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零售市场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零售市场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零售市场现状

篇1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成品油零售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较落后,且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的问题。这些零售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网,使得内部的相关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报送变得比较零散与迟缓,而且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力量较强的营销管理队伍,在人才的流动机制以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方面也不健全,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管理水平。同时,在有些省市企业的上划方面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如有些省市石油企业在上划以后,其地方政府就可能会在加油站以及对加气站的审批、用地以及贷款等方面减少对国有石化集团所属的一些销售企业的支持力度,或是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甚至是有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当地的石油零售企业,与国有的省市石油企业共同争夺市场。

2.企业内部人员缺乏必要的营销意识

目前在部分石油成品油零售企业,其内部的员工普遍在营销意识方面表现得比较薄弱,而这也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相当一部分的干部员工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对于成品油零售发展所具有的强大的促销作用。从本质上来说,营销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经营管理的方式与技巧,它不能完全等同于销售,且两者之间相互比较,营销更加重视过程,而销售则更重视结果。而也就是因为现今人们对营销的本质理解出现了误解,导致其对市场的认知一般都会大于对营销的认知,且对销售的重视度也要大于对营销的重视,从而使成品油的零售市场出现过多地重视成品油的销售而往往忽略对一些非成品油的销售以及重点关注销量而忽视利润的情况。同时,在一些基层的加油站,其内部的业务人员几乎都没有参加过有关市场营销的学习与培训,即使是经过了学习与培训,也仅仅是对一本书进行上下员工的整体学习,不仅内容少,且水平不一;而对于企业内部组织的有关经理与主任级的工作人员对相关营销技能的学习与培训中,也往往由于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对象同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而导致其缺乏了时效性与针对性,而且培训的机制也比较难以满足整个企业内部人员对营销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技能培训的需求力度,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部分成品油零售企业内部人员在有关营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是比较薄弱的。

3.过多重视价格战而忽视了相关策略的有效运用

在营销策略中普遍存在着价格策略、产品策略以及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四种。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将这四个营销策略结合在一起,然而,目前在我国众多石油成品油企业普遍是过多地重视价格策略,热衷于价格战,而忽视了其他三种营销策略的有机运用。长期以来,各成品油企业间的价格战就打得十分激烈,而这也是通过牺牲自身的利益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一种“恶性”竞争,结果也往往都是“俱伤”而不是“双赢”。而对于产品、渠道,特别是促销等营销要素,人们往往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无法真正发挥出其作用,特别是对于促销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运用也不够得力。故在对部分的加油站中业务人员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相当一部分的业务人员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促销”、“应该怎样促销”,只知道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收钱、输油以及开票”的工作,只要钱不少收,油也不输错且票也不开错就好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直接导致多数的成品油零售企业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影响其长期的发展。

二、推动当前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发展的对策

1.完善并优于成品油的销售服务体系,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对于石油成品油的销售企业来说,由于其油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消费者根本无法从直观上去判断该成品油质量的好坏。因此,该企业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及其形象,即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就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我国众多的成品油企业要想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并保持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全面提高其服务的质量,从而通过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广大的消费市场。如在组织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的硬件以及软件的管理,创新服务的内容,积极地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公路文化”的加油概念,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发一些除了加油以外的配套服务,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客户服务;同时,还可对传统的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如运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以提高加油的效率,通过普及IC加油卡的运用以逐渐去打破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加油服务;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内部规范化管理的手段,以统一内部的服务标准与形象的设计,进而打造出全新的企业形象。

2.加强营销技能的培训,树立营销意识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成品油企业需不断加强对内部员工有关营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全面增强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分运用营销手段以展开相关业务的能力。而在加强员工对营销技能培训的时候,就需根据员工的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对于一线的员工,由于他们是整个成品油零售市场中的终端,面对的主要是不同的客户群体,因此就需要将推销的技能以及促销的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传授给他们,而对于客户主任或是加油站的站长,他们属于营销的管理者,因此,就可将营销策略制定与运用的相关知识传授给他们。同时,为了避免行政开支的增大,加油站不必专门设立培训人员,可同当地的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展开培训工作,在院校内部设立培训基地或是聘请当地职业院校的教师到加油站展开营销的培训,抑或是从职业院校聘请一些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全面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综合营销素质,最终使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树立营销的意识,并充分发挥出其优势。如积极做好夜间的生意,并将产品的定位集中于家庭的常用以及急需的用品,从而塑造出“24小时连锁便利超市”的形象,或是在节假日的时候,增派临时员工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3.转变打“价格战”的营销做法,全面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在今后的成品油市场中,由于产品日趋走向同质化,使其价格的竞争效应也会随之减弱,而品牌以及服务就将成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重头戏”。在本质上,一个产品的品牌所包含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不仅代表了产品的质量,而且还向人们传递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并拥有一批忠诚的追随者,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成品油零售企业就需要在优质品牌的树立上面下工夫,赋予其品牌鲜明的理念、文化以及思想,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个性化以及人性化,并使其在为客户提供更多品牌内涵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客户的后期的信赖与回报。同时,企业还可对加油站实行分类以及功能定位的处理,因地制宜地展开个性化的服务,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差异价格与差异的服务,抑或是对于那些在城市中心的加油站,可适当地将非油的创效作为企业增收的重点来看待,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篇2

