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6: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老年社区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华民族有敬老的传统,老年人过去是财富的创造者,现在是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要从青年、中年走入老年,关心老年问题就是关心每个人的未来。老有所养老有所居,适宜的居住环境是老年人安度晚年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老年人社区设计研究是居住建筑设计领域中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与老年设施严重滞后的矛盾引发了老年产业的巨大商机,一些有远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老年居住建筑领域。在大连西郊森林公园投资建设大连老年产业基地项目。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运用国际养老产业最新理念,采用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模式,建造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生活设施齐全、公用配套设施完备的城市老年人社区。基地完工后,将成为大连西部一个新型、综合、健康的休闲度假景区,拥有开展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疗养体育、国际交流合作等优势,成为中国养老产业的示范区。
一、规划构思及布局
1、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地形地势条件,依地就势布置建筑群。区内建筑物具有明显的规划肌理,韵律感强。同时利用建筑物前后,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排列布局,体现坡地建筑的灵活布置,且空间尺度宜人的特点。充分利用地势高差,使其土地有效利用。
2、道路交通及停车系统
B1地块的两个出入口均设在该地块西侧,由城市道路东行经过配套公建南北两侧进入该地块住宅部分。地下车库入口与单元住宅入口分开设置,流线清晰。该地块道路系统简洁流畅,消防车可沿道路到达任一栋建筑。地块内设有老年住宅,将老年人使用的步行道路做成无障碍的通道系统,并保证救护车能就近停靠老年住宅的出入口。老年住宅单元入口附近可设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停车位。
3、绿化景观设计
在道路转弯处设置景观点,形成步移景迁的道路景观序列空间。
在充分利用南北高差设成的车库上部形成院落小景观,营造出四季有景的生活氛围。
在组团绿化强调均好性与亲切感,使住户拥有和享受房前屋后的自然环境。
4、竖向设计
合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尽量保持用地的原有地形,利用地下室出土,回填到场地的南部,并与南侧的水库形成高低错落的山水园林格局。
总体布局依照原地形设计,以组团内基本上不出现挡土墙为原则。利用组团内住宅地坪和居住区道路地坪的地势高差,设置半地下车库,在山墙部分出现高差较大的地方由园林设计者通过设计手法弱化或减小高差。
二、无障碍设计
1、环境可识别性
每一社区按照功能的差异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外观形象,而后通过通过社区的道路、绿地、水体空间形态以及植物配种方式的区别强化社区,邻里单元的视觉特色,形成良好空间导向。
2、出行的安全性
在出行的安全性方面主要借助于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得以实现。交通系统由车行、人行道路组成。车行系统采用曲线路型以减缓车速,在人车混和、交通交叉的区段设置了必要限速装置和标志。人行系统在居住单元、公共场所和各类绿景观之间建立了全面、安全、便捷的联系。
3、细部环境中的无障碍设计
在无障碍设施方面,每栋住宅均设有电梯和坡道;小花园、风景地带、步行道结合小品设置充足座椅,供老年人休息;细节配置方面充分考虑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三、系统景观设计和绿色生态设计
大连乐百年老年福利产业社区的景观系统产生于对现状基地的整理利用和开放空间体系的建构,各类景观要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有机体系。充分利用基地植被和水体,形成各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形成不同形式娱乐与社交场所,有利于增强可识别性。大连乐百年老年福利产业社区的景观设计不仅有形态上的系统考虑,在空间序列上也加以安排,重点在主干道路沿线,通过空间收放、引导、屏蔽及水体空间的穿插、特色花卉的的栽植形成一系列富有变化的景观。
在绿色生态设计方面主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的技术保障体系。绿色生态设计要求“对影响所规划地区的自然界力量进行生态学的观察”确立适合这里自然条件的设计形式。环境中的每个元素不仅承担来自人类需求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参与物质能量循环,承担着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功能。绿色生态设计谋求这两种功能的和谐统一,强调尊重自然、享受自然,适度的消耗、可持续发展。通过现有的水体及植被来改善小气候。生态的设计理念的得益于一些新技术的采用。如太阳能、中水处理等。
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及适应老年生活的户型设计
Abstract: China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s super quickly into the population aging society, the situation is serious. This is a phenomenon that the whole social dem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to the community planning,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oduce profound effe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ging in our country, the study compared to some other coun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 society living an effective method, and to our countr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after community planning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som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
Key words: the elderly community; Planning; Residenti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什么是老龄社会?
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2老年社区应建成什么样 ?
老年社区在国际上很早就被提出,如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老年住宅已经相对成熟。如美国的太阳城中心是从1961年开始开发建设的,是美国较大的老年社区之一。从一开始就规划成为佛罗里达乃至全美最好的老年社区。入住这里的居民必须是55岁以上的老人,18岁以下的陪同人士一年居住不能超过30天。社区内设计建造了独立家庭别墅、连体别墅、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护理机构、出租的独立居住公寓等以适应不同类型老人的要求。在太阳城中心,老人们享受的康乐设施包括室内和室外游泳池、网球的推圆盘游戏场、草地保龄球、健身和娱乐中心、会议室和一个1万平方英尺的剧场。还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根据美国一项调查表明,生活在这样环境的老年社区中,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要延长十岁。
目前,我国在老年社区的规划和开发上可以说刚刚起步,还在探索阶段。老年社区对于中国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部分开发商也看准了这一点,及早进入抢占市场,但这其中不乏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多从商业角度或惯例考虑而缺乏人本的精神,从而忽视了一些细节。
3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老年社区,老年住宅呢?
