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2: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非公经济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世界新军革的迅猛发展对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战争形态下的武器装备,在种类、性能、高技术含量上的需求都远远超出了传统军工部门的研究和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优化资源。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下,非公有制经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防科技工业紧紧依托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从民用经济中汲取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大趋势。
一、需求: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之前提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发展更多的是出于国防安全战略部署的需要。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大后方、大小三线为主的国防工业建设,形成的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成为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安全屏障。但是,由于当初的国防科技工业布局过分强调国防建设的需要,建设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经济核算,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分析,山、散、洞一刀切,致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存在许多不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封闭性、分散性,使得资源流通困难、难以协作、生产要素闲置。[1]在内地形成的若干个要素和产业集聚中心,由于没有理想的周边地区作为其发展战略空间,进而使得区域发展的过程不能持续,不能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
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时间急、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独立的国防经济部门远不能满足国防安全的需要。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民用高技术成果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因此,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融合”模式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将非公有制经济引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使得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成果、产品等资源要素呈现双向扩散、交流和融合的态势,才能弱化二者之间在争夺资源中的竞争关系,增强“共生共长”的互动协作,使二者之间产生一种正和博弈关系,降低国防建设的机会成本。[3]
二、利益: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之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其投资、经营、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即使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生产存在支持国家国防安全的爱国思想,但这决不是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吸引其加入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正是国防科技工业存在的巨大利润空间。
国防科技工业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从全球军品市场来看,军品利润率高达50%,是个绝对高盈利产业。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军工领域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以美国为例,庞大的国防支出为美国军工集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当然这也是它的利润之源。军品采购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利润来看都很大,而且我们国家的军队装备正在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这样的盈利机会更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民营企业加入军品生产领域还有一种潜在的利益,同时获得的还有政策上的优惠和企业声誉的提升。各种限制会对加入军工生产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倾斜,以税收为例,目前军工集团生产的军品是免税的。并且由于军工的高品质,自然给企业贴上一张无形的质量标签,也有利于拓展民用产品市场。军队采购具有批量大、品牌忠诚度高的特点,订单稳定而且持久。加之军队拥有税收、技改政策(包括支持技改费、科研费等)、特殊市场保障等政策优惠。
三、实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之基础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转变是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上、管理体制上、运行机制上、科技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参与。
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一部分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起来,不仅企业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而且技术实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许多民营企业的科研能力、自主开发能力都已经具备足以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蕴含了巨大的经济能量。2006年年底,中国非公企业总数接近500万家,从业人员约6400万,产值份额占中国GDP的65%左右。《2006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预测,“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5%上升到75%;三分天下有其二,民营企业规模还将明显扩大。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再获新的增长空间。《物权法》确立了非公经济在国内与其他经济的平等地位,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民营企业资产进行保护,并与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平等保护,这说明非公经济再次得到法律的支持,可以彻底消除民营企业家们的担心。而《企业所得税法》则给了非公经济与外资公平竞争的平台,根据该法律,包括中国民营企业在内的内资企业将与外资企业享受25%的同等的所得税税率,此前,内资企业的实际税率一般为33%。《企业所得税法》让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看到降低税率后的发展前景,非公经济必将进一步得到壮大。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正在进入军工科研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军品生产国家以前是垄断性行业,没有明确正式放开,事实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已经正在悄然的进行。目前民营企业在军用产品生产领域渗透越来越广泛深入,如河南、湖北、江苏三省军品生产的企业分别是79家、70家、200多家,而其中的非军工(民营)企业分别是36家、23家和100家。民营企业参与军品市场,主要在IT通讯、交通运输、电气元件、软件协议、高科技材料等领域,先从配套供应商做起。(见下表)
参考:民企参军潘文富中国商业评论 2006-6-9
四、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之保障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它的建设、改革、发展都是以国家国防安全战略的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牵引,由国家主导和调控的。同样,也是在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不断改革中,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能和保障。
国防科技工业经过20几年的改革积累, 迈上一个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从关注短期改革目标(脱困)转向追求长期战略目标――通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 打造军民高度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主题, 逐渐从军民结合、民战略, 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工开放战略深化。
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六条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有了正式的法律依据,也标志着我国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的法律化。[4]
2007年2月,国防科工委颁布《国防科工委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范围和程度,对非公企业提出的要求,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2007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建立起政府调控有效、社会资本参与、中介服务规范、监督管理有力、军民良性互动的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新的改革目标。
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的准入、退出、投资等方面渐进的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的引导下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制度上提供了空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结合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的建立。
五、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挑战
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政策逐步放开的条件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但总的来看,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建立社会化协作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不论国家法律政策、经济环境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供需双方信息不通畅。国防对军品的需求与民营企业对军品科研、产品的供给双方处于 “双向不透明状态”。许多产品由于需求牵引不明确,即使民营企业花费很高代价研制出来,但不一定满足军方的需要。军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民企无法获得军品的信息,很难“冒险”进行前期的科研投入和样品试验。民营企业缺乏规范的信息沟通渠道,对军品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很少,使得民营企业在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中丧失很多机会。总体上而言民营企业对军品的研制还处于初级水平。
二是军用民用标准不统一。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不统一造成了各行业的技术分割。由于军品配套涉及的行业多,而各个行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致使民营企业承担军品任务,在技术的标准统一上存在很大的困难。一般军品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不像民用产品那样通用性比较强,无法产生规模效益,企业成本比较大。民营企业需要把所掌握的技术转化到各个领域去应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三是税收方面的不平等。在国防产业的税收政策中,通常以“隶属关系”或“出身”来确定是否免税,而不是仅按照最终产品来确定税率的。一些民企事实上已经承担了部分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但土地税、流转税和增值税等方面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减免,使得他们同军工企业竞争者相比,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
四是军品采办制度的限制。军品采办的产品标准和招投标制度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入,军用标准和军工行业标准成了阻碍民用企业进入的“绿色”壁垒。如果说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使民营企业取得了一定的军品“生产权”,那么我国目前的军品采办制度限制的则是民营企业的“销售权”。销售(交换)作为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是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尽管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相对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高技术武器装备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行业分布上,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在结构规模上,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已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民营企业仍然在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有待优化,使之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既是打造军民一体化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的需要,也为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政府的宏观角度来讲,重要的是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搭建竞争的政策平台、信息平台和市场平台。而从企业的微观角度来讲,重要的是提高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果增明,丁德科,等著.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导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38~139
