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院技术创新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8 10:3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院技术创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院技术创新

篇1

近年来,医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新住院大楼并于2012年12月底成功投入使用。目前拥有百级手术室1间、千级手术室2间、万级手术室5间、正负压手术室1间,为外科手术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继承、创新、竞争、和谐”的院训引领下,医院开展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微创技术应用,重点在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及介入放射科开展微创技术,提高了治疗效果,切实方便了基层患者的就诊,降低了就医负担。

一、腔镜技术

医院于2004年陆续引进腹腔镜系统、日本奥林巴斯电切镜、等离子电切镜、关节镜、膀胱镜等先进医疗设备。

1、腹腔镜

广泛应用于普外科、妇科和泌尿外科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治疗方法是利用腹腔镜的摄像系统,把图像显示在屏幕上而进行手术操作,仅需在腹部打2-4个小孔就可以完成的一种微创手术。

腹腔镜手术优点在于无需作腹部大切口,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免去了大切口对机体造成的创伤及由此引起对代谢及生理的严重干扰和切口并发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一般仅需住院3-5天)、切口疤痕小等优点。

2、膀胱镜

膀胱镜的引进,彻底解决了B型超声扫描及X线检查等手段仍不能明确诊断的膀胱、尿道及上尿路疾病。它能迅速确定血尿的原因及出血部位,膀胱肿瘤部位及大小以及膀胱肿瘤活检,能够确定和取出膀胱异物或结石等。

3、关节镜

关节镜手术的优点:

(1)真正的微创手术,切口小,符合美观要求。

(2)诊断更准确,手术更精细、更安全,效果更显著,好于传统切开术。

(3)组织损伤少,术后恢复快,通常第二天就可以行走和生活自理。

(4)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

(5)肩、膝、肘、踝、髋等关节均适用。

截至2013年12月,普通外科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500余例;妇产科开展腹腔镜下附件手术30余例,宫腔镜检查30余例;泌尿科开展前列腺电切、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腹腔镜肾脏手术等微创手术1000余例,膀胱镜检查1000余例;其中“经尿道切除前列腺技术”荣获2007年榆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骨科开展关节镜手术30余例。

二、碎石技术

2004年,医院引进金型M-2000B型全程B超监控冲击波体外碎石机,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

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是B超对泌尿系结石(肾、输尿管、膀胱)进行体外定位,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之裂解,经下尿路由体外排出,该项技术具有无创、无痛、治疗费用低等诸多优点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采用,目前80%以上的肾、输尿管、膀胱结石均可采用此方法治疗,医院在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已成功治愈泌尿系结石患者1200余例。

三、介入放射技术

目前可开展血管介入(宫外孕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血栓性脉管炎、深静脉血栓的消溶术等)、非血管介入(输卵管梗阻介入再通术、腰椎间盘突出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氧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等)的治疗。

臭氧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术是椎间盘臭氧分子消融术,属于微创介入治疗的范畴。原理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通过破坏髓核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导致髓核失水萎缩,解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臭氧的抗菌、抗病毒功能可以大大降低术后椎间盘感染的几率。

篇2

2、大力引进各类急需高层次人才。对来我区企业工作的急需高层次人才,根据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发放政府津贴。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800元;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区财政每人每月补贴400元。其中已享受但没有达到本标准的按本标准执行,同时符合2项以上补贴条件的,按其中最高一项的补贴标准予以补贴。对来我区企业工作,定居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层次人才,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3万元。对我区急需、紧缺的在校研究生可采取对接培养的方式,由用人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计划,经核实后,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合同,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每月补贴200元,区财政酌情予以补贴。

3、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采取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形式,大力加强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水平。合理设置部分社会工作岗位,采取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称考试,对考取初级、中级、高级资格的,单位按职称聘任技术职务,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

4、大力实施"百名专家进*”活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外籍专家,博士、高层次留学人员以及高级技能人才。可以采取兼职、聘用、讲学、技术咨询、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承担项目或者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来我区提供智力或技术服务,服务方式和待遇由用人单位与人才协商确定,区财政给予积极支持。业绩突出且在我区服务时间超过半年的,在参加评选"*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区首席技师”、申请项目资助、享受津贴奖励等方面与本地同类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对不转户口和人事关系来我区工作的急需人才,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申报职称、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享受本单位职工同等待遇。对已在我区工作半年以上且愿意长期在我区工作而调动有困难的中高级人才,可由本人和用人单位提出申请,依据有关原始材料,经组织人事部门确认,重建人事档案,办理人事,工龄连续计算。

5、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人才协会,邀请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分别成立现代服务业、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器电缆、食品医药、国际贸易、现代农业、计算机信息、教育、卫生等顾问小组,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计献策。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联系和聘任1—3名高层次人才作为本单位的科技或经济顾问,密切与大专院校和科技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各骨干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拿出一部分条件好的业务和管理岗位,面向全省、全国进行招聘,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工作。