老年住宅设计要求设计老年人住宅,首先要一切从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行为特征出发,也就是应很好地理解老年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身体机能、心理特征、生活结构和具体的家庭与社会养老生活形式,确定合适的设计方针。总体来说,应当按下列观点来选择和确定我们的思路。
(一)要有功用性
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使老人能自由地在住宅内移动。家具、器具和设备要配置在便于老人操作的位置,采用简单的动作就能使用的操作方法。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空间,一定注意放大一些尺寸,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
(二)要有安全性
住宅内总会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需要加以注意。特别是地面材料要求防滑,要排除高差和门坎;在厕所和浴室或协助老人用力的地点,要安装扶手,门最好改为推拉式的。要用鲜明的色彩和照明,以提醒老年人注意。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在老年人判别力、行动力减退的情况下,安装警铃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以使老人能得到帮助。
(三)要有健康性
要保持老人的居室、厕所、浴室、厨房容易清扫的方便条件。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特别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动。要使老人能方便地使用卫生设备和厕所,冬天洗浴时应考虑加温的设备。
(四)要能确保隐私性
老年人害怕孤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不断创造机会加强社会交往之外,还应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当老年人和儿子夫妻同住时,既要创造一个未被疏远的感觉,同时又要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通常出现的二代居的模式就是既保留了老年人的独立居住部分,同时又加强了联系和年轻一代对老人的关怀和照顾。这类住宅中不仅保留了一些家庭共用的部分,也还有老人独立使用的部分。即使到了年老高寿时,也应当保留一个自己的空间,并适当保留更方便家人提供照顾的地方。另外一种共居的形式是邻居型,即通过一个共同的门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套型,这种住宅隐私性则更能得到保证。
(五)要便于改造
老年人从自理自力期到照顾关怀期,差不多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老人生理将由健壮到衰老,住宅的设计应当考虑到老人的需求,设置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等改造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老人的衰老过程。
具体来说,结合老年住宅设计规范,在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中或小区的公共场所设计上应考虑如下问题:
(1)在人口处应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坡度不大于1:12,即不超过45度;
(2)电梯的入口净宽最低应在800mm以上,梯口处与建筑物的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3)地面、楼梯,倾斜路面要使用防滑的建筑材料;
(4)老年人往往因不注意或因路面不平,绊倒而发生骨折,在有门的出入口,例如厕所、浴室、阳台等出入口处要避免留有门槛、台阶之类的不平地面,同时,也要注意消除不必要的突出部分;
(5)厕所内应设有扶手的座式使器,门应做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
(6)浴室、厕所或寝室等都要安装通向外面的安全电铃,遇紧急情况时可从外面打开门;
(7)由于老年人视力减退,辨色力差,为了安全使于识别,室内最好能有效地、明显地做出色彩标志;
(8)为了防止夜间发生事故,要避免电灯开关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厕所与寝室最好能安上夜间照明灯;
(9)由于老年人对温度一般感觉十分敏感,室温一般在25℃左右为宜,尤其是厕所、走廊处要保持恒温;
(10)老年人在居室里工作或阅读时的照明亮度要比一般居室的亮度高二倍左右,各室内的光线差别要限制在最小限度内;
(11)老年人对噪音是很敏感的,所以住宅内一般要装好隔音设备;
(12)与子女同住的单元住宅应尽可能分门出入,客厅的设计既要可以满足家庭成员会客、看电视、聊天等娱乐交往活动的需要,又可兼作餐厅,这样,可避免家庭成员之间因工作、学习、休息、娱乐及习惯的不同相互干扰,同时也便于生活上的互相照顾。
4老年社区周边环境要求
由于各种养老模式的不同,对老年社区的配套及周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老年社区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4.1环境优美
老年人喜欢居住在环境优美,相对位置较为偏僻一点的地方。因此,住宅公共环境应当空气、绿化情况良好,有安静和利于休息的地方。重要的是要有便利的通道让老人(包括使用轮椅者)接近。此外,老人活动场所应当有良好的通风和日照,但不可位于日照过于强烈之处。
4.2远离喧嚣
老年人都喜欢安静,不论是在家里或者在活动场所。大型社区中老年人的组团和活动设施,可以安排在相对角落的地方,周边最好有园林景观加以阻隔,以保证环境的相对安静。但是,住宅小区的布局应当合理有序,易于辨认方向。因为老年人多半有记忆力的下降,因此小区布局不宜过于散乱。
4.3小区配套齐全
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设置,应多为老年人考虑。
小区要设有社区门诊,对于非健康状态的老人,小区要有跟踪档案,对其定期进行体检,确保老人日常生活的安全。无论是亚健康还是非健康的老人,居室以及浴室必须要有连接到管理中心的紧急呼叫器,物业管理部门可以在老人发生意外时及时赶到,送往设在小区的社区诊所。
老年人的大部分活动是通过步行来实现的,因此,在设计中该特别关注住宅小区步行道路的情况,主要包括:道路坡度、道路宽度、路灯、休息椅
4.4周边设施使用方便
小区周边的市政配套设施应当较为齐全,例如,银行、医院、社会福利保险机构、市场等,以方便老年人就近使用。特别是医疗设施,应当能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到达。
4.5动静结合
可以在老年人活动区域的周边设置一些公共设施,例如:食堂、咖啡馆、图书馆、幼儿园、学校等,方便老人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交流,同时保持动静结合,提高老年人的活力和朝气。可以建设一些设施让低龄老年人为社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使其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规模不宜过大,选择离老年人熟悉环境不远的、发展较成熟的、适宜老人居住的区域。不能选择在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的城郊,远离亲朋、生活不便的区域,易让老人产生孤独感。同时选择的区域要避开吵闹的环境,能接纳各类特殊老年人群,并可以提供体贴的社区服务,满足老年人教育、工作、娱乐的需要。
扩大社交空间
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交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保健医疗、文化娱乐、老年大学、商业餐饮等成了老年社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各种文艺创作、娱乐健身、联谊、观光等活动,可以扩大老人交往的空间,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
注重通达性和功能性
老年人行动不便,区域、方位识别及反应能力迟钝,在设计老年社区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设置具有功能性强、交通流线相对简单的空间设施和便利的通道,同时设置各种无障碍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
关注外观
漂亮的建筑外观,能给老年人积极的暗示,同时能使老年人更易于接受周边环境,形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进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配备医疗设施
完备的医疗设施是好的老年社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保障。基本的医疗设施、设备需配备,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设置人性化的室内设施,消除医疗机构性标志,如护士站、配药车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如呼叫报警系统的合理设置,注意各种室内装置的易用性。
给予家庭归属感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不设置空荡、面积较大的空间。同时要让室内空间设置更加温馨,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相对传统的室内空间。
考虑景观建设
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社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室外环境要开阔平坦。小区要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并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景观。同时提供无障碍物的绿地,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场所。
