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篇1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是加强学生德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的话题。分析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导致学风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教师的教风、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学习动机、态度、纪律)等多种因素。

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的影响(1)因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导致资源紧张、结构失衡、生源差异、改革滞后等问题。由于教学资源紧张,造成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及由此带来的思想问题;由于专业结构失衡,造成学生的就业竞争激烈,使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一些学生失去信心;由于生源差异,使教学难度增加,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对整个学风产生负面影响。(2)社会、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缺乏认识,有的把高职等同于职高,甚至认为高职生就是技校生;有的视高职教育为“二流教育”,把高职院校当作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把选择高职视为无可奈何之举。(3)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诚信缺失、情绪浮躁等不良风气,对高职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教师教风的影响(1)辅导员人手少且忙于日常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应付面上的活动多,投入到学生思想教育的时间少;很多班主任同时是专任教师,要忙于教学,主动关心学生思想的时间少。(2)专业教师承受的教科研、进修等压力较大,课后无暇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甚至顾不上仔细批阅学生的作业。(3)某些专业或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十分明确,有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脱离社会需要,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4)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未能摆正教学位置,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满足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5)有些教师存在责任心淡薄、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没有做到管教结合,因此,助长了不良学风的滋长。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1)学生周围的同学、课堂秩序和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即好的环境能促进学风的良性发展,差的环境则会导致不良学风的恶性循环。(2)学生课余时间沉迷于游戏、网上聊天,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自觉学习。

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需要在课堂、宿舍、各种活动场地全程参与,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其特点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学生主体的变化与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学风建设要分析学生需求的特点与热点,这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前提。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双重影响,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与能力提高、个性培养的关系,是学风建设的着眼点与突破口。在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拟出后,需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对比优势,提高认识,做出选择。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自我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因主体地位受到重视,积极性会得到激发。当然,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更需要科学指导,既要相信学生,不给予太多的约束,又要恰当地引导,使之不至于走向自由散漫、自我放任的歧途。如何把握其中的“度”,需要不断总结,这是一种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艺术。

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教风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好的教风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会产生深刻影响。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要加强学风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的教风。良好教风的形成有赖于加强师德建设,因此,要教育教师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引导教育学生。要认识到教风会直接影响学风与校风,影响社会、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与选择,影响学校的前途与命运。要开展各类评选与表彰先进、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以此形成良好的教风;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要针对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教风。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注重师德建设。三要严格管理,实施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四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五要切实解决教师在职称、收入、待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据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教风,从而推动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理想与信念,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学风建设的思想保证。要使学生明确高职不等于职高,不是“二流教育”,高职院校更不是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选择高职同样大有发展前途,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通过“两课”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树立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是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学生生活,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不正之风、不良学风一定要究其根源,谆谆教导,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三是在学生遇到学习与就业的困难时,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真寻找挫折原因,引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寻找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追求上进的勇气,使其重新扬起学习奋斗的风帆。

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是树立优良学风的根本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把先进的科技成果与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技能的提高,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管理上,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选择权;要改革考核方式与方法,可将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各类资格证书、竞赛得奖折算为相应的学分;要大量开设选修课,开放实验室,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能动的环境和条件。

建立切合实际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能引导群体的行为,保证目标、措施的实现,激励机制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协作意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约束与激励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学风建设才能坚持长久,不断深入。一是要针对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要做出严肃的处理;二是要完善辅导员晋升、考核制度,在职称、学历、行政级别、评优评先等方面激励辅导员的职业归宿感与成就感;三是要对各类学风建设活动予以经费支持;四是要全员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五是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罚劣,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浓郁的学习环境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充分利用业余党校以及“两课”等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目标;其次,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体育活动,使学生为成人成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再次,要利用学生的活动热情,结合学生的需要和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开展信息交流、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技能大赛、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发起他们求知、成才的欲望。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树立学习榜样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促使学生进步的必要手段。首先,主管学生工作的系领导、辅导员应身先士卒,为学生树立起遵守学风建设要求的典范,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榜样;其次,要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渐同化。一旦某种行为表现为习惯,成为一件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乐学”的境界。

篇2

坚持以教师培训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确定校本研修主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二、研修目标 

(一)通过研修学习,使教师形成自觉研修的习惯和能力,树立规范、自觉的课改意识及质量意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师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全方位提高。

(三)以研导修。在研究中进修,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进修的专业方向性、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以修促研,健全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导向功能。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

三、研修重点

(一)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一支受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二)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培训。

(三)结合学校实际,与时俱进地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培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教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六)学生心理辅导培训。

三、研修形式

(一)自主研修:听随堂课(一学年不少于30节)、学习课程标准、撰写心得体会、撰写经验文章、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二)专题讲座:推广王堂小学教师论坛,各片区学校推荐教师施行移位讲座。讲座内容为教学实践经验、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综合实践课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方法等。

(三)合作研修:示范观摩、听课评课、校际交流等。结合上级部门相关培训活动做好二级培训,开展示范课、展评课、优质课、专题讲座活动。

(四)技能竞赛:结合全镇实际,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三笔字等技能大赛。

(五)专业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论文撰写等。

四、研修内容 

(一)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类: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二)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类: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三)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类: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四)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类: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组织,具体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进一步明确校本研修工作的岗位职责。

制定科学可行的校本研修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校本研修与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

(三)健全研修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力度。

健全校本研修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积极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创造条件。

