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舆情处置存在问题

篇1

近年来媒体关于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不断曝出的负面新闻中,城管已被严重妖魔化。人们从对城管粗暴执法的不满已经转移到对城管群体本身的仇视。

在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在城管话题上出现失衡。关于城管的新闻,即使是谣言也会被网民无条件接受。尽管也有部分理性地看待城管与小贩之争,但在对城管群体浩荡的批判声中,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湮没无闻。

一、城管舆情特点

(一)城管舆情以负面为主,影响力大

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中,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集散地。以新浪微博“头条新闻”为例,2012年至2014年期间,其共信息61972条,其中包含“城管”关键字的信息共344条,这意味着社会上每发生200件重大新闻事件中,就有一条是城管新闻,并且上了当天头条。其中影响面较大的(转发加评论超过2000条)有66件。仅有1条信息是体现了城管正面形象,其余65件舆情事件,皆为负面新闻。

(二)城管舆情的观点以负面为主

对研究样本的网友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舆论以负面为主。评论内容主要是对城管群体的无理谩骂、对城管执法方式的不满、对城管制度的抨击、对城管的讽刺调侃、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逆反,以及对城管问题的理性思考等。无论是对城管群体的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微博评论中舆论态度并无大的差别,都以负面为主。尤其是负面报道,评论皆以对城管群体的辱骂和对城管制度的抨击为主,偶有理性评论也淹没在茫茫的谩骂声之中。即使是有关城管的正面报道及阐述理性意见的微博中,网友评论也仍以负面为主。

(三)舆情分布地域广,未有明显区域性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66件城管舆情事件分布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各地城管部门都应密切关注舆情事件,执法过程中一旦发生冲突事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经网络曝光、媒体传播,应对不及时极有可能产生重大城管舆情

(四)执法过程中产生冲突是引发舆情的主因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与民众接触频繁,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冲突,导致现场人群聚集,最终形成舆情事件。66件城管舆情事件中,有37件是因执法冲突造成的舆情,占总数的56%。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各地城市管理面积逐渐增大,但执法编制受严格控制,因此执法人员不足成为各地城管部门存在的现实问题,招收大量的临时工成为必然。临时工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随意性比较大,方式简单,责任心不强。这也是导致现场执法不当,冲突容易发生的原因之一。

(五)媒体与微博互动共同推动舆情发酵和扩散

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论坛等自媒体成为舆情的重要发源地,有61%的城管舆情事件通过网络曝光,特别是微博。在这种自媒体时代,具有“草根性”的传播工具对催生舆情方面功能日渐显著,“微博、论坛爆料--新闻媒体跟进报道--微博论坛热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因此,及时掌握微博、论坛上有关城管的舆情信息,是做好舆情监测、开展舆情处置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城管部门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全国来看,城管属于突发事件多发领域,也是舆情爆发的重灾区。在当前的舆情氛围下,要彻底扭转城管形象、降低城管负面新闻的“吸睛”效应在短期内还是无法实现,但这并不意味城管部门在舆情事情发生后可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正确认识网络舆情,采取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法,不仅能遏制负面效应的扩散,疏导网民情绪,也是构建透明政府、缓解官民矛盾的重要内容。

(一)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处置反应滞后。网络舆情的恰当处置,需要快速反应机制。舆情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失真的,这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一些极端化的信息所绑架,流言、小道消息也大行其道。此时,城管部门的不作为很容易使舆情扩大或升级,甚至从网上传到网下,引发。二是信息欠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城管部门及时对事件作出回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仓促的回应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例如延安事件中,民众虽然对城管总体执法行为颇有微词,但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处理那个跳踩商户的城管。分析延安城管局的处理结果,把肇事者认定为“临时工”,对他的处理轻描淡写,使得民众内心的愤怒缺乏一个宣泄的渠道,这就为随后而来的“城管大楼”、“超标公车”曝光后民众的愤怒埋下了隐患。三是舆情监测不力。随着互联网成为社会舆情的阵地之一,互联网舆情监测日应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舆情监测,一方面能提前发现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信息,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前或之初就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化解。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准确搜集大多数网民的观点、意见、建议,对此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城管部门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二)舆情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

传统媒体时代,宣传方式是通过官方媒体下的议程设置,选择性的报道事实,信息自下而上单向流动,由官方统一口径,出通稿,管制市场化的媒体,不许出现其他声音,保持舆论的一致。新媒体时代,格局已经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越来越多在传统媒体不能及时报道的突发事件,首先被网民公之于众,这些消息大多来源于突发事件的当事者、现场围观者和相关知情者。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的格局,从而使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者。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单向的官方统一口径的沟通播报方式,是没法应对舆情的走向的,更不会起任何引导作用。若对网络舆情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心不烦,任网上众声喧哗,仍自岿然不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危机事件,甚至于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