1.引 言

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 ,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并且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实际增长虽然达到10.9%,但农村消费品销售额比重与城市相比表现为持续下降,增速减缓,据有关统计,2001 年至2006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11.5%、14.6%、10.3%、14.7%、13.6% 和14.3%。而同期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为7.7%、6.9%、6.9%、10.6%、11.5% 和12.6%。①巨大的消费反差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滞后性且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

2.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

由于广大农村分布相对分散和地理环境制约及地方财政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结构很不完善,且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山区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农村零售业很难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就更谈不上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要求更高的物流活动。农村零售市场多为定期集市市场,若交通不便,加上天气恶劣状况就会在很大程度不同上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2.2农村零售业经营方式落后

虽然我国告别了供销社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大多数转变为具有自给自足的“夫妻店”, 形式传统单一,新型零售业态比例低,经营主体个体化。虽然近几年超市和连锁店等新型业态形式在农村零售市场得到一定发展并不断壮大,但与传统的夫妻店和摊位交易相比,其规模和数量远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并且一些超市只是在原有的店面改进而来的,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 很少真正做到统一采购和配送,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3政府职能和体制滞后

虽然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但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地方政府职能和体制建设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农村零售业存在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制约着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的一些部门如工商执法部门和卫生部门等对政策执行不力,使得国家许多好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够真正及时有效地为农村零售市场的建设和促进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3.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对策

3.1深入认识农村市场的特点

农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进步,如何有效地把握其中的变化才会有利于农村零售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同时,农村市场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差异性,层次性,时间性等特点。由于农村在地域上分布分散,所以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时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差异性是指不同地区,人群的购买差异性,因此企业的经营应注重对差异性和具体情况的把握;层次性是指消费者购买时,消费结构层次的不同需要的有效掌握有有利于企业对销售商品结构的完善;时间性指农村市场多定期集市交易并且购买商品有着明显的时间差异,比如农忙季节对相关农业商品的购买呈明显增加,逢年过节对食品类,礼品类等购买需求呈明显增加。

3.2充分重视和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农村零售业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的发展政策,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合作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其消费观念的转变,培养其科学的消费方式和抑制不良消费习惯;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积极推进标准化市场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政府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力量,能否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对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影响不可忽视。

3.3经营模式创新

零售业态的创新是发展农村零售业当务之急,农村零售业态发展和创新的重点在于发展连锁店。可以把城市大店、名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商品带到农村,利用本身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为农村零售业态提供配送服务,使城乡流通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高效的、城乡联动的零售组织和经营体系。②第二,积极推广仓储商店、量贩店等零售业态经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经济仍然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对于收入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价格仍然是购物时关注的头等大事。因此可根据农村消费水平、购物习惯,积极推广普及仓储商店、量贩店、折扣店。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交通方便的大集镇设立仓储商店和量贩店,在乡村设立折扣商店,便于居民购到合适的商品。

参考文献:

[1]陈遵奇《论农村零售业创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4月

[2]王晓光《中国农村零售业连锁经营模式研究》,《经济论坛》2008.21期

[3]李慧《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10年4月

注 释:

① 国家统计局网stats.省略/

篇3

内外交困,专业体育类报纸总销量下降

体育类报纸和IT类报纸、时政类报纸、经济类报纸一样,多为全国性发行的周报。根据世纪华文全国24城市的连续监测数据,体育类报纸的整体销量在近两年内出现下降。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竞争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网络媒体的影响,综合性报纸的专栏专刊的细化深作对专业体育类媒体的读者有较大的分流影响;另一方面,体育类报纸也受行业内部因素影响,即体育爱好者们所关注的内容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根据世纪华文监测的数据,近两年内《足球》的销量持续下滑,而《篮球先锋》的销量持续走高,读者的关注度明显从“足球”文化向“篮球”文化转移,也正因为体育类报纸经历着内外竞争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销量出现了不小的波动。两大旗舰型报纸《体坛周报》和《足球》,总销量均比前两年有所下降,相比之下,《足球》下滑幅度最大。《篮球先锋》在这几年中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在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销量虽不及《足球》,但是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总销量已经超越《足球》,截断了体育类报纸零售市场上两强争霸的格局。

