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2: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本科生科研训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巴德年院士强调“加强临床医学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水平[6]。缺乏科研支撑的临床技术会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7]。目前医学领域存在着不少需要攻克的难题,例如许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还不清楚[8];许多疾病只能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9],这些都需要医学人才来从事相关的研究,才能推动医学的不断进步。因此,加强本科阶段医学生的科研训练,尽早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和技能,有利于挖掘他们的科研兴趣[10],为培养将来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的人才做准备。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其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备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诊治病人的能力,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去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索和分析新的问题,最终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出新诊治和预防疾病的方案。医学院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为主,注重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安排的实验课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低[11-12]。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就要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其学业和职业的发展[13]。通过参与科研训练,能够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得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并能学以致用[14]。对于毕业后要深造的学生来说,本科阶段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不仅更受导师青睐,还为其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表明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校毕业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15]。除此之外,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增强医学本科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锻炼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培养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而这些都是促进其迅速成才的优秀品质,对个人的发展大有裨益。
2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形式
由于医学本科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接受临床技能训练,没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科研训练中,为了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一般学校会安排几名学生共同参与一项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每个学生进行一个独立的子课题。由于指导教师对该课题理解深刻且经验丰富,能够给予相当大的指导和帮助,有利于学生的迅速成长。我们会先向学生简要地介绍该课题所属的研究领域如帕金森病,其中包括该病的研究现状、临床上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等;然后介绍该科研课题要解决的是什么科学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还需要进行哪些研究,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课题以及研究领域有个初步的了解。科研训练的形式多样,一般分为文献阅读、实验研究、撰写论文等。
2.1文献阅读
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例如,如何选取关键词、常用的哪些数据库来检索;接着,考虑到读英文文献对于专业英语基础薄弱的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会建议学生先读一些该领域的中文综述,以便尽快地熟悉该领域,当然也有少数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可以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然后,我们会帮学生选取几篇该领域具有代表性且高水平的英文文献,并逐步地指导如何阅读文献的摘要、图、讨论等各个部分,并了解各个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指导如何进行精读、泛读以及如何带着目的去读文献;最后,学生根据需要自己检索并阅读该领域的文献。在阅读文献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中找出科学问题、理清科研思路,还要善于学习其中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并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能学以致用。此外,还要求学生进行文献汇报,就是由学生以PPT报告的形式向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解文献。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精读文献和查找相关资料来真正地理解文献,还要能归纳和整理作者的研究思路。汇报过程中,报告人与听众展开互动,对文献的内容展开提问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强化和加深对文献的理解。通过文献阅读和文献汇报,学生可以了解领域的研究进展,学习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拓宽科研思路,锻炼科研逻辑性,提高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精读和略读大量的英文文献,学生的专业英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16],这就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使得学生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受益。
2.2开展实验研究
这是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能进入的环节。首先是课题设计阶段,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在对所研究领域和课题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课题的假设,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方案。为了提高课题设计能力,学生需要精读文献,关注其中的前言部分是如何提出科学问题的、以及其中的实验结果部分又是通过什么实验方法来探究该科学问题的。接着是实验操作阶段,会先让学生学习实验技术的原理,之后观摩学习别人如何操作,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般由老师指导着学生做上两次实验,学生就可以独立动手操作。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进行操作,这就要求他们在过程中要一丝不苟。一旦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推测可能的原因,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时,如果即使曝光半小时,目的条带还是很弱,就可能是因为该蛋白在样品中含量本身就少,就需要通过增加上样量和提高抗体的浓度的办法来解决。最后是结果分析阶段,会指导如何对数据进行定量,并对多次数据进行总结归纳以及统计学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定期对所做的研究工作以PPT的形式做工作汇报,汇报过程中,学生需要首先展示出该课题的背景、科学问题、总实验方案以及现在进行的实验是为了回答什么问题,接着要展示现在的结果能不能回答该问题,如果不符合预期,该如何解释,下一步该如何进行。通过开展实验研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做事严谨的工作态度[17]。
2.3撰写学术论文
这也是科研活动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来并予以发表不仅是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认可,也是让别人了解你研究工作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18]。首先,学生将自己所有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所有数据进行定量和统计学分析,把结果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学生按照结果、方法、前言和讨论的顺序撰写论文的初稿;最后,我们指导学生反复修改论文,并挑选杂志进行投稿,之后还要面临着修改、投稿被拒、再投稿等多个环节。从做完实验到将文章发表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需要学生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力。同时,通过这个环节,还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3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遇到的问题
大部分医学本科生在刚开始参与科研活动时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显示出很高的热情,但是随着科研活动的开展,先是一部分学生开始找出各种理由不完成指导教师交代的任务,接着便逐渐地不参与科研活动,最终能坚持到撰写并的学生只能占少数。常见的理由如下:英文基础薄弱,读英文文献比较吃力;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不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很难处理好学习和科研的关系;学生表示课外时间还要参加其他的活动,对科研的兴趣不足,不愿意把大量的课外时间花费在科研活动中。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当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想中途放弃[19],这其中当然是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例如害怕遇到挫折、意志力不坚定,但也不能忽视客观方面的原因。医学本科生的日常课程安排的特别满,几乎每天上下午都有课,只能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时间来参与科研活动。例如,一套免疫组化技术的标准流程需要1.5天可以完成,但由于医学本科生平时很难有连贯的时间来学习完整的实验操作,他们经常需要2~3周的时间才能学会。我校的医学本科生是从大三开始到医院学习并接受临床技能的训练,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更少了,加之临床医院与校本部的距离较远,使得他们更难继续参与科研训练。此外,尽管学校鼓励医学本科生要参与科研活动,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致使学生没有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去的动力。
3.2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104?03
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也是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一种教学改革[1]。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本科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挖掘创新思维,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另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容易出现创新动力不足,使得参与科研的收效甚微[3]。
从学校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做法最早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目前美国不少著名高校都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成熟的本科生科研支持政策与管理模式。成立于1838年的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是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以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而享誉世界。2012年杜克大学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全美大学第6名,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大学第10名、世界大学第14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杜克大学在我国江苏省昆山市开工建设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杜克昆山大学,成为中美合作共建综合性大学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杜克大学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1.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绩
