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现象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语言现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语言现象

篇1

关键词:网络语言,隐喻,认知

The Analysis of Metaphors in Netspeak

Abstract:Netspeak as a new language form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rocess.There are many metaphors in netspeak.This paper analyses netspeak metaphor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mak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etspeak metaphor and English netspeak metaphor and try to fi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 reason behind these phenomenon.Knowing better about metaphor in netspeak is helpful for the cross-cultural internet communication.

Key words:Netspeak,Metaphor,Cognitive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带给人类很多新鲜事物,而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人们通过网络来购物,学习,交友,在网络上交流沟通等。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随着人们频繁应用互联网,一种新的语言应运而生,它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如今已不单出现在网络上,更是频繁出现在各个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那么何为网络语言?

1)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于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BBS)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音文、拼音首字母或火星文。而且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语言。

2)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有直接缩写,常见于英语等拼音文字的缩写,例如以“bbl”代表英文的“be back later”、“tmr”代表“tomorrow”、“GG”代表“good game”(完蛋了)。

谐音

例如以“cu”代表“see you”、“斑竹”代表“版主”。还有一些带有数字乃至纯数字的谐音,如以“3Q”代表“thank you”、“7456”代表“气死我了”、“886”代表“拜拜了”、“040”代表“林志玲”、“55”代表“吾吾(是的)”、“+oil”代表“加油”、“十卜”代表“support”。

使用符号词,表情符号,例如表示微笑的“:)”,以及Orz等。周洪波认为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于,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短信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周洪波,2001)笔者认为致使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造成。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等引起的语言词汇的变化和新词语的出现,而相比较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对网络语言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内部因素就与人类的认知与思维相关。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网络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与隐喻的密切联系。

二、隐喻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

很多知名学者对隐喻作出了论述,亚里士多德: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变成了隐喻词。他还认为,所有的人都用隐喻来交谈;Richards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Metaphor is 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Sweetser:隐喻可使人们将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隐喻是语义变化中一种主要建构力,隐喻在不同概念域之间运作。Lakoff和Johnson则被视为是近年来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王寅,2002)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李福印,2008)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通过这种思维建立了两个物体的连接。通俗的说,隐喻就是用一个已知的东西来说明一个未知物,从而使得未知物被熟悉。的确,隐喻与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产生的过程就是思维与认知产生变化的过程。

隐喻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运用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隐喻存在于很多网络用语中,不管是中文网络语言还是英文网络语言。试看以下例子:mouse鼠标;junk mail垃圾邮件;firewall防火墙;surf冲浪;virus病毒;desktop桌面;menu菜单;add water灌水;Chatroom聊天室;猫Modem;――你有没有关于这个案件最in的消息?――连这个都不懂,真out!;电脑中病毒了.The computer is infected;防火墙已经拦截了病毒侵入,my firewall has killed the invader;这些网络用语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比如“垃圾邮件”一般指无用的携带大量广告的邮件,加上垃圾一词就很形象的表明了邮件的作用;再如“menu菜单”一般指点菜的菜单,在网络用语中指选项的总和称为菜单,可以通过菜单来选择很多不同的选项。在隐喻的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和词汇具有隐喻性;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涉及表达两种不同事体的思想,它们并置并产生了矛盾,在互动的碰撞中获得统一,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便可获得隐喻义(王寅,2006)“菜单menu”本指餐厅点餐的菜谱,顾客可在上面选择要点的菜,而在网络语言中,“菜单menu”指包含多种选项的一个称谓,通过菜单,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在这个隐喻中,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菜单还是虚拟网络语言中的菜单,均含有一个共同的语境和特点,那就是通过菜单来选择不同的事物。英语网络语言和汉语网络语言在隐喻的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互对应的。

互联网首先在美国盛行,所以网络语言最初来源于英语,而很多中文网络用语均来自于英文网络语言。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很轻易的看出,中英网络语言隐喻具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在很多英文的网络语言隐喻中,有其对应的汉语隐喻词语。笔者认为,中英网络语言隐喻的差异性存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语义以及拼写方面所具有的各自语言本身携带的差异性,如:汉语网络语言中的“沙发,椅子,板凳”指论坛中第一、二、三个回帖的位置,而在英文网络语言中则无完全对应的相同隐喻的词汇。

三、英汉网络语言隐喻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中英网络语言隐喻中存在着大量的共同特点以及差异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项原因:

1)在汉语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很多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大部分来自于英语,首先,美国作为全球首先普及互联网的国家,其网络流行度要先于中国等其他国家,这就使网络语言的产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一门语言在网络上流行程度也很高,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来交流,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使得网络语言中隐喻的产生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很多中英网络语言的隐喻词语都具有相似的隐喻意义。

2)在中英网络语言隐喻现象中,很多隐喻具有相似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隐喻本身具有相同的本体和喻体,或者说世界各地的网民在对某些词汇隐喻的过程中,都掺入了相同的社会体验以及个人经验。这些造成了某种程度上,中英网络语言隐喻的相似性。

3)中英网络语言隐喻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两种不同的语言在某些词汇的语音语义方面以及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例如:555在汉语网络语言中,有“呜呜呜”的意思,网民们将汉语中呜呜的哭泣的声音与数字读音相结合;“梅超风”为中国作家金庸笔下的人物,因为他的人物形象是头发散乱,所以在汉语网络用语中经常有人形容自己发型很“梅超风”;he is very Hamlet这句话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在这句话中用hamlet来隐喻两者间相似的人物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成的隐喻的差异。

四、结语

英汉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的确有着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其实质来说.两者具有相通性。理解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拥有不同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因而在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两者的网络语言亦是如此。造成这些差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于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随着科技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网络交际变的越来越重要,所以理解并适当的运用网络语言中的隐喻也有利于跨文化间的交流。(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Crystal,David.2001.Language and the Inlernet.London:Cambridge UP.

[2] 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201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周洪波,述评:网络语言的位置IN],光明日报,2001.