两强格局分裂,篮球类报纸地位上升

在过去的几年中,《体坛周报》和《足球》一直在零售上处于主导地位,其间《体坛周报》的总销量是《足球》的两倍左右,这两份报纸的总销量占据市场总量85%以上的比例。但从世纪华文2007年5月份监测的数据看来,这一竞争格局已发生了变化。在四份体育类报纸(《体坛周报》、《足球》、《篮球报》、《篮球先锋》)中,《体坛周报》的市场份额为61.2%,《足球》的市场份额为9.69%,不到《体坛周报》六分之一,而且低于两份篮球类的报纸。很显然,专业篮球类报纸的市场地位已明显高于专业足球类报纸的市场地位。《体坛周报》和《足球》两强并立的零售格局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体坛周报》在体育类报纸中形成垄断格局,同时,篮球类报纸取代足球类报纸,对销量第一名媒体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F724.6

随着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流通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购物的普及与发展,对传统商品零售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改变了商品零售业的发展格局。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是:零售规模大幅增长;网络零售市场各类主体快速成长与网络零售用户数量较快增长。而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网络零售商行为欠规范与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慢则是网络零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零售业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网络购物依靠其商品丰富、价格低廉、无时间和地域限制等鲜明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网上零售市场迅速成长和发展,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1.网络零售规模大幅增长

21世纪初随着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购物开始兴起,2004年网络零售年交易额仅有50多亿元,2008年网络零售交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8019亿元,是2004年的149倍,7年来平均年增长104%(见图1)。

2.网络零售市场各类主体快速成长

由于利用第三方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展零售业的经营,具有进入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个人在网上开店的C2C模式成为网络购物的主流,并推动着网络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2011年个人网上店铺数量达1620万家;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一批自主销售类B2C 购物网站较快发展,B2C成为近两年网络购物的亮点,市场份额逐步上升。同时,传统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苏宁、国美、百联等一些大型商业企业纷纷以实体店为依托、建立或收购网上销售平台,将传统渠道的触角向网络购物延伸,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品牌和市场。2011年,国内B2C、C2C及其他网络零售企业已达20750家;网络购物离不开物流快递业的服务和支持,适应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物流快递业的发展,2011年网络快递企业达10390家,实现业务收入780.6亿元。

3.网络零售用户数量较快增长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和网络购物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网民进入到网络购物的行列。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参与网络购物的网民用户达到1.94亿人,占网民的37.8%,几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成为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网络购物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实惠,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但年轻的网络零售市场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影响可持续发展

目前网络零售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网络平台和网络零售企业忙于跑马圈地式的扩大规模、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通过不断融资或上市来推动其自身的发展,“烧钱”式发展成为大部分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网络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水平也在不断下降。由于一味追求规模扩张,没有形成有效的赢利模式,缺乏利润增长点,盈利能力不足,大部分企业亏损经营,依靠吸引风险投资进行扩张,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网络零售市场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2.网络零售商行为欠规范,经营诚信有待提高

网络购物由于采取非实物、非现场的购物形式,网络购物出现的诚信问题比较突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一是有些商品的实际质量与网上广告宣传不符,质量低下,以次充好;二是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三是一些商品售后服务差,三包责任难落实,商品出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四是存在购物安全隐患。包括购物时有欺诈,货款的支付安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等。

3.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慢制约快速发展

物流配送是连接网络店商和消费者的关键环节,是能否及时、安全的完成网络销售的重要渠道。物流配送业受投资大、行业发展欠规范等原因,物流配送发展滞后于网络零售的发展,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物流配送网络更不完善。物流配送不能满足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发货慢、配送迟缓、配送空间受限、服务差、商品损害等种种问题,直接影响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

二、影响与作用

篇5

现今的零售市场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低价购物、系统的运营管理升级为以消费价值为主导,即全方位满足顾客对高价值商品的需求,全方位是指零售场所的产品的丰富性,包括即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快速推出创新品类,高价值是指产品的新奇特点及创新的节奏、真正意义的低价、品质保证、核心品类、产品的高体验价值。

大润发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即为上述策略的坚定执行者,在通过对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头们在系统的运营管理上的模仿和借鉴基础上,开始真正聚焦顾客在消费价值上的核心需求,形成了有力对抗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的市场份额的竞争,在实际盈利上已收效巨大,直至坐享领先地位。

针对上述需求拐点,终端零售企业需要从价值链管理模式上需求新变化,主要聚焦五点:

一、上游渠道资源的整合。

要想维持真正意义上的低价,对供应商资源的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一,品类丰富性的要求使得远距离离岸采购现成商品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很难在终端形成切实的产品低价,第二,新的渠道模式已成燎原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欧洲所有行业都处下滑的环境下,电子商务却一枝独秀,在过去3年,欧盟电商交易达到2000亿欧元,增长了70%。第三,很多中小、微小企业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正积极寻求下游合作商。这三种因素能够使得零售企业能够相对从容地需求更多的供应资源,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应对。

