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05:34: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泥厂考察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大量信息的能力和判断、反思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的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把EPD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关注社会和环境,懂得责任,这是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关键和基础性工作。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开展环境教育,贯彻EPD教育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结合平时的化学教学分析其中所体现的EPD教育理念,探讨在化学教学中进行EPD教育活动模式的方法。
一、EPD教育理念的渗透
1.师生教学中的渗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EPD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富有情感,懂得责任。渗透环保意识,我是这样做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透环保意识,强调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1)讲到“空气”时,让学生看有关空气污染的新闻,初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受到可吸入颗粒、有毒气体等的污染,再介绍这些污染物大多是化学物质,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不断接触到,这样,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对环境教育做了铺垫;(2)学习“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消除措施;(3)学习《爱护水资源》时,播放画面: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中,水色发黑,发出恶臭,河面上布满死亡的鱼,赤潮现象,人喝了诱发癌症和婴儿畸形……看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被污染,学生的表情都变得严肃,紧接着布置思考题:对于水污染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治理观点: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水进行综合治理,不能任意排放,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等。意识到优美的环境与自己的学习息息相关,愿意现在在学校认真学习化学知识,将来走出学校利用化学知识多做环保工作。也有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思考讨论防治的对策。这样动态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环保的有关概念,更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已植根于脑海中,认识到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放下书本,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环保,将学习应用到实践中,思考、研究和提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促使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2.学生自主探究中的渗透。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力主落实学生在环境、人口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多方面专题教育活动中的活动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探究精神与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无论从选题、查阅文献还是开题、实施和结题,都需带着EPD理念自主参与,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和EPD理念的体现。例如写《关于学校饮用水的调查及建议》一文,学生从关心同学们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他们确定主题后,到图书室或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我校饮用水情况,最后将实践所学知识汇总成文,并组织答辩。在这次活动中,他们既了解了有关饮用水及检验饮用水(如硬水和软水的检验)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又参加了社会实践,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结合EPD理念认识到了这一探究活动对同学们健康、对学校、对社会的具体影响,促使他们树立了社会责任感。
3.学生合作活动中的渗透。合作活动就是以学生开展小组及全班讨论与其他合作探究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共同参与有关解决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相关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在学生合作活动实施中,所有要外出实践的活动,都由学生亲自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学生和家长、社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让学生更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充分体现了EPD理念在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EPD教育活动模式的方法
为了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EPD教育,依据EPD教育的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构建EPD教育活动模式的设想,方法如下。
1.指导学生开展与EPD相关的环境或人口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处理结果和撰写报告,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并提出有关保护环境、人口、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活动主题和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活动所需知识,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学习,并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召开与调查或考察报告交流或答辩会,提高创新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应以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主,将EPD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懂得责任,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上海、山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沪鲁两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6251亿元和12436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7%,分别实现连续12年和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3亿元和4701亿元,位于全国第5位和第2位,分别增长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5305亿元和1057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13亿元和459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6.6%。原创:(注:2003年数据中绝对数为年报数,增幅为初步统计数,下同)
(二)经济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6.2亿元和713.8亿元,位于全国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为32.5%,居全国第一。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7%。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7亿元,税金523.5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0.7%;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0.3亿元,税金68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59亿元和678亿元,分别增长25.2%和16.6%。
(三)开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123.5亿元和446.4亿元,位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达2012亿美元,增长41.2%;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1128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目前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5万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海达2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9家。山东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万个,外商直接投资47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山东达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306.5亿美元和48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6%和37.1%;山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增长56.8%。
