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音乐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篇1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要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

所以,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初中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要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探索、共振、共学,强调以美育人,把音乐课设计成充满着美的创造性的课,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初中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决定了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那么就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判断是非、识别真伪、区分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

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作用,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情感、思想、意志、性格等等。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如果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的教学,那就是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从战略的高度,从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出发,教师需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三、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有效教学观。要从科学教育学的高度探讨包括引进电脑技术在内的教学设计技术,追求“高效教学”。

2、学生进步观。教师是为每个学生的进步而教学,每个学生进步与否是衡量教学优劣的尺度。

3、教学媒体观。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让学生借助教材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概念、认识的手段或媒体。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过程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创立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篇2

教学目标:1、通过观摩,学生能了解中学音乐课“音乐与戏剧”模块如何组织教学。2、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评价《京剧的行当》这节课。3、通过评课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京剧的行当》教学光盘。

教学重点:观摩并运用所学知识评价《京剧的行当》课堂教学。

教学难点:运用新课程理念评价《京剧的行当》课堂教学。

设计理念:

《中学音乐教学法》作为音乐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音乐教育学的一般特点,概念具体、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它的理论部分是一般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巧课的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也不大愿意投放精力的一门课程,不仅教师教起来不容易,学生学起来也深感枯燥。针对这一状况,在系统教学完《中学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以后,我设计了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观摩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这六个不同的模块去感受中学音乐教学,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音乐教学原则、中学音乐教学模式、中学音乐教学的领域及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

2、引入新课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中学音乐教学法》的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观摩阶段的学习。

二、简单解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审美为核心包括教学内容的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包括教学方法要具有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还包括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觉环境、视觉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让他们通过音乐学习,能够感受和体验到快乐,在快乐当中进入音乐学习。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在每个学生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同时,也要有他个人的特点,同时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到快乐。

(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五)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不仅包括音乐教学领域的综合,还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三、请学生带着思考题观看教学片《京剧的行当》

思考题:1、本节课运用了什么教学模式,体现了哪些音乐教学原则?2、哪些教学环节渗透了什么新课程理念?

四、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

围绕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谈谈感受和看法,教师不作统一,不求标准答案。

五、教师重点讲解

(一)“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内容

第一,戏剧鉴赏和戏剧常识。第二,戏剧表演。第三,戏剧创编。(二)“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特点

1、以学生的表演为中心。

戏剧的其他艺术成分,只有在表演中才能获得生命。戏剧表演的特点,一是表演者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创造工具,通过台词和动作表演剧情;二是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同观众的不断交流,表现为表演者的创作过程与观众欣赏过程的统一。

2、加强“音乐与戏剧”的欣赏内容。

“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加强戏剧欣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戏剧表演 (包括现场观摩和录像观摩),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理解各类戏剧作品,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提高戏剧鉴赏与评价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3、对表演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欣赏内容学习的基础之上。

通过大量的欣赏和观摩,能够积累起丰富的戏剧表演体验,这无疑会对学生的表演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京剧的行当》这节录像课的内容进行网络式整理,使中学音乐教学过程、原则和模式这些知识点一目了然,使学生对“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有更系统的掌握。

(四)用新课程理念评价《京剧的行当》这节录像课。

六、师生小结

学生谈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感受。

篇3

双语教学通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常其中一种为母语,而另一种语言为外国语(在本文中设定为英语)进行具体学科的内容教学。通过具体学科内容的学习以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达到专业能力提升与专业英语训练相融合的复合教育。双语教学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教育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国外相关论述有:

Taylor,D.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a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A.G. Reynolds (ed.) Bilingualism, Multicur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11;Brinton, D., Snow, M.A., Wesche, M.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New York: Newbury Housre, 1989;Snow, M. A., D. Brinton,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White Plains, NY: Longman,1997;Mohan, B,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986