二、寻求创新品类。

零售企业的在品类上的布局和创新是提供终端消费价值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洞悉市场主流消费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获取相应的产品供应资源成为零售企业在未来企业及品牌经营中的重中之重。没有这些符合市场主流需求的品类产品的持续性创新,再低的价格促销,再庞大的产品种类只能造成利润微薄和库存积压,家乐福轰动一时的泛商品低价促销和沃尔玛因盈利压力销售过期产品等就是最好的明证。因此,零售企业需要从源头上保证品类创新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盈利预期和实际成效。

三、上游价值链的并向管理。

在与上游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产品供应商能够在产品品类的提供上符合市场主流需求,或能符合市场发展的潜在优势产品,这就需要供应商能与零售商一起共同洞悉和研究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共同捕捉消费机遇。上游价值链的并向管理能够在3个方面形成零售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一是供应商和零售企业能获得一致的市场价值导向理念,以此展开统一行动,使零售企业对市场发展的把握更精准。二是通过供需平衡减少实际库存,可实现相对的量产,改善企业盈利能力。三是创造强大的品类聚焦优势,就像英国的玛莎百货,其店内的服装品类就成为该店的核心品类之一,有力地强化和增大了品牌认知和业绩能力。

四、打造系统供应模式。

篇6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尽管全球经济发展整体处于萧条状态,但中国网络零售业却随着网络消费的普及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淘宝的年交易额迅速从百亿级别增长到万亿级别,而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一大批B2C网站,年销售额也已达上百亿的规模。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的网购用户规模已达2.47亿人,同比增长21.7%。整个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而这个比例在2011年仅为4.4%,并还将保持扩大趋势,预计到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8155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4%。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爆发式的发展速度使网络零售业成为创富新大陆。

一、网络零售业的现状

1、网络零售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推广,市场环境及政策逐步完善,网购用户逐步增长,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迅速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2007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只有520亿元,2008年达到1300亿元,2009年是2600亿元,2010年为5141亿元,2011年和2012年分别是8019亿元和13205亿元(见图1)。据有关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已非常接近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美国。到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销售额将有望达到4200亿美元—65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目前规模的总和。

2、B2C市场前景更广阔。依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我国网络零售业已经进入迅速扩散的“起飞期”,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虽然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不断膨胀,但由于C2C市场上卖家龙蛇混杂、假货泛滥、售后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理性消费者逐渐对C2C市场产生怀疑。与此同时,B2C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更有保证,不论是质量上还是售后服务上,B2C相对C2C更具优势。自2009年开始,我国B2C市场就已逐渐挤压C2C市场的份额。虽然B2C市场的快速成长让人惊叹,但B2C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大有取代C2C市场成为网购主流的态势。在发达国家,比如美国,2009年B2C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占整个网络零售市场总额的比例就已达到75%左右,而我国在2012年这个比例仅有37%左右,较上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淘宝集市依然雄霸于整个C2C网络零售市场,截至到2012年12月淘宝占全部C2C市场交易额的96.4%,而处于第二、三位的拍拍网和易趣网只占有3.4%和0.2%的份额,呈现出近乎垄断的格局。而对于国内2012年的B2C市场,排名第一的依旧是天猫,占据52.1%;京东商城名列第二,占22.3%;位于第三位的是苏宁易购达到3.6%,后续4—10位排名依次为:腾讯B2C(3.3%)、凡客诚品(2.7%)、亚马逊中国(2.3%)、库巴网(1.4%)、当当网(1.2%)、易迅网(0.6%)、新蛋中国(0.3%)(见图2)。由数据可看出,电商大佬们如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占据了B2C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

3、网络零售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零售是一个新兴及开放的市场,为草根企业快速起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淘宝为首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虚拟门面和收付货款的工具,使得创业者们可以用极低的初期成本接触到大量的潜在客户,来实现他们的创业梦。然而,正因为网络零售的低成本和数亿计的潜在用户,网络电商们乐此不疲地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从8月15日,由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挑起的史上最激烈的电商价格战,到11月11日淘宝天猫当天交易额191亿的漂亮“战绩”,2012年,电商们通过“造节”制造出的价格战几乎贯穿全年。

伴随着价格战的持续,中小电商企业生存空间被缩小,网络零售市场发展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电商企业出现裁员、倒闭现象,而另一部电商企业不断扩充自己产品线,并且不断向细分领域延伸,行业的优胜劣汰愈加明显。截至2012年12月,实际运营的个人网店数量达1365万家,同比减少15.7%,自2008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另有机构报告数据显示:淘宝网现有职业卖家600多万,每天停运或倒闭网店数量近万家,绝大多数网店卖家辛苦辛苦一年后,却面临无钱可赚、乃至亏本的尴尬局面。

