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分析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9 16:22: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力学分析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力学分析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V2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615(2015)02-0259-07

篇2

前言

全阀是工业生产系统内安全方面的重要元件,主要作用就是保证生产系统能够在合理的压力条件之下运行,保证生产系统的安全性能。但是全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同故障。科研人员在对于全阀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实验测试、数值模拟与全阀。现阶段对于全阀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工作成果。

1、计算模型

本文在对于全阀超压泄放瞬态动力学数值模型研究过程中,利用的是ANSYSCFX软件,该软件与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软件相比较,无法自动再生网格,但是能够对于已经形成的网格进行转移,进而保证网格能够按照用户自身需求到达针对性位置,保证对于该区域内计算工作完毕。在对于全阀开启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动网格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于全阀在启动过程中有关参数的改变进行分析研究。为了能够保证计算模型更加便捷,首先就需要对于计算模型内有关参数进行确定,例如时间步长就为tstep,全阀启动元件质量就为mdisc。

通过利用动网格技术和全阀启动软件位置改变情况,就能够有效对于全阀软件在开启过程中瞬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全阀启动的时候流域瞬态变化问题进行计算。

2、数值模拟过程

2.1网格划分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利用到CFX内的流体薄片技术,也就是按照一定厚度从某个方向进行拉伸,进而得到厚度为一个固定单元的薄片,将所得到的薄片放入到针对的平面之中,保证与该平面相垂直的部分数值为零,构建计算区域。其次就是将计算区域引入到ICEMCFD内,应用四面体对于所生成网格的尺寸进行控制,同时对于全阀启动周围及入口位置上面的网格进行重新加密处理。在对于网格计算完毕之后,需要对于网格质量进行检查,同时对于网格平滑度进行整体分析。

2.2物理参数设置及边界条件

本文在对于全阀超压泄放瞬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应用到动力网技术内,对于边界设置上面已经提供了针对性条件,其中还包含特殊情况下的边界条件。全阀超压泄放瞬态动力学数值模拟瞬态流场内,并不涉及到无效边界组合,同时也并不涉及到特殊性边界,例如对于初始条件相对于敏感的边界,在对于边界条件设置过程中,需要受到精确性与收敛性的影响。在对于全阀超压泄放瞬态动力学数值模拟初步性分析研究过程中,将全阀运行条件设置为常规性条件,也就是温度为25℃,对于高速气体动力学所造成的影响暂时忽视,高速气体动力学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分别是密度与比热容,同时也忽视重力的影响。通过利用稳健边界条件,在对于入口边界条件设置过程中,压力为5%,出口应用的是开放式的出口,也就是气体能够自动流入或者是流出,整个计算区域具有开放性特征,整个计算区域内具有显著零梯度涡流特点。

整个计算区域内的壁面边界主要有两种模式构成,这样也就造成在计算区域内的入口通道内基本上都是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并不会产生任何滑移,因此壁面应用无滑移绝热壁面。但是全阀软件在开启过程中,会产生移动,通过移动速度与动网格内所应用到的编辑语言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所以就需要应用到滑移绝热壁面。

在涡流模型内,所应用到的模型框架为SST ,这种模型框架具有近壁运算与远场计算的优势,能够对于跨声速带激波的边界流动情况内应用。模型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收敛性,在对其分析研究过程中主要应用残差曲线,最大误差不会超过0.001.

3、模拟结果与分析

在全阀超压泄放瞬态动力学数值模拟内应用动网格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更加贴近,这样进行稳态模拟次数就能够有效减少,防止在多次计算过程中出现惯性失真的情况。同时由于全阀在刚开始启动的时候参数变化十分激烈,为了能够对于在该段时间内的参数进行重点了解,创建瞬态模拟就十分重要。

3.1压力场云图

如图一所示,为全阀在瞬态启动过程中在每一个时间段内的压力云图。由图一能够发现,其中第一个图表示全阀在没有启动之前,全阀管道内外之间所产生的压力效果,但是由于全阀管道属于密封性管道,图内的管道内部是在进行预泄之前所出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流体运动,造成入口处内的压力显著提升。

