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经济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能源经济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能源经济专业

篇1

1.引言

财经类院校是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理工类专业为辅的一类特殊院校,在理工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部分经管特色,与理工类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出现了微妙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和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广大高校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成为了创新队伍的主力军。财经类院校的工科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开始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贵州财经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财经类大学,从2013年开始积极参与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比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从参赛情况和比赛结果来看,作为贵州财经大学开办较早的工科专业的软件工程,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较差,比赛作品的创新思想较为落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与其它高校的同专业的作品相比,完全出乎意料。

2.因素分析

从2013年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统计数据来看,参加2013年比赛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是2010级的学生,全班三十多人,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四人,参赛率为12.5%左右,而2014年的比赛以2011级学生为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参加比赛,参赛率为0。通过这组简单的数据折射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奖励积极参赛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等。然而,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去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非经济因素更为重要。

(1)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的,技能尤为重要,而技能的培养是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数的。纵观软件工程专业六届学生的培养方案,出现以下两个影响技能培养的明显特点。第一,专业课开设时间较晚。专业课一般都是在大三时才开设的,大一、大二主要开设的是专业基础课,且课程数量较少,更多的是一些通识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在大一、大二对所学专业方向并不熟悉,缺乏敏锐的观察力。第二,技能培养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专业限选课的课时量安排较少,致使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困难的抉择,如果深入讲解,则在规定的课时量中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则讲解就非常肤浅,造成学生囫囵吞枣,不知所措。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基于该网络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这些应用程序大部分是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众所周知,作为一门完整的语言体系,JAVA语言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庞大的。而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JAVA程序设计只设置了48个课时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多年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在此课时量范围内,只能完成JAVA语言的语法知识的讲解及应用,而对其高级应用,如Applet、Swing和JDBC的应用则难以完成。

(2)全局概念的任课教师缺乏

培养方案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包含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不容忽视的。而由于师资队伍理论、技术的缺陷使得本来是前后连贯的课程因为任课教师的主管选择而造成了前后课程之间知识的断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培养的连贯性,致使学生在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中由于知识的缺乏而难以满足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在前后关联的两门课JAVA程序设计和J2EE中安排了另一门课程动态网站设计。动态网站设计采用的平台选择性较大,大部分任课教师会选择理解较为简单的作为这门课的主要实现手段来讲解。而J2EE是以JSP作为视图展现技术手段,和JSP之间的基本结构和语法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J2EE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了J2EE相关框架知识讲授和应用培养的时间。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学校层面上要彻底改变前两个因素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甚至会给学校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纵观软件工程专业六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绝大部分学生课后的生活主要是在忙于各种非学习型的生活,如游戏、学生会活动,课后时间用于学习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不到10%,其中用于自主学习新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学生所占比率不到5%,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据调查,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本专业未来的前景并不明了,甚至出现了很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学习的主要是其它专业热门的技能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

(4)专业辅导员稀缺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参差不齐,辅导员的作用主要侧重于思想教育。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大部分是依赖于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待发掘的。因此,平时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与所负责的班级专业差别较大,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仅从形式上按照学校的通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参与学生的水平或者作品事先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5)创新意识差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引导,将创新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纵观六届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学期期间并没有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创新能力对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每天的学习就是在任课老师传统式的教学中浑浑噩噩地度过的,创新动力源泉枯竭。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因素,二是任课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基本理论不扎实,其掌握的知识只能限于简单的应用,一旦应用领域拓展或者发生重大变化后,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让其对变化后的应用的理解进行升华,也就没能达到创新的要求。任课教师因素则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或者技能掌握不够全面,仅仅从基本理论知识入手,对所讲授的知识不能结合实际的创新应用案例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只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

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发现,综合实训是提高学生整体技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综合实训设计的案例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提高的程度。在贵州财经大学,综合实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式,即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由校外企业承担,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毕业设计就成为了大学毕业前检验学生整体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从已经毕业了的三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看,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所占比例不到10%,其余的都是重复网上可以查找到的资源,无法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去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3.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四个非经济因素,在不增加学校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经过局部调整和试验后,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培养方案作出适当调整。从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以来的六年教学课程安排的统计情况来看,培养方案中的30%的专业限选课并没有开设。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一定课时量的专业限选课,因此,可以将这部分长期没有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剔除,而将一直开设但认可教师明显感到课时不够的专业限选课的课时量从一个学期延长为两个学期,为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充足的课时保障。

第二,前后关联的课程尽量采用相互关联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将学生前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整合,减少后续课程的教学压力。作为财经类院校中比较有特色的工科专业,软件工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选择性较多,前后所学知识或者工具体系过于庞大,将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课后学习时间,从而减少了课后用于打造创新能力的学习时间。

第三,在学生中开设学习兴趣小组,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科研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这类兴趣小组纳入到课外素质学分计算中,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达到了丰富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又能在学业上得到肯定。

第四,从专业教师队伍中选取部分优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就本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向学生传达,并能从广大学生中发掘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引导,教授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并从基本技能中进一步升华为创新能力。专业辅导员的日常辅导按照某种比例折合为年终考核工作量,这样既达到了专业引导的目的,又不增加相关部门的经费开支。

第五,针对教师因素造成的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环节,建议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上安排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检测力度,如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开题前,必须对教师或者学生提供的题目进行论证,强调创新性的权重,对于简单地重复或者加工网上可以查找到的现成资源,不准予开题,从而为低年级的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打下烙印,没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难以过关的。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间断性地实施。

4.结束语

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在消除经济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范式,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锻造新时期的儒魂商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上海:滑动师范大学,2013.

