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篇1

中图分类号:F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55-01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期和新阶段,加强国防经济建设,通过准确制定战略视野上的发展规划,突破以往发展上的模式桎梏和定位模糊化,不断建立起新的国防经济建设发展机制,才能实现我国国防经济建设发展的良性与可持续,为国防经济体系建设助力,也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国防经济概述

国防经济是经济和军事相互深化结合而成的,其以军事和经济为基础,是国家在建设国防体系当中必然会形成的国防与经济要素的矛盾关系,包括国防经济内部部门间的矛盾关系[1]。国防经济既牵涉军事领域的矛盾,又联系着经济方面的矛盾,是完成国防力量体系搭建当中牵涉的各种经济关系群。随着国家国防建设的不断加强,国防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强国防经济建设也成为国防力量和国家安全力量的重要保障。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保障

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军队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国防现代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对于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资、机械和信息设备等有着高资金消耗的特点,在不断强化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就需要更加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和保障。而国防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即政府的财政支出,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才能保障财政收入的增多以及国防建设拨款的增多。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进一步实现国防建设水平、推动国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现代化的国防对于纯军事性技术的要求相对没有以往那么高,而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则在不断提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为技术研发创造了相对开放和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条件,让技术的实践应用效率与质量均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国防建设在技术上对于经济建设的依赖性将较以往更加突出。

(三)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人力资源

国防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在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方面也就更加突出。除了军队建设之外,国防体系支持力量的形成也需要更加多元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这不是仅依靠政府政策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国民经济水平相应得到提升才能在国民教育和国防支持力量打造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国民教育在国防和军事方面的经济基础足够稳固,相应的教育水平提升才能得以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培养和建设也才能得以实现。

三、中国国防经济建设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机制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相辅相成,要想实现国防建设,就必须首先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繁荣,而要想推动经济建设,就必须以国防建设作为基础补充。在关注国防经济建O创新发展道路时,就应当充分肯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并在建立协调发展机制的目标上不断努力。一方面,应当注重平战结合和军民结合;另一方面,则应努力协调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建设能够以国防建设为支持,也能够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反哺国防建设。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使得中国国防经济建设既在经济基础上更加稳固,又在国防水平突破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二)技术创新下带动国防经济制度上的创新

国防经济建设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成果上取得创新,就应当在制度上进行创新。我国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在以往多通过直接的制度创新得以实现,这往往只停留在制度表层,并不能实现制度本身的根本性改变,改革效果不佳,对于国防经济制度以后的创新突破也并没有实质上的贡献[2]。而实现技术创新,并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带动国防经济制度创新,能够不断为国防经济制度的创新提供结构优化的巨大可能,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中,技术创新能够给国防经济制度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在创新的道路和途径上也更加多元和有效,是有着深远的良性带动作用的。

(三)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和国防经济法规建设

篇2

把国家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始终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但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旧成不了强国。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切实做好“统筹发展”这篇大文章。历史实践表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反之,或“穷兵黩武”,或武备荒废,都必将因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畸形发展而伤及国家发展有机体。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与美国展开超越国力的军备竞赛,最终被美国拖垮、导致党亡政息;清朝的康乾盛世,白银储备世界第一,但是,富国弱兵,后来,虎门一声炮响,一代王朝从此败落。科威特富甲全球,但国防虚弱,以至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被伊拉克占领。因此,历史一再警示我们,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性问题。对此,我党的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坚持国防和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走军民融合这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发展路子。所谓“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后勤技术保障体系等,从而形成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动态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正如同志所指出: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条路子,对于国家和军队建设来说,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国防费开支,又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有效获得极为丰富的军事资源和战争潜力,因而它是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也是实现富国强军战略之百年大计的一条好路子。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开辟,无疑有利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这对于加快推国防经济的发展,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应的最大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走“军民融合”式的国防经济发展道路,是实现国防和军队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

篇3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57-02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全体国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

(一)充实完善国防教育内容

确定和规范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是有效开展国防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为了克服和减少国防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教育内容上建立起集系统性、稳定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科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国防教育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国防教育的质量。因此,国防教育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个主题,不断地创新国防教育理论,规范国防教育内容。