全阀启动软件与介质压力在感受到弹簧力处于失衡状态下之后,全阀启动软件就是立即与密封面相脱离,进而保证全阀能够启动,这样全阀内场就会出现气流紊乱情况,流场内的压力发生显著改变,具体情况如图一内的第二个图。在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之后,全阀就能够进入到稳定泄压状态下,全阀内壁上面的局部压力将能够超过1mpa,但是全阀阀口的位置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负压力情况。

3.2速度场矢量图

如图二所示,图二内全阀在瞬态启动过程中,每一个时间段内的速度矢量。

全阀在刚开始启动的时候,速度基本为零,流入在逐渐进入到阀道之后,全阀启动软件密封区域内就会出现细小的泄露情况,进行预泄露,在这个时候全阀瞬态速度就会发生一定改变。全阀在流体在进入到瞬态状态下的时候,全阀内的某一个开高位置上面就会出现超压泄放的情况,在这个阶段内全阀泄压处于高度饱和状态下。当全阀泄压在进入到最高的时候,流体泄放逐渐趋于平稳状态。从图二内能够发现,全阀在Q点的之后,周围速度变化具有不连贯特点,速度变化十分明显,这样就能够充分表明全阀在进入到稳定排放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也就是流体开发在趋于稳定之后,流体参数基本上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结论:本文在对于全阀超压泄放瞬态力学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过程中,通过利用动力学方程式,利用动力学参数与动网格技术,对于数值模拟编程语言进行确定,选择适合本文研究所应用的涡流模型,完成了对于全阀超压泄放瞬态动力学数值模拟任务。在研究之后发现,在全阀超压泄放瞬态动力学内,是以密封性管道作为外部接线,进而构成了内流场与外流场,在内流场内流体主要以收缩流动为主要特点,在外流场内主要以扩张为主要特点,两个流畅之间参数的流场正好与压缩流体流动特点相吻合。本文在研究上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希望有关研究人员不断进行深入性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篇3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通过同学们熟悉的生活问题分东西来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使学生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快乐的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使之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因此,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乐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为学服务,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的过程,教的效果应体现为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在讲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采用直观教学,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把圆剪下来,再沿着圆心对剪,形成两个半圆,又把两个半圆对等地分成若干份,剪开,这个圆就变成了许多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了,接下来把这些小纸片拼一拼,就变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了。在演示圆变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过程中,动作比较慢,并适时做点说明,图形放高一些,并在学生中走动,让所有学生都看清圆变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因为演示得比较清晰,学生观察得比较仔细,学生很快得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的认知,推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展示、抽象概括、演绎运用、动手实践等手段,紧紧围绕解决圆的面积计算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有一重点,这样环环相扣,直到问题解决。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都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 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尤其显得特别重要。作为乡村教师,我想谈谈自己是怎样进行学法指导的,我的主要做法是:

(1)向学生积极推荐。古人说:“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由于农村学生阅读视野不够开阔,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学习实践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学习方法必然不会是同一模式。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学习方法。如陈景润在摘取“歌德巴赫猜想”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后说,学习数学要有三心:信心、决心、恒心。我还经常把报刊杂志上介绍的好方法摘录下来,推荐给学生,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取人之法为已所用。这样做,对学生学会学习是大有帮助的。

(2)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我作为班主任,经常与课任老师联系,请他们和我一起与学生探讨学习方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学习的,让学生借鉴。学生学到了老师的一些的学习方法,不但有利于他们认识不同学科学习规律,而且加深了师生感情。

(3)推广学生身边的好经验、好方法。每个班级都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大多是比较科学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我班就有一些同学养成了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而且,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概括、有的坚持在课外阅读一些优秀作品等等。我就让他们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让学生举一反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我们确定要“扶”得多一点,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而要重视学法指导,正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学会自己“走”,让学生学会学习。

4.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篇4

    1.思想放松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思想易松懈,而高中物理的难度远非初中物理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高一基础太差,指望高三突击,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实践表明多数同学会落空。

    2.忽视基础

    一些天赋甚高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只对难题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解题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书写不规范,考试时丢分也很严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被动学习

    一些同学进入高中后,还是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习惯跟随老师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比如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由于各科信息量都较大,如果不能主动有效地复习,前学后忘的现象比较严重。

