责人员需要具备行业相关知识技能,并了解培训单位的组织战略、经营计划、岗位要求、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员工现有观念和技能等,做到与合作单位充分沟通,根据对方提出的具体要求设计培训方案,从而使方案更具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可以建设教学内容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机关联培训体系,即以岗位胜任力与员工绩效考核要求为抓手,分层次、分岗位、分阶段,整体规划培训体系。构建基于员工岗位胜任力与绩效考核的培训需求分析,利用员工胜任素质模型导出的培训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基于员工岗位胜任素质模型配置相应培训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结合员工素质模型设计多元化培训方法,最终结合员工胜任素质模型进行培训考核及效果评估。

综上所述,培训基地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其中有体制政策及社会的因素,也有基地自身管理运作的因素。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学校在总体宏观政策层面上予以研究、协调与解决;另一方面,也需要培训基地从自身角度积极主动地想办法,主动出击,克服困难,在保证办学声誉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企业培训是一种战备投资.中国远程教育,2013.

[2] 与岗位培训需求“亲密接触”.聚焦高校继教师范基地建设.中国远程教育,2013: 30-31.

[3] 专科院校继教围绕行业企业拓展创新.聚焦高校继教师范基地建设.中国远程教育,2013:33-35.

[4] 张宇,马振华.中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与新问题.现代教育管理,2013(5):64-68.

[5] 孙岩.高职院校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现代教育管理,2013(5):69-72.

[6] 夏巍峰,阮连法.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双轮驱动协同发展――专访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阮连法.2013(4):6-10.

篇5

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健康工程。许多研究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对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以及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均大有好处。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今天,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运动,运用太极拳健身理论调整学员的身心状态、增进身心健康,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然而,由于太极拳自身的运动特点及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为此本文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和维持学员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使教学逐步做到教师教太极拳到学员学太极拳再到学员自觉练习太极拳,直至学员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一、培训院校太极拳运动比其他运动项目更易普及

(一)运动量适宜。在学员健身活动中,太极拳以其舒缓轻柔的运动节奏,合理适宜的运动强度,能适应不同性别、年龄和体质的学员;且太极拳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方式(球类、田径)运动耗能带来紧张和疲劳,整个运动过程耗能极少,运动结束学员感觉身体轻松,精神气爽,毫无倦意。

(二)锻炼方便。众所周知,培训院校能提供给学员用于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且设备器材不能及时维护更新。许多学员不是参与者,而是旁观者,这大大阻碍了学员健身的积极性。而太极拳运动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锻炼方便,更符合学员健身需求。

(三)经济实惠。目前中国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6%,但仍然占相当比重,西部地区比重更大。学员对体育的投入受经济收入的制约。太极拳运动无需花很大的经济投入,不会给参与健身的学员带来经济压力,是一个支出较小的运动项目。

(四)学员自身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培训学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修养,有较为完善的人格和人生观,在练习中能明拳理,善品位,易体会太极的内涵文化和深邃哲理,也易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其次学员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对传统健身、养生文化也较热爱;再有不少学员身体处于患病或亚健康状态,不良的体质状况使学员迫切需要一种锻炼方式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肌体适应自然、抵抗疾病的能力,太极拳既能全面增强人的体质,又能调节人的心理和社会交往,符合学员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培训院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学员来自全国或全省各地,学员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以处级任职班为例:1.年龄跨度大,在35-55岁之间,且年龄分布不均。由于年龄差异大,体质上差异也呈显性表现。2.兴趣、爱好不同。40以上的学员,处于中年时期,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由成熟稳定逐渐转向衰退,是许多慢性疾病的萌发期,这部分学员能认识到太极拳这种锻炼方法对身体的好处。相反40岁以下的学员,处于青壮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由于体质好,运动爱好广泛,认为太极拳是中老年人的锻炼项目,节奏太慢,对学习太极拳缺乏兴趣。3.运动素质不同,对动作的协调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二)教学组织形式。培训院校一般教学组织形式是全班组织形式,通常称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同时面对全班进行教学,所有学员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采用的教学行为是一样的。这种组织形式缺点是忽略了学员年龄、生理、心理及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差异,也忽略了学员在学习起点和学习速度上的差异,易造成能力较好的学员不够学,能