二、御泥坊的发展之路

御泥坊——一个几乎在传统渠道上难见踪影的化妆品公司,得益于处在“起飞期”的网络零售市场,在传统企业巨头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时,以狂飙突进的姿态,迅速打破化妆品传统版图,跻身淘宝化妆品排行首位。御泥坊最初是湖南本土一个化妆品品牌,在网上和实体店均有销售,但业绩一般。因为品种单一、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并不认可这款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护肤品。2006年末,戴跃锋从前老板刘海浪接手,开始御泥坊产品的线上销售,随后,作为网络出身的戴跃锋反向并购了生产厂商,而前老板则留在隆县负责生产和产品质量。御泥坊在淘宝上的年销售额已从2006年的几千元飙升至2011年的近两亿,“御泥坊”面膜一度成为“网络销量第一面膜”。

1、天时。近几年,“矿物护肤”理念逐渐在国内流行起来,将矿物美肤的概念提到了护肤最前沿。矿物质以它独特的属性在清洁、抗敏感和抗衰老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在如今追求自然、绿色、健康、环保的大环境下,御泥坊产品本身独特的原料配方以及历史底蕴是它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来的最好特质。

2006年,网上购物在网民中的渗透率快速增长,中国的C2C和B2C市场已经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迹象。御泥坊的销售额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直线飙升。期间,在2008年淘宝提出了“培养超女”的理念,即以超女选秀一样的模式,重点推广那些由消费者们的订单推选出来的网络企业。幸运的御泥坊赶上了电子商务的这一历史时期,借助政策得以发展品牌。

2、地利。“御泥”为世界独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开采难度大,加工提取工艺复杂,其加工工程需采用纯手工物理方法,历时六个月沉淀后,提炼出矿物泥浆与矿物水,养肤效果具有不可复制性,很多学者研究一致认为现代化学技术无法仿制。千百年来,除了尊贵皇族和当地居民,能够体验其独特功效的人屈指可数。而地处湘西边陲小镇的“御泥坊”是目前唯一合法开采企业,这样的“地利”无疑给“御泥坊”极大的优势。其主打的矿物泥浆面膜里的泥浆富含多种矿物微量元素,具有显著的吸附污垢、收缩毛孔、美白嫩肤的效果,能增强皮肤弹性和抗氧化能力,强化皮肤的天然防御能力,延缓皮肤衰老。

3、人和。尽管戴跃锋一直强调御泥坊之所以能飞速成长,主要是网络零售市场爆发式的发展下淘宝网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机会和空间。但并不是每个网络卖家都能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下取得成功,所以说,从品牌包装到整个营销计划才是御泥坊制胜之关键。

(1)品牌传播。2006年,淘宝曾进行了一次化妆品年度评选,“最佳面膜称号”授予了世界知名品牌贝佳斯,这一来自意大利的产品就是以泥浆和矿物“活水”为原料,这点刚好和御泥坊相仿。戴跃锋就依葫芦画瓢,从贝佳斯的产品形式、品牌诉求、包装甚至“御用”的渊源上,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淘宝品牌——御泥坊。

此后,“御泥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品牌宣传,最突出的就是举办“一分钱包邮献爱心”活动——免费向网友派发了9000份面膜,让网友在淘宝论坛写下自己的体验心得。由于矿物资源的独特性,产品使用效果非常好,这次活动后使御泥坊面膜获得网友的广泛好评,通过淘宝论坛口碑相传,一时间淘宝网几乎无人不晓御泥坊。而御泥坊与贝佳斯同质化程度很高,御泥坊的平价销售吸引了更多的大牌护肤品消费者的注意。御泥坊的店铺迅速升级,市场份额直线上升。

2010年4月,戴跃锋参加的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播出。这期节目里,他现场演示了御泥坊泥浆面膜的制作过程,给自己的品牌大大地做了一次广告。2011年,御泥坊的泥浆面膜被湖南卫视的美容类栏目《我是大美人》重点推荐。此外,御泥坊还在湖南卫视的购物节目《越淘越开心》和《快乐购》中频频亮相。不难看出,除了淘宝广告外,御泥坊的媒体投放都集中在了其总部所在的湖南。得益于湖南卫视的全国性覆盖和高频次的曝光,御泥坊取得了不俗的推广效应。这种效应也直接反映在了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上。

(2)营销推广。电子商务离不开网络推广,否则即使销售平台搭建起来了,也会被数以百万计的网络卖家淹没掉。自戴跃锋接手御泥坊后,开始全力打造网络营销体系,形成了官方商城“汇美丽”,淘宝天猫、京东商城、QQ商城、亚马逊中国和1号商城等网上直营店铺,还有多条合作渠道,如乐蜂网、苏宁易购等的营销网络。其网络营销体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淘宝平台,而是打造出了一个全方位的网络销售平台。用户只要在网上购物就能看到御泥坊的产品,这就是戴跃锋想要的效果。

