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诗歌大全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6 16:46: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诗歌大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诗歌大全

篇1

作者简介:张惠华(1954-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育;高腾(1982- ),男,山东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16-0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以塞缪尔·亨廷顿和弗朗西斯为代表地一批学者以“文明的冲突”、“文明的终结”等观点来诠释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2]。文化安全议题正变得日益突显,比较高等教育学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也指出:“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3]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威胁出发,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特征、原因、以及面临的问题等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的探讨,同时,学者们大都从全球化的视角论述我国正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突显了文化安全对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从文化安全的视角对目前大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文化安全教育的缺失现象学者们关注还较少,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思路。文化作为大学的核心基石,大学的文化趋向应该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也指出:“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的象征就是文化,大学的现代化首先是大学文化的现代化”[4]

笔者拟从文化安全的视角,综合运用定量考查和定性分析,对天津两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认同程度及文化自觉意识做出个案研究。

一、文化安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对文化安全和文化认同,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达成明确的界定和厘清。笔者认为:文化安全以及文化认同的共同基点是文化,二者的内容界定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入剖析。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要追溯至西汉刘向的《说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是“文治教化”之意,包含有“以文教化”和“以礼驭民”的意思[5]。而西方学术界对“文化”一词的释义则更为繁杂[6]。西方历史中,拉丁语“Colere”承载着最初的文化本意,起先为“耕作”之意,之后, 西方“文化”一词的内涵与外延渐渐铺展开来,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 Burnett Tylor)的《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一书中,文化被系统性地表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7]。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8],文化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具有多种维度,涵盖社会活动各个方面。基于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在此选取西化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影响和承载的重要个体角度出发,把文化界定为以下七个维度:生活方式、消费性娱乐艺术、文艺性文学艺术、风俗节日、价值观念、语言文字以及宗教神话。

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反思”概念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由社会学家在《跨文化的“席明纳”—文化价值再思考之二》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9]

先生从全球化背景下阐述“文化自觉”或“文化自觉意识”这一概念,重点强调了保持文化自主性、兼容性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文化自觉”应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以及对自身文化的“大力弘扬”。文化自觉虽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是对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而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体现了大学生对文化的自我觉悟和觉醒,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对国外文化的借鉴与批判,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在信息传播电子化的当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是否加强了对西化文化(包括欧美和日韩文化)的认同,这种强化如果存在,是否是英语学习深入的一种表现,或者仅是一种文化发展融合的自然过程;在两种差异化显著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化文化)之间,受试对象更倾向于选择前者还是后者,或者受试对象在何种层面上更易达成对外来文化的认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是否具有文化安全的意识以及他们的文化安全意识程度如何。

(二)研究假设

假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强化了对西化文化的认同,但这种认同主要是经济转型时期消费性文化流行所引起的一种表层文化认同[10],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对这种类文化认同意识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如果剔除消费性文化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西化文化的认同要低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研究方法及受试对象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交流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数据材料的采集和分析工作。

根据分层抽样的原则,本次调查对象为随机抽样的两所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六个院系,并做到社会科学及文史哲专业和自然科学及理工科专业的平均分布。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有效样本为378份,男性213人,女性187人,年龄分布为18~25岁,所得数据全部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17.0进行处理。

(四)实验工具及数据采

1.问卷设计。调查问卷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为受试者基本信息,包括学籍号、性别、年龄、专业、大学学习阶段、英语学习年限;二为考察学生对西化文化(即欧美和日韩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阈值,测试问卷涵盖七大子域,共30个问题,同时为保证数据采集的简易性,问卷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Lickert Scale):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对西化文化认同测试项的实验结果会通过对传统文化认同对应测试项的实验结果获得比照和验证。

