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2: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设工程初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笔者所谈的施工设计,既不是施工组织设计,也不是施工措施的设计,而是贯穿于整个施工方案,并决定施工措施能否的正确实施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支持性“软件”。
建筑施工的设计,不仅具有专业技术性密度高的特点,他还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严肃性和不可修改性。对于某些高科技还具有保密性。所谓特殊性,他是将过去施工措施中技术性较高的施工结构性部分单独的提出来进行分析研究和确定,避免了原施工措施中层次不明晰、重点不突出的缺陷。所谓复杂性,是因为我们在施工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结构形式、荷载的变化大小及位置、气象及土层的水文地质情况,还要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加以考虑,这是一个全面协调的设计过程。所谓严肃性和不可修改性,就已经确定的施工设计,则相应的施工措施方案的参数也就确定,这样就不允许随意改动,否则原施工方案也就不能成立,行之有效的施工措施也就不能实施,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一点实际工程中是常常可看到的。所谓保密性,是针对尊重他人知识成果,保护知识产权而言的,勿用多说!
建筑施工设计是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并在施工措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就不难看出。例如在某一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中,采取怎么样的土方开挖方案和基础施工方案,我们就要对该建筑物所处的水文地址情况及对周围建筑环境的影响;以及各方案的经济指数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确定。若采用“逆筑法”施工,就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对原结构进行反算,以满足施工措施和施工工艺流程的需求。如果原结构不能满足我们的施工要求,就必须对原结构增加施工配筋或提高砼强度,或者采取其它加固措施,这一过程也就是施工设计的过程。
目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计算机也直接参与了施工的整个过程。这里面也就存在着一个施工程序和计算机运用协调的设计过程。例如在施工设计中,运用计算机对土方开挖的过程进行监控,则每开挖一步,计算机就会把各节点的压力情况,支护墙的弯矩、支撑力、支护墙的横向变形值、指定控制处的地面沉降值等统统很直观地描述(或打印)出来。如果将之运用于“逆筑法”施工中,由于施工设计的支持,计算机就可以把各自施工段的荷载的变化情况随时报告出来。显然,计算机的运用就是施工设计控制的过程。上海东方明珠的施工方案就是典型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所进行的施工设计实例。
此外,施工设计还是原图纸设计的延伸和补充。原图纸设计是依靠勘察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和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的。由于种种原因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在施工过程才发现原提供的资料或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有出入,有时甚至完全不同。这就需要请设计单位通过施工单位提资修改原设计。但有些问题就需要设计单位来补充和完善,以满足施工的正常进行。例如,笔者在某电厂大型水泵房排架柱预制前进行吊装验算的施工设计过程中,发现原结构在70%强度条件下进行翻身起吊构件会出现裂缝的问题,随即告诉原设计人员,经核算所有排架柱均加配了2Ф20的钢筋后,才避免了将会发生的不良后果。又如某电厂工程的主厂房的楼面施工中,因脚手管周转不开,为节约脚手管的使用量,有关人员随意拉大了脚手架立柱的距离,致使板跨中下陷最大值约15cm,这样为保持楼面的平整,不仅浪费了砼和人工处理费,严重地是影响了施工质量和施工声誉。在同一工程辅助楼的施工中,浇筑砼的时候叶发现了楼面下沉的现象,随即用千斤顶撑起后加了支撑,才避免了不良的施工后果。这几个施工实例告诉我们,施工设计不仅是原图纸设计的延伸和补充,更重要的是施工设计具有它的严肃性和不可修改性,凡是不按严谨的态度去注重施工的技术性,不按施工设计的要求去办事,终归要对此付出代价!
现在我们的建筑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完整的监控体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措施的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不做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是掌握一些表面现象,按所谓的理想方案编制。基层施工人员拿到这样与现实情况不符合的东西,往往难以执行,干脆想怎么样干就怎么样干,捅了漏子在搞什么补救措施。不然就欺上瞒下,蒙哄过关。有的为追求形式应付开工,编制时就没有打算认真执行,仅仅时摆摆样子,以获取批准开工为目的。有的搞烦琐理论,不管工程大小,结构如何,一律表格很多、文字冗长,既突出不了重点,结果也成效甚微。有的是下面的施工人员对此不重视,下发的施工措施等高高搁置,等出了问题才想起施工措施等技术文件。有的是编制的形式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格式,不知道到底哪个是重点。总之,要正确的指导施工,杜绝不负责任的现象发生,就要突出重点,理顺施工中的相互关系,把施工设计放到是重要的位置上来。
为此,笔者提出,要把建筑施工设计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措施中独立的分离出来,作为重要的施工技术文件单独罗列。它不是简单的施工操作与施工理论的分离;不仅是建筑施工结构体系层次的改革,也是施工技术向专业化、技术化、大梯度、高层次的升华。建筑施工设计不是摆花架子,做书面文章,而是以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数据和图表或图象的形式(或通过计算机进行施工的数据处理,或者进行施工模拟的多维显示),把整个施工过程直观地表达出来。并反过来指导和监控施工。通过建筑施工设计,可以对原拟定的一个或几个施工方案和措施进行验算和筛选,以求在可行性方面有最佳的选择,使之真正成为指导施工,辅助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作业测定等方法和技术。由于少投资或不投资,通过基础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和作业测定即可较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率,所以基础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在我国制造企业应用最广。该课程学生掌握如何,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专业理解和今后工作都有很大影响。针对我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特点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并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
(一)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课程特色
由于该课程涉及范围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安排课程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以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根据我校工业工程学生今后主要就业方向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特点,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优化提炼,重点讲解学生在制造企业工作中运用比较多的内容,比如方法研究部分的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动作经济性原则和作业测定部分的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模特排时法等,而对工作中用的不多的管理事务分析、学习曲线以及较易理解掌握的现场管理方法等内容安排学生课外自学。同时在选取讲解案例时,尽量以制造企业实际案例进行讲解。针对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今后主要在汽车及其相关行业从事工业工程工作,在课程讲授时,除了给学生介绍相关理论外,更多的给学生介绍类似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如:在讲解工艺程序分析时,我们以东风公司发动机厂康明斯凸轮轴生产工艺为对象,给学生介绍如何绘制其工艺程序图。再如,介绍流程程序图绘制方法时,我们以491曲轴生产流程为例介绍其绘制方法,并给学生展示该企业工业工程师绘制的实际的491曲轴生产流程图。同样在讲解课程其他内容,如:操作分析、动作经济性原则时也尽量以制造企业实际案例进行讲解,突出实战型、应用性。另外在介绍工作研究手法时,还把日本和西方汽车制造企业中最新改善手法介绍给学生,如:道程分析、管理要点调查、附加价值分析、生产系统评价、人机工程评价、负荷评价、损失架构分析等改善手法,都是为了发掘各个环节存在的浪费而进行改善的方法,把这些手法介绍给学生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还提高其实践水平。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开展视频案例教学。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基础工业工程》中的很多方法和技术在理论上都不难理解,但在实际中如何用,用得好,得到的分析结果准确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开展视频案例教学是一个较好的途径。根据各章节要讲授的内容,我们事先到东风汽车公司各专业厂生产现场拍摄相关视频,然后精选、剪辑视频资料供授课时使用。如在讲解时间研究中的秒表测时,如何划分作业单元、如何确定各单元的测时点、如何评比时,我们以东风公司传动轴厂凸缘叉加工某工序为例,播放其加工视频,然后对照讲解秒表测时各个步骤。在讲授动素分析、操作分析时,也运用此方法,开展视频案例教学,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授课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学效果较好。其次,利用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增强课程学习的灵活性。为了增强课程学习的灵活性,利用学校建立的教学网络课堂网站,将教学文件、教学课件、视频资料、作业习题、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内容放在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网上师生交流和作业习题问答模块和学生进行交流。
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基础型、综合性”两个大层面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既突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更强调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实用性。如:我们开设的双腔制动阀综合性实验,该实验以汽车双腔制动阀装配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组装汽车双腔制动阀,并且根据生产节拍要求设计一条双腔制动阀装配线,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每四个人为一个团队小组,共同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时学生要采用工作研究中常用技术———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时间研究、MOD法等进行双腔制动阀装配线的优化设计,如:在确定每个工作站点的标准装配时间时,团队分工,有的学生在模拟装配,有的学生在利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测时,还有的则在用方法研究的手法分析其装配方法是否最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还有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交流。最后实验结果的评判标准是:使用的作业人员最少,生产线节拍最低,效率最高。因为这个综合性实验具有较强的实战型,学生兴趣很高,因此每个团队都能主动的投入到实验设计当中,通过实验教学有效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改善意识。
