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投融资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进出口贸易投融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

篇1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年底和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篇2

1.1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失衡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失衡是当前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对外贸易支付大于收入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结算经常会出现进口企业用人民币进行货款支付,但出口企业所获得的支付货款则是美元,这种交易行为上的货币差异,使我国进出口方面的人民币支出极为不对称,虽然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人民币交易绝对差额在逐渐缩小,但其仍以“亿元”为计算单位,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

1.1.2收付失衡带来的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上的收复失衡,为我国带来了庞大的外汇储备。目前我国实行出口结汇制和进口用汇审批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内企业可以在不用去外汇管理去申请进口用汇的情况下,利用人民币进行对外支付,导致我国外汇管理当局手中的外汇无法流出。

1.2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性差

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渠道不通畅,使得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性过差,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限制人民币资本性流通和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汇率和利率。其中前者是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管制较为严格,人民币的流出途径只能依靠对外贸易,这使得人民币未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展现其影响力。

1.3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不健全

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要途径,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有:

(1)操作行为上有缺陷

例如各商业银行对人民币跨境流通所采取的清算系统不一致;

(2)安全隐患

例如人民币清算需要SWIFT系统来实现,但此过程必须要通过美国、荷兰所建立起的数据运行中心完成,这使得我国跨境人民币数据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外国,这给我国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2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水平的对策

想要改变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做好对人民币流通性的拓宽,改善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为此我们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改善人民币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

改善人民币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的途径主要有以下3方面。

2.1.1扩大货币互换规模

增加人民币的海外存量为此我国需与贸易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相应制度,为人民币进出口贸易流通提供条件。

2.1.2进一步加速汇率市场改革

将一篮子模式更为深入、透彻地应用到进出口贸易当中,提升人民币在市场当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还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上下浮动范围,以便将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

2.2拓宽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渠道

在拓宽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渠道策略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实现。

2.2.1扩大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扩大

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是实现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开放“国际板”,以人民币为计价方式,为境内企业、股民提供持有外国股票的机会,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发挥。

2.2.2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想要提升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效果,就必须要先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将国内市场产品价格关系理清,从而解决金融产品价格扭曲情况。

2.3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

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可以在模式上借鉴美元、欧元的跨境清算系统经验,设置专门的独立机构来负责跨境清算工作,同时要确立跨境资金清算的独立性,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隔离。并实现境外资金的清算境内化,建立起以我国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跨境清算体系,为我国金融业提供更多收益。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对跨境清算系统功能性的进一步提升,加大跨境清算的信息监督与安全保障,建立起以人民币为核心的跨境清算运营模式,提升人民币在进出口当中的地位,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好基础。

篇3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4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4]埃尔赫南·赫尔普曼,保罗·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篇5

1.进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2004年青海省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7%,是1992年的5倍之多。其中出口额为4.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0%,是1992年的5倍;进口额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0%,是1992年的9倍。从出口的商品种类看,1992年主要是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5.21%和28.95%。而在2004年的出口商品种类中,农副产品和初级矿产品已大幅下降,加工、制造业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幅上升,达82.54%。同时,作为青海省出口主导产品的27种传统骨干商品的份额也逐年加大,2004年为95.23%。出口产品单一性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口商品的种类也由过去单一的生产资料性和机器设备比重高达81%,转变为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生产、加工、制造、汽车、船舶、医疗、电子设备和零部件等方面的引进。从出口市场看,1992年出口的35个国家(地区)主要是亚洲的香港、日本、新加坡和朝鲜等国家(地区)欧美市场主要是意大利、德国、英国、俄罗斯、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地区)。二者占出口市场的比重和为87.88%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和集中。2004年出,口的国家(地区)增加到80个,是1992年的2倍之多,遍及全球五大洲,而且各洲相应的国家数量也大幅增加。以上的资料表明,青海省能抓住机遇,适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使进出口贸易商品种类,呈多元化。在市场开拓方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发展东南亚、日本、韩国和美国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以镁系列产品、藏毯、高耗电等产品为载体,开拓了欧盟、拉美、东欧、非洲等出口新市场。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2.招商引资发展规模

招商引资数额大幅增加。“八五”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7亿元,在外埠设立分厂、开办窗口415家,与外省41个地、市、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实际利用外资合计3.6亿美元,登记注册三资企业100余家。“九五”累计利用外资总额2.96亿美元,横向经济联合领域拓宽,吸收省外投资大幅增加。2000年以后,青海省通过建立“青海投资促进网”和参加“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和“青海省畜产品交易及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使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效果。2000年利用省外资金45亿元,签订经济技术合作意向、协议1020项,有480项得到落实和实施;吸引外商投资项目40个,直接投资1.102亿美元。2001年外商投资的项目增加到47个,其中大项目明显增多,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9个,外商投资的平均合同外资额422万美元,同比提高72%。2004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2个,比1992年增加40个。其中农、林、牧、渔6个,采矿业6个,制造业16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个,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3个,房地产9个,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3个,投资领域比1992年更加广泛。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53亿美元,是1992年的86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0%,是1992年的16倍。2004年还引进省外资金到位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可见,青海省能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同时,在宣传、改善投资环境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得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效果,扩大了青海省的投资需求,促进了青海省的经济快速发展。