篇2

0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大众对于城乡建筑设施、人居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下文简称:环艺)需求也普遍重视。因此,近年来社会对环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猛增的态势。据估算每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突破近百万人。但是,近年来从相关企业反馈来的信息却显示,目前高校在对环艺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然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高校注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气质以及艺术感悟的培养,而企业则注重实际操作以及协作能力的要求。由此,在“职业为导向”的现代教育模式下,就要求目前高校应该对环艺专业的教育进行创新。

环艺专业的教学创新对于独立二级学院来说,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其所培养的环艺专业学生在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性。该适应性涵盖时间、熟练两个维度。笔者认为,工作适应性可以从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去理解。因此,独立二级学院对该专业的教育创新也应遵循这一技术路径。

综上所述,独立二级学院对于环艺专业教学的创新,便构成了本文的中心议题。

1 环艺专业教学的创新能力的路径构建

“创新”一词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指出创新体现为:创造性毁灭。即新事物的创造和旧有落后事物的毁灭。对于环艺专业教育而言,正如上文所述:目前高校注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气质以及艺术感悟的培养,这种旧有的培养模式需要得到变革。然而,笔者认为该模式不应该被当作旧模式而被毁灭掉,应在保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上文也提到,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性涵盖了时间、熟练两个维度。具体而言,体现为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可见,考察环艺专业教育创新路径的正确性,也主要从这两个维度的实现上进行检验。

1.1 专业技能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应突出课堂与施工现场相结合的模式。环艺的专业方向按所处空间范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室内装潢设计;(2)室外景观设计。这两个方向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艺术感悟的同时,更需要他们具备真实的施工现场体验。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环节引入学生项目小组这种团队形式。进而,组织学生项目小组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上述方面的训练。对于如何寻找“施工现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独立二级学院,在进行校园建设过程中本身的施工现场;(2)独立二级学院,自身对外承担任务的施工现场。

笔者之所以引入“学生项目小组”这一团队形式,主要出于对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考虑。通过对本独立二级学院,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岗位统计显示:在毕业后仍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中,有60%承担着项目监理这一工作任务。因此,大学阶段引入这一团队形式,能使他们实现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5页)

1.2 专业素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专业素质体现为学生的进取心、协作精神,以及业务的创新能力。该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从学生的内心信念上支撑专业技能的施展,最终实现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初始要求大多为:(1)责任心和敬业精神;(2)团队合作精神;(3)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说明企业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技能培养的期望值并不高;同时,基于建筑和环境艺术行业资产专用性高的特征,刚毕业的环艺专业学生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由此,适应效果的好坏,就主要取决于毕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目前,作为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上述三种精神普遍较为缺乏。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实训环节中增加“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在企业活动中是普遍开展的,该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团队成员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因此,笔者期望通过引入这种形式,来增进学生的上述三个方面的素质。

1.3 专业精神理念培养的创新路径

另外,笔者建议创新思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环艺专业教师树立创新思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在目前这个市场需求占主导位置的社会大环境中,使环艺专业实践教学更市场化、科学化、人性化,同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提倡艺术创新的同时,引入儒家思想进入教学体系,意在于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度,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来,构建人性化的、和谐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平衡教授,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构建、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对学生创新智慧的开启和提升的作用。

2 小结

近20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住宅区的建设速度与规模空前发展。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私人住宅都已开始加强环境的设计与装修。这些环境建设都存在着十分迫切的艺术文化要求。这一要求的最终实现主要依靠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环艺专业人员。那么,独立二级学院如何办好环艺专业呢?独立二级学院植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环境下,显得比较尴尬。改善这一尴尬的局面,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办学的灵活性以及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最终,实现所培养的毕业生能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效果。独立二级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非师范)职业化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不能总是沿袭传统的二本或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和套路,应该通过对独立二级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研究和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集教学、科研,承接市场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化教育要突出“技艺并重”的双轨制度,完善、提高设计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结构性转变,动手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重要标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通过环艺专业实践教学创作平台的建立,探索出一条创新型的教学思路,学习同类院校先进的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0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大众对于城乡建筑设施、人居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下文简称:环艺)需求也普遍重视。因此,近年来社会对环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猛增的态势。据估算每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突破近百万人。但是,近年来从相关企业反馈来的信息却显示,目前高校在对环艺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然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高校注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气质以及艺术感悟的培养,而企业则注重实际操作以及协作能力的要求。由此,在“职业为导向”的现代教育模式下,就要求目前高校应该对环艺专业的教育进行创新。  