    4.学不得法

    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抓不住重点难点,不能体会物理思想方法,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 “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三、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1.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认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物理教学中多举实例、多使用教具,让学困生大胆地把生活实际抽象概括为物理语言,要求学困生多读教材、教师多辅导,使他们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关键词、句,以便在解题中能准确无误,举一反三的应用。

    (2)加强思维品质强度、广度的训练。为了克服不足,提高抽象思维的强度和敏捷性,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进行如下训练:①进行限时达标训练。对于作业或课外练习不能没有时间约束,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时间界限,譬如一节课中要完成、二十分钟完成等等;对于稍难的、比较优秀的试题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练习。②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有利于克服学困生思维呆板、思路多年来狭窄的缺点。 “一题多问”、“一题多思”、 “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办法。

    3.循序渐进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外围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人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人分析连接体问题。

    4.化解分化点

    高中物理知识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知识,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越物理难学的这道坎。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97- 02

1 引 言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已不符合现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最关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斯卡特金(1982)说过:“我们已经建立了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性情感的粮食太少了,因而引起了许多学生学习的苦恼、恐惧或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特别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做到这些,它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其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与信息的双向流动,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如果说互动式教学法是个纲,案例就是里面的真材实料。

2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界定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早在1918年就在哈佛大学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模式被运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曾被誉为该校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李春意、陈洁(2011)研究认为: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上,仅以“黑板+粉笔”为媒介,单纯采用纸质的教学素材,通过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讲授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更忽略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案例互动的多元互动因素。而广义的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基础设施之上,即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法,应在明确互动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典型的、具有时效性的、相关联的案例素材,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充分的讨论、辩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应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构建严谨的教学框架予以完善。

3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互动模式两极化

互动模式两极化是指在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时要不过于互动,要不呈现互动形式单一的局面。既然传统课堂枯燥、沉闷,互动式教学能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如今的高校课堂上,很多课程就变得游戏化了,在嬉笑怒骂中时光悄悄流逝,也未留下发人深省的观点,过于互动。也有的互动教学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深度不够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仍沿袭了传统的互动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学生仍随着老师的指挥棒思考,无发散性的的思维,无创新,不存在思想的碰撞,更没有情感与心灵的交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只是“有形无神”。

3.2 缺乏有效案例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所选择的的案例质量,案例质量关系互动式教学的成败。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很多老师都穿插了不少大小案例,但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学生仍然感觉茫然,没有思路,考试结果很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仔细分析下来,应该是案例选择不当,缺乏巩固新知识,综合运用旧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的效果,事倍而功半。具体来说,目前互动式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存在如下问题:① 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课堂上穿插的案例往往是随手拈来,只能反映某个阶段某个特定知识点上的问题,毫无拓展性和深度可言,再加上一问一答的低级互动模式,学生的思维无法发散,根本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② 缺乏时效性和关联性。信息时代的都来,这个世界瞬息万变,不可否认以史明鉴,但这个时代更需要前瞻性的眼光,过时的案例对有限的课堂时光是个极大的浪费,一学期下来,案例之间再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各自为政,对学生系统性知识点的掌握无疑是有害而无利的;③ 缺乏实践性。目前,国内课堂上的案例大都是通过老师杜撰或者媒体被教师收集起来用作课堂所需,而并未像哈佛大学那样建立真实的案例库。消弱了学生的参与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面对媒体披露的事实成为了一名旁观者甚至是八卦者,往往不能对案例结合自身的专业进行深入的剖析,效果减半。

3.3 师生准备不足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课前将讲义下发,设计各个环节的问题,做好总结陈词的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阅读相关案例材料,网上检索信息,并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准备,甚至应该提前与同学交流,准备问题和观点,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准备不足,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育方式,课前无任何准备,只想看老师如何表演,直接导致了互动教学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4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框架

从而,笔者认为,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不应是放任自流,停留于美好的愿景中,应该形成规范的教学框架。

4.1 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不应是一盘散沙,随性而教,应该在开课之初就明确教学目标及每节课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并采集真实案例资料,形成科学规范的案例库。

4.2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发挥。所以,在互动式教学开展中得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校校园营造合作共赢的研讨氛围,师生间的联系不仅在课堂,并延伸到课外。

