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

篇1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探究

(一)中考改革影响

从 1998 年开始,福州市实行达标学校初高中分设。后来中考又出台了新规定:物理、化学科的成绩按等级制划分,达标普高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由此物理、 化学的初中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中教师普遍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素质大幅度下 降。由于等级制中只要B级(百分制的70 分以上)就可以上达标普高。而同样是B 等级,也 许70和7l、72 区别不大,但与90分的学生区别就已经很大了。因此也造成了高一新生语 数英三科总分差不多,实际上理、化学科基础的差距已经是相当大。再者由此造成初三学生 的课余时间基本都在语数英三科上打转,化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只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学生只要能考到70分以上,师生就都像解脱了一样。本来学生的弹性是很大的,要求高就会 学好一点。要求低自然就点到为止。受到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终极影响,使初中化学教学受到 了极大的冲击。

(二)教材改革的影响

在课改后的新大纲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的 课程目标。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 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以适应社 会发展而提升能力的教学,高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 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也就是说,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 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 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两者目标的不同,自然导致了教学手段,教学走向的差 异。

(三)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

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由此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例如从概念的学 习上来说,概念的分类能力不同。初、高中生的相应能力可以分为四级水平:一级水平―― 不能正确分类,也不能说明分类的根据;二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确切地说清分 类的根据;三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仅能从事物的某 些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的根据: 四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 并能从本质上说明 分类的根据。

二、初高中衔接的对策探究

从初中到高中,无论是在化学概念、规律及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学习都存在一个飞跃。为了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身为高中的化学教师,如果不了解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对高一化学教学的把握上 肯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围绕着中考转,初中化学教学很少考虑到 为高中的教学做好衔接。课改后,教材的更替,要求的变更,跟原来高中化学教师心目中的 初中学生应该要掌握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差别。因此就有必要了解初中化学的知识结构,特别 是教学要求达到的程度。有的知识点教材上有,但因为中考不涉及,就出现了初中不教或者 降低教学要求。

(二)损有余,补不足

高中老师在充分了解了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后,应该有针对性“损”有余,补不足。例如:初中早期的人教版教材还是按照前苏联的课程理论来编排教材。后来的科教版教 材受 STS 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变成了主要是按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常识来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补足初中教学中涉及不深的知识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常出 现的知识点和方法等。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针对初高中衔接问题,集备组成员要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决不能搞单打独斗。比如经过集备组老师一起讨论确定一部分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需要集中一 段时间进行梳理、巩固并加以提高,还有部分知识内容需要顺着章节的教学,遇到什么问题 就顺带解决什么问题, 把需补充或提高的各知识点分散到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相应章节中去处 理。

篇2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众多教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众多教师开始思考与探究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开展策略,以求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但从目前来看,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出现停滞,并没有相应的理论进行支撑,导致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开展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明了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只有当学生拥有足够的兴趣,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目前来看,部分农村学生对初中化学的认识不到位,从主观上并不重视化学学科,这一点与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相吻合。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才能维持课堂教学的活力,达到提高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首先可以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展现初中化学学科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生活,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初中化学的第一课《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我们在种庄稼时,为了避免虫害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生回答:“会喷农药!”教师继续询问:“农药是什么?农药是怎么制作的?”学生有些茫然,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还相对有限。接着,教师询问学生:“大家对化学有什么看法?通过化学知识能不能制作更有效的农药来提高我们的收成?”

