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8 10:36: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班级文化建设成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班级文化建设成效

篇1

随着中小学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教师走向学生、从划一走向个性、从单一走向多元,班级文化建设成为了师生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有效促进了班级的课程建设和班级的教学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学生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为目标。过去的班级文化更多呈现的是单一的爱国、励志等单调的化,其目的无非是促使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考试分数,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新课程实施后,班级文化建设也随着课程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发展、小组建设、多元评价、精彩生活等内容。本文就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做法作一探索。

一、四块展板文化建设彰显课程文化

为了更好落实新课程文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班级风貌。每个班级设立了四块文化展板。第一块展板的内容是小组建设。班级按照每组六人的原则,把班级人数按综合素质分成若干同质小组,并且要求小组内的六名学生团团坐,综合素质相近的学生面对面,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有助于小组的管理,要求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其它学生承担小组内的学科组长,即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管理及时、评价到人。第二块展板的内容是小组周评。即每周对小组进行评价管理,就是把班级的管理分解到小组内进行管理,通过小组的管理使班级管理走向微型化,提升班级的管理效能。小组的评价指标与班级的评价指标保持一致,小组即班级,有效增强班级的管理质量和效能,强化了小组内的竞争与发展。第三块展板的内容是班级风采。把班级内学生的各种特长学生的成绩展示在展板内,用于激励全班学生的竞争与发展,每月进行更换,同时可以通过评选班级新星、十佳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个性发展。第四块展板的内容是班级建设。把班级管理方面的事务展示出来,强化管理的团队意识及拼搏精神,实现班级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及时性。

二、读书文化建设彰显班级内涵

在班级的前左角设立一读书专柜,最上一层是报刊阅读区,学校为班级订阅了德育报、中国教师报和中国青年报,通过每日的读报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外部世界和成人世界,了解全国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成果。通过读中国教师报,可以了解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信息,丰富自己的学习理论。阅读中国青年报可以让学生了解时代的要求和精神,关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强化自己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甚至可以从报纸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读书柜的中间层是班级书架,一是学校统一配置的图书,二是班级学生主动捐助的图书,供班级学生平时阅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把班级的读书手册摆放在合适位置,供班级学生阅读。有的班级还设立了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展示区,相互交流读书体会和心得,促进学生多读书、常读书、爱读书,用书香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黑板文化建设彰显小组个性

为了展示班级小组的优势和学习成果,把教室前后黑板竖分割成多块,每块大约五十公分宽,每个小组有一块展板。最上面一行是组名、第二行是组训,下面是小组内平时学习的展示区域。班名的要求是选择具有激励意义的词语,且容易形成小组共同追求和思想,便于班级的评价与管理。如吉祥组、大雁组、鲁迅组、成功组等,组名代表小组组员的价值追求和小组品质,形成小组共同的意志,班级安排适当时候进行班级的展示与评价。组训以名言为准,一句最佳,便于书写和记忆,最好是小组内共同理想的代表。如:一切皆有可以。一分辛苦一分收获。

四、规则文化建设彰显班级管理风格

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前提与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园。班级制度的建设是班级保障良好学习环境和秩序的基石,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转变班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班级制度是在班主任主持下,由班长与班委共同制定的班级一日常规,一周常规等,班规的制定要具有班级特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特色,尽可能是每学期开学制定,期中进行修订,让班级制度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班级共同遵守的法规。制定法规的过程中,可以参照美国、德国、新加坡的班级制度建设,丰富制度的内涵,让制度具有良好的执行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中外不同国家的班规,从中学到有效促进班级学习生活的规则。同时,小组内也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组规,用于规范小组内成员的言行举止,建立文明小组和文明班级,实现班级的有序发展。

五、作业文化建设彰显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个性化的,作业也必然是个性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适量而有效的练习,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平时的学习要求班级建立有导学案、练习学案和学习纠错本。学生把每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摘录在学习纠错本上,并且进行分类总结,分析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找到自己的学习规律,有效促进自己的学习力的提升。导学案是教师编写的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要求学生一定在课前独立完成,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动地阅读教材习惯,学会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善于合作,敢于展示。在导学案练习中,学生要用双色笔把问题点勾出来,便于合作学习时解决,把解决的方法和窍门记录下来,形成学习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班级管理方式要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同时班级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也要更新,以形成新的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确实让学生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习与成长,学习不是掌握多少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阅读与练习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规律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成长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终身的一种生活。

参考文献:

篇2

一、动画造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Animation charactor design)是众多艺术造型方式中的一种,是指综合运用变形、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角色设计为可视形象。其目的是要对每一个动画角色赋予感染力与生命力。动画片涉及的内容广泛,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有情感、内心世界的表达,有奇特、诡异的科幻世界,有温馨、烂漫的童话王国,等等。因此,动画造型的样式与风格从现实到非现实有着巨大的跨度。

在一部电影作品中,男女主角的选择很大意义上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成败,而角色造型设计则是一部动画片的基础,决定着整个动画作品的风格,也决定着整个动画作品成败的命运。在动画电影里,其实真正的演员就是动画师本人,是通过他用画笔创造出来的角色,把整个故事演绎给大家。

举例来说,《功夫熊猫》制作费就1.3亿美元左右,总票房6亿多美元,在中国也是首映就1000多万票房,6天过亿,这与电影里动画角色设计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影片里至少有十个性格各异的角色,不用说熊猫阿宝了,狡猾睿智的乌龟、严苛认真的师父、蛮横凶悍的大龙,甚至还有阿宝的老爹面条大王鸭子,自负的典狱长犀牛,无不栩栩如生。而同时上映的几部中国动画片《葫芦兄弟》,《风云》,《潜艇总动员》等加起来,总票房也就1000多万,与里面角色设计过于概念化也大有关系。