在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率先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和接触企业界、科研部门,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特点的选择和培养机会[4]。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学生科研成果[5]。
笔者所在单位中南大学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和与行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优化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和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或创新团队成员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研究方案的设计、具体研究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注重实效,鼓励创新,重点资助选题科学、思路新颖、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具有创新和探索性且实施条件有保障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几乎所有“985”“211”高校都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文件及配套管理办法,不少非“211”高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探索性工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但总体上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3]:① 缺少学校和教师支持,成果科技含量不高。相当多的高校尚未建立起本科生科研创新管理机制,相关规章制度不到位,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得不到学校政策的保障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很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还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学价值。② 缺乏资金和实验条件,科研活动难以为继。目前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研设想因得不到实验条件和资金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③ 缺少市场调研和分析,成果应用前景堪忧。本科生大多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研活动,只注重科研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缺少市场调研和实际需求分析,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杜克大学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的主要举措
1. 协调校内多个部门和机构,创造科研条件
杜克大学由本科生院(Trinity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二级学院、图书馆等部门和机构协调配合,分工负责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本科生院成立了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Undergraduate Research Support Office),负责制定和解答本科生科研相关的政策,审批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和助研经费,校内外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机会,组织校内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二级学院负责公布教师的基本科研情况,收集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信息,协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条件。图书馆则安排有专人一对一的接洽本科生关于科研方面的咨询,负责介绍与其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数据库和其他资源,培训文献查找的初步技能及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同时,图书馆还为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与研究生同等的文献借阅权限,在必要时本科生还可向图书馆申请用于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单独研究室。
2. 开展入门培训和引导示范,激发科研兴趣
本科新生入学后,杜克大学即向其宣讲学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突出贡献,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科研。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根据中学阶段学习的课程情况及其个人兴趣,部分学生经申请可进入暑假pSearch项目,切身感受科研过程,培养初步科研技能。pSearch项目的主要实施内容包括四个部分:① 以对杜克校园周围某一生物种群的染色体分析入手,向学生讲授基本的科学实验规程,手把手的传授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现代实验操作技能,最终的研究结果将在项目结束时进行非正式的交流报告。② 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触大量的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③ 组织到杜克校园周围采集生物标本,亲近大自然;组织到学校泳池畅游,锻炼强健体格;组织到艺术馆感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修养。④ 组织到附近海滩游玩,观看磅礴的大海,呼吸自由的空气,回味科研的乐趣。
3. 实施独立研究课程和学分,鼓励科研创新
杜克大学面向本科生专门开设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独立研究课程(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独立研究,通过提交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来获得学分。独立研究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流程为:① 研究课题审批。独立研究课程的具体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提出,经指导教师认定可行后,报主管本科教学的系主任审批,研究课题一经批准通过,不得更改。② 选定指导教师。独立研究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应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为杜克大学的正式教师,若研究课题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学生还可跨系申请若干名副导师,但课程成绩由正指导教师评定并提交。③ 课程内容要求。研究课题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应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不得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仅做少量修改,或者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④ 例会制度。学生每周必须在研究课题上工作10小时以上,同时至少每两周与指导教师见面一次,汇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导教师则对研究情况进行及时指导。⑤ 最终成果。独立研究课程的最终成果为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撰写出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⑥成绩评定。独立研究课程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的质量,以及平时的研究投入和表现情况综合评定。
4. 提供充足研究机会和资助,倡导科研交流
杜克大学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尽可能充足的研究机会和项目经费资助。根据经费使用目的的不同,杜克大学目前对本科生的科研资助可分为四类:① 独立研究课程助研金。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选择了独立研究课程的学生可以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助研金,用于购置与研究相关的材料和设备,也可用于外出调研或收集数据。② 创新基金。所有非毕业班的本科生只要具有创新想法,即可以研究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400~500美元的创新基金,经评审批准后,该经费可用于学生自主科研经费,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③ 助研津贴。教师可向所在系申请每学期400美元的助研津贴,用于临时雇用本科生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助研津贴全部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劳务费,但学生不能再以所从事的研究课题申请学分。④ 旅费补助。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的学生可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注册费和差旅费。此外,本科生在申请任何项目经费资助之前,必须首先学习科研诚信的规定,并需要通过相关测试。杜克大学规定凡是获得学校资助的项目,都要参加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加强学术交流与宣传。
三、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措施对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科研并重、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法宝,同时也给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有益的启示。
1. 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高校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高校应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逐步实行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生24小时开放,为本科生自由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励志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主导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种讲座和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 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
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一线科研人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将科研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让本科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锻炼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适时设置科研情景问题,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命题,引导本科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刨根问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科研创新潜能。
3. 设立专门的科研创新学分
在本科教育中设立科研创新学分可以将学生自由无序的创新想法转变为目的明确的科研活动,是培养本科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高校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科研学分运作机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加强学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本科生科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校还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学分管理,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全面的咨询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促进本科生科研与学校及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吴建林,薛强,高玮.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0(1):83-87.
