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6: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比较教育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比较体育是从比较教育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现今,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科研究人才和寻找更多的理论研究方式。然而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商业化、科学化、产业化 、法制化、职业化、国际化等趋势的不断加强,向比较体育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主题。比较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无论从现实意义上,还是从历史意义上都十分重要,有大量的课题、问题亟待调查和解决。为此阐述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及研究该学科的意义,从而提高对该学科的认识,将比较体育带入到每个体育科研者的研究内容中,使更多的国人了解比较体育,并应用比较体育进入体育世界领域,了解当今体育的现状和趋势。
一、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
比较体育能从比较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主要是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和平的战争和一种健康的标志,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探求其内涵来自如下两种因素:一是体育的超前发展,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整合型研究主体化。二是人类对体育全新的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人与人的较量,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抗。
比较体育是以国家为单元,是一种世界性的研究。比较体育的学科特征的最小单位是国家。比较体育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体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其特征上体现出来。比较体育在研究体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专题比较的方式,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社会背景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某种现象进行评价和证明。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体育与运动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个不同国家体育与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
二、比较体育的研究意义
比较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既体现在它的学科特征上,又体现在它对体育的作用及贡献上,这正是比较体育研究的意义所在。
从现实看,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研究和比较,就可以揭示体育的各种特征,并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当前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要对比较体育进行研究,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并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比如:对经济、各种国情、不同人种、不同环境、不同的社会状态和不同的体育体制等的研究,从其中找出适合发展我国体育的最佳方法和措施。通过对各国体育运动的研究,可以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国外的现状并加深对本国体育的认识。通过对国外体育运动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吸取国外体育运动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减少我国在研究体育方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还可以加强各国的交往与学术交流,使我们清醒地认识我国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发展我国的体育文化。
另一方面,比较体育的出现,揭示了许多其他学科发现不了的规律,它的不断健全也为今后体育的发展和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比如通过对不同国家体育体制及社会制度的比较,就可以发现体育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根源就是国家的经济能力,因为体育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以社会体制为根源的。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的发展。又如通过对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阶段的对比,可以对过去有正确的评价,还可以对现代体育运动有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对未来的体育运动进行预测,并能找出体育发展的动力及现状。
三、比较体育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体育有着高度社会化、商业化、科学化、法制化、职业化、生活化、国际化,它们向比较体育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主题。学者们正在努力的去解释各种调查资料,从政治、信仰、文化、教育、经济、哲学等多种角度,寻找各国体育异同的原因及规律。另一方面,现代体育与科技进步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社会的不断改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浪潮迭起,都为现代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因此,研究并把握比较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将有助于提高体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引言
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文体,它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创作手段,用语言给儿童创造一种象征性的游戏世界。[1](P77)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儿童文学体裁,童话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者大多从文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对童话进行研究,从语体学角度研究童话的文章相对较少。本文以《中国童话百篇》(以下简称“百”)和《安徒生童话》(以下简称“安”)为例,拟对中西方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为语体学研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同时为我国当代童话创作的变革和创新提供相关理论借鉴。
二、中西童话语体特征的比较分析
本文主要从音韵、词语、修辞和语篇模式等四个方面对《百》和《安》两部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一)童话的音韵
童话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少年儿童,他们喜欢通过声音来辨别事物,发挥想象,表达情感。为唤起孩子阅读的愿望,寻求心灵上的感应,作家在创作时会有针对性地采用某些语音手段来组织语言,以求得与儿童语言较高的“象似性”。比较《百》和《安》,笔者发现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
拟声词是对自然界中各类声音的模拟,具有较强的修辞效果,容易唤起儿童的注意。如《百》中的“咕咚咕咚”“轰隆隆”“吭哧吭哧”“哗哗哗”和《安》中的“Piep! piep!”“Ho!Ho!Ho!”“Croak! croak!”“Brek-kek-kex!”等。这些拟声词韵律和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以及动作的状态。感叹词则是一种独立于句法之外,以模拟人类自己的声音、表达自身情感为主的特殊词类。它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情绪,符合儿童认知世界、表达情感的特殊需要。《百》中的感叹词多为“啊”“唉”“咦”“嘿”等;《安》中的感叹词多为“Oh”“Ah”“God”“Hurrah”“Well”等。
表1:拟声词和感叹词分布频率
拟声词 感叹词
《中国童话百篇》 0.93% 0.51%
《安徒生童话》 0.10% 0.17%
如表1所示,《百》中拟声词和感叹词的频率均高于《安》,这表明前者更注重情感表达,讲求语言生动、音律和谐。语言的各种词类中,拟声词最大限度地模仿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实际,感叹词则最直接地描摹了人类情感的表达,在理解其意义时人们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较小。二者均符合儿童的叙事口吻,是现实生活中儿童情感表达的再现,因而更容易被接受。
(二)童话的词语
崔俊媛在《英语童话的文学文体学研究》一文中指出,英语童话中的词性主要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前者以具体名词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3.3%,远远超过抽象名词;后者多使用状态动词使故事呈现出流畅的画面感。[2] (P28-29)基于此,笔者对《百》中109篇童话故事进行统计分析,列出了词频最高的前三类词性,如表2所示。
表2:《中国童话百篇》词性频率分布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词频 13708 12307 4888
占总次数的比例 27.06% 24.30% 9.60%
《百》的词类以名词和动词为主,所占比例较高。名词中以具体名词居多,比例达68.84%,且多涉及日常生活用词,如“妈妈”“孩子”“猫”“苹果”等;动词中使用频率排在前十位的均为单音节词,从高到低依次为“说”“是”“看”“来”“有”“去”“想”“要”“吃”“走”等;形容词则多为“颜色”“大小”“美丑”等表现事物明显特征的词语。
此外,笔者还分别对两部童话中的颜色形容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百》中颜色词共计291个,基本颜色词241个,占82.82%;《安》中颜色词共318个,基本颜色词217个,占68.24%。
总的来看,中外两部童话作品的词性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但《百》中具体名词的频率要低于《安》,基本颜色词的比例则相对较高。但无论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中外童话均较多使用基本范畴类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特征显著、表义直观,有利于儿童感知和理解。
(三)童话的修辞
《百》和《安》在修辞方面的共同点是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格,这与童话浓厚的幻想色彩和丰富的语体风格不无关系。不过二者的侧重点存在较大差异:《百》多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智慧,讲述动物世界里发生的各种故事,如《笨狼上学》《海鸥姑娘》《荡秋千的小猴》《癞蛤蟆船长》等。这些故事折射了人类的现实生活,与儿童所处的真实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安》则善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缤纷多彩的奇异世界,包括动物、植物、食物、玩具、精灵、魔法等,如《癞蛤蟆》《雏菊》《香肠栓熬的汤》《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安徒生笔下经常出现的仙女、精灵是具有超能力的,他善用夸张的手法启发读者的想象力,描写的是一种超自然的生活状态。
童话是属于儿童世界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离不开多重修辞的运用,这使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得以增强,同时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四)童话的语篇模式
两部童话的叙事都遵循“开头――发展――结尾”的典型模式,且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但二者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1.《中国童话百篇》的语篇模式
《百》中的故事在时间交代上特点鲜明,大多是像“春天”“冬天”“一天”等这样容易理解的概念,且多以动态的画面开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突。如:
(1)金色的小鲤鱼和他的同伴们,正头碰头地围在-起哭:“呜呜呜!”(《小鲤鱼哭哭笑笑》)
(2)拉紧绳子,他们在拔河――大象后面是白马;白马后面是黄牛;黄牛后面是黑驴。(《要你赔》)
(3)春天来了,动物王国家家户户都在装修新房。 (《小鼹鼠请客》)
突显观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表征方法,其核心观点是语言结构信息的选择和安排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所决定。所以,一个动态的图形比一个相对稳定的背景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3](P125)儿童的认知是从动觉开始的,他们容易被动态的东西吸引,也容易理解描述动作的语言。因而,多数童话的开头和情节的发展动态感强,画面跟随意识流动迅速转换,使整个故事衔接连贯。故事的结尾则大多是通过努力完成了某件事、或因为犯错得到了某些教训,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教化功能。