2. 问卷内容。(1)问卷的信度。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问卷信度进行数据分析并做了二次修订,最终修改后的问卷信度达到0.734。依据Cronbach’s值判断,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7以上适合做量表分析;(2)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利用KMO(Kaisa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检验模型各变量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最终得到KMO=0.708; Bartlett球型卡方值为1655,球形检验显著,自由度为595,显著性(sig)0.000,为明显显著,表明问卷矩阵中各子要素之间有诸多共同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3)公因子分析。运用通用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正交旋转法(Varimax)和斜交旋转法(Oblimin)归纳公因子,并依据特征值,碎石图检验结果,经过尝试分析,最终确定提取7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和达到70.80%,7个因子能够反映研究问题所需的大量信息,而又不重叠。最后通过对照问卷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得出大学生对西化文化认同的7种类型(如表一所示)。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西化文化认同的比较

采用平行问卷测试模式以对比验证大学生对西化文化的认同程度是否得到了横向对比模式下来自传统文化的认同数据支持,笔者采用的李克特量表形式,所得均数的极值为15(如图一所示)。

平行问卷测试模式同时包括了上表中所述的七个维度(公因子),通过直方图我们可以判断,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和西化文化认同并不具有绝对的负相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方式、消费性娱乐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公共因子测试中,两者负相关性体现的相对显著;而其他因素,诸如传统文学、语言文字方面,大学生仍然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也进一步证明了笔者最初的假设,西方消费性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大于西方历史性文化因素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

同时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考察两者之间是否有差异(见表二)。

根据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F值为0.038,显著性概率为0.837,因此两组方差差异不显著,因此通过考察t值-4.483,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在0.3~0.5之间,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和对西化文化认同处于一种弱负相关关系。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的组间差异

在综合访谈、问卷定性分析以及深入考量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性别”、“英语学习年限”和“大学学习阶段”作为自变量,文化认同的因子值为因变量,对不同组别的文化认同趋向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

1. 学习年限与文化认知趋向。由表三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年限”下所示的一年级和四年级对文化认同有显著的主效应,大学刚入学时期对母文化的认同度要大于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而这种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学学习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出现了一种倒置。

结合笔者对受试学生的定性问卷考察以及访谈结果,做出了以下尝试性的分析,首先是地理位置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及偏远地区,他们大学之前缺少有效的西化文化输入渠道;其次社会生活圈的变化,大学之前的学生生活圈局限于老师、同学及少数亲戚朋友之间,大学之后这一局面发生了转变,使得他们信息的接受源呈现爆炸式增长;再者学习内容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使大学生接触到了前沿的理论知识,思维变得开阔,也有接受新事物的意愿。

2.学习专业与文化认知趋向。不可否认,通过英语的学习能够影响学生的文化身份,Giles H. & P. Johnson(1987)也指出,第二语言的学习会影响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身份[11]。语言是文化身份的外在表征[12],是文化身份的重要表现手段[13]。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显著的双重文化身份[14]。

但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是否也表现出同样的文化认同程度。笔者挑选了社会科学专业和自然科学专业两个变量,对两者之间的文化认同做了独立样本 T-test检验(如表四)。

根据上表所得数据可知,文科专业学生对两种文化认同趋向的差异显著性(0.005﹤0.05)要远远大于理工科专业学生,通过定性分析以及访谈结果,笔者推测,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归咎于诸如性别、知识构成和行为情感等诸多因素,对这一发现的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梳理鉴别和分析。

四、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的西化文化认同状况个案的简要分析,所获得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多元文化有着开放的胸襟,同时对本土流行文化发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位置关系普遍没有明晰的架构意识。这种文化并存的局面是否让年轻一代产生文化焦虑,是否会让他们陷入民族身份认同危机?

按照李庆本的观点:“文化的核心价值构成文化的深层结构,主要是指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民族信仰和价值趋向等等,而语言、艺术、宗教、哲学等则是它主要的客观性载体”[15]。对身份的双重认同,Bosher曾对100名苗族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新入学的大学生在没有放弃他们本土文化及民族归属感的情况下,能够适应学习异国文化,并能发展其双重文化身份[16];而且通过本文分析证明,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多是一种消费性、商业性层面上的表层追逐和自身身份和价值的外向诉求,他们的思维模式、民族信仰、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层面上的内在素质并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根本性颠覆,我们可以称这样一种现象为传统文化内核下的“西方外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年轻一代已根据自身精神需要,对多国流行文化进行吸纳和整合,倾向于大众文化多元形态发展,这种大众文化的融合趋势,在不影响国家文化和民族传统深层结构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之上,是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孙程芳. 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2):70.

