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审计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供应商审计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供应商审计方法

篇1

超八成有色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喜。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显示,目前有色板块共有67家企业了上半年业绩预告,超八成公司预喜。其中,锡业股份、德展健康、怡球资源、兴业矿业、丰华股份、中金岭南、银邦股份、云南铜业、中钨高新9家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增超过10倍,35家公司业绩预增超100%。对于有色板块未来走势,机构的看法偏向乐观。  

【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4G信号覆盖城乡,5G技术“领跑”世界。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提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通了“信息大动脉”。

【钱袋子“跑赢”GDP 我国居民收入支出结构更加优化】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已陆续出炉。结合各项数据,业内人士评价,我国居民收入支出结构更加优化。     

篇2

在会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的应付账款信息,需要向被审计单位的供应商进行函证。按理说应付账款函证是通过第三方――供应商获取的证据,证据可靠性应该较高,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

一、影响应付账款函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一)因会计核算制度局限性造成的应付账款函证结果不准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应付账款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以采购物资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至本单位为标志进行确认。具体到实际业务,又分为两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

甲公司2015年12月从乙公司采购原材料若干批,合计不含税价款为2 000 000元,增值税税款为340000元,原材料已经陆续到达甲公司,车间已经领出投入生产。

1.当月采购当月收到发票,公司根据收到的发票登记原材料和应付账款。账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原材料2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款――乙公司

2340000

当月采购当月收到发票,在这种情况下,应付账款余额没有任何问题,账实相符。

2.当月采购当月发票未收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月末原材料和应付账款估价入账。账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暂估原材料

200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款――乙公司

2000000

下月初,用红字冲回该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暂估原材料

-200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款――乙公司

-2000000

待收到发票时,再做正确的会计分录,账务处理为:

借:原材料――××原材料2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0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款――乙公司

2340000

在工业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公司与主要供应商之间几乎每天都发生业务,为了提高效率,公司之间普遍采取货款月结的方式。货款月结,就是供应商与公司每月核对一次往来账,根据核对结果供应商一次性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收到发票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期一次性支付供应商货款。实行月结,对账工作只能在下月完成,供应商的发票也只能在下月开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应付账款也就只能采取第二种方式进行账务处理。其实,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大部分原材料价格都是双方事先谈妥的,不需要估价,只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财务处理上暂且作估价处理。

实际工作中,上月采购的原材料,大部分在上月已经消耗掉,在公司ERP运行中根本无法冲回原材料。公司在原材料入库当月账务处理为:

借:原材料――××原材料200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款――乙公司

2000000

下月初,也不用冲回原材料,待对账结束,收到发票时,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账款――暂估款――乙公司

2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款――乙公司

2340000

实践中的这种账务处理方式,比理论上的账务处理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

采取月结方式,因月底发票未到,假设甲公司在2015年12月份已经结清乙公司11月底之前的所有货款,则2015年12月底“应付账款――乙公司”余额为2000000元,实际上甲公司欠乙公司货款2340000元。

在会计师事务所对乙公司的应付账款函证中,函证金额是根据应付账款账面余额2000000元填列的。但是在被函证单位回函中,90%以上会在“数据证明无误”处盖章。这是为什么呢?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被函证单位认为盖章无所谓,函证只是为了应付会计师事务所的,与具体结算无关。

2.被审计单位与供应商之间双方达成协议,双方商定收到会计师事务所的询证函时,无论询证的信息是否与实际相符,均在“数据证明无误”处盖章。

3.被函证单位不认可函证结果,不愿在“数据证明无误”处盖章。这时被审计单位出面做工作,解释差额产生原因,被函证单位也知道并认可了上述原因,就在“数据证明无误”处盖章;如果解释差额原因后,被函证单位仍不认可,被审计单位会向被函证单位出具签字盖章的对账证明。总之,无论怎样,根据被审计单位要求,被函证单位只能在“数据证明无误”处盖章。

在货款月结的情况下,实际的应付账款是账面应付账款的1.17倍,差额达17%,影响还是挺大的,但是公司是严格按照国家《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会计核算也没问题。问题出在哪呢?

(二)公司人为因素造成的函证结果不准确

在应付账款核算中,也存在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

1.采购定价不及时。有的物料已经用完,成品也已经售出,但采购价格迟迟不确定;

2.财务人员变更频繁,交接手续不规范,也会造成应付账款不准确;

3.供应商发货与公司收货时间不一致。比如:供应商12月30日发货,但因运输等各方面原因公司元月份才收到货。

虽然人为因素造成被审计单位应付账款不准确,但是被审计单位为了能够让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仍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让被函证单位在“数据证明无误”处盖章,诸如:下调供应商调货比例、增加承兑汇票比例、延长付款期等。被函证单位不愿因小失大,只得作出妥协在“数据证明无误”处盖章。

二、针对因会计核算制度局限性产生应付账款函证结果不准确的探讨

有许多财务人员认为国家会计法律法规非常完善,不会产生函证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是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方法不对,只要将应付账款全额入账就可以了。

现借助上述例子反驳这种观点。应付账款全额入账有两种方法:

(一)将原材料进项税额全额计入原材料暂估价,账务处理为

借:原材料――暂估原材料234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款――乙公司

2340000

这种处理方法应付账款准确了,但是又带来了两个更严重的问题:

1.产品成本不实。这种情况下当期采购的原材料就虚估增了17%,目前公司存货周转率较快,当期采购的原材料当期几乎用完。虚增的原材料成本就转入了当期的产成品成本,当期生产当期销售,甲公司当期的经营效益就会低估;如果甲公司淡旺季明显,旺季月份采购的原材料淡季月份对账,对完账收到发票时,将差额冲减当期原材料成本,公司的原材料就可能为负数,产品成本也可能出现负数。

2.期末库存原材料金额不实。在资产负债表中,公司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公司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由于原材料虚估,期末存货就会严重不实,这就会影响经营者的经营决策。

原材料进项税额全额计入原材料暂估价,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客观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是不可取的。

(二)按照真实的情况,价税分开入账,账务处理为

借:原材料――暂估原材料2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款――乙公司

2340000

这种处理方法非常真实,原材料准确、应付账款也准确。但是供应商发票还没有开过来,还没有认证,账上的进项税额与税务局认证的进项税额完全不一致,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数据也完全不一致。如果公司的供应商非常多,赊销期限又不一致,再加上货款到期后个别供应商因各种原因不及时结款,最后财务人员就懵了,税务局检查时根本解释不清。

这种方法处理的最终结果是财务人员崩溃了,审计“应交税费”科目的注册会计师也找不到北了,公司还惹上了税务麻烦。

总之,在目前情况下,赊销的应付账款根据入库手续全额入账是行不通的。

三、改进应付账款函证结果的措施

(一)针对因会计核算制度局限性产生函证结果不准确的改进措施

1.会计师事务所修改应付账款询证函的主要内容。将询证函中应付账款余额列示到具体明细,明细可分为已开发票金额、未开发票金额(不含税)、未开发票税额。

已开发票金额根据供应商在该公司“应付账款――应付款”中的余额直接填列;未开发票金额(不含税)根据供应商在该公司“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中的余额直接填列;未开发票税额根据供应商在该公司“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中的余额乘以该供应商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填列,供应商的增值税税率可查询其前期开具的增值税发票获得;三项合计就是公司实际欠供应商的货款。