[2] 李亚岗,余远波,林加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编译原理”课堂教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139-140.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33-02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良好的研究平台。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搭建了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扎实的科技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建设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意义
医学是实践性科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一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是体现其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先进、高效和开放运行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是一流大学的标志。传统医学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并认为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要完成“规定动作”即可,故注重课内实验,轻视自主学习[3,4]。上述观念在强调培养能力、鼓励创新的今天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改革当前传统的医学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应运而生。这一平台既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搭建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对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运行
1.分层次运行模式。(1)基本实验技术培训。实验中心选取常用的实验技术,包括细胞培养、基因转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和鉴定、DNA提取和鉴定、RNA提取及RT-PCR、免疫荧光、免疫组化、蛋白质提取及western blot、动物疾病模型制备等,专职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掌握相关实验技术。通过基本实验技术的培训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2)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建立实验方法,完成选题及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进行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引导和启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最新理论与技术、最新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3)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实践。第一,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综合设计实验的基础上,中心鼓励学生申报院级、校级和省级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排教师指导,提供实验场所、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为各项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第二,选送拔尖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中心依托学院科研实验室,为动手能力强、对教师的科研课题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在老师直接指导下,本科生围绕部分课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可以为学科提供优秀的研究生后备队,从而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中心已组织数十名学生进入老师的课题组,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系统科研训练,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在读研读博时能更快地开展课题研究。(4)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参与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中心不断培养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科技竞赛,如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等。参与竞赛的同学充分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无论获奖与否,享受过程中的苦辣酸甜,为学生成长积累了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2.平台运行的坚强保障。(1)人员保障。平台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凝聚了一批热衷于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教师和教辅人员,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人员相对稳定、老中青结合、学历层次较高、热衷于实验教学、充满朝气的实验教学团队。这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嬷敖岷系氖笛榻淌Χ游橐约耙滴袷炝贰⑺刂式细摺⑾喽晕榷ǖ氖笛榧际醵游椋为保证平台顺利运行提供了坚强的保障。(2)制度保障。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在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时,优先考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在组织、制度及管理方面有保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与管理、经费投入、教学质量监控和鼓励实验教学改革以及规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政策。实验中心始终坚持“管理机制―质量体系―评估制度”三维并举,保证中心“以人为本、高效集约”的运行,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3)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均投入固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费和教学消耗费,专款专用。学校也建立了激励机制、奖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机制,优先保证中心在人员配备、经费配套等方面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实验中心建设环境,激励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三、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的运行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接触科研,学生们自觉自愿去学习、去探索。在创新实验活动中,鼓励广大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设计自己的课题,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创新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准备实验动物、安装调试实验仪器、配制实验试剂,动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研训练中,学生首先要确立实验目的,围绕实验目的查阅大量文献,最终设计出详细的项目方案并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实验技术方面的问题时,需拓展思维,分析解决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学生们无论是申报科研项目还是参加各级竞赛,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在团队协作中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取得的教学成果
近年来,学生设计和完成创新性实验近60项,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9篇,多次获得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五、结语
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研态度,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5]。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实验平台值得在更多的医学院校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凤兰.高校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14,(15):281-282.
[2]成丽,杨祖幸,汤洁,李峰,汪宏,吴勇.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66-16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26—05
0 引言
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学术创新意识。近15年来,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相继提供了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验室开放计划、创新性实验等科研机会。对本科生科研实践的经费支持在不断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人数不断攀升,一些大学已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效果。近年来本科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少数论文甚至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中发表。然而在少数拔尖学生脱颖而出的同时,本科生的整体学术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例如本科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中存在大面积的学术不规范行为。
来自本科生科研实践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本科生参与科研立项的积极性很高,但完成立项的比率却比较低。如2007、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立项结项率仅为20%—30%。部分学生反映,学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技能是导致科研立项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部分指导教师反映,一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学术修养,几乎不具备参与探索型科学实验的能力。相比较而言,美国的高水平大学在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基础科研素养的培养,既给高年级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又给低年级本科生开设学术写作、文献引用规范、田野调查等科研方法训练课程。作为给本科生讲授基本但必要的科研方法知识的尝试,笔者于2007年9月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公共素质课程“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该课程已讲授10次,选课学生共924人。以下根据7个学期的教学经历,讨论国内大学如何为本科生提供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讨论中国和美国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模式差异;第二部分介绍“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三部分展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第四部分对该课程的推广提出建议;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1 中美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模式比较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提供了诸多机会。目前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仅经费比较充裕,更有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美国的大学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了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以下是其三个特点:(1)新入学的本科生通过阅读大学的“荣誉规则”或“学术诚信规则”,就可以了解基本的学术道德,以及违背学术道德的严重后果。(2)对低年级本科生开设学术写作、口头报告、田野调查等科研技能培训课程。有些学科的著名教授甚至也讲授该类基础课程,如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Donas E.Knuth教授曾在斯坦福大学讲授学术论文写作课程。(3)关于科研方法训练的教材数量丰富、质量很高。Donas E.Knuth教授参与撰写的关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论文写作方法的教材,对如何描述数学公式等有极为详尽的说明。该教材在互联网上免费了多年,如今仍是该领域论文写作的经典资料。
国内一些大学也开设了关于科研方法训练的课程,例如:科技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等。国内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大致分为两种形式:第一,对特定专业的学生展开培训,如教育学、医学等专业对此尤为重视;第二,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普及性训练,如清华大学开设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开设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IT下的研究与论文写作”。总体而言,国内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大多只关注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多数本科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