(四)不断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充分发挥指导、评估、考核、表彰的激励作用。将校本研修的过程和绩效纳入全校领导与教师的工作考核、评比、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并采取各种方式合理地实施奖励。

篇3

(一)教学内容不对口,教学形式单一,工学结合走过场,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因条件受限,教学内容和形式传统陈旧,常常是工学结而不合,走过场而已,以至于学生厌恶学习,包括专业学习和其他一切技能的学习:逃课、上课睡觉,抄别人作业或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余则沉浸在没完没了地交友、旅游、上网游戏、会见网友等活动中;应付实训任务。

(二)尊师无道,以至于严重缺乏礼貌。对在任课期间的老师,礼貌尚可,课程结束后见到老师,视而不见,师生关系似乎也随之结束。有老师感叹:“我在上课时可没少和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啊,怎会这样呢?”最近刚接受了国家教委评估的某高职院校,迎评之前的总动员里有一项“特殊”要求:学生在评估期间见到老师一定要叫“老师好”,即使不愿叫自己学校老师,见到专家一定要打招呼,并告知学生区分专家和本校老师挂牌的不同……该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礼貌素质可想而知。

(三)同学感情冷漠,缺乏沟通交际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同学间的真情友谊、谦虚、忍让少了,利益、荣誉的争夺、对优秀的打击、冷嘲热讽多了。同窗多年,连集体毕业照都懒得照,有的即使去了,也不要相片,对同学感情的冷漠实在让人担心。

(四)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约束,自觉性大大降低。“有纪律”是“四有”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之一,部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大学生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约束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着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

二、原因分析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它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思想、言行社会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导致产生学风不良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入学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大学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习模式与中小学不同,强调自学能力、主动学习,注重四种“能力”的培养,而许多学生入校后没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模式,出现作风散漫、纪律涣散等现象,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遭到没有心理准备的打击,形成了心理落差,丧失学习信心,缺乏学习动力,时间越长,越易形成恶性循环,厌学情绪也就随之产生。

2.频繁的角色转换产生混淆。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学生”与“职业人”的双重身份,两种角色的频繁转换,会导致他们出现角色的混淆,如“职业人”角色的体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不应当受一些所谓的纪律之类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并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通过言行、穿着打扮等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成熟”,所以在学校中也就成为了“另类”。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培养目标明确,措施不力,工学结而不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但当今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多处在探索实践中,措施与目标难以一致,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竞争能力未见明显增强,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校内实训设施不足、缺乏合格的双师队伍、所学专业与学生工作的专业不对口、都使得工学结合模式有走过场之嫌,难免影响学风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的薄弱。包括思政队伍人员数量的势单力薄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佳:一方面是随着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整体的素质有所下降,学生数量大幅攀升,学生工作者数量不足,无法深入细致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绝对数量上的薄弱;另一方面是相对数量的减弱,即除学生工作队伍之外的专业课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有的甚至还起到削弱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作用。有的老师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教学生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文,却很少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都导致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弱,当学生越来越多地与社会接触而对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的防御能力却没有形成的时候,结果自然就是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大于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了。

3.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一般由中专学校升格或高专转型而成,办学宗旨和生源质量都发生了变化,但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并没有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学生管理工作目标不科学、针对性不强,缺乏力度和创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导致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从不理解到出现抵抗情绪。

4.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及不良教风的存在。由于缺乏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本位意识较强,不能够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仍满足于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陈旧,只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课堂氛围缺乏活力和生机;有些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非常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导;有些教师经常把自己的情绪和偏激想法带入课堂,从而影响学生的听课,甚至误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逃课、旷课;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迟到、逃课、旷课等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让学生感觉尊师无道,学艺无门,导致校园内形成不良学风。

(三)社会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当前,人才市场已呈现出需求规律: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这就迫使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来办学,但是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严重不足,使得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对以实习为主的工学结合,企业积极性不仅不高,所给的报酬也极低,影响学生的“学”和“工”的积极性,导致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整个实施过程困难重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以及社会各领域中的不正之风无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耳曛目染中不知不觉被同化。非主流文化的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里传播并感染着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盛行对大学生带来了直接影响,很多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出现了逃课现象,所有的一切,如潮水般冲击着学校的学风建设,使高职院校应接不暇。

三、加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政府支持与相关政策保障,形成“工”、“学”结合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接收职业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要制定更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要给企业以更多的实惠,形成谁接收谁受益的局面。另外,还要有相应的法规或制度,以保证学生在实习或顶岗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有政府的支持和政策,能达到学生实习有场所、学校教学“有的放矢”,企业能招收到具有高技能的人才,从而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目的和良好学习环境。

(二)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促成学用结合的学习紧迫感和危机感

职业院校要设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要是减轻企业的负担,与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办学。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企业员工进行免费培训。同时,争取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形成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按专业大类成立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定期请企业领导、技术专家等到校论证学校的发展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等。另外,积极争取企业的生产项目进校园,力争企业在院校设立奖助学金,以保证提前取得就业岗位或家庭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管理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不断变革,导致现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识和单一技能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具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反馈等系统行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职教模式,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职教新模式,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积极推进学分累积制度,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逐步建立一支“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让学生尊师有道,学艺有门

职业教育的师资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更应该是学生的“师傅”,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而宽泛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讲课、懂技术,特别是熟悉生产过程、能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只有创建“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的脊梁,建设“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良好学风建设的基本条件。

(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篇4

1 充分认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对外传递办学信息,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公众形象,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对内是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综合素质、产生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管理特色,减少管理的压力和难度,促进学生早日成才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为:

1.1 传递正能量,吸引社会投资,推动独立学院发展

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其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等都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即使形成了,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不利的。在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如何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增强其自身的综合实力,打造出独特的精神领地和文化特色。借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能够很好地向社会公众宣传学院的办学理念、特色和影响力,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从当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供给状况看,教育投资已经成为资本投入的一个重要方向。独立学院可以借助于这一时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学院的优势和吸引力,从而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者向学院注入资本,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随着教育产业化、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校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起来。竞争的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这就意味着当今时代,每个学校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考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出成绩,有实效,对于自身壮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独立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成绩,对于完善与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也是意义重大的,至少可以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丰富我国多种教育模式下的校园文化,这也为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了环境。[1]

1.2 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有利于师生的和谐发展

独立学院加强对广大在校学生的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正常的教学、教育、服务等都是重要的措施。而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审美、教育等功能。它能够通过营造正确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师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它能够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沟通师生的思想感情,融合师生的信念情操,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它能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给师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有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完整、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是引导广大在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和约束广大在校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不断激发起广大学生投身于学院建设的巨大热情,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有利于广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它能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的乐趣、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锻炼意志、增强责任感、确立理想信念等等。

2 深刻挖掘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的历史都比较短,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尚处于形成阶段,各种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而且由于独立学院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所以就造成了目前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

2.1 文化底蕴相对薄弱

文化底蕴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重要标志,它是前人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大学的良性发展。

一方面,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有的学校迄今尚未形成明确的、科学的办学理念,有的学校虽然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写在文件中,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贯彻到工作中。此外,独立学院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对自己的定位不切合实际,有的过高,有的又偏低。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不长,普遍缺乏大学精神,独立学院关注比较多的是各种硬指标的建设,而对大学精神等软环境的培育重视不够。即使部分独立学院开始注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也是共性的东西强调得多,个性的东西讲得少。[2]表现在广大师生对自由、科学、民主和人文等精神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成为一种追求和向往。所以现今的独立学院都还没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精神,缺乏母体高校的历史厚重感。这即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最欠缺的方面――校园精神文化。

由于缺乏厚重的文化底子,独立学院就更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加强文化建设。

2.2 文化体系相对不完整

完整的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系,它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由于独立学院多处于建设的初始状态,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设施及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物质设施还不够健全,学校的秩序和风气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一是,学生活动场所偏少,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开展的主要是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相对较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相对较少。二是,校园物质设施与大学精神不合拍,特别是人文气息和文化意味不浓。三是,缺乏健康高雅的人文艺术景观。

很多独立学院不仅校园文化物质设施不完善,而且制度及精神层面的建设往往滞后于物质层面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独立学院由于尚处于创业之初,所以制度建设普遍滞后,有简单移植和照搬“一本”和“二本”院校规章制度之嫌。表现在:第一,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办学,违规违法办学现象还是存在,“依法治校”进程迟缓。第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善,存在很大漏洞,即使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但执行意识较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第三,学校管理体制不顺,院一级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系一级的管理权限过小。第四,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存在工作越位和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有事无人干和有人无事干并存。

2.3 文化功能相对不健全

概括起来,校园文化大致有教育导向功能、渗透熏陶功能、管理和规范功能、筛选和激励功能以及传播和辐射功能。但是,独立学院自身文化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自身文化功能的不健全,如学生难以获得城市和其他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高密度信息量和先进文化思潮的有效感化。相反,由于缺乏文化反思能力,一些不良信息会以自我复制的形式在校园内迅速传播,对校风建设发生不良影响。[3]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上。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教师构成,并且兼职教师在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兼职教师往往容易降低自己的责任心,主要表现为治学态度不严谨、教学设计粗糙、教学手段单一和对学生要求不严等。而教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风,主要表现在班级学习风气不浓,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舞弊、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方面。

3 冷静梳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对策

作为培育人才的高等学府,其功能不仅是知识、学术的传授,而且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精神、理想的传递,更是对人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独立学院所缺乏和急需的,它是独立学院的“软件”,是无形的手,它会按照“程序”锲而不舍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把他们塑造成有用之人。[4]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独立学院首先要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搞好校园文化活动规划,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逐步改变独立学院气氛沉闷、学生课外和业余生活单调的局面。其次,独立学院要搞好校园文化活动规划,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独立学院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需要选择和规划恰当的活动体系。

3.2 注重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美好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大学精神、校训、优良传统、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师生文化活动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要注重独立学院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办学理念和学院定位。独立学院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面临的内外环境,正确判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视现实、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从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出,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立足本地,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挂钩,才能真正做到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有效塑造特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不是仅仅加大投入就能快速形成的。独立学院的精神是独立学院从创办伊始到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虽然我国独立学院是新事物,但在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都伴随着以生为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特有的大学精神。这些精神伴随独立学院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不断发扬。比如,通过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人文教育的内容、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等校园文化项目都是弘扬特色大学精神的科学路径。[5]

(3)加强校风建设。一是,要加强教风建设。在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德教育和教风建设,并配以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要树立主人翁精神,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的现代师生关系,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以优良的教风带好学风。二是,加强学生学风建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宣传栏、海报、院报媒体等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上理解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好习惯,树立好风尚;加强考试纪律管理,严惩舞弊行为;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加深正面导向,不断提高学风建设的自主管理。

3.3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注重从制度层面推动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独立学院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办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要在宣传贯彻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的同时,结合学院的实际,制订符合本院自身发展情况的规章制度,促进独立学院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后,独立学院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有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6]

【参考文献】

[1]马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9(2).