(二)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观

总书记在十七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在国防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十七大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二、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坚持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不断扩大社会覆盖面

(一)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中国国防教育的对象,又是中国国防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国防建设负有重大责任,是中国国防教育的关键。中国各地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国防理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理论水平;二是在党校开设国防理论课,进一步明确国防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而保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三是开办训练中心、举办函授或短期轮训研究班,1989年在中国北京成立了国防教育联合培训中心,还有1991年在中国广州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国防教育训练中心,而中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国防教育—函授教育,主要是利用《报》、《中国民兵》等报刊、杂志和一些自编教材对他们进行教育宣传,以达到接受国防教育的目的;四是举行党政领导干部“军事日”和军事学术交流互动,有助于促进国防教育的普及、繁荣和发展军事学术研究,国防观念的自我熏陶和国防知识的自我完善。

(二)加强国防教育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现如今,中国正在稳步的向前发展,但在一些战略重地,肆意毁坏国防、军事设施的事件屡有发生,2002年江苏徐州国防设施遭破坏,防空洞成“景点”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还有一些人不把军队看作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的象征,而是把军队视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团体,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就认为军队贬值了,于是出现了军人的奉献精神得不到应有的而理解,军人形象被任意丑化和贬低,以及征兵难、专业军人安置难、军属优抚政策落实难、军人子女入学难等一些实际问题,如2011年武汉的张某等3人拒服兵役遭到行政处罚,以警示适龄青年积极履行国防义务。

因此,要加大对负责征兵、优抚、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国防科研生产、国防动员等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力度。

(三)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篇4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既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园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民产业基地,它是在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求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摆脱传统的国防和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在一定区域内围绕军地双方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形成的以军民融合为特征、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引领示范为导向,军民在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全方位高度融合的新型经济主体,是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更高阶段。

(一)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革的迅猛发展,军民融合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不再只是简单产品层面上的“民”或“民转军”。军民融合的层次由军地双方的协商式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的制度式结合,提出建立军民融合式国家规划计划体系、体制机制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军民融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军民融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的“板块式”对接深化到了融为一体的“无缝式”对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①”。

建设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适应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特点和要求,在产业链集成、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服务等层面上实现具有全价值链体系特征的“军为民用”和“民为军用”,是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二)产业化发展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和抓手

军民融合产业是以国防科技工业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核心和依托,通过军、民领域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所形成的产业,主要涉及产品结构、技术、工艺相通或相近的电子、机械、汽车、新材料、核能、航天、航空、船舶等产业领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国防科技工业新增长点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多为技术优势产业;另一类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柱民品产业,多为规模优势产业。

自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民融合型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开始,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均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军民融合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军民融合类园区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三)创新驱动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我国已进入一个必须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自主创新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破除“自给自足”、“自我发展”的观念,树立统筹建设、开放式发展理念;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克服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上障碍,建立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规范;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摒弃国防建设不计成本、封闭发展的模式,推行成本效益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要实现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现存的技术、生产、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军地壁垒,形成军民各领域协调发展、逐步深入融合的良好格局。

二、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现状

我国已从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借助不同体系,探索形成了一些可行的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军民结合示范基地”模式。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了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3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二是“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模式。1998年以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已经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地批准建设了一批涉及野营装具、粮食及主食加工、食品与配餐制作配送、药品及医疗器械、成品油、工程机械、抢险装备、特种材料等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

三是“产业基地或园区”模式。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一些省市也在推动军工企业及其配套民营企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培育和探索性发展。一些省市依托地方上现有的军工资源,在当地军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或园区。如西安市2006年以来相继建立了西安军民两用光机电技术产业示范园、西安军民两用电子元器件技术产业示范园等多个示范园等。

四是“战略合作协议”模式。一是军地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2011年7月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达成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军民融合平台,携手推进军地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供应采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二是省部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2007年12月天津市政府与原国防科工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滨海新区建立“滨海新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

三、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或保障基地建设呈现出军工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保障政策配套、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支持等突出特点和示范效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国家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到目前为止,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协调管理机构,因而军队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客观上难以对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总体协调、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督。园区建设都是以工信部、发改委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军队有关部门、军工集团以及地方政府等为主导,分系统并独立分散建立。军民融合类园区在总体目标、建设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还没有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之相互衔接,缺乏总体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