2007—2009年,笔者在“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课堂中展开了5次匿名问卷调查。表1显示出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接受科研方法训练的状况:约半数的本科生缺少基本的科研方法训练;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专业课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科研方法训练:少数对科研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科研方法训练。笔者曾就此向武汉其它几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一些教师展开口头调查,均反映本科生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可见,绝大多数本科生缺乏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并不是某个课堂、某所大学的特有现象,而是国内大学的普遍现象。
多数本科生盼望有机会获得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表2是在华中师范大学的5次问卷调查结果,一半以上的学生很期盼接受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几乎无人认为科研方法训练是不必要的。在以上5次问卷调查中,都有不少学生提议:应对大一学生以必修课方式展开科研方法训练。他们认为,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课开设得越早,越能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学术修养,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参与科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59-02
一、引言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启动与实施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公布为标志,旨在探索以本科学生为对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并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创新训练和培养,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着力培养新时期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就是在此背景下通常以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学生小组形式独立完成某项科研项目的启动、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报告撰写等内容,使学生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然而,也应看到由于大学学科及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学生素质和接受能力的高低以及大学办学条件的差异,使得针对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模式或方法上存在着不同做法和理念。[1] [2]因此,积极探索操作性强、实用的本科生创新科研及能力的培养、训练模式,对达到培养新时期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多届创新科研训练小组的指导实践体会,认为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以下简称PBL模式)同样适用于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训练教学,但为保证和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并使之成为可普适的创新教育方法,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主题确定
众所周知,PBL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3],其源自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1969年所创立的针对医学院学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铺展方式是以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评教为导向而将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不断应用与演化,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各学科都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如前所述,目前国家所倡导并推行实施的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这其中既包括实际动手能力,更要求理论分析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训练。由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主要的受众群体侧重于大学本科第二、第三年级学生(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这一阶段的本科生刚刚接受了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知识的灌输,且以书本知识的获取为主,习惯了传承性、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思维性、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基本上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而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期限范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某科研项目的前期调研、方案制订与实施、研究成果(报告)总结撰写等训练内容,使学生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特指人类对自然现象或规律进行的摹写,或者使其抽象化并根据存在于其中的规律性合理地认识其中的规律性[4],这种认识过程显然要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方式来实现。PBL模式的可取之处也正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因为,科学研究中问题的发现或识别是开启研究的第一步。鉴于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已从传授知识的本身逐步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转换,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一般科学研究活动所要具备的基本功。由于PBL实施模式基本上是依托指导教师从事的相关科研活动进行,对于教师而言,所指导的创新小组要实现的目标相对比较明确。这一环节的任务,是让参与科研活动的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成员清楚了解他或她受此训练后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个个“打酱油”的结果。因此,对于参与者而言,问题一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所做科研活动应该解决的问题;第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从事一般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只有学生明确了创新科研训练要达到的这一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科研训练的开展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过程细化
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过程细化,实际上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原因在于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实施的对象是低年级学生,虽然这些学生已经具备或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但就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而言,依然处于空白阶段,这就需要指导教师采用“手把手”的方法让学生详细了解并“按部就班”地执行,以便让学生在达到所应该达到的目标之后,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在笔者经历的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活动中,就将过程细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研究目标的确定(问题的提出)>基础资料收集>分析、归纳方式>理论依据>重点关注>结论(报告)
在上述每个步骤中,笔者都为每个学生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列出了详细的“操作”细节,并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质疑过程的细节。因为质疑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能解决问题。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两方面取得平衡。
四、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成果的表达
不同于PBL模式下采用的笔试或口试方式来检验学生对某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方法。其检验方式应与其他方式有所区别。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注重“学习”科研,所以,不宜以学术文章的形式来作硬性要求。相反,撰写科研报告不失为检验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完成状况的较为理想形式,也是PBL模式的最后环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其过程和目的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科研报告的编制或撰写对于参与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们而言,也是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这也需要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一般性的编写原则,从而让学生把通过创新科研训练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化、系统化。下列编写大纲可满足要求,即题目>研究现状与意义>基本研究方法>论证>结论>参考文献。
五、结论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下国家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多期创新小组的实践结果表明,PBL模式的采用对创新小组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有益的借鉴作用。以笔者指导的两个创新小组为例,第一小组(5人)中除一人因家庭原因参加工作外,其余4人均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迈出了职业科研生涯的第一步。第二小组(5人)成员均对从事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备战考研。每个成员所写的创新科研报告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探析[J].高教探索,2014(10):36-3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99-02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的要求,由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从而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该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创立并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美国众多大学开展本科生创新或创业能力培养计划,诸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本科生研究机会”等,鼓励独立完成研究项目,为学生直接参与研究机构的工作提供机会。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如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计划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北京多所高校以及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众多高校展开。
1 个案分析:“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创新为主题的计划或组织。笔者于2013年8~12月在美国东部一所公立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对该校“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进行了初步了解,总结特点为:
(1)成立专门机构,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术科研活动,本科生科研类型丰富。该校设置本科生科研办公室,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本学科知识并促进知识理解,科研机会面向不同系不同专业学生。学生既可以参与由政府、私人基金会、公司或社区资助的教师科研项目,也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2)为原创性或创新性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帮助:科研拨款;旅费拨款申请;小型项目奖励拨款。
(3)重视学生科研成果的认可与发表。该校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网站推荐适合学术的期刊,为学生科研成果发表提供信息渠道。此外学校每年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展示会,学生通过口头报告、艺术展览、技术展示、电影展映等多种方式展示参与或独立完成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既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努力在校园范围内得到认可,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今后学术实践提供锻炼机会。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引文和参考写作问题
笔者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英语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根据本次实践和结合以往指导体会,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引用和参考写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引用和参考知识的系统认识,或虽具备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意识,但格式不规范。部分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知识体系不完整,引用和参考使用规范模糊不清,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略去来源标注;或者虽具备了一定引用意识,但混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没有使用双引号标注,擅自改变直接引语中的内容、标点、大小写及基本格式等。引用文献来源随意,对信息源出处可靠性和准确性缺乏辨别,有时对引用的文献没有认真阅读和领会,信息获取不全面。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无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或发现。