[5]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投射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现在在我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兴起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并且有了很快的发展。网络语言包含很多种类,如汉语拼音或者英语单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网络语言主要是提高网民们在网络聊天中的效率,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其渐渐向着特定语言发展了。然而,网络语言仍然有不同于常规语言的一些特点,如新奇、简洁、幽默等。对于网络语言今后的发展,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是社会进步时展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给传统的语言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不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应当及时予以规范。

1 网络语言的形式

目前出现的一些使用频率高而又独具特点的网络习惯用语中,有的是汉语中已有的,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有的则是新出现的,属于新词语的范畴;有的则是仅存于网络领域的特异现象。关于网络语言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1 语音谐音型

此类网络语言是利用谐音的方法改变原词语的书写形式,以风趣、形象为目的。主要分为数字型谐音和文字型谐音两种类型。

(1)数字型谐音:以数字代词,常见的如“88”指再见,“5201314”指我爱你一生一世。另外,英语词语同样也以数字替代,例如f2f指英文“face to face”,“to”的发音与“two”相同,就是阿拉伯数字2。B4则是 “before”的谐音缩写, “fore”与 “four”的发音相同,指阿拉伯数字4。

(2)汉字谐音型:“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板斧”是“版副”的谐音,“斑竹”则是“版主”的谐音。

1.2 英汉简缩型

英文缩略:如BF(boyfriend)指男朋友, CU(see you)指再见。汉语缩略:如BT指变态,NC指脑残。

1.3 符号形象型

这类语言是网民们利用键盘上已有的符号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组合或利用电脑技术创造的表情图像。例如“:-)”表示微笑;“:-(”表示悲伤难过;“O(∩_∩)O”表示哈哈大笑。

1.4 比喻联想型

例如“青蛙”指的是不帅气的男生,而“恐龙”指的是不漂亮的女生;“灌水”指在论坛发帖子;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和“楼下”。

2 网络语言的特点

2.1 创造性

这一点上文的举例已经非常鲜明,可见网络语言中的奇思异想多如牛毛,不胜枚举。也许网民们觉得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应该与现实生活中有所,于是他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词语

2.2 方便性

使用上的方便是网络语言得以形成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可以节省输入的时间,提高交流速度,又可以节省上网的花费。

2.3 形象性

各种象形符号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形象性,如“O(∩_∩)O”表示哈哈大笑的表情就非常的生动。

2.4 杂糅化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把不同民族的语言杂糅在一起,在形式和表情达意上呈现了网络词汇的创新性、随意性和简便性。例如:“3Q”(THANK YOU)谢谢;“米兔”(ME TOO)我也是。

2.5 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语言中汉字、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层出不穷。

3 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网络语言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然而,在与传统语言文化相碰撞的过程中,其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利弊也日益凸显。

3.1 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正面影响

语言与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网络语言的产生正是时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需要。网络语言的盛行正是由于其生动的表现形式易于为大众所接受,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此外,大多数流行的网络语言多与当时发生的热点事件有关,其流行热度及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与该事件关注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网络语言无形中充当了传播评价的中介,促使人们去了解社会中的热点事件。

另外,创新对一个国家语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网络语言各种各样的形式既满足了交际的需要,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言文化。

篇3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称代形式、语言变体、语言与性别、语用学等等都是它研究的对象。而网络语言正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等为辅助手段,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前景。

    二、网络语言的形成

    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语言社区(Speech communities, 指一群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对语音和语法的异同有相同的概念)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这种新的语言现象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网民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全新崛起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聊天、购物、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虚拟空间中产生了一种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不同的语言环境。“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基本生活资料的追求发展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追求。计算机的产生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追求。“社会生活中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一定伴随着相当大的语言变化,而没有什么大的社会事件的历史时期则是语言相对稳定的时期。因为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归根结底是社会性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现实的突变为加剧某种语言趋势提供了条件。”网络语言正是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悄悄兴起,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的。

    (三)网民心理需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些平常说不出来的话,在网上却能脱口而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一些遮挡,在这里,交流虽然是即时的,但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很多诸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之类的束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是痛苦。

    在使用网络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他们在搜索一些奇闻轶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着语言的新、奇、特,并借此来表现出自己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正是在这种心理需求的刺激下,网络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愈发具有创造力和时代感。

    三、从实例中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其多样性表现为英语原词、拼音、汉英混合、数字等多种形式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现的大量的词语的缩略形式则是网络语言简约性的体现。人们在利用网络交流时出于调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对固有的词语进行改动的行为使网络语言具备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时,符号便出现了。这些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是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看网络语言构成的特点。

    (一)缩略词

    缩略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交流方便,网络语言常常取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发音相同的单个字母来代替单词或是短语,或是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代替汉语词句。

    1.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

    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或是短语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单词或是短语。如:GF(girlfriend), BF(boyfriend), WWW(World Wide Web),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DIY (do it yourself), PK(player killing 或 Penalty Kick),BBS(Bulletin Board System),VR(Virtual Reality)。而另一种缩略形式则是利用一些本身发音接近某些单词的单个英文字母来代替整个词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 the way”,“CUL是see you later”等等。

    2.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

    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变态)等等。

    (二)谐音词

    谐音词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但却往往具有风趣、幽默或是亲昵的效果。所谓谐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来代替原来的字词。网络语言中的谐音有三种主要类型,既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

    1.汉字谐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词,并由此而产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饼(有病),斑竹、斑猪(版主),大虾(大侠—网络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

    2.数字谐音则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555555(呜呜呜呜呜呜),74974(气死就气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发誓)等等。

    3.英文谐音既利用英语单词的音译来组成新的谐音词。如英特尔(Intel),粉丝(fans),伊妹儿(e-mail),烘焙机(homepage)。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谐音类型之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取其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转义

    生造和转义是指网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借用一些修辞手段,或是旧词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词来。生造和转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一些单词、字母或是数字的组合。如:3Q(thank you),帅G(帅哥),e心(恶心),东东(东西,泛指各种事物),坛子(论坛),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是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对某贴),顶(支持某贴),楼上楼下(表示两个帖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路过(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网络词汇则是生造出来的,它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如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新手),网虫(痴迷于网络的人),小黑(黑名单),等等。

    (四)符号和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络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些表情,用来传达一些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的意义。符号和图形可以分为:

    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哭脸,^@^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表示正在生气,:-!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张口结舌等等。

    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舔着嘴唇笑,:-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

    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烟族,::-D表示仰天大笑。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在许多网站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画表情,这些表情更加生动有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号和图形的作用,在网络交流时被广泛运用。

    (五)古字新义

    从囧到槑,新一代的网络词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其实,它们当中有许多字都是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过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网民借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以下是一些当今十分流行的网络字:

    囧:jiǒng,原意为“光明”,古同“冏”,因为它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愁眉苦脸的人,所以被人们借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意思。

    槑:méi,古同“梅”,因为它是两个“呆”字放在一起,所以现在被网民们用来形容某人很傻,很天真。

    靐:bìng,原意为“雷声”,由于它是有三个“雷”字叠在一起构成的,所以在网络上被用来指“太雷了”(程度比“雷”更深),被三声雷吓到自然要比一声雷的效果强很多。

篇4

前言

网络掀开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网络交际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汇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语言、交流手段、交流语境的差异性,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产生。本文将主要从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角度阐述网络语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网络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语言,所谓全新的语言媒介日渐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不仅包括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专业语言(毛力群,2002);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信息符号,本文主要关注后者。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除研究文化、交际的定义、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和技能。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和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付林林,2008)。