相对于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总体起步较晚。双语教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逐步开展了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但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研究目前显现出研究层次较浅,实证研究不足,学科不具体等问题,其中以音乐学科单科环境下的双语教学研究及实践尤其匮乏。目前已有的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外双语研究的介绍述评,如袁平华、俞理明合著的《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袁平华著的《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双语课程模式探讨,如成晓毅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康淑敏著的《从教学语言运用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以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为例》;语言学研究及其教学研究,如邹天伦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中国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如朱晔著的《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张同利著的《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郑大湖著的《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以及将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作为英语课程的延伸研究,如杜鹃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音乐英语的教学思考》,姚兰著的《音乐院校大学英语微课实施构想》等。而关于音乐学科双语教学学科特性,以及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与体现,及其实证研究的论证却是寥寥无几。目前已有的相关论著仅有邹天伦(2007)著的《英语音乐文献翻译与思维学》,郝苗苗著的《音乐英语技术类文献词语翻译问题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汉译本译文商榷》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英语文献的翻译研究, 而赵琳著的《ESP理论视角下的音乐英语教学》(201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涉及音乐院校双语教学研究, 但仅仅就广义层面上论证了必要性, 以及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通用英语的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对教材构建中的学科特性以及课程实践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与论证。总体而言,现有音乐学科双语教育研究薄弱,较深层次的研究进展缓慢;非材料性理论研究占绝对多数, 实证研究匮乏;双语教学研究较为笼统,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各环节实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我国音乐学科双语课程的相关教材相对十分匮乏。目前仅有四部教材,分别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张伯瑜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靖宁、李庆瑞(2002) 编著的《音乐专业英语教程》;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李亦雄、耿悦(2004) 编著的《音乐英语》;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缑斌、王中锋、董桂晔、郑玉章编著的《音乐英语》。四部教材均采用涉及音乐题材的相关英文阅读节选,配以生字表和文字性课后习题的形式, 教材的编配设计显示出明显的语言学特征,而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体现不足。

二、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学科特性与教学设计

(一)从教学角度看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

音乐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表现在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注重听觉体验和聆听过程;音乐本身的进行发展具有必然的内在邏辑;经过高度发展衍生的乐谱文献版本;以及音乐随着文明的发展与演变,专业词汇在完备扩充中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变迁。

(二)学科特性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以学科特性作为主要依据在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区别于普通英语课程,十分重要。教学中所涉及的英语本身不是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提高课程的综合价值。教学设计应尽量保留使用音乐的语言来解决音乐学科的问题。探索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案,建设注重学科特性的音乐双语教学体系,将具备学术与实践上的双重潜在贡献:1.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在音乐学科单科环境的具体研究, 拓展研究领域和提升研究层次;2.对音乐双语课程体系的学科特性展开研究、提出建设性方案以突破现有教材较笼统的语言学局限;3.以单科学科环境为前提, 通过实证研究深化音乐双语课程体系, 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方案;4.为音乐学科双语教学主体研究积累一手的研究笔记。

(三)關于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中注重听觉体验

所有关于音乐的理解的文献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你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关于音乐的书籍就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如果你希望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聆听音乐更好了。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聆听音乐。[1]聆听音乐是音乐学科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式。音乐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出来,聆听的过程使音乐从抽象客观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主观的心理反应,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感受与认知音乐的过程。

2.在教学中注重乐谱的阅读与甄别能力

乐谱是音乐的语言。乐谱包含并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如作品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连断语气,句法走向,同时又涉及调式和声,曲式结构,复调对位,声部配器等复杂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一起成为一部作品,乐谱本身即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音乐学科的专业问题,而不是语言学或其他学科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乐谱作为主要教程能够更直观的保留和使用音乐语言,以便更有效的促使课程解决本学科的专业问题以及保留音乐学科的学科特性。音乐语言既抽象又十分具体,音乐语言在遵循逻辑进行的前提下,在必要情况下也有可能脱离这些规则,以满足戏剧性发展和强烈情感的表达。阅读音乐语言本身的能力是音乐学科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另外,音乐传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衍生出多种类别的乐谱版本,主要分为净版(Urtext Edition),手稿版(Facsimile Edition)和译版(Interpretive Edition)。不同版本的乐谱哪怕在同一首作品上相互间也会有些许差异,各个版本使用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乐谱版本的比较分辨是音乐专业人才有效研读乐谱的重要保障。