二、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分析

对外开放度又称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外开放或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关于对外开放度的测度指标,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建立了一些相应的指标体系。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两大领域,其变动趋势是贸易投资一体化。从日前我国和省区的对外开放实际出发,结合指标的可比性、连续性及资料易于收集和量化等原则,本文将对外开放度简化为用经济外向度和外资依存度来表示。经济外向度是指某年该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而外资依存度则是指某年该国或地区所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直接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本文选取1991-2004年的相应年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出青海省在1991-2004年对外开放度的变化情况(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1992-2005)数据计算而得: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1991年按1:4.78,1992年按1:5.51,1993年按1:5.76,1994年按1:8.62,1996年按1:8131,1997年按1:8.29,1998年后按1:8.28)换算而得。

表1充分表明:在时间变化上青海省对外开放度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自1991年来青海省对外开放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对外开放度由1991年的5.52%上升到2004年的16.51%,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具体而言,青海省对外开放度在90年代初上升很快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在后期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自2000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惯性作用的减弱和国家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的推动下,青海省的对外开放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年的对外开放度是2000年的2倍。2004年进出口总额和外资利用额分别为5.76亿美元和3.53亿美元,是1992年的5.5.倍和88.5倍。这充分说明,青海省积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精、优、特、稀为特点的产品,努力创建地方品牌,扩大了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不断拓展出口发展空间,增强了

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青海省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青海省经济对外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品进出口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外向度较低

从全国范围看,2004年青海省商品进出口总额为57551万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05%,在西部地区和西北五省的比重也很小,分别为1.57%和4.60%;商品进出口额仅高于,在西北地区则位居最后。可见,青海省商品进出口额不仅在全国,而且在西部和西北地区都很小。从商品出口种类上看,2004年青海省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青海省出口总额中,农副产品的平均比重为8.57%;农副加工产品的平均比重为8.89 %;工矿品占82.54%。在工矿制成品中,仅按原料制成的初级工业制成品就达67%,精加工制成品占21.4%,其它杂项制成品占11.6%,出口产品均为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使青海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普遍很低。这种结构的不合理,也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利于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经济外向度而言,经济外向度也是较低的。2004年青海省的经济外向度为10.23%,与全国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低于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平均水平(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而得。

2.外商投资规模小,引进外资方式单一,经济效益不理想

直接利用外资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吸收、融合运用国际资本的能力,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度、市场发展潜力、产业政策导向、劳动成本、人才集中度、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等投资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2004年青海省引进外资35330万美元,分别仅占全国、西部和西北省区的0.12%、2.36%和9.17%,引进外资总额仅仅高于贵州和两省区,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就引资结构和方式而言,青海省的外商投资主要以港台及其它亚洲少数国家和地区为主,占43.81%。其次,北美洲投资也占相当部分,占37.15%。欧洲国家投资额和项目较少,占6.62%。大洋州为0.023%,其它地区为12.18%。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外商在青海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开发型的加工项目。2004年外商投资的52项目中,第二产业占了22个,农业只有6个。同时,外商在青海的投资方式仍局限于独资、合资、合作三种基本形式(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而得。

在东部地区已出现的BOT(BOT即建设―运营―移交,也称特许权融资,是由政府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特许权作为融资基础,由中标者单位成立项目公司来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项目转让给政府机构。)、TOT(TOT即移交―运营―移交,是BOT方式的扩展形式即将存量资产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出售,期满后无偿收回。)、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在青海还没有尝试。投资规模和方式的单一性,阻碍了青海省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的主要对策

1.加快产业升级,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青海省应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东部地区成熟技术及装备,改造青海出口优势企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遏制“以廉取胜”粗放扩张方式的蔓延,实现出口产品的稳定增长。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促进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选择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和出口优势企业,予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争取创出青海特色的出口商品,提高出口市场竞争力,争取每年有3―6个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青海省特色的冶金、有色金属、盐化、高原特色农产品、藏药等优势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制定更加优惠的商贸政策,促进青海省与国内外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此外,积极争取国家在外贸发展基金使用、出口配额、出口信贷和出口退税等方面对西部省份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2.多渠道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

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允许一些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资,以加快国有企业改造步伐,实现企业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企业运行机制。青海省作为利用外资后发地区,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越过人家走过的弯路,实现局部跨越式的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利用新的投融资工具,如中外合资产业基金、各类股权、债务融资、租赁等,为投融资活动不断注入活力。

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应重点突出专业化、高效率。积极探索专业性较强的高科技招商,尝试利用信誉和知名度较高的中介机构进行委托招商,组织对海外热点地区对口招商,与此同时,还可采取虚拟招商会、参会招商和上门推介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赠款、国外商业贷款等指标安排上,争取中央的更多支持,重点用于青海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上。此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种草、植树及相关产品深度开发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改造青海省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而且还有利于青海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

