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作业设计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作业设计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

篇1

这里的有效作业,不仅指作业的时效性,还包括作业的多维目标性、差异性、创新性及学生的主体性等,衡量作业是否有效也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具备时效性

对作业时效性可以从作业的效率和效益两个基本视角进行考察。从效率视角来看,作业的时效性就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学产出要高于教学投入;从效益的视角来看,作业的时效性是作业具有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公平性的特点。效益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

2.体现多维性

教师应该改变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单维作业目标和功能观,使学生的作业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体实现的发展过程。实现从以知识为本位的单维作业目标功能观向以发展为本位的多维目标功能观的转变。从知识与技能来看,由强调掌握“双基”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从过程与方法来看,由强调教师的教向强调学生的学转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应更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作业的层次性,由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

3.满足差异性

作为教育者,应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以此为出发点,教师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实际的差异来设计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的作业,满足学生的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展示。

4.注重创新性

新课程提出,要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注意作业内容、过程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生成性、过程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改变在作业中单纯进行接受性和巩固性练习的现象。通过创新性作业引导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渗透主体性

在作业的设计、布置及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这个主体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强调其是作业的完成人,更强调其对作业的自我设计、规划和布置。教师在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难度上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能体现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现其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支配和控制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 高中化学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是考察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作业设计的优劣是教师教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搞好作业的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使作业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应依据有效作业的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作业,从而达到提高作业质量,产生“低负高效”作业效应的目标。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化学习题

教师在对作业的内容进行选择、编制时,应以作业的目标达成情况作为衡量作业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精选、精编习题时,应依据多维目标,紧扣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在进行作业编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习题

教科书中的习题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编制的,针对特定章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综合人教版、山东科技版、江苏教育版三个版本的化学教科书,根据练习特点、功能及价值取向,可以把课后练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1)。

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依据以上练习的类型、功能、教学目标、课程学习目标及学生学情来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作业。

(2)适当设置补充作业

补充作业多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其中的问题应多涉及准备性知识,难度应稍大于依据课后习题编制的巩固练习。这些补充性习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初步理解。这样既能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明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又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作业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除应用课后习题外,还应多参考有价值的课外参考书、各类报刊等,丰富作业的题型,使每个题型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教师还可对每届学生的作业做及时总结,自己建立并指导学生建立“错解档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将历届学生的高频错解题穿作业中,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2.设置弹性作业,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过高水平的认知负荷可能直接来源于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材料,降低了外在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同理,化学作业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从而降低学生内在认知负荷,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弹性作业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差异性

作业在编排时可依据学习目标及个体差异分为这样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运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较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依此设计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将依照学生能力设计的作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知识经验排列,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要。

[案例1]苏教版 (选修4)第65页第7题

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①请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据此推断氯水中含有哪些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②氯水中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请写出电离方程式,并据此分析氯水中存在的微粒。

③若将氯水置于光照条件下,氯水中的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各种微粒的浓度如何变化?

④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促使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评析:对于氯气与水的反应,本题四问依次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光照下电离平衡的移动及探究平衡移动的条件四个方面。前两问侧重于基础知识,后两问则侧重于原理的应用,特别是第④问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要求较高。在布置这道题目时,前两问作为必做项,后两问可列为选做项,这样既可满足基础较差学生的成就心理,又可让能力较强学生发挥水平。

(2)突出典型性

具备典型性的习题对某些相似知识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来选择一些既典型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这种类型的题目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解题方法,又能强化所学知识点。

[案例2]人教版(必修1)第42页第3题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

S+KNO3+3C=K2S+N2+3CO2

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氧化剂是__。

评析:确定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这个反应中S、C、N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同时S、C、N也是常见的变价元素,学生如果对这道题把握较好,将为分析其他氧化还原反应打下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案例3]江苏教育版化学(必修)第96页

按下列线索,归纳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条件。

评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同种元素的不同化合物间联系的综合题。它们之间的转化所涉及的都是典型的化学反应,通过这道题学生较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这些知识后可以解决很多与这些典型反应相关的题目,特别是推断题。同理,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S、C等元素的学习中。

(3)注意延展性

化学教学应能够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方法。作业的设计也要善于挖掘化学知识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案例4]山东科技版《化学与生活》(选修)第17页

在洪涝灾区,人们的生活用水会受到污染。如果你是支援灾区的志愿者,请你设计方案用廉价的化学试剂将被污染的水处理成能饮用的水。

提示:需要除去水中的泥沙、悬浮物、细菌,并尽量降低水的硬度。

评析:这个题目是要利用化学实验中过滤、胶体性质等知识来除去水中杂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课本以外的知识得以补充,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真正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丰富作业形式,凸显学生主体