二、角色造型设计课程常见问题

1.学生对造型方法掌握不熟练

动画角色设计的具体方法,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型演绎法、借鉴法、嫁接法、卡通魔板辅助法。但由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没有实际商业项目的实践,其训练很难得体现出有效性,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往往只注重学习的过场。

2.学生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虽然学习了解到,一般的动画影视作品中都会包含英雄型角色,良师益友型角色,爱人型角色,反派角色,丑角等等。但对其理解过于机械,所设计的造型过于常规,而忘记动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打破常规。

3.学生对造型设计的规范性认识不足

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制图规范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地去准备和对待。不仅是像迪士尼这样大型的制作公司会苛刻的要求细节,即使是一些中小型的动画公司,也都会对动画造型的细节严格要求,因为这些造型会分分秒秒的出现在影片中,所以他们的动画角色设计制作规范要求的很具体和严格。其制作规范包括:角色比例图,转面造型图,表情造型图,口型图,典型动态图,颜色制定图,造型结构图。

三、角色造型设计课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说到解决办法,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上课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平时多看一些优秀的动画短片和电影。像《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等,每年影院出版的一些动画大片就不必说了,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常在网络上欣赏大量动画短片,包括每年的最佳奥斯卡短片奖作品,昂西动画节开幕作品等等,其中所包含的动画造型比课本上的知识要丰富得多。

2.平时多到相关动画设计网站浏览和下载资料。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定期搜集资料的习惯。每个成熟的动画师都有些常去浏览的设计网站,并在那里下载大量的自己喜欢的动漫资料。如果每个学生的电脑里面存储了下载来的上万张图片和几十、几百G的影像,文字资料,那么对他自身的创作过程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平时多到动漫相关市场购买优秀的动画角色模型。一部优秀的动画剧集,里面必然离不开造型独特、性格各异的角色,如果把这些角色的模型买来,摆放在自己的桌边和床头,随着时不时的观摩和把玩,必然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建立起对优秀角造型的经验总结。

4.平时一定要多去思考优秀的动漫角色成功之处。思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加深学生所学的造型理论知识,并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造型的风格以及趋势,因为“掌握的东西未必都理解,但是理解的东西一定是你都掌握的。”

5.平时多给学生布置动漫速写的作业,并培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在临摹中学习和创造优秀角色。因为动画制作最后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光是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所以平时还是要把以上的一切积累都在纸上画出来,甚至到能默画出来,唯有如此,才能谈得上去创造。

四、总结

在动画角色造型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一定要注意引导和示范,更要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让学生从兴趣的角度着手训练,比如作业的布置,以自己为原型,灵活运用各种创造方法,设计3个不同的动画角色造型等。学生通常会设计出饶有趣味的优秀作品。

篇3

白蕉镇灯笼中心小学承载的使命犹如灯笼薪火相传,肩负着传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祖国未来新型人才的重任。学校以打造“灯笼文化”为主题,构建 “七彩九色灯笼文化”体系。“七彩”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阳光的颜色,“九色”是指在“七彩”的基础上再加“金、银”2色,由此组成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七彩绚丽的校园文化。由此,开展一系列的“灯笼文化”建设活动,让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着灯笼文化校园的魅力,促进学校办学品位和质量的提升。

学校办学理念为“点亮七彩灯笼,照亮精彩人生”。办学理念解读:“七彩”是指彩虹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也指学校多方面的建设和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灯笼”是指灯笼中心小学,包括学校和学生。“七彩灯笼”一是指学校的“七彩九色灯笼”的各方面建设;二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点亮七彩灯笼”是指:全方位建设好灯笼中心小学,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照亮精彩人生”是指:学生通过在灯笼中心小学学习和生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将来人生丰富多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办学目标:构建灯笼文化,弘扬灯笼精神,培育灯笼新人。以艺术教育为龙头,以文学社、舞蹈队建设为抓手,以乡村少年宫活动为平台,以体育节、艺术节为载体,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多措并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红灯笼”文学社建设。成立文学社,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搭建了一个有力的平台。二是“橙灯笼”运动天地建设。学校坚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真落实每日大课间,每周落实教职工文娱体育活动,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提高师生身体素质。三是“黄灯笼”古诗长廊建设。学校注重传承和弘扬祖国的经典文化,把校园东架空层建设成“黄灯笼”古诗长廊,墙壁立柱涂刷一新,营造古色古香的读古诗环境,并配有班级背诵古诗展示栏。四是“绿灯笼”人行道建设。从小教育学生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其意义是重大的。主校道左侧添置四组花箱,既富有观赏性,又起到隔离人行道和车行道的作用。主校道右侧根据学校情况精心设计文化石头,刻有灯笼校徽和“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标语。五是“青灯笼”缤纷花园建设。四季常绿、环境优雅,花圃小径错落有致的植物园,是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校道两侧、校园南面新增植树绿化面积,校园北面新建小花园,花圃小径优雅别致,校园四季常绿。校园花木配置艺术化的植物标牌和人性化的提(警)示语。学校重视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翻新修建连廊,增设电子广告牌,装饰了“登登”“珑珑”吉祥娃娃,在二楼设计并装饰了英语知识长廊。七是“紫灯笼”《三字经》长廊建设。《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在教学楼西架空层,在每个柱子上安装了多幅《三字经》内容。八是“金灯笼”书屋建设。孩子们走进书屋,从中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和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把W校玻璃室一楼建设成“金灯笼”书屋,为书香校园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九是“银灯笼”书吧建设。书屋与书吧,是我校师生课余时间最向往的好去处。教学楼中部的二楼楼梯间增设开放的“爱心书吧”,中午对个人开放,下午对班级开放,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文明有序管理。