力较差的学员学不会的尴尬局面。

(三)教学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前面背对学员,边示范边讲解动作名称,教师领做,学员模仿。由于教学方法简单,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双边性,没有发挥学员的主动性,造成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特别在学习之初,学员动作不会用力,没有韵味,身体重心不会随动作变化而移动时,这种教学方法更易使学员产生知难而退的惰性。

(四)教学进度。按常规该课程一般安排15课时,每个课时必须完成2-3式的教学内容。由于学员年龄偏大,体力、记忆力下降,运动持续时间不长。在短短50分钟内,既要安排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时间,又要安排复习时间,还要安排学员必要的休息时间,这样对于新授动作的练习时间相对较少,教学进度难以保证。目前健身课一周一次,有时因调课、学员考察,节假日休息等原因,课程间隔时间竟达2-3周。由于课程间隔较长,对于前次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重新传授,更难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再有太极拳是一种需要经常练习的运动项目,如果仅依靠每周一次课,课后没有一定时间的练习,势必造成这次课的动作没学会,上次课的动作已忘记的情况发生,即使每节课开始阶段安排复习,也会因动作不熟或忘记而影响教学进程。

三、提高培训院校太极拳教学的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指出,影响成人学习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而是成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其身体状况等因素。兴趣是促使学员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为:1.加强校园太极拳文化建设,组织学员收看太极拳比赛录像,成立太极拳辅导中心和学习小组,使集体练习太极拳成为风尚。2.开设太极拳理论课,使学员了解太极拳对身心的锻炼效果;有条件可外请体育专家、锻炼有方的老领导、老寿星来校进行讲学,谈自己练习太极拳的感受和锻炼效果,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3.教师言传身教,通过优美的示范吸引学员,动人的讲解满足学员,适当的表扬肯定学员,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4.教学中讲解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简单的太极推手练习,来维持学员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分组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种:全班组织形形式、分组组织形式和个别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并分组进行教学。1.按照学员的年龄结构分组。40岁以上为一组,40岁以下为一组。由于年龄相仿,学员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大致相同,对太极拳教学的接受能力也基本一致。2.按照学员的武术基础分组。一般是参加过太极拳培训的学员为一组,初学者为一组,这样,教师能按照学员的武术基础和需求进行教学,提高授课效果。3.按照运动素质分组。突破以教学行政班上体育课形式,采用合班上课方式,将学制时间相近的班级安排统一时间授课。通过调查问卷、身体素质测试,将学员按优、中、差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制定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内容和指导方法。另外,在学员对基本动作基本掌握后,也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可在各组巡回指导。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员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动作。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讲解与示范相结合。(1)先示范,后讲解。初学阶段,在学员对太极拳运动有初步的理性认识后,教师应通过对全套动作的演练示范,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示范时教师应做到动作准确规范、舒展大方、神形兼备,充分体现太极拳柔美、顺畅、飘逸的特点,给学员留下深刻而美好的第一印象。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动作要领、要求及完成方法,必要时再做一次示范,建立动作表象,加深学员对动作的理解。(2)边讲解,边示范。在讲解动作时要利用太极拳本身动作,借用喻义名称特点,用语言加以描述。讲解同时进行示范,学员不仅加深对动作的印象,而且启发想象力。如白鹤亮翅,两臂好像白鹤两个翅膀一样张开、放松、自然、悠闲。(3)先讲解,后示范。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动作形成泛化阶段,极易不自觉出现错误,这时教师一般先讲解后示范。针对动作做技术性的分析,并运用正误对比进行示范,防止学员产生错误的动力定型。(4)重点讲解,重点示范。针对关键的技术环节重点讲解,重点示范,反复演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2.分解与完整相结合。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有机结合,其好处体现在(1)便于学员模仿,领会和记住动作要领。(2)有利于学习“定式”,使躯干、四肢所经过的路线和到达的部位正确。(3)教学时,可以使每个动作在那个姿势上停下来,便于教师和学员之间相互检查和纠正动作。(4)便于消除动作分解的痕迹,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规律,体现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如:云手是两手在体前交替划立圆,同时两脚向左侧方连续移步,上下配合,连贯一致。教学中第一步先模仿手的动作,了解手的运动轨迹,先练习单手由内向外划立圆,再练习两手交替划相切立圆;第二步模仿步法的转变,练习腿部侧向移步;第三步过渡到上下肢的连贯配合,做整个“云手”动作。再如:揽雀尾是由棚、捋、挤、按四种上肢手法和原地前移后坐的下肢步法组成,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前移―棚,后坐―捋,前移―挤,后坐―按,前推移”分解教学,体会用力方向,路线、时机,再进行完整传授,以加强该动作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加深对动作特点、要求的认识,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

