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46: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43-02
音乐教育对于中等职业学院的学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常识,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开阔眼界,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与情感的发展。文章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作简要分析。
一、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在音乐教学上称为“音心相论”,其主要内容为音乐与个体相呼应,与内在精神相对应,以此唤醒人类个体内心的思想情感,促进人类个体心灵与性格的合理发展,并进行终极关怀。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对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了许多,不再注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有的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缺乏情感,理想日渐脆弱,心灵变得越来越狭隘。而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人文与科学一旦有一方遭到缺失,就会对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造成一定的阻碍。达尔文曾经指出,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智力发展,而忽略文化意识培养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性格一定会发展偏颇,甚至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欣赏音乐是一种陶冶学生情操的表现形式,学生一旦失去了欣赏音乐的能力,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养成,也会失去生活中许多快乐的因素,还有可能对自身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加入音乐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形成美好的心情与情感提供平台。梁启超曾经说过,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需要艺术的帮忙,而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可以将人类的情感通过音符形象地表达出来,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并可以产生共鸣,增进人类之间的情感表达。音乐在教学中的影响作用是最直接的,它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情感,以最深刻、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情感释放与情感交流。所以,对面对就业压力的中职学生来说,进行音乐教育可以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可以增长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塑造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
二、音乐可以促进校园文化产生与传播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简单的表现形式,称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艺术。根据校园的建设以及课程安排,都可以表现出校园文化。例如,校园布局,花草树木,校园建筑,教室设备以及装扮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对学生而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学生的情感激发与心理变化,以此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静、舒适、清新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静下心来,主动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帮助学生文思泉涌,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事业产生一种敬畏与拼搏的激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不是这些实在的物质,而是这些物质本身反映出的气氛与内涵,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在感受林荫大道的大度、楼宇间的亲切与和谐、聆听校园歌曲中净化心灵。音乐的艺术形式比起语言文字和绘画作品等更具有感染力,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使其得以净化,得到最为震撼的心理感受。学生在高亢、悲壮、舒缓的音乐中陶冶性情、修养品格、以及产生对科学的直觉情感和人文关怀。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并将此文化发扬下去。
三、通过音乐教育提升现代伦理
教育是面向现代化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责任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实践性人才。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毕业生在岗位上的表现,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安排是多样性的。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肩负着建设未来,创造未来的使命。完成这一使命不仅取决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于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所要关注的。学生在学校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处于封闭式的学习状态中,这样的学习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社会意识。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安排学生学习期间,应注意艺术的引领。艺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总结社会的发展情况。音乐是一种高效的,强烈的思想交流方式,因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得学生可以快速了解音乐内涵,感受音乐的魅力。另外,音乐以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感受不同的气氛,不同的音乐会引导学生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思想。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以及社会意识,树立正义感,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价值。
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进行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修养与品质。一个人的品质直接影响其社交范围以及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一个人的审美及品质也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所谓的价值评价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合理结合。有的音乐家曾经认为,音乐自身的结构关乎着其能否被看作是一种价值,所以,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它本身,而是直接反映于人类的听觉反应上。当倾听者在听完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或其他的情感变化时,音乐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教学工作还很欠缺,为了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需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在授课之余需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在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世界名曲,品味这些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让学生感受音乐背后的故事。此外,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感受音乐审美的趣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热情,进而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另外,在音乐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作曲家的喜怒哀乐,作曲家的生平事迹可以作为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曲子时,可以一边播放一边为学生讲解相关的作曲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作曲家在作曲时的心理,激励学生向作曲家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提高学生素养。
五、培养优秀品质,促进智力发展
音乐是美的享受,是情感表达的捷径。音乐通过自身变换的音符和优美动听的旋律来表达作曲家的心情,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会根据旋律的变换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音乐可以激起学生开心和愉悦的情感,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和压抑的心情。音乐还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表露,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保卫黄河》《地道战》《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歌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点燃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发学习的热情。音乐教育还可以通过说唱、欣赏、排练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智商。在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手、脚、嘴、鼻、喉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身体良性发展,提高学生反应与感知能力。在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四肢的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团结意识,使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增强,进而锻炼学生智力。
六、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各方面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所以,教师在授课之余需要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可以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此外,在接受音乐教育时,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合作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黄鹭璐.对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所谓音乐律动,是指人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摆动和演唱,比如跺脚、拍手和扭动身躯等。虽然音乐律动早已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这就证明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是没有弄清楚哪个部分可以渗透音乐律动,要么是音乐律动的应用时机不对,所以课堂效果总是无法达到心理预期。因此,本文对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一、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性及价值探讨