4.3 课堂讲授主要知识点

在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仍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重要理论的讲述,明确相关知识点。

4.4 案例分析

按照教学目标和任务,精选切合主题的案例,同时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及关联性,争取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提前作充分的准备,利用假期建立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形成的案例库,设定合理的问题,制作详细的教案,做好必要材料下发的准备,明确学生在参与课堂时需要的知识储备及必要的资料准备。并要求学生分组,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当观点出现正反交锋时组织辩论,以实现围绕案例分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5 提供实践的机会

围绕案例分析在课堂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后,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调研,参与上市公司上市咨询课题研究,行业现状及未来等课题研究,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让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查遗补缺,结合实际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延续内涵,甚至有所拓展及发现,让互动教学在实践中继续延续。

4.6 主要知识点反馈

在围绕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及时总结关键知识点,拓展思维,提醒学生形成系统性的总结及启示,同时教师也需要立刻做出点评与总结。

5 结 语

从以上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框架可知,不管案例分析多么的重要,它也只是整个互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目标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采用了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来完成《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们从网上下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一个个鲜活的现实故事,典型性、时效性、实践性非常强,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非常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把学生的学习从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时间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主动地“逼”学生去熟悉教学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授课的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要在师生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投入了大量课外时间和精力到图书馆、网上查资料,经常召开小组讨论,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请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性能力,极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此外,在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心是异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案例库的建立,课堂的组织,课外的交流,及时的归纳总结等都是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因此,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需要师生改变传统观念,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0引言

行政管理学最早诞生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进行了一次行政科学研讨会议。会议对行政学进行深入研究,在会议中明确指出我国需要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科体系,同时,也规定了我国行政管理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次会议代表着我国行政管理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习和科研工作与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该学科的特性良好的发挥出来,才能对我国的发展增加新的生命力,才能够达到行政管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1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行政管理学与其它管理学有着巨大的差异,该学科具备管理学的基本特性外,同时行政管理学科与政治学科也有着很大的联系。行政管理对象众多,学科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同时因为该学科与众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行政管理学科也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在行政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调查,以此为基准才能进行教学方法的确定,做到因材施教。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基本原则。

1.1政治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很高的政治性。行政管理是以我国的法律为基准,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和基本政策,帮助国家政府部门对社会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在行政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对于我国的政治思想内容有明确的认知,使学生能够逐渐的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校校园的学习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活动有所了解,从而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政治活动的意义,并且对我国以往的政治活动作出客观的评价,为行政管理实践打好政治基础。

1.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因为行政管理学具有高度的应用性而且涉及到的学科领域众多,也导致行政管理学科的学习具有很大难度。如果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很难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最终导致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行政管理知识的理解。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现状,针对我国目前发展的基准路线以及落实的政策,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讲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要明确所讲述理论知识的可行性。

2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2.1行政管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2.1.1理论讲述法。理论讲述法是行政管理学科教师根据选定的教材,然后,应用生动的、准确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述。理论讲述法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因为学习行政管理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能够对知识很好的吸收,所以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应用理论讲述法可以将理论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学生除了教材上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了解到我国行政管理的明确方向,从而使学生对于正确的行政管理理念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该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只能够听到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受到严重的阻碍。

2.1.2案例分析法。当学生对于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会根据所讲述的知识讲述相关的案例,要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思考。案例分析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理论上存在的误区对其进行纠正。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进行情景转换,站在实际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行政管理教师不能够盲目的进行案例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贴近课堂上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并且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

2.1.3自由讨论法。在行政管理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一问题,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分组讨论,运用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查找其它资料辅助解决问题。学生在自由讨论过程中能够将自己对于该问题的思考大胆讲述出来,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需要查找资料,这样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2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升行政管理教学质量在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只是单一的使用某种学习方法,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得不同教学方法的特性都能够在行政管理教学中展现出来,从而调动起学生对于行政管理学科学习的热性,提升行政管理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对行政管理管理教学进行改善,为行政管理教学不断增加新的内容[2]。