时至今日我国依然还没有一部规范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已有的一些政策法规内容也己经不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如 1988年颁发、至今仍然生效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类公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军民融合产业链是指相互关联的军民科技企业、公共机构等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地理位置的集中,形成一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有完整价值链的有机体。然而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按照产业链聚集企业,是政府在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健全,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在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力度和手段有限,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服务、行业协会、技术成果交流平台、金融担保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等促进园区内军民创新要素充分融合的服务体系还亟须进一步完善。

四、新时期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顶层设计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目标任务的军地衔接。要着眼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双赢共进,坚持做到示范区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二是突出规划计划的军地对接。在整体层面上,实现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与军队战备计划和战场建设规划对接;在重点领域内,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建设规划对接。三是突出发展布局的军地兼顾。在充分尊重区域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本底条件的前提下,要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满足国防军事保障服务需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合理确定示范区建设空间布局。四是突出实施过程的军地协调。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军地双方能够主动、及时、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军队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动态衔接。

(二)协调资源配置,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军民融合的发展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首先,军民融合包含了所有经济主体。军事领域既包括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也包括军事人才培养、军队保障以及基础建设等诸多领域;民用领域也不单指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而是包括具有多种经济成份的所有企业。其次,军民之间的流动具有双向性。既包括军事领域的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地方流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也包括地方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军队流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

因此,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要以市场为基本平台,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入式发展,使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向国防建设聚集,使国防建设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溢出。最终,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自主调节,整合军地各方资源优势,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良性格局。

(三)提升产业能力,促进军地经济一体化转型升级

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尔后再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六大行业,目前国资委所属的十大军工集团拥有数十万科研人员,已自主研制了多项先进武器装备。国防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也为它向民用转移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推进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许多非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相当多的军工企业,但由于受观念、政策、制度、标准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分宝贵资源在军工产业发展中尚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示范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突破思想和制度,逐渐消除民、民参军的各种壁垒,促进统一的军民融合型产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完善工作机制,消除军民融合的体制

一是成立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示范区军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示范区内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进行指导,就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军地高层联席、重大问题会商、情况通报、定期走访、联合办公等工作制度。三是军队经过充分评估和论证后提出示范区建设中有关军事科研生产、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军队人才培养、军队后勤保障等需求,地方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主动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中。四是整合利用国家和军队资源,形成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共建共用的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政策法规,实现制度保障型发展

政策制度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基本保障,是确保军民融合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和行为准则。过去颁布的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已经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不衔接性,必须尽快补充或调整。

一是制定新的法规,国家层面须加快《军民融合促进法》的制订和实施,二是根据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新的实践修订已有的法规政策,包括在装备研制生产、国防交通、人民防空、物资储备、国防设施与资产、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现有法规制度中增加军民融合相关内容等;三是在企业法、金融法、基本建设法、交通法、投资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充实军民融合的内容条款,体现军民融合的需要。把国防专门法规与经济社会法规协调起来,逐步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保证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规范运行。

篇5

1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

理论与实践表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初期阶段,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倾向于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当经济发展进入规模化、正规化以后,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将会进行调整,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减少,改善民生的公共事业支出比重上升。当经济发展比较成熟,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时期,国家财政收入比较富裕,公共财政分配能力增强,除了正常的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如教育、卫生、社保、环保等社会公共性支出所占比重将大幅度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按期性质进行了分类: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经济建设费和其它费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的各项公共财政支出费用也在增加,其中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增长最快的经费支出为行政管理费,从1978年的52.9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71.05亿元,增长了近74倍。卫生教育文化支出经费由由1978年的146.9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846.20亿元,增长了73.8倍,成为第一大财政支出项目。经济建设经费和国防经费支出在三十年中逐年减少,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国防费则由1978年的15%下降到2006年的7.4%。从以上数据来看,社会管理经费、社会文教费逐年呈上升趋势,而国防费和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符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财政经费支出比重逐年下降,但是依然在所有项目的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6年所占各项支出比重的26.6%,位居第二,而西方国家的支出维持在1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需要用公共财政政策来刺激社会投资,公共财政政策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刺激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不合理,对竞争性经营领域参与过多也会导致建设经费支出比重偏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支出,弥补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错位而效益低下带来的经营损失;二是用来弥补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或者具有垄断性质的部门企业在产品销售中的低价所带来的损失,如交通运输、农业援助、能源物资、邮电通讯、等,由于政府在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投入过多,使财政在其他领域的投入比重较少,出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缺位现象,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2 社会文教支出增长缓慢,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

