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6: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氯酸的化学性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认知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初步了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技能目标: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学生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引言】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入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哦,没有。那么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总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师边介绍演示新教材[实验2-1]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
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投影】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209.9℃,沸点为-1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五、学生自学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保护空气。
【板书设计】
课题一: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三、保护空气
【教学后记】
课题二:氧气(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铝箔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铝箔等物质的燃烧现象。
【教学难点】对“氧气不易溶于水”这一结论的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已制备好的氧气、木条、木炭、燃烧匙、酒精灯、火柴、坩埚等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引言】师:什么是物理性质?(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展示】一瓶已制备好的氧气,正放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师: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如下表:
颜色
气味
状态
标况下密度
与空气密度的比较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
略大
-218℃
-180℃
不易
【演示】教材中[实验2-2]。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2-3,实验2-12,然后填好下表: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方式
硫在空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必须强调硫、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
【提出质疑】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讨论】
【现象】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请该生用手触摸集气瓶的外壁,感觉烫。)
【结论】铝+氧气氧化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老师与你们一起做过四个实验,这四个实验的反应文字表达式告诉了我们: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对吗?
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会计师相对较少,所以物质燃烧的程度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第二环节:归纳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用实验探究法探究了氧气一个重要物质性质——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标况下),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师生的合作实验,探究了氧气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较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1、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生成气味的气体,并且都放热,不同的是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
2、能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并生成一种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物质是。
3、空气中有氧气,用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
第四环节:作业布置
1、写出木炭、硫、磷、铁、镁、铝及蜡烛分虽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庆的文字表达式。(用填表格式)
2、预习第31-32页的教材内容。
3、讨论:空气中也有氧气,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纯氧中剧烈?
【板书设计】
课题二: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教学后记】
课题二:氧气(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分类。
技能目标: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玻璃棒、水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激发兴趣
(1)化学小魔术:不燃的小手帕
(2)影片片断欣赏: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二、导入新授
上节课我们做的一些实验和刚才小魔术中酒精的燃烧都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我们能不能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呢?
三、探究合作
1、分组讨论:
(1)下列反应有哪些共同点?
A、碳+氧气二氧化碳
B、硫+氧气二氧化硫
C、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D、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E、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2)联系实际谈谈氧气有哪些用途?
2、师生共同总结:
(1)从(1)(2)(3)(4)四个反应中归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化合反应。
(2)从(1)(2)(3)(4)(5)五个反应中归纳:物质夺取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具氧化性。
四、创新应用
1、在一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木碳B、铁C、磷D、硫
2、酒精在氧气中燃烧是不是化合反应?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1)从(1)(2)(3)(4)四个反应中归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化合反应。
(2)从(1)(2)(3)(4)(5)五个反应中归纳:物质夺取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
(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具氧化性。
【教学后记】
课题三:制取氧气(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氯酸钾、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纪录片欣赏: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2、
二、导入新授
氧气除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外,还广泛用于气焊、炼钢、登山、潜水和医院抢救病人。我们需要的氧气包括上节课中用到的氧气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四、究实验
1、实验探究
1)加热纯的氯酸钾并观察。
2)加热纯的二氧化锰看是否有氧气放出。
3)在热的氯酸钾中迅速撒入二氧化锰并观察。
4)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并收集?
2、实验总结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四、创新应用
1、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甲烷,甲烷比空气轻且极难溶于水,选择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甲烷?
2、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氯酸钾2)电解水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书设计
氧气的制法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教学后记】
课题三:制取氧气(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掌握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氯酸钾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a)纪录片欣赏: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
b)抢救“非典”病人时为什么要输氧?
六、导入新授
氧气除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外,还广泛用于气焊、炼钢、登山、潜水和医院抢救病人。我们需要的氧气包括上节课中用到的氧气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七、探究实验
1、实验探究
1)加热纯的氯酸钾并观察。
2)加热纯的二氧化锰看是否有氧气放出。
3)在热的氯酸钾中迅速撒入二氧化锰并观察。
4)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并收集?
2、实验总结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四、创新应用
a)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甲烷,甲烷比空气轻且极难溶于水,选择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甲烷?
b)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氯酸钾2)电解水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哪一个?为什么?