3.进一步扩大青海省对外开放领域,改善投资环境

青海省除了在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环保、矿产等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领域方面开放以外,还应加快青海省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在青海依照有关规定投资市政公用设施、商业、矿产、电信、保险、旅游、铁路和公路货运等方面。兴办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和工程设计公司等。通过服务贸易的开放,引进先进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及服务企业,带动青海省滞后的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改善投资环境。在“硬环境”方面,重点抓好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建设和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支撑网、接入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强化市政设施建设。“软环境”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企业自完全到位。加快生产型及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权登记步伐,减少审批事项,改变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水平。尽快建立高层次、有权威、多领域统一对外的中介机构,为外资的进入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财务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软硬两方面,达到改善青海省的整体投资环境。

篇6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87-05

一、模型选择

(一)基于聚类模型分析

用聚类分析法对苏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变量必须和目标密切相关、反映分类对象特征、变量之间高度相关的原则,选择对外贸易水平影响最大的7个指标,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进行测度苏北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各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0》;应用距离测度方法,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测度经济开放度。运用SPSS统计软件操作得到苏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分类。

按照指标设计的全面系统性、可操作、可测性、可比性和相关性等原则,构建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1)、商品出口总额(万美元)(X2)、商品进口总额(X3)、商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X4)、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X5)、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X6)、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额(万美元)(X7)共7个指标并对上述7个指标赋值。将上述指标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处理,使我们得出更为直观的结论。

(二)基于回归模型的分析

本研究以苏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为例,选择3个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和4个自身直接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以对外贸易为被解释变量,并为消除变量的不平稳性,对变量取对数,建立如下模型:

LnTR=a0+a1LnWEI+a2LnEER+a3LnTOT+a4LnGDP+a5LnFDI+

a6LnIN+a7LnHC+u;其中a0为截距,u随机扰动项。

基于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主要考察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同出口还是进口抑或进出口总额有着更为显著的经验关系;二是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没有显著的经验关系。因此,本研究指定R_IMP_GDP、R_IMP_SUM、R_IMP_EX、R_IMP_IM、R_IMP_EXI、R_IMP_EXP分别代表江苏地区GDP的增长率、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率、出口总额增长率、进口总额增长率、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率、初级产品出口增长率;指定R_EX为江苏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指数。模型以进出口总额为被解释变量Y,分别以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解释变量X1、X2、X3、X4、X5、X6、X7。见下表:

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数值为R=0.999977,为高度线性相关,其中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F检验值为6.81E-13明显小于α=0.05显著性水平,所以推断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截据的t检验值为1.358546,自变量X1、X2、X3、X4、X6的t检验值为2.641427、10.06894、4.157762、3.738479、2.755531,均大于1,均满足t检验。所以最终模型表达式为:

Y=2.089419+0.463601X1+0.803537X2+0.623124X3+

0.335533 X4+0.217465X6

对各解释变量的分析如下:

(1)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贸易条件系数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这2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对外贸易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

(2)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苏北地区对外贸易贸易作用非常微弱。这2个变量的系数只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说苏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贸易没有直接关系。这3个变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对苏北地区对外贸易没有产生影响,这与一般的理论看法有些不同。

二、变量设定分析

(一)EXP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本研究以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进出口贸易总额和GDP数据区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t

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110.651 9,32.083 24;57.425 81,37.710 1;24.082 49,18.174 53;48.042 97,25.977 49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93 245,0.995 102,0.979 248,0.989 734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的系数b的数值:0.481 265,0.672 312,0.547 694、0.607 886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为48.1%、67.2%、54.8%,60.8%,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81、0.672、0.548,0.608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和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居中。

(二) XP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同样,笔者选取了2000—2008年苏北、苏中、苏南和江苏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及GDP的截面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出口贸易对GDP的确有相当的贡献,并通过比较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最终分析结果比较得出四者的区域差异对贡献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出口贸易总额xp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出口贸易总额xp和GDP数据取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总额xp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132.703 3,34.638 6;109.047 3,53.868 06;44.388 76,28.010 3;94.448 55,43.956 97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94 2,0.997 593,0.991 157,0.996 39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出口贸易总额xp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总额xp的系数b的数值:0.505 409,0.612 801,0.537 94,0.606 361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为50.5%、61.3%、53.8%,60.6%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81、0.672、0.548,0.606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居中。

(三)IM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为了很好的研究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笔者选取了2000-2008年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xp及GDP的截面数据(如表2),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进口贸易对GDP的确有相当的贡献,并通过比较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最终分析结果比较得出四者的区域差异对贡献率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以进口贸易额IM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进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进口贸易额IM和GDP数据区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t,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71.603 41,12.423 26;25.049 55,14.836 19;19.255 65,12.271 93;36.429 76,13.266 17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56 613,0.969 178,0.9555 84,0.961 747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进口贸易额IM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的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的系数b的数值:0.423 075,0.827 012,0.556 304,0.601 365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为42.3%、82.7%、55.6%,60.1%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23、0.827、0.556,0.601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居中,且沿海地区略高于苏南地区。