[2]陈恒初.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

[3]赵映振,李东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篇5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32-0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要有优秀的教师,而具有崇高的师德师风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高等学校一直积极关注和建设师德师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也提出:高校应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增进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师德师风建设中,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办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本文简要介绍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以西华大学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成因,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成效的主要对策。

一、以人为本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教育事业发展要“以教师为本”,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同时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二者缺一不可[1]。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师德,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应必备的良好道德水准和素养,包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等内容[2]。师德是教师之魂,是高校立校之本。师风,是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体现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方面。优良的师风是体现教师群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好的学风来自好的师风,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治学方法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决定教师素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势在必行。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1.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师德师风总体呈现积极、稳定、开拓进取的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并时时腐蚀着高校教师群体的道德,主要表现在:①敬业精神不强,育人意识淡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目前有部分教师消极应付本职工作,只履行“授业”之职,却淡漠“传道、解惑”之责。在教学实践中,对本职工作不负责,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备课不认真,只满足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是否爱听、课堂纪律及作业情况等一概不管,师生间感情淡漠,严重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个别教师随意调课、停课,上课迟到、早退等,缺乏应有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②价值观念扭曲,教育信念消失。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正在对高校教育环境造成冲击。当前,部分教师的功利化心态日显突出,对个人既得利益看得过重,将神圣的“教书育人”之职简单的与谋取利益相提并论,而忽略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教育信念正在缺失。③学术道德精神被扭曲。坚持对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学习是高校终生的教学任务。科学精神是支持科学工作者成功进行科学探索的根基。科学精神首先是热爱,其次是执着和兴趣,再次是乐观、好奇心,最后是创新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个现实的问题,即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缺乏,学术道德观念淡薄,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功利心态突出,学风教风浮躁。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职称和待遇,应付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物质报酬挂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衍生出学术造假、舞弊、学术贿赂等现象。这些实质上是学术道德精神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被扭曲的结果。④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难为人师。“学高为师”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部分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理论知识“满堂灌”,课堂枯燥单调。课堂知识陈旧,难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宽度,这是国内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目前高校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的主要难点。当前,这些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各高校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以加强课堂监督,以西华大学为例,目前广泛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校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专业内互听以及教学竞赛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有监督作用,但实际上这些外在的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难以真正的发挥效力,最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2.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失范的成因。从目前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造成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师自身因素及社会消极面的影响。由于社会消极面的影响及不正之风的侵蚀,使部分教师价值观念失衡,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导致师德水平下滑。有的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素养,未真正意识到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内涵,主观上又放弃了师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在为人为师方面不负责任,自甘落后。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不注重学术道德修养,过分追求个人名利,有失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准。(2)高校的原因:①德育工作重点错位。尽管高校都积极采取措施以改进和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业务、轻政治,重师能、轻师德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导致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成效不显著。②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重业绩轻师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职称评定和年度综合考核。年度业绩考核有明确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常与职称晋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集中在如师德师风考评、教学质量评估和科研成果与业绩等三方面。科研业绩易于量化,但教学质量、师德师风评价掺杂过多的主观因素,很难有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往往出现科研最硬,教学次之,师德师风则被忽略的现象。这类重物化成果的考评、轻师德等精神成果考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③缺乏有效的师德建设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是多数高校采取的主要措施。但由于领导精力投入不足、监督管理力度不大、评价体系不实等原因,使工作多数还停留在书面上,很少落实或取得实际效果,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师德建设。(3)教师待遇不高。伴随住房商品化、医疗制度改革、物价上涨等,很多教师生活压力大、收入低,部分对职业产生消极和倦怠心理。尽管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连年增长教师工资,但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是偏低,这种现状或多或少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留在学校的也大多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第二职业。(4)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整体上不及中老年教师。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教师缺编,一些高校降低要求,只要专业、学历相当,就能引入教师队伍,导致相当比例的青年教师为非师范专业毕业,未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素养,包括师德素养。同时,因高校教学科研考核指标越来越苛刻,而教学、科研的业绩所带来的利益也越来越可观,这种利益日益成为青年教师追求的目标,客观上导致青年教师放松了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和师风师德的捍卫。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成效的主要对策

1.加强入口考评与评价。目前,高校引进人才时,过分关注学历和业务能力等教师基本素质,而对其政治素养、思想表现的考察权重不高。高校引入人才时,应加强入口考评与评价,对政治素养、思想表现差,不能胜任高校教师的候选人员直接淘汰。应把政治思想素质及其表现放在与业务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

2.加强组织领导。要大力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与统筹,把师德建设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和落实工作;各院系成立由党政领导、教师代表组成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结合院系实际落实师德建设工作,把师德建设与日常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制度落实、内容落实,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3.建立和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监督。(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培训。高校相关部门应不定期组织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教育。通过座谈、与优秀教师的面对面谈心、树立模范,使教师主动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素养,从而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2)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广泛创建“教书育人光荣、不讲师德耻辱”的舆论和制度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并在职称晋升、学术梯队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设立国家、省、校级奖项,对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3)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道德品质作为重要考察内容,使师德建设由虚变实;要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考核指标量化,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育人效果,做到师德师风评价的科学、客观性;强化考核结果的使用,将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不佳的教师要劝戒、批评,情节严重的应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使广大教师具备忧患意识,着力优化教师队伍。(4)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应注重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意识和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相关教育,积极完善和明确高校教师岗位职责,让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扎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以西华大学为例,目前已经建立教学督导员制度、学生教学信息情报员制度,完善了“领导听课周”、教学督导团“随堂听课”等,对教学开展督导,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师德师风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及时劝诫,并依据《教师法》等规定对严重失德的行为予以严惩。(5)优化校园舆论环境,建立和完善宣传机制。马克思称“舆论为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高校相关部门应经常留心并收集教师舆论和校园舆论,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动向,积极分析诱发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正面的舆论环境能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和事物。应加大对师德师风正面舆论的宣传,形成对负面舆论的压倒优势,从而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的舆论环境。要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并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在树模范、抓典型的过程中,使先进人物感染、引导教师,让师德标兵可敬、可学。