对应付账款核实结束后,注册会计师只需对未开票的税额,进行审计调整就行了,不影响公司的业务处理。

2.取得该公司12月份的对账记录。公司与供应商每月都进行对账,对账结果作为供应商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依据。会计师事务所年度审计结束前,公司的应付账款对账工作肯定已经结束,会计师事务所让公司提供双方签字确认的应付账款对账单,然后分析供应商的对账结果和公司财务账上应付账款余额,看两者之差等不等于未开票部分的增值税。两者如果相等说明公司的应付账款余额正确;如果不等说明公司的应付账款余额不正确。然后对比分析对账记录明细与应付账款发生额明细,就可以查出原因了。半年报审计也是如此,利用公司6月份对账记录进行分析。

(二)针对公司人为因素造成的函证结果不正确的改进措施

1.注册会计师选择函证的供应商时,一是在遵循“二八原理”的情况下,每年都进行小幅度调整;二是适当向外资公司倾斜,因为外资公司管理制度相对较严。

2.编制好应付账款询证函后,让被审计单位提供印章,注册会计师自己盖章,自己寄发询证函。

3.对于因发货时间产生的差异,要求公司提供下个月的采购入库单和相应的供应商送货单就可以了。

4.明确供应商提供不实回函的法律责任。如果供应商对会计师事务所回函不实,由此使审计报告使用者产生损失的,供应商应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在公司负债中,应付账款占比很大,无论是对股东还是经营者都非常重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应付账款审计中,一定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小心进行求证。函证作第三方提供的审计证据,可靠性较高,因此,注册会计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充分用好函证,提高应付账款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罗海燕,荣素兰.对审计过程中函证程序的思考[J].交通财会,2010(02).

篇3

IT环境中的采购付款流程是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与传统手工业务处理相比,IT技术的应用、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及其在ERP等系统中的固化,使得采购付款流程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与舞弊调查方面,尤其是对应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具有极其显著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获取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认定的测试、存在与发生和权利与义务认定测试三个方面。

一、获取数据

实质性测试涉及到从电子会计文件中提取数据,并加以分析。为此,审计人员需要对产生这些数据的系统和控制,以及存储这些数据的文件的物理特性有所了解,并借助诸如ACL①之类的CAATTs软件实现。

确认文件的正确版本对审计人员至关重要。为此审计人员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系统中文件备份的步骤,而且只要有可能,就应使用原始文件。虽然使用ACL可直接读出大部分的顺序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表格,但是复杂的文件结构在分析之前,需要简化。简化需额外的步骤和特殊程序来创建一份源文件备份,该备份的格式是ACL软件可以接受的。如果公司的系统人员运行简化处理,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其所使用的是源文件的正确版本,并且所有相关的数据都已转移到备份文件中。

(一)存货文件

存货文件含有每种存货的数量、价格、供应商以及仓库地点等数据。系统首先检查存货文件中的记录,找出需要订购的货物。当货物被出售或用于生产后,存货文件记录中的存货数量字段值就要自动减少。随着各项存货数量的减少,当现存数量低于再订购点时,系统再测试该再订货的其他条件,如符合,系统则自动生成采购订单,并发给供应商,同时在采购订单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现存数量将一直保持在低于再订货点,直到从供应商处收到货物,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天或几周。为标记已订购的货物,防止系统重复订货,在存货记录的采购订单号字段会填入系统产生的订单号;否则,该字段值为空。

(二)采购订单文件和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

采购订单文件包含向供应商发出订货的记录。在货物抵达之前,记录一直保持开放状态。把接收报告编码填入指定字段后,该记录当即关闭。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包含全部订购项目,因为每个交易会涉及一个或多个产品,采购订单文件中的每条记录可以对应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中的一条或多条记录。采购订单号和项目编码这两个字段组合起来共同构成了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的主关键字。同时,这两个字段还提供了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与采购订单文件、存货文件之间的联接。

(三)验收报告文件

当订购货物从供应商处抵达公司后,验收部门要进行清点、检查,并编制验收报告文件。验收员通过网络系统终端,输入验货信息后,系统执行以下任务:1.增加存货文件中显存字段的值;2.将采购订单号字段重新设置为空值,并取消再订货条件;3.新建一个关于验收事件的日志记录;4.将验收报告编码放入指定字段中,并关闭采购订单文件。

(四)付款凭证文件

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订货、验收和付款中的金额差异是法律关注的问题,必须在批准向供应商付款前将其解决。应付账款部门的雇员检查采购订单文件和验收报告文件中的对应记录,并将这些记录与供应商发票比对。如存货项目、数量和价格相符,则编制付款凭证。按照供应商的贸易条款和公司的付款政策,填入支付日期并过账。

在每一个付款日,付款应用程序选择到期的应付账款记录,通过在支票日期字段输入当天日期的方式,将该应付账款项目标识为“已付”,同时签发支票,寄给供应商。支付凭证文件向审计人员提供了以下三个重要信息:1.记录收到供应商发票的时间和实际数量;2.在此期间交易账户中所签发支票的日记账;3.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付款凭证文件中的开放项目代表的就是公司所欠的应付账款余额。

上述文件都需要根据其物理存储位置和逻辑存储结构在ACL软件中先行定义文件,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审计人员才能采用ACL软件访问并提取这些文件中的数据。

二、准确性和完整性认定的测试

审计人员常在细节测试之前,首先进行账户余额的分析性复核。在采购付款流程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关于应付账款和相关费用趋势的概况,还可以确保交易和账户的完整性合理表达,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实务中常用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如下:

(一)检查支出凭证中的异常趋势

过于集中地从同一家供应商购买商品,可能反映出不正常的商业依赖。如果该供应商提高价格或不按期交货,就会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这也可能存在舞弊行为:采购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接受了该供应商的高额回扣。存在大量的小额交易的供应商则说明采购程序的效率不高。一项对美国多家公司的调研显示:IT环境下,一笔采购订单的处理成本为50—125美元,可见减少与公司做生意的供应商数量就可直接节省交易处理成本。管理层应该考虑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增加每次的订货品种和数量,以减少订单的数量。这种现象也给审计人员一个信号:采购程序中的有效供应商方法没有被采用。

审计人员可以使用ACL软件的分层和分类功能找出和应付账款支付程序有关的各种特点和异常现象,生成各种累加报告。例如,某公司第一份累加报告给审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关于采购过程的总体印象:78%的付款凭证的交易额之和仅占同期交易总额的15%;第二份累加报告则显示了与单个供应商相关的商务活动:公司中超过53%的交易是和同一家供应商进行的,而其他大多数供应商的交易额只占总交易额的很小部分。

(二)检查发票价格的准确性

比较供应商发票上的价格和原始采购订单上的价格,是为了测试准确性认定。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间的巨大差异可能是因为雇员在授权付款前没有检查相关文件,或在处理价格差异时,应付账款部门人员超越了他们的权限。

使用人工方法,只能对一个会计期内处理的数以千计的发票中的一两百张样本进行检查,因此审计人员通过比较发票价格和采购订单价格来确认价格准确性时,只能用抽样方法。IT环境下,通过ACL的连接功能,将付款凭证文件和采购订单文件中的数据连接起来才能进行比较,审计人员可以对需要检查期内的文件中所有发票的价格进行检查。