2.《安徒生童话》的语篇模式
《安》中的故事多以“There was once…”“Many years ago…”“Far away…”等开头,接着交代故事背景,并沿着情节发展的线索铺开。笔者从中抽取了100篇故事进行统计,发现27篇是以“很久以前……”开头的。从儿童的思维发展来看,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认知域。儿童很少会回忆过去或展望未来,因此,他们对时间概念的把握比较模糊。以“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模式开篇,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而故事的结局以“幸福、美满”的形式居多,共有69篇,超过了总篇数的2/3。这传达了儿童求真求智的愿望和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期待。
三、结语
通过比较发现,《百》和《安》两部童话的语体特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
音韵层面,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语气轻快活泼。相较之下,《百》的拟声词和感叹词频率均高于《安》,在语气音调的表达上更显音律和谐。
词性方面,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中颜色词较为突出。《百》中具体名词的频率低于《安》,但基本颜色词的比例相对较高。
修辞方面,《百》和《安》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语言生动形象。前者多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动物世界的生活状态,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后者善用夸张手法描写缤纷多彩的奇异世界,讲述超自然的生活状态。
语篇模式上,均较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百》多以动态画面开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突,结尾多是通过努力完成了某件事、或因为犯错得到了某些教训,具有明显的娱乐教化功能;《安》的开头常用抽象的时间表达,如“很久很久以前……”,结尾多幸福、圆满的结局,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比《百》和《安》两部童话,我们不难发现中西童话语体特征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即使同一种语体,由于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的差异,也使其各自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值得肯定的是,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碰撞、融合,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和特征使我们能够把它们看作一个相对的整体,来尝试研究当代童话语体方面发生的一些独特变化。
注释:
[1]尚育林.当代童话的创新性突破[J].读与写杂志,2007,(7).
[2]崔俊媛.英语童话的文学文体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
一、听说教学法与翻译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Method)主要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侧重及强化“听”和“说”两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听说为主导,强调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口语交流和表达。有的学者认为听说教学法主要来源于Fries所建立的结构主义教学法。20世纪初期的语言研究者在Pavolv条件反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是一套习惯”(A language is a set of habits.)的说法。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语言学派创始人之一Skinner(1938)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A language is a behavior.)。这两种理论为听说教学法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19世纪末的“改革运动”(Reform Movement) 使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移植于外语教学,并逐步建立起这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体系,即“听说教学法”。而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在所有的教学流派中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也是外语教学界近50年来争论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翻译教学法通过对文本中的语言,尤其是文本中的语法结构,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把语法明确为研究的重点,并通过母语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18、19世纪的语言学家把语法看作是一种粘合剂,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规律的研究和分类,他们逐步建立了“希腊―拉丁语法体系”(Greek-Latin Grammar System)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一些学校便开设了“现代”外语课程。那时,人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他们需要懂得这两种文字来进行交流,能够使用这两种文字著书立说。由于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和翻译,因此在课堂上借助文法进行教学,通过翻译来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则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颇有成效。可以说,18、19世纪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识,以及当时人们学习外语的实际需要蕴育并帮助产生了翻译教学法。
二、听说教学法与翻译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在语言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通过教学实践,听说教学法逐步地形成以下主要特征。
1.听说为先,兼顾书面语。
听说教学法把听说能力的培养当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与社会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是吻合的。同时也受到语言研究的观点的影响,即语言首先是有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书面语,因此学习语言首先应该学习讲话。听说教学法的倡导者将听说能力看作是培养读写能力的基础,并认为语言材料首先经过耳听、口说,之后才落实到书面文字上。因此,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有效的听和说训练。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听说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是过渡学习的观点,要求学习者经过大量、反复的操练,达到自动化地掌握语言材料的程度。它还要求尽量避免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反复操练的做法主要来源于“语言是一套习惯”的观点。因此,语言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主要指学习该语言的习惯,通过不断的刺激,以及给出积极的反应,可以使学习者形成这一习惯,即掌握了所学语言。
3.句型为纲,组织教学。
句子是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句型被当作是无数句子中归纳出来的、具体化的句子模式,是语言遣词造句规律的体现。外语教学应促使学习者熟练地掌握外语的基本句型,培养他们根据这些句型类推出较多的其它句子的能力,进而达到口语交流的目的。
4.趣味性,实用性并重。
与过去不同的是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不再采用枯燥、单一的古典文本或书面体素材,而是选择人们日常生活的素材。这些素材与人们的日常活动、社会交往紧密相连,有利于听说的操练和实践。
翻译教学法到20世纪初期才在外语教学中才逐步形成,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当时人们对语言认识的局限性及学习外语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这一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桂诗春,1988:51):(1)语法体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翻译教学法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这一语法教学体系对于初学者及外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好、较快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2)翻译法及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它在很大的程度上符合并顺应了人们认识和学习目的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好这一体系。(3)翻译法较好地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功能,即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进而达到语际信息交流的实际目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上验证了学习语法和词汇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翻译是实现信息交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4)翻译法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它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打好语言基础;更方便于语言教师的教学安排。人们甚至将语法规则比喻成房子的结构,词汇是盖房的砖,只要将这两者相融合,即掌握了该语言。(5)翻译法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Longman,Inc.,2000.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Howatt,A.P.R.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4]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目前学术界大多数观点认为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言,黏着性是阿尔泰语系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靠助词和词尾来表现语法现象,其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韩国语初学者经常会在补助词和主格助词的使用上出现遗漏和混乱。
如何正确使用助词“?/?”与“?/?”,对学习好韩国语初学者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助词“?/?”与“?/?”的语用特征,分析两组助词语法意义的异同点和使用方法,为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掌握和使用这两种相近助词提供解决方案。
一、主格助词“?/?”的语法特点及用法
“?/?”主格助词,但是意义与功能不同。以闭音节结尾的体词后用‘-?’,开音节结尾的体词后用‘-?’。
1.表示主语,例如:
?? ???.下雪了。
?? ????.春天来了。
??? ??? ??.哲秀在学校。
2.与‘???/??’搭配使用时表示补语。
??? ???? ???.哲秀成了大学生。
??? ?? ????.这个不是书。
????? ????? ????.李世民不是美国人。
3.当谓语是形容词或者自动词时,‘?/?’在句子中可以出现两次。这时,前面的‘?/?’表示整个句子的主语,后面的‘?/?’是谓语部分的小主语,比前面的‘?/?’管辖的范围小。此外,前面的‘?/?’一般表示“排他性对立”或“指定”。例如:
??? ??? ???.英语的发音很难。
???? ?? ???.大象的鼻子长。
? ?? ? ???? ????.那位不是金老师。
二、补助词“?/?”的语法特点及用法
“?/?”补助词,用于名词、副词、其他助词或词尾后面,给前面的词或词尾添加意义。接在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后时,代替格助词在句子中使用,除此之外,可以和其他助词搭配使用:有时和词尾或副词搭配使用。
1.表示谓语索要说明的主题,用于句首的名词后,表示谓语所要说明的主题。
?? ??? ?? ?????.我早上很早起床。
??? ?? ? ????.孩子吃饭很乖。
??? ??? ???? ?????. 泡菜是韩国具有代表性的食品。
2.表示区别对比或强调,前后两个分句存有对比关系。
???? ?????? ??? ?? ????. 老师在讲话但是学生却在睡觉。
??? ?? ?? ??? ??.妈妈在干活孩子在玩耍。
3.用于其他助词后,表示对照或强调所要说明的事物。或用于部分副词或词尾后,以添加对比或强调的语气。
????? ???? ???.不要再教师里打闹。
??? ??? ???只带走一点可以吗?