八、板书设计
氧气的制法
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
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
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
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氧气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养皿。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研讨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
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二)化学性质
[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板书]1.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讲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Cu+Cl2CuCl2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练习]
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板书]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H2在Cl2中燃烧(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H2+Cl22HCl
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铁、硫、碳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
[讨论]
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Cl-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列出Fe、Na、Cu、C、S、H2、CO、C2H5OH的颜色、状态、密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记录它们燃烧是否有火焰。想一想,火焰的产生跟上述哪种物质性质有关?
已知物质燃烧时,中心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物质在此温度下是什么状态?由此推论,物质燃烧呈什么状态时便可产生火焰。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灼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S、C在O2中燃烧,以及H2、Cu在Cl2中燃烧,有何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能跟多种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它能否跟某些化合物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水反应的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次氯酸有何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板书]3.氯气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Cl2+H2O==HCl+HClO
[演示]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4-4])。
[讨论]Cl2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
在演示实验4-4时,多余的Cl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那么Cl2跟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了什么物质?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漂粉精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阅读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Cl2跟NaOH溶液反应。
2.工业上用Cl2与石灰乳作用制取漂粉精。
3.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讨论]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Cl2的性质如此重要,用途又这么广泛,那么在实验室怎样制取Cl2呢?
[板书]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演示][实验4-5](边演示、边讲解制取Cl2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收集方法和尾气吸收)。
[提问]Cl2在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有氯化物生成,其中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一般能电离出Cl-。那么,怎样检验这些可溶性的氯化物呢?它跟我们在初中化学里所学的检验盐酸中Cl-的方法类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盐酸中Cl-的检验方法。
[板书]三、Cl-的检验
[实验]检验盐酸、NaCl溶液、MgCl2溶液、AlCl,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3溶液中的Cl-,并用Na2CO3溶液做对比实验。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Cl-==AgCl
2Ag++CO32-==Ag2CO3
Ag2CO3+2H+==2Ag++CO2+H2O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养皿。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研讨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
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
(二)化学性质
[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板书]1.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讲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Cu+Cl2CuCl2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练习]
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板书]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H2在Cl2中燃烧(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H2+Cl22HCl
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铁、硫、碳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
[讨论]
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Cl-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列出Fe、Na、Cu、C、S、H2、CO、C2H5OH的颜色、状态、密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记录它们燃烧是否有火焰。想一想,火焰的产生跟上述哪种物质性质有关?
已知物质燃烧时,中心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物质在此温度下是什么状态?由此推论,物质燃烧呈什么状态时便可产生火焰。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灼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S、C在O2中燃烧,以及H2、Cu在Cl2中燃烧,有何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能跟多种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它能否跟某些化合物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水反应的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次氯酸有何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板书]3.氯气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Cl2+H2O==HCl+HClO
[演示]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4-4])。
[讨论]Cl2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
在演示实验4-4时,多余的Cl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那么Cl2跟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了什么物质?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漂粉精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阅读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Cl2跟NaOH溶液反应。
2.工业上用Cl2与石灰乳作用制取漂粉精。
3.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讨论]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Cl2的性质如此重要,用途又这么广泛,那么在实验室怎样制取Cl2呢?
[板书]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演示][实验4-5](边演示、边讲解制取Cl2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收集方法和尾气吸收)。
[提问]Cl2在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有氯化物生成,其中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一般能电离出Cl-。那么,怎样检验这些可溶性的氯化物呢?它跟我们在初中化学里所学的检验盐酸中Cl-的方法类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盐酸中Cl-的检验方法。
[板书]三、Cl-的检验
[实验]检验盐酸、NaCl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中的Cl-,并用Na2CO3溶液做对比实验。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Cl-==AgCl
2Ag++CO32-==Ag2CO3
Ag2CO3+2H+==2Ag++CO2+H2O
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重点,因此,本文以氯气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探讨,为教改提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学生前一节已经学习了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本节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为他们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2005年京沪高速氯气泄露事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由此引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看了此新闻,你能得出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黄绿色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教师:(展示一瓶氯气)通过观察,你又能得出氯气的哪些性质?
学生:(闻气味)。
教师: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微启玻璃片,用手轻轻煽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投影: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看,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沸点高,易液化。)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下面预测一下,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14页,预测氯气化学性质。)
教师: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通过哪些实验来验证?