二是缺乏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篇2

由于互联网本身既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十分迅猛,影响广度和深度亦非常深远。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公共网络或者校园网络平台,经过各种渠道了解并关心一些事件或者新闻,并对其表达个人态度、个人意见、情绪看法,从而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即时的在校学生诉求和意见,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高校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总的来看,其过程一般为四个环节:舆情生成期、扩散传播期、讨论冲突期和舆论消散期。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动性,并规避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对其生成与传播规律有足够的认识。

1.舆情生成期

当下的热点新闻、社会问题等互联网资讯是舆情生成的诱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一般是由学生关注度较高或有关于学生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引发的。这些信息首先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同时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报道,于是有关“个人爆料”首先在论坛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与时间有关信息。这类信息一旦触及到高校学生的敏感地带,就会引起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随后高校学生的对其时间或问题相关言论便会生成,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

2.扩散传播期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同时助力了网络信息的快速扩散传播。社会新闻、热点事件等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事件本身信息,同时也传播了多样化的评论和个人观点,其扩散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热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观点和评论等在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扩散和传播。同时网下讨论的新言论和评价又会被即时回传到网络,形成网上和网下交互影响。经过学生群体的集中讨论后,对该新闻事件的言论随即形成,这也就标志着高校网络舆情达到了期。

3.讨论冲突期

当大学生们关于事件的不同意见成为焦点之后,也就极易引发学生在线下社交生活中对该问题的讨论和争辩。而高校学生群体又具有易情绪化的特点,在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的刺激下,学生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动。若高校不能及时地对舆情予以引导和应对,极易导致网下的爆发。当然,讨论冲突期并非必然发生。

4.舆论消散期

网络舆情的扩散传播发展,无论是否经历网下的讨论冲突期,最终都将消散,舆论观点及造成的影响的慢慢淡化至消逝。舆论消散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通常伴随着新舆论讨论点的产生,因此也有可能出现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新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在校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动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许多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各种信息本质,不能冷静客观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极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因此,明确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整理、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和即时处理。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方法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不能科学研判舆情态势,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等。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舆情预警机制、队伍保障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且动态复杂、情况多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司其责的工作领导机制,这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

2.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在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前对舆情的搜集汇总、预测以及提供预先处理方案的重要机制。若想要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构建成熟合理的预警体系,并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3.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切配合的队伍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学领导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安全可靠的预警机制,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各高等学校应该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立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作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熟悉学生交流习惯、了解学生群体动向的优势,及时收集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信息,积极发表引导正确言论的传播。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对灵活的干预引导机制

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的、完善的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机制对消解高校以及社会的网络舆情危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之前和形成初期的干预效果最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导向;但要注意不恰当的网上干预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诱发网络舆情的危机出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导向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情是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问题评价和主要反映,集中表现初大学生当时的情绪和思想活动,是在校学生的个人意见以及群体要求的综合反映,对学生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的开展、加强以及改进,以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维护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得到进一步创新。

参考文献

[1]丁义浩,王铄.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24-428.

[2]王青媛.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面临问题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4-6.

[3]李柯.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4-36.

篇3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领导小组严格履职尽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责任事故的,严格追责问责。

(二)隐患排查情况。

一是严格党员干部纪律约束。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类谣言,严禁在手机朋友圈造谣传谣,对在公共场合中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加强舆情监控。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涉及卫生计生领域的重大舆情监控,对可能涉嫌发生重大舆情的,相关科室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展开舆情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会商和研判预警,控制舆情态势,严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传播途径。加强本系统内外网管理,严禁利用内外网、传播各类损害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通过增加监控软件、硬件防火墙等设备,截断传播途径,发现相关隐患及时处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审核关。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的审核和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切实把控好“出口关”。

(三)总体评价

总体判断,XX能够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XX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署,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通过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析认为,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普及、网上舆论阵地管控、对外宣传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个别部门、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

要“高处”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

篇4

一、当前信息工作的主要难点

1.技术系统阈限。

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突破人脑筛选研判的极限,而诸多偶发性因素使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多变,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完善相关信息的收集渠道和方法,提高舆情信息监测分析的工作效率。目前,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舆情监测和研究领域。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能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方面的实时跟踪统计。舆情分析师在此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倾向性统计与关注度趋势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化的信息服务。

人工智能的舆情系统,能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跨时空分析和预警,但由此也衍生出“技术万能”的工作惰性。实际上,舆情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在语义识别、情感辨析方面存在较大的“瓶颈”阈限,在应对各类舆情事件的场域变量和约束条件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无界等因素。只有将专业人士的宝贵经验、逻辑推理规则与系统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机结合,建立一条从事实认定到价值判断直至应对处置的“全程高速公路”。

2.采集信源失真。

是否能够有效进行舆情研判,关键在于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监测。面对复杂严峻的舆情态势, 各级政府部门开始组建自己的舆情信息队伍,建立专门的抓取渠道,并设计出科学的搜集流程,形成通畅的、可靠的舆情汇集系统。但是,这类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信息机构,主要收集汇编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侧重于“听民意”而不是“问民意”,甚至会“报喜不报忧”,僵化为对本部门、单位、系统的决策印证。

