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6: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德育体系汇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2015年7月11日,由广西教育厅项目办主办关于“广西基础教育学校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的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南宁市召开,以数学为例,围绕学生学习质量标准课题中重要核心概念及学业水平标准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一、明确“E+2+4”的研究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贯彻落实教基二[2013]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 “MS-EEPO有效教育”理论,探索如何确定基础教育及测评学生学业水平标准等实施。在国家教育政策上体现“2”,领会教基二〔2013〕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向;在地域教育优势上突出“E”,解读“MS-EEPO有效教育”精髓;在研究资源上实现“4”,总课题组和3个子课题组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基本框架为指南,以数学学科学习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性研究方法构建一套科学的学习质量测评体系。
二、学生学习质量标准体系与测评研究的进展
高中组参考广州《义务教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设计与编制》试题编制的有效思路,设想建立一套具备学业发展水平四项指标的题库。题库为测评工具开发提供思路,但标准设计和能否在短期内建立一套可操作性题库是本研究的突破口。初中组依据课程标准“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要求,重视教育公平,探索学习质量评价方式的实施,提出了以期考和作业方式进行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定性或定量、形成性或终结性评价体系。MS-EEPO体系下创设测试和实践综合评价系统保证评价多元性,具有可操作性,但具体标准有待探究。小学组用文献法将“学习质量”界定为通过学习活动而获得知识、技术、情感体验水平文化的程度。从“知识掌握”“情感态度”“学习技术”三维度进行小学四年级课堂和作业综合测评,验证知识技能测评方式可行性。综合3个子课题组研究成果,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关注测评学生的学习质量或学业水平方式,但其应达到水准的依据是什么,需要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来支撑。
三、学习质量标准建构和学习质量测评开发之争
专家们在激烈的自由研讨之争中所反映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如下:一是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的混淆。课题组研究精力都放在测评上,理解上存在模糊性;在研究逻辑顺序上,应把标准建立放在前面。二是对学习质量标准概念内涵理解不一。部分专家成员把学习质量的理解都局限在学业层面,在研讨中的评析都只考虑学业角度。
四、核心概念的厘定和研究方向、进程的再确认
经过激烈争论,专家们意识到必须在核心概念上达成共识,才能进行后续研究。以下是学业水平范围内对核心概念一致的观点。
质量: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
学习质量:从既定的学习目标出发,对学习活动过程(学业水平、学习动力、教师教学方式等)及其结果所达到的状态进行衡量,由此得知的符合程度或优劣程度,包含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
学业水平:学生对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学习质量标准:以基础教育阶段总体教育目标为导向,以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公民素养模型和具体学科核心能力模型为基础的规范性成就标准。
学习水平标准:各学段学生在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方面所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及程度。
课题研究在明晰概念的前提下,优先构建一个相对一致的学习质量的标准体系。测评工具和方法的研究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定位了本课题研究的研究方向和体系构建思路。
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我市教育系统成立了防范中小学欺凌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责任分工
此次防欺凌专项整治行动,各校要积极配合相关科室工作,按照省厅要求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市教育局由安全科牵头,联系人:吴晓宇电话:6656807
安全科:负责配合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指导中小学校建立防治学生欺凌应急处置预案,协调公安、综治等相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政策法规科:负责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舆情控制和对外宣传工作,依据相关法规的有关要求对相关欺凌事件提出法律意见,压实教职工防治学生欺凌的职责、校规校纪中明确不同程度欺凌情形的处罚规定。协调联系司法部门、法制副校长等进校宣传教育活动。
德育办: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学生欺凌事件的预防处理、班主任培训和学生德育工作,努力提升班主任应对、处理和解决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能力。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并对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信息办:在单位学校门户网站公布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宣传信息,保证举报信息能多渠道被收集。
督导科:将防治学生欺凌工作纳入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督导指标体系,制定专项督查方案和评估细则,加强对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督导检查。
人事科:负责将预防校园欺凌纳入校长和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学校防控校园欺凌工作能力。
基础教育科:负责落实好法律进课堂,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师资、有教案。
职教科:负责配合做好相关案件的处理工作。
学校校长负责具体实施和落实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是学校防治学生欺凌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副校长和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
三、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
详见《省防范中小学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四、时间安排
我市集中开展整治校园欺凌专项行动从2021年3月16日开始至7月2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摸底阶段(3月16日至3月24日)。
各校要高度重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集中开展排查摸底,建立台账。3月24日前将排查报告排查摸底情况及时汇总上报,上报内容详见附件2:校园欺凌排查统计表,(内容还包括近三年发生的欺凌事件时间、人员、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安全科邮箱:。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3月24日至6月25日)。
汾西县第一小学先后栽种了各种树木107株,修建草坪5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占到了学校总面积的20%;同时,还购置了3500盆花,摆放于教学楼之前;并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我与盆花共成长”活动,所有学生每人在校养一盆花并摆放在本班教室内外窗台。校园草木错落有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此外,学校的教学楼和众多树木上,全部安装了彩带、彩灯,每至夜晚,华灯竞放,霓虹闪烁,勾勒着校园整体外观,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使得校园的夜晚别具一番风采。
坚持升旗制度,树立集体意识
坚持升国旗制度 每周一或重大节日,本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学校每学期都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制订“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各班学生轮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这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校师生的爱国热情。
升班旗活动 升班旗的考核办法主要依托是“学校一日常规考核”。具体操作办法为:学校对班级常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具体项目包括学生到校、佩戴胸卡、佩系红领巾、班级卫生、路队、普通话等10多项内容。学校值周领导每天对全校所有班级的上述常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逐班逐项登记,实行日检查、周小结、月汇总。依托汇总情况,评选出每月每年级的“优胜班”,举行“升班旗”仪式;升班旗时,全班同学行队礼,全校同学行注目礼。这一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争创标兵班,增强荣誉感