6、大力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在认真组织实施"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在全区选拔30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由用人单位出资,财政适当补贴,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期四年。培养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严格考核,对达不到培养标准的人员及时予以调整。经过培养,力争达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标准。通过提名推荐、考试遴选等方式,每年选拔部分优秀中青年人才到高等院校、先进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挂职锻炼。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各高校合作,联合举办在职或脱产研究生班,在职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积极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经单位同意,学习期间工资、待遇不变,毕业后继续工作满5年的,学费按工资列支渠道报销,以不低于70%的比例执行。

7、大力引导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重点培养资助在省、市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产生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对来我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及以上奖项的,区政府按上级所发奖金数额的5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对获得泰安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泰安市科技进步奖的,区政府按所发奖金数额的3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所研究的课题项目被列为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技术创新项目的,区政府根据上级划拨科研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8、鼓励高层次人才建功立业。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职称的急需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限制进入对口事业单位;凡已落实就业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在编制限制内优先办理调动手续。事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受聘担任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可按原任职资格直接聘任,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随到随聘。允许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技术人员以其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作价金额可达注册资本的35%,投资各方另有约定的,可按照约定执行。设立"*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5名,区委、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受益财政一次性发给每人不低于2万元的奖励。

9、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凡在我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籍、所有制、身份、档案的限制,均可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对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推荐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允许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拓展职称评审领域,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力度,逐步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

10、加快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完善配套措施,依法落实土地、工商管理、配套资金、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实验室,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重点项目确定重点课题,开展技术开发和课题攻关。对获得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11、健全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强力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确定聘用关系后,必须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受聘期间除享受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外,用人单位可为其办理企业年金。

12、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联系,特别是同*区籍硕士以上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海外留学人员增进联系,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从*区籍在外人才中遴选100人作为我区的人才信息员,建立联系网络,加强与*区籍在外人才的联系,动员在外人才为家乡提供服务,帮助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智力。发挥*人才网站的作用,及时对外我区人才需求状况,开展网上招聘,实现人才招聘现代化。

篇3

[作者简介]万越(1975- ),女,吉林长春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天津 3004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2-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毕业生更是以其独特的技术应用优势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高了要求,高职高专学生仅仅有操作技能还不够,还要有设计创新的能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在中国早期经济起步、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确实起过很大的作用,但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更高阶段,社会对人才由单一需求转向多元需求,这种设计教育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其不足,最突出的方面就是缺乏创新教育。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一个优秀设计人才设计的生命,因此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生来说,专业素质需要扎实的设计操作技能,更需要有创新的能力。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我国高等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

艺术的进步在于不断创新,艺术家不断地打破前人的体式和束缚,追求自己独特的笔法和风格。艺术创新取决于艺术家的审美品位、思想境界及技能表达。人文素养是艺术创新的基本保证。人文素质教育是艺术创新设计的基础,艺术设计院校应该通过提高学会增多人文素养来推动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对于高职艺术设计院校来说,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艺术境界的提高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方面。当前高职艺术设计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和艺术创造精神缺乏的现象,笔者认为这是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1.学生只重技术,不重艺术之道。庄子提倡“技”和“道”的融合,“技进乎道”,形而下的技要和形而上的道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道”境才是艺术的本质追求。但现代社会过于追求效率和速度,追求经济的发展,关注物质利益,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容易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而只从技术层面掌握技艺。这种状况也与他们本身素质有密切关系。在全国各地的高考招生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被放在最后一批录取,最终被录取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分数较低,虽然分数不是学生人文素质的直接体现,但是分数的高低能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欠缺,如学习态度不积极,对学习没有兴趣,这样的情况造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普遍较低。学生缺乏丰富的人文知识,甚至人文精神出现空白。另外,现代社会电脑网络的广泛普及给大学生们带来了新的消遣娱乐方式,学生们课余时间多半都用来上网,有些学生过分迷恋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以至于逃课或者骗取假条去上网,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的新鲜与刺激,崇尚时尚与潮流,很少静下心来去学习文化知识,甚至于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现实的物质社会环境使他们抱有严重的功利主义观念,比起花时间去学习人文知识,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考各种等级证书、技能鉴定证书,在他们看来,拿到了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多了一道可以找到好工作的利器,而掌握人文知识却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并不能马上变为现实的眼前利益。

2.高职艺术设计院校不重视艺术理论课程的开设。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学校忽视了在这方面的教育作用。从小学到高中,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导方向,学校往往忽视了人文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也比较单一化和功利化,他们把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一致看作最大追求目标,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有的学校只要求学生学到相应的技能,拿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尽早进入工厂进行实践操作。这种片面追求学生就业率的做法,导致了学生机械地进行技能训练。但是对于设计类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要承担的是人类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的设计任务,精湛的设计技能是基础和前提,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的设计目的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实际应用的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设计作品要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美的享受。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课程设置重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而人文知识和艺术审美理论课程的比重甚少,即便有,也不会作为必修课程强制学生去学习,这类课程只能凭借学生的兴趣和喜好来学习。