篇4

在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创作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利用合理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一名中学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研究音乐教学的策略时,必须对教学环境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又要如何去利用好合理的教学环境?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环境的具体功能?对此做出一些简单的论述。

一、音乐教室的环境设计

音乐教室是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设计,对学生心理影响作用很大。音乐教室室内环境设计要遵循增强特性的原则,即增强或突出某些有意形成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来影响教学活动及师生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音乐教室的设计,除整洁舒适、色彩鲜明、教学用具各得其所外,最重要的就是营造一个浓厚的音乐氛围,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进入人为优化的情景,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形成一股向着教育教学目标整合的力量,深深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音乐教室的墙饰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和接触到的事物,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创设一个新颖美观的墙壁天地,以激起孩子唱歌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室内外设置音乐角,为学生提供简单的音乐知识海报,多个伟大音乐家的格言,学生只要一走进音乐教室就会有一种音乐的氛围,使学生各自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

二、网络音乐环境设计

21世纪音乐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转变与发展。对于进行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一方面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素质带来了挑战。

在电子琴、钢琴的教学中,可利用带平台的摄像枪、闭路电视系统,对学生进行现场范奏,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范奏。同时,互联网带给了我们非常有利的课外学习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世界音乐现况的大巡游,为我们进一步扩展视野带来了机会。由于有了多媒体计算机、控制平台、网络服务器等硬件条件,一部分音乐教学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完成。目前,国内很多音乐教师都在动手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但是由于计算机方面的技能还不是很娴熟,而且在制作课件时耗时挺多,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另一方面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积累了大量音乐教育的宝贵知识。对于要进行终生音乐教育,或音乐知识、技术的提高,远程音乐教育为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爱好者完成了音乐学习梦。

三、师生交流环境的设计

新课改中的音乐课堂和音乐教师应该向着什么样的趋势发展,学生的教学环境又是如何对待学习交流中的环境问题的呢?这些在现代教学环境设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的格局,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素质

教育的要求。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无限主体转化为有限主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放在重要地位,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

能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轻松活泼、身心获得充分愉悦的课是每一个学生都十分向往的,也是音乐课程中,必须让学生享受的。因此,请不要吝啬您的微笑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你的人格魅力,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做人。现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位置的各种排列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频繁互动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应用。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要讲究艺术性,在诸多艺术课中,对人类影响最大、最广泛的是音乐艺术,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力量和无比的艺术享受,还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设计一个舒适、合理的教学环境已成为我国现代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方案。目前,我国对音乐教育、全民素质教育下了很大的决心,也加大了实施力度。这种趋势必将带来音乐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乃至整个音乐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音乐教育必将实现信息化、科学化的宏伟目标,把中国音乐教育推向一个历史的新高峰。

篇5

初中音乐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来看,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新颖独特,能够体现出教材的特点及教师的创意,教学手段必须简洁有效,符合学生们的情趣爱好,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充分发挥出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的教学设计新理念

作为课程设置的灵魂和支点,课程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理念作为我们对于事物显示状态的分析和展望,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课程的理念通常蕴含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音乐课程在新课标指导下提出的基本理念既能够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观念,又应该作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支撑和依据。

二、对初中音乐课程价值的理解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仅仅是让学生们懂得聆听的“独奏者”,教师必须要切实地放下身段,以平等和民主的姿态精心了解学生们的所思和所想,要善于营造出一种自由宽容的课堂氛围,积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于音乐的欣赏及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教学活动,比如说学生合奏、独奏比赛以及听声辨乐器等等,充分发挥学生们对于乐器的了解程度和操控能力。