(二)改革传统实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校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共两周,该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到汽车企业生产现场,把所学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在企业现场进行实际应用。但该实习环节在进行时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提供的实习时间较少,一般只能参观性质(2)受企业产量制约,没产量不生产时,该实习难以进行。因此综上所述,实习效果难以保证,甚至有时走马观花。针对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不足,我们对现行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革。即:采用上机虚拟实践+企业现场再实践的模式进行。上机虚拟实践:事先对学生要参观实习企业的相关生产线每个工位进行摄像,然后利用购买的工业工程体验式应用平台(ISE系统),在此平台上学生利用所学工业工程知识对该生产线完整视频资料进行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分析,即进行虚拟实践,并且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和报表,如:在利用ISE平台分析一套完整的生产线视频资料基础上,学生可制作该生产线上各工序的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产线各工序的标准工时和产线工时,制定各工序的标准作业方法并得到《工序标准作业组合表》,制定生产线的《标准工时与人力排布表》、《产线标准作业组合表》,得到产线现状的《平衡率山积表》,对产线进行虚拟改善得到改善后的产线《平衡率山积表》和《作业改善报告》等。由于这些分析手法和得到的相关分析报表与企业实际所用基本一致,经过“实际案例,虚拟实践”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到企业现场实习,在企业现场对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再实践、再应用。这当中上机虚拟实践和下厂实习可以相互穿插。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实习时间利用率提高,效果提高,学生不再走马观花,学生对实习满意度也提高。
(三)积极开展产学研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校位于“汽车城”十堰,背靠东风汽车公司,周边有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这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影响。总的思路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去实习,并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实现校企双赢。通过在企业做这些实际课题,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三、结束语
《基础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只有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该门课程质量,朝着把该课程建设成为优质课、精品课的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李峰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超勇,冯佩兰,李峰.汽车制造工业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地基基础设计概述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构件。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柱呈点状分布如框架结构,或将荷载集中于墙呈线形分布如多层住宅,呈点状分布同时又具有线形分布的荷载如高层住宅。
在初步估算时,最好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首层全部面积上,从而得到平均的荷载值,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独立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如果介于二者之间,则用桩基或沉井基础。
2基础的设计
2.1基础的分类
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灰土条形基础、C15素混凝土条形基础、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2.5m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即柔性基础。
多层内框架结构,如地基土较差时,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中柱宜用钢筋混凝土柱。
2.2天然地基条件下的基础
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在抗震设防区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1条设柱基拉梁。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粱条
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
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
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抗震设防区加柱基拉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
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接节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均匀,可选用独立柱基,墙下条基,抗震设防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柱下可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以加强整体性,如还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或变形要求,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地基较好,宜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当有防水要求时,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可采用筏板基础;如地下室设置有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采用箱形基础。
2.3特殊条件下的基础――桩基
当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
当高层与裙房或地下车库基础为整块筏板钢筋混凝土基础时,在高层基础附近的裙房或地下车库基础内设后浇带,以调整地基的初期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初期收缩。
现就大型基础设计中较多见的桩基础和后浇带的设计进行讨论
当天然地基或人工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或经过经济比较采用浅基础反而不经济时,可采用桩基础。
(1)桩平面布置原则
①力求使各桩桩顶受荷均匀,上部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相重合,并使群桩在承受水平力和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
② 在纵横墙交叉处都应布桩,横墙较多的多层建筑可在横墙两侧的纵墙上布桩,门洞口下面不宜布桩。
③同一结构单元不宜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
④大直径宜采用一柱一桩;简体结构采用群桩时,在满足桩的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桩宜尽量布置在筒体以内或不超出简体外缘l倍板厚范围内。
⑤ 在伸缩缝或防震缝处可采用两柱公用同一承台的布桩形式。
⑥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可按受力均匀布置。
(2)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最小深度
①应选择较硬上层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人持力层深度,对于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a(d为桩径);砂土及强风化软质岩不宜小于1.5d;对于碎石土及强风化硬质岩不宜小于Id,且不小于0.5m。
②桩端进人中、微风化岩的嵌岩桩,桩全断面进入岩层的深度不宜小于0.5m,嵌入灰岩或其他未风化硬质岩时,嵌岩深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0.2m。
③ 当场地有液化土层时,桩身应穿过液化土层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应由计算确定,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且不宜小于1.5m。
④ 当场地有季节性冻土或膨胀土层时,桩身进入上述土层以下的深度应通过抗拔稳定性验算确定,其深度不应小于4倍桩径,扩大头直径及1.5m。
(3)桩型选择原则
①预制桩(包括混凝土方形桩及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适宜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不大的强风化层、风化残积土层、砂层和碎石土层,且桩身穿过的土层主要为高、中压缩性粘性土,穿越层中存在孤石等障碍物的石灰岩地区、从软塑层突变到特别坚硬的岩层地区均不适用。其施工方法有锤击法和静压法两种。
②沉管灌注桩(包括小直径D
③ 在饱和粘性土中采用上述两类挤土桩尚应考虑挤土效应对于环境和质量的影响,必要时采取预钻孔。设置消散超孔隙水压力的砂井 塑料插板、隔离沟等措施。钻孔灌注桩适用范围最广,通常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桩身穿越各类上层以及央层多、风化不均、软硬变化大的岩层;如持力层为硬质岩层或地层中央有大块石等,则需采用冲孔灌注桩。无地下水的一般土层,可采用长短螺旋钻机干作业成孔成桩。钻(冲)孔时需泥浆护壁,故施工现场受限制或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不宜采用。
④人工挖孔桩适用于地下水水位较深,或能采用井点降水的地下水水位较浅而持力层较浅且持力层以上无流动性淤泥质土者。成孔过程可能出现流砂、涌水、涌泥的地层不宜采用。
⑤钢桩(包括H型钢桩和钢管桩)工程费用昂贵,一般不采用。当场地的硬持力层极深,只能采用超长摩擦桩时.若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灌注桩又因施工工艺难以保证质量,或为了要赶工期,此时可考虑采用钢桩。钢桩的持力层应为较硬的土层或风化岩层。
⑥夯扩桩,当桩端持力层为硬粘土层或密实砂层,而桩身穿越的土层为软土、粘性土、粉土.为了提高桩端承载力可采用夯扩桩。由于夯扩桩瓦为挤土桩,为消除挤土效应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与上述预制桩和沉管灌注桩类似的措施。
2.3施工后浇带 、
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带宽800-1000mm。后浇带自基础开始在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包括内外墙体。施工时后浇带两边粱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
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并提出清除杂物垃圾的措施,如后浇带处垫层局部降低等。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如梁面、底钢筋相同等措施。
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问距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这两种施工后浇带,前者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2.4后浇带的设计与措施
近年来,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应用。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层承载力.提高土体弹性模量,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有些工程已经通过在高层建筑下采用复合地基的方法来替代桩基,以解决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问题。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如果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都应依据相关规范计算裙房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当采用地基处理时,在结构设计图纸上,应明确规定采用地基处理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变形要求。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米到50米。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①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②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降量。