(3)产品研发。御泥坊在将资金投向提高营运能力、改善用户体验、加大市场投入方面的同时还对产品和品牌进行拓展。2010年,御泥坊开始有计划地扩充产品线,全线产品由2008年的20款迅速增加至60多款。目前,这一数字已更新至150款。这些产品的研发分为自主研发、公司合作和外包给研发机构三种。如今御泥坊的核心系列产品大部分都由自己研发。由于御泥坊的原材料“御泥”具有不可再生性。“御泥”需要经过开采和长达6个月的物理沉淀。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生产基地一般会提前一年准备下一年的原材料。目前的“御泥”储备大概能支持品牌30年的发展。为了避免“御泥”的枯竭带来的问题,御泥坊已经在开始在泥浆面膜之外拓展植物类的面膜产品。

三、启示

马云说过,做企业就像建一个生态系统,企业是一棵树,它会有树干,有很多的分支,结很多松果,然后吸引来很多松鼠。任何环节都应该让它尽善尽美,任何环节的差错都会让这棵树枯死。比如,当销量暴增后,如何保证供应以不至于导致市场流失,这需要研发、生产、营销、物流、售后等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对御泥坊来说,品牌和销量的提升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到了更高级阶段,品牌运营将是更大的考验,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如何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和强化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在获得更多的客户的同时使品牌牢牢深入人心,这些课题比线下品牌有着更高的要求。

未来的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必然是空前壮大的,甚至超越传统渠道成为主流。这对于像御泥坊的淘品牌无疑是相当有利的。当然,与机遇并存的也有风险,目前整个淘品牌都非常年轻稚嫩,缺乏标杆和旗帜,因此在各自摸索前行途中,偏离和差错总会存在。年轻的御泥坊能否快速完成这样高要求的转变,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这可能是一场生死考验。

【参考文献】

篇7

21世纪初,亚洲,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全球零售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零售业严冬的当下,国际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如何动作,给中国零售业可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而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一、国际零售服务贸易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零售业服务贸易的总体现状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市场呈现多样化、国际化,消费者不仅只满足于本国的商品及服务供给,而且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这为各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了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外,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而市场饱和以及过度竞争导致国内经营成本上升,商业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各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开店,在全球采购商品,并将全球化发展定为其发展目标。

三是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在进出口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跨国销售额,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阿赫德、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超级零售企业,每年都以百亿美元计算。从进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来看,世界约20多家零售业巨头开展跨国经营,其店铺分布于欧、亚、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6%,2007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居民消费多元化和层级性的发展,促使我国零售业业态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现代零售业态己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重组、并购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渐成零售市场主体。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为87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我国现行的国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总体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在开放地域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承诺,突出表现为以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场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104家分店,家乐福开店达12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法国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二、当前我国零售服务的SWOT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零售领域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零售业既面临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1、内部优势

(1)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零售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零售业率先使用,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与外商零售业相比较,中国零售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优势;门店地理位置优势;与供应商长期关系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从总体实力上看,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抗衡,但其在区域上的优势只是相对的。

2、内部劣势

(1)企业规模零、散、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属中小企业。零售企业的核心是员工的服务,但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只注重员工形象,而忽视员工的素质。

(2)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单一。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是粗放式管理,离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和特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色。在经营方式上,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这种经营方式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脱离,企业不仅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也无法形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3、外部面临的机遇

(1)国内零售市场容量扩大。2008年1―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这显示出我国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我国零售市场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2)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已经将过去的管理职能转变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力争培育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享受加入WTO带来的权利,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舞台。

4、外部面临的挑战

我国零售企业外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国零售商的冲击,因为我国零售业与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上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大,如沃尔玛公司2007年在华销售额高达213亿元,家乐福为296亿元。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分布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2)业态形式上的差距。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及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现代零售业业态。虽然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但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大卖场,外资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

(3)品牌资产方面的差距。跨国零售企业的品牌优势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无形资产。通常,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型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尤其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大零售巨头的商誉已接近100亿美元,而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联超市,其无形资产却只有0.75亿元人民币。

(4)人才聚集能力的差距。我国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而在外国零售企业中,各主要部门都部署了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另外,在人才的争夺中,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各方面优越的条件赢得了求职者的青睐,更加剧了我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的短缺状态。

三、全球经济衰退中发展我国零售服务贸易的对策

在零售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又面临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之际,零售服务贸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外资零售企业和中资零售企业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同时,我国的零售服务贸易要主动的应对危机和寻求发展,通过竞争,加快民族零售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1、面对危机,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动作

(1)加速向二级城市拓展业务。现在中国88%的国内生产总值出自二级城市,2002―2006年,这些二级城市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倍,零售额上升了79%。

