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18: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0引言
医院的职能和影响力正在随着社会的变化逐渐增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自上世纪末开始逐渐的推行,大致经过了局域网、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等阶段,随着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以及社会对健康和卫生的重视,使得医院信息化开始快速发展,医院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医院对医疗信息的利用率也在提高,因此信息化开始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推动了我国医疗力量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对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医院信息化概述
医院信息化特指医院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医院各项业务整合与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医院局域网络和医疗行业之间的网络共享来实现医院内部、各个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协调,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当前的远程医疗技术就是基于医院信息化进行了新型医疗手段尝试,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地位的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因此医院信息化不可避免的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医院信息化能够降低医院管理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消除医患之间沟通的障碍、提高就诊透明度,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事业的运行,因此有必要从医院财务管理、医患矛盾、医院业务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药品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的分析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2 我国医院信息化现存缺陷
2.1 投入方面
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在逐渐增加,但是与国际先进医疗水平的国家相比,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占GDP比重并不高,同时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占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更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国家资金投入。
2.2 标准化建设方面
中国HL7委员会正在进行HL7CDA概念宣传与基础培训,以及进行一系列中国HL7CDAImplementation的编写,从有标准到认同标准,最后才能实现互联互通,这是一个过程。而中国电子病历可检测可认证的标准还未出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我国医院信息化所处阶段
医院信息化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系统阶段、临床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国际上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国家正逐渐由第二阶段向下一阶段过渡,我国大多数医院属于第一阶段在层次标准和观念上都与国外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2.4 我国医院信息化还有其他一些不足之处
此外,我国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暴露了其他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医院信息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研究进展慢;比如各医院及医疗行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许多项目无法顺利的开展;我国网络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医院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面临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也都需要得到解决,才能保障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国外医院信息化的借鉴之处
当前国际医院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韩国。美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特色在于标准化的推广,美国严格执行医院信息化网络的各项标准,实现了标准化通信和医疗数据的标准化共享,使得医疗用品、医院管理、器械、药品等都能够在全美国医疗系统内部顺畅的流通;英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得益于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英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医院信息化研究和产业化建设;韩国的医院信息化则主要体现在剔除医院对医疗资源的限制效果,更多的将医生作为医疗系统的主体,通过医生调动医疗资源在系统内的分布,而不是通过医院人为的控制优质医疗资源区域性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程度。
4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 医院信息化为医院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支持
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能够提取出与决策和管理相关的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用现有的数据信息总结出医院的发展规律,帮助院领导展望医院的发展前景。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清晰的数据保障促进医院的全面进步,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美国的医院更倾向于通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分析信息他们认为通过计算机对医学信息数据的处理比人脑更可靠,客观数据的可靠分析能够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
4.2 医院信息化应为医学科研提供支持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明显,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并在国际上迅猛发展,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转化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可以使基础医学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中,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科研工作者要求明确所研究疾病的患病率和相关信息了解疾病的致病/保护遗传及环境因素,以便找到治疗或生物标记物以及相应药物的疗效等,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应该更加灵活和适于科研数据的导出分析。
4.3 医院集团化对信息标准化的影响
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医院信息标准化是利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医院信息的产生、识别、获取、检测、转换、输出等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理。医院信息标准化主要是指某一医院内部医疗信息编码的统一,比如:药品编码电子病历数据结构等信息的统一,进而应用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HL7标准)、数字医学图像通信标准(DICOM)、医学术语标准化(SNOMED)等积极构建数字化医院。
5结语
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信息化管理后,大多数的医院都开始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研究,并逐渐的建立了一些医院内部、区域性医疗网络内部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网络,而这些网络的出现也确实提高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整理服务质量,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首先是发展不够均衡,各地区之间的医院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其次是各医院信息网络的标准不统一,因此难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全国医疗网络的搭建。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医院信息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医院信息化管理成果,尽快的实现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标准化、广泛化、均衡化,从而提高全国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共享程度,提高我国医院信息化整体水平,服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董建成.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04):228-230.
文献信息数字化是文献信息在电子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贮、检索和传递,为全社会的用户快速提供他们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料,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巨大推动。它作为文献信息的新型处理技术,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已成为现代信息基础建设、知识体系创新和提高创造能力的扎实基础。信息革命的浪潮已席卷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向新的方向发展,如分布式信息存储、移动式共享等新形式的出现,使文献信息数字化能够更好地保护人类创造成果、更广泛传播共享、促进文献信息数字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内外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存储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对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1.国外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进展
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加强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综观各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成就,美国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美国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以“数字图书馆倡议”为开端的。1993年9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国家宇航局和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联合提出“数字图书馆倡议”(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在数字图书馆倡议的影响下,美国大学和学院图书馆率先进行数字化建设,由此开启了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
在英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主要以信息存储方式的变革为出发点。其中,“英国国家图书馆的存储创新协议”主要在因特网上提供服务,开创了文献信息以网络为传播基础的时代。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国家“智能岛”计划。将新加坡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术机构进行连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化信息中心。
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很多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已经形成了以网络服务为主,传统服务为辅,各个数据库之间能够进行资源交流和联网搜索的能力。
现在国外文献信息数字化正向新型的数字化形式发展,跨网检索与共享中的安全,不同数据库之间资源的兼容性不断提高,对数字化文献信息的版权保护较好,新的适应发展要求的数字化格式不断推出,对老的格式兼容性好,较好地理顺了方便共享、保护产权和文献信息服务部门持续发展的关系。
2.中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进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的速度是比较快的。那么,我国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状况又如何呢?