三、助词“?/?”与“?/?”的使用区别
1.在上下句中组合使用,主语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在句中重复出现时则使用“?/?”,以此进行区别。
?? ?? ????.? ?? ? ?? ????. 那里有个房子,那个房子在山上。如果用英语来解释可能会有更直接的效果,如:There is a house. The house is on the mountain.
2.“?/?”表示一般陈述内容时使用,“?/?”多在转折句中使用。
?? ????.(??? ??? ???.) 花儿开了。(然后蝴蝶飞过来了)
??? ???.哲秀来了
?? ????.(??? ??? ?? ???.) 花开了。(但是蝴蝶并没有来)
(?? ??? ?? ???? )??? ???. (其他人没来,但是)哲秀来了。
3. “?/?”表示对体言的强调,“?/?”则表示对用言的强调。
?? ??? ???? 谁去参加聚会了?强调谁去了聚会。
??? ??? ???. 哲秀去参加聚会了。强调是哲秀参加了聚会。
??? ? ???哲秀在做什么?强调做什么。
??? ??? ???. 哲秀去参加聚会了。强调参加聚会这个动作或事件。
4. ?,?,?,??时与“?/?”连用,构成??,??,??,??。上下句,主语相同时,可省略后句主语及助词。
?? ??? ????谁去参加聚会了 ??. (去聚会的人是)哲秀。
??? ? ??? 哲秀在做什么???? ???. (哲秀)去聚会了。
5.助词“?/?”与“?/?”同时使用时,前句的“?/?”表示的主语是全句的主语,后句“?/?”表示的主语是分句的主语。
????? ????? ?????. 训民正音是世宗大王创造的。
四、结论
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行为方式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这三个方面都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但通常在这三大障碍中,能让家长们较早认识到自己孩子发育异常。“说话”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是综合了发音器官构造、功能、认知水平、记忆、思维、理解和语言组织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对于一个自闭症儿童来说,在这几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训练自闭症儿童说话,要比对其进行其他一般的行为训练更加艰难。为了改善自闭症儿童语言前技能能力,我以个案黄小明做一研究。
二、个案基本情况
黄小明(化名),男,自闭症2008年1月2日出生。两岁时家长发现其行为存在异常。口肌方面表现为敏感度较低,喜欢寻求口腔刺激,咀嚼能力比较差,同时舌部的力量不足,仅可以完成伸的动作,但是伸的长度不足,无法完成上、左、右的动作;语言前技巧方面表现为对特别的声音刺激会有反应,但却不能模仿别人的动作和声音,也不能与别人完成轮流作转,当亲人呼喊幼儿名字时偶尔会出现头扭向一侧的情况;而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则不能明白物件的名称,听的指令不好,不能完成简单的一步环境指令,例如坐、丢垃圾等,偶尔会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单音。另外,注意力容易分散,眼神对视感受很差,和妈妈偶尔能进行眼神大约三秒钟的对视,与其他人基本上没有眼神对视。在行为方面则会常常出现到处乱走,不愿意安坐的情况,还特别喜欢脱鞋。
针对黄小明的以上的问题,我制定了一学期的言语训练计划。
三、训练方案
1.改善口部肌力;
2.提高模仿能力,以达到能模仿别人的发音和动作的水平;
3.改善其目光注视能力,能留意成人的动作。
四、第一阶段训练步骤
(一)口肌训练方面
1.脸部按摩操进行训练。通过按、揉、搓、弹、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从而使参与发言的各部分肌肉的运动功能得到提高。
2.以冰刺激来改善其肌力。刚开始进行冰刺激时,为了避免幼儿因冰的刺激过大而拒绝进行训练,我先用两层的纱布包裹着冰块,然后在幼儿的脸颊两侧分别从下往上按刷。按刷的次数也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每天都作出一些调整。脸颊的肌肉放松后,我再对幼儿口腔内的部位进行相应的按压和放松。
3.舌头运动训练。我主要把一些他喜欢吃的食物(紫菜、麦牙糖)放在幼儿唇部的不同部位上,让幼儿运用自己的舌头来舔这些食物,从而加强舌头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4.咀嚼训练:为了能设计出一些适合他的游戏,我根据儿童的喜好,以及口肌成熟度,设计了“食物棒棒乐”“食物里中寻” “美味QQ糖”等游戏来锻炼儿童的嚼能力。如:“食物里中寻”,我用纱布包着食物,然后放在他其中一边的大牙中间,让他咀嚼,至到食物变成糊状。同时我再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另一边的大牙来咀嚼。而纱布包着的食物我每次都会作出一些调整,如:胡萝卜、话梅肉等,希望能保持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模仿能力、目光注视方面
为了能提高其模仿能力,我以音乐游戏的形式与其开展训练。如当“幸福拍手歌”的音乐响起时,我就以拍手、敲鼓等方式来伴奏,希望能达到先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后再激发幼儿让其跟着模仿动作的目的。
五、第一阶段的训练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我发现幼儿咀嚼的时候还是有口水流出来,但是在咀嚼的过程中,将牙胶拿出的次数比之前多,这就说明要求得到咬牙胶的欲望较一个月前低了一些,这就证明了我所采取的方法的正确性,因此应该要继续为儿童进行口肌训练。在模仿方面,仍然不能完成模仿动作。我觉得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幼儿的专注力差,多动,无法安坐,导致幼儿无法完成老师指定的模仿动作;二是他对音乐的兴趣点不太浓,从而积极性不强;三是幼儿感觉统合失调问题较严重,这几个问题都影响了其康复效果。因此为了能达成其训练目标,我调整了训练策略,改用了强化物作手段来加强其模仿的动机;运用泡泡水以及气球来吸引他的目光;同时还和感统治疗师进行协商,能否将下个月的训练重点放在改善其专注力方面,希望通过同队合作的方法使幼儿得到更大的进步。
六、第二阶段的训练效果与反思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发现幼儿咀嚼的时候口水流的量明显减少,但偶尔还存在流口水情况,而咬衣服的情况也从一节课每隔五分钟咬一次,转变成在一节课偶尔出现一次。在专注力方面幼儿仍然还是较差,但是安坐时间可达到5-10分钟,同时与成人眼神对视方面也能保持5秒。另外,在课堂过程中已不会再出现脱鞋子的情况了。同时,在模仿方面,可以完成模仿成人简单的动作,如:拍手、举手等。
七、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是我针对一个个案进行语言前技能的训练的效果,也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积累起来的一些经验。我觉得自闭症孩子差异大,训练方法要因人而异,然后再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训练,积极寻求改进教育训练的方法。另外,自闭症的康复训练之路,单靠个人以某一种训练不能得到好的效果。黄小明的进步离不开我们中心团队的合作和努力。
一、中外几种有代表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述
(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研究成果
IASC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完整性、可比性、效益和成本等质量特征。而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四个主要质量特征,把及时性、效益和成本、公允表述等作为限制因素。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研究成果
FASB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首要质量特征,相关性由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构成,可靠性由可核性、中立性和反应真实性构成。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特征是可比性和一致性。提供会计信息还受到普遍性约束条件――“效益>成本”以及承认质量的起端――“重要性”的约束。
(三)英国会计实务准则公报(SSAPS)的研究成果
SSAPS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要特征是重要性;二是主要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实质性、完整性、客观性和稳健性从属于可靠性;三是次要特征主要是指可比性(含一贯性)、可理解性、成本效益原则等。
(四)我国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官方文件并未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义。只在2007年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规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即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等八项特征。理论界也未形成适应性强、公认度高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关于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视角的比较
(一)会计环境上比较
“会计理论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会计环境是认识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基础,会计环境决定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于玉林、田昆儒著:《会计基础理论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可见,会计环境影响或制约会计理论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决策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IASC和FASB把有用性置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位置。笔者认为在我国这种生产要素不发达的会计环境下,应注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会计目标上比较
在西方国家,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占上风,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重视相关性和决策价值。而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基于我国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定位不能单纯地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二者选择其一,要制定适应我国会计环境的会计目标。但遗憾的是对会计目标的准确定位并没有达成一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也因此而模糊,对其只是一个简单地归类,甚至有些学者不顾我国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等诸多方面而对国外的研究成果盲目借鉴。
