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篇1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门工具学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1],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医学领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据本校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医院校学生都以学习中医知识为主,认为流行病学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因此在学习时对课程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不会主动去学习,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几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国在内,都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流行,其中让人最为惊讶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医务人员都被感染了[2],这足以说明了我们医生流行病学知识的匮乏。针对该现象,我们的应该从教学本身出发,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目前,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总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主要介绍几种流行病学方法,比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研究。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采用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相应的流行病学方法,并且通过经典事件的分析学习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实施步骤。在讲授病例对照研究时,可以引用比较经典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在讲授横断面研究时,可以结合相应的现况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知晓度调查)进行学习等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其次,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上课内容及课时的限制

涵盖各种专业和层次,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及需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3]。比如:流行病学做为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学时一般安排较多,教师应重点讲授不同方法的理论思想、特点、实施步骤及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讨论课,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事件中。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应做到重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流行病学在科研中的应用思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以后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的科研思路、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流行病学作为一种方法学科,在教学中应包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注重讲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实践教学则注重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解决,比如:进行最简单的社会调查,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实施;临床上遇到比较罕见的疾病,不知道怎样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整个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两种形式来完成:一是选取医学中经典案例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是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4]。为了完成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和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环节。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试卷形式进行考核,但单纯通过一份试卷很难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们应在考核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整个考试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试卷基本知识点识记和具体方法应用。试卷内容应包含本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还包括对经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内容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研究题目,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写出相应流行病学设计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过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为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各研究部门服务的一门工具学科,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流行病学的带课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陈新林,徐谦,郎建英,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研究,2013,4(15):360- 361.

篇2

[摘 要]流行病学是各类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学生对流行病学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学习流行病学的热情和主动性。鉴于流行病学课程的重要性及目前流行病学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提倡流行病学教师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流行病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方法的教学。此外,注重网络学习材料的收集和利用,并适当开展双语教学等对提高流行病学教学效果也有帮助。

[

关键词 ]流行病学;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汉族人群Corin蛋白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研究” (编号:8130249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CORIN基因多态性与Corin水平及高血压的关联研究” (编号:2014T70547)的成果。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且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来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流行病学的重要性使之成为了各类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

由于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同时对课程重要性不够了解,医学院中非预防专业的学生对流行病学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流行病学教材和教师的授课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也使得学生缺乏学习流行病学的热情和主动性。此外,为了适应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的公共卫生新形势,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笔者根据近年参与流行病学教学工作的体会,谈谈加强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学生兴趣

流行病学教学大多采取大班上课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性接受,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大多数的流行病学教学内容是理论性的概念,逻辑严密、抽象,不如临床医学等课程那么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互动性比较少。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使流行病学理论与防病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同时,根深蒂固的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和现实也对学生有所影响,使得学生对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机会进行流行病相关的研究及工作缺乏信心。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感受者,其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实例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促使学生自发学习。例如,讲述病因推断时,可以SARS为例,让学生自己讨论怎样提出病因和验证病因,让学生对病因推断的基本步骤有深刻的体会。在实验流行病学中,可以从科研设计的角度来讲解,让临床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即使是临床医生进行疗效评价,也离不开流行病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意识到流行病学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开设“第二课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课题设计和调查等活动,并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文献检索、课题设计、现场调查或实验到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等,学生在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提高了科研能力。

此外,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经典的流行病学研究案例,制作形象生动、实践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二、加强流行病学思维

流行病学是一门科研方法学,它的重要基础是逻辑学和概率论,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从群体角度思考问题的概率论思想,这一点在病因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网但是长期以来,流行病学教学以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偏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教学,对流行病学思维尤其是以预防为主的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导致流行病学教学中理论与防病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流行病学的应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缺乏将来在疾病控制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流行病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包括宏观(群体)、对比、概率统计、多病因论及预防为主的流行病学思维方式与观点。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的角度宏观地观察一个人群的疾病发生情况、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问题,其原理是在个体中看来是偶发事件,但在群体中是有规律性的。在流行病学定义中,有两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即“群体”与“分布”。这两个概念正是流行病学中宏观思维方式的体现。流行病学正是通过宏观的人群调查,了解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地区的分布状况,并根据分布状况去追溯造成分布不同的原因,从而达到控制疾病之目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Frarningham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等,都是应用宏观思维方法的典范。以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为例,从个体的角度看,并非每一个吸烟者都患肺癌,也并非每一个肺癌患者都吸烟;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肺癌患者吸烟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肺癌者,吸烟者中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也显著高于非吸烟者,因而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接受流行病学的宏观(群体)思维方式。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应贯彻对比的思想。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而且这种对比必须坚持可比性原则。经典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均设立对照组,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检验病因假设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这一科学严密的病因逻辑思维推论过程来判定结果。