实务中,ACL生成的输出文件可能非常大,直接浏览这些文件,寻找差错费时费力,因此审计人员常常使用过滤功能,过滤掉所有订单金额和实际金额相同的记录,只剩下价格有差异的记录;再结合ACL的其他功能,审计人员可以分析记录价格的总差异,并对其重要性作出判断。

三、存在与发生、权利与义务认定的测试

对已授权的采购订单,只要从有效供应商处接收到存货就意味着债务的发生。但是,很多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收到供应商的发票时,才确认债务,并记录为一项应付账款。供应商发票经常落后于商品的接收,通常情况下,债务实现和确认之间的时间差不会影响财务报告。但在每个会计期末时,收到存货的供应商发票通常要到下个会计期才能收到,也就有可能没有包括在应付账款账户中,审计人员应相应调整债务记录。

(一)查找未记录债务

查找未记录债务涉及付款凭证文件和验收报告文件。在一个会计期内,每条存货验收记录都应该与相应的付款凭证文件中的记录相符。审计人员再次使用连接功能,将采购订单文件和验收报告文件连接起来。两个文件的连接需要以同一个关键字排序,即采购订单号。因为付款凭证文件已经按照采购订单号排序了,所以排序后的文件也可用于这项测试,只有验收报告文件需要按照采购订单号重新排序。

此时的输出文件中只需含有与主文件(验收报告文件)中不相符的记录清单,即那些审计人员试图确认为没有被记录为债务的验收报告记录。如果输出文件不为空,即表明存在与验收报告文件不相符的采购订单文件记录,审计人员必须检查和判断是否对应付账款余额做了适当调整。

(二)查找未授权支付凭证

对于应付账款高估的风险,审计人员应选择付款文件为主文件,验收报告文件为从属文件,重新连接,输出文件为公司没有付款凭证对应的存货验收记录。这可能意味着付款的批准只是基于收到供应商的发票,而没有检查订购的货物是否已经验收入库。没有验收记录的付款凭证可能隐含一个舞弊,或者当内部控制环境较差时,对同一笔采购重复付款。

(三)检查向供应商重复付款

据调查,全美因为同一笔采购业务重复付款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数千万美元。出现故障的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程序、数据输入错误和授权控制失败通常会造成重复付款。这偶尔也可能是因为不诚实的供应商对同一次购买发出两份不同编码的供应商发票,绕过内部控制造成的。有的供应商发出多联同一发票,或是在发票的号码后添加一个字母,以形成不同的发票。使用ACL软件的重复功能,审计人员能在大批的发票记录中查找相同编码或相同金额的发票记录。

虽然任何一个或几个字段的组合,都可以用来测试重复的发票记录,但是审计人员必须理解各文件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才能从结果中分析出有用的结论。例如,每一条付款凭证记录都是为单一供应商发票的付款而签署的,每一条发票记录都只和一个采购业务相关。同一个采购订单号值在付款凭证文件中一般不应该对应两个以上的记录。如果输出文件显示:除了几条无序记录以外有两条发票记录的采购订单号相同,这时,审计人员需询问经管人员,做进一步的检查。结果可能是付款凭证开错、作废而后重新开具造成的,也可能是重复付款。

综上,IT技术与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使得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采购付款流程中,数据获取方式,准确性和完整性认定,存在与发生、权利与义务认定及其测试程序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这对当今审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揭示了今后审计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一、获取数据

    实质性测试涉及到从电子会计文件中提取数据,并加以分析。为此,审计人员需要对产生这些数据的系统和控制,以及存储这些数据的文件的物理特性有所了解,并借助诸如ACL①之类的CAATTs软件实现。确认文件的正确版本对审计人员至关重要。为此审计人员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系统中文件备份的步骤,而且只要有可能,就应使用原始文件。虽然使用ACL可直接读出大部分的顺序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表格,但是复杂的文件结构在分析之前,需要简化。简化需额外的步骤和特殊程序来创建一份源文件备份,该备份的格式是ACL软件可以接受的。如果公司的系统人员运行简化处理,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其所使用的是源文件的正确版本,并且所有相关的数据都已转移到备份文件中。

    (一)存货文件

    存货文件含有每种存货的数量、价格、供应商以及仓库地点等数据。系统首先检查存货文件中的记录,找出需要订购的货物。当货物被出售或用于生产后,存货文件记录中的存货数量字段值就要自动减少。随着各项存货数量的减少,当现存数量低于再订购点时,系统再测试该再订货的其他条件,如符合,系统则自动生成采购订单,并发给供应商,同时在采购订单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现存数量将一直保持在低于再订货点,直到从供应商处收到货物,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天或几周。为标记已订购的货物,防止系统重复订货,在存货记录的采购订单号字段会填入系统产生的订单号;否则,该字段值为空。

    (二)采购订单文件和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

    采购订单文件包含向供应商发出订货的记录。在货物抵达之前,记录一直保持开放状态。把接收报告编码填入指定字段后,该记录当即关闭。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包含全部订购项目,因为每个交易会涉及一个或多个产品,采购订单文件中的每条记录可以对应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中的一条或多条记录。采购订单号和项目编码这两个字段组合起来共同构成了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的主关键字。同时,这两个字段还提供了采购订单产品项目文件与采购订单文件、存货文件之间的联接。

    (三)验收报告文件

    当订购货物从供应商处抵达公司后,验收部门要进行清点、检查,并编制验收报告文件。验收员通过网络系统终端,输入验货信息后,系统执行以下任务:1.增加存货文件中显存字段的值;2.将采购订单号字段重新设置为空值,并取消再订货条件;3.新建一个关于验收事件的日志记录;4.将验收报告编码放入指定字段中,并关闭采购订单文件。

    (四)付款凭证文件

    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订货、验收和付款中的金额差异是法律关注的问题,必须在批准向供应商付款前将其解决。应付账款部门的雇员检查采购订单文件和验收报告文件中的对应记录,并将这些记录与供应商发票比对。如存货项目、数量和价格相符,则编制付款凭证。按照供应商的贸易条款和公司的付款政策,填入支付日期并过账。在每一个付款日,付款应用程序选择到期的应付账款记录,通过在支票日期字段输入当天日期的方式,将该应付账款项目标识为“已付”,同时签发支票,寄给供应商。支付凭证文件向审计人员提供了以下三个重要信息:1.记录收到供应商发票的时间和实际数量;2.在此期间交易账户中所签发支票的日记账;3.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付款凭证文件中的开放项目代表的就是公司所欠的应付账款余额。上述文件都需要根据其物理存储位置和逻辑存储结构在ACL软件中先行定义文件,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审计人员才能采用ACL软件访问并提取这些文件中的数据。

    二、准确性和完整性认定的测试

    审计人员常在细节测试之前,首先进行账户余额的分析性复核。在采购付款流程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关于应付账款和相关费用趋势的概况,还可以确保交易和账户的完整性合理表达,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实务中常用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如下:

    (一)检查支出凭证中的异常趋势

    过于集中地从同一家供应商购买商品,可能反映出不正常的商业依赖。如果该供应商提高价格或不按期交货,就会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这也可能存在舞弊行为:采购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接受了该供应商的高额回扣。存在大量的小额交易的供应商则说明采购程序的效率不高。一项对美国多家公司的调研显示:IT环境下,一笔采购订单的处理成本为50—125美元,可见减少与公司做生意的供应商数量就可直接节省交易处理成本。管理层应该考虑减少供应商的数目,增加每次的订货品种和数量,以减少订单的数量。这种现象也给审计人员一个信号:采购程序中的有效供应商方法没有被采用。审计人员可以使用ACL软件的分层和分类功能找出和应付账款支付程序有关的各种特点和异常现象,生成各种累加报告。例如,某公司第一份累加报告给审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关于采购过程的总体印象:78%的付款凭证的交易额之和仅占同期交易总额的15%;第二份累加报告则显示了与单个供应商相关的商务活动:公司中超过53%的交易是和同一家供应商进行的,而其他大多数供应商的交易额只占总交易额的很小部分。

    (二)检查发票价格的准确性

    比较供应商发票上的价格和原始采购订单上的价格,是为了测试准确性认定。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间的巨大差异可能是因为雇员在授权付款前没有检查相关文件,或在处理价格差异时,应付账款部门人员超越了他们的权限。使用人工方法,只能对一个会计期内处理的数以千计的发票中的一两百张样本进行检查,因此审计人员通过比较发票价格和采购订单价格来确认价格准确性时,只能用抽样方法。IT环境下,通过ACL的连接功能,将付款凭证文件和采购订单文件中的数据连接起来才能进行比较,审计人员可以对需要检查期内的文件中所有发票的价格进行检查。实务中,ACL生成的输出文件可能非常大,直接浏览这些文件,寻找差错费时费力,因此审计人员常常使用过滤功能,过滤掉所有订单金额和实际金额相同的记录,只剩下价格有差异的记录;再结合ACL的其他功能,审计人员可以分析记录价格的总差异,并对其重要性作出判断。

    三、存在与发生、权利与义务认定的测试

    对已授权的采购订单,只要从有效供应商处接收到存货就意味着债务的发生。但是,很多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收到供应商的发票时,才确认债务,并记录为一项应付账款。供应商发票经常落后于商品的接收,通常情况下,债务实现和确认之间的时间差不会影响财务报告。但在每个会计期末时,收到存货的供应商发票通常要到下个会计期才能收到,也就有可能没有包括在应付账款账户中,审计人员应相应调整债务记录。

    (一)查找未记录债务

    查找未记录债务涉及付款凭证文件和验收报告文件。在一个会计期内,每条存货验收记录都应该与相应的付款凭证文件中的记录相符。审计人员再次使用连接功能,将采购订单文件和验收报告文件连接起来。两个文件的连接需要以同一个关键字排序,即采购订单号。因为付款凭证文件已经按照采购订单号排序了,所以排序后的文件也可用于这项测试,只有验收报告文件需要按照采购订单号重新排序。此时的输出文件中只需含有与主文件(验收报告文件)中不相符的记录清单,即那些审计人员试图确认为没有被记录为债务的验收报告记录。如果输出文件不为空,即表明存在与验收报告文件不相符的采购订单文件记录,审计人员必须检查和判断是否对应付账款余额做了适当调整。

    (二)查找未授权支付凭证

    对于应付账款高估的风险,审计人员应选择付款文件为主文件,验收报告文件为从属文件,重新连接,输出文件为公司没有付款凭证对应的存货验收记录。这可能意味着付款的批准只是基于收到供应商的发票,而没有检查订购的货物是否已经验收入库。没有验收记录的付款凭证可能隐含一个舞弊,或者当内部控制环境较差时,对同一笔采购重复付款。

篇5

目前,A塑胶公司的采购存在着以下情况:

(一)原材料成本波动大

作为原材料的一级大豆油由于容易受国际大豆价格的影响,每个月的价格波动都比较大,供应商与企业双方信息间的不对称以及无法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的劣势使得A塑胶难以控制采购成本,也难以把握采购时机,采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采购费用居高不下

主要表现在:第一,运输费用过高。根据A塑胶近段时间的采购明细来看,有时会出现采购得到的原材料成本较低,甚至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情况,但是其产出产品的成本却依旧积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降低。采购成本不仅包括主要的购买价,还包括运输费、相关税费、装卸费等,经调查可以发现A塑胶的运输费等其他采购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大量的运输费用最终致使总体的采购成本增加,A塑胶的采购成本缺乏严格审核。第二,仓储费过高:A塑胶无法有效控制库存,经常性地发生库存积压,尽管该企业有意识地增加采购次数防止库存积压,但收效甚微,库存积压导致的仓储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总成本。

(三)库存原材料部分质量不达标

经调查发现,仓储的大豆油有时会出现部分不达标的情况,一级大豆油里面混入过多的杂质。例如,磷脂、蛋白质、水分等等,这些杂质会严重影响环氧反应,最终使制成产品的品质难以达标,令企业声誉受到损害,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供应商管理现状

具有多家供应商,和其中几家供应商有长期合作关系,货源较为稳定,但供应商管理能力不够强,供应商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未形成完善的供应商淘汰机制,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在近段时间,个别供应商提供原材料时积极性不如以前,有时验收时会出现少量货物以次充好的情况。采购部门对供应商报价的真实性尚存疑虑,难以了解其利润空间,出现价格波动时,采购部门难以把握其报价的真实性。

二、A塑胶内审问题原因分析

(一)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以事中事后审计为主要模式

A塑胶内审部门对采购工作的审计以事中事后审计为主要模式,不注重事前的预防,主要表现在:

审计部门没有在进行采购前就参与对优质供应商的筛选,获取物美价廉的原材料从而节约成本,而是在事后才对采购成本进行审计;内审部门不参与事前询价,而在事后才对采购价格进行审核;对于采购部门的报价不进行事前合理比价,导致总成本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超过预期计划标准;在验收入库后才对原材料验收成果进行审计,而非在事前加强控制,很难及时发现材料缺失或不达标;对签署后的合同进行审计,而不在合同签署前严格把关合同条款等。

(二)内部审计流程存在问题

(1)审计立项存在问题。A塑胶的审计立项以事中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准确定位,缺乏合理规划,审计部门没有了解企业自身所需,连续长时间都没有进行立项创新,没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只机械地遵从上层下达任务,A塑胶公司作为一个加工企业,采购工作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果,采购审计应作为内审工作的重要环节予以极高的重视,采购事前预控审计立项应被列入审计重点,然而内审部门并没有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准确分析,在适当的时候为企业发展新的审计职能。

其次,内审部门存在着盲目立项的情况,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立项,立项无法起到有效的事前控制作用,在对采购合同进行审计时,内审部门是针对已签订完的采购合同进行审计,其本质是事后审计,这一点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的地方――签订的采购合同已生效,即便发现了错漏,经济损失已经在双方签字的那一瞬间产生,并不能有效预防损失的发生,所以这项审计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是内审部门并没有对其予以改进。

同时审计立项也存在着时间安排上的问题,过于追求立项数量,导致各项审计时间安排过短,人力和时间的限制使审计人员只能蜻蜓点水似地走过场,无法有效进行监督。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关系着原材料的仓库审计极为重要,由于原材料数量庞大,仓库审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然而审计部门过于追求审计数量,导致时间分配无法跟上需求,在安排仓库审计时又将其置于时间较为靠后的位置,结果严重影响了审计效果。