社会文教支出与一个国家民众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各国政府都尽可能的加大这部分支出。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社会文教经费的支出,但是由于经济的因素,这方面的支出增长缓慢,与行政管理支出相比,增长速度明显落后。社会文教经费的支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教卫文事业的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值一直很低,不利于科教卫生的改善与发展,2006年在经费数额上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所占的比重是历年最低的,仅仅为2.27%,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4%的目标,更是与世界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7%相差甚远。同时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也不合理,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流向高校教育,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2.3 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加重了财政负担

行政管理经费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时所支出的一笔费用,这部分经费由财政支付。但是这一部分支出有一定的幅度范围,从世界各国的财政支出可以看出,行政管理经费的财政支出一般控制在10%左右,但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财政支出远远高。在国家财政收入总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行政管理经费支出所占比例过高,增长过快,势必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难保证正常的公共财政支出,也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履行。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财政分配是政府履行各项行政职能而提供的财力保障,但是政府部门属于社会管理部门,并非生产部门,所以,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有限,在财政支出方面必须严格控制支出总量。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当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机构臃肿,部门林立,职能混乱,财政支出经费过于庞大,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不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对职能部门进行改革,砍掉不必要的行政部门,消除行政管理经费过快增长。

2.4 国防费比重偏低,影响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国防经费支出总额不管在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明显的偏低,低于平均水平。2005年,我国国防经费支出仅仅是美国总量的6.19%,英国的53%、日本的67.8%,法国的71.45%,从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上来看,国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14.96%降至2006年的7.4%。美国的国防经费支出一直占据美国财政支出的20%左右,法国占据11%,中国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国防经费应该根据人口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实际国防经费支出不到美国的1/200。国防经费的过低影响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回进一步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

3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建议

3.1 调整经济建设支出,实现财政职能的“归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经济建设功能必须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政府缩小经济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减少具有竞争性和生产性质的领域的支出,加大关乎国计民生的公益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项目投资。实现财政职能社会管理的效应。具体来说,国家应该加大道路、水利、电力、市政工程和科教卫生方面的投资,

提高对农业和贫困的支出力度,支持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减少财政在企业生产性方面的投资,重点扶持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造,产品的研发等项目,对于一些带有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应当减少或者取消经费支出,通过商业运作来解决。

3.2 强化社会文教支出,支持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大力倡导科教兴国战略,科教经费投入要与财政收入保持一致,把科教经费支出作为各项经费支出中的重点项目。目前,我国总体的财政收入还不能完全保证各项事业经费的正常拨付。因此,首先要保证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建设投入经费;其次要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投资,特别保证一些重大疾病的诊治和药物的研发所需经费;再次要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财政的支出,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比例,完善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经费的合理配置。

3.3 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控制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

深化行政改革、精简机构人员、压缩行政经费,这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过快增长的治本之策.要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要继续严格控制政府机构的公共经费,改革会议制度、公共用车制度和招待制度,减少会议费、车辆购置维护费和接待费支出,努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加强行政经费支出管理,提高行政经费管理效率,这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过快增长的重要保障。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4 增加国防资金投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要深刻认识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发展新要求,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财政对国防的投入,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保障国家安全.特别是在我国国防费占GDP比重2006年仅为7.4%的情况下,尤其要增加国防费用,以适应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秦伟.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分析及对策[J].山东纺织经济,2012(9):45-46.