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结合灯笼特点,提炼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七彩灯笼、精彩人生;校训:点燃自己、照亮他人;校风:水晶灯笼、表里如一;教风:开灯启智、爱他正己;学风:张灯结彩、快乐学习。二是设计校徽、校旗,拟定灯笼文化标语,如:“我是灯笼人,我爱灯笼”“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点亮灯笼,照亮一生”等。设计灯笼卡通人物――“登登”“珑珑”。

篇4

一、建章立制,倡导和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和谐校园”制度先行,用制度的力量来规范、引导、凝聚师生的行为和情感,是奠定和谐校园的制度基础。近年来,清溪初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职称晋升推荐方案》《教师外出学习制度》《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分类管理;组织执行对象们学习交流,让制度“隐于心、显于行”。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评议制度,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借助各种途径如“家长会、校讯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齐抓共管的态势,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运用规章制度管理的转变。全校师生员工的一切活动,有凭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和民主化校园管理的统一,这也为一所科学规范、民主和谐的现代化校园的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强化服务意识,营造和谐

该校落实在行动上,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整合现有各级各类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迎新年掼蛋比赛”“庆元旦女教师跳绳比赛”“三八妇女节K歌比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等,鼓励并资助教师积极参加县内外教学大奖赛、课题研究、个人研修等促进专业成长的活动。这些文体活动、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让教师增进彼此了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主题文化,彰显和谐

一所学校,基业长青的奥秘是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最高境界。因此,校园文化创建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是“清中人”的一致追求。

1.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主题教育的熏陶作用

该校建成了以“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经典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校徽、校风、教风、学风”展示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达标活动,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别具一格、形式活泼的主题窗口就像一道道无言风景,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得到启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育,最终达到“主题育人”的目的。

2.坚持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多样化

该校出台《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要求班级文化在建设四项考量内容(班风、班级公约、1平方米面积的班级文化墙和班级特色文化角)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做到“个性化、人文化、特色化”,初步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班级多层文化阵地。

3.注重细节,增添厚度

主题文化的育人价值无法估量。2015年,该校在全面巩固原有校园主题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细节,消灭死角”的口号,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形式,如“标志性文化、楼梯文化、橱窗文化、墙壁文化、标语文化”等,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气息,给徜徉在其间的师生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如今的校园也是每位学生的精神家园。

四、着力“活动文化”,体验和谐

为了让和谐的氛围“可感觉、可触摸”,把学校打造成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活动是达到目的最直接的手段,成效也最显著。

为此,该校依托“我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的开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兼顾青少年“三观”教育。一举多得,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台阶、有特色、见成效”。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80-2

通过易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是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中关于“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重要举措。“易班”是上海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2007年,上海已试点建设易班网络社区,上海建桥学院作为第二批试点院校,2010年5月开始开展易班建设。易班启动后,学校领导准确地把握了易班定位,围绕易班特性,强调应充分发挥易班育人功能,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让易班成为辅导员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阵地。作为学校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一项有力措施。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设易班是做好易班工作的基础,为全面贯彻、切实推进易班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积极进行探索实践,有助于民办高校学生教学管理进易班的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一、易班,教育系统的文化品牌

网络在我国兴起和发展的近二十年间,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虚拟化的特性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把整个社会连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与时代连接的年轻群体,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了上网的主要群体,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认识、思想动机、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的影响也日益深刻。“90后”大学生们在网络中不仅得到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了眼界视野、同时找到了交流沟通展示自我抒发感情的崭新空间,成为大学生娱乐和展现自我才华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大学生无法缺少的沟通交流生存“空间”,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方式。顺应学子需求,2007年,上海部分高校开始建立网络班级,易班的开展借鉴了SNS社区的核心理念,是WEB2、0的典型应用,受到大部分用户的欢迎。上海易班是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是在上海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融合了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邮箱、网盘、手机应用等功能。“易班”作为网上班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网络时代凝聚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新途径。

二、易班在民办高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网相争”,易班遭遇对手

当前,易班――大学生互动社区网站的发展很快,特别是2012年一系列的升级改版后,网站的界面、功能等都有很大提升,其中手机易班、班级内定向微博等功能颇受大家关注和欢迎。但是,在这些繁华背后,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特别是易班与普通社会社交网站框架结构和内容建设的趋同性。经常使用人人网和微博的网友,登陆易班后会发现,易班与这些普通社交网站的框架结构差别并不大。从网站的内容看,易班上的的信息中,新闻类和娱乐性内容较多,也没有体现出易班所特有的优势来。

1.人人网。当下,随着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SNS作为Web2.0的典型模式之一,悄然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属于中国自己的校园SNS社区――人人网更是在中国各大高校掀起热潮,成为中国最聚人气的大学生交流平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人人网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拥有了自己的舞台。模仿也好借鉴也好,人人网这个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交网站这两年着实火了一把,彻底颠覆了中国社交网站,一时间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其创始人王兴于清华大学毕业前往美国留学,在美国他发现了SNS网站在中国市场的空白,于是带着创业梦想和新的思考与理念回国,将“Facebook”的整套模式搬进了中国市场。从2005年到今年,五年时间里,人人网经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网内试运营到现在人人网已占据国内校园SNS75%的市场份额,覆盖全国3000所高校,8000所高中及7000家公司,以及海外12 个国家1000所学校,实名制注册用户数1500多万,活跃用户 880多万。

2.博客。博客(Blog),又译为网络日志,它是个人网络内容的一种形式,时间以倒叙方式由新到旧排列,并且不断更新。随着博客的发展,微博逐步映入人的眼帘,成为目前的流行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博客和微博已成为人们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最盛行的沟通工具。