[2]Francis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J].The National Interests, 1989 (16),.3-18.

[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 施晓光译. 传统与过渡: 高等教育的国际规则[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142.

[4]李元元. 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N].光明日报,2005-3-25.

[5]庄绪策. 信息化时代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8(5):9.

[6]GaoYiho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1+1>2”[M]. Beijing: PekingUniversity Press, 2001.

[7]程. 当代西方文研究词典[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307.

[8]夏征农.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821.

[9]. 跨文化的“席明纳”—文化价值再思考之二[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10), 7.

[10]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译. 人格心理学[M]. 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2000.

[11]Giles, H. & P. Johnson. 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 A Social-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Mainten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Language, 1987(6): 69-99.

[12]Joseph, J. E. Language and Identity: National, Ethnic, Religious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13]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 2000 (1): 87-91.

篇2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篇3

学会评估人生目标杨协亮

高中学子,教我如何读懂你广东教育(高中版) 李建军

话题: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郑蔼娴,王淼珍

这样的课,我喜欢陈健生

探索市场销售的秘密--综合实践结题报告太阳雨

高考作文的审题策略陈妙云

高考是考什么,考什么?杨一经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奥秘芮利文,彭修成

只有了解才能应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透视陈佳民

高中新同学:你的角色转换了吗?彭琳

走出数学笔记的误区陈京山

快速求解化学选择题八法陆建源

戴月行全玲

人生?不过如此!王媛

"我是鸡"陈济林

书海看人生刘卉丹

《麦子》赏读申青山

道德话题作文例说游晓林

只需13招,搞掂英语单选题朱显愿

英语书面表达高分策略邱玲

例说数学高效解题方法丁旭生

标点符号的连用商东冉

宪法专题中的政史学科考点提要林桂平

高考历史分析及对策全仁经

有关静摩擦力问题的分析方法广东教育(高中版) 徐辉

试金石佚名

偶尔可以牵着蜗牛散步章晴雨,李翰洋

血色母爱佚名

用宁静洗涤心灵琳合国

霍金宣告自己原先的黑洞理论"突然死亡"等

语顺则意达--阅读古诗方法摭谈盖英俊

情态动词高考考点诱视邹国如

非谓语动词作补语的考点大盘点张丽群

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徐根

文言文阅读训练何传跃

2004年最有影响力的物理试题吴俊

英语单项填空模拟题王雅

和祖国统一温才荣

作文试笔二题阿琳

学会在错题本中"淘金"朱敬华,刘立新

漏解直线方程的情形胡彬

如何对对子--试析2004年高考题(广东卷)拟对句秦志斌

高考备考减压有良方王极盛

科学论文解题方法点拨茹清平

有效的审题方法王晓东

万般无下品,平凡也能高何晟毅

议论文写作中有效选材的主要标准张玉玲

高考作文如何以立意取胜黄碧俊

议论文论据的引入方式何国跻

高考议论文写作审题举隅许喜桂

议论文论证材料的来源杨克敏

在高中英语课文学习中培养猜词策略邱彩花

动词在写作中的常见错误王凤琴

英语句子表达的灵活变通易桂清

根据要点提示组合或扩展句子有招数古和添

英汉句子翻译的四个技巧鲁江牡

阅读理解中细节题的解题技巧黄卓琳

向量几何运算的"华丽转身"——运用特殊化方法解答数学客观题之二彭建开

在比较中选择蔡远光

一类函数问题的难点突破高雨来

把根留住——辨析对称与周期雷小华

对隐含条件不能不理不睬罗华根

细节之大——函数观点求递推数列通项一例余学明

探寻突破口是高效解题的利器黄伟军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吗张松云

展现上海世博风采再助中国经济腾飞李振洋,严志标HtTp://

近三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对我省高考备考的启示(一)林良展

优化方法提高效率张铁牛

电学实验归类解析陈灶来

2010年高考广东语文模拟试卷李祎,刘军

高考语用题专项训练

基础写作预测题

2010年高考广东英语模拟试题(一)徐君婷

2010年高考广东数学(理科)模拟试题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测试题广东教育(高中版) 刘平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测试题刘志敏