3.名称与口诀相结合。名称教学是指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要求学员将所学的太极拳套路的动作名称和顺序记忆或背诵下来,并有意识地进行提问,便于对动作的记忆和学习。口诀教学是指将动作名称及其运行路线的连贯过渡编成口诀,在教学中一边教授动作,一边口授口诀。如:白鹤亮翅口诀是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名称和口诀相结合,能促使学员记忆所学动作的名称、顺序、要领,并注意动作间转换时的重心移动及手、脚的运行路线,提高对套路动作的记忆能力,形成动作表象,避免遗忘。

4.口令与音乐相结合。在教学中运用口令,能不断刺激学员的感官,使脑内进行分析综合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充分强化,减少消退抑制,加深动作印象。太极拳的口令要柔和、缓慢、充分体现太极拳运动的松、柔、舒、缓的特点。初学阶段可用提示性口令,如“左右倒卷肱”口令是: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采用数码口令,“左右倒卷肱”的口令为:1―2―3―4。最后则直呼动作名称。在教学中采用音乐,可通过音乐的表现,烘托太极拳动作的特点,渲染太极拳动作的动静,使学员的思想感情随着音乐的快慢而起伏,增强学员对太极拳的领悟力。在教学中将口令与音乐有效的结合,在动作形成泛化阶段,为培养动作的整体感,应以听口令为主,兼听音乐;在动作形成分化阶段,为使学员精神集中,做到节节贯通,一气呵成,应以听音乐为主,辅以口令;在动作形成自动化阶段,为使整套动作流畅的演练下来,多采用音乐的伴奏,通过音乐调空动作的速度,通过音乐来帮助记忆。

(四)培养体育骨干,延伸教学领域。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优势,规范其动作,有意识布置体育骨干课后帮助其他较差学员练习,延伸教学领域。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重点难点动作,通过录像慢镜头或用“定格”方式,逐一体展现给学员;利用录像把标准动作和学员的动作进行对比,便于学员感知动作要领和用力顺序,提高动作质量,巩固课堂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图片资料和光盘,便于学员课后复习,消化已学过的内容,拓宽教学领域。

(五)注重课堂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获得最有效的成果。1.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①教师做好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案;②教师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占用教学时间批评学员;③适时安排学员练习自练,注重效果,防止学员处于失控状态。④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重在引导点化。2.把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这一时间段也是太极拳教学的最佳时域,对此教师必须很好的把握这一时域,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完成该节课的主要任务,解决该节课的关键问题。3.提高学员的专注率。专注率是指课堂时间内学员专注太极拳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①是要抓住可教时机及时施教,②是提高过渡时间效率,保障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衔接,③是提高学员学习时间效率。首先要求学员专注于学习活动,其次针对太极拳的技术特点,选择适宜的课堂密度、课堂速度、课堂难度,保持轻快的教学节奏,保证学员学习的高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5-327.

篇6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骨干力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但是放眼观看当今高职院校教师的再培训现状,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高职院校的领导者意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进行分层次、有计划的再培训工作,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再次凸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对当前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培训方法,促进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

1.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教师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培训意识存在误区

在当代社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会在适当的时间组织教师参加再培训工作,但是大多数院校在这方面都是形式主义作风。院校根本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缺少实质性的配套设备,参加再培训的教师更是缺乏接受培训的积极主动性。他们认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评职称,只要评上了,参不参加培训无所谓。一些教师认为培训只是为了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既定的任务没有实质的内容可以学习,还有些教师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已经很好了,不需要再进行学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已经开始进入到高职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对这些新知识进行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降低自己的教学成果[1]。

1.2培训的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现阶段,很多高校院校教师的再培训手段仍然是以教师当面教授为主,主要培训方法是专家教授辅导的“讲座方式的模式吗,这种培训方式很明显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导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只会感到枯燥无味,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参加再培训的教师在年龄、知识层次、专业发展等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简单化、死板教条的统一步调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不仅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会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甚至会出现培训内容和教师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现象,导致教师感到学无所用,不仅挫伤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变成了教师的学习负担。死板教条的讲授式培训方式没有利用现达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教学方式,提不起教师进行再培训学习的兴趣。