流行病学的病因是概率论的病因, “能引起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即为流行病学的病因”。这些因素实际上指的是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比研究直接的病因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更大。在进行群体间比较时多使用发病率、死亡率等频率指标,而不是用绝对数来表示。例如,人们不能因看到某个吸烟的人已经活到100岁或某个不吸烟的人也得了肺癌而否认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病因,而应当从概率论的角度认识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要高出多少倍。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某些疾病在某一地区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中比其他人群的发病率更高.则可认为这类人发生该病的危险更大。这种对某病的高危人群的确定,就是应用概率统计的思维方式来实施的。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认为许多疾病并非由单一的、特异的病因引起,而是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本身就是多维的,因而应当用三维或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贯彻和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

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查明病因并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包括无病时预防使其不发生,发生后使其得到控制、减轻甚至消除,即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及“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尽快树立“预防为主”的专业理念,体会临床学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方法

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与医学科研密切相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这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传统流行病学教学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医学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资料处理结合起来,因而很难理解和树立流行病学概率论的观点。适时地巩固学生的统计学思维,提高学生对医学数据的分析能力并将其与流行病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医学统计学教学和流行病学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

运用计算器手工运算各项指标,回答思考题,这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但仅以计算器进行数据分析并不能解决所有流行病学资料分析问题。如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最常用的回归分析,就无法在课堂上用计算器完成。 。目前,几乎所有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工作都要借助于统计软件,单纯由计算器进行资料分析的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已不符合现代流行病学的教学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在保留少量计算器手工计算方法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将EpiData和sPss等国际权威的统计分析软件应用于流行病学教学中。

EpiData是专为流行病学调查而设计的软件,它与其他软件相比更符合流行病学工作对数据录入与管理的要求,所以在流行病学研究与实践中极为常用。EpiData软件是一款免费的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软件,简单易学,数据录入界面直观,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具备强大的数据录入、数据核查、数据转化功能及双份录入及一致性检验的功能。 流行病学实习课的实例中,数据多是经过整理加工的,往往实习课结束后,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依然没有理解和体会,流行病学实习课的教学目的没能达到。在教学中应用EpiData等软件处理真实数据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流行病学数据资料。SPSS软件是专门为统计而开发的软件,统计方法较齐全,一般用于大型统计,是当今国际流行的优秀统计分析软件之一,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得力助手。sPss软件界面友好,统计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易学,目前已在各大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广泛应用。

苏州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教研室教师有多年从事实验教学的经验,参与过多次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有丰富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经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课程和流行病学课程均开设了实习课,且统计学课程在先,学生具备了使用统计学软件的能力。在流行病学实验课中使用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使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与统计学理论及软件的使用进行对接并加以综合运用,更能体现出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的紧密联系,使实践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四、丰富学习材料

教科书是教学的核心材料,但广义的教材可以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所有教学材料。广义教材既包括教科书、教学实习指导,也包括学术专著、期刊文献、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软件等。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通过网络独立获取流行病学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切身感受流行病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网站是提供流行病学实习的理想网站,可为流行病学学习和研究提供良好的素材。WHO从1995年起通过“The world heal山report”年度全球健康评估报告,报告有英文、中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内容覆盖了流行病学的大部分领域。美国CDC wonder是美国CDC建立的数据检索系统,可提供多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信息、统计数据、实验数据和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网站,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疾病负担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并可以从流行病学研究实例中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这些实例来自于疾病防治的实际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工作岗位关系密切,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或个人在互联网上共享教学资源,如全球健康网络超级课程。 网该网络课程汇聚了来自全球174个国家的56000名专业学者,目前收集了这些学者制作的5710份与全球健康和预防有关的Powerpoint讲稿,构建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的教学讲稿库,供全球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又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系的Frerichs教授建立的快速流行病学调查的课程网页。该网站除课程的PowerPoint讲稿、配套的讲解录音外,还包括推荐阅读材料、统计软件及其使用说明、练习用数据库和课后作业等,成为一套非常完整的教学材料。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开展网络补充教学,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流行病学精品课程网等。