以进、出口贸易为解释变量和GDP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GDP总量对进、出口贸易的广义差分回归模型,能揭示GDP总量变动与出口贸易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以上数据总体上可以看出,从苏北等地的进口、出口和GDP关系看,对GDP都有促进作用但大小是不一样的。无论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对GDP促进作用, 苏中、苏南、沿海地区都较大,而苏北最低。苏中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居中,且沿海地区略高于苏南地区。

三、变量解释的综合分析

本研究所揭示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的数量反映,表征了无论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对GDP促进作用,相比较苏中、苏南等地,苏北都是最低的。然而,对苏北进出口贸易构成约束因素却是多方面的,而在进出口贸易多重制约的因素中,其中任一种因果关系都不是独立的。如果体系内部各要素是处在非均质状态并在条件和界域相对清晰情况下,各种因果关系是可以相互分离的话,那么,各种因素会以各自相对独立的方式和以不同的力度影响着整个进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按这一思路,结合以上数据给与的变量解释,综合分析多重约束下的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制度建设方面的约束

制度建设的落后、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变革的时滞性、制度影响的根植性、制度的惯性会使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约束、产权制度约束、投融资体制约束以及制度环境约束。在苏北一些领域,法律、法规体系缺乏透明度,明显存在人治的特征;市场体系发育迟缓,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出来;政府的决策方式落后、决策过程滞后且不透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政垄断、行业垄断突出;社会经济运行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在经济运行中则表现为产权结构体系的失衡、诺斯悖论的广泛存在、交易规则混乱、技术创新机制丧失等,其最终导致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步伐缓慢。而苏南等发达区域在主体行为约束、政府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运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保障了进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苏北投资环境也亟待改善。一些领域与开放战略配套的具体措施尚不完善;一些地方的政务管理欠缺公开、透明、规范的特征,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项目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成本高,影响招商引资的形象。同时,苏北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中间,距离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上海、苏南地区较远。这种远离经济核心区的位置,使其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和苏南相比,苏北在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上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外开放的区域优惠政策缺乏。在苏北周边地区,河南、安徽享受国家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这也是苏北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政策环境的落差,不是苏北也不是江苏省所能够解决的,是国家基于宏观层面的战略考量。这种政策环境的落差,决定了苏北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能够和别的地区拼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苏北地区能够给的政策也拼不过那些国家战略倾斜的地区。这就使得苏北地区在吸引外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等方面,起步明显地滞后于沿海其他地区。仅从徐州周边地区看,河南、安徽作为享受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而徐州的经济只相当于这两个省份的中等水平,却不能享受其优惠政策。徐州和省内外及周边地区明显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竞争。为此,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继续追加投资或在发展后向国家政策扶持区域迁移。

(二)贸易条件方面的约束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苏北处在黄海之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从空间距离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接受国际资金、技术、信息等辐射和转移的优势明显。但在发展日韩贸易、吸引日韩投资上,苏北成为华东沿海地区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苏北临近的山东吸引韩国投资占中国总量的51%,企业更是达到了近2万家。从近期日韩对华投资的趋势看,南下是一股潮流,但南下跳过了苏北地区。从总体上看,苏北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产业基础较薄弱,综合成本并不比其他地区更具吸引力;长期以来,苏北地区产业发展停滞,更不要说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企业生产配套的成本居高不下,很难与日本、韩国的资本要求相匹配。

二是平均国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投资需求与供给低水平均衡。苏北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市场里所能分享到的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利益比例低,影响到区域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区域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造成苏北地区区域经济低水平供需均衡与低水平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要素组合的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技术层次和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优化机制不健全。

四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由于财政支出有限政府和民间用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开发费用有限,社会成员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低,平均劳动技能不高,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较而言,苏北地区自然资源、劳动资源与技术开发能力配置水平都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五是相对落后的传统经济部门比例相对较高,呈现二元经济结构。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比例较低,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部门比例高,产业结合不紧密,产业关联程度不高,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商品结构和方式方面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不同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对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本研究的结果已表明:苏北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而且进口还是推动苏北出口的重要原因;苏北出口贸易总额已由1999年的3.8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82.6亿美元,但总起来看其对GDP的贡献率还较低,这再次提示我们要注重进口的作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净出口增加,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对GDP的增长形成负拉动。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并没有揭示进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也难以正确反映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内部联系。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苏北投入品进口和先进技术装备都是国内产品无法替代的,且由于进口的许多产品用于加工贸易,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形成了有效的生产能力,反而会增加对国内配套产品的需求。因此,进口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促进生产和投资,是国内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和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苏北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则对经济增长促进不显著;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其贡献度低于一般贸易出口。苏北由于一般贸易基础薄弱,出口额绝对基数小,尽管增速较快,但到目前为止依旧赶不上全省的平均水平,且一般贸易所占份额基本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在加工贸易方面,由于苏北劳动力成本优势,近几年加工贸易发展较快,且加工贸易出口额大幅上升,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据对外贸易的一半多。而加工增值是加工贸易的一项重要特征,加工贸易增值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内企业效益。苏北企业加工产品大多数都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由于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产品加工增值有限,且半成品结转较多,因此加工贸易增值率低。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来看,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应作为苏北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但应大力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赋予加工贸易以新的内涵,尽快提高苏北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提升苏北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