此时,教师就利用种庄稼和农药两种事物将初中化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能够体现初中化学的实用性,使学生产生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生活的意识和理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增加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利用实践教学法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带领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制订实验的步骤,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制作二氧化碳。最后,教师应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发挥引导者的职能,并对学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付出与努力,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点,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又如,在《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交流学习法。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出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并结合已学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和自身能力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构成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课堂教学交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同时,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开展教学,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支撑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以《酸和碱的性质研究》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很难通过有限的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知,也很难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对酸和碱的性质进行认知与掌握。此时,教师就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开展教学,就能够利用虚拟实验室或者教学视频课件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课件来展示相应的化学实验,能够通过放大、减速、回放等形式让学生对相关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使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在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实验视频时搭配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了解实验的步骤、方法和目标,进而对酸和碱的认识更有准确的把握。

总的来说,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学好化学对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化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具有充分的必要性的。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工作中有意识地总结与交流,推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篇3

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而化学教学研究范围是一些微观粒子与肉眼看不到的元素反应变化,加之教学中公式概念较多,因此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初中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对此,许多化学教师显得束手无策初中化学难教、难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微课的衍生与运用,从本质上打破了这一教学现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中的动画模型,将肉眼无法看见的分子、原子、离子无限放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化学元素物质特性。如在学习《水的组成》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将水通电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过程中,用模型动画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2H20=2H2+O2,并理解水中氢气与氧气之间粒子比例2:1的关系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地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借助直观的图像展示出来,实现了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之间的转变过渡进而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化学知识真正突破了初中化学教学难点。这种教学效果是以往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丰富课堂内容,构建绿色课堂在微课教学中,微课是围绕教学内容主题展开的一种教学方式,并将知识浓缩简化,划分为教材解读、方法传授、技能交流、考点归纳等几个模块,整个微课视频控制在5分钟至10分钟,可以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相关知识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是一种依托于网络文件,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把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重复化教学资源利用形式,既不限制人数,又不限制次数,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有针对地进行快进或者倒退形式的微课播放学习。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个性化教学的一种体现,既可以帮助学困生进步,还可以帮助优等生提升,这与“绿色化学”理念是十分契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方式,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教学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弥补器材不足,完善实验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现象观察,从而分析得出的,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初中化学教学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加之现下很多学校实验器材缺乏,所以很多实验无法真正地引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采用口述讲解或者引领学生观看教材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而微课的运用,却极大地弥补了实验器材方面的不足,使师生们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教学过程,从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实验课程教学时,由于二氧化碳制取过程复杂,加之盐酸材料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微课将实验过程演示出来。这样的教学同样具有真实性,可以给予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通过微课观看,了解到二氧化碳最佳的制取方式就是CaCO3+2HCl=CaCl2+H2O+CO2。这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程教学难点,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操作危险性,有助于推动初中化学教学创新。

篇4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历年的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然而,酸碱盐教学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应用难等特点,也使其成为许多学生苦恼的难点。再加上新老教材的变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超纲的问题,使得学生对于酸碱盐内容的理解更加混乱。那么如何突破酸碱盐教学的难点问题呢?下文结合教材实际给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法。

一、酸碱盐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策略失当

第一,教学内容超纲。比如《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常见的盐这章内容作的标准是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具体分为说出常见盐的俗名及成分、认识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粗盐提纯的原理步骤及其他注意事项、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以及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使用过老教材的教师,会补讲一些关于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条件等,这些内容超出课纲要求,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第二,理论未付诸于实践。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更能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酸碱盐这部分内容,演示实验有11个,实验与探究有8个,这充分说明了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如果不能理论联系实践,学生更难理解和掌握。

第三,教学死板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酸碱盐记忆内容多,因此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强行记忆,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教学效率低。

(二)学生学习常见问题

第一,概念理解模糊,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在酸碱盐部分,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主要是选择题的形式。比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A,酸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碱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两种化合物反应得到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D,通过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都可以得到水。这道题就是考察学生对酸碱盐及氧化物、中和反应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学生如果概念理解不准确,就极易错选。

第二,对实验现象、操作理解不到位。上文已经提到实验是化学的核心,而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对实验现象、操作理解不到位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动手机会太少,对演示实验没有更深刻的记忆和认识。