新课程倡导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因此,在作业中也应该体现自主、实践、探究、开放等多种多样的作业方式。教师要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必须改变以“双基”训练为目的的作业观。作业可以恰当地采用口头练习、实际操作、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而不只是简单采用有标准答案的作业。作业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长期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小组或全班合作性的;可以是单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综合性的;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此外,增加课题作业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可将需要长期完成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作业安排在课外,而将教科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当堂所学知识的常规性习题安排在口头解答或当堂练习。如在学习“物质的量”后,教师可将课后的“有关物质的量概念理解与应用”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提供了时机。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其知识的巩固、拓展及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编制习题时,一定要注意习题的时效性、典型性、差异性等,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真正地体会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走出“高负低效”的误区。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作业和进行作业批改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作业的优点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也要深入思考作业中的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学生提出个别化、建设性、鼓励性的建议,从而提高作业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要红.有效作业的内涵与设计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 宋秋前.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篇2

一、高中化学有效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作业的布置来说,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及时的做到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且还可通过作业的练习能够在习题中发现更多的新的知识内容,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使他们的潜在能力都能得到挖掘。因此,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灵活、精炼,并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引领下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使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所提高。

(一)明确的目标。作业的布置内容要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充分的结合教学的内容设计,确立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使得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能够做到巩固和消化,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具体的要求。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务必要做到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清楚地了解作业布置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还要做到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和点拔,以防学生因为思路不清而无法下手的现象出现。

篇3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教学创新意识逐渐深入课堂教学。在此大环境中,作业设计应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为基本宗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不仅重视作业的一般作用和功能,还应创新作业设计,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水平方面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为了改观高中生物作业设计的现状,确保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习惯,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自身特点和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准确把握高中生物课程作业发展的大体方向。新课标下高中生物作业设计应该重点关注作业的功能、形式和要求,将作业设计提高到实践层面,学以致用。笔者认为,新课标下高中生物作业设计具体的策略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由教材理论转向生活实践

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的诸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无联系,例如“光合作用”这节内容,秋天树木的叶子会变黄,原因是气温低导致叶绿素受到破坏,而类胡萝卜素的耐低温性能较好,故而叶子变为黄色,这一点学生的意见比较统一。但说到秋天枫树叶子为什么是红色的,部分学生认为枫叶含有特殊的光和色素,而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液泡含花青素,这两方面意见争议较大。对此,教师可专门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利用显微镜亲身观察和体验。这样的作业形式相对于课堂讲解效果更佳,且能一定程度上萌生学习乐趣。同样的情形和同样的争论,教师都可及时将具体问题布置成实践作业,使得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并不乏趣味性。

二、由教材理论转向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提倡学习模式的转变,主要强调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与此倡导主题一致。探究性作业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作业设计,教师指导应看做是探究的“源”,学生学习的成果起于“源”,并在学习过程中赋予作业内容创新性。“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对于此方面能力的锻炼显然应摆在首位。与此同时,探究性作业设计应适应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探究性作业针对每位学生的难度也应不尽相同。另外,探究性作业也可结合探究过程,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分阶段突出某个环节的内容作为作业。

三、由独立作业转向小组合作

新课标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关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学以致用,能够切实分析与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业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团队合作性,也是教材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关键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与同学讨论与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才能保证作业完成得更为完善。同时,这一学习过程,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充分学习合作交流的技巧,进而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四、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根据教学进度适时设计和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例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和“细胞膜”这节内容,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细胞的死活。要求实验方案完整且可行,要设置对照组,并选定准确的变量。不要求具体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但遵循生物实验的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严谨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等有机结合,按照探究性实验的具体步骤自由选择,从而完成具有多样化特点的实验。由封闭性学习转向开放型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打破陈规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与每位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甚多,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生物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完成作业中更关注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深入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培养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篇4

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都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但是,长期积淀下来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却还是延用老一套,教师对作业的关注与思考不够,从理念到实际操作都相对滞后。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只是“布置”,没意识到要“设计”)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基于此,当前对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融入情景,让作业回归生活

我们的数学作业应该把知识点融入到情景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精选或编制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完成,使数学变得生动、具体而直观,让我们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来感悟,来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优化作业1:在学习了基本不等式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两道作业:

①甲乙两个商场同时在春节进行商品降价促销活动,降价方案如下:甲商场是先打a折,然后在新价格的基础上再打b折销售;乙商场是先打折,然后在新价格的基础上再打一次 折销售。如果两个商场中商品的原价是一样的,你会选择去哪家购买?

②某金店有一架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它均准确。今有一顾客来买黄金,营业员把一个10g的砝码放在该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放入黄金,天平恰好平衡;然后再把10g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左盘放入另一黄金,天平也恰好平衡。于是营业员把两次称得的黄金都给顾客,说一共是20g。你认为顾客得到的确实是20g的黄金吗?如果不是,那是谁吃亏了?

其实,把①稍作分析,就能发现只要比较ab与 的大小,用基本不等式很快得解;②也类似,只是还需要用到物理中的力学知识。显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或数学模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阅读理解、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趣味,让作业丰富多彩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新奇有趣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

(1)求新。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等经常变换,互相穿插或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的丰富多彩。同时,完成作业也可以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游戏、画画、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联系,把知识技能的训练、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都与活动有机结合,让作业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情绪高昂,勤于思考,乐于创造。

(2)求近。①贴近生活实际。找出学生身边的例子设置作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②贴近社会热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储蓄问题、分期付款问题、最佳设计方案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可在作业中予以渗透。

在学习逻辑时,往往要判断命题的真假,不少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于是我设法从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设计作业:

优化作业2: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在教室前的空地上踢足球,忽然足球飞向了教室的一扇窗户,听到响声的老师走了过来,看着一地的碎玻璃问:“玻璃是谁打破的?”