(三)逻辑形式上比较
国外将诸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成一个多层次的框架体系,而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由一系列平行条款组成。他们相互之间缺乏主次关系,未能体现出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我国学术界虽做过一些划分,但大都将各主要的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找不到一个总领性的逻辑原则,同时未真正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逻辑导向作用。比如对于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没有提出具体衡量标准,也没有体现出二者之间的逻辑层次。
三、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
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为导向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该体系详见图1所示。
(二)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原则和依据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总领性原则
(1)通过前文的比较和分析,在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时,国外都重视会计目标,却相对忽略会计环境,而我国对这两方面的重视力度都不够。然而“会计环境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提供会计信息根源于环境的需要,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继而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见会计环境影响或制约会计的发展,是会计目标形成的基础,同时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作为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总领性原则之一。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与约束,只有具备了一定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才有利于实现。理论界大多数也赞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取决于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对其具有导向作用。”笔者认为以会计目标为导向划分其层次结构,这作为总领性原则之二。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总体依据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纵向依据。《会计目标》课题组认为,“我国会计目标可通过三个层次表述:一是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二是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企业应主要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三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企业可以适当提供职业投资者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可见,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多样性,同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比较高。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应以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确立纵向的层次结构体系,即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哪项质量特征更着眼于会计环境,更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就划分为前面的层次。基于前文对会计环境的分析和对会计目标的定位,笔者将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首要质量特征,并主张优先考虑可靠性。比如,《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2006)规定: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该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予于费用化,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予于资本化,这就体现出注重可靠性,同时又考虑到相关性。又如《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2006)规定: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除应考虑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的差别,还应当根据母公司在购买日设置的备查簿中登记的该子公司有关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该规定强调了从购买日开始持续经营的子公司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等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应有的金额。体现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坚持了可靠性和相关性。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横向依据。笔者坚持“重点论”的方法论将矛盾较少且属性相同或相似的质量特征划分为同一层次。如同层次的质量特征发生矛盾时,以左边的质量特征为主。关于这一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较量最为突出,而笔者比较赞同“所提供的信息不可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等量齐观时,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2006)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由于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支付的对价可能不公允,在不公允的情况下将其差额计入利润表,该利润表就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本期的经营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在一点上体现了注重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也体现了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相关的信息。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依据
(1)第一层次的确定。在我国会计目标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要不偏不倚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基于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日益严重的会计环境下,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接近会计目标,更符合目前的会计环境,因此将其作为第一层次。如果第一层次的质量特征与其他层次的质量特征发生矛盾时,我们坚持以第一层次的质量特征为主,其他层次的质量特征为辅。例如,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动时,相关性要求企业相应变更会计政策,而可比性却要求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这种经济事项中,笔者认为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有利于相关性的会计政策。
(2)第二层次的确定。该层次的质量特征是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约束和说明。可靠性的具体标志有:公允性、如实反映和可验证性。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具体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中立地选择会计政策,不偏袒委托人或受托人任何一方。所以公允性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前提约束,同时还包括对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包括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配比性和历史成本)。如实反映是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确认约束,即“会计数据和欲用数据反映的事项之间应当相符”。可验证性是对会计信息生成后的反映约束,即有资格的人士相互独立地工作,通过检查相同的证据、数据和记录,得出基本类似的度量或结论的属性。这三个具体质量特征是从属于可靠性的,是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具体限制。相关性的具体标志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决策价值和反馈价值,会计信息要具有有用性,必须要具有时效性,这是从时间上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约束。预测价值、决策价值和反馈价值是从质量上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约束。这三者是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共同反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第三层次的确定。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和可比性作为第三层次的次要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除了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还要具有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这一层次是进一步对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说明和补充,同时也是着眼于当前的会计环境从宏观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