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信源受采集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会造成采集到的信息失真、过时、失效。主观因素有:决策者长官意志制约,信息采集者取舍不当或定向采集,查证信源不规范、文本核对不严谨等。客观条件主要指采集信息的方法误差,比如:抽样的偏差,计量的误差,调查问卷的设计不当,数据汇总失误等。凡此种种,都会制约舆情工作的分析深度和实用程度。

3.研判能力薄弱。

网络时代,媒体格局以及舆论生态的变化,显著改变着各级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数据无限性和决策者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舆情信息及衍生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切皆可量化”的数据时代,决策者要想准确把握民意、避免误判,就必须通过第三方对舆情信息进行立体化、全局化、动态化研究,通过挖掘、分析舆情关联数据,对各种信息加以对照比较,从中提炼出与决策信息,为管理职能的正常履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对舆情信息的把握和研判,对于舆情管理至关重要。因其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判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舆情报告主要不足在于:舆情信息研判一般化、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对舆情信息缺乏深度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缺乏预见性,能影响领导决策的信息分析欠缺,服务地方党政部门的功能不足。在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舆情分析等方面,我们的舆情服务浅尝辄止,不仅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政府和社会的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

4.工作机制滞后。

合理运行、高速运转的工作机制,是推动舆情信息工作科学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面临舆情攻防新形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决策机构的工作部署和形势发展需要,通报舆情信息需求要点,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筛选、深度提炼、量化统计,共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使舆情信息工作沿着为决策服务的方向有效运转。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种群体劳动,这种劳动的组织形式又与工作机制的运行紧密连在一起。目前,舆情的引爆点和传播渠道正在从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舆情信息在新旧媒体之间出现了快速的跨界传播和强烈互动。舆情传播渠道之间的互动效应又导致本地舆情外溢、境外舆情倒灌,传统的内宣和外宣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舆情信息工作被舆情发展推着走,工作机制滞后导致对舆情信息双向互动、多频共振估计不足,给信息研判和利用带来相当难度。

二、信息增值开发的主要模式

1.广谱监测与重点筛选结合。

正确决策的出台,离不开信息工作的高度组织化与科学化,合理的信息构架将极大的丰富决策内容。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传播环境的日渐放开,信息呈现“爆炸”态势,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受众往往面对庞杂的信息茫然无措。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不仅妨碍了决策效率,还会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作出最佳决策。毫无疑问,不合理的信息架构会严重影响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鉴于舆情信息工作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从坚持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不断进行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可以使信息不断增值。具体到某项工作或事件中,应遵循“广谱监测,重点筛选”的点面结合原则。广谱监测,是指信息搜集部门要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原始材料,在舆情信源上进行广谱覆盖,保证服务对象对信息的量的需求;重点筛选,是指信息部门搜集到原始信息后,在领会决策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灵敏高效的监测方式、工作机制对垃圾信息和冗余信息进行去重处理,确保信息精准高效。

2.静态反映与动态变化结合。

信息工作为决策服务。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报送,既是进行科W决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检验既定政策方案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静态反映”是指舆情信息在事件演绎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记忆性”;“动态变化”是信息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前后状态不同。如果说“静态反映”特指信息状态具有“记忆性质”的话,那“动态变化”就指的是对信息状态的“加工”过程。信息状态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是通过“动态变化”来实现的。

舆情信息利用效率的标志是信息利用后引发的决策效益,这决定了舆情信息工作是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信息服务,是动态的全程服务,是面向增值的服务。具体到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方向,从静态反映的层面看,要注重信息的整体分析,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筛选取样、研判分析环节要实事求是,尤其注意辨析舆论场里的“小众声音”,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情况;从动态变化的层面看,要注重信息的系统综合,对信息的处理要注意反映事件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动态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事件的不同变化,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准确反映事件的基本情况。

3.一般分析与专业研判结合。

舆情信息是向决策者提供的具有一定研判深度的信息,它是舆情分析师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一般分析与专业研判的区别在于,一般分析是确立服务对象和决策方向后,获取的具有专门指向性和一定深度的信息,但对舆情事态的呈现及演绎缺少深入挖掘和研究;专业研判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当前存在问题或发展趋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相比一般分析,专业研判重在整理、研究,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因为这需要智力、时间和精力的综合付出,是加倍的脑力劳动。

舆情信息增值不要局限于信息本身,应在一般分析基础上,遵循“研究深入透彻,方案切实可行”的纵横交错原则进行二次乃至多次提炼。研究深入透彻,是指要认真研究决策动因,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方方面面,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明了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案;方案切实可行,是指拟定的应对方案要与实际结合,既能促使原有问题的解决,又能不产生新的问题。有些舆情信息通过不断提炼加工,会出现多次增值,这就要求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系列开发和连续开发,抓住对全局有较大影响的重要问题,在正负反馈的往复信息环流中服务领导决策。