1.3培训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相差甚远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再培训时内容选择不当,常常过于强调对一些现代教育理论性很抽象知识的讲述,忽视了对实际技能操作知识的学习。或者只是讲授了一些和教师专业相差较远的没有实践意义的知识,但是参加培训的教师往往是现代教学的技能不高,不缺乏理论知识,但是培训的又大多数是理论知识,实用性不强,就会打击他们参加培训的学习积极性,让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师如果参加培训的只是一些和他的教学专业相差较远的内容,只会适得其反,再培训结束以后对它们的教学行为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1.4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不健全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试的方法也很单一,对培训后仅仅进行一个简单的考试,考试以后就不再进行下一步的跟踪分析,导致培训和实际教学工作相脱离。其次,对评价的记录缺乏系统的管理。

2.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采取的对策

2.1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再培训观念

第一,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进行再培训的重要作用。通过再培训可以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成为金牌讲师,还可以增加他们的教学收入,在培训过程中,采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让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应用,教师才会有兴趣和动力参与再培训。第二要让让教师认识到进行再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为了自己学习的需要。要让教师有危机意识,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2.2采用灵活多样的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在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再培训的过程中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多采用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提高再培训的效率。在授课的时间安排上要灵活,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安排课程,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在教师教学专业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对教师进行培训,扩大教师的见识和知识面。充分利用现达的互联网技术,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特点可以在网站上设立题目进行解惑。让再培训内容和教师的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增强再培训的实用性。

2.3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

分析教师在不同阶段中培训效果,发现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解决掉这些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巩固培训效果。激发教师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结合教师的特点达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得良好的再培训效果。

3.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再培训工作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各个高职院校在培训的内容、方法上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培训工作。切实改变教师的不正确培训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英语课程的研究,都毫无例外地关注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知识,全面发展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则依靠高质量的师资培训。根据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内容,要求教师培训要遵循“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来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建立创新培训模式机制,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开展的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不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不深入考察教师的生活和教学方式、不清楚当前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出现的低效率状况进行探讨和反思,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对策。

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以短期培训为主要形式,由于时间短,培训内容多,培训部门和管理者常常期望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风格、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都是在长期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已潜移默化为教师日常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时还会决定他们的处事方式。

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现状,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和水磨沟区,以500名小学英语教师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内隐知识为理论依据,对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与反思。

一、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放问卷500份,问卷回收率93%,有效问卷465份。此外,还进行了多次访谈,相关材料有力地支撑了数据的分析。调查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参加调研的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有关小学英语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基本情况简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小学英语教师里中青年所占比例较大,高达94%,在现阶段,教师呈年轻化趋势;获得本科学历的教师达75%,有的还在读函授本科,说明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上升;83%的教师接受过培训,但还有1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2.培训模式缺乏多样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以省市级培训为主(80%),其次是国家级培训(18%),最后是出国培训(2%),这一数据说明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整体质量不是很高。而且是以短期培训理论指导讲座为主(58%)。培训内容多以新课程标准为主(35%),之后是教学理论(25%)、教材渗透与理解(16%)、教法(14%)、专项技能训练(5%)、教育技术培训(5%)。

通过访谈,许多教师表达了希望能参加中长期脱产培训的迫切愿望。在脱产培训中,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现实是参加脱产进修的比例(2.3%)非常小,说明教师教学任务重而繁忙,难以脱岗进行培训学习。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质量还待有进一步提高,培训模式需要进一步多样化,培训目标要有针对性,特别是对培训内容要进行合理化安排。

3.培训内容缺乏主体性

参加过培训的老师认为培训内容不实用,没有针对性,培训内容效果一般,缺乏实效性。具体讲,培训不“接地气”,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没有较好地体现对教师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尊重和利用。还有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应该多聚焦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上,多一些理论结合实际,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培训,内容还应该循序渐进,而不是采取一味地灌输式;要尽可能多地到先进学校学习、听课和交流,听专家讲课和点评。

培训部门和管理者在开展培训时,忽视教师的内隐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不仅只是“灌输”,还有“内化”至“输出”[2]。也有人认为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开发知识,促进个人知识生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就是以个人知识生长为目的学习,它支配着整个人的认知活动,并且依赖个体独立完成。在知识传授中,要为每个人提供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平等空间。