第三,思维定势,难以灵活学习。酸碱盐要求记忆的内容多,但并不是记住就能够学好学透,学生还需要打破思维定势灵活学习。比如某题要求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当稀硫酸溶液不够的时候,可用哪些试剂代替且不影响氢气生成量?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C,氯化钡溶液D,水。在常规判断中,学生都会选择水,但是选择氯化钡溶液其实也是可行的,因为它与稀硫酸反应之后又生成盐酸,氢离子并没有消耗,满足题干要求。

二、酸碱盐教学策略方法

(一)重视基础

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是酸碱盐学习的关键。比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因为大多数题目都是围绕它们的性质展开的,因此学好其性质就是掌握酸碱盐的基础。例如酸的化学性质:(1)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试剂遇酸变红);(2)酸+活泼金属盐+H2(置换反应,酸必须可溶);(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酸必须可溶且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生成);(4)酸+碱盐+水(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生成且反应物至少一种可溶);(5)酸+盐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酸必须可溶且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生成)。以此类推,将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罗列清楚,掌握牢固,为学好酸碱盐打下基础。

(二)探究实验

实验与探究是酸碱盐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探究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把课本知识具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适当增加实验。其次,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增强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将实验探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实验一般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同时也可邀请学生作为实验助手,让学生投入到教学实验中,调动课堂情绪,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三)规律记忆

酸碱盐部分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比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酸碱盐实验现象等等。因而一般来说,对于这些内容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强行记忆”,但事与愿违,无规律记忆的效率不仅低,而且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率的记忆呢?答案就是规律记忆。酸碱盐的内容虽然多而广,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比如酸碱盐的溶解性,就可以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即:钾钠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碱类物质)只有钾钠钙钡溶。可以看出,这种取巧的记忆方法比死记硬背有效得多。

结语

古人有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酸碱盐内容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教法得当,就能够攻克难关。当然除了教法,学生的学法也要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一、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初高中的不同

1.初高中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

初高中化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阶段,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教材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等感性认识入手,从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对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高中阶段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2.初高中教学方法不同

初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量大、难度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加上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

3.初高中学生学习习惯不同

初中教学内容“浅、少、易”,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主要靠记忆,欠缺深入的思考. 而高中教学内容繁多,概念抽象,高中学习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没有学会深刻理解、触类旁通, 则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

二、做好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1.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谈谈通过初中的学习,自己对化学的认识.学生说:“化学有趣,充满了神秘,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然与社会,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生活小窍门.”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化学是感兴趣的.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史知识、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实验的优势,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板演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此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归纳梳理要点,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系统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作好化学知识点的衔接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知识上的“衔接点”.对比初高中教材,会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有些内容初中教材中涉及较少,但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电子式等;有些内容初中已有,但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述概念相对狭义,在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如,酸碱盐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还有些内容在初高中多次出现,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在不同时期,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糖类、蛋白质的知识等.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完善,同时还要把握好衔接时机和尺度.部分高中需衔接的知识点如下.

(1)化合价: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熟悉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复习、训练化学式的书写;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物:理解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掌握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补充酸酐的判断方法.

(3)酸碱盐:补充离子、电离概念;电离与导电的关系;酸、碱、盐的定义与分类;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补充酸、碱、盐的溶解性;归纳酸、碱、盐的通性;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物质分类: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介绍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5)物质结构:补充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较熟练书写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补充电子式;补充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概念.

篇6

二、初高中教学差异剖析

1.教学目标的不同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启蒙教育。其教学内容大都贴近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能力培养方面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分流打下基础。基于此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在知识层次上要求学生对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培养方面,高中化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发展,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2.教材的跨越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使得初高中教材跨越较大,存在着脱节现象。如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中就开始出现了较多的概念和应用,如化合价的计算,电子的得失、强酸、强碱、弱酸、弱碱、难溶性物质、挥发性物质、难电离物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而这些概念初中学生接触不多,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过。接踵而来的概念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又强,无异于给学生当头棒喝,成为很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拦路虎”。而接下来的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率》章节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的分水岭。总体上看,高中化学教材的深广度明显增加,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3.教师的教