[2]陈建军.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及其选择――兼以浙江为例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6;(3)
[3]胡鞍钢,姜鲁鸣,库桂生.从战略高度认识国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光明日报,2006-02-22 01
非公有经济信用含义的层次性
信用这一概念,通常包涵两种内容:一是指因为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比如说某单位或某个人守信用;二是指按时偿还,不需要提供物件保证,比如说信用贷款。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侠义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动机在于多交朋友、多得人缘、多拉关系。侠义,旧时指讲义气、肯冒险助人。这一点很像昔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为。部分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一旦赚了钱就容易财大气粗,甚至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忘乎所以。随便表态,随便许愿,随便承诺。似乎什么人都能助,什么忙都能帮,什么难都能解。但因对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亲者与疏者不能一视同仁,加之前说后变,致使侠义性的信用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夹杂着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行贿。
第二,功利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自然地就赢得利益、赢得利润。在商言商。非公有经济总是要获取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必讳避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这里至少包括道德、道义、规则。如果有人标榜非公有经济不要赚取金钱、不要谋取利润、不要获取财富,那一定是在掩耳盗铃、痴人说梦。但是,非公有经济功利性的信用要求非公有经济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财富的积聚,不择手段;要求非公有经济把对金钱、利润、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因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可能成为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更加雄辩地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为经济行为的根本诱因,经济活动就会丧失理性,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只想从市场经济中捞取什么,而不想能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种现象的泛化,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升华非公有经济的行为动机,使其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为。
第三,本原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主旨在于重视企业生存之本,重视从业者的为人之道。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与交往。这种交换与交往应当遵循公开竞争和人已互惠的规则。但是,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过程中,有些非公有经济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却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他们片面地夸大“市场如战场”,简单化地把商战等同于兵战,从而得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你死才能我活的错误结论。认为只有在经济总量、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占对方的份额,才显得自己聪明、精明、高明。其实,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不义经济行为。因为这种经济赢利原则是以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所以这种经济行为本身已经失去了起码的信用道德伦理。这种经济行为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经济剩余,获取经济利益,而只想多分割经济总量,只是想多占别人的经济利益。因此,这既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又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非公有经济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摈弃损人行为,确立利他意识,并把这种利他意识升华为互惠、双赢的思想境界,才能建立自己的本原性的信用,真正实现非公有经济负责人的人生价值。
不同的非公有经济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同一个非公有经济在不同时段也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但不同的信用层次都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一是侠义性信用功利性信用本原性信用的提升;二是侠义性、功利性、本原性三层次信用本身也需不断提升。
非公有经济信用缺失的危害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缺失容易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第一,常遭别人不讲信用的报复。唐代魏征在《群书治要·老子》中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意是说,你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对你自然也不讲诚信了。诚信如此,信用亦如此。如果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自身缺少信用、失去信用、毁坏信用,那么,非公有经济反而要求别人对自己讲信用,显然是不对等的、不公正的,也是无法兑现的。虽然社会公正舆论并不赞成把别人失信作为自身失信的缘由,但是失信者遭到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很难避免的。欺诈反被欺诈害的例子,在非公有经济中并不少见。
第二,难以应对优势信用的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面临外企总体优势竞争能力的挑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比这种挑战更严重的挑战是外企优势信用的挑战。不要说外企的优势能力,就是仅靠优势信用就能吸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瑞士银行、友邦保险、IBM服务、丰田质量、通用六个西格玛、 沃尔沃顾客永远是对的等,都是靠信用力量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公有经济面临与国外优势竞争能力与优势信用的双重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构建非公有经济自己的信用优势去应对外企的优势信用的挑战。
第三,恢复信用要花昂贵的代价。非公有经济要在较大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信用优势并不容易,但要失去信用则很简单;而失去信用后再恢复信用,却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的昂贵代价。回首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状况,应该说总体上还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毋庸讳言,在非公有经济的信用方面,过去曾经有、当前仍然有不少令人担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的轻工、食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信用缺失等原因,我们现在在这一地区的轻工、食品市场占有率一直没有超过5%。 曾经向中国开放的黄金般的市场现在仍然开放着,只不过在交易中主角已不是中国。当年温州的纸底皮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致使温州一部分制鞋能工巧匠,至今不敢把皮鞋标明产自温州,而不得不借用上海等地的牌子。温州人为了挽回这一信用损失,付出了昂贵的惨重的代价。这种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第四,私企业主丧失立身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对于私企业主来说,信用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的金字招牌。讲信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和维护,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在契约社会,非公有经济没有信用便意味着没有市场,而私企业主没有信用,则没有了立身之处,其结局也必然是被逐出市场。我们有些私企业主,对不讲信用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致于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企业家的职业信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了投资环境恶化,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成为我们面向全球化的一大障碍。有鉴于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重树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私企业主:一要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信用危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必然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妨碍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清醒地认识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是私营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更是巩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安定团结和繁荣昌盛的需要。二要认识到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私企业主、特别是私营企业家,从经济学的概念上讲,它是一种素质、品格和能力。他们的职业信誉是其职业道德、职业业绩的体现。它既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不仅是对他们过去的总结,也是他们创造未来的资本。三要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论述,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追求利润。古人云:“巧诈不如拙诚”。做人如此,经商亦然。私企业主中的一些“憨商”走的就是“拙诚”之道。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诚实经济。21世纪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总体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全方位提升。私企业主、私营企业家不能只是一个经济人,更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拥有良好职业信誉的人。总之,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私企业主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地位。也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才能够持续发展,快速前进。
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多维性
造成非公有经济的总体信用不高、部分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仅靠独善其身是难以奏效的。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全民信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
第一,政府要努力营造信用优势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作为政府,必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信用优势环境。以往我国较多强调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较少关注对一些权力部门的道德约束。其实,就某种意义说,在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没有权力部门的诚实守信,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的诚实守信是难以言行到底的。而权力部门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就必须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各种义务。
一要切实健全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产权制度的一个理想目标,这方面虽有不小的进展,但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不可能是完全具备信用优势的经济。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使人干了坏事必然受到坏事后果的惩罚,做了贡献必然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人们可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也可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就容易让人因不必顾及后果而产生失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想有良好的信用制度、市场秩序,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越不健全,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就会越多,个人的预期就越不稳定,人们就可能更狂热地追求短期利益,从而进一步造成信用缺失。所以,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中,政府必须帮助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权制度。
二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市场经济有了政府对全世界的庄重承诺,有了来自国际的、具有法律和规则约束力的监督。这些都是信用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自己的职能,在不放弃、不削弱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减少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的直接干预,切实把某些地方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管制式的领导变为服务式的帮助。要用政府本身的信用建设促进、保证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在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日趋完善。