4.培训目标缺乏确定性

教师培训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创造地完成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明确培训目标。经过调查发现,34%的参加培训的教师认为“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31%的教师认为“培训者水平不高”,35%的教师认为“所接受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与您的专业化成长帮助效果”一般。有效的培训要关注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由于参加培训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一致,加上培训者对参训者不够了解,导致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设置和进行培训的方式,缺乏一个条理清晰的思路。因此没有一个明确目标的培训,必然失效甚至无效。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他们不一定受所学习掌握的教学理论支配,但缄默知识随时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因为在长期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师在教学中都形成了自己所熟悉的惯有的方式。

除了平日繁忙的工作外,小学英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教学工作仍需由自己在培训之前或之后来完成,尤其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因此,在培训课堂上教师不能按时到课甚至于缺席的现象较普遍。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也是当前提高培训质量的要素之一。

5.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J识不足

科研能力是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小学英语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规律,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做好教学工作。然而调研统计数字显示,虽然西部地区有72%的小学英语教师认识到了科研创新能力对提高自身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因缺乏学科专家的学术指导、学校平时没有硬性规定等原因,使得教育科研成为西部地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一个大难题。只有4.8%的教师在省级的报纸或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因此,在今后针对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中,特别要对如何开展教育科研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充分的关注。

二、改进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策略

1.以教师需求为依据,分层设计培训内容

波兰尼认为,知识的发现或获得、传承必须与个人有关[3]。培训部门在培训小学英语教师之前应该深入了解被培训者的需求,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培训者的学习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更新、变化、怀疑、批判等创新活动。被培训的教师是主体,他们自身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他们有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学习侧重点和学习内容的权利。在培训中完全可以将他们的教育经验案例和困惑作为培训中的宝贵资料和培训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要确实尊重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在互动中充分展现被培训教师的个人知识,凸显被培训者的主体地位。

培训内容要打破以往只注重理论指导或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关注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要以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向,基于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分析,重点培养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教师科研意识、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等。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人生价值观、知识教育观和他们日常教学实践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培训部门必须关注小学英语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了解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把培训学习的显性知识分层内化,逐步提高和完善已有的实践能力和内隐知识,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内化成个人知识。

2.以教师层级为依托选择培训模式

传统观点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身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是实施传道授业解惑。持这种知识观的教师能够不断地接受最新的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而他们却很少关注学生本身需要什么。不少教师在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反思中,把重心放在了课堂实践教学,强调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作为教师在实践经验中成长要比死读书本知识快得多。因为个人实践知识是无形的,但它的确存在于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中,它是教师在过去的经历中取得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思考和未来实现的计划。而且教师对生活和工作有着个人的见解,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突破自我,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还有一些教师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觉自得,课堂教学看起来松散实际神聚,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这类老师把工作作为生活,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摆脱长期以来以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实行将讲授、研究、探讨和指导融合在一起,以集中培训为主,送教观摩和课例研究等为辐射的培训方式。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学习,让培训教师观摩优秀教师、专家的实地教学,与不同学校的同行共同备课、探讨,进行同课异构;也可以让培训者到一所小学进行为期几天“如影随行”的跟岗学习,使培训与教研、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

3.以培训效果为指标,实行全程评价

培训部门在日常的培训管理中也不能采取简单的约束作为纪律手段,而要充分尊重被培训教师的人格。监测与评估同时进行,要求接受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者的管理水平和授课质量作出评价,这有利于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使教师培训工作有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这份报告中所指出的:“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3]。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但培训部门和管理者缺乏对被培训教师深入的了解,没有从小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的角度去考虑解决参训者的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脚踏实地,面对实际,既充实参训者的科学知识,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必将会是改变现状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郝瑜,孙二军.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探析: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2013(2).

[2] 博兰尼.博兰尼讲演集:人之研究・科学・信仰与社会[M].彭淮栋,译.中国台北:联经,1985.

篇8

2.培训教师“同窗坐”。为了追求培训的规模和效率,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大多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凡是参训的教师,不管经验阅历与年龄职称、教学能力与知识水平差异有多大,都通通“同窗听课”。这种只求解决共性问题的“大一统”培训,忽视了对教师个体 “个案”分析,偏离教师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不强,在许多方面是很难满足参训教师需要的。

3.培训模式“单打一”。无论开展的岗位培训,还是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贫困落后地区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研讨、重接受轻反思等问题,在培训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参训教师的单向接受和外在给予,而忽视教师作为培训主体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实践锻炼、自我诊断与反思。这种“接受式”培训模式,参训教师虽然有些收获,但由于内化程度不够,认识肤浅,很难学以致用,所以培训效果是有限的。