3.微信。广义的“微信”主要指的是以微信息作为传播内容的新媒体载体,也就是指传播电子和数字等虚拟形态的各种类型的短小信息,如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的载体的统称。狭义的微信是指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因其门槛低、时尚、快捷便利等优势年轻人间红透一时,将沟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自身优势发挥不明显

易班作为大学生的一个互动社区,本质是是一个思政平台,这是隐形的属性。它的以班级为主的框架建设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在网站的内容建设上,如果能够把与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生活相关的所有信息集散在班级易班中,将能够最大化地服务学生,吸引学生。这才是易班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同时, 比起大部分社交网站,易班突出应突出其学习功能的展现,同样也是易班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高校中,易班建设或推进过程中二者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及作用的发挥,无法突出竞争重围,走“异质化”道路。

三、班级易班凝聚力建设的探索路径创新

上海建桥学院,建校时间短的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学校提供各种资源的信息化手段还不够丰富和完善,学生查询信息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通过在班级易班中提供与同学们大学生活相关的各类信息,把易班建设成为一站式信息集散地,从而丰富易班建设的内涵,吸引更多的同学登陆易班、驻留易班。这是我们目前考虑的主要建设方向之一。学校将班级易班建设成我校学生学习、成长的公共网络社区,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促进学风建设的有力臂膀。发挥易班自身竞争优势,避免与其他网络平台同质化。将易班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生活后勤保障的服务平台。建设班级易班品牌特色。以班级为单位,充实丰富班级易班建设内容,突出班级特色,打造品牌,凝聚人心。

(一)以全校为范围,规范要求创建

学校党委非常重视易班工作,设立了易班工作站、易班发展中心、及“校长在线”,学生处多次召开易班主题会议,就如何积极依托易班网络互动平台,开展学校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充分听取意见。学校出台了《上海建桥学院易班建设细则》,将易班建设成我校学生学习、成长的公共网络社区,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促进学风建设的有力臂膀。学校有统一的网盘建设规范内容,包括有:学生手册、班委职务、帮困资助、休学补考、评优评奖、寝室社区、入党指南、文明修身、校历等。要求按规定统一规范建设。发挥易班自身竞争优势,避免与其他网络平台同质化。将易班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生活后勤保障的服务平台。建设易班班级品牌特色。以班级为单位,充实丰富班级易班建设内容,突出班级特色,打造品牌,凝聚人心。为总则在全校全面铺开,规范要求进行创新。且新生易班注入率为百分百,每个班级设立班级管理员,层层负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有联络。截止目前我校共建易班班级668个,全校累计有26968位师生注册使用易班,班级注册率和学生注册率始终保持100%。近一年来我校易班共话题29.1万多个,师生撰写博文30300多篇。

(二)以班级为重点,打造品牌特色

1.关于班级易班话题分类。班级易班中的话题,其实就是班级中的一个BBS公告栏,它提供了话题分类的功能。因此,我们觉得在话题分类中,应该至少包括如:通知公告、班级事务、课程学习、党团建设、帮困助学、寝室社区、校园动态、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国防教育、网络易班等11个大类。各个学校、专业班级还可以根据班级特色和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添加个性化的类别。这样,无论对于发帖人还是看帖人,都提供了方便。

2.关于班级相册夹建设。易班班级相册是个很好的应用。同学们把大学四年生活的各种照片上传至易班保存,在毕业时甚至毕业后,都可以随时前来查找曾经的欢乐时光和下载相关照片。易班相册纪念功能即在易班相册夹中上传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活动照片,亦可上传各种校园学习生活照片、学生风采随拍等,从而实现在校学生成长记录、青春纪念功能。如军训。军训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履行兵役义务的基本形式。对军事理论教学及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进行拍照、上传、留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吃苦精神教育。

3.关于班级网盘建设。班级易班的网盘容量为无限大,是易班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把有关于大学生活的相关信息存放在这里,随时需要随时提取。而且,网盘可以再一级目录现创建二级、三级子目录文件夹。因此,我们在开展易班班级建设时,要求班级要有规定的一些目录和内容,然后各个班级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创建富有特色的一些文件夹和内容。如商学院会计专业在网盘设置里会建立会计上岗证的学习资料;旅游专业会在网盘里建立导游证文件夹上传关于导游证的学习复习资料;外语学院日语专业则会在网盘建立关于小语种学习资料;艺术学院则会在相册里上传学生的平日作业,一来对自己的作业做一个电子存档,二来为自己将来的毕业设计提供创作素材和灵感。

四、结语

随着E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学生教育管理需要适应发展趋势创新工作载体,易班工作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平台。通过易班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无缝对接线上线下教育的生命力。通过易班平台加强学生教育,开创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了更好做好易班工作,学校分析了易班的特点和优势,以服务学生为切入点,以公开、透明与学生利益有关事项和办事程序为目标,以学习内容建设为核心内容,为尽量做到简单、易行、规范,发挥系统建设力量,搭建一站式信息工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姚惠兰.论易班建设中专任教师的介入作用及其方式[J].华章,2012,(26).