作为拥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设计者,只有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才能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屡出新意并且使自己的作品充满文化内涵和韵味,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手法。先进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会使他在设计作品时自觉地运用人文观念,使他的作品价值上升到一个高度。当前高职类设计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学生毕业后纵然拥有精湛的设计技能,但设计作品却免不了流俗与肤浅,终究不能达到高品质、高境界的审美效果。

二、高职艺术设计学院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摆脱奴隶地位而达到‘自我意识’的产物。”①艺术家需要拥有敏感的艺术感知力,不断摆脱外在和内在的束缚,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艺术创新教育。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要以丰厚的艺术底蕴为根基。对于一个艺术设计者来说,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是最难的,一般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的磨炼到最后总会对设计技术和知识驾轻就熟,应用自如,但从技术走向艺术却是艰难的,技术不等于艺术,科学不能代替人文。好的设计作品不光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丰厚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底蕴。设计作品内涵的获得离不开设计者的艺术观念和文化知识积淀。纵观整个艺术设计史,一流的作品无不是倾注了人文内涵的,它们都是从人性的角度或者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蕴,给人文化的熏陶,或者阐释自然的美好,带给人心灵的纯净,或者高瞻远瞩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发展,带给人震颤与思考。由此可见,只有设计者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

1.课程设置要突出艺术创新教育。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创造来自厚积薄发,来自个性思维,来自精湛技艺。“我们在艺术上的品位和我们的深层感受密切相关。我们的品位是随着进一步的经验和教育不断提升的。”②大学艺术课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艺术创新教育,是高职艺术设计院校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设置来体现,公共基础课和艺术专业课都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体系应包含7个模块:中西文学教育、中西文化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和综合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每个模块中以1~2 门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程,全面覆盖大学生人文素养要求。但要注意人文素养类课程的设立不要走极端,科目不要太多。刘海粟曾说:“创新一定要有旧根源,懂得传统。只有懂得了旧东西不完善,才能创造出新东西。”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所以,高职院校也可以开设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礼仪等课程,拓宽学生选课的空间,使学生按自己的需要选课,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职艺术设计院校更应该系统地开设艺术创新课程,如艺术创新概论、艺术创新设计等,学院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重点的艺术创新教育,并要进行相关的教学评估,查看教学效果。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注重人文艺术素养方面的教育。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艺术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创新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优秀设计作品的理念、创新思维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展开知识、精神、情感、心灵的互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激发学生的艺术探索。学生只有具备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

2.用浓厚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为艺术创新提供文化支持。“艺术作品主要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③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的一种团体意识与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应当是活跃的、富有生气的,流动于校园内师生共同创造并遵守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以及共同认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它是维系学校整体的一种凝聚力或向心力。校园文化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文明的举止、高尚的追求、审美的品位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如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的设计规划等,特别是艺术设计学院要更体现美的设计和熏陶,每一个角落的布置、每一种造型的设计都要体现人文的关怀和美的情愫。校园环境的软件方面如各种艺术设计比赛活动,诗歌的朗诵比赛、舞蹈等艺术活动,学院可以经常请一些知名教育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举办各种讲座,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眼界;可以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等校园媒体进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构建。

3.开展艺术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艺术设计要体现自主创新的特点,才能赢得市场、获得收益。学生体验和改造艺术世界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学生要善于把艺术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艺术行为。只有学生真切地用艺术的方式来感知生活、感知生命,才能使艺术真正成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设计者要对媒介加以完全的利用,对材料加以独特的利用④,才能创造出独特个性的艺术作品。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艺术实践的途径,如学校可以推荐学生参与公司企业的设计项目、参与政府公益项目等,学校也可承包各种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学到的设计技能运用到实践,在与设计界和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会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结合国际设计趋势,改造传统设计因素,充分发挥求异发散思维,创造出独特新颖的作品。

艺术就是要通过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给人积极的引导。另外,艺术作为精神创造活动,要不断地突破传统和束缚,寻求自身的发展。高职艺术设计院校要意识到艺术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提高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迫切性。设计师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更要有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高层次需求。所以,高职艺术设计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承担着更多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任务,他们的作用不但是为人们设计出具体实用的作品,更是人们精神状态的引导者。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在教育培养目标上要切实加强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

[注释]

篇4

网络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社会迎来了云计算时代,各项数据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对数据潜在价值进行深层挖掘,就需要借助云计算平台,结合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中心,实现对数据的统一存储、高效处理和充分利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这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基于大数据的医院数据中心创建困难

当前医院在创建数据中心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数据存储问题、系统设计问题、数据处理问题等几方面,首先,面对呈爆发式增长的海量数据,医院要采取更加高效的方式对各项信息进行妥善保存,既要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又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这是医院数据中心构建的基本原则。其次,利用分布式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时,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本地预处理,才能在全网实现共享,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数据中心构建亟需一种适应性更强的\行系统。最后,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是发挥其应用价值的前提,这就要求医院在创建数据中心的时候,引入各种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完成对数据的分类和分析,这对医院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基于大数据的医院数据中心结构框架