(2)学生毕业论文中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比重失衡。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存在大量的二手引用,可能是我国的学术资源与可用性均不尽人意,很多文献资料无从得到,学生只有通过二手引用这种间接手段来获取有关资料。另外,学生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对毕业论文撰写往往采取“拼凑”想法。
(3)参考文献条目内容不完整,与文内引用不匹配。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要求文章中出现的引文必须在参考文献中列出,通常根据书籍、期刊、纸质来源、数据库来源、网络来源等规定了不同的文献条目格式,还涉及条目内容大小写、斜体、标点、页码等细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条目排序杂乱无章,没有按照姓氏拼音排序,文献条目内容遗漏重要信息,期刊来源、页码、以及中英文标点混淆使用。
(4)不符合学术英语写作的撰写格式规范。国际上论文写作常用的文献引用的规范通常为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芝加哥引文格式(Chicago citation style)。这三类格式在文内引用、夹注和参考文献方面均有不同要求,研究者通常选择不同的格式作为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另外,绝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本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格式规范供学生参考,但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各种文内注释交叉使用、脚注使用不贴切、文内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不统一、文献条目格式不准确等现象,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科学性。
3 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探讨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过近四年学习后提炼和产生基本科研思想的过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科研训练指导和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等考察,培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并提出以下举措:
(1)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置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在初级和高级阶段都有系统讲授。高校英语专业相关英语写作课程明确学术英语写作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实施计划、评估方式等。
(2)强化对学术英语写作要领的掌握。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时写作练习主要是小论文,字数要求较少,没有引用等格式要求,写作练习机会较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美国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为重视,往往从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学术论文写作基本技能,美国大学的课业要求大部分采用学术论文形式,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
(3)充分利用师生“一对一”辅导、学术讲座、讨论会、书籍、互联网资源等给学生提供各类学术英语写作支持。美国众多大学都设有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中心的辅导员(tutor)以“一对一”方式面授辅导,主要服务内容涵盖学术类和非学术类英语习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报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小说、新闻故事等,提供文章组织、风格、内容、文献编辑、语体连贯等方面帮助,但绝大多数写作中心不提供校对服务。美国大学的写作中心为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供了借鉴,“一对一”辅导,学术写作课程、研讨会、学术写作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如美国普度大学线上写作中心、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写作中心),是便捷和高效的教学辅助平台,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要求指导教师以自身为准则贯穿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搜索、归纳、总结和科研活动思辨能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帮助英语专业本科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规范,促进学生采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搜集、引用和评价相关研究问题的文献资源,从而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IWCA:Starting up[EB/OL].Retrieved from.http:///basicsteps.htm,200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11-02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世纪90年代成为国外本科教育的亮点。“教学”和“科研”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两翼,国内诸多学校汲取两方面的精华,以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模式将教学和科研融合于学生培养。本文将在介绍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和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阐述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1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起源
美国和英国等欧美国家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将其做为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按英文来源也可翻译为“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追溯根源,UROP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 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1865年,威廉・罗杰斯在创办MTT时将教育方针确定为:培养与工业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MTT一直秉承这一理念,重视为本科生的教育中提供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1965年,负责本科教学的马格利特・麦克维加总结MIT教育理念和辉煌成绩,提出为本科生提供UROP,旨在让本科生入学后,尽早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充分发展其潜在的创造力[1]。美国教育学者欧内斯特・博耶1998年发表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以下简称《蓝图》[2]。《蓝图》中详细阐述UROP和MIT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出成就;研究型大学不能将自身的价值限定于教师高深的科学研究而忽视本科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应与教学相结合。在MIT提出UROP时,哈弗和剑桥等著名研究性大学也在本科教育阶段为本科生提供多种形式参与科研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UROP已经成为国外本科教育的亮点。概括而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起源于科研型大学;学生角度而言,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展;施教角度而言,引导学生探索比传播知识更重要;教育管理角度而言,教学活动要与科研学术相结合。
2 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开展情况
与国外相比,我国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起步较晚:1996年,清华大学启动“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1998年浙江大学建立“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URP)[3]。上述国内重点大学引入了主旨和组织形式上与UROP相同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由大学制定相关制度并提供活动资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2000年后,类似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从研究型大学,进入到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甚至部分专科和职业教育学校[4]。但在活动的主旨和组织形式上有变化: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调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除学校制定计划外,更多以院系或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设计、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出现。概括而言,与国外和国内重点大学的UROP相比较,地方大学、教学型院校更重视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能提高创新意识,积累一定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3 医学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医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但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不同,医学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即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属性[5]。医学主要探讨生命、健康、疾病以及预防疾病的客观规律,临床医学则采用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将医学理论研究转化为疾病诊疗的实践。因此,以自然科学规律和科学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具有典型的自然科学属性。人类对医学的探索始于5000年前,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医学阶段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知识更新迅速,形成丰富的分支学科。近30年来,医学发展呈现广泛的学科交叉和生物医学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趋势。新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医学教育要将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仅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
从事医学事业的主题、被服务的对象均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医学诊疗服务也隶属于社会服务体系中。因此,医学具有明确的社会医学属性,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将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列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综合素质内涵涉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人的能力和素质多方面要求。就医学的社会属性而言,创新能力非常重要,要求人要发挥创造潜力和主观能动性,适应诊疗过程中人和事务对应的社会关系。包括新的医疗管理制度,所涉及伦理、法律和经济等规则的变化。此外,优秀医学人才的素质还包括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力;稳定的心里素质和坚韧的性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本质而言,综合素质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固定的课程学习能解决知识传授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
4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教育资源有限,人才培养数量增加,如何提高人才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医学人才倍受关注[6]。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明,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本科生参与科研,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从科研选题、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和判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科研选题的题目和完成过程具有异质性,学生的个性和潜力有充分的空间发展;第四,小组合作解决困难的过程,促进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此外,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人文素质往往也在科研训练中得到集中锻炼。
尽管UROP进入地方院校,演变为各种形式而出现。纵观其发展和演变,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均保留其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潜力。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James R Killian.The Education of a College President:A Memoir. Boston[M].MIT Press,1984:175.