篇6

一、军民融合式国防工业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制建设”。目前国内外对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没有统一的定义,虽然军民结合的政策和实践由来已久,但军民融合问题在西方国家政界、军界和学术界引起普遍关注和研究,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有些人简单的认为是国防采办扩大利用民用科技和工业基础的做法,叫做军民融合,有的学者认为军用和民用科研生产工作。1994年9月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研究报告中,对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做出了权威性的定义。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认为:“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是把国防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与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的过程。”这一定义在西方国家较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笔者也认同这个观点,具体理解其折射出军民融合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强技术转移、实行国防部门采购商业市场上可获得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策略、在国防采办全过程推进军民融合、在部门层次上推进军民融合、在产业链分工层次上推进军民融合、在科研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推进军民融合。

另外,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发展理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意义。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将对我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与军队建设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于国,领悟其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军民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国防基础能力的提高;也是军民结合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于民,给企业提供一个重要机会发展机遇:可以借助军民融合的平台将自己技术民用转军用,为我国国防现代化贡献力量;更是拓宽了研究开发的领域,实现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

二、我国国防工业在军民融合道路中面临的法律困境

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认真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民用工业的发展也朝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国家战略层面的融合,更应该是法律层面的融合是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受法律规范和保护的融合。 但是,军民融合机制建设上还没有适应完全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建设军民融合的长效机制中还存在如下困境:

(一)有些法律法规滞后,缺乏创新意识。

法律具有滞后性,是不言自明。但是,如果法律法规与现实社会脱节差距很大则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那么在日渐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军工企业性质存在特殊性,在军民融合中往往表现出比较传统守旧的一面,并不是说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在有些制度领域缺乏破冰意义的创新制度改革。如建立多远化的融资渠道让私有资本进入国防工业领域,在2005年,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框架性提出“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没有政法部门的推动引导,政策就会流于空谈。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中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一直都是亟需立法协调。此外,“军民融合”的制度创新一直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开进,也存在军工企业自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问题。

(二)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空白点。

现有许多法规规定的条文过于简单和笼统,使得人们对最基本的概念难以理解,再如,现行装备合同过于简单,违约责任条款几乎为空白,缺乏配套措施,纠纷解决仲裁条款几乎等于虚置并且在执行层面缺乏现实操作性。此外,在发展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但由于法律法规部健全,存在盲区,使得管理或缺乏依据,或存在随意性,尤其是牵涉到各方利益格局的规范与调整,那么推动起来更加困难。

(三)法规体系较混乱,缺乏系统性。

目前的政策法规很多都是由各有关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程度各自制定的,缺乏统一的设计和构建,缺乏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系统考虑,导致实际过程中,政出多门,对于一件事情或者是多重规定或者是谁都不管,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缺乏严密的统一组织体系,现实中还需再协调,管控操作难度加大。

三、促进军民融合式国防工业的制度的举措建议

(一)完善法规制度建设,为军民融合提供法制环境。

国防工业建设军民融合石国家行为,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主导,应当有国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法规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要求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用科学的、完善的及协调的法规体系来指导和保障军民融合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要求下,军民融合的国防工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好的法规及严密体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军民融合的独特效应。我国国防工业走军民融合的路子早已非常清晰,政策和制度也在逐步建立,但目前我国的国防工业发展状况来分析,还有许多制度亟待完善。在那么多需要完善的制度中,手推军品的定价制度和进出口制度。 虽然,2013年加入了《武器贸易条约》,但国内具体的政策法规配套修改完善还没有完整的体系说明。资料表明,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推行协调法制战略,十分注重军民融合的立法工作,用政策法规来统一思想认识和规范行为,消除推进军民融合的障碍和阻力。 在已经颁布实施的条例规定、办法意见的基础上,要根据新制度和新要求,抓紧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包括现场审查规则、执行检查程序、完善许可目录、建立相关保密措施以及优惠措施等。

总之,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制度法规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进行全面科学的筹划、扎实积极的推进,通过努力,力争尽快形成比较完整、完善的国防科技工业法规制度体系。

(二)构建军民合作平台,为军民融合提供沟通渠道。

篇7

首先,感谢领导们能给我们这个从军报国的机会,您们为此次征兵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保证输送了合格的兵源。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新兵战友向您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其次,感谢各位光荣的家属,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祖国的统一,不惜将自己养育近20载的儿子送入军营,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您们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敬仰,您们是无私的、光荣的、伟大的。在这里,我也作为儿子向在座的各位妈妈、爸爸说一声“谢谢”。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新战友向您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更深切地感到“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的道理。国防力量的有无和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