4.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师德建设与尊师重教相结合,创造关心教师切身利益的生活环境。高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的成长,鼓励教师的求知欲。党政领导要多渠道、多形式地主动听取教师的意见,关心教职工的利益诉求等,从了解和掌握教师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要搭建便于教师沟通的平台,创造关心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环境。中、青年教师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他们在事业起步阶段,工作和生活压力都较大,高校应积极关注青年教师面临的困境,为青年教师提供广泛的平台,将为其做实事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经费申请等方面做适当倾斜,为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全力投入到加强自身修养、履行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工作中。

5.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议学校为青年教师选配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深、作风正派、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地帮教,开展好业务指导和“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在教学、学术和思想上得以更快提高。在执行过程中要对他们政治上关心、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帮助。导师对青年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和科研方面提出培养要求,在师德方面也要提出一定的目标,并作为考核的硬指标。这样,相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全局、长期性的工作,也是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要想收到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高校教师应从自身着手,加强自身修养,脚踏实地做出行动。同时,高校相关部门也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平台和环境。有些高校尽管对师德师风建设有一些师德规范、评价奖惩、监督机制等,但往往停留在文字等层面,未很好地实施与完善,未真正建立起师德建设的调控体系。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实行行之有效的对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宽亮.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人本前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0):18-129.

篇6

1、校长符合任职资格条件,校级领导成员年龄、专业等结构合理。

2、小学专任教师大专比例达9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比例达60%以上,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的15%以上,其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数量占骨干教师总数的10%以上。

3、教师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意识,有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有切合本校实际的课题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

1、落实“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校本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课业负担监测与问责制度,形成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实施适合的学习评价策略。

2、坚持健康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严格落实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强化体育艺术“2+1”专项教育活动,并形成学校特色项目。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推进质量兴校,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加大教学质量在学校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创新教学文化。学业合格率达95%以上,身体、心理健康,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优良率达30%以上,80%的学生有一项以上爱好或特长。

(三)硬件设施与条件保障

1、生均占地面积小学20平方米以上、初中25平方米以上,寄宿制学校每名寄宿生增加10.5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5平方米以上,生均校舍面积小学4.5平方米、初中6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面积小学8.5平方米、初中10平方米,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跑道和一定标准的风雨操场。

2、按《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一类配置标准(十二五版新标准)》,还需配置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科学探究室等专用教室166口。

3、按《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一类配置标准》配备,还需添置图书36万册和部分实验仪器、教学仪器。同时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媒体进学校、进课堂。教学仪器设备有效使用、科学管理,并形成制度

4、按照《中小学教育教学装备一类配置标准》,

在校学生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之比10:1;在校教师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之比1:1,授课班级与多媒体设备比不低于1:1的标准,需添置计算机1464台,多媒体投影仪69套。添置校园网络、网站建设、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各类教学管理软件86套。

(四)学校管理与办学特色

1、全面落实《中小学管理规范》。

2、学校有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一校一品”的品牌文化。

3、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达90%以上。

二、实施步骤

(一)宣传启动阶段

1、继续开展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宣传工作。

2、组织调研摸底,按照“一校一议”“一校一策”的原则,对2015年参与创建学校进行基础调研,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形成配置方案。

3、制定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

4、召开创建学校会议,局与创建学校签订创建责任状。

5、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采购教学仪器设备。

6、办理电脑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设备的采购手续,并装备到校。

7、进行学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

8、创建学校按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建立档案资料。

(三)迎检验收阶段

9、区级自评并向上级部门提出评估申请。

10、正式接受市级验收评估。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创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学校是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建设文明和谐新校园的需要,是全区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需要。各中小学、局各科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合力推进,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确保创建成功。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强区建设的意见》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遵循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的方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二、基本原则

(一)全员性、主体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面向全体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人人参与;同时还要树立起“每一所学校都是校本研修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都是校本研修的主力军”的思想。

(二)针对性、实效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要突出实效,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合作性、共享性原则

校本研修要搭建“大校本”平台,构建“大校本”研修体系,促进教师间同伴互助、校际间合作交流、片区间联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四)理论性、实践性原则

校本研修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确保微观研修的正确方向,把宏观理论的统一性与微观研究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的总体要求与各校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三、研修目标

1.建设一支校本研修指导教师骨干队伍。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我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以及学校教科主任的作用,开展校本研修指导专项培训。

2.打造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基地。 推进校本研修示范基地建设,创建3-5个区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力争创建一所市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为大面积推进校本研修积累经验。

3.提升校本研修水平。在各类培训中增设校本研修指导课程,积极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探索并完善“短期集中—送培下乡—远程跟进—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我区教师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4.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校本研修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每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研修不得少于40学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四、研修内容