基于大数据的医院数据中心结构框架主要分为整体架构和CDR架构两部分[1]。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将医院数据中心整体架构分为物理架构、业务架构、安全架构和运维架构四部分,物理架构主要是指数据中心运行所依赖的硬件设备,比如计算机、服务器等,这是构建数据中心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确保数据中心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业务构架主要指医院数据中心不同类别的运行系统,每一种系统都对应着一项医院日常事务的运行管理,是数据中心功能的具体体现。安全构架主要是服务于数据中心的稳定、良好运行,既要确保硬件设施工作性能的良好性,又要保证软件系统运行的高效性,对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起到保障作用。运维构架是技术人员操控和维护数据中心的平台,主要作用是使数据中心按照规范程序运行,并定期对其进行优化升级。

CDR架构的组成包括功能模块和执行模块。CDR架构功模块是由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两部分组成的,数据仓库通过操作性数据存储完成数据信息的采集,以数据应用范围为分分类原则,对数据进行整合、归纳后进行保存。数据集市是指医院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采用逻辑集市方法和物理集市方法,将某一类别的所有数据集中到一起,建立专门的数据分类库,方便数据的检索和利用。执行模块主要是指数据中心的运行程序和逻辑原则,其各项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都需要依赖执行模块才能顺利实现,主要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清洗、转换、加载等[2]。

三、基于大数据的医院数据中心重点环节

设计完成医院数据中心结构框架之后,还需要对其创建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进行讨论,确保可以顺利完成数据中心的创建。首先,医院需要制定规范、标准电子病例记录方式和流程,要求医疗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并执行,完成病例数据信息的存储,确保病例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并将其与医疗设备操作、药液药剂使用等信息数据进行单独存储,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其次,在对医院文字式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以词语、含义作为数据分类原则,进行分批次集中处理,确保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对于影像类信息数据,需要将其转化为对应的文字数据,将影像资料中的所包含的信息清晰、直观、全面的描述出来,然后才可以采用文字式信息数据方式加以处理。另外,医院所产生的数据每天都是持续更新的过程,在创建数据中心时,需要将云计算、运处理技术加以有效利用,以便满足数据更新需求,既可以完成不同类型数据的分析、处理,又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持续更新,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最后,数据潜在价值的深层挖掘,是医院数据中心创建时必须实现的功能,既要将各类数据的属性及特征完全呈现出来,又要理清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实现数据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结束语:大数据时代的带来,有效的推动了医院管理方式的革新,数据中心的创建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建设中的一项必要工作,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医院数据中心创建难度较大。要想确保医院数据中心创建的顺利完成,就需要科学设计结构框架,对其中的重点构建关节进行深入分析,充分利用以大数据为基础所构建数据中心的价值和作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的良好、稳定发展。

篇5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企业,专业从事各类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温室工程设计施工、园艺景观设计施工、科技栽培展示设计施工、工厂化高效栽培施工,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专业园艺技术服务团队。

公司业务涵盖现代设施农业工程以及蔬菜、果树、花卉、苗木等园林园艺专业领域,同时涉及养殖、畜牧、农产品物流等领域,整合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业的园艺景观设计、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等,为农业科技园区及相关的涉农企业提供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施工、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种子种苗、农业资材销售、农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公司拥有一个近200 人的紧密合作的专家顾问团队和一支近300 人的实战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并与荷兰、挪威、加拿大、以色列、西班牙等国际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开展了深入的技术合作。目前,公司承担的农业园区规划项目、温室工程项目、景观设计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已经遍布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江苏、河南、广东等二十几个省市。如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天津天房团泊现代农业示范园、山西皇城相府农业园、山西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陕西西安裕兴现代农业观光园、山东惠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绿梦苑、北京农学院基地异型温室、中国环境科学院试验温室等项目案例都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广泛好评。最近举办的北京首届农业嘉年华,北京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参与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并承担了最大的创意农业蔬菜森林馆,馆内设计新颖,创意独特:拇指西瓜、番茄藤上爬、番薯空中长、黄姜堆成山……奇妙的蔬果之旅得到了市民的大力称赞。

公司在北京通州拥有规划面积10000 亩(667 m2)的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已完成一期建设1000 亩(667 m2),集中进行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现代园艺技术的集成和人才储备。北京中农富通园艺公司秉承“聚世界一流农业人才、建国际优秀推广平台”的战略理念,不断加强国际的技术合作,开拓温室技术创新,引领中国园艺技术推广,立志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篇6

本论坛以“选择·行动”为主题,主要围绕纯电动汽车面临的困局与出路等话题而展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以“改革创新、提高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现状阐述了他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有多条,在市场经济中,选择哪条路线应该由市场决定,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实际上,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它们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电动汽车处于技术创新期,未来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此时,政府应该允许千军万马往前冲,让众企业放手一搏,终有企业会成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说:“在这一轮电动汽车革命中,脱颖而出的不是通用、福特,不在底特律,而是硅谷一家没有汽车生产背景的特斯拉。这再一次表明,替代技术变革与燃油汽车技术中的佼佼者存在着利益冲突。发动机、底盘、车身是汽车企业的三大命脉,发动机是技术最密集、最能代表技术水平的汽车部件,发动机连同驱动、底盘等部件一旦被替代,汽车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存量将大幅缩水,既有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其在汽车界的优势地位将发生变化。”