学生:(讨论得出:与氧气类似,可与金属和非金属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铁、铜与氯气的反应。
教师:各组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并描述现象。
学生:铁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红棕色的烟,溶于水得黄色溶液;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溶于水得蓝绿色溶液
(投影:氯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反应;氯气与铁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教师:氯气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学生:(板演方程式。)
(视频)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出现。
(投影:与非金属的反应: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图片展示:南昌儿童游泳集体氯气中毒
教师:氯气有毒,为何还要用氯气来消毒?
学生:(讨论,氯气与水能否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一:氯水中有无Cl-
方案:氯水与硝酸银(硝酸酸化)溶液反应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氯水中有Cl-,假设二成立。
探究二:氯水中有无H+
信息:次氯酸是一元弱酸,其酸性比碳酸还弱,具有很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且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纸张等的漂白剂,次氯酸不稳定,且见光分解放出氧气。
教师:推测氯气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学生:讨论得出,氯气能与碱溶液反应。
投影:氯气与碱反应。
(练习)书写氯气的反应方程式
(投影:小结。)
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能与金属反应;能与非金属反应;能与水反应;能与碱反应。
(练习)略。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而且整节课过度自然,环环相扣,难度由浅入深,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接受,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不错。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探究实验中,学生讨论出的方案有很多,但由于药品的限制,有些方案不能实施;氯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时间仓促,一带而过,过于简单。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前一章碱金属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学习,又是下一章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本课具有如下作用:①构建知识呈现的有序性,即“结构―性质―用途”;②构建认知规律的有序性,即“事实―分析―实验验证―结论”。
2.教学的目标
a.知识和技能:通过实物展示观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分析氯原子结构特点及实验探究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b.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通过问题讨论,掌握闻气体的方法,通过探究氯水的性质,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c.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氯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化学、科技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学习溴、碘的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生缺乏化学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氯气单质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将很难理解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氯气与水反应是本节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任务
1.说重点突破:氯气的化学性质
2.说难点突破:氯气与水的反应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主要采用:
①实验演示
②实验探究法
③讨论法和归纳法
2.学法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
⑴课前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
⑵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⑶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和归纳
⑷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上海一化工厂氯气泄露实况。
设问:通过上面的新闻,以及课前学习,你知道氯气那些性质?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从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实物展示,总结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氯气,学生闻氯气的气味,让学生亲身体验氯气泄露现场的状况,学生观察记录,交流讨论,总结出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思路,同时得出氯气重要的物理性质。
学以致用:在氯气泄露现场,如何运用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自救: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过渡:除了物理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很多化学方法,下面我们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理论分析
(1)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2)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请学生画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可能的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理论。
4.实验探究,观察记录
A.学生动手实验:铜丝,铁丝在氯气中的燃烧。设问: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让学生重新认识燃烧现象。设计交流与讨论:铁与氯气反应的产物分析;让学生知道氯气是一种活泼非金属单质,与金属发生反应,都是生成高价态的盐,但是液氯为什么可以用钢瓶存储运输?学生明白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B.实验演示:氯气和氢气混合光照爆炸实验,和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条件不同,现象就不同。
设置情境:1.某地氯气泄露后,附近绿油油的油菜被漂白了,说明氯气具有漂白性,这句话是否正确?2.某化工厂氯气泄露,工作人员对环境喷水稀释,这是为什么?学生交流与讨论:氯气溶于水有无化学反应发生?假如有,生成物可能是什么?氯水中有哪些微粒?