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低,又处在初三升学的关键时刻,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中考考纲限制,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分析方法、思想就很少讲解,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再加之初中化学课时多,内容少,教师可以对所教内容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考试效果也比较好,教师对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程度自然就缺少了相应的关注。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往往未进行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在课堂上没有过多时间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因此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学生的学

基于初中化学的特点,不少初中学生把化学当文科来学习,将化学用语甚至实验操作、现象都死记下来,而理解不够透彻,难以灵活应用。而习惯了初中教学的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依然以记忆为主,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另外,高一学生尚未形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往往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课前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总结等,总想考前看一下书就能重现初中的辉煌。而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导致许多学生难以适应。[1]

三、初中教师要主动衔接高中化学

高中教师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力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初中化学教学受限于中考考纲和新课程标准,未能完全达到为高中化学打基础的要求,这是很正常的。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初中化学教师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也责无旁贷。

1.关注教学的发展,防止将知识“讲死”

这是一个高一新生对化学学习的真实感受。她写到“首先是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否决。我仍清楚地记得初中老师说过,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后的金属不与酸反应。但进入高中后,却发现铜可以和浓硫酸发生反应。初中时所学的内容已在我的大脑中根深蒂固了,如今却跑出这么一个“意外”,定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的”。我第一次读完她的这段话,非常震撼,学生信奉已久的由教师传授的“真理”被否定,这在认识上和心理上对他们是多大的冲击啊!而恰恰因为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因此,初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发展,主动接轨高中化学,防止将知识“讲死”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

2.了解教学衔接点,加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① 对于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建议初中化学教学加强其涵义的理解和表述的规范性。

② 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建议补充用电离理论建立酸、碱、盐的概念,了解盐酸、硝酸是一元酸,硫酸是二元酸;归纳酸、碱、盐溶解性的规律;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运用;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的概念等。

③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建议加强对常见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加强对物质间转化的理解和运用。

④ 对于化学实验,建议加强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称量、仪器的安装、气密性的检验等;补充氢气的制取及实验装置原理的分析,了解启普发生器及其简易装置“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

篇7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都是被灌输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更别提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然而兴趣无疑是很好的老师,热情则是较好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的是初中化学比较常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方法之一,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设置问题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能有效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情境的可操作和层次性

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创设“为了预防煤气中毒现象,人们通常会在屋子里放上一盆清水,那么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有效的防止煤气中毒吗?”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学生要弄清问题,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导致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一氧化碳是导致出现煤气中毒的原因,然后就要探究煤块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从而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出了根本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房间内放置清水的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知道了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而且也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对预防煤气中毒有了更科学认识通过探究性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续探究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但鉴于是起始学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进行实验,按部就班操作、观察、回答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知识掌握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思维被束缚,探究欲望被弱化,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安排探究性的实验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有利于探究[HJ155mm]精神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将白醋和石灰水不小心沾到牵牛花或紫甘蓝叶的情境,有意让学生发现其变色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其“发现”,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将白醋与石灰水分别滴在提前用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浸泡并干燥后的两朵小花上,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比较两种物质与两种指示剂作用现象的不同,得到初步结论,然后再完善探究性实验,分别取不同的酸与两种指示剂反应,不同的碱与两种指示剂反应,比较不同的酸或碱与同种指示剂作用的异同,比较同种酸或碱与不同指示剂作用现象的异同,最后归纳出酸、碱与常见指示剂作用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教材验证性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一般性探究方法

三、增加探究性课外实验 密切化学与生活联系

篇8

然而,经过几轮高中化学的教学,却发现一个规律,每到高一化学教学时,就经常听到学生讨论化学学习问题,有好多学生中考化学几乎满分,但是到了高一学学化学就感到很吃力,我校的生源不是很好,好多学生在高中第一次月考化学成绩就不及格,所以就认为高中化学太难学不好,甚至部分学生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好多家长对此也不理解,有的家长甚至怀疑高中化学老师的教学能力问题。