(四)贸易主体结构方面的约束

随着外贸经营权改革的深入,苏北外贸主体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十一五”以来,苏北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以年均倍增的速度扩张,实现“两个快于、三个台阶、翻了四番”。即发展速度快于全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水平,快于苏北地区对外贸易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规模扩大25.8倍,出口年均增长123%,增速是苏北地区平均出口水平的4.4倍,目前已超过苏北地区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近1/10。总的来说国有企业的出口所占比重逐年减少,民营企业的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苏南、苏中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苏北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苏北综合环境尚待改善,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也给苏北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一是环境制约压力。宏观环境趋紧,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陆续出台一系列导向性财政、金融和环境政策,对刚刚起步的苏北民营企业国际化提出更高发展要求;“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范围扩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正处于贸易带动为主、资源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苏北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与苏南、苏中地区相比,苏北缺乏大城市和国际性大口岸为依托,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如苏南、苏中地区,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综合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对外吸引力不强。二是要素制约压力。国家从严审批土地,提高用地门槛,苏北地区土地获取成本提高;苏北民营企业普遍信用等级不高、融资渠道较窄;苏北民营企业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贸知识的国际化经营人才;要素市场不发达,苏北生产资料交换、资本融通、人才流动等要素市场发展相对落后。三是能力制约压力。目前,苏北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未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多数为家族制管理,组织结构小、散、乱,聚合资源能力弱;一些地区相关政府部门服务民营国际化的意识和能力均有待提高;行业商协会发展缓慢,在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信息和认证服务、加强国际经贸实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认识偏差方面的约束

长期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而进口的作用却往往受人怀疑,因为现有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和贸易乘数理论容易误导人们对进口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解,特别是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贡献。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应当适度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实施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战略。对外贸易平衡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理顺进、出口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尽管目前经济环境,促使我们意识到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性,但要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必须要适度扩大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性效应,但是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数与进口和出口相比相对较弱,而出口和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强,也就是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具有正而强的相关性;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待GDP的构成,可以看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对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现在,进口能够补充国内不足产能,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生产结构。因而,集约型的对外贸易方式出口和进口都应该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推动作用。但在前述的对苏北经济增长与进出口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只有出口增长表现出了对经济增长的显著促进作用,而仅能从出口额和总额增长对GDP增长的经验关系比较中,隐约发现进口增长对GDP增长的正向作用。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northern Jiangsu in China

JIANG Zhao-xia 1,BieziluguowaТ.Л2,JIANG Sui2

篇7

一、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为企业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

首先,减少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我国进出口贸易常以美元、欧元计价结算,企业以外币结算要承担汇率风险,而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有效缓解由于持有美元等外币而导致的货币错配,大大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其次,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可节省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外汇管理规定,出口收汇须结汇,进口付汇须购汇,对银行卖出和买进外汇必然产生汇兑成本,而以人民币结算,将避免此成本的产生。例如,目前小型外贸企业的兑换成本平均2%,假设某企业每年的贸易结算量为1000万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节约兑换成本20万美元。另外,企业对冲汇率风险而开展的外币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也可以节省下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对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无上限限制,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再次,有助于企业“走出去”。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开展,人民币将为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所接受和使用,上海企业以人民币资金“走出去”对外投资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二)为金融机构带来新业务,推动金融市场创新

首先,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带动银行的清算、融资和理财等业务的发展。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资银行可通过为外资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收取账户费,为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获得汇兑收益,还可以经营境外企业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收取中间业务收益。长远来看,中资银行还可以发展人民币贷款、项目融资;境外机构的境内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结算、境外债券筹资等获取投行和结算业务收益。其次,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将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和不断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要求我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我国需要增加境外投资者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境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将扩大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程度,包括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人民币QFII制度、境外人民币基金,从而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开放度。另一方面,我国需要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人民币融资渠道。随着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需求的提高,产生了人民币融资的需求,要求境内提供人民币融资途径。从长期来看,我国将逐步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到境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市场也将为境外投资者开辟融资渠道,如“国际板”等。随着人民币双向跨境流动渐成常态,通过吸引更多的境外市场参与者,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都将在参与主体、业务品种和交易制度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以本币的业务和市场为基础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无论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还是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都将大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上海将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上海建有全国最先进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汇聚了大量境内外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中国的最主要聚集地,具有开展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天然市场条件。其次,上海最可能成为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过程中,会派生出很多涉及非居民的结算、融资、投资等新业务,需要境内外银行间加强合作进行创新,培育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新增长点。这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可以促进银行业的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上海人民币投融资中心建设。同时,境外人民币债权将越来越多,这将会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产品的国际化。境外的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将通过在岸金融市场或离岸金融市场渠道开展人民币的投融资活动,境外居民对人民币产品的投资需求将促进上海金融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人民币资产国际交易市场发展,有助于加快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