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上,IBM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手展示“IBM数字图书馆方案”,这是我国文献信息数字化的标志性事件。
目前,中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应用已经进入初步实用阶段,我国的文献信息数字化研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为我国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建设提供实践依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按照国际上数字图书馆的主流技术方案,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可扩充、具有自主版权的中国数字化文献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科技、文化、教育服务水平,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知识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为我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向市场化迈进提供实践准备。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企业管理模式,确实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兹借鉴之处。
“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成立使国内的文献信息数字化进入共享时代研究,现今已形成高校系统(CALIS、CADLIS)、科研系统(NSTL)和公共系统为骨干的三大全国性共享系统和一些地域性共享系统。
但是,在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中,部分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仍然处于初级的文件共享阶段甚至处于纸质文献向信息数字化转变阶段,没有形成全国性跨系统共享,对数字化文献资料的有效利用度还不高。
二、文献信息数字化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资金、服务不到位,数字化、共享性质量差,数据库文件格式不兼容,系统间兼容性不强,服务不规范等仍然存在。政策缺失,法律不够健全,建设标准化不强,使载体形式复杂,过度共享,版权保护不力等,也对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标准化问题突出
文献信息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得以深化发展,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如区域性共享系统、领域性共享系统、第三方服务系统,服务公司化使得使用者获得信息更加容易,检索更加快捷,全网性共享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新型的文件格式不断出现,如caj、pdf、swf、mkv、cia等,使得数字化文献信息显示精度更高、资源更丰富、检索更加方便、知识产权保护效果更强。
但目前由于技术和观念的限制,各个单位常常自行其事,标准并不统一。同时各种标准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在对数字化文献的分类体系、标引深度、著录项目、建设规范等认识和实施上也都存在较大差距,所以难有一个统一标准,在实施标准化问题上有很多困难。
2.检索方式多头并存
文献信息服务部门不断开发出更好的检索软件,建立全面、专业的数据库,研究出清晰度、阅读性更强的格式,推出更好的服务,促使文献信息数据库规模扩大、专业性更强,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检索和使用愈加方便。特别是信息服务公司化之后,极大地推动了检索方式的变革,现在个性化搜索、会员制、移动服务功能流行。个性化搜索功能使读者可以通过统一检索界面设置个性化搜索条件,通过关键词和组合轻松查看,它具有历史浏览自动保存与收藏功能,可以列出上次检索时的命中条数,点击可以直接再次搜索,避免输入的麻烦,节省时间。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更为依赖的通讯方式,手机功能越加强大,并向电脑化发展,信息服务也向移动化发展。
但服务部门公司化使其为保证盈利、保护版权和确立公司的市场主导作用,各自开发不同的阅读软件,独立开发检索系统,数据资源格式各不相同,致使各系统之间互相通联不顺,数据格式兼容性差,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近年来,应广大读者要求,第三方阅读软件和服务式网络公司的出现较好地协调了这个问题,阅读软件支持格式越来越多,将各系统连接成为一体。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系统的出现也推动了网络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建设水平,如CNNIC通过访问量和对用户的调查统计对网站进行排名,列出了“用户推荐优秀站点排行榜”。更多开放式服务的信息检索系统的出现将不断方便人们对文献信息的查询和利用。
3.服务方式及服务意识待转变
传统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对服务人员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现代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还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文献信息服务人员的工作已不再是对传统的纸质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和管理等,而是面临更多类型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服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过硬的业务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技能,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如系统熟练操作、数据库维护成为服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各种电子图书、网络信息资源及其他资料已成为文献信息部门采访和处理的对象,它会带来诸如知识产权的归属、品种和副本的比例等一系列问题。在分类和编目上,文献信息服务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新任务,也才可能参与更多的信息技术、文献研究和用户研究工作。能够熟练使用服务工具,还要按照用户要求、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工具易用性,不断提高服务层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深层次、高水平的服务。
三、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趋势(用户需求与信息技术发展推动)
1.分工精细化(分类精细)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各种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细化的方向发展。文献信息数字化同样趋于精细化,趋于专业化,形成了专业性更强、分工精细化的态势。
现代科技融合式发展,边缘科学发展迅速,人们对学科交叉点尤为重视,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人们对文献信息数字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型的文献信息数字化分类也必将根据用户需求逐渐进化。
文献信息数字化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对文献信息精细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献信息分类精细化也要求信息服务人员分工的精细化,培养专业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也势在必行。这些新出现的情况不断考验着文献信息数字化的适应能力。传统的数据信息服务部门势必要力求改革,进行精细化分工、精细化管理,不断适应这些新情况、新要求。
2.技术现代化(移动阅读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网络技术成为信息网中信息资源的重要枢纽,不断推动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迅速发展。
新型数据管理技术、发展数据库技术、客户端的微型化和移动性、隐私和匿名工具等新技术不断出现。利用开放语言和规范元数据机制,对信息系统的信息对象、知识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处理流程和交换传输机制等进行规范,支持多元系统对元数据的搜寻、解析、转换,从而支持对分布信息系统的发现、集成和整合。
网络宽带化、服务综合化、信息分组化、结构分布化、对象大众化和个性化服务将是未来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手机等移动终端不断普及,移动阅读作为深化阅读形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目前已成为年轻一代互联网用户的主要选择。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服务技术,对信息服务系统(如整合检索、个性化集成定制、用户身份认证等)作为第三方服务模块进行规范描述、公共登记和开放搜寻,支持文献信息系统或文献信息服务流程。
开放规范的信息体系将能灵活地支持各种资源与服务系统的方便接入、无缝调用、功能整合、逻辑集成,又能充分发挥各信息服务部门的积极性进行个性化管理,从而在纷杂的信息环境下有效支持基于用户需求与服务的集成与定制。
3.管理制度化
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工程的成败在技术更在于管理。国家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将其列入制度化管理,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机制、形成有效制约的管理机制。
文献信息数字化管理应采取法制化的途径进行管理,为中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国家现针对版权出台了《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今后相关法律法规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规范,科学指导文献信息服务的规范发展。
在技术深层次上对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规范。如信息对象、知识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处理流程和交换传输机制等,在不影响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统一接口,方便各个信息服务系统互联互通。
重视搞好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文献信息数字化运行初期,必须十分重视搞好人的培训工作,包括对内部的网络维护人员及文献信息数字化“导读”人员的培训和对外部读者的培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创建一流的服务队伍,能使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4.服务网络化
如何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将是推动文献信息发展的关键。互联网在信息服务中应用的普遍性使得网络服务成为信息服务的主流。
把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使得传统的文献信息部门努力将传统服务转向网络化服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甚至全文检索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检索、情报调研等方面的服务,开展网上外借预约、新书通报、为用户提供更多内容更全面更有特色的多媒体阅览等服务。
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化成为文献信息利用的主流。互联网是浩瀚的信息资源库,并为全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广阔平台和界面。充分利用网上检索系统,可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目前,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逐渐成熟。通过网络,一方面文献信息部门可以为用户提供原始文献、电子期刊、零次文献和零次情报;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发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传播和宣传文献信息服务形象,能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文献信息服务质量。
网络检索成为最主要检索方式。网上信息纷繁复杂,对于不了解和熟悉网络知识的用户来说,要找到自己适用的信息并非易事。文献信息部门除了要对用户进行网络知识培训,让用户掌握在网上寻求信息的方向、方法及网上信息的鉴别等技能外,还应该在自己的网页上链接一些相关的网址,建立指引库,方便用户查找所需信息;在主页上开辟在线帮助专栏,设置专门的服务人员接收用户提出的咨询并及时作出解答。
虽然互联网上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用户能方便地从网上检索、浏览、下载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是,网上大量信息内容杂乱无章,廉价资料泛滥,用户要想真正获得所需信息,不得不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价值不大的资料,这对当今时代的人们来说,其浪费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文献信息部门应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自身拥有查询信息经验的优势,开展定向专题综合信息服务。如定期向用户提供所需相关信息和具有超前性、开拓性的专题综合信息;承担有关信息研究的全部文献提供服务;或与科研部门协作,参与科研课题的设计、实施、调研,共同承担课题科研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服务。
文献信息数字化发展只有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不断加强信息内容的开发,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持续科学管理,才能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各层面,才能使文献信息数字化更好地保护人类创造成果、更广泛地传播共享,促进文献信息数字化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永波.从数字图书馆到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演进与实现途径[J].情报杂志,2011,(05).