二、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

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外语的相互结合来表达意义方面,其中有的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冲击。

(一)方言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数量不计其数,由于网络交流的广泛性,某些方言如闽南话、四川话等由于发音有趣新奇而受到万千网友的追捧,进入网络语言系统。

具体来说,语音和词汇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与“f”,“n”与“l”等的发音混淆不清,因此词汇“否定”变为“吼定”,“南京”变为“蓝京”。港台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现象,合音指的是两个音节词汇由于快读而拼合成一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原来的两个音节的意义者,如“知道”合音为“造”;反切指的是当声母为zh、ch、sh、r、z、c、s,韵母为i的音节,在与零声母字组词快速连读时,就会出现合为一字的现象,如“丑”反切成“吃藕”,这其中也蕴含委婉意义。语法方面,粤方言中有一种倒置的语法结构影响着语言的标准结构,如“宾语+谓语”(饭吃好了),“副词+宾语”“别说话先”。

方言特点与普通话的结合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有趣,也促进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

(二)外语特征

网络语言中的外语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英语的应用,但日语、法语、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语言中也拥有一席之地,如对日语“我回来啦”(ただいま)的音译为“他大姨妈”。

语音方面,汉语中把英语独有的语音吸收进来,如汉语中没有“th”,故而把/?/吸收进来(康忠德,2011)。词汇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缩略。如:GF指女朋友。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是进行时的改用,构成“×ing”表达形式,表示 “×”进行中, “×”的词性主要涉及形容词和动词。如:“不开心ing”表示正处于不开心的情绪当中。

网络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语相结合,可能会导致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平等和平衡发展(李婷,2006)。

(三) 综合特征

所谓综合特征指的是对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处理或在交流中几者共存的现象。

将汉语普通话、英语、方言等多类语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数字谐音代替外语:比如88(byebye);谐音与常态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与外语组合:What are you 弄啥嘞?

网络语言中很多交流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的双重处理体,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对“你真是stupid” 的再次处理。

此外,表情符号几乎通用于所有语言使用者,包括标点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软件里系统的表情如 “”表示“好的”。

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现,网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网络交流中,交流时使用的汉语句子中经常夹杂着方言和其他外国语言,这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与热情。但这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双重处理,无论英语使用者还是汉语使用者,若没有对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会阻碍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的原因大致为内因和外因,前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因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与变异必然受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曾利娟,2007)。

四、结语

汉语普通话、方言、外语和符号并用的跨文化网络词汇的出现预告一个新时代的语言变革(李进喜,2008)。在应用跨文化语言时,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进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降低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的平等。

参考文献:

[1]付林林.(2008).网络交流与跨文化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汉文综合版,28(4),104-105.

篇5

我国接入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超过二十年,根据全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高达7亿人,是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在网民与他人在网络媒介上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对于怎样去定义网络语言,于根元在自己所著的《网络语言概说》中这样定义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于根元:2001)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邝霞、金子:2000)从广义上来说,网络语言指网民在网络中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中所研究的网络语言“洪荒之力”,也是网络上使用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自然语言。

一、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

网络语“洪荒之力”的由来:2016年8月的里约奥运会的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姑娘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赛后,傅接受了记者的参访。在采访中,当傅被问及是否有所保留时,傅用“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此话一出,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傅用这句话来表示自己在泳池中已经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又因她夸张逗趣的肢体语言和可爱的表情,在主流媒w播放出这段采访视频之后,“洪荒之力”这四字短语爆红整个互联网,网民纷纷参与到这个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并且用该词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评论转载了关于“洪荒之力”这一网络用语。一时间,“洪荒之力”四字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并成为了2016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

这一词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引发流行效应,很大程度上与人们认知的这一事物的方法相关。而转喻在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概念转喻

究竟什么是转喻?“转喻”源于拉丁文,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匿名拉丁文献中,转喻是一种词格,在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便人们理解。在传统的修辞学中,转喻几乎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转喻的认知本质。它不单是一种修辞工具,也是一种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的本质与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转喻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Lakoff & Johnson,1980)赵艳芳(赵艳芳,2001)认为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转喻一般发生在一个相关的认知域内,是通过某一事物内部比较突出和较清晰的一部分来指称和理解该事物的全部或该事物内部另外的较模糊的部分。Barcelona则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目标域属于同一功能域,它们之间的语用功能联系使目标域在心理上被激活。王寅在自己所著的《认知语言学探索》中这样定义转喻:“转喻主要是基于对各种"事件域”体验和认知之上形成的:人们在对事件域中个行为要素和/或事体要素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知识块贮存于大脑之中,知识块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交错牵涉,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其他部位或全身,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转喻现象。”(王寅,2005)笔者认为,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内,用凸出的、明显的、带有标志性的部分去替代整体或者整体的其他部分,它反映了事物本身与修饰词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邻近的。在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中,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洪荒之力”的转喻分析

在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中,就是以转喻构建的。“洪荒之力”中的“洪荒”,原指地球形成以后早期状态,因为地壳运动而产生地震,除此之外,造山运动也引发了多次大洪水。可见,源域――“洪荒之力”指的是强大的自然威力,即大自然的内力。而傅园慧所用的“洪荒之力”中的目标域“力”指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洪荒之力”的原有含义“强大之力”都属于“力量”这一单一的认知域,并不涉及跨域,即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所隐藏的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二者属于“力”这一整体,当人们听到“力”这个词时,(即都是指力量、能力)便激活了人们头脑中目标域的概念。在网络上,如果有人用“洪荒之力”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时,那么就是“不遗余力”,“用尽全力”的意思。

网民对于“洪荒之力”的理解与热衷,主要是由对“奥运”这一特定的事件域中的各种行为要素或者对此事物的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众所周知,奥运比赛受到各国的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代表着世界体育竞技的最高水准。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选手都是各国精挑细选的精英,能参赛的运动员都代表着各国的最高水准,这不仅是个人的竞争,也是国与国之前的竞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奥运比赛的赛场上比赛是非常激烈的,运动员必须拼劲全力,才能获得好的成绩。比赛结束后,傅园慧赛后接受参访时的大口喘气,就可以看出运动员体力的大量消耗,在比赛中耗费了很大的精力。而她对自己所进入决赛表示出的惊讶之情,也让观众了解到比赛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傅所说的“洪荒之力”包含了很多行为要素,通过各个部分的各种行为要素连接在一起,相互联系,引发了网民新的认知,至此,网民头脑中的目标域被激活。转喻这一现象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在“洪荒之力”这个事件域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奥运会、运动员接受采访时的神态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这些特定的事件所形成的认知。而“洪荒之力”这一词,也让紧张激烈的奥运赛场上增添了一份轻松,让观众与运动更关注于体育竞技所带来的乐趣。