三、初中音乐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以主观经验进行教学设计

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喜欢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说在进行歌曲教学之前,都会先进行歌谱的教唱,在识唱曲谱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有能力将重点和难点都成功解决,而在进行音乐作品的听赏课堂中,教师一定会先介绍作者,让学生们了解到音乐的创作背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歌曲的难易程度都是不同的,诸多的因素会导致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多教学环节都是必须的和有效的。当细节的因素对作品的赏析和呈现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就显得多余了。教师应该结合特殊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们的求知需求。

2.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设计

在音乐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为了呈现出更加具有观赏性的内容,让课堂更加好看,设置了一些并没有实际作用的环节。比如说,有些歌曲通过重复播放就能够使同学们学会,可是为了达到规范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导入,就必须要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歌词和节奏,这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表现,教师其实可以在每节课上都设置一些不同形式的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为审美核心,培养学生学习乐趣

音乐审美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其实音乐是一个十分有厚度的学科,我们在进行基础技能和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艺术审美体验当中,整个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的共同体验和享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欣赏课,在课上播放一些传统的经典音乐,比如说《二泉映月》和《高山流水》以及红歌欣赏等等,帮助学生们领域音乐的美妙,让学生们爱上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2.以全体学生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重点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音乐潜能的开发,从中获益。音乐课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权利来表达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学生们应该享受音乐,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音乐舞会等等,让学生们有机会交流音乐,参与到音乐中。

3.以音乐实践为重点,鼓励学生们创作音乐

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课程,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在音乐课堂上设置一些音乐活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创作,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环节,让学生们自由地在讲台上唱出自己的作品,不仅能够激活课堂的氛围,也给了同学们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4.以学科综合为方向,弘扬中华民族音乐

音乐教学容纳了不同领域的音乐风格和形式,同舞蹈、影视、戏剧和美术之间都有巧妙地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综合音乐为教学主线,多多融合一些民族的音乐,包括传统红歌的推广和民族乐器的演奏等等,为学生们提供各种音乐素材,使它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音乐的沐浴中感受到民族的深厚文化,音乐教学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合理的变革,使音乐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得到不断创新。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对教学进行设计,也就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总结,坚持创新,遵循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把握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利用各种原则不断加强音乐课的教学设计,多创造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琦. 初中唱歌教学中情感目标制定的调查及分析[D]. 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篇6

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最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互动,可以让高中学生通过音乐了解美,并且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带动学生的性格养成,目前由于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进行,所以通过此举措做好创新培养对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能力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现状

第一,由于高中音乐教材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匹配度比较低,所以学生较难的通过高中音乐课养成完善的人格模式,由于高中教材中缺失教学的实际状况,多数教学都是大班统一开课,相较于国外的高中音乐教学更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衔接性。我国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地位靠后,这是由于社会不重视高中音乐课程,导致教学方法方面教材的编写和方法动力缺乏。由于音乐教学不作为主流的课程内容,所以像国外那样由专门的音乐专家和教师同步完成教学大纲编写的状况鲜少出现。

第二,当前我国高中的音乐教学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着明显应试教学的痕迹,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开展,但是在此教师没有意识到一点,加之音乐课程是不同于理论份额的学科,如果运用低效的教学方式收效也甚微。换而言之,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大大减弱,教师是为了应试而教学,所以有时候会给学生灌输乐理方面的知识,导致该学科的艺术性降低,学生在没有获得较好艺术性培养的前提下,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性。