五、尝试双语教学

当前流行病学研究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实施双语教学正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也是培养这类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预防医学本科生学习流行病学及相应的实习课程时大多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合理地安排双语教学,有助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公共英语转移到专业英语上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篇3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6份,收回问卷166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166份,合格率100.0%。完成A、B、C毕业实习模式的人数分别为56、84、26人。

流行病学课间实习评价。

在流行病学课间实习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流行病学积极性的提高方面,以满分为5分评价,4分以上的学生均占77%以上。尤其在有助于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对本实习的欢迎程度、容易掌握重点内容、建立宏观及逻辑思维方面,4分以上比例达85%以上(表1)。

流行病学毕业实习评价

1.流行病学毕业实习能力评价。

采取三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掌握论文写作方法方面效果较好,均基本掌握了医学软件的应用和文献查阅的方法,不同实习模式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54,P=0.041),以C模式效果最好,见表2。

2.流行病学毕业实习效果综合评价。

篇4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2-01

“What-Why-How”是人类对整个世界探索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方式,即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过程。“Why-How-What”则源自被企业管理等行业广泛应用的“黄金圈”理论,“黄金圈”由三个同心圆构成,最里面的一个是Why(为什么),中间一层是How(怎样做),最外面一层是What(做什么)。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其中一些人知道怎样去做,但只有极少数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所做的事情[1]。这里的“为什么”指“结果”,即“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动机是什么?” 或者说“你的信仰是什么?”。该理论建立在一定的人类生物学基础上,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可与“黄金圈”相互对应,也验证了Simon Sinek 从“为什么”开始,思维方式由内向外的观点,而大多数人思维方式恰恰相反[2,3]。而流行病学就是一门发现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在人群中的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流行病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流行病学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应用学科[4]。与医学的大部分课程多要求学生记忆相关成熟固定的概念、名词及理论等[5]不同,流行病学更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应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具备流行病思维和素养是值得当下流行病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比较两种思维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应用的差异,探讨更为有效的流行病学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What-Why-How”的模式有利于学生迅速记忆概念性知识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类认识事物都是“由浅入深”,即自己比较了解的到需要理性思考的,就是“黄金圈”由外向内的过程。在流行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也采用这种方法。如对于流行病学的定义的讲授,首先给出“流行病学”这个名词,通过英文词根“Epi”阐述其“对象为人群”的特点;然后再通过流行病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及他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引出其研究内容、重点及最终目的,最有总结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在对流行病学方法阐述时,也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以“队列研究”为例,首先解释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思路和特点,然后阐明队列研究的应用,最后讲解队列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评价该研究。这种“由外向内”(What-Why-How)的思维方法符合人们对事情的认知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知识,但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无法转化成学生的技能。而且整个知识体系相对碎片化,学生能够理解各个知识点,却很难搭建起一个完整的流行病学思维框架。

2.“Why-How-What”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技能

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决定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都应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故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以问题、案例或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CBL或TBL)为流行病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但以上诸多方法仅仅对某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梳理及逆向思维的过程,仍然没有对流行病学进行完整的阐述。

应用“黄金圈”理论,首先我们应该明确 “为什么要学习流行病学?”(Why),流行病学是医学的分支,其目的与医学的目的相同,即“防制疾病,促进健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How),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中的现况研究、生态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中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流行病学等。而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最终我们通过了解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What)等达到我们的目的。通过“黄金圈”理论我们完整的梳理流行病学的逻辑结构,同时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真正从知识的灌输向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发展。在某一章节的教学中同样可以应用“黄金圈”理论,如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首先可以叙述一个经典研究实例 “吸烟和肺癌”关系的研究背景,假设情景,将学生转换为研究者,启发学生确定研究的目的――检验吸烟和肺癌的关系是否成立,且要评价该论证可靠程度如何(Why),进而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拼凑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及所需掌握的材料或资源(How),这些方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整理,即可得到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What)。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樱,郑羲.“黄金圈法则”对当代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J].时代教育, 2016(4).