环艺专业的教学创新对于独立二级学院来说,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其所培养的环艺专业学生在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性。该适应性涵盖时间、熟练两个维度。笔者认为,工作适应性可以从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去理解。因此,独立二级学院对该专业的教育创新也应遵循这一技术路径。  

综上所述,独立二级学院对于环艺专业教学的创新,便构成了本文的中心议题。  

1 环艺专业教学的创新能力的路径构建  

“创新”一词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指出创新体现为:创造性毁灭。即新事物的创造和旧有落后事物的毁灭。对于环艺专业教育而言,正如上文所述:目前高校注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气质以及艺术感悟的培养,这种旧有的培养模式需要得到变革。然而,笔者认为该模式不应该被当作旧模式而被毁灭掉,应在保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上文也提到,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性涵盖了时间、熟练两个维度。具体而言,体现为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可见,考察环艺专业教育创新路径的正确性,也主要从这两个维度的实现上进行检验。  

1.1 专业技能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应突出课堂与施工现场相结合的模式。环艺的专业方向按所处空间范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室内装潢设计;(2)室外景观设计。这两个方向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艺术感悟的同时,更需要他们具备真实的施工现场体验。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环节引入学生项目小组这种团队形式。进而,组织学生项目小组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上述方面的训练。对于如何寻找“施工现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独立二级学院,在进行校园建设过程中本身的施工现场;(2)独立二级学院,自身对外承担任务的施工现场。  

笔者之所以引入“学生项目小组”这一团队形式,主要出于对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考虑。通过对本独立二级学院,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岗位统计显示:在毕业后仍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中,有60%承担着项目监理这一工作任务。因此,大学阶段引入这一团队形式,能使他们实现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5页)  

1.2 专业素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专业素质体现为学生的进取心、协作精神,以及业务的创新能力。该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从学生的内心信念上支撑专业技能的施展,最终实现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初始要求大多为:(1)责任心和敬业精神;(2)团队合作精神;(3)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说明企业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技能培养的期望值并不高;同时,基于建筑和环境艺术行业资产专用性高的特征,刚毕业的环艺专业学生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由此,适应效果的好坏,就主要取决于毕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目前,作为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上述三种精神普遍较为缺乏。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实训环节中增加“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在企业活动中是普遍开展的,该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团队成员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因此,笔者期望通过引入这种形式,来增进学生的上述三个方面的素质。  

1.3 专业精神理念培养的创新路径  

另外,笔者建议创新思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环艺专业教师树立创新思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在目前这个市场需求占主导位置的社会大环境中,使环艺专业实践教学更市场化、科学化、人性化,同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提倡艺术创新的同时,引入儒家思想进入教学体系,意在于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度,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来,构建人性化的、和谐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平衡教授,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构建、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对学生创新智慧的开启和提升的作用。  

2 小结  

近20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住宅区的建设速度与规模空前发展。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私人住宅都已开始加强环境的设计与装修。这些环境建设都存在着十分迫切的艺术文化要求。这一要求的最终实现主要依靠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环艺专业人员。那么,独立二级学院如何办好环艺专业呢?独立二级学院植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环境下,显得比较尴尬。改善这一尴尬的局面,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办学的灵活性以及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最终,实现所培养的毕业生能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效果。独立二级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非师范)职业化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不能总是沿袭传统的二本或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和套路,应该通过对独立二级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研究和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集教学、科研,承接市场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化教育要突出“技艺并重”的双轨制度,完善、提高设计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结构性转变,动手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重要标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通过环艺专业实践教学创作平台的建立,探索出一条创新型的教学思路,学习同类院校先进的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0 引言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于2012年在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名而成。2008年12月教育部批准长沙理工大学增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长沙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继华北电力大学之后,第二批开设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2009年开始招收“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2013年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本科生。目前,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正处在创立摸索向定位发展转变阶段。2016年我国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国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能源革命”给新能源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推动能源四大革命,并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这些发展部署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必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等新能源领域创新列入重点任务,开展大型风光热互补电站示范,掌握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展大型高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研发 100米级及以上风电叶片,实现 200~300 米高空风力发电推广应用;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以及全新混合储能技术。新能源产业技术的创新离开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给新能源专业人才带来就业的利好,同时,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能源四大革命新形势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办学模式也需适应新情况,进行教学“革命”。

2 供o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专业人才。但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来看,人才供给结构并不令人满意。高校专业同质化非常严重,部分专业市场需求趋近饱和,而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某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却无法供给。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看高校自身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刚需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科研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而已,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能源内部产业的结构调整,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配套储能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或行业的需求增强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对高校新能源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如何精准定位,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因此作为新能源人才供给方,高校新能源专业面临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和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的挑战,相应的教师队伍及研究方向也需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 “双一流”建设战略对新能源专业建设提出新目标

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学科是众多高校发展的重点。学科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建设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学科建设微观实施。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具体专业的建设。之前,国家评价专业建设水平以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方式评价,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下,新能源专业建设应以建设“一流专业”为新的目标。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新能源专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新专业,教育部2010年设置的专业;新技术,新能源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多数属于新技术;新教师,专业教师以年轻博士为主;新行业,新能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诸多突出问题:缺乏专业历史沉淀、缺乏系统性专业资源、缺乏传统的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模糊;(2)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3)缺乏合理的实践和实训体系。