(2)初步调查存在问题。内审部门在进行初步调查时,审计所需资料的收集工作做不到位,在对采购部门进行价格审计时没有了解清楚市场信息,不参与询价。作为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采购规模庞大。据统计,A塑胶一级大豆油的月采购规模在3000吨左右浮动,年采购规模达到了将近50000万元人民币,然而尽管采购规模巨大,内审部门却没有形成相应成熟的采购成本数据库。如今大豆价格变化波动大,内审人员在审核采购价格时必须利用网络等信息网通过各种询价的审计方法进行了解,对于价格走势了然于心,才能做到从源头控制采购成本,但A塑胶的审计部门没能做到对历年形成的数据库资料进行整理,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这使得在初步调查阶段就将审计工作立于不利地位。

(三)审计方法存在问题

内审部门在进行审计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审计部门没有注重对各种采购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参考国内外大豆油价格、行业平均价格水平等,对供应商的报价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获取有力的审计证据,参与决策。

同时在对上述提到的采购总成本进行审计时,没有运用适合的比价方法,盲目追求原材料低价。由于A公司是加工企业,其进货批次多,进货规模大,运费承运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采购费用的巨大变化,然而作为监督的内审人员却没有给予运输费等费用足够的关注,内审部门人员的眼光局限在原材料成本上而非总成本,严重影响了采购成本。

此外,审计人员将仓库的审计重点置于事中事后审计,其通常的做法为:在审计阶段对原材料库存明细账进行查看,若账面出现负数,则说明出库比入库多,意味着仓库人员在验收时可能产生了漏记,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率高,则要对相关内控进行重点审计,这种着重事中事后的审计方法并不能起很好的成本控制作用。

三、A塑胶公司内审改善对策探讨

(一)解决内审问题基本思路――以预控审计为主要模式

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应强调预控,着重事前预控审计,如今事前预控审计在内部审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有效的预控审计能够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有着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无法比拟的效果。企业应将审计重点定位于预控审计,其中着重突出事前预控审计。基于这种思想,对问题的改进对策如下。

(二)完善A塑胶的内部审计流程

(1)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审计部门应科学立项,着重事前预控审计,在立项前应深入调研,围绕采购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研究,达到科学立项,通过事前预控审计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审计人员要对合同审计进行科学立项,合同签订中的任何细微疏漏都可能导致巨大损失,审计人员除了对正式合同进行审计时,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合同草签审计。通过经济合同草签前预控审计,对供应商以及供货协商条款进行全面审查,对该合同涉及的经济利益做出可行性评价,能有效保证企业利益,防止采购部门盲目签署合同。

在对立项时间安排上,也要注意给予内审人员足够时间,立项时不盲目追求数量,要分清重点,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项目进行有效审计,在上述的仓储审计中,可通过去除不必要的审计项目,将仓库审计列为重点优先审计项目并分配足够的时间,保证审计人员能够进行有效审计。

(2)初步调查的充分性。初步调查时,应做好信息的收集,在对采购环节进行事前预控审计时,采购询价是必不可少的,审计人员应采用市场询价法,对市场进行调查,与相关技术部门合作根据已有的资料(如历史成交价、平均价、最低价等等)建立生产原材料价格档案或价格信息库及相关走势图,对于作为重要原材料却波动性极大的一级大豆油更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跟踪价格,分析价格的变动趋势,对于每一批次大豆油的报价都应与历史档案比较,掌握影响成本涨跌的特定因素,对于价格异动的,必须予以关注,同时也要对供应商的报价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才能对采购部门的比较采购管理进行审核,确保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协商出一个合适的价格,保证采购成本得以控制,此外完善的价格信息库也能保证企业时刻掌握市场信息。[2]掌握了市场信息后,在必要的时刻就能采用提供证据法,要求供应商将报价进行调整,保证控制采购成本。

在进行事前预控审计时,其技术难度要远高于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更多的时候需要专业外知识的补充协助,所以审计人员应善于整合资源,多请求其他相关部门的帮助。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计座谈会,明确需要协助审计的部门,伙同仓库管理人员进行合作[2],对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查,检查采购计划是否符合采购的最佳时间,采购批量是否具有效益性,衡量公司物资采购工作的效益,保证在采购部门在制定采购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库存信息,确保库存供货及时,防止缺料的同时也避免仓储量过高使得库存费用增加。

(三)完善A塑胶的审计方法

完善对采购价格的审计方法。在对采购部门提出的原材料价格进行审核时,内审人员要着重采用分析性程序:对收集到的历史价格数据、国内国际平均价格数据、同行业价格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报价的合理性,参与决策,通过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方法了解价格走向和供应商所报价格能产生的利润效益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利用分析性程序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获取客观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以将其作为要求供应商适当降低价格的有力武器。

完善对采购费用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在对采购费用进行审核时,没有对成本进行综合考虑成本,无法对采购总成本取得良好监督,全面的采购管理理念是内审人员必须具备的,很多时候不能单纯采用价格这个单一的指标来对一项采购业务进行衡量,内审人员应该在事前采用综合比价法。具体体现为:审计人员对采购计划进行审计时,要留意采购部门和相关的技术部门有没有协商好质量规划,同时不仅要观察品种、数量、质量有没有达到企业的标准要求,还要对采购需求量进行核对,对计划采购量是否合理进行检查,对采购计划的成本目标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其合理性和效益性,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确定采购成本目标,保证采购价格要有竞争力,其中,由于运输费用巨大,对于双方协商约定的运输方式也要予以特别注意。此外,不仅要关注价格,审计人员还要审核原材料的质量。在审核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时,审查该计划有没有对库存和在途情况列入考虑,有没有科学安排计划,防止编制计划的随意性太强,使得采购数量远超生产计划所需要的,造成不必要的库存积压,

完善对仓储的审计方法。采用穿行测试,利用顺查法,对公司有没有设置一套严格、明确的验收制度进行审计。在收到采购计划后,审计部门应该指派人员核实以往的验收记录,对仓库的仓储条件检测记录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对验收部门的工作提出注意,在原材料入库前进一步加强验收质检力度并严格控制仓储条件,材料入库后,审计人员应根据收到的采购计划和入库单进行核对,伙同仓储人员提供的仓储信息,审核入库原材料的数量能否达到生产要求并不发生多余的库存积压,质量能否达到生产标准。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72-02

1 对物资供应企业绩效内部审计应遵循的原则

据现代供应管理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和目标,供应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应该能够恰当地反映供应企业整体运营状况,而不是孤独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

传统的企业绩效内部审计主要是基于部门职能的绩效评价指标。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企业的运营情况,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供应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为了建立能有效评价供应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应采用能反映供应企业业务流程的绩效内部审计体系。

(3)企业内部审计体系要能反映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

(4)应尽可能采用适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要把绩效度量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企业适时运营的信息上去。

(5)在衡量供应企业绩效时.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生产部门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内部审计的对象扩大到与供应企业相关的部门和企业。

2 物资供应企业绩效内部审计指标体系

2.1 物资供应企业绩效内部审计的一般性评价指标

(1)产销率指标。

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物资与已采购的物资数量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供应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其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该指标也反映供应企业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1,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企业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企业成品库存量越小。

(z)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

该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企业总体库存水平,其值越大,说明供应企业成品库存量越大,库存费用越高。反之,说明供应企业成品库存量越小,库存费用越低。