(4)第四层次的确定。把谨慎性原则划入第四层次,作为对前面质量特征的补充和修正,以保证会计信息更好地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具有不确定性的会计环境下,如果不坚持适度地谨慎性,就可能忽略市场风险,这也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于影响企业将来价值的不利事项,若难以计量,“应使财务报告既不多提未来过苦日子的准备,也不将损失确认,真实的利润波动不要人为予以平滑”(Arthur Levit,1998),否则就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2006)规定,或有事项确认资产的前提必须是确认或有负债,并不能超过或有负债确认的账面价值。这就体现出谨慎地确认资产。
(5)约束条件的确定。把效益大于成本,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两个约束条件。全国会计职称教材《中级会计实务(一)》(2001)认为,“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因此把有直接相关的质量特征分别从量和质上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约束。
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会计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的指导意义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图形的概念逐渐被嵌入到动画制作领域,而虚构的三维空间更是迅速成为促使动画产业成长的摇篮。因为计算机具备强大的物理特性与计算能力,动画这一艺术形式也能够以更细腻的动作和还原度更高的色彩来陈述动画中的剧情与主题。在近20年的时间中,三维动画与平面动画一直共同存在于历史舞台中,也因此,人们常常会把两者拿出来比较,特别是近些年来三维动画电影受观众热捧,票房直线飘红。但在探讨两者技术上的区分与联系时,仍需从制作的每一环节进行具体的深入分析。
1动画制作前期三维动画与平面动画的艺术特征
和影视剧的制作步骤一样,不管是三维动画抑或是平面动画,都是利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说情感。因此,完全可以用“视觉小说”这一概念来评价初期的动画作品,这一阶段,动画故事的情节及内容将会直接左右还未孵化而成的动画产品的优劣性。三维动画与平面动画在制作前期,并没有本质的艺术区别。
在这过程中,动画设计人员最需要做的便是角色设计以及场景设计等。在动画制作的分镜头设计、角色设计以及场景设计阶段,必须要有丰富经验的动画设计人员的参与。此时,正是以手绘为背景的创意视觉化环节,三维动画与平面动画皆是如此。
2动画制作中期三维动画与平面动画的艺术特征
动作制作中期,三维动画与平面动画的艺术特征完全可以用“手工作坊”与“大型工厂”来说明。平面动画仍然是绘画的一种延承形式,绘画的作用目的就在于以透视原理为原则,在平面上对空间的表达,而以此为背景的平面动画也是这样。平面动画中表达动态的表象时,往往只能利用不同画面的切换,制作出一种生硬的动感。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将平面动画看作是绘画在影视照相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延续。毫无疑问,平面动画的发展也是以电子媒介的普及为基础。对比之下,三维动画的艺术特征则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内部虚拟空间中的“数字雕塑”组成。计算机除去是一个“工具”外,还有着强大的“计算”功能,可以肯定,这种结果是人和电脑一齐作用的衍生品。绘画通过透视与投影法则将现实空间还有思维空间表达在平面,这种技术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设计人员的经验和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相较而言,三维动画进入“动画门槛”则更低,其艺术特征的本质就在于在虚拟的空间中还原一个真实的空间。如此一来,就不需要对平面设计中的透视原理过度依赖。在虚拟的空间中,设计人员者能够随时随意地变换角度来观察、完善虚拟对象,并且任一角度都属于透视完全正确的画面。三维动画环境中,计算机直接取代创作者完成了动画制作。但在平面动画手绘阶段,设计人员则不得不权衡每一个物体、每一个空间的每一个透视及角度问题。把透视技术由人工转向自动,能够极大地提升动画制作的效率。
除此之外,在计算机中生成立体图像的最大优势就是更加适宜基于物理模型的运动控制技术。毋庸置疑,每一个物体的运动必定要遵守相应的运动定律。例如,乒乓球的弹跳、游泳的水波,都有相应地物理模型。一旦通过计算机的“计算”来实现,施加于立体真实的物体上,这一物体的运动便能更加逼真和自然。反之,如果作用在平面动画对象(二维对象)上,运动就很容易走形,究其原因,在于平面动画不能够变换不同的角度。不仅这样,计算机硬件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三维动画提供了全新的突破。而平面动画的运动实现需要根据最初的动画剧情明确关键帧,再通过动画师绘制部分静态的重要画面,之后再按照相关的插补规则完成整个画面。尤其是对某一复杂的动画作品而言,如果对关键帧中每一个角色形象、姿态以及表情等实施精致的设置与调整,是工程量非常大的繁琐与困难的工作,这不仅要求动画设计人员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与专业技巧,而且动画作品的呈现效果绝大多数上要取决于动画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而意识往往又无法精准把控。
3动画制作后期三维动画与平面动画的艺术特征
三维动画与平面动画的关系绝不是“二选其一”的“对立”关系,现实的动画制作往往会综合应用这两种艺术形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迪士尼动画《星银岛》中的海盗形象。这一形象非常完美地结合了平面动画与三维动画的艺术特征,海盗身体上看似比较柔软的部分所应用的是手绘方案,而“机械手”则是通过三维技术制作完成,最后利用三维转二维的非真实渲染手段把这两者艺术特征合而为一,不仅成功了规避了技术难度的繁琐性,又满足了现实的设计要求。
平面动画的重点是按照图层的原理来完成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动静联系。在合成过程中,背景、前景、动态层往往会被放置于不同的图层中,这样也更加方便分层动画,并且互不影响。三维动画在合成过程中也是以图层原理来表示,图层间的覆盖关系按照alpha(图像通道)来定义。多数三维动画作品中都包含了两种技术,通常背景使用平面动画方式绘制而成,而动态的前景使用三维技术实现。动画制作后期,三维动画技术与平面动画技术的结合充分说明了“技术为内容服务”。所以,一个动画作品的成功,也并非直接受到先进技术的新颖和稀有属性的帮助,而主要还是运用互补的技术表现艺术原有的饱满。
1. 菲利普?德莱姆的文学创作历程
菲利普?德莱姆(Philippe Derlerm,1950―)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瓦兹河谷省的瓦兹河畔,父母都是小学教师。自小德莱姆非常喜欢阅读和体育运动,青年时代曾是一名短跑运动员,后来转向了教育行业,并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即使是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之后,德莱姆从未间断过他的教学事业,现在他任职于贝尔内市玛丽居里中学,担任文学老师。
从1976年开始,在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德莱姆发表了四十多部作品,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多大关注。直到1990年,小说《秋天》为他赢得了生平的第一个奖项。至此,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位文笔细腻、略有些多愁善感的诺曼底作家(德莱姆从1975年开始定居于诺曼底地区)。1997年,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乐》发表后立即在法国引起轰动。该书的成功不仅是德莱姆前二十年文学创作的肯定,同时为他赢得了“细微主义大师”的国际声誉。此后,德莱姆依然笔耕不辍,相继发表了短文集《被打扰的午睡》(2001)、《记录海盗》(2004)等一系列作品。
2. 梁实秋的文学创作历程
梁实秋(1903-1987),出生于北京,浙江余杭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40岁以后着力于散文和翻译。其散文代表作有《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其代表作《雅舍小品》刚一出版,即畅销不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美,其与众不同的语言幽默特色,更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
二、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观对比
1. 取材――见微知著
阅读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位作家的作品里有着诸多相似的痕迹。首先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取材细微,始终关注人们的生活层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即偏重于“人性”的表现。
德莱姆被称为是“日常生活”作家。他的作品大都以日常生活中瞬间、细微琐碎、微不足道的细节作为描写对象,甚至是一些看似有些奇怪的事物。以短文集作品《被打扰的午睡》为例,其细节可以小到只是打手机时的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品朝鲜蓟心时需要的安静氛围;可以不起眼到人们时常忽略的垃圾、餐具上的图案等等②。在代表作《巴黎瞬间》中,德莱姆抛开了巴黎这所城市所拥有的独特美景,将目光更多地投射于被人们忽略的点点滴滴,如下水道口的粗麻布、人行道台阶旁的金属栏杆、黄昏下公园里的椅子、街边小店的玻璃糖罐等。
同样,梁实秋的散文也聚焦于诸如家庭、饮食、睡眠、休闲、散步等尘世生活的情趣,取材平易,或为各式人事、如孩子、女人、男人、诗人、好汉、中年、老年;或为日常物事,如衣裳、狗、汽车、鸟、门铃之类;或为惯见的行为,如握手、送行、理发、运动、散步等;令人易生亲切③。
通过对两位散文家代表作取材的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两位作家对生活都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体会,他们的散文题材相似,紧扣生活主题,努力表现最普通的“人性”。其中,梁实秋表现的“人性”受古典主义美学观的影响,习惯于将“人性”与“自我”对立起来,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所以,他的散文创作严格选择题材,与德莱姆的短文相比,梁实秋的选材更加严格、慎重、精当,表现的“人性”更加普遍。而德莱姆更擅长捕捉各种细节,偏爱于选取一些极易被人忽略的“人性”为素材,对他眼中“细微”的题材进行描写与联想,从而使读者从别样的视角品读生活。可见,不同于梁实秋的“普遍人性”,德莱姆表现的“人性”常与自我联系在一起,剑走偏锋、避重就轻,具有“细微主义”的明显特色,尽管取材渺小但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他们的同类散文,梁实秋写《睡》,描述了人类睡眠质量的适中、闲的准备、睡的姿态、作用。文章驰骋中外、纵观古今,充分表现了“睡”这一永久不变的人性。德莱姆写《被打扰的午睡》,从题目上就带有一种随意的气质,文章内容也十分丰富,带有浓郁的个人特色。