注意隐私性、尊严感及安全性
1 老年人社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健康性的原则
老年人社区的持续照护旨在为老人提供一个符合不同阶段的老年人特点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场所。在社区环境的设计中,除了要符合常态居住区设计特点外,更要注重老年人的特殊性,配备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绿化园艺、健身器材和场地等,符合老年人的要求。
1.2 安全性原则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退化,老年人在理解能力、识别能力、行动能力等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要采用无障碍设计的方法。为了帮助视力和记忆力较差的老人在社区里进行方位识别,建筑设计的颜色差别要大,体现差异性,譬如雕塑采用浅颜色、入口采用红颜色等,而且每一种设施尽量集中于一个地方,避免由于缺乏方位感而在社区里迷失方向。
1.3 舒适性原则
社区只有让老人的身心全部放松,才能起到修心养性的效果,除了要有舒适的优美环境之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层的老人,设置不同的活动领域,譬如高龄老人的活动领域在院落,而低龄老人的活动领域在广场、绿地、健身场所,并且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也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
1.4 持续性原则
老年人社区本身综合了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感受到回归和亲近自然,这一点体现为山、水、绿化等自然风光的融入,在满足老人居住环境基本需求的同时,满足他们情趣和情感的寄托,正符合我国传统养生之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也是持续照护老年人社区的特色。
2 老人社区环境的设计方法和对策
2.1 适应“持续照护”的无障碍设计
首先是方便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出行设计。如每个通道与居住场所、公共场所和绿地景观等建立安全便捷的连接途径,地面选择摩擦力比较大而且防滑的材料;地面之间避免落差的出现,如果遇到类似于长廊台阶的,可在台阶一侧用坡道进行过渡,并在坡道两侧增设扶手,方便轮椅通过。其次是针对记忆力衰退的老年人的识别性设计。按照功能的区别,社区内的建筑要赋予独立的外观形象,除了绿化设施之外,住宅、健身场所、广场、长廊等要用不同的颜色烘托,突出其外观形象,方便识别能力较差的老人确定方位,也可以利用道路、绿地和水体空间等形态,进行邻里单元的视觉区分,形成立体型的空间设别指标。再次是针对老年人的细部环境的无障碍设施。如住处的内部,均设置坡道和电梯。墙转角采用圆角处理,地面采用防滑处理。在休闲场所设置足够的椅、凳,供以老年人休息,露天的椅、凳尽量使用木材,并利用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等。
总之,细部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务必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做到周全细致,实现老年人社区环境与老人持续变化的生活需求的零距离。
2.2 适应“持续照护”的系统景观设计
首先是符合持续照护的不同主题的社区活动区域,提供形式多样的娱乐和社交场所,并使场所更容易被识别,譬如小花园和院,在这些地方,可以用遮荫树、修剪灌木等限定公共区域的范围。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流入社区之内的水体,采用规则的池岸铺装和植物种植方案,如果水体没有和居住、公共建筑等直接相邻,就可以形成自然特性较强的水体形式。再次是景观走廊可以通过收放、引导、屏蔽空间,以及特色花卉树木在水体空间中穿插等方式,形成富有变化的景观走廊。最后是绿化生态系统体现的不仅是景观元素,而且要体现系统的可持续性,包括雨水管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等,利用植物改善社区的气候条件,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环境生活品质。
总之,系统的景观设计是利用社区内部空间的资源,进行资源的重新整理、添设等,使得各种景观元素结合为一体,共同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
2.3 适应“持续照护”的场所设计
(1)要有安全性。住宅内总会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需要加以注意。特别是地面、楼梯,倾斜路面要使用防滑的建筑材料;在入口处应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坡度不大于1:12,即不超过45度;电梯的入口净宽最低应在800mm以上,梯口处与建筑物的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厕所和浴室或协助老人用力的地点,要安装扶手,门最好改为推拉式的。要用鲜明的色彩和照明,以提醒老年人注意。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在老年人判别力、行动力减退的情况下,安装警铃能方便及时地发出警报,以使老人能得到帮助。为了防止夜间发生事故,要避免电灯开关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厕所与寝室最好能安上夜间照明灯。(2)要有健康性。要保持老人的居室、厕所、浴室、厨房容易清扫的方便条件。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特别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动。要使老人能方便地使用卫生设备和厕所,冬天洗浴时应考虑加温的设备。由于老年人对温度一般感觉十分敏感,室温一般在25℃左右为宜,尤其是厕所、走廊处要保持恒温。(3)要有功用性。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使老人能自由地在住宅内移动。家具、器具和设备要配置在便于老人操作的位置,采用简单的动作就能使用的操作方法。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空间,一定注意放大一些尺寸,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4)要能确保隐私性。老年人害怕孤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不断创造机会加强社会交往之外,还应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当老年人和儿子夫妻同住时,既要创造一个未被疏远的感觉,同时又要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与子女同住的单元住宅应尽可能分门出入,客厅的设计既要可以满足家庭成员会客、看电视、聊天等娱乐交往活动的需要,又可兼作餐厅,这样,可避免家庭成员之间因工作、学习、休息、娱乐及习惯的不同相互干扰,同时也便于生活上的互相照顾。即使到了年老高寿时,也应当保留一个自己的空间,并适当保留更方便家人提供照顾的地方。(5)要便于改造。老年人从自理自力期到照顾关怀期,差不多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老人生理将由健壮到衰老,住宅的设计应当考虑到老人的需求,设置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等改造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老人的衰老过程。
二、老年人居住社区周边环境要求
(1)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 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残)所4397个。但目前,部分托老所闲置,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普建社会托老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图集的编制原则
(1)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保障使用。
(4)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下简称《建设标准》)。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750m2),远小于二类(1085m2)、一类指标(1600m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改建而成,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设施无车接送,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图1)。南方地区(如上海、长沙)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供老人午睡休息(图2)。北方地区(如大连)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但利用率并不高(图3)。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无障碍设计不到位(图4~6)。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图7)。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活动场地狭小、局促,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NGO)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面积约150多m2,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所以老人(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讲新闻,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由附近的助餐点(集中厨房)送来午餐,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安排老人吃晚餐,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面积约150m2,包含活动室(兼餐厅),开敞式厨房,卫生间(含洗浴功能),休息室,及办公室(图8)。