音乐节奏能够加强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比如说在演唱会现场,当歌手奉献了一场激情澎湃的表演时,或者演唱节奏比较快的歌曲时,台下的观众就会随着节奏摆动身体。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只有准确掌握节奏才能深入了解音乐的魅力,体味音乐蕴含的情感。此外,音乐节奏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舞蹈演员需要准确掌握音乐节奏,这样才能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在学习一首新歌曲的时候,如果熟悉歌曲的节奏,就可以准确记忆音符。每当听到我们熟悉的歌曲,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摆动。如果能够掌握音乐的节奏,并随着歌曲哼唱就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音乐是一种充满节奏的艺术形式,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一个人的乐感既有天生的,也可以经过后天培养形成。节奏训练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节奏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让学生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事情的专注度。音乐包括了旋律、节奏与和声,但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力,而且有快慢之分,快节奏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激情,慢节奏可以使人内心平静。同时,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左右脑的平衡发育。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因为不同的节奏感可以激发出不同的情绪。音乐节奏的特点是活泼、明快、有代入感,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式,运用多元化方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当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节奏感,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标也就能步步实现。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律动价值和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的情感和动力。
1.运用律动组织音乐活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听觉感受、内在情感和思维能力的统一,而舞蹈律动的运用有利于增强表演效果。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舞蹈动作,从而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需要。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再结合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应选择一些风格独特、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舞蹈性乐曲作为教材,然后编排出兼具形象美和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比如说在讲解《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傣族民族音乐的特色,教师可以创编一首与歌曲相关的傣族孔雀舞,让学生一边唱一边舞动,让歌曲的旋律与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演唱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学生亲身体验过歌曲的魅力以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至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为他们选择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律动素材,譬如《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音乐,它结合了苗族、傣族和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区分这些音乐元素就是教学重点。为了更好地区分,教师可以利用相对应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辨别,比如说播放到苗族音乐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跳苗族的摆手舞。通过这种舞蹈律动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多个民族的音乐特色,还学了对应的民族舞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种律动练习,无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各种音乐特色,而且记忆更深刻和久远。
2.运用歌曲律动优化课堂氛围
近几年,歌曲律动除了应用于音乐课堂,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小学低段教学,当课堂比较吵闹时,教师就会说“123坐坐好”的口令来管理课堂纪律,与“保持安静”这种命令式的语言相比,利用音乐旋律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常常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集中,让他们一堂课坐着不动是不可能的。而音律律动的运用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又可以达到教育效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就可以利用节奏律动进行管理,比如说教师唱“哆瑞咪,请坐好”时,学生就要唱“咪瑞哆,就坐好”,这样一句简单的口令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回到课堂,而且避免了言语上的冲突。当音乐课堂进行至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涣散,这时教师应播放一些比较轻松的音乐让学生摆动身体,譬如《拍手唱歌笑呵呵》,这样小学生就可以跟着律动放松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消除疲倦感的目的,让学生把注意力重新放在课堂上。当然,这种律动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学科。此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让学生获得演唱会现场的气氛,感受歌唱者的律动,让学生获得律动认识和能力的提升。总之,音乐律动让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有了发挥的空间,又可以彰显出音乐学科的特色,还能在学生跟随歌曲律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达到多重目的。另外,这种教学形式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小学音乐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对于小学生来讲,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情感培养、品质锻造的手段。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快速发展,但又是不成熟的;学生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思维和逻辑并不完善。因此,小学阶段是人们性格培养、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稍有差池将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而小学音乐恰好是一种美的情感体验与召唤,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品格的描绘,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小学音乐里,美的韵律、美的歌词、美的和声、美的情感给学生们打造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之境,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应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机把握情感因子,通过生动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音乐殿堂,通过对音乐的美的体验,来得到情感的净化与升华。比如说,在教唱《小雨沙沙》时,教师要用亲切的、柔和的声音声音,构建一副勃勃生机、姹紫嫣红的春天画面,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感悟种子的成长离不开大地母亲的怀抱,离不开雨露姐妹的滋润。
二、音乐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德智体美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四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长期以来,德智体教育目标的达成模式已基本完善,而美育则相对特殊,因为美育更侧重情感深处的教育。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既是音乐知识的传播过程,更是审美教育的美育活动,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载体,教师通过美的美的语言、美的姿态、美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潜移默化中,音乐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再学生再由内而外关照外界和生活。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感受-认知-理解-思考-创造,这是一个美育的过程,无论是春天的燕子,还是夏日的红蜻蜓;无论是找家的小青蛙,还是采蘑菇的小姑娘,都能使学生体验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情感之美。
三、小学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正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关键阶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个体只有对社会价值、主流观念、健康心理不断进行内化吸收,才能一步步完成从“单纯自然人”到“合格社会人”的脱变。而小学音乐教育正好搭建了这一桥梁,通过小学音乐教育可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情操培养,集体注意教育。例如通过《祖国,祖国我爱你》、《我们美丽的祖国》、《为了我的祖国》、《祖国想妈妈一样》等歌曲的学习和传唱,可以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含义,树立爱国情操和祖国自豪感。通过《劳动最光荣》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通过《咱们从小讲礼貌》培养小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
四、小学音乐课育人策略浅析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ic Teachers
WANG Qinglei