这些不足将影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建设,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建设一流专业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5 我校新能源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专业定位:(1)分析能源革命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特征;(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定位的影响;(3)我校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相关学科实力调查分析;(4)结合我校办学特色、能源类专业办学优势,研究我校新能源专业开设太阳能方向的优势和特点。

建议二,“一流专业”建设:(1)师资专业方向缺口分析与一流师资打造;(2)科研学术成果反哺新能源专业教学的途径分析;(3)专业实验设备增设与专业实验开设研究;(4)基于“一流专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研究。

建议三,教学课程体系:(1)高质量新能源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研究;(2)一流新能源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3)一流新能源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4)一流新能源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

建议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新能源专业实验课程的更新;(2)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调整;(3)仿真、认识、生产、毕业等实习基地的建设;(4)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项目申报及建设。

6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借助能源革命有利时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适应新能源产业新特征、切实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探索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可行方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报,2016-04-18.

[2] 田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高校力量.湖南日报,2016-03-13.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04-02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战略资源。21世纪以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均衡等特点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因此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已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需拓展到经济层面,即如何利用经济手段开发、利用能源,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就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我国能源经济专门人才的严重短缺影响了我国能源战略的制定。为了能够弥补这一不足,我国批准设立能源经济专业。江苏大学于2011年开始对外招生。“中国能源经济发展”是为该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基础知识课程,[1]目的是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能源经济所包含的的内容,特别是各方面最新的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作为新开课程,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资料缺失以及教学评价不高等问题;同时由于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本身又存在学时少、内容广、学生重视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经过两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课程开设意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并优化。

一、课程开设意义

随着我国对能源问题的高度重视,能源经济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源金融、新能源开发、能源政策等内容层出不穷,发展迅速。为此,必须全面了解能源经济发展状况。“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课程共计32学时,属于认知课、基础知识课程,开设学期较早。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及学科前沿。一方面,了解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将会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进入能源经济这一领域,并帮助学生发现各自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能源经济专业,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为高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开设“中国能源经济发展”这一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

二、先进的教学理念

作为一门前沿性课程,其内容需要依据发展现状及趋势不断更新,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以支撑。较为成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天生带来的,也不是老师或学校给予的,而是本人主动建构的。[2]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由于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而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开发学习者的批判型思维,这种学习理论非常适合这门基础知识课程的要求。因此,本课程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本课程在遵循“宽视野、开放式”原则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角色由“教”向“导”的转变,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三、丰富、前沿的教学内容

1.丰富的教学内容

能源经济内容涉及能源与经济增长、能源市场与价格、能源供应与需求、能源效率与节能、能源环境与健康、能源保障与安全、能源政策与建模等等,内容广泛。由于课时有限,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因此本课程将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分为六个专题对能源经济的发展和政策进行介绍,包括能源发展、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能源价格、油电价格机制、资源税收。教学内容会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上内容。另外,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学术期刊(如Energy Polic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网站(国际能源署、国家能源局等)以及研究机构网站(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等)等作为教学内容以外课外阅读或学习的补充资料,能够较好地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从而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

2.前沿的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在内容设置上需要抓住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最新研究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一方面来自于最新学术性专著或期刊,一方面来自于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如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之时,中央财经频道记者对大会的跟踪报道;在召开股东大会之时,记者关于“新能源与中国机会”对股神巴菲特的采访;关于美国、欧盟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的报道等等这些时效性很强的事件都可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有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判断力;互动模式的课堂讨论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选修课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最新科研动态的传递及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引导,[3]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完成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开放式、案例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指教学内容来源广泛,不局限于教材,可以来源于图书馆资料或互联网。学生通过查找、组织学习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知识的处理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相关学科前沿。案例式教学指将实时发生的事件搬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新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学生对事件的处理能力。如我国出现的“煤炭压港现象”,是能源供应与需求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反映,就可作为教学案例搬进课堂。参与式教学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协作性的参与方式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4]学生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就能源经济发展的某一领域,自己组织教学过程。如有的学习小组以能源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向同学们介绍了能源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就业方向,不仅同学们比较感兴趣,而且为同学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参与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渠道的解决问题路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强教学效果,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等优点,可以让学生的头“抬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即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传统式教学手段也不可忽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如在讲解新能源专题核能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介绍给学生知识要点后,选取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栏目中的《解惑核辐射》节目作为讲解内容的补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考核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实践证明,此环节可有效促使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可用来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5]“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作为低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了解学科前沿的课程特点决定了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对于本课程是不适合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发言等的考查作为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在选取给定范围内任一题目完成课程论文的基础上,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完成一份报告,并在课堂上以学术会议形式进行报告和答辩,并与同学进行讨论,用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该课程的期末成绩。两种成绩经过加权求和作为最终的课程成绩。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思路,最后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该过程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六、结语

“中国能源经济发展”作为新兴专业――能源经济专业的学科前沿选修课,涉及内容广泛,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时效性,目前还没有关于该课程的专门教材。随着国内外能源经济的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不断作出更新调整,避免内容陈旧过时,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完善。该课程应以培养多方面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制定提供合格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群伟,葛世龙.对我国能源经济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5):161-163.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5(5):74-81.