依据讨论结果确定可行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药品,让学生分成五组进行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提供的药品可进行的主要实验:实验1:将红纸放入一干燥的氯气瓶中;往另一氯气瓶中加水并放入红纸,通过两个集气瓶中红纸的现象差异分析,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干燥的氯气没有被漂白性,但变成氯水后有漂白性。
实验2:取少量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确定氯气与水反应生有酸性,进一步说明氯水有漂白性。
实验3:取少量氯水通入碳酸氢钠中,观察。确定氯水有酸性。
实验4:取少量氯水滴到硝酸酸化的硝酸银中,观察。
实验5:把盐酸滴到红纸上。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氯水的成分,教师通过原子守恒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并结合课本信息掌握次氯酸的性质。
5.氯气与碱反应,激发思维
从反应 Cl2+H2O=HCl+HClO 推测Cl2与NaOH反应的生成物。Cl2+2NaOH=NaCl+NaClO+H2O。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述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漂白粉。
再次提问:面对氯气泄露,我们应如何处理?使化学知识再次与生活实际碰撞。
6.借助网络收集的材料展示氯气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用途
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强调事物的两面性。我们应多使用化学知识的有利面为人类造福。
五、板书的设计(设计意图: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一节 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
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
2.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Cu+Cl2 CuCl2
2Fe+3Cl2 FeCl3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H2+Cl2 2HCl
(3)氯气与水的反应
H2O+Cl2 HCl+HClO
2HClO HCl+O2
(4)氯水与碱的反应
2NaOH+Cl2 NaClO+NaCl+H2O
2Ca(OH)2+2Cl2 Ca(ClO)2+CaCl2+2H2O
六、说练习
1.书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2.课后作业
1、沙子最一般的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通常为石英的形式,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和质地坚硬,足以抗拒风化。但其成分还是会因当地岩石种类及状况而不同。
2、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跟水反应。是酸性氧化物,不跟一般酸反应。气态氟化氢跟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气态四氟化硅。跟热的浓强碱溶液或熔化的碱反应生成硅酸盐和水。跟多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盐。二氧化硅的性质不活泼,它不与除氟、氟化氢以外的卤素、卤化氢以及硫酸、硝酸、高氯酸作用(热浓磷酸除外)。
(来源:文章屋网 )
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巧记、活记。我们利用投影手段,帮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记忆。
一、综合性质记忆
综合性质记忆就是以某些物质为中心,以它的化学性质为主线的一种综合记忆方法。我们以氯气为例。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它能跟金属、氢气和大多数非金属直接化合。能跟许多化合物发生反应。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根据这些化学性质,以Cl2为中心,以它的化学性质为主线,设计制成了如图1所示的复合投影片,在讲完氯气性质时,我们把图1所示的复合投影片映示在银幕上,给学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的深刻印象。通过综合性质记忆的训练,这部分的知识,学生记忆很深不易忘记。
Na H2
NaCl――――― ――――――――――HCl
加热 光照或点燃
与金属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Cu P
CuCl2――――― -――――――――――PCl3
点燃 氯气不充足,点燃
与水反应 P
HCl+HclO―――――――――― Cl2 -――――――――――PCl5
(次氯酸) 氯气充足,点燃
――――― HCl+O2 NaOH(冷放)
光照 ―――――――NaClO+NaCl+H2O
与Ca(OH)2反应 与可溶碱反应
Ca(ClO)2+CaCl2+H2O KOH(热洗)
漂白粉 -------KCl+KClO+H2O
图1
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药品和条件的探究为例说明之。
以分组实验展开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的教学,大胆地对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直接接触石棉网上的A氯酸钾、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C二氧化锰三种固体药品
A中; 木条直接接触氯酸钾,木条火星闪动,但不复燃,证明产生了较少的氧气。
B中; 木条接触掺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木条复燃,证明产生了较多的氧气。
C中; 木条接触二氧化锰,火星不变化,证明不产生氧气。
通过现象,同学们很快得出结论,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只有氯酸钾会放出氧气,而二氧化锰不会放出氧气。证明了氯酸钾是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二氧化锰只是改变了氯酸钾放氧气的速度,是个条件。然后再对催化剂这个概念加以阐述。原教材中的实验,操作繁琐,药品消耗大,耗时长,不适宜学生分组。实验改进后,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通过分组实验后,同学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而且把催化剂这个难点易化了。
二、实验探究活动,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有两种方式: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灌输,抽走了最生动的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变成了干瘪的知识传授。而实验探究学习是体验式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实验探究式学习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活动,积极探究出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的解决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解决问题。
1、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教师投影】指出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发现了某些金属与某些酸反应就能产生氢气。接着,老师提出探究问题:“那么哪种金属与哪种酸反应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呢?”