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准备阶段,设计单位承担着施工设计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受到设计水平的限制,设计单位给出的设计若存在问题,则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非常不利。
1 水利工程概述
水利工程是一项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而开展的建设活动,水利工程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灾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竣工后,通常被用作防洪防旱、浇灌农田,还会被作为航道、开发为港口等,水利工程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不同,水利工程的影响面更广。水利工程的修建会影响到周边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为了将水利工程维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修建水利工程过程中,尤其是最初的设计环节,一定要从人文角度出发,在保证环保的基础上,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人员素质问题
设计人员的素质是目前水利工程设计众多问题当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水利工程设计缺少专业素质高的设计人才。设计人员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对基本资料掌握得不够全面,没有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实地勘察,以至于无法全面掌握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会直接造成设计环节不断出现问题。此外,设计人员在水利工程设计前未能全面了解大纲内容,导致水利工程设计方案与编制大纲有较为明显的偏差,这使得水利工程设计缺乏科学性保障,失去了实际意义。
2.2 设计内容问题
水利工程设计内容包含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施工方法、施工流程等一切信息在内的工作内容。如果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设计内容问题,就会对水利工程建设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水利工程设计内容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图纸设计分析不合理和工程单价分析不合理两个环节。其中,在对图纸设计分析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尺寸标注不清、不规范等,如选择机械型号、确定施工工艺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施工操作,并会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对水利工程单价进行分析时,缺少全面的数据,加之对当前市场形式没有仔细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便确定工程项目单价,直接使用早期工程项目单价,这会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造成水利工程项目单价过低或过高,使得水利工程项目概算失真,影响水利工程投资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其建设效益。
3 完善水利工程设计的有效策略
3.1 培养专业设计人员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设计,因此要提升水利工程设计水平。一是要提升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聘请水利工程人员工作中,设计人员作为水利工程设计的主要行为人,其专业素质水平对水利工程设计结果的影响非常直接,想要提高水利工程设计水平,就必须要培养专业的设计人员。在这一环节当中,相关单位一方面要全面核查其工作资质,保证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是持证上岗,确保他们的基本设计素质;二是要通过测试设计人员的实际设计水平,确保聘用的每位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都达标;三是要做好对水利设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确保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能够满足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需求,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3.2 提升设计规范性
提升设计的规范性是确保水利工程设计科学性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对水利工程的实地勘察,保证设计人员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水利工程设计提供最准确的数据资料支持;二是保证设计人员对设计规范的充分了解,保证设计行为能够符合设计规范要求,保证水利工程设计行为的科学性;三是做好对设计图纸当中各项尺寸、标准的说明,保证设计内容的通俗易懂,为工程设计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支持。
3.3 确保设计审核的科学性
对水利工程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综合评定的过程称之为设计审核,要提升水利工程设计水平,就要确保设计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水利工程审核单位应当是独立的,避免施工单位对审核结果进行影响或控制。另外,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确保设计审核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水利工程项目使用年限较长,这要求水利审核工作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审核内容、工具、要求等要及时更新,确保水利审核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避免已经通过审核后再出现问题,使审核部门丧失自身职能作用。
4 结语
当前,建筑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传统基础设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只有确保基础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才能维护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1基础形式设计说明
1.1单多层建筑的基础设计说明
一般来说,单多层建筑以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为主。单多层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主要形式为柱下独立基础或者柱下条形基础,这种基础由于受力简单明确、方便施工、同时经济效益显著。因此,是工程设计的首选。柱下条形基础一般用于柱网布置比较有规律的结构中。近年来,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基础也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层砌体结构基础主要以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为主,墙下条形基础受力简单,传力直接,墙下条形基础一般均可拆分为两个单向条形基础进行计算。
1.2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说明
高层建筑的垂直高度较高,基础结构所需承受的来自上部结构的重力荷载相对较大。基础形式主要有筏形及箱型基础、桩基础。筏形基础具有整体性好、承载力高、结构布置灵活等优点,箱型基础施工难度大,造价较高,一般用于人防等特殊用途的地下室建筑中。
2土木工程建筑设计中结构基础设计的相关要点
2.1墙下条形基础的设计要点
土木工程建筑的基础设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墙下条形基础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基础设计形式。在选择材料时,多以砖石、混凝土以及毛石等刚度条件良好的基础材料为主。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刚度条件,而且在抗压能力、抗拉能力与抗剪能力等方面也体现出诸多优势。设计人员必须从刚度角度出发,对墙下条形基础内部产生的抗拉能力与抗剪能力展开控制,将基础所承受的拉应力和剪应力控制在耐受限度内。通常来说,多层砌体结构以墙下条形基础为主,比如早些年的小区住宅、办公楼等。如果持力层为良好的天然地基,能承受一定的重力荷载,也可以适当提升建筑的楼层数。总的来说,墙下条形基础具有施工便捷迅速、造价成本低等优势。为增强整体基础的整体性,可采取基础上方增设地圈梁的方式。将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运用到土木工程建筑的条形基础中,当上部结构产生的重力荷载超过地基基础的抗压耐受限度,地基基础就会出现不规则沉降,增大基础断面。此外,基础埋深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体型、结构形式、地质情况和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地基基础分布不均匀,可以采取增设肋梁的方式,增强基础抗弯矩能力,以此有效抑制地基基础的不规则沉降。
2.2独立基础的设计要点
按照独立基础的刚度差异,可将其划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两大类。独立柱基础断面以矩形和方形为主。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会根据柱荷载偏心距对断面形状加以选择。若柱荷载偏心距较大,以独立柱基础为宜,可以节约投资成本,扩大经济效益。采用拉梁拉结设计形式,可以显著提升地基基础的抗震性能,避免地基基础在发生地震时出现不规则形变。如果土木工程建筑的上部结构是框架结构,而地基基础又具备一定的承载负荷能力,则地基基础出现不规则形变的概率是较低的。对于独立柱基础来说,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计基础拉梁。拉梁的主要目的是:(1)加强独立基础之间的整体性;(2)调整柱基之间的不均匀沉降;(3)减小首层柱的计算高度等等。
2.3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基础的设计要点
如果土木工程建筑所处区域的地基条件较差,或者产生的柱荷载较大,单纯采用独立基础形式根本无法满足整体建筑结构的承载负荷力要求。又由于施工现场预留的回旋空间有限,环境杂乱,无法扩大基础面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柱下条形基础是最佳选择。柱下条形基础具有良好的刚度条件,可以避免地基基础发生不规则沉降。但是如果柱基础的荷载偏心距过大,条形基础的刚度条件也无法满足要求,自然也无法控制地基基础的不规则沉降。为保证柱下条形基础充分发挥实际作用,一般条形基础的梁截面高度高取柱距的1/4~1/8,条形基础的端部宜向外伸出,长度宜为第一跨距的0.25倍。如果地基基础的承载负荷力不足,或者柱基础承受的荷载力过大,则需扩大地基基础底面积,提升基础的承载负荷能力与抗形变能力。此时,十字交叉基础形式是最合适的选择。尽管十字交叉基础形式具有良好的空间刚度条件,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土木工程建筑。为此,设计人员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十字交叉基础形式。
2.4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的设计要点
如果地基土质分布不均匀,地基基础承载负荷能力较差,且土木工程建筑上部结构产生的重力荷载较大,可以选择十字交叉基础形式。由于部分地基基础的底面积存在相互重叠的可能性,无法提供充足的底面积空间。对此,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结构形式。通常来说,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结构形式往往更加适用于土木工程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也分为多种类型,而且不同基础形式的适用条件不同。若地基基础所受到的荷载力较小,可以选择平板式筏片基础;若地基基础所受到的荷载力较大,可以选择梁板式筏片基础。此外,钢筋混凝土筏片基础具有良好的刚度条件,可以有效抑制墙体或柱体的不规则沉降,尤其是对于软土地基,具有良好的效果。
2.5桩基础的设计要点