在我国的行政管理教学中虽然很多高校都应用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辅助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行政管理内容的增加,学校需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行政管理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整合,使得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真正的融为一体,达到优势互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巨大的冲击,在教学中也需要主动引入现代科技教学方法,例如,运用计算机进行视频教学等等。只有不断地完善行政管理教学方法,才能不断的提升我国行政管理教学质量。

3结语

在行政管理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能够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教学,需要整合多种学习方法应用到行政管理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行政管理知识,同时还懂得如何实际应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1 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1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图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渐入佳境。例如:第1课《》,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图片。先出示图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

1.2 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如学习近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图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3 激情互动

1.3.1组内互动:对于组内互动,一般是教师是针对这节课需要挖掘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多是关于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既需要学生思考,又要学生能通过组内的讨论得出结论。这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认识到初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例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解决的就是召开的重心的转移和历史意义。讲这儿时应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1.3.2组间互动:针对探讨问题说出自己组内的意见,看别的组同学是否认同。同时对于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要给小组加分的,所以学生找问题特认真。)例如: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第一届政协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学习八下第3课时学生提出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义?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国务院总理与政务院总理有何不同?

1.3.3师生互动:老师的导向作用是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不可改变的。能否灵活驾驭课堂,最基本的一点应做到让学生不偏主题。教师及时做好归纳和总结,并做到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完成双基目标,又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在课堂上我除了解决学生通过互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历史课上的互动可是说是评估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也是我们有中国特色教师钻研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用好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达到让课堂活而不乱,目标达成的效果。

1.4 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会更容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方面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开始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习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综述,学生就会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第4课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总述,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第6课讲的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第7课主要讲政治领域中的失误,是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还要应对考试。特别是现在的出题方式灵活多样,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面对新的提法无所适从。

1.5 巧妙的学法指导

历史的学习,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巧妙地方法学习历史。比如在学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编制顺口溜掌握《》的内容,即“割让辽台澎,赔款2亿两,增开沙重苏杭,允许日办工厂”,学生很喜欢,一会就掌握了。

1.6 拓展延伸

历史课的拓展延伸,是联系性、探究性的、开放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是有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就把前面、时期关于农村进行的改造和和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2 激情教学法教学应用效果

2.1 激情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创设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积极地思考过程中思维活跃,又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

2.2 激情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创设的问题积极健康,趣味性强,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华。

2.3 激情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4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pathology course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by the educators.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were analyzed, and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pathology study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 carried on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pathological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athology; diversified teaching; practice

病理学专业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极为广泛,是医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病理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医学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病理学概念多、理论抽象等特点,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同时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到最低,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局限及教学手段单一的情况,极为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为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病理学知识以及改变不良教学状况,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打造多元化病理学教学模式,值得病理学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