陈清泰还指出:新能源汽车处于产业化的前期,此时最需要以新创意、新技术来开拓局面。中小企业因为经营机制灵活、创新成本低,它们会充当新技术探路者的角色,会给行业带来新理念、新创意,带来交叉学科的知识和跨界思维,会加快产品市场化的进程,整体上降低各项成本,还会鞭策传统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因此,新进入者对于新兴产业走向成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农用车在中国悄然兴起,当时汽车业都认为其不正规,但农民很喜欢这种车,它在改善农民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山东、浙江等地又兴起了小型四轮低速电动车,有人愿意生产、有人愿意消费,如果尊重市场的选择,加以疏导,很快就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

篇7

1.1加强目标管理医学图书馆的目标管理是由医院管理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为完成同一任务,共同协商拟订出的管理目标,由此形成层层分解到每个员工的自我目标管理体系,并依此制定工作计划,自我调控管理活动,适时考核工作业绩,进而实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及其方法。医学图书馆是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必须加强其目标管理,切实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源。在临床应用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科研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有关情报,避免重复别人的工作。选题时查阅文献,可寻求选题的依据和价值,完善科学假设;设计时查阅文献,有助于确定实验对象、样本大小、施加因素、指标的制定及误差的控制等方法;在论文撰写阶段,也应查阅有关文献,讨论实验结果,加深理论认识,提高论文质量。因此,加强医院图书馆目标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地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相关的专业文献,优化资源,优化管理,并根据管理者的各自职责及个人能力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以实现预期目标。

1.2强化组织管理医学图书馆是专业性图书馆,其服务对象较固定,文献的收藏较专一,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在加强组织管理时除应充分考虑人、财、物等直观的显性要素及职位、职权、职责和利益等抽象的隐性要素外,在图书馆组织的划分上,还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必要的分组。在管理体制上,充分考虑组织内部环境,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其组织管理的最大的效益。

1.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医院图书馆的各种工作有章可依,照章办事,为实现科学化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如对还书难这一问题,通过严格的执行管理规章制度就可得以有效解决。

1.4完善物力管理广义的图书馆物力资源主要包括经费、馆舍、设备和馆藏文献等物质条件。物力的管理重点在于对文献资源的管理。在严格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要从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情报性和服务性对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一是系统性,要求医院图书馆根据本院临床需要及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方向、科研动态全面系统地收藏国内外较高水平的论著、有关的中西文核心期刊和相关期刊及其他相关文献。二是实用性,要求从文献的重要性、利用率、作用对象综合考虑,实施管理。从使用对象看,专业性读物,科研用书,学术性著作种多册少。从期刊利用率高低看,新到刊、利用率高的过刊、利用率低的过刊要区别对待。三是开放性,要求馆藏资源向读者开放,改善管理方式,树立"藏乃为用"的观念,实现资源共享。四是情报性及服务性,要求图书馆及时跟踪科技动态,调整文献资料的收藏重点及采购方向,特别是二次、三次文献,通过分编,使之能成为各级医务人员方便利用的信息资料。此外,经费是支持图书馆系统运转的重要保证,医院应根据其发展规划,对经费的使用时间、方向、数量进行综合平衡,合理确定经费开支项目。以补充藏书为重点,有计划添置复印、缩微、声像、计算机等设备管理原则等。

1.5科学的时间管理时间的管理着眼于速度、效率。科学制定文献在各个环节、工序上的运行时间,制定采访、编目、图书保管、借出、归还的时间,提高图书的流通速度,提高有效工作时间,严格控制文献在各部门运转的时间,减少无效时间。尽量延长开放时间,为读者提供最大的方便。

1.6注重信息管理由于图书馆事业正进入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用户需要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图书馆信息的管理应着眼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收集、传输、处理、控制和使用。建立电子阅览室和局域网,引进书目式和全文医学数据库,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在文献加工处理方面,及时系统地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介绍文献的选择方法和阅读方法。在服务方式和手段方面,应开展复印、委托复印、中外文检索、参考咨询、全文查询、互联网服务、电子邮件传输等。

2提倡管理创新

2.1管理理念创新图书馆能否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管理思想、观念的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应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理念,管理思想必须实现以下转变。首先,从一般化建设向特色化建设转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来考虑资源建设问题,把资源建设建立在合作和共建的基础之上。各个图书馆在分工的基础上,应加强自己的特色化建设。其次,在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上创新。图书馆必须转变发展观,树立竞争与协作的思路,克服传统图书馆独立、封闭的办馆模式,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建立图书馆联盟,加强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再次,在图书馆的职能与功能认识上创新。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新问题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来解决,管理者只有主动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图书馆的发展才会有新的活力。