篇6

班级管理的创新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带有明显的层级色彩,这一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影响教育的公平性与民主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改的纵深推进,应将制度规范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标准,推行合作共赢的微教育学习模式,以“自主”和谐型班级管理这一理想状态为目标指引,完成高度自觉的内省型“德治”现代管理模式构建[1]。

一、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概述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导致微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出现系列问题[2]。首先,教师对于自身角色面临的文化转型把握不够精准,出现错位现象。传统班级管理中一般采用的是班主任为中心的负责制,事无巨细一人解决,也称之为“家长式管理”,学生易产生畏惧心理。该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造成了教学与德育的二元对立局面,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其次,对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形成阻碍。学生是班级管理现代模式的中心主体,然而现实中并没有将班级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管理仍处在萌发层次。第三,现有班级管理制度受成人社会影响,明显存在层级特征,依次为班主任、班干部、大部分学生和问题学生。最后,普遍存在的班级管理一大问题就是师生关系的对立。这不仅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和机制运行,还左右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与班级精神凝聚力的大小。尽管素质教育与课改不断发展,但教师往往站在监督者、惩戒者的高度,对班级管理问题作出评判,而未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陪伴者、引导者的身份去解决。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带有不对等沟通的色彩,造成师生对立的结果。

微时代技术媒介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挑战,班主任一要及时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根据班级实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并与家长保持多渠道沟通,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始终把握住学生这一根本。二要做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的工作,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离不开班级管理的有效开展。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打破了教学与德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坚实壁垒,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只须予以引导和辅助,有助于班级秩序的维护。三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自我修养水平[3]。学校可以通过微课、慕课、MSN、QQ、微信、翻转课堂、微博等微媒介,对学生开展多途径的微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微教育的便捷高效,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有所感悟。教职人员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余,可以针对微教育理念做专题性研究,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深入了解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不同教学管理媒介,并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验证,摸索出适合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级管理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4]。合理规避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制度弊端所造成的管理漏洞,与学生共同创建焕然一新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推动班级健康有序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常见模式与问题

班级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照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所采取的一种科学合理的职能手段,其常见模式及问题如下。

1.随意型――“人治”

作为班级成立阶段的管理者,教师主导的班级管理基本依靠工作实践中累积的管理经验,使班级工作得以如常运转,形成随意型管理模式。传统型教育管理体系中,实行班主任中心负责制,班主任的工作绩效与班级管理成果是直接挂钩的。班级管理事无巨细都由班主任一人过问解决,虽然德育工作效率较高,但形成家长式管理,且与教学割裂开来,并不利于班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部分教师在从事具体班级管理工作时,受限于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个人性格等因素,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呈现一边倒的发展态势。多数教师因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执教与班级管理中,对待学生采取亲切随性的态度,意图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与沟通屏障,但却没有把握好分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像话家常,过于宽松。还有一类情况是教学管理者在与学生接触时,唯唯诺诺,对于学生不合时宜的行为不敢批评教育,生怕影响个人工作评分。学生在班级工作中说一不二,教师工作被动,失去对学生的合理管控。亦生亦师教育观的过度解读与应用,造成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过度依赖[5]。

2.制度型――“法治”

师生逐步相互了解以后,选拔班委成员,建立起班级契约,班级管理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班级管理工作的零散经验。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指导下,明确班级管理工作的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个班级成员,将班集体全员纳入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从细节处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严格遵循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形成相对合理、较为完善、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的班级管理工作制度。虽然制度促进工作高效完成,但制度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教师发出指令,班干部执行传达,学生只有听从。这一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会伤害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工作开始由过于宽松的“人治”阶段过渡到过于严苛的“法治”阶段,与以生为本的微教育理念并不相符,给班级管理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6]。

3.内省型――“德治”

班级文化的建设对班级管理影响匪浅[7]。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从空间上为教师、学生营造了丰富、与时俱进、独具个性的班集体生活环境,班级精神文化则从时间上对师生关系的建立、道德文明建设、行为规范、班级精神、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更深层次的影响。班级管理在进入到“德治”阶段后,班级精神文化的渗透作用逐渐凸显。教师逐渐从班级管理的繁琐事务中抽身而出,专注于教学教研,班级事务的管理职责开始分散到班干部、合作学习小组及至每个班级成员肩上。通过举办多类型的集体交流活动,增进班级成员相互之间的情感,加深对班级精神的体认,强化班级管理对于共同心理契约的认定,把强硬的行为规范与管理制度内化为发自内心的能动自律的道德需求。在实际班级管理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疏于引导、放任学生独立解决,对班级文化建设并不重视。而学生虽然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但对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的认识并不成熟,加之年龄问题,无法发挥自我反思的内省主动性。看似高度自觉,实则一片混乱,难以形成具有人文情怀、和谐、高度自觉的班级管理模式。

4.和谐型――“自主”

从原始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到和谐型的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的变迁在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不断革新。和谐型管理模式作为班级管理的理想状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成员道德自律能力的提升,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与理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宽容、创新、和谐、融洽的生存环境,并树立理想目标,指明发展方向。当然,这并不代表班级管理的和谐状态是乌托邦式的存在。教师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紧跟微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微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方针,遵循民主、自主、可持续、高效等管理原则,用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实现对学生尝试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引导[8]。

三、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在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班级文化、学习生态环境、学习平台的创新。结合常见班级管理模式及问题的梳理,提出由微教育理念指导的班级管理新模式如下。

1.重构课改,审视微教育理念

新课改从思想道德、文化学习、个人修养等不同侧面对班级管理提出了细致全面的要求。微博、微信、微课、慕课、虚拟社区等微媒介手段的不断涌现及应用,需要教师及学校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教师不能僵硬教条似的照搬微教育理念,而应该以学生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共同制定民主、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规范[9]。以微教育媒介平台的新颖、方便、多维立体来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透过德育工作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来重构课改,指导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升管理成效。

2.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

翻转课堂凭借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媒介平台,呼唤传统教育的“课上”与“课下”活动,包括经验引导、概念剖析、意义探究、应用实践等框架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录制教学视频进行线上教学与教学互动。比如当下推行的微课、慕课、QQ教学与微信教学群等,利用学生对于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熟知程度与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营造微教学氛围中的线上课堂[10]。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课余时间利用这些微教学手段,能够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收到反馈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问题作出教学评价,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间的互动沟通,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增强班级自主管理的凝聚力。