[2]SINEK S.Start with why: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everyone to take action[M].Penguin,2009.

[3]GORDON R K.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and the Values of Global Pedagogy[J].Education Quarterly, 2010, 68(1).

[4]肖培,崔步云.对流行病学局限性的若干思考[J].医学与哲学:a, 2013, 34(2): 43-44.

篇5

对象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和海口医院2010级临床硕士研究生中选修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全体学生。

1.2研究方法与内容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在上完该课程考试时将问卷附于考卷后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关注教学改革满意度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式PBL教学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及6个具体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方面即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教学满意度包括所选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性和兴趣性,本课程的兴趣性和重要性,选用教材,授课方式,教师人数和学时数;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报告掌握所学内容的多少来反映。教学改革包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式PBL教学;使用教材更新为由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研究生教材《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整体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新增了“流行病学测量”、“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定与评价”、“医学文献的阅读、评价与应用”和“临床研究中的常用综合评价方法”4章,且该教材每章都增加了实际案例等。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课讲授和案例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并将上课的学时数由原来的24个学时增加到32个学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描述。

2结果

2.1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生们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其中71人(84.5%)认为对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就临床流行病学对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科研分析、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6方面能力具体来说,半数以上的学生均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提高这6方面能力的帮助较大,尤其是对科研选题能力提高的影响最为显著:98.8%的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该方面能力提高大,没有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对这6方面的科研创新能力没有帮助。

2.2授课内容的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最难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5.4%)、临床决策分析(46.4%)和分析性研究(37.3%);认为最重要的三章依次为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误差与控制(59.5%)、临床试验(57.1%)和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54.8%);认为最感兴趣的三章依次为临床试验(56.0%)、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50.0%)和分析性研究(44.0%)。就临床流行病学整门课程而言,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对该课程感兴趣并认为该课程重要。

2.3教材评价

对教材的满意度、实用性和难易度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学生对所选用的教材满意,仅有1人(占1.2%)不满意;100%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认为该教材实用,没有学生认为该教材不实用,其中71人(84.5%)认为实用;80人(95.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选用的教材难易程度适中,仅有2人(2.4%)反映该教材难。

2.4教学方法评价

63人(75.0%)认为目前临床流行病学所采取的授课方式好;70人(83.3%)认为应由多个老师承担;69人(82.1%)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门课程。83人(98.8%)对现行教学的总体印象好。

2.5学时数评价

36人(42.9%)认为目前上课总的学时数合适,47人(56.0%)认为应增学时数;58人(69.0%)认为每周上课次数应为2次;64人(76.2%)认为每周次上课学时数为2学时。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7.2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3],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也日趋突出,成为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薄弱环节,尤其表现在创新能力方面。2006年至2008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进行的3次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活动参与程度低和高水平创新成果缺乏[4]。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说明目前《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难易度、学时数及使用的教材是合理的、可行的。

3.1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我系革新教学手段,吸取国内外新型研究生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本研究表明:《临床流行病学》案例式PBL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分析问题、结果解释和论文写作能力等6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选题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可能与我校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有关。虽然本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来源于学生的主观评价,还未找到合适的定量的测量学生创新能力的量表,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但这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研科研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5]。目前《临床流行病学》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一致肯定,因此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

3.2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能力,本课程采用的是目前国际流行的案例式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1960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综合“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管理”,“以小组讨论”的理念与形式,目前,PBL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即将学习、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学习,施展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5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能力[6-7]。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首创的。它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遍及多个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20年的历史[8]。本课程采用的是案例式PBL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综合两种方法,即在上课开始引入案例,在案例结束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此教学方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可认为目前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是科学的、可行的。