2.2管理制度创新应根据制度的构建原则和运作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从管理体制等变革创新人手,实现人事、财务、分配等制度的全面创新,科学制定制度、合理配置资源,宏观和微观创新并重,采用纵向继承、横向移植和综合创新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其次要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综合性制度,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权限及编制、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还有人、财、物的础。三是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读者服务规范,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2.3服务管理创新除继续以传统的服务内容、方式、方法为读者服务之外,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服务创新。一是建立网络化综合服务体系。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既可实现馆与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还可完成网上采购和联机共享编目。这样,在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之间便能构成松散又统一的社会化网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二是开展网上信息导航。面对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用户需要图书管理员提供详尽的有针对性的网络导航服务。还可以进一步开展学科导航,为用户提供学科咨询服务。三是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证完成其教学、科研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已有很大变化,在传统的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馆际互借服务等服务之外,还应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帮助读者解决利用图书馆和查阅文献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管理人员的培训

篇8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24-06

一、引言

探讨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而研发则是创新的源泉。作为对内生增长理论的拓展,Grossman和Helpman(1991)揭示了知识的跨国传播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1]。Coe和Helpman(1995)[2],Coe et al.,(1997)[3]和Madsen(2007)[4]等的经验研究都发现以贸易为渠道的跨国技术转移显著地促进了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然而,也有学者对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机制表示怀疑。例如,Keller(1998)[5]采用与Coe和Helpman(1995)相同的模型发现,在某些条件下随机产生的双边贸易份额甚至会产生比Coe和Helpman(1995)更显著的结果。国内学者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源泉问题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例如赖明勇等(2005)对基于贸易的技术溢出和国内研发以及人力资本等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6],张倩肖、冯根福(2007)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对技术溢出和国内创新的研究[7],以及李小平(2007)对工业企业技术溢出和自主研发的研究等[8]。研究技术进步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战略,还是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本国的技术进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技术进步一般用生产率来表示,常用的生产率概念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学者们在研究中更多地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度量,但在新古典框架下,全要素生产率是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算出来的,其中包含了太多我们未知的内容,也带来了许多争议。例如,Krugman(1994)认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是要素投入,缺乏技术进步,因此是不可持续的[9]。克鲁格曼的观点引发了学者们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思考。Chen(1997)区分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差别。他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类: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和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不包括在资本投入中的技术进步,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10]。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对这场争论作了总结,认为除了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上的方法问题和数据问题之外,现有经济模型的假设和国家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造成东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原因[11]。既然全要素生产率在代表技术进步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那么劳动生产率是否可以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呢?Sargent和Rodriguez(2001)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讨论,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平衡增长路径上,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相等的。在长期均衡增长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更适合于度量技术进步,而在短期非均衡条件下,以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度量则更加可靠[12]。

现有文献在探讨技术进步的源泉问题时,多数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用研发或专利来代表自主创新,且基本都是静态的研究。对于中国这样处于非均衡增长条件下的经济体而言,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技术进步可能会低估技术进步的贡献。因此,笔者分别采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外研发和专利为解释变量,通过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比较分析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动态过程,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具有更高的稳健性,也可增进我们对研发投入和专利影响技术进步的动态性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

为了便于分析国内外研发、专利和中国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动态性,笔者采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其计量方程及过程如下:

Gt=?琢0+?茁0Xt+?茁1Xt-1+?茁2Xt-2+…+?茁kXt-k+et

t=1,2,…,T(1)

?茁i=?酌1+?酌0(i-c)+?酌1(i-c)2+…+?酌p+1(i-c)p

i=0,1,2,…,N(2)

其中,G代表技术进步(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表示),X代表研发或专利,α0是常数项,βk为回归系数,et代表回归误差项,k是滞后期数,式(2)中p是多项式的阶数。c是事先给定的常数,其取值由下列函数决定:

c=(k-1)/2, p是奇数k/2, p是偶数(3)

常数c只是用来避免多重共线性可能引起的数值问题,不会影响到系数的估计。将式(2)代入式(1),可以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Gt=?琢0+?酌1Z1+?酌2Z2+…?酌p+1Zp+1+et(4)

其中:

Z1=Xt+Xt-1+…+Xt-k

Z2=-cXt+(1-c)Xt-1+…+(k-c)Xt-k

Zp+1=-cXt+(1-c)pXt-1+…+(k-c)PXt-k(5)

一旦从方程(4)估计出系数?酌,?茁i就可以从方程(2)求出。

采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可以减少待估参数,能有效地消除一般分布滞后模型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笔者在估计中对生产率、专利和研发数据都取自然对数,故回归系数βk可以被看作是技术进步对研发或专利的弹性。

三、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技术进步的度量

笔者分别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度量比较简单,笔者采用以1985不变价计算的实际产出(GDP)与社会从业人员之比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较复杂,为方便起见,采用下面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计算:

TFP=Y/(H1-?琢L1-?琢K?琢)

其中,Y是实际产出,K是物质资本,H为人力资本,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代表,L为劳动,用社会从业人员来代替,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计算时资本的产出弹性取0.4,这是目前研究者比较认同的一个值。