篇8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结构性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低碳经济发展为国际市场开放提供了相当大的推动力、但是由于大国的主导作用随之带来的新的关税壁垒使得削减贸易与投资壁垒,重构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有所影响;同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呈现出发达国家主导的诸边化特征,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权重归美欧掌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分析,探究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以实现低耗能、低碳排放产品生产状态,同时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出发点的“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新规则重构的关键时期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一一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出现的。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最初低碳经济的提出是出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的考虑。后来英国提出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概念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

低碳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高碳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手段是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然而对于低碳经济究竟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发展状态,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出现较为明确的定义。“低碳排放”和“阶段性特征”是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从低碳经济的实质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强调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和较高的效率效益,以最少污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实现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着眼于首先实现相对的低碳发展。宏观上来看实现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状态下首先实现低碳,降低高含碳气体排放,其次逐步实现经济的更稳步的发展,阻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的联系。也就是说实现低碳经济是为了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一一“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是要寻求长期的全球范围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高碳排放和低碳排放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会有一定的影响。

低碳经济,实施碳排放治理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会迫使生产高耗能、高碳排放型产品的企业承担其造成的负外部成本,使负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削弱其低价竞争优势。另外,低碳减排规制的强制实施还会促使该类企业主动淘汰高碳排放的原材料和生产技术设备,甚至缩小像水泥、粗钢等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重化工型产品的生产规模,从而使得这些产品的进出口规模逐步下降。另一方面,相对清洁的低碳排放的出口商品在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币种将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低碳排放的企业在获得政策优势的同时将增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力度,并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治理技术,采用技术改造升级等手段,增强商品的低碳竞争力。由此,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影响到各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一一更多的资源、能源或者劳动密集型的进出口产品贸易将会被更加先进,更加现代的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的进出口商品所替代,从而改变了各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低碳经济发展对各国进出口规模和各国出口竞争力有一定影响。

在全球实行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不少国家相继出台国际贸易相关政策。例如欧盟国家和美国所出台的“碳关税”的碳排放交易商品关税政策。碳关税就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课税范围主要是一国,没有承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出口到其他国家的高耗能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

“碳关税”作为贸易主体国家借“环境保护”的名义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所推行的税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进出口状况。一方面,实施“碳关税”间接增加了高耗能高碳排放的出口产品的成本,在短时间内会缩小此类商品的出口规模,长期来看就会迫使该类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或者是材料的改进,并且由于成本一定程度上增加会抬高价格,对贸易强国来说就会实现出口产品“优质优价”的贸易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低碳相关技术进步造成的价格抬高所带来的本国出口贸易规模的下降并不会使出口企业的利益受损,反而会提升其获利能力,甚至会推动出口贸易规模实现低碳条件下的新的规模扩张。对贸易弱国来说则不尽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碳关税”对出口国施加的压力使得出口国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但从长期来看,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等则会对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国际贸易规则

所谓国际贸易规则也就是在国际范围内约束不同的国际贸易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企业或个人)活动的规范。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中存在着结构性权力,结构性权力指“形成和决定全球各种政治经济机构的权力”,世界各国及其政治机构、经济企业、科学家和专业人员都不得不在这个结构里活动。结构性权力充分体现了贸易体系中强国权力的影响力,由此看来贸易规则反映的是最强大国家的利益和讨价还价的力量。

国际贸易规则在不同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会呈现不同的形式。一种情况是在国际经济格局当中霸权国家(国际贸易强国)要提供相应的包括贸易规则在内的国际机制用以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形成霸权国家在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这些遵从统一国际机制的国家形成绝对优势控制,或者是说霸权统治。霸权国家提供的国际规则重点在于体系中居支配地位的国家或集团的价值或利益。霸权国家出于维护国家自身利益和通过国际规则的制定来控制其他国家,获取财富和利益的目的,愿意提供这种作为公共产品的国际规则;另一种情况是发达国家间能够通过合作建立规则,由双方或多方共同承担规则制定的成本,并且从规则中获得收益;另外,国际组织作为国际规则的重要生产者和执行者,有完全正当的责任义务提供国际贸易规则。

贸易规则的变化并非是在贸易国联合组成的国际组织中各贸易国之间通过协商所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变化。从本质上讲,贸易规则的变化其实是最强大国家的利益和讨价还价力量较量的结果。就拿世界贸易组织本来举例,在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主持的每次多边贸易谈判中,一般相关问题的谈判会由美、欧、日等一些发达国家之间一般都会就相关问题主导先进行内部谈判达成共识,然后再提交进行全面的集体讨论,迫使发展中国家遵从。再拿“碳关税”的例子来说,推行“碳关税”的那些因为掌握着先进能源技术已经形成相对较完备的低耗能、低碳排放的产品贸易市场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合作机制就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及温室气体减排而开展合作,并就能源效率及其行业标准达成共识,由此在其内部形成相对完整的低碳经济体系,也就是说发达国家联合推出像“碳关税”这样的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将主要国家和经济体联系起来,再进一步将有利于该体系的贸易政策框架延伸到其他国家,打压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从而对今后的国际贸易规则产生重大影响。