我崇拜军人那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气质,崇拜军人那青春洋溢的活力,崇拜军人那无尚的奉献;喜欢他们钢铁般的坚毅不拔,喜欢他们穿军装的帅气,喜欢他们走路的威严。

参军让我们感到自豪、也感到光荣!这不仅是我们个人的荣耀,也是家人的荣耀,更是咱们全县乡亲们的荣耀!因为有这个特别的机会让我们去学习锻炼;去保卫祖国,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篇8

1 国防产业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定义

国防产业是指相对民用产业而言,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国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公共产品的生产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实现物和能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国防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战争准备的直接响应部分,其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为国防力量提供各类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上。国防产业作为军品生产能力属于国防资源范畴,作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产出机构又属于国防生产力范畴。国防产业履行着经济能向战争能的转换职能,是经济能向战争能转换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机器。我国的国防产业体系涵盖国民经济体系的各部门,在军事工业领域主要由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信、信息、核工业、军械、军需等部门所组成。这些部门既是国防产业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具有国民经济和国防经济双重主体的特征,其产业结构代表了国防资源的结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中科技体系的结构走向。

国防产业不同于一般的民用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国防产业属于一种消耗性经济,其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只能是作为国防的消费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需要。第二,国防产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经济活动一般严格按计划进行,买卖双方是固定的,不允许自由买卖。第三,国防产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它关系到战斗的胜利和生命的安危。第四,国防产业的结构和规模随军事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第五,国防产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

1.2 分类

国防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国防产业包括国防工业、国防农业、国防交通通讯业、国防建筑业。国防工业主要有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及军需工业等部门,它直接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被服、装具等,是国防生产的核心部门。国防农业是指为国防建设提供食物、衣着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原料的农业生产,它是军队得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国防交通通讯业是指交通通讯业中用来保障军品生产和武装力量发挥作用的部分。国防交通通讯业具有同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产品的非实体性、军民通用性等特点。国防交通通讯业对战争的胜负起到重要作用,是军队作战的生命线。国防建筑业是指从事营房工程、筑城工程、海防工程、防空工程、二炮工程、通信工程、后方基地仓库工程、人防工程等施工任务的产业,它为保存军队有生力量和国家战争潜力提供重要条件,是国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狭义的国防产业主要是指国防工业。国防工业是指其产品主要用于国防的工业部门,即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为军队或国家安全生产必需的武器装备和特殊用品而从事的经济生产活动。国防工业是寓于整个国民经济中为保障国防建设与战争需要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发展对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言都是必不可少。

2 国防产业的增长源泉

2.1 劳动力

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在对物质资料进行再生产的同时,还不断地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劳动力是生产诸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一种生产要素,担任着生产要素组织者的责任,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地实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因此,劳动力是国防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产要素,对国防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 资金

在现代生产中,复杂多样和大量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种生产要素之所以能有机地聚合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资金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资金的规模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在我国的国防产业中,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发展国防产业的资金(国防费)几乎都是由国家支出的。由于“资源有限论”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可投入国防产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防资金投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国防现代化建设将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资金在国防产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了。

2.3 技术

技术是人类为了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各种手段、方法、技巧和配方。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的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着工业再生产的面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格局的改造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国防产业的发展过程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个国家不失时机地调整国防资源结构,加快国防军工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这对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都是极为必要的。此外,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技术战争的时代,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充分展示了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运用,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这也充分证明了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

2.4 管理手段

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管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到,管理要素要按贡献进行分配。可见,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已经慢慢被人们所重视。一项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一个企业在相同的资金、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投入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已经在很多活生生的案例中得到验证。但是,综观中国管理20多年的艰辛历程,原本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却因为我们的管理跟不上,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这一问题在国防产业的发展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将来国防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管理手段这种无形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并力争使它的作用发挥到极点。