1.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科学段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2.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3.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4.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五、研修方式

1.侧重课堂教学的研修: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案例分析等。

2.依靠专家指导的研修:专家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引领等。

3.凭借同伴互助的研修: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

4.通过校际合作的研修:对口支教、项目合作、校际结对等。

5.着眼专业发展的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6.利用网络平台的研修:校园网站、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流等。

7.确立专项课题的研修:实践积累、排查问题、聚焦重点、诊断剖析、发现规律等。

8.突出“一功五化”的研修:锤炼教学底功;转化教学理念;内化课标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教研。

六、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宣传学习

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使全区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参与校本研修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制定方案

制定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制度,以保障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2.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

全面展开校本研修的各项工作,确保校本研修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不断总结研究校本研修中的实际问题,调整优化研修方案,确保研修工作稳步健康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3.评估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修成果,上报总结材料。区教育局对各校和教师研修情况的逐年考核进行汇总,评选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领导

1.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刘巨广

副组长:申章昌

成 员:常艳珍 高建强 高凤成 刘 杰

2.成立榆阳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

组 长:常艳珍

副组长:吴志清

成 员:赵英炳 谢海雄 杜治礼 罗 慧 方尚林 王仪荣

3.榆阳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办公室主任由常艳珍同志兼任。

(二)明确职责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

2.区校本研修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校本研修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具体方案,组织学校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工作;负责全区校本研修业务指导与管理,抓好校本研修创新试点工作,对各学校校本研修年度计划进行督导检查。对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要重点加强业务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校本研修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

3. 各组长学校的校长负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计划安排联片教研活动,督促学科研修指导组有效开展研修工作。各学校校长具体负责抓好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工作。

4. 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选择自己的研修内容和学习方式,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对象,从自己最为困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自主研修,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完成校本研修的规定学时,并做好研修笔记。

(三)落实措施

1.狠抓校本研修规划落实

各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明确校本研修具体目标和任务,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年度实施方案,每年重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自主研修,每年的年度研修实施方案及时报区教师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2.保证校本研修经费投入

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教师培训费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5%安排”的政策规定,确保校本研修的经费投入,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提供经费保障。

3.完善校本研修激励机制

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将校本研修纳入教育督导、考核范畴,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小组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校本研修工作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年度表彰奖励。

4.重视校本研修基地建设

篇8

我校创办于1960年,1965年开办普高,1981年高中部兼办职高挂牌厦门市文教职业学校,是同安区唯一的集普高、职专、初中为一体的城市完全中学,过去学校重在打造好和谐平安校园环境,但在新的教育形势变化发展下,已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多种需求。因而,我校从2010年开始重点全面地进行新一轮“打造温馨校园,提升办学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我们认为,要在打造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温馨校园,提升办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水平,健全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有理想有觉悟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新一轮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我校由此蓬勃展开,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理论依据

1.有关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现代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温馨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够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2.有关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前人类社会居住的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优良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建设一个温馨优美净化的校园,营造温馨校园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和长远任务。

3.有关美学的理论依据。环境美学家有很多论述,柏林特主张,审美欣赏要求欣赏者与欣赏对象完全地结合,他认为,传统美学的研究模式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疏离的,新的美学模式应当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审美与实践的结合。他主张把人类与自然文化环境联系起来,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人的环境。关于审美和实践的关系,他主张审美、艺术和日常经验的结合、保持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卡尔森等认为:对环境的欣赏,与艺术美学的欣赏模式不同,是一种典型的物理上活跃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以及所有人为环境的审美欣赏,还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我校结合本校本乡本土自然实际以及当地人文历史特色,着力打造一个让学生喜欢的优美和谐温馨校园环境,使学生感受并欣赏到美,接受来自学校多方面美的环境熏陶,既让学生锻炼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又能由心底自觉地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三、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目标

我校2010年9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实验的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员有学校的副校长、处室主任担任。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我们具体制定了以下课题的研究实验目标:

1.构建温馨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

2.通过改造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营造人文文化氛围,创造校园优美、和谐温馨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形成。

3.采取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实验四个方法。(1)观察法:观察和考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诸多影响。这种方法与谈话法、文献法配合使用。(2)调查法: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进行调查验证其效果。(3)活动分析法:通过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家庭现状、学习状况,收集有关学生的思想、作风以及在家的表现等材料。(4)总结法: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总结好经验,认真分析,再回到实践,指导实践。

4.继续搞好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继续进行社会、家庭、学校配合,部队、社区、师生共建;努力形成“育人”合力,纠正学生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让和谐温馨充满人性光芒的校园文化永驻校园。

四、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实验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1.建设一个奋进的温馨校园文化物质建设校园环境。

(1)建一间校史室,作为校园德育基地。收集反映历任学校领导的风采;展示园丁桃李硕果和师生特色、特长;收集展现校友风采等。

(2)点缀校园室外环境。给学校楼房、道路、场地命名,围绕学校的发展向全校师生征集,凡被采纳者将予以奖励。走廊过道的名言画像,适当地更换。彰显学生个性,注意张贴那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书画。

(3)改造、完善原有校舍建筑。新建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办公楼、艺术馆和职教楼。我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努力做到了:设计有图纸,规划请专家,建设挤资金。校园布局力求合理,教学楼、综合楼、寝室鳞次栉比,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三区”分离,花坛景点装扮点缀,点、线、面和谐统一,名贵花卉树木错落有致,硬化道路如琴弦拨弄其间。优美的校园环境加强了学生热爱学校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意识。