(Nanchang Teachers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029)
AbstractBased on the "subject" of twelfth five-year plan Jiangxi province'sEducational Planing Bureau 2010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Standard of Jiangxi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ic Teachers Research", with the object of Jiangxi rural primary schools' music teach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urvey of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to analyse their quality require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Key wordsrural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 primary schools' music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1 问题的提出
在对江西省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小学中音乐教师是由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专业培训,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在小学音乐艺术课程教学中,他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音乐艺术教育在农村地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此前提下,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都难以承担音乐艺术教育的重任,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培养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师范专科学校的音乐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刻不容缓。
2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农村小学音乐学习内容应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自豪感,教师能引导学生自觉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小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自主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全面体现新课标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由此,我们提出关于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2.1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音乐艺术教育是义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使命。小学音乐艺术教育作为贯彻执行新课标音乐的根本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小学音乐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即使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难以做到关心学生、奉献社会, 而且在教学中还会给小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新课标下,新世纪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使命,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2 具有坚实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像春天的号角,号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认为,新课标下音乐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曲。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让学生学会歌曲,而忽略了对音乐文化知识的提高,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追求艺术领域上的知识,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重视,在教学设计中盲目地追求直接的成效――学会唱歌。而这样教学的结果, 虽然学生是学到了现实的知识,而且音乐成绩常常优秀,但是限制了学生的深入学习的发展,不能教给学生终生学习的有效知识。可见,在新课标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发生转变,这也是当前课改最为迫切的任务。
2.3 具有对音乐艺术教育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与实施,使得在新课标下音乐艺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方法是丰富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特见解,紧紧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提出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认知灵活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彻底改变凌驾于学生之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新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音乐兴趣,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同时对老师教学进行挑战,实践证明,经过这样教学,能使大部分学生提高上音乐课的兴趣,从兴趣中轻松地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真正把学习看成是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情, 从而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4 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音乐艺术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小学生知识拓展与创新。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加入信息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于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用课件、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作为教学工具, 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们在音乐专业知识教学方面具有极其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使用现代化手段来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3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应对策略
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培养的策略要培养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认为应用认知灵活理论,让音乐教师通过加强自身的音乐艺术知识学习来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把音乐知识创造性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有“鱼”有“渔”。从而让这些知识能陪伴学生的终身学习中。
3.1 立足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适用型人才
农村小学存在的客观条件很难留住专业的音乐人才,这个问题我们不予回避。但是我们认为,音乐是大众的,人人都可以热爱音乐。在教学中我们更希望现有的音乐教师自己能爱音乐,能了解音乐的相关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对音乐的热诚带给学生,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来自音乐的魅力。而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把音乐带给学生,更要带给群众。在学校是称职的教师,在艺术的舞台上是合格的演员,在业余文艺活动中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
3.2 加强学习音乐艺术教育专业知识
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基础普遍较差,从而直接影响了这些教师的教学质量,也直接导致教师教授音乐的自信心。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在职的音乐培训。通过培训来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乐理基础和视唱练耳等基础理论的教学,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在职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这些教师一些应用型专业技能课,如钢琴即兴伴奏、少儿舞蹈创编等,丰富他们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的专业基本能力。此外, 还应利用在职培训补充与音乐教育专业相关联文学、专业修养等方面的课程。如儿童文学概论、艺术鉴赏等课程, 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文学水平和艺术修养, 从而促进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基础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其自身的音乐艺术素质更为重要。
3.3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开启学生的潜在音乐智慧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观念和指导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方法。它用于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观念、论据原理和阐明规律,但学生从理论到实际应用还存在较大差距。教师仅仅自己会吹、拉、弹、唱、跳等还不行, 还必须学会如何教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采取适应农村小学实际的音乐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创造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对音乐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让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我们致力于让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 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有关音乐经验以及进行经验重组,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在新课标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在农村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 才能真正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书锁,安健君.偏远落后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J].集宁师专学报,2004(1).