三要切实公示信用状况。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还比较低,收集非公有经济的准确信用信息非常困难,也缺少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其实,我国政府一些部门保存着相当多的企业信用信息,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年检信息,税务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法院的企业诉讼记录,房产部门的房产抵押情况等还要多。但是,这些信用信息既没有统一管理,更没有向社会进行必要的公示。因此,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完好的信用信息传输载体,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并及时公示企业信用状况。可喜的是,不久前浙江宣布把一批信用欠佳的企业踢出重点培育的企业行列,上海吊销了十家有欺诈行为的企业执照,深圳、青岛规定,个人信用有不佳者,若干年内不仅不能自己开公司,而且不得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非公有经济及其从业者注重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向往信用优势,鄙视信用缺失。
第二,私企要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打铁需要自身硬”,要练好内功,遵纪守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信用程度,这就必须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建立并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能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提升企业信用度,把信用缺失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局,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非公有经济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非公有经济信用含义的层次性
信用这一概念,通常包涵两种内容:一是指因为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比如说某单位或某个人守信用;二是指按时偿还,不需要提供物件保证,比如说信用贷款。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侠义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动机在于多交朋友、多得人缘、多拉关系。侠义,旧时指讲义气、肯冒险助人。这一点很像昔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为。部分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一旦赚了钱就容易财大气粗,甚至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忘乎所以。随便表态,随便许愿,随便承诺。似乎什么人都能助,什么忙都能帮,什么难都能解。但因对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亲者与疏者不能一视同仁,加之前说后变,致使侠义性的信用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夹杂着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行贿。
第二,功利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自然地就赢得利益、赢得利润。在商言商。非公有经济总是要获取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必讳避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这里至少包括道德、道义、规则。如果有人标榜非公有经济不要赚取金钱、不要谋取利润、不要获取财富,那一定是在掩耳盗铃、痴人说梦。但是,非公有经济功利性的信用要求非公有经济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财富的积聚,不择手段;要求非公有经济把对金钱、利润、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因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可能成为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更加雄辩地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为经济行为的根本诱因,经济活动就会丧失理性,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只想从市场经济中捞取什么,而不想能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种现象的泛化,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升华非公有经济的行为动机,使其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为。
第三,本原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主旨在于重视企业生存之本,重视从业者的为人之道。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与交往。这种交换与交往应当遵循公开竞争和人已互惠的规则。但是,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过程中,有些非公有经济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却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他们片面地夸大“市场如战场”,简单化地把商战等同于兵战,从而得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你死才能我活的错误结论。认为只有在经济总量、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占对方的份额,才显得自己聪明、精明、高明。其实,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不义经济行为。因为这种经济赢利原则是以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所以这种经济行为本身已经失去了起码的信用道德伦理。这种经济行为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经济剩余,获取经济利益,而只想多分割经济总量,只是想多占别人的经济利益。因此,这既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又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非公有经济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摈弃损人行为,确立利他意识,并把这种利他意识升华为互惠、双赢的思想境界,才能建立自己的本原性的信用,真正实现非公有经济负责人的人生价值。
不同的非公有经济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同一个非公有经济在不同时段也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但不同的信用层次都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一是侠义性信用功利性信用本原性信用的提升;二是侠义性、功利性、本原性三层次信用本身也需不断提升。
非公有经济信用缺失的危害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缺失容易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第一,常遭别人不讲信用的报复。唐代魏征在《群书治要·老子》中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意是说,你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对你自然也不讲诚信了。诚信如此,信用亦如此。如果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自身缺少信用、失去信用、毁坏信用,那么,非公有经济反而要求别人对自己讲信用,显然是不对等的、不公正的,也是无法兑现的。虽然社会公正舆论并不赞成把别人失信作为自身失信的缘由,但是失信者遭到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很难避免的。欺诈反被欺诈害的例子,在非公有经济中并不少见。
第二,难以应对优势信用的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面临外企总体优势竞争能力的挑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比这种挑战更严重的挑战是外企优势信用的挑战。不要说外企的优势能力,就是仅靠优势信用就能吸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瑞士银行、友邦保险、IBM服务、丰田质量、通用六个西格玛、沃尔沃顾客永远是对的等,都是靠信用力量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公有经济面临与国外优势竞争能力与优势信用的双重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构建非公有经济自己的信用优势去应对外企的优势信用的挑战。
第三,恢复信用要花昂贵的代价。非公有经济要在较大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信用优势并不容易,但要失去信用则很简单;而失去信用后再恢复信用,却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的昂贵代价。回首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状况,应该说总体上还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毋庸讳言,在非公有经济的信用方面,过去曾经有、当前仍然有不少令人担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的轻工、食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信用缺失等原因,我们现在在这一地区的轻工、食品市场占有率一直没有超过5%。曾经向中国开放的黄金般的市场现在仍然开放着,只不过在交易中主角已不是中国。当年温州的纸底皮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致使温州一部分制鞋能工巧匠,至今不敢把皮鞋标明产自温州,而不得不借用上海等地的牌子。温州人为了挽回这一信用损失,付出了昂贵的惨重的代价。这种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第四,私企业主丧失立身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对于私企业主来说,信用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的金字招牌。讲信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和维护,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在契约社会,非公有经济没有信用便意味着没有市场,而私企业主没有信用,则没有了立身之处,其结局也必然是被逐出市场。我们有些私企业主,对不讲信用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致于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企业家的职业信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了投资环境恶化,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成为我们面向全球化的一大障碍。有鉴于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重树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私企业主:一要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信用危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必然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妨碍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清醒地认识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是私营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更是巩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安定团结和繁荣昌盛的需要。二要认识到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私企业主、特别是私营企业家,从经济学的概念上讲,它是一种素质、品格和能力。他们的职业信誉是其职业道德、职业业绩的体现。它既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不仅是对他们过去的总结,也是他们创造未来的资本。三要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论述,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追求利润。古人云:“巧诈不如拙诚”。做人如此,经商亦然。私企业主中的一些“憨商”走的就是“拙诚”之道。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诚实经济。21世纪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总体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全方位提升。私企业主、私营企业家不能只是一个经济人,更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拥有良好职业信誉的人。总之,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私企业主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地位。也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才能够持续发展,快速前进。
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多维性
造成非公有经济的总体信用不高、部分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仅靠独善其身是难以奏效的。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全民信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
第一,政府要努力营造信用优势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作为政府,必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信用优势环境。以往我国较多强调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较少关注对一些权力部门的道德约束。其实,就某种意义说,在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没有权力部门的诚实守信,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的诚实守信是难以言行到底的。而权力部门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就必须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各种义务。