二、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师观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音乐教学设计开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即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由于音乐融合时间和情感,所以学生在良好学习气氛的带动下能够将音乐的美展示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快乐。为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一,学校需要从领导层方面重视音乐教学,不要将音乐教学看成是“副课”,要将音乐看成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课程,学生如果感觉学习很累,那么可以借助于音乐愉悦自己的心情,减缓身体的疲累。第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一旦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都要将考上大学当成自己奋斗的理想,导致学习更为紧张,学习压力也会日渐加大,如果能够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那么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由此学校减少或者取消音乐教学的方法就不是很明智,教学可以通过音乐了解学生,逐步走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活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就音乐学音乐,需要通过音乐学习美术、舞蹈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形成互助学习理念,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关系。比如教学中讲授有关《民族乐器》这一章节相关内容的生活,要围绕着民族乐器做好教学内容研究。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初期需要给学生传授绘制或者制作乐器的技能,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不断的模仿乐器的发声技巧。但是教学时要明确该项技术的完成要有专业的艺术知识,通过技能、审美能力等要素的培养,给学生设计出美观、大方的乐器,让学生感受到高质量的学习态势,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中,通过想象、绘画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并发挥学生的个人所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项目。学生通过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生龙活虎”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主导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三)实施多元评价,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教师在教学设计开展中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带动学生的各项能力,目前高中音乐教学中,不能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对学生积极和正面的评价,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并且在满足学生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所在,这不仅有助于教学兴趣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无论是优等生还是有待改善的学生都要做好自我评价,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在阶段学习中是否取得过进步,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举措,并且学生在此触动下也会努力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获悉,新课程改革在新形势下需要结合高中音乐课程创新教学理念,一方面兼顾教学目标,另外一方面提升教学效果,让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变化,由于课堂教学形式中的多样化实现有较多的困难,所以关键是要通过纠正原有的教学设计中的偏颇带动高中音乐课堂的发展,这是提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19-01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而音乐艺术形式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的广泛应用等等,都对我们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探求适应时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当代音乐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文献[1]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进度、教学气氛等各种因素上进行优化控制方面简单浅显地对音乐教学最优化作了探讨。文献[2]借鉴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如何实施音乐教学过程最优化方面,从任务规划、优选方法手段、教学内容、课堂结构和教学节奏进行纲要性的论述。

二、研究方法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最优化就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从实际条件出发,主要通过音乐教学目标最优化的确定、音乐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安排、音乐教学策略最优化的选择、音乐教学评价最优化的开展,来对教学系统中的各教学要素子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和控制,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制定的音乐教学实施方案的系统计划过程。

三、对策设计

(一)目标的确立

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最优化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强调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学目标无需结果化或是难以结果化,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确定的音乐教学内容下,要对内容进行分析处理,以充分发挥内容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提高教学效率。

1、分析内容

第一,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第二,分析相关的音乐家及作品创作背景。第三,关注音乐作品的创作价值和艺术特色。第四,注重对音乐作品的直接体验与感受。

2、安排教法

在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规划的同时,还要适当地考虑呈现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知识技能型的教学内容,宜采用讲授法,人文内涵的教学内容,宜采用交流法、讨论法等;另外,由于音乐的特殊性,更应注重对音乐作品的聆听,以获得本人直接的体验。

3、结合现实

围绕教学目标,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补充讲解一些有关的、必要的新的音乐发展动态、新闻,音乐信息及乡土音乐等,将音乐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

(三)策略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体验型

体验型的教学方法,是以音乐感受为主,通过聆听、体验、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鉴赏音乐的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2、实践型

实践型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感受、体验、理解、表现、创造、评价音乐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音乐基本技能,进而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3、效果评价

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容除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这就要求评价项目指标应注重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四、结论

篇8

问卷中,用人单位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对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加强幼儿音乐活动教学法的学习。

2.加强声乐、音准训练。

3.提高弹唱能力。

4.音乐特长方向班的学生培养应全面,不能只擅长音乐这一类课程。

意见中的第一点就直接指向学生的幼儿活动课教学能力的培养。试想,即将按照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来设置的音乐活动设计课程,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仍然不能得到锻炼,不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幼儿音乐活动设计课程的界定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采用的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①

在“十二五”北京市重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由幼儿园音乐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化而来的音乐专业课程被命名为《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必修课。《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选择和运用音乐材料,编写幼儿音乐活动教案,模拟教学,掌握幼儿音乐领域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任务、基本原则。以便毕业后能基本胜任或辅助开展幼儿园各年龄班的音乐活动教学。