[2]郭正航.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3]张向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l).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与潜在价值,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定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而逐渐积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乐律、乐器、乐谱、乐理、调式、节拍以及该民族的习惯、观念、语言、气质、风格等的集中反映。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1.民族文化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与精神食粮。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等,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美德。
2.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包容性。民族音乐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的情结,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也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思想与智慧,民族音乐文化是最优美、最富有人性内涵、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个性形象集合体,充分的把民族本质以最完美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
1.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划分为无意识传播与有意识传播。其中无意识传播是民族音乐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乐曲、戏剧声腔、曲艺音乐等,通过民歌手、民间乐手、民间艺人等民间音乐家的演唱演奏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无意识传播主要是传播者出于自娱自乐、谋求生计的目的,是一种无序的、顺其自然的状态,无意识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这种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有意识传播主要是指师傅传授徒弟技艺,例如少数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流传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针对性。
2.现代民族音乐传播更注重有意识的传播,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向青少年一代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已经成为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运用民间曲调与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编创的学堂歌曲在学校中广为传唱,还有的学校在音乐教育中,把传统音乐及现代作曲家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写进音乐教材中,这种有意识的音乐传播方式为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融合
民族文化是国家、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合了各种文化形式,涵盖了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同的民族音乐能够直接反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语言、审美价值、审美观念,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包含多样的社会功能,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途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时展赋予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占主体的地位,既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又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经验。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有益于构建新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以开放心态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是互为基础的关系,学校音乐教师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队伍,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学校教育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树立华本土音乐的主体思想意识,正确看待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基地,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要培养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让中国音乐教育立足于自身,更放眼世界。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学校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校的美育和德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音乐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展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民族音乐中体验和感受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形式,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美的体验更是精神的洗礼,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其次,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时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趋频繁。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树立起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坚定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立场,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才能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促进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民族音乐传承能够为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1994年在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教育改革提出“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改造建议,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这一理论指导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构建“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以推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也能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营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大环境,国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文化政策是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的精神土壤。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和完善文化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等。例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无形文化财宝”保护法等,以及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保护资金投入,如筹资建立“中国无形文化财宝博物馆”等,而且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财宝”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营造一个有益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社会环境。
2.校园环境
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加强利于文化传承的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深刻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树立现代的音乐教育观念,组织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活动,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学校要鼓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科研活动,促使教师创新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民族音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创作方法、音乐观念、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美学、史学、形态学等方面已经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校的音乐教学要摒弃以往的“中轻西重”、“ 技重论轻”的观念,形成涵盖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课程结构优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涵盖的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学校的音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学校的民族音乐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把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直接转化成学校音乐教材。另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写民族音乐教材,教材体系要依据“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在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出“经典性”、“文献性”。 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能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学校在设置民族音乐的课程结构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乐理课、中国音乐风格课、中国音乐史、中国艺术美学课等课程,以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教师要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丰富民族文化知识,才能在音乐的审美和文化传承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才能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给学生介绍民族生活地域、风俗习惯、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播放影音资料,让学生鉴赏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养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第三,教师还可以组织音乐活动,例如民族音乐歌唱、民族音乐舞蹈、民族音乐演奏为主题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组织这些丰富的音乐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音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五、总结