3.3授课的内容

本课程所授内容是流行病学系全体老师参考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临床专业临床流行病学上课内容通过集体讨论,同时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研究表明:内容的安排重点突出,难易适当,学生表现出对此门功课感兴趣,大部分同学认为掌握了该功课的大部分内容,学生认为此课程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说明《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内容设置符合临床专业实践和科研的需要。

3.4教材选用

一本好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的教材是我校刘爱忠教授和黄民主教授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该书在继承第一版教材的优点上,又有所发展。该书在每章的开篇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重点突出了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硕士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科,以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线贯穿全书,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本课程选用教材,不管是实用性还是满意度,绝大部分同学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说明选用的教材是合理的。

篇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58-02

手足口病(HFMD)是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手、足皮肤疱疹,少数严重患者能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并发症,能引发患者死亡,多数患者疾病进程表现为自限性,预后良好[1]。资料显示,手足口病患者以1-3岁幼儿居多[2],多为学龄前儿童。为了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近年来我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流行病学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我县“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发病时间为2010年1月-2015年12月,均符合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3] 诊断标准,对应人口资料来自“基本信息系统”以及县统计局提供的本时期内人口资料。各项防控措施情况来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科档案资料。

1.2方法 抽取县疾控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终审卡手足口病患者资料,从发病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及个案调查等方面分析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流行因素。针对手足口病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2结果

2.1发病基本情况 我县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手足口病发病共5124例,其中重症病例34例,无死亡病例,聚集性疫情18起,见表1。

2.2性别分布 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发病人群中,其中男2935例,女2189例,男性发病与女性发病例数之比为1.34:1,见表2。

2.3年龄分布 2010-2015年间,手足口病患者年龄以3岁幼儿居多,占比为24.0%,其次为2岁、1岁幼儿,分别占比22.7%和21.3%,患者最小年龄为月龄5个月,最大19岁,详见表3。

2.4 发病时间分布 从发病时间分布看,手足口病的发病从第二季度开始见多,到第三季度的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之后发病率逐月下降。见图1。

3 讨论

本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2015年期间我县手足口病共发病5124例,重症病例较少,未发现死亡病例,其中2013年和2015年出现聚集性疫情高峰较多;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来看,我县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中以男童居多,发病年龄以3岁左右儿童占较大比例,发病时间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二、三季度,在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期。

依据本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①做好防控预案工作。由于手足口病疫情来势凶猛,短期内可能患者人数迅速增加,因此,防疫站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提前做好防控预案工作。从发生第一例疫情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并由卫生防疫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疫情督导小组,分赴各地进行防控措施的调查和落实工作。②防控物资的准备。进度第二季度开始,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县政府分拨专项防控款项后,及时储备消毒液、防病毒药物等物资,并及时发放到各区域及乡镇,并要求各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储备一定的生石灰,以消毒患者排泄物[4]。③设立隔离区。随着疫情的爆发,由于门诊和住院患者会出现交叉感染,因此,在疫情爆发期专门设立隔离区,一般会抽取特定的卫生院作为传染病隔离区,并及时向全县宣传告知,让患者直接到规定医院就诊或住院。④严格控制传染源。在重点隔离医院区,要严格进行传染源的控制,要求住院患者进行病家终末消毒,门诊患者则要求家属控制患者外出,并确保患者的物品、排泄物进行及时消毒[5]。

此外,在开展以上防控措施的同时,防疫站要联合各幼托机构,在疫情爆发期实行进校严密查看制度,以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疫情严重的可考虑临时放假,以避免在幼托机构内发生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林雅萍,马桂君,陈凯,等.敦化市2010-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6,15(1):33-35.