四、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新格局形成,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耗减排高效,其最首要的基础和保障就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那么发达国家或贸易强国就有充分的优势尽早稳健的实现技术的完善和低碳经济的实现,更进一步实现其在国际贸易当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处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使得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领域不断拓展,“碳关税”等新的贸易壁垒将应运而生。像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目前已经开始把碳排放管制与贸易和投资相关联,进行有关“碳关税”的立法活动,以碳减排名义新设贸易壁垒,把贸易与低碳相挂钩对发展中国家或者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道德绑架,征收高耗能、高碳排放的出口商品的关税。一方面将此成为发达国家获取收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保护本国或本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可能会以低碳经济为借口,减少对自由贸易的供给,从非歧视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上退缩,以这种投机的方式赢取暴利。

另外,发达国家加快把环境与贸易相挂钩的步伐,环境保护将成为国际贸易规则框架的主导。

(二)促进国际专业化分工,增强资源配置效率

在国际商品贸易格局方面,一些传统能源和资源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将呈现出一个上升的态势。在生产消费过程中,高碳产品将逐步减少甚至消失,低碳商品则不断增加和更新。另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催生并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并在该国际贸易领域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态势。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拓宽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出现了一个金融概念:碳金融。“碳金融”的兴起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碳金融也就是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用于服务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项目和技术的碳权交易、银行贷款和直接投融资等金融活动。

篇9

广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不同国家、地区或经济体之间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定,成员方降低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形成的自由贸易区域,以推动货物贸易自由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且成员方之间的互惠力度通常要高于WTO 最惠国待遇,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一国或地区内,划出特定区域,该区域享受境内关外待遇,通常实行较为宽松的海关监管政策和较为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如海关保税监管、进出口快速通关、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企业注册流程简化、税收优惠、投资便利等,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下文简称福建自贸区)于2015年4月21日挂牌成立。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期挂牌成立的还有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根据国务院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下文简称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福建自贸区地理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片区、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其中: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厦门片区重点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涵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资金流动的自由化。目前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一线放开”是指自贸试验区与境外实现贸易自由化,海关监管相对宽松、减免相关税费,并鼓励在区内创办新兴产业、鼓励在政策制度上先行先试。“二线管住”是指针对自贸试验区与国内非自贸区之间的货物流动与要素流动,实行相对严格的海关监管、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

二、闽台经贸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闽台经贸发展概况

2008 年之后,两岸迈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2008年两岸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2014年增至1982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53%,年均增长9%。其中,中国大陆自台湾进口迅速增长,2008年为1033亿美元,2014年增至1520亿美元,进口额常年是出口额的3―4倍,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由2008年的774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057亿美元(见图1)。同期,两岸的投资合作也稳步增长,中国大陆实际利用来自台湾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由2008年的1899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2018亿美元(见图2)。

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闽台贸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2010-2014年福建省与台湾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由488亿美元增至1243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079亿美元增至3821亿美元,进口额由409亿美元增至8614亿美元,福建对台贸易总体呈现逆差。从所占比重来看,福建对台湾进出口额占福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2014年为701%;福建对台湾进出口额占中国大陆对台湾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高,2014年为627%,说明闽台之间的地理临近优势在两岸经贸合作中并未充分显现。

目前,福建已建成六个台商投资区,涵盖纺织鞋服、食品加工、电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并引进台湾有关交易制度,推动两岸金融合作。与此同时,厦门已成为台湾商品分销大陆的重要中转地,并计划建设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中心。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货物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将积极推进闽台通关合作机制,包括:在货物通关、进出口贸易统计、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闽台海关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对台湾运往自贸区的农产品、水产品试行快速检验检疫;优化部分从台湾进口的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的审批程序;自贸区还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无纸化通关和企业自主报税。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套政府部门的“单一窗口”建设,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电子化支付结算(例如:企业网上银行、企业手机银行)、资金归集、企业电子化汇款、企业结售汇、电子化监管申报、电子化单证处理、进出口贸易融资等。

2新型贸易方式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鼓励自贸区企业尝试新型贸易方式,包括: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积极发展动漫产业、信息产业、供应链管理、飞机维修等新兴服务业。此外,自贸区还支持汽车平行进口和跨境电子商务,并努力完善配套跨境电商的海关监管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税收制度和物流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套上述新型贸易方式,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大宗商品衍生交易、交易所会员之间的资金清算、配套飞机租赁的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仓单质押融资、国际保理、配套跨境电商的支付结算等。