[2]钟华.2020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导报,2008,(26).
[3]张润莲.略论图书馆文献数字化的意义与局限[J].全国新书目,2007,(23).
[4]袁素娟,吕士威,申志永.文献信息数字化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5]刘素华.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6,(07).
[6]吴化,李海涛.文献数字化中图像格式的选择[J].秘书,2005,(09).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档案信息标准主要有如下特点:
1. 从标准制定的数量与速度上看,数量显著增加,速度显著加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工作方面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新制/修订标准数量增长了一倍多,至今总量达30余项,可以预计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速度与规模还会不断加大。
2. 从标准制定的质量上看,质量是最高的:由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制定档案信息标准方面,都集中了国际上一流的专家、学者,并广泛地吸取了各国在这方面的最佳实践,因此,其所制定的标准集中反映了人类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所以,质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我国标准化建设基本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从标准涉及的范围来看,系统性显著增强:一方面,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的分类上看,其基本上覆盖了:文件管理领域、文件服务领域、文件工作流程领域、文件成像领域,以及文件存储与归档五大领域的标准,档案信息标准体系构架正在形成,实现了标准的系列化与成套性,如:ISO 15489、ISO 23081、ISO 12653、ISO 19005、ISO/IEC 82045等。
4. 从标准的影响力方面来看,影响是巨大的:如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文件管理》为例,该标准的颁布,被认为是“如暴风般席卷了整个国际文件管理领域”,是“文件管理历史上的里程碑”,并作为国际文件管理领域中的最佳实践,成为国际上排名前十位的标准之一。目前,如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已将该标准采用为国家标准。
国际文件/档案专业组织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目前国际上的文件/档案专业组织主要是指:国际档案理事会(简称ICA)、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简称ARMA),及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简称UNARMS)等,这些组织也都十分关注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于2005年专门成立了档案信息标准委员会,专项制定国际档案领域的标准。有关这几个组织制定的档案信息标准的特点具体包括:
1. 从标准构成的内容上来看,专业性强。由于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及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UNARMS)都是专业性的文件/档案组织,所以,其所制定的档案信息标准十分专业。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制定的《国际标准――档案著录规则(总则)(ISAD(G))》、《国际标准――团体、个人和家族档案规范记录规则(ISAAR(CPF))》都是十分专业的技术标准。同样,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制定的《管理电子邮件文件的功能需求》和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UNARMS)制定的《文件保管元数据》等也都是文件、档案领域中专业性很强的标准。
2. 从标准的应用上来看,针对性强。由于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及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UNARMS)制定的标准专业性强,所以,从其实际应用上看,对文件、档案的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或者说,由于标准的制定十分具体,采标后即可直接应用,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工作者业务指南》,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制定的《建立字顺的、数字的和主题检索系统》等标准,都对用户或系统具有明确的应用针对性。
3. 从标准的层次上来看,操作性标准居多。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及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UNARMS)所制定的标准,整体而言,其中带有操作性的,或者说具有很强技术性的标准居多。这从以上组织机构出现了分工细化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除了设有档案著录标准化特别委员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等机构负责档案著录等相关业务标准的制定工作外,最新进展还成立了最佳实践与标准委员会 (简称ICA/CBPS)等,专门负责《国际标准――公共档案收藏机构(简称ISIAH)著录规则》等标准的制定工作。
国际上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国家的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美国档案信息标准内容全面、前沿,且已初步形成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标准体系。
从标准的制定机构上来看,美国主要有五个组织机构负责制定档案信息标准,包括: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国家档案馆(简称NARA)、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简称SAA)、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简称ANSI)、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委员会(简称NISO),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简称LC)。其中,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委员会(NISO)制定了国际上第一个电子/数字图像元数据的标准――《ANSI/NISO Z39.87―2006 数据字典――数字静止图像技术元数据》,而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国家档案馆(NARA)在整个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如制定了涉及电子文件安全的《文件管理指南――公共密钥架构(简称PKI)特定管理文件》和《文件管理指南――PKI数字签名真实、安全处理文件》等重要标准。
从标准的内容上来看,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目前直接有关档案信息的各类标准总量已达60余项,且其制定速度还在加快,规模还在扩大。整体标准体系的内容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涵盖了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的应用领域除了民用外,还包括军用,如《美国国防部电子文件管理应用软件标准(DoD 5015.2―STD)》。其标准体系基础架构包括以下几大部分:计划/设计和管理系统阶段的标准;电子文件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标准;有关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内容管理的标准;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特定技术的标准等。
澳大利亚档案信息标准具有较大的典型性与借鉴价值,且已基本形成了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标准体系。
从标准的制定机构上来看,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国家标准局(简称AS)下专门负责档案文件管理标准制定的第21技术委员会(简称TC21)及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简称NAA)。澳大利亚国家标准局(AS)主要直接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6个标准,而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NAA)在整个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尤其是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NAA)与澳大利亚各地方档案馆所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性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给国际档案界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从标准的内容上来看,已基本构建了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标准体系。该体系科学合理,采取了理论演绎与实践归纳相结合的建构方法。从各国档案信息标准化发展的实践来看,澳大利亚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力度最大,发展最快,典型的是澳大利亚自1996年正式颁布国家标准《AS 4390―1996文件管理》开始至今,已经颁布了有正式标准号的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标准达近10余项,具体包括总需求,文件创建、捕获、维护/使用以及处置等,已形成了一个以文件连续体为周期的相对完整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从而使澳大利亚电子文件管理既适应了其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又适应了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完整地保存人类历史与人类记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英国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时间大多是近几年,其特点是注重标准修订质量,且已形成了体系。
从标准的制定机构上来看,主要包括英国国家档案局/馆(The National Archives/PRO)与英国标准协会(简称BSI),及其政府机构等。其中国家档案局/馆在整个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如主要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需求》系列标准等,英国政府则制定了电子政府元数据标准(简称e――GMS)及其模型、构架等标准。
从标准的内容上来看,已构建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标准体系。以文件管理为重点,该标准体系按阶段可划分为前端与后端两大子体系。其中,前端部分主要涉及了政府文件管理,包括:文件保管,收集、处置与鉴定,存取与数据保护,保存(含移交、分类、编目)四部分35项标准。后端部分则主要涉及了档案库与服务,包括:文件存储、公共存取、著录、保存,及总体/综合性等共近30项标准。从全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英国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以电子文件为核心的文件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信息集成管理的整体构架中。
总之,各国的标准体系形式不一,各有特点,但就所采用的标准本身来讲,标准趋同是一种国际趋势。
国际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共性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国际层面有国际标准组织、在专业领域有文件/档案专业组织、在国家层面有各国档案机构等分别组织制定档案信息标准,因而形成了不同层面、领域档案信息标准各自的特点。但是,如果站在整个人类实践的高度,就可以总结出国际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共性特点。
1. 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战略。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档案信息标准已不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更已上升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战略,这一点在国际档案界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在实践中遵行。尤其是2000年以后,国际上制定了大量的档案信息标准,而且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如以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例:从2001年制定的第一个电子文件管理标准ISO 15489至今已了20余项标准;而美国有关档案信息的标准总量也已达60余项。可以预计有关档案信息标准制定的速度与规模还会加大。当然,国际档案信息标准在保证数量稳步增多的前提下,更注重了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在标准的修订方面也花费了较多的精力。