为了进一步优化班级工作,学校开展了争创“四个标兵班”活动。“四个标兵班”分别是卫生标兵班、路队标兵班、文明标兵班、普通话标兵班。同时,学校还制订了“四个标兵班”的标准要求和考评办法,对获得标兵班称号的班级进行表彰奖励,标兵班学生佩带相应的胸卡。
开展主题班会,细化养成教育
主题班会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为组织好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学校主要从“四定”入手:一是定主题。开学初,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确定本学期班会主题计划,如“安全在我心,Y貌伴我行”“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等,各班依据学校计划,立足学生年龄特征,精心组织,积极开展班会活动,对学生实施主题教育。二是定时间。每周一下午第一节课为全校各班主题班会时间,其目的主要是体现班会的严肃性,也便于学校考核检查。三是定责任。各班的主题班会由各班主任组织召开。四是定考核。学校对各班的班会组织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班级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四定”原则的指导下,各班都能认真、主动、创造性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确定教育基地,开展养成教育
通过考察,汾西一小先后确定汾西县革命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汾西县公安局为国防教育基地,汾西县凤凰生态公园、汾西县森林公园等为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定期请公园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栽种养护花草等劳动技术教育,请当地司法部门同志举办法制教育讲座,请退伍军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等。通过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基地的实地教育,让学生们多角度、深层面、全身心地走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也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优化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 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 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 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 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 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 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 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 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 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 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 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 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 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 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 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 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 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 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 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 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 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 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 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 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 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 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 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 、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 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 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 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 。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 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 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 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 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 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 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 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其次,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一是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抓好班级常规考评工作;二是每月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校本培训研讨交流,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三是继续实行“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的评比活动;四是切实关心班主任,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再次,建立育人体系。学校进行了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2.抓好常规教育,构建德育体系。教导处、少先队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德育实效。结合“爱国”“诚信”等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系列活动,组织相应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评比。
定期开展好主题班会系列活动,发挥主题班会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同时创新少先队体验活动,切实抓好社区教育与校外德育基地教育,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二、抓细教学常规,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管理出效益”,我们注重加强日常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认真学习宣传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提出的 “五严”办学规范要求和省教育厅对学生在校时间等问题的明确规定,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着力健全和完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常规管理,抓好养成教育,注重写字教学,全体教师上课和作业批改要写规范端正的字,学生的作业,书写规范,工整。加强预习复习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抓细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管理规范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确保素质教育的最优化。严格地抓好教学常规,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常规管理办法。为了更好地开展常规工作,加大常规检查力度,每天由值日行政进行课堂教学常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周进行一次汇总,并在下周的工作例会上作分析总结。对教学常规中有违规现象的教师实行跟踪抽查,力求通过跟踪检查的方法,使每一位教师都重视常规,增强自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
3.抓实“六认真”管理。加大对教师教学“六认真”各个环节的科学指导和监控。每个月都组织开展了作业、教案自查,教务处月检查并及时做好检查小结,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切磋。