一、社区老年人抑郁研究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不但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老年人发展最快的国家。2006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且已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1]有研究显示,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且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2]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器官疾病的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3]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它已成为老年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加强社区老年人抑郁调查研究,对于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权益,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了解西安市翠华路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深入调查分析该社区老年人抑郁产生的主要根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关于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研究状况,国内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如李晓岩在《抑郁老年症的研究进程》一文中指出,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作为抑郁症的早期征兆,在我国社区老年人口中的发生率大约为15%。[4]又如吴蓉,余跃生等在《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对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为50.47%,且受生理、心理、经济、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5]
第二,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的成因调查分析。如国外学者Buckner DM,Wagner E在文章Preventing FrailHealth中说,老年人随着器官功能的衰退更容易得病。[6]国内调查者认为,老年人的抑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7]李娟等在《北京城区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指出,经济条件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于相应组别。[7]
第三,对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的需求调查。如李继坪等在《老年健康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一文指出,对成都市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显示,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为50.0%,农村需求率为78.9%。[8]老年人主要希望提供家庭访视服务,部分希望老年公寓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采用调查描述方法。调查所得资料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X2检验等方法分析。
1、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在西安市翠华路社区中年龄≥60岁、行走方便、无认知功能障碍的77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60岁的老年人;(2)行走方便的老年人;(3)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排除标准:(1)60岁以下年龄人;(2)卧床不起的老年人;(3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
2、研究工具/方法
调查工具:本课题采取调查量表及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量表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s Scale,GDS),它是1982年Brink等人创制的老年抑郁量表(GDS),此量表是专为老年人设置的可以自我评定的抑郁筛查表。GDS以30个条目代表老年抑郁的核心,其不但包含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等症状,而且包含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消极评价。每个条目都是以选择题形式作答,要求接受测评者选择“是”或“否”。30个题目中10条用反序记分(选择“否”表示抑郁存在),20条用正序记分(选择“是”表示抑郁存在)。每项表示抑郁的选择得1分。一般地说,在最高分30分中,得0-10分可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凡GDS在11分及其以上者有抑郁。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4。研究还采用了自制调查表,表中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分类、年龄分段以及文化程度等调查项目。
调查方法:本课题由本人和其他人共同协作完成,采用了自愿填表测评、现场交谈等方法。一方面,通过口头宣传,张贴通知等措施引导社区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动室进行自我填表测评,完成表格者直接将表格交给老年活动室管理人员,没有完成表格者可将表格带回家仔细填写,待完成表格后交给老年活动室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在社区采取现场调查法,对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后,按照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及相关伦理原则,一对一交谈后请其自行填写。如果老年人因视力和其它原因不能自行填写时,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逐句读出问题,根据回答情况予以记录,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3、研究步骤
本研究课题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在指导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大量收集该课题相关研究信息,合理安排研究内容。第二,按照课题方向和课题内容进行课题设计,其包括老年抑郁量表、调查问卷及询问调查所需要的相关问题。第三,使用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活动。在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通知,要求老年人前往老年活动室自行填表测评。深入社区不同场所开展调查活动,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四,对获取的调查问卷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调查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采取现代科学方法得出重要量变关系和数据,为论文写作鉴定基础。
三、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对策
针对社区老年人抑郁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力进行护理:
第一,经常主动与老年人交流和沟通。社区护理人员要建议社区基层组织想方设法为社区老年人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为老年人构建互动平台。社区护理人员要时常了解老年人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耐心地与老年人进行广泛交谈,进行思想、语言交流,让老年人把心中的抑郁倾说出来,然后给予及时开导。成年子女要利用假期时间常回家看看,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有助于调整老人抑郁情绪。对于一些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要耐心开导其不能因为经济收入低和生活保障缺失产生悲观抑郁情绪;对于有病的老年人,鼓励其积极治疗。通过与老年人有效的沟通,引导、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区护理人员要建议社区基层组织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社区护士和家人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支持老年人参加各项文娱活动,如老年人演讲、书法展览、下棋、唱歌、跳舞等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现在,有许多城市的公园、广场、人群聚集地都自发地办起了多种演唱会,许多老年人积极登台表演,社区护士要鼓励老年人走出社区,多接触社会,保持与人交流,特别是在不同的活动中广交朋友,施展才华,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第三,组织指导老年人加强身心锻炼。社区护士要经常给老年病患者提供简易、感兴趣的强体健身活动,如打太极拳、练剑、做气功、自我按摩等,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整,培养其兴趣,使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对于一些病患者因焦虑、烦躁、心境差而产生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在指导安排患者日常生活时,尽量让他们白天多做些户外活动,避免其白天卧床休息,如走路、上街、逛公园等,适当增加白天的户外活动量。同时,社区护士要教育和鼓励老年人经常进行思维锻炼,如背诵诗词、外文单词,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学习计算机,练钢琴,加强大脑思维训练,预防老年痴呆症。
第四,不断教给老年人情绪调控方法。社区护士和家人对于老年抑郁者要多进行自我安慰,让他们多回忆一些成功的奋斗经历、出色的工作成绩以及值得高兴的往事,使其有成就感。对于一些不顺心的往事,如失败的教训、做错的事情、重大失误等,尽量不要去回忆,如果摆脱不了的话,尽量从环境、机遇等客观方面寻找原因,不要过多地寻找主观方面的因素。即使一些失误无法挽回,也不要过分内疚、自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进行横向比较,用别人的优势和成就来检查对照自己,也许能激励青年人积极向上,但对于老年人是不适合的。老年人更应该进行纵向比较,如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同自己的弱者进行比较,就会使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情绪越来越好。社区护士应当多给老年人传授这种比较法,有助于调整老年人的思想情绪。
第五,高度重视、关心和体贴老年人。政府、社会、社区以及相关医护人员都要关注老年群体,高度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及时调整离退休养老金,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要重视加强社区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配备足够的社区护理人员,加强社区老年人抑郁护理工作。社区护士要定期对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方式给予心理疏导和护理帮助。社区护士尤其是老年人的家人,不但要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而且要随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重抑郁者的的监护,预防和杜绝一些老年抑郁者因过激行为引发的突发事件,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姚建红.从健康老龄化看社区卫生服务[J].老年保健,2000.12.12-14.
[2] 吴振云.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5.336-338.
[3] 赵婉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4.235-236.
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各器官功能的退化,各种生理心理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而且有的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加之高龄、丧偶依从性差等问题,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老年人用药的风险更高[1]。
近年来滥用药物造成的严重损害屡有报道,据剑桥大学教授约翰伯特非尔德医生估计,英国各地因药物丧生的患者,每年达6000余人。我国每年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近20万人[2]。老年患者安全用药,已成为当今老年社会保障的热点问题之一,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是老年人健康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老年人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为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延吉市某社区老年人200例进行调查。其中男75例,女125例,年龄62~83岁,平均73.6±9.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0例,中学78例,大专及以上52例。婚姻情况:在婚97例,丧偶42例,离异18例,再婚43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调查由专人负责,并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征得其同意。
1.3 资料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老年人患病情况
在老年人中182例患有不同疾病,患病人数居前的依次为高血压(35%)、心脏病(28.6%)、骨关节疾病(25.4%)、脑血管疾病(24.5%)、消化性溃疡(22.6%)、糖尿病(19%);同时患有两种疾病老年人82例(占45.1%),同时患有三种及以上老年人31例(占17.0%)。
2.2 老年人用药情况
62.8%的老年人用药种类为1~3种,29.5%的老年人用药种类在4~6种,3.4%的老年人用药种类在7~9种。
2.3 老年人用药行为情况
由表1结果可见,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22.4%和25.5%老年人经常或偶尔需要别人监督或提醒服药;45.3%老年人用药前从来不看说明书的习惯;只有31.0%老年人在医生诊断的情况下购药;有59.3%老年人为增强疗效自行增加服药剂量;64.5%的老年人在病情好转时,自行停药或减少服药剂量;59.9%老年人用茶水或饮料送服药物。
2.4 老年人漏服、错服药物情况
漏服药物时,42.0%的老年人会放弃服用药物,37.3%的老年人会选择马上补服,20.7%老年人选择与下次同服;10.7%老年人错服药物的原因为记错服用剂量,6.0%老年人是因为记错药名,11.9%老年人是因为药物放置的位置有误。
2.5 老年人获取用药知识途径
72.6%的老年人,主要都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指导,来获取用药知识途径。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刊、健康讲座来获取用药知识途径的人数普遍都在20%左右。而只有个别人会通过亲朋好友、社区医疗机构来获取相关用药知识。
3 讨论
3.1 老年人过分用药现象较重
有关文献报道[1],由于老年性疾病合并症多、病情变化复杂,因此用药的种类多,合并用药的机会增加,疗效也较长,容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此同时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也随之增多,给合理用药造成隐患。
3.2 老年人存在不安全用药行为
从调查结果看,老年人的不安全用药行为主要体现在用药依从性差、自主选用愿望强烈、用药知识缺乏等问题。47.9%老年人需要别人提醒服药,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服药之前不看说明书,与老年人记忆力、视力减退等生理功能改变等有关,因此多关心老年人,尤其是家庭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定时定量服药,减少漏服或重复用药现象。
3.3 加强对老年人安全用药的指导
通过多种途径如分发宣传资料、听健康讲座、针对性个别指导等方法,反复强化老年人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宣传老年人用药原则,提高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确保老年人合理安全用药。指导老年人合理放置药品,学会利用不同的盒子、贴标签、闹钟提醒等方法避免错服漏服药物的问题;提倡首选非药物类治疗,争取将药物的副作用、毒作用降到最低;做好心理护理,开导老年人不要对用药有恐惧心理、排斥心理[4-5]。
同时加强家庭和社区支持系统在患者用药中的作用[6],在社区内定期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家属多关系老年人,帮助患者提高安全用药意思,及时督促和耐心协助老年人按时服药,让患者了解看药品说明书的意义,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和服药依从性,避免盲目滥用各种保健品的服药,才能有效地确保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白利颖,吕丽婷,崔晨,丁杰.老年患者不安全用药行为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05).