甲说:“是乙打破的。”

乙说:“不是我,是丁打破的。”

丙说:“肯定不是我打破的。”

丁说:“乙在撒谎!”

现在知道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他是谁?是谁打破了玻璃?

那天的作业,学生做得非常认真,就连平时总是不肯交作业的邱剑同学也跑来和我交流,说他知道“是谁打破了玻璃”……

3.鼓励探究,让作业促进发展

新课程的建构性、生成性也要求我们的作业要给学生合作与探究的空间。教师适当地、合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就是给学生提供新颖、独立的思考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1)根据现阶段的学习内容来设计探究性作业。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学生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几个人讨论解决。

优化作业3:如果平面上有两定点F1、F2,我们知道,如果动点P到它们的距离之和为定值,那么P的轨迹可能是椭圆、线段或不存在;如果动点P到它们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那么P的轨迹可能是双曲线、射线或不存在。你能由此探究“关于到两定点的距离存在关系的点的轨迹”吗?如果能,用你喜欢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时间为两周。

这样一来,学生就高兴地忙开了,或独立思考或自觉组成一个个探究小组。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周后,许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来向我“提交成果”,他们居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到两定点的距离相等”、“到两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定值”、“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定值”时点P点的轨迹是什么等等。至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做得很细心,没有忘记分类讨论,大部分用高中的知识都能解决了,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积为定值”时,P的轨迹就暂时解决不了了,我提议以后解决,但学生根本不同意,他们继续查资料,有一个同学居然还找来了《高等数学》……通过两周的认真合作研究,硕果累累,学生写成了《有趣的轨迹问题》、《两定点,大文章》、《轨迹的求法》等小文章。

(2)给定范围或专题,让学生自行选题。这种做法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经历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形成作业成果、汇报交流以及互相评价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探究数学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他们肯定会很积极地去分析、去查阅资料,发现数学在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中的诸多应用。

篇5

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的目的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前预习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课前尝试性作业,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不等于课前预习,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数与代数”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针对这个领域的教学,建议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用多种算法解答所提数学问题,再对比算式发现数学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例如:针对“谁的得分高”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你的理由是什么?写下来。(2)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3)你的提醒是什么?你的发现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意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笔算的欲望。对于100以内3个两位数的连加运算,要求学生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体现算法多样化。再让学生把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写下来,等班级交流时与同学分享,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二、“空间与图形”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布置的课前尝试性作业,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地生成新知。例如:教学“折一折,做一做”,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照样子,做一做。(2)看一看,想一想,你剪出的这件小衣服的左边和右边,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3)在你的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图案。

本次作业设计我先让学生照样子自己剪对称图形,直观感受轴对称现象,再通过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拓展到课外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统计与概率”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例如:“评选吉祥物”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阅读课本“评选吉祥物”,说一说淘气和笑笑是用什么方法记录调查数据的。(2)怎样做才能知道班内同学最喜欢黑板上的什么动物?

(3)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记录下来呢?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内容,生活中学生缺乏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先去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为课堂上收集和整理数据做好准备。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布置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动手实践,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班级旧物市场”时,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自己阅读课本86页和87页,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2)如果我们班也组织一次旧物交换活动,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分组好?组内人员应该怎样分工?废旧物品应该怎样定价?开展旧物市场的场地又应该怎样布置呢?

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目的是在了解班级旧物交换活动是怎么回事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紧接着出示了四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如何搞这个活动的看法。在家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还可以去市场实地考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布置给学生有效的课前尝试性作业,并给予方法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6

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作业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应该突出学生这一主体的活动和需要,它是师生合作共同展开的一项“学习活动”。有效作业是高效率、高效益的作业,是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业。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助于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催化剂。

二、高中物理“有效作业设计与实践”的操作策略

有效作业的设计要求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正是着眼于这样的目的,“有效作业”的设计和使用旨在克服作业布置的盲目性、随意性、不系统、评价单一及效率低下的现状,便教利学,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作业的最大功效。

1.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基本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应把学生视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塑造的“产品”,而应把学生看成发展的、独特的、完整的个体;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1)强烈的质量意识和效率观念要求作业变得更加有效

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布置中,要力求作业目的明确、内容精选、难易适度、分量适宜、形式多样,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并有明确的要求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2)关注学生的整体意识和长远观念要求作业更加高质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作业的多维目标和分层设计要求作业更富特色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作业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为此,我们不仅仅设计书面巩固作业,还设计实践体验作业与诊断反思作业。

2.优化有效的作业设计是提高作业质量的着力点

实施有效作业,必须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优化作业设计,精选作业内容,优化作业结构,使布置的作业数量适当、难度适中、形式多样,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系统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从而提高作业质量,产生“负担小收获大”的正面效应。

1)精选作业内容,突出典型性

实施有效作业,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作业的选择和编制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的内容、难度、梯度,确保布置的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业效果。

例如,在研究交变电流时,教师可以以“串珍珠”的方式来编写课后习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原题:图1所示为某正弦式交流电的图象,求其周期、频率和峰值。

变式1.能否求出此交流电的有效值?