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惑着许多化学教师,为此我们高一化学老师专门集中开会分析讨论,一致认为问题出在初高中化学内容衔接的脱节上。我们的好多高中化学教师没带过初中,而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的有很大的区别,通过仔细研读新课改后初、高中课程标准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所以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不能急于推进高中的新内容,必须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教材教法上的衔接。

一、调查分析,知己知彼

老师有必要在摸清高一新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初中知识"漏洞"对症下药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笔者仔细分析了初三新教材和大纲,归纳出以下几方面初高中教材的"盲点":

1.化合价

初中化学中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这些元素的化合价仅仅是它们主要的化合价,部分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列出,如果简单认为这些元素只有表格中化合价,在解题时易造成思维定式。比如硫最高为+6价,最低为-2价,所以有Na2S2O3、FeS2中的硫元素化合价分别为+2、-1价,都不是常见化合价。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初中化学常识仅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我们要根据教材中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质子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这样就有助于学习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

3.酸、碱、盐的分类

初中化学常识也只介绍酸、碱、盐的含义,而没有对酸、碱、盐进行分类,所以高一要特别和学生讲清楚酸式盐与正盐的生成及酸式盐与正盐之间的转化。

4.氧化物的分类

现在初中课本上根本就没有关于氧化物的概念,只需要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做实验自己得

出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来给氧化物下个定义。至于氧化物的分类更是只字未提.所以高一就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在以后教学的深度和

广度的处理上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一整理就发现许多问题,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以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由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这样,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高一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中考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者"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篇9

Abstract: the chemical language knowledge content more, knowledg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emistry learning axis, rural students learn chemistry is the faith, and also is the countryside student's weak point, so how to make students from the memory of the element symbols, and master the writing of patent law method, know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aterial from the four basic reaction type Angle, let the student through interactive exchange learning, and builds up the language knowledge framework system of chemical, so as to achieve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learning smooth transition and cohesion.

Keywords: rural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language; cohesion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引言] 高中化学课程,既需要初中提供一定的化学用语基础,又不能要求太高,只能在高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为便于衔接,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化学用语学习的要求。课改实施大纲下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基本上遵循学科体系,如果初中化学在化学用语教学上特别在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价态、常见物质化学式的记忆与书写、常见化学反应与相应现象的表述方面要求不明确、过低或不落实,而高中教学要求的起步知识又相对较高,两者必然造成脱节。

从教农村高中化学10余年我个人认为:初高中衔接期是指从进入高一开始至高一下学期期中前后。下文我就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衔接、教法衔接、学法衔接上谈谈自己的见解及看法以资同仁的指点和共勉。

一、农村初高中化学用语衔接教学必要性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考试与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升入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用语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这样导致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感到十分困难。十几年来我校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初高中化学用语的衔接教学问题,成为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

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知识学得不扎实;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近一两年有加5、2分)而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入取:在高一级的中学入取后,才由农村中学入取,造成生源学习基础更差。根据我校对高一新生入学化学成绩统计:2010届共有743人,化学成绩:107人A,358人B,255人C,23人D;

普遍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特别是化学用语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表明:我校高一学生,大多是基本的化学用语的应用几乎不懂运用。我个人认为: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实际上并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新课改革实施之前,初高中化学衔接也存在问题,只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与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衔接的处理不好;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对化学用语的衔接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农村初高中化学用语的衔接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作为化学用语的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对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绝对必须的。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这方面要求太高是不需要的,但从为高中化学学习提供基础角度看,若要求太低,必然造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很大困难。教师在高一学习阶段的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工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诸方面学习要求的平稳提升。

1、物质的分类知识的系统化

对于初中化学教育与而言,只要求通过一些简单事例(如纯净物与混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区别)的了解,对物质分类有个初步了解识,认识物质种类繁多而有序,可以依组成性质加以分类就足够了。而高中则要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教材通过分散在各章节的各类物质典型代表物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各类物质的区别与转化关系。如知道从性质上区别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知道氢氧化物种除碱外还有两性物质;盐从组成上看是否有氧分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从组成的元素或原子团看可分钠盐,硫酸盐等。从初中粗浅地认识氧化物发展、过渡到高中系统地认识三类氧化物及其转化,在教材编写顺序和教学方法处理上要求上做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否则,也将造成衔接的困难。