(二)国内物质资本存量(K)的确定

笔者利用Chow(1993)的估算结果[13],设定1952年物质资本存量的当期价为1 750亿元,用投资价格指数折算为1985年不变价,再依据每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运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中国每年的物质资本存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Kt=(1-?籽)Kt-1+It

其中,ρ为折旧率,借鉴张军等(2004)的结果[14],取为9.6%,It为第t年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

(三)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数据的确定

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比较常用的有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级学校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要优于各级学校入学率,因为各级学校入学率只有当各国处在稳态下即教育存量和入学率不变的状态下才能代表教育的积累率(Pritchett,2001)[15]。因此,笔者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由于1996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故利用各教育层次毕业人数通过类似Barro和Lee(2000)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16]。各教育层次受教育年数分别定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3.5年(大专及以上),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具体公式如下:

H1,t=(1-?啄t)H1,t-1+(PRIt-JUNIORt+3)

H2,t=(1-?啄t)H2,t-1+(JUNIORt-SENIORt+3)

H3,t=(1-?啄t)H3,t-1+(SENIORt-HIGHt+3.5)

H4,t=(1-?啄t)H4,t-1+HIGHt

其中,PRI表示小学毕业人数,JUNIOR表示初中毕业人数,SENIOR表示高中毕业人数,HIGH表示大学毕业人数。Hi,t表示第i个层次t年的毕业人数,1表示小学,2表示初中,3表示高中,4表示大学。?啄t是人口死亡率。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再根据下式即可测算出中国每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

Ht=(6H1,t+9H2,t+12H3,t+15.5H4,t)/Popt

其中,Popt是指在t年度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的数量。

(四)研发和专利

许多研究都以研发或专利来代替创新,用研发来代替发展中国家创新存在一些缺点,因为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研发属于模仿性研发,用专利数据代替创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会申请专利,而且不同类型专利构成对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差异很大。为稳健起见,笔者同时采用研发或专利数据并进行比较研究,以国内研发和专利表示自主创新,以国外研发和专利代表国外创新。由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存在一个周期,例如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一般需要两年之久,因此专利数据有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按照通常的做法,笔者采用专利申请受理量。因世界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的绝大部分来自少数发达国家,故国外研发投入和专利以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据代替。

(五)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的样本时期为1985-2008年,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所需的GDP数据、社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各教育层次毕业人口数以及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数等均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科技统计年鉴》,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来自OECD官方网站。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研发、专利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检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为了检验国内外研发、专利与劳动生产率(y)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上述变量作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内研发(DRD)不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Null Hypothesis),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外研发(FRD)和国内专利(DP)不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即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外国专利(FP)与中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因此,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没有包括外国专利。

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滞后期数k、多项式阶数和约束比较敏感,笔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施瓦茨信息准则(SC)、赤池信息准则(AIC)和LR统计量等来确定滞后期数、多项式阶数和相关约束,同时利用自相关Q统计量和LM统计量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用JB检验残差的正态性。研发和专利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强度和延续时间因国家而异,按照Davidson和Mackinnon(1993)的观点,为了避免遗漏有关变量,滞后长度应该从最大的k开始,不对滞后形状加任何约束,看其对模型拟合的影响而定[17]。由于中国可获得的观测数据有限,因此滞后期数最大取14,按照上述原则,得到最佳的滞后长度是11。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一般来说,应该是开始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达到顶点后开始衰减,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给模型加上一个近端约束。仍然按照Davidson和Mackinnon(1993)的建议,多项式的选择从一个较大的值5开始逐渐减少。估计发现,多项式系数为5、4、3时系数的动态分布在经济上无法解释,取2时回归系数符号准确,系数的符号和动态变化与理论预期一致,因此采用二次多项式。以滞后长度为11,二次多项式并加上近端约束的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回归的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三个方程总体上都非常显著,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时较小,然后缓慢增加,在5~8年(国内研发8年、国外研发5年、国内专利6年)后达到峰值,然后开始衰减。

如果把劳动生产率对研发和专利的弹性以四年为期分别分为三期:早期(■?茁i)、中期(■?茁i)和远期(■?茁i),则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各期弹性及占总弹性的比重分别为:早期弹性为国内0.16(18%)和国外0.87(49%),中期弹性为国内0.28(39%)和国外1.11(63%),远期弹性为国内0.28(39%)和国外-0.22(-13%)。劳动生产率对国内、外研发的总弹性(即长期弹性■?茁i)分别为0.72和1.76,即平均而言,国内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约0.72个百分点,国外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约1.76个百分点。国外研发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国内研发的两倍还多,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中国作为非技术前沿国家的基本特征,国际技术外溢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

国内专利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其各期系数的动态分布模式与国内外研发的相似。就总体看,国内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非常接近(分别为0.72和0.73),实际上国内研发和国内专利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说明研发和专利都是中国创新的较好替代变量。

(二)研发、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检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同样,笔者也对国内外研发、专利和全要素生产率作因果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内研发不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即国内研发是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不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国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相似,国外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因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也不包括国外专利。

按照与前面相同的判断标准,仍然采用滞后长度为11,二次多项式并加上近端约束的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检验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回归结果见表4。