2. 档案信息标准体系构建已被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际档案界已逐渐认识到档案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是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必须将其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高效发展。通过抽样典型调研,可以发现,国际层面的档案信息标准体系正在形成,其特点是:从标准所反映的档案信息化实践角度来看,体现出与科技进步协同发展的特征,标准呈现出由通用性转向专用性、专门性的发展趋势,当前还出现了向知识集成管理发展的趋势;从标准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及其发展阶段角度来看,体现出由后端管理标准向前端、全程管理标准过渡的发展趋势。具体包括:由关注档案著录标准逐步转向以此为基础的电子文件智能元数据标准的制定,由单体元数据标准转向元数据语义与语法标准的系统化发展;由仅仅关注档案部门的电子文件管理逐步转向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处理的档案数字化系统、电子政府/务环境与电子文件管理应用系统、电子文件档案馆(数字档案馆)集成环境中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的制定;从标准所涉及的资源类型角度来看,出现了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过渡的发展趋势。如国际相关组织及美国等国家已加强了对数字化照片、图像、音视频等媒体格式电子文件处理及其元数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出版了如录音记录收藏协会1995年的《声音记录档案编目规则》(第2版),及ANSI/NISO Z39.87―2006、《DOD 5040.6――M――2 数字图像处理指令》、美军数字图像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等。另一方面,出现了不同门类档案管理需求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文书档案与(企业专门)科技档案的管理需求在标准中的表述趋同一致,这在ISO 15489、ISO/IEC 82045等标准的内容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3. 档案信息需求标准的制定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牵引与推动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标准须先行,而其中档案信息需求标准的制定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牵引与推动力。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制定了《IS0 22310:2005 信息和文献――描述文件管理需求标准指南》,其目标在于以标准的方式描述文件管理需求,以满足一致性和互操作性需求,进而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再如:欧盟的《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Req,2007年推出新版)、美国2002年新版的《电子文件管理应用软件设计评价需求报告》(DOD5015.2――STD)、澳大利亚2006年2月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软件功能规范指南》,及英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等系列标准的制定都体现出了该特点与发展趋势。
当前,铝行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态势加剧,行业迎来寒冬,如何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转方式调结构,这对铝行业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在我国特殊的和能源状况下,催生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在异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新型结构导流槽及高效节能型电解槽大范围推广应用之后,又开发出大容量电解槽磁流体优化设计技术,使电解槽的磁场平衡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新建产能中,大量铝行业采用了各类新型变断面阴极钢棒技术,较好地改善铝水平和垂直磁流体比例关系,减少铝液波幅,为极距降低提供空间。同时,提高电流密度,加强保温,在阳极上开沟、打孔等节能降耗试验等取得较好效果。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铝行业在国际上的技术水平,信息化势在必行。
一、铝行业在信息化的下的现状
随着铝行业和信息化的结合,我国的铝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主要集中在意一下几个放方面:(1)设计的创新。设计创新是技术创新和设备创新的总称,是铝行业进行加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铝行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化条件下,设计创新以计算机辅助为设计核心,形成了技术与设备互相融合的生产信息平台。通过此信息平台实现设计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在生产过程中解放人力和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铝行业的竞争力。(2)管理创新。艺管理创新设计流程创新和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的内涵是信息化的应用能够使创新人员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参与到设计与工装设计过程中来,并且从结构的性方面,及时准确地对以上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和管理的水平。模拟创新首先虚拟现实材料热加工的过程,运用各种不同的参数用以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以保障大件制造的一次性成功,避免浪费。组织的创新,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面临业务流程再造(BPR)的需求,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体来说,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突破劳动分工的束缚,铝行业需要根据这种所处的特定阶段和环境变化,适时对工艺创新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使其与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
总的来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铝行业工艺创新在信息化条件下设计创新、理创新都有各自的特点。铝行业应该转变思想,逐步引导信息化条件下的工艺创新向以下四个方面发展:(1)智能化工艺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的工艺技术,能够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系统、从人工到机器加工的转变,对工艺流程的控制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智能化的工艺创新必然是发展的趋势(2)绿色工艺创新,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了解国内外绿色工艺创新的最新动态,并通过计算机辅助等信息化技术建立节省、避免或消除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态工艺。
二、铝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1.铝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极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国有重点铝加工铝行业和较大地方铝加工铝行业信息化建设普遍优于地方小型铝加工铝行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铝加工铝行业已实现了生产监测、运输系统监控、工业电视选铝厂集中控制、安全监测监控、电力调度等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可在业务部门实时显示生产和经营信息,成为铝行业生产管理不可缺少的根本设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对于一些地方小型铝加工铝行业而言,其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首先是没有更多的资金来上信息化项目,而且由于人员素质较低,即使上了相关的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也无法操作使用。
2.铝行业的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对于多数铝加工铝行业而言,在财务管理等几个业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以后,铝行业信息化还基本上停留在数据处理和一般事务管理阶段,仅仅是使计算机操作代替了从前传统的手工处理过程,应用系统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没有对铝行业的管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应用水平长期徘徊在孤立的业务系统应用阶段,难以取得突破。尤其缺乏高水平的铝行业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员流失使本来就很缺乏的信息技术人才更加匾乏,本来就很薄弱的信息化工作更难开展,有的甚至停顿或瘫痪了。
3.信息化建设缺乏信息规划
信息是铝行业最重要的之一,开发信息既是铝行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铝行业信息化的归宿。在信息化给铝行业带来变化的同时,有一些弊端逐步展露出来,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不同的技术平台,将铝行业陷在信息难以全面流动的“信息孤岛”之中,这是没有对信息很好规划,其应用底层没有一个很好扩展的基于网络的共享数据库的结果。
三、我国铝行业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铝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要求,未来的五年中,信息化技术在铝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铝加工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铝加工自动化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和管理系统与标准体系研究将更加深人,并从三个方面得到提高。首先,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其次,生产作业系统的监测监控和管理,包括节能减排、产量监控等;最后,就是对各级各类铝行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的联网,以实现铝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与国家相关部门能够随时查看这些安全依据。
2.铝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根本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铝行业铝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根本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再造。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对铝行业管理与发展的提升与创新,对铝行业铝行业产生深层次上的优化与升级。在推进铝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铝行业各种信息资源为铝行业服务。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铝行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和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3.信息化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铝行业信息化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推进铝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资源是人,因此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应用层人员。培养铝行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铝行业信息化成功的根本。
四、结束语
铝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在当前大力倡导绿色生产、低碳节约型能源结构化理念的前提下,的信息化建设将会从本上提高铝铝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信息技术,将会大幅度提高铝铝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做到各种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化建设将会给铝铝行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46-01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作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重大决策。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