(四)内在活力强。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72.4%,国有经济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为3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增长56%。山东省有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95%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
(五)发展后劲足。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452.1亿元和5326.7亿元,分别增长12.1%和51.7%,山东省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今年1-9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4.5亿元,增长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国第1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国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从业人员582.3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04元;山东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65元和7822元,分别增长12.9%和12.5%;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6337元和2888元,分别增长9.2%和18.1%。
二、上海、山东发展的主要经验
这次在上海、山东学习考察,总体的感受是两地的干劲足、气魄大、作风实。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推进,百折不挠,伴随着发展的步伐,热情与干劲不断高涨;始终把满腔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真抓实干,不断创新。
一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上。近几年,山东提出从发展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等8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过去上海人认为,中央让干的就干,不让干的就不干。通过与深圳的对比发现,这种观念落后了。目前上海人的观念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中央没说不让干的就大胆放手去干,中央允许干的就千方百计干得更好。上海在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起点和高度,提出新一轮改革要把重心从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转向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以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搞活国民经济的新思路,使国企改革稳妥有序的进行。二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上海深得机遇之惠,抢抓机遇的意识日益增强。去年,他们准确分析了上海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提出要“看势做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牢牢抓住当前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以制造业战略升级为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山东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全国土地紧缩的情况下,提前运作,争取主动,做活土地文章。比如,潍坊高新区主动出击,提前划出8000亩土地,拓宽了发展空间,争得了发展机遇。三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上。山东创新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实行制定目标、分解任务、监督考核“三项体系”。各市县不仅领导干部有指标,而且细化到每个干部身上。同时奖惩分明,领导干部完不成指标,离职去招商,完成后再复职。最近省委书记、省长带队,成立联合检查组,在6天时间里行程2600多公里,检查了6个市地,并召开现场会。主要是看落地项目,看经济发展。从基层解决光说不干的问题,使解放思想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干部任用上,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业绩突出,就大胆使用。这次联合检查组检查之后,一次就从县委书记岗位上提拔了10名副厅级干部,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与山东虽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同,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有别,但其推进改革攻关中有着共同特色,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灵活多样。上海提出了“八个有机统一”,山东实施“六项主要措施”。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改革的思路筹措改制成本。国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钱从哪里来”。山东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转让存量资产、吸收外资和民资等,将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山水集团是以水泥为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前身是山东水泥厂,为国有企业。原来是一个连年亏损、即将倒闭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了济南水泥厂和东方红水泥厂,并以“腾笼换业”的方式(即厂址搬迁,土地变现),获得2亿元建设发展资金,又不失时机地对位于市区的所有中小企业进行改制搬迁,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企业顺势改制为民营企业。他们用“腾笼换业”筹集来的资金建起了新的生产线,妥善安置和分流了4000名职工。山水集团目前已成为具有2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明年可达3000万吨,16个子公司遍布全省,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龙头企业。二是凭改革的力量巩固国企的主导地位。上海辩证地看待国有资产进退、国企改革的“破”与“立”问题。不把国企改革简单理解为“国退民进”,在有些领域“以进为退”,有些领域“以退为进”。山东面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片面强调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啤酒行业骨干企业的青岛啤酒曾陷于体制陈规不能自拔。自1996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通过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以多种方式收购兼并了全国40家啤酒生产企业,使企业越做越大。借助改革的强大动力,从1996年至今,青岛啤酒的销售总量从33万吨增长到300多万吨,销售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70多亿元,利税总额从3.5亿元增长到近20亿元,品牌价值67.1亿元,位居全国啤酒行业之首。通过改革强化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三是用改革的措施解决好企业的后顾之忧。国企改革的最大包袱是“人往哪里去”。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强调抓住国企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带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联动配套。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山东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青岛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就业促进机制,通过实施弱势群体“阳光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为城乡3.6万户、7.5万人实施了低保,年发保障金5000万元,保障率100%。
(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山东的强势发展,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而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地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一是提供优惠政策。上海、山东两省市都赋予省级以上高科技园区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以扶助其做大做强。济南高新区是1991年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5.9平方公里。为促进高新区的发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为高新区增划面积22平方公里,2002年增加11.3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加10平方公里,拓宽了发展空间。二是引导优势聚集。为了做大做强张江高科技园区,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集张江”的战略决策,把全市大部分高科技项目集中到张江,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制高点。如今,“聚集张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里已成为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国内首创的银行卡产业基地。三是强化优质服务。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把高新技术发展与农民利益通盘考虑,通过给农民发放生活补助、建立养老保险、搞好不动产经营,以及把农民的补偿费等置换成标准厂房和商业房、把农村的旧村址置换成现代生活小区、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置换成企业职工或个体私营业主等方法,破解了农民“三忧”。“三个置换”,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合力。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各高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科技部组织的2003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及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中,上海均名列前茅。山东5个园区在53个国家级园区排名中在发展能力方面有3个排在前10位,有1个列为第19位。今年1-10月山东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85.5亿元,财政收入82.97亿元,出口47.9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两地得到了充分显现。