桩基础具有承载负荷能力强,沉降量小等优势特点。大多数土木工程建筑都会选择浅基础形式。只有当地基基础抗荷载能力与抗形变能力无法满足要求时,才会选择桩基础形式。桩基础形式在土木工程建筑基础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如下。第一,如果土木工程建筑上部结构产生的重力荷载过大,同时,下部结构作为桩端持力层时,可以选择桩基形式;第二,如果土木工程建筑地基浅层基础出现不规则沉降,而软土地基的夯实加固处理无法满足整体结构的沉降需求,需采用桩基础形式;第三,尽管地基基础具有较强的承载负荷能力,但由于土木工程建筑的自身重量较大,对地基基础的抗沉降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所以适宜选择桩基础形式。
3合理设计土木工程建筑基础结构的方法
3.1合理布置建筑总平面图
在建筑总平面图设计时,设计人员还需考虑建筑物周边的具体情况。在土木工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中,必须严格参照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在科技时代背景下,设计人员要结合工程地质、工程分类、基础等级合理运用设计软件创建建筑结构模型,综合分析基础结构的承载负荷能力,保障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2选择合理的基础结构形式
在对建筑物展开基础结构展开时,应根据建筑物功能要求以及建筑物周边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基础结构类型。满足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浪费,同时,在设计中应避免“偷懒”设计。例如,有设计人员在梁板式筏基中,采用满堂布桩,看似是保守设计,但实际中地基梁与筏板的刚度差距较大,基础梁刚度很大,而板相对刚度较小,很难满足梁板同时作用,严重时就有可能造成梁下桩先破坏,进而致使板下桩也遭到破坏,严重危害结构的安全性。
3.3合理设计上部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3-0032-04
斯蒂格列茨(2010)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认为城镇化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大挑战。城镇化是衡量一国和地区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资源、人口的集聚,而资源人口的集聚有助于专业化分工,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角度看,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改变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从宏观角度看,城镇化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支柱产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会带动投资、消费、就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自身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城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足,当前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的依赖性很高,这种高度依赖性也反映了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必要性。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文献综述
1. 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就城镇化问题作了诸多研究。Cazzavillan利用1957~1987年欧洲1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 采用固定效应方法检验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影响弹性为0.25。[1] 李通屏和成金华使用1980~2004年我国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计量回归,发现投资相对于城镇化率的弹性系数是1.97, 即每增加1万城市人口会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97亿元。 [2] 王建使用200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会引致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3] 刘生龙和胡鞍钢(2010)利用中国28个省市地区1987~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正向影响。[4] 张光南等运用中国1998~2005年的制造业数据, 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10个制造业行业中的企业平均成本。 [5] 另外, 刘生龙和胡鞍钢还考察了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影响, 结论证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溢出效应。[6] 王永进等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基础设施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微观机制, 并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发现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各国的出口技术复杂程度。[7] 盛丹等人发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我国企业的出口决策和出口数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8]
2. 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城镇化建设是经济自发的产物,但又非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就可以快速实现,因此国内外学者就如何加快城镇化建设做了大量研究。Diaconis(1993)研究发现欧洲各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 而城市交通的发展,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城市金融系统提供了城市交通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 所以金融发展实际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Tarski(1997)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 城市住房融资行为。Kyung-Hwan Kim(1997)的研究也发现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erriennic(2003)用美国西部的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华盛顿地区等的具体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状态分支效应的离散选择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肯定了金融发展、城市土地资源、规章等因素对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Cho,Wu,and Boggess(2003)以美国五个州为例,利用一个多叉分支的选择模型评估城市化水平、土地使用规章制度以及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结论认为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土地投资与开发具有积极影响。 国内学者对我国金融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 胡斌(2002)的研究认为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手段, 并提出通过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解决资金短缺, 增强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城镇建设的支持作用。汪婷婷,江曙霞(2010)从农村城市化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入手,探讨了民间金融的制度安排,为民间金融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二、 我国金融服务支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当前我国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但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见表1)。从目前看,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少,并且规模较小。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渠道看, 主要有以下三类:
1. 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为增强自身投融资能力绕过地方政府不得直接举借债务的法律规定,通过成立集融资、建设和经营、债务偿还为一体的投融资公司,来解决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其实质是在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一次勇敢的机构创新,在成立之初就有效缓解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央行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超过1万余家, 其中县级平台约占70%,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融资平台的主要资金供应主体。2011年3月银监会披露, 截至2010年11月末, 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9.09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19.16%, 其中2.84万亿元已被剥离为一般商业贷款。 地方投融资平台融资主要依赖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据鹏元资信评估报道,截至2012年3月末,仅有399家投融资平台企业发行企业债券512支,金额累计为6712.5亿元。随着平台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不规范运作,平台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偿债危机,导致中央政府在2010年开始严格限制政府融资平台的设立,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需求。
2. 地方政府债券。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都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1993年,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行为被中央政府制止,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现行预算法基础上对其突破, 由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2009年、2010年和2011年, 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累计6000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用于中央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 另外,2011年10月,中央政府批准了上海、深圳、广东和浙江四个地区自主发行地方债券,截至2012年上半年四个地区已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18亿元人民币。
3. 信托资金。 信托是地方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又一渠道。2002年7月18日我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生效之日,爱建公司向社会推出了“外环隧道项目资金信托计划”,开启了我国首个基础设施资金信托计划。2009年初中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支持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信托公司,其集合信托贷款占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上限在2009年内由30%放宽为50%。该文件推动了以“政信合作”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类信托业务在2009年首季的大规模发行。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信托资产规模达48114.38亿元,其中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资金余额为1.02万亿元。