3.丰富媒介,创设微模块管理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微媒介平台及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方法。在微课堂教学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多维度虚拟学习及班级管理社区。虚拟班级管理与主题学习的开展,可以达到有效辅助现实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联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目的。比如班级精神的编辑与推送、学习成绩的在线查询、班级成员间的即时通讯、班级重要事件与学习日程安排的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堂虚拟主题学习及班级管理社区动态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情况,家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及在校表现,学生可以借助虚拟的班级管理与主题学习相互监督,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微媒介丰富了班级管理的方法,协助师生创设教学相长的微模块管理,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推动班级文化建设[11]。

4.注重反馈,以教评推动教改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多元化的教学对象与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在构建班级管理新模式时,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坚持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学习班级自主管理[12]。教师要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注重倾听学生的教学反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主题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班级管理的能力,促进微教育背景下教改的推行。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班级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班级事务处理的自主参与,挖掘学生自主管理的潜力,形成微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合作学习与课改重构的强劲助推[13]。与此同时做好班级文化的相关建设,利用微教育时代的发展特色,不断丰富教育媒介手段,将班级管理内容量化为主题模块,并针对不同模块类型的教学评价作出教学反馈。纵深推进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互动,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 刘惠娟.班级管理共同体及其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 王忠惠.微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出路之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4(16).

[4] 彭廷银.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1).

[5] 顾东臣.“亦生亦师”教育观下的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6] 黄素娥.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7]邓.班级文化对中学班级管理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8] 袁川.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9] 唐春吾.合作管理、大胆创新、充分自主、勇于探究――论新课标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篇7

科学布局 建设校园文化系统

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布局和设计时,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重视把学校办学理念与观念文化建设成校园标志性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凸显学校精神。学校的办学理念为:立足行业,面向国际,创新模式,培养人才。学校精神为:胸怀大局,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追求卓越。

经过全体师生大讨论,形成了校训:用心极致,追求卓越;校风:崇德、创新;教风:敬业、精技;学风:勤学、强能。这一理念系统表达了学校的培养目标、治学方略和办学特色,也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行为识别系统展现师生风貌。一方面以规范化的行为特征展现师生风貌。学校规章规范了办学行为、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学生行为和服务行为,显示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行为特征,如师德承诺、岗位考核、校区禁烟、重大活动教工佩证上岗、学生进入实训区整队着装、学生校园佩戴胸卡等。

另一方面,以专题化的行为特征展现师生精神状态。如13届市运会开幕式表演、17届省运会开幕式表演和上海世博会气象馆、尼泊尔馆的服务,以文明、优质、活力、专业的行为特征,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学校名片。

视觉识别系统塑造特色形象。学校标志为成长中的大树的抽象图形,意蕴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手脑并用,德艺双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一标志已广泛用于学校会标、指示系统、广告牌、公共绿地、聘书、荣誉证书、工作笔记本、信笺、信封、名片及各类标牌,并赋予了标准字、标准色。学校建筑风格现代、开放、大气,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绿化规整有形、疏密相间。

例如,学校中央大道上“马踏飞燕”的主雕展示了行业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勇于探索、一马当先的时代精神;雄浑向上的灵壁巨石寓示学校欣欣向荣;学校以校训、校风等理念命名楼宇名,以常州知名旅游景点命名路名。

积极探索 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教社政[2004]16号)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的兴起,新型的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急需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

近年来,学校把普遍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礼仪教育和节庆教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生涯文化、礼仪文化和节庆文化。

建设职业生涯文化重内涵。开展职业生涯文化建设,从新生举行“我与职业生涯”报告会,到班级举行职业生涯小品表演、系部组织“感受职业”企业节活动,培育的是体验文化、模拟文化;从学生测评职业意向,到每个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培育的是规划文化、反思文化。从学生按照生涯规划步骤完成各种文化学习、专业学习,到技能训练和各项考证,培育的是学习文化、考证文化。从学生开展的职业服务、打工活动到创业实践,培育的是打工文化、创业文化。

建设礼仪文化重操作。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历史久长、基础坚实。礼仪文化建设着重抓五个环节:

环节一:普及礼仪知识。学生人手一本《学生礼仪》手册。环节二:推广礼仪活动。班级和系部举办礼仪讲座、辅导、小品表演等。环节三:开展礼仪训练。班级在礼仪员带领下进行礼仪训练。环节四:试行礼仪测试。把礼仪考查作为学生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环节五:组织礼仪大赛。学校成功举办了由“礼仪规范表演”和“礼仪文化展示”组成的礼仪大赛,江苏省17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队伍、迎宾队伍和闭幕式颁奖人员均由学校礼仪学生担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学校礼仪文化的风采。

建设节庆文化重参与。节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载体和阵地,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学校上半年“五四”前后的节庆活动,下半年“一二·九”前后的文化艺术节、技能节等,是学生们翘首以盼、乐于参加的文化盛会。

具体来说,学校节庆文化有三项:一是法定节庆:包括全国性的重大节日,如清明 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一二·九纪念日、元旦等。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举办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合唱,比赛精彩纷呈、迭起,让师生受到一次震撼心灵的教育。二是专业节庆:如学校的技能节、旅管系的烹饪节、外语系的外语节、电子系的动漫节、经贸系的贸易节,普及了专业文化,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兴趣。三是校本节庆:如校文化艺术节、礼仪节、军训节、创新节、劳动节、爱心节等。校本节日更能体现学校教育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原创性和吸引力,是校园的“活文化”。

篇8

1要想全班形成统一思想,追求上进,达到小组一体化建设目的,班级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班级文化虽是是班级管理中看不见的软件;但却是凝聚并促使全班前进的“引擎”。在班级组建初期的军训期间我就和全体学生共同制定了“班训”、“早操口号”、及“班级誓言”; 其实目标、口号和希望并不就是文化,只有把它内化为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把它们的价值观融入一个思想和一个行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这些文化内容的构思我都是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后共同定的稿,从内心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内化为思想和行为减少了阻力。.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我班级提高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班级成败的关键因素。