摈弃苍白,追求"表现力唐惠忠

不要忽视自我的美陆璐

坚守良知坚守正义蓝碧涓

停停电,减减速周振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再谈法向量与二面角雷小华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高考试题钟烙华

语法填空解题技法大全陈晓红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黄竞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于倡导金先新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广东卷)的解答看"读懂"广东教育(高中版) 宋晓霞

2009年高考数列备考录王佩其

数列新题型——新定义数列陈安心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赵莺

语法填空专题模拟练习

电场胡志坚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杜海坚

遗传的分子基础丁文韬

当代国际社会专题王勇军

文化与生活专题徐永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唐冬云

2008年化学热点问题——"三聚氰胺"张玉彬,胥会敏

篇4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三一, 教学 目标

二, 重点、难点 已混点

三,教 学准备 六、课 时安排 七、方 式、手 段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 1 课时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预设 5 分)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 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 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 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 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0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 分) 1、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小组内互读。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小队长检查词语。 (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 读音重点:卢

纶 没 棱 词义重点:草惊风 夜引弓 平明 白羽等 (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 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 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 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 深入探讨,挖掘主题。( 。(10 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 分)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 诗意。)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 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 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 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10 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 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 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 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 分)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 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 齐读《塞下曲》! 引导发现,尝试创作。( 。(5 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 分)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 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 6 首。今天我们学 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 5 首古诗中,还有第 3 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 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 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 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 计

《塞下曲》 唐代诗人 卢纶 汉代飞将军 李广

达标测 试

篇5

高考作文想达到吸引人的眼球,获得高分效果,开头必须要讲究形式和文采。例如在作文中,开头的形式大体有题记、短片日记、诗歌铺垫、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句式点题、问题引导等等。如何做到形式和文采的有机结合,需要多积累,多思考,多辨析,多运用,进而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时你就会明白这些形式和技巧便是可以洞悉和掌握的,即到达所谓的“游目骋怀远迷宫,万变难离皆其宗”的境界。

一、题记:提纲挈领扣精魂,一语破定乾坤。

题记能够凸显文章的主题和要旨。它是指能够揭示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句子。贵在含蓄简洁一语中的。但在具体运用题记的时候务必要注意,题记不是随手拿来的,更不是直接从文章中摘抄的。它是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点睛之笔,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贵乎神,就是要让题记奠定作文的品质和韵致。此外题记一般不宜太长。

例如《好样的同桌》一文的题记:“人生的真谛,别人无法教你,只能在生存的过程中自己体味。”这里引用了名言,一言既出,分量不可小觑。再如《五彩的幸福》题记:“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短片日记:抛砖引玉尽文气,彩头花絮添新意。

日记体本来就是作文行文的一种形式之一。它能够打破一般文章整章整段的单调,给人以灵活清新的印象。这里讲的短片日记,就是利用了日记体的这一优点,加以运用的。如《邂逅》的开头:“某年月日,雨,星期天――长久的冬季,使人窒息,抑郁的星期天,压抑着情思,无聊之处,便顺着意识的流动,双脚开始了漫无目的的远游……在公园拐角处的梧桐树上,遇见了你――嫩芽,哦,美丽的春天!”这片小小的日记,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却把作者的情感变化展现的一览无余,可谓妙哉!

三、诗歌铺垫:缘情造境起风云, 辞采风流力万钧。

诗歌具有精炼、概括、含蓄、意味隽永等特点,诗歌铺垫不仅能够更好的表达文章的情感旨趣,而且还能够增添文采,让你的文章意气飞动,辞采飞扬。诗歌铺垫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用现成的诗歌;一种是原创。

引用现成的诗歌是多数人的首选,因为只要你能够记忆起适合文题、切合题意的诗歌都可以运用。如《真正的天堂》(2005高考优秀作文?湖南卷):“你站在窗台上看别人/别人站在桥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装饰了你的梦/”这里引用卞之琳的小诗,使文章的意味突显隽永,余味幽长。