三、 我国金融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生活顺利运转需要的基础配置,因此满足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金融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 使城镇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具备现代城镇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条件, 城镇化进程才可能顺利推进。有学者测算2万人的小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人均约需资金1万元, 建设1万个这样的小城镇共需资金2万亿元; 若同时解决3亿人的住宅问题,又需资金约4万亿元。按照15年的建设周期,两项合计平均每年也需投入资金4000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无法满足,巨大的资金缺口导致城镇化难以深入推进。另外,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维护,维护费用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对于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尚未转型,仅依靠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另外,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在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在公共设施融资中的作用有限,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处于难以满足状态。
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主体单一。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并且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是支撑经济生活顺利运转的基础。 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有无现金流收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收益,诸如公路、城市景观、民生设施等,这些项目作为城镇的必需品需要大量建设资金, 但这类项目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流而无法按照市场化运营,造成其供给和管理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另一类是有稳定现金流收益,诸如水、电、气、通信等项目,这类项目需要各类经济主体支付使用费用, 其运营可以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基本上实行的是政府单一管理体制,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全部由政府包揽,并未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类。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尤其是中小城镇地区的政府收入来源有限, 难以满足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 导致城镇化建设难以深入推进。
3. 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赖财政资金以及以政府信用向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借款来进行融资,而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推进。我国政策规定商业银行不能直接向地方政府贷款, 同时限制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债券, 导致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创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用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刺激内需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由于最初设立的投融资平台没有区分项目是否具有盈利性,导致大部分没有稳定收益流的基础设施项目也通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募集资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混乱发展,导致银行信贷风险激增,不仅不利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尽管中央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禁止没有收益的公共项目继续通过投融资平台获取银行信贷资金,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回报的长周期特点,以及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负债率的不断增高,过度依赖政府信用维持的间接融资模式同样容易造成违约风险。
4. 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导致中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缺失。我国中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金融服务缺失现象较为显著。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导致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区域网点数量大幅减少,而将经营重点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导致小城市和农村区域金融广度和深度都明显低于大中型城市,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金融机构网点。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区域的经营网点主要为二级支行,其贷款权集中于上级行,在当地的金融业务主要以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为主。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些区域的存贷差长期保持较高比例,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属地经营,是当地金融服务主要供给方。但这些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种类和规模都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甚远,它们主要提供传统信贷业务,金融创新意识薄弱,表外业务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产生的各类金融需求。这些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当地居民储蓄存款,一方面受自身经营规模限制,无力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巨额和长期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由其作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供给主力也容易导致期限不匹配和流动性风险。
四、政策建议
1. 完善金融服务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法规。目前,我国尚无有关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或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导致金融行业支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场缺乏指引。因此,应完善金融服务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明确参与各方的权责利,尤其是对规划、融资、投资、建设、运营各环节进行明细规定,对利润分成、日常经营、后期维护等予以透明化运作,同时界定政府、金融机构、民间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
2. 增强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政策性金融机构基于国家信用和服务国家战略宗旨而成立, 担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 按政策导向性与商业可持续性并重原则,以市场化服务为手段,主要解决商业性金融难以完成的瓶颈领域问题, 是实现国家经济政治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金融工具。 诸如城市道路、城市景观、桥梁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项目等纯公益性项目,由于没有任何的收益回报,因此依靠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或者BOT等市场化运营方式将无法支持这些项目的建设。 这些项目的资金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策性金融支持为辅。在地方政府财力资金难以完全满足建设之需的情况下, 政策性金融应对这些没有任何资金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予以大力支持,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的商业信贷紧张状况,弥补市场空缺。
3. 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 民间资本是市场中最具活力的资本形式之一, 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流向那些有收益来源的基础设施项目,发挥民间资本建设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在国外, 民间资本承担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有如下几类:第一,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向市场开放,政府在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方面完全退出, 只为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资本提供优惠政策。 诸如建立私营投资发展基金, 对个体私营单位投资担保或贷款贴息, 从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放开对个体私营单位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第二, 地方政府将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经营权转让给民间资本, 将资金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盘活原有城市建设资产,加快变现,从而实现资产在流动中增值的循环发展。第三,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按照入股方式共同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政府制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给私人资本提供参与机会。
4. 运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对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 应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收益确定融资渠道。 对于有稳定收入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信贷、市政债券、BOT、资产证券化、长期建设债券、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等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募集建设资金, 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和手段建设基础设施。对于没有收入回报的基础设施项目,应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政策性金融、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1]Cazzavillan,G. . Public Spending,Endogenous Growth and Endogenous Fluctuations.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enice,1993.