[2] 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朱雪文,译.全球教育展望,2001,3:67-73.
[3] 刘炳,尚航.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理念与制度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8,2:95-98.
关键词 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护理本科生;考核;实习前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68
作者单位:266021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大学护理学院
宋玉霞:女,硕士在读,学生
通信作者:杨富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184)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in pre-internship training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
SONG Yu-xia,WANG Ning,WANG Dan-qian,et al(School of Nursing,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26602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in pre-internship training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 nursing undergraduates from grade 20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tudents in control group accepted standardized routine pre-internship training,while in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ed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Theoretical and skill examination,as well a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pre-internship training.Attitude on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in pre-internship training was studied in experimental group by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scores of theoretical and skill examina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otal scor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cores of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self-management ability,obtaining information ability and cooperation ability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ere respective 98.33%,96.67% and 93.33% nursing undergraduat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ho thought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c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ecision-making in clinical nursing,stimulate understanding of nursing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make use of it,as well as arouse learning interest.Conclusion: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in pre-internship training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 and set a better foundation for their nursing internshi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Nursing undergraduates;Examination;Pre-internship training
培养具有“综合护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是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临床实习是护理本科生真正接触病人的第一步,做好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的护理培训工作,是学生顺利完成护士角色转换、适应临床护理实践的重要环节。常规的实习前护理培训是在护理本科生临近结束课程时,对学生所学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进行单项强化训练后,然后转入临床实习,这种培训方式存在学生护士角色转换慢、理论与实践脱节、沟通能力差、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等问题[1]。为此,我们在护理本科生实习前两个月采用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护理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1级4年制护理本科生120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29±0.45)岁。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学生均由我院专职教师进行带教,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成绩、临床实习前专业基础课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学生在临床实习前2个月按照分组方案分别进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实习前护理培训模式,即首先教师向学生示教护理操作项目,并讲解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在护理实验室进行模拟练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护理操作进行归纳总结。试验组采用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教学法进行护理培训。该培训模式首先由教师设计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脚本:(1)选取典型临床案例,设计临床情景。根据临床护理实践中出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的护理问题,选取典型临床案例,通过整合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及健康评估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设计综合临床情景。(2)编写模拟演练脚本。根据具备“综合护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目标,遵循“科学性、综合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原则,由我院专职教师和教学医院临床一线带教老师编写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脚本,要求每一个脚本所含的护理实践内容既包括让学生对模拟人(由学生扮演)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又能在护理模型上进行单项护理操作。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脚本设计完毕后,印刷成册,分发给试验组的学生,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5人,进行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1)布置临床情景。根据脚本内容,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自行准备所需的物品及道具、布置临床情景。(2)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脚本内容分别扮演病人、护士、家属、医师等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能,对模拟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部分护理措施,要求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演练。(3)医学模拟操作。由于部分护理措施或护理操作不能在真人身上进行操作练习,学生需在护理模型上进行操作练习以便完成脚本所设计的内容,如气管插管、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等。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完毕后,最后由教师、教学医院临床一线带教老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对学生的演练情况进行指导、评定,内容包括临床情景布置是否合理、角色扮演是否逼真、制定的护理计划是否正确和全面、操作是否规范等。
1.3培训效果评价
1.3.1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护理培训结束后,采用相同的自行编制的试题和护理技能项目对两组学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得分均为100分。
1.3.2问卷调查(1)采用林毅等[2]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该量表共28题,共28~140分,每条目的选题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赋值,正性条目的赋分为“5,4,3,2,1分”,负性条目反向赋分。由3个维度组成: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合作能力。此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41,Cronbach′s α系数为0.8860。(2)参考我国12所医学院校共同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表[3]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提高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临床决策能力”“增强个体化关怀护理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等8个条目,每条目的选题为“有很大的帮助”“有些帮助”“没有帮助”。调查试验组学生对综合模拟演练的认可程度。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填写,向调查者说明不记入学习成绩,以便学生客观填写,5~8 min填写完毕。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出60份,收回60份,回收有效率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试验组护生对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教学的态度调查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本科生护理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
2.2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比较(表2)
2.3试验组学生对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教学的态度分别有98.33%,96.67%和93.33%的学生认为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决策能力、促进学生对护理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见表3。
3讨论
3.1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原理、方法及所形成的解决问题思路,会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未来决策的效率[4]。在模拟演练中,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小组讨论来分析案例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过程将学生头脑中孤立、分离的知识转化为一系列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考顺序与策略,未来在临床情景中一旦面临类似的案例情景,则以前在案例演练中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顺序与策略就能够发生迁移,决策的效率得以提高。这就意味着,当没有接受过情景模拟演练的学生面对临床护理中的复杂情景还沉浸于非程序化决策的时候,接受过情景模拟演练的学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程序化决策,就能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因为类似的情景在以往的模拟演练中已经做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和思考,只不过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做一些微调而已。
3.2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有利于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技能应用于实践传统技能培训模式只注重技能操作的实施过程,而忽视了其适用对象。如让学生对病人实施口腔护理,她会熟练完成,而当面临一个禁食病人时,她却不知道应该实施哪项护理措施。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综合了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开放实验室、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变单一训练为混合训练,增加了多种病情的模拟处置练习,如对心跳骤停综合处理中的心肺复苏、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对昏迷患者的评估、给氧、鼻饲、口腔护理、导尿、尿管的护理、皮肤护理、健康宣教等进行综合训练,可使学生学会在整体护理理念下,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层面进行评估,进而实施相应护理措施。与此同时,学生集思广益,发挥各自专长,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结合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创设更加真实的临床情景,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3.3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的情景设计,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模拟,以贴近临床真实情景进行护理演练,这种培训方式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见习期将情景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各种护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让我学”改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护士、病人、家属等角色,并可进行角色互换,使其充分体验所扮角色的工作要求和内容,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情景模拟演练过程中,学生根据演练内容,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反复练习,在筛选、比对多个设计方案的同时,所学的其他理论和技能也得到了相应巩固和提高。