1合理应用情景教学法,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情景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在医学教育工作中,并且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情景教学法指的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出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场景,并以此向学生直观展示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探寻出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而言,情景教学在实际运用中,通过运用图画、实物等手段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同时利用极具探索价值和启发作用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发展脑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①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合情景教学法,是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对学生的临床课程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教师利用具体教学案例向学生做出示范,以便调动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制作情景教学作品,比如胃溃疡、风湿病等案例。然后,为了让学生获得汲取知识的成就感,可通过授课比赛形式进行评选,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并将比赛所得分归为学生平时成绩。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其中有的学生还将自己的情景教学作品制作成情景剧,通过一系列表演形式,融入了疾病病理变化、发病机制等相关内容,从而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为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针对某一疾病案例向学生提出思考性的问题,比如在职业病矽肺介绍中,通过具体案例提出“一旦患有此病,患者会出现什么样的病理变化”的问题。如此一来,激发出学生对矽肺的学习兴趣,继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表现出众多的优势。第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便能引导学生更快地理解教学内容,无形中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二,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根据情景教学作品创设出更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进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为往后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三,有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2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医学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对病理学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类疾病理论知识和学会如何观察疾病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疾病形态探索其发病机制、病程发展等方面,并且可以根据病理变化对临床现象作出有效说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为以上教学目的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并围绕其教学提出具有思维发散性的相关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提高学生在往后案例学习中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促进学生病理学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选取难度适中且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的临床病例,同时保证病例具有真实性并通过网络或临床工作可快速找到。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内容需包括患者主诉、体检、临床表现等各个方面,以及设置的问题需符合学生的学习范围及所学知识点,如疾病的诊断?死亡原因分析?等。例如,在炎症章节中一例患儿因中耳炎而引发死亡的病例中,教师应首先梳理病例内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炎症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等内容,可提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进行了解,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完成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便能发现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且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总之,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优化教师的教学形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3 利用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合作教学指的是通过多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当前,合作教学法在医学教育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病理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一些教师虽然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首先应转变教学思想,并在合作教学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以此而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合作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这样一来便能有效发挥合作教学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②例如,在冠心病章节学习时,教师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4~6人一组,成员按照男女搭配原则进行分组,并分散班干部,其次由学生自由选出组长,以及细化每位成员需要负责的工作。合作主题围绕冠心病病理学内容进行,包括疾病诊断、发病机制等多项内容,并要求每个小组在课上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在合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负责搜集资料,比如查找文献、网络视频等,有的学生负责搜集实物标本等,由此而看出每个小组分工十分明确。然后,在学生归纳及总结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作出适当的评价,以便让学生及时发现所在问题并得到更好的改进。最后,在讲解过程中,每组对冠心病内容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 运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且不受实验时间及内容限制,一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病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因此,也可以说开放性实验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病理教师可筛选出一些典型的实验资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比如大体标本观察等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观察工作进行悉心指导。第二,组织学生参观病理科,由此让学生明白病理诊断的各项环节。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病理标本的实验过程,以便让学生清楚掌握标本的取材、制作、组织包埋、染色等过程。在参观过程中,便可发现学生在接触各类医学设备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及在接下来的实验课学习中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第三,病理学中病理学技术是极为关键的内容,因此需要教师适当开展病理技能培训来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比如在组织切片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取材、浸蜡、包埋、染色等相关技能。总而言之,利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除了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病理理论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病理教学内容的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病理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5 结合多媒体教学法,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教学工作中常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主要将教学目的和对象贯穿于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通过电脑、扩音系统等媒体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④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另一方面能够将难以解释的重点及难点知识通过多媒体进行详细说明。以此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肿瘤章节学习中,其生长方式、对人体组织的破坏能力等知识单凭讲授很难让学生明白,而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肿瘤的相关学习知识点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扩散,继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媒体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教师一味地讲解,以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给学生预留出讨论及思考的时间,以此增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下,便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全面保证教学效率。

6 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唐群,张秋雁.情景教学比赛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36-238.

篇9

(一)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

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心理学要想获得科学的认定,就不得不截短、毁伤历史以使其屈就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这使心理学好像被撕成碎片;在逻辑证伪主义那里,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观点对心理学获得“科学”的名义创造了一点条件,但他们把经验看作可以不需要再检验的绝对观点却把心理学的人文科学特点抹杀了。狄尔泰认为“所有的科学都是经验的,但所有的经验都必须与产生它的语境和条件———也就是我们全部的本性———相联系”,[6]这表明在波谱尔那里无需检验的经验并非坚不可摧。所以,心理学在逻辑主义那里获得的地位就必然是非科学、软科学。

(二)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

这类标准代表人物库恩和拉卡托斯。库恩反对简单的超越历史的分界标准,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科学共同体认为合理的东西就是科学的;[7](P99-104)而拉卡托斯反对库恩的过于强调科学家个人的心理特点,认为过于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特点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划界问题软化为“评估”问题,提出了用“研究纲领”来评估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库恩认为,心理学至今仍然没有学科共同体都接受的“科学范式”,也就是说心理学还没达到“规范科学”阶段,正处于流派纷争、组织分裂的“前规范科学”阶段。[8](P106-109)在拉卡托斯所说的研究纲领中,目前的心理学更是难以企及。所以,心理学在相对主义那里获得了前规范科学地位,较之逻辑主义划界时期已是不易,有一定积极意义,这可能正是心理学界对库恩的范式论比较关注的原因。