[2]范明,黄飚,曲日胜.实用传染病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362.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73-03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骨干课程之一,更是一门重要的方法学课程。因此,其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是流行病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需要运用较多的统计学以及概率论的知识,故传统的大班理论授课方式的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较差。Sandwich教学法是一种在小班教学中,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叉学习、小结汇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以及探索新知识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2],其教学过程有开场、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教师总结等环节,类似“三明治”的结构,故此得名。“案例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3]。我们将Sandwich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流行病学的理论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某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要讲授流行病学课的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其中男生51名,女生69名,年龄21―24岁。

2.研究方法。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立明主编的《流行病学》第6版作为教材,共70个学时。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授课教师、教材、实验条件和效果评价标准。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基本程序为:提出授课目的和要求―讲授基础理论和概念―强调细节和注意事项―课间答疑―总结讲评。实验组采用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基本程序如下:①精选案例。教师精选典型案例,并在课前一周下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查阅资料,熟悉案例;②开场白。提出问题(约10分钟)教师简要展示案例,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一般5―7个问题;③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汇报结果(约60分钟)。随机将学生分为10组,每组6人。进行组内讨论,达成一致意见。然后进行小组间学生的交叉讨论。接着再回到原小组内讨论,整理结果,同时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最终结果;④教师小结(约2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已经掌握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可进行针对性的解析讲解,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目标。

3.效果评价。采用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效果评价。理论考试在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结束后,由非任课教师进行命题及阅卷,采用笔试的形式,满分100分。问卷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适应性、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4个方面,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

4.统计分析方法。所有数据均以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二、结果

1.一般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生源地、政治而貌和上学期平均成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成绩比较。实验组学生平均成绩为89.65±7.34分,对照组学生平均成绩为82.21±6.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0,P=0.001

3.实验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中87.67%的学生表示能够适应这种新型的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并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93.67%的学生认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法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92.17%的学生认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95.86%的学生认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讨论

1.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流行病学不仅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还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方法学科。它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一门学科[4]。所以,其理论性较强,而且要用到很多医学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知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较差,而且学生很难将学到的流行病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去,无法做到活学活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经典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对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手段。但是,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教学,主动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会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冷场、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将案例教学法与Sandwich教学法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既发挥了两者的优点又克服了单独应用时的缺点,二者相得益彰,故两者结合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点。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师精选的典型案例,在课前一周下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熟悉案例,课堂上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通过对案例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87.67%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93.67%的学生认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法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组讨论、汇报结果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案例的讨论中。在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地沟通交流,从而使不同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今后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故92.17%的学生认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95.86%的学生认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且实验组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也要高于对照组。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要求教师课前阅读大量的案例材料,这样才能从中精选出适合教学的典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安排课堂讨论问题,积极引导并严格控制学生的讨论节奏,从而避免出现讨论跑题的现象,故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3.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授课法来说,需要教师的投入较多,但因为高校的科研压力较大,很多教师无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导致试用新教学法的教师不足,师资压力较大。另外,新教学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与发言,而学生已经习惯了大班授课的被动接受模式,必须多次亲身参与到新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活动中来,才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模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教学法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控课堂进程,积极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Sandwich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流行病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应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训保,吴秀娟,孙桂香,等.统合案例教学、专业设计探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55-56.

[2]王莉,胡远贵.Sandwich教学法在本科护生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4,29(14):75-76.

[3]杨磊,宾晓农,吕嘉春.文献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5):762-764.

[4]高玉敏,李海玲,王艳玲,等.流行病学实例教学法的初步应用及效果评价[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0):754-756.

Application of Sandwich Teaching Mode Combined with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Epidemiology Teaching

LI Tao, LI Man, LIU Wen-xuan,YANG Lei,CAO Dan-dan,Yang Jie

篇8

调查对象

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聚集性病例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调查内容和方法

个案调查发现病例后,应当及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家庭及居住环境、暴露史、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归情况等,并采集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开展检测(见《实验室检测方案》)。

基本情况包括病例的年龄、性别、民族、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

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经治医生及病例、病例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疾病进展、转归等情况。

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及其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等。

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劳动、旅行或可疑暴露史,了解其是否到过有蜱生长的场所,是否有蜱叮咬史。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与类似病例的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方式、地点等。

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在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当注意调查感染来源。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通过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感染、发病等危险因素。选取实验室确诊病例为病例组,一般按照1:2的比例在同村同性别同年龄组(年龄相差

宿主媒介调查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环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以查明可能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

调查要求

调查者及调查对象应当由经过培训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现场调查时,应当尽可能直接对病人进行访视、询问。