在资源和能源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正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少、科技价值增值链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如今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日俱增,处于兴盛顶端的新技术正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未来站稳脚跟并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响应发展需求,融入信息技术的推广语与应用。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1 信息化与工业化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从发展历史方面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也就是说工业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产生了信息化,可以说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信息化,而没有信息化,工业化也得不到快速的推进。但是,要注意到,信息化绝对不是工业化的附属品,当工作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信息化,与此同时,信息化也在推动者工业化不断前进,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重要作用。
从作用形式上来说,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和延伸。一方面,工业革命为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更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成果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研究与开发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这就是说,信息化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获得的资金密切相关,是靠这些基金来支撑的,如果缺少以上这些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充分的物质需求和基金保障,扩宽了信息化的成长之路,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不断深化和加速。
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是工业化,工业化的提升动力是信息化。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将工业化与信息化二者有效结合,才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佳道路。
2 两化融合的内涵
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虽然过程漫长、内容复杂,但必须把信息技术成功引入工业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完成工业领域的设计、研发和管理等。使信息技术快速融入工业企业,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工业企业由大变强的过程。
3 两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两化融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提高信息技术产品在工业价值链中附加值的比重;在工业生产和管理中更多使用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产品中更多融入信息技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思想融入社会各行各业。
如今在企业管理中,两化融合的难点主要是信息化规划层面缺乏信息战略规划和“需求指向”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化人才层面,存在人才严重匮乏且有对外流失的现象,相关培训机制也急需改善;在信息化系统层面,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集成能力较差,服务应用平台体系的建设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
4 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两化融合的发展方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这是两化融合的方向之一:现阶段无论是产品升级还是市场销售,包括工业生产效率都依附于信息技术。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业产业生产效率而且增加市场附加值。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这是两化融合的突破口:信息技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发展推广。将信息技术融入制造业的研发,装备和生产管理,产品流通和营销等环节可以推进制造业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这一点无疑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着力点。
信息技术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
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相融合:现代物流已成为当前工业发展的关键行业,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服务目标,对货物和服务等其他信息在产地跟消费地之间构建合理高效的信息流动方向及存储进行的计划、控制、管理的过程。
5 结语
为了保持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的将两化有效结合在一起,把“中国制造”成功转型为“中国创造”。相信量化融合势必会将我国工业企业变大变强,踏实稳定的加入经济强国。完成低成本、低耗材,高产量、高收益的最终目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51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1
在现代化社会中,工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单局限于客户、业绩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动化、信息化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本和效益。然而,在我国很多工程企业当中,粗放式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十分不利。对此,应充分认识到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我国工程领域的进步。
1 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较为全面,为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很多工程企业都已引入人事管理系统、业务平台系统、材料管理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虽然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已取得一定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些方面不容乐观。
1.1 系统集成度有限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工程企业成功建设和运行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自主开发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及材料管理等多种子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使得工程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使企业取得了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之间,却没有形成良好的集成效应,很多系统只能完成单独的功能,与其他系统之间,不存在应有的横向联系。这对于工程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一部分不必要的管理运行成本。
1.2 子系统功能不全面
在我国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当中,相应的子系统功能普遍不够完善。例如,在财务管理系统当中,资金预算、资金控制等功能不足。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存货核算、应付管理、总账、固定资产及应收管理等子系统。其主要用于企业日常财务核算、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然而,在当前的财务管理系统中,预算方面的功能仍较为缺失,需进行优化升级。在控制和管理资金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没能有效集成贷款追踪管理、资金预算控制、现金流量表及现金追踪管理等功能,难以有效提升资金运转效率。此外,对于细化、深度的信息采集不足,也没能全面支持工程项目的辅助核算管理。
1.3 SCM系统不完善
ERP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的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需要对供应链中全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而在工程企业当中,主要是对上游供应商进行管理,使采购成本降低,同时确保充足的原材料供应,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在ERP系统中,对于这两个系统的应用,前提条件就是SCM的相关管理信息软件。不过,当前很多工程企业对于这一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报表流程、文档存档等方面,对于上下游企业的管理,仍不够完善。
2 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工程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在此环境下,工程企业的ERP、SCM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些管理软件、方法和思想,使得工程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实现了对生产力的转化,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ERP是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流模式,它推动了我国政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当前ERP系统和软件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工程企业对于ERP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并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过,对于SCM系统和软件的应用和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这一问题,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成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应用,发挥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全面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为纽带,建立集成程度较高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以核心业务为中心,将供应链当作核心竞争力,推动SCM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于工程企业来说,项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SCM系统的发展和整合,将会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实现更好的规划与发展。
3 结 语
工程企业是我国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当中的重要主体,其发展和经营状态,对我国工程事业有着直接影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高工程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效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97.3;F2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173-03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当今世界进入信息化数字时代,信息化改变了一个单位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也进入了信息化数字时代,医院的信息系统要求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处理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能够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在医院的经营活动中,利用计算机和医院内部局域网等信息技术传输各种数据,如利用就诊卡进行挂号、看病和交费,避免许多重复项目的录入,并达到患者信息的多方共享;医院利用一卡通,使就诊患者的挂号、划价和收费同时执行,即患者在划价的同时进行收费,费用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能通过集成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它还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相关的信息,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包括决策支持在内的技术支撑,接诊医生利用就诊卡从内部信息网中可调阅出就诊患者的各种检查记录和结果,使医生能以最全面的信息快速判断出就诊患者需要治疗的最佳方案,使患者缩短了诊疗时间、提高诊断水平,减少患者看病的等候时间,同时也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许多重复检查的项目,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为医院远程会诊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并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产生良好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简便、快捷,切实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但是同时也使人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逐渐增强,为某些应用程序中的差错提供了重复运行的空间,导致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1],如单位内部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若有错误或被人为篡改,计算机就会按错弊程序处理所有的业务,错误的后果将会给单位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任何单位不能忽视监控职能,应该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工作,构建一个与网络化环境相适应的适时监控机制和方案,重视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和监督功能,由内部审计人员及时评价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实现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全面性、多方位控制,使医院在经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从审计实践应用计算机技术到逐步向审计信息化发展,但是现实审计现状情况是,计算机信息审计从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要建好医院的网站,要明确目标受体[2]。