(四)坚持搞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原创: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一是高品位、大格局谋划,加强政策引导。上海强调以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政府服务为突破口,突出集聚发展,增强城区整体竞争力。确定了加强沪港全面合作的原则和机制,明确了近期加强合作的8个重点领域。同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落户上海,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山东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要求,把外经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和压倒一切的三大中心任务之一。首先选准主攻方向,抓住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地缘优势,建立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同时从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面向国际大企业招商。在政策上,建立了“税外无费区”,降低了项目进入“门槛”。二是多层次、全方位招商,突出载体优势。各类园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上海、山东集中精力、集中优势,努力建好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把园区做大、做高、做强,以“筑巢引凤”。潍坊出口加工区是我国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机制最活的经济区域,海关实行封闭监管,具有“境内关外”功能。园区对于出口创汇具有重要作用,去年青岛市重点园区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全市50.6%。三是定目标、阶段性落实,注重招商成果。上海、山东不是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会上,而是要亲眼看见项目落在地上,见到实效。上海招商严格挑选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注重项目落地后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带动。山东为了抓出实效,各市地专门成立了招商机构。潍坊市有三个招商局,下辖市寿光有五个招商局。各局由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牵头,组成招商小分队,分期分批走出进行招商。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布,一季一兑现,到年底按照四个季度计划进度比率,依据硬性要求实行奖惩。正是由于这些刚性措施,使山东招商引资大见成效,从2001年到2003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42.5亿美元上升到112.6亿美元。
(五)坚持经济发展多元化,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育成长。上海、山东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一是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上海从1999年开始,将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当作大战略来抓,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市民从事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外地企业到上海创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上海市国企的资产重组和公有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已有1.2万户国有企业被私企、个体工商户收购、兼并或租赁。目前上海的在职职工中,每3人就有1人就职于私营企业。山东对发展民营经济实行“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原则,即放开胆量、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对民营企业同国企一样关心、一样重视、一样支持、一样帮助、一样享受政治经济待遇、一样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对待。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山东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名优品牌。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53.5亿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58.6万户和22.9万户。二是热情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海、山东都制定了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目前,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2万个左右。同时还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山东省通过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型民营企业,助推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业,把150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涌现出一批象山水集团、晨鸣纸业等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全省年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086户,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62户,年收入2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8户。
上海、山东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2003年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比1997年增长3倍。山东省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52.8%;民营企业提供的工资性农民人均收入达1395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2%。
(六)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的产业集群。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抓大项目。上海突出发展具有强大牵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成套设备、造船等重点行业发展。山东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发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取得显著效果,全省工业实现利税、大型企业数量都居全国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30家,过百亿元的21家,过200亿元的10家,涌现出“海尔”、“鲁抗”、“如意”、“潍柴”、“晨鸣”、“山水”等一大批大企业和大项目,其中“海尔”成为入选世界100个知名名牌的唯一中国企业。二是围绕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上大项目。上海、山东两地在新一轮竞争中瞄准产业定位,加快培育自己新兴的支柱产业。上海以浦东为龙头,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其中的张江园区以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为两大支柱,近三年已引进项目369个,相继引进和投资组建了集成电路企业70家、软件企业近200家、生物医药项目130个。到2015年张江园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三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上大项目。上海先后兴建了“三港两网”工程、国际航运中心工程、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区、东海大桥工程、临港新城一期工程、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建设工程等,为工业高新地提供多方位支撑。山东全力打造半岛制造业新基地,大搞项目开发,带动总量扩张和传统产业升级。山东的潍柴动力坚持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已占领国内外市场,今年销售收入100亿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实现200亿元,是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四是围绕国际产业转移上大项目。上海、山东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以大企业、知名品牌和雄厚的实力承接大项目。山东抓住日韩产业转移多以汽车、造船、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特点,以本省优势产业相对接,项目落地后,使生产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良好态势。青岛高新区引进了朗讯、帝科化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威海高新区以三星电子为纽带,吸引26家配套企业进区,同时还引进国内25所重点高校、21所科研院所进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山东对外招商和利用外资工作三年迈出三大步。