3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根据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自贸区将在运输、通信、医疗、旅游等行业继续扩大对台开放。该方案允许来自台湾的服务提供者在自贸区设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开办通信类业务、旅游类业务、船舶管理和海员外派业务、建筑和工程技术类业务。该方案还鼓励来自台湾的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专家技术人员、医疗人员在自贸区内执业。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针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特别是自然人流动,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个人电子支付结算(例如:个人网上银行、个人手机银行、配套微信支付、配套支付宝、配套APPLE PAY等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个人跨境汇款、个人结售汇、工资等。

4承接台湾先进产业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支持来自台湾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自贸区内集聚发展,同时鼓励区内的知名企业赴台湾投资,推动两岸产业链融合发展。福建自贸区可在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服务业(如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海洋产业(如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研究)、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方面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产业链融资、投资银行业务。

三、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账户管理体系创新的影响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要求在自贸区内执业的商业银行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人民币涉外账户的管理机制,有效促进跨境贸易和企业投融资的结算便利。

上海自贸区在商业银行账户方面的设计理念是“分账管理、离岸自由、双向互通、有限渗透”。具体而言,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自由贸易账户可以办理企业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资金结算,不能办理企业证券投资以及个人跨境投资等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业务,也不能办理现金业务。

福建自贸区将效仿上海自贸区的商业银行账户设计理念,让区内资金实现一定程度的离岸自由,对区内与境内区外之间的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监管,这对商业银行的账户系统和账户监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影响

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一系列促进外币资金自由流动的政策举措,是促进自贸区内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一项金融配套政策。根据国家这一政策,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允许区内的商业银行在一定限额内试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从境外借入本外币资金。自贸区内的商业银行还可以为客户办理跨境支付业务、新台币兑换业务,为FDI项下的外汇资本金办理意愿结汇业务,为跨国公司办理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对商业银行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商业银行可以在更大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本外币资金跨境运营以及外币汇兑业务,同时也对银行的国际业务水平、海外分支机构网络、跨境支付结算系统、资本项下的业务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篇10

二、金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

金融、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金融的发展可以调节社会的资金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国际贸易则通过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调整稀缺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对本国经济乃至福利状况产生影响。此外,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共同作用与一国经济的发展。Beck(2002)和Riyanto(2004)分别从企业和行业方面对外源融资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金融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Blackburn和Hung(1998)以及Aizenman(2003)则从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关于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深化。苏建平(2013)以福建省为例,研究金融发展对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金融发展与进出口贸易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深化更加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对进口贸易的推动效应更明显。沈能(2006)认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通过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正向因果关系,共同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的机制

1.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

金融主要通过比较优势、投资组合、汇率和金融生态的等各种传播途径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向、规模、结构乃至贸易程度(见图1)。

首先,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资金会流向国际上要素丰裕的国家,这些外源融资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其产品的生产,进而此国就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具有这种规模经济的行业在国际市场就因为物美价廉而获得了比较优势,进而随着本国出口量的增加,国际贸易顺差就产生。随着贸易伙伴国不断的增加,其贸易规模、贸易方向乃至贸易结构都会随着这种比较优势发生改变。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日趋明显,即一国价格、利率或汇率的变动会波及其贸易伙伴乃至世界各国。这使得各国贸易部门获得的收入呈现不断波动的趋势,分散风险成为各国贸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金融通过对这些贸易部门所获得收入进行投资组合,使得其非系统性风险降到最低,实现贸易收入的保值乃至增值,国际贸易正常运行。所以一国金融结构的水平对国际贸易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即如果一国金融结构相对完善,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成熟,就会使得本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日趋合理,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

最后,金融生态作为影响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其对社会资金的配置状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对资金的配置会影响我国银行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影响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而资金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金融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对于产品进出口会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政府相关的金融政策,比如对利率的调整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准备金调整等宏观货币政策来影响资金流向,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对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实施宏观调控,使得国际贸易顺利发展。

2.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国际贸易对金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贸易依存度的大小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上。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资本会涌入国内或外逃到国外,这些资本的变动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利率的波动。利率的不稳定会影响银行、证券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稳定乃至是股市的动荡,涉及到全国人民的整体福利。这时国家会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来调整我国金融的发展。所以贸易规模会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稳定与否形成传导机制。

其次,近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波及全球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自由贸易受到限制。贸易的自由度严重影响贸易规模,而贸易量的大小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经常项目上的变动又会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此外,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引起各国汇率变动,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主动贬值以减少我国出口企业对其出口,从而保护本国产业。这些都会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增加,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也随之增加。杜凯、周勤(2010)、李猛和于津平(2013)等人也分别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贸易壁垒对国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的因果关系。这些贸易摩擦刺激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利用“己厂效应”、“水平效应”和“前后向关联效应”等作用机制,将信贷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中,解决企业的投融资问题,提高储蓄的资金利用率和转化率;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对金融产生负面影响,即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进一步也会引起信贷约束,影响金融效率。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得全球资源配置发生扭曲,而且这些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就会促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并促进产业升级,这时就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剩余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而对外直接投资又会对对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水平产生进一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