至于诗歌原创,第一、可以弥补作者因一时紧张或者失忆而想不出适合情境的诗歌的不足;第二、因为是原创,就是根据题目来创作的,它比引用的诗歌更为切题,它就是文章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能更好地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如《逝者如斯的轮回》的开头:“‘江南旧日采莲女,红妆裹,藕花深处恨难求。纤腰束,牵延步,首徐回,杯盘笙歌五更躇。东风破,明月缺,一行相思泪双眸。’生命中的轮回,有时就如偶遇一佳人,有沉鱼落雁之容,碧月羞花之貌,性行贤淑,但仅是一面之缘,复见难矣,空余一怀愁苦。”此处把轮回比喻为偶遇一佳人,有情有境,可遇而不可求,大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惘失落之感。

四、名言警句:春花秋月露华浓,文渊阁楼写情重。

这是在作文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它比起引用诗歌来,一则少了记忆的难度;二则可以信手拈来,灵活机动。如《明月,照着我们的脸》(2005高考优秀作文?江西卷):“唐时的风,吹动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的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含有月的诗句连串和组合,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

五、寓言故事:言微旨小笔犀利,醒世谕理有张力

寓言故事适合一些记叙或者议论性较强的作文,因为引用寓言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这寓言故事本身就是文章的例证之一。它出现的目的就是作为补充或例证之用的。如《胜与败》中开头引用《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狮子》的故事来补充说明胜败是相对的,胜败会因时因地相互转化的道理。

六、句式点题:势如破竹添虎翼,华首余芳造英奇。

句式点题是指用一组句子来点明文章的主旨,当然这些句子大多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手法。诸如排比、比喻等等,如《我们美丽的往昔》的开头:“曾经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曾经沧海桑田,天地轮回;曾经潮来潮去,海浪翻滚;曾经月桥花院,锁窗朱户;曾经……曾经的一切良辰美景如东逝的春水,虽然一去不回,但是在你心灵的河流中定会留下朵朵晶莹的浪花……”,这里运用排比,不仅能点题,还能增加语势和文采。

篇6

诗意的教学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如果把整个语文教学比作夜空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整个夜空中最耀眼最动人的星光,如果没有这些星光,夜空将是一片死寂,而星光的相互辉映则能照亮最黑暗的夜空。

为了高三语文教学充满诗意,我做了以下尝试:

1 吟咏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在高三如果光是孤立地把古诗鉴赏当作高考的一个专题是狭隘而无益的。古诗鉴赏教学是一个圆点,它辐射出去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人文现象、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向往,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富和至美。除了背诵默写之外,笔者会利用早读课,和同学们一起吟诵古诗,比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等。很多同学兴致很高,往往笔者刚开始读第一句,他们就接着吟咏不已。尤其是《春江花月夜》,虽然高考大纲上没有把其列为必背篇目,但是反复的吟咏,同学们已经深深为之吸引,其音律美、形象美及春水般源源不断的语势,都使得同学们欲罢不能,不仅不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成为繁重的学习中的一种享受。

有时笔者也会补充一些课外的诗作,和同学一起朗读。比如笔者选了《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和《咏白海棠》(宝钗、黛玉),自然吟咏,没有刻意去背诵,但有些诗句已自然而然铭刻于脑海,如“质本洁来还洁去”、“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段香”、“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等都是自然成诵,不仅了解了古诗意象,还能走近名著,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 读童书,找童趣

许多童话书都表现出纯真的心灵,表达出关于生命与生活、爱与责任的真谛所在。笔者重点挑选三部童话书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第一本是《小王子》,那清新的文笔和单纯的世界、那慑人心魂的忧伤和对真爱的追寻,使同学们非常感动。第二本是《爷爷变成了幽灵》,不仅表现了祖孙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且蕴含这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死如平静的道别。第三本是《窗边的小豆豆》,可爱、幼稚、思想奇怪和行为惹人发笑的小豆豆,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幸运地走进了巴学园,演绎了一连串的真善美的故事。这是书本身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在笔者朗读的时候,教室里弥散这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我们每个人感觉走得更近,然后一起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童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本不觉得高三是在“炼狱”,连桌子上的强化训练和模拟卷也不再显得冰冷。