4.均衡对等与有效反馈结合。

信息的不完善存在于决策设计、制定、执行、评估和反馈的各个阶段,由此导致的决策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决策设计还不完善的时候,许多信息还没有收集和得以确认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决策,并付诸执行;二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使决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难以达到决策初衷。“果断地拍正确的板”,这是决策的理想状态,但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决策在执行层面难以贯彻始终。这就要求决策者不仅要科学决策、慎重决策,还要研究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考虑到舆情信息对各类决策的“纠偏”意义,其升值开发应该遵循“均衡对等、有效反馈”的原则。各类信息中,总是已知因素多,未知因素少,即使是已知因素,也往往是简单的现象外现,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决策者要想为准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寻找信息依据,就必须保持舆情信息均衡,在政策设计中完善信息链,在政策执行中进行跟踪优化研究,通过有效反馈确保决策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舆情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1.行业调研,预测趋势。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企业将面临更多严峻挑战,市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服务可以在舆情和商情之间灵活切换,结合行业现状,为企业引进和提供最前沿的行业市场商情和企业管理资讯。一般而言,多数市场信息只是碎片化的反映微观活动。如果对同类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就能发现对行业趋势、宏观信息有一定影响的共性问题,从而使原有的信息大幅度增值。

行业调研属于类智库的信息服务,可以结合舆情服务的渠道优势,将政府统计部门、工商部门、行业协会、海关及其他合作机构作为重要信息渠道,通过定性调查、定量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政策、细分行业与市场、渠道、对标企业、用户等维度为研究对象,最终推导出更接近于市场真实情况的信息数据和研究成果,从而全面准确地评估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细分市场战略。

2.舆情研判,服务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信息结构失衡会对决策公正性造成影响,不利于公共决策发挥最大成效。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决策者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光怪陆离的舆论生态信息庞杂,往往会令决策者陷入茫然D挫的“无力感”。决策者一旦错判真实的公众意愿,极有可能作出偏离科学轨道的盲目决策,导致公共决策的非代表性。

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是各级政府平衡社会各方利益时的重要考量要素。在重大决策中,高质量的舆情信息服务可以帮助决策者辨识“微时代”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避免舆论场产生理解偏差或是价值误判。舆情信息服务的质量贵在研判,在主动发现和捕捉初发性、苗头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的类比分析和深入研究,分析得越深入参考价值越大,尽量多开发对超前决策有参考价值的倾向性信息,以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3.数据整合,推动变革。

在具体的舆情信息服务中,用户需求的“无界”与智能技术的“低能”经常构成冲突,用户对舆情数据的挖掘、整合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信息的效用取决于信息的有用性,体现于信息的有效性。数据整合,不是技术与信息的物理结合,不是把智能技术仅仅作为舆情服务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智能技术完善丰富信息架构,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当前以舆情监测系统为中心的服务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舆情信息服务的智库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舆情大数据的整合,在未来是整个舆情生态系统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信息有用,只是说明信息的潜在价值;信息效用,是指信息发挥作用,其价值得以实现的情况。作为政府和企业的资讯挖掘者和提供者,舆情服务机构需把握未来几年大数据在公共及企业管理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整合政府和企业的数据资产,通过搭建关联领域的数据库、舆情基础数据库等,完善服务单位的决策流程和参考体系,构建并优化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新模式。

4.战略规划,创新管理。

研究舆情信息的开发模式,不仅是社交媒体时代创新舆情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舆情引导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在智库阶段,舆情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挖掘,不仅是以舆情服务为主体的数据呈现,还要把舆情信息工作放在整体中去考虑,放在战略层面加以考量研判,充分发挥信息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通过领导者决策转化为现实效能,如此才能体现信息服务的价值。

篇5

首先,创新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多样多发,影响稳定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认真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经济环境都均衡统一,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其次,创新社会管理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管理服务是人民群众权益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实际需要。很多社会问题,都和政府部门管理服务不到位有关。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找准服务大局、服务稳定、服务群众的结合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公正执法,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

再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应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度,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站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切实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目标原则

(一)目标任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中,按照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要求,进一步找准监管服务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结合点,是当前各单位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全员维稳责任制、基层基础建设、执行力建设,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着力破解运行机制不畅、管控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切实在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组织体系、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服务工作体系、社会舆情引导体系、社会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工商实际,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为先、民生为重,关注民意、集中民智,回应民声、维护民利,努力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效。

三、突出社会管理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组织体系。认真履行工商职能,积极参与镇乡街道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立"一格三员"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二)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体系。以构建"大调解"格局为抓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隐患排查和维稳工作形势定期研判机制,热情接访,主动约访,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推行网上、联合接访、法律援助、现场调解、、心理疏导等新型工作机制,提高初信初访办理化解效率。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确保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常态化、制度化。

(三)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深入开展"三治一优"活动,进一步完善以110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各类突发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工作体系。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控制机制,健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大力加强网上服务大厅建设,提高各窗口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发挥消费投诉、行风热线等平台作用,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平台。

(五)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引导体系。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及时上报涉法涉诉信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协同监管、应急处置、外联合作、舆情导控和涉网案件协办机制。

(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公众生产生活安全。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作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工作。