因为才从初中生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学习主动性不强、依赖性较大,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不善于通过自学、复习、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要适应高中学习,在接教学不是通过几课时教学能完成的,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方式的优化、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都有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我们教师应要先整理好知识,分层次,分时期的对学生进行讲授教学。

2、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与记忆

(1)各抒己见发挥联想巧记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记忆,是我们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坎,刚接触化学都兴趣很高,可是到了元素符号书写时,学生马上就出现分化,因此农村初高中化学衔接我个人认为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记忆至关重要。但是在农村高中的学生的一个特点又是对记忆的知识存在胆怯,他们在思想上存在学习惰性,缺乏主动性,在这部分教学我采用联想互动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记忆碳元素符号时,用酒精灯烧一根细木条让学生观察外形变化成“C”学生马上就记住了,拼音法记金属钠“Na”;象形法记金属铁“Fe”;谐音法记硫“S”(水流的形状)……引发学生各抒己见,互动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方方式得到优化、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系统归纳学会化学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课程,既需要初中提供一定的化学用语基础,又不能要求太高,只能在高一必修模块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为便于衔接,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化学用语学习的要求。课改实施大纲下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基本上遵循学科体系,如果初中化学在化学用语教学上特别在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价态、常见物质化学式的记忆与书写、常见化学反应与相应现象的表述方面要求不明确、过低或不落实,而高中教学要求的起步知识又相对较高,两者必然造成脱节。

我在这部分教学中遵循认知规律:化合价常见原子团物质分类物质命名化学式的书写,归纳出一种符合我们学校学生认知和学习的知识网路体系:化学对物质进行命名时通常是从右到左,再标定元素化合价根据化合物: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确定化学式。

金属: 直接用元素表示该物质,例如“Fe”等

纯净物: 单质

非金属 : 除固态非金属和稀有气体用元素符号表示外,

其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2”表示该物质,

+n

氧化物:X2On 通常2和n有最小公倍数时要约去

物质 化合物: -n

无氧酸:命名“氢某酸”HnX(此时X非氢、氧元素)

酸+n

含氧酸:命名“某酸” HnXOm

+n

碱:命名“氢氧化某”X(OH)n

-n

无氧酸:命名“某化某”HnX(此时X非氢、氧元素)

盐+n

含氧酸:命名“某酸某”XnYOm

混合物

3、四大基本反应得网络化

四大基本反应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基础,也是高中新课程中提出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对物质性质研究从物质分类观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奠基。因此如何把四大基本反应知识让学生掌握好、牢是初高别是农村初高中化学学习非常必要的衔接教学。

(1)建构知识体系网络让知识系统化

对这一部分的衔接教学,我是采用了,建构主义的一些思想:创设回顾学习的情境合作学习,探究知识间的联系结合过程交流形成知识网络、规律利用网络规律合作学习掌握规律的运用。

上图是初中化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必修中也有体现,根据多年的农村高中教学的心得:物质间的性质关系的规律,学生掌握清楚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这低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展开复习。利用规律解决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乱、错等问题。

(2)发挥联想创设情境掌握知识

现在的初中学生死记硬背的毛病少了,视野比较开阔,探究兴趣、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有所加强,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比较重视、熟悉化学知识间与已有经验、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知道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假设或猜想,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动手能力增强,但实验规范欠缺。而旧课程则重视学科知识体系和文本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模仿、训练,对学习过程缺乏必要的关注,学生文本知识掌握较好,而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较薄弱,对化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不多,知识面较为狭隘,不善于从化学的角度、用化学的眼光审视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在上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对复分解反应AB+CD=AD+CB的讲解,创设情境对并排的两张桌子(我们的学生桌,一张坐两位同学)的同学进行座位的交换,而且是按不同桌子的内侧或外侧的对应交换,让学生理解“相互交换”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懂得复分解反应的书写规律,进而对置换反应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效果极佳。