如病人病情较重,或病人已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其医生、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或补充。

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应当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应当填写完整,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人转归等情况应当及时填补到调查表中,以完善相关信息。

调查者的个人防护在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过程中,调查者应当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尤其应当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篇9

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措施和重要环节,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于指导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和控制疫情至关重要。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疫情是控制还是扩散。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就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如何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作用,真正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 准备充分,思路清楚

作为一名流行病学医师要充分认识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和调查步骤 ,这样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才能知道需要立即准备哪些物品,到达现场后我们需要调查什么,哪些是调查的重点和关键点。

1.1 组织准备组织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实验室、临床医学、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等,调查成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

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包括相关的调查表、消毒器材、药品,采样物品及其他相关的物品等等。

1.2 核实诊断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作为疾病控制机构需要配合医疗机构开展核实诊断,排除医务人员的误诊和实验室检验的差错。

1.3 寻找传播途径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而同一种传染病流行可能由多种途径引起,在传染病暴发和大流行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追查引起感染的共同方式,如一起就餐或同宿,探访过同一个病人等,通过调查画出传播链,寻找出共同的传播途径,以便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

1.4 追踪和管理患者的接触者不论是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传染病如果没有接触史不可能引起流行。因此,追踪并管理患者接触者可以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确定谁是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谁是患者的一般接触者,针对不同的接触情况必须采取不同的防制措施。

1.5 采样并切断传播途径在进行疫点处理时,流行病学医师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样,并确定采样点和采样种类,采样完毕后指导消毒人员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1.6 为封锁疫区提供科学依据疫区的确定和封锁,必须要通过对传染源的活动情况、活动范围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界定。

1.7 掌握传染病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适时完善控制措施通过对传染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以掌握疫情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适时完善控制措施,为疫情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提供数据。

1.8 为阐明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提供研究线索传染病均有一定的流行病特征和规律。构成传染病的流行必须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但不同的传染病其流行病学特征是不同的,各种传染病流行都有其固定的规律,流行病学调查为最终阐明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提供研究线索,为今后应对类似突发性不明原因疾病积累经验。

2 不断完善装备,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真正发挥作用

2.1 流调人员的技术装备流行病学工作者被人们誉为医学侦探,常常充当疫情处理的参谋。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涉及很广的专业知识,所以做为了一名流行病学医师既要精通流行病学的基础理论,又要精通社会医学,行为学及心理学等知识,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既要明确流行病调查的工作程序,又要掌握流行学调查的一般方法在,遇到突发疫情时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病人的“三间”分布,提出初步诊断和可能的传染环节,充分显现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作用。知识储备充分,应对突发疫情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显得手脚忙乱,抓不着重点,这一点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每经历一次疫情,尤其听取上级专家的对事件精辟的分析,就会感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

2.2 流调人员的思想装备一个合格的流调工作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临危不惧,才会在工作中创造职业价值。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视患者如亲人,用真诚的同情和友爱来与患者交谈,让患者及家属体会到,我们的工作的确是为他们的健康着想,这样我们才能获取详实可靠的有价值的材料[1];相反由于我们的沟通缺乏艺术性,不能被患者所接受,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遇到阻力,无法获得患者真实的接触史,直接关系到接触者的隔离,致使盲目扩大范围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真正的密切接触者未查出,缩小了隔离范围,会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非典时期这类情况留给我们很多惨痛的教训。据有关报道[2]2003年4月吉林省长春市市民张景芳在住院时感染非典,曲于其家属部分成员拒绝流行病学调查,致使疫情扩散,导致该家族7人患非典,其中3人死亡,另有与该家族有接触的200余人被隔离。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也遇到过患者表现的很不耐烦甚至于干脆不接受我们的询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表现得有涵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争取得到患者的配合。

2.3 完善个人防护装备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要做得深入细致,就必须面对面与患者交谈,个人防护很重要,工作中因为我们防护不利造成感染,不单纯是个人患病,还是一种违规行为,所以做为疾控机构要有充分的个人防护物品储备,而据了解目前国内生产符合医用标准的防护服厂家寥寥无几,因此加强个人防护用品质量的监管也至关重要。