(七)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按照“市区体现繁荣、郊区体现实力”的总体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郊区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把郊区建设成了促进发展的新空间。山东确立了以青岛、济南、荷泽三个中心城市为牵导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迅速掘起,gdp占全省66.5%,进出口占90%,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山东省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方发挥独特优势,唱好自己的“拿手戏”。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积极发挥蔬菜种植产业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花城菜乡这个品牌。目前已发展无公害蔬菜60万亩,5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研发基地,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蔬菜基地。特色产业的壮大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近三年,寿光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连续七届进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可分别完成150亿元和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500元。其中仅蔬菜一项就达3000元。三是坚持促强扶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山东实施“抓两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以强带弱、协调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互派县级领导,强县派到弱县的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有职有权,签订责任状,一帮几年,视帮扶效果兑现奖惩。对经济强县扩大经济自,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可自主设置县级行政机构。30个弱县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由省市财政全额返还。
(八)坚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打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透明政府建设。上海推出以政务公开为核心,包括政府信息、政府公报、政府采购等系列板块的政府“阳光行动”。浦东新区自2000年建政以来,严格按“阳光行动”推行政务公开,政府设立信息网站和多媒体触摸屏政务公开系统,公开1700多项政务目录,特别是与招商引资相关的内容,如监督投诉、投资咨询、服务导航、用户中心等统一联网公开,他们认为这是勤政的“催化剂”,廉政的“反腐剂”。二是精心打造和维护政府品牌。山东提出“诚信山东”、“法制山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济宁市打造出“平安济宁”品牌,大力加强法制环境建设,近几年,85%以上的乡村和基层单位做到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优良的法制环境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大亮点。今年以来,共吸引内资项目3037个,资金到位300亿元;吸引外资到位3.5亿美元,增长2.6倍,世界500强项目已达14个,这个昔日落后地区正努力向“山东第一方阵”迈进。三是强化政府人性化服务。上海对外来投资者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烟台市为解决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难问题,专门提高了27所涉外小学的设施和配套水平,选择了一批县以上医院作为外商就医定点医院。在韩日商人云集的威海市,当地规划建设了两个配备国际学校、医院和娱乐健身场所的外国人生活小区。
三、学习借鉴上海、山东经验,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意见
耳闻目睹上海、山东巨变,在深感震撼和压力的同时,也深受启迪。尤其是他们把解放思想做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并贯穿始终,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促进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是其成功的真谛。与他们相比,我们落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差距,认真学习新经验,树立新观念,推出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制为中心,不拘一格推进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上海、山东国企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发展为核心,以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突出战略重点,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做活做好资产这篇大文章。国企改革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头戏,难度大,压力大。但同时还要看到,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基础好,资产大,员工素质高。尤其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项目投放还主要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倾斜的情况下,发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尽快做大做强并进一步解放其潜能,仍是我省经济提速的重要途径。一是在思想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强民上”,推动优势资产向龙头企业集中,优化国民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后劲,向存量要增长,向国家要政策,向有序改制要社会和谐。二是方式上要坚持多样性和灵活性。学习借鉴山东“腾笼换业”的经验,以企业整体搬迁为契机,加快企业重组、改造、合资、改制,骨干企业集团化,优势企业股份化,中小企业民营化。三是在难点上形成重点攻坚。要加大力度盘活土地资产,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地处城市中心企业搬迁改造,实现土地增值变现,支持国企改革。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争取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起支撑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脊梁。上海、山东发展主导产业的突出经验是,主导产业要精,如上海确立的“两个优先”,即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原创:山东确立的农产品加工、电子、装备制造和石化“四大优势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要准,要体现国际化、市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还要有大项目、大企业支撑,有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要求和功能。我省也必须举全省之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和牵动力强的产业。依据国际产业分工和我省产业及资源优势,我省应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从六大基地,六大产业群中突出出来,集中力量推进,形成跨跃式发展势态。尤其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但在部分领域和项目上我们有优势,有产业基础,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的内需市场,只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全能够抓上去。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要重点抓好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园区建设,立足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招大商,引大资,成为我省发展六大产业的中坚载体,发挥好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加快特色园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牵动,实现中小企业由分散向集中连线,由单体规模向群体规模转变,向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大项目建设。上海张江科技园引进中芯公司一个集成电站项目,跟进上下游企业80多家,投资近百亿美元。项目是产业的载体,是核心,是龙头,引进一个好项目,就可迅速催生和膨胀一个大产业。我省要认真规划、培育、推介、争取大项目,特别是围绕六大基地和主导产业引进和争取一批大项目,重点项目要实行领导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强对俄科技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两省市经验表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在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要靠大规模招商引资。为此,我省必须把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方式,举全省之力形成总体攻坚之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目前要抓住“三大机遇”,叫响“一大品牌”。“三大机遇”:一是抓住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温和回升,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和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争取在3至5年机遇期内,加大力度推进以亚太地区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二是抓住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升温,俄罗斯以发展消费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目标的5至10年经济结构调整期的机遇,全面推进对俄科技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受能源、土地、材料等生产要素制约,“南资北上”和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香港活动周的机遇,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叫响“一大品牌”就是打出“双赢互动,南联北开”的对俄合作的品牌。