(三)无政府主义及后现代哲学的“怎么都行”标准

代表人物费耶阿本德根本不承认科学与非科学间有明确分界线,完全取消了分界问题,抛出“怎么都行”标准。[9]他提出只要不阻碍科学进步,怎么都行。显然,在“怎么都行”标准下,心理学不但得不到被确认所谓“科学”的东西,反而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分界标准起码给了心理学一个希望,那就是:传统所谓的“科学”的标定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学已经有可能成为或被标定为一门科学。(四)新的实在论重建“多元”标准[10]M.邦格(M.Bunge)认为,消解科学分界问题不利于文化的健康。“伪科学和反科学是任何科学哲学加以检验的典型问题,科学分界仍有意义,只是抛弃简单的一元霸权的逻辑主义的传统标准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我们相信,新的实在论重建的多元标准将更接近科学的本质,将有更大包容性和建设性。依据任何一个尚处于争论之中的科学分界标准,武断心理学是或不是科学都是毫无道理的,现存划界标准无法解释心理学学科科学性的问题,争论仍将继续下去。

二、一般科学方法论分析的科学整合

一般科学方法论是具体学科研究方法和哲学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现代科学的普适方法论,属横断科学范畴。[11](P6-7)一般科学方法论也叫系统科学,研究广义复杂系统组成和发展规律。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认为,“无论系统的种类和性质有何不同,存在着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原则”[12]在系统科学的视野里,任何现象都可以看作不同复杂程度的系统,简单和复杂系统的区别在于构成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程度,人的心理系统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巨型系统。本文就是运用“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原则”,对心理学学科问题进行探讨。系统科学研究证明:探索世界“构成”和“生成”是科学发展的两条道路,关于这两条道路的学说分别被称为构成论和生成论。[13]构成论前提是“精神和自然的二分法”,而生成论前提为“过程”。生成论认为系统诞生和整体重建可以与系统的物质无关。这意味系统科学开始由传统构成论走向生成论。人的心理不服从线形决定论,心理学处于构成维度和生成维度、纵跨微观和宏观维度两个区域。这更符合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心理系统既与大脑系统的物质构成有关,又与心理系统的诞生和发展有关。新的构成论的观点可能更加有利于心理学学科问题的解决。目前,传统一般科学方法论体系正在向新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转化,系统科学的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正在走向系统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也被称为新三论),着重研究系统从无序到统一有序的发展规律。这一方法论的确立将无疑有利于心理学科体系及科学性等问题的解决。克拉威克论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将还是重点经常转移,观点、方法和理论非常繁复”。[14]

三、哲学方法论分析的发展对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哲学方法论是最高层次的普适方法论,是各个心理学派的哲学基础。[15]心理学派别林立从根本上是哲学基础对立的具体表现:

(一)传统本体论对心理学学科科学性的消极性影响

根据哲学方法论基础,冯特之后的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实证主义阵营,包括内容心理学、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日内瓦学派和认知心理学;二是现象主义阵营,包括意动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等。[16]不难看出,心理学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实证主义的、量性的科学主义的研究取向和现象主义的质性的人文主义研究取向这两大阵营的对峙。艾森克在反对精神分析时说:“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同骗术有着剧烈的争斗。心理学中也有科学与骗术之战,非科学的一方是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释义学方法,特别是精神分析”。而另一阵营却指责实证主义把心理撕成碎片进行研究,结果只是冷冰冰的可笑结果。时至今日,两大阵营的对峙并没有消失。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盛行时,精神分析茁壮成长;行为主义兴起,格式塔心理学继续发展;认知心理学兴起,后现代主义又登台。[17]追溯两大阵营的分歧来自于两种思想渊源———“说明”和“理解”,对应于两种哲学本体论———自然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德罗依森首次将“理解”和“说明”加以区分,之后,狄尔泰在他的解释学名作《人文科学导论》中说“自然需要说明,历史需要理解”[18,19]把“说明”与“理解”分别指向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二分方法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自然与精神的对立存在是二分思想的主要观点,“说明”与“理解”二分方法论的本质是传统实体本体论关于自然本体和精神本体的二元思想。实证主义运用“量”的严格控制的方法追求客观地“说明”主体外的客体,认为这才是真正科学,归属于自然本体论哲学范畴;现象主义运用“质”的方法主观地“理解”现象本身,归属精神本体论的哲学范畴。心理学学科科学性问题和体系难以统一,问题的根本是心理现象存在本身同时具有自然和精神两种属性,并不遵从自然与精神对立的二分观点。在一种分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实证主义与现象主义围绕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科学性进行较量,这种较量一方面导致两大派别的心理学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思想的对立导致组织的分裂,心理学的科学性难以确定,学科体系难以统一。因此,传统哲学本体论影响了心理的科学性与体系的统一。