2. 文体笔调――简洁适当、幽默诙谐
(1)文章篇幅――简洁适当
作为“细微派”的代表人物,德莱姆非常喜欢运用短句,他对句子精雕细琢的程度好比福楼拜希望他小说中的句子能像诗歌里的诗句那般准确、精当和必不可少。翻开德莱姆的短文集,我们不难发现每篇短文千字以内,毫不冗长拖沓。作品的文体笔调朴实无华、毫不做作,充分展现了“细微派”最本质的写作特征。
而生活在东方的梁实秋,尽管与德莱姆没有生活的交集,但他们的观点出奇的相似。好的文章未必是长的文章,有的长文章就如老太太的“裹脚布”。梁实秋认为“文章要深、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篇幅长了,洋洋洒洒,下笔万言,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却容易出现芜曼庞杂的毛病。其实“散文的美妙多端,然后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以后的完美的状态。”“简单”就要懂得“割爱”。散步不可穿插太多的旁征博引、典丽的词句以及趣闻典故,这样的文章虽显得华丽雍容,但是却????嗦嗦,好像是堆砌出来的。所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追求“取材细微”“简洁适当”,显示出了两位作家追求散文最高境界的精神。
(2)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幽默诙谐
法国著名文学家皮埃尔?儒尔德在《无胃文学》中分别用红色、白色和本色三种色调将当今法国文学作品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的写作。以德莱姆为代表的“细微主义文学”被归为第三类,即本色写作(écriture écrue)。法语“Ecru”一词的原意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原色的、本色的”,一方面说明了德莱姆作品的自然、不做作的特点;另一方面,指出了“细微派”崇尚简单、朴实无华的风格。④德莱姆运用简洁、自然、细腻的笔调,透过作品反映人生,对美好的“人性”生动适当地描摹具有纯正的意味和美感。此外,他的散文还具有睿智、幽默的个性。例如,在他的第一部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乐》中,德莱姆用轻快的笔调重点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令人感觉满足和愉快的小情小趣和小欣喜,显示的是“乐趣”,如细细品味啤酒、邀友人同去采摘桑葚等;而在《被打扰的午睡》中,作者则侧重于描写生活中的小烦恼、小惆怅以及由这些不快所带来的感觉,如网球场上突入其来的大雨、盛夏暑天因友人的来访而不得不放弃的午睡等,作品显示更多的是“幽默诙谐”。幽默诙谐与乐趣都是建立在对于细小事物的细节描述基础上的,而幽默诙谐的结果也还是获得一定的乐趣。德莱姆用一种充满幽默的写作告诉我们原来困扰也可以成为一种幸福。
同样,梁实秋也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在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⑤
3. 作品主题――闲适人生观
法国评论界普遍认为,“幸福”是贯穿德莱姆所有作品的最根本的主题。而德莱姆塑造的幸福生活的基本元素首先是闲逸和朴实。闲逸是德莱姆所有作品人物生活的主旋律。如短文集《被打扰的午睡》就是关于安闲、松散生活的典型:在八月的暑热下,时间变得缓慢,主人公惬意地享受着乡间小憩的轻松舒缓,品味着生活的幸福⑥。在《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里同样找到象征休闲节奏的午休主题。这些字眼表现的是和作者本人生活类似的时空环境:衣食无忧、拒绝都是喧嚣和急迫的闲情逸致⑦。德莱姆在父母的身边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之后又称为教师和作家,属于消费社会的中产阶级。而对于德莱姆来说,闲逸不仅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格调,它还是现代消费社会高压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反命题。闲逸和朴实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平淡似水。德莱姆擅长于动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所有感官,从各个层面加以发掘、感受世界的美好,接受世界从所有毛孔传递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同样,梁实秋的人生观也有鲜明的休闲特征。他出身于士宦贵族家庭,自小深受老北京特有休闲生活方式的熏陶,懂吃、重礼节、注重道德修养、追求自由随缘的人生观与休闲观。如在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中,梁实秋从休闲之窗观察人生、用休闲之笔针砭时弊、以休闲之情阐释自我人格修养,对生活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审视⑧。
4. 人生态度――享受生活
从德莱姆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幸福是具体而实在的,同时是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短暂易逝的瞬间或心情昭示着幸福的短暂,如何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自己快乐和幸福是作者试图通过作品向我们传达的幸福观以及人生态度。
在梁实秋的风趣、雅致的背后,存在着认真地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理想。在他的散文中,常常不经意地直接道出他对人生的看法。在《中年》中,他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梁实秋的人生态度就是“享受生活”。而他的“享受”绝非奢华,他并不排斥“必要的工作”,而把“必要的工作”看成“享受生活”的前提;也不能把“享受生活”简单理解为物质享受,梁秋实追求的是,能够自由选择地做人的工作,从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他提倡的“享受”是一种以快乐为本的人生哲学――以快乐为标准,以快乐为归宿,去看待人生、看待生活、衡量一切人和事。快乐不由物质享受而来,而由心境得来。
人生的大道理化简为家庭的享受、生活的享受、大自然和文化的享受等尘世间简单的地步,两位作者的诸多主张在东西方的文学时空中不谋而合。
三、德莱姆与梁实秋幸福哲学的差异性
如上文所述,笔者从作品选材、文章篇幅、语言特点、作品主题等方面阐释了德莱姆与梁实秋两位散文大师艺术特征的相似及其各自的独特性。我们能够发现,两位作者的作品属于东西方的文学时空,虽有共同之处但呈现更多的是差异性。尤其是两位作家宣扬的“幸福哲学”的观点,仔细剖析具有东西方的明显烙印。
德莱姆,作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细微主义文学流派”的象征性人物,深受伊壁鸠鲁学派及时行乐主张的影响,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与庄子的逍遥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亲近自然,返璞归真;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人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在德莱姆看来,幸福是平淡而真实存在,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却又并非唾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抓紧这流逝的分分秒秒,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最微小的细节中去感悟,我们身边的人、事物甚至回忆都可以成为幸福的源泉。同时,幸福又是短暂而脆弱的,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才能享有幸福。⑨
文如其人,在德莱姆的作品中,书写幸福的字眼并没有跃于字里行间,但又无处不在。那是一种对人生的满足,一份对生活的感恩。那种淡淡的幸福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耐下性子细细品读。德莱姆宣扬的“细微之处见乐趣”的幸福观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鼓励人们放慢生活的脚步,不要被忙碌的生活麻痹了双眼,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
相对于德莱姆的幸福观,梁实秋秉承的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修身养性的精神传统。梁实秋出身士宦贵族家庭,自幼深受老北京特有休闲生活方式的熏陶,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的影响,同时,受西方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的影响,经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战乱岁月,他的人生观与休闲观更自觉地追求中庸和节制。梁实秋的人生态度就是“享受生活”。他提倡的“享受”是一种以快乐为本的人生哲学――以快乐为标准、以快乐为归宿、去看待人生、看待生活、衡量一切人和事。快乐对梁实秋而言,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也是与人生苦痛抗争的方式。梁实秋主张快乐人生、幸福哲学,并不说明他无视人生苦痛的一面。他的散文中不乏生老病死、穷愁困苦、同类相残等题材,他曾谈到:“天生万物,相克相杀,没有地方讲理去,老天爷不了许多。”这句话包含着对人类危机、民族苦难、社会不公、人民悲惨的沉痛之感。正因为他看遍了人生的苦痛,方以快乐哲学消解。对于烦恼苦痛,梁实秋善以超然态度视之,安时处顺,化苦为乐。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正是他的快乐哲学的实行,是用快乐的心态观照身边的一切人、事、物。如此,我们不难理解,梁实秋的幸福哲学更多的是面对动荡年代的无助,一种修身养性、调节自省之心和浩然之气的方式――“苦中作乐”。
四、 结语
纵观德莱姆与梁实秋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一位是法国当代受追捧的“细微派”掌门,一位是被当代读者愈发认可的散文大家;一个以闲逸、轻松、随意为特点,一个端庄、古朴、雅丽为追求目标;一个宣扬“享受生活、珍惜点滴”的减压方式,一个主张微笑静观平常事、自得其乐、达观顺变的心的哲学。德莱姆与梁实秋的作品存在着相似性及其独特性,将两位作家联系起来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两位作家的艺术特征以及中西方快乐哲学差异的根源。
文化论坛
菲利普?德莱姆与梁实秋散文艺术特征之比较
[注释]
①“细微主义”是一个美术创作流派的名称,后被借用来概括一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法国和比利时专注于日常生活细小主题写作的作家。
②吴娟. 德莱姆与细微主义文学【J】. 武汉:法国研究,2006(3), 70页.