我省有对俄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通道优势、地方政府及企业间良好合作基础等,面对日、韩、美、欧盟及国内发达省市纷纷登陆俄罗斯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发挥优势,抢占先机,以对俄科技合作的巨大品牌效应,提高对外开放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聚集能力,构筑吸引国内资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资金的“洼地”,推动全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支撑品牌运作要突出抓好对俄投资能源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科技合作“四大基地”建设,积极整合黑河、绥芬河、东宁对俄资源,向国家争取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激增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我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上海、山东相比,差距很大,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还不到1/3。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上海、山东两地抓民营经济的经验。一是更新观念,坚决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观念上的差异,无疑是我省民营经济落后半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对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思想上重视不够,民营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品牌优势不大;我省的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业的雄心,怕政策变、怕露富,“走出去”的很少。对此,我们一定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左己同志在今年11月份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把明年作为我省“民营经济年”,我非常赞同,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课题,认真研究谋划,切实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要放手、放胆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坚决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扶持政策、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都要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建立私营企业创新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协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提高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要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力气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不良状况,商业银行要摈弃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做法,在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及贷款利率方面给其同等的待遇。要指导私营企业拓展融资方式,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一、上海、山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沪鲁两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6251亿元和12436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7%,分别实现连续12年和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3亿元和4701亿元,位于全国第5位和第2位,分别增长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5305亿元和1057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13亿元和459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6.6%。原创:(注:2003年数据中绝对数为年报数,增幅为初步统计数,下同)
(二)经济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6.2亿元和713.8亿元,位于全国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为32.5%,居全国第一。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7%。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7亿元,税金523.5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0.7%;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0.3亿元,税金68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59亿元和678亿元,分别增长25.2%和16.6%。
(三)开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123.5亿元和446.4亿元,位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达2012亿美元,增长41.2%;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1128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目前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5万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海达2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9家。山东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万个,外商直接投资47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山东达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306.5亿美元和48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6%和37.1%;山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增长56.8%。
(四)内在活力强。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72.4%,国有经济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为3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增长56%。山东省有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95%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
(五)发展后劲足。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452.1亿元和5326.7亿元,分别增长12.1%和51.7%,山东省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今年1-9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4.5亿元,增长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国第1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国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从业人员582.3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04元;山东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65元和7822元,分别增长12.9%和12.5%;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6337元和2888元,分别增长9.2%和18.1%。
二、上海、山东发展的主要经验
这次在上海、山东学习考察,总体的感受是两地的干劲足、气魄大、作风实。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推进,百折不挠,伴随着发展的步伐,热情与干劲不断高涨;始终把满腔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真抓实干,不断创新。
一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上。近几年,山东提出从发展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等8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过去上海人认为,中央让干的就干,不让干的就不干。通过与深圳的对比发现,这种观念落后了。目前上海人的观念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中央没说不让干的就大胆放手去干,中央允许干的就千方百计干得更好。上海在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起点和高度,提出新一轮改革要把重心从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转向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以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搞活国民经济的新思路,使国企改革稳妥有序的进行。二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上海深得机遇之惠,抢抓机遇的意识日益增强。去年,他们准确分析了上海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提出要“看势做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牢牢抓住当前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以制造业战略升级为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山东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全国土地紧缩的情况下,提前运作,争取主动,做活土地文章。比如,潍坊高新区主动出击,提前划出8000亩土地,拓宽了发展空间,争得了发展机遇。