一要切实健全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产权制度的一个理想目标,这方面虽有不小的进展,但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不可能是完全具备信用优势的经济。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使人干了坏事必然受到坏事后果的惩罚,做了贡献必然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人们可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也可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就容易让人因不必顾及后果而产生失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想有良好的信用制度、市场秩序,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越不健全,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就会越多,个人的预期就越不稳定,人们就可能更狂热地追求短期利益,从而进一步造成信用缺失。所以,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中,政府必须帮助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权制度。
二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市场经济有了政府对全世界的庄重承诺,有了来自国际的、具有法律和规则约束力的监督。这些都是信用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自己的职能,在不放弃、不削弱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减少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的直接干预,切实把某些地方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管制式的领导变为服务式的帮助。要用政府本身的信用建设促进、保证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在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日趋完善。
三要切实公示信用状况。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还比较低,收集非公有经济的准确信用信息非常困难,也缺少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其实,我国政府一些部门保存着相当多的企业信用信息,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年检信息,税务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法院的企业诉讼记录,房产部门的房产抵押情况等还要多。但是,这些信用信息既没有统一管理,更没有向社会进行必要的公示。因此,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完好的信用信息传输载体,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并及时公示企业信用状况。可喜的是,不久前浙江宣布把一批信用欠佳的企业踢出重点培育的企业行列,上海吊销了十家有欺诈行为的企业执照,深圳、青岛规定,个人信用有不佳者,若干年内不仅不能自己开公司,而且不得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非公有经济及其从业者注重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向往信用优势,鄙视信用缺失。
第二,私企要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打铁需要自身硬”,要练好内功,遵纪守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信用程度,这就必须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建立并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能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提升企业信用度,把信用缺失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局,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非公有经济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人防建设经费筹集的区域范围是指区所辖开发区、科学园等开发园区和各街道规划区。
(二)人防建设经费筹集的对象
1各类企业(含中央、省、市、部队驻江宁企业)应缴纳的人防建设经费。
2实行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缴纳的人防建设经费。
3个体工商户应缴纳的人防建设经费。
4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应建而未建应缴纳的易地建设费。
不论单位性质、投资来源,凡在规定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新建、改建、扩建(新增面积)各种民用建筑。都必须按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如确因地质条件和其他因素,不能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经人防部门批准,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按规定缴纳易地建设费,由人防部门用于统一修建防空地下室。
5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使用费收入。
二、人防建设经费筹集标准
(一)地方财政安排的人防建设经费。
按照城市人口人均1元,区财政应依法每年安排人防建设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级人防指挥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经费由当地政府部门安排解决。
(二)企业和实行自收自支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缴纳人防建设经费。列入各单位的生产成本或经营费用。
(三)个体工商户每户每年缴纳60元。
(四)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应建而未建应缴纳的易地建设费。
按照地面建筑总面积4%比例配建防空地下室,新建除第1项规定以外的其他民用建筑。每个单体人防工程面积不得小于1000平方米。因地质、地形、施工等条件限制不能修建的经区人防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缴纳易地建设费,每平方米50元。
超出部分可不需兼顾设防,新建民用建筑的地下空间面积超出该项目核定的必建人防工程面积。改为缴纳易地建设费,每平方米50元。
三、人防建设经费筹集办法
(一)区财政每年按规定安排的人防建设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拨给同级人防部门。
(二)由区人防部门委托地税局代征,所征经费在10日内划转同级财政部门设立的人防建设经费专户。
(三)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同时下达人防工程建设任务。按规定应建而未建防空地下室的建设单位和个人,经区人防办公室审签后,由规划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建设主管部门核发施工许可证。凡不按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或缴纳易地建设费的规划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按规定不得发给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四)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使用费收入由区人防办公室负责收取。
四、人防建设经费管理
(一)区人防办公室是人防建设经费的主管部门。各项人防建设经费由人防办公室统一筹集,专款专用,并对经费使用效果负责。
(二)人防建设经费是人防战备建设的专项经费。免征各类税费和基金。
(三)人防建设经费应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区财政局根据人防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拨付。
(四)应缴人防建设经费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足额按时缴纳。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批准减免。对按规定应当缴纳而未缴纳人防建设经费,一经查实,区人防主管部门有权依法追缴人防建设经费,并从逾斯之日起每日加收应缴数额2‰的滞纳金。
(五)人防建设经费的筹集单位。须办理收费许可证,亮证收费,并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
20*年末,我镇有非公企业户3120户,同比增长6.3%,比“九五”末增长46.4%,年均递增7.9%,其中:个体工商户有3070户,私营企业有50户;有非公企业从业人员9250人,同比增长3.1%,比“九五”末增长36%,年均递增5.6%,其中个体工商户有从业人员7890人,户均为2.6人,私营企业有从业人员1360人,户均为27.2人;非公企业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9682万元,完成现价总产值47750万元,完成增加值1319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总的发展态势良好。分行业看,全镇非公有制经济涉及农、工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运输业、建筑业共七个行业,其中以工业、商业和个体运输业较为集中。
总的来看,全镇非公经济呈现以下特点及走势:
(一)小城镇建设对非公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实施小城镇建设5年来,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市政设施不断完善,为全镇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基础和市场条件。一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一系列鼓励发展个私经济的政策措施贯彻到位,非公企业业主信心增强,投资创办企业增多;二是城市规模扩大,交通、住房、通信、集市等基础设施健全,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及市场销路拓展,经营业主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大胆迎接市场挑战;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变为私营企业,建立了长效竞争机制,活力增强;四是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精神、物质生活要求提高,刺激了商贸、服务、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五是农村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拉动了城郊结合部和农村非公经济的发展,农民有序进入了市场。据统计,全镇非公有制企业2000年有2450户,销售收31250万元,小城镇建设5年来,增至3120户,销售收入达到59682万元,总户数增长了27.3%,销售收入增长了91%,年均分别递增4.6%和16.4%。
(二)非公经济对就业和再就业贡献率高。过去,由于受就业观念和就业渠道的限制,就业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俗称“铁饭碗”。随着改革的推进和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就业渠道也随之多样化,非公企业成为了吸纳就业的主体之一。20*年末,全镇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达9250人,比2000年净增2130人,增长29.9%,年均增长5.2%,其中个体企业雇工人数7890人,私营企业雇工人数1360人,私营企业雇工超过30人的有21户,超过100人的有13户,分别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42.6%和23.8%。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雇工人数的增加,为扩大我镇的就业机会作出了重要贡献。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部分大中专毕业生都充分进入非公企业就业。据统计部门分析,20*年,全镇非公企业的业主35%以上来自下岗失业人员,非业主70%以上来自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上,业主平均年收入达36000元以上,利润达13500元以上,非业主人均年报酬达5520元(含吃住、医保等折算部分)。
(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末,全镇非公企业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7235万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其中:20*年就完成新增投资650万元,对全镇的投资增长做出了贡献;全镇非公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达13190万元,占20*年GDP总量的30%以上;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3万元,活跃了城乡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行业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整体效益不高。首先从行业比例来看,全镇非公企业过于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商业)、小型个体加工业和个体运输业,这3个行业户数20*年分别占总户数的26.3%、23.4%和29.5%。这些企业多半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作坊式生产,资源消耗高,真正从事农业开发与加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型企业很少,而且除花枝格辖区外,没有一个上规模的企业群体。其次从企业性质来看,在户非公企业中,个体工商户有3070户,占98.4%,私营企业仅有50户,仅占1.6%,且私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低劣,多以粗加工为主,产品档次低,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效益不高。
(二)基础设施滞后,资金技术缺乏,严重制约着非公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我镇财困民穷,长期以来,许多与非公经济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与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已不相适应,成为了非公经济发展的瓶胫制约,如花枝格集贸市场建设项目一直难予落实,非公企业没有一个规范的经营场所,只得以马克公路为场所开展经营,即存在安全隐患,效益又不高。二方面,非公企业资金技术落后,对外界的考察和借鉴较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粗放的生产状态,有的甚至处于得过且过和面临倒闭的状态,生产力低下,产品质量难予提升。
(三)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主导产业后劲不强。龙头企业多以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为主,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对企业成长的规律性认识不够,打一枪换一个地点,换一个行业的现象突出。经营过程中只注重眼前,不考虑长远,缺乏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致使大多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较弱,开发产品结构单一,效益带动不明显。有的龙头企业甚至以欺骗为主,刚投资成立投产便充充宣告“夭折”了,致使国家贷款和地方资源流失,环境受破坏,更不要说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了。