【活动与探究】实验内容,铜、镁与稀硫酸,锌、铁与稀盐酸反应,然后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同时填好实验报告。通过现象,同学们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反应越快越好,而不会从成本上,可操作性方面考虑。这时老师应及时反馈学生探索成果,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即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的。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学过的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呢?同学们思考归纳以下的反应:A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B 碳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花碳 C 碳与氧化铜受热生成铜与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E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受热生成铜与二氧化碳 F 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G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 H 碳与氧化铁高温生成铁与二氧化碳 I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请同学们思考上述9个反应中,哪个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大胆地提出假设:A B C 三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验证猜想】分组实验,提供给学生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碳酸钙块状固体,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同学们经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从反应速度上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只有碳酸钙块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是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整个过程中总结复习旧知识,提出新的假设猜想到猜想假设的验证都是学生的活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突出学生在你课堂上的主动行为,最大范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这堂课中教师只是适当调控、点拨和引导,这样更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实验探究活动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初中“一氧化碳”的教学中,先复习“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碳只能获得氧,即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只能失去氧,有氧化性。接着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一氧化碳,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学生自然就会提出“一氧化碳可能具有A 得氧——还原性、可燃性,B 失氧 ——氧化性”的猜想。那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呢?”同学们分组讨论,总体方案定在空气中点燃还原氧化铜。但在细节上有许多争议,问题大多集中在:一氧化碳是否需验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与实验步骤与氢气还原氧化铜有何区别?一氧化碳有毒,为了防止污染空气,如何处理还原氧化铜后的尾气?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教材中的装置可优化,把处理尾气的导管弯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上,两盏酒精灯就合二为一了。这种想法马很快就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如果这样加热前要通一氧化碳,停止加热后又要通一氧化碳,那么开始和结束的一氧化碳就无法处理。这时又有人想出解决的办法,酒精灯先在外面点燃尾气一会儿,再放到氧化铜下加热,结束时放酒精灯在外面点燃尾气。这样处理就创造性的把验证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和步骤改进了。在同学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实验探究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的,有利于教师恰当地处理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民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化合物中第二节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自追究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的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入手,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氯元素是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的典型代表,在自然界中有广泛的存在,对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本节内容也就轻而易举。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硅元素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内容,运用氧化还原知识和物质分类思想来学习氯气的性质也顺利成章。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镜引入新课
播放海洋视频:美丽的大海
播放文字资料: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含有丰富的生物、物理、化学资源,、黄岩岛争端问题不断升级,除外,关键还因海洋中的丰富资源。海洋中含盐3%,主要为NaCl,此外因还有MgCl2、MgSO4等盐类,致使海水既咸又苦,不能直接饮用。所以说,海洋是包括NaCl在内的巨大的资源宝库。如果将海洋中的盐全提取出来,铺在地球的陆地上,可使陆地平均升高150m。引入课题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元素。
板书: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氯元素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让同学们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含氯的物质。
环节二:生活中的含氯物质
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氯化合物,图片资料和分子式,如生理盐水、84消毒液、漂白粉、聚氯乙烯、合成杀虫剂等。
氯元素与我们的生活有这么重要的联系,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氯单质――氯气的有关性质。
环节三:感知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制备好的一瓶氯气,请同学们观察其颜色和状态。让学生说出其颜色:黄绿色,状态:气体;气味:刺激性气味;密度(让学生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判断):比空气大,溶解度:能溶于水(1:2),毒性:有毒,易液化为液氯。
特别强调闻有毒气体气味时应该注意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上闻氯气气味。
补充说明:现在实验室制取的氯气就是236年前舍勒发现时生成的方法,简单介绍所取化学反应原理。
环节四: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同学们画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一个电子,具有强氧化性,表现为典型的非金属性,运用分类思想对比学过的氧气、硅的性质推测氯气可能有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反应
学生写出氯气与Na、Fe、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反应前后Cl化合价的变化。(3学生去黑板上写)
(1)与Na反应:2Na+Cl2■2NaCl
(2)与Fe反应:Fe+3Cl2■2FeCl3
(3)与Cu反应:Cu+Cl2■CuCl2
【结论】氯气化学性质很活泼,可与大多数金属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直接化合。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1)H2在Cl2中燃烧
教师演示:H2在Cl2中燃烧的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能够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反应化学方程式: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思考】如果将氢气与氯气先混合后,经强光照射,结果还一样吗?
(2)H2与Cl2混合光照
教师演示:H2与Cl2混合光照
现象:混合气体经强光照射发生爆炸。
【结论】条件不同,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思考交流】金属、非金属跟氯气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运用氧化还原理论分析表现氯气的什么性质?
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这些反应中,氯元素价态都从0价降低到-1价。氯气在反应中都作氧化剂。
教师强调:一般地,氯气将金属氧化为最高价态如铁、铜。体现了氯气的强氧化性,它还可以与其它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如KI)反应。
氯与水反应区别于其它非金属性质,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用探究方法学习比较好。
3.氯气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一:氯气的溶解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1)装有氯气的针筒。
(2)用针筒抽取水,记录此时氯气与水体积。
(3)充分震荡,对比氯气与水的体积。
教师展示:氯水,请同学们观察氯水颜色并思考。
(1)氯水为什么呈黄绿色?