童书作家杨红樱也说:“现代孩子普遍的冷漠和老成导致了作文素材的缺失。现在写作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下锅。对所有问题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自然就写出来了。但今天的孩子缺乏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注。”读点童书,不仅可以积累作文素材,还可以让在高考重压下的压抑的灵魂得到解放,抖擞精神,调整心态,积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写作文的时候也可避免无感可发、无话可说、内容空洞。

3 我手写我心

篇7

与中国学生多少能吟诵几首唐诗宋词不同,美国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美国学生已不懂诗。几十年前,能读诗曾被美国人认为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相反,小说、传记类阅读材料在美国中学语文课上所占的比例却很大。从古希腊故事《特洛伊》《奥德赛》,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再到《安妮日记》《罪与罚》《蝇王》等,都是学生最经常被布置阅读的著作。与中国语文课本主要收录选段不同,美国中学生要完整阅读整本著作,然后按进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读一本作品,并且进度相当,是美国人熟悉的“读书会”式的语文教育。一些学区还大胆地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课,这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想读的书,并跟同学们分享。曾主张学生只该读“精华读物”的英国文学教授Mark Bauerlein就表示,学生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

法国:“通识教育式”的语文课

与美国类似,法国中学的文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学校可根据教育部定立的大纲自主选择课本。受多年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影响,法国的语文教育曾长期被等同于文学教育,16至20世纪的经典纯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区的经典小说、诗歌及戏剧,都是法国中学教师热衷选择的教材。从巴尔扎克到雨果、从拉封丹到拉伯雷,几乎每一个法国文学分支都可能涉猎,文科学生还要完整阅读如意大利作家兰佩杜萨的《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译作。

为了应对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文学课的现象,法国教育部近年还宣布把电影引入文学课程,将学生感兴趣的浪漫爱情、反叛精神及性引入日常课堂。法国教育部官员认为,他们选择的电影能帮助正经历青春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目前,已有200部经典电影被列入其中。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陪同下观看法国电影《轻蔑》中男女主角的“调情”,以及《赤胆威龙》的枪战,并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

在法国,有个流行的说法,“每个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哲学这一关”。虽然法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将分科(主修文科、经济社会或理科),但中学毕业会考时都要考哲学作文(类似高考语文作文)。

因此,法国中学生在语文课的阅读材料方面涉猎非常广,除了经典的法国文学作品,还须阅读萨特和加缪等看上去对中学生而言过于艰深的哲学作品。而这很可能还不够,2010年,法国中学会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英国政治哲学巨著)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哲学家)的《神学大全》节录。

德国:“惊心动魄”的公民教育

篇8

教师要使教材成为港口和指南,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小天地,遨游于浩瀚的认知空间。教师要做有心人,有预见性、计划性、针对性地制订阅读计划,按年级顺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确定名家书目,建立阅读书目列表,做到“心中有书,导读有数”。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让童话、诗歌、寓言、名人传记以及《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适合少儿阅读的书目,润物细无声般地来到孩子视野里。

二、以篇带本,适时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教师在教材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体验、积累语言的同时,经受着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心灵的震撼,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字阅读的魅力,借此教师可以相机推荐与文本教材语言特点或主人公精神相关联的整本的书。一学期如果向学生推荐两本著作,再加上寒暑假,小学阶段最少可阅读相关名著几十本。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这反复揣摩阅读几十本书的经历,学生的精神世界该多么充实、丰富;语言表达功底该会多么厚实;阅读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更是不言而喻。教学中可以广泛开发课外阅读资源,如:低年级学习《狐狸和乌鸦》时,学生从中感悟到故事很有趣,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也轻松地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在学生兴趣盎然时,老师随机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从《伊索寓言》这本书选来的。《伊索寓言》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可以尝试读拼音版的《伊索寓言》。童话故事对于儿童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可以讲一两个童话故事或半个故事,然后简单地介绍童话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产生渴望阅读的内动力,促进学生去寻找童话故事书籍阅读。中高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读什么书,有时也很模糊,往往需要借助课堂上的展示、感悟,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望。