(3)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供应企业已采购的物资数量与其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

该指标反映上、下层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层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下层节点企业准时交货率低或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4)供应企业总运营成本指标。

供应企业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企业通讯成本、供应企业库存费用及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它反映供应企业运营的效率。具体分析如下:

①供应企业通讯成本包括通讯费用,如EDI、因特网的建设和使用费用;供应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费等。

②供应企业总库存费用包括各企业物资库存费用、在途库存费用。

③供应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各等于供应企业上下层之间运输费用总和。

(5)供应企业服务产品成本指标。

供应企业所服务对象的产品成本是供应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根据核心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确定出该产品的目标成本,再向上游追溯到各供应商,确定出相应的原材料、配套件的目标成本。只有当目标成本小于市场价格时,各个企业才能获得利润,供应企业才能得到发展。

(6)准时交货率是指下层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跟不上供应企业运行的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7)成本利润率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在市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价格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变的量。按成本加成定价的基本思想,产品价格等于成本加利润,因此产品成本利润率越高,说明供应商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应商在市场价格水平下能获得较大利润,其合作积极性必然增强,必然对企业的有关设施或设备进行投资和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

(8)产品质量合格率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

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数量越多,则产品质量合格率就越低,说明供应商提品的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供应商必须承担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修或报废的损失,这样就增加了供应商的总成本,降低了其成本利润率。因此.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与产品成本利润率指标密切相关。同样,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也与准时交货率密切相关,因为产品质量合格率越低,就会使得产品的返修工作量加大,必然会延长产品的交货期,使得准时交货率降低。

2.2 物资供应企业绩效内部审计的具体性评价指标

采购绩效评估的指标应以“5R”为核心,即适时、适质、适量、适价、适地,并用量化指标作为考核之尺度。

2.2.1 时间绩效指标

由以下指标考核时间管理绩效:

(1)停工断料影响工时。

(2)紧急采购(如空运)的费用差额。

对停工断料影响工时的内部审计要注意停工断料影响工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停工断料影响工时所造成的损失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表现在费用发生而没有利益流入以及因停工断料带来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是间接经济损失,因停工断料使客户对公司的信誉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对紧急采购费用差额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对供货商的选择,对供货商的选择不仅考虑质量、价格、服务。还要考虑供货商供货时间的及时性,如果供货商不能满足及时供货,企业需增加紧急采购费用,从而增加企业的费用支出。

2.2.2 品质绩效指标

由以下指标考核品质管理绩效:

(1)进料品质合格率。

(2)物料使用的不良率或退货率。

通过对进料品质合格率及物料使用的不良率或退货率的内部审计,可以评价供货的产品质量及管理水平,从而为供货商的选择提供依据。

2.2.3 数量绩效指标

由以下指标考核数量管理绩效:

(1)呆滞物料金额。

(2)呆滞处理损失金额。

(3)库存金额。

(4)库存周转率。

通过对呆滞物料金额、呆滞处理损失金额、库存金额、库存周转率等指标的内郝审计可以评价企业有关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内部考核及提供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2.2.4 价格绩效

由以下指标考核价格管理绩效:

(1)实际价格与标准成本的差额。

(2)实际价格与过去移动平均价格的差额。

(3)比较使用时之价格和采购时之价格的差额。

(4)将当期采购价格与基期采购价格之比率同当期物价指数与基期物价指数之比率相互比较。

通过对上述价格绩效指标的内部审计可以对采购价格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采购招标价格提供依据,实现采购价格效益最大化。

2.2.5 效率指标

其他采购绩效内部审计指标有。

(1)采购金额。

(2)采购金额占销货收入的百分比。

(3)采购部门的费用。

(4)新开发供应产商的数量。

(5)采购完成率。

(6)错误采购次数。

(7)订单处理的时间。

篇7

一、采购风险分类

采购风险众所周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采购舞弊存在采购过程中,贯穿于采购的整个过程。

1、外部风险

市场风险,即市场突变对采购造成的风险,采购人员是市场把握不够,采购节奏异常;政策风险,是由国家、地方或行业的新经济、环保等政策的实施,给企业造成的采购风险;质量风险,由于供应商提供的货物质量不稳定造成产品的不稳定或由此造成的退货引发的生产用量不足;履约风险,由于供应商合同无法执行造成的缺料风险或提供预付款但不执行合同的风险;自然意外风险,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供应条件的变化,如运输船只沉没等,给企业造成的风险。

2、内部风险

采购计划风险,是指采购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否有相关责任的审批。合同风险,合同条款不明确、不清晰造成的责权不清;采购人员对供应商勾结;合同管理混乱。质量验收的风险,质量上以次充好,计量不准确等;库存风险,采购物资没有建立在合理库存的基础上,出现应急采购或库存过多,造成的资金积压。

二、防范采购风险和舞弊的对策和方法

1、督促相关业务部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采购部门掌握着企业的采购大权,所谓“没有监督的权利必定滋生腐败,没有过程的控制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任何靠个人自觉的管理注定是走不远的,没有制度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圣人也会收回扣的”。笔者所在单位用了半年的时间将公司采购的流程进行了规范梳理,采购部门综合科同时负责内部控制监督职能。建立合同格式条款,对在历次审计过程中多次出现的问题,尽量约束在合同内,避免后期出现异议,同时也减少了采购人员在处理问题上的随意性。规范结算过程中的各类异常情况处理,如《质量异议结算处理单》、《不合格品处置记录》《预付款情况说明》,规范各类处置单的审批权限。

2、对采购计划和采购价格进行审计监督

有效的采购计划可以使企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审核采购部门的采购计划制定是否科学同样很重要。根据采购计划、实际合同签订情况、生产用量、库存,制定原料周转周期表;计算采购计划与实际签订之间的差异并存在的原因,综上分析原料采购计划制定的合理性。

3、对合同签订、执行进行审计监督

依法制定采购合同是避免合同风险,防患未然的前提条件,也是强化合同管理的基础,首先对采购部门是否履行职责进行审计。主要审计重点是在供应商选择上是否严格按照《供应商管理制度》执行,通过采购部门提供的季度、年度《供应商评价》判断其是否真实合理。

4、对采购验收环节进行审计监督

采购验收环节是采购环节进厂前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采购验收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货物的质量,以及公司的利益,因此该环节的审计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货物验收环节,审计人员在不通知取样人员的前提下,与其共同取样,看其取样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取样过程中是否存在任意取样的情况,并将取样数据分为两份,将其中一份带回,按照审计部分的编号,从公司化验室或请第三方检验,最终对比结果看其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关注采购部门中质量仲裁案的比例,判断检验的准确性。对于计量的准确性,通常也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不定期抽查计量器具的校磅记录或共同校磅。

5、结算审计

根据合同约定,审计对采购部门的结算情况进行审计抽查,采用复核法审计,根据到厂原料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以及交货时间等因素复核结算是否准确。存在质量异议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并将协商结果填入《质量异议处理单》,由相关级别的领导审批,审计对其处理的结果和审批情况进行审计。

6、付款审计

篇8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1776年美国颁布了《联邦采购法》,从此政府采购在西方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且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不仅采购成本得到了控制与降低,政府的良好形象也深入人心树立了。我国于1996年建立了政府的采购试点,然后又在2002年颁布了《政府采购法》,自此我国的政府采购开始迅速发展。本文针对采购成本过高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我国的政府采购进行探讨分析。