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学校音乐教育担负的历史使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能够使学生欣赏、学唱民族音乐,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更好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也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论学校音乐教育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大家,2010,(13)
[2]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2008,(6)
[3]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苗秀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5)
[5]陈培刚.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模式的当代意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随感[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2)
[6]杨静.论中国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7]王文韬 .学校教育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音乐探索,2007,(1)
2.论音乐欣赏课在大学生德育培养中的功能及实施途径
3.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与研究
4.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5.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6.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论一种可能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7.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0.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11.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12.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德育方式研究
13.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渗透研究
15.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
16.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及功能
17.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8.试论音乐的德育存在
19.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0.高校音乐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1.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
22.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渗透
2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24.论音乐的德育属性
25.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26.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7.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2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0.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3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
3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
33.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德育课内容为主体,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
34.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德育的魅力——浅谈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5.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3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37.音乐对改善高校德育课堂之现状的作用研究
38.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39.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40.寓德于乐 以乐养德──谈音乐的德育功能和方法
41.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2.音乐与德育教育关系解析
4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体现
44.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45.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6.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意义探析
47.音乐小天地唱出大道理——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48.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49.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50.试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51.以美育德——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
52.音乐的德育功能
53.研究生德育中的音乐素养培育途径及作用探析——以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为例
54.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55.浅谈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
56.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57.浅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58.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59.论述高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60.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6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62.增强音乐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6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64.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65.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让音乐成为德育的有力辅助手段初探
66.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67.流行音乐教育应用于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8.浅议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69.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70.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1.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探索
72.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73.新课标视角下德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74.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75.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76.谈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77.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78.高雅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思考
79.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途径
80.论中专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81.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82.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8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84.音乐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隐性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85.“以和为美”——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86.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87.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88.隐性教育在音乐艺术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8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0.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
91.音乐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92.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论
93.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探析
94.音乐的德育功能
9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6.让德育走进音乐课堂
97.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98.浅谈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99.试论音乐在德育中的功能
100.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
101.论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内涵与策略
102.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103.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104.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105.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106.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07.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
108.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09.完善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10.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1.吴地传统音乐的当代德育价值