4.培训内容“空对空”。培训课堂上培训者们偏重于纯理论灌输,你讲新课程理念,我讲课改新技术,他讲教育新方法……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很少考虑贫困落后地区教师个人成长的需求,很少考虑到教师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5.培训资源“老少穷”。目前在贫困落后地区教师培训机构中,能够胜任培训工作的师资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的引领;另一方面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又缺乏在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经验。又加针对农村教师培训教材的匮乏和滞后、培训信息渠道的闭塞,很难组织让教师们满意的培训。

6.培训经费“愁煞人”。在贫困落后地区,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培训经费一般是由教师本人负担。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收入本来就少得可怜,又加之“半边户”多,一个人要负责家庭几个人的生活,教师们的负担够重了,哪有多余的钱用来培训,有时为了晋职,硬着头皮去培训,普通话培训、计算机培训、岗位培训……七七八八,几乎要花费一家人几个月口粮。

7.培训结果“难如意”。目前的教师培训主要进行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领会与学习,这种培训形式对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的提高应当说是一种花费不多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从实际操作看,效果似乎不太令人满意,教师学时似乎对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等感到很新奇,认为使用起来肯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会大大提高教学成绩,可是回到单位后,用起来感觉如同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不如老东西、老办法用起来顺手,过不了几天,仍是“涛声依旧”。

二、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改进对策:

1.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贫困落后地区教师教育的投入。在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政府应给予专项投入,用于教师培训,为教师培训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2.转变教师观念,形成终身学习氛围。通过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使全体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培训学习,是工作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造就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培训学习,逐步达到在教师系统内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氛围。

3.立足农村教学实际,选择培训的内容。

(1)培训者要走进教师的经验世界,关注教师内在需要,帮助教师整理自己的经验,找到经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及时组织、调整培训内容。

(2)重视收集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信息,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单位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听课与交流,以及观察了解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等活动,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安排培训内容。

(3)在教师培训中,应安排多种多样的符合贫困落后地区教学条件的教学观摩活动。如:听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展示他们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供培训教师学习和借鉴;又如,请优秀教师进行说课,学习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取新课程教学的优秀教案,请专家进行点评,并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培训教师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素质。

4.创新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效率。

(1)改变培训者的“满堂灌”、参训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僵化模式;建立培训教师引导、学员参与探究的新型培训模式。

篇9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新教职工入职培训一般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般3-5天。因时间紧迫,故而培训方式多以讲授为主,把学院理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技能技法等内容对新聘教职工进行填鸭式灌输,并且希望其能迅速吸收上岗。然而,这样的培训方式于新聘教职工而言,是枯燥乏味且极具压力的,很多培训内容只能做到接收,却没有办法吸收,这会造成员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将极大地影响培训目标的达成。

2,培训内容有所欠缺

(1),忽略了新教职工学校生活环境适应这一方面的内容。刚刚进入学校需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很多新教职工关心的基本衣食住行问题,在入职培训中并没有得到相关重视,这一类经验的获得多从老员工口中得知,或者自己慢慢摸索。

(2),新教职工角色转变问题关注不够。这一问题涉及到教职工的心理问题,即角色转变。新聘教职工原有角色各有不同,可能是学生、可能是企业员工、还有可能原本就是教师,但是,他们都将面临着向“独立学院教职工”这一角色的转变,如何适应、习得这一角色,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3),技能技法培训缺乏实操性。为了让教职工尽快上岗,目前独立学院的新教职工入职培训多数以讲授为主,对于一些技能技法的学习,没有办法让新教职工逐个演练实践,去消化吸收培训教师所讲授的东西。例如,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如何备课,有哪些资源可以用于教学,如何写好公文,如何使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等等,这些?热菖嘌凳倍蓟嵘婕暗剑?但是也仅限于培训师的讲授,并没有让被培训者亲自上手实践。

(4),培训缺乏针对性,分口培训效果有待商榷。由于学校举行的新教职工入职培训所针对的一般是全体新教职工,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门,可能是行政,也可能是专业教师,还有可能是教辅或者工勤人员。这就导致这种集体式的培训缺乏针对性,而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岗位培训则下发至二级单位,使其进行该岗位的针对性培训,但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一些二级单位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组织此项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岗位的分口培训效果欠佳。