三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上。山东创新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实行制定目标、分解任务、监督考核“三项体系”。各市县不仅领导干部有指标,而且细化到每个干部身上。同时奖惩分明,领导干部完不成指标,离职去招商,完成后再复职。最近省委书记、省长带队,成立联合检查组,在6天时间里行程2600多公里,检查了6个市地,并召开现场会。主要是看落地项目,看经济发展。从基层解决光说不干的问题,使解放思想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干部任用上,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业绩突出,就大胆使用。这次联合检查组检查之后,一次就从县委书记岗位上提拔了10名副厅级干部,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与山东虽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同,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有别,但其推进改革攻关中有着共同特色,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灵活多样。上海提出了“八个有机统一”,山东实施“六项主要措施”。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改革的思路筹措改制成本。国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钱从哪里来”。山东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转让存量资产、吸收外资和民资等,将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山水集团是以水泥为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前身是山东水泥厂,为国有企业。原来是一个连年亏损、即将倒闭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了济南水泥厂和东方红水泥厂,并以“腾笼换业”的方式(即厂址搬迁,土地变现),获得2亿元建设发展资金,又不失时机地对位于市区的所有中小企业进行改制搬迁,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企业顺势改制为民营企业。他们用“腾笼换业”筹集来的资金建起了新的生产线,妥善安置和分流了4000名职工。山水集团目前已成为具有2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明年可达3000万吨,16个子公司遍布全省,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龙头企业。二是凭改革的力量巩固国企的主导地位。上海辩证地看待国有资产进退、国企改革的“破”与“立”问题。不把国企改革简单理解为“国退民进”,在有些领域“以进为退”,有些领域“以退为进”。山东面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片面强调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啤酒行业骨干企业的青岛啤酒曾陷于体制陈规不能自拔。自1996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通过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以多种方式收购兼并了全国40家啤酒生产企业,使企业越做越大。借助改革的强大动力,从1996年至今,青岛啤酒的销售总量从33万吨增长到300多万吨,销售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70多亿元,利税总额从3.5亿元增长到近20亿元,品牌价值67.1亿元,位居全国啤酒行业之首。通过改革强化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三是用改革的措施解决好企业的后顾之忧。国企改革的最大包袱是“人往哪里去”。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强调抓住国企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带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联动配套。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山东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青岛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就业促进机制,通过实施弱势群体“阳光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为城乡3.6万户、7.5万人实施了低保,年发保障金5000万元,保障率100%。
(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山东的强势发展,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而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地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一是提供优惠政策。上海、山东两省市都赋予省级以上高科技园区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以扶助其做大做强。济南高新区是1991年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5.9平方公里。为促进高新区的发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为高新区增划面积22平方公里,2002年增加11.3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加10平方公里,拓宽了发展空间。二是引导优势聚集。为了做大做强张江高科技园区,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集张江”的战略决策,把全市大部分高科技项目集中到张江,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制高点。如今,“聚集张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里已成为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国内首创的银行卡产业基地。三是强化优质服务。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把高新技术发展与农民利益通盘考虑,通过给农民发放生活补助、建立养老保险、搞好不动产经营,以及把农民的补偿费等置换成标准厂房和商业房、把农村的旧村址置换成现代生活小区、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置换成企业职工或个体私营业主等方法,破解了农民“三忧”。“三个置换”,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合力。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各高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科技部组织的2003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及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中,上海均名列前茅。山东5个园区在53个国家级园区排名中在发展能力方面有3个排在前10位,有1个列为第19位。今年1-10月山东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85.5亿元,财政收入82.97亿元,出口47.9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两地得到了充分显现。
(四)坚持搞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原创: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一是高品位、大格局谋划,加强政策引导。上海强调以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政府服务为突破口,突出集聚发展,增强城区整体竞争力。确定了加强沪港全面合作的原则和机制,明确了近期加强合作的8个重点领域。同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落户上海,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山东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要求,把外经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和压倒一切的三大中心任务之一。首先选准主攻方向,抓住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地缘优势,建立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同时从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面向国际大企业招商。在政策上,建立了“税外无费区”,降低了项目进入“门槛”。二是多层次、全方位招商,突出载体优势。各类园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上海、山东集中精力、集中优势,努力建好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把园区做大、做高、做强,以“筑巢引凤”。潍坊出口加工区是我国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机制最活的经济区域,海关实行封闭监管,具有“境内关外”功能。园区对于出口创汇具有重要作用,去年青岛市重点园区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全市50.6%。三是定目标、阶段性落实,注重招商成果。上海、山东不是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会上,而是要亲眼看见项目落在地上,见到实效。上海招商严格挑选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注重项目落地后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带动。山东为了抓出实效,各市地专门成立了招商机构。潍坊市有三个招商局,下辖市寿光有五个招商局。各局由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牵头,组成招商小分队,分期分批走出进行招商。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布,一季一兑现,到年底按照四个季度计划进度比率,依据硬性要求实行奖惩。正是由于这些刚性措施,使山东招商引资大见成效,从2001年到2003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42.5亿美元上升到112.6亿美元。