二、政府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成因

1.供货成本影响政府采购价。供应商资金投入成本比日常销售大,政府采购中,供应商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成本,如投标前要先交纳投标保证金;采购单位采购资金分阶段支付给中标人,全额采购款少则1个月、多则1年-3年才能付清;若采购人委托社会中介机构采购,投标人还要购买采购招标文件和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服务费等等。供应商劳动力投入成本比一般市场高,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必须先配备1名-2名政府采购交易员,并提供相关资料、申请办理成为政府采购交易会员。

随着政府采购市场中供应商竞争的激烈,低价格是供应商重要的竞争手段,因为政府采购的首要作用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节省财政资金,《政府采购法》第17条也规定:“集中采购机构进行政府采购活动,应当符合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的要求。”但是,正常的交易价格是不能低于成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以低于商品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在《反不正当竞争法》里的“商品”也包括服务。《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投标人不能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也不得用他人的名义参与投标或以其他的方式骗取中标。”第四十一条:“中标人的投标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能够最大程度的达到招标文件中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2)符合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而且经评审显示的投标价格为最低,但是对于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除外。

2.制度层面的原因。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太过于抽象,根本没有相应的违规行为惩罚措施,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供应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如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成交的)处以采购金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在一至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监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力量有限,没有具体细则,操作性不强。

三、操作中的一些具体建议

1.供应商提供相关合约详细的会计报表。供应商要公开其所签订的合同的成本会计报表。政府应该给出一个限额,达到或超过该限额的合约,比如10万元以上的,那么供应商就要对10万元合约内的商品进行会计报表的公开。而且任何公司或者集团的成本被分发到一个或者几个履行合约的下属公司的办事处也需要进行会计报表的公布工作。会计报表的披露其实就是一个帮助给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了解其供应商如何操作的工具,给政府的合约成本评估与会计处理连续性提供准确的成本会计方案。会计报表的披露可以具体到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成本、一般信息、间接成本、递延费用等。如果期间费用分配方式出现变动,应该及时反映在会计报表附注上,这样有利于审计工作开展,如若不然审计人员不得不详细地检查员工的工时表,不仅费时费神,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审计效率。

2.价格不能作为衡量是否中标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结合待购买的商品与服务的特征来决定定价方式。如果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标准统一,而且现货充足,像日用品、粮食之类的,价格是可以作为主要标准的,但是仍然要进行检验测试,保证最优性价比;又如果货物或服务的技术繁杂或性能特殊,无法给出详细的规格或具体要求的,像勘察、研制之类的,则需要通过谈判然后决定价格,也可以在采购结束之前以成本为准进行重新定价,还可以从政府的采购方式的特点出发,寻找合适的定价方式。公开招标是政府在对市场价格进行一番了解后一般会采取的方式,价格低的供应商优先。而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谈判以及询价都是政府在货物的规格与标准不统一、现货紧缺的情况下会采取的采购方式,像出现根据成本再定价的情况时,供应商必须得提供准确具体的会计报表。特别情况下还可以学习WTO运行规则利用关税因素来减少采购的成本。总之正确的选择采购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政府采购活动的周期成本。

3.正当处理投标评审的问题。《政府采购法》第一条明确指出我国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宗旨,即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等。从该条款可以看出,实现较低的采购价格和确保政府采购市场公平竞争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目的。为此,政府采购相关规定也制定了“最低评标价法”等方法以追求质优价低。《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五十一条最低评标价法,是指以价格为主要因素确定中标候选供应商的评标方法,即在全部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前提下,依据统一的价格要素评定最低报价,以提出最低报价的投标人作为中标候选供应商或者中标供应商的评标方法。最低评标价法适用于标准定制商品及通用服务项目。

在政府采购饱受“价高”困扰的同时,在招标的具体实践中,另一种现象也不容忽视。部分不法供应商为了谋求中标,以低于成本价的报价投标甚至是“零报价”。供应商在政府采购中的竞争日趋激烈,投标过程中的价格战也愈演愈烈,一般来说,货物、工程类项目存在大量的原材料、人力、物流等成本,因而,同档次商品各供应商之间的报价差距有限。而超低价往往出现在软件系统等采购项目中。

从系统软件生命周期构成的两个阶段(即开发阶段和维护阶段)来分析,系统软件的成本由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构成,比例约为1:2。部分供应商为了霸占市场,滥用竞争优势,故意压低开发成本进行投标,以此手段击败竞争对手取得中标资格,随后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技术壁垒、保留源代码等方式,实现对整个系统开发项目的制约,最终利用维保、二次开发陆续收回后续成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投标时超低的开发报价势必要用后期高昂的维护费用来弥补,对采购人来说不但不能真正节约资金,还可能需要付出高于预算几倍的支出。

而且,软件开发是一个周期性系统工程,一旦供应商在后期工作中无法收回预期成本,整个项目就存在偷工减料、无法按期履约的风险,给采购人造成时间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

其次,超低报价的出现对参与政府采购竞争的其他供应商也构成了伤害,在整个行业内造成恶性循环、形成不正当竞争,破坏了政府采购活动的正常秩序。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8号) 第五十四条评标委员会认为,排在前面的中标候选供应商的最低投标价或者某些分项报价明显不合理或者低于成本,有可能影响商品质量和不能诚信履约的,应当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书面文件予以解释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否则,评标委员会可以取消该投标人的中标候选资格,按顺序排在后面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递补。

《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七部委令第12号) 第二十一条在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发现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在设有标底时明显低于标底,使得其投标报价可能低于其个别成本的,应当要求该投标人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投标人不能合理说明或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由评标委员会认定该投标人以低于成本报价竞标,其投标应作废标处理。

根据以上法规,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否则视为不正当竞争,取消其中标候选资格;一旦评标委员会遇有中标候选供应商的最低投标报价或者部分分项的报价明显低于成本或者不合理,对商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以及不是诚信履约的现象,应当立即要求该投标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书面文件给出解释与说明,并且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不然的话,评标委员会有权利剔除该投标人的候选资格;如果这个供应商提供的报价解释不明确,无法获得评标委员会的点头,这种情况下,评标委员会也可以取消它的中标候选资格,对该供应商的投标作无效投标处理。

四、结束语

政府采购具有政策性强、范围广、金额大、方式多、技术高、情况复杂等特点,随着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一旦将政府采购审计纳入财政审计范畴,制定成本核算准则势在必行。而且对于政府采购评审内容要不断完善,要真正降低采购成本还需要全社会的监督意识以及采购人员的自我控制成本意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采购;风险;规避

Key words: enterprise procurement;risk;avoid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084-01

1采购风险的产生与类别

1.1 采购风险产生原因包括:①货物不符合订单要求、呆滞物料增加;②供应商群体产能下降导致供应不及时;③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④采购人员工作失误或和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信甚至违法行为。

1.2 采购风险的类别①内部风险: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存储风险、责任风险;②外部风险:合同欺诈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意外风险。

2企业采购中风险防范的措施

2.1 全过程的审计采购全过程的审计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审计重点是对计划制订、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审计监督,以防止舞弊行为。

2.2 物料需求和计划的审计审查建筑企业采购部门物料需求;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调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目标、采购数量、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