变式2.若把此交流电加在一直导线上,并在导线的正下方置一闭合矩形线圈(如图2),若取C→D方向为电流正方向,则在线圈中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在第一个T/4周期内,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

变式3.上题中,若矩形线圈不闭合,则线圈中有感应电流吗?有感应电动势吗?在第一个T/4周期内,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如何?

变式4.上题中,在第一个T/4内,何时ab两端的电势差最大?在第二个T/4周期呢?

变式5.如图3,若把此交流电加在导线CD上,取C→D方向为电流正方向,则在线圈中能否产生感应电流?要使导体棒AB受到向左的安培力,应是在何时刻?

变式6.有一电子起初静止在两块平行金属板间,若把此交流电加在两板上,问在一个周期内电子将会做什么运动?等等。

2)精选作业内容,突出启发性

实施分层作业,调控作业难度,教师可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对同一题目设置台阶、放缓坡度的办法,可以使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逐阶而上,使他们在负荷适当的情况下,达到作业目的。例如,在研究带电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时,对一些物理学习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同学来说,一步到位式的提问难以使他们形成有效的思路。这时,教师在提问时安排几个小台阶,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形成规范的方法与思路。

(1)这个问题包含哪几个状态?

(2)在以上几个状态中受哪些力的作用?

(3)在运动全过程中,可以分为几个小过程来分析?

(4)在这几个小过程中,分别有几个力对小球做功?做什么功?做多少功?

(5)你认为选用什么规律和方法解决比较合适,用这种方法解决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这样一来,学生在分析题意时,会自觉形成“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做出来的”,从而帮助他们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3)加强变式教学,突出层进性

“因人作业”强调的是“因人”,这是体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作业可分基本练习与拓展练习两种。一般学生只完成基本练习,学有余力者需要完成拓展练习。基本练习以巩固知识为主,拓展练习则主要以形成能力为主。例如,在教学“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课后, 教师围绕教材知识编拟由易到难、具有阶梯性、启发性较强的题组,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练习,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变化一:关于灵敏度的讨论。变化二:改变粒子的性质。变化三:改变粒子的运动轨迹。变化四:改变两板间的电压。变化五:改变电子的接收装置。

4)精选作业内容,突出系统性

常规作业主要是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编制恰当的练习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通过作业可以进行教学反馈、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我们在初中就已学过,用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但在一些特殊状态下怎样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求得物体的质量呢?又例如:怎样测量卡车货物的质量?如何在失重状态下求测物体的质量?怎样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测飞船的质量?怎样利用力电转换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5)实施分层作业,突出发展性

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作业的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从模仿到再造,再到创造性发展,逐步提高。我校开展的主餐式、配餐式和点餐式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作业模式的有效途径。

主餐式:以浙江省教研室编写的“作业本”为主,主要是对教学内容作课后的整理与消化、巩固,设定为A级要求。

配餐式:在主餐的基础上,对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配以一定的变式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改编,使他们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一定的提升与发展。

点餐式:点餐式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也是尊重学生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学校培养的尖子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与特点,向教师提出想在哪一门课中的哪一部分得到加强与提高,教师根据学生的“点餐”加以精心设计,努力做到作业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

3.重视作业的反馈评价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效益点

传统的作业是由教师布置、学生遵命完成,然后交由教师全批全改,做对的题目打个“√”,做错的题目打个“×”,再返还学生继续做新的作业。在这个形式单一的批改过程中,学生只能根据作业簿中的“√”、“×”符号知道自己作业的“对”、“错”,但不知道错在哪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错而不知其所以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新课程所倡导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理念难以真正有效地落实和体现。

1)批改反馈的及时性

及时反馈是提高学生作业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不是把重点放在判断结果上,而要给予鼓励性的话语和必要的点拨、提示,这对提高作业质量有很大帮助。批改要伴随及时的反馈与矫正。研究表明,教师只有认真批改作业,通过讲评等形式把正误信息、评定等级及鼓励性、建设性的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对作业中的优点、巧妙方法、清晰思路等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对作业中的错误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及时矫正和消除错误,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2)重视作业的情感激励作用

教师从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作业中,教师可以多从学生的思路中寻找闪光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任务的引路人。我们在课堂上尝试引入评价机制,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交流中,达到无形的情感激励作用。

3)重视对学生错因的诊断和指导

中学物理作业可以用来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目前,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为了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思维的结果,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识结构上的缺陷,缺少“形成性测试”应该具有的“诊断功能”,如已经学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取得了哪些进步,以后如何改进等等。

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去了解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究竟需要调用哪些知识、会产生哪些困难,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和弥补。