[2]李通屏,成金华. 城市化驱动投资与消费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5(5):69.
[3]王建.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和长期发展的惟一出路[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4-29.
[4]刘生龙,胡鞍钢.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 经济研究,2006(12).
[5]张光南,朱宏佳,陈广汉. 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投入要素的影响――基于中国1998-2005年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 统计研究,2010(6).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排水管道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排水系统能否高效顺畅运行,直接关系到城市生产、人民生活等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工程都涉及排水管道施工,使得城市排水管道工程量大幅增加,而近年来雨季多有城市发生内涝,更是给排水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水管道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切实控制施工质量,才能保证工程整体性能、质量,保障排水设施在使用期限内的正常使用。
一、做好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重要意义
城市作为人群聚集生活、工作的场所,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社会活动频繁,每天都有大量生活、生产污水产生,雨季还有大量雨水进入排水系统。如果这些废水不能及时排出、处理,不但会影响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开展,还有可能引发疾病,给城市人口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此外,排水管道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市政工程之间联系紧密。排水管道建设不当,除了影响城市排水功能外,还会给市政道路、度汛防涝、地下水和土壤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城市在进行市政规划建设时必须把排水管道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予以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逐步推进,切实保障工程质量。
二、施工准备阶段相关技术要点
(一)施工设计 。施工图纸是建筑工程施工的蓝图。排水管道工程最开始要进行的就是工程施工设计。设计图纸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单位要全面了解工程具体要求及施工现场周边相关自然、社会情况。特别是要细致掌握地层以及地下水分布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依照排水系统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确定排水管道各项参数。相关数据必须保持足够的精确度,以满足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
(二)技术交底 。在工程开始前,施工单位要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召开交底会。相关人员要详细阅读施工设计图纸,弄清施工目的和要求,了解工程技术要点、难点,掌握施工要求,制定应急方案,妥善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困难。
(三)认真检查施工材料质量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对于排水管道施工来说,管材是最重要的施工材料。施工单位必须切实做好管材检验、检查工作。要认真检查、核对进场管材的规格、数量、等级是否与设计图纸相符。要详细检验管材质量,检验内容包括外观以及抗渗、抗压等重要性能指标,避免因为质量不过关导致的管道漏水或变形、破裂等问题的发生。对于发现存在质量缺陷的管材要单独存放,严禁使用。三、城市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挖方作业。从实际施工条件考虑,排水管道通常位于地面以下2m的深度。施工时,对于2m深度以内采用机械开挖方式,超过2m的部分采用人工和机械配合的施工方式。这样即可保障施工效率,又可以避免挖方施工对原有地下设备、设施的破坏。
(二)排水管道安装。由于管道埋设地面以下,不同地段土层结构和分布情况、力学指标、地下水情况乃至其他地下建筑情况都不一眼。在铺设管道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管道强度满足设计标准。管顶最小覆土厚度以及管道的连接都是管道施工中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执行对应标准。管道安装完成后要进行闭水试验检测,确保管道使用正常。
(三)竖井施工。竖井是城市排水系统中的重要设施,也是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竖井施工时,施工单位要依照规范切实做好井口和井深的测量工作。为降低后续管道拼接施工的难度,在测量井深时应根据具体设计要求,选择多竖井等高或者同等梯度的方式实施。而井口测量则要求井口和完工后的路面保持平齐,以免影响后续回填和路面铺设施工。
(四)路面恢复。排水管道通常位于路面以下,与市政道路平行铺设。如果道路工程在排水管道施工之前,那么排水管道施工必然会对路面造成损坏。因此,当排水管道铺设完工后,需要对破损的路面进行恢复处理。目前路面多为沥青路面形式。在修复沥青路面时,应先对熨平板进行15~20分钟的预热,使其接缝处原路面的温度达65℃以上再新开始铺筑路段。熨平板要与路面横坡保持高度平齐,并通过填放木块的方法保证熨平板稳定。沥青混料铺设完成后要经过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的碾压方可成型。之后要有专业人员对路面平整度进行检测,如果平整度不达标,要趁路面温度下降前及时进行处理。
结语
城市排水管道工程规模大,造价高,设计使用年限长久,切实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利国利民。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工程施工质量,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和技术标准,切实做好施工前期准备,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制定应急方案,妥善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由于排水管道工程多与其他市政工程同时或交叉作业,在施工时要注意做好与其他工程间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市政管理部门要担负起行政管理职责,引导、规范施工单位依法科学施工。各单位通力配合,为排水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乡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发展过程,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卫生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历年增加,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内容。转运环节是整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垃圾源头管理与最终处置之间最重要的衔接部分,其布局对整个垃圾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点研究转运站的选址,以力求资源配置最优化[1]。
1 城乡一体化概念、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涵盖的内容太多,很难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城乡一体化课题,有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实现城乡一体化途径理解不同,如社会学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协调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促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循环流通,生产力合理布局,确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缩小城乡差距,高度共享城乡资源。经济学家则认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通过制定平等的经济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由运作,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经济循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生态学家认为要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必须解决经济和环境的对峙、城市和农村对立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空间布局的相关学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调整和优化城乡的空间结构,通过有效布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点状设施与各交通设施的线状设施之间的结构,使得城乡之间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顺畅,促使城乡协调发展[2]。
2 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
2.l系统性、独立性
各个系统规划的内容是完全相对独立的,每一个系统都完整地自成体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系统历来是市政规划管理棘手的问题。但各个系统规划内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统的组成部分可概括为源、管线、用户三个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础设施系统主要供给部分的相关内容。如给水系统的水源,能源系统的热源,环卫系统的垃圾处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确定、设施规模选择、设施建设要求等等。管线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设及相应的管径取值等内容。用户则包括社会生产及生活用户。
2.2规划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涉及面积广,建设周期较长,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资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资渠道,国家政府投资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2.3改良维修困难度大
由于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敷设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视,往往等出现问题了才想起如何补救维修。
2.4协调、管理部门多
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十几个小类,每部分管理的部门不尽相同,当需要协调的时候,各部门利益会出现冲突,处理难度比较大。
3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与方法
3.1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各种危机相应产生,为了人类未来发展考虑,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将水系统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来分析实现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内容。
1.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建设
1)区域统筹建设范畴
基础设施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自身特点,但很多基础设施具有区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去考虑其设施的建设与布置。如水系统中整体流域协调、水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能源系统中的电力、电信系统规划;安全防灾系统中防洪、防震等规划;生态环境系统中生态环境分区规划。
(1)水资源流域协调