[2]樊茹,樊晨,王越,贾艳红.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的相关问题[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05,17(05).
[3]华洪梅.社区老年人安全用药情况调查与指导[J].中国医药指南,2011,05,09(14):253-254.
分类号 B844.4
1.问题提出
焦虑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症状之一(Nordhus&Pallesen,2003),焦虑障碍在患病的老年人身上更为常见,而且往往与抑郁障碍同时发生(Beekman etal,2000;Lenze et al,2001;严丹君,2011)。相对于其它的老年期心理障碍,有关焦虑症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关注度也较低。但实际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可能比其它的老年期心理障碍更高,而且更容易与躯体症状相混淆,当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时,往往作为躯体疾病进行治疗,导致治疗无效,加重病情。
国内对老年人焦虑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老年期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特定疾病患者的焦虑症状的报告。也有研究者使用一般焦虑量表(如SAS,SCL-90,STAI等)对上海、绍兴等地区的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进行过测量(邱扶东,2001;饶顺曾等,2002)。而对8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焦虑症患病率约为6.79%,焦虑症状的患病率为22.11%(苏亮,蔡亦蕴,施慎逊,王立伟,2011)。可见,焦虑症和焦虑症状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是常见的心理障碍。
目前国内对老年人焦虑的研究都采用成年人通用的焦虑量表,但直接使用一般成年人通用量表对老年人进行测量可能存在问题。老年人对量表中项目的表述可能会产生有别于其它年龄段人群的理解,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申继亮,唐丹,2004)。国外研究者发现,对老年人焦虑症状进行测量要比对其他年龄段个体进行测量要相对困难,包括对老年期特定焦虑症状的识别、老年人对症状报告的特殊性、老年期躯体症状与焦虑症状的叠加等等,已有的工具和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老年人(Jorm,2000;Pachana,et al,2007)。针对这些问题,澳大利亚学者Pachana与合作者编制了一个专门用于老年人的《老年焦虑量表(Geriatric Anxiety Inventory,GAI)》,在语言表述上考虑到各类认知水平老年人的适用性,并将躯体症状排除在外。研究已证实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能将准确的识别出老年焦虑症患者,准确率达84%(Pachana et al.,2007)。该量表在设计过程别重视国际通用性,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翻译成超过20个语言版本,各版本均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Pachana&Byme,2012)。
综上,本研究将对英文GAI进行修订,以期将GAI引入中国,一方面便于国内老年焦虑水平的测量,另一方面为老年焦虑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工具支持。此外,使用GAI对社区老年人进行测量,了解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现状,比较不同特点老年人群焦虑水平差异,探索老年人弥患焦虑症风险的预测因素,从而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提出建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被试来自北京朝阳区和海淀区,调查总体为两区行政区域内60周岁以上的户籍人口。以典型抽样方式在两区共选取45个村/居委会,社区类型包括新建社区、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大院型社区和村。在社区内以系统抽样方式选取个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选取30名,实际调查人数为1350人,删除部分不完整数据后,本研究实际分析人数为1292人。
被试平均年龄为70.74±7.035岁,65岁以下占22.8%,65-69岁占22.2%,70-74岁占25.2%,75-79岁占17.4%,80岁及以上占12.4%;男性39.9%,女性60.1%;已婚占77.1%,丧偶占21.8%,离异或未婚占1.1%;不识字占11.0%,小学或私塾占19.3%,初中占24.5%,高中占19.0%,大专及以上占26.2%;非农业户口占81.7%,农业户口占18.3%。
2.2工具
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户口性质、婚姻状态、患病数、家庭结构等。
老年焦虑量表(GAI),包括20个项目,请被试根据自己一周以来的感受以“是”或“否”作答,“是”计1分,“否”计0分,总分为0-20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对完成16项日常生活项目的困难程度进行测量,“没困难”计1分,“有些困难”计2分,“完全做不了”计3分,总分为16-48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低,健康状况越差。
社会交往量表,分为亲戚交往和朋友交往两个维度,在两维度中分别询问被试每个月能见面、说心里话和能帮上忙的亲戚/朋友分别有几人。0人计1分,1-3人计2分,4-6个计3分,7人及以上计4分,维度总分为3-12,分数越高,说明与此类人群的交往越多。
2.3研究程序
量表翻译,首先由老年心理学专家和中英文精通者对Pachana编制的老年焦虑量表(GAI)进行中英文互译,先请老年心理学研究者将GAI译成中文,再请非心理学专业的中英文精通者将中文翻译为英文,对差异进行对比并修改,确保中英文版本的一致性。翻译完成后,请十余名老年人对项目进行试答,在不改变项目原意的前提下,对项目表述进行调整,以期符合老年人语言习惯。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向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主试读出项目,老年人根据要求作答。
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3.结果
3.1老年焦虑量表测量学指标
项目区分度。分别计算每一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界于0.474-0.753,每一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都显著相关,说明项目均有较好的区分度。
使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纳入标准,采用斜交旋转法,析出3个公共因子。除了第12和第18个项目外,其余项目都在第一个因子上拥有最大载荷。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9.275、1.413、1.189。3个公共因子解释的方差变异占总方差的比例依次为46.375%、7.066%和5.943%。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超过20%,而且第一因子解释的方差与第二因子解释的方差之比等于6.56,根据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如果第一个公因子解释总变异的百分比超过20%,或者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与第二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之比大于3.5,则可以认为该量表为单一维度量表(许祖蔚,1992)。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发现与英文版量表设计初衷一致,即用量表总分作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指标,中文版GAI作为单一维度量表,可沿用英文版计分方法。
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 a系数等于0.937。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为0.907。对其中30名老人时隔一周的重测信度为0.607。