4)注重对作业的多元评价

篇7

高职教育是技能型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毕业前需根据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进行特定主题的毕业设计任务并书写相关设计说明文本,但通常不用撰写毕业论文,因此其毕业设计答辩的内容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自然有所区别,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并非可有可无。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每年的毕业设计工作都是学校教学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从设计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设计定稿等过程中,各级领导和教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其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行业实践为准绳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这个任务包括选题、策划、草稿、设计制图、制作、展示等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其指导教师都严格把关,因此当学生们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时,其收获和成就感是非常丰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已建立在了熟悉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因而基本胸有成竹。而且学校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还聘请了相关行业的职业人士来参与设计指导和答辩工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这一虽然具有一定仪式性质和程式化特点的工作来说,其意义在于让同学们在经历了近乎实战化的设计实践操作后又经历一场检验、验收的过程,对于培养应对社会实践挑战、应对质疑、勇于表达的设计师职业素养而言,是一场极好地锻炼机会。 

二、毕业设计答辩是高职学生最后一堂综合性课程 

笔者在从事指导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后认为,毕业设计答辩时高职学生最后一堂综合性的课程。这个课程时间虽然且分配到每一个同学身上的时间更是有限,但之前学生们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准备期间一般没有老师指导、虽有同学和网络资料可以参考,但每个个人的设计内容、主题、思维切入点皆不同,因此准备毕业设计答辩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在进行答辩时,指导教师、行业专家等人会针对其设计提出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有些专业水平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其毕业设计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主要的问题已经在毕业设计中解决了,因此剩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在答辩后进行解决。在这堂综合性的课程中,学生们将学到如何用专业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结果、并面对教师和行业专家的问题与质疑,并且解决指导教师等人所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能力必然会有新的提高。 

三、教师主持和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的基本策略 

在主持和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中,学生的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和特聘的校外(行业)专家都是答辩工作的主持和组织者,除了指导老师外,有的教师或专家是在答辩现场才第一次见到了学生们的设计内容,因此可以提出自己对学生作品的感觉和第一印象,往往也容易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做到准确到位。笔者认为,教师在主持和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时应当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策略,即坚持高标准、并积极引导。坚持高标准的意思是不能因为学生们还在校、没有真正走入社会便对其不足之处有过多宽容,每一个设计作品依然要保持较高标准去要求,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而对其不足有所包庇;对学生的作品不论好或不好,教师都应说明自己的理由,并给学生以改进意见和指示。同时教师和专家对学生的作品应给予积极引导,笔者认为,虽然是答辩,但教师和专家在过程中应当少提问题、尤其是不要提专业性和主观性太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答辩中应带就学生的作品多提可以改进的地方让其事后继续完善,不一定要对方回答问题,即便让学生答问,所问问题也应该给出应答条件、尽量客观,让学生容易回答。这些是教师在答辩工作中的基本策略。 

四、结语 

篇8

中图分类号: U29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69-2

0 引言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是现阶段我国铁路行车指挥的主体系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铁道部、铁路局和客运专线为主要机构的网络化结构,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铁路运输指挥的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在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方面的应用,无疑对于提高接发车作业控制效率和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TDCS是由中心TDCS系统、铁路局TDCS系统和车站TDCS系统共构成的全路联网的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通过将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大幅减轻了列车调度人员劳动强度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列车运输安全和运输效率。TDCS系统的核心在于直接指挥车站的铁路局TDCS系统一层,铁路局TDCS系统通过对全局行车进行实时、集中指挥,利用自动化、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对列车运输方案进行调整,并以计算机网络下达行车计划与调度命令,进而实现列车的自动报点和车次号自动跟踪。

2 TDCS系统逻辑结构

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的控制逻辑是以TDCS系统为基础而扩展的新功能,其中,TDCS的自有功能主要包括了信号设备的状态采集、列车运行调整计划的接受处理以及车次跟踪、自动报点和进路识别等,而列车运行计划的接受处理模块在从TDCS中心接收到新增计划后,则会将新的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模块予以触发,在车站工作人员完成接发车进路后,系统中的进路识别模块会对所建立的进路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反馈给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模块,实现对作业流程控制的驱动。同理,自动报点与车次跟踪模块在列车出发或是到达目的地时生成自动报点信息,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揭发车流程控制模块用于驱动该模块运行[1]。

3 设计策略与建模

3.1 接发车作业流程的设计策略

考虑到列车行车安全和接发车作业流程的控制效率,提出以下三种接发车作业流程设计策略:

①标准细分作业,TDCS系统以《接发车相关作业标准》和《非正常情况下接发车安全控制图》为依据,结合铁路局的具体规定和列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将接发车作业细分为若干操作且各项操作均能够给实际车站情况进行合理的权限分配。例如,当车站尚未配置信号员终端时,相关操作权限可授予车站值班员,使其负责接发车作业的调度。

②程序模版化,即TDCS系统根据作业标准所规定的接发车作业顺序固化作业模版进行接发车作业流程的控制,通过严格卡控作业流程,同时对全部终端操作进行记录,确保接发车作业满足相关规定,保证行车安全。需要说明的是,当作业流程中的任何必要操作未达到规定时,应停止下一步操作,且不能将未达到要求的操作填入行车日志中。