(四)员工素质不高,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企业雇工大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过管理的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较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加之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必要的技能培训难予开展,员工对自身业务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掌握程度低;二方面,业主私有制思想严重,不愿意高薪聘请人才,多用临时工,且随意解雇,员工流动频繁,造成了非公企业人才相对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五)部门干预突出,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一些部门对非公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不到位,虽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转变职能,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越条件,严禁吃、拿、卡、要,杜绝“四难”行为。但在现实当中,一些部门官僚作风仍然严重,对非公企业申办的项目相互推诱、拖着不办,认为非公企业就是一块“肥肉”,对非公企业进行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乱检查工作,有的甚至强令非公企业产这卖那或产品卖给谁不卖给谁,强行对非公企业下达生产和销售任务,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扰乱市场秩序,严重挫伤了非公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镇地处县城,非公有制经济已发展成为全镇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镇域经济的主要单元,非公有制经济事关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应进一步把各职能部门和广大非公业主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把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要务,放在与农民增收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继续从思想引导、政策法规、管理方式等方面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大胆探索,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鼓励发展个私经济的政策措施,促进全镇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强化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虽然存在许多私有制性质,有其消极的一面,不能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最终取向和目的,但是,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事实证明,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人民群众增收迟缓,公有制经济管理不当等社会问题,我们还得坚定不移地依靠和借鉴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应以“三个是否有利益”的标准来看待非公经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强对非公经济的宏观管理,加大领导与指导力度,让其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态度,明确政府的言、行、权、责,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给非公企业一个自主经营的空间,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搞好优势服务。
(三)调整和优化非公经济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非公经济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农业稳、工业富、商业活”的思路来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坚持稳中求富、富中求活,重点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产业协会建设,提高非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努力提高私营经济在非公经济中的比例,降低私营企业设立成本,减少审批程序,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个体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从而提高其竞争力,提升非公经济的整体质量。
(四)进行产业引导,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非公经济。就我镇非公有制企业存在两三个行业过于集中的问题突出来看,还是由于缺乏引导,企业对行业缺乏预见性认识,一哄而上所致,建议有关部门结合矿、畜、建材、林、果、三七、草果等支柱产业进行产业引导,把有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引向符合国家政策,开发地方优势资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行业,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使企业的行业结构更趋合理,避免因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大起大落现象。
(五)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引进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同时各职能部门应不断为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工商部门应放宽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降低“门槛”;财税部门应坚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税额,认真执行非公经济税费优惠政策,积极为符合优惠条件的非公企业办理税费减免手续;国土部门应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结合实际,严格把关,积极保障非公企业发展用地,简化用地手续;建设部门应合理规化非公经济经营场所,方便企业经营;金融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不断增加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诚实守信的企业的贷款支持;经贸、劳保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非公企业业主进行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引导企业沿着国家的政策要求发展。同时应建立健全非公企业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两个信息库(网站),为非公企业培训并提供合格的人才,为企业产品的外销搞好优质服务,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发展。
1、非公企业数量不断增长
非公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74401万元,比2011年同期现价增长30.7%(2011年为56916万元)。非公企业数量显著增长。截止2012年末,全市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累计209户,较2011年同比增长16.8%。全市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4.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7%(2011年为30959万元)。非公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2、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全市非公经济投资在原有的批发零售、餐饮服务、外贸、矿业、建筑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外,逐步向旅游、金融、保险、文化等多个领域拓展。截止2012年末,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13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7.9%(2011年为112户)。从事第一产业私营企业13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4.4%(2011年为9户);从事第二产业私营企业64户,比上年增长10.3%(2011年为58户)。三大产业保持平稳的发展水平。总体上看,三大产业发展结构日趋优化。
3、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在政治环境上,额尔古纳市发挥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合力。在经济环境上,按照政府组建、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支持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社会文化环境上,利用多种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相关方针政策,增强了人们对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理解;通过非公经济表彰大会等活动,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尊重爱护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4、非公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不断提升
税收贡献不断加大。2012年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税收17541万元,占其中:国税收入591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地税收入1162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非公有制经济贡献明显增强,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发展。在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体共安排就业人员1.05万人,比2011年同比增长8.6%。非公企业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我市非公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非公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非公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从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发展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粗放
从发展轨迹看,我市非公经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再加上所在区域分散,资金、人才、市场和技术支撑后续乏力,客观上造成了其规模较小、组织离散度大、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发展现状。全市大多数非公企业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2、发展领域狭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市非公经济投资领域不宽,在第一产业中,非公经济投资农业、进军农村、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还比较弱,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形势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形成了恶性竞争,现代服务业所占份额较低,有待加快发展;工业产业发展不足,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很多是小作坊式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3、企业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一是多数企业仍然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愿聘请专家、能人管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缺资缺智,也影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成长壮大。二是经营管理层素质不高。一些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员工素质不高。
(二)从非公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环境欠优化
当前的市场准入政策欠公平,一些歧视性政策限制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比如,在定价过程中,要么是政府部门过多介入竞争性产品价格决定,忽视了它只能拥有价格监督和维护价格秩序的职能,要么是在进行公共事业价格决策时,忽视消费者的参与。
2、服务环境待改善
有些部门的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还偶有发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法律帮助等中介服务组织尚未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创业难、经营难、融资难、发展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3、融资环境待提升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脉。但多年来,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对全市18户非公重点企业调查统计,目前有14户企业存在着资金紧缺问题,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8%。一些私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困扰,生产形不成规模,产品上不了档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几点建议
(一)积极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
要健全监督考核和问责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和考核体系。形成人大依法监督、纪委监察部门全程监督、非公企业、新闻媒体和群众共同参与监督的格局;发挥纪检监察部门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职能,完善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和举报投诉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干扰破坏软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真正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查实必处。