3 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

3.1 主动出击,尽早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一旦接到突发疫情报告,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直面病人的应该是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要主动接触病人和有关参与前期处理的专业人员,全面了解情况,展开深入调查,调查要全面、细致,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严防信息偏倚,致使推断错误。

3.2 适时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每当有疫情发生时,各级政府的领导都非常渴望从专业人士口中得到一些有关信息,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决策,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要以全面的调查材料为基础,运用流行学理论做出科学的推断,为政府做出防控决策当好参谋,充分体现专业特长,从而使社会更多的人认识流行病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总之,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流行病学调查是关键,只有正确的流调结果才能采取科学的控制措施。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责任重大,在此呼吁各级疾控部门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不断完善应对突发疫情的各种装备,尤其要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储备,同时突出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的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和各种演练,不断提高流调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担当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要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在防控传染病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篇10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无锡市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epidemic situation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Wuxi City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

Wu Haiya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Rongxiang Street,Binhu District,Wuxi City,Jiangsu 214063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status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f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Methods:We collected the monitored datas of the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hrough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We analyzed the monitored datas by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esults:We monitored 576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of Rongxiang street in 2010-2013,and we calculated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Rongxiang street was 89,086 in accordance.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161.64/10 million.372 cases were male;204 cases were female;male:female was 1.824:1.The most children were under 5 years old(89.76% ),especially in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ld was the highest(61.98%).The peak concentration was in the May to July.Conclusion: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Rongxiang street has obvious seasonal and crowd.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epidemic monitoring and nurseries.

Key words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 analysis;Wuxi City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症状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情况下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引起患儿死亡[1]。本研究分析2010-2013年荣巷街道手足口病疫情的特点、流行因素及流行病学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手足口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10-2013年网络直报疫情信息,人口资料来源于荣巷街道派出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基本情况:2010-2013年共报告荣巷街道手足口病576例,其中重症1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61.64/10万,其中2010年75.21/10万,2011年130.21/ 10万,2012年260.42/10万,2013年180.72/10万,分别占当年报告总数的27.80%、37.18%、55.64%和38.06%。

流行病学特征:①地区分布:2010-2013年荣巷街道9个社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病例较多的为位于常住人口较多的龙山、梁溪2个社区,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25、82例,占发病总数的35.94%;4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以青龙山社区最高566.93/10万,太康社区发病率最低73.03/ 10万,见表1。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除2010年7月、12月,2011年2月份无疫情报告外,其余各月均有疫情发生,报告发病率在4.21~33.39/10万间,发病率高峰主要在5月-7月(270例),占总病例数的46.88%,其中又以6月最多(119例),占总病例数的20.66%,见表2。

人群分布:576例手足口病中,男372例,女204例,男女比1.824:1。发病年龄3个月~18岁,发病相对集中在0~5岁组,共发病527例,占发病总数的91.49%,>6岁发病较少,共49例(8.51%),报告病例中,3、4岁组病例比例最高,各占20.49%,随年龄增加,病例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人群分布主要为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分别占总病例数49.48%(285/576)和46.01%(265/576),见表3。

重症病例:共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3例(2.26%),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3个月~7岁。无死亡病例。

讨论

本资料显示,荣巷街道每年5-7月是手足口发病高峰,年龄分布主要在1~5岁,男孩所占的比例高于女孩,这一分布特点与男孩外向好动的性格有关,受感染的机会较多;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与江苏省和全国报告基本一致[2-3],原因是该群体的免疫力较差,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人员密集,接触致病菌的机会多,增加了手足口病的传播机会。另外城乡结合部发病率高,可能与居住环境差、人群居住密集、人口流动性大等有关。

针对以上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防控工作:①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重点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识别。②加强疫情监测,重点放在流动人口集中的散居儿童及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检、消毒、因病缺课追踪等制度,做到“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③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尤其是流动人口居住和工作较密集的地区或单位,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如广播、电视、讲座、授课、发放宣传单等,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手足口病防止知识知晓率。流行期间,告诫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不通畅的公共场所,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④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和流行病学调查,不定期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祁敏.沐阳县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