切实把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等环节落到实处,突出过程管理的核心环节,强化“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显本领,在作业上出效益”的教学观和价值观,把功夫下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潜心备课,教学中要精选课堂教学例题,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4.完善教学考核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开学初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了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教学常规检查督促制度。本学期我们结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教学过程考核细则》等,重点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核,切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督促与教师考评工作。教学常规管理与考评做进一步趋向合理,教学秩序有条不紊,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抓实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加强业务学习反思。大力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和课改理论的学习,坚持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分语文、数学、英语、技能学科进行,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开展了“如何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做好培优补差,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等科研沙龙,通过学习讨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确立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意识,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变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
2.扎实做好减负增效。加强课堂研究,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向往40分钟要质量。充分发挥我校的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
2、加强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3、狠抓“两个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现把本学期德育工作回顾如下:
一、具体做法;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校长负总责,德育处具体抓,实行校长室—德育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1-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完善班主任评比方案,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促进班主任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做好班主任评优争先工作,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思想汇报专题我们以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2、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班级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3、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各班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4、大力推进“书香校园”进程,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文化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公示栏等。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活动,每天中午广播站定时播音,已形成我校的特色。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5、本学期我校组织全体学生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及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了读书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注意力;使同学们变的举止文雅,远离低俗,升华自己。
(三)、加强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范文写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我校主题班会在每周一下午统一时间、统一主题、统一要求,确保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过校内交流和校外取经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主题班会活动的培训和交流力度,使主题班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渠道。
2、爱国主义教育。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3、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本期以来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4、文明礼貌教育。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少先队和值日教师为阵地,督促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两个习惯”养成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1、我们在“五规范、三培养”督察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范里小学学生违纪细则》和《学生违纪处理办法》来加强对班级、范文TOP100学生的管理,通过值日领导、值日组长、值日教师每天三个时间段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并通报学校公示栏。一周一汇总,一周一评比。以次来加强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管理。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范,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性格,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阳光校园、和谐校园。
2、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范里小学学生违纪细则》,坚持每天课间操下后的十分钟的养成教育。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学校以《班级精细化管理》方案为抓手,细化目标,落实责任。依据《班级精细化管理》用创新的精神制定学校各项管理细则,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同时,强化督导检查,切实把《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考核标准落实到实处。
(五)、切实发挥学校、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
1、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7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校信通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管理水平。
2、我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定期开展活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学生基本情况、学校发展规划及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希望。希望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孩子。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转变家长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1、全员育人方面,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家长对学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工作仍需加强。
3、需更加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今后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强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突出全员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务育人。
学校环境创新是“环境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环境创新上,学校遵循“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潜移默化”的原则,在创新上下功夫,力争形成特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区域划分、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目前,校园内教室、廊道、活动室都能做到精心设计、美观洁净、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校园中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等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剪纸等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日趋完善,更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艺的广阔空间。