4小结
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作为一种虚拟的实践性培训方法,在国际教育领域已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没有威胁性的、高效的和现实的仿真环境[5]。应用于医学教育中是充分运用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6]。此种演练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病例和情景中培养观察、认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情景模拟均需要小组成员在分工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集力完成,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聪明才智,由此不仅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通过组内参与、组间评判,有效锻炼了语言交流和沟通技巧,培养了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临床思维与决策的能力[7],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淑苹,张继平.护生临床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39-40.
[2]林毅,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6):1-4.
[3]郭蓉.综合实验教学在护生实习前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44-145.
[4]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0.
[5]Schoening AM,Sittner BJ,Tood MJ.Simulated clinical experience:nurs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he educators’ role[J].Nurse Education,2006,31(6):253-258.
[6]李何玲,胡宁娜,冉俐.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5-46.
一、实践能力训练体系的提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首批建设的五个本科专业之一,2014年2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被评为学校“首批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本科)。”2014年我们重新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审定,确定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胜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学习、就业能力现状,我们认为实践能力训练体系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大个方面的原因:
1.践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专注于“服务地方”和“应用型”两大方面,“服务地方”侧重于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类型、甚至企业文化需要密切先关,每个地方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应用型”主要侧重于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直接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单位,这与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毕业出路有所不同,知名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进行学业及其他方面的深造的比例要更大一些,而作为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学生直接就业的比例在应届生中的比例较大。
2.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内高校经管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因而其实践性非常突出。 [3]同时新形势下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突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就成为首要问题。因此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环节构成中注重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多采用新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管理人才 [1]。
二、实践能力训练体系的总体思路
在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重点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突破了和延伸了教学大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方面的设计,提炼出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项目标、四种模式、五项锻炼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构建思路;
1.一个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确切的说以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分析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及学生就业能力需求,根据需求设计训练项目,最终目的服务学生,锻炼学生、提升学生,从之前的被动的学到主动地做,实现学生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双赢。
2.两个平台
课上平台围绕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展开,课下平台围绕学生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专业活动、专业双导师制等形式和内容展开。
3.三项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按照专业六大职业核心能力(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员工关系管理)的要求,系统构建知识( 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素养(Accomplishment)”KCA培养模式,实现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三大目标。
4.四种模式
构建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课堂实训、校内实验、场景实训、社会社会见习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问题,实现专业教育和岗位工作的相互对接,把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5.五项锻炼
学习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沟通力:锻炼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合作、小组领导等方面的能力;
展现力:锻炼学生自我展现与表现力;
操作力:锻炼学生基本办公应用能力及专业工具应用能力;
创新力:锻炼学生突破自我、敢于尝试、推车出新的能力。
三、实践能力训练体系的内容
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内容主要从课上(课堂内)与课下(课堂外)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3.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锻炼体系构成图
1.课上训练
(1)课堂实训。通过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小组实现,由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人才招聘与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等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设置课堂实训模块与内容。
(2)专业模拟实验。从教学大纲的整体目标及要求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建立基于学生职业胜任培养的校内实验项目流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人员招聘与测评》、《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培训与开发》课程实验为设计性实验,《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为综合创新性实验。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在模块化、项目化实验系统和综合实训平台上融会贯通,有效提升了学生理论理解的深度、技能掌握的熟练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
目前开设的正在应用的实验软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测评实践教学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教学平台”、“绩效管理关键技能实训软件”、“职位分析(素质模型)关键技能实训软件”、“薪酬管理关键技能实训软件”等教学软件。
(3)专业实习与见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一,让学生走进企业,近距离感受企业运作流程,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有直观的认识和把握。生产实习在大三进行,安排学生进入工作现场,运用其所学知识,独立承担一部分岗位职责,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巩固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参加工作前的一次实战练兵,需要学生在组织中实际占有一个岗位、独立完成本职工作并持续相对较长时间。
(4)校内场景实训。“模拟公司、模拟市场”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组建模拟公司,以各模拟公司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各模拟公司以项目为引导的个案教学为特征,将结合课程设置的实训项目与各模拟公司的个案相融合,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创业教学特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KCA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课下训练
(1)素质拓展。在第一学年安排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素质拓展项目,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素质培训机构共同开发素质拓展培训课程,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基本的学习、沟通、团队建设、领导力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2)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与对应课程相关联的融通机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应课程,打下知识基础,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综合知识技能大赛”、 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科技英语大赛、人力资源管理沙盘大赛等竞赛活动,反映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调动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2]。
(3)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组织的会务活动以及校企合作单位提供的机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模拟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
(4)职前心智训练。通过职前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实验与测试等方式测试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倾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控力。
(5)导师指导活动。通过校内导师制的实施,由专业教师作为校内导师指导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和专业活动。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发展的专业方向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文化创建活动、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实践教学基地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实习、输送实习生和毕业生等形式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互动与合作,例如以山东民营企业为依托,按照民营企业的业务流程建立、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岗位人员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市场需求。 实行行业专家顾问(讲座)制。聘请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教授等来校讲座,使专业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和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开拓学生视野,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技能和方法。
四、实践能力训练的实施
1.实践能力训练的实施主体