(二)实践本体论使心理学学科科学化更具真实性

辨正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存在的一般本质———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对象化”的思想,“人是靠了对象而存在的,人的对象对人来说才是对象”。[20](P79-82)认为社会存在从本质上看是实践的。这肯定了自然存在的真实性,以及精神世界在自然物质世界基础上的派生而存在的真实性,而且肯定了社会存在的真实性———自然和精神这两种真实存在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实践本体论超越了传统自然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为建立统一的心理学体系提供了哲学基础上的可能性,然而,这并不能代替和跨越具体科学本身。实证主义框架下的心理学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意义上的统一性;现象主义框架下的心理学过于主观,缺乏分析意义上的确定性。笔者认为,目前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注意到两种派别的不可分割性,但大部分研究只是笼统地作一些所谓“交叉”或“结合”的文章。这实际上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外在生硬的“结合”,虽冠辩证之名,难逃折中之嫌。心理学的统一要首先依靠心理学本身的长期的研究实践和理论探索,统一的大心理学观的建立仍要依靠心理学科本身的长足发展。

四、心理学学科问题的再思考

(一)心理学学科问题的理论与现实的回答

心理学是科学吗?学科体系能否统一?狄尔泰回答是:研究对象方面,如果我们不能获得某个东西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这个东西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研究方法方面,有人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能量化,就不适合于科学研究。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运用任何可能的手段“说明”世界有什么就是科学。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对事物本体进行最小实物粒子或最小功能粒子化的实物本体论的观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心理现象涉及的生理成分、心理成分以及心理功能单元的不断分析和剥离,必然有助于探索心理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成分间稳定的静态关系。实践的回答是:如果世界有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它们不是实物粒子,不能量化或客观化,它必然落入解释学的领域。那么,否定其客观实在性才是真正的不科学。心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自生成、自组织的复杂系统,这决定了人的心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的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遵循虚体本体方法论的指导,必然有助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研究。现实的考虑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极度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心理系统的极度复杂性的事实,最终决定心理学的研究将极其多样繁复。短时期内渴望心理学学科体系统一、学科性质确定是不现实的。然而,当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实证主义的零碎、刻板和严谨,现象主义的模糊、丰富和想象力的时候,才可以看到立体的动态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理。

(二)心理学学科的方法论问题的讨论

篇10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狭义上,生命教育即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可怕的灾难甚至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而,通过地理灾害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

例如,针对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中“火山与地震”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为3~6个小组,提前一周左右时间让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前的征兆和来临时的应对措施、危害等资料。上课时先播放经过剪辑的关于火山喷发和大地震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灾害短时间内毁灭家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震撼感,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接着启发学生找出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成因,然后分小组介绍之前要求准备的内容,最后教师可以用“2008年5月12日地处汶川大地震区的四川绵阳安县桑枣中学创造零伤亡奇迹的案例——因为学校平时重视了劣质教学楼的加固,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紧急疏散演习,因而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发挥了巨大效用”作小结并升华:虽然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柔弱的生命也是伟大而充满奇迹并值得珍惜的,我们可以用知识努力去守护生命。

二、利用地理灾害教学强化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部分前言第二条“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中阐述到: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区域——涉及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灾害教育可以强化生存教育。

例如,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气候中“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进行教学时,可以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分别针对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灾害进行自学归纳——六种气候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然后分小组介绍学习成果,这样既对我国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当然,结合2013年初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因雾霾天气造成重度空气污染现象,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什么是PM2.5?什么是PM10?持续而严重的空气污染原因是什么?造成哪些危害?治理空气污染应该怎么办?可以做什么?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灾害?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后面每节课留五分钟时间,在全班分享各小组成果,直到分享完毕。当然,如果是地理教师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以此为主题,唤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达到在地理灾害学习中生存能力逐步提高之目的。

三、结合地理灾害教学倡导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理解其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