2小组的人数及分法的合理与否是决定“一体化”建设成败关键因素。

没有团结的团队精神,班级难以成功的,同理小组也一样。如果人数少了小组的某些行政作用又不好发挥。如打扫卫生,由于是农村中学,校园、实验楼、办公楼、及教室内卫生都是班级的卫生任务区,小组人少了根本无法完成。经过多次实践我实行四人一小组制,八人一大组的管理体制。学习及行政评价以四人小组作为主体评价,即学习成效、卫生和纪律管理评比都以四人小组为主。每一天都由八人的大组,按每四人一小组,分成教室卫生任务组和卫生区任务组,那个任务组失职就扣那个小组的评比分数。同一大组的内的两小组成员,分别按每小组四人坐在前后两排,又解决由于小组人数少,偏科学生不容易合理搭配的问题,前后两组学习上还可以取长补短。另外虽然小组评价以四人小组为主体,但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还根据成绩,纪律,卫生情况进行最佳合作大组的评选。这样在调动了小组之间的合作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有效避免小集团意识。

初入学时由于对每个学生的成绩、习惯、性格及家庭情况的不甚了解再加上初次进行这种教育方法实践,在组建各小组时,也破费周折。一开始是只照顾各小组成绩均衡,根据学业成绩情况大致把学生分成四档,让学生自由选择组成四人小组,后来实践证明,这种充分民主自由的分组法,有利有弊,自主能力强的小组无论学习还是纪律、卫生都越来越好,可以说“小组合作”对他们的进步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自控能力差;“玩心相投”的同学组成的组,进步就不那么明显,有的甚至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后来,再组建小组我就采取了自主组合和民主集中相结合,各方面进步都很大的同学,说明他所在小组适合他,那就尽量尊重他们选组意愿;表现差的或不进步的同学,则由班干部和各组组长及他本人共同决定他分到那组。采取此种分组方法后,效果非常明显,我班无论班风还是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提升,在班级综合量化评比中,我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45人中,学习成绩进步的有35人。从此以后,我每半学期(某组非常不和谐时,一月也可能)就微调一次进步不明显的小组成员;就有效的预防了某些同学常在一个组会产生“免疫力”――失去了前进动力;同样也“逼迫”了不少不想分开的小组成员,继续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进步,来证明自己小组是不需要调整的。

3建立起一支团结而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是小组一体化建设的有力的支撑。

班干部的选举也采用民主集中制,由各个小组推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投票选出各个岗位上的班干部。学生自己选的,自然就听从他们的管理。卫生,纪律方面的班干部负责管理监督纪律、卫生得分评比。学习方面班干部负责对各组课堂表现及成绩进步进行得分评价。选出的班干部评价管理各个小组,必须公开、公平、公正,不然超过2/3的小组长对某班干部不满意就可罢免他。经过实践学习经验借鉴如下:

(1)坚持抓同学和班干对班级的双轨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

(2)坚持不定期召开班级核心组和班干、团干会,研究班级动态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上;

(3)坚持对班干和团干的工作指导、集中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4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小组合作一体化建设成功的有力保障。我通过近一年实践我对小组学习和行政实的评实行“交叉的管理模式”。

4.1所谓的管理是指纪律、卫生等行政管理和学习管理实行两条线计分制制度,班级墙壁上有两个评比台,分别进行学习和行政分的独立评比。两个评比台都有“日评比”、“周冠军”、”“月辉煌”三栏评比。两个评比都实行每日评比一清零,每周一清零,每月一清零的制度。这样每日一清零,每周一清零,每月一清零不至于有的小组因为一时的落后,失去评比的信心,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小组自我管理的信心。

⑴学习实行“加分制”;有“日评比”,根据各小组课堂表现,每日一记分,评比出名次后相应的加一定分到本周里,再评出“周冠军”。

再根据每周的名次相应加一定的积分到每月,从而评出“月辉煌”,月末对各小组进行总结评价奖励。

⑵纪律和卫生每日实行“扣分制”,每天一个值日班长负责本班的一天管理和扣分,每天扣分都公布在在评比台的“日擂台”上。和学习评比一样,每日一记分,评比出名次后相应的加一定分到本周里,再评出“周冠军”;再根据每周的名次相应加一定的积分到每月,从而评出“月辉煌”,对各小组进行总结评价奖励。评另外学校有例如像会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活动时,实行重大活动奖励分,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督促。

篇9

二、大专院校学风建设工作实践探索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分析总结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将学风建设与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到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要采取规范流程、细化工作、扩大宣传、正确引导等措施,在全校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分阶段执行全年学风建设工作

一是执行学风建设准备阶段,从新生入学开始至军训结束,重点在于新生的入学教育、班级建设,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执行强化、检查学风阶段,从新生正式上课至第一学期结束,以教学周为单位分为五个步骤,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和重点检查项目,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执行巩固学风建设成果阶段,从第二学期开始,以教学周为单位,分四个步骤执行。分别为: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同时结合评优评奖等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四是执行总结交流、推进学风建设阶段,在一学年结束之前,组织召开各类经验交流会,探讨工作成效及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工作。以上四个阶段的学风建设执行过程及具体内容见下表:

(二)多渠道开展学风建设宣传工作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有机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渐形成校园、班级和宿舍三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风建设宣传阵地。首先,校园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和勤奋学习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系列专业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以及学习方法座谈会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校团委鼓励建设以专业为导向的学生社团,开展和学业有关的竞赛活动,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强化专业宣传教育,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其次,班级是学风建设的基本单元,创建优良学风班是学校学风建设工程的着力点。建议为各个班级安排固定晚自修教室,落实晚自修制度,加强监督检查,通过教室板报、宣传栏展示班级建设成果,使之成为班级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宿舍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工作中敏感而又重要的地带,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可以由学生组织承担对宿舍安全和卫生检察监督和评比的任务,以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宿舍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结合“大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开展“优秀宿舍”和“优秀个人”的评比活动,把学生宿舍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窗口。