四、程序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部署(2011年11月至12月)。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相关责任。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市委决定在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商所要高度重视,按市委总体部署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各单位按实施方案进行责任分工,积极探索,完善措施,健全各项制度,力争取得实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认真总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梳理好的典型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工作部署、信息汇总报送。

篇6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58-02

近20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服务业比重的增加,服务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95598电力服务热线开通,一直以“快捷、高效”服务客户,无论何时何地客户都能享受周到快捷的服务。但是95598供电服务中心受理的客户诉求因供电企业内部运转问题仍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如故障抢修到达现场的时长仍无法100%兑现承诺,以2011年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龙岩电业局数据统计,抢修按时到达现场率97.6%,仍有2.4%无法按时到达抢修现场,平均修复时长88.59 min,与客户复电期望值约50 min仍存在较大差距;欠费复电平均时间为13.5 h,与客户欠费复电期望值约3 h内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让95598发挥应有的功能,塑造央企责任形象,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因此成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创新举措,为95598服务前台提供强大后台支撑,有效提高客户问题一次解决率。

1 功能定位和工作目标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突出以客户为导向,纵向上发挥上接95598省供电服务中心、下联业务执行部门的承上启下功能,横向上发挥集中调配营销、协调配电等服务资源的功能,强化95598服务工单的业务研判、过程协调、跟踪督办、评价等全过程管理,全面建成24 h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平台,为把95598打造成“问题解决中心”提供强大后台支撑,实现停电诉求,快速复电;咨询查询,快速答复;投诉举报,快速解决;业务申请,快速办理,提高客户满意率和问题一次解决率。

2 组织机构

2.1 组织机构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内设用电服务专家组、抢修复电专家组、营配远程工作站,配网调控中心作为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柔性协调单位参与整体运作。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业务管理关系如图1所示。

2.2 工作职责

①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职责。服务快速响应中心主要负责95598、政府部门、社会联动、上级部门等转办的故障报修、投诉举报、咨询查询、意见建议及服务舆情事件的受理、业务研判、处理过程管控、处理结果审核、处理质量评价、存在问题剖析,停电信息的收集、及公告和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的常态化运作,并根据问题处理结果和后台响应情况,提出考核建议。

②用电服务专家组工作职责。负责对非抢修类升级工单的研判,根据受理内容,甄别事件的重要程度、紧急程度、影响范围等,提出相应对策,并协调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置。对升级的服务事件处理全过程跟踪督办。针对升级的服务事件,根据综合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等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对责任部门处理结果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核把关。负责对各责任部门服务事件处理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对各类工单进行问题归因(如违诺、工作差错、工作不规范等);负责对服务事件处理情况、客户满意度情况、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周期性评价,并提出改进和考核建议。

③抢修复电专家组工作职责。对于复杂故障,负责依据配网自动化、配电GPMS、营销业务应用等系统,判断故障类型和影响程度,提出对应措施和预估修复送电时间。负责复杂故障需要的抢修专业队伍、抢修装备、物资等资源的统一调配。负责对故障抢修工单录入的分类、处理过程记录等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考核意见。负责协调95598下派的电能质量投诉件、咨询件和各类网络舆情关于电能质量诉求件的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跟踪评价。

④营配远程工作站工作职责。负责接收95598、当地媒体、政府部门、社会联动、上级部门等转办的故障报修、咨询查询、综合业务、投诉、举报、建议、表扬等工单。负责承接工单的判断,并进行分类分级,对普通工单根据责任归属派发工单,其他工单提交业务研判专家处置。负责收集汇总中、低压计划停电信息,对计划(临时)停电范围进行停电信息编译,并在营销业务系统,同时通过本地报纸、电视、电台、公共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公告;负责及时将0.4 kV线路(含台变)的设备故障停电范围、停送电时间,及时录入系统;负责停电信息变更的维护。负责对抢修人员到岗情况、抢修进度、相关部门配合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对服务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

3 运作机制

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按照对接95598业务,实行7×24 h值班的运作机制。建立周报、月报运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通报,形成派工、督办、分析、评价到改进处理的闭环服务协同机制。为确保实现有效的一体化运作,用电服务专家组、营配远程工作站和抢修复电专家组实行合署办公,中心与配网调控中心集中办公,建立与配网调控中心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做到快速响应。

3.1 与省供电服务中心的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和省供电服务中心是两个不同的业务执行部门,通过流程关系明确双方不同职责。省级供电服务中心负责客户需求受理,主要媒体舆情监测,工单及服务事件信息下传,客户回访。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工单业务研判,事件信息分类分级,处理过程管控、处理结果审核、反馈;负责为省供电服务中心提供停电信息、个性化知识点等信息。

3.2 与配电运检部门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将故障抢修等涉及配电处理的工单派发到配电运检部门并跟踪工单处理情况,负责审核工单的处理结果;负责计划(临时)停电信息的编译、和公告。配电运检部门负责停电计划的需求收集、汇总;负责向快速响应中心提供线路计划停电信息。