四、结语

从以上所分析的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转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认知手段。它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人类的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网络流行词语句子,都是人们在脑海中思考推理得到的结果。在网络语言中新词新句的产生中,体现了人们转喻的思维方式。人们用整体代替部分或是用部分代替整体来表现这一思维方式。网络语言的构成,也深受转喻的影响。人们用更加直观、更具体的词语去表达那些抽象、晦涩的事物。这也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人们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的网络语言去沟通交流,这符合时代的当代网络语言发展的大方向。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语言的产生依旧会遵循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转喻,也依然会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邝霞,金子.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 语文建设, 2008 (8):21.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10-02

“逃离工科”指的是高等教育当中报考理工科的学生人数锐减或者理工科学生毕业后转行不从事理工科相关工作的现象。该词较早出现于日本。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以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入的迅速提高,与泡沫经济相关的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而对理工科报考的热情急剧下降,报考理工科人数从1986年的18%跌倒1992年的12%,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希望到企业生产现场的毕业生比例从1960年的12.2%下降到1990年的3%,日本舆论界则把上述“逃离工科”现象称之为“考生疏远理工科”、“年轻一代疏远技术”。[1]而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理工科特别是传统工科专业报考持续降温,工科毕业生转行的也不在少数。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在2004年9月7日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指出,20年前,中国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占总数的大约60%,现在这一比例已降低到原来的1/3。[2]由此可见,“逃离工科”现象已日益成为国际间一个共同的话题。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金融等专业相比,制造业才是产生财富的不竭源泉,因此,培养理工科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培养“卓越工程师”[3]进行技术开发工作,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大有裨益,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治理“逃离工科”现象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那么究竟如何避免或者缓解“逃离工科”现象呢?除了宏观上扩大理工科高等教育规模、高校扩招重点向理工科倾斜[1],以及国家加大对基础学科学生就业的扶持[4]以外,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以理工科的《化工基础》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来缓解“逃离工科”现象。为了有效提高化工基础课程当中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教师已经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化工素材课件的开发及使用。[5]②改革教学内容,融入科研成果以及结合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如绿色化学等。[6,7]③建立信息化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8]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见习。[5,9]那么除了以上的方法,有没有其他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有利于对知识的长效记忆的形成。

当然,所谓的“网络语言教育法”,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是在对课程熟知的基础上,融合了诸多教学技巧以及自身授课特点,并结合最新时髦的一些网上流行用语开展说教的过程。笔者从2006年开始从事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的教学工作至今,也参加了化工学院举行的“精彩一堂课”的比赛,工作当中逐步发现,由于现在的大学本科生普遍是“90后”,思想比较新潮,思维也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认知面更广,对于化工基础这样一门涉及化工、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工程性质等的基础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一板一眼的黑板板书说教形式,学生往往觉得乏味,对工程概念的理解也不深入;如果单独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又犹如走马观花,学生印象不深。只有结合板书和多媒体,同时辅以流行的网络语言穿插在讲解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日新月异,诸如“正能量”、“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等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但是网络语言是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并非所有的网络语言都适合在课堂出现,如何有效选取与合理运用这些网络语言,不仅体现授课者的智慧,也是一门艺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谈谈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结合网络语言,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特殊精馏中经常提及的是萃取精馏与恒沸精馏,我们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拓展”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同步思考,并在过程中让他们享受这一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形成长效记忆。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1)体系特征:体系1,乙醇-水在101.3 KPa,形成二元恒沸物,沸点78.15℃;体系2,苯沸点80.1℃,环己烷80.7℃,α为0.98

(2)知识回顾:普通精馏分离依据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无法解决体系1、体系2问题。

(3)解决思路:加入第三组分,打破原相平衡,改变原二元系的非理想性或提高α。

3.解决问题。

4.思维拓展。

(1)特征分析:

(2)展开联想:

(3)相关性分析:

(4)拓展分析:

在以上的过程分析与思维拓展的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联想网络中常用的语言,如由于恒沸/萃取精馏均存在加入第3组分改变原体系相平衡的特征,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小三”现象,所以可以把这种特殊精馏方法叫做“小三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将两种特殊精馏方式的原理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当然,思维拓展过程当中也需要注意相关的道德培养,同时可以结合工业流程图等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见识更广,非正式语言毫无疑问也会日新月异。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网络语言,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逃离工科”现象。

参考文献:

[1]刘云.日本理工科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04,(3):7.

[2]刘云.泡沫的破灭:“逃离工科”的苦果——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中国就业,2007,(1):20.

[3]魏昌廷,何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36.

[4]熊丙奇.如何治理“逃离工科”的教育困境[J].教育与职业,2010,(19):84.

[5]安娅,陈卓,秦好丽,胡长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试剂,2010,(8):762.

[6]庞秀言,穆晓楠,孙汉文.改革“化工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化学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5,(5):82.

[7]李运清,娄向东,姜聚慧,赵晓华.化工基础课与绿色化学教育——讲授化工基础课程的体会[J].大学化学,2006,(2):16.

[8]曹玲.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工基础》教学整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49.