1.1 主观因素是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层次不齐
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只会简单的操作计算机,仅会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仅停留在文档编制、数据加工等简单操作,根本达不到完全实现医院信息化审计的水平,内审人员因为计算机操作水平或信息化知识有限,专业胜任能力欠缺,分析、判断能力不强,使得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或不敢去尝试利用计算机进行财会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医院信息化审计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随着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打造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内部管理平台,是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
1.2 客观因素是审计软件和硬件的发展不全面
目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中还没有开发专门针对医院信息系统审计信息软件,没有可使用的工具和技术。没有专门的审计软件和程序,内部审计人员想使用也无从下手,一般的应用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利用审计软件或模块计算机辅助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审计实践中对医院信息系统审计的诸多工具和技术还没有完全加以应用,还是一个真空地带。
1.3 医院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领导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医疗业务和经营管理上,对医院内能创收的临床一线和医技科室比较重视,忙于抓医院的业务收入,想尽各种办法吸引更多患者来医院看病就医,即注重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对其他一些辅助科室和后勤、行政科室因为不能为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关注不够,对医务工作者医院都有硬性规定定期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而在医院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和使用中,很少考虑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认为不值得为内部审计部门投资,能保证一般性的监督、检查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才、物的支持,没有创收就属于消费;单位领导或上级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协会也重视来够,没有投入信息性价比建设资金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也是内部审计领域的一场变革,应该引起上级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关注,可以研究专门的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专用软件,即专用的医院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定期组织培训和学习,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通过脱产和自学的形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学习,最好有专门的文件规定在3年或两年中必须有3个月以上的专业脱产学习时间,才能系统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内部审计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或是通过参加培训班的形式让内部审计人员到相关院校系统学习都是掌握计算机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以此开展医疗机构内部各项审计业务工作。这样即改变传统审计滞后的局面,又降低了审计风险[4]。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才能明显提高,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功能。
2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各个行业都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审计的重点将是对医院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审计,对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网络的开发和运行效率进行审计,认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医院的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网络构成的,按照医院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5]。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医院的信息系统必须符合《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的相关要求,并符合卫生部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按照政府的要求,支持卫生信息的区域共享和交换。
2.1 医院的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HIS系统,可以在医院内部联网的基础上达到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并搭建有中间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了保护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必须规范医院的信息系统管理,保证合理利用系统资源,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医院的运营环境和运营方式比较熟悉,可以对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合规性、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以及网络生成的各种信息进行验证。医院内部的HIS系统是否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否实行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信息安全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库和运行系统实行权限控制,保证数据的使用控制,并且能够保护就诊患者的隐私不泄露,使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做到规范化管理,保证医院内部业务的连续性。医院定期对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每月制订报表,送领导批阅,并反馈给全院各科室传阅[6]。
医院内部信息系统内必须有挂号收费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血库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办公OA、患者的咨询服务系统等,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通过集成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7];信息系统在医院内部是否能够连续、系统、准确地采集、存储、传递相关的信息,能否更好地为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能否及时自动生成各项相关的统计报表,并且能具备与基本医疗保障系统、卫生行政部门等系统的信息交换条件。
2.2 检查医院的信息系统是否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为了保证医院内部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医院还必须具有防灾备份系统,实行网络运行监控,有防止病毒入侵的各种措施;具有冗灾设备、UPS设备、防雷设备、网管系统、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设备,以保证医院内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定期对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查检;检查操作权限是否实行分级管理,信息安全是否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包括数据库和运用系统)、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2.3 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必须实行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
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所有信息不外漏,定期检查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即医院的信息平台能不能良好运行,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是否能为临床提供服务,医院内部是否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建立多个临床信息的消息集成系统,使电子病历可以共享与集成其他系统产生的患者诊断与治疗信息,为患者信息的横向交流和远程医疗提供支持,满足医院内部临床需要,能够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
2.4 加强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
加强对专职技术人员监管管理,定期检查其工作日志、必须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并有信息网络运行、设备管理和维护、技术文档管理记录;必须有系统信息变更、配置管理的制度和相关记录;并有完整的日常运行维护记录和值班记录,并且能够及时处置安全隐患,必须有信息系统运行事件(如系统瘫痪)相关的应急预案,各部门各科室都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1)定期检查医院内部是否备份医院信息系统所有的数据,包括全部患者的费用信息和医疗信息。(2)是否制订医院《数据备份方案》,并按照要求做到逐条认真操作。(3)定期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并做恢复试验,以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可靠,并定期对数据进行整理。(4)是否对服务器每天进行仔细检查,客户端登录和访问数据库是否正常等,如果系统发现异常情况,是否马上进行了处理和检查。(5)医院内部是否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做到各种口令不外泄。每次对服务器进行操作时,认真做好登计;医院内部的数据备份磁带是否做到异地存放;医院网络管理必须准备两个以上数据库备份,并且存放在两安全的地方。
现代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发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发展;从帐项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8]。信息系统审计是建立在审计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基础上,由于审计软件的审计自动化程度高,由此对多方获取的无纸化的审计证据的梳理与判断的难度增大了,而审计人员的更需要有较强的判断力[9]。
所以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审计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各种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手段,创造条件,在加快内部审计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审计,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核心竟争力[10]。
[参考文献]
[1] 黄作宾.信息系统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21.