2.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校园环境。

(1)确立学校的新的教育理念。2010年我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提出了“创建特色中职教育,培植优质初中品牌”的办学目标,同时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奋进”的办学指导思想,把维护安全、稳定,创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近期的奋斗目标。初中教育中提出:“追求卓越,创建一流”的办学理念。形成“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在德育管理、教学管理、校本教研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精细化要求和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正沿着“追求卓越,创建一流”方向发展。职专教育中提出“特色立校、诚信办学”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为目标,以“艺术教育”、“高职单招”为特色的办学方向。一年来,全校师生经过努力奋斗,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得到大力发扬。

(2)通过各方面的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温馨氛围。如我们制订《文明学生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争创文明班集体条例》等规范学生行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又如我们还在学校管理上实施了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任课教师竞聘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评制,还实施教师职称量化评议聘任改革方案。把教师平时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进行量化评估,谁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量化分数高谁就出线聘任。教师职称聘任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极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1人,市级骨干教师23人,区拔尖人才2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十佳教师3人,区教学能手28人,区级“名师”33人。我校的师资水平在市区名列前茅。此外,我校还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学校教师每年家访达2400多人次,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教师通过普遍走访学生家庭,把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带到千家万户。融洽了教师与学生家长、学生之间的亲密感情。

(3)我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室、寝室等进行美化,张贴名人名言、开设科技园地、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学生通过这些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明理、学会生活。

(4)成立各种校园文体社团,举办校园系列多采文体活动。如辩论赛、演讲会、征文赛、讨论会、音乐会、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充实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我们尝试通过高品位、高格调的文体活动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同时能对师生起到放松精神、愉悦心情、获得心理平衡的作用。我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凸现了:让学生置身可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学校是一个温馨家”;让学生体验到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朵花都会含笑,每一条标语、名人名言都催人奋进,每一名模范师生的先进事迹成为学校的精神财富。活动文化搭平台:开展以庆“五・一”、“十・一”节日,国旗下的讲话,班团会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活动;兴办以音乐、美术、体育、劳技、小制作、小发明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节活动;积极组织好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在知识的“充电”、“加油”中丰富自我,坚持好以“做一件对别人有益的事;做一件对自己有益的事;做一次心智锻炼;做一次体育锻炼”的“四个一”的日课活动;保证好以“琅琅的读书声、优美的歌声、欢快的笑声”的每日“三声”活动。由于我校坚持以立足校本,传承与发展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奋进情怀来经营,彰显出了学校校园文化的人性化特色,师生们受到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浸润。

篇9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87-03

大学是文化生产、传播、创新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以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研究文化来影响和改造社会。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识、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是综合而复杂的系统。[1]大学文化已成为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软环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大学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已将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一所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衡量、评价其建设效果,是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一套相对完整且可操作的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解决大学文化建设无据可依的局面,最终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

一、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丰富大学文化理论体系的需要

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优秀的大学文化与之相适应。近年来,部分学者在大学文化概念、内涵、外延、功能、特征、国内外相关经验及对策等理论层面对大学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实际建设的情况看,有些高校做得很好,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目标还不是很清晰,任务还不是很具体,方法还不是很得当,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大学文化建设理性的认识,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开展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理论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化、全面化、系统化。

2.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在实践中,大学文化的建设与评价具有诊断、改进、激励、导向、调控和服务等功能。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引导大学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校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无形中优化大学的形象,提升学校竞争力;另一方面构建这个体系可以帮助高校及时调整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方针措施,改进学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增强学校的内在实力,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一定的提升,促进大学内涵式发展。[2]此外,构建一个完整可操作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使各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有效推动大学间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进取。

二、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要求

1.方向性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其总体方向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

2.系统性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规划,使大学文化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在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大学文化建设各构成要素,以达到各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的功效。

3.可行性原则

不同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办学特色等都各有不同,如今几乎每所大学都在进行着大学文化的相关建设,而在制定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虽不能将每一所大学的差异因素考虑全面,但也要尽力将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合理。因此,指标体系应尽量反映大学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发展性。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大学文化建设评价工作中,虽然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相对困难的数值型量化和较难量化的指标,但评价工作者需要力求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够以数值形式量化的就一定要用定量评价,难以用数值形式评价的就要用定性评价,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将大学文化建设情况划分等级。[4]

5.评价主体多样化原则

在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一定要多样化。除了评价专家小组以外,大学自身、社会评价机构、民间评价团体等都应参加到大学文化建设评价的工作中。[5]其中,大学自身是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工作的主体,在迎接评价专家组和社会评价团体组织以前,大学的自评同样很重要。在自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校外评价者。在所有评价工作结束以后,将每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会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

6.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任何评价主体在评价工作过程中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发现问题及时向组织汇报,不能偏袒任何学校。评价结束后,各评价组织应认真总结各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结果,给出结论,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样有利于各大学继续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也有利于各大学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三、科学确立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大学文化内涵以及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来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大学文化内涵分类与构成入手,设计关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特色文化等五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凸显大学的特色、水准和形象举足轻重。[6]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学精神、校园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等要素构成。该体系的构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考察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一要看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办学特色是否鲜明,总结凝练出的大学精神与学校办学传统、目标定位是否相切合,是否得到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可;二要看是否注重顶层设计,是否有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三要看学校领导、师生对大学文化的认识程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对大学文化建设是否有深刻认识,是否有明确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是否定期专题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工作。