③非正常情况下的设计策略,车站在出现信号、联锁、闭塞等情况或是出现因停电、施工而造成其他车站故障时,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模块应能实现对接发车作业流程的监督与控制,根据铁路局规定,TDCS系统应具备若干非正常接发车操作流程的控制模块,一旦车站出现故障或其他非正常情况,值班人员可通过选择相应模块对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车作业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2]。

3.2 接发车作业流程建模

以上述设计策略为依据,TDCS系统根据作业标准对不同接发车作业程序的作业步骤予以细分,进而形成单元操作,即U1、U2、U3,...,各单元操作的定义为:U{操作简名、操作内容、相关规章、可检查性、操作人员、盯控人员},相应的操作状态定义为:US{操作时间、实际操作人、实际盯控人、TDCS系统检查结果}。通常情况下,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的一个控制模版便是由操作单元构成,由此,可将作业程序定义为P={U1,U2,U3...}。而作业状态则定义为P(S)={US1,US2,US3,...}。车站接发车调度人员对作业的操作O(P)可将作业程序P的状态进行相应转换,如作业状态P(S1)能够通过调度操作O(P)进行转换并形成作业状态P(S2)。在TDCS系统操作方面,P(S1)则可经由系统操作S(P)转换至作业状态P(S2)。由此可知,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应是能够配置的,即铁路局可根据列车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作业流程控制模版,由此可得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流程卡控逻辑结构,即当车站工作人员的操作与流程不符时,系统将发出错误提示,此类错误提示主要包括语言警报与文字提示,在收到提示后,站工作人员则能够依据提示对接发车作业的相关控制流程进行更正,进而达到安全卡控的目的[3]。还需说明的是,“选择接发车作业流程”这一流程主要包括了人工选择与自动选择两种模式,其中,人工选择大都为车站值班人员根据现场需求,在TDCS系统操作界面直接选择所需流程,而自动选择则通过事先在系统中存储的映射表,将流程同车站出入口方向以及列车属性和故障设备类型等参数相关联,当车站对调度中心下发的接发车作业控制计划进行签收时,TDCS系统则能够以映射表为依据,实现对接发车作业流程的自动匹配选择。

3.3 行车日志功能扩展

行车日志是列车接发车作业及其控制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也是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现阶段,TDCS系统行车日志的主要功能为对列车的作业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同时,提列车计划、图定和实际到发点的自动填入功能,功能相对局限且难以满足TDCS系统下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的要求,故需要对系统行车日志功能进行扩展:

①增加流程库的应用信息和流程执行的状态信息,为车站工作人员实现对接发车作业的高效控制提供依据;

②以流程执行过程约束行车日志的记录功能,从而确保当车站接发车流程不正确时,行车日志不会对错误的作业流程进行记录;

③行车日志应就具备场景设置功能,从而对不同出入口接发车流程的情况进行记录,提供不同情况下接发车作业流程的针对性,确保列车作业效率的全面提升。

4 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控制的实现流程

将双线自动闭塞集中联锁作为研究的主要工况,根据《接发车相关作业标准》,正常情况下,其接发车作业的流程为:接车作业流程:接受发车预告准备接车确认接车线路开放信号列车接近接送列车列车到达报点;发车作业流程:发车预告开放信号准备发车确认发车条件监视列车报点。针对上述接发车流程,在TDCS系统的车务终端设计针对车站值班人员的接发车作业流程控制界面,该界面同原有的TDCS系统的行车日志所用界面相同,即在行车日志列表下方实现接发车程序的提示与接发车流程卡控,其中,行车日志计划在签收调度员阶段计划后生成,而车站值班人员对列车接发车作业的有关操作应自动关联流程控制中的各类步骤逐一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接收到邻站向本站发送的发车预告后,本站值班人员应立即在行车日志上行“同意”操作,此时,界面中流程控制下的“接受发车预告”显示完成状态,即完成接车。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列车调度指挥系统进行说明,在对TDCS系统逻辑结构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流程设计策略,通过对接发车作业流程进行建模并对行车日志功能进行扩展,进而对基于TDCS的接发车作业控制的实现流程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DCS的车站接发车作业流程的控制能够有效帮助车站值班人员做出接发车作业的决策,对于提高车站接发车作业效率和确保列车作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9-0036-03

[作者简介] 杨耀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副总经理、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供应链管理。

(河南 郑州 450011)

供应链管理是从制造行业起源并得到广泛成功应用的管理概念,其主要管理理念是:系统、集成的思想,互信合作,信息共享。在工程建设领域,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竞争,当工程项目从竞争环境转向竞争合作环境时,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必然结果。本文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出发,研究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性和设计策略。

一、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双核心特征分析

借助制造业以制造企业为供应链核心的特点,许多学者认为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施工承包商,应围绕承包商构建工程项目供应链。但是,仅仅把承包商作为工程供应链的核心是片面的,虽然有些学者也认识到了项目业主在工程项目供应链中所发挥的作用,但并未认识到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核心。实际上,工程项目供应链具有双核心特征。