篇7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使用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特殊符号,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信息符号及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既有信息传播领域、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框架中的观照,当然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研究。就语言学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点是词汇和非语言交际方面,而且研究中渗透了传播学层面的阐释。在此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对今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1 明确概念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环境中出现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号形式都被限定为“网络语言”。潘美岑在《网络语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从语言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意涵等方面对网络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备被当作语言来研究的合理性。这样从本质上确立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而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多研究者都有具体的阐释。如于根元在《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的定义:“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将网络语言定义为自然语言。之后吕明臣在《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004)一文中,分别定义了网络交际手段、网络符号和网络语言,并指出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用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另一些研究则将这些语言现象定义为网络交际语言,并且从言语交际学、人际传播学等方向进行了分析。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指第三类。它是网络语言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综述的基点。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框架给予网络语言不同的定位,但是概念的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很多文章都从词语的分类、特点和语用规律等层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 网络语言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只有明确类别才能更好的认识和应用网络语言。现有的研究中虽然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很细致,但是大体还是对网络交流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如邬敏(2001)将网络新词语分为旧词新义类、创新类、缩略语类和符号词语四类。孟伟(2002)则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运用归纳了7种:谐音、拼音及拼音的简写、使用数字、图形、同音异义字、象声词表示感情和特有的借称。而柳丽慧(2006)中更将网络语言的造字、造词和表达方式分为11类。其实要对网络语言进行分类,一个合理、科学的分类标准是前提。从网络语言使用的符号系统来看,它包含了字母符号、汉字符号、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再加上将几种符号的杂糅混合使用,可以据此分为5类。而从网络语言的构词方法上看,应分为缩略构词、谐音构词、旧词新义、隐喻造词和将缩略、谐音等构词法综合运用的杂糅构词。其中缩略构词包含英文缩略、拼音缩略、汉字缩写。谐音构词也包含英文谐音、汉字谐音、数字谐音。而通常被成为表情符号的网络词语,因为其是用各种键盘符号采用象形的方式构成来表示交流者的面部表情、心理感受等,所以可以概括为象形构词。这样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问题可以论述的更清晰和明确。同时,由于网络语言大量是由网民在交流中创造的,只要网络交流继续进行,新的网络用语就会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分类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动态的,以容纳新的类别。

    3 网络语言的特点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网络语言的特殊性。毛力群(2002)指出网络语言具有4大特点:快捷、简略;混编、杂糅;联想丰富,思维跳跃、谐音字大行其道。赵越(2000)则提出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等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还有很多,如经济性、可视性、粗俗化、随意性、创新性等。要论述网络语言的整体特征,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其一,从网络语言本身来看,其具有符号化、象形化和简略化的特点。因为网络交流环境的限制,网络语言的构词符号系统必然具有符号化的特点。而为了追求生动、可视的交流效果,为了弥补非面对面交流中传播暗示的减少,网络语言必然具有极高的象形性。至于简略化是网络语言适应网络交际时效性要求的体现。从而也造成语言符号使用中错字多、多义性的结果。其二,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其具有快捷化、个性化和游戏性的特点。网络交际是分秒必争的,网络语言自身的简洁性就带来了使用中的快捷性。而网络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给了网络更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张扬的个性和标新立异的追求就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中的核心理念。同时随意创新、玩笑戏谑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游戏性。

    潘美岑(2002)发现网络语言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效果;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还有经常用重复的方式来表示强调,用大量的拟声词、象声词来暗示说话者的心情或表情反应,对说话的内容有补充、强调或否定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是在网络情景中,这样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涉的实物之间才有关联,所以语境因素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

    4 网络交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首先吕明臣(2004)重点分析了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并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首先在交际功能分布上,网络语言既能完成口语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完成书面语的交际功能。其次,在言语交际行为特征上,网络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它具有视觉性、即时性和非面对面性等特征。朱萍(2002)分析了网上聊天语境的特殊性,指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具有非语言交际手段失效、身份隐藏,参与者群体以青年学生为主这3点特征;交际双方的平等性和身份的隐蔽性造成了语言行为的随意性和语言信息的不真实性,这是网络交际中语言行为的特征。

    同时网络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达到预期状态,也应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交际原则,所以一些学者从语言交际原则出发去研究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林秋茗(2003)就运用语域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格赖斯合作原则以及话轮理论分析了ICQ会话的特点。林文认为网络聊天会话的话语方式是以书面形式使用口语体。而从话语风格来看,网络聊天交际中,人们的社交身份偏向一致性,背离权势,社交态度偏向亲密一端,远离呆板一端。网上聊天的随意性和话题的不专一使其所涉及的话语范围大多属于非技术性的。而礼貌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得体准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点李蔚然(2004)专门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网络言语交际对合作原则中四条交际准则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和补充。

    4·1 关于数量准则,李文提出省约原则作为对其的补充,但省约原则要受到受话人容错能力的限制。而博客cicili-ay136在网文《网上聊天语言交际的语用考察》一文(以下以“网文”一词来代指)中提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问答式对话经常出现,而且往往以被问一方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而提问一方继续追问的方式持续多轮,这样的方式是由于网络交际对于信息数量的要求往往比日常交际要低,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交际中独特准则——简便准则的作用结果。之外李文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造成网络话语的羡余,这是对数量准则的偏离。而网络语言交际的零信息现象则是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4·2 关于质量准则,李文认为网络交际中的虚拟身份或虚假话语是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其实这里的“虚拟”是指交际双方隐去了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身份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网名和IP地址组成的网络身份。而“虚假”指网络交际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即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度,无法证伪。但是即使这样,网络交际中,双方对信息的真实性验证的必要性要求还是要比现实世界小得多。

    4·3 网络语言交际中由“个人现场”的话语带来的话题无关现象是对关系准则的违反。网络聊天中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交流者都可以同时进行“个人现场”的视听活动,所以,发话人可以将“个人现场”的信息内容引入共同的交际话题中,产生与原有话语或交际目的无关的新话语。同时这种话题转换的方式很常见,没有任何语言标志,但是一般交际双方却不会因此中断交流。可见,网络交际中对于关系准则的要求比日常交际要低。

    4·4 网文中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往往因交际双方都同时可能存在其他网络活动而很难持续下去,所以交际双方一般会表现出比日常交际更大的耐心,并通过“哦”、“嗯”等话语来传达谈话可以继续交流等意义。因此,提出保持原则作为对会话原则的补充。

    同时李文还指出在网络交际中礼貌程度较低,一些网络语言中不礼貌的交际辅助手段,将严重污染网络交际环境,亟待解决和规范。

    以上两人的文章对网络交际现象的分析深入透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篇8

网络语言的产生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在当前网络媒体化、媒体网络化和媒体大众化的趋势影响下,作为人们在网上进行沟通的交际符号,网络语言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例如BBS、OICQ、E-mail)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它由活跃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而形成。

目前,网络语言的使用极为普遍,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些人甚至还把是否会使用网络语言看成时尚和新潮的标志,认为在当下,如果连几句网络语言也不会说,就是“out”了,可见网络语言的影响之深。

网络语言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网民们在网络聊天时,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就极尽缩略之能事,创造出了形形的数字化、字母化、符号化的语言形式。以高效和节约为目的,网民们甚至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代替,以至于制造了大量只有“圈内”人士才能理解使用的新词汇。另外,由于网民群落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或者蔑视传统崇尚创新或者标榜个性张扬自我,在网上沟通时会完全不受传统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而使汉语呈现出了“草率化、粗鄙化、游戏化”的倾向。网络语言自产生以来,其利弊得失就一直是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支持者有之,批评、质疑者亦有之。本文将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来谈谈网络语言之变、之弊。