2.5 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改造的主要作用来自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三方面功能:①技术基础的优化功能。信息不仅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而且具有影响全局的特点,此外,网络技术还提供了新型的知识载体。一切其他方面的技术,都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能够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②知识存量的改造功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人大科学时代,各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层出不穷,知识存量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地步,并且因人类独特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还在不断地扩张。由此可见,由于知识存量之大,只有使人们借助网络技术,才能迅速且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实现目标的信息,大大降低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造成本和国防产业结构的改造难度。③创新能力的价值功能。网络经济实现了全球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然而网络经济并非就是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它的核心是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信息为创新提供路径,使创新思维在信息支持下迅速产生成果。网络时代的到来,要加快国防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就是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核心作用,加大信息产业对国防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使国防产业的结构构成与网络时代的经济、技术要求相吻合,与高技术战争的有效供给目标相适应。

3 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但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新世纪初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优化国防产业增长结构、提升国防产业效率和增强军事抗衡能力,已成为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借鉴日本、德国、巴西等军事强国发展国防产业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我国国防产业增长结构。

3.1 增加高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为国防产业提供高技术依托

篇9

(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从传统意义上讲,一般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以完成国家国防科研任务为主,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研制发展的循环血液。如何保证其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军工科研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地参与国民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要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不仅要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生产任务,还要参与国民经济各环节的流转,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样,应该通过有效的资金使用,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保证投入资金的安全完整和合理有效增值,按照国家规定,正确地进行收益分配。因此,进行资金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考验。近几年,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横向科研与生产、军方定货制、科研单位限额拨款等),逐步实现了从行政性管理向现代化和企业化管理转变、从以技术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的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其资金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目的和手段都要有质的转变。侧重点向预算管理、资金控制、成本控制转移,并自觉地通过财务决策、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手段的转变,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使资金控制真正成为单位管理的出发点和核心。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进行资金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贯彻军民结合、军品优先的方针;坚持勤俭办军工科研事业的原则;正确处理军工科研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规范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资金控制以单位法人为主体,统一对外

不允许其内部业务、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对外。

(二)资金控制应实行授权批准下的集中控制

通过对本单位各岗位的合理分工,明确划定其对应的责任权力范围,形成制衡机制;在授权范围内审批和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真正约束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减少高管人员业务操纵的特权,保证经济活动正常健康运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资金控制要保持综合平衡

部门预算现在已经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制度,而且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单位的各项开支都应进行预算管理,根据财务收入情况进行平衡安排,增强宏观调控与平衡能力。在资金流入与流出之间、各个时期之间、部门之间、各项流出之间都要实行总体平衡。

(四)坚持重大项目集体决策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金额巨大或对本单位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项,一定要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采取集体决策方式,把好立项关。避免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保证科研经费的科学、高效使用。

(五)内部报告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

(六)内部审计制度

为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常进行,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上有严格地控制,确保科研生产资金到位。这对军工科研单位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完善的自我保护、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内部监督系统,促使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确保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

(七)建立健全会计系统

制定会计工作处理程序、方法,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做到权责明确、相互牵制。既当好管家,又当好参谋,为单位内部经营和外部各相关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强化资金控制应加强的几项措施

(一)严格、准确地执行《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我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内部审计,实行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规定的程序和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管理目标是否达到。切实加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提高双向监督的透明度,以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有严格的道德标准,这决定了会计人员是最好的资金控制执行者。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

篇10

一、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双拥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双拥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双拥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军民的双拥意识、国防意识和团结意识,使双拥工作更加深入军心民心。要在各种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以来经济社会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大力宣传驻潮和武警部队发扬我军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在抢险救灾、扶贫帮困、维护社会治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拥政爱民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广大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烈军属和军队离退休干部为国防事业和三个文明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大力宣传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先进典型和双拥模范单位、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慰问活动

“八一”期间,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慰问团(组)慰问驻地部队官兵、驻军医院伤病员,走访慰问老复员军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烈军属、残疾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下岗失业退伍军人。要结合纪念建党91周年,组织召开报告会、座谈会,举办书画展和各种联谊联欢、文艺演出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各县区、各单位在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中,要主动了解部队建设的现实需要,集中力量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帮助完善训练基地和营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完成战备执勤、训练演习等任务。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文化拥军力度,为官兵学习成才创造良好条件。要积极为烈军属、残疾军人和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做好事、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医疗、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各行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八一”拥军优属慰问活动,参与双拥共建,建立完善社会化拥军体系,进一步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