2.3 招标与签约的审计依法订立采购合同是避免合同风险,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也是强化合同管理的基础。首先,要对采购经办部门是否履行职责进行审计。审查采购经办部门和人员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包括供货方的生产状况、质量保证、供货能力、建筑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每年是否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所有供应商都必须满足ISO9000标准要求,考评主要指标是对每年所执行的合同情况。如供货质量,履行合同次数,交货准时率,来料批次合格率,价格水平,合作态度,售后服务等进行评审,是否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合格供应商的正确决策,使合同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

其次,要对合同中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交货时间、账号、地址、运输、结算方式等各项内容,按照合法性、可行性、合理性和规范性等四个标准,逐一进行审核。

2.4 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审计当前,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时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建立合同台账、做好合同汇总,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审查合同管理部门是否对交付合同进行分类编号,并建立合同台账。合同统一编号是否规范,每一份合同包括合同正本、副本及附件是否齐全。

2.5 合同执行的审计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如有与合同不符的情况,是否及时与供方协商处理,对不符合合同部分的货款是否拒付。是否对有关合同执行中的来往函电、文件都进行了妥善保存,以备查询。审查物资验收工作执行情况,是否对物资进货、入库、发放过程进行验收控制。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审计物资管理部门是否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及时记录。还应重视对合同履行违约纠纷处理的审计。审查采取“零库存”策略的建筑企业,是否保持一定的生产成品存货以规避缺货损失;是否保持一定的料件存货以满足需求增长引起的生产需要;是否建立牢固的外部契约关系,保证供货渠道稳定,规避风险,降低成本。

2.6 绩效的审计应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合同执行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考核制度,并加强审计检查与考核,审查是否把合同规定的采购任务和各项相关工作转化成分解指标和责任,明确规定出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以尽量避免合同风险的发生。

2.7 规模和范围努力拓宽采购规模和范围,实现采购创新,降低建筑企业采购成本,降低采购风险。根据规模经营和效益理论,适度规模的采购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降低采购的风险。

3采购风险应对策略

3.1 注重手段任何事物都有风险,采购风险归根结底,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和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的。主要的手段有:做好年度采购预算及策略规划;慎重选择供应商,重视供应商的筛选和评级;严格审查订货合同,尽量完善合同条款;拓宽信息渠道,保持信息流畅顺;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充分运用供应链管理优化供应和需求;加强过程跟踪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以减低采购风险。

篇10

根据高校各自的管理模式和要求、物资采购业务量的大小以及内部审计机构资源等的不同,物资采购审计可以采取项目管理式审计和过程参与式审计两种模式。

项目管理式审计是有重点、有目的地将某物资采购部门、环节或物资品种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形成为特定审计项目,并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大、中型规模的组织适合采用该模式。该模式适用于采购规模较大、年采购金额较大、社会知名度较高的高校。过程参与式审计是由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监督物资采购的全过程或者部分重要过程,实现物资采购审计的日常化。小规模组织可以采用该模式,一般职业院校、小规模高校也可以适当采用。在此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断然割裂这两种审计模式的紧密辩证关系,将其绝对化。事实上,这两种审计模式可以综合运用,联系推广。在内部审计资源缺乏的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过程参与式审计。在积累了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并且对该项目进行审计涉及高校的重要性权益时,则以项目管理式审计为主。两种审计模式可以相互结合起来,关键是怎样发挥出采购审计的最大效益。

比较上述两种采购审计模式,说明可以通过对高校内部某个业务流程或环节,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达到最大限度地节省审计成本或资源的目的。不一定非要开展专项的采购审计,才算是采购审计业务。必要时实行业务外包,可以委托中介单位进行采购审计。

二、开展高校物资采购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高校物资采购审计应采取“重点突出,区别对待”的方法,选择采购数量较大、采购次数频繁、采购价格较高、采购价格变化频繁、质量问题突出、长期积压或短缺、群众反映普遍、领导关注、内部控制薄弱和出现错弊概率较高的环节或物资类别等。审计重点集中于如下两点:一是对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招标文件以及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计,防止出现包括盲目签订采购合同风险、合同无效风险、合同条款不利风险、合同违约风险和合同档案管理混乱风险等。二是对采购方式执行情况的审计,对物资验收、货款支付、办理索赔等业务执行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对列入审计重点的业务,一般采用全面审计法,对物资采购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资料和资料的每一个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对于列入审计范围的非重点业务,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采购流程或品种进行审计,可以运用检查法、函证法、询问法和重点审计法、复核法、观察法、分析法等方法。

三、开展高校物资采购审计的措施

具体审计措施如下:

1. 招标文件确定过程中的审计

资产使用部门经学校物资采购招投标工作办同意后进行某项物资招标采购,审计部门按其职责权限适时介入,对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拟订的招标文件进行审计,监督购置仪器设备的资金是否到位、是否纳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并关注招标文件中对所购设备、材料的型号、规格、技术性能、指标要求、系统配置、报价要求,对投标人的资质、资信度考查情况、业绩要求,对开标时间、地点以及招标人所要求的其他附属要求,如供货时间、付款方式、预留质保金或保修金的数额等是否表述清楚,用词是否准确,避免潜在投标人对招标文件的理解不一而产生疑义。关注招标文件是否存在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生产供应者以及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其他内容的情况。涉及特定专业判断的,可以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作为佐证基础性资料,但应考虑回避制度。是否存在招标机构、采购单位和供应商相互恶意串通的虚假招标行为。另外,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

2.开标评标定标过程中的审计

审计部门须关注评标专家组成员是否都是依据招标文件和评分细则独立地对潜在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打分;是否符合低成本高效益原则;标底价格明显偏离、违背市场规律的,可请招投标中心负责人组织评委在评标过程中给予判断认定。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是否向招标人提供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中标候选人,中标候选人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排序,采购人是否按照评标报告中推荐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顺序确定中标供应商或事先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中标供应商确定后,中标结果是否在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并向中标供应商发出中标通知书;投标供应商对中标公告是否有异议,招标采购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对质疑内容作出答复。

3.经济合同审签过程中的审计

采购合同签订的合规合法性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采购合同条款的完备性和合同内容的合法性。

(2)采购合同的执行结果。

(3)审查合同的管理是否规范。

审计部门须审查采购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规范、完备;合同价款是否公平合理;合同中涉及各方的责权利、质量、设备安装工期、付款方法、保修及其时效规定是否合规、完备;关注中标方是否将投标文件中的优惠条件逐条落实在合同中,力争维护学校的权益不受损失。

4.验货付款过程中的审计

技术较复杂、金额较大的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组织验收小组,参与验收的人员须包括资产与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审计及监察部门和有关专家在内,实行部门会签制度。验收工作应围绕着是否按照采购文件和合同有关条款的要求,对应验收对象的数量、质量及规格型号等的符合性进行审查。

5.物资采购后续审计

对并不是一次性结清的采购业务,审计部门应做好备用台账的记录工作。需要办理退换或索赔事宜的,要将处理落实情况详细记载,控制付款额。到使用部门进行回访,了解退换或索赔事宜的处理情况,同时对厂商的服务质量和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也为下次招标提供有反馈价值的信息资料做好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广生。 教育采购招投标业务审计的难点[j].中国内部审计,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