3.3 与配网调控中心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计划(临时)停电信息的编译、及公告;负责10 kV专变客户的计划停电通知。配网调控中心负责10 kV线路故障停电信息在GPMS系统的维护;负责向快速响应中心提供有关计划、临时、转电、故障停电信息及停电变更信息;负责重要客户的临时及故障停电通知。

3.4 与稽查监控的工作界面

地市级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对问题处置情况表示质疑,或与问题处理部门无法就处置结果达成共识时,可提请稽查监控室介入,通过现场稽查认定问题处理结果。稽查监控室对服务快速响应中心支撑95598供电服务的到位情况进行监控和稽查。

3.5 与相关业务处理部门界面

服务快速响应中心负责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改进提升措施的跟踪督促责任部门落实;负责按照责任归属向相关部门派发工单,跟踪督办处理情况,并对服务情况进行审核、分析、评价。相关业务处理部门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工单并按要求反馈回复;负责全流程客户满意度评价改进提升措施的落实。

4 保障机制

4.1 集成信息支撑平台

根据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业务运作需求,集成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GPMS系统、稽查监控系统、营销业务SG186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办公OA信息系统、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和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等9大业务系统,为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响应客户的需求业务研判、资源协调、过程管控、结果评价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2 健全标准制度体系

制定《快速响应业务运作管理办法》、《快速响应中心工作标准》、《抢修复电专家组工作标准》、《服务升级处置管理办法》、《停电信息管理办法》、《快速响应中心评价与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明确部门、各岗位工作标准和职责,为中心的正常运作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4.3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各环节工作效率,落实各有关部门责任,提升快速服务响应效率,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制定了客户问题一次性解决率、投诉处理满意率、抢修按时到岗率等15项关键绩效指标,在责任部门每月开展指标对标评价,并建立“限时提醒、日预警、周通报、月考核、季分析、年评价”的点评机制,有效强化了业务的协同配合,保证跨部门、跨专业协同处理,高效响应。

5 运作成效

龙岩电业局自从2012年5月正式成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以来,不断加强中心内部运营管理,客户的服务需求从零散到集约,从粗放到精细,从短浅到深远,初步建立起营销调度体系、组织机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宣传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打造成龙岩地区电力服务调度指挥平台,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抢修到达现场平均时长降低8.2 min,故障平均修复时长降低19.5 min,业务平均处理时长减少18.7 min,客户问题一次解决率从成立前的95.23%上升到成立后的99.95%,客户满意度从成立前的89.15%上升到成立后的96.74%,运营成效显著,成立龙岩地区电力服务名片,得到了政府和客户的肯定,成功入围龙岩市“喜迎十,打造优质软环境作表率”十佳举措之一。

6 结 语

总之,电力服务快速响应中心的建立,进一步优化了供电企业业务流程,供电企业内部资源重新整合,成为客户问题解决中心,突出了快速服务,切实有效提升了供电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明显提升,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篇7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不小冲击,这也让学术界开始探索高校思想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成为了热点的研究对象,这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纵深化发展,其研究多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念概念的明确化以及可行性分析,尽管各类研究不断多元化发展,但是缺乏系统体系化的理念指导,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这个概念仍未有定论,当然理论学界的持续关注也让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成为教育分支学科的前沿问题。本文就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运行的路径、管理机制和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三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1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运行的路径

1.1课堂生态教学

1.1.1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单项式的灌输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如今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素养主要也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找寻周边生活环境与教学内容互通之处,基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特征,生态课堂的关键就是系统中的协调性,利用情景化、互动化的课堂进行思想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生态适应。(2)思想政治课堂积极开发时政热点事件的探究化教学。课堂的生态化教学离不开课程的生态化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信息、能量的动态运行,信息本身需要经由大学生自我互动构建才能获得。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思考兴趣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双向平等交流。(3)开展实践课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有了思维学习的独立性,通过基本理论课题的知识传授,结合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参与度,提高其亲身体验,以实现其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4)互动交流化的课堂,让学生与教师有着各自良好的生态位置,在网格化的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圆桌式教学,进行主题活动的交流,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理念。

1.1.2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媒体课程资源

课堂资源类型多,基于高校各类课程资源要素的平衡来看,一部分课程资源是来自社会的、校外的,另外一部分来自自然的、校内的,资源有信息化的,也有活动化的。所以自媒体课程资源整合时要选择那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联性高的资源要素,实现其方法内容、课程模式的精确对接,从体系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的优化。

1.2校园文化生态建设

1.2.1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网络载体

校园网站建设高校需要积极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根据当前的网络上官方的权威教育资源来完善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教育资源中红色网站可以起到领头带动的作用,但目前较多红色网站的制作形式并不生动,难以引起大学身的兴趣,高校需要重视本校校园网建设,内容选择可以更加生动活泼,特别是一些公益广告制作更加生动化,积极利用一些偶像、明星效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网站内容语言需要结合时代“热词”、“热字”,尽量少运用一些过于官方化的语言形式,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宣传正面人物形象。