(五)坚持经济发展多元化,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育成长。上海、山东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一是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上海从1999年开始,将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当作大战略来抓,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市民从事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外地企业到上海创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上海市国企的资产重组和公有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已有1.2万户国有企业被私企、个体工商户收购、兼并或租赁。目前上海的在职职工中,每3人就有1人就职于私营企业。山东对发展民营经济实行“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原则,即放开胆量、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对民营企业同国企一样关心、一样重视、一样支持、一样帮助、一样享受政治经济待遇、一样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对待。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山东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名优品牌。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53.5亿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58.6万户和22.9万户。二是热情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海、山东都制定了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目前,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2万个左右。同时还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山东省通过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型民营企业,助推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业,把150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涌现出一批象山水集团、晨鸣纸业等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全省年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086户,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62户,年收入2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8户。
上海、山东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2003年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比1997年增长3倍。山东省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52.8%;民营企业提供的工资性农民人均收入达1395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2%。
(六)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的产业集群。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抓大项目。上海突出发展具有强大牵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成套设备、造船等重点行业发展。山东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发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取得显著效果,全省工业实现利税、大型企业数量都居全国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30家,过百亿元的21家,过200亿元的10家,涌现出“海尔”、“鲁抗”、“如意”、“潍柴”、“晨鸣”、“山水”等一大批大企业和大项目,其中“海尔”成为入选世界100个知名名牌的唯一中国企业。二是围绕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上大项目。上海、山东两地在新一轮竞争中瞄准产业定位,加快培育自己新兴的支柱产业。上海以浦东为龙头,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其中的张江园区以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为两大支柱,近三年已引进项目369个,相继引进和投资组建了集成电路企业70家、软件企业近200家、生物医药项目130个。到2015年张江园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三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上大项目。上海先后兴建了“三港两网”工程、国际航运中心工程、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区、东海大桥工程、临港新城一期工程、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建设工程等,为工业高新地提供多方位支撑。山东全力打造半岛制造业新基地,大搞项目开发,带动总量扩张和传统产业升级。山东的潍柴动力坚持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已占领国内外市场,今年销售收入100亿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实现200亿元,是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四是围绕国际产业转移上大项目。上海、山东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以大企业、知名品牌和雄厚的实力承接大项目。山东抓住日韩产业转移多以汽车、造船、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特点,以本省优势产业相对接,项目落地后,使生产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良好态势。青岛高新区引进了朗讯、帝科化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威海高新区以三星电子为纽带,吸引26家配套企业进区,同时还引进国内25所重点高校、21所科研院所进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山东对外招商和利用外资工作三年迈出三大步。
(七)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按照“市区体现繁荣、郊区体现实力”的总体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郊区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把郊区建设成了促进发展的新空间。山东确立了以青岛、济南、荷泽三个中心城市为牵导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迅速掘起,gdp占全省66.5%,进出口占90%,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山东省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方发挥独特优势,唱好自己的“拿手戏”。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积极发挥蔬菜种植产业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花城菜乡这个品牌。目前已发展无公害蔬菜60万亩,5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研发基地,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蔬菜基地。特色产业的壮大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近三年,寿光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连续七届进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可分别完成150亿元和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500元。其中仅蔬菜一项就达3000元。三是坚持促强扶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山东实施“抓两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以强带弱、协调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互派县级领导,强县派到弱县的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有职有权,签订责任状,一帮几年,视帮扶效果兑现奖惩。对经济强县扩大经济自,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可自主设置县级行政机构。30个弱县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由省市财政全额返还。
(八)坚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打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透明政府建设。上海推出以政务公开为核心,包括政府信息、政府公报、政府采购等系列板块的政府“阳光行动”。浦东新区自2000年建政以来,严格按“阳光行动”推行政务公开,政府设立信息网站和多媒体触摸屏政务公开系统,公开1700多项政务目录,特别是与招商引资相关的内容,如监督投诉、投资咨询、服务导航、用户中心等统一联网公开,他们认为这是勤政的“催化剂”,廉政的“反腐剂”。二是精心打造和维护政府品牌。山东提出“诚信山东”、“法制山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济宁市打造出“平安济宁”品牌,大力加强法制环境建设,近几年,85%以上的乡村和基层单位做到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优良的法制环境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大亮点。今年以来,共吸引内资项目3037个,资金到位300亿元;吸引外资到位3.5亿美元,增长2.6倍,世界500强项目已达14个,这个昔日落后地区正努力向“山东第一方阵”迈进。三是强化政府人性化服务。上海对外来投资者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烟台市为解决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难问题,专门提高了27所涉外小学的设施和配套水平,选择了一批县以上医院作为外商就医定点医院。在韩日商人云集的威海市,当地规划建设了两个配备国际学校、医院和娱乐健身场所的外国人生活小区。
三、学习借鉴上海、山东经验,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意见