网络语言之“变”

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本是我们每一个使用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网络化背景下,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和沟通所使用的网络语言却把这一原则抛之脑后。为了交流的快捷抑或标新立异,网络语言让语言文字呈现出了一种另类的状态。本节将从规范化的视角直面网络语言的各种失范形式。网络语言表情达意的手段多样,其变异形式形形,与规范汉语相比,其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用数字替代语言文字来表义。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们惯于利用数字的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55(“呜呜”的谐音,表示哭的声音),88(英语单词Bye-bye的谐音),7456(“气死我了”的谐音),584(“我发誓”的谐音)等。

二是自创字母极简缩略形式来表义。类似于数字的运用,字母(包括拼音字母和英文字母)在网络语言中也大行其道,网民自创的各种字母极简缩略形式层出不穷。例如,BT(“变态”拼音的首字母),PMP(“拍马屁”拼音的首字母),PLMM(“漂亮妹妹”拼音的首字母),BF(boy friend的首字母,即男朋友),IC(源自I see,即我明白了),IDK(源自I don’t know,表示我不知道)等。

三是用符号替代语言文字来表义。多以符号的叠加表示某种特定的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 -”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T T”表示“流泪”的表情。用符号来替代汉字的多与谐音有关,如“=”表示“等”,“**”表示不雅语言,“o”表示“哦”等。

四是用近音或合音形式来替代规范形式。由于受方言或连读的影响,出现了诸如用“粉”替代“很”,用“稀饭”替代“喜欢”(很多方言中H、F不分);用“酱紫”替代“这样子”(“酱紫”是由“这样子”速读连音而成的),用“表”替代“不要”(“表”念的比较快的时候,听起来就像“不要”)等形式。

五是滥用同音随意替代。如把“帖”写成“铁”,把“密码”写成“密马”,把“打雪仗”写成“打雪丈”,把“依依不舍”写成“衣衣不舍”,更有甚者,把“发愤图强”写成“发粪涂墙”等。

六是改造或附加传统旧词的意义。如用“打铁”表示贴帖子或在BBS上发表文章;用“造砖”指认真精心地写;用“灌水”表示篇幅过长但言之无物地随意写;用“隔壁”表示相邻的论坛;用“大侠”表示网络高手;用“恐龙”指称丑女;用“青蛙”指称丑男。

七是滥用构词缩略法。如用“神童”表示“神经病儿童”;用“蛋白质”表示“笨蛋++神经质”;用“白骨精”表示“白领+骨干+精英”。

八是句序零乱。汉语句子的一般次序是主+谓+宾,在主语和宾语前面可加上定语,在谓语前可加上状语,后面可加上补语等。而网络语言的语序却常不受限,省略、倒装或其他奇特句式时有出现,如:“— 不要忘了伊妹儿我!”“……先(走先、起先)”、“……都(你们去吃饭都?)”、“……的说(今天晚上谁去看电影的说?)”。

九是火星文抬头。火星文作为一种极端的网络语言形式,它通常由符号、字母、数字、繁体字、冷僻字或汉字拆分后的部分或插入英文、日文、韩文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甚至图画组合而成。作为“反汉语传统”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火星文惯于采用混搭的方式布局谋篇,如1切斗4幻j,b倒挖d!(数字、汉字、拼音和符号的混搭)— 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网络语言之“弊”

通过对以上各种变异形式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网络语言在网络平台上交流的快捷和些许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它们的弊端甚或是流害。以下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中所流行的字母化现象打乱了各种文字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汉字的本质属性。世界上的文字主要可分为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两大类。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每个字母都有确定的音值但没有意义。语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如汉字。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汉字的形体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形音义的统一体。可见,文字之间的界限主要就在于其基本单位是否表义这一点上。可网络语言中的字母都一个个披上了表义的外衣,拿上文提到的实例来说,在“BT”组合中,“B”指示“变”,“T”指示“态”,在“BF”组合中,“B”指示“男”,“F”指示“朋友”,这显然不符合字母只能作为表音符号的特点,而且同样的一个字母,一会儿用作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BT中的B),一会儿用作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如BF中的B),使用极为混乱,让人无所适从。

数字本是一种计量单位,与汉字的表义功能相去甚远,但一些网民却故意将数字通过谐音和汉字捆绑起来,如用“0”表示“你或您”,用“1”表示“要”。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用数字表义问题很多,一方面,数字在与汉字相比附的时候大量引入方言的发音。诸如将“0”比附“你或您”就是方言中“n、l”不分的产物;“4”能够兼表“是、死、世、誓”也是“s、sh”不分使然。“n、l”不分、“h、f”不分、平舌卷舌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这些都是方言中发音的弊病,是学习普通话必须克服的问题。网络语言中的这种以数字谐音表义的做法显然是明知故犯,如果任其发展,恐怕是不但方言区的人会消极对待推普工作,就连那些说得一口标准普通话的人也不知何为标准了。显然,这与我们当前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与用字母表义类似,用数字表义也会出现大量一对多的情况,如在“886(拜拜了)”中“8”代表“拜”,在“5871(我不介意)”中“8”代表“不”,在“584(我发誓)”中表示“8”代表“发”,数字“8”似乎成为“b”、“f”充当声母的汉字代言人。这种随意性很大、没有严格标准的现象是对符号表义确定性的破坏。

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也是网络语言的一种时尚。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成为情感符号也不能不说有一定新意,如“O.O”表示“惊讶”的表情,“^-^”表示咪着眼睛笑。问题在于大部分符号组合的形态却让人摸不着北,如用“: - ”表示平淡无味的笑,“|-P”表示捧腹大笑,“: ) - -”表示大笑,“: - (*)”表示恶心,想吐。这样的让人匪夷所思的表义方式,除了增加人们记忆的负担外,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言。

另外,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一些粗话、脏话多与字母、数字和符号有关,例如:SJB(神经病)、469(死老狗)、@%&$$%&(骂人的话)。作为藏污纳垢的躯壳,我们实在应该控制甚至杜绝这类语言形式的使用。

利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替代规范字词,如用“密马”替代“密码”,这也是不符合汉字本质属性的一种现象。前文已经说过,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作为表义系统的文字,它的形体大多包含了某种特定的含义,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内涵深邃的图画”,所谓以形表义,造词的理据性说的就是它。而网络语言中利用语音上的关联随意更换字形,将汉字当作纯粹的表音符号,这显然是对汉字本质的亵渎,伤害了汉字作为一种表义文字的尊严。这一情况如不加以控制,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人们对汉字字形的把握,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等书写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根据教育部一项对平常手写时“提笔忘字”情况进行的网上调查,投票结果显示:“经常,好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的人数占45.2%;“还好,稍微想一下就能记起来”的占41.2%;“基本上没有”的仅占13.6%。被调查者大多是年轻人,足(下转219页)( 上接151页)可看出现在年轻人对汉字的生疏程度。得到这样的调查结果,网络语言的滥用难咎其责。

有些人说,不少网络新词汇是由输入法的不够完善导致的,如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时,明明想输入“大侠”,输入法呈现的首选项却是“大虾”;想输入“同学”,却出来的是“童鞋”……将错就错吧,就这么流传开了。尽管如此,随着输入法的不断完善,这样的问题会逐步得以解决的,如果我们仍旧抱守那些新造词不放,就是以讹传讹了。试想,用“点心局”代替“电信局”,把“你猜”写成“你才”,是不是会混淆视听,造成人们交际的障碍呢?