1.2.2校园文化生态教育的媒介内容把握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抓住机遇,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头脑,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校园文化生态教育需要把握好自媒体平台内容的选择,高校重视媒介传播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本校红色网站的内容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件、国际时事、时事热点等定期进行更新,创新各类表现方式,把以往的严谨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转变成更加浅显、多元的形式,能够增加大学生对红色网站阅览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开展主题活动月,提升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这能促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塑造。

1.2.3学校积极把握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

学校需要把握好网络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网络的话语权,特别重视的应急机制,学校需要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就需要进入到自媒体平台之中,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针对自媒体平台的语言对话、事件需要积极处理,学校需要每天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校官方微博与BBS论坛内容更新,还需要对下面学生的评论与疑问进行及时的恢复,针对学校、社会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学校好做处理应对的准备和危机公关,掌握事件的话语权。社会热点事件根据官方的处理态度统一应对,学校内部情况需要根据公开、积极、统一、协调的原则来处理,及时将一些不实言论扼杀在源头,促进事件的积极沟通、处理。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的管理机制

2.1建构舆情监测审查机制

从管理角度看,自媒体给网络信息提供零基础平台,信息传播更加公开化,这也给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建立强有力的舆情监测机制才能促进自媒体平台的生态化运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从线下、线上做好的不良信息的过滤与处理。当然只是一味的将不良信息通道进行截断是不够的,当前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所以教育主体更多充当的是把关者的角色,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问题,及时从自媒体平台信息发现问题,积极运用自媒体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进行及时的监测。

2.2构建科学预警机制

当发现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问题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诊断,采用多路径、多层面的方式收集问题信息,特别重视自媒体平台数据收集的甄别与选择,教育工作者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定量分析,然后对结果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那些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渗透作用的新信息,及时关注新变化,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因素,还是个体因素,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3建构危机处置机制

以往高校危机处理机制受到了自媒体平台的挑战,所以当前高校需要构建自媒体危机处置机制,结合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运行态势。根据已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生态系统了解学生的动向,及时预防危机的发生;若是危机已经出现,高校应该选择信息具有传播优势的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信息,防止不良言论的扩散,掌控舆论动向,针对大学生对舆情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回复与解答;危机结束之后高校还需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分析危机出现的原因,做好经验总结。作为生态运行的重要环节,高校危机处理机制需要重视大学生团体的作用,这种多主体因素的互助化协助更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平衡发展。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3.1转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自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将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业余爱好等有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自媒体、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从传统的主义教育方式转变为当前的真理教育模式。对于高等院校的相关负责人或者对应的专业老师而言,当前更多的还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意识教育方面,虽然有的老师也意识到需要结合真理进行多维度的教育,但是真正开展起来的学校还很少,对于那些认为意识教育和真理教育时平行等同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是不能同日而语,这种观念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时期,我们更加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之前强调主义教育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坚持真理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其次,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践形式,从传统的外在实践方式转变为当前的内在实践形式。结合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注重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对于这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根据相关理论的指引分析发现,当前的实践方式比较表面化、形式化,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就使得当前的思政实践活动效果不够突出,价值也大打折扣。对此,我们需要结合高等院校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内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分析,转变传统的实践方式,强化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转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形式,从传统的政治话语教育形式转变到现代的人本话语教育模式。由于长久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所以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强调思想观念当面的政治理念输入,教学的过程中也就难免会显得尴尬,产生厌倦情绪。实际上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心里是比较抗拒的,对于这种戴高帽式的教学方式通常会让大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网络中学生的一些话语、调侃和评价中就能比较清晰的了解到。

3.2确立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的转变教育理念和认识,尤其是所谓权威思想理念的束缚。思想智慧行动,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有序的开展相关的行动。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观念理论也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自媒体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意见,并且不再需要一味的听取所谓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理念,更多的需要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形式来保证平等的对话和教学,引导学生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会话,毕竟教育也是服务育人的,主要的还是需要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适应时展的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真正的深入人心,服务社会。

3.3培养和创新适应自媒体时展需求的专业管理团队

自媒体时代要求广大学生时刻注重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对于自我的管理和控制,自媒体信息一方面会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对此就需要我们进行合适有效的管理,防止学生在接触自媒体的过程中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比较成熟的思想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此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相关的负责人员或者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让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学会掌握自媒体的功能来有效的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通过多种形式来营造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随着自媒体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传统受教育角色发生了改变,具有教育主体化发展的趋向,所以教育环境也超出了教学课堂,自媒体的各种传播媒介都成为了潜在自我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新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生转移,途径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运作正在重新构建。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继真,张润彤.网络社会生态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8

二、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市政府网站体系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政府系统网站运行、维护和保障机制,确保网站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各政府网站之间要积极主动地做好链接,形成上下配合、协同共建、整体联动的网站体系,实现资源共享。网站信息、网上办事和互动交流三大服务功能要与市政府门户网站做好协同共建,防止资源重复建设。