2、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搭建为非公企业服务的平台。一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二是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全市非公经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三是要积极开展面向非公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鼓励非公企业家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
3、优化金融环境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积极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创造良好条件。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担保机构,不断扩大担保范围,提高担保能力。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设立和发展。同时必须加强中介组织建设,要组建一系列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经纪人公司、咨询公司等。
(二)努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水平
1、努力提升非公企业自身素质
近年来,我们××工商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联和县委统战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紧扣经济建设中心,努力当好党委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参谋助手、桥梁纽带,积极贯彻对非公人士“团结、教育、引导、服务”的,在调研参政、组织建设、经济服务、招商引资、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的中取得一些成绩,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切实履行调研参政职能,协助党委政府营造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在工作中,我们把开展调查研究、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摆上重要位置,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为主线,形成了主题发言、配套提案、专题调查相结合的工作路子。在近年来历次县政协会上,我会都做了较高质量的大会发言,发言紧扣非公经济发展专题,中肯地分析了成绩和问题,也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受到县领导和委员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同时指导工商联届委员充分有效地发挥参政议政职能,撰写高质量的个人提案,针对委员们反映集中的问题重点讨论,集思广益,写出有分量的集体提案,03年提交集体提案4件,04、05年均提交集体提案6件,工商联届委员经济发展方面的提案每年均不少于20件,县联多次被评为提案工作先进单位。
根据省、市联的部署要求,结合本会工作实际,我们还每半年开展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专项调查。03年分别开展了私营企业缴纳税费情况的调查和行业商会建设情况调查,04年开展了私营企业抽样问卷调查和基层商会建设情况调查,调研力求扎实细致,均形成了较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一定依据。
(二)、组织建设点、线、面齐抓,基础性工作得到有力加强。
组织工作是工商联基础性的工作,我会近年来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分别从三个方面着手,有力地加强完善了组织网络。
1、高质量、高标准发展会员。03年,我会制定了会员发展有关规定,指导各基层商会严格会员入会标准,把会员发展的重点放在具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年均发展私营企业117家。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新会员普遍规模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苏宁电器、五星电器沛县连锁店等大型商贸企业,华源纺织有限公司、宏泰毛纺织有限公司等外资工业企业纷纷加入我会,商会的队伍不断壮大,会员的结构不断优化,商会的影响不断扩大。
2、完善提高,规范发展,努力开拓基层、行业商会工作新局面。近年来,我会根据省、市联要求和部署,立足本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会基层组织建设,在原有基础上经过调整、充实、规范、提高、发展,换届调整同业商会9家,新建同业商会12家。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在完善中提高,在巩固中发展”商会建设方针,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四项任务”:一是镇级商会完善提高,二是同业商会通过换届提高达到规范化,三是新建高质量的同业商会,四是商会建设和发展会员的有机结合。通过县镇两极商会的努力,各基层、同业商会基本达到了七有:有会员,有班子,有制度,有牌子,有活动,有办公地点,有经费。目前,我会的组织建设出现了规范发展的可喜局面,不仅新建的十几家同业商会做到了组建程序规范、规章制度健全、班子合理有力,换届调整的同业商会和各镇商会也完成了充实提高,制度上墙整齐规范,班子面貌焕然一新,会内活动新鲜活跃,装饰装潢商会开展约法三章行业自律,美容美发商会业务培训和技术竞赛,大屯镇裘皮工艺品商会组织会员两次参加广交会,新建的养殖业商会对会员实行“四统一”服务成效显著等。
3、培养壮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代表人士是工商联的基本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代表人士队伍,从而带动全体非公人士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工商联工作的落脚点和着眼点。在已有代表人士队伍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又为37位代表人士建档立卡,而且将全县担任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等职务的非公人士进行了登记造册,对尚未纳入代表人士队伍的重点培养,确保2005年完成新建一支100人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目标。
目前,我县以发展会员为面,行业商会为线,非公代表人士为点的组织工作局面已基本形成,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落实“一项制度、两个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和服务会员相结合成效显著。
“一项制度”即工商联机关干部的联系基层制度,县联每位同志均联系着不少于2家的重点会员企业、基层商会、同业商会、非公经济人士和在谈在建项目。通过广泛的联系接触,及时了解基层商会、同业商会的活动情况和会员的经营状况和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搞好生产经营,鼓励开展光彩事业。“两个服务”即法律维权服务和信息服务。我会与汉韵律师事务所联合对会员企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优惠的法律服务,汉韵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垂书还担任了县工商联的法律顾问。在信息服务上,我会编发《沛县工商联简讯》,为会员提供了大量法律、经济信息,受到会员好评。此外,我们还克服困难,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了微机上网,机关年轻干部微机应用水平达到了中级以上,完善了会员数据库建设,新录入企业会员资料314家,通过网上信息上报,沛县工商联有关会内活动信息共被省联采用20余条,市联采用30余条。
(四)县镇商会上下联动,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进展
招商引资是目前各地经济工作的要务之要务,我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招商引资摆上重要位置。03年我会虽然没有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硬任务,但也积极开展了这项工作。我们采取县镇商会上下联动,依靠会员以商引商的路子,取得突破进展。县联直接参与并取得成效的再建项目2个,一是大屯镇华光铸造有限公司与山东巨菱集团合资的大型铸钢项目,经理许玉华是县联执委、镇商会副会长,我会在项目论证、用地协调上做了大量工作,使项目进展顺利。二是浙江客商缪先生上马塑编项目,我们多次陪同客商考察地点,最终促成了该项目在安国镇落户投产。各镇商会也充分发挥外联广泛的优势,积极帮助党委政府开展招商引资,成为一支活跃力量。龙固镇商会一年来帮助4家镇外企业落户龙固,沛城镇商会、大屯镇商会与镇招商办联手,引进国内外客商12家,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04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给工商联的招商引资任务是2000万。年初以来,工商联全体同志努力克服人员、经费不足的限制,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任务,取得一定成绩,我们今年一是健全组织机构,任务分解明确。做到干部人人参与,职责到人,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压力。二是强化工作措施。集中人力、财力、时间保证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工商联全体同志的一致努力,3月中旬,沛县澎源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沛县工业园区。该项目是沛县工商联经深入考察多方联系后引进,由山东省客商与沛县工商联副会长、沛县澎源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张桂尘同志合资的食品类工业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后形成五套豆制品生产流水线,年加工黄豆2680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税362万元。在沛县工商联负责人和投资方的积极努力下,项目立项、征地、基建等陆续顺利到位,一期工程11月底已竣工正式投产,二期工程650平方米厂房和3条生产线及综合楼正在筹备中。此外,1000吨冷库和脱水蔬菜2个项目我们正在积极洽谈。
(五)、倡导光彩事业,引导会员义利兼顾,造福社会
自96年我会开展光彩事业工作以来,就得到会员企业的热烈响应。近年来,我会除在徐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和市工商联号召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光彩事业捐赠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光彩事业先进集体外,县内的光彩事业活动和一批致富不忘国家、真情回报社会的先进典型也不断涌现。县联副会长、徐州东方运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东先已为家乡魏营村修路改水、助学兴教等公益事业捐资近400万元;执委王经华同志捐资12万用于河口镇修路建桥;胡寨镇建筑大户李厚党出资20万元捐建杨店小学;五段镇商会组织会员开展光彩事业“1+1”助学活动,全镇20名个私会员踊跃参加结对子,使2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非典”抗击战中,广大非公有制会员也踊跃捐款,据不完全统计,总捐资额11.8万元。龙固镇商会还在会长张桂尘的带领下第一时间赴抗击“非典”前沿慰问一线人员,受到社会好评。光彩事业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的开展树立了工商联和非公经济人士的良好形象。
除以上主要工作外,我会不断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在会内掀起创建“学习型”机关和服务型机关的新,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同时健全会内规章制度,在原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内部考核机制,使制度更加完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对于县级商会工作的原则,我们的体会是:围绕中心,结合特点,创新工作。
围绕中心,就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经济交流,围绕个私经济发展主题开展调研,参政议政。目前就是要集思广益,发动会员,投身我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大局,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
结合特点,就是充分认识和发挥商会的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特色活动,目的是让商会扩大影响力,增强活力,提高号召力。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展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活动的重大意义。要在非公组织中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和全国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精神,不断增强非公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力开展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高非公组织人员的国防意识和拥军意识;大力宣传《××省拥军优属规定》,提高非公组织拥军优属责任感;大力宣传部队积极参加地方建设、扶贫帮困、抢险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激发非公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的热情。
二、加大力度,扩大非公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覆盖面。截止20__年底,我市有各类非公组织30773家,其中仅有28家非公组织与驻*军警部队结对共建。通过调研,发现有部分非公企业有意向与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这次参加结对共建的只是他们其中的极少代表,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各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吸收、动员更多的非公组织,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好,党(团)、工会组织比较健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团体、民办非企单位等社会组织参与双拥共建活动。
三、丰富形式内容,提高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活动的质量。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共建形式,丰富共建内容,推动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活动向深层次发展。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出成效:一是帮助部队改善训练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出成效;二是在培育军地两用人才,促进部队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出成效;三是为军烈属、革命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排忧解难方面出成效;四是在安置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方面出成效;五是在增强非公组织人员国防意识,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出成效。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抓出成效。