耳闻目睹上海、山东巨变,在深感震撼和压力的同时,也深受启迪。尤其是他们把解放思想做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并贯穿始终,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促进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是其成功的真谛。与他们相比,我们落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差距,认真学习新经验,树立新观念,推出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制为中心,不拘一格推进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上海、山东国企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发展为核心,以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突出战略重点,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做活做好资产这篇大文章。国企改革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头戏,难度大,压力大。但同时还要看到,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基础好,资产大,员工素质高。尤其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项目投放还主要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倾斜的情况下,发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尽快做大做强并进一步解放其潜能,仍是我省经济提速的重要途径。一是在思想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强民上”,推动优势资产向龙头企业集中,优化国民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后劲,向存量要增长,向国家要政策,向有序改制要社会和谐。二是方式上要坚持多样性和灵活性。学习借鉴山东“腾笼换业”的经验,以企业整体搬迁为契机,加快企业重组、改造、合资、改制,骨干企业集团化,优势企业股份化,中小企业民营化。三是在难点上形成重点攻坚。要加大力度盘活土地资产,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地处城市中心企业搬迁改造,实现土地增值变现,支持国企改革。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争取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起支撑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脊梁。上海、山东发展主导产业的突出经验是,主导产业要精,如上海确立的“两个优先”,即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原创:山东确立的农产品加工、电子、装备制造和石化“四大优势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要准,要体现国际化、市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还要有大项目、大企业支撑,有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要求和功能。我省也必须举全省之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和牵动力强的产业。依据国际产业分工和我省产业及资源优势,我省应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从六大基地,六大产业群中突出出来,集中力量推进,形成跨跃式发展势态。尤其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但在部分领域和项目上我们有优势,有产业基础,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的内需市场,只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全能够抓上去。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要重点抓好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园区建设,立足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招大商,引大资,成为我省发展六大产业的中坚载体,发挥好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加快特色园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牵动,实现中小企业由分散向集中连线,由单体规模向群体规模转变,向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大项目建设。上海张江科技园引进中芯公司一个集成电站项目,跟进上下游企业80多家,投资近百亿美元。项目是产业的载体,是核心,是龙头,引进一个好项目,就可迅速催生和膨胀一个大产业。我省要认真规划、培育、推介、争取大项目,特别是围绕六大基地和主导产业引进和争取一批大项目,重点项目要实行领导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强对俄科技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两省市经验表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在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要靠大规模招商引资。为此,我省必须把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方式,举全省之力形成总体攻坚之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目前要抓住“三大机遇”,叫响“一大品牌”。“三大机遇”:一是抓住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温和回升,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和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争取在3至5年机遇期内,加大力度推进以亚太地区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二是抓住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升温,俄罗斯以发展消费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目标的5至10年经济结构调整期的机遇,全面推进对俄科技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受能源、土地、材料等生产要素制约,“南资北上”和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香港活动周的机遇,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叫响“一大品牌”就是打出“双赢互动,南联北开”的对俄合作的品牌。我省有对俄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通道优势、地方政府及企业间良好合作基础等,面对日、韩、美、欧盟及国内发达省市纷纷登陆俄罗斯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发挥优势,抢占先机,以对俄科技合作的巨大品牌效应,提高对外开放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聚集能力,构筑吸引国内资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资金的“洼地”,推动全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支撑品牌运作要突出抓好对俄投资能源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科技合作“四大基地”建设,积极整合黑河、绥芬河、东宁对俄资源,向国家争取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激增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我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上海、山东相比,差距很大,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还不到1/3。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上海、山东两地抓民营经济的经验。一是更新观念,坚决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观念上的差异,无疑是我省民营经济落后半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对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思想上重视不够,民营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品牌优势不大;我省的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业的雄心,怕政策变、怕露富,“走出去”的很少。对此,我们一定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左己同志在今年11月份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把明年作为我省“民营经济年”,我非常赞同,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课题,认真研究谋划,切实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要放手、放胆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坚决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扶持政策、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都要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建立私营企业创新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协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提高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要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力气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不良状况,商业银行要摈弃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做法,在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及贷款利率方面给其同等的待遇。要指导私营企业拓展融资方式,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