(三)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方式

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应当具备较高的教育管理水平,同时性格开朗、思路开阔活跃,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能真诚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目前,大专院校普遍面临师资力量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时间精力受限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设立辅导员(班主任)连任制。对于人数较少的专业,可以由一名辅导员(班主任)负责该专业三个年级全部班级的管理工作。这种带班模式虽然班多、人数多,但是学生专业相同,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同时由于有共同的辅导员(班主任),各年级的学生之间沟通较为便利,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择业就业等方面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和有效帮助,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班主任)在这方面的工作量,便于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班级整体管理和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上。经过实践证明,辅导员(班主任)并没有因带班数量和人数的增加而降低工作质量,反而和学生的沟通更加顺畅,管理工作得心应手。另外,可以实行“学生辅导员”模式。对于人数多、班级多的专业,可以为新生班级配备同专业高年级“学生辅导员”,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学生辅导员需要经过严格筛选,选聘的学生不仅要求责任心强、有耐心,还要求在工作、学习等各方面表现优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具有说服力。学生辅导员工作可以涉及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环境、协调宿舍关系、专业学习辅导等方面,他们和班级学生年龄相仿,生活圈子接近,比较容易相互理解,在专业学习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在生活中也可成为学生鲜活的榜样。同时,担任学生辅导员的高年级学生的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可以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经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不仅能在细节上弥补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某些方面的不足,还能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工作的进程。

篇10

(此论文属于《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班级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FFB108119)

班级文化是云南师大附小志趣教育的主要形式。围绕学校每一个学年的教育主题,各班师生创造性发挥,共同营造“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出启迪人的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有美在闪光”的育人氛围,让学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树理想,学榜样,争达标,同进步,旨在形成一种学生能够自我管理的育人模式。

以金牛校区24个班级为例,在所发的《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班级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表》中,我们涉及到关于学生自主发展与管理的如下几个问题: 1.本班学生在自主发展方面最有成效的某一点是什么?你的具体实施办法是什么?其中涵括学习习惯、文明礼貌、劳动卫生、课堂纪律、小队活动等几个方面;2.本班学生在自主发展方面让你感到困惑的某一点是什么?

通过初步了解和调查,可以发现,班级文化在帮助老师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学生们在主动学习、对人有礼貌、乐于助人、讲卫生、关心集体等方面均有了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但是,在调查中也不难发现,利用班级文化指导学生自主发展也让教师心存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1.感觉评比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小,部分学生对评比不感兴趣。2.感觉学生校园内外表现不一,如,在学校讲卫生,出了校门就乱扔垃圾;在校园里学着安静,离开学校就大叫大嚷。3.班级文化建设缺乏一些家长的认可,对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利。这有时就造成一种情况:班级文化建设成了一种墙上的摆设,墙上挂着精美的文化壁报,老师和学生用另一种方式教育与被教育着,大部分班级中的学生还是面临“老师在和不在不一样”的尴尬局面,换句话说,班级文化尚未完全起到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作用。

造成这种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教育脱节,更无法谈学生自主发展的矛盾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教师没有真正明白班级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过多关注了墙报本身的精美,使它成为了美化教室的工具,却忽略了如何让它落到教育的实处,即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白学生真正需要学到什么,而教师真正需要学生学到什么。金牛二(3)班的方法值得借鉴:班主任老师认为,低年级的班级文化可以主要由老师创意,但一定要从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角度去设计,因此,他们的班级文化注重“简而精”。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起激励作用的板块,一块是起展示作用的板块,但这两个板块在平时都有激励向上的作用。因为一目了然,平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这就让学生有了很多方面的自主性,如,学生会关心这一期的文明之星是谁,自己也想争当这样的小明星;谁的书法好,自己也想练一练,争取下一次榜上有名。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要在于让学生明确目标,而且注重实效,让学生一步一步提高。而一(1)班结合孩子的“小幼过渡”的特点,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结合学校评选文明小使者的要求,把重点放在了“培养活泼、团结、热情有礼的好孩子”上。一(3)班的主题是“我爱我家”,对小朋友进行知礼讲礼的培养,教会他们乐于助人,爱护环境,学会倾听。因为能结合学生的需求,所以班级管理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2.班级文化建设未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学生心中未达成共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不应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学生自我约束,现代班级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只有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才能营造一个自信、快乐、和谐、实力强大的班集体。教师对于班级文化的创建与管理,就应该在这样的理念下,精心对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取学生的认同感,让其成为班级管理的主阵地,成为一个良好班风形成的源泉。金牛六(1)班是这样做的:(1)全班同学共同制订班级公约《君子约定》,并构建监督机制,把公约真正落到实处,在班级文化上墙之前,就利用晨会或者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公约,是“君子约定”深入人心。(2)。突出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不论是学习还是值日,或者是一次春游活动,老师适时组织小组竞争,并把竞争结果体现在班级文化展板上,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励学生学会合作。(3)。注重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从中找到自信。基于学生不同的水平,班级提倡所有孩子机会均等,只要有特点,就可以展示,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4)。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培养学生各方面习惯的过程中,班级注重奖惩分明,以此营造良好的班风。从交作业、收抽屉等各种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三年级开始,每年都设计定期改版、更换的班级文化板块,把任务落实到各人,让他们按要求自己设计、制作这一板块的专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由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明白学生心里要的是什么,也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这样一来,既在彼此之间形成共识,又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就真正落实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