多措并举 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多彩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学校以“打造儒雅大气、身正学高、有特长的教师”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多元成长。为此,我们搭建丰富多彩的教师研修活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大量特长突出的青年教师,为创办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以“研课”为载体,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教学研修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一人一课”研课议课活动,让全体教师都真正地动了起来;举办的“聚焦课堂,走近名师,提升自我”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全体教师的眼睛都亮了起来;进行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学科专业素质评比、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开展的同课异构和跟进式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实施的“三级备课”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内涵丰富起来;开设的教师论坛、书香校园读书交流等活动,让教师的思绪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飞扬起来;开展的“三课两反思”活动、外出学习交流培训等活动让同伴互助,真正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
加强教研 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是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积极进行了“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以“有效教学”为主题,通过有效教研奠基、有效科研引领、有效课堂主导,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自主合作互助型”的六步教学模式。推进课堂创新,探究出行之有效的“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富有特色的“语文读写一体化”课程体系。学校开设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编写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硬笔同步写字教材》《好习惯 好人生》和《学生德育手册》等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为美丽和谐的校园涂抹了一层亮丽的人文底色;《硬笔同步写字教材》编写时坚持尊重语文课程标准,遵循硬笔书法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各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字词为基础,围绕笔画、部首、笔顺、结构及写法与应用,精心设计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满足教师、学生同步使用,为提高学生整体书写水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好习惯 好人生》和《学生德育手册》是两本德育教材,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 教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交往,懂感恩,做一个有知识,有爱心的人。另外,还编写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校本教材,有《巧剪飞扬》《丝网绢花》《陶艺坊》等。
立德树人 挖掘个性特长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的德育工作始终坚持以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基础,以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法纪教育为重点内容,以思想素质、能力培养为着眼点,采取全员参与、分类管理、整体协调的模式,不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理想纪律教育、礼仪道德教育,倡导和组织了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如师生宣誓仪式、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校园太阳娃的评选、家委会的社会实践活动、贫困生救助和捐赠等。营造了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育人环境,探索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路子,促进了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生动地阐释了素质教育的人文内涵。为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要求每个孩子至少要学习一门打击乐器,有鼓、号、威风锣鼓、安塞腰鼓、非洲手鼓、架子鼓等,要求达到能集体表演展示的水平。要求每个学生要学习一门小乐器,有巴乌、葫芦丝、口风琴等,要求达到单人表演的水平。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开设了多彩课堂:语言、数学、运动、音乐、空间感知等七大类64个特色组。每周二的下午开展多彩课堂,在多彩课堂的舞台上,孩子们开心地唱、专注地跳、流畅地说、熟练地编、巧妙地织……通过多彩课堂,一批有特点的教师和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全面 升级评价体系
一、 养成教育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首先要立规矩树理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了不同要求。如:低年级要做到“借东西要还”,哪怕是借用别人一块橡皮、一支铅笔,都要及时归还;不说谎话,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会说“谢谢、请、可以吗、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感恩、学会报答、学会敢于承认错误等品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放学后按时回家等培养学生守时习惯;爱惜学习用品,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珍惜粮食,不挑食;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上下学排队走,红灯停,绿灯行;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饭前便后洗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高年级要求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懂得感恩孝敬父母;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节约用电、用水;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大声喧哗,遵守公共秩序的道德;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习惯等。高年级的各项要求是对低年级各项要求的延续和提高,使学生在校六年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品行,成为一名具备文明守纪、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一系列优良品质的好少年。
二、加强考核管理促使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内化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往往只关注“独二代”小学生的学习表现,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尤其是一些小毛病容易被忽视。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班级评价体系,不单从教学质量一方面评价班级工作,而是从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引导。比如在“三操”(以体育教师值周学生打分为准),纪律、文明礼貌(以红领巾值周岗打分为准),清洁卫生(以校医室教师和值周学生打分为准),安全工作(以值日生和值周组教师检查为准),好人好事(以值周教师登记为准),班级活动(以值周领导检查为准)。各项考核指标都制定了详细得分的要求,各组负责教师每周五负责统计各班一周得分情况,政教处负责汇总各类得分情况。全校共48个班,每周评出6个“优秀班级”、6个“文明班级”、6个“清洁班级”,按各班周总得分依次排序,次周颁发流动红旗,尽可能对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做到全面覆盖,合理引导,监督与鼓励并举。
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不断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以评促管,以管促内化,逐步形成习惯。以各班德育常规考核及学校组织的各项道德行为习惯竞赛活动作为班主任绩效工资考核和评选优秀班主任的依据。
三、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独二代”学生性格比较叛逆,比较强调自我。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在校内,教育内容要有系统性、连贯性,除常规活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力求把抽象的教育内容变成具体鲜明的材料。另外,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不能固定模式,一成不变,既可以根据对学生进行的重点教育选择内容,也可以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改换内容,还可以把一件完整的史实、某一重大的事件、英模人物的事迹等,通过分期分批的方式生动活泼地讲述出来。在校外,建立固定的活动基地,与驻军部队、敬老院、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烈士陵园、伟人旧居等单位挂钩,建立德育活动基地,使各项活动有血有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