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涉及课上与课下多项内容,因此实施主体也涉及多方,同时为了实现训练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各实施方进行有效的整合。
课上训练内容主要通过任课教师和校内导师实现,课下训练主要通过人力资源你管理协会、教研室、二级学院及实践教学基地来进行组织。
2.实践能力训练的实施模式―学习地图的构建
针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施行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特点,遵循成人学习的理念和原理,因此我们根据从大一到大四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了学习地图,在此将第一学年-第四学年实践训练的侧重点为:
第一学年:大学适应与学业规划:训练侧重点为让学生明确和认识大学的学习、生活、教育模式并对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学业规划;主要通过入学教育、读书活动、讲座,拓展活动等实现;
第二学年:专业认知与团队协调。随着第二学年专业课程的深入,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对本专业加深认知度,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主要通过课堂小组、团队汇报、企业认识实习等形式进行。
第三学年:职业引导与专业锻炼。针对部分学生开始确立考研或者就业的目标,针对不同划分进行不同的职业引导,同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的深入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实验室软件模拟、场景模拟、寒暑假的企业实践实习等实现。
第四学年:自我塑造与职业胜任。大四学生开始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明确学生未来的职业目标,锻炼其职业胜任力,主要通过企业实践实习、就业引导、毕业实习等形式展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57-02
大学经历了历史发展和现代超越的阶段,被人们赋予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较为公认的职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的三种职能都密切相关,我国明确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目标,对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大学生科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期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但是,根据目前的实践来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还未形成成熟可行的体系,培养途径也缺乏科学的梳理和总结。因此,以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索合理的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并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一、加强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1.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科研训练课程。课程学习是本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有目标的设置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科研训练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了解科研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科研意识,接受必要的科研技能训练。理工科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教授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翻译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制图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科研素养和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2.重视本科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身就具有重视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是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本科生培养的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思考能力。
为了使得本科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其实验水平和能力,良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极其必要的。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开始,加大实验课时比例,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完成,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和创新能力。[1]
3.重视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课程,实现本科课程内容与专业前沿的结合。学术讲座是讲座人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他们知识的一种活动。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2]。进一步说,“研究若想有所创新,就需要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3]高校应当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将与本科生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规定本科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相应次数的讲座或组会,完成作业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在学分制的激励下,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前沿知识,也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科研。
二、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
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导师和导师组的作用不容小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和导师组制,但本科生鲜有固定的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其科研活动。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并非导师单纯的对本科生某一个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是把有兴趣参加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融入到导师实验室和课题组,由导师和导师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
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本科生人选,其次要给本科生确定明确的科研内容和目标,同时还要合理的规划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本科教育的定位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多元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目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中既有可以继续深造,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有可以走上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在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的基础上,由导师和导师组作为负责人,在低年级本科生中确定部分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尽早帮助他们规划参与科研的时间,拟定科研计划并有计划的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文献阅读、成果总结汇报。尽可能的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降低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师生比,保证本科生切实可行的参与导师和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和组会汇报,从源头上培养理工科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三、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1.运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授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理工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重视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引入,在实践中培养本科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前沿知识讲座、科研基础知识教授、专题讲解等形式,分阶段将有兴趣从事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
对于刚刚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应当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该把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巧、文献检索和撰写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在实验实施和成果总结过程中,理应让学生独立探索和操作,导师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并和学生进行探讨。[4]
2.鼓励理工科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内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多数情况是由学生临时找导师指导立项和完成。通过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系统、有计划的科研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有所提高,因此,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积极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科研活动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体现。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导师和导师组帮助本科生明确具体的科研目标,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本科生更好的参加科研实践,也为科研活动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和推行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组会制度。科研组会制度一直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我国高校本科生中执行和推行得并不彻底和完善。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定期参与到组会活动中,听取报告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有助于本科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理工科学生应当定期坚持组会活动,在活动中汇报近期的文献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并与指导教师及组会成员探讨前沿动态,科研问题,找出进一步研究的路径、方法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1.确定学分保障制。课程学习一直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形式,完善的学分制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开设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前沿讲座课程、实验选修课程和本科生组会课程作为本科培养的内容,对选课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的学分,是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常规化的重要途径。
2.必要的经费支持。一方面学生在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和高校可以通过接受企业资助、导师资助等形式保证本科生必要的科研劳务补助和假期从事科研活动的生活补贴。以双选的形式为入学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科研训练,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给导师计算工作量并对导师进行考核,促使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经费支持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
3.开放性项目和实验室保证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针对理工科本科生设立开放性科研项目和实验室,接纳本科生尽早的参与到科研项目和实验室中来,是目前有些高校促进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举措。开放性科研实验室既可以给本科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也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题、最快捷方式。[5]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系统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障下对部分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行引导和指导,不仅仅有助于本科生自身的提高,也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待于学生、导师、培养单位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赵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178-181.
[2]谭寨璐.关注研究生学术成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