篇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new energy economy condition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rection and the artistic pursu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balance the variou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flict must adjust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speed new energy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study and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orrect new energy building strategy plan, so a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provide to the people comfortable buildings environment while, save energy us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from man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use of the error and problems, grasp the new energy in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uses, so as to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way, better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btain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 the new energy,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housing constru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低消耗、节能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种经济适用、节能减排、环保绿色的方式,运用到房屋建筑中来,就要从地基的选定、材料的运用、建筑施工的取材等各方面考虑新能源的使用,实现房屋建筑在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更健康、节能。

1.建筑新能源技术在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1用于保温的护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用于保温的护结构设计有粘土空心砖护、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护、加气混凝土护、内保温复合护、夹心复合护以及外保温复合护。这些护结构设计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之处,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使建筑物的护全部或者部分在室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温度的差异就会导致围护结构的不同变形[1]。

1.2高舒适度追求加剧能源的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渴望得到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的要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达到人们的目的,从而违背新能源建筑节能在房屋建筑领域的应用的目的。

1.3不合理建筑节能产品的滋生随着低能耗建筑节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很多产品应运而生,人们通过利用低能耗建筑节能理念来达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却忽略了投入产出的比例,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生产建筑节能产品的时候,产品的作用已经远远低于所消耗的资源,虽然从资金方面看,可利用的资源在资金使用上比较低,但是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新能源的作用发挥。

2.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房屋建筑的应用原理

2.1新能源节能技术的设计原则新能源在房屋建筑的应用首先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其次根据低能耗建筑节能住宅在技术组成上的分类和薄弱环节,在建筑节能设计上应该针对外墙、外窗和屋面作为重点来进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达到低能耗目的。条件满足之后就要充分考虑地域条件、气候因素和生活习惯、作息方式等,通过针对性的设计来考虑新能源的实际应用,达到高效率低造价的效果。

2.2新能源的经济技术组成新能源经济条件下的房屋建筑,可以从外墙系统、屋面系统和外窗系统三个方面来探究。新能源运用在在屋面上,主要控制的就是屋面的保温隔热和防水两个方面,通过控制屋面在保温隔热和防水两个方面的协调功能,使防水材料在保温的同时防水,主要措施为屋面绿化、坡屋面设计、采用架空通风屋面的改装等方式来达到屋面保温隔热效果;采取良好的气密性、保温隔热性、抗风性能等新能源,减少传热量、减少渗透量以及减少太阳的辐射实现新能源的有效利用[2]。

3. 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领域的应用

3.1建立建筑节能设计的整体观新能源在房屋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节能住宅、低能耗住宅、被动太阳能住宅和零供暖住宅在许多地方推广。建筑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工艺、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动力、电气、技术经济等专业的通力协作,在整体目标指导下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分目标及相应节能措施。各专业设计相互影响、扬长避短,既分工又合作,形成资源的最佳整合。譬如,在建筑这样一栋办公建筑大楼,其中基本建筑情况为条式幕墙建筑,建筑面积约17200,窗墙比分别为:南0.61,北0.46,东0.70,西0.66,天窗0.1。其中空调系统运行方式全年采暖空调能耗为0.59GJ/,人员逐时在室率,照明使用率,其它用电设备使用情况等都有具体的设计,当设计建筑外墙、屋面和外窗传热系数分别达到0.8W/•K、0.5W/•K和2.5W/•K,外窗遮阳系数达到0.6时,可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这样的基础上,制造详细的节能方案,就需要电力、机械、土木、工程建设、物理、化学等专业型人才汇集,通过智力资源的整合、全盘的综合考虑,节能构造设计如下:外墙采用XPS25+20空气层外挂石材外墙外保温系统;幕墙采用Low-E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窗框;屋面采用XPS25倒置式保温方式[3];天窗采用Low-E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窗框。这样的节能设置不是单单依靠某一个人的能力所及的,而是整体资源的优化,实现最大化的设计标准。因此,整体设计是节能设计的首选,那种不管项目设计的总体目标和本专业定位,盲目追求本专业的“最优”,各专业组合杂乱无章、其整体效果可想而知。

3.2全盘考虑精准化精打细算是实现资金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在房屋建筑的管理上,结合新能源的应用,建立精打细算的造价预算管理,做一个精算师。综合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包括开工、施工、完工等各个阶段,制定可行的资源计划,对人力、设备、材料、能源、设施及其他各种资源等进行估算,包括初步项目成本估算、技术设计后的成本估算(预算)和详细设计的成本估算(最终估算)等几种不同精度的项目成本估算。尤其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成本估算更要精准,对开工阶段编制预算、施工阶段落实预算、工程竣工阶段编制决算都有全盘的考虑,精确地估算项目总成本,并将其分摊到项目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各个具体项目阶段上,通过造价预算实现成本管理。使用总预算确定的方法、进行预算分解和调整的方法、预算投入时间安排的方法及详细预算的方法,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去进行这些工作。