[2] 王振东,魏冰玉.医院网站设计思路及前景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07,24(2):63-64.
[3] 宫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架构[J].中国审计,2013(1):55.
[4] 李芳.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8):74.
[5] 钱勇.浅谈医院信息网络安全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09,21(9):11.
[6] 宋建敏,陆涯林.信息服务中心在医院优质服务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6):25.
[7] 卫生厅.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S].2012:174.
[8] 蔡春,车宣呈,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28.
我国正处在医院改革期,三年里国家投入8500亿元医改资金用于医改。2011年则是实施医改重点工作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 的开局之年,规范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明确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应当具有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则是2011年医改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应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多数单位目前的网络规划与系统设计都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上,不能适应区域医疗等新的发展要求。
现在软件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落后,不利于医院的持续建设。主要应用于门诊、住院、收费、药房、药库等几个以财务为核心,围绕费用、药品等工作进行的HIS系统,临床应用项目很少。[1]①没有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诊疗过程对手写处方、手写申请单等依赖过多,不能与医技科室系统集成。②没有实现分诊系统与分诊信息显示。③没有实现住院医生工作站与电子病历,医嘱由护士录入,职责不分明的传统流程上。④缺乏数据挖掘与数据利用,缺乏支持医院管理的综合查询系统等相关系统。⑤缺乏ERP系统;医疗质量控制、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控制等深度应用的系统。⑥缺乏大屏幕显示、无线网络技术、PDA技术、条码与识别等成熟技术的应用和支持。明显落后于当前医院数字化信息建设的步伐[2]。
2.医院对系统应用连续性、出现故障后,对系统恢复的及时性,对网络系统的响应时间、开放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以及先进性;对事物处理的实时性、存储、通信容量等要求都很高。因此对信息系统工作也有更高标准。
系统设计中模块化程度不够,模块的相对独立性不够,关联设计根本没有,参数化程度也很差。系统间未大规模集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长期的数据积累导致一些功能使用时,运行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的需要。
多个医疗应用软件系统如:病案、统计软件;财务软件、药品不良反应和疾病上报、妇幼保健等等软件,尤其是医疗保险软件系统,需大量数据的二次录入,不但增加了医院的工作量,加大了医院的支出,而且增加了质控的难度和数据不准确的风险,也给病人就诊、报销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有待于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以缩短病人在医院的就诊时间,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其工作效率[3]。
3.医疗机构由于业务特殊性,信息化经费、人力资源对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支撑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甚少,医院更愿意投资购买一些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医疗设备,而不愿意在不能直接产生经经济效益的信息系统上投巨资。
医院信息化过程中,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除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外,每天的工作都在高强度、大负荷地运转,却不能享受优厚甚至只是正常的待遇,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匮乏[4]。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传统模式下的医院管理流程逐步显露出服务水平低、工作效率低、医疗质量差、内部管理僵化等不足。医院管理流程并不是真正的医疗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病人信息的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以数据库为中心实现病人信息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今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不再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而是临床管理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临床中去,是指以病人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全面集成为手段,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用先进的IT技术对全院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全面的优化和整合医院内部、外部的信息资源为医院临床服务,使医院在人性化、集成化、智能化、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的状态下协调的工作,为患者提供先进的、便捷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建立全院科研教学的信息平台和数据仓库,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以及整体经营效益,打造先进的、全面的、现代化的数字医院[5]。
医院在优质、高效、低耗的条件下,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构架和操作手段系统,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是医院自身建设的需要。走质量效益型的内涵性发展模式是建设数字化医院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逐步完善医院管理,提升医院的综合院力。
三、 结论
众所周知,数字化医院建设能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的品牌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数字化医院建设也是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网建设的需要,是医院市场化的需要,是医院向现代化医院的标准的要求,同时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也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更好地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务,为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05-03
前言
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由于其自身特点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介入电子商务领域,人们已经认识到,物流己成为电子商务是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中国,物流起步晚、水平低,在电子商务时代的今天,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在对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现状和现存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一、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物流模式
电子商务实现的是无纸化的贸易、消费和服务的方式,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产物,其优势在于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是指,企业运用网络化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通过一系列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仓储、运输、配送等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地域范围限制的各类客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
虽然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组织过程有所差异,但从电子商务物流过程的流程看还是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具体地说,其基本业务流程一般都包括进货、进货检验、分拣、储存、拣选、包装、分类、组配、装车及送货等。与传统物流系统不同的是,电子商务的每个订单都要送货上门,而有形店铺销售则不用。因此,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更高,配送路线的规划、配送日程的调度、配送车辆的合理利用难度更大。
随着先进的物流理念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众多企业都将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中国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物流发展模式:自建物流、物流联盟、第三方物流。
1.自建物流
企业自建物流配送系统,主要是出于对物流成本控制的考虑。目前,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系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传统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批发企业经营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二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较大业务规模的电子商务公司。
此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企业可以容易对供应链进行管理,拥有很强的控制力,便于企业的供应链保持协调、顺畅与稳定。企业的物流自营,使得企业各个部门形成紧密的网络,拥有共同的目标,保证自己的信息安全,避免企业核心资料的流失。其劣势在于,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
2.物流联盟