小学时期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和关键时期。小学生是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他们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深刻。由于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道德判断力和是非辨别力相对较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腐蚀和毒害。
进入新世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复杂。因此,我们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按照以德治国的思想,把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抓紧、抓实、抓好。我们要大力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锤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内化道德标准,塑造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使他们成为具有君子人格的好公民。
二、开展君子人格教育活动的具体措施
1. 科学课程实施,课程整合减负提质
我们本着“规范富于创新,整合适度开发”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有机融入地方课程,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整合课程资源,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宗旨。将君子人格教育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主题课程、拓展课程、班级创新课程。
2. 规范课程开设,保证课程高效质量
课程设计阶段。根据学生需要,教师确定开发课程,写成课程纲要(包括课程背景与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方案、评价方法、资源的主要来源)。经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确定列入开发的科目;然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课程进入“准入”状态。
推介选课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与选课指导,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网络平台随时了解校本课程开设情况。从而自主选课。
教学实施阶段。通过巡视、听课等方式进行检查督导,并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评估提升阶段。 通过学生反馈作为鉴定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所有课程由学生在网上进行评估,并通过汇总各种课程资料,获取教学质量信息, 评估课程质量, 并根据评估结果授予课程质量等级标志, 并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对每门课程进行改进。这四个阶段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3. 完善评价体系,有效实施课程评价
根据我校“孝、仁、礼”人格教育的活动目标及方案,我们关注活动过程,采取了分层评选、多方评定、点滴评价、成长记录、亲子对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为了让家长参与进来成为评价者,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下发量化细则,让家长给孩子逐项打分评价。二是亲子之间的信件对话。建立基于数据证据分析的科学评价体系。
4. 建设精品课程,促进课程持续发展
我们在不断完善四类课程的基础上,潜心规划融办学理念为一体的课程文化。经过论证、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适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发展环境,课程与学科活动是关键,本研究坚持的方式是:有课必有专人、必有教材、必有课时、必有评价,并依此为原则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流程:
君子人格教育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国学课和人格教育活动课。国学课主要针对“孝仁礼”所蕴含的国学思想及其延伸出来的人格教育读本,让学生通过名人故事传记、名言警句来让学生明其义,熟成诵。国学课与人格教育活动课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的育整体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将“孝仁礼”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学军实践课程:为期一周,五年级上学期必修主题研修课时。融合进责任教育、人格教育、生命教育、体育、国防教育等内容。
学农实践课程:为期一周,五年级下学期必修主题研修课时。融合进团队建设、农业知识、乡村情怀、劳动技术等内容,以亲身体验、问题解决、调研展示等方式安排课程。
“春秋游”拓展课程:改变传统春游、秋游单纯“玩耍”的方式,将“环境教育、佛山人文、南海精神、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国家、地方课程要求融合,与学校的“君子教育”校本课程结合,进行“春秋游”主题实践课程,以校内“研读”为起点,校外“调研”为过程,再回到校内“展示”为终点,实现课程目标。将春秋游的地点进行优化整合,固定每个年段根据“孝仁礼”的主题选择地点,以此开发为户外拓展课程。其中校内安排4课时,校外实践安排一天。
班级德育实践课程:在学校德育主题的引领下,由班级老师和家长组织,形成各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特色。希望通过传播学的方式将学校的君子人格教育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让家长亲历德育过程,每年9月份一二年级学生围绕“孝”开展的感恩月,十月份三、四年级围绕“仁”开展的仁爱月,十一月份五、六年级围绕“礼”开展的成长礼;以及三月份的“关爱节”;四月份的“孝亲节”;五月份的“礼仪节”;希望通过每个活动让全校家长、社会人员及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
5. 辐射课程理念,引领区域能量传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传媒社会的发展,学校品牌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以及学校品牌的客观存在促使我校必须从以传播学的方法,让君子人格教育课程理念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以构建和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小学学校品牌。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个性品质、行为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因而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的说教被多次证明是徒劳,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超越知识体系的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研究,实现小学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互补。
一、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德育题材的广泛性。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其三,自我资源。如通过“今天我当家”“上超市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活经验,获得生活能力,不断塑造和完善自我。
(2)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3)德育过程的实践性。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心,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因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性应该十分明确,应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课题要使课程和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相联系。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喝水、洗刷都需要水,工业和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而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学生就“珍惜水资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不仅能灵活运用收集的资料,又能明白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教育每一个学生节约用水从自己做起,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个社区,号召大家都为节约水资源作出贡献。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于课内外,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相联系,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挖掘教材中实现德育任务的内容,使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