同样把全要素生产率对研发和专利的弹性以四年为期分为三期:早期(■?茁i)、中期(■?茁i)和远期(■?茁i),则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各期弹性及占总弹性的比重分别为:早期弹性为国内0.09(24%)和国外0.44(49%),中期弹性为国内0.16(43%)和国外0.57(64%),远期弹性为国内0.12(32%)和国外 -0.12(-13%)。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内、外研发的总弹性(即长期弹性■?茁i)分别为0.37和0.89,即平均而言,国内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0.36个百分点,国外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89个百分点。国外研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国内研发的两倍多。与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一致,这个结果再次说明国际技术外溢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国内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国内研发的影响比较接近,总弹性系数为0.36,而且系数的动态分布也非常相似。

(三)比较分析

如果比较国内外研发、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和对全要素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就可以发现研发和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是对全要素生产率回归总滞后系数的两倍左右,且这一结果十分稳定,说明国内外研发和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远大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Sargent和Rodriguez(2001)曾经指出,在非均衡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取决于三个部分:一是资本密集度,二是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三是全要素生产率(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一方面,作为经济转型国家,中国经济明显处于非均衡增长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很快,资本密集度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这些进口投入资本品都为中国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本文的结论证实了Sargent和Rodriguez(2001)以及Chen(1997)的观点: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由此可见,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机制不仅限于全要素生产率,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技术进步。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中国生产率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条件下,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中国技术进步会严重低估实际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的结论也为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的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比较分析了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国内外研发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增长,但国外研发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国内研发,说明国际技术外溢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研究还发现,国内专利也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增长,但国外专利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国外专利不是国外创新好的替代变量。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远大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

基于以上结论,要促进中国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水平,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时须考虑中国目前作为以技术进口为主的非技术前沿国家的基本特征,继续加大经济开放的力度和深度,拓展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设备和技术进口、国际人才流动等方式从国际技术溢出中获得技术进步;其次,考虑到自主创新不但可以直接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对国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此,通过增加国内研发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来加快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MIT Press, Cambridge. 1991.

[2]Coe, D. T., and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859-887.

[3]Coe, D. T., Helpman, E. and Hoffmaister, A.W. North-south R&D Spillovers [J]. Economic Journal,, 1997, 107(440):134-149.

[4]Madsen, B. Jacob. Technology Spillover through Trade and TFP Convergence: 135Years of Evidence for the OEC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72(2):464-480.

[5]Keller, W. Ar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Trade-related? Analyzing Spillovers among Randomly Matched Trade Partn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 42(8):1469-1481.

[6]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32-46.

[7]张倩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64-72.

[8]李小平.自主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15-24.

[9]Krugman, 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J]. 1994, 73(06):62-78.

[10]Chen, E. K. 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bat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 [J]. Asia 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11(1):18-38.

[11]林毅夫,任若恩.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8):.4-13.

[12]Sargent, T. C. and Rodriguez, E. R. Labor 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o We Need to Choose [Z]. Canada, Department of Finance Working Paper. 2001.

[13]Chow, G.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809-842.

[1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级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5]Pritchett, L. Where Has All the Education Gone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 15(3):367-391.

[16]Barro, R. and Lee, J.-W. 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pdates and Implications [Z]. NBER Working Paper 7911, 2000.

[17]Davidson, R. J. and Mackinnon, G.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Econometr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A Comparison of the Sources of Chinese Technology Progress: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Wu Jianxin

篇9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篇10

《中国经济信息》:世界范围内,立陶宛在交通物流、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优秀的成绩,那么在这些领域立陶宛和中国之间在未来有相关的合作开发考虑吗?

拉莎・诺蕾基埃内:中国是立陶宛在亚洲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两国对于合作的共同理解和兴趣反映在各种项目成功的伙伴关系上,例如贸易、投资、创新、教育、交通等领域。

立陶宛的生命科学领域被认为是中欧和东欧最先进的。立陶宛的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和激光技术尤其强大。生物技术和制药研究和生产领域的平均年增长率是26%,产品出口高达80%-90%。

在立陶宛,激光行业也有着强大的背景。过去曾专注科学激光领域,最近几年进入工业市场。目前,立陶宛拥有全球10%的科学激光市场,超过90%的产品出口。

两国在以下领域已经展开了成功的合作,包括:立陶宛科学和工业激光制造商艾克斯玛(Ekspla)和来特激光(Light Conversion)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实体。

运输和物流领域的合作也正在进行中:经过频繁地联系、访问,立陶宛铁路、克莱比达海港、立陶宛和中国对口的自由经济区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国经济信息》: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立陶宛也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近年来,两国在科技、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贸易额也有所提升。您怎样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于两国未来的合作方面能够起到怎样的意义?

拉莎・诺蕾基埃内:“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一项引人瞩目的战略,与此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战略。实现统一两个全球网络并创建一个有效的亚欧供应链的目标,需要大规模的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信任和务实合作。欧洲和中国快速增长的商业往来是国际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去年双方贸易营业额增加至近5000亿欧元也证实了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