效标效度,对其中30名老年人同时施测贝克抑郁量表(BAS),GAI与BAS总分的Pearson相关为0.600(p
3.2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
对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焦虑水平进行分析。总体上,社区老年人的焦虑水平不高,总分平均仅为2.27,即每个老年上周只有不到三种焦虑症状,而且有57.1%的老年人报告在最近一周内完全没有过量表中所提及的症状。
由于本量表未在中国进行临床施测,因此暂时缺乏严格的诊断标准,借用澳大利亚标准(10/11)作为标准区分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Pachana et al,2007),将总分高于10分的老年人归为焦虑症风险人群。虽然社区老年人整体焦虑水平不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在社区中有7.4%的老年人得分高于10,即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对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户籍类型老年人焦虑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女性老年人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更多感觉到紧张不安,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女性平均得分为2.74,焦虑症风险人数比例为9.4%;而男性平均得分为1.55,焦虑症风险比例仅为4.5%,该结果与临床发现一致。不同婚姻状态和不同户籍类型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对年龄组、受教育水平和居住类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组主效应显著,低龄老年人的焦虑水平高于高龄老年人;居住类型主效应显著,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与子女同住及独居老人,而独居老人和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受教育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但从数据上看,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而不识字的老年人焦虑水平高于其他组。
3.3焦虑症风险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户口性质、受教育水平)、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和居住类型)、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弥患焦虑症风险预测因素。第一层放人人口学变量,第二层放入家庭状况,第三层放入健康指标,第四层放入社会交往。人口学变量、家庭情况和居住类型均为分类变量,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为连续变量。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可见,低龄、低受教育程度、较差的健康状况及有限的朋友交往圈对老年焦虑症有显著预测作用。60-64岁和65-69岁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分别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3.693倍和5.142倍;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老年人的2.702倍;以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健康水平的指标,在量表上得分每增加一分,个人患老年焦虑症的风险将增加0.053倍;在朋友交往量表上每增加一分,个人患老年焦虑症将降低为原来0.906倍。此外,虽然差异检验发现焦虑水平的性别主效应显著,但性别并不能有效预测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4.讨论
4.1GAI在中国老年人中的使用情况
经过多次反复的中英文互译和试测,中文版GAI忠实地反映了英文GAI的含义和测量内容,同时适用中国大陆老年人的语义理解。通过严格的修订过程,中文版GAI在项目区分度、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信度(内部一致性及重测信度)等所有测量学指标上表良好。可适用于中国大陆城镇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
除了量表的测量学指标外,在修订国外量表时必须考虑量表的文化适应性。首先,GAI的项目较少涉及社会生活事件,更多的关注个体的焦虑体验(如:我觉得要做出一个决定很困难;我觉得很难放松下来),并不存在明显的文化特异性,而且在施测过程中大部分老年人可理解项目表述。其次,Pachana等人设计GAI的初衷之一是使量表成为可用于跨文化比较的工具,而且目前已翻译超过20个语言版本(其中包括新加坡的中文版),各版本在所在国都得到使用,并被证明有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Pachana,et al,2012)。再次,通过与各国使用GAI进行的研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如:女性高于男性,与配偶同住的高于独居等(Byrne,et al,2010)。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为中文版GAI有较好的文化适应性。
但到目前为止,中文版GAI尚未进行临床施测,未能确定量表作为诊断工具的表现及诊断标准。量表设计者在编制GAI的过程中力求使量表在适用于一般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同时希望可用于对老年精神科患者焦虑症状的测量,并且在澳大利亚该量表已经成功实现这一目标(Pachana,et at,2007)。基于中文版GAI在测量学指标上的良好表现,该量表已具有达到有效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尝试在老年精神科患者中进行施测,以建立GAI的诊断标准。
4.2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基本情况
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不高,说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结果只针对愿意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群而言,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身体基本健康,且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虽然调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抽样,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被访者拒访而调换被试的情况,而拒访本身就是一个筛选过程,有可能使对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测量结果好于实际情况。
在基本良好的大背景上,需要特别关注高风险人群。在社区中有7.4%的老年人得分高于10分,根据英文版的诊断标准,这些老年人已经弥患焦虑症。焦虑症与老年人身体健康关系密切,及时发现对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焦虑情绪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4.3老年焦虑症的预测因素
高龄组老年人GAI得分较低龄组老年人低,logistic回归分析也发现70岁以下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老年人。该结果与老年期情绪发展研究发现基本一致,一般认为个体的情绪体验受年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情绪体验趋于平稳,表现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会减少(Carstensen,et al,2000;Gross,1997)。对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也基本符合这一特征,年龄大的老年人消极情绪体验减少,对人或事都不如年轻时在乎,因而也不容易出现紧张、担忧等一些焦虑反应。