三、营造氛围,注重检查

教师如果只是单一地向学生推荐书目,而不落到实处,让学生自由翻读,这往往达不到预定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巧妙引导,甚至需要老师以身作则,参与其中。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任教四年级语文时,我照例推荐阅读书目,学生也读了,但常发现多数同学是流于形式,纯属应付差事,交流时,往往只是几位老面孔。经留心观察、分析,学生还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不能静心走进主人公角色中,只是三分钟热度,翻翻而已。在推荐《三国演义》一书时,我也特地从图书馆中借一本,每天中午陪学生一起静静地阅读,我担心学生只有粗读没有精读,这样读再多的书也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在读书时,我有时告诉他们阅读方法,精彩之处可采用精读法,情节平淡的可略读,有时特地安排学生读精彩片段,从实例中明白该精读的内容,对学生读书起到导向作用。如今,每天清晨、中午教室内总出现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个个神情专注地遨游于书海。

四、搭建平台,着眼激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只通过交流汇报,做做读书笔记等简单的形式,来评估学生的阅读收获,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长期下去将会产生懈怠心理,读书热情逐渐会被冲淡,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还应当适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开展藏书活动,激励学生阅读

班级设立图书角,可将自认为值得阅读的书籍提供给大家欣赏,这样也解决部分学生无书读的难题,同时也让好动的学生视线中有书的踪影,能受到感染。在图书角处,张贴学生拥有的图书目录表,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开通“点播”热线,激起阅读热望

书读进去,还要能说出来,说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晨会课、周会课,让学生通过“你点我播”的形式,将冗长的书本内容,通过“成语天地”“故事集锦”“歇后语大全”“乐哈哈”等栏目,在轻松作答或简要复述故事中,勾起学生美好回忆,激发学生将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

3.开展朗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

篇9

晨读课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时间 ,虽说只有短短20分钟,但只要这20分钟运用得好,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可能会让学生一生受益。也许很多老师会想,晨读时间只要老师在管理,学生在读书,肯定是有效果的。但到底有多少效果,我们很难说清楚,很多学生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怎样让晨读成为一道可口的营养早餐,让晨读更加精彩,成为一天中最美的开始呢?

一、确保晨读时间,营造读书氛围

都说最悦耳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的确,每天早上当我们走进教室时,听到书声琅琅,就会倍感亲切。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打造书香校园,在这样良好的读书大氛围下,对于抓好晨读是一个大好机会。我们一定要保证晨读时间,不要让晨读时间被交作业之类的琐事挤走。晨读时间内只能读书,教师不能找学生谈话,不得安排其他活动;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诵读,形成师生共读书的美好氛围。天天如此,晨读在学生心里就有了重要地位,也养成了良好的晨读习惯。

二、落实晨读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每天晨读的任务要落实。没有明确的晨读任务,学生犹如无头苍蝇,干什么的都有,有的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不强,看别人做这样,他也这样,看别人做那样,他又做那样,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二十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好的学习过程,更谈不上好的效果。因此,我在每次晨读前,为学生布置好详细、有层次性的任务,这个任务,要精心设计,既要考虑与教学过程的配合,又要保证学生按时高效地完成,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晨读,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班级晨读是按周次确定做好计划安排,每天都要先确定阅读内容。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也可以是补充内容。班级里要放一本晨读记录本,上面有每日晨读安排,在头一天,负责晨读的教师或学生填写好晨读学习内容,第二天把晨读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学生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保证了晨读的学习效率。表格如下:

晨读内容记录表

三、补充晨读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补充阅读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多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不仅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增加学生的阅历与见识。我们以往的晨读都以读语文必备课文为主。对于这些课文,学生早已读得滚瓜烂熟。天天读这些东西,学生自然也失去了兴趣。其实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在晨读课上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阅读快车》《语文新天地》《语文知识大全》《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都是很好的晨读书籍,还有童话、寓言、故事都可以是晨读内容。总之要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对于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学生总是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读的时候,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读得十分用心了。

补充阅读的内容很多,对于低年级教学而言,通俗易懂的儿童诗歌也不失为一种好素材。儿童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容易背诵,且内容与情感上都与孩子的生活、年龄更为贴近。中年级可以古诗词为主,高年级可以更多选择现代诗歌、名家名作和国学经典。