水系统具有流域性,一个地区的水系统的流域可能不仅局限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还涉及其他地区,因此需要规划流域协调区,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区划(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渔业等)及流域水资源保护,如按照水资源保护要求及标准,控制协调流域内供排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内容的设施建设。
(2)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包括饮水水源保护和其它水源保护(如风景水体保护、生态水体保护等),在各种水资源保护中应该优先保护饮水水源。首先结合现状水源的分布情况,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现有水库的库存量能否满足附近区域的供给。在大区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虑建设水库工程解决水源问题。从整个区域确定好水源后,依据《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规范,划分各等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确定各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执行的标准。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空白阶段,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农村的发展建设情况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政府通过各种调控引导和投资建设手段,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找到合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实际地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
4结论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分割状况提出来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使城乡基础设施达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协调相关各类型、各层次规划,使城乡一体化中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0.前言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如何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的统一是当今企业应该探索的问题。其中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是探索的重中之重,通过在实际工程中规范施工技术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对施工过程重点难点控制,施工现场科学管理,降低能耗,为公路建设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1.公路建设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1.1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1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公路技术管理是通过对技术数据、技术文件和技术保障的管理,实现最终工程质量的特定指标。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是一个企业技术力量的体现,一方面关系到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通过提高企业公路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能有效地整合优化公路施工流程、控制投资成本、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因此,必须提高现代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1.1.2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公路施工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企业为了在投标占据有利优势,不得不削减利润,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了了恶意竞争的隐患。因此,企业为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重视技术管理,运用科学的技术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科学的技术管理能有效地实现部门间的配合,减少工作摩擦,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保证企业成本控制效果,保证施工过程受控,进而保证企业经济利益。此外,科学的技术施工管理能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减少设备的损耗和人为的操作事故,对于降低企业事故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1.3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
通过对公路施工过程测量、放线、施工过程技术参数等的管理,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有效的为提高公路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做好施工前做好技术方案审核、工艺流程设计、施工技术选择等方面的技术控制,保证施工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施工技术管理的原则
(a)做好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做好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技术交底等服务,为项目施工和技术储备打下基础。
(b) 严格科学技术要求:对具体施工工艺进行管理,包括:公路施工工艺、操作方法、设备安全施工等,并且施工过程新技术的应用要经过实验检验。
(c)经济原则:施工技术管理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对于施工部位要做好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d)遵循国家政策:对于国家倡导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政策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
2.我国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和主要内容
2.1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现状
我国目前公路管理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标准、规范的施工模式,工程技术施工主要集中在施工参数控制和技术文件管理方面,并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公路建设的需求,也不能完全发挥施工技术管理的智能。并且承包商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公路施工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因此从施工企业来说要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从技术管理人员来说,要不断学习、更新施工技术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技术基础。
2.2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于公路工程施工人员要认真学习技术标准,并在实际施工中强化技术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管理制度,保证各个技术岗位责任分明。其次重视工程测量、试验管理,测量工作要建立测量管理组织,各级组织不仅相互分工又要相互配合,在测量中进行双效考核和多次检查。试验工作包括工艺试验、验收试验、抽样试验等,对于试验数据要有详细记录,为技术改进和技术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做好工程变更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节约成本,优化工艺,在保证公路正常下,创造最大的企业利润。
3.创新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由于公路建设施工复杂,工序较多,因此管理难度较大。为保证工程如期完成,施工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a)会审图纸,优化工序:坚持设计图纸的会审制度,严格审核图纸说明是否完整、准确;前后图纸是否矛盾;关键工程部位设计是否合理等问题,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还要确保严格按照图纸进行。具体施工过程的每个项目,在遵循施工标准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修正和优化施工方案,主要包括技术组织、节约成本措施、合理化建议等。
(b)建立健全的质检制度:质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完善质检体制、运用科学的质检手段对于保证每道工序、每个施工工艺符合验收标准至关重要。
(c)做好技术能源准备:只要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组织施工计划、技术交底等工作,通过合理的计划组织,确保掌控施工过程。
3.2提高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公路运输的迅速发展,在公路建设中不断加大施工技术的研发,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公路施工的优质高效是工程技术人员应着重研究的问题。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提高施工技术,实现施工效益和质量的有机结合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应充分发挥公路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工程资源,学习和引进高效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应用。在实际施工技术管理中,加强研究和着力解决本工程的难点,建立试验段工程,在试验合格后应用于实际工程,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
3.3完善技术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协调解决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并且完善的管理制度能有效的完成对新技术、新工艺信息的收集,方便领导决策。在技术管理中要以总工程师为领导,逐级设立职能机构和职能人员,明确各级职责,严格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才能实现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
3.4技术管理工作的革新
创新离不开学习和改革,公路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的学习和借鉴现金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实践和吸收。技术管理工作的革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性化原则,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技术革新包括对新旧工艺进行对比优化,提高设备效率,对原料进行降低消耗,对重大工艺改革需经过研究论证,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组织实施最终促进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4.结语
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不仅对提高施工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企业公路工程综合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实际施工中加强技术管理研究,使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才能实现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才能不断完善公路建设,最终创造一条经济、高效的道路。 [科]
【参考文献】
[1]解成义.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技财富,2011-10-08.