受教育水平也影响着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及焦虑风险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它组,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好。但受教育水平并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直接因素,受作为社会经济变量,教育水平包含丰富的社会资本意义,如职业、收入、社会网络等,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更灵活和有效的应对生活事件,因此其焦虑感会相对较低。
在控制了一般的人口学变量、家庭情况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朋友交往情况仍可有效预测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风险,该结果给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者两个提示。其一,健康是老年人焦虑症风险的预测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老年人,特别要注意其焦虑症状的出现,并且要与躯体症状相区分。其二,通过增加老年人的朋友交往,可有效降低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机率。积极的人际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显而异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在不断萎缩,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老年会选择保留对自己最有积极意义的关系(Carstensen,et al,2000)。因此,相对于天然无可选择的亲戚交往而言,朋友交往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积极意义,所以在现存的人际网络中,朋友交往比亲戚交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更大(Adams,1986;Allan,2010),可更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对老人来说,他们利用户外空间的重要目的是同其他人相遇并产生交流,所以,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要求是舒适、安全有保障、户外空间易于通达,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可享受自然,并可做一些散步或晒太阳的活动而使身心受益。老年人既需要安静又害怕孤独。我国已是老龄化社会,不断增加的老年居住者对生活感到厌倦。对他们来说,没人愿意呆在孤零零的房间里,在调查中,被问询者中50%的老人表示如果天气条件允许,他们会每天在户外坐上一会以消磨时光,70%的人会利用健身器械进行运动。80%的人会在夏季在户外活动。他们中很多人在室外的时间主要以静坐修养为主,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在户外的时间不会用于剧烈娱乐活动或积极的社会交往,相反,他们会反思自身和现察这个身边的世界。对另外一些老人来说,与朋友一同游戏运动、讨论问题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整个小区会成为他们的户外起居室。或者干种植、饲养宠物的事情。女性老年人则更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相互讨论家庭琐事。或是在小区内看护子女,这些都是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和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衰退和下降,他们对台阶、沟槛、楼梯等公共场所等在青年时期不注意的设施都会出现障碍性心理,生理的变化使这些地方对他们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更是由于由于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老年人对居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如感官会随体力的衰弱而
衰退,肢体活动受局限,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也会变得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样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善于采取新的活动方式,而仍习惯固守以往的生活方式,对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过程,他们产生不满意感。
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关注及其对空间的需求会有很多偏好,针对这些健康状况不佳、社交圈狭小的老人进行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提供多种户外空间以供其活动。不管设施和活动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户外都应保持多样性,并有余地进行选择。在步行道的选择上提供不同的难度和长度;设置扶手等辅设施和要素,提供多样轻松的娱乐休闲活动区域以鼓励行为不便的老年居民参与。(2)在住宅单元外的私有小天井和阳台的设计上,要给人以独立感和功能感。这些空间可用作室内生活的延续。通过门廊、后院、天井和花园等良好的设计来增强自我意识,提供私人活动区域。(3)现实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和私密性可以利用户外空间设计来增强。许多老人都会害怕跌倒、被陌生人打扰,或者孤立无援,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老人们对户外空间的使用。老人若有安全感,他们会选择外出,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随之提高,所以我们必须确保户外空间的安全性、私密性和流通性。(4)在室内和户外之间设计过渡区域。由于老人行为的不便,他们很难参与和处于那些身心要求较高的活动或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老人出门时会害怕眩光和温度的过大变化。过渡地带可以帮助他们停下来适应光、热、声的变化,还可用来观看他人和小憩活动,并为适应环境、准备参与活动提供时间,或为老人作为一个舒适的观赏点而存在。(5)创造用来社交会面、与朋友亲近和独处的亚空间。老人利用绿地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与人见面和交谈。由于退休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人常只能在社区内活动,并与他人见面。因此,与他人见面的机会常出现在自家附近。所以,要注重通过见面和交谈来使老人获得参与活动的感觉。在户外与家庭成员共度时光也别有吸引力,特别是对那些年龄非常大的人来说,即便只是坐在一旁看别人活动也是参与活动的一种方式。可设计一些具有一定围合性的尺度较小的半私密空间,使好友之间可进行私密流。总的来说,小空间更适合于老人的倾谈,因为它可减少一些周围其他情况的干扰,可作为自己的室外会客场所而存在。(6)适当设计和安排绿地景观,以帮助老人在户外对方位和路线的寻找。设置特殊标志指示牌,或在重要地点提供详细的感观指示,以表明老人回家路线,并保证区域之间视线的畅通,标志应设置在明显位置,使人能容易的找到。(7)提供充足的可感知信息,使人们方便的对环境进行感知和享受。它是一种弥补老人感官机能下降的一种方法。尤其要注重可触觉要素的设计,因为视觉和听觉通常是随年龄最先衰退的机能。(8)老人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健康和锻炼,也是促使他们频繁地使用绿地环境。散步和锻炼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户外活动。所以应设置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和娱乐设施应该是重点。(9)应使老人在室内就可享受到户外的乐趣。一些高龄老人经常在室内观赏户外活动。因为观赏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窗口。许多行动不便的人喜欢在窗边观察季节的变化和事物的发生。所以应用一些植物来形成框景。栏杆的高度和窗台不应遮挡静坐者的视线。夜间照明可提供安全和保障并有趣味性,但不能影响他人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