③董广智. 论梁实秋散文中的快乐哲学【J】. 攀枝花: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12), 38.
④Pierre Jourde(1950-),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版了近十五部作品,其中《无胃文学》(La littérature sans estomac, L’esprit des péninsules, 2002)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评论奖。
⑤肖春琳,从《雅舍小品》看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http://jxteacher.com/gzyw/column31119/4dfb2654-da6a-40bd-aa7c-f3b2c7246e3a.html
⑥Philippe Derlem. La sieste assasinée【M】. Gaillard. 2001.
木马屠城的故事最早源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记载。电影史上关于特洛伊战争改编的最早的一部电影是1924年德国导演曼弗雷德・诺亚的《海伦》,而在好莱坞,最早是华纳兄弟公司于1956年将特洛伊的故事搬上银幕,取名《木马屠城》(Helen of Troy)。随后1962年曾经出现过《特洛伊木马》和《特洛伊的最后辉煌》(有待详考)。[1]2003年,环球电影公司投拍了《新木马屠城记》(Helen of Troy)。2004年,华纳兄弟公司再次将特洛伊的故事搬上银幕。本文着重对本世纪的两个版本,即2003年环球电影公司发行的《新木马屠城记》和2004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推出的《特洛伊》,从故事改编、演员阵容及演绎、艺术表现形式三方面进行比较,评论其观赏价值。
一、两部电影的故事改编
影视剧本的来源有两类:一是原创,二是改编。改编文学名著不仅为电影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剧本资源,也有助于提升电影的艺术质量和文化品位。经典著作因经受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享有广泛的知名度,一旦改编成功,电影会由于原著而使自己成为经典。优秀的电影作品总是试图在电影的题材、内容上尽可能追求文学性、艺术性和通俗性、娱乐性的统一。[2]
(一)2003年环球电影公司的《新木马屠城记》
这一版本除了荷马的《伊利亚特》里的情节外,还涉及了大量相关的希腊神话: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出生、评判三女神谁最美、海伦的身世、特洛伊战争的起因、阿伽门农用女儿祭奠狩猎女神等。改编的剧本加大了海伦和帕里斯的爱情戏,在情节安排上使帕里斯带走海伦变得顺理成章,寻求了道德上的支持。在战争之外多了浪漫主义色彩。
《新木马屠城计》中一号人物为阿伽门农。在荷马史诗中阿伽门农是个好坏参半的人物,他是希腊的王中之王,纵使有不少缺点,但也是个大英雄。作为国王,他渴望财富和权力;作为大英雄,他追求荣誉和地位。为了荣誉他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女儿。作为一代英豪他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却在回到家乡后死于妻子和奸夫的暗算。在《奥德赛》里,荷马对他的结局也深表同情。[3]但在电影的改编里,为了突出阿伽门农这一人物形象,把他完全刻画成了一个反面人物,显得更为可憎,除了他作为男人的各种欲望,特别添加了他对海伦的占有欲的具体情节。
(二)2004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特洛伊》
《特洛伊》这部影片剧情的主线基本上依照荷马《伊利亚特》中对特洛伊战争的描述,但省略了原著里众神插手战争的情节,没有出现任何神迹,它表现的完全是战争中的英雄和勇士。剧本浓缩了原著的精华,增添了感情戏,把这场战争的宏伟以及战争所带来的浩劫体现得非常真实。
在片中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地位都比较突出,是这部电影极力要塑造的两位古代英雄。阿基琉斯是希腊联军中的第一勇士,桀骜不驯,不打算向任何人臣服,他向特洛伊进发,为自己的名誉而战。影片与原著不同的是,最终决定阿基琉斯命运的是爱。他爱上了天真而倔强的女祭司,即特洛伊的小公主克里塞丝,他被她的纯洁勇敢所吸引,而她也被他桀骜之下的柔情所打动。阿基琉斯为了她与阿伽门农争斗并愤而退出战争,在影片中他们的爱情更能打动观众。同时另一位英雄赫克托耳与妻子安德罗玛开的深挚感情也令人心生感伤。
二、演员阵容及对角色的演绎
(一)2003年环球电影公司的《新木马屠城记》
这部片子制作精良,故事情节丰富,但由于该片的制作费只有6 000万美元,在大场面上无法与《特洛伊》相比。这部影片受批评较多的是男女主角的外表。荷马史诗中的帕里斯和海伦分别是人间的第一美男和美女,但在剧中他们的外表和造型都没有达到观众的期望值。影片中对海伦的美貌描述是“没有男人能够抵抗,连她的哥哥都爱上了她”,但西耶娜・盖尔利在影片中演绎的海伦却只是一个披头散发、懵懵懂懂的女子。影片对女演员的发型和服装设计没有下足工夫,让影片的魅力大打折扣。此外片中的配角阿基琉斯、埃阿斯、奥德赛等在荷马史诗中都是外表非常出众的英雄,但在这部电影里却相貌平常。原著中阿基琉斯是一头秀发,[4]但在这部影片中却是一个四肢发达的光头。因此,影片中的以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外表均有悖原著和希腊神话。塑造比较成功的只有阿伽门农(鲁菲士・塞维尔饰)。荷马的《伊利亚特》里描述他的眼睛在愤怒的时候会喷出火,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也特别突出了阿伽门农可怕的眼神。阿伽门农的弟弟即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约翰・里斯・戴维斯饰)也演绎得比较好,符合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与风度。
(二)2004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特洛伊》
本片影星云集,投资175亿美元,表现了对这段传奇的最宏大的敬意。片中战争场面壮观,突出体现了好莱坞大场面、大铺排的商业元素。这部影片的演员挑选从外形和气质上都比较接近原著,其中多次获得“全球最性感男士”的布拉德・皮特饰演希腊英雄阿基琉斯。片中他的一头金黄色长发、英武的面孔、健美的身材,还有那傲气和霸气都与《荷马史诗》里描述的形象相吻合。影片中他对克里塞丝的柔情也令人印象深刻。布拉德・皮特因此获得了2004年美国青少年观众选票大奖(Teen Choice Award)和2005年MTV电影奖最佳表演奖和最佳银幕打斗奖提名。德国女星黛安・克鲁格饰演的海伦真让人感受到了“美神”的风采。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神话中年轻懵懂的美男子帕里斯也符合原著中的人物性格。艾里克・巴纳演绎出了赫克托耳的勇敢坚毅,他也获得了2005年MTV电影奖最佳银幕打斗奖提名。老牌影星布莱恩・考克斯塑造了残暴自私的阿伽门农。彼得・奥图尔很好地演绎了普里阿摩斯国王的高贵气质与仁慈。他曾因这一角色获得2004年爱尔兰电视电影奖最佳配角奖。片中只有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一角的外形和气质不大符合原著中的人物形象,也许是导演故意安排,令人产生“难怪海伦会跟帕里斯私奔”的念头。但总的来说,众影星在该片中演绎的爱情、亲情、友情交错在冷酷的战争阴云中,平添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艺术表现形式和观赏价值
电影艺术不仅可以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在艺术表现力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视觉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透过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反映的文化内容。[5]
(一)2003年环球电影公司的《新木马屠城记》
这部片子在对远古文化的视觉和音乐表现方面获得了行内和大众的肯定。它获得了2003年艾美奖(Emmy)的剧制作奖提名、2004年金卫星奖(Golden Satellite Award)的最佳剧制作奖、2004年美国视效学会杰出造型细致奖(VES Award)和杰出视觉效果奖提名、2004年金卷奖(Golden Reel Award)的最佳声音编辑奖提名、2004年艺术编导行会(Art Directors Guild)的设计杰出奖提名(Excellence in Production Design Award)。影片《新木马屠城记》给予了观众完整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展现了美丽的海景,呈现了特洛伊作为沟通东方和西方的交通要道所具有的繁荣景象。电影渲染了海伦与帕里斯的爱情,同时也让观众对古希腊的神话有所了解。片头的音乐吸引人,随着墨涅拉俄斯的叙事,强劲有节奏的音乐仿佛把人带回了那荡气回肠、属于英雄们的远古时代。影片在叙述中伴随背景音乐是一大特色。在服装造型方面,片中的演员服装简易古朴,但主要人物海伦和帕里斯的造型略显粗糙。