从构词方式上来分,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是只有一 个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以单音节为主,也有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例如:马、崎岖、橄榄、蝴蝶、咖啡等等。蛋白质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属于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单纯词。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它包括并列式、偏正式等八种形式。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的区别在于:单纯词的每个音节不能单独表示意义,只有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意义。而合成词则不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表示意义。就并列式合成词来说,其整体意义大致相当于各语素意义的合成。在网络语言中,一些新新人类把“蛋白质”曲解成“笨蛋、、神经质”,其错在三:其一,把作为单纯词的“蛋白质”当成合成词来使用,这显然有悖于汉语的构词法;其二,即使姑且允许其转用成合成词,根据并列式合成词整体义的构成特点,“蛋白质”也应是“蛋”“白”“质”等几个语素义的合成义,而绝不会是“笨蛋、、神经质”的合体。可见,蛋白质的如此新义完全是某些人牵强附会滥造出来的,而这种生造词义的方法,不仅伤害了汉语的词义,还破坏了汉语原本应有的语境。其三,它和前文提到的词义改造的实例“恐龙(指称丑女)”“青蛙(指称丑男)”一类,都是对别人的讽刺和挖苦。有些人还为其护短说这样的指称方式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避免了用词的露骨,它比起直白的攻击要委婉很多。而实际上,这种隐语式的称谓和谩骂方式其伤人的程度可以说比直白的攻击有过之而无不及。直白地挖苦攻击人会遭人谴责而不得不收敛,而这种隐语式的“新发明”却披着玩笑的外衣而能大行其道。如果按照“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逻辑来推断,一旦这样的极尽挖苦和讽刺之能事的词语传播,网络上的口水仗势必愈演愈烈,唾沫星子横飞,泱泱文明古国,哪有文明可言。根据语言类型学分类,汉语属于孤立语。由于汉语缺乏典型的形态标志,它不能通过词形变化(即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必须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因此,现代汉语的语序是相对固定的。但网民们在使用语言时却随意拿捏句子成分,制造了一些不规范的倒装、省略和欧化句式,这显然是无视汉语本质属性的做法,长此以往,贻害无穷。

火星文是网络语言中对规范汉字的使用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文字形式。它以制造交际障碍,标榜言语社团的小团体性为目的,肆意以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怪字、外文字、繁体汉字、异体字等来向规范汉字发起挑战。我们都知道,汉字不仅是书写汉语的符号,同时也是汉文化的承载者,它一直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而在火星文的世界里,汉字书写从形式到内容都被空前颠覆了,在这里,汉字变成了可随意肢解或嫁接的音节符号,成了被恶搞的对象,造字理据、文化内涵、遣词造句、推敲琢磨、逻辑推理统统被抛置脑后,所有的一切都堕入一种去价值的文化心态里。如果让这样的一种语言形式流传开来,汉字就将不再称其为汉字,而一旦中华文化的载体一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华文化也就岌岌可危了。

结语

语言是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一个民族要安身立命,母语是根本。面对当下语言文字应用中各种失范的语言形式,我们除了要看清其本质、预知其危害外,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开展网络语言的规范工作:

篇9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网络语言的研究成为人们探索的一个新领域。作为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言经济学中的“经济原则”这个术语最早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e Martinet)在其《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来的。此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交际中的语言单位(指符号、音素),由于人在各方面所表达出来的惰性,要求在语言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是比较习惯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为了满足言谈互动时的经济原则条件,语言表达会逐渐导向简约化,最为明确的证据就是语言形式的固定化与说法的俗成化。

语言简约原则是英国语言学家莱文森(Levinson)在1987年提出的,是社交经济理论当中的概念之一。简约原则的观点是:人们在言谈对话当中,为了达到语言传达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使用最接近的说法,也就是差异性最小的说法来传达最大的信息量。为了掌握发言权,只有用最短、最有力的说法来表达,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传达信息的任务,进而掌握发言权。为了社交礼貌或社交互动,言谈的隐含性随着双方关系而调整,也就是说言谈言语形式的长度与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成正比,关系越近言谈形式越简约。

一、网络新词汇遵循“经济原则”和“简约原则”的特点

由于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的母体,因此传统语言的语用理据也适用于网络交际。此外,由于网上交际的特殊性,网络语言遵循经济原则和简约原则还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信息减缩

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要求网络语言必须遵循“经济原则”和“简约原则”,最大程度地对已知信息进行缩简。在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里,时间就是一切,交流变得简约化。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网络交流中,人们注重的是信息传递的效率,突出有效信息。略去不必要的多余信息,是这类交际的特点。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例如,在输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汉字,缩略语代替单词,出现大量字母词等(例如,现在大多数网友在网上聊天时用“AUV”来代替“哎呦喂”,用“LZ”来代替“楼主”)。总之,速度是第一要务,只要不妨碍沟通就尽可能地简化在键盘上的操作,这就是为什么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赋予特定内涵的原因。

(二)语体的混合和特殊符号的产生

网络语言是用手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书面语言。但同时,网民们在线交流时是脑子里想到什么就马上打什么,加上追求输入速度,表达时基本上是一种没有经过很好整理的口语。这种情况也形成了网络语言的最大特征,即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殊语言状态。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交际大多既听不见声音也看不到表情,网民们就特别需要利用键盘符号的象形性来表达交际人在言谈时的神态表情,于是便出现了情感符号这种新兴的交际符号系统。情感符号的流通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构成越简单、越接近原始图像的情感符号,采用的比率就越高。现在网上流行的情感符号,大都具有这种特点。例如:用“囧”来代替“窘”,用“O(∩_∩)O”来表示“开心”等。