(二)课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课例教学借鉴的是教师培训中所采用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本文提出的课例教学借鉴了课例研究的思路,但与课例研究又有所区别。由于笔者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凡是具有共性的音乐典型职业活动都是活动课例,因此设想可以提取幼儿园优秀音乐活动课例录像作为范本,让学生观摩幼儿园课例、分析课例、创编课例、实施创编课例,形成一种围绕音乐活动课例展开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围绕课例展开,因此称为课例教学。

二 、课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

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的深入展开,笔者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的1班和8班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教学试验。

起初,请学生观看幼儿园优秀音乐歌唱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开始学生兴趣很高,边看边随着孩子们天真的表现爆发出阵阵笑声,可是看到中后段时兴趣就慢慢减退了。

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是教学思路不当所致。这门课的最终目的不就是想让学生成为录像中的教师,能设计组织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课吗?所以讲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再先讲理论,而是要求学生看完课例后模仿课例进行教学。

首先进行分组,每组都要安排有擅长弹琴、唱歌、画画、讲故事、制作PPT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饱含着即将模拟上课的热情,就积极地行动了起来,专注地观看模拟教学的录像,主动记录教学环节,主动学唱、弹唱课例中的歌曲……课例教学的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显著,收获颇丰。

三、课例教学在音乐活动设计课程中

实施的基本流程、组织形式

(一)课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二)课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依据课例教学的流程,至少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是创编、实施课例组,另一组是观察、讨论课例组。并根据音乐活动课教学的任务需求来分配小组成员,小组长可轮流安排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

创编时,创编小组成员要依靠全组成员的智慧,合作完成创编课例的教学任务。实施时,选一名学生承担教师角色,其他成员扮演授课对象——幼儿,共同完成创编课例教学的实施。观察讨论组可分成两部分,分别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之后交换小组任务。总之,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保证每位学生公平充分地参与,全面锻炼各方面的教学能力。

四、课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优秀课例教学视频、教案是课例教学的资源

在课例教学中所用的音乐活动课例应为全国幼儿园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优秀的课例录像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领先性的特点,它是教师技能的成功范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师技能教学资源,依托它们能很好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发展。同时,观察、讨论视频中幼儿的学习行为,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幼儿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课时间不长,通常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这样的课时长度有利于完整解读优秀课例视频。

(二)观察、讨论课例是课例教学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流程,至少有三次观察、讨论课例的机会。第一次是观察讨论优秀课例,第二次是观察讨论学生创编的课例,第三次是观察讨论学生改进的创编课例。在观察、讨论课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双主体,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交换意见。

优秀课例背后的教育精神是学生实践的指南,优秀课例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创造的智囊,优秀课例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学生实践的参照样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照应书本上提到的教育精神、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挖掘优秀课例中的鲜活场景。

借鉴课例研究的成果,课例教学中要求有观察小组参与,重视观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种反应,观察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的表现,也可以是部分学生的表现。

讨论时不仅要评价教师的表现,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讲述观察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自身的体会。重点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学生如何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应如何改进,你自身从中学到了什么。②在展开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课例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例教学的目的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技能的学习可以从模仿开始,课例教学中,学生实施的音乐创编课例教学可以是克隆式的。即使是克隆,也包含着学生的二度创造。例如,克隆音乐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学生需要完成歌曲弹奏、歌曲范唱、图片教具制作、实施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这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任务。优秀课例的学习是思维学习与行为学习、模仿学习与创造学习的统一。

课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提倡学生结合小组成员的智慧,体会学生自身的特点仿编、改编课例。不要怕犯错而不敢创新,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纠错是为了将来工作中的少犯错。

课例教学直接、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课例教学的教材、教学资源有待开发;实施课例教学的设施有待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注 释:

篇9

一、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柳斌在《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的审美教育》中谈到,“审美的特殊性质,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也不是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性的力量来感染人。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与品味事物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收到思想教育难于收到的教育效果。”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中学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强调以美育人,把音乐课设计成充满着美的创造性的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美育不仅是教育的必修课,它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情的熏陶,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二、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谋求培养众多的音乐家。在这大目标的前提下,由此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那就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内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根据中学生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等越趋成熟的特点,结合本学科优势,教育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一)开放学科空间。