学生也要准备一本晨读摘录本,把感兴趣的美文诗词摘抄下来,或者是剪贴下来,配上自己的绘画,这样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晨读本。日积月累,内容越来越丰富,晨读本也会越来越精彩。

我任教高年级时,我们的晨读内容是《论语》。我觉得国学经典特别值得一读,不同年级可以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我们可以在《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颜氏家训》《论语》中选录生命力强、传承久远的名段名句让学生诵读。

四、丰富晨读形式,调动学生兴趣

晨读形式多样化,强化了晨读的效果。晨读形式多样化,让学生的兴趣更浓厚。在晨读中,我们读的方式要多多益善。齐读、自读和带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边表演边读、诵读、比赛读、探究性读。每一种读法都会有独特的效果。分组读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意识;分角色读可以增加趣味性;边表演边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赛读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探究性地读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体会不同情境、不同语气的不同表达方式,增加朗读的感彩。

不论什么形式的朗读,人人都要读,人人都要参与,不能做旁观者。每一次晨读结束后,最好要引导学生针对读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以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了解不足,改变不足。好的要及时表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要让学生对晨读充满期望,充满信心。

五、树立晨读榜样,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篇10

        众所周知,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模式,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要通过大量形象直观演示,作为传输的媒介和手段,如果在听讲时辅以图像,能大大提高听课效果。因此,在幼儿识字或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辅以简笔画进行讲解,对提高幼儿识字或小学语文教学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利用简笔画进行教学呢?怎样才能用好简笔画呢?以下是笔者在从事多年教学和指导学生教学实习实践工作中所获取的一点经验和方法。

        一、利用简笔画指导识物、识字、写字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直观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及简笔画手段来唤起学生积极而丰富的再造想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地深刻理解。

        1、在幼儿园的识字教学中,由于现在许多小孩都是独生子女,生活面狭窄,对生活中的物体尤其像农产品一类接触甚少,因此,在谈到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用图像的形式让孩子了解物体的形象,从而增加孩子认识物体的能力。比如西瓜,大多小孩子开始接触到是切好的西瓜,而没有见过完整的西瓜,这时,我们可以画切好的西瓜和整体的西瓜给他们对比,从而增加孩子对西瓜的认识(如图1)。 

        

        2、在孩子练习写字时,像横折弯钩、竖弯钩是难写的笔画之一,我们可以借助鸭子的形象让孩子具体理解:“竖”像鸭子的头和颈,细而长;“弯”是弧形,光滑圆润,像鸭子的胸部,又紧连着腹部、臀部;“钩”紧挨着鸭子的尾部。这样借助客观事物的形象,使文字符号形象化,能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视觉表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图2) 

        

        二、利用简笔画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1、字。如在理解“上、中、下”或“走、跑、跳”的字意时,你讲什么上面呀、中间呀、下面呀等等,学生都只是模糊地理解,但你只要加上方位表达和走、跑、跳的动态简笔画(如图3),他们就容易理解啦! 

        

        2、词。在学习识字会语文时,理解词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如我们在给学生讲到关联词“只要……就……、只有……才……”造句时,给学生讲什么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意思等,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只要加上简笔画(如图4、5)就不难理解啦!词的含义和造句在画中就给解决了。

       三、利用简笔画突破教材难点

        如讲解我国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歌:“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有许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时我们用一幅简笔画,学生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比树还低,映照在清澈的江水上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的情景(如图6),这样诗句的含义自然就明白了。 

         

        四、利用简笔画领悟表达方法

        我们知道,作家搞创作要靠形象思维,形象在整部作品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在学习作品时通过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才能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方方面面,从而揭示作品中蕴含的哲思。面对多情节问题,我们首先给故事的主角设计可能出现的形象,再用一组简笔画就可以把“如果太骄傲,就会被弱小的对手追上”的意思和“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的寓意表达清楚。在连环画的提示下,学生不但很快地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内容、含义,还能复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样独具匠心的简笔画(如图7),既有利于我们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