各级党委、政府和双拥共建工作机构要高度重视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作为双拥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来抓,要摆上重要工作日程,采取得力措施,抓出成效。各区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非公组织双拥共建工作的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调配和充实双拥共建工作力量,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建立非公组织双拥共建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有共建部队参与,相关部门和共建非公组织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双拥共建工作有关事务,听取共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共建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建立非公组织双拥共建的信息平台,为部队和非公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01-03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扩大出口、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蔓延扩散,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兰州的非公经济在2009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冲击,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全面了解兰州非公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积极探索非公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助推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近期我们对兰州的非公经济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思考,我们分析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兰州非公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主动作为,科学应对,帮助非公经济共克时艰。
一、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的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经济为先导,私营企业和其他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应运而生,迅速成长,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政府支持推动的双向作用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增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发展领域不断拓宽的新形势。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兰州市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9年从兰州非公经济运行态势看,既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展放缓的一面,又有实施应对举措促进发展的一面,既有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又有发展中存在的机遇,既有发展中显忧的问题,又有发展中趋好的方面,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逐步向好的态势。2009年全市新增非公经济组织和企业户,总数达到9.75万户,同比增加了0.58万户。实现增加值351.96亿元,同比增长22.37%。其中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增长22.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加值54.11亿元,同比增长27.83%。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4亿元,同比增长34.4%。全市非公经济实交税金55.86亿元,同比下降4%,占全市地区性财政收入的21.9%。新增就业人员0.63万元,就业人员达到53.23万人,劳动者报酬51.77亿元,同比增长了8.9%。
(二)发展的特点
总体看,今年全市非公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招商引资稳步发展,项目建设形式较好
2009年,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67个,合同引进资金102.6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4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6亿元,增长34.4%,完成全年计划的112%。如永登县共完成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6个,到位资金2.38亿元,是该县历年来资金到位最好的一年。又如红古区就完成到位资金2.4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2.5%。
全市非公经济各类在建及完工项目301项,比去年减少了22个,总投资167.23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49.5%。从建设项目看,全市在建项目92个,完工项目20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82 亿元;从项目投资额度看,上亿元项目为2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合同引进资金102.6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41.4亿元,同比增加了10.6亿元,增长了34.4%。特别在园区项目建设上步伐加快。如七里河区累计投资3080万元,在西果园镇削山填沟平整土地1520亩,建成王家坪、晏家坪和周家山三个工业小区,引进企业56家,引进资金5.3亿元,年产值达5.5亿元,初步形成规模。同时,按照“化厂为园”的思路,盘活辖区破产国企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兴办了龚家湾工业园和秀川工业园两个工业小区,目前已引进企业近30户,年产值达2亿多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20人。榆中县徐家山、卧龙川等6个土地开发项目已开发平整土地4879亩,高沿坪万人移民安置基地和万亩土地开发项目平整土地3000余亩。来紫堡乡利用开发平整出的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已引进企业10余家。总投资15亿元,占地2200亩的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在来紫堡乡大青山动工兴建,建成后将成为甘肃最大、西北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做优做强稳步推进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1.49亿元,同比增长了26%,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增长了22.2%,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29.8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4.62亿元,同比增长22.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29%,同比增长38.4%,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0.3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6.45亿元,同比增长20.2%。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1:40.2:58.7。
为了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做优做强,2009年集中培育了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0户,如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新增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中小企业180户,累计达到780户;新增科技成长型企业23户,累计达到80户,如新增的甘肃龙润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志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等。
3.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了院企院地合作,协调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发展的科技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兰州同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兰州大学药学院签署的“治疗包虫病的藏药新药沙生槐种子生物碱”等38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签约合同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由传统产业延伸到了高效农业、装备制造、电子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合作对象也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扩大到民营科研机构。
积极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加快了名牌带动战略,政府对获得2009年度“甘肃名牌产品”的兰州瑞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户非公企业奖励3万元,“风雪”牌抛光机系列、“丝路”牌贞芪扶正胶囊等10各产品跻身“甘肃名牌”行列。全市非公企业省级研发中心累计达到28户,“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到3个,甘肃名牌产品累计达到70个,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累计达到139户。
二、全市非公经济存在问题的分析
由于兰州的非公企业起步晚,多数属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
企业反映最强烈的是政务环境亟待改善,部分优惠政策和招商承诺等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兑现,或在实施过程中走样、变通;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办事周期长,执法随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培训,企业疲于应付;部分领导能热心为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较少在构筑、维护有效平等的市场机制上下功夫。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无商不奸”、“人无横财不富”,仇富心态突出;强装强卸等现象屡禁不止,企业被抢被盗被敲诈等事件时有发生。
(二)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非公企业主要通过银行借贷、民间筹资、自身积累等方式融资,但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阶段,运作远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和商业化,贷款门槛高,条件苛刻,程序繁杂,并要疏通很多环节,造成隐性成本高。在金融危机下,出于风险控制,各大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审查更加严格、条件更高,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由于本身规模小、资金少,拥有的可抵押物少,融通资金相对更加困难。而民间融资运作极不规范,不受法律承认和保护,月息很高,有时还出现挟款而逃、暴力讨债的现象。同时,专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担保的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寻保难。可以说,兰州的银行金融业务不顺畅,租赁、保险、非正式股权和非正式借贷等非银行金融的功能长期被抑制,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实现正常融资,很多商机就因为资金不足而错失。
(三)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到位
绝大多数企业对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决策举措掌握不够,对行业相关信息知之不多。广大企业纷纷反映,我们现行的政策不够透明,大部分政策性文件没有下发到中小企业,信息传递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同志所传递给企业的信息要么是过期的,要么是想当然的,理论口号多,实践价值少。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指出政策性扶持真正受益的是少数几家所谓的“龙头企业”或“背景企业”,人为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平等。
(四)经济效益受到挤压,部分企业严重亏损
兰州市非公经济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依托在兰老牌企业的加工型企业过多,依托当地资源型企业过多,依托房地产、物流、商贸、宾馆酒店等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多,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小,抗风险能力弱,利润空间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许多贸易型企业大面积出现亏损,外贸产品不同程度的出现滞销,房地产市场普遍不景气,导致所有上、下游企业的效益明显滑坡。
(五)企业管理模式滞后,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限
兰州的非公企业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极少,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家长作风严重,管理水平较低,缺少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品牌意识不强,企业文化缺失,没有核心竞争力,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同一行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往来不多,且相互倾轧,无序竞争愈演愈烈。部分经营者存在小富即安、贪图享乐的思想。
三、促进兰州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应
对金融危机的建议和对策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推动非公经济逆势而上、科学发展。
(一)要下工夫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