3.2发展新能源房屋建筑新能源在房屋建筑上,主要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和各种智能服务设施的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体现着“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人”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方便。不仅仅可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功效[4]。例如在节能住宅方面,一般情况下至少有15cm厚的保温层,能源消耗为65kwh/a;低能耗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处于20~25cm之间,能源消耗不超过30kwh/a; 被动太阳能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在30cm以上,采暖能源消耗不超过15kwh/a;零供暖住宅,在被动房的基础上,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如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来主动采集能力,达到零供暖的住宅。

4.结论

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在房屋建筑领域推行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仍然存在各种问题,譬如认识不够、观念不新、技术力度不够,各种相关政策还相对不完善,并且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等不足之处随之显现。在以后的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房屋建设的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明辉;叶传海;冯峰;;尹崇华;;新能源经济的社会福利数学模型及分析;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陶绶章;住宅建筑设计经济指标的评价;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篇7

我国的能源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基础性地位,政策性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时,还会把这种影响扩大到其它经济领域中去,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差异大,能源经济的投资之巨,涉及面之广,操作好坏直接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民心背向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只有充分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性因素的综合效力,才能为我国经济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产业经济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某一个产业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某一个产业部门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而对于某一个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来说,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调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定产业的特殊情况及特点:

1.1 市场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符合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形成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市场失灵。对于能源经济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1.2 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形态,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石油或煤炭的持续开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区就更加偏僻。同时,储量会随着开采而不断减少,开采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开采条件的优劣,以及离消费市场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大的级差收益。因此,市场在一个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条件差别很大的经济领域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显然是很低的。

1.3 外部性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和能源经济来说,其外部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能源形态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时,这些不同的外部性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

2.区域政策因素

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能源工业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的时候,应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差别,充分发挥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缩小这些差别,达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鉴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从制定能源经济产业政策来说,需要从多个方而进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利用政策。在我国实施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如地处云南西部山区的大朝山电站,据说因为征地的手续问题,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亿元人民币。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后征地。而立项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须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要做就必须先用地。如果不进行变通,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之中。二是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进行建设,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于再生能源项目,又主要是水电项目,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移民问题。三是生产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由于东、西部形成的历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劳动力劳动技能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就应当在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能源产品的消费政策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四是消费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薪柴和秸秆仍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态。这一点,只要我们沿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走一次就会发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因此,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作为消费资料供应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区域部类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到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中来。

3.能源形态政策因素

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了,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但是,对于能源产品的供给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根据各个能源专业的技术人员估算,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相对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水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容易上规模进行开发的优越的能源形态。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将呈现多元能源形态相互发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就应当体现对需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形态的支持,以及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能源形态的控制。

4.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率,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应当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4.1 资源开发政策。

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影响到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资源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寿命和替代资源的选择。

4.2 经济公平运行政策。

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历年累计拖欠的电费已高达数百亿元。由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对于清理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结果是,电费拖欠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投资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篇8

【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在北京交通大学正式成立】3月20日,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申请的“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成立。各单位将加大投入,力争用3—5年时间将研发中心建设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主动配电网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中心、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心、重要装备的孵化中心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中心,为中国的主动配电网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北京交通大学)

【国际电力高校联盟成立暨首届研讨会将在上海电力学院召开】5月31日-6月2日,国际电力高校联盟成立暨首届研讨会在上海电力学院召开。国际电力高校联盟简称E8及ADEPT,是由上海电力学院倡导并得到国外7个国家7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大学的积极响应,首批8个国家8所电力高校共同组建的。E8国际电力高校联盟将致力于促进联盟高校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发挥电力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电力高校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上海电力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月3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6号),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继2011年被评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后,又被评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至此,沈阳工程学院31个本科专业已有2个成为国家级本科重点建设专业,5个成为辽宁省重点建设专业。(沈阳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惠生能源化工联合研发中心”揭牌】6月6日,在惠生控股集团总部举行了“天津大学—惠生能源化工联合研发中心”揭牌仪式。中心成立之后,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将分期向天津大学支付合成气制乙醇新技术持续开发及其他双方共同确定的能源化工新技术开发的研究经费,持续时间为5年;中心的首要目标是要开发成功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合成气制乙醇成套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推广,同时在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能源化工前瞻性新技术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我国能源化工领域重要的联合研发中心。(天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研究院“生物燃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过认定】6月13日,北京市科委对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研究院“生物燃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专家评审,实验室顺利通过审核,成功获得认定建设。“生物燃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结合中国石油大学优势学科,以服务北京建设为目标,共定位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废弃物处理产沼气、农林废弃物处理产沼气和沼气高值综合利用。(中国石油大学)

【浙江大学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正式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月25日,教育部正式发函《关于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500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国际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通知》,浙江大学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正式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大学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是“十一五”期间C9高校中唯一获批的能源与动力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10余年的建设,浙江大学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改革与探索,已经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浙江大学)