(一)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的分析。项目业主应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主要原因是:

1.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是从项目产生到报废的全过程。从项目运行角度来说,整个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包括:项目需求产生阶段、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项目施工(或采购)阶段、项目竣工移交阶段、工程运行和维护阶段、工程报废阶段。工程项目的六个阶段是相互联系、逐级推进的,形成了一条寿命周期链条。在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过程中,每个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直接参与和控制。项目需求需要项目业主调研和分析;项目规划决策需要项目业主做出判断和决策;项目施工需要项目业主的整体控制;项目的竣工移交使项目业主获得工程实物;运行管理需要项目业主负责;工程报废处理也需要项目业主来处理。所以,项目业主是工程管理的主体,工程整个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参与和控制。

2.项目业主采购方式决定了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工程项目供应链是典型的用户驱动供应链,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受项目业主的控制,项目业主的采购模式不同,供应链的结构就不同。

目前,项目业主采购方式的变化趋势是:由分别部分采购转变到一体化采购,由实物资产的采购逐步转向最终服务的采购。由分别部分采购转变到一体化采购,意即不再分别采购设计服务、工程产品、运行服务等,而是把所有的服务和产品一起采购。由实物资产的采购转变到最终服务的采购,即突破传统的采购工程产品的概念,转向采购最终的服务,真正实现由项目业主到项目用户的转变。这种采购模式,以传统的采购中心施工承包商为中心,沿着工程供应链,沿着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逐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图1表示了三种扩展的结果,随着采购范围的扩展,分别出现了DB、BOT、BOO等方式。

3.工程项目施工过程需要与项目业主直接接触。工程项目施工是现场进行,不同于制造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所以受外界尤其是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工程项目的供应链是汇聚式的供应链,所有的材料和服务送到施工现场用于工程施工;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施工工期长、技术含量高、涉及的专业多;工程项目供应链构成系统众多,涉及的部门包括:总承包商、分包商、材料生产企业、设备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监理公司、设计公司、业主、政府部门、银行、保险公司等,供应链管理比较困难。从产品特征来说,工程产品为不动产,不需要产品的物流配送。所以,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离不开项目业主的参与和控制。

4.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受益者。有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工程建设各方的信息共享和互信、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实施绩效,表现为工程项目工期短,成本低,质量好。工程项目工期短,可以使工程项目尽早投入运行,使项目业主尽快获得正的现金流,提高项目业主的收益;工程成本低,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业主的负现金流,使项目的效益更加显著;工程质量好,可以提高工程运行保证率,保证工程的顺利运行,保证工程的预期产出,保证项目业主的正现金流的实现。同时,良好的工程质量也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降低了项目业主的负现金流,提高了工程运行效益。

(二)承包商是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的分析。正如许多学者的观点,承包商也应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核心,主要原因是:

1.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若以项目业主为中心来看整个工程项目供应链,项目业主的供应商则包括贷款银行、设计方、监理方、运输商和施工承包商等。在项目业主的所有供应商中,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因为整个工程项目产品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生产的,施工承包商是最直接的产品供应商,所以,他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

2.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比较复杂。一方面,工程施工过程比较复杂,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空间跨度较大,尤其是大型的引水工程项目、铁路工程项目等,线路一般较长,建筑物类型多,对施工企业的要求过高,所以,这些工程的实施需要分成许多标段,由多个承包商分别进行施工。对于每个标段,又包含大量的施工作业内容,该标段的承包商需要大量分包商的支持。同时,承包商和分包商又需要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劳务供应商等的支持,而每个支持方又需要其上游供应商的支持,并可能在下游同时是几个分包商的供应商。所以,工程项目施工供应链是一个包含大量交叉链条的复杂网络。另一方面,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比较复杂。无论项目业主采用何种工程采购模式,围绕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都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施工承包商的上游供应链比较长,而且复杂。因为,为了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承包商需要大量供应商的支持,如图2所示。

3.施工承包商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大。施工承包商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绩效影响非常大,因为在整个工程供应链的总成本中,施工承包商的成本占了大部分,所以,直接影响着工程供应链的成本绩效。另外,工程的完工时间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的施工作业进度来确定,因此,施工承包商对工程供应链的时间绩效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施工承包商的作业质量直接影响供应链最终工程产品的质量,影响工程的运行。再者,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主要是由承包商来实施的,承包商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供应链,并和项目业主以及项目业主的其他供应商很好的协调合作,决定着工程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影响着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三)两个核心的比较分析。由上述论证可知,不同于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单核心的观点,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具有双核心特性,下面把两个核心进行比较。

从对供应链结构的影响来说,由上述的论证分析可知,项目业主的采购和管理模式,决定着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采购模式的不同,必然使供应链结构不同。而供应链的结构是供应链的根本特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流动,包括其流向、流量等,影响着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而施工承包商仅是项目业主供应链中的一个供应商,虽然其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较大,但是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整体结构没有决定作用。