112.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探析
11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14.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15.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
116.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17.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树人的内涵研究
118.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11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20.德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21.从救亡音乐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122.浅议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
123.浅析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24.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
第一,智力方面,音乐在“七艺”中占有一席之地,学习音乐的基本原理,能培养记忆力、辨别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第二,精神方面,幸福感、满足感、愉悦、宁静,这些都是音乐的自然效果;第三,身体方面,毫无疑问,歌唱练习有利于身体健康。
很显然,音乐要想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奢谈音乐自身如何重要毫无意义,迎合当初学校教育所制订的教育目标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梅森所归纳的音乐课程价值的三个方面,全部都集中于音乐的育人价值,只字未提音乐的本体价值。概言之,他对音乐课程价值的理解是侧重于“德”“智”“体”三个方面的,而独独放弃了“美”这一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我想这是梅森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因为音乐能否走进学校课程,拍板的人并非音乐人士,音乐人投非音乐人士所好,或许是当初的唯一选择。
但美国公立学校音乐教育的真正开始,则是在梅森将音乐引入波士顿学校30年之后的南北战争结束时期。这30年中,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依然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美国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美国各地的教育行政事务,是由当地教育委员会自行执行的。因此,音乐要想进入学校课程体系,首要攻关对象就是教育委员会,要让他们信服音乐是多么的重要,它如何影响着下一代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此外,还必须说服当地选民,以保证实施音乐教育所必需的财政开支。直到南北战争之前,多数教育委员会的官员们仍然死抱着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是天才儿童的事,他们的音乐教学可以由歌咏学校或私人教师来承担,为每个儿童提供音乐教育,不属于纳税者的责任范围。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1871年美国音乐教育家卢瑟•惠廷•梅森就音乐应该进入普通学校,提出了以下九条理由:1.音乐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2.音乐有助于老师维持学校纪律;3.音乐能培养孩子的审美本性;4.音乐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训练方式;5.音乐为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先进文化基础;6.音乐对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音乐作为一种健康的方式具有最高的价值;8.音乐为参与教堂活动做准备;9.音乐能培养孩子的道德本性。
此梅森提出的上述九条理由,较前一位梅森提出的三条理由,显然更为具体实在,更加一目了然。它所包含的内容几乎囊括了音乐教育功力可能触及的范围。如果第一个梅森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表述仅仅局限于个体的非音乐审美价值层面,那么,第二个梅森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则从个体的非审美价值延伸到了审美价值,还从个体的价值扩展到了教育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就个体价值而言,音乐教育既能培养孩子的审美天性,又能促进智力、道德、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在顺序排列上,审美是靠前的。就学校教育价值来看,音乐教育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助于学校纪律的维护;就社会价值而言,音乐教育能奠定社会文化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能有益于之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梅森把音乐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即有助于其他课程和学校纪律)置于最醒目位置,同时也着重推出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这体现出了他的良苦用心。因为,一方面,那个时候,音乐必须依附于学校其他方面而存在;另一方面,音乐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人们认识和理解。应该说,第二个梅森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表述明显超越了第一个梅森,但这并不意味着卢瑟•惠廷•梅森就一定比卢尔•梅森更加高明。事实上,卢尔•梅森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要远远超出后者。这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自此以后,在美国音乐教育发展历史中,还有几次关于音乐课程价值的表述也值得关注,通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粗略地描画出美国人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轨迹。
1900年,赫尔巴特•格里格斯在给全美教育协会音乐委员会的报告中,归纳了音乐教育的如下四个方面价值与目标:1.智力上,通过开展创造、辨别等活动,提高理解能力;2.身体上,通过呼吸、身体姿势等训练,促进身体健康;3.纪律上,通过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保持和谐协调;4.道德上,通过美好音乐的创造,培养爱心。格里格斯的理解框架自然没有突破他的前辈,但是,他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把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具体化了,价值体现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与音乐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更容易让人理解和信服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1930年,美国《教育报告》所做的关于“音乐教育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人们认为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的价值,是社会价值。这是大众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与音乐教育者自身的理解有出入不足为怪。具体为(括号里显示的是人数):社会(56),歌唱(51),纪律(44),职业(38),审美(36),休闲(31),身体(25),情感(24),道德(18),器乐(9),创造(5),兴趣(4)。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上述理解,明显受到了当时风行美国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此外,“兴趣”这一当代音乐教育最为关注的问题,也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46年全美音乐教育协会就小学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归纳为如下5个方面:1.帮助孩子保护他的正确的歌唱声音,通过自由的身体运动发展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对器乐的兴趣,发展对优秀音乐的热爱和欣赏;2.增强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3.引导孩子通过音乐表达自我;4.发展音乐技能和理解力;5.发现音乐天才并给与发展的机会。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此时,音乐教育者需要关注和宣传的,是音乐教育自身。当音乐在学校课程中已经立足之后,如果仍然一味地表达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将音乐定位为“为学校其他课程服务”的课程,而没有自身的目标追求和价值体现,那么,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一席之地是有可能随时坍塌的,只要遇到风吹草动,教育环境稍有变故,问题就可能随时出现,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自1838年梅森第一个将音乐引入学校课程,到1946年全美音乐教育协会确定小学音乐课程价值和目标,整整经过了100年,人们审视音乐教育价值的视角才由外部转向内部。应该说,这依然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100年前梅森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辅德益智健体定位,就不可能有100年后的全美音乐教育协会对音乐教育价值的审美定位。
其一,在整个音乐文化的系统中,其中包含着音乐教育及音乐文化产业,它们二者都要受到音乐文化相关系统的影响,也包含着音乐文化系统的共同属性,由于在具体划分系统功能上,二者各司其职,形成了各自的系统功能,并构成了分工合作的关系。
其二,对于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产业而言,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映射的关系。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以及对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有赖于音乐文化业产需求的反映;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整个音乐文化产业的分支,它直接反映了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决定了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音乐意识、音乐常识以及音乐能力。
其三,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有赖于对地方文化产业清楚的认识。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相关的社会基础之上,如果要维系它的发展,必须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最后,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促进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产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音乐文化的基础功能之一是保存音乐文化,提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基础,维持社会音乐文化的生存①。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完善得较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开始起步。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恢复,之后一些重点的音乐高校才得以全面发展。由于音乐教育的起步基本上是少数学校的自发性行为,学校在考虑学校整体教育时,并没有把音乐教育纳入其中,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缺乏它应有的地位,使得今天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越来越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面临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②。这其中包括:
其一,高校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处于表层阶段,高校音乐教育对象多是20岁左右的成人,他们毕业之后就需要直接进入社会,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创造自身的价值。这就在教育目的和任务上要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不能以中小学音乐教育观念去理解。
其二,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课程的设置太自主化,都由学校老师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设定开设课程,而没有站在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开设课程。
其三,高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高校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目前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声乐、钢琴、舞蹈为主。以声乐为例,多是以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为主,演唱曲目内容较为高雅一些,受众人群多为有一定音乐修养的小部分人,但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毕业之后直接面临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所学的内容不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有曲高和寡之嫌,所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③。
(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为人们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当前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把这一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加以大力发展。④
目前我国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下:
其一,规范有序的音乐文化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影响音乐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音乐文化产品市场、音乐文化销售市场不够发达,音乐文化制作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音乐文化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⑤
其二,我国悠久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音乐文化的资源多姿多样、丰富多彩,尤其是地方性音乐文化资源非常珍贵,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保护下去。但是如何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去充分的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音乐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通过以上对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接下来总结一下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高校给及更多的资源保证
通过对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本世纪初,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这就产生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如:音乐教育所需要的一些硬件设施,演奏厅、琴房、排练厅等,阻碍了高等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许多地方音乐文化设施长时间的处于闲置状态,并没有充分发挥它本身应有的价值。
地方文化产业与高校之间要密切联系,音乐文化产业应尽可能给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一些必要条件,不仅可以解决高校音乐硬件设施的需求,而且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提供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
近些年来,通过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虽然音乐教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但其中也不乏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受到局限。这主要是因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理论化教学为主体,学生数量较多,针对一些技能课的学习,又存在教学设施资源有限的现象,很难实现全面的音乐活动实践。
如一些学习钢琴的同学,平时演奏都十分娴熟,但是每次公开登台表演,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演奏的质量不能保证。这说明学生从根本上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多数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很少公开演出,即使公开演出也就主要集中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对于一个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公开演出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演奏技能,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学生正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也给学生们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
由于岗位需求量有限,而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岗位的人才需求与总的人才量无法形成正比。
面对这一问题,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音乐文化产业的产站、涉及到的方面众多,其所需要的人才,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音乐表演者、音乐文化管理、音乐创作、音乐培训、音乐宣传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这门产业发展的关键方面,而且还没有将其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举例来说,音乐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音乐场馆,场馆建设需要建筑方面的人才,场馆建成后则需要舞美方面的人才。⑥
这本身就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链条,如果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得越丰富,它本身所能产生的岗位就越多,因此音乐文化产的发展,为学生们的就业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技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四)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当今我们都处在市场经济之下,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市场对人才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要有相应的教育方式,这才可以培养出学以致用的社会人才。
目前为止,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与社会实际的人才需要相脱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求高校全面展开教育改革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出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更能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四、结语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采用多维视角,用市场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特色的眼光对音乐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关系进行扫描。使高校音乐教育突破传统的古典专业教育模式,走向社会化和产业化,从而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积极的、常态化的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
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讲,音乐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特定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有效推动河南高校音乐教育与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实践,使两者能够真正走上一条互动发展的轨道。
注释:
①夏元勇:《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4年版。
②谢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03期。
③谢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2005年第03期。
(一)重技能学习,忽视了音乐的人文内涵
学校之间为了生源的抢夺,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纷纷打出“音乐特色牌”,以学校开展的音乐特色课程为招生噱头,给学生教授乐器技能,一时间音乐教室俨然成为了乐器培训班,把音乐教育视为一种单纯的技能教育,而忽略了音乐的人文内涵。所谓学习艺术应该是艺技双修,只有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技能学习,充分感受、理解音乐的内涵美,将技能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称之为音乐艺术,如果学习音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技能的展示,而缺乏一定的音乐修养,演奏出来的音乐也是缺乏灵魂,无法直击人们的心灵,沦为“技能的展示”,而不能称之为艺术。
(二)把音乐教育等同于娱乐消遣活动
人们对音乐的观念认识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认为音乐并非生活的必需品,充其量是一种兴趣爱好,把音乐视为生活的调味剂,娱乐消遣的活动之一,这种对音乐的看法是很肤浅的,人们应该对音乐学习有更深的认识也理解。高校音乐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音乐学习所涉及的学科广而深,音乐课程的设置不仅包含音乐史、音乐创作、音乐批判等课堂内容,同时还会涉及到历史学、人类学、现代科学技术等学科内容,音乐学习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艺术修养,更是全方位的培养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音乐教育存在德育化的倾向
在我国,音乐教育往往渗透了一定的道德教化,把音乐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固然,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和修养,但音乐中体现的德育功能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审美,而不是为了德育效应强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审美能力是道德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审美能力,他的心灵自然会接收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接受与美相关联的道德观念,音乐教育中的道德功能是如此体现出来的,而不是靠强行的道德灌输。
二、高校音乐教育审美价值取向的着眼点
高校音?方逃?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美育的方式进行实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音乐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音乐教育更能体现出人文色彩,欣赏和创新是音乐学习的真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存在不同的差异性,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心挖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因材施教,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调动起学生对音乐审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感官、认知、情感上都能获得更深刻的美的体验。