语文教师只教语文,历史教师只教历史,而音乐教师就只能教学生们唱唱do、re、mi,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规矩,可是一个真正优秀的音乐教师,他能让学生从音乐中获得不仅仅只是音乐的知识和享受,因为音乐有时更象是一扇窗口,从中我们可以探究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饱览名山大川、风俗人情,明辨人间美丑、人性善恶。

??? 音乐的内容是人类思想感情美和社会实践美的艺术展示。音乐是一种凭借声音音响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内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曲者的创作情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例如:描写春天的作品是很多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对春天的描写是和他个人的理解、认识、以及感情分不开的。春天在门德尔松的《春之歌》中象个欢笑的小女孩;在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中,却呈现出维也纳人民欢呼春天到来的万般喜悦;在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弟的《四季》中,春天则显得非常典雅,尽管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却惟恐惊动了宫廷中的贵妇;而我国的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又是一片江南春色,“飞花点翠”的春天带来了初夏的南国风光。在这些乐曲中,教师不但要启发学生看到春天的多种面貌,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人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力求使学生与曲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二)开放欣赏空间。

音乐欣赏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人才。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教师创设的问题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2.丰富材料,呈现方法

通过采用图画、幻灯、投影、录像、录音、CD、VCD、电脑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唱、奏、舞、演、说等活动展开二度、三度的创作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篇10

二、教学实践由传统型转变为精细化

新课程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材中设置了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活动与创造三个教学模块。初始阶段,包括笔者在内很多教师觉得材料设计较为理想,使用中会不同程度地进行“折扣”,但随着时间的转移,我们也从传统型逐渐转变为精细化。音乐的音响材料、创作过程和表演形式具有特殊性,正是这些艺术特征决定了在音乐聆听、表演和创作教学中,必然需要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果,其他环节匆匆而过,在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欠佳时,就开始复杂的创新活动设计活动,看似“繁花”一朵,实则本末倒置,忽略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性要求,怎能顺利切实完成教学目标呢?以京剧教学为例,笔者在京剧教学中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剧艺术的服饰美、唱腔美、扮相美、动作美、语言美、表演美。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些美的具化体现,在“唱念做打”四功中先完成学生最易完成的“念”。通过学习京剧《拾玉镯》中一段玉娇与媒婆的念白对话,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鉴赏能力;然后教师示范一段《拾玉镯》中喂鸡的表演,启发学生观察和模仿京剧中的“做”功,之后是“打”功,最后是“唱”功。教师以“问题解决”为抓手,由简至难,为学生创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阶梯或扶手,把每一个教学设计落实成为学生创建探究和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教学实践做到精化、细化、切实化,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内容由局限型转变为多元化

有的教师停留于教材规定内容,满足基本教学要求,拓展延伸选用曲目的民族性和多元文化性不强,多局限于常见的传统汉族与欧州音乐题材的创作歌乐曲为主。很少引导学生在综合文化背景中全面地理解音乐。在教学中缺少多元文化感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视野的狭隘、师生互动少、学生的主体性会受压制、求知欲受到压抑。从教师方面看,有些教师满足现状,自身音乐素养和技能停滞不前,导致其教学内容的局限;从学生方面看,大多数中学生是没有什么音乐基础的“零起点”学生,在当代传媒的强大攻势下,他们的音乐喜好范围大多数都是当前流行通俗音乐,在社交化和商业化的导向性驱使下,呈现出涉猎范围窄、趋势跟风多、低趣幼稚化的选择,在课堂中就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不来电”。而我们知道,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体现于其综合性特征,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中,教师以音乐为教学主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适当和巧妙选用当下流行因素,同时关注本土音乐,引导学生在综合多种学科、多种艺术、多种文化的背景中全面地了解音乐、理解音乐,让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不断增进自身音乐素养,用音乐伴随人生,用音乐丰富人生。

四、审美教育由轻弱型转变为凸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