(2)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氯气在水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氯水中含有哪些溶质?
实验探究二:氯水的成分
学生实验:新制氯水分别滴硝酸银溶液、pH试纸、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思考交流,提问学生对氯水的成分进行分析:
氯水呈黄绿色,说明含有________,氯水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说明有______。
后褪色,说明,氯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________。
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果: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氯水因溶有氯气而呈黄绿色。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可推出新制的氯水的成分Cl2、H+、Cl-。次氯酸学生推不出来,只能教师讲解,溶解在水中的部分氯气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氯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H2O+Cl2■HClO+HCl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讲解:次氯酸的三性
①弱酸性(比碳酸还弱,离子方程式中要写分子式)
②不稳定性(光照易分解):2HClO■2HCl+O2
③强氧化性(漂白、杀菌)
【思考交流】
(1)新制的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Cl2,还是Cl2与H2O反应的产物?
(2)新制的氯水为什么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3)新制的氯水久置后性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探究三:氯水的漂白性本质
实验: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干燥的氯气中,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现象:氯气不能使干燥有色布条褪色,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分析: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水的漂白性实质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所以HClO具有漂白性,并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分解放出氧气。
由于HClO的分解,使Cl2和水逐渐反应,直至氯水失效,因此氯水要现用现制,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久置氯水成分为稀盐酸。
4.与碱反应
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原理,推测氯气与NaOH、石灰水能否发生反应?若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请一学生上讲台书写。
教师引导:氯气的含氯化合物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如禽流感消毒,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2003年春,我国出现重大“非典”(SARS)疫情,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安全。而含氯的“84消毒液”对SARS病的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消毒作用。
但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会危害人类,产生不良后果。
【学以致用】一旦发生大量氯气泄露,我们应该怎样自救?
请大家阅读文字材料,小组讨论后给出结论。
【材料1】2005年,京沪高速淮安段,一辆槽罐车与一辆迎面驶来的大货车相撞后翻倒在地,槽罐车上满载的约32吨液态氯气快速泄漏。事故发生后,组织周围居民(顺逆)风撤离,并尽量将居民安置在附近的某些(低高)处;消防战士则迅速向解放车头喷和喷洒已稀释的溶液(水和NaOH溶液)。
1.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说出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及用途;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典例分析
例1 (临沂)下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请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红磷燃烧时冒出浓厚的 。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 减小,致使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从而粗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燃烧结束后,当集气瓶 后松开弹簧夹,过一会儿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析:(1)由实验可知,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致使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3)当集气瓶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过一会儿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答案:(1)白烟 (2)压强 (3)冷却
例2 (淄博)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
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庵柿勘ǜ嬷兴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解析: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作食品保护气,A项正确;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不是质量,B项不正确;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差,C项不正确;稀有气体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但不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稳定,D项不正确。
答案: A
(三)专题演练
1.(郴州)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2.(南昌)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氮气 D.可吸入颗粒物
3.(巴中)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巴中城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变化。测得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是PM2.5,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 ②沙尘暴天气增多 ③太阳能热水 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⑤燃烧天然气 ⑥燃煤取暖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4.(天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5.(黄石)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必定加快反应速率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C.在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一般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6.(厦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7.(邵阳)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 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 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时,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8.(毕节)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请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上图装置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收集完氧气后,停止加热时,先要 。
(2)将红热的铁丝伸入收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时,要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的水,其作用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生成了一种带有 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 。
9.(菏泽)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利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时,锥形瓶内长颈漏斗要插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若要分离出锥形瓶中的固体物质,应用的分离方法是 。
(2)下面是利用装置收集气体的操作,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待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②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③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3)已知:氨气(NH3)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备氨气。请你从上图中选出制备一瓶氨气所需要的装置组合: 。