(二)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在应试教育之下,学校以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作为课程设计的标准,为学生安排“最合适”的音乐学习,全然不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同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固化的思维模式,对音乐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操作方式皆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充分展现和保持自己的个性,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师要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敢于对音乐作品提出科学的批判,只有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学生的音乐经验才能得到积累,音乐之路才能走得长远。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介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树立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为人师表,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
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文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音乐教学研究的能力。
通过学习,明确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熟悉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能独立进行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
进一步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了解国内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了解国内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拓展教学与研究视野。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等方面。
其中,“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涉及学校音乐教育基本原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及关系等内容。
“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改革和发展”涉及学校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音乐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展望以及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音乐教材分析”涉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实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用教材的选编原则,编写理念、编写内容、课例及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理解学校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标准等内容。
“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包括学校音乐教学原则、模式、音乐心理发展分析和普通学校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及音乐学习心理的研究;学习现当代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音乐课堂教学的备课、教案编写和上课等环节。
“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学习评价的理念、过程、方法;掌握音乐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基本方式;通过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的学习与探讨,评价教师的教学组织、备课、上课和学生的学绩、学力的考核指标、命题设计及评定标准。
“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辅导课外学生乐队、合唱队等音乐社团及音乐主题活动,以及策划、组织、辅导社区的群众性、社团性的音乐活动等内容。
三、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方面,“纲要”要求:1 重视培养学生对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态度。在关注学生学习和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及音乐教学技能的同时,激发音乐学习热情,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充分认识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要掌握教育教学原理,也要坚持联系教学实践。在有目的地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加强见习、调查、试讲、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鉴于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堂教学经历,建议在此课程学习之前,有教育见习作为预修课程,使学生从教学现象和问题思考入手,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3 音乐教学技能掌握与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力求在关注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改革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调研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培养创造性教学思维能力,为学生音乐教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条件
在教学条件方面,“纲要”分别从教师和教学设备两方面作了要求:1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专业素质,一般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或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最好具有学校音乐教学经历。2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微格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应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音响资料,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小学、中学和高中音乐教学使用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教学课件及网络资源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音乐课堂教学用乐器,如:竖笛、口风琴、奥尔夫乐器等。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方面,“纲要”要求: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读书笔记、阅读卡片、课堂教学设计、模拟试讲、课程论文、笔试等方式反馈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关注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质量和程度,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出整体性的学习评价。2 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在分环节试讲、分专题试讲、小组试讲以及模拟课堂试讲中,对学生的备课、说课、讲课及教学反思进行自评、互评、他评。3 评价指标。包括学习态度和教学创新能力、音乐课堂教学基本操作能力、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水平、教材分析能力的质性和量化评价。建议平时成绩占30%―40%,考试成绩占60%―70%。4 一本课程总学时为108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建议第三学年开设本课程。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特点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必修课的教学,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这门课程教学的推荐教材。这部教材以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为编写背景,将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作为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遵循原理与操作相联系、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编写原则,其内容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一、明确课程性质,定位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
其课程总目标体现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工作,为教育实习及教师资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选编教学内容体现了原理性、学术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兼容的特点,体现三个结合的原则
1 学科内容体系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的编写内容既体现了音乐教学论的基本框架,也关注了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和前沿、热点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理论的介绍,也有现当代教育思潮的阐述,使学生能及时追踪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较快地衔接和适应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为学生教育实习和继续发展打下基础。其内容体系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和音乐教材教法两部分,既涉及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也包括了音乐学科教学法的学习。
2 国家课程指导与校本课程研究和校外音乐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内容体系不仅考虑了《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同时又联系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将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纳入教学中,强调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学校及社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
3 音乐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这部教材的编写体系以音乐教学实践为引导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并侧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分析。避免孤立陈述基本概念和具体教法,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分析中,将音乐教学的概念、定义及原理适时、适量地穿插其中,体现了学科理论的基础性、教学改革的前沿性及实践活动的操作性。
三、教材结构便于学习和阅读,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