我在对这部分的衔接教学中采用例题分析,教给学生图表的运用后,再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见互动交流,互相提问检测,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质疑,在质疑中引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重视创设学习情景、设计组织学习活动、指导支持学生的学习的精神。

三、互动交流学习构建知识体系达平稳过渡与衔接

新程改革要求高中学生知识面要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较强,有合作精神,比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初中课程改革在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上与旧课程相比,要求的深度、 学习的系统性有所降低。

在高中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高一新生的学习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争取不同程度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生的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

教学中除了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中的缺陷做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训练外,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发挥初中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优势,帮助学生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信心。因此对我们农村高中的教师应该在了解新生的基础上,更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转化及师生的教、学的方式的变化上让师生相互适应。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化学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有所下降,中考分值也由120分变为现行的100分,但学生反映学起来并不容易。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的重难点,是至关重要的。

现行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下册)》,总共12个单元。根据朱少祥老师[1]做的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上册中的第四单元,下册中的第九、十、十一单元的难点认同比例是最高的。从学生角度看,第四单元和第十单元分别是上册和下册的2个难度高峰,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2道“坎”,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2道“分水岭”。这四个学习难度较大的单元分别是:物质构成的奥秘、溶液、常见的酸和碱及盐化肥。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突破这些难点,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课时少、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让学生凭着学习兴趣主动突破学习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学习化学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性活动[2]。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此时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最浓厚的,但随着课程难度的逐渐加深,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原子分子等微观概念时,常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难点,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要及时借鉴金玉奎老师[3]的做法,注重化学史的教育,尽可能地结合课本知识,介绍我国古代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介绍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将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侯氏制碱等科学家的奋发学习和对科学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的事迹改编为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二、通过分散难点内容、总结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化学知识,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讲解元素符号,一下就出现了27种,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可以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可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学习内容归纳成12个主题,分别是(1)仪器和操作规范;(2)元素符号和化学式;(3)化学方程式;(4)物质的结构;(5)物质的分类;(6)碳及其氧化物;(7)金属及活动顺序;(8)溶液和溶解度;(9)酸碱盐的性质;(10)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11)气体的制取;(12)化学计算。这12个主题中,相对容易的为(1)(2)(3)(5)(6)(7)(11),相对有难度的为(4)(8)(9)(10)(12)和上述分析的单元难点基本是一致的。对(2)(3)涉及的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容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启发和疏通。在讲解(11)气体的制取时,可以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在学习(9)中“酸的化学性质”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手为模型,将左手掌比做是酸,大拇指为酸碱指示剂,食指为活泼金属,中指为金属氧化物,大拇指触到手心就会“变色”,食指触到手掌心就会“冒气”,通过这样的“物化”加强酸的通性的记忆,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可将右手掌比做是碱,做类似的模型,并于左手掌进行类比;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性质”后,可将新增的知识点补充到无名指和小指上,这样伸出你的双手就可以了解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一目了然,新奇好玩,又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对(12)化学计算,似乎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不管会不会,一看是计算题,头皮就发麻,逃避思想就产生了,随之无从下手,最终不分析题目,胡子眉毛一把抓,乱做一气。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分析意识进行培养;对于平时题目中见到的单一物质,要求写出化学式并分析其组成与结构,对于题目中见到的化学反应,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各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不纯的物质,则应分析其内部的组成关系,主要物质和杂质是什么,长期以往,自然地就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首先从心理上不那么害怕计算了,头脑清楚了,感觉也就清晰了,所谓的难点也就不难了。

最后要强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爱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力量,必须把热爱学生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积极的评价,准确地传递给他们,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并将此转化为能够克服困难好好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