建议定期在全市开展优化非公企业经济发展环境的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强化服务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推行阳光操作,实行刚性收费制、限期办结制,落实行政问责制,打击违纪违法的“有偿服务”等行为,特别要加大破坏经济环境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凡是对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利的一切不当行为,一旦发现,必须立即从严查处,力求做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要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的扶持政策,设立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突破创业瓶颈、加大重点环节的扶持力度,特别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贴息、补助和奖励进行重点扶持。 在市、县、区组织的各种相关活动中要加大非公组织代表的参与力度,建立起非公经济组织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有效监督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带头与非公经济人士交朋友制度,带头按照市场规则帮助解决问题,带头为企业对外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在开展经贸洽谈时组织相关非公企业参加。要加快园区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对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园区为平台,加强小企业孵化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有效解决非公经济发展的用地问题和相关配套设施、服务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在非公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企业和个人;总结推广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要下工夫减轻企业负担
近些年来,兰州非公经济迅猛发展,在促进财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前不利因素增多的形势下,各级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减轻企业负担,促其做大做强。首先,要严格落实政策。国务院制订非公经济三十六条以来,省、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省、市也都及时出台了应对举措和办法,我们一定要按照“最大限度支持、最大限度保护、最大限度简化、最大限度放宽、最大限度减负”的要求,敦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从操作层面上抓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办法的落实。其次,要强化财税支持。一方面,要提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规模,并重点用于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加大初创中小企业的税费减免力度。第三、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凡涉及中小企业有关的服务、审验、检测、评估等项费用的,近期内应予以减收或免收,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要严格执行同城一家检查制度,整治“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提倡轻微违法行为首错免罚,坚持“提醒在前、处罚在后”,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下工夫解决融资问题
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合作交流活动,加大政府协调工作力度,拓宽银企沟通渠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银监部门的要求对中小企业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增加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为中小企业创新开放新的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临时性资金需求。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建议市、县、区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企业融资和风险救助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对银行及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对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进行应急救助,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来降低非公经济因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出台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管理办法,发展商业征信机构,提供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信用评分等征信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融资工程,建议中小企业每上一个信用等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增加贷款贴息或降低贷款利率。要创新融资合作模式。可以借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易贷通”模式,由政府牵头,联合银行、专业担保公司,筛选产业先进、信用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共同搭建融资合作平台;担保公司提供主要担保资金,政府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金,纳入平台企业分担小额信用基金共同组成平台资金池,平台企业在提出融资要求后,政府出具审查意见,银行无需抵押即可为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短期贷款。要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将企业无形资产纳入财产抵押范畴,在适度控制担保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担保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的服务功能,建立社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要下工夫健全服务体系
从初始创办,到成长壮大,非公企业对公共服务平台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要着力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完善现有技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建设更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第二,要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着力提高其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强规划引导,整合资源要素,拓宽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维权等公共服务平台。第三,要积极推进人才培训与交流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市、县区非公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为非公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第四,要强化创业基地建设。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切实抓好重点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增强创业基地的承载力和吸纳力。市直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创业基地建设,在项目用地、税费减免、产权分割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创业基地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力争形成以公益机构为引导,商业机构为主体,市、县区两级联动、上下贯通的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网络。
(五)要下工夫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推进工业生态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曹妃甸工业区是曹妃甸新区的核心区和龙头带动区,主导产业为现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构建曹妃甸工业生态园区对创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向生态转型具有重大作用。
一、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是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构建园区内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工业链网关系,形成互惠共生的工业生态系统,从而实现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大化、废物产生最小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经认真研究,曹妃甸新区确认了“工业区、城市、农业区大循环”试验示范模式,其规划目标为曹妃甸新区将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按照技术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一流的要求,建设形成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电力能源和物流等主导产业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以生态城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体系,实现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曹妃甸逐步建成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设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经济形式,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具体经济活动通过企业、区域和社会3个层面实现。
曹妃甸循环型产业体系以产业协调发展和建设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分别以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最终形成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能源和物流等五大产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建材、环保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十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曹妃甸新区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如钢铁工业为下游装备制造提供优质钢材原料,配套的焦炭装置实现钢铁和煤化工产业的耦合,副产的焦炉气、苯、焦油、硫磺等作为石化工业的原料;钢铁废渣作为建材原料。化工产业在内部打造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合一”循环产业链的同时,煤化工与钢铁工业配套的焦化产业融合总体设计,吸纳钢铁工业的副产品为原料,积极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产品,为装备制造制造工业提供原料,为生态农业提供有机肥料和农膜等农资产品;采用先进的IGCC煤气化和发电结合技术,在提供化工原料合成气的同时,联合循环发电。
三、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路径
(一)建设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应遵循的原则
1、生态效率原则。在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工业过程中,应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过程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贯彻“减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园区各单元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2、整体统筹原则。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统一筹划。
3、区域发展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尽可能将园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4、高科技和高效益原则。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节能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平衡。
(二)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路径分为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
第一,企业层面。在企业层面,重点是实施清洁生产,最大限度的减少三废的产生,在“钢铁、电力、石化”三大产业链内部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另外,通过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可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产业层面,通过建设企业之间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曹妃甸工业区通过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港口物流产业链,从而使产业链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社会层面,用生态链条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行为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力求资源和能源利用的高效化,遏制资源浪费;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能再利用的力争再次使用,能再资源化力争作为生产投入,不能再利用和资源化的要做到使其无害化,实现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作为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大型工业基地,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法律法规,有效的驱动机制,以及完善的信息支持系统和人才资金政策作为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