(2)大规模降价促销,不但会对中小超市形成强烈冲击,还会引发行业洗牌。如春节期间,沃尔玛在64个城市117家商场进行了大规模降价促销活动,部分商品降价幅度达54%。

(3)加速在中国的本土化。以门店为中心的地方采购、配送中心逐步完善,显示出对中国文化及政策准确理解和适应性。

(4)加速收购兼并,利用相关企业的现有营销渠道扩大规模效益。如2006年,沃尔玛收购了好又多超市的部分股权,按照计划,沃尔玛最终将全盘收购好又多,如果收购成功,沃尔玛在华将全面超越家乐福。

2、零售服务贸易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我国支撑消费强劲增长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作为消费产业链中拥有稀缺性渠道价值的零售企业,应具备更强的抗周期性。在高通涨的刺激下,我国零售业持续偏旺,社会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央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这表明现阶段我国零售行业仍处于以居民收入持续高增长及高储蓄率为核心推动力的消费升级时期。

(1)政府加大对零售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努力清除内外贸之间、地区经济之间以及流通供应链之间的行业隔墙,为流通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对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实行法制化管理,如制定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阻止外资零售企业的不正当兼并和收购,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争取生存空间。

三是充分运用银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多种金融服务手段,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突破企业财务资源的瓶颈。

(2)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整合和壮大民族零售企业。一是进行资本重组,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我国自己的商业航母;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可以大胆出击,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形成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

二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以特色和差异化应对跨国零售巨鳄的竞争。塑造品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企业则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以及富裕的村镇,具有先发优势。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央提出的家电下乡、扶持农村连锁超市等利好政策,相信农村市场将大有作为。

(4)具备条件的企业应主动地、有选择地走向国际市场。我国零售业通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已涌现出了一批如华联、大商等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具有跨地区经营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大中型零售企业。另外,国际经济环境宽松,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消费需求对中国商品与文化的偏好增强,以及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可以通过学习国外零售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经验,尝试走向国际市场。

(注:本文系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投资决策实证研究,项目编号为G200521)

【参考文献】

篇8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 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 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 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 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 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 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 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 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 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篇9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篇10

(一)投资规模普遍较大

由于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外资企业大都资金充足、实力雄厚,所以投资规模普遍较大。

1.从数量上看:迄今为止,国际上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2/3进入中国。中国商业联合会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披露,到2001年底,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发展到362家,其中110家法人单位,252家活动单位。港澳台投资零售企业有100家法人企业,134家活动单位。

2.从销售额上看:2001年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占中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零售业总额的5.29%,占中国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的1.46%。在外商投资零售业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外资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该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和8.9%。

3.从采购额上看: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纷纷将全球采购中心移至中国内地,中国已成为国际零售业的重要采购基地。如沃尔玛每年有100多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往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沃尔玛出售。2001年沃尔玛的直接采购额超过100亿美元,家乐福为35亿美元,麦德龙则达到50亿元人民币。采购额呈逐年稳定增长的趋势。

(二)投资区位选择

1.宏观的地域选择: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开放区域已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有巩固现有零售市场并逐步向中西部发展扩张的势头。

2.微观的店址选择:在国外零售业被称作是“选址的产业”,店址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销售额和利润。外资零售企业普遍重视选址,遵循着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多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利用GIS系统,对商圈周围的人口信息、消费水平进行集成。

(三)投资业态选择

目前外商在中国零售市场避开了已出现过度竞争的百货店和中国式的食品超市,所经营的零售业态形式主要为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会员店。大型综合超市同时具备了食品超市和百货店的双重功能,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多选择、更低价位、更优质量的商品。到2001年底,家乐福已在中国开设了27家店,沃尔玛已开设了19家店,麦德龙已开设了15家店,继OK店之后,7-11便利店也拿到中国第一张外资连锁便利店经营牌照。

(四)外资进入我国的策略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主要采取合资、自行开设新店、给予特许权和并购四种策略。这些零售巨头在决定采用何种战略之前,通常会对这个市场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进入障碍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做出选择,而且这四种策略常常混合使用。

此外,外资为了避免中央政府繁琐的审批程序,部分选择了各种渠道。如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一些外商独资的零售企业、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国内一些零售企业委托、聘请或承包给外商进行管理的企业。中外合资,实际上由外方公司进行管理,中外双方成立合资的商业咨询公司,直接管理国内商业企业以及外资提供专用品牌等等。

二、问题及其成因

外国零售企业在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诸多方面优势明显。它们通过全球计算机网络的统一管理,使管理成本大大降低;通过全球采购,得到供应商的折扣和返佣;通过高薪或其他手段挖走中国零售企业的优秀人才,抢占中国市场。