10.(咸宁)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请计算:
(1)制取O2的质量是 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一)课标要求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树立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溶液的形成,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知道固体溶解度及影响因素,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能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某种物质的结晶方法等。
5.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典例分析
例1 (烟台)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解析:A项,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混合物,因为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错误;B项,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正确;C项,油、水、洗洁精混合在一起发生乳化作用,不是溶液,错误;D项,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但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答案:B
例2 (莱芜)硝酸钾常用于配制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右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上述溶液由T1 ℃加热至T2 ℃(忽略水的蒸发),有关溶液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变为饱和溶液
b.变为不饱和溶液
c.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某同学在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搅拌,却发现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不溶,该现象可能是由下列 操作引起的。
a.用量筒量取20 mL水时俯视读数
b.用量筒量取20 mL水时仰视读数
c.称量KNO3时将砝码放在左盘(1 g以下用游码)
d.向烧杯中倾倒水时,有水溅出
(4)请写出一种能使(3)中固体全部溶解的措施: 。
解析:(1)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 g,所以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g26 g]×100%=23.1%,该溶液为饱和溶液。(2)将上述溶液由T1 ℃加热至T2 ℃,溶解度增大,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3)在T1 ℃时,称量6.0 g KNO3,加入20 g水,搅拌,却发现烧杯中仍有少量固体不溶,说明操作过程中使溶质增多或溶剂减少了,a、b两项符合题意。(4)若要使(3)中固体全部溶解,可加入少量水或升高温度。
答案:(1)23.1% 饱和 (2)b、d (3)a、d
(4)加入少量水(合理即可)
(三)专题演练
1.(怀化)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标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A.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
B.试剂M可以是活性炭
C.步骤Ⅲ属于物理变化
D.净化后的水仍是混合物
3.(青岛)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即变成纯水
B.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鉴别
C.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D.洗洁精洗涤油污时发生了乳化作用
4.(云南)小张同学用某固体物质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d中溶质质量可能大于溶液e中的溶质质量
D.溶液d和溶液e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5.(安徽)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
A.高氯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于98 g水,可配制2%的溶液
C.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D.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时有结晶现象
6.(泰安)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时,导致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
C.用托盘天平称取蔗糖时,将蔗糖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蔗糖配制溶液
7.(龙东)水在下列实验中的作用:
(1) (2) (3)
(1) 。
(2) 。
(3) 。
8.(龙岩)毛巾用久了会变硬变黄,原因之一是:用毛巾洗脸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与肥皂作用产生沉淀物(沉淀物可溶于酸)吸附于毛巾上。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钙离子可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
(2)证明自来水是硬水,可使用的试剂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为避免或减缓毛巾变硬变黄,其中一种方法是降低自来水的硬度。
①下列水净化的方法,一定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填字母)。
A.过滤 B.沉降
C.蒸馏 D.吸附
②含CaCl2的自来水,可用碳酸钠处理,处理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要让用久的毛巾变软,日常生活中可采用的一条措施是 。
9.(齐齐哈尔)结合水和溶液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 。
(2)水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列各组物质能用水鉴别的是 (填字母)。
A.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B.食盐和蔗糖
C.高锰酸钾和碘
(3)欲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完成此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
③称量 ④计算 ⑤量取
(4)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P点的含义是
。
②在t2 ℃时,向30克a物质中加入50克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克。
③将t1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④a物质中含有少量c物质,可用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的方法提纯a物质。
10.(重庆B)某同学用自制电解器电解水,为了加快电解速率,可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增强其导电性。当他在93.6 g质量分数为5%的硫酸钠溶液中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上产生3.2 g氧气。计算:
(1)负极上产生氢气的质量。
(2)通电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3)该同学认为电解速率较慢,又继续向通电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钠,若要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0%,则需要加入硫酸钠固体的质量是多少?
三、碳及其氧化物
(一)课标要求
1.知道金刚石、石墨等典型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干冰的主要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以及环境的影响等。知道一氧化碳的毒性、化学性质及应用。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典例分析
例1 (咸宁)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解析: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说法正确;B项,CO具有还原性,可以利用此性质炼铁,说法正确;C项,CO2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说法正确;D项,金刚石、石墨和C60虽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由于其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其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说法不正确。
答案:D
例2 (雅安)某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CO2的制取及性质探究实验。
资料卡片:20 ℃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氢氧化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7.3 g。20 ℃时,碳酸钠、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1.8 g和9.6 g。
请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装置A是用大理石制CO2的装置,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b处检验是否有CO2逸出的操作是 。
(2)装置C中放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湿pH试纸显示pH约为6,干pH试纸显示pH仍为7,实验结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