物流联盟是制造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基于正式的相互协议而建立的一种物流合作关系,参加联盟的企业汇集、交换或统一物流资源以谋取共同利益;同时,合作企业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物流联盟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纵向:即垂直一体化,这种联盟方式是基于供应链一体管理的基础形成的,即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形成一条龙的合作关系。垂直一体化联盟能够按照最终客户的要求为其提供最大价值的同时,也使联盟总利润最大化,但这种联盟一般不太稳固,主要是在整个供应链上,不可能每个环节都能同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打击了一些企业的积极性,使它们有随时退出联盟的可能。(2)横向:即水平一体化,由处于平行位置的几个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包括第三方物流。这种联盟能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集约化运作,降低了成本,并且能够减少社会重复劳动。但它必须有大量的商业企业加盟,并有大量的商品存在,才可发挥它的整合作用和集约化的处理优势,此外,这些商品的配送方式的集成化和标准化也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3)混合模式:既有处于上下游位置的物流企业,也有处于平行位置的物流企业的加盟。(4)以项目为管理的联盟模式:利用项目为中心,由各个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一个联盟。这种联盟方式只限于一个具体的项目,使联盟成员之间合作的范围不广泛,优势不太明显。(5)基于web的动态联盟。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的竞争,为了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供应链应成为一个动态的网络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中淘汰,并从外部选择优秀的企业进入供应链。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实现供应链的动态联盟。但这种联盟方式缺乏稳定性。
3.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此种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优化资源配置。物流外包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节省成本。企业将物流外包,发挥专业化运作的管理优势,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企业从而减少了对物流上的巨大的投入。这种模式最大的弱点在于,容易受制于人。过分依赖物流服务商,在供应链关系中处于下风,就有最终失去客户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企业在进行物流决策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慎重选择物流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现状
1.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现状
(1)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新技术应用。近年来,电子商务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随着“3G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电子商务领域更大的发展。1)3G移动电子商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产品可提供数据速率高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这是2G的100倍、2.5G的20倍以上。在中国,以TD-SCDMA技术为基础的3G基础设施和产品的建设和研制发展迅速,发展3G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由于3G带来的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2) 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电子商务搜索与一般搜索的区别在于,前者搜索的信息更有针对性、更具商业价值。电子商务搜索首先要做的是和具体的电子商务种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电子商务类型提供不同的搜索服务。此外,更加智能化是电子商务搜索的另一特点。未来搜索引擎与电子商务将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搜索+电子商务”的模式将成为驱动互联网发展的新引擎。(2)中国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现状。从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来看,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应用形态,步入成熟期。按照经典的IT增长阶段理论,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被划分为数据处理、微机和网络三个时代。在每个时代,都呈现出S形的上升发展轨迹,而整个发展轨迹可以分为引入、扩散、控制、集成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过了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资源规划,逐步走向了网络时代的第四个阶段,即集成阶段。可见,电子商务系统未来的发展是进一步走向信息化的集成,提供完善的在线认证服务、支付服务、物流配送服务,在线营销服务等,并且与3G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新技术结合,哪家电子商务企业信息集成度越高,提供的在线服务越完善,越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物流配送系统信息化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国内各种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例如目前采用较多的信息管理技术包括产品识别条码(BC)、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分拣系统(ASS)、全球定位系统(GPS)、仓库管理系统(WMS)等。
近年来,动态地掌握运输过程中的情况成为需求的目标,把“3G”技术运用于物流配送系统成为研究的焦点。即利用GPS的定位技术结合无线通信技术(GSM或CDMA)、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等高新技术,实现对车辆的监控,经过GSM网络的数字通道,将信号输送到车辆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通过差分技术换算位置信息,然后通过GIS将位置信号用地图语言显示出来,最终可通过服务中心实现车辆的定位导航、防盗反劫、服务救援、远程监控、轨迹记录等功能,并最终通过基于GIS开发的优化调度算法,达到对送货车辆、线路的最佳优化调度。
3.仓储管理系统信息化现状
仓储管理信息强调“零库存”为核心,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借助电子商务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仓库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零库存”。
目前,中国仓储管理系统所需信息技术已经成熟,但集成各项先进的信息技术,真正实现“零库存”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4.物流园区信息化现状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的支撑。建设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信息,为各类企业提供动力资源、仓储能力,以及涵盖海关、税务、工商、保险、交管、公安等部门的最新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并且通过依靠信息手段,避免和减少物流资源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企业依托平台与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业务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的信息整合,实现“一站式”行政监管服务;通过对进出货物的状况分析,捕捉商机,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和决策能力,实现商流和物流的信息互动,促进物流园区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发展趋势――物流与采购一体化
通过上文从电子商务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各个系统中的信息化技术已经成熟,但通过开发并营运大型B2B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集成各项信息技术,提供完善的商品展示和电子交易功能;通过综合物流配送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交易结算系统,标准认证体系,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仓库管理服务、资金交易结算服务、认证服务、金融和信息服务,建立大型完善的物流与采购一体化信息平台,还有待发展,并且也是物流业与商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具体技术层面上,物流与采购一体化信息平台着重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一是发挥物流信息采集功能。建立大型的集中式数据仓库,利用网络存储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安全可靠的海量存储与快速检索,并强化数据灾难恢复能力。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条形码、激光扫描、传感器、盘点机、非接触性的IC卡等技术和设备,实现数据采集过程的自动化,提高原始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二是发挥物流信息交换功能。推广利用以XML特别是ebXML为代表的信息交换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在各类异构系统之间的平滑交换,使其具备与国际信息互通交换的能力。三是发挥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对收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和掌握物流业发展的趋势、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及物流企业提供智能信息支持。
在电子商务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可采用云计算集中式模式,云计算作为重要的行业趋势,在提高灵活性,降低成本以及实现随时随地获取服务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云计算服务的主要特性包括: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和价格低廉。
目前,我们定义了三种主要的云计算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按需型软件应用;平台即服务(PaaS),按需型软件开发平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按需型计算基础设施,如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
基础设施服务可以考虑IBM“蓝云”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可以对企业现有的基础架构进行整合,通过虚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构建企业自己拥有的云计算中心,实现企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打破应用对资源的独占,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云计算理念。
总结
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真正体现电子商务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中国,电子商务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在短时间内全面解决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电子商务物流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态势很好,并且已经逐步具备发展综合型大型物流系统的条件。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可行措施和有力对策,大胆探索,就能加快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物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翟晓松,吴志方,尤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及系统整合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1):45.
[2]贺江莲.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企业家天地,2006,(9):156.