【中山大学与中国广核集团共建“核电安全联合研发中心”】7月6日,中山大学与中国广核集团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共同签署了《合作共建“核电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中国广核集团—中山大学核电安全联合研发中心”,分别在深圳和珠海建设两个核电安全研发实验室,继续深化双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协作发展。(中山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成功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7月10日-11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东北电力大学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东北电力大学)

【上海市唯一能源领域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在上海交大成功验收】7月11日,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煤基多联产(IGCC)成套技术研究”课题验收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验收专家组认为,科研团队出色地完成了项目要求中的各项任务:在国内率先建立了IGCC系统匹配及稳态性能预测分析、动态特性仿真平台;对采用合成气的IGCC系统压气机/涡轮通流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自主研制了合成气双旋流非预混燃烧室,在设计技术上有所突破;探索了燃烧中低热值燃料时热声振荡产生的机理及合理的燃烧组织形式,为中低热值燃气轮机燃烧室改型设计及自主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该课题对煤基多联产IGCC系统的成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已得到部分应用,为建立我国自主的IGCC设计及研发平台奠定了基础。(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国家级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7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上海电力学院“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榜上有名,这是该校第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的获批是上海电力学院在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教学建设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中心将以此为起点,对接国家能源战略和智能电网建设,建设成多层次、强特色、重应用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电力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携手剑桥大学成立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9月12日,“剑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在华北电力大学成立。该中心以全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国际领先技术,开展绿色电力的科学研究,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而言意义重大。中心建设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攻坚克难,力争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突破。(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首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新能源电力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过认定】9月29日,科技部正式发文,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经过主管部门遴选和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评议和研究,最终获得认定,这是该校首次获批建设该类中心。“新能源电力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认定,将进一步促进华北电力大学相关学科的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促进研究中心真正成为技术领先、人才聚集、示范引领的国际化平台。(华北电力大学)

【上海交大参建的“上海核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成立】10月,上海市科委公布了2013年度“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名单,由上海交大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建的上海核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成立。“上海核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已有的两个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完成热工水力及安全技术研究领域、核电材料研究领域的建设任务,为我国核电工程技术的开发和试验验证提供硬件平台。(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成功申报上海绿色能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月,经上海市科委相关部门初评、答辩、复评,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申报的“筹建上海绿色能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成功获得上海市科委立项资助,成为电气学院首个牵头负责的省部级研究基地。上海绿色能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以技术成果的推广为导向,努力扩大绿色能源集电系统优化的工程应用范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继续积极突破行业关键技术,完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绿色能源利用,为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内涵发展助力。(上海电力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创新引智基地”获准立项】10月14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4年度建设项目立项通知》(教技函[2013]50号)。根据通知,北京交通大学姜久春教授牵头负责的“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创新引智基地”正式批准立项。基地依托北京交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以主动配电网、大数据计算与分析方面若干重大技术为牵引,建立信息支撑平台,实现配电网运行实时动态优化、主设备监测以及保护的智能化。(北京交通大学)

篇9

从能源经济的专业代码来看,它属于经济学之下经济学类的专业。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在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是北京市精品课程;1998年设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院与多国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签署了战略伙伴合作协议……上述资料告诉我们:虽然能源经济是一个新增专业,但其所依托的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学方面实力出众。这意味着为发展培育新专业可调配资源丰富,学校如果精心筹划,新专业完全可以办好。

相应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电影技术、中国药科大学的药物分析和药物化学也具备类似特点:基本都是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资源拓展、整合出来的专业。因此,对这几个专业怀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具备冒险精神、良好学习基础的情况下不妨一试。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从专业代码来看,它属于工学之下电气信息类的专业。就华北电力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两所高校来看,均基本具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基础。因为这两所高校都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或相近专业,并且业界声望较高。当然,这仅是从一般层面来解读开设这个专业的可行性。智能电网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基本处于概念化阶段),怎样才能实现电网高度智能化是没有任何模式可以照搬照套的,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不可预期的技术与材料的障碍都有可能。有新闻报道,2007年10月华东电网正式启动了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并规划了从2008年至 2030年的“三步走”战略,即:在2010年初步建成电网高级调度中心,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初步智能特性的数字化电网,2030年真正建成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电网。因此,选择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极具挑战性!不过,别忘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一个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领域必然蕴藏着丰富宝藏――有取得理论突破、技术突飞猛进的光辉前景。

■物联网工程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在一份报告中畅想“物联网”时代的美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这为物联网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本次开设物联网工程的院校既有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一类的学校,也有山东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学校,这需要有兴趣报考该专业的学生紧密关注拟就读高校的相关学科基础(如,有没有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或者有几个相关相近专业,所开设专业是否有较强影响力等)。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80217S)、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12S)从专业代码可以看出这两个貌似差别不大的专业的差别所在。“080217S”意味着该专业隶属于工学之下材料类的专业;“080512S”标志着该专业隶属于工学之下能源动力类的专业。要看出这个差别就看中间的两位数码,即,“080217S”中的02 和“080512S”中的05 。在把握住这个区别之后,假如你要报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可以去找专业代码为“0802**”(*表示0~9中的任意一个数字)的相关相近专业作为参考。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080205)、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080210)等。特别是要关注拟报考高校在这些相关相近专业的情况。