2.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在大学行为主体身上的具体反映,是从学校领导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集体行为到师生员工的个人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大学行为文化对内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氛围以及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外通过学校及其师生的行为方式反映大学的形象,是大学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在全体师生员工身上的动态体现和具体折射。[7]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校风校训、师德师风、学风、学术氛围、榜样引领、社团活动、文体节日、服务社会等要素构成。评价一所大学的行为文化,一要看是否体现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大学文化建设是否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二要看学校是否有激励和规范学生的校风校训,是否在学校教学楼、宿舍等多处体现校风校训的标语,将优良传统作风通过学生传承下去;三要看教师能否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执教,遵守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等;四要看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优良学风;五要看学校是否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每年定期评选各级各类“三育人”、师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学生评选,弘扬榜样文化。

3.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制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它从规范全体师生行为模式的角度把大学文化成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机构设置、大学章程、制度制定、制度实施四部分构成。对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一要看学校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机构功能是否健全,是否有一个专门负责文化建设的机构和相应的人员;二要看是否有大学章程,严格按照章程依法自主办学;三要看是否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制度,制度制定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四要看各项规章制度在大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否能真正的运用实施,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项规章制度,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4.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校园内各种物质设施与校园硬环境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以直观的形象被广大师生员工及外来人员所感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硬件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校园景观建设、文化标识、文化宣传阵地、经费保障等六部分构成。对于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评价,一要看教学设施是否完备,科研设施是否先进,图书馆是否拥有充足的纸质、电子书籍,拥有大量设备齐全的自习室、实验室,使用状况良好,且人均占有量超越基本标准且使用率极高;二要看办公条件是否良好,教学、科研环境、寝室的住宿条件、食堂的饮食条件是否良好,生活的基本设施条件是否能超越基本标准,大学能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广大师生满意度极高;三要看是否有学校标志性建筑,校园内的绿化、雕塑、喷泉、假山等是否能做到完整美观,校园内的环境能否做到整洁干净、赏心悦目;四要看是否有反映校训、校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等的形象标识。

5.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文化展现的是一所大学文化建设的独到之处。特色文化建设指标的设置是为了充分体现和鼓励大学文化中的鲜明个性。如果一所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有成效显著的特色成果,在文化育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则应该考虑给予特殊加分。设置此指标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各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弘扬优良传统、保持特色和个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事业,贵在建设,重在发展。在对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指标体系,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与评价的规律,大学才能拥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从大学文化结构分类的角度,将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5项,共计100分,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30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30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10分、大学物质文化建设20分、大学特色文化建设10分;二级指标共22项。评价结论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低于60分)四种。

参考文献

[1] 彭观胜,梅阳,李际超.大学校园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4-135.

[2][3] 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6):46-48.

[4] 陈耀玲.学校文化评价――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1-34.

篇10

在“以人为本”方面,我们明确了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有学生才可称之为学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是我们主要的教育和培养对象。把他们培养成才是我们教育人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以爱育爱”的办学特色;制定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进步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爱生、敬业、善学、创新”的教风,“勤奋、探究、自强、向上”的学风;“求真务实,善学乐思,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校风,为学生“在校六年、终身受益”而奠基。所以注重“以人为本”,即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积聚,这是立校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二、坚持科学发展是立校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教育是民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学校领导者就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升教育理念,善于学习,捕捉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发展信息,这也是对主席“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诠释。

目前,新三小就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今年我校第二次异地搬迁,新教学楼占地3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元。现有教职工86人,专任教师84人,教学班28个,在校生1069人,真正实现了小班额教学。新学校各功能教室教学设备齐全,新配备了47万元的办公桌椅及学生课桌椅,近90万元的电化教学设备,各功能室努力做到一室一景,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国学和“汉英双语”特色。学校操场面积8400平方米,绿化面积67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达到5.5平方米以上。完全能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需要。

已顺利通过的“双高普九”和“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就足以证明我校已经具备了科学发展的硬件条件,同时,我校始终坚持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突出管理效果。学校工会积极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利益,向全校教职工全面公开学校党建、财务、基建、职评、评先、考核、福利、教学、培训、后勤等工作情况。对学校试行的改革方案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保证了实施效果。让老师们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爱教、乐教。所以,坚持科学发展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核心和基石。

三、提升办学水平是立校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办学质量的提升是我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在“统筹兼顾、和谐发展”总体工作思路的指引下,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办学行为规范、德育工作凸显、师生关系和谐、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果显著、素质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我校继续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依托校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采取“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想结合,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特色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措施,注重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德育工作生活化、系列化、特色化。

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的中心工作,我校以“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课堂为阵地,注重教学与研讨相结合,努力推进教学工作。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做到了不征订一本教辅用书,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抓好提优补差工作,在照顾好差生的同时,重视培养优等生;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健全完善并深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环节的管理,促使教师实现自我管理,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认真做好每学期期中、期末检测、百字、百题工作,并及时进行分析总结、整改落实等工作。

同时,我校从教研活动入手,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探索实施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新教法和学法,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依托我校“佳市教研基地”功能,组织音体美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分上、下学期分别开展了班主任、课任教师教研活动,整体提升了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开展示范课、教师汇报课等“分层上课”活动,我校共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6项,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我校先后共派出近百余人次外出学习、听课,包含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信息技术、品社、心理健康教育等各学科。参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都以讲座或汇报课的形式进行了学习成果展示。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老师只有认认真真的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质量才能提高,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一贯的教学要求。因为我们深知提升办学水平是立校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