(三)大量谐声字词的产生

尽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语音聊天成为可能,但是就目前来讲,网上交流大多数还是采用打字这种方式。对很多网民而言,打字毕竟没有说话那么直观。因此,从经济角度出发,也为了使网络交际更富有人情味和形象性,网民们就创造出许多局外人不好理解的新词。另一方面,“网虫”们多有网瘾,一旦登录因特网,马上精神亢奋、思想活跃,而不熟练的打字技能直接影响着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交流。因此,在线交流中他们就有意无意地“创造”了大量的谐音、缩略型的网络词语,起到了简洁、形象、幽默的效果。例如:

1.网络热门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并非一匹神奇的马,而是它的谐音“什么”的意思;“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神马都是浮云”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叹之意。

2.大虾:“大侠”的通称,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高超的人,一般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

3.“XX控”中的“控”是英文“complex”的音译,即情结,表示极度喜欢的意思。如“微博控”指的就是特别喜欢玩微博的人。随着微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见面就聊起微博。但由于迷恋微博,网友中出现一大批“微博控”,他们没日没夜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个小时,甚至放弃睡眠时间。

4.“你out了”里的“out”指的就是“out of time”的意思,指“过时、落伍、外行”的意思。

(四)借代的广泛使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89-01

众所周知,所谓网络交际语言,从广义上是指网络时代跟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交际语言指的是一种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网络交际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网络语言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偏离现象。本文主要是探讨狭义的网络交际语言的偏离现象及其原因,,以加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促进汉语言规范、健康地发展。

一、引言

语言偏离,也被称作语言变异,它是指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在现实生活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交际的普遍,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网络交际语言的规范性做一个探究是有必要的。

语言偏离的种类很多, 其中,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其分为: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等。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避免令人不快的或不便明说的表达,使语言变得含蓄、中听,交际者常常选用各种语言偏离形式,以此达到话语缓和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从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义偏离的语言现象对网络交际语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网络交际用语与语言偏离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更好的进行交流。

二、网络交际语中语言偏离现象

(一)语音偏离

众所周知,网络交际包括无声交际,即用文字符号进行交流;同时,它也包括有声交际,也就是所谓的语音聊天。但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网络语言都是具有语音特征的。网络语言的语音偏离主要表现在其谐音偏离上,它具体体现在数字谐音以及组合谐音的偏离上。

1、数字谐音偏离

这种数字谐音偏离在网络聊天中也是很常见的,特别是情侣之间是比较常用的。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530(我想你)等等。这些数字谐音的偏离使得人们说话表达比较含蓄而又产生乐趣。当然,不仅仅是情侣之间,普通的网聊也会有很多数字谐音的偏离现象。如,536(我闪了)、886(拜拜了)、94(就是)等等,在网聊中这些用语很有趣。

2、组合谐音偏离

组合谐音偏离是指由数字,字母,汉语,英语或符号组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词意的具有谐音特点的现象。这也是网络交际语中比较普及的语音谐音聊天方式。常见的有:B4(before),3Q(thank you),我I 你(我爱你),有事E我(有事发邮件给我),小case(小事一桩)等等。

(二)词汇偏离

在网络交际语中,词汇偏离的运用很广,其种类很多,但本文主要从词性偏离和词形偏离两个角度来说明。

1、词性偏离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一般形容词、动词以及名词都有自己的规范的用法。但有时候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用法及含义。看下列网络语言中的词性偏离现象。

例A:“哎,eternity是什么意思?” B:“等等,我帮你Google一下”。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Google”原本是名词的,但这里用做动词了,名词词性转为动词词性,并且在网络中传播较广,逐渐得到网民的认可。

2、词形偏离

词形偏离,在网络交际语中的运用是比较活跃的。词汇的词形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新奇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以汉语为例,汉语中有不少词已经转化为可以接受的缩略语形式,方便网上交流,如:GG(哥哥),TMD(他妈的),与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英文缩写相同; SK(烧烤),GXGX(恭喜恭喜),等等。这些词语大都是利用拼音的首字母缩略而成。在网聊中是比较受欢迎的。当然,在其他国家语言中这些也是常见的,比如说日语:KI=カラオケいきたい (想去K歌);MA=まじありえない(麼可能?);CC=超かわいい(超可愛)等等。

3、语义偏离

众所周知,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语言会随着语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很多词语,我们从小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随着交流的增加以及交流方式的改变,我们熟悉的词语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网络语言世界里,这些是很普遍的。比如有两个好友网聊中说到:

A:“哥们,我这次雅思考试又泡汤了。”

B:“没关系,咱是什么?是“小强”,一次考试哪里能打败我们,你说是吧?”

上述对话中,“小强”,本意是指“蟑螂(Cockroach)”,亦称黄婆娘,它是一种有翅膀却不善行的热带或亚热带昆虫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昆虫,据说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10天,其生命力可想而知。然而,它却有了新的名号“小强” 。它是指具有顽强精神,决不放弃的人。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帅哥不叫帅哥,叫——摔锅;老婆不叫老婆,叫——领导(LD);吃惊不叫吃惊,叫——寒等等。

三、网络交际语中语言偏离现象的原因

网络语言之所以发生偏离,是有很多原因的。在这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网民社会心理需求,以及网络交际方式的改变。

(一)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很明显,网络交际语言与人们日常会话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它不需要面对面的交谈,而是需要通过网络。它是靠键盘输入文字或符号来表达出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的。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里数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发话人的话语应该做到以最简洁的方式来提供最多和关联的信息,也即要“言简意赅”。 网络语言刚好具备这一特征。所以,在网聊过程中语言的偏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网民社会心理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是一种虚拟的交流舞台,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自由化等特点。这些是比较符合网民的心理需求的。新一代的网民尽情地利用这些网络特征,在网聊中凸显个性,彰显自我,尽情挥洒自己的豪言壮语以及抒写自己的人生情怀。对此,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交际舞台,标新立异,彰显自我,将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或词汇用语等等“改头换面”,使之“焕然一新”,在网上流传下来,甚至普及到生活中去。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像“东东”、“PK”、“粉丝”等网语现在不是经常被用到吗?

四、结语

网络交际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发展是迎合社会交际发展需要的。因此,网络交际语言的偏离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它不仅丰富了网络交际语言的表达力,而且它适应了网络语言发展的需要。因此,熟悉和掌握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能能使我们更好的加入到世界网络交际中去,这样网络交际用语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普及,它的发展将会更加充实、完美。

参考文献:

[1]Pop.网络语言大全[EB/OL].省略, 2006,03,15.

[2]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EB/OL].china-language.省略, 2004,01,20.

[3]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5(2).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