当前建筑工程的需求也日趋旺盛,很多建筑工程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就草草完成,这样往往在施工过程当中造成各种问题,导致工程频繁变更,不仅仅增加了工程造价,也为建筑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因此广大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好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工作,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常用的几种基础设计
1、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当地基承载力较低,且地基土质不均匀,而上部结构荷载却很大,采用十字交叉基础,有的基础之间的空隙所剩无几,有的基础底面积重叠,已不能提供足够的基础底面积时,这时可采用筏板基础。对于有地下室的结构,它本身不要求防水或防潮,筏板基础恰好就是地下室的底板结构。当荷载不太大时,常采用平板式筏板;当荷载较大时,可采用梁板式筏板。由于筏板基础的整体刚度较大,故能将各柱或墙体的不均匀沉降调整得较为均匀。
2、桩基础。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的特点。一般建筑物应尽量采用浅基础,若地基变形和强度方面都无法满足要求时,则可采用此种形式的深基础。下列情况可考虑采用桩基础:(1)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较大,而地基上部软弱,下部有可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坚实土层时;(2)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沉降量过大,即使进行地基处理也不能满足建筑物要求时;
(3)对较为重要的建筑物,虽然地基承载力尚好,但由于对控制沉降有较高要求,不允许有过大沉降,也可考虑采用;(4)对土层不很厚,土质又较差,如做条形基础,土方量较大,可考虑采用钻孔,灌注短桩。
3、墙下条形基础。当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又较低,且地基又不很均匀,采用刚性基础往往会使基础断面过大,如果要保持浅基础,则基础露出地面,如果加深基础又要增加土方量基础造价。即使采用刚性基础,也难避免在基础产生较大的抗拉、抗剪应力时,出现基础裂缝、不均匀下沉,以致引起上部结构墙体裂缝。这时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它可以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剪力,用基础断面大小和配筋量来满足受力要求。如果地基不均匀,还可加肋梁,以增强抗弯能力,调整不均匀沉降。
4、独立基础。刚性或柔性独立基础一般多用于柱下基础,根据柱荷载偏心距大小,基础断面可为方形或矩形。当柱距较大时,常为独立基础,这样较为经济。为增强基础整体性,也可采用拉梁适当拉结,以增强适应地基变形和抗震能力。多层建筑上部结构为框架体系时,如地基承载力较高,地基变形较小,荷载及柱网分布较均匀,宜选用独立基础,但在纵横两个方向宜拉梁适当拉接。拉梁断面选择要适当,不宜过大,可通过计算确定。一般民用建筑中的内柱,多数可考虑采用独立基础,而不用条形基础,在满足承载力及变形要求下,其经济效果是较好的。
5、柱下条形基础及十字交叉基础。当地基承载力较低而柱荷载又较大时,或地基变形和柱荷载的分布在两个方向都不均匀时,一方面要求扩大基础底面积,以满足承载和地基变形的要求,同时又要求基础具有较大刚度,来调整不均匀沉降,这时可考虑设置十字交叉基础。十字交叉基础具有较大的空问刚度,是一种较好的基础形式,但它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不可任意滥用,只有当条形基础不能满足要求时,才采用十字交叉基础。
二、建筑工程结构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砖混结构中建筑构造柱与承重柱混淆不清。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砌体的拉结和约束作用,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 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建筑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2)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破坏,将导致构造柱下沉,引起其周围的墙体出现裂缝。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 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梁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后,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3)悬挑梁的梁高选用过小。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手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挑梁的变形引起梁上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加大而加宽,影响了建筑的正常使用。据观察,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剪弯作用的影响,竖向裂缝向下延伸发展为斜裂缝,此时梁已接近破坏。当为托墙挑梁时,梁过大的挠度会引起梁上墙体在梁支座附近出现裂缝。(4)连续梁按单梁进行设计存在潜在危险。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为图受力分析方便,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梁按单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这样必然引起梁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进而引起梁上部拦板出现竖向裂缝。如果该边梁长度较长时,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该梁一般直接暴露在室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梁的伸缩受到梁端柱或挑梁的约束,在梁内产生收缩应力,该收缩应力作用于原已产生的梁上裂缝处,引起梁在支座附近沿整个梁截面四周裂缝贯通,梁承载力降低,直接影响了使用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多次发现类似情况出现,因此应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2、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者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图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建筑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即忽略了柱对梁的约束弯矩,加之柱截面和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及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铰。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也随着潮流飞速发展壮大,建筑结构形式也由简单的砖混结构变得复杂和多样,促使建筑业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而基础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设计的探讨,不仅为有效提高建筑的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们追求建筑物的高品质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