从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来说,虽然工程施工主要由承包商来完成,施工承包商的绩效对供应链管理整体绩效影响较大,但是,项目业主在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更大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业主驱动型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主要由项目业主进行决策和控制;另一方面,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其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完成。而对于工程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来说,由于地位和能力的限制,施工承包商无法完成对整个供应链所有节点的协调工作,只有工程项目业主才能完成这些协调工作。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项目供应链可以认为是:整个供应链网络以项目业主为主核心,同时在该主网络中,包含着以施工承包商为核心的次网络。

二、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策略分析

由于工程项目供应链具有双核心特性,所以其设计策略不同于具有单核心特性的制造业供应链的设计策略。一些学者认为,工程项目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困难是项目的临时性和单件性致使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难以达到长期稳定高效。临时性和单件性是项目的根本特征,是无法改变的,但并不是说不能建立高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认识到工程项目供应链的双核心特性,就可以有效消除项目单件性带来的障碍,实施高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根据工程项目供应链的双核心特征,基于上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思想,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独特的设计策略为:

(一)供应链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均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于供应链中的总承包商、分包商、材料生产商、设备生产商、物流商、劳务供应商、监理公司、设计公司、运营公司、投资公司等节点,都要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培养、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分包商应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注重核心能力建设,比如可以专注于基础处理施工,形成专业的基础处理公司,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基础处理施工,如大型地下连续墙施工、深度基础灌浆等。

(二)形成不依赖于具体工程项目的、功能齐全的总承包商次供应链。总承包商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次核心,围绕总承包商形成的次供应链是构成整个工程项目供应链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通过总承包商和自己的供应商建立跨项目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围绕施工承包商相对稳定的次供应链,该次供应链的功能齐全,能力强大,能够为工程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该次供应链是不依赖于具体工程项目的,面向的是供应链的能力建设,准备为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全面服务。

(三)集成承包商的次供应链,形成围绕项目业主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网络。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主核心,所以,项目业主需要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性和最终用户的需求,确定具体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并集成承包商的次供应链,构建高效的具体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网络,以达到提高工程项目总体实施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伟,赵振宇,朱营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2003,(5).

[2] Koskela L.. 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R]. Technical Report 71. CIFE, Standford University., CA. 1992.

[3] Akintoye A., McIntosh G., Fitzgerald E.A survey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 159-168.

[4]London K.A., Kenley R..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supply chain approach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review[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1, 19: 777-788.

[5] Saad M., Jones M., James P..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towards the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in 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2, 8: 173-183

篇10

西方著名教育学者艾普汀在其学术著作中提到:课外作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业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送给学生的礼物。为了发挥家庭作业队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教师必须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作业是联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内与课外的纽带,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巩固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任何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教师都会十分重视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一、坚持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西方教学中,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作业设计方面,一直遵循“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的教学理念,既强调“做”中“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型课程,更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积极地动手、动脑。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课堂要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所以,笔者在课外作业设计时,应摒弃单纯地让学生从教科书上查找、抄写答案的作业设计方法,一改往日布置抄抄写写的作业为更加注重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作业。将实践意识观察落实到信息技术作业设计中,能够督促教师更加关注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学习画图软件前景色与背景色这课堂的学习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画图技巧,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制作了黑白颜色的教学楼图片,给学生设计了“我给学校重新涂色”这一课题作业,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涂色功能运用到实践中,这种动手作业,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画图软件涂色功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现了与美术课程之间的整合与优化,契合了新课改的课程理念。

二、坚持分层意识,鼓励学生差异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师教的法子应该是学生学的法子,怎样学就需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在信息技术作业设计中,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照顾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拔高一些信息技术尖子生的发展高度,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如:在ppt课程知识学习到一半的时候,笔者发现班里有几个学生凭借着自己对电脑技术的爱好,已经将ppt知识全部吃透,老师布置的作业完全满足不了这部分学生的“胃口”,还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随着作业难度的增加,学生做作业的过程越来越吃力,当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的时候,就容易放弃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笔者针对这种现象,积极创设了“三层作业法”,将全班分为三个层次,给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难度和数量都不相同,对于学得好的同学额外开小灶,提供flash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flash的基础使用技巧,对于学的不扎实的同学,以掌握ppt基本知识为要求,适当拉长学习战线,以保持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笔者还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每两个月进行重新分层,实现动态的因材施教、差异教学。

三、坚持伙伴意识,激发学生合作观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提倡实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笔者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将学生互助合作与信息技术作业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效率。如:“flash制作”这一课堂知识学习结束后,笔者设计了“春天在哪里”的话题作业,以计算机与书本为载体,根据学生家庭住址分为七个小组,小组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每组设一名小组长,保证成员的出勤与安全,各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准备素材,并认真撰写自己的Flash设计报告,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小组长,另一份交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长召开小组会议,根据小组成员的思考进行融会贯通,伙伴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能通过合作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在互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思路,通过互相“辩论”和探讨,便能够学习到新颖独到的思维方式,碰撞出富有价值的思维火花,从而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大提高,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信息技术作业的完成效率,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发展。

总之,笔者这三点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策略,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作业作为课堂的深化和拓展,需要教师不停留于传统的设计方式,积极地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作业设计中,为生机勃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再增添几分活力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