政府网站的建立、更新及域名、IP地址申请等须报市政府办公厅备案。网站英文域名要与单位的全称或简称相对应,以“.结尾。

三、要及时丰富和更新网站内容

各县、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要求,及时规范性文件、政务动态、统计数据等政务信息,以及面向公众的各类办事指南和服务类信息,及时充实和更新本单位网站内容。要认真落实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任务,确保在规定时限内采集、报送和更新信息。要定期对本单位网站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网站内容信息应做到每个工作日更新一次,陈旧过期的要抓紧时间尽快更新。阶段性、临时性栏目或者没有必要保留的栏目要及时撤销。

四、要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网站安全管理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安全保密规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责任制,形成完备的安全责任体系。一是确保网站信息安全。对网站内容要严格把关,做到上网不,不上网”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指定专人保管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切实做好保密工作。二是加强安全技术手段。各级各部门要抓好政府网站的安全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病毒入侵、网络攻击、系统故障等风险,确保网站安全、稳定运行。

五、要建立健全网站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篇9

二、修订完善卫生应急预案

“一案三制”是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内容,“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共同构成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县2008年以前下发的卫生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梳理,重新制(修)订印发一批应急预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卫生应急工作实际。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和动态管理工作,着力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预案之间的协调性,为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提供有效指导,真正做到应对有策。继续巩固和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演练,协调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防控措施。

三、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工作

继续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网络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突发急性传染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包括缺课监测、药房用药监测、传染病医院监测等,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继续加强人禽流感、非典和鼠疫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加强监测点能力建设。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研判机制,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完善县、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建设县、乡信息报告网络。依法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对迟报、漏报甚至瞒、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切实做好卫生应急各项准备工作

(一)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应急准备。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是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卫生监督所要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负责做好全县传染病、餐饮业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及医疗机构、母婴保健等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调查辖区内较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违法行为,提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和行政处罚的建议。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处置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加强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开展对相关应急事件责任单位的经常性卫生监督,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消除隐患,防范该类事件的再发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制定相关卫生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和演练,配备和完善应急处置仪器设备,保证应急处置工作正常开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准备。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镇卫生院防保机构。明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卫生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添置相关仪器设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各镇卫生院防保所建设,调整防保所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提高其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疾控中心要主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并保证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按规定的报告时限及时报告。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及消杀器械、个人卫生防护等物资的储备。

(三)医疗救治体系应急准备。整合乡镇急救资源,健全以市急救中心、县级急救医疗站、乡镇急救医疗点和相关医院组成的急救医疗网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急救医疗圈”,提高基层急救能力和水平。增加县二级医院急诊科医疗急救设备,培训急救专业人员,将各医疗单位急诊科(室)纳入全县急诊急救系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接受急救指挥中心调度,承担伤病员现场急救和转运。改善县人民医院感染病区的条件,规范传染病病人的收治,严格院内传染病转运,不发生院内感染。逐步改善农村乡镇卫生院抢救室设施条件,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充实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支持和鼓励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有关医疗机构要保持和完善发热门诊等传染病隔离诊疗设施,并做好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各级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患者医疗救治和报告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医疗救治档案,配备必要的抗菌、解毒药品和抢救设备,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技术力量,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健康损害。

五、全力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科学决策,果断处置,千方百计救治伤病人员,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全力减少生命和健康损失。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分析研判通报机制,力争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通报、早处置,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以及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主管领导要关注疫情、舆情报告,全面履行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认真做好重大活动(会议)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六、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及演练,提高应对应急工作水平

篇10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工作目标

力争“*”期间,在我区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一)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要着手编制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汕*府〔*〕26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制订和完善本地区、本单位和领域的各类预案,所有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在2008年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建立动态的预案修订机制,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增强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查找不足,及时修订完善,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区人民政府是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区应急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当好参谋助手。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要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加强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工作

(一)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

开展风险隐患普查是预防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关键。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以及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普查,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各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加强对重点隐患,特别是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筑等的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责任,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轻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在加强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制度、聘请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要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三)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制订应急管理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要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各类企业要加强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区直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基层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四)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

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级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应急知识的宣传要进社区、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要通过专业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专业人士参与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等,大力提高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平台体系和“一网五库”建设

大力推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场所、技术系统和设施,建设适用的应急指挥平台,健全信息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的应急信息与指挥协调系统。

要把“一网五库”建设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动态管理。要加快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建设,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在2008年5月底前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络,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相关资料;要加快救援专业队伍库和救援物资库建设,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救援专业队伍的分布情况、队伍规模等,摸清救援物资的分布和储备情况,逐一建档,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要加快应急管理法规库的建设,按类别、分层次收集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认真收集、整理近几年以来发生的与本镇(街道)、本单位相关的较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为今后处置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

(二)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资源管理

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

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储备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应急处置、善后重建和评估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事发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从而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组织自身应急队伍和群众,开展自救,并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协助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结束后,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及时组织恢复受影响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要依法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监督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深化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建立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力争通过2至3年时间,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要分工一位班子成员分管应急管理工作,在强化现有相关机构应急管理职能的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并指定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