(一)外商投资我国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态和地域过于集中,导致商业网点的地域性分布严重不合理。根据国家经贸委内贸局最近对全国27个城市零售业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和超市中,外资企业零售额的比重已达到23%,在百货店中外资所占的比重为6%。外资零售企业绝大多数都避开了已过度竞争的百货商店,而选择位于高端的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型综合超市,并且近80%的外商投资企业集中在东部城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对其周围的大,中、小零售企业的销售额有不同程度的冲击。

2.地方越权审批严重,部分外商违规开店,经营。虽然中国自1992年零售业才有步骤地对外开放,但各外商投资企业已采用各种途径进入了中国市场。全国各地政府为吸引外资,致使全国有2/3的城市出现了违规审批行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中央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只有21家,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近300家。例如:2001年家乐福未获中国政府批准,独自在全国各地开设超市27家,这违反了我国有关外资企业的规定,家乐福被要求停业整顿。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股权不得超过65%。而家乐福1家沈阳分店、2家大连分店却拥有100%的股权。2002年6月份,家乐福被勒令将其全资拥有的三家东北超市至少35%的股权出售给两家中国公司。

3.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对我国流通主渠道的控制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外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流通利润,更是为了能够任意销售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商品,进而能够销售其国外母公司生产的商品,能够销售国外其他公司生产的商品。大型综合超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它往往占据有利地形,拥有巨大的人流,具备一个相对完善的物流系统和销售网络,对商品的成功展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对想依靠大型综合超市占领市场或走出国门的我国生产企业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外资零售企业牢牢掌握淘汰供应商的大权,通过大量的采购,迫使我国的供应商提供“物美价廉”的超低价商品,使我国的生产企业靠极低的利润惨淡经营。而且一旦外商控制我国的分销领域,我国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会沦为外商的加工车间,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利润,很难再大造民族自身品牌。

(二)问题的成因

1.投资国本国零售市场的过度饱和或过度竞争。零售业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且近年来随着国内并购活动的频繁,零售业的集中度也相对提高了,人工成本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零售企业的增长停滞或较为缓慢。而所有这些都促使外国零售商主动开拓全球市场。我国零售市场的逐步开放,为外商零售企业纷纷进入我国零售市场提供了条件。

2.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足够的人口规模和良好的经济前景,促使外商零售企业纷纷进入我国零售市场。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使我国零售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又因为零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成本低下,外商更愿意分享我国的制造业优势。

3.竞争优势明显。在经营规模方面,外资在中国的单店投资额达到3亿多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在中国的单店平均建筑面积达9.455万平方米,大大地高于我国零售企业的水平;在商品零售价格上,外资零售企业多采用低价策略,这对收入不高的中国消费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品牌经营方面,许多外资零售企业经过长期发展,正经营管理,服务、企业定位和购物环境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特点,他们早已被世界各国的消费者认可,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家乐福集团是欧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零售商,它们在世界31个国家拥有9200多家连锁店,去年的销售额达到780亿欧元。从1995年开始,家乐福相继在我国的16个城市开设了28家大型综合超市,并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大连等11个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全球采购基地。

三、规范和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对策

(一)按照国际惯例,渐进开放零售市场

对中国零售市场规范和完善并不意味着国家力图保护民族零售业,限制对外开放。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培育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发展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我国零售业的长期目标。

1.集中审批权。随着零售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在有效监控的条件下逐步下放审批权。消除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渠道审批引进外资的混乱现象,保证中央政府对零售业的开放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促进全国零售市场的均衡发展。

2.加强对外资零售企业的管理。一方面提高引资标准,让那些具有资本、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零售企业进入我国零售市场。注重外资企业业态结构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做好外资零售企业可能并购我国上市商业零售企业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市场准入规则,并对违规进入的外资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查处。对提前违规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要停止其再开新店,直到其现有违规店数量达到原定批准数量后才能再开新店。

3.逐步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中国有关主管部门要在短短的保护期内,努力加快创造均衡的竞争环境,这是中国流通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国家应该在宏观政策层面,对开放服务贸易持理性态度,缩小内外资企业在优惠政策上的差异,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新建、扩建、改建大型零售商业网点的市场准入制度,以避免浪费资源,重复建设

1.根据国际惯例,地方政府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颁布一些地方法规。各地政府应把商业网点的建立纳入到城市规划中进行综合管理,行业协会组织听证会,根据周围已存在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零售业态的结构,当地居民的人口和收入状况实际等情况,对零售企业(含外资零售企业)是否设立,新建建筑物的外观、面积、高度是否合理提出明确的要求。

2.对于外资进入的新的流通领域,应扩大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促进零售业的规范发展。如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经营管理办法必须加快研究制定。

3.利用外资,优化我国零售市场的总体布局。鼓励外资零售企业到我国中西部投资,尽量改善我国零售市场东西部差距巨大的布局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小燕。《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J].国际贸易问题,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