三、对策研究

1,要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吸引力。培训形式不能囿于讲授,需调动被培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感官,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61-02

在农村,教师的观念、体系和模式或内容、手段和方法极大地不相适应,还固守在传统的路线上,其效果不甚理想,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以解决,那么,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广大教师,他们就能很好地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能很好地胜任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作者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试图总结一些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树立新观念,探索适合培训模式,产生促进作用。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是由于教育大纲的改变以及人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甚至于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我们必须严肃地面对如何改善当前情况这一难题。

(一)教师对参加培训的动机和目的缺乏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份额的调查对象中的教师都不能够对教师培训的现实意义以及存在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然说他们能够理解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往往会对教师培训的目的有所忽略,这种误解存在于教育的各个层次。教师们虽然会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但是仅仅是将参加培训作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才采取的行为;学校虽然会让教师去参加教师培训,但是难免会存在一些培训没有价值,可能会影响教师正常教学的错误想法;甚至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层也有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认为开展教师培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指示,甚至把教师培训作为一种收入,只顾经济效益,不抓管理。

(二)教师培训资金难以筹措到位,市县配套资金不同

教师培训机构难以展开对教师的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教育培训经费的短缺。教育经费的短缺、筹资渠道单一,使本来就没有取得太多发展的教师培训机构更加难以运行,可以说教师培训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经费短缺的限制,因为缺乏教育基金,教师培训基金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基本的教育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参训教师共同担负。但是,一些学校确实也不具备为每一位教师培训费用的能力,这就难免导致教师培训工作难以得到展开,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三)教师培训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教师培训制度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将培训制度与执行培训相分离开来,因此,产生了教师培训的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方案不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的奖励制度以及对表现差强人意的教师的惩罚制度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教师培训的目的与真正实施培训过程中实现的目的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师们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出现了有形式缺实质的培训。

(四)当前的培训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不配套

我国建立教师培训机构的目的是对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技巧的提高有所帮助,教师们普遍具有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的想法,但是也有很多参训教师反映,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并没有对自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教师培训的内容实则应该相当丰富并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够好,并没有根据受训教师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计划,影响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培训的积极性。

(五)当前的培训资源供应不能适应教师的培训需求

虽然说我国当前已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培训计划以及培训要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由于教育界在教学需要以及教学内容上的不断变更与发展,现存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这就导致了在教师培训市场上存在的一个供不应求的现象,虽然说教师培训在我国已经有了不短时间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师的数量也较多,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名,而培训机构的数额与之相比还较少,因此,能够得到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格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中所占据的份额也较小,不利于激发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培训的热情。

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影响原因的相关分析

(一)参训教师重利不重意

虽然说对于教师培训存在的重要性,我国中小学教师已经有了更为清醒直观的认识,但是,显然还没能完全深入地理解教师培训存在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目的。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与强大的功利主义密切相关。许多教师表明只要有合格的学位,获得必要的证书就是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对于进一步提高自己,追求更高的主体价值的欲望不强。此种功利价值的想法严重制约了参加培训的教师的素质提高,而提高参加培训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正是我国开展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培训机构应该从教师培训思想上的转变入手,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深化教师对教师培训的意义的理解。

(二)现存培训系统难以适应教师培训的发展要求,缺乏适宜的规划以及适当的创新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都存在有较大的变动,无论是在培训的内容上、目的上还是方法上,我国教师培训机构都存在着很多亟需改进的地方,许多参训教师也对培训机构的不足之处做出了反映。培训机构的异常运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培训系统缺乏创新,虽然众多教师都具有参加培训来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想法,但是,又不得不面对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教师培训机构应该对培训系统做出一定的创新,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三)教师培训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忽略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

我国现存的教师培训中存在着过于重视高学历,忽视教师本身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团队关注提高教师合格的学位比例,从教师个人的观点,是反映在培训需要学位教育,但是,忽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知识的学习上。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虽然说教师培训机构的类型有多种,但是参训教师明显只对其中对于攻读学位以及补偿学历的培训情有独钟。虽然说教师的学历素质是评价一个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指数,但是往往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技能才是更加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教师素质的衡量标准。高素质并不代表工作能力,高学历同高素质的教育也不能画等号。

总之,在全面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困难、困惑和问题,中小学教师了解实际的需求和培训期待的基础上,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和应用的关键是要探索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目的是为教师教育改革继续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EB/OL].http://moe.edu.en/edoas/websitels/infol5483.htm,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