综上所述,这些新增专业都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特征,往往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理论,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增专业毕业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扎实的学风也是作为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纳入考虑的要素。

专业代码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该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中间两位为该专业在所属学科门类之下的分类,最后两位是该专业的最后定位。例如,080102,08工学,01工学之下的地矿类,02石油工程。按照教育部规定,学科门类的代码分别是:01-哲学,02-法学,03-经济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管理学。各学科门类下的分类也按照一定顺序赋予两位数字编码,最后对各具体专业再赋予两位数字编码。必要时,在专业代码之后添加字母或特殊符号予以进一步限定。例如,080640S中的最后一个S表示该专业是在少数院校试点的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外的专业。

选专业的“三大纪律四项注意”

针对具体个人而言,高校专业没有“冷”与“热”的区别。对具体个人最重要的是通过就读所选择专业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状况确实存在差异,但大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而归的专业。

报考当年制造就业“热”专业的风险也许很大。

研判新增专业的流程:

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甚至是一些方向明确的行业领域的发展背景。通过了解社会发展大局,可以基本感知某专业的部分远景。

篇10

“新能源的前景很广阔,一旦发展进入到成熟期,将会带动上万亿的产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但现在的问题是,包括风能、太阳能等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的,新能源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规划,除了政策扶持外,更要认真考虑其发展模式和道路,创新性的研究如何实现新能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新能源焕发商机

2009年上半年,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包括纺织、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炉,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的同时,如何谋划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命题。

2009年9月21日至22日,国务院总理召开连续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会上强调,要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提出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未来五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这在当时随即引发对能源结构调整的热议,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信号。

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根据该目标,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从国家一系列的规划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对于能源需求也将不断激增,但是传统能源使用面临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中国的出路,也是世界的共同选择。”中国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彤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新能源产业正逐渐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引擎。美国政府提出,要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在智能电网、节能增效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占其能源投资总额的60%。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日本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能源相关政策法规,积极促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的同时降低对外依存度。

在国家的政策机遇面前,各地已经尝到了新能源产业的“甜头”。如福建省,2011年全省已有12个LED和光伏产业专业园区,企业数量超过150家,产值超100亿元。安徽省也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实现新能源产值千亿元以上。而此前早已抢得先机的江苏省,根据其制定三年的规划,新能源产值将在2011年实现4500亿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加入发展新能源的队伍。去年12月,包括上海、北京等地,相继了地方版的可再生新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和保障措施以及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项目等内容。而据媒体报道,今年初,还将有包括未来五年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17个能源专项规划密集出台。

技术和市场隐忧再现

在新一轮投资热潮的背后,技术和市场,这个困扰传统产业多年的问题,此刻也在施压新能源这个新兴的产业。

去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事故之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中国国务院在当月出台的核电“国四条”中,即明确要求在核电安全规划出台之前暂停审批新项目。

而在新能源的风电领域,由于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很高,产能连年增长,但是由于风电并网的技术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风电制造业产能过剩。对于光伏产业,“十二五”以来,国内多个省份已将其列为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最新统计表明,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大致为24GW,相比去年增长30%左右,而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光伏产能约为50GW。很明显,国内的产能扩张速度已远高于市场增长速度。

由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去年底联合的2012年《低碳发展蓝皮书》也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1.4%的目标主要依靠水电完成,但水电站的建设引发生态环境问题隐忧。风电间歇性电源并网瓶颈不断凸显,智能电网建设与风电场建设难以同步完成,造成大量弃风和风电消纳困难等问题。光伏发展“两头在外”,国家政策不足以拉动国内光伏市场。

“风电等新能源目前是相对过剩,与之前几年市场需求不一样,现在因为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尤其是欧洲对光伏发电需求的减少,市场出现调整。”朱彤认为,一旦经济恢复,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核心技术这块是我们发展新能源做得最差的一块。欧美的发展模式是搞研发卖技术,我们目前是‘打工的’,高价进口别人的关键技术、装备和生产线,低价出口产品。”孟宪淦说,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这是因为国际市场需求所带动起来的,现在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速放缓,这首先影响的,就是产业链中竞争最为激烈、技术门槛最低的组件和电池制造环节。“从技术的角度看,我国的光伏产业仍然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有序引导机制先行

对于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格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曾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经历了一个规模化快速增长时期和能力迅速形成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要在规模和基本产业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在质量上实现飞跃,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而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首次强调要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如何才能有序发展?在孟宪淦看来,我国对新能源发展的认知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是可以借鉴20世纪末针对农村能源建设所提出的16字指导方针,即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重新认识这个方针的内涵,包括新能源经济的特点、技术要求以及市场需求,然后不断完善。”

孟宪淦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新能源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发展速度与政府的投入相适应。但到了2020年之后,新能源将迎来大发展时期,这就需要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