(二)2004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特洛伊》
影片《特洛伊》本着再现经典的原则,在表现形式上和原作有很大的融合度。它通过场景、音响、画面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现了《荷马史诗》这一伟大英雄篇章。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这部影片曾获2005年奥斯卡奖的最佳服装设计提名、2004年美国青少年观众选票大奖(Teen Choice Award)提名、2005年日本学院奖的最佳外语影片提名等。在场景方面,该片借助电影艺术的独特优势,力求写实,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享受。主题曲中女声悲怆的咏叹如泣如诉,仿佛在演绎着荷马笔下如诗如画的史诗,诉说着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等英雄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的画面色调以褐色为主,烘托出了一种粗莽而古远的氛围。片子以其粗野的古朴之气,无不带给观众神秘、悲凉的感受。[5]影片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体现了西方电影艺术的写实性追求。在选取拍摄场地、建造特洛伊城布景时都力图精益求精,所表现出来的海滩、城堡、人物服饰都值得称赞。该片获得了2005年美国视效协会奖中的杰出辅助视觉效果奖提名、2005年金卷奖中有外国特色的最佳音乐编辑奖多项提名。
四、结 语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比较,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两部影片在故事改编方面虽然各自侧重不同的内容,但都比较成功。在剧本的改编和创新方面,《新木马屠城记》略胜《特洛伊》。(2)演员阵容及对角色的演绎方面,《特洛伊》明显优于《新木马屠城记》。《特洛伊》在挑选演员时很注意跟原著的人物外表和性格相吻合。(3)两部影片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价值。由于大投资的缘故,《特洛伊》所展现的视觉效果更加逼真,不论是战斗场景、服装道具和音响效果都给观众以逼真的视听享受,使观众被古代异域文化深深吸引。(4)为了商业票房原因,两部影片都加入了不少爱情戏,但这些情节略显牵强或突兀,没能很好地在艺术方面增添光彩,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当代的观众需要通过感受那些真实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才能走进远古的故事当中。拍摄精良的史诗片电影有助于观众了解远古的异国文化并感受电影文化的魅力,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能促使观众去阅读《荷马史诗》这一古典名著,更深入地了解电影故事的来龙去脉和片中的人物背景。
[参考文献]
[1] 高贺胜,李.神的退位――简述好莱坞对《伊利亚特》的改编[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2] 王宪法.当神引退之后――从《特洛伊》看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J].齐鲁艺苑,2005(02).
[3] [古希腊]荷马.奥德赛[M].陈中梅,译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46-348.
一、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概述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印象主义”的概念最开始是由德彪西引入音乐领域的。早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德彪西就已经显示出他的音乐才能。德彪西于1873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在那里进行了长达12年的学习。他不仅具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水平,并且创作才能十分突出。德彪西在他的音乐学习进程中,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束缚,他大胆的和声处理方式及非正统的创作态度,令他的师长们十分为难。尽管如此,德彪西的音乐才能还是得到了认可。
莫利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是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也有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的背景。拉威尔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预科。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期间,他跟随贝里奥学习小提琴,并师从佩萨尔和福雷学习和声和作曲。拉威尔并没有受到循规蹈矩的学院环境的影响,不断大胆追求音乐上的创新。尽管五次失利罗马奖的角逐,但这却给拉威尔在创作上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德彪西与拉威尔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
1.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创作几乎囊括了所有音乐形式:管弦乐、钢琴、室内乐、合唱、艺术歌曲以及歌剧等。德彪西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德彪西早期的音乐创作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很大,为了营造出一种模糊、飘渺的意境,他在创作中不断地运用不协和的音程,七度、九度、十一度,并经常在这个调的和弦上叠置另一个调的和弦,产生多调性的感觉。此外,德彪西在创作中还使用了许多平行的纯音程,如五度、纯四度和纯八度。
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虽然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但事实上印象主义只是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一个方面,他的许多作品中并没有出现印象主义的痕迹。他在《儿童园地》的《木偶的步态舞》中讽刺地引用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在《练习曲博士》中开车尔尼的玩笑,完成于1888年的两首《阿拉伯风格曲》更是接近于浪漫时代的沙龙音乐。晚期作品中,芭蕾舞《游戏》、双钢琴作品《白与黑》等也不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2.拉威尔的音乐风格
在拉威尔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中,西班牙音乐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母亲的西班牙血统,拉威尔在创作中更加偏爱西班牙音乐。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模仿西班牙民间乐器、采用西班牙特色节奏进行的创作,如拉威尔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镜子》中的第四首《丑角的晨歌》就具有典型的西班牙音乐特点:曲中的节奏型采用了极具感染力的西班牙舞蹈的节奏,拉威尔还运用了同音轮指的演奏技巧来表现出西班牙民谣吉他拨弦的效果。
相比于德彪西大量的钢琴作品,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在数量上并不算突出,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水的嬉戏》《镜子》《库普兰之墓》。《水的嬉戏》是拉威尔音乐创作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拉威尔对曲式结构的重视,这部作品受到李斯特《艾斯特庄的喷泉》的启示,作品中丰富的和声色彩的变化以及最后一连串的十一和弦